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择校现象
遏制“择校现象”的措施
黑水县知木林寄宿制小学校关于遏制“择校现象”的措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和水平差距过大,中国传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观念,深深的刻在每一个家长的脑海里。家庭条件好的,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成为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家庭条件不好的,也会想尽一切办法的为孩子争取到好的教育机会,希望孩子可以通过好的教育“光宗耀祖”。正是由于这种传统思想的禁锢,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期望值普遍提高,且对一些学校还不满意、不信任,致使家长把视点放在办学条件好、办学水平高的学校。另外,虽然很多学校都取消了小升初的说法,但是不得不承认很多初中的学校在进校分班的问题上,除了参考进校的一次摸底考试成绩,更多的是以学生小学六年级毕业考试的成绩为标准。因此很多家长就开始在孩子小学时的择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这种由师资和生源,以及家长固有观念导致的不平衡,是“择校”现象日趋严重的一个因素。为缓解日益过热的择校现象,我校出台了以下几点措施,遏制此类现象。
第一、要建立有效机制,努力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要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保证学校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开齐课程,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采取各种措施对学习困难学生给予更多的帮助,努力使所有学生共同进步。
第二、要重视对师资力量的培养,强化教师培训,并通过重点培养优秀教师,以优带全,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并与县直小学经
常联系,交流教育教学经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让社会、家长、学生对学校充满信心。
1、你如何看待“择校热”现象范文
1、你如何看待“择校热”现象?
【参考答案】目前,许多大中城市出现“择校热”的现象,家长为了给孩子选择教学质量好的学校不惜找关系、送礼等,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社会大环境来讲,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根本原因。目前我国教育资源集中在小部分的城市和重点学校里,每个学生和家长都想拥有这些资源,从而产生了“择校热”现象;
其次,从学校角度来讲,学校的一些摇号行为营造了紧张的竞争气氛,使家长如坐针毡,加剧了“择校热”现象;
再次,从家长角度来讲,家长过于看重学校、师资对学生的影响,迷信地认为只有好学校才能培养出好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
缓解或避免这种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政府从宏观上加大对教育资源的调控,均衡地配置同一城市各区域教育资源;
第二,学校避免出台一些会误导家长的政策;
第三,家长要从孩子身上入手,努力提高孩子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各方面的素养。
2、北大等高校实行自主招生,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参考答案】自主招生是指高校通过自主考试选拔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通过考试并签订协议的考生高考后可低于学校录取分数线若干分录取。这几年,部分高校陆续开始实行自主招生,我认为自主招生总体来说利大于弊:
首先,自主招生保护了特殊人才,为有特殊才能的考生打开了一扇窗户,这些考生在传统的高考中很可能被埋没;
其次,自主招生是一种创新思维导向,可以引导广大青少年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思维,而不是只生啃书本知识,有利于从根本上激发创造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分析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行为是家长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择校行为一般指家长为了获得更好教育资源而在不同学校间进行选择的行为。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民众教育水平的普及,择校现象在义务教育阶段变得越来越普遍。
1. 择校需求的形成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行为的需求形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育质量的不均衡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孩子的教育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教育质量成为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存在差异。一些学校可能因为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全等优势,而有较高的教育质量;而另外一些学校由于各种原因,教育质量相对较低。因此,家长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会选择择校。
1.2 学校文化氛围的不同
每个学校都有一个独特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影响。一些学校所倡导的是积极向上、勇于创新、互相帮助等正能量的文化氛围,而另外一些学校则可能存在着消极怠工、拜金主义等负能量的文化氛围。因此,学校文化氛围的不同也会成为家长择校的考虑因素。
1.3 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不同
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也存在差异。一些学校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而另外一些学校可能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因此,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的不同,也会成为家长选择学校的考虑因素。
1.4 学校位置的因素
因为学校位置的原因,对于家长和学生们也会造成择校的压力,例如学校到家里要经过长时间的交通、学校周边环境是否安全、是否方便等等。因为这些问题往往也是影响择校的一个重要因素。
浅谈如何看待学生择校
一、学生择校有存在哪些利与弊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利就有弊。人们出自不同的利益,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必然得出不同的认识。我认为,择校的利与弊如下:
1.择校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教师的分配靠调令,教师本身没有就业自主权,学校也没有用人权,人员难于流动,收入上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生能择校,教师也应能择校。在择校过程中,真正的人才价值得到体现,水平高的教师受到应有的尊重。在择校过程中,教师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形成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优化教师队伍,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择校有利于促进学校提高管理水平。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与干坏一个样,学校也反映了垄断特征。没有竞争必然导致倒退乃至消亡。有了择校现象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学校管理水平高的,学生大批转入,校长和老师都格外受尊重;学校管理水平低的,学生大批转出,特别是尖子学生转出,校长和老师都脸上无光。社会上就择校现象谈论和评价学校,就会促进学校提高管理水平。
3.择校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仅仅依赖于政府和办学单位,社会投资较少,学校经费不充裕。有了择校现象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有一部分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不惜高代价,用高于教育成本的投入赢得入名牌院校的机遇。大量的投入必然增加教育资源总量,推动学校上台阶。有的学校为了保证本校优质生源不流失,不得不改善办学条件。
择校也有弊端。主要是在短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向收入高的一部分人倾斜,不利于受教育者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使收入偏低的社会成员感到不公,由此可能产生社会不稳定。有人会问,共产党代表绝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怎么保护少数富人的利益呢?
遏制公办教育学校择校现象的方案
遏制公办教育学校择校现象的方案
近年来,公办教育学校择校现象日益严重,不但影响了公办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还增加了孩子们的升学压力,使得家庭教育负担不断增加。遏制公办教育学校择校现象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重要议题,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方案:
1. 强化招生制度
目前,大部分公立学校仍然采取“小升初”等集中招生的方式。然而,由于缺少监管措施,很多学校利用这一机会,设置择优招生标准,导致了大量家长和学生的择校行为。教育部门需要出台明确的规定,要求学校按照学生生源所在地或者基础条件等公正而科学的原则,进行招生工作。
2. 加强监督力度
除了完善制度外,加强监督力度也是重要的一环。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管制度,实行有效的考核和惩罚机制,对于违规招生的学校及相关人员进行严肃处理,还需提高家长和社会监督力度。只有强化监管,才能保障教育公平,取缔公办教育学校择校现象。
3. 增加招生名额
公办教育学校择校存在的第一根本原因是因为公立学校数量严重不足,导致供不应求。因此教育部门需要大力推进新校
建设,在建设初中、高中时,要考虑到当地的实际人口情况和经济水平等因素,增加相应的招生名额,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就近入学。
4. 完善学校评价机制
学校评价机制是遏制公办教育学校择校现象的重要措施。目前,大部分学校评价机制存在着不够科学、不够公正等问题。教育部门应该完善学校绩效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并抓紧建立学校评估机制,加强对公立学校的监督和管理,对未达标的学校进行整改和制约。
5. 推行“以人为本”的课程改革
义务教育择校现象透视与原因分析
义务教育择校现象透视与原因分析【摘要】
当今社会,义务教育择校现象日益普遍,引发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描述择校现象、分析家长心态、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改革不完善、教育质量差异等方面,揭示了背后的原因。家长追求升学率、学校声誉等因素影响下,导致择校风气盛行。教育资源的不均匀分配、教育改革不彻底、教育质量差异也是导致择校现象的重要原因。需要改革教育体制,重视基础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才能有效应对义务教育择校现象带来的问题,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实现个人潜能的最大发展。
【关键词】
义务教育择校现象、家长心态、教育资源分配、教育改革、教育质量、教育体制改革、基础教育、教育公平、原因分析、现象描述、教育质量差异
1. 引言
1.1 义务教育择校现象透视与原因分析
义务教育择校现象是指在义务教育阶段,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通过各种手段选择较为优质的学校,以期望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这一现象在
当前社会普遍存在,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对于这一现象,我们有
必要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义务教育择校现象的出现与教育体制、家长心态、教育资源等多
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家长希望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选择性地选择学校,是出于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好心态。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教育
改革的不完善、教育质量的差异也是导致义务教育择校现象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当前义务教育择校现象的复杂背景。
通过对义务教育择校现象的透视和原因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
识到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一步明确未来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只有通过深入剖析问题本质,引导家长正确理性对待教育,促进教育
什么是择校
什么是择校
择校就是在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的情况下,选择上一所好的学校。这种现象在小升初中显得尤其突出。
由于教育水平的差异,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参加电脑排位在本区上高中,都希望孩子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这样就造成了北京的海淀、西城等区教育水平比较高的重点初成为择校的热门,例如人大附、清华附、北大附、实验中学、四中、七中、三帆等。
在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的情况下,家长使出浑身解数选择上一所好的学校。这种现象在小升初中显得尤其突出。
招收二百多人,来报名的就有四五千人的情况在这些优质中学非常常见,有的家长在小升初期间带着孩子奔波在各个优质中学的测试地点。还有的家长甚至花费巨额择校费或者不惜通过买房调户口等非常规手段让孩子上到心仪的学校,并且每天花费很长时间来回接送。
(1)择校生
是指毕业生未达到学籍所在区域所报考志愿的学校录取分数线,并且要求选择非教育部门指定的普通学校就读的学生。这部分学生除按规定缴纳正常学费、课本费等费用外,还应按培养成本一次性缴纳择校费(后来规定缴纳择校费的学生不再缴纳学费)。
因此,判断“择校生”有三点可以参考:一是分数够不够,二是有没有“选择学校”,三是选择的是否为非教育部门指定的普通学校。
(2)择校费
简而言之,就是学生X从一个学校毕业后,向上一级的学校进行一个学习阶段的学习,从而要选择好坏学校学习,而教育局规定X学生如就读所属地区路段学校就读,可不收取任何费用,而想不去该路段学校学习,就必须去别的学校,那么就要交一定的择校费。同时转学也需要交择校费。
家长择校时要考虑清楚的那些事儿: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原因与对策分析教育管理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原因与对策分析教育管
理
在义务教育阶段,家长和学生常常面临着选择学校的问题。这种选
择可能是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家长和学生希望能够选择更适合自己
的学校。本文将探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对策,以
便教育管理者更好地应对这个问题。
一、原因分析
1. 学术成绩:择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追求更好的学术成绩。有
些学校在教学质量上更为出色,能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家
长希望能够让孩子进入这样的学校,获得更好的学术成绩。
2. 教学方法:不同的学校可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有些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而有些学校更注重传
统的教育模式。家长和学生希望能够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学校来获得
更好的教学效果。
3. 师资力量:学校的师资力量是评估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
指标。拥有优秀的教师团队和专业的教育人员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
源和教学支持。家长和学生可能会选择那些师资力量较强的学校。
4. 学校特色:不同的学校可能具有不同的特色,如艺术教育、
体育教育等。家长和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适合
自己的学校,以便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二、对策分析
1. 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学校管理者应该加强对教师队伍的
培训和管理,提高师资力量。同时,学校应该关注教学质量,完善教
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以满足家长和学生
对学术成绩的追求。
2. 引入多元化教育模式:学校管理者可以引入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满足不同家长和学生的教育需求。例如,可以开设特色班级,注
重培养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机会,让学生在
择校
择,挑选。择校,挑选学校。近年来,关于择校的话题已经日见发热。
首先对于会出现择校现象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人口流动产生择校。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工作、学习的环境是相对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商品流通,原单位解体或分化,劳动力流动频繁,劳动者子女随迁,适龄儿童少年的监护条件发生变化,要求在新住所附近就学。农村劳动力进城,不可能总是单身一人,有家庭就会有孩子,有孩子就要受教育,受教育就要找学校,找教育质量高的学校。在借读费低于教育成本的情况下,永久性居民也可能“自愿”当流动人口,用交借读费的办法达到择校的目的。
2.家庭变异产生择校。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婚姻家庭的关系比较稳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结构发生变化,老年人与年轻人分家另住,不能帮助子女照看孩子。年轻的夫妻忙于工作,只好把孩子托付别人照料。受国外生活方式影响,离婚率上升,离异家庭的双亲(特别是有监护权的母亲)寄希望于子女受良好的教育,产生择校倾向。住房私有化以后,人们在教育质量高的学校附近购买高价房,也是变相择校。
3.生活富裕产生择校。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生活水平都不高,大家享受平均的教育福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允许和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拉开了差距。先富裕的人们不会满足现状,在生活的消费中必然处处表现得与众不同,包括在子女受教育方面,富裕的人在解决温饱之后要上新层次,当然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产生择校愿望也是情理之中的。有人把子女择校看作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只要能择校,不惜重金。城市居民家庭独生子女比重上升,几乎所有家庭为了孩子都舍得花钱择校。
关于遏制中小学生择校现象的建议
关于遏制中小学生择校现象的建议
大李小学关于遏制小学生择校问题的措施
1、实现教育资源基本均衡化,实现教育公平,消除学校间差距。
教育资源基本均衡化,是实现教育公平、遏制择校热的根本办法。我校地处东阿县偏远地区,教学设施相对落后,为避免辖区内学生和家长产生择校现象,我校积极加大学校硬件设施的投资力度。近年来,投资建设了现代化的餐厅、综合楼、图书室、微机室等,让学生在优质的现代校园基础设置中受益,同时逐步缩小甚至赶超其他学校的教育资源基础设施。
2、加大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频率,提高整体教学师资和教学质量。
我校积极推荐新的年轻教师参加市县教育局等部门组织的一切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培训交流活动,加大新鲜血液的学习、吸收、推广和再造功能。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聘
请优秀教师到我校讲示范课、优质课,通过学习、交流,加以推广、消化和升华。
3、加大教学教研力度,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高质量的教研活动,促进学科内的教学质量快速提升和均衡提高。通过组织课堂大赛、相互推门听课,实现学科内、学科间教学方法的吸收、借鉴和提高,加大教师课堂与学生的交流力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高效为目标,是我校学生素质达到本质性的提高。
4、加大学校餐厅管理力度,保证学生就餐卫生、安全、舒适。让家长对学生在校就餐感
到安心、踏实。
提高学校就餐质量,严格学校餐厅值班制度管理,保证学生的在校饮食质量,让家长在就餐问题上无择校隐患。
5、加大与家长沟通管理的力度,严格教师值班制度。
通过严格教师值班制度,确保走读生和乘坐校车的学生进出校园的安全,校园内做到处处有人管理,学生的安全、纪律等有了根本保证,家长送来学生放心,也就避免了择校的首要问题。同时利用家长会和校园各种节日、艺术节等活动,加大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让家长和学生对学校产生眷恋感、亲近感,构建学校、学生、家长的和谐氛围,从根本上遏制择校现象的产生。
从择校现象看教育公平
从择校现象看教育公平
摘要
教育公平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而择校现象则是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表现。本文将从择校现象的定义、影响和应对措施三个方面,对择校现象与教育公平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发现,择校现象对教育公平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为了实现教育公平,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完善公立学校教育质量、优化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加强教育政策的监管和引导等,以促进公平的教育机会和资源分配。
关键词
择校现象、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公立学校、教育政策
引言
教育公平是指在教育机会和资源分配上,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参与教育,实现各自的教育目标和发展。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家庭为了给孩子选择更好的学校而进行择校,这就导致了择校现象的出现。择校现象不仅使教育资源不均衡分配,也影响到了教育公平的实现。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择校现象的角度来探讨教育公平的问题。
择校现象的定义
择校现象是指一些家庭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选择将孩子送往更优质的学校就读的行为。这些家庭往往通过购房、转学、考试等方式来实现对学校的选择。择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的认知,并且得到了很多家庭的普遍支持和追求。
择校现象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择校现象对教育公平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首先,择校现象导致了教育资源的进一步集中,一些热门学校的招生名额有限,导致了竞争激烈。这就使得一些家庭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和社会资源,很难进入到高级学校的门槛之内。其次,择校现象还会导致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差距进一步扩大,因为大部分家庭都会追求进入优质学校,这样就导致了热门学校的资源更加集中,相对冷门学校的资源相对减少。最后,择校现象还会加剧社会阶层间的教育差距,富家子弟通过选择更好的学校来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而贫困家庭的孩子则往往只能进入到相对差的学校,这就加大了教育公平的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及方案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及方案
“好的学校=好的教育”这样的等式是否成立?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但是,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家长已经把两者画上了等号。为了给孩子找到一个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家长们放弃了近在家门口的公立免费学校,甚至削尖了脑袋不惜花上大笔的“择校费”也要把孩子送到那些所谓的“名校”里面去。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家长和学生们疯狂的择校行为呢?面对这样一个已经引起全国热议的问题我们又应该如何理性应对呢?
一、“择校”行为出现的原因分析
择校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的产生有教育管理部门的原因,也有家庭、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原因,从表面上看它是在个别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作出故的个别行为,而实质上它是在教育改革、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矛盾在教育工作中的综合反映。
一、教育部门的人才观、教育观没有于是俱进,实际办学实践背离正确的指导思想
长期以来,教育界虽然一直呼吁要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进行教学改革,但在实际上却没有切实贯彻落实到行动上。我们都知道,义务教育的任务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要求中小学教育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事实上,现在的大多数中小学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在搞“应试教育”那一套,片面追求升学率,升学率成了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依据。在这种人才观和教育观的影响下,必然导致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一些不良现象的发生,择校正是这种观念的产物。
二、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地方对教育资源的配置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一些原来办学条件较好的中小学校总能得到“特殊关照”,而那些原本办学条件较差、地理位置偏僻的学校则处于“饥饿”状态。长此以往,就使得基础好的学校越来越好,基础条件差的学校越来越薄弱。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办学条件较差却又长期得不到改善的中小学校,其师资的配备和每年招生计划的落实都不能如愿,学生纷纷择校离去,教师也不安心于工作,从而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严重“滑坡”。
义务教育择校现象透视与原因分析
义务教育择校现象透视与原因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是中国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整个教育体系起决定性作
用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文化、道德、知识等各方面都将进入一个重要的发展期。
在这个过程中,择校现象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择校现象究竟是什么?造成这种现
象的原因是什么?以下是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
一、择校现象的定义
择校现象是指学生或家长有选择学校的权利,并通过不同方式对多家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生素质、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比较,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这种现象在国内的义务
教育各个阶段普遍存在。
1.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造成义务教育择校现象的原因之一。各地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特别是一些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为了让自己的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很多家长就不
得不选择其他地方的优质学校。
2.教育机构的招生制度
教育机构的招生制度也是造成义务教育择校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传统的招生模式下,
学校经常会按照生源地与奖项、才艺等综合评价为依据来进行录取。这种方式容易形成生
源地择校,鼓励了择校行为。
3.媒介的推波助澜
现代媒体的广泛运用也加剧了义务教育择校现象。各类媒体开展的关于学校招生、升
学等方面的宣传报道和评测排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考虑择校的家长和学生的决策。
4.家长的心理
家长的心理也是造成义务教育择校现象的原因之一。由于中国的教育制度特殊性,学
生在各个阶段都要通过严格的考试晋升到下一个阶段,对于很多家长来说,让自己的孩子
接受更好的教育是他们所期望的。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家长们就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去寻
遏制公办教育学校择校现象的方案
遏制公办教育学校择校现象的方案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在教育领域中,择校现象便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公办学校择校现象一直存在,这种现象不仅使得教育资源不再公平,还会带来其他脱离现实的问题。因此,防止公办学校择校现象必不可少,这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下面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提出关于如何防止公办学校择校现象的方案。
一、加强政策制定和监管
教育部门应当制定更加完备的相关政策,利用多种管控方式,从政策层面上加强对公办学校择校的监管。首先,还应该进一步明确学生的择校范围和标准,防止有的学校利用一些漏洞进行择校。其次,应该更加明确形式上的择校和实质上的择校。最后,在进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时,应该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
二、增加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是导致公办学校择校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是防止公办学校择校现象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为此,应该加强对公立学校的政策投入,提高教师待遇,优化学校设施,提高学校的培训水平等,加强对学校管理的支持和严格的考核,以确保公办学校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三、完善学校的评价机制
学校评比是一个课题,因为评比结果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校的教育质量。如果学校评比结果的重点之一是教育公平,公众就
会开始意识到公立学校的重要性,而不会主动去私立学校。因此,
建立健全的学校评价机制是预防和遏制公办学校择校的必要手段之一。评价机制应该注重学校的综合素质和教育公平,这有利于促进
学校的争创,也有利于防止学生向更优秀的学校倾斜。
对择校现象的现实性分析与思考
对择校现象的现实性分析与思考
作者:吕荣法
来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1年第10期
尽管人们对择校很排斥,但事实上又存在家长们主动放弃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按学区免费就近入学的优惠政策,“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般将孩子送到自己想去的学校。面对如此极端的现象,我认为,只有冷静而理性地看待择校,方能成熟地面对择校,解决由于择校而带来的种种问题。
择校带来了什么
1政府——缓解压力,兼顾公平?政府公共财政的严重不足,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老百姓选择教育的需求,这是我国教育的客观现实,并在短时间内不会有根本改变。所以,面对教育需求的旺盛和政府财政的捉襟见肘,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办学,已成为我们改变现状、改善办学条件的一种选择。
2学校——办学自主,机制灵活?众所周知,在我国,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是极其有限的,当“择校”这个被划为“另类”或“无序”行为能否成为新的基础教育生长点时,人们纷纷依托“名校”所积累形成的优质资源,大打“办学自主”的教育牌,通过自主筹集日常办学经费,自主招生、自主用人、自主经费支配、自主教育改革,一时风起云涌,过去优质教育资源所形成的历史性,今天成为漫天要价的理由。
3百姓——可以择校,缴费自愿?校际之间是有差别的,否则就不存在选择对象,一般能接受择校生的学校,都拥有相当的实力,都是其他学校望尘莫及的,这种“马太效应”促使一些有物质能力的家庭,过去没有机会进入好的学校读书的孩子,现在可以享受优质的教育。然而,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不可能满足所有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择校何去何从
1资本的寻利本质与教育公益性的对峙。当经济渗透教育时,对于教育的效益与公平似乎都会发生倾斜。当教育吸纳社会资金时,教育“营利”与“公益”便发生对立,这种资本本身的趋利本质与教育的公益性就构成了矛盾。
请你就中小学择校现象发表看法
请你就中小学择校现象发表看法
一、目前中小学生择校的原因探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
小学教育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究其原因,从基础教育领域来说我国中小学生择校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受教育水平与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实力相联系,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接受好的中小学教育,进而获得高层次教育。因此对教育的需求及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其次,校际差距普遍存在。当前校际差距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现象,校际差距是指同一类型教育中同一层次学校间的差距。校际差距主要体现在经费投入、师资队伍、教学设备和生源以及学校的社会影响、外在环境等方面。第三,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在我国教育资源普遍短缺,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教育经费在各学校的分配也极不合理,在政府无法增加教育投入的情况下,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不足
,学校通常要收取计划内学生6—8倍的学费,而且重点学校的计划内学生和择校生各占一半,有的甚至择校生超过了计划内学生人数。这笔高额的费用无疑是学校靠自身力量增加教育经费,谋求生存发展的一种途径。最后,基础教育政策的失调,特别是长期以来实行的“划分学区,就近入学”的政策,使公立学校对教育产生垄断,而这种垄断导致了公立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停滞不前乃至下降,同时也影响了一些私立学校的正常发展,导致了教育公平性的严重失衡。二、解决中小学生择校问题的对策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我国城市中小学生择校现象十分严重,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它同世界趋势中市场公平竞争引起的择校热有着质的区别,政府基础教育政策失调是我国中小学择校热的直接原因。不合理的择校热给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诸如,重点学校人满为患,教师负担过重,无法做到因材施教,高额的择校费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使富人择校享受好的教育,穷人的子女因经济困难无法择校,造成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进而将来上大学,乃至在就业市场上竞争的能力不平等,以及择校中人际关系的介入,败坏了社会风气,诱发了一系列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关于择校现象:
什么都能改,唯择校费不可侵犯?
2008-05-14 10:22 来源:信息时报
公众对于择校费的愤怒历时已久,但迄今为止仍未见其有改善或取消的迹象。有关部门一直解释说,优质学位紧缺,所以需要择校费予以调节,否则名校难以承受汹涌而至的学童。这个理由不是那么令人心服口服,但也只能勉强接受,事实上也没有不接受的自由。
眼下,情况有了一些小的变化,据广州媒体报道,由于片区居民减少,越秀区西片公办小学出现了地段生生源不足的现象,学校“吃不饱”。问题似乎不难解决,有人建议扩大这些名校招生地段,既可以满足学校生源,也能够让更多的适龄学生不用交择校费就可以享受到优质学位。
然而这个两全其美的建议遭到了有关教育人士的断然否决,该人士忧心忡忡地指出:如果把地段放宽,该划到哪一边呢?一旦划大了,附近的几所小学恐怕要关门了,说不定造成更大的混乱。该人士考虑问题比较周到,不仅考虑到自己,还考虑到兄弟学校未来的命运,还预测到即将出现的“混乱”,这个词比较有杀伤力,稳定要压倒一切啊。但我还是认为,该人士拒绝扩大名校招生地段的理由并不成立。名校扩大招生地段,如何防止可能的“混乱”,我这样智力庸常的人稍微动一下脑筋,就能想出好几条办法,比如地段放宽该划到哪一边的问题。记得施拉普纳大爷曾经教导中国足球队队员,如果不知道把球往哪里踢,那就往门里踢。同理,如果不知往哪边划,就东西南北各边都划。假如划得太大新地段生超过学校的容纳能力,可以采取考查择优录取的办法,旧地段生则无条件入学。至于兄弟学校的未来命运的问题,如果名校能够满足该地段的需要,撤并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教育人士们把这些甚至都不能说服自己的理由摆上台面当然不是为了“献丑”,有的时候利益比面子更重要。名校不放宽招生地段,根子还在那臭名昭著的择校费,多收一个地段生,意味着少收一个择校生,有关部门就少一笔收入。根据最近几年的地段摸查,一些热门学校的地段生是一年少于一年,学位却仍然紧张,因为择校生一年比一年多,本来政府规定择校生不能超过本校招生名额的20%,但实际上就有学校做不到。
虽然有关部门承诺,在未来时机成熟的时候,择校费终将会被取消。但这件事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当择校费成为一个部门利益渊薮的时候,有条件当然要收,没有理由时,大多也会创造条件收,什么都可以改革,唯择校费俨然不可侵犯矣!
(责任编辑: 周悦
涵)
成都49中提前招生并收择校费缴钱就可提前录取
“成都 49中在孩子还没有进行小学期末考试的时候就到校宣传,说学校今年招收初一新生分小班和大班,并且只要缴钱就可以提前录取,搞得娃娃不安心学习,嚷着也要去读好班。”成都市成华区某小学的一位学生家长上周向记者反映,如今成都市的小升初招生还没有开始,成都49中就提前到小学进行招生宣传,并开始收取12000—15000元不等的择校费。这位家长认为,这种行为严重扰乱了招生秩序。记者就此进行了一番调查采访。
报名缴15000元都是进小班
按照家长提供的成都49中的招生热线,记者以一名家长的名义咨询了该校招生办公室一位自称姓高的老师。“我们有两种班级,一种是35人的小班,另一种是50-55人的普通班。”高老师介绍说,今年小升初学校共招收7个班,包括2个小班,除招摇号学生以外,也招择校学生。据了解,35人的小班3年收择校费15000元,普通班3年则收12000元。对于小班和普通班的区别,高老师称两种班级的师资配置差别不大,小班主要还是占人数优势。
记者还从高老师的介绍中了解到,要进小班,学校并不是以今年的期末考试作为参考依据,而是看上学期期末语文、数学两科的成绩,如果总分达到 190分以上,区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或者华赛、奥赛获奖者都能优先录取。“你们学校一共招收两个小班就70个人,但你们又说现在有很多娃娃报名了,那缴费后是不是真能读到小班哦?”面对记者的疑问,学校还告知家长开学后会进行摸底考试和分班考试,“万一缴了小班的钱又没考好,咋个办?”对此,学校承诺:“只要缴费报名后,都是进小班。”
小班报名几百个有八九十人缴费
“49中比周边学校能提供更好的教学质量,孩子读书是一家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需要慎重考虑。”在电话里,该校一位老师请家长到学校里面面谈择校问题。“现在小班报名的有几百个,缴费的大概也有80—90人了。”高老师说,家长现在就可以直接带上钱来学校报名。而记者根据高老师所说做了一个初步预算,就算已经缴纳择校费的家长有80人,每位按12000元来计算,到目前该校已经收取择校费近百万元。
小升初禁提前招生49中是否违规?
据了解,目前成都市小升初的招生录取工作尚未开始。同时,记者在成都市教育局近日下发的《成都市2008年初中招生工作办法》中了解到, 2008年初中招生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关于“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的规定,初中招生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各公办初中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考试选拔学生,不得以各类学科竞赛
成绩作为学校招生的附加条件。同时,禁止提前或不按规定招生,禁止乱收费。对于成都49中这种招生行为是否违规,本报将继续关注。
新闻附件
择校费的历程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择校费出现,但未能得到教育部门的承认,一直处于“地下”状态,被列为乱收费。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规定,要求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予以治理。同时,不批驳也不承认高中择校行为。1997年,国家教委印发《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的意见》;2000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全国中小学收费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承认高中择校行为,但实行限制政策。2000年,一些地区的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实施“三限政策”,即招收择校生严格执行“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原则。2003年5月,教育部会同国务院纠风办等6部门建立了治理教育乱收费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下发《关于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工作实施意见》要求中小学缴费必须全面实行“一费制”,实行“三限”政策。
名词解释
借读费与择校费,根据国家现行政策,义务教育阶段的“借读费”与“选校费”有本质区别,“借读费”是国家政策允许的收费,而“选校费”则属于乱收费。
他山之石
中小学“择校”国外怎么做?
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但中小学“择校风”却似乎没有一点停息的迹象。国外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择校”现象呢?要从制度上刹住“择校风”,国外又有哪些做法值得借鉴?
美国:一般不允许自行择校
择校在美国似乎并不是一个让大多数家长操心的事。美国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公立和私立学校之分,从理论上讲谁都可以选择让自己的子女上公立或私立学校,但实际上由于私立学校学费昂贵,并非一般家庭所能承受,多数美国家庭仍然选择让自己的子女就近上公立学校。美国的公立中小学都实行按家庭所在学区就近入学的原则,居住在某一地区的居民其子女原则上只能到附近的某一所或几所学校就学,一般不允许自行择校。
德国:平时成绩是关键
德国的中小学教育体制具有鲜明的特色,在制度设计上与世界上多数国家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