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1.腹痛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2. 掌握中医对腹痛的分类和诊断方法3. 学习中医治疗腹痛的常用方法和方剂4. 培养学生的临床诊疗思维和中医辨证能力二、教学内容1. 腹痛的定义和病因2. 中医对腹痛的分类和诊断方法3. 中医治疗腹痛的常用方法和方剂4. 腹痛的临床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腹痛的定义、病因、分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腹痛病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讨论法:分组讨论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中医内科学相关章节2. 课件:腹痛的定义、病因、分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3. 案例:典型腹痛病例4. 讨论材料:分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南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腹痛在中医内科学中的重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讲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引导学生理解腹痛的概念和常见病因3. 讲解中医对腹痛的分类和诊断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中医对腹痛的诊断思路4. 讲解中医治疗腹痛的常用方法和方剂,引导学生了解中医治疗腹痛的策略5. 分析典型腹痛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内科学知识进行临床诊疗6.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教师巡回指导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腹痛的中医内科学知识,并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临床诊疗能力和中医辨证能力。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腹痛定义和病因的理解程度。

2. 病例分析:评估学生运用中医内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提出的见解,评价其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腹痛案例分析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腹痛相关现代医学知识:介绍现代医学对腹痛的分类、诊断和治疗手段,以增强学生的跨学科认识。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讲述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讲述

中医内科学教案讲授课程:中医内科学授课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本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病历一:一患者三年来有胃痛史,经常服用某老中医中药而缓解。

某晨患者感腹痛,自服“十香肚痛散”一支,痛稍缓解,旋即疼痛,下午二时疼痛加剧,请老医生出诊,诊后认为是“胃肠积火、腑气不通(患者二天未大便)”,用调胃承气汤加味,一剂药后疼痛加剧。

其家人请老医生复诊,答曰:需二、三剂才能见效,不用焦急。

当夜十一时,病人汗出淋漓,腹痛翻滚,急往某医院外科急诊,诊为“弥漫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

经剖腹见:胃内容物、药液漏入腹腔,穿孔处在十二指肠球部。

经抢救转危为安,40天后痊愈出院。

2、腹痛与胃痛及其它内科病症中出现的腹痛症状相鉴别。

(1)腹痛与胃痛:部位、兼症、联系(2)腹痛与痢疾: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3)腹痛与霍乱:吐泻交作。

(4)腹痛与积聚:腹中包块。

(5)腹痛与鼓胀:外形胀大,脉络显露。

四、腹痛的辨证及治疗要点。

1、辨证要点:(1)辨腹痛性质:①辨虚实②辨寒热③辨气滞④辨血瘀⑤辨伤食痛(2)辨腹痛部位(大腹、脐腹、胁腹、少腹、小腹)2、治疗要点(1)“通”则不痛: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

如何理解“通”法:《医学真传》说:“夫通则不痛,理也。

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

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2)审证求因,辨证用药:明辨寒热虚实。

(3)标本兼治:通非通下,不可单纯泻下,辅以理气通导之品;不可过用香燥,中病即止;虚痛宜温中补虚,益气养血。

(4)久痛入络:加辛温活血剂。

五、分证论治讲授方法:结合临床讲解。

讲授内容:(1)寒邪内阻主症:腹痛急迫、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更甚。

兼次症: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

舌苔白腻。

脉沉紧。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高良姜、干姜:温中散寒;乌药、香附、陈皮、紫苏:理气止痛。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

2. 掌握中医对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 能够分析腹痛的病情,给出合理的治疗建议。

二、教学内容1. 腹痛的定义和病因2. 中医对腹痛的诊断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腹痛进行诊断。

重点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伴随症状等。

3. 中医对腹痛的治疗方法治疗方法包括疏肝理气、温中散寒、清热解毒、消食导滞等。

常用中药有柴胡疏肝散、理中丸、大承气汤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腹痛的定义、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腹痛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诊断和治疗。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腹痛定义、病因和治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病例分析:评估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腹痛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内科学》相关章节。

2. 案例资料:典型腹痛病例。

3. 教学课件:展示腹痛的定义、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六、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七、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腹痛在中医内科学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

3. 讲解中医对腹痛的诊断方法。

4. 讲解中医对腹痛的治疗方法。

5. 分析典型腹痛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诊断和治疗。

6.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腹痛知识的掌握情况。

八、作业布置1. 阅读《中医内科学》相关章节,加深对腹痛知识的理解。

2. 分析案例资料,巩固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九、课后反思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十、教学拓展1. 腹痛的现代医学观点:了解现代医学对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2. 腹痛的临床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病例,提高学生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设计一份针对腹痛症状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分析案例,提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

中医内科学-腹痛

肝经循行腹痛
疼痛部位多在胁肋部, 可伴有口苦、咽干等症
状。
脾经循行腹痛
疼痛部位多在腹部中央 或左侧,可伴有便溏、
乏力等症状。
肾经循行腹痛
疼痛部位多在腹部两侧 或腰部,可伴有腰膝酸
软、尿频等症状。
胃经循行腹痛
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或 剑突下,可伴有恶心、
呕吐等症状。
脏腑辨证施治方法在腹痛中应用
疏肝理气法
临床表现
腹痛可表现为隐痛、胀痛、灼痛 、冷痛、绞痛、刺痛等,可伴有 腹胀、恶心、呕吐、腹泻、便秘 、发热等症状。
腹痛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素 体阳虚等,导致气机阻滞、脉络痹阻 或经脉失养。
发病机制
腹痛的发病涉及脏腑气血、阴阳失调 ,以及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 倦等因素导致的气机不畅、脉络痹阻 。
适用于肝气郁结所致 的腹痛,常用柴胡疏 肝散加减治疗。
健脾和胃法
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 的腹痛,常用香砂六 君子汤加减治疗。
补肾温阳法
适用于肾气亏虚所致 的腹痛,常用金匮肾 气丸加减治疗。
清热利湿法
适用于湿热壅滞所致 的腹痛,常用龙胆泻 肝汤加减治疗。
活血化瘀法
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 的腹痛,常用少腹逐 瘀汤加减治疗。
03 常见类型腹痛辨证施治
寒凝气滞型腹痛特点及治法
腹痛特点
腹痛急骤,喜温喜按,得温痛 减,遇寒加剧,肠鸣腹泻,苔
白腻,脉沉紧。
治法
散寒行气,温中止痛。常用方 剂如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
针灸治疗
可选取中脘、天枢、关元、足 三里等穴位进行温针灸,以温 经散寒,行气止痛。
饮食调养
宜食温热性食物,如姜、葱、 蒜、山楂等,忌食生冷寒凉之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症状
病机 治法 方药
温燥
凉燥
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头痛鼻塞,恶寒发热,无汗,
少痰,咯痰不畅或痰中带血,咽干唇燥,干咳痰少,痰质
口渴喜饮,唇干咽燥,心烦,清稀。
大便干结。
舌干苔薄,脉象浮弦
舌红少苔,脉细数。
燥邪袭肺 肺津受伤
凉燥束表 肺气不利
清宣凉润
宣肺达表 化痰润燥
桑杏汤加减
药用苏叶、前胡辛散透表;
寒邪伤表,肺卫不宣 寒邪直中,伤及阳气
辛温发汗,散寒解表 助阳破阴,温里祛寒
方药
麻黄汤加减
四逆汤加味
三、暑 暑邪致病特点有三: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善发散 :
暑邪致病可致人体阳气亢盛,腠理开泄,而 致汗液过渡外泄,津伤气耗。 2、暑气通心: 若暑热内犯心营,心神被扰,可出现高热昏迷, 不醒人事等症。 3、暑多夹湿: 由盛夏时节,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湿热蒸腾, 故常见暑热夹湿的症状。
2、风性疏泄
3、风性善动
4、风性善行而数变
1. 易于侵犯人体的上部和肌表,故临床常见头痛, 感冒等病证。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 上先受之”。
2、其侵袭人体,可使肌腠开泄,故多见恶风,自汗等症状。
3、其临床表现多见动摇不定,所谓:“风胜则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如痉证的四肢抽搐, 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即属于风。
故湿邪为病,往往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2、湿性重 着⑴“重”即沉着,重着:湿邪困遏,阻滞气机的升降出入,清
阳不 升,在上则为头重如裹,昏蒙眩晕;在中则胸脘痞闷 胃纳不香;湿滞经络则四肢沉重,倦怠乏力。
⑵“浊”即秽浊:湿邪伤阳,气化不利,易出现水湿浊秽的病 症见面垢哆多,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混浊,妇女带下稠浊, 3、湿性趋下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故湿邪

中医内科学(腹痛)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内科学(腹痛)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内科学(腹痛)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A2型题 3. A3型题 4. A3型题 5. B1型题 6. X型题1.腹痛胀满,按之痛甚,烦热口渴,大便秘结,中医辨证为A.实热证B.虚寒证C.食滞证D.气滞证E.寒实证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2.腹痛,以少腹拘急疼痛为主,得温可减,其中医病机为A.寒邪直中少阴B.寒邪直中太阴C.厥阴经受寒D.寒凝气滞E.寒凝血瘀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3.下列哪项为寒性腹痛的疼痛特点A.腹部胀痛,攻窜不定B.腹痛绵绵,时作时止C.腹部胀满,疼痛拒按D.腹痛急暴,得温痛减E.饥则痛甚,得食稍减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4.中虚脏寒型腹痛宜选何方A.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B.大承气汤C.小建中汤D.少腹逐瘀汤E.柴胡疏肝散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5.腹痛的临床辨证,应明辨A.阴阳气血虚实邪正B.阴阳表里寒热虚实C.标本邪正寒热虚实D.寒热虚实,在气在血,在脏在腑E.标本邪正,在气在血,在表在里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6.腹痛急暴,得温则减,畏寒,手足不温,其病机为A.寒邪入侵,阳气不运B.气机壅滞,湿热内结C.中虚脏寒,经脉失养D.气机郁滞E.瘀血内停,脉络不通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7.肝郁气滞型腹痛宜选方A.柴胡疏肝散B.半夏厚朴汤C.大四七汤D.金铃子散E.香连丸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8.脘腹疼痛,痛处不移,痛如针刺,此证候属于A.血瘀腹痛B.虚寒腹痛C.热结腹痛D.气滞腹痛E.寒凝腹痛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9.腹胀痛拒按,大便秘结,烦渴引饮,其治法是A.温中健脾,散寒止痛B.通腑泄热C.温中补虚,和里缓急D.疏肝解郁,理气止痛E.活血化瘀止痛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10.瘀血内停型腹痛宜选方A.血府逐瘀汤B.少腹逐瘀汤C.复元活血汤D.失笑散E.桃红四物汤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11.患者,女,36岁。

中医内科学课件-腹痛

中医内科学课件-腹痛

2.腹痛与内科其他疾病中的腹痛症状 中医内科学
内科许多疾病中会出现腹痛的表现,但腹痛只是该病的一个症状, 其临床表现以该病的特征为主,如痢疾虽有腹痛,但以里急后重、 下痢赤白脓血为特征;积聚虽有腹痛,但以腹中有包块为特征。而 腹痛则以腹中疼痛为主要表现。如这些内科疾病以腹痛为首发症状 时,应注意鉴别,必要时应行相关检查。
3.内科腹痛与外科、妇科腹痛
中医内科学
内科腹痛常先发热后腹痛,疼痛不剧,压痛不明显,痛无定处,腹 部柔软;外科腹痛多先腹痛后发热,疼痛剧烈,痛处固定,压痛明 显,伴有腹肌紧张和反跳痛。若为女性患者,应注意与妇科腹痛鉴 别,妇科腹痛多在小腹部,与经、带、胎、产有关,如痛经、流产、 异位妊娠、输卵管破裂等,若疑为妇科腹痛,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 以明确诊断。
1.外感时邪
中医内科学
外感六淫,侵入腹中,均可引起腹痛,其中以寒邪为多见。寒性收 引凝滞,损伤阳气,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若 寒邪不解,郁而化热,或外感暑热,或湿热浸淫,邪气壅滞于内, 腑气不通,气机阻滞,亦可引起腹痛。
2.饮食不节
中医内科学
暴饮暴食,脾胃受损,运化失司,饮食停滞于胃肠,腑气阻滞不通; 或过食生冷,损伤脾阳,寒湿内生,阻碍气血运行;或过食肥甘、 辛辣,或食入腐败变质食物,酿生湿热,湿热阻滞,气机不通,均 可引发腹痛。
此外,外伤及腹部术后,血络受损,腹中血瘀,不通则痛,亦可发 生腹痛。
腹痛的基本病机为气机郁滞,脉络痹阻,不通则痛;或久病脾虚, 脏腑经络失养,不荣则痛。其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 气滞、血瘀。
中医内科学
病理性质可归纳为寒热虚实,寒邪、湿热、食积、气滞、血瘀等邪 气壅滞于腹内,气机不畅,腑气不通,络脉痹阻,不通则痛,属实 证;脾肾阳虚,或气血亏虚,不能温养腹部经脉,不荣则痛,属虚 证。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司二便,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其液为涎。

胃与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和降为顺,与脾相为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

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煦则运化健旺;胃有喜润恶燥之特性,胃不仅需要阳气的蒸化,更需要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通降胃气。

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则机体吸收消化功能失常,以致出现便溏、腹胀、倦怠、消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调,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症;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中气不能运行,而发生口臭、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降而上逆,可致嗳气、恶心、呕吐、呃逆等证。

脾胃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所营;肾阳虚衰则脾失温煦,运化失职而致泄泻;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肝郁气滞易犯脾胃,引起胃痛、腹痛等。

依据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我们将胃痛(吐酸、嘈杂)、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反胃)、泄泻、便秘等归属为脾胃病证。

上述病证虽归属于脾胃,但与其他脏腑亦密切相关,临证中应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随证处理。

此外,脾胃为人体重要脏腑,气血、津液、湿痰饮等方面的病证多与之有关,如便血有因脾失统摄所致,脾失转输,水津敷布失常,水湿停聚,可致痰饮或水肿等,但从编排、讲授角度着眼,分别将其归属气血津液及肾的病证等。

至于脾虚生痰、上渍于肺之咳嗽,脾胃气虚、血之化源不足、心失所养之心悸,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停聚之臌胀等病证,依据其病证整体相关性,分别属于各个脏腑系统。

第一节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

腹痛 ppt课件

腹痛  ppt课件

PPT课件
பைடு நூலகம்
3
【范围】
西医学内科的腹痛常见于肠激惹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 全性肠梗阻,肠粘连,肠系膜和腹膜病变,泌尿系结石,急慢性胰腺炎, 肠道寄生虫等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治疗。
PPT课件
4
一、病因病机
1.外感时邪 外感风、寒、暑、热、湿侵入腹中,均可引起腹痛。伤于风寒则寒凝气滞,经
13
三、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腹痛缓急 2、辨腹痛部位
3、辨腹痛性质
PPT课件
14
治疗原则
腹痛的基本病机为“不通则痛”,因而治疗腹痛以“通”为主法,应根据辨证的虚实寒热, 在气在血,确立相应治法。在通法的基础上,结合审证求因,标本兼治之原则。实则泻之,虚 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通之,郁者散之。属实证者,重在祛邪疏导。若虚痛,应 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不可滥施攻下,对于久痛入络绵绵不愈之腹痛,可采取温煦、活血、通 络之法。
11
鉴别诊断
1.腹痛与胃痛 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也可伴腹痛的症状, 常需鉴别。胃痛部位在心下胃院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常见症状,腹痛部位在胃院以 下,多伴有泄泻、便秘等肠病症状。若胃肠同病须辨别主次。
2.腹痛与其他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 许多内科疾病常见腹痛的表现,但均以基本病特征为主,此时的腹痛,只是该病的症状。 如痢疾之腹痛,伴有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积聚之腹痛,以腹中包块为特征。而腹痛病症, 当以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PPT课件
5
3.情志失调 抑郁恼怒,则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机阻滞而作痛;若气滞日久,血行不畅,则瘀血内
生,导致气滞血瘀,“不通而痛”;忧思伤脾,或肝郁克脾,肝脾不和,气机不利而发生腹痛。 4.阳气素虚 由于脾阳素虚,健运失职,寒湿内生;或因脾运失职,气血化源不足,导致气血亏虚,脏 腑失于温养;或老年病久等导致肾阳虚衰,脏腑失于温煦,脏腑虚寒,阴寒内生,脏腑气机不利而至腹痛。 《诸病源候论· 久腹痛》说“‘久腹痛者,脏腑虚而有寒,客于腹内,连滞不歇,发作有时”。说明阳气素虚, 脏腑虚寒,其腹痛久延不愈,病程缠绵。 此外,跌仆损伤,脉络淤阻;或腹部手术后,血络受损,也可形成腹中瘀血,气机升降不利,“不通 则痛”。

《中医内科学腹痛》课件

《中医内科学腹痛》课件

典型案例分析
急性胃炎病例
我们将通过一个急性胃炎的病例 分析,深入了解腹痛的病因和治 疗方法。
肾结石疾病病例
我们将通过一个患有肾结石的病 例,了解中医内科学在腹痛治疗 中的应用。
月经痛病例
我们将通过一个患有严重月经痛 的女性病例,探讨如何应用中医 内科学来缓解腹痛症状。
知识总结与提问解答
• 总结介绍腹痛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回顾并强调中医内科学治疗腹痛的方法与原则。 • 提供时间给听众提问并解答相关问题,以加深对腹痛的理解。
《中医内科学腹痛》PPT 课件
在这个PPT课件中,我们将介绍中医内科学中与腹痛相关的重要内容。我们会 探讨疼痛的定义与分类、腹痛的临床表现与诊断、常见腹痛的病因与病程、 中医内科学对腹痛的理论解释、中医内科学的治疗方法与原则、典型案例分 析以及知识总结与提问解答。
疼痛的定义与分类
疼痛定义
疼痛是身体对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产生的一种有意识的不适感觉。
2
泌尿系统疾病
泌尿系统问题如肾结石、膀胱炎等也可以导致腹痛。病程可能与疾病的病因和诊 断有关。
3
妇科问题
妇科问题如月经痛、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也是常见的腹痛病因。病程可能与经期有 关。
中医内科学对腹痛的理论解释
经络理论
中医认为腹痛是由于气血运行畅通不畅所致,通过调整经络可以缓解腹痛。
脏腑理论
中医将腹痛归因于脏腑功能失调,通过调整脏腑功能可以治疗腹痛。
疼痛分类
疼痛可以分为急性疼痛与慢性疼痛两种类型,具体的分类还包括病因性疼痛、炎症性疼痛、 神经性疼痛等。
疼痛评估
疼痛评估是确定疼痛的强度、性质、位置和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的过程,可帮助医生制定有效 的治疗计划。

中医内科学-22腹痛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22腹痛ppt课件
四、跌仆创伤,络脉痹阻
跌仆创伤 腹部手术
脏腑经络受损
气血瘀滞
五、蛔虫侵袭,脐腹受扰
蛔虫内扰肠胃,以致气机逆乱,胃失和降,故腹痛时作时止。痛时辗转不安,痛止如常人,蛔虫扭结成团,阻于肠道,传化不行则腹痛剧烈,不矢气,不大便,并可扪及虫瘕包块。
六、素体阳虚,心脾失养
(二)实热腹痛 主症特点: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烦渴引饮,小便短赤,舌质红,苔焦黄起刺或黄腻,脉沉实有力。 治法:泄热通腑。 方药:大承气汤加味
(三)食积腹痛 主症特点:腹痛胀满,嗳腐吞酸,厌食泛呕,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轻证用保和丸,重证用枳实导滞丸。
演变与预后
黄疸
胆瘅
胰瘅
虚劳
预防与调护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饮食须有节制 加强精神调摄
辨证实例举要
邓×,男,53岁,××××年3月初诊。 一年来反复左少腹剧烈疼痛,西医诊断为肠粘连,嘱其手术治疗,患者不愿手术,遂来中医就诊。观其颜面苍白,表情痛苦,畏寒、纳呆,大便溏薄,小பைடு நூலகம்清长,匍匐按腹而行以缓急迫。扪之腹软,无包块索状物,苔薄白,舌淡嫩,脉沉弱。
历史沿革
腹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历代医书中有“绕脐痛”、“少腹急结”、“少腹里急”、“心腹痛”等称谓。
《金匮要略》初步创立腹 痛的辨证体系。根据腹痛的寒证、实证、虚证创立了附子粳米汤、大黄附子汤、小建中汤等治疗腹痛的有效方剂。
《诸病源候论》将腹痛分为急腹痛与少腹痛,并提出以脉象定病之所在及判断预后,对久腹痛的转归论述颇详。
(二)辨腹痛性质 寒痛:痛多拘急、腹鸣切痛,遇冷痛剧,得热痛减。寒实者坚满急痛而拒按,虚寒者痛势绵绵而喜温喜按。 热痛:多痛在脐腹,痛处灼热,或伴有便秘,喜冷饮等症。

中医师-中医内科学-腹痛

中医师-中医内科学-腹痛

第十三单元至第十六单元合并讲解第十三单元腹痛1.腹痛的概念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2.腹痛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

病因病机1.腹痛的常见内因与外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可导致本病。

此外,跌仆损伤,络脉瘀阻,及腹部术后也可致腹痛。

2.腹痛的基本病机及转化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则痛”。

发病涉及脏腑与经脉较多,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胞宫等脏腑,及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

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

病理性质不外寒、热、虚、实四端。

诊断和类证鉴别1.腹痛的诊断要点(1)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

其疼痛性质各异,若病因外感,突然剧痛,伴发症状明显者,属于急性腹痛;病因内伤,起病缓慢,痛势缠绵者,则为慢性腹痛。

临床可据此进一步辨病。

(2)注意与腹痛相关病因,脏腑经络相关的症状。

如涉及肠腑,可伴有腹泻或便秘;寒凝肝脉痛在少腹,常牵引睾丸疼痛;膀胱湿热可见腹痛牵引前阴,小便淋沥,尿道灼痛;蛔虫作痛多伴嘈杂吐涎,时作时止;瘀血腹痛常有外伤或手术史;少阳表里同病腹痛可见痛连腰背,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

(3)根据性别、年龄、婚况,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关系,起病经过,其他伴发症状,以鉴别何脏何腑受病,明确病理性质。

2.腹痛与胃痛的鉴别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常需鉴别。

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上述症状在腹痛中较少见。

辨证论治1.腹痛的寒热虚实辨证要点腹痛之证首辨腹痛之缓急,次辨腹痛性质,再辨腹痛部位。

突然起病,腹痛剧烈,常有明显诱发因素,或伴有发热,或伴有呕吐,嗳腐酸臭等症状者,属急性腹痛,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虫积内扰所致;起病缓慢,病程迁延,腹痛时作时止,痛势不甚,经久缠绵,属慢性腹痛,多由情志内伤,脏腑虚弱,气血不足引起。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腹 痛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腹 痛

腹痛腹痛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腹部分大腹、小腹和少腹。

脐以上为大腹,属脾胃,为足太阴、足阳明经脉所主;脐以下为小腹,属肾、大小肠、膀胱、胞宫,为足少阴、手阳明、手足太阳经脉及冲、任、带脉所主;小腹两侧为少腹,属肝、胆,为足厥阴、足少阳经脉所过。

要点一概述《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

”并提出腹痛由寒热之邪所致。

《仁斋直指方》对不同腹痛提出分类鉴别,为寒热、死血、食积、痰饮、虫积等。

李东垣将腹痛按三阴经及杂病进行辨证论治强调“痛则不通”的论点。

王清任、唐容川对腹痛有进一步的认识,唐氏在《血证论》中曰:“血家腹痛,多是瘀血。

”并指出瘀血在中焦,可用血府逐瘀汤,瘀血在下焦,应以膈下逐瘀汤治疗,对腹痛辨治提出新的创见。

腹痛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一个症状,内科腹痛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肠系膜和腹膜病变、腹型过敏性紫癜、泌尿系结石、急慢性胰腺炎、肠道寄生虫等,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施治。

凡外科、妇科疾病及内科疾病中的痢疾、积聚等出现的腹痛应参考相关科目及本书有关章节。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腹痛的病因1.外感时邪风、寒、暑、湿、热→内舍于中焦→脾胃失调,气机受阻→不通则痛风寒——寒凝气滞→经脉受阻→不通则痛暑热或寒邪不解,郁而化热→湿热壅滞,气机阻滞,腑气不通→不通则痛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食积不化,损伤脾胃过食肥甘厚腻或辛辣→湿热内生→损伤脾胃,气机失于调畅→腑气通降不利过食生冷→寒湿内停,损伤脾胃3.情志失调情志怫郁,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气血郁滞肝气横逆,克伐脾胃→脾胃不和,气机不畅→不通则痛4.阳气素虚素体脾阳不振过服寒凉,损伤脾阳→寒湿内停→脾阳衰惫,气血不足→脏腑失于温煦→腹痛久病肾阳不足→脏腑失于温煦→腹痛久延不愈(二)腹痛的基本病机及转化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胞宫等脏腑,并为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上述诸病因,皆可导致相关脏腑功能失调,使气血郁滞,脉络痹阻,不通则痛。

中医内科学-腹痛-精选文档

中医内科学-腹痛-精选文档

3.饮食积滞证 主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恶,痛而欲泻, 泻后痛减; 兼证:或大便秘结;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
4.肝郁气滞证
主证: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 时止; 兼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 舌脉: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气机不 寒痛: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 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 热痛:痛在脐腹,痛处有热感,时轻时重,得凉 痛减者; 气滞:腹痛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冲作痛,嗳 气或矢气则胀痛减轻; 血瘀:少腹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 按,经常夜间加剧; 伤食:因饮食不慎,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嗳后稍舒,痛 甚欲便,便后痛减; 暴痛多实,伴腹胀,呕逆,拒按等; 久痛多虚,痛势绵绵,喜揉喜按。
2.辨腹痛部位 胁腹、少腹痛多属肝经病证; 脐以上大腹疼痛,多为脾胃病证;
脐以下小腹痛多属膀胱及大小肠病证。
二、治疗原则
1、 治疗腹痛多以“通”字立法,应根据辨证的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确立相应治法。 2、在通法的基础上,结合审证求因,标本兼治。属实证者,重在 祛邪疏导;对虚痛,应温中补虚,· 益气养血,不可滥施攻下。 3、对于久痛入络,绵绵不愈之腹痛,可采取辛润活血通络之法。
3、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病理性质 不外寒、热、虚、实四端。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 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 2、注意与腹痛相关病因,脏腑经络相关 的症状。 3、根据性别、年龄、婚况,与饮食、情 志、受凉等关系,起病经过,其它伴发 症状,鉴别何腑受病,明确病理性质 。

中医内科学腹痛(案例教学法)

中医内科学腹痛(案例教学法)
●2)西医根据病史和发病特点诊断为肠功能紊乱;中医根据腹部 喜暖,舌尖红,脉象细等综合诊断。
●3)中医诊断为中脏虚寒性腹痛,具体发病为中阳虚寒,肠道血 虚。
●4)从处方和药物组成看:桂枝5g ,生白芍15g ,全当归10g , 瓜蒌30g ,炙甘草4.5g ,桃仁泥10g ,火麻仁6g ,饴糖60g , 主方为小建中汤的加减方。
●处方:大黄15g(后下) ,枳实12g ,厚朴12g ,芒硝30g(分 2次冲服)。1剂,服药4小时后腹泻5次,到夜间腹痛明显减轻, 体温下降至38℃左右。次日,上方去芒硝,加茵陈、金钱草、香 附、郁金、苍术等,再服1剂后腹痛消失,体温正常,上方加减 再服2剂后愈。
●(2)问题设置 ●1)患者本次发病的诱因。 ●2)西医检查结果并试分析。 ●3)中医辨证依据是什么?和哪些病相鉴别? ●4)给出中医辨证分型、治法方药和剂量。
●3)中医辨证依据:查面色红赤,口臭,舌苔黄厚腻,脉沉紧, 腹部胀满拒按,大便5日未解,矢气不通,小便黄赤,诊为阳明 腑实之症。本病应和以下病鉴别:急性胃肠炎,输尿管结石,其 他外科急腹症,如消化道穿孔、胆囊炎等。
●4)中医证型为阳明腑实证,治法为通腑泻热,方剂大承气汤加 减。大黄15g(后下) ,枳实12g ,厚朴12g ,芒硝30g(分2 次冲服),1剂。
●5)给出本病的治疗原则和方药组成及剂量。 ●6)小建中汤的临床适应证有哪些? ●7)分析小建中汤的方义。 ●8)随病情变化,写出后期治疗本病的思路。 ●9)结合临床症状写出小建中汤的加减变方。
●(3)引导分析
●1)患者有多年便秘史,大便如羊屎,数日一行,脐周经常隐痛, 食纳少,失眠。发病缓慢。
【中西医互参】
●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胃肠痉挛、不完全肠梗阻、结核性腹膜炎、 腹型过敏性紫癜、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性腹痛、输尿管结石 等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排除外科及妇科疾病后均可参考本节辨 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腹痛

中医内科学--腹痛

预防调护
预防、调护
预防、调护 腹痛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且相互兼杂,互为因果,共同致病,以寒热虚 实、在气在血为辨证纲领,以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 失养、不通则痛为基本病机。腹痛病位在腹,诊断时应注意与胃痛,尤 其是外科腹痛、妇科腹痛等相鉴别。病变涉及脾、大小肠、肝胆、肾、 膀胱等多脏腑,并涉及多经脉,在辨证时应综合考虑。腹痛的治疗以“ 通”为大法,进行辨证论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 之,滞者通之,瘀者散之,不得认为“通”即是单纯攻下。
脾胃系 病 症 中医内科学
腹痛
Part01
概述
Part02
Part03
Contents
Part04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诊断与病证诊断
第 1章
概述
概述
定义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 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脾胃肠病证。多种原因导致脏 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皆 可引起腹痛。文献中的“脐腹痛”、“小腹痛” 、“少腹痛”、“环脐而痛”、“绕脐痛”等, 均属本病范畴。
治疗原则:以“通”为大法,进行辨证论治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 通之,瘀者散之。
注 意 点
11
辨证论治
寒邪内阻证
症状:腹痛急起,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尤甚,恶寒身蜷,
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自可,苔薄白,脉沉紧。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桂、干姜。
辨证论治
中脏虚寒证
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时喜按,喜热恶冷,得温则舒,
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或休息后减轻,神疲乏力,气短薄,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脏虚寒
• 2、治法: •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 3、方药: • 小建中汤。 • 桂枝、饴糖、生姜、大枣:温中补虚; • 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四)饮食停滞
• 1、辨证依据 • (1)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 • (2)厌食,痛而欲泻,泻后痛减,粪便奇臭, 或大便秘结; • (3)苔厚腻,脉滑。 • 具备(1)+(2)或(1)+(3)均可确诊。
• 从辨证治疗及拟方用药方面,开创了治疗腹痛之 先河。
源流
• 4龚延贤《寿世保元》把腹痛归纳为寒、热、虚、 实四类,可谓提纲挈领 • 5清·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总结前人治疗腹痛的 经验,认为腹痛“在脏者,以肝、脾、肾为主,在 腑者以肠胃为先”,治法强调以“通”为主,或 “通”、“补”兼施,迄今仍为临床所效法
饮食停滞
• • • • • • • 2、治法: 消食导滞。 3、方药: 枳实导滞丸。 大黄、枳实、神曲:消食导滞; 黄芩、黄连、泽泻:清热化湿; 白术、茯苓:健脾和胃。
气机郁滞
• 1、辨证依据 • (1)脘腹疼痛,胀满不舒,攻窜两胁; • (2)痛引少腹,时聚时散,得嗳气矢气则舒, 遇忧思恼怒则剧; • (3)苔薄白,脉弦。 • 具备(1)+(2)或(1)+(3)均可确诊。
诊断
• • • • 2、病程:有长有短,起病有缓有急。 3、诱因:饮食、情志、受凉等 4、辅助检查:腹部X线、腹部B超等。 5、排除外科、妇科腹痛。
(二)鉴别诊断
• 1、胃痛 • 胃痛 常相 心下胃脘,伴恶心、嗳气等 • 腹痛 互见 胃脘以下,伴便秘、泄泻等
鉴别诊断
• 2、与其他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鉴别 • 许多内科疾病常伴有腹痛的表现,但此时腹痛只 是该病的一个症状,而非其本病的特征。
一 概述
• (一)定义 • 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 表现的病证。
(二)源流
• 1、《内经》:寒邪、热邪客于肠胃可引起腹痛, 其发生与脾、胃、大小肠、膀胱等脏腑相关。
源流
• 2、《诸病源候论》对腹痛病机论述较详尽,认 为腹痛由于“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
源流
• 3、张仲景: • 诊法上创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 为实”; • 拟定了附子粳米汤、厚朴三物汤治疗不同病因所 致的腹痛;
• 2、辨性质: • (1)实痛:痛势急剧,痛时拒按,痛而有形, 痛势不减,得食则甚。 • (2)虚痛:痛热绵绵,喜揉喜按,时缓时急, 痛而无形,饥而痛增。
• (3)寒痛: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 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 • (4)热痛:腹痛急迫,痛处灼热,时轻时重,腹 胀便秘,得凉痛减,痛在脐腹。 • (5)气滞痛:腹痛胀满,时轻时重,痛处不定, 攻撑作痛,得嗳气矢气则胀痛减轻者。
• (6)血瘀痛: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 处拒按,入夜尤甚。 • (7)伤食痛:脘腹胀满,嗳气频作,嗳后得舒, 痛甚欲便,便后痛减。
3、辨部位
• • • • (1)大腹疼痛:脾胃、大小肠; (2)脐腹痛:虫积; (3)胁腹、少腹痛:厥阴肝经; (4)小腹痛:膀胱。
﹙二﹚、治疗原则
• • • • 1、治疗原则: (1)“通”则不痛: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 (2)审证求因,辨证用药:明辨寒热虚实。 (3)标本兼治:通非通下,不可单纯泻下,辅 以理气通导之品;不可过用香燥,中病即止;虚 痛宜温中补虚,益气养血。 • (4)久痛入络:加辛温活血剂。
寒邪内阻
• 2、治法: • 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 3、方药: • 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 高良姜、干姜、紫苏:温中散寒; • 乌药、香附、陈皮:理气止痛。
湿热壅滞
• 1、辨证依据 • (1)腹部胀满疼痛,痞满拒按,大便秘结或溏 滞不爽。 • (2)胸闷不舒,烦渴引饮,身热自汗,小便短 赤。 • (3)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 具备(1)+(2)或(1)+(3)均或确诊。
湿热壅滞
• 2、治法: • 通腑泻热。 • 3、方药: • 大承气汤。 • 大黄:苦寒泻热,攻下燥屎; • 芒硝:咸寒软坚,清燥破结; • 厚朴、枳实:破气导滞,消痞除满。
中脏虚寒
• 1、辨证依据 • (1)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 按,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休息后减轻; • (2)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寒肢冷,胃纳不 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 • (3)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 具备(1)+(2)或(1)+(3)均可确诊。
谢谢
课堂测验
• 1、开创治疗腹痛之先河的医家是: • A、王清任;B、张山雷;C、张仲景;D、王肯 堂;D、张锡纯 • 2、中脏虚寒型腹痛的主方是: • A、大建中汤;B、补中益气汤;C、附子理中 汤;D、小建中汤;E、四逆汤
• 3、金某,男,25岁,因暴饮暴食,脘腹胀满疼痛, 拒按,嗳腐吞酸,舌苔腻,脉滑实。治则应为: • A、消食导滞;B、理气导滞;C、行气活血;D、 健脾和胃;E、消食和胃 • 4、患者脘腹疼痛,胀满不舒,得嗳气矢气则舒, 遇忧思恼怒则剧,苔薄脉弦,治疗可选用: • A、天台乌药散;B、木香顺气丸;C、逍遥散;D、 柴胡疏肝散;E、枳实消痞汤
病例讨论
• 1、患者刘某,男,35岁。腹痛胀痛3天,伴有 胸闷,烦渴,便秘,身热自汗,腹部痞满拒按, 小便赤涩,舌苔黄腻,脉滑数。 • 请分析本例的中医诊断、辨证、治则与方药。
• 2、李某,男,57岁。述腹部当脐腹剧痛拒按,得 食更甚,二便正常,舌苔黄腻,脉沉弦。某医从肝 郁气滞治疗,处方用柴胡、枳壳、青皮、当归、白 芍、川楝、木香、佛手等,服药三剂,腹痛有增无 减,且见吐血。 • 问:A、从肝郁气滞论治为何腹痛增且吐血? • B、你认为本例应如何辨证施治?
• 5、腹痛的病因有: • A、外感时邪,内伤于里;B、饮食不节,肠胃受伤; C、情志失调,气滞血瘀;D、阳气素虚,脏腑失煦 • 6、腹痛的虚痛,应以何为法? • A、温中补虚,缓急止痛;B、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C、温中健脾,活血化瘀;D、温补脾胃,缓急止痛; E、温中补虚,益气养血
• 7、刘某,男,21岁。腹痛拒按,大便五日未排, 胀满不舒,烦渴引饮,口臭,自汗,小便短赤,苔 黄,脉洪数。最佳治疗方: • A、润肠丸;B、麻子仁丸;C、大承气汤;D、更 衣丸;E、六磨汤ຫໍສະໝຸດ 二 病因病机 • 1外感时邪
• • • • 寒凝气滞 伤于暑热 寒郁化热 湿热壅滞 传 导 失 职 腑 气 不 通 腹

2、饮食不节
• • • • • • • 损伤脾胃 脾 气 腑 失 机 气 腹 健 失 不 痛 运 调 通
暴饮暴食
饮食停滞
肥甘厚腻
酿生湿热 饮食不洁 过食生冷 寒湿内停
3、情志失调,气滞血瘀
瘀血阻滞
• • • • • • • 2、治法: 活血化瘀。 3、方药: 少腹逐瘀汤。 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 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化瘀止痛; 小茴香、肉桂、干姜:温经止痛。
五、预后转归
• • • • (1)体质好,病程短,正气足:预后好; (2)体质差,病程长,正气不足:预后差; (3)身体羸瘦,正气日衰:难治; (4)腹痛暴急,伴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 欲绝为虚脱,当积极抢救。
• • • • 抑郁恼怒 忧思伤脾 气滞日久 跌仆手术 肝失条达 肝脾不和 气滞血瘀 络脉瘀阻 腑 气 不 通
腹 痛
4、阳气素虚
• • • • 素体脾阳不振 过服寒凉伤阳 肾阳不足 肾失温煦 脾阳衰惫 脏腑失温 脏腑失养 脏腑虚寒 腑 气 不 通
腹 痛
三 诊断
• ﹙一﹚诊断:
• 1、部位: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包括脐腹、 肋腹、小腹、少腹。
鉴别诊断
• (1):痢疾: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 (2):霍乱:吐泻交作。
• (3):积聚:腹中包块。
• (4):臌胀:外形胀大,脉络显露。
四 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 1、辨急缓 • (1)急性腹痛:突然发病,腹痛较剧,伴随症状 明显,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等引起。 • (2)慢性腹痛:发病缓慢,病程迁延,腹痛绵绵, 痛热不甚,多因内伤情志,脏腑虚弱,气血不足所 致。
• • • • • •
注意事项 (1)寒痛:注意保温; (2)热痛:忌食肥甘厚腻,醇酒辛辣; (3)食积:节制饮食; (4)气滞:心情舒畅; (5)虚痛:进易消化食物。
(三)分证论治 寒邪内阻
• 1、辨证依据 • (1)急起腹痛,剧烈拘急,遇寒尤甚,得温痛 减。 • (2)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 长,大便尚调。 • (3)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紧。 • 具备(1)+(2)或(1)+(3)均可确诊。
医道虽繁‘而可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韩华刚
• 本节内容为4个课时。 • 教学目的 了解腹痛的定义、历史沿革、范围、 预防与护理;熟悉腹痛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及类 证鉴别;掌握腹痛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及分型论 治。
• 教学内容 腹痛的概述、病因病机、诊断及类证 鉴别、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护理等。 • 教学重点 掌握腹痛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分 型论证。
(三)范围
• 1、本节讨论内科腹痛,外科、妇科不在本节范 围。 • 2、痢疾、霍乱、积聚、臌胀、虫证等病证出现 的腹痛症状,参考有关章节。 • 3、西医学的内科腹痛如急慢性胰腺炎、胃肠痉 挛、不完全性肠梗阻、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过敏 性紫癜、肠道激惹综合征、消化不良性腹痛、输 尿管结石等,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可参考本节 辨证治疗。
气机郁滞
• • • • • • • 2、治法: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3、方药: 柴胡疏肝散。 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疏肝理气; 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川芎:行气活血。
瘀血阻滞
• • • • • 1、辨证依据 (1)少腹疼痛,痛势较剧,痛如针刺; (2)甚则腹有包块,经久不愈; (3)舌质紫暗,脉细涩。 具备(1)+(2)或(1)+(3)均可确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