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叙事学分析
_红楼梦_叙事视点与时空选择
,难道设置了石头记述
,空空道人第一次编辑
,就可掩盖
曹雪芹作者的身份
,推卸作者的责任
?钱彩的《说岳全传》第
一回故意设置赤须龙下界
,金翅鸟降凡的情节
,以此来淡化
反清色彩
,照样被查禁。脂砚斋在八十回书的评语中多次提
到三十年前事见书于三十年后
,更透露了作者的身世和小说
,以
及己卯本、王府本、有正本多处亮相
,笔者怀疑曹雪芹曾试图
用石兄回顾往事
,加强小说的真实性。
问题是
,作者开篇却用了说话人的口气
:“看官
:你道此
书从何而起
?
”“看官请听”、“却说”、“原来”、“后人有
《西江月》二词批的极是”、“且听下回分解”等等。这显然
的密切关系。倘若按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形态解
读,那么
,一切疑团就可以冰释了。因为甲戌本第一回是以
“列位看官
,你道此书从何而来
?
”作为开端的。己卯、庚辰、
程高本开篇的“此开卷第一回也”至“兼寓提醒阅者之意”
,
258
统统都属于“凡例”
,不属于正文
,今忽见金钏儿行此无耻之事
,这是平生最恨
的,所以气忿不过
,打了一下子
,骂了几句..”仔细琢磨叙
述者的语气
,是批评还是赞颂王夫人
?当宝钗来安慰王夫人
,
王夫人解释说是“前日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
,我一时生气打
了他两下子
,撵了出去”。这种辩解显然不合实际
,或许含有
说设置了大荒山和太虚幻境准神话世界
红楼梦的主体叙事结构
红楼梦的主体叙事结构红楼梦的主体叙事结构:第一章:引子-贾雨村的梦境红楼梦的故事从贾雨村的梦境开始,他在梦中看到了前世今生的种种情景,也预示了后面故事的发展。
这一章引出了整个故事的主题和基调。
第二章:黛玉初入贾府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入府标志着故事的展开。
她是贾府的亲戚,但与贾府的其他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命运。
她的到来给贾府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变化。
第三章:贾府的繁华与宴会贾府是一个世家大族,这一章描述了贾府的繁华和宴会的盛况。
宴会上的各种场景和人物展示了贾府的荣耀和世俗的虚荣。
但在这繁华的背后,也暗藏着一些隐情和纷争。
第四章:黛玉与宝玉的相遇黛玉与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两个重要人物,他们的相遇是整个故事的转折点。
他们的初次相遇充满了神秘和缘分,也预示了后来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
第五章:宝黛初识薛宝钗薛宝钗是另一个与黛玉和宝玉有关的重要角色。
她是贾府的远亲,与黛玉和宝玉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待遇。
在这一章中,黛玉和宝玉第一次见到了薛宝钗,也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第六章:贾府的变故与贾母的病危贾府的繁华并不是永恒的,这一章描述了贾府的变故和贾母的病危。
贾府的荣耀逐渐消退,贾府的人们也开始面临各种困扰和挑战。
贾母的病危更是给整个贾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第七章:黛玉与宝玉的离别黛玉和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两个重要角色,他们之间的离别是整个故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他们的离别充满了无奈和伤感,也给整个故事带来了更加复杂的情感纠葛。
第八章:贾府的衰落与宝钗的婚姻贾府的衰落是整个故事的主线之一,而薛宝钗的婚姻则是贾府的一个重要事件。
贾府的繁华渐渐消失,而贾府的人们也开始面临各种困境和挑战。
薛宝钗的婚姻给贾府带来了一线希望,也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第九章:贾宝玉的病危与黛玉的死亡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人公之一,他的病危和黛玉的死亡是整个故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贾宝玉的病危和黛玉的死亡给整个故事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伤感,也预示着贾府的衰落和人们命运的逆转。
红楼梦的叙事手法与人物关系
叙事节奏与情节发展
叙事节奏和情节发展相互影响。作者通过调 整叙事节奏来控制情节的发展,同时情节的
发展也影响了叙事节奏的变化。
04
红楼梦的叙事手法与人物关系的艺 术效果
叙事手法的艺术效果
3
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性格各异,各有特 色。这种多样性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也使得读者能够从不同的人物身 上得到启示和感悟。
叙事手法与人物关系的综合艺术效果
叙事手法与人物关系的相互影响
叙事手法与人物关系在红楼梦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叙事手法的运用使得人物关系更加错综复杂,而人物关系的展 开又需要相应的叙事手法来呈现。
补叙
总结词
补叙是红楼梦常用的叙事手法之一,通过在故事叙述过程中补充相关的情节或细节,以使故事更加完整和丰富 。
详细描述
在红楼梦的叙事中,作者常常采用补叙的方式,在故事叙述过程中补充相关的情节或细节,以使故事更加完整 和丰富。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和深度,而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情节和细节, 增加了阅读的乐趣。
预叙
总结词
预叙是红楼梦另一种重要的叙事手法,通过提前揭示事件或情节的结局,以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和用预叙的方式,提前揭示某些事件或情节的结局,以增加故事的戏剧 性和张力。这种叙事手法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感受到情节的起伏和转折,同时也为故事的发展提 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贾母与贾政
贾母和贾政是红楼梦中的一对母子,他们的关系充满了尊敬和亲情。贾母作为家族的长辈,对贾政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承 担起家族的重任。而贾政则对母亲充满敬爱,尽力满足她的期望。
红楼梦的写作风格评述
红楼梦的写作风格评述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之一,其写作风格以其独特性和深刻性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对《红楼梦》写作风格的评述:
1. 复杂的叙事结构:《红楼梦》采用了复杂的叙事结构,通过多条线索和众多角色的交织来展示故事的发展。
这种叙事方式使小说更具层次感和戏剧性,同时也为揭示人性、社会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 细腻的描写和意象:作者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腻描写和富有意象的语言,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小说中的情景和人物。
他巧妙地运用了色彩、音乐、建筑等元素,创造出一个充满诗意和艺术美的虚构世界。
3. 真实的人物形象:《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个性各异,栩栩如生。
他们有着自己的欢乐和痛苦,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复杂性。
4. 幽默与讽刺:《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幽默和讽刺手法,使作品更具趣味性和娱乐性。
作者通过巧妙的对话和情节设计,将封建社会的荒谬和愚昧暴露无遗,让读者在笑声中思考社会问题。
5. 诗意的语言和抒情描写:《红楼梦》中充满了诗意的语言和抒情描写,这些描写不仅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还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命运。
作者通过优美的诗词、动人的音韵以及细腻的情感描写,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学氛围。
总体来说,红楼梦的写作风格独特多样,既有冷静客观的叙述,又有细腻生动的描写,同时融入了幽默和讽刺的元素。
这种风格使《红楼梦》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人性洞察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红楼梦》的叙事风格
《红楼梦》的叙事风格《红楼梦》的叙事风格一、叙述者叙述者是作者虚拟出来的一个人物,他说的话不一定就是作者要说的话。
具体到《红楼梦》这部小说,它在叙述形式上有一个明显特点——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进行创作。
在《红楼梦》中,石头是叙述者的身份,但是这位叙述者所叙之事可以是他亲见亲历;也可以是他间接所闻。
因此,许多事件尽管石头在场,但他仍能以叙述者的身份进行叙述。
而且,石头作为叙述者,拥有叙述的主动权;采用呈现式的叙述方式——尽量让人物自己登场亮相,或者干脆把许多功能转让给小说中的人物。
对于前一种情况,我们可以从文本中找到几处比较隐蔽的叙述功能。
首先是对小说中的情节或人物作公开的阐释或评论。
如第五回开头的一段一轮:“第四回既将薛家母子在荣府内寄居等事略已表明,此回则暂不能写矣。
”其次,沿用话本小说说书人的习惯用语和回前、会后诗。
《红楼梦》中常用的说书人习惯用语有这样几个:却说、且说、如今且说、后回再见、暂且无话,欲明后事、且见下回等等。
再次,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的概述。
一般追述前事时,常用“原来”如何如何。
如第七回“原来这周瑞的女婿,便是雨村的好友冷子兴”。
第九回“原来这一个名唤贾蔷,亦系宁府中之正派玄孙”。
后一种情况,在叙事学中称为“二度叙事”。
二度叙事又分为“自叙”与“他叙”两种。
“自叙”即向他人讲述自身之事。
“他叙”则是众人讲述自身之外的事。
自述的情形如第三十八回贾母向薛姨妈等人讲述自己的少女时代。
还有一种自述形态是内心独白。
如第三十六回在对宝玉内心进行了大段描写之后,故意说“此皆宝玉心中所怀,也不可十分妄拟”。
而他述的情况触目皆是。
如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红楼梦》的叙述者无论是直接出面,还是隐身幕后而把叙述职能交给其他人物,都是为了营造出“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故事氛围,同时,也是为了增强叙事的灵活多变。
二、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红楼梦》的叙事时间运用了各种手法,如省略、停顿、场景。
《红楼梦》的叙述视角
《红楼梦》的叙述视角《红楼梦》通过精心安排视角的流动和巧妙运用双重复合视角,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叙事结构更加巧妙。
《红楼梦》采用了流动视角,从全知到限知,又由限知到全知使观察者的角度在不同人物之间进行转换,取得了形神兼备的效果。
从而增强了作品的叙事张力和审美效果。
一.《红楼梦》中的全知视角叙事中国古典小说特别是古典白话小说的叙事大都采用全知视角,作者以说书人的口吻讲述故事,而说书人虽不是故事中的人物,也并不参加故事的全过程,却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可以洞察一切。
《红楼梦》的叙述者是石头,就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作者选择全知的叙事视角是与它所叙述的对象相适应的。
《红楼梦》描写的是一个封建家族的兴衰的历史,这个家族的内外有非常复杂的社会联系,从皇公贵族到男仆丫环,上下不下数百人,可以说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就它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时间的夸度来说,都不可能是现实中某一个实在的人所能感知了解和经历的。
而《红楼梦》采用石头的全知视角,在审美上的新创造更突出地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特别是人物的心理描写方面。
全知的视角运用,不仅可以充分地描述人物的外在活动,而且由于叙述人能自由地出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内心最隐蔽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都能被揭示出来。
我们先来看看第二十九回是怎样运用全知视角叙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心理活动的。
原来那宝玉自幼生成有一种下流痴病,况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及如今稍明时事,又看了那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所以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
那林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
因你也将真心真意隐瞒起来,只用假意,我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
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争。
即如此刻,宝玉的内心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有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烦恼,反来以这话奚落堵我。
红楼梦的叙事手法
红楼梦的叙事手法《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家族史诗般的长篇小说。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主线,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大家族的兴衰和人性的复杂。
在红楼梦的叙事中,作者曹雪芹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手法,使小说在叙述故事情节的同时更具艺术魅力。
一、第一人称叙事《红楼梦》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通过贾宝玉的视角展示了整个故事。
贾宝玉成为了整个红楼梦的核心和主角,他的视角使得故事更加生动真实。
通过他的眼睛我们看到了家族的繁荣与衰落,亲情与爱情的交织,社会的丑恶与虚伪。
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让读者更容易与主人公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中的情感冲突。
二、多角度叙事另一个红楼梦独特的叙事手法是多角度叙事。
除了贾宝玉的视角外,作者还以其他人物的视角来描绘故事。
比如林黛玉、贾迎春、王熙凤等人,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经历、感受和态度,通过他们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多角度叙事使得故事更加立体,丰富了人物形象。
三、嵌入叙事在《红楼梦》中,作者还采用了嵌入叙事的手法。
通过插入一些小故事、传说或者诗词等形式,来丰富故事内容。
比如黛玉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是一个蝴蝶,然后贾母就讲了关于蝴蝶的传说故事。
这种嵌入叙事的方式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
四、回溯叙事在《红楼梦》中,还有一种叙事手法是回溯叙事。
作者经常通过切换时间和场景的方式,回溯到过去来展示人物的成长经历或相关故事情节。
比如描写贾宝玉的出生,叙述贾宝玉与黛玉相识等。
回溯叙事能够很好地补充和解释故事中的细节,给读者更多的背景信息,使故事更加完整。
五、夹叙夹议夹叙夹议是指作者在叙述故事情节的同时,对人物的行为和背景作出一些评价和议论。
《红楼梦》中常常以贾母或其他人物的语气来陈述,通过他们的口吻来突出故事的戏剧性和戏谑意味。
夹叙夹议给小说增添了一种幽默感和讽刺意味,同时也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叙事学视域下《红楼梦》的预叙艺术详析
叙事学视域下《红楼梦》的预叙艺术详析《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
它以清代大观园为背景,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生活和爱情故事,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悲欢离合。
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运用了丰富的预叙艺术手法,将小说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深刻地铺陈在读者面前。
本文将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对《红楼梦》中的预叙艺术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一、预叙艺术的概念预叙艺术是小说中的一种叙事手法,它在小说的开头或中间,通过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的提前预设和交代,为后续的叙事打下基础,引导读者进入故事的情境和氛围,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和可读性。
预叙艺术通常有多种形式,如开头的前言、序言、引言,以及中间的插叙、回忆、联想等,都是预叙艺术的体现。
二、《红楼梦》中的预叙艺术1.开篇前言《红楼梦》的开篇前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预叙艺术手法。
在前言中,作者曹雪芹先是介绍了自己的身世背景和写作经历,然后又对小说的主题、情节和人物进行了概述。
他说:“此书原名《石头记》,因见说‘石头难得为情’,故改名《红楼梦》。
凡人间有情皆为苦事,常见世上婚姻多不如意,此皆本末倒置之故。
……故曰:‘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这段前言,不仅对小说的主题和思想进行了概括,而且通过“石头记”和“红楼梦”的对比,也暗示了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的变幻莫测,以及命运的无常和不可预知。
同时,作者还强调了人性的本善和习性的影响,为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和行为表现提供了基础。
这种开篇前言的预叙手法,不仅让读者对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为后续的叙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插叙回忆在《红楼梦》的叙事过程中,曹雪芹还运用了插叙和回忆的手法,来交代人物的过去和背景,为后续的叙事打下铺垫。
例如,在小说的第十五回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荣府中相见,林黛玉看到了贾宝玉的“葫芦”,便想起了他们小时候的故事。
论述《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鲁迅先生凭借着自己的艺术感悟力,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遗憾的是他没有展开阐释,但我们可以意会到:“打破”是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是主动冲破中国古典小说传统的束缚,但并不意味着它与传统的决裂。相反,更重要的则是如何认识创新?
一、以大观小:以无限的尘外时空关照有限的尘世时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以虚涵实;以虚化的背景时空容涵实在的具体时空;
——李庆信.论《红楼梦》的叙事时空建构[J].社会科学研究.1994,(3):85—91.
所有属于叙事艺术的作品都有一个叙事人。……这就意味着,对于叙事艺术来说,叙事人从来就不是作者,无论人们知道与否,叙事人只是一个作者创造并接受了的角色。
——[德国]沃尔夫冈·凯瑟.《谁是小说叙事人?》[A].王泰来等编译.《叙事美学》[C].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111.
在话本小说中,由说书人充当叙述者,小说的故事由说书人直接讲述给拟想听众(看官),说书人充当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对事件进行干预和控制,以后的拟话本和章回体小说,大都遵循这一模式。这一体制在一定时期对中国小说的发展和普及起过作用,也出现过一批优秀作品。但这种程式化的模式制约着作家进行个性化的书写,也不利于中国小说形式向高层次发展,因此作者与叙述者的分离是必然的。与说书人叙事的直接交流相比,叙述者叙事在作者与叙述接收者之间增加了一个叙述者作为中间环节,保持了一定的审美距离,叙述者的存在避免了作者的直接介入,也更有利于叙事本身的艺术化。它们两者之间的对比大致如下:
——齐裕火昆. .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J].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7—10.
《红楼梦》作为一部融写实与写意、现实与神话、诗情与哲理于一炉的伟大小说,其叙事的时空建构既深深扎根于现实世界,又大胆超越了具体现实;既以经验世界与外部世界为基础,又延伸到超验世界、梦幻世界与心理世界。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红楼梦》对小说传统的写法有了全面的突破与创新,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的叙事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写实与诗话融合。
《红楼梦》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甜美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彩,既是悲凉慷慨的挽歌又充满青春的激情。
(1)它既不借助于任何历史故事,也不以任何民间创作为基础,而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
人物描写也打破了过去“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写法,使古代小说人物塑造完成了从类型化到个性化的转变,塑造出了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2)《红楼梦》又不同于严格的写实主义小说,作者是以诗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着重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自觉地创造一种诗的意境,使作品婉约含蓄。
作品借景抒情,移情于景,从而创造出诗画一体的优美意境,把作品所要歌颂的爱情、青春和生命加以诗化。
象征手法的运用,也使作品具有含蓄、朦胧的特点。
(二)浑融一体的网状结构。
曹雪芹比较彻底地突破了中国古代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取了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联结又相互制约的网状结构。
(1)全书三个世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交叉重叠的宏大结构。
《红楼梦》众多的人物与事件都组织在这个宏大的结构中,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纵横交错,层次分明,有条不紊。
(2)《红楼梦》采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注此写彼,手挥目送”的方法,使每一个情节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故事和画面之间的转换非常自然,不着痕迹。
例如,周瑞家的送宫花介绍了宝钗不爱花的性格;见到惜春与智能,伏下了惜春出家的结局;最后送到黛玉处,又交待了她的性格。
(3)《红楼梦》把大小事件错综结合着写,小矛盾凝聚成大矛盾。
小事件积累成大事件,一段平静生活后,就有一个浪头打来。
在宝玉挨打之前,先写了茗烟闹书房、叔嫂逢五鬼、金钏投井、贾环告发等,使宝玉挨打成为集结了许多矛盾的大事件。
(三)叙事视角的变换。
《红楼梦》的空间叙事艺术
《红楼梦》的空间叙事艺术论《红楼梦》的叙事艺术杜亚男《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是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亦是一部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在《红楼梦》中的事件、环境和人物的描写是叙事文学的典型,文中运用了视角转换的叙事手法,在全知视角和限制性人物视角之间转换,使读者更加直接地了解人物的心灵,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
同时,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叙事模式有其独到之处,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的思维模式在文中皆有运用。
关于《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描写更为典型,关于王熙凤的出场妇孺皆知,传神的肖像描写,细致的服饰描写,以及耐人寻味的语言描写,使读者对王熙凤这一人物印象十分深刻。
此外,《红楼梦》采用整体性的宏观叙事结构,是以大时空总揽小时空的时间框架。
下文将主要针对上文所提到的关于叙事视角的转变及应用、《红楼梦》的叙事模式、人物形象的叙事艺术、由小到大的叙事手法及其空间叙事特点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全知性叙事视角和限制性叙事视角的运用(一)限制性叙事视角还有第六十一回的玫瑰露事件,通过不同人物之口叙述出来。
同时,限制性视角也体现在人物描写中,对于贾宝玉的描写,先是借冷子兴之口对他的出生做介绍,后又通过林黛玉的视角来反映宝玉形象,后来又写香菱、平儿晴雯她们眼中的宝玉。
通过多个人物的不同视角来描绘宝玉的完整形象。
(二)全知性视角在《红楼梦》中,叙述者石头是一个全知视角叙述者。
尤其在人物心理方面,像第二十九回,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心理活动。
当时宝玉心想:“别人不知我的心,还有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烦恼,反来以这话奚落堵我。
可见我心里一时一刻白有你!你竟心里没我。
”黛玉心里想的是:“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我的。
我便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自若无闻的……可知你心里时时有‘金玉’,见我一提,你又怕我多心,故意着急,安心哄我。
”文中有大量篇幅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相互猜疑,相互试探。
红楼梦叙事手法
红楼梦叙事手法《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它的叙事手法极为独特。
在小说中,叙事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插叙和夹叙《红楼梦》中有很多插叙和夹叙,这些插叙和夹叙与故事情节并无直接关系,但它们却能够让故事更加生动、具体、丰富。
插叙和夹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故事情节中嵌入一段叙述,具有延展情节的作用,比如前面的“薛蟠在外面撞见了凤姐”,这个插叙既使故事得以延伸,又为人物塑造提供了更多的细节;另一种是与故事情节平行的一段叙述,比如曹雪芹在第五十回中就用一篇诗来插叙、夹叙,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联想和象征联想和象征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叙事手法之一。
曹雪芹常常以意象的方式来描绘人物、事件和情感,这种方式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具有了更加深刻和生动的形象。
例如,园中的梅花代表着林黛玉的凄美,它们都是得不到保护的,都是短暂的。
三、嵌套叙事嵌套叙事是《红楼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叙事方式。
它通过在故事情节中嵌套叙述别的故事来展开叙述,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和复杂度。
比如,第五十四回中的“贾母祭灵”的场景,是以贾母家祖宗饮食之事为引子,嵌套了一段宗族史,讲述了贾府的历史和传承。
四、叙事视角的变换《红楼梦》中的叙事视角主要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和万物视角。
曹雪芹可以通过不同的叙述方式,来达到不同的叙事效果。
例如,第一人称叙事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内心世界,而第三人称叙事则可以让读者更加了解人物的外在形象和行为。
而万物视角叙事则可以让读者更加了解自然的景象和人物所处的环境。
总之,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多种多样的叙事手法,这些手法让小说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也使得《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中的文学风格分析
红楼梦中的文学风格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曹雪芹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展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细腻的情感描写以及深刻的社会观察,使得这部小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本文将从叙事手法、描写艺术、语言风格和意象运用等方面,对《红楼梦》中的文学风格进行分析。
首先,叙事手法是《红楼梦》独特的文学风格之一。
整部小说采用了回忆录的形式,通过贾宝玉的视角,回忆和叙述了他和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故事。
这种叙事手法使得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复杂,同时也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作者还巧妙地使用了梦境描写,通过贾宝玉的梦境,展现了他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和思考。
这种叙事手法不仅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其次,描写艺术是《红楼梦》另一个重要的文学风格。
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每个人物的外貌、性格和行为举止,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每个人物的独特魅力。
例如,对林黛玉的描写,作者用“黛玉”来形容她的美丽和忧愁,用“黛色”来形容她的气质和性格,使她成为了整个故事中最为深情和令人难忘的人物之一。
另外,作者还通过对环境、物品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精致、富丽和充满诗意的氛围,使整个故事更加具有艺术感。
第三,语言风格是《红楼梦》的又一特点。
作者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使文本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作者用“黛玉唱得一曲《秋窗风雨夜》”来形容林黛玉的歌声,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她的才情和情感。
另外,作者还运用了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本更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人物对话更加自然流畅,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
最后,意象运用是《红楼梦》的重要特色之一。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花鸟虫鱼等细节的描写,寄托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例如,作者通过对草木的描写,表达了人物的喜怒哀乐;通过对繁花的描绘,展现了人物的美丽和多彩;通过对虫鱼的描写,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和离合。
红楼梦叙事艺术
红楼梦叙事艺术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叙事艺术被广泛认为是精湛而独特的。
以下是《红楼梦》的叙事艺术特点:
1.
描写细腻:《红楼梦》以其对人物心理和情感的细腻描写而闻名。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感丰富细腻,作者曹雪芹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喜怒哀乐等情感状态,使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和共鸣。
2.
众多人物角色:小说中塑造了一大批丰满的、各具特色的人物角色,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行为特点和命运。
这些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影响和对抗,使整个故事更加丰富有趣。
3.
多层次的故事结构:《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融入了大量的家族斗争、权力争夺、婚姻纠葛等次要线索。
小说通过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编织出一个庞大的家族世界,展现了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使故事更加丰富多样。
4.
诗词咏唱:《红楼梦》中融入了大量的诗词咏唱,这些诗词既是人物心情的抒发,又是情节推进的手段,同时也是对人物和情节的
象征和隐喻。
诗词的运用使小说更富有艺术感和韵律感,为故事增添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5.
反讽和幽默:《红楼梦》中常常运用反讽和幽默的手法来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
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小说既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思考,又增添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全知与有限的统一--解读《红楼梦》中叙事视角
全知与有限的统⼀--解读《红楼梦》中叙事视⾓作者将看世界的特殊⾓度,描述于作品之中,⽤独特的描写⽅法,形成了不同的视⾓。
作者必须创造性地运⽤叙事规范和谋略,使⽤某种语⾔的透视镜、某种⽂字的过滤⽹,把动态的⽴体世界点化(或幻化〕为以语⾔⽂字凝固化了的线性的⼈事⾏为序列。
这⾥所谓语⾔的透视镜、或⽂字的过滤⽹,就是视⾓,它是作者和⽂本的⼼灵结合点,是作者把他体验到的世界转化为语⾔叙事世界的基本⾓度。
同时它也是读者进⼊这个语⾔叙事世界,打开作者⼼灵窗扉的钥匙。
因此,叙事⾓度是⼀个综合的指数,⼀个叙事谋略的枢纽,它错综复杂地联结着谁在看,看到何⼈何事何物,看者和被看者的态度如何,要给读者何种“召唤视野”。
①在叙述者对底本所作的种种加⼯中,叙述⾓度问题最早引起批评家注意。
特定叙述⾓度把叙述者对故事的感知经验局限于某⼀个局部主体意识,从⽽把整个叙述置于这个局部主体意识的能⼒范围之内。
底本本⾝没有视⾓问题,底本像⼀个花瓶,可以从任何尾度加以观察,加以摹写,叙述者就像个电影摄影师,他可以来回移动,从各种⾓度拍摄;他也可以站定下来,从某⼀特定⾓度作极有限的移动。
因此,叙述⾓度间题实际上是⼀个叙述者⾃我限制的间题,⽽全部叙述也就可以分成两⼤类:全知叙述⾓度是有权从任何⾓度拍照花瓶的摄影师;有限叙述⾓度,是只允许⾃⼰在某个特定⾓度上⼯作的摄影师。
②⾸先,源远流长的历史叙事,在总体上是采取全知视⾓的。
因为历史不仅要多⽅搜集材料,全⾯地实录史实,⽽且要探其因果原委。
来龙去脉,以便“究天⼈之际,通古今之变“。
没有全知视⾓.是难以全⽅位地表现重⼤历史事件的复杂因果关系、⼈事关系和兴彦存亡的形态的。
⽽《红楼梦》所表达的“好即是了,了即是好”正是通过全知视⾓表述出来的。
“此开卷第⼀回也.作者⾃云:因曾历过⼀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借""通灵""之说,撰此《⽯头记》⼀书也.故⽈""甄⼠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云:“今风尘碌碌,⼀事⽆成,忽念及当⽇所有之⼥⼦,⼀⼀细考较去,觉其⾏⽌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③开篇中,作者采⽤作者、某个第三⼈称叙述者、⽯兄三种叙述者的⾝份引出“这⼀场怀⾦悼⽟的红楼梦”。
试析《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试析《红楼梦》的叙事艺术《红楼梦》对小说传统的写法有了全面的突破与创新,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雪芹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觉和把握现实人生,又以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感知艺术地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这就是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甜美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彩,既是悲凉慷慨的挽歌又充满青春的激情。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开宗明义地宣布了他所遵循的创作原则。
他首先批评了那些公式化、概念化、违反现实的创作倾向,认为这种创作远不如“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创作的作品“新鲜别致”,那些“大不近情,自相矛盾”之作,“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
他既不借助于任何历史故事,也不以任何民间创作为基础,而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是“字字看来皆是血”,渗透着作者个人的血泪感情。
作品“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保持了现实生活的多样性、现象的丰富性。
从形形色色的人物关系中,显示出那种富贵之家的荒谬、虚弱及其离析、败落的趋势。
他所写的人物打破了过去“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写法,“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使古代小说人物塑造完成了从类型化到个性化的转变,塑造出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又不同于严格的写实主义小说,作者是以诗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着重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自觉地创造一种诗的意境,使作品婉约含蓄,是那样的历历在目,又是那样的难以企及。
它不像过去的小说居高临下地裁决生活,开设道德法庭,对人事进行义正词严的判决,而是极写人物心灵的颤动、令人参悟不透的心理、人生无可回避的苦涩和炎凉冷暖,让读者品尝人生的况味。
整部小说雄丽深邃又婉约缠绵,把中国古代小说从俗文学提升到雅文学的品位,成为中国小说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
红楼梦的叙事策略分析红楼梦中的无意识意义与象征手法
红楼梦的叙事策略分析红楼梦中的无意识意义与象征手法红楼梦的叙事策略分析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的叙事策略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通过深入研究红楼梦中的无意识意义与象征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一、无意识意义的运用红楼梦中,无意识意义的运用广泛而深刻。
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环境的描绘以及事件的发展,作者曹雪芹巧妙地将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欲望表达出来,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首先,作者通过人物的思想、心理以及梦境等手法,揭示了红楼梦中人物的无意识情感。
比如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情感纠葛,他们之间的各种梦境和意象都寓意着他们内心深处的感情。
此外,宝玉对黛玉的眷恋和不能得到的渴望,也揭示了他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无法实现的欲望。
其次,作者通过意象的运用,更加深入地表达了无意识意义。
比如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就代表了不同性格和命运的女性形象,她们之间的各种羁绊和纠葛都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
另外,作者通过描绘贾府的荣华富贵和虚荣心理,暗示了贾府命运的转折和崩溃。
二、象征手法的运用红楼梦的象征手法同样具有深刻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象征意义的运用,作者成功地将人物的情感、命运和社会意义融入到小说的各个层面中。
首先,作者通过物象的象征,勾勒出红楼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比如贾宝玉所对应的石头,象征着他悠闲自得的性格;而林黛玉所对应的花卉,则代表着她娇弱多情的性格。
这些象征意义不仅仅是对人物的补充,更是对故事情节的推动和深化。
其次,作者通过色彩的运用,表达了红楼梦中的情感和意义。
比如红色象征着荣华富贵,白色象征着清纯和无欲无求,黑色则暗示着死亡和凄凉。
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运用,作者将色彩融入到小说的篇章中,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形象塑造力。
三、无意识意义与象征手法的结合运用红楼梦中的无意识意义和象征手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结合和相互影响的。
通过将无意识情感融入到象征手法中,作者更加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轨迹。
[精彩]论述《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论述《红楼梦》的叙事艺术一、《红楼梦》的叙事风格曹雪芹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觉与把握内在和外在的世界,实在和空幻的人生,又以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感知艺术地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这就是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神秘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彩,既是悲凉慷慨的挽歌又充满青春的激情,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显示出高雅的诗人小说的特征,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精品。
《红楼梦》又不同于严格的写实主义小说,作者以诗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着重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自觉地创造一种诗的意境,自觉地运用象征的形式,使作品婉约含蓄,有如雾里微露的楼台,是那样的朦胧又那样的壮观;是那样的历历在目,又是那样的难以企及。
它不象过去的小说居高临下的裁决生活,开设道德法庭,对人事进行义正词严的判决,而是极人物心灵的颤动,令人参悟不透的心理深度;人生无可回避的苦涩和炎凉冷暖,让读者品尝人生的况味。
整部小说象一首雄丽深邃又婉约缠绵的长诗,把中国古代小说从俗文学提升到雅文学的品位,成为中国小说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
二、《红楼梦》的叙事结构曹雪芹比较彻底地突破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取了各种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连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
青埂峰下的顽石由一僧一道携入红尘,经历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又由一僧一道携青埂峰下,这在全书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契合天地循环的圆形的结构,在这个神话世界的统摄之下,以大观园这个理想世界为舞台着重展开了宝玉与黛玉的爱情的产生、发展及其悲剧结局为主线,同时,体现了贾府及整个社会这个现实世界由盛而衰的没落过程。
从爱情悲剧来看,贾府的盛衰是这个悲剧的产生的典型环境;从贾府的盛衰方面看,贾府的衰败趋势促进了叛逆者爱情的滋生,叛逆者的爱情又给贾府以巨大的冲击,加速了它的败落。
这样全书两个世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交叉重叠的宏大结构。
甄士隐联系着神话世界和现实世界,贾雨村一头联系着甄士隐,一头联系着贾府,他们两人升沉好坏,出世入世两相对照,甄贾二宝玉两相映衬,使作品呈现出亦真亦假的变化,使神话世界、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叠影相加,形成一体,对全书作出理性的阐释。
从《红楼梦》的预叙方式看后四十回的结局
谢谢观看
基本内容
综合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描写,我们可以推断出以下可能的结局: 1、贾家衰败:随着贾母的去世,贾家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者,加上政治斗争 的失败,贾家逐渐走向衰败。最后可能四分五裂,各自为政。
基本内容
2、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由于通灵宝玉丢失,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 可能无果而终。林黛玉可能因病或者其他原因去世,贾宝玉则可能在失去林黛玉 后心灰意冷,对红尘产生厌倦。
基本内容
此外,《红楼梦》的预叙艺术还表现在对人性的深刻描绘上。小说中的每一 个角色,无论是贾宝玉、林黛玉,还是薛宝钗,都有各自鲜明的性格特征和命运 轨迹。他们的行为举止、言谈笑语,都预示着他们各自的命运走向,而这些又与 整个封建社会的衰落密切相连。
基本内容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赞叹:“《红楼梦》反映封建社会的衰落和道德 的沦丧。”胡适则认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揭示了封建社 会的矛盾和危机。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是一部真正的小说,以生活为基础, 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风俗人情和道德观念。钱钟书则赞其为“中国小说中最为完美 的一部,其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基本内容
其次,对于《红楼梦》诗词的预叙翻译,需要诗词的情感表达。《红楼梦》 中的诗词不仅具有叙事功能,还具有情感表达功能。在认知叙事学视角下,读者 会对文本进行情感体验和认知。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和 读者的情感体验相结合,使目标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表达。
基本内容
例如,《红楼梦》中有一首《葬花吟》,诗中表达了林黛玉对落花的哀悼之 情。在翻译时,需要将林黛玉的情感表达和诗中的意象起来,使目标读者能够感 受到林黛玉的情感体验。
基本内容
《红楼梦》的预叙方式主要通过梦境、预示和暗示等手法进行。例如,贾宝 玉梦游太虚幻境,预示了众多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结局。而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 梦境,也暗示了他们的命运走向。这些预叙方式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悬念和吸引力, 也使得读者对后四十回的结局充满期待。
红楼梦采用的叙述体式
红楼梦采用的叙述体式红楼梦是一部描写清朝社会生活的小说,它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体式,叙述方式细腻而别具匠心,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下面,我结合小说内容,就红楼梦采用的叙述体式进行详细阐述。
一、第一人称叙述的特点1.直接参与感第一人称叙述充分表现出“我”作为主人公对故事的直接参与,使得读者看到的故事更加有感性,并且更容易引起共鸣。
比如,林黛玉说道:“我偏和你分不清哩”,这样的语言更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林黛玉的无奈、委屈和心情的苦涩。
2.主导性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使叙述者具有主导性,他可以看到事情的始末,从而更好地展现人物性格、情感、思想等,而读者可以从叙述者的视角和语言中看到更丰富的细节。
比如宝钗对黛玉的喜爱,“和林黛玉亲近无比,自叹不得其情,每昼夜之间,必定暗流涌动,有事无事忙并累。
”这样的描写使得读者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更有感受。
二、第一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叙述不仅体现了小说对叙述方式的探索和创新,而且有着非常多的好处,下面是几个主要好处。
1.更真实、更自然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是真实性和自然性。
在这种叙述方式中,人物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在情感上与读者更加接近,读者容易产生共鸣,从而更加容易被吸引。
2.容易理解,语言简洁第一人称叙述的表达具有非常直接和清晰的优势,它们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语言细节,并可以精准地描述人物的内在世界,性格和行为习惯。
这样的语言更容易让读者理解,同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启发。
三、实例分析综上所述,红楼梦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充分体现了小说对叙述方式的创新和探索。
通过这种叙述方式,小说语言丰富多彩,情感方面有着非常深刻的描写,同时人物在语言和动作方面更加直接、生动,更容易被读者所吸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的叙事学分析
(叙事者:隐含作者;叙事者干预;不可靠叙述;视角与方位;叙述分层)
摘要:《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小说不仅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以及整体结构上有着高超的技艺,在叙事上同样有着难以超越的技巧。
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对《红楼梦》文本的研究,从叙事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叙事的隐含作者、叙事的可靠性以及叙事的视角和方位三方面。
关键词:《红楼梦》隐含作者叙事可靠性视角方位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它集荣耀与一身的同时也集争议与一身,关于它的争议,不管是作者还是主题甚至到人物形象,几乎一直没有停止过,但也一直没有定论。
一、叙事隐含作者
作者在叙述故事的时候,通常会想象另一个人来帮作者叙述故事情节,从中来表达作者自己的一些观念、思想、价值观等等,被想象出来替作者说话的这个人一般情况都是作者的代理人,即作者的“第二自我”,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二自我”是作者通过作品的写作创造出来的一种人格,这样一种支持作品的价值集合的人格被现代文学理论称为“隐含作者”。
因为他是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中推论归纳出来的。
一百二十回合的《红楼梦》虽然成书于两个人,但后面的作者几乎是延续着前一个作者思想脉络进行创作的,因此,《红楼梦》的隐含作者仍然只有一个,并且具有前一个作者即曹雪芹的观念、思想和价值观。
《红楼梦》的隐含作者首先具有的是反封建道德观的人格。
小说塑造的主人公贾宝玉就是一个反封建道德的典型,在学习上,他不爱封建传统的四书五经,喜欢在内容和形式上更为丰富的知识;在对待男女关系上,他公开反对封建道德观所宣扬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反而认为女儿才是真正尊贵的,而男子确实污浊之物;而对于自己的爱情问题,贾宝玉更是不愿选择家长们给他安排好的封建淑女薛宝钗,厌弃“金玉姻缘”之说,他爱的是与他心心相印,有共同志趣的另一个封建叛逆者林黛玉,虽然这样一段至纯至真的爱情被封建道德观所扼杀,但这并没有影响隐含作者反封建道德观这一人格。
从文本可以看出,《红楼梦》的隐含作者还具有佛教和道教相融合的思想品格。
小说中有两个个人物至关重要,那就是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每每事情发展到了人力难以挽回的地步时,他们总会出面化解,然后令事情峰回路转。
如第十二回合,王熙凤毒设相思局,治得贾瑞拖一身病,眼看就要归西,此时来了一个道士与了他风月宝鉴。
在第二十五回,在宝玉和凤姐双双遭了赵姨娘的道,中邪命悬一线之时,一个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化解了二人的邪祟。
除此之外,小说多处可见色空思想,《好了歌》说好即是了,了即是好;甄士隐与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乃是告诉世人,人从虚无中来,也终将会归于虚无;木石前盟与今生还泪是承认佛家的因果轮回之说。
二、不可靠叙事
小说的叙述语言讲究反讽,非径情直遂,这通常让小说的叙述者与隐含叙述者之间的观点呈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情况。
《红楼梦》小说的叙述者与作者的第二人格之间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因此,小说有大量的叙述是不可靠叙述。
《红楼梦》的隐含作者对宝黛的恋爱是抱同情的态度,而《红楼梦》的叙述
者却不然,他不愿意在情节问题上表态,因此他用“反话”评论来取得一种平衡。
这样的一种评论,我们可以称之为反讽式评论,它是评价性评论的一种亚型。
叙述者与隐含叙述者不一致的情况,早期的脂砚斋和戚寥生等评论家已经发现,他们在评论《红楼梦》时,常用“所言非所指”,“小心被作者瞒过”等这类反语提醒读者,有些情节的叙述与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是不一致的。
小说在塑造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时,用两首《西江月》对其进行描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时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两首《西。
江月》向读者们描绘的是一个疯癫痴狂、愚昧无才、偏性乖张、纨绔不肖的封建贵族子弟,但实际上小说的隐含作者并不认为宝玉时这样的一个形象,在隐含作者的叙述中,宝玉相貌堂堂、天资聪明、为人温驯、有情有义,黛玉第一次见他时,对他的描述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苦笑,即瞋视而有情。
”而后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宝玉更是大显其才华,连一向严厉的贾政都忍不住说好。
宝玉不仅对林妹妹情有独钟,对其他人也是有情有义,金钏儿投井身亡,宝玉在其忌日烧纸焚香,晴雯病殁,宝玉为之撰写《芙蓉女儿诔》,
叙述者在对王夫人这一人物的描述中说,王夫人是“仁慈”“菩萨心肠”,但实际不然,她逼得金钏儿跳井,将晴雯、司棋、蕊官等撵出大观园,间接害死了晴雯和司棋,在王夫人的眼里,人命如草芥,所以可能勾引宝玉的都应该受到惩罚,甚至消失。
可见叙述者在对王夫人进行叙述时并不可靠,读者只有通过隐含作者方能真正看到其真实面目。
三、叙事角度和方位
小说的全部叙述可以分成两大类:全知叙述角度和有限人物叙述角度。
全知叙述是有权从任何角度对故事情节进行叙述;有限叙述角度,是只允许自己在某个特定的角度对受述者进行观察叙述。
叙述角度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个权利自限问题,叙述者是叙述作品的创造者,他对底本中的全部信息拥有解释、选择、处理讲述的全权,而在叙述中,他的这种权利分配在主体意识的各个组成部分之中。
不管叙述者最后采取何种形式,底本从定义上就是“全能全知”的,这是叙述者可以选择的前提。
因此,如果叙述被限制于一定的意识范围之中,表面上看起来“全能全知”的权威被取消了,但实际上这只是为了特定目的的一种自我限制。
《红楼梦》的叙述者在对整个故事进行叙述的时候,在叙述视角上选择了自我限制,而在叙述方位上则选择了全知式方位。
如在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时,叙述者就是借用黛玉的眼去描绘宁荣街的景象以及荣国府的景象。
后来村妇刘姥姥进贾府时,叙述者又借用刘姥姥的眼去描绘之前的景致。
同是一个地方,但是叙述者借用不同的人的视角,所叙述的景象便有所区别。
“全知式叙述方位”在小说中有很多,如第三十五回有一段叙述如下:
少顷出至园外,王夫人恐贾母乏了便欲让至上房内坐,贾母也觉脚酸,便点头依允。
王夫人便命丫头忙先去铺设坐位。
那时赵姨娘推病,只有周姨娘与那老婆、丫头们忙着打帘子,立靠背,铺褥子。
这一小段看似只是一些人物的零散动作而已,但是这里并不是客观的描述人物行为,王夫人的“恐”,贾母的“觉”,赵姨娘的“推”,都是他们的心理活动,
并没有在行动语言中显现出来。
只有“全知式方位”时叙述者者有绝大权利可以随手把这些人心里想的事写在一小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