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不良习惯与养成良好习惯的行为改变之个案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开题
报告
XXX《小学生良好行为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学生的养成教育极为重要。《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我国著名教育家XXX 说:“教育就是培养惯”。素质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当前,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许多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思想教育,重智商轻情商,重言教轻身教,重享受轻节俭,家庭教育严重错位;社会领域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诈哄骗活动蔓延,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极端个人主义、极端享乐主义等消极腐败思想正侵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而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他们的行为惯,外在素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所以学生行为惯必须从小抓起,必须从现在抓起。由于我校所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我们发现学生行为惯养成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1)由于我校
多数学生行为惯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很大差距,许多独生子女自私、任性、霸道、懒惰,许多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行为惯教育;(2)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放弃了对学生行为惯的养成教育;(3)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单一,评价滞后,没有长远打算和有效措施,教育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离,许多学生在校是一套,在家又是另一副“面孔”。
养成教育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如瑞士学者XXX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我国的学者XXX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小学生行为惯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决心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提高学校德育水平,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础,达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的目的。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课题开题报告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课题开题报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课题开题报告1
20__年5月11日开始,我校承担了胶州市课题--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任务,为了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进一步教师对此课题的认识,提高教师实施的自觉性,学校特举行开题会。
一、课题提出背景:
习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所有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例如
课前预习、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独立认真作业,自觉检查订正的习惯等都属于学习习惯。
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养成了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如作业马虎,拖拉,上课开小差等,而且农村家长的素质普遍不够高,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没有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影响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
二、理论意义:
"学习习惯"的界定:
习惯是一种可以主宰人生的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以小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学习活动为内容,有目的地经过重复或练习逐步形成,进
“纠正不良习惯与养成良好习惯的行为改变之个案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纠正不良习惯与养成良好习惯的行为改变之个案研究”》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注重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习惯贵在从小培养,他指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培养一代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他们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少年儿童时期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习惯的培养虽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新世纪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习惯问题,研究养成教育问题。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促进每个受教育者全面主动发展,促进每个受教育者人格与个性的养成。有一位教育专家曾有过这样的论述:“你在孩子的心灵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一生是多么的重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对中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青少年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因此,坚持从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入手,不仅有利于克服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而且对推进素质教育,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挑食偏食不良习惯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幼儿挑食偏食不良习惯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各种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期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自我保护、品行、健康心理等习惯,能让孩子终生受益。小班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但是现在许多幼儿存在着不良的挑食偏食习惯,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作为我们小班教师,首先就要学会善于观察每个孩子的不同,采取有趣的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做到因人而异,如:①树立榜样作用,时刻给幼儿以正确的示范;
②通过有计划的主题教学活动,让幼儿了解良好用餐的重要;③通过对不同幼儿个性的分析因材施教,通过营造“润物细无声”的氛围,感染幼儿;④通过与家长的及时沟通,循序渐进、共同培养。基于不良挑食偏食习惯对小班幼儿生长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文深入分析了形成小班幼儿挑食偏食形成的原因,并尝试从①②③④来纠正幼儿的偏食、挑食及不良的进餐习惯,从小养成自觉良好的进餐习惯。通过一年的实践和探究,逐步提炼形成了机应的培养良好吃饭习惯的有效策略。
(二)幼儿挑食、偏食习惯的形成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所致:
(1)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由于国家实行一对夫妻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
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处在“独”的成长环境中,自幼受宠,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许多家庭的教育真像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它的著名教育诗中写到的一样。“一般人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们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可是这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了。”日本心理学家山下俊郎把这种“可怕的礼物”称之为“过度教育”,并指出:这是孩子意志薄弱和依附心理的根源。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
告
开题报告:小学生良好行为惯养成教育研究
我申报的校本课题是《小学生良好行为惯养成教育研究》,已被XXX批准列入白山市教育科学课题。该研究旨在培养小
学生良好行为惯,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基础。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精神文化生活追求和社会信息来源也在不断增加。然而,一些灰色文化的出现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导致存在不良惯。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行为的重复与训练会形成动力定型,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我们学校位于城区边缘,生源来自附近的农村、外出务工子女及外来人口。大部分家长外出打工,孩子由年长的亲属管理,与学校管理脱节,导致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缺乏教育方
法,子女无人管得住的现象相当严重。有些家长望子XXX心切,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非打即骂;有些则过分溺爱孩子,听之任之,认为长大后能挣大钱即可;还有些不遵循子女身心发展规律,放松品德教育,导致其子女在思想行为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基于此,我们申报了《小学生良好行为惯养成教育研究》这个课题,旨在结合学生的研究、生活、卫生、礼仪、劳动、自我保护等方面进行良好行为惯的培养,及不良行为惯的矫正,以促进我们学校教育教学更好地发展,使学生具有良好行为惯,塑造健康完美人格。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
临沂市课题--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临沂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开题报告书
课题编号:
课题名称: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方案课题主持人:高新美
课题组成员:蒋春阳王丽君刘泽强张赟
所在单位:沂南县第二实验小学
开题日期: 2011年5月
二、课题重新论证报告
三、课题开题情况
四、课题开题参与专家的评审意见
五、学校和主管部门意见
(完整)《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讲解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此言道出了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习惯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抓好习惯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不仅仅要培养一批批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的人才,更应当培养一大批具有现代人的精神面貌、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学校教育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任务。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未来公民的素质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现在的教育。因此,探索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对提高未来小公民的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国内外研究现状:就国内外现有研究看,纯粹的养成教育理论研究少见。从已有研究看,学者们往往将习惯与人格的研究置于儿童道德的研究之中。就国内外情况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道德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研究。它
们大都以一些设计精巧的实验为基础,内容涉及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和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问题。再如精神分析学派关于儿童焦虑和移情作用的研究,以及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儿童羞愧感的研究,则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问题。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可喜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大都被我国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介绍到国内,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
《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常路镇中心小学戚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上午好!下面我代表课题组成员作开题报告,请领
导专家予以指正。
一、研究背景:
习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后汉书﹒贾谊传》)。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所有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例如课前预习、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独立认真作业,自觉检查订正的习惯等都属于学习习惯。
近年来,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已有明显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丰富和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但与此同时,在农
村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养成了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如作业马虎,拖拉,上课开小差等,而且农村家长的素质普遍不够高,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没有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影响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研究开题工作报告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提出: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良好的习惯对于幼儿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对幼儿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将伴随幼儿的一生,使幼儿终身受益。
目前的独生子女,由于受家长的宠爱和溺爱,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例如:有的幼儿晚睡晚起,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所以不能保证按时上幼儿园,影响他与其他小朋友正常的活动与交往,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心;高质量的睡眠能保证幼儿有充沛的精力参加各种活动,而有的幼儿没有午睡的习惯,有的幼儿养成了不正确的睡眠姿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的精神不佳,使他在活动中不能与同伴尽情游戏,使幼儿的交往能力受到影响。勇敢坚强、克服困难、抑制不合理愿望等意志品质都要在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形成。按时起居、定时进餐、合理膳食、积极锻炼……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没有健康,孩子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幼儿生活习惯的缺乏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所致:
1.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由于国家实行一对夫妻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处在“独”的成长环境中,自幼受宠,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许多家庭的教育真像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它的著名教育诗中写到的一样。“一般人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们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可是这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了。”日本心理学家山下俊郎把这种“可怕的礼物”称之为“过度教育”,并指出:这是孩子意志薄弱和依附心理的根源。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与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与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主持人、评议专家(课题组外专家,专家应不少于2人)、参与人员等。
与会领导专家一致认为,立项的课题涉及面广,很有意义,希望学校领导及各课题参与人员高度重视,能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发展的目标出发,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注重课题研究的规律性、突破性、前瞻性,有一个良好的研究过程,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果。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限5000字左右,(可加页)。
(一)课题名称: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与对策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
通过对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具体成因的研究分析,寻找具有针对性、有效、可操作的转化对策,促使这些学生尽早纠正不良行为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和一般学生一样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内容:
1、当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现状。
2、当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
3、如何纠正当前小学生的种种不良行为习惯,提出合理有效的转化对策。
(四)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文献分析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本课题通过对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了解小学生存在哪些不良行为习惯及其成因有哪些,收集著名教育者对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提出的有效策略。
2、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是社会科学领域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根据调查的目的、内容、性质以及要求获得资料的标准化程度,研究者选择适当的方法,并以书面形式给出一系列与所要研究的目的有关的问题,让被调查者作出回答,通过对问题答案的回收、整理、分析,获取有关信息。由于问卷调查法可根据需要设计问卷题目,可做多因素、多层次的分析,在调查过程、调查结果方面标准化程度较高,并且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收集的信息资料多,节省人力物力。调查结果便于整理以作统计分析研究,便于为课题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纠正不良习惯与养成良好习惯的行为改变之个案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纠正不良习惯与养成良好习惯的行为改变之个案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纠正不良习惯与养成良好习惯的行为改变之个案研究”》课题开题
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此言道出了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习惯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抓好习惯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不仅仅要培养一批批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的人才,更应当培养一大批具有现代人的精神面貌、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学校教育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任务。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未来公民的素质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现在的教育。因此,探索初中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对提高未来小公民的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国内外研究现状:就国内外现有研究看,纯粹的养成教育理论研究少见。从已有研究看,学者们往往将习惯与人格的研究置于中学生道德的研究之中。就国内外情况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中学生道德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中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研究。它们大都以一些设计精巧的实验为基础,内容涉及中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中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和柯
《矫正中班幼儿不良行为的个案研究》开题报告
《矫正中班幼儿不良行为的个案研究》开题报告
清浦区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
《矫正中班幼儿不良行为的个案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主持人:淮安市清浦幼儿园庄娟
课题“矫正幼儿不良行为的个案研究”是我们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的.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实践一定能取得非常满意的实验效果,下面就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目标、意义及各项实施办法向各位领
导汇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群体的增多,家庭教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多数表现为宠爱多,教育少、顺从多、要求少,致使许多幼儿从小养成了诸多不良行为,主要表现为挑食、多动、注意力分散、任性、自私、霸道等.我园就有很多幼儿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我班有一名小朋友,爸妈由于生意忙,没时间照顾孩子,孩子从一生下来就由和爷爷奶奶生活学习在一起,沾染了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差、任性、遇到困难就耍小性子、易怒、爱哭
等等.
现代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0-6岁处于行为习惯养成的敏感期,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此时,不仅容易形成良好行为习惯,而且易于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在这一时期对不良行为幼儿的及时矫治与教
育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健全的性格,进而优化幼儿全方位的教养环境,我们提出了本课题.幼儿不良行为现象有哪些,在幼儿园会如何表现,在幼儿园、家庭
双方的配合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矫治幼儿的不良行为、促进幼儿开
朗性格的形成,这些都是我们在课题中所要研究的目的.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中班幼儿:一般指年龄在四至六周岁左右之间的幼儿.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开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开
题报告
学生的行为惯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小学教育阶段的关键任务之一。学生的行为惯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必须从小抓起,从现在开始。然而,当前社会存在诸多问题,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教育方法单一、评价滞后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惯养成。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制定出适合我校的行为惯养成教育方案,提高学校德育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提高学校德育水平,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通过对学生行为惯养成教育的研究,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础,达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的目的。这不仅对于学生的成长
有着积极的意义,也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本课题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学生行为惯养成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制定出适合我校的行为惯养成教育方案,并进行实践验证和效果评估。具体步骤包括: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设计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学生行为、制定行为惯养成教育方案、实践验证和效果评估等。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制定出适合我校的行为惯养成教育方案,提高学校德育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同时,也将为其他学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推动全国小学生行为惯养成教育的发展。
《学生好习惯培养与研究实践》开题报告
小学生好习惯培养与研究实践
开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胡中良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
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和老师莅临五龙桥小学指导工作,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队你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忠心的感谢!现在,我代表课题组的全体工作人员,对《小学生好习惯培养与研究实践》做开题报告,如有不当之处,望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批评指正。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在国外,有关好习惯教育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但这些已有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儿童具体道德行为的好习惯的研究还是不够的。总的来说,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往往注重"知、情、意"这几方面的研究。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且"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
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入手来研究少年儿童德育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本课题研究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行为习惯的一般理论和具体实施策略做进一步的理论总结和实践研究,来探索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好习惯的原理、方法和途径,为我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
2、学生在养成方面暴露的问题极为严重。
素质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当前,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许多家庭多为隔代教育,许多农村儿童多为留守生。独生子女的依赖性、惰性日趋明显,学校重规范知识传递,轻行为实践导引,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广大青少年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少年儿童中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在学校中,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此言道出了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习惯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抓好习惯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不仅仅要培养一批批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的人才,更应当培养一大批具有现代人的精神面貌、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学校教育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任务。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未来公民的素质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现在的教育。因此,探索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对提高未来小公民的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国内外研究现状:就国内外现有研究看,纯粹的养成教育理论研究少见。从已有研究看,学者们往往将习惯与人格的研究置于儿童道德的研究之中。就国内外情况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道德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研究。它们大都以一些设计精巧的实验为基础,内容涉及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和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问题。再如精神分析学派关于儿童焦虑和移情作用的研究,以及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儿童羞愧感的研究,则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问题。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可喜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大都被我国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介绍到国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研究开题报告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提出: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良好的习惯对于幼儿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对幼儿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将伴随幼儿的一生,使幼儿终身受益。
目前的独生子女,由于受家长的宠爱和溺爱,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例如:有的幼儿晚睡晚起,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所以不能保证按时上幼儿园,影响他与其他小朋友正常的活动与交往,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心;高质量的睡眠能保证幼儿有充沛的精力参加各种活动,而有的幼儿没有午睡的习惯,有的幼儿养成了不正确的睡眠姿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的精神不佳,使他在活动中不能与同伴尽情游戏,使幼儿的交往能力受到影响。勇敢坚强、克服困难、抑制不合理愿望等意志品质都要在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形成。按时起居、定时进餐、合理膳食、积极锻炼……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没有健康,孩子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幼儿生活习惯的缺乏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所致:
1.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由于国家实行一对夫妻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处在“独"的成长环境中,自幼受宠,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许多家庭的教育真像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它的著名教育诗中写到的一样.“一般人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们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可是这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了。”日本心理学家山下俊郎把这种“可怕的礼物”称之为“过度教育",并指出:这是孩子意志薄弱和依附心理的根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纠正不良习惯与养成良好习惯的行为改变之个案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此言道出了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习惯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抓好习惯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不仅仅要培养一批批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的人才,更应当培养一大批具有现代人的精神面貌、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学校教育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任务。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未来公民的素质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现在的教育。因此,探索初中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对提高未来小公民的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国内外研究现状:就国内外现有研究看,纯粹的养成教育理论研究少见。从已有研究看,学者们往往将习惯与人格的研究置于中学生道德的研究之中。就国内外情况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中学生道德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中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研究。它们大都以一些设计精巧的实验为基础,内容涉及中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中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和柯尔伯格的中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着重研究了中学生道德认知问题。再如精神分析学派关于中学生焦虑和移情作用的研究,以及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中学生羞愧感的研究,则着重研究了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问题。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中学生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可喜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大都被我国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介绍到国内,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关于中学生教育的研究,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中学生心理的研究等。
这些已有研究基本侧重于中学生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中学生具体道德行为的养成的研究还是不够的。总的来说,对中学生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往往注重“知、情、意”这几方面的研究。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且“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我国多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仅进行这样的一般理论研究,在实际的中学生德育中,对于克服过于注重说教以及“高大全”等现象是不力的,中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很难形成。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入手来研究中学生德育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如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王极盛教授就进行过关于1560例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研究员也曾主持过关于杰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副教授进行过关于中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2001年10月26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道德教育与习惯养成”大型论坛。来自全国17个省共316名中初中教育工作者及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并深入地探讨了中学生德育与习惯养成的问题,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开展这项研究,有利于新形势下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创新德育新形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实施素质教育架起新的支点。为学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2、实践价值:
养成良好习惯,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这是从当前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提出的,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通过研究,回答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初中生该从哪些方面培养哪些好习惯;二是在教育教学之中应该怎样培养这些好习惯;三是家长、教师如何配合才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四是好习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正面影响。收到三个实效:首先是教师、家长要获得一些良好习惯培养的方法、经验,并养成一些好习惯;其次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明显上升,校风、学风更好;最后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实效,社会、家长更加认同。
因此,本课题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对初中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及培养途径进行探讨,使其在良好习惯的养成中逐步培育健康人格。为此,本课题将着重以下几方面研究:
1、初中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初步理论研究和探索;
2、初中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3、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治的初步实验研究(以个案为主);
4、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与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初步实验研究。
这几方面的研究重点是初中生在做人、做事和学习三大方面良好习惯养成的研究。初中生习惯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和学会学习。如果中学生在这三方面养成一系列的良好习惯,他们人生发展就有了巩固的基础。课题将如何做人、做事和学习具体化为一系列习惯,并通过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进行培养。在做人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爱心”,在主要体现在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在做事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规则意识”,主要体现在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在学习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
四、课题实施步骤设计和保障条件
本课题将采用实践——分析——总结——重构——实践这一研究思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边思考、边分析、边总结、边调整,把“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这一教育观念渗透在教育教学中,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使中学生通过真实的感受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通过深刻的理解掌握道德规范,并在实践中培养道德能力,最后形成并表现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参加课题教师要边研究边行动,边行动边研究,既注重研究结果,更强调研究过程,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总结,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研究和实施课题的能力。
2.问卷调查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需要各方面给与高度的重视与配合。每一张张问卷将成为课题研究过程的一个必要依据及沟通桥梁。
3.经验总结法:我校多年来一直重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摸索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要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提高、创新,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