本我、自我、超我

合集下载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2011-09-09 15:48:02)转载▼标签:转载分类:转载

原文地址: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作者:xpwj_2008_sx4r3 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格由三大系统组成,它们是本我、自我、超我。在一个精神健全的人身上,这三大系统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组织结构。当人格的三个系统相互冲突时,人就会处于失调状态,即不满意自己也不满意社会,活动效率随之降低。

一、什么是本我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一个人饿了,他需要食物;一个人冷了,他需要穿衣服;一个男人有了性的冲动,他就是需要一位女性;有人羞辱了你,你就会愤怒;一个人眼睛受到了强光的刺激,他就要闭上眼睛;这些活动都是人原始本能的需要,而且这些话动都是无意识的,无论你是圣贤哲人还是卑鄙小人都存在这个本能。

人为什么会些本能,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人做为一个机体,由于机体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会产生兴奋(紧张),这种紧张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比如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胃部就会产生痉挛,他必须进食才能消除这种紧张感,本我的目标是消除这些紧张,紧张是一种让人痛苦的和让人不舒服的体验,消除紧张以后人才会感到快乐,本我的特点是不能容忍紧张状态,希望立即得到满足。

本我为了解除紧张而产生了两种活动过程:

本我、自我与超我

本我、自我与超我

本我、自我和超我

作者:燕园博思心理咨询/整理

在心理动力论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本我(英文:id)是在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拉丁字为“it”,原德文字则为“Es”)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此字为弗洛伊德根据乔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

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弗洛伊德认为,享乐原则的影响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

心理学上的自我(ego)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这里,现实原则暂时中止了快乐原则。由此,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围绕着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self),则包括无意识。心理学上关于自我的研究的方法上十分复杂,并常牵涉到哲学中的形而上学。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份。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超我是父亲形象与文化规范的符号内化,由于对客体的冲突,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超我以道德心的形式运作,维持个体的道德感、回避禁忌。超我的形成发生在恋母情结的崩解时期,是一种对父亲形象的内化认同,由于小男孩无法成功地维持母亲成为其爱恋的客体,对父亲可能对其的阉割报复或惩罚产生阉割情结(castration anxiety),进而转为认同父亲。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

自我
• 心理学上的自我(ego)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 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 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 •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这里,现实原则暂 时中止了快乐原则。由此,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 的思想与围绕着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 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 人格的执行者。 • 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self),则包括无意识。 心理学上关于自我的研究的方法上十分复杂,并 常牵涉到哲学中的形而上学。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相互关系
• 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 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自我是永久存在的, 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 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 行调节。若个人承受的来自本我、超我和 外界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时,自我就会帮 助启动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有:压抑、否 认、退行、抵消、投射、升华等等。
本我、自我超我
在心理动力论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 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 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1923年,弗洛 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 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本我”(完全 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 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 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 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自我本我超我

自我本我超我

1\弗洛依德认为人格或人的精神主要分成三个基本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弗洛依德把人的动机归纳为饿、渴、睡、性等,其中性欲占主导地位(本我)。但本我往往受到道德、社会法规等现实条件的制约(超我),受到压抑得不到纾解的冲动而透过梦、失语等形式来寻求满足。弗洛依德相信一个人如果以前曾经有一些创伤性的事件而引致心理有问题,只要他能够知觉地再将那事重演一次,并将本我、自我和超自我作回平衡的处理,那麽问题就会解决。

2\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本我过程是无意识的,是人格中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我们对它几乎什么都不知道。不过,只要当一个人有冲动的行为时,我们就可以看到本我在起作用。例如,一个人出于冲动将石块扔进窗户,或惹事生非,或强奸妇女,这时,他就处于本我的奴役之中。本我是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本我遵循着“唯乐原则”工作,即追求快乐,逃避痛苦。弗洛伊德说:“我们整个的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追求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注:〔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85页)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学会了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他们逐步考虑后果,考虑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因此它既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又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一书中把自我与本我的关系比作骑士和马的关系,马提供能量,而骑士则指导马的能量朝着他想去游历的路途前进。这就是说,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然而由于自我联系现实,知觉和操纵现实,于是能参考现实来调节伊底。这样,自我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操作,现实地解除个体的紧张状态以满足其欲望。因此,自我并不妨碍伊底,而是帮助伊底最终合理获得快乐的满足。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关系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关系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关系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意识所分为的三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在人格结构里,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的整体。它们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它们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标,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状况;当三者互不相让,产生敌对关系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间的矛盾。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具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自我 本我 超我

自我 本我 超我

自我本我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若个人承受的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时,自我就会帮助启动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有:压抑、否认、退行、抵消、投射、升华等等。

人们或许可以把自我与本我之间的关系与骑手与马之间的关系作个比较。马提供牵引能量,而骑手有决定目标的权利,并引导这匹有力的马向着目标移动。但是在自我与本我的关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太理想的情况,骑手被迫带着马朝着他想去的地方去。(骑手:自我;马匹:本我;行进的实际方向:超我)

总而言之,弗洛依德的自我是有逻辑性的,有理性的,能够忍受紧张的,是人格的执行者,但它也是骑在本我这匹迅速的马匹上可怜的骑手,并且还被三个主人所控制。

弗洛伊德指出,健康的人格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相互交替以达到平衡,成为一个统一的,结构完整的人格主体。

自我本我超我

自我本我超我

自我本我超我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它包括饥、渴、性等。“本我”之中的需求如果产生时,需要的是立刻满足。什么意思呢? 比如以婴儿为例:婴儿饿了,需要吃奶,这时他就不顾惜妈妈此时有没有奶,是以他的自我需求和满足为目的的。所以“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超我——在人格结构中属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构成“超我”的成分是:社会道德规范、个体的良心以及自我的理想等。“超我”是要求“自我”按着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所以“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也有的说是“完美原则”、“理想原则”,意思是一样的。

自我——可以理解为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比如:思考、感觉、判断、记忆等这些方面。“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还要在“超我”的限制内,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所以“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自我”特别繁忙,有时还特别劳累,我们平时生活中的一切一切,都是靠“自我”来完成的。如果我们完成的不好,也就是说,没能“平衡”好“自我”的冲动和“超我”的限制之间的矛盾,就出现了焦虑、抑郁等一些症状了。举一个例子来说,比如:亲人突然病故,这对于“本我”来说是出乎意料的打击,而“超我”更能理性地思考生死的问题,“自我”就是用理性的思考方法控制“本我”的过于悲伤,而使异常情绪稳定下来。如果理性思考解决不了“本我”的内心冲突,那么这个人的心理症状就在所难免了。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展开全文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精神构由内3个部分构成: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欲望

是先天性的和体质性的,它遵从快乐原则,即享乐原则。

本我如孩童般随心而行,一个人的人格里只有“本我”,那这个人会不顾一切的寻求各种欲望的满足,那会是无比的自私自利。

“自我” 从“本我”中产生。

自我奉行的是现实原则。基本的职责是保存自身,是“本我”和“超我”调节师,调节自我机能以适应现实。

“超我”代表道德和良心,是理想的自我。

相当于人格中的管制者,遵循的原则是道德原则。如果一个人的人格里只有“超我”,那这个人的出发点,都不是为了自己。

本我是野性,超我是道德。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冲突。这就需要一个协调者,这个协调者就是自我。

认识“我”寻找那个平衡的“我”。

自我本我超我遵循的原则

自我本我超我遵循的原则

自我本我超我遵循的原则

自我、本我、超我是心理学中常用的概念,代表着人类心理中的三个不同层面。自我是指人类自己的主观意识,本我是人的本能欲望,超我是人类的道德和价值观念。这三个层面遵循着不同的原则,下面是具体的说明:

1. 自我遵循的原则:自我是人类的认知层面,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自我会根据现实的需要和现实的限制,来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自我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它不会过度关注自我感觉和情绪,而是注重实际的现实情况。

2. 本我遵循的原则:本我是人的本能欲望层面,它遵循的是快乐原则。本我的目标是满足自己的本能需求,追求快乐和舒适。本我忽略现实的限制,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欲望。

3. 超我遵循的原则:超我是人类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层面,它遵循的是道德原则。超我会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来要求自己和行为。超我是一个理性的存在,它不会过度关注自我感觉和情绪,而是注重道德和价值观的实现。

这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是:自我会遵循现实原则和本我遵循的快乐原则,来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同时,超我也会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来监督和要求自己和行为。这样,人类的心理才能保持健康和平衡。

自我本我超我的详细讲解

自我本我超我的详细讲解

自我本我超我的详细讲解

"自我"、"本我"和"超我"是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用来描述个体心灵结构的不同层面。以下是对这三个概念的详细讲解:

1. 自我(Ego):

- 定义:自我是个体心灵结构的中心,是个体对现实的认知、理解和应对的一种心理机制。

- 功能:自我充当中介,平衡个体内部不同部分的需求和欲望,同时适应外部环境。它是实际自我、理性思考和决策的来源。

- 特点:自我是理性和现实导向的,通过实际经验和外界反馈不断调整,以满足个体的需求。

2. 本我(Id):

- 定义:本我是个体心灵结构的最原始和最基本的部分,包含着生理上的本能冲动和欲望,是个体最原始的欲望和动机的来源。

- 功能:本我驱使个体寻求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主要是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它没有现实性的判断,只关注满足即时的欲望。

- 特点:本我是冲动、原始和情绪化的,它不受理性和现实因素的制约,是个体欲望的最初来源。

3. 超我(Superego):

- 定义:超我是个体心灵结构的最后形成的部分,它包括了个体内化的道德和伦理规范,是对社会和文化价值观的内化。

- 功能:超我充当个体的道德仲裁者,监督和约束个体的行为。它内化了个体对

于父母、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观,推动个体追求理想自我的行为。

- 特点:超我是理性、道德和理想化的,它试图使个体行为符合社会的规范,追求道德高尚的行为。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这三个结构之间存在动态的互动和冲突。自我努力在本我的冲动和超我的道德规范之间找到平衡,以便在现实生活中适应并满足个体的需求。这种平衡和调整的过程被认为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一部分。

本我 自我 超我的例子

本我 自我 超我的例子

本我自我超我的例子

以本我、自我、超我的例子为题,下面列举了10个符合要求的例子,以增强阅读流畅性和文章的自然度:

1. 本我:我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去锻炼身体。我深知健康对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坚持每天早起运动,无论是慢跑还是健身。这是我的本我在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方面的表现。

2. 自我:作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我喜欢在闲暇的时候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小说、历史、科普等等,我都愿意尝试。通过阅读,我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这是我自我追求知识的一种表现。

3. 超我: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我认为关爱他人是每个人的责任。每个月,我都会去附近的敬老院做志愿者,陪伴那些年长者,为他们提供帮助和关怀。这是我的超我在关心社会他人方面的表现。

4. 本我:每当我面临困难或挑战时,我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克服它们。无论是学习一门新的技能,还是面对一个艰难的决定,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去努力,因为我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长和进步。

5. 自我:作为一个爱好者,我热衷于音乐。每天晚上,我都会找些时间弹奏我的吉他,放松自己的心情。音乐是我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方式,通过它我可以发泄自己的压力,享受自己的时光。

6. 超我:我始终坚持做一个环保的人。我对环境保护问题非常关注,因此我努力减少使用塑料袋,尽量选择可回收的物品。我也会参加一些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和垃圾分类,为保护地球贡献自己的力量。

7. 本我:每当我面对困难时,我会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无论是学业上的挑战还是生活中的压力,我都会告诉自己不要放弃,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这种自我激励和自我鼓励是我坚持不懈的动力。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人的结构理论认为:人的心理由自我、本我、超我三个部分构成。本文简析对这个人的结构理论的认识以及它在社会文化中的运用。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自我处在本我与超我之间,分别受役于本我、超我和外部世界;超我可视为道德化了的自我。“我们已把自我观察的功能、良心以及维护理想的功能,分配给它( 超我) 。超我突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良心,二是自我理想。超我抑制本我的冲动。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要想保持心理健康,三个部分必须始终是和谐的。

《寒夜》延续着本我与自我、超我的交错和冲突

《寒夜》主要写了三个人物,即小公务员汪文宣和他的母亲、妻子。文本中体现出的战争和贫病威胁着人物的生存,即压抑着本我,祈求活下去,祈求爱和关怀的意识又由本我里渗出,也就是产生着自我。人物的丰富知识和经历、经验使自我发展到超我。因而使活着的意志、自我理想、良心、爱、团结的超我意识与生存本能的无意识总在交错和冲突着。汪文宣的逃难“梦”,可以说是现实社会战争对人物生存本能压抑的流露,“压抑的动机和目的不过是为了避免不愉快”。压抑使本我能量积聚,本我能量未驯服,经常冲动汪文宣胆小怕事,软弱到不能主动解决家庭矛盾,婆媳敌视,夫妻小吵,因而产生严重的现实性的焦虑。“原欲以焦虑的方式来求得发泄,乃是由于潜抑作用的直接命运”。人物的生存的延续则要寻求解压的途径,而弗氏解压的途径之一是移情,移情让焦虑找到出路,而自我中“我要活着”的意志为发泄现实性的焦虑驱使汪文宣走出街头,和周围的市民一起胡乱躲入防空洞,压抑得到一时宣泄。其次、性本能的压抑与超我的爱的交错和冲突。疾病形成人物性本能的压抑与人物超我中的爱的冲突和交错。汪文宣长期的疾病泯灭了比较长时间的性本能,也压抑着性本能的冲动与释放,相比其妻子,他则处于压抑或“瘫痪状态”,他“用力吸着她留下来的香气,痴痴地望着她的浓黑的头发”,虽然表露出性本能的欲动,但是寻求比较多的是理解和关心,更需要来自灵魂的爱。他深爱着妻子和其他亲人,认为妻子跟自己过得太苦了。可是,汪文宣那难于根治的疾病与满足双方的性要求构成了矛盾。受过高等教育的汪文宣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担负历史责任、宽忍平和、孝敬忠恕等的深刻熏陶,自身的疾病长期不能痊愈,对妻子深深的爱,这些使汪文宣的精神从本我与超我之间分离、聚合,产生矛盾并反复冲突,冲突结果还是超我主导着汪文宣,让汪文宣压抑性本能,压抑对妻子的不满,容忍妻子离开自己去获得自己未能提供给她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格是由三大系统组成:本我、自我、超我。在一个健全的人身上,这三种体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共同维持人的稳定。当这三个系统相互冲突时,人就会处于一种失调状态,不满意社会也不满意自己,活动率随之降低,甚至严重的会出现某些过激行为。

本我,指的是最原始的自己,包括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它遵循“快乐原则”,为人格的各种活动提供能量和驱动力.一个人饿了,他需要食物;一个人冷了,他需要衣服;眼睛受到强光刺激,就会不由自主想闭上.这些都是人的本能,是无意识的行为,无论是圣人还是恶人都会做出同样的反应,这是不受自我意识控制的。而本我,就是遵循这些最原始的需求,满足自己,无论这种行为是否触犯道德底线或法律,它要做的只是满足自己的欲望,消除这种因得不到而产生的紧张感.本我为了解除这种紧张感会有两种活动过程:形成意象、冲动性行为。一个人渴了,他的脑海里自然会形成水的意象,这种意象可以有效的缓解口渴带来的紧张感。弗洛伊德称这种由于本能需要而产生意象的心理过程为原发过程。原发过程的产生是无意识的,没有任何思考加工就自动形成的.另外,一个人遭到了羞辱,为了报复,拿起刀子捅别人一刀,这就是一种冲动性行为。他并没有考虑过这种行为的后果,只是别人羞辱了他,使他产生了紧张感,他为了马上缓解这种紧张感而下意识的做出了这种行为。可见,本我的各种行为是不受自己控制的,是无意识的,不受任何条条框框束缚的。

自我,则是在本我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分化与发展,是在人与环境的不断交往中形成的.本我为了解除紧张感而做的两种活动,只能起到缓解的作用,并不能真正解决自己的需求,况且,一味的冲动只会引起社会的反感,更加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于是,人为了完成本我的需求,就不得不考虑各种社会因素。比如,一个人饿了,他会想吃东西,这是本我的需求,但是如果他现在没有吃的,出于现实的考虑,他会想去买吃的、偷吃的,或者找别人要.一个人有了性冲动,他会想和女性发生关系,这是本我的需要,但是由于各种现实因素,他又担心被惩罚,所以他会选择嫖娼、诱骗、恋爱、结婚等符合实际的方法,这就是自我在起作用。

自我本我超我遵循的原则

自我本我超我遵循的原则

自我本我超我遵循的原则

一、引言

在人类心理学和精神分析领域,自我、本我和超我是三个重要的概念,描述了个体内心的不同部分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们代表了个体内部不同层次的需求、欲望和价值观,并且对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探讨自我本我超我三个部分遵循的原则,深入揭示它们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个体心理中的作用和功能。

二、自我、本我和超我的定义

1. 自我

自我代表了个体内心的现实部分,是一个人的意识和自我认同的核心。自我能够感知和适应外部世界,并调节内部的冲突和压力。它是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是独立个体的中心,具有独立思考和主动行动的能力。

2. 本我

本我是个体内心的原始部分,代表了个体的基本生理和本能需求。本我不受外界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社会要求的限制,它追求满足个体的欲望和需要,并以快乐原则为导向。

3. 超我

超我是个体内心的道德和伦理部分,代表了个体对外界价值观的内化和接受。超我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进行监督和评判,并通过内疚和自责等方式对不符合伦理和道德要求的行为产生负向情绪。

三、自我本我超我的相互关系

1. 自我与本我的关系

自我和本我是密切相关的两个部分,在个体内心中相互作用。自我对本我的欲望和冲动进行抑制、管理和调节,使其能够适应现实的要求和社会准则。自我通过自我意识的形成,使个体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以及自己内部的不同部分。

2. 自我与超我的关系

自我和超我之间存在一种广义与狭义的关系。广义上,自我是超我的一个表现形式,代表了个体的内在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狭义上,自我是超我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中介,它在超我的指导下,将内在的道德准则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和决策。

自我本我超我三者的关系

自我本我超我三者的关系

自我本我超我三者的关系

1、本我———本我就是无意识的那个我,是本能的,是不受理智控制的,是潜意识里面的,就像,男女要睡觉,不睡觉就不舒服,这种身体的本我反应,是无法控制的。他是我们灵魂深处最底层的东西,是基因里面的东西,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这样一种东西。

2、自我———自我是受人类控制的,是自己控制自己,通常在生活中,是理性与感性的较量,然后产生了自我,是我需故我要的(感性)vs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理性)的对抗,通过自我的分析、抉择、判断、衡量,得出结论,这是自我。

3、超我———超我是一种社会评判系统,什么事能做(理想),什么事不能做(良心),它跟这个社会的规范和家庭、学校的教育都有很大关系,超我就是超过了自己的东西,不是自己本能和自我的东西,是根据这个社会形态去要求自己规范的东西。比如说:不能害人,害人会犯法,这就使你在内心形成的超我,往往这种超我通过社会的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在人格里面已经定行了的。比如父母经常严格要求我们,教育我们要有成就,要成功,这种超我可能对我们长大真的促使你去想要做一个成功的人。如果父母从小就让让我们放任自由,可能长大后我就真的放任自由,因为从小就没有感觉到这种压迫感,紧张感,超我的意识告诉我们真的可能没有人需要我们,不被社会需要。包括对孩子的溺爱、等等,都会形成超我。

综上所述:自我就是调节超我和本我的一个调节器,自我让这三种统一和谐、不然这三者打架的话,就会出现所谓“崩溃”的结果,只有这三者统一和谐了,才能规范我们的行为,才能既有理想、有不

违背规则,才能实现自我实现,又不痛苦。这社会上,这三个自我,是随时转换的,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不一样的自己。不同的自己只有自己知道。

自我本我超我遵循的原则

自我本我超我遵循的原则

自我本我超我遵循的原则

自我、本我和超我是心理学中的三个重要概念。它们所遵循的原则如下:

1. 自我原则: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自我原则包括自尊、自信、自主和自我实现等。自我原则的核心是实现自我价值。

2. 本我原则:本我是个体内部的本能力量,负责满足生理和心理的基本需求,如饥饿、渴望、性欲、安全感等。本我原则的核心是满足生命的需要。

3. 超我原则:超我是个体内部的道德力量,包括社会、文化和个人特质等,负责规范和控制个体的行为,使其符合道德标准。超我原则的核心是实现道德价值。

三个原则的关系是:

自我和本我作为个体内部的力量,存在于每个人内部,它们促使人们追求自我价值和满足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超我作为个体内部的道德力量,来自于社会和文化,它主要发挥规范和控制的作用,指引人们符合道德标准。三者相互联系、互相制约,协调发展,为个体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格由三大系统组成,它们是本我、自我、超我。在一个精神健全的人身上,这三大系统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组织结构。当人格的三个系统相互冲突时,人就会处于失调状态,即不满意自己也不满意社会,活动效率随之降低。

一、本我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本我是生长进化的产物,是生理遗传的心理表现,自我是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较高级精神活动的领域。那么超我就是社会化的产物,是文化传的运载工具。

一个人饿了,他需要食物;一个人冷了,他需要穿衣服;一个男人有了性的冲动,他就是需要一位女性;有人羞辱了你,你就会愤怒;一个人眼睛受到了强光的刺激,他就要闭上眼睛;这些活动都是人原始本能的需要,而且这些话动都是无意识的,无论你是圣贤哲人还是卑鄙小人都存在这个本能。

人为什么会些本能,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人做为一个机体,由于机体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会产生兴奋(紧张),这种紧张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比如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胃部就会产生痉挛,他必须进食才能消除这种紧张感,本我的目标是消除这些紧张,紧张是一种让人痛苦的和让人不舒服的体验,消除紧张以后人才会感到快乐,本我的特点是不能容忍紧张状态,希望立即得到满足。

本我为了解除紧张而产生了两种活动过程:

1、行成意象

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脑子里就会产生食物的意象,一个口渴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水,这都是由于人的本能需要所产生心理活动,这些意象的产生有效缓解了紧张的压力。这种由于本能需要而产生意象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为减轻紧张(饥饿是一种紧张)而产生的对所需事物(食物)的记忆意象或联想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产生这些意象是无意识的,是自动产生的,没有经过思考加工的,一个人的眼睛受强光刺激后会不由自主的闭上,这也是无意识的行为。

2、冲动性行为

一个人受到了羞辱,为了报复,拿起刀子就向人刺去,这就是一种冲动行为,他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产生的后果,他只是为了马上缓解由于别人对自己的羞辱而产生的紧张感。

二、自我:

本我解除紧张的两种活动过程是冲动性行为和形成意象,但只有意象并不能给饥饿的人提供食物,冲动性的行为也不能给一个性冲动的人提供一个伴侣,实际上,冲动行为只能招引外界的惩罚而导致紧张的程度增加。人必须寻找食物、伴侣以及生活所需要的其它东西,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人不得不考虑外界的现实,比如,实施一种行为时,他必须考虑到后果,就如一个有性冲动的男人不能强奸一个妇女一样,如果他这样做了,他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一个人在商店里看到了一件自己非常喜爱的东西,他想得到,这是本我在起作用,但他不能马上据为己有,他要么在别人看不到的情况下去偷,要么去抢、要么有足够的钱去购买,这是自我在起作用。

当一个男人有了性冲动,他马上想到的是想和一个女人发生关系,这是本我在起作用,但由于现实条件的约束,他但心被惩罚,因此他会通过嫖娼、诱骗、恋爱,结婚等符合现实要求的行为来满足自己欲望,这是自我在起作用。

自我遵循的原则是“现实原则”,而不是“快乐原则”,现实原则的目的就是推迟欲往的实现,推迟缓解紧张感。

推迟行为就是说自我能忍受紧张,直到紧张能被恰到好处的行为方式解除为止。设立现实原则并不是要废弃快乐原则,只是迫于现实而暂缓施行快乐原则。现实原则最终还是引向快乐原则。尽管一个人在寻求现实时,不得不忍受一些不快。

本我为了解除紧张而产生了对所需物体的意象,一个口渴的人想到的是水,但本我只是想到了水,但并没有得到水,因此他并没有真正解决口渴的问题,他第二步要做的就是得到这个东西,为了得到这个东西他必须根据行动计划去发现和制造这个东西,比如,他要去买矿泉水,或去偷,或问别人要等,这些行动计划是通过理智和意识来施行的,这种为了解决紧张和满足欲望而产生的心理过程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继发过程。

现实原则的形成,继发过程的作用,以及外界在个人生活中开始发挥的重要影响,这一切刺激了知觉、记忆、思维和行动等心理过程的发展,并使之不断完善。

因此儿童知道了口渴时不能喝滚烫的开水,必须等到水凉到适合的温

度才能喝,这就是儿童心理认知的发展,这种心理的发展其基础还是本我的需要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本我的需要儿童不会有这种认识。

三、超我

超我是人格的第三个主要机构,是人格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

当一个儿童由于嘴馋而偷拿商店的巧克力时,会受到父母的否定或惩罚,因此儿童就会形成不能偷别人东西的道德观念。

儿童看到糖产生想吃的愿望这是本我在起作用,为了得到糖,儿童可以偷吃,可以请求父母购买,这是自我在起作用,自我是为了得到这个东西,满足这个愿望。儿童知道偷这种行为不符合道德标准这是超我在起作用,超我的作用不是为了得到这个东西而是让儿童知道道德规范,并使这个道德标准内化于儿童的心里。

超我为至善至美而奋斗不为现实是否得到满足而操心。

父母把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理想传授给儿童,超我就是这些观念和理想在儿童人格中的重现。

超我由两个次系统组成,即“自我理想”和“良心”,自我理想与儿

童心目中父母的道德观相吻合,当儿童的行为符合父母的美德标准时,父母就给予奖励,以这种方式,他们自己的标准传授给了孩子。例如:一个孩子不断因为整洁而受到奖励的话,整洁就很容易成为他的自我理想之一。另外,良心与儿童心目当中父母丑恶概念相一致,这些概念通过惩罚在儿童的心灵中扎下根,假如一个孩子因肮脏而受到惩罚的话,它就会把肮脏看成一件坏事。自我理想和良心就像同一枚道德钱币上的两个不同侧面。

超我的精神奖励和惩罚使人感到骄傲自信和内疚自卑,当自我的行为和思想符合道德时,它就感到骄傲欣喜,当自我屈从于诱惑时,则感到羞愧难当,无地自容,骄傲自信等于自爱,内疚自卑等于自恨,它们分别是父母的慈爱和厌弃在儿童内心中的再现。

超我并不屈从于现实,反而对现实起约束作用,一个不符合内在道德标准的现实行为,并不会得到超我的奖励反而会由于受到超我的惩罚而停止这种行动。一个性冲动的男人和想一个漂亮女孩发生关系,但由于道德的观念深深植于其内心深处,因此他会为此感到羞耻,一个儿童宁愿不吃商店的巧克力也不愿意去偷,去抢,如果这样做,他会感到不安和犯罪感,一个儿童在公共汽车将座位让给一位老人,尽管本我告诉他自己也很累,自我告诉他自己也想坐,但超我驱使着他要将座位让我老年人。超我对本我和自我起控制、约束和指导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