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1.腹痛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腹痛PPT课件
4.跌仆手术跌仆损伤,络脉瘀阻,或腹部手术,均可损伤腹 部脉络,或导致出血,形成瘀血,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腹痛 。
5.阳气素虚素体脾阳不振,或过服寒凉之品,损伤脾阳,渐 致脾阳衰惫,气血不足,不能温养脏腑,而致腹痛;甚至久病 肾阳不足,脏腑虚寒,失于温煦而致腹痛。
13
(二)病机
腹痛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肝、大小肠,并与足少阳、足三阴、手 足阳明、冲、任、带脉等担差‰基杰病飙势笺祝有黼脉缮辩隘;幂通黜 痛趱!戆养,不荣则痛。腹痛的病理性质有寒热、虚实之分。病理因素主 要有寒凝懒。愈积。氧滞、血瘀。寒邪客久,郁而化热,可致郁热内结 ;气滞作痛日久,由气及血,血行不畅,可成瘀血内阻;至于寒热并见 ,虚实夹杂,气滞血瘀者,亦属常见。外感寒热,内伤饮食、情志,以 及跌仆等原因,皆可导致脏腑气机不利,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滞而出 现实痛;气血不足,阳气虚弱,则脏腑经脉失于温养,气血运行无力而 成虚痛。
4
依据脾胃的生理和病机变化特点,将胃痛(吐酸、 嘈杂)、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泄泻、痢疾 、便秘等归属为脾胃病证。脾胃病证的发生与感受外 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薄弱等密切相关,其 治疗强调胃以通为用,脾以升为健,恢复脾升胃降的 正常功能。上述病证虽归属于脾胃,但与其他脏腑亦 密切相关,临证中应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随证处理 。
11
(一)病因
1.外感时邪外感六淫,如风、寒、暑、热、湿等邪气,侵入腹中,均 可引起腹痛。如伤于风寒则寒凝气滞,经脉受阻,不通则痛,《素问-举 痛论》日:“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 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 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如伤于暑热或湿热,或寒邪不解,郁 而化热,致湿热壅滞,传导失职,腑气不通而发生腹痛。
5.阳气素虚素体脾阳不振,或过服寒凉之品,损伤脾阳,渐 致脾阳衰惫,气血不足,不能温养脏腑,而致腹痛;甚至久病 肾阳不足,脏腑虚寒,失于温煦而致腹痛。
13
(二)病机
腹痛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肝、大小肠,并与足少阳、足三阴、手 足阳明、冲、任、带脉等担差‰基杰病飙势笺祝有黼脉缮辩隘;幂通黜 痛趱!戆养,不荣则痛。腹痛的病理性质有寒热、虚实之分。病理因素主 要有寒凝懒。愈积。氧滞、血瘀。寒邪客久,郁而化热,可致郁热内结 ;气滞作痛日久,由气及血,血行不畅,可成瘀血内阻;至于寒热并见 ,虚实夹杂,气滞血瘀者,亦属常见。外感寒热,内伤饮食、情志,以 及跌仆等原因,皆可导致脏腑气机不利,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滞而出 现实痛;气血不足,阳气虚弱,则脏腑经脉失于温养,气血运行无力而 成虚痛。
4
依据脾胃的生理和病机变化特点,将胃痛(吐酸、 嘈杂)、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泄泻、痢疾 、便秘等归属为脾胃病证。脾胃病证的发生与感受外 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薄弱等密切相关,其 治疗强调胃以通为用,脾以升为健,恢复脾升胃降的 正常功能。上述病证虽归属于脾胃,但与其他脏腑亦 密切相关,临证中应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随证处理 。
11
(一)病因
1.外感时邪外感六淫,如风、寒、暑、热、湿等邪气,侵入腹中,均 可引起腹痛。如伤于风寒则寒凝气滞,经脉受阻,不通则痛,《素问-举 痛论》日:“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 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 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如伤于暑热或湿热,或寒邪不解,郁 而化热,致湿热壅滞,传导失职,腑气不通而发生腹痛。
中医内科学精第三章1腹痛ppt课件
医道虽繁‘而可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腹痛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韩华刚
可编辑ppt
1
• 本节内容为4个课时。 • 教学目的 了解腹痛的定义、历史沿革、范围、
预防与护理;熟悉腹痛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及类 证鉴别;掌握腹痛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及分型论 治。
• 教学内容 腹痛的概述、病因病机、诊断及类证 鉴别、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护理等。
可编辑ppt
22
﹙二﹚、治疗原则
• 1、治疗原则: • (1)“通”则不痛: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 • (2)审证求因,辨证用药:明辨寒热虚实。 • (3)标本兼治:通非通下,不可单纯泻下,辅
以理气通导之品;不可过用香燥,中病即止;虚 痛宜温中补虚,益气养血。
• (4)久痛入络:加辛温活血剂。
可编辑ppt
10
3、情志失调,气滞血瘀
• 抑郁恼怒 • 忧思伤脾 • 气滞日久 • 跌仆手术
肝失条达 肝脾不和 气滞血瘀 络脉瘀阻
腑
气
腹
不
痛
通
可编辑ppt
11
4、阳气素虚
• 素体脾阳不振 • 过服寒凉伤阳 • 肾阳不足 • 肾失温煦
脾阳衰惫 脏腑失温 脏腑失养 脏腑虚寒
腑 气腹 不痛 通
可编辑ppt
12
三 诊断
可编辑ppt
20
• (6)血瘀痛: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 处拒按,入夜尤甚。
腹痛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韩华刚
可编辑ppt
1
• 本节内容为4个课时。 • 教学目的 了解腹痛的定义、历史沿革、范围、
预防与护理;熟悉腹痛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及类 证鉴别;掌握腹痛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及分型论 治。
• 教学内容 腹痛的概述、病因病机、诊断及类证 鉴别、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护理等。
可编辑ppt
22
﹙二﹚、治疗原则
• 1、治疗原则: • (1)“通”则不痛: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 • (2)审证求因,辨证用药:明辨寒热虚实。 • (3)标本兼治:通非通下,不可单纯泻下,辅
以理气通导之品;不可过用香燥,中病即止;虚 痛宜温中补虚,益气养血。
• (4)久痛入络:加辛温活血剂。
可编辑ppt
10
3、情志失调,气滞血瘀
• 抑郁恼怒 • 忧思伤脾 • 气滞日久 • 跌仆手术
肝失条达 肝脾不和 气滞血瘀 络脉瘀阻
腑
气
腹
不
痛
通
可编辑ppt
11
4、阳气素虚
• 素体脾阳不振 • 过服寒凉伤阳 • 肾阳不足 • 肾失温煦
脾阳衰惫 脏腑失温 脏腑失养 脏腑虚寒
腑 气腹 不痛 通
可编辑ppt
12
三 诊断
可编辑ppt
20
• (6)血瘀痛: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 处拒按,入夜尤甚。
中医内科学-腹痛
腹痛诊断方法及鉴别诊断
诊断方法
根据腹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体征,结合 相关检查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与胃痛、胁痛、痢疾等疾病进行鉴别,注意与外科、妇科腹 痛相区分。
腹痛中医辨证论治原则
01
02
03
辨脏腑虚实寒热
根据腹痛的部位、性质、 喜按或拒按等特点,辨别 脏腑虚实寒热。
辨在气在血
根据腹痛的性质、舌脉等 表现,辨别腹痛在气分还 是血分。
中医内科学-腹痛
目录
• 腹痛基本概念与分类 • 脏腑辨证与腹痛关系 • 常见类型腹痛辨证施治 •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在腹痛中应用 • 预防措施与生活调养建议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腹痛基本概念与分类
腹痛定义及临床表现
腹痛定义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 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 一种脾胃肠病证。
脏腑寒热虚实与腹痛关系
01
02
03
04
寒凝腹痛
寒邪内侵,或饮食生冷,导致 脏腑经络气机凝滞,不通则痛
。
热结腹痛
热邪内结,或湿热壅滞,导致 脏腑经络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
虚性腹痛
脏腑虚弱,气血不足,脏腑经 络失养,不荣则痛。
实性腹痛
邪气内结,气滞血瘀,脏腑经 络受阻,不通则痛。
脏腑经络循行与腹痛部位
中医内科学胃痛腹痛
理气止痛药
如丹参、桃仁等,可改善胃部血液循环,消除瘀血,减轻疼痛。
活血化瘀药
如石斛、麦冬等,适用于胃热型胃痛,具有养阴生津、清热止痛的作用。
养阴清热药
针灸选穴:常选用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位进行针灸,可调和气血,止痛消胀。
刺法操作: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刺法,如补法、泻法等,以调整气血平衡。
01
深化机制研究
进一步研究中医治疗胃痛腹痛的作用机制,揭示其在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等方面的科学依据。
02
临床试验与疗效评价
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客观评价中医治疗胃痛腹痛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有力证据。
中西医结合诊疗
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诊疗技术,如胃镜、肠镜等,准确诊断病因,提高治疗的针对性。
情志不遂: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引起胃痛。或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导致腹痛。
寒邪客胃:外感寒邪,直中胃腑,或过食生冷,寒凝气滞,导致胃气不和,引发胃痛。
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脾虚,运化无力,气机不畅,导致胃痛腹痛。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中医内科学对胃痛腹痛的基本认识和常见病因介绍。在实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针刺手法
针灸治疗腹痛过程中,中医师可能会结合拔罐、艾灸等辅助治疗手段,以提高治疗效果。
辅助治疗
中医内科学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便秘课件
中医内科学
第25页,共76页。
2.脾胃阳虚证
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面色咣白,倦怠乏力,喜暖恶寒,四肢不温, 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濡弱。
证机概要:脾胃虚寒,失于温煦,运化失职。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第31页,共76页。
2、饮食不节
损伤脾胃 脾 气 腑 暴饮暴食 饮食停滞 失 机 气 腹 肥甘厚腻 酿生湿热 健 失 不 痛饮食不洁 过食生冷 寒湿内停 运 调 通
[诊查要点]
一、 诊断依据 1.主证: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 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兼证: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年龄:以中青年居多。 4.病史: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
第5页,共76页。
中医内科学
第17页,共76页。
诊断要点
诊断依据 1.初起呕吐量多,吐出物多有酸腐气味,久病呕吐,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酸臭气味不甚。 2.新病邪实,呕吐频频,常伴有恶寒、发热、脉实有力。久病正虚,呕吐无力,常伴精神萎靡,倦怠,面色萎黄,脉弱无力等症。 3.本病常有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恼怒气郁,或久病不愈等病史。
中医内科学
第19页,共76页。
2.呕吐与噎膈 呕吐与噎膈,皆有呕吐的症状。然呕吐之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噎膈之病,进食哽噎不顺或食不得人,或食人即吐,甚则因噎废食。呕吐大多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尚好。而噎膈多因内伤所致,病情深重,病程较长,预后欠佳。
中医内科学腹痛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感时邪 2.饮食不节 3.情志失调 4.阳气素虚
二、病机 外 感 实 邪 情 志 因 素 饮 食 不 节 阳 虚 脏 寒 寒凝 热结 气滞 (血瘀) 病 邪 结 于 腹
腹 部 脏 腑 经 络 受 病
气经 机脉 淤痹 滞阻
不 通 则 痛
腹 痛
食积 湿热
脏腑失温 脉络失养
三、范围
1、腹痛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一个症状,内科腹痛常见于西医学 的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 肠粘连、肠系膜和腹膜病变、泌尿系结石、急慢性胰腺炎、 肠道寄生虫等,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内容辨 证施治。 2、凡外科、妇科疾病及内科疾病中的痢疾、积聚等出现的腹痛 应参考相关科目及本书有关章节。
腹部经络不得舒展
三、病因病机小结
1、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足三阴、 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外邪、饮 食情志等病因,皆可导致相关脏腑功能失调,使气血郁滞, 脉络痹阻,不通则痛。 2、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 “不痛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
二来自百度文库病证鉴别 1、胃痛与腹痛
关系及 相似点 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 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 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 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 心、嗳气等胃病见症,
中医内科学腹痛
演变与预后
黄疸
胆瘅
胰瘅
虚劳
预防与调护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饮食须有节制 加强精神调摄
辨证实例举要
邓×,男,53岁,××××年3月初诊。 一年来反复左少腹剧烈疼痛,西医诊断为肠粘连,嘱其手术治疗,患者不愿手术,遂来中医就诊。观其颜面苍白,表情痛苦,畏寒、纳呆,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匍匐按腹而行以缓急迫。扪之腹软,无包块索状物,苔薄白,舌淡嫩,脉沉弱。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首先明确诊断,分清该 病的新久缓急 患者疼痛部位在左少腹,反 复发作已有年余,可见腹痛诊断 成立,且为久痛。明确非外科急 腹痛,而为内科腹痛。
第二步:分清寒热、虚实 根据患者腹痛兼面色苍白,畏寒便溏,小便清长,舌淡嫩,脉沉细弱,属虚寒证。又根据患者虽少腹疼痛剧烈,但喜匍匐按腹而行以缓急迫,当为虚实夹杂之徵。
暴饮暴食,胃纳过盛,脾运不及,宿食内停,气滞中焦,则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宿食不化,浊气上逆则见嗳腐吞酸等;食滞中阻,运化无权则见腹痛欲泻,泻后痛减。
三、情志失调,肝失疏泄
情志怫郁,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气失条达,肝郁气滞、横逆攻脾,肝脾不和,气机失畅,可引起气滞腹痛。
类证鉴别
五、腹痛与外科、妇科腹痛 外科腹痛,一般先腹痛,后发热,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部位局限,压痛明显,常伴有肌紧张或反跳痛 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 胎、产有关
黄疸
胆瘅
胰瘅
虚劳
预防与调护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饮食须有节制 加强精神调摄
辨证实例举要
邓×,男,53岁,××××年3月初诊。 一年来反复左少腹剧烈疼痛,西医诊断为肠粘连,嘱其手术治疗,患者不愿手术,遂来中医就诊。观其颜面苍白,表情痛苦,畏寒、纳呆,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匍匐按腹而行以缓急迫。扪之腹软,无包块索状物,苔薄白,舌淡嫩,脉沉弱。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首先明确诊断,分清该 病的新久缓急 患者疼痛部位在左少腹,反 复发作已有年余,可见腹痛诊断 成立,且为久痛。明确非外科急 腹痛,而为内科腹痛。
第二步:分清寒热、虚实 根据患者腹痛兼面色苍白,畏寒便溏,小便清长,舌淡嫩,脉沉细弱,属虚寒证。又根据患者虽少腹疼痛剧烈,但喜匍匐按腹而行以缓急迫,当为虚实夹杂之徵。
暴饮暴食,胃纳过盛,脾运不及,宿食内停,气滞中焦,则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宿食不化,浊气上逆则见嗳腐吞酸等;食滞中阻,运化无权则见腹痛欲泻,泻后痛减。
三、情志失调,肝失疏泄
情志怫郁,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气失条达,肝郁气滞、横逆攻脾,肝脾不和,气机失畅,可引起气滞腹痛。
类证鉴别
五、腹痛与外科、妇科腹痛 外科腹痛,一般先腹痛,后发热,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部位局限,压痛明显,常伴有肌紧张或反跳痛 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 胎、产有关
中医内科学腹痛
(一)辨腹痛缓急
1.突然起病,腹痛剧烈,常有明显诱 发因素,或伴有寒热,或伴有呕吐, 嗳腐酸臭等症状者,属急性腹痛,因 外感时邪、饮食不节、虫积内扰所致。
2.起病缓慢,病程迁延,腹痛时作时 止,痛势不甚,经久缠绵,属慢性腹 痛,多由情志内伤,脏腑虚弱,气血 不足引起。
(二)辨腹痛性质
• 寒痛:痛多拘急、腹鸣切痛,遇冷 痛剧,得热痛减。寒实者坚满急痛 而拒按,虚寒者痛势绵绵而喜温喜 按。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 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 瘀血阻滞 虫体侵袭 素体阳虚
气机阻滞 脏腑失养
源自文库
腹痛
一、外感时邪,脾胃失调
脾
气
•风
胃
机
•寒 •暑 •热
运 化 功 能
邪 滞 于 中
阻
滞 , 血
腹 痛
运
•湿
失
调
不 畅
《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 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 注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 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故见大便溏薄 心脾两虚,脏腑失养,故见头晕乏力,
神疲气短,怕冷,舌淡脉细等症
病机特点
不通则痛
病理性质
有虚有实
病理因素
寒凝、湿热、瘀血、积食
类证鉴别
一、腹痛与胃脘痛
• 胃居上脘,其疼痛部位在胃脘 近心窝处。腹痛在胃脘以下, 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
中医内科学-腹痛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感时邪 2.饮食不节 3.情志失调 4.阳气素虚
二、病机 外 感 实 邪 情 志 因 素 饮 食 不 节 阳 虚 脏 寒 寒凝 热结 气滞 (血瘀) 病 邪 结 于 腹
腹 部 脏 腑 经 络 受 病
气经 机脉 淤痹 滞阻
不 通 则 痛
腹 痛
食积 湿热
脏腑失温 脉络失养
腹部经络不得舒展
一女性患者,三十八岁,每日早起面部浮肿,冬季更 明显,月经后亦较甚。经来每月超前,色紫挟块,量或多 或少,多时较为舒畅,少则反觉头晕,浑身不适。经行净 后有四、五天腹痛,兼下坠感,腰连两下肢亦酸痛乏力, 手足冰冷不温,脉象沉细。患者就诊的目的主要为经后痛。 据述痛时气力毫无,最为难受。从证状分析,肝肾虚寒, 冲任亏损,中气亦不能提挈。虽然经来色紫挟块,亦由血 海虚寒所致,不同于瘀热。处方用熟地、附子、仙灵脾、 艾叶、阿胶、藏红花、黄芪、白术、桂枝、白芍、茯苓。 先服十剂,无不良反应;再服十剂,经行量多,色转红, 净后腹痛轻减,仍有下坠感,原方去红花加升麻调养.
连服三剂,腑行甚畅,痛随消失。这种腹痛,实际上由大便 不畅引起,不能作为热痛。 又治一患者腹痛绕脐,史较长,痛不剧烈,食少作胀, 认为脾肾阳虚,投桂附八味和理中一类。我诊其脉沉弦有力, 舌苔白滑。询之无形寒怕冷,除大便窘迫,挟有粘沫,下时 不爽外,亦无其他痛苦。因此诊断为小肠受寒,传化失职, 当温通火腑。处方:肉桂、川椒、干姜、枳实、山楂、木香、 槟榔。两剂后腹痛反剧,肠呜,泻下粘秽粪便甚多,遂获痊 愈。 脐腹痛中有腹部凹凸有形,拒按手不能近,甚则蜷卧汗出, 手足厥冷,《金匮要略》称为“寒疝”,用大乌头煎(乌头、 蜜)。乌头辛热有毒,多服能使如醉状。用大建中汤(川椒、干 姜、人参)和椒桂汤(川椒、桂枝、小茴香、高良姜、吴萸、柴 胡、青陈皮)加减,效果亦佳。
腹痛(中医内科学)
(2)与内科其他病证中的腹痛症状鉴别
许多内科疾病常见腹痛的表现,但均以 其本病特征为主,此时的腹痛只是该病 的症状。如痢疾之腹痛,以里急后重、 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积聚之腹痛,以 腹中包块为特征。而腹痛病证,当以腹 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而有些心痛证常以 腹痛为初起见症,应特别注意。
鉴别? 3.中医治法是什么?如何选方用药?应如何调养?
【概述】
概念
腹痛是指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 体阳虚等病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 经脉失于温煦濡养,不荣则痛,临床出现胃腕以下、 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常见病症。
历史沿革
《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并认为腹痛由寒、热邪气客于胃肠 引起。
(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食积不化,损伤脾胃;过食肥 甘厚腻,或辛辣之品,酿生湿热,蕴蓄胃肠; 或恣食生冷,寒湿内停,中阳受损,均可损 伤脾胃,腑气通降不利而发生腹痛。
(3)情志失调
情志怫郁,恼怒伤肝,则肝失条达,气机 不畅,气机阻滞而痛作。《证治汇补腹痛》 谓:“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入腹。” 若气滞日久,血行不畅,瘀血内生。
(2)病史
可突然腹痛呈急性发作,也可起病缓慢。发病与饮食、情志、受 凉及体质等因素有关。
(3)相关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源自文库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比例増高提 示有感染存在。尿常规红细胞増多提示是否有结石、炎症、结核、肿 瘤。便常规及隐血检查提示有无消化道炎症、出血。血、尿淀粉酶升 高多提示急、慢性胰腺炎存在。
中医内科学-22腹痛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34
(二)辨腹痛性质
• 寒痛:痛多拘急、腹鸣切痛,遇冷 痛剧,得热痛减。寒实者坚满急痛 而拒按,虚寒者痛势绵绵而喜温喜 按。
• 热痛:多痛在脐腹,痛处灼热,或 伴有便秘,喜冷饮等症。
完整版ppt课件
35
(二)辨腹痛性质
• 虚痛:病程经久,痛势绵绵,痛处 难以定位,喜温喜按,饥时痛作。
3
历史沿革
腹痛一证首载于《内 经》。历代医书中有“绕脐 痛”、“少腹急结”、“少 腹里急”、“心腹痛”等称 谓。
完整版ppt课件
4
《金匮要略》初步创立腹
痛的辨证体系。根据腹痛的 寒证、实证、虚证创立了附 子粳米汤、大黄附子汤、小 建中汤等治疗腹痛的有效方 剂。
完整版ppt课件
5
《诸病源候论》将腹痛分为急 腹痛与少腹痛,并提出以脉 象定病之所在及判断预后, 对久腹痛的转归论述颇详。
完整版ppt课件
43
(二)实热腹痛
主症特点:脘腹胀满,疼痛拒按, 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烦渴引饮, 小便短赤,舌质红,苔焦黄起刺或 黄腻,脉沉实有力。
治法:泄热通腑。
方药:大承气汤加味
完整版ppt课件
44
(三)食积腹痛
主症特点:腹痛胀满,嗳腐吞酸, 厌食泛呕,痛而欲泻,泻后痛减, 或大便秘结,舌苔腻,脉滑实。
• 实痛:起病急骤,病程短暂,痛势 较剧,痛处拒按,得食痛增,常伴 嗳气、呕逆、便秘。
腹痛 ppt课件
PPT课件
6
腹痛发病涉及脏腑与经脉较多,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 瘀。 总之,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 痛”或阳气虚弱,脏腑经脉失于温养,“不荣亦痛”。
PPT课件
7
病机 “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 病位 腹中有肝、胆、脾、胃、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又是足三 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若相关脏腑功能 失调,使气血淤滞,脉络痹阻,或脏腑失于温煦濡养均可导致腹痛。
脉受阻,不通则痛;若伤于暑热,暑邪湿热中阻,邪气壅滞于内;或寒邪不解,郁而化热,或湿 热壅滞等均可导致气机阻滞,腑气不通则腹痛。 2.饮食所伤 暴饮暴食,伤及脾胃,饮食停滞;恣食肥甘厚腻或辛辣,酿成湿热,内蕴胃肠; 或恣食生冷,遏阻脾阳,均可导致脾胃纳运升降失常,腑气通降不利而发生腹痛。如饮食不洁, 肠虫滋生,阻于肠间,腑气不通亦痛。
PPT课件
15
【分证论治】
1.寒凝腹痛 证候:腹痛急暴,得温则减,遇冷痛甚,畏寒,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利,或见大便
溏薄,舌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温中散寒。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PPT课件
16
2.热结腹痛 证候:腹胀痛拒按,胸脘痞闷,大便多秘结或溏滞不爽,烦渴引饮,自汗,小便短赤,舌
11
鉴别诊断
1.腹痛与胃痛 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也可伴腹痛的症状, 常需鉴别。胃痛部位在心下胃院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常见症状,腹痛部位在胃院以 下,多伴有泄泻、便秘等肠病症状。若胃肠同病须辨别主次。
中医内科学-22腹痛ppt课件
(二)辨腹痛性质 寒痛:痛多拘急、腹鸣切痛,遇冷痛剧,得热痛减。寒实者坚满急痛而拒按,虚寒者痛势绵绵而喜温喜按。 热痛:多痛在脐腹,痛处灼热,或伴有便秘,喜冷饮等症。
(七)虚寒腹痛 主症特点:腹痛绵绵,时作时休,喜温喜按,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休息后减轻,面色少华,神疲乏力,气短、形寒肢冷,便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药:小建中汤加味。
若腹痛下利、肢冷脉迟者,为脾肾阳虚,可用附子理中汤。若腹痛兼见呕不能食、肢冷脉微者,此阴寒较甚,可用大建中汤。
(三) 辨腹痛部位 痛在大腹,多为脾胃,大小肠受病 痛在少腹,多为厥阴肝经之病 痛在小腹,多为肾与膀胱受病 痛在脐腹,喜吐清水,多为虫扰
(四)辨证结合临床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尿淀粉酶,拍摄腹部平片,必要时还可做腹腔镜探查及腹部CT检查,纤维胃镜、胃肠道摄片、腹部B超、肝肾功能检查、大便常规、大便隐血、血沉、癌胚抗原等。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首先明确诊断,分清该 病的新久缓急 患者疼痛部位在左少腹,反 复发作已有年余,可见腹痛诊断 成立,且为久痛。明确非外科急 腹痛,而为内科腹痛。
第二步:分清寒热、虚实 根据患者腹痛兼面色苍白,畏寒便溏,小便清长,舌淡嫩,脉沉细弱,属虚寒证。又根据患者虽少腹疼痛剧烈,但喜匍匐按腹而行以缓急迫,当为虚实夹杂之徵。
谢谢
(二)实热腹痛 主症特点: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烦渴引饮,小便短赤,舌质红,苔焦黄起刺或黄腻,脉沉实有力。 治法:泄热通腑。 方药:大承气汤加味
(七)虚寒腹痛 主症特点:腹痛绵绵,时作时休,喜温喜按,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休息后减轻,面色少华,神疲乏力,气短、形寒肢冷,便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药:小建中汤加味。
若腹痛下利、肢冷脉迟者,为脾肾阳虚,可用附子理中汤。若腹痛兼见呕不能食、肢冷脉微者,此阴寒较甚,可用大建中汤。
(三) 辨腹痛部位 痛在大腹,多为脾胃,大小肠受病 痛在少腹,多为厥阴肝经之病 痛在小腹,多为肾与膀胱受病 痛在脐腹,喜吐清水,多为虫扰
(四)辨证结合临床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尿淀粉酶,拍摄腹部平片,必要时还可做腹腔镜探查及腹部CT检查,纤维胃镜、胃肠道摄片、腹部B超、肝肾功能检查、大便常规、大便隐血、血沉、癌胚抗原等。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首先明确诊断,分清该 病的新久缓急 患者疼痛部位在左少腹,反 复发作已有年余,可见腹痛诊断 成立,且为久痛。明确非外科急 腹痛,而为内科腹痛。
第二步:分清寒热、虚实 根据患者腹痛兼面色苍白,畏寒便溏,小便清长,舌淡嫩,脉沉细弱,属虚寒证。又根据患者虽少腹疼痛剧烈,但喜匍匐按腹而行以缓急迫,当为虚实夹杂之徵。
谢谢
(二)实热腹痛 主症特点: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烦渴引饮,小便短赤,舌质红,苔焦黄起刺或黄腻,脉沉实有力。 治法:泄热通腑。 方药:大承气汤加味
中医内科学·胃痛腹痛
胃痛
治法:温胃散寒、 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
香苏散
腹痛
治法:温里散寒、 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 正气天香散
良附丸——高良姜、香附; 香苏散——香附、紫苏、陈皮、甘草; 正气天香散——乌药、干姜、香附、紫苏、陈皮。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四十九分。
2、脾胃湿热/湿热壅滞 症状:胃痛/腹痛痛势急迫,灼痛,
胃痛: 胃气雍滞
和降失司
不通 则痛
• 腹痛:
气机郁滞
脉络痹阻
不通
则痛
中阳不足 胃阴受损
不荣 阳气不足 则痛 经脉失养
不荣
则痛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四十九分。
病位
• 胃痛: 病位——胃, 与肝脾密切相关。
• 腹痛:
病位——脾、胃、肝、 大肠、小肠 ,
与足少阳、足三阴、手 足阳明、冲、任、带脉 有关。
2.湿热壅滞 3.饮食停滞 4.气机郁滞
5.瘀血阻滞
6.中脏虚寒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四十九分。
【分证论治】
1、寒邪客胃/寒邪内阻 症状:胃痛暴作/腹痛急起,疼痛剧 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加重,伴恶 寒肢冷,口淡不渴,大便溏烂,舌淡苔
白或白腻,脉沉紧。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四十九分。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四十九分。
中医内科学腹痛(案例教学法)
●2)西医根据病史和发病特点诊断为肠功能紊乱;中医根据腹部 喜暖,舌尖红,脉象细等综合诊断。
●3)中医诊断为中脏虚寒性腹痛,具体发病为中阳虚寒,肠道血 虚。
●4)从处方和药物组成看:桂枝5g ,生白芍15g ,全当归10g , 瓜蒌30g ,炙甘草4.5g ,桃仁泥10g ,火麻仁6g ,饴糖60g , 主方为小建中汤的加减方。
●处方:大黄15g(后下) ,枳实12g ,厚朴12g ,芒硝30g(分 2次冲服)。1剂,服药4小时后腹泻5次,到夜间腹痛明显减轻, 体温下降至38℃左右。次日,上方去芒硝,加茵陈、金钱草、香 附、郁金、苍术等,再服1剂后腹痛消失,体温正常,上方加减 再服2剂后愈。
●(2)问题设置 ●1)患者本次发病的诱因。 ●2)西医检查结果并试分析。 ●3)中医辨证依据是什么?和哪些病相鉴别? ●4)给出中医辨证分型、治法方药和剂量。
●(2)问题设置 ●1)患者本次就诊的原因,对疾病做出诊断。 ●2)既往史以及所作诊治和效果。 ●3)结合临床特点,根据发病急缓如何做初步的虚实辨证? ●4)该病可与哪些病证相鉴别? ●5)给出中医的诊断和辨证分型和依据。 ●6)给出中医的治法和方药(包括方义)。
●(3)引导分析
●1)患者少腹冷痛,久服药不愈,为解疼痛前来就诊。根据表现 诊断为腹痛。
腹痛
您照亮了我前方的路,您开启我智慧的门
目录
第一部分:理论导读 第二部分:案例导读 第三部分:调护概要 第四部分:参考资料
●3)中医诊断为中脏虚寒性腹痛,具体发病为中阳虚寒,肠道血 虚。
●4)从处方和药物组成看:桂枝5g ,生白芍15g ,全当归10g , 瓜蒌30g ,炙甘草4.5g ,桃仁泥10g ,火麻仁6g ,饴糖60g , 主方为小建中汤的加减方。
●处方:大黄15g(后下) ,枳实12g ,厚朴12g ,芒硝30g(分 2次冲服)。1剂,服药4小时后腹泻5次,到夜间腹痛明显减轻, 体温下降至38℃左右。次日,上方去芒硝,加茵陈、金钱草、香 附、郁金、苍术等,再服1剂后腹痛消失,体温正常,上方加减 再服2剂后愈。
●(2)问题设置 ●1)患者本次发病的诱因。 ●2)西医检查结果并试分析。 ●3)中医辨证依据是什么?和哪些病相鉴别? ●4)给出中医辨证分型、治法方药和剂量。
●(2)问题设置 ●1)患者本次就诊的原因,对疾病做出诊断。 ●2)既往史以及所作诊治和效果。 ●3)结合临床特点,根据发病急缓如何做初步的虚实辨证? ●4)该病可与哪些病证相鉴别? ●5)给出中医的诊断和辨证分型和依据。 ●6)给出中医的治法和方药(包括方义)。
●(3)引导分析
●1)患者少腹冷痛,久服药不愈,为解疼痛前来就诊。根据表现 诊断为腹痛。
腹痛
您照亮了我前方的路,您开启我智慧的门
目录
第一部分:理论导读 第二部分:案例导读 第三部分:调护概要 第四部分:参考资料
中医内科学腹痛
《金匮要略》初步创立腹
痛的辨证体系。根据腹痛的 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故见大便溏薄
(七)虚寒腹痛 (一)辨腹痛缓急 方药:良附丸合附子理中丸。
寒证、实证、虚证创立了附 外科腹痛,一般先腹痛,后发热,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部位局限,压痛明显,常伴有肌紧张或反跳痛
胃脘痛多伴嗳气、吐酸、嘈杂或得食痛减,或食后痛增等特征。 又根据患者虽少腹疼痛剧烈,但喜匍匐按腹而行以缓急迫,当为虚实夹杂之徵。 《备急千金要方》提出九种心痛病名,在治疗心痛及腹痛的方剂中,包括了温中化瘀、理气止痛等治法,同时还提出熨法、剌法和气
子粳米汤、大黄附子汤、小 功疗法。
(七)虚寒腹痛 扪之腹软,无包块索状物,苔薄白,舌淡嫩,脉沉弱。
建中汤等治疗腹痛的有效方 气滞:疼痛时重时轻,以胀痛为主,痛无定处,并伴有胸胁不舒、嗳气等症,得嗳气或矢气则胀痛可减。
若腹痛兼见呕不能食、肢冷脉微者,此阴寒较甚,可用大建中汤。 具体施治时,应视其证候的虚实寒热,在气在血,予以不同的治法。 热痛:多痛在脐腹,痛处灼热,或伴有便秘,喜冷饮等症。
➢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故见大便溏薄
➢心脾两虚,脏腑失养,故见头晕乏力, 神疲气短,怕冷,舌淡脉细等症
病机特点
不通则痛
病理性质
有虚有实
病理因素
寒凝、湿热、瘀血、积食
类证鉴别
一、腹痛与胃脘痛
• 胃居上脘,其疼痛部位在胃脘 近心窝处。腹痛在胃脘以下, 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抑郁恼怒 忧思伤脾 气滞日久 跌仆手术 肝失条达 肝脾不和 气滞血瘀 络脉瘀阻 腑 气 不 通
腹 痛
4、阳气素虚
• • • • 素体脾阳不振 过服寒凉伤阳 肾阳不足 肾失温煦 脾阳衰惫 脏腑失温 脏腑失养 脏腑虚寒 腑 气 不 通
腹 痛
三 诊断
• ﹙一﹚诊断:
• 1、部位: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包括脐腹、 肋腹、小腹、少腹。
一 概述
• (一)定义 • 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 表现的病证。
(二)源流
• 1、《内经》:寒邪、热邪客于肠胃可引起腹痛, 其发生与脾、胃、大小肠、膀胱等脏腑相关。
源流
• 2、《诸病源候论》对腹痛病机论述较详尽,认 为腹痛由于“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
源流
• 3、张仲景: • 诊法上创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 为实”; • 拟定了附子粳米汤、厚朴三物汤治疗不同病因所 致的腹痛;
• 5、腹痛的病因有: • A、外感时邪,内伤于里;B、饮食不节,肠胃受伤; C、情志失调,气滞血瘀;D、阳气素虚,脏腑失煦 • 6、腹痛的虚痛,应以何为法? • A、温中补虚,缓急止痛;B、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C、温中健脾,活血化瘀;D、温补脾胃,缓急止痛; E、温中补虚,益气养血
• 7、刘某,男,21岁。腹痛拒按,大便五日未排, 胀满不舒,烦渴引饮,口臭,自汗,小便短赤,苔 黄,脉洪数。最佳治疗方: • A、润肠丸;B、麻子仁丸;C、大承气汤;D、更 衣丸;E、六磨汤
诊断
• • • • 2、病程:有长有短,起病有缓有急。 3、诱因:饮食、情志、受凉等 4、辅助检查:腹部X线、腹部B超等。 5、排除外科、妇科腹痛。
(二)鉴别诊断
• 1、胃痛 • 胃痛 常相 心下胃脘,伴恶心、嗳气等 • 腹痛 互见 胃脘以下,伴便秘、泄泻等
鉴别诊断
• 2、与其他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鉴别 • 许多内科疾病常伴有腹痛的表现,但此时腹痛只 是该病的一个症状,而非其本病的特征。
• • • • • •
注意事项 (1)寒痛:注意保温; (2)热痛:忌食肥甘厚腻,醇酒辛辣; (3)食积:节制饮食; (4)气滞:心情舒畅; (5)虚痛:进易消化食物。
(三)分证论治 寒邪内阻
• 1、辨证依据 • (1)急起腹痛,剧烈拘急,遇寒尤甚,得温痛 减。 • (2)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 长,大便尚调。 • (3)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紧。 • 具备(1)+(2)或(1)+(3)均可确诊。
医道虽繁‘而可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腹
痛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韩华刚
• 本节内容为4个课时。 • 教学目的 了解腹痛的定义、历史沿革、范围、 预防与护理;熟悉腹痛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及类 证鉴别;掌握腹痛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及分型论 治。
• 教学内容 腹痛的概述、病因病机、诊断及类证 鉴别、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护理等。 • 教学重点 掌握腹痛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分 型论证。
中脏虚寒
• 2、治法: •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 3、方药: • 小建中汤。 • 桂枝、饴糖、生姜、大枣:温中补虚; • 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四)饮食停滞
• 1、辨证依据 • (1)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 • (2)厌食,痛而欲泻,泻后痛减,粪便奇臭, 或大便秘结; • (3)苔厚腻,脉滑。 • 具备(1)+(2)或(1)+(3)均可确诊。
湿热壅滞
• 2、治法: • 通腑泻热。 • 3、方药: • 大承气汤。 • 大黄:苦寒泻热,攻下燥屎; • 芒硝:咸寒软坚,清燥破结; • 厚朴、枳实:破气导滞,消痞除满。
中脏虚寒
• 1、辨证依据 • (1)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 按,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休息后减轻; • (2)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寒肢冷,胃纳不 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 • (3)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 具备(1)+(2)或(1)+(3)均可确诊。
(三)范围
• 1、本节讨论内科腹痛,外科、妇科不在本节范 围。 • 2、痢疾、霍乱、积聚、臌胀、虫证等病证出现 的腹痛症状,参考有关章节。 • 3、西医学的内科腹痛如急慢性胰腺炎、胃肠痉 挛、不完全性肠梗阻、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过敏 性紫癜、肠道激惹综合征、消化不良性腹痛、输 尿管结石等,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可参考本节 辨证治疗。
• 从辨证治疗及拟方用药方面,开创了治疗腹痛之 先河。
源流
• 4龚延贤《寿世保元》把腹痛归纳为寒、热、虚、 实四类,可谓提纲挈领 • 5清·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总结前人治疗腹痛的 经验,认为腹痛“在脏者,以肝、脾、肾为主,在 腑者以肠胃为先”,治法强调以“通”为主,或 “通”、“补”兼施,迄今仍为临床所效法
气机郁滞
• • • • • • • 2、治法: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3、方药: 柴胡疏肝散。 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疏肝理气; 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川芎:行气活血。
瘀血阻滞
• • • • • 1、辨证依据 (1)少腹疼痛,痛势较剧,痛如针刺; (2)甚则腹有包块,经久不愈; (3)舌质紫暗,脉细涩。 具备(1)+(2)或(1)+(3)均可确诊。
鉴别诊断
• (1):痢疾: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 (2):霍乱:吐泻交作。源自文库
• (3):积聚:腹中包块。
• (4):臌胀:外形胀大,脉络显露。
四 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 1、辨急缓 • (1)急性腹痛:突然发病,腹痛较剧,伴随症状 明显,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等引起。 • (2)慢性腹痛:发病缓慢,病程迁延,腹痛绵绵, 痛热不甚,多因内伤情志,脏腑虚弱,气血不足所 致。
• (6)血瘀痛: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 处拒按,入夜尤甚。 • (7)伤食痛:脘腹胀满,嗳气频作,嗳后得舒, 痛甚欲便,便后痛减。
3、辨部位
• • • • (1)大腹疼痛:脾胃、大小肠; (2)脐腹痛:虫积; (3)胁腹、少腹痛:厥阴肝经; (4)小腹痛:膀胱。
﹙二﹚、治疗原则
• • • • 1、治疗原则: (1)“通”则不痛: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 (2)审证求因,辨证用药:明辨寒热虚实。 (3)标本兼治:通非通下,不可单纯泻下,辅 以理气通导之品;不可过用香燥,中病即止;虚 痛宜温中补虚,益气养血。 • (4)久痛入络:加辛温活血剂。
谢谢
寒邪内阻
• 2、治法: • 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 3、方药: • 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 高良姜、干姜、紫苏:温中散寒; • 乌药、香附、陈皮:理气止痛。
湿热壅滞
• 1、辨证依据 • (1)腹部胀满疼痛,痞满拒按,大便秘结或溏 滞不爽。 • (2)胸闷不舒,烦渴引饮,身热自汗,小便短 赤。 • (3)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 具备(1)+(2)或(1)+(3)均或确诊。
病例讨论
• 1、患者刘某,男,35岁。腹痛胀痛3天,伴有 胸闷,烦渴,便秘,身热自汗,腹部痞满拒按, 小便赤涩,舌苔黄腻,脉滑数。 • 请分析本例的中医诊断、辨证、治则与方药。
• 2、李某,男,57岁。述腹部当脐腹剧痛拒按,得 食更甚,二便正常,舌苔黄腻,脉沉弦。某医从肝 郁气滞治疗,处方用柴胡、枳壳、青皮、当归、白 芍、川楝、木香、佛手等,服药三剂,腹痛有增无 减,且见吐血。 • 问:A、从肝郁气滞论治为何腹痛增且吐血? • B、你认为本例应如何辨证施治?
瘀血阻滞
• • • • • • • 2、治法: 活血化瘀。 3、方药: 少腹逐瘀汤。 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 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化瘀止痛; 小茴香、肉桂、干姜:温经止痛。
五、预后转归
• • • • (1)体质好,病程短,正气足:预后好; (2)体质差,病程长,正气不足:预后差; (3)身体羸瘦,正气日衰:难治; (4)腹痛暴急,伴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 欲绝为虚脱,当积极抢救。
• 2、辨性质: • (1)实痛:痛势急剧,痛时拒按,痛而有形, 痛势不减,得食则甚。 • (2)虚痛:痛热绵绵,喜揉喜按,时缓时急, 痛而无形,饥而痛增。
• (3)寒痛: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 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 • (4)热痛:腹痛急迫,痛处灼热,时轻时重,腹 胀便秘,得凉痛减,痛在脐腹。 • (5)气滞痛:腹痛胀满,时轻时重,痛处不定, 攻撑作痛,得嗳气矢气则胀痛减轻者。
课堂测验
• 1、开创治疗腹痛之先河的医家是: • A、王清任;B、张山雷;C、张仲景;D、王肯 堂;D、张锡纯 • 2、中脏虚寒型腹痛的主方是: • A、大建中汤;B、补中益气汤;C、附子理中 汤;D、小建中汤;E、四逆汤
• 3、金某,男,25岁,因暴饮暴食,脘腹胀满疼痛, 拒按,嗳腐吞酸,舌苔腻,脉滑实。治则应为: • A、消食导滞;B、理气导滞;C、行气活血;D、 健脾和胃;E、消食和胃 • 4、患者脘腹疼痛,胀满不舒,得嗳气矢气则舒, 遇忧思恼怒则剧,苔薄脉弦,治疗可选用: • A、天台乌药散;B、木香顺气丸;C、逍遥散;D、 柴胡疏肝散;E、枳实消痞汤
二 病因病机 • 1外感时邪
• • • • 寒凝气滞 伤于暑热 寒郁化热 湿热壅滞 传 导 失 职 腑 气 不 通 腹
痛
2、饮食不节
• • • • • • • 损伤脾胃 脾 气 腑 失 机 气 腹 健 失 不 痛 运 调 通
暴饮暴食
饮食停滞
肥甘厚腻
酿生湿热 饮食不洁 过食生冷 寒湿内停
3、情志失调,气滞血瘀
饮食停滞
• • • • • • • 2、治法: 消食导滞。 3、方药: 枳实导滞丸。 大黄、枳实、神曲:消食导滞; 黄芩、黄连、泽泻:清热化湿; 白术、茯苓:健脾和胃。
气机郁滞
• 1、辨证依据 • (1)脘腹疼痛,胀满不舒,攻窜两胁; • (2)痛引少腹,时聚时散,得嗳气矢气则舒, 遇忧思恼怒则剧; • (3)苔薄白,脉弦。 • 具备(1)+(2)或(1)+(3)均可确诊。
腹 痛
4、阳气素虚
• • • • 素体脾阳不振 过服寒凉伤阳 肾阳不足 肾失温煦 脾阳衰惫 脏腑失温 脏腑失养 脏腑虚寒 腑 气 不 通
腹 痛
三 诊断
• ﹙一﹚诊断:
• 1、部位: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包括脐腹、 肋腹、小腹、少腹。
一 概述
• (一)定义 • 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 表现的病证。
(二)源流
• 1、《内经》:寒邪、热邪客于肠胃可引起腹痛, 其发生与脾、胃、大小肠、膀胱等脏腑相关。
源流
• 2、《诸病源候论》对腹痛病机论述较详尽,认 为腹痛由于“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
源流
• 3、张仲景: • 诊法上创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 为实”; • 拟定了附子粳米汤、厚朴三物汤治疗不同病因所 致的腹痛;
• 5、腹痛的病因有: • A、外感时邪,内伤于里;B、饮食不节,肠胃受伤; C、情志失调,气滞血瘀;D、阳气素虚,脏腑失煦 • 6、腹痛的虚痛,应以何为法? • A、温中补虚,缓急止痛;B、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C、温中健脾,活血化瘀;D、温补脾胃,缓急止痛; E、温中补虚,益气养血
• 7、刘某,男,21岁。腹痛拒按,大便五日未排, 胀满不舒,烦渴引饮,口臭,自汗,小便短赤,苔 黄,脉洪数。最佳治疗方: • A、润肠丸;B、麻子仁丸;C、大承气汤;D、更 衣丸;E、六磨汤
诊断
• • • • 2、病程:有长有短,起病有缓有急。 3、诱因:饮食、情志、受凉等 4、辅助检查:腹部X线、腹部B超等。 5、排除外科、妇科腹痛。
(二)鉴别诊断
• 1、胃痛 • 胃痛 常相 心下胃脘,伴恶心、嗳气等 • 腹痛 互见 胃脘以下,伴便秘、泄泻等
鉴别诊断
• 2、与其他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鉴别 • 许多内科疾病常伴有腹痛的表现,但此时腹痛只 是该病的一个症状,而非其本病的特征。
• • • • • •
注意事项 (1)寒痛:注意保温; (2)热痛:忌食肥甘厚腻,醇酒辛辣; (3)食积:节制饮食; (4)气滞:心情舒畅; (5)虚痛:进易消化食物。
(三)分证论治 寒邪内阻
• 1、辨证依据 • (1)急起腹痛,剧烈拘急,遇寒尤甚,得温痛 减。 • (2)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 长,大便尚调。 • (3)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紧。 • 具备(1)+(2)或(1)+(3)均可确诊。
医道虽繁‘而可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腹
痛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韩华刚
• 本节内容为4个课时。 • 教学目的 了解腹痛的定义、历史沿革、范围、 预防与护理;熟悉腹痛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及类 证鉴别;掌握腹痛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及分型论 治。
• 教学内容 腹痛的概述、病因病机、诊断及类证 鉴别、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护理等。 • 教学重点 掌握腹痛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分 型论证。
中脏虚寒
• 2、治法: •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 3、方药: • 小建中汤。 • 桂枝、饴糖、生姜、大枣:温中补虚; • 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四)饮食停滞
• 1、辨证依据 • (1)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 • (2)厌食,痛而欲泻,泻后痛减,粪便奇臭, 或大便秘结; • (3)苔厚腻,脉滑。 • 具备(1)+(2)或(1)+(3)均可确诊。
湿热壅滞
• 2、治法: • 通腑泻热。 • 3、方药: • 大承气汤。 • 大黄:苦寒泻热,攻下燥屎; • 芒硝:咸寒软坚,清燥破结; • 厚朴、枳实:破气导滞,消痞除满。
中脏虚寒
• 1、辨证依据 • (1)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 按,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休息后减轻; • (2)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寒肢冷,胃纳不 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 • (3)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 具备(1)+(2)或(1)+(3)均可确诊。
(三)范围
• 1、本节讨论内科腹痛,外科、妇科不在本节范 围。 • 2、痢疾、霍乱、积聚、臌胀、虫证等病证出现 的腹痛症状,参考有关章节。 • 3、西医学的内科腹痛如急慢性胰腺炎、胃肠痉 挛、不完全性肠梗阻、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过敏 性紫癜、肠道激惹综合征、消化不良性腹痛、输 尿管结石等,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可参考本节 辨证治疗。
• 从辨证治疗及拟方用药方面,开创了治疗腹痛之 先河。
源流
• 4龚延贤《寿世保元》把腹痛归纳为寒、热、虚、 实四类,可谓提纲挈领 • 5清·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总结前人治疗腹痛的 经验,认为腹痛“在脏者,以肝、脾、肾为主,在 腑者以肠胃为先”,治法强调以“通”为主,或 “通”、“补”兼施,迄今仍为临床所效法
气机郁滞
• • • • • • • 2、治法: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3、方药: 柴胡疏肝散。 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疏肝理气; 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川芎:行气活血。
瘀血阻滞
• • • • • 1、辨证依据 (1)少腹疼痛,痛势较剧,痛如针刺; (2)甚则腹有包块,经久不愈; (3)舌质紫暗,脉细涩。 具备(1)+(2)或(1)+(3)均可确诊。
鉴别诊断
• (1):痢疾: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 (2):霍乱:吐泻交作。源自文库
• (3):积聚:腹中包块。
• (4):臌胀:外形胀大,脉络显露。
四 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 1、辨急缓 • (1)急性腹痛:突然发病,腹痛较剧,伴随症状 明显,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等引起。 • (2)慢性腹痛:发病缓慢,病程迁延,腹痛绵绵, 痛热不甚,多因内伤情志,脏腑虚弱,气血不足所 致。
• (6)血瘀痛: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 处拒按,入夜尤甚。 • (7)伤食痛:脘腹胀满,嗳气频作,嗳后得舒, 痛甚欲便,便后痛减。
3、辨部位
• • • • (1)大腹疼痛:脾胃、大小肠; (2)脐腹痛:虫积; (3)胁腹、少腹痛:厥阴肝经; (4)小腹痛:膀胱。
﹙二﹚、治疗原则
• • • • 1、治疗原则: (1)“通”则不痛: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 (2)审证求因,辨证用药:明辨寒热虚实。 (3)标本兼治:通非通下,不可单纯泻下,辅 以理气通导之品;不可过用香燥,中病即止;虚 痛宜温中补虚,益气养血。 • (4)久痛入络:加辛温活血剂。
谢谢
寒邪内阻
• 2、治法: • 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 3、方药: • 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 高良姜、干姜、紫苏:温中散寒; • 乌药、香附、陈皮:理气止痛。
湿热壅滞
• 1、辨证依据 • (1)腹部胀满疼痛,痞满拒按,大便秘结或溏 滞不爽。 • (2)胸闷不舒,烦渴引饮,身热自汗,小便短 赤。 • (3)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 具备(1)+(2)或(1)+(3)均或确诊。
病例讨论
• 1、患者刘某,男,35岁。腹痛胀痛3天,伴有 胸闷,烦渴,便秘,身热自汗,腹部痞满拒按, 小便赤涩,舌苔黄腻,脉滑数。 • 请分析本例的中医诊断、辨证、治则与方药。
• 2、李某,男,57岁。述腹部当脐腹剧痛拒按,得 食更甚,二便正常,舌苔黄腻,脉沉弦。某医从肝 郁气滞治疗,处方用柴胡、枳壳、青皮、当归、白 芍、川楝、木香、佛手等,服药三剂,腹痛有增无 减,且见吐血。 • 问:A、从肝郁气滞论治为何腹痛增且吐血? • B、你认为本例应如何辨证施治?
瘀血阻滞
• • • • • • • 2、治法: 活血化瘀。 3、方药: 少腹逐瘀汤。 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 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化瘀止痛; 小茴香、肉桂、干姜:温经止痛。
五、预后转归
• • • • (1)体质好,病程短,正气足:预后好; (2)体质差,病程长,正气不足:预后差; (3)身体羸瘦,正气日衰:难治; (4)腹痛暴急,伴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 欲绝为虚脱,当积极抢救。
• 2、辨性质: • (1)实痛:痛势急剧,痛时拒按,痛而有形, 痛势不减,得食则甚。 • (2)虚痛:痛热绵绵,喜揉喜按,时缓时急, 痛而无形,饥而痛增。
• (3)寒痛: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 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 • (4)热痛:腹痛急迫,痛处灼热,时轻时重,腹 胀便秘,得凉痛减,痛在脐腹。 • (5)气滞痛:腹痛胀满,时轻时重,痛处不定, 攻撑作痛,得嗳气矢气则胀痛减轻者。
课堂测验
• 1、开创治疗腹痛之先河的医家是: • A、王清任;B、张山雷;C、张仲景;D、王肯 堂;D、张锡纯 • 2、中脏虚寒型腹痛的主方是: • A、大建中汤;B、补中益气汤;C、附子理中 汤;D、小建中汤;E、四逆汤
• 3、金某,男,25岁,因暴饮暴食,脘腹胀满疼痛, 拒按,嗳腐吞酸,舌苔腻,脉滑实。治则应为: • A、消食导滞;B、理气导滞;C、行气活血;D、 健脾和胃;E、消食和胃 • 4、患者脘腹疼痛,胀满不舒,得嗳气矢气则舒, 遇忧思恼怒则剧,苔薄脉弦,治疗可选用: • A、天台乌药散;B、木香顺气丸;C、逍遥散;D、 柴胡疏肝散;E、枳实消痞汤
二 病因病机 • 1外感时邪
• • • • 寒凝气滞 伤于暑热 寒郁化热 湿热壅滞 传 导 失 职 腑 气 不 通 腹
痛
2、饮食不节
• • • • • • • 损伤脾胃 脾 气 腑 失 机 气 腹 健 失 不 痛 运 调 通
暴饮暴食
饮食停滞
肥甘厚腻
酿生湿热 饮食不洁 过食生冷 寒湿内停
3、情志失调,气滞血瘀
饮食停滞
• • • • • • • 2、治法: 消食导滞。 3、方药: 枳实导滞丸。 大黄、枳实、神曲:消食导滞; 黄芩、黄连、泽泻:清热化湿; 白术、茯苓:健脾和胃。
气机郁滞
• 1、辨证依据 • (1)脘腹疼痛,胀满不舒,攻窜两胁; • (2)痛引少腹,时聚时散,得嗳气矢气则舒, 遇忧思恼怒则剧; • (3)苔薄白,脉弦。 • 具备(1)+(2)或(1)+(3)均可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