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道
什么是孔孟之道 孔孟知道的精髓是什么

什么是孔孟之道孔孟知道的精髓是什么本文导读: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一生积极从政,希望有一番作为。
但他在鲁国遭受权臣排挤,后来周游列国也得不到诸侯重用,政治生涯始终郁郁不得志。
于是,后期孔子转而通过治学来影响政治。
他收徒讲学,著书立说,编修整理了《诗》《书》《周易》《春秋》等经典。
孔子的门生据称多达3000人,其中比较出名的有72人。
而孔子和弟子的言行则被记录在《论语》这部书中。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一个“仁”字。
据统计,在《论语》里,“仁”字出现过109次,孔子对于“仁”的内涵有多种表述和阐释,但最核心的说法就是“爱人”。
有了爱人之仁心做基础,才能践行忠、恕、孝、悌等德行,才能建设、实施礼乐制度。
同时,“仁”也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仁学的追求目标之一是培养君子人格。
此外,孔子也把“仁”的概念扩大到政治领域,要求君主爱民,施行“德治”。
孔子为儒家思想这座大厦打好了基础,描绘了蓝图。
而孔子殁后百余年,给儒家大厦添砖加瓦的孟子诞生了。
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
他师承子思(孔子之孙)的门生,曾经游说齐、魏等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同样不被诸侯接纳、重视。
和“王天下”比起来更乐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孟子,于是也选择了退居讲学,并和弟子共同撰写了《孟子》一书。
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孟子在政治领域,他对孔子的“仁”学做了继承发展,提出“仁政”“王道”的主张。
孟子认为,人民是国家政治的根本,即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统治者应该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要保障人民权利,使人民生活安定。
孟子还说,君主只要实行王道,赢得民心,就可以不战而服万国,无敌于天下(所谓“仁者无敌”)。
孟子除了是著名的思想家以外,还应该算是一位极富文采的散文家。
著作《孟子》可谓辞彩华赡,气势磅礴,雄辩滔滔,并为后世留下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等许多激励人心的名句。
孔子之道

孔子之道,为之何也?孔丘圣人世界十大古贤之首也,中华儒易之始祖,世人多仰慕圣贤之说却又有非议圣贤之论,有云者:孔子之道乃旷古之瑰宝,当世之典范。
又有云之:孔孟之道迂腐之极,当已全弃之。
究竟孔子之道,为之何也?孔子之于人生之道。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而今人云云,汲汲于名利之道,清贫安乐之观于当世之不符矣。
饭疏食何以能及海味山珍,曲肱而枕何以能及高楼别墅,清贫安乐何以能及琳琅满目富丽堂皇,孔子之道是时废弃另立新道矣。
孔子之于做人之道。
孔子讲究欲利己而利人,今人多讲独利其身,孔子讲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矣。
而今人今世亲兄弟亦有反目何况四海矣。
孔子之于政治后人非议愚忠,孔子之于有教无类后人多熟视无睹,孔子之于礼乐红人以为迂腐···呜呼!我千年孔子之道,临崩矣!非议之人谁又解何故孔丘论此之道,何故成百家之说汇一家之言,何故千年不灭历久弥新?三岁丧父,母逐之,与庶兄相依,加冠之后虽一腔报国热血却终无赏识之人,从政之未久又遇内乱,赴友之宴被门臣拒门以逐之,三十而立,名气初成,得人赏识,金屋藏娇,本也是风华正茂,却又因人谗言没落,一句劝奉勿以纸醉金迷再遭冷眼,无奈周游列国,遭谗言之恨,受围困之苦,忍绝粮之难,穷其一生,却终不被用,因材施教,弟子三千,却只换得拄杖依于门前遥遥徒望空山,满怀惆怅···一句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道出孔子几多悲凉几多愁苦辛酸。
孔子之于人生多劝世人能明仁义礼智信,何错之有?孔子之于做人多言爱人谦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何误之?孔子之于教育、礼乐无非只想平乱育人,又有何故?今日之世风日下是今人之过非孔子之错也,我们不能要求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学者去规划出一个适合中国千秋万世的蓝图,去创造一个能延续不断地学说。
我们能做的就是擦亮眼睛正视历史,立足于春秋的烽火狼烟,去还历史一个真相,还孔子一个清白。
孔子的为学之道

孔子的为学之道
孔子的为学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好学。
孔子认为,对于学习的态度应该是敏而好学,即勤勉并喜欢学习。
只有对学习抱有强烈的兴趣和热情,才能真正地深入学习,从而获得知识。
2.恒学。
孔子提倡恒学,即持之以恒地学习。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说明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坚持。
只有通过长期的学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3.用学。
孔子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
他强调要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检验知识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4.自重。
孔子提倡自重,即自己看重自己。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重视自己,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自重的人会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5.忠信。
孔子强调忠信,即对他人要忠诚守信。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忠诚守信的品质,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在与他人交往中,他主张要以诚相待,言出必行,不欺骗他人,不背叛诺言。
6.改过。
孔子提倡改过,即有过错就要改正。
他认为,一个人不可能没有过错,关键是要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积极改正。
他主张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接受批评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使自己更
加完美。
总之,孔子的为学之道强调勤勉好学、持之以恒、注重应用、自重、忠诚守信、改过等几个方面。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学习、工作和人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孔氏谈苑卷一翻译

孔氏谈苑卷一翻译《孔氏谈苑》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南北朝时期的儒者颜师古编纂而成。
全书分为三十卷,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和思想,内容涉及政治、伦理、礼仪、文化等方面。
以下是《孔氏谈苑》第一卷的翻译:第一章孔子之道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的天性是相近的,但是因为后天的习惯不同,使得人们的差异逐渐加大。
孔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只有具备高尚的智慧和才能,才能够掌握真理和规律,而那些没有才智和知识的人则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孔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犯了错误却不改正,这就是真正的错误。
孔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人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和思考,而不是一味地陷入沉思。
第二章天命孔子曰:“知天命者不可为而为之,其不知者虽为而不得也。
”懂得天命的人,必须按照天命去做,不知道天命的人,即使去做也不能获得成功。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没有信用的人,无法获得别人的信任和支持。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后要及时复习,这样才能够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取得成果。
第三章学习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任何人的身上都可以学到有益的东西。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做给别人。
孔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如果目标不同,就不可能合作。
第四章治学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于某个领域,知道其原理的人不如喜欢这个领域的人,喜欢这个领域的人不如热爱这个领域的人。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做好某件事情,必须先有适当的工具和条件。
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弟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尊重师长,要诚实可靠,广泛地爱护众人,亲近仁爱之人。
第五章立身孔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君子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做坏事;小人相反。
孔子曰:“君子不器。
”君子的品格和修养不是由器物来决定的。
孟子序说文言文翻译

孟子序说原文如下:孟子自序曰:吾少而好学,身通六艺,自谓智足以穷天地,力足以排山岳。
及长,闻孔子之教,始知吾之非也。
孔子之道,广大而悉备,吾未能一以贯之。
孔子之道,仁义而已矣。
吾于是益知仁义之重,而学问之无穷也。
吾尝游于诸侯,诸侯莫能容吾言。
吾于是归而著书,述吾所以学孔子之道,以俟后之君子。
吾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吾之志,在天下也。
吾欲使天下之人,皆行仁政,得王道,而享太平之福。
吾尝谓: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焉。
吾独好学,而未能得志,是以述吾志于书,以俟后之君子。
孟子序说文言文翻译如下:孟子自己序言说:我年幼时就喜欢学习,通晓六艺,自认为智慧足以穷尽天地,力量足以推开山岳。
等到长大,听到孔子的教诲,才知道我之前的错误。
孔子的学问,广大而全面,我未能全部贯通。
孔子的学问,不过是仁义而已。
我从这里更加认识到仁义的重要性,以及学问的无限。
我曾经游历诸侯国,诸侯们没有人能接受我的言论。
于是,我回到家乡著书立说,阐述我学习孔子学问的原因,以期待后世的君子。
虽然我不能达到孔子的高度,但是内心向往之。
我的志向,在于天下。
我希望让天下的人都实行仁政,得到王道,享受太平之福。
我曾说过:君子有三乐,而称王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双全,兄弟和睦,这是第一乐;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乐;得到天下英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乐。
君子有三乐,而称王天下不在其中。
我唯独喜好学习,却未能实现志向,因此将我的志向记载在书中,以期待后世的君子。
孟子序说,既表达了孟子对仁义道德的崇尚,又展现了其矢志不渝的学术追求。
其思想深刻,语言精炼,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对孟子序说的翻译,我们得以领略到孟子思想的精髓,以及其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称颂孔子的诗句

称颂孔子的诗句1、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该诗句出自曹操的《短歌行》,意思是孔子所说的都被成为齐桓公、管仲等辈,百姓受到恩惠。
2、世久无孔子,指画随其方。
该诗句出自曾巩的《读书》,意思是世间已经很久没有像孔子那样的人了,读书学习有其规矩和方法了。
3、孔子之文满天下,孔子之道满天下。
该诗句出自宋代诗人冯京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答伯庸》,意思是孔子的文章名满天下,孔子为人处世之道也遍布天下。
4、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该诗句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用来赞美孔子。
意思是孔子的高尚品德如巍巍高山让人仰慕,光明言行似通天大道使人遵循。
5、孔子圣之诗,善学即邹孟。
该诗句出自陈著的《次韵戴成叔》,意思是孔圣人的诗词,如果善于学习和吸收,也就能有邹孟这样的成就了。
《经鲁祭孔子而叹之》——唐·唐玄宗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悲哉孔子没》——宋·王安石悲哉孔子没,千岁无麒麟。
蚩蚩尽鉏商,此物谁能珍。
汉武得一角,燔烹诬鬼神。
更以铸黄金,传夸后世人。
《孔子》——宋·王安石圣人道大能亦博,学者所得皆秋毫。
虽传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
桓魋武叔不量力,欲挠一草摇蟠桃。
颜回已自不可测,至死钻仰忘身劳。
3.赞美孔子的诗词《经鲁祭孔子而叹之》——唐·唐玄宗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悲哉孔子没》——宋·王安石悲哉孔子没,千岁无麒麟. 蚩蚩尽鉏商,此物谁能珍. 汉武得一角,燔烹诬鬼神. 更以铸黄金,传夸后世人. 《孔子》——宋·王安石圣人道大能亦博,学者所得皆秋毫. 虽传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 桓魋武叔不量力,欲挠一草摇蟠桃. 颜回已自不可测,至死钻仰忘身劳. 《池州夫子庙麟台》——唐·韦表微二仪既闭,三象乃乖.圣道埋郁,人心不开.上无文武,下有定哀.吁嗟麟兮,孰为来哉.周虽不纲,孔实嗣圣.诗书既删,礼乐大定.劝善惩恶,奸邪乃正.吁嗟麟兮,克昭符命.圣与时合,代行位尊.苟或乖戾,身穷道存.於昭鲁邑,栖迟孔门.吁嗟麟兮,孰知其仁.运极数残,德至时否.楚国浸广,秦封益侈.墙仞迫厄,崎岖阙里.吁嗟麟兮,靡有攸止.世治则麟,世乱则麇.出非其时,麋鹿同群.孔不自圣,麟不自祥.吁嗟麟兮,天何所亡。
孔子的处世之道

孔子的处世之道作为在中国流传千古,为后世所敬仰的圣人,孔子有自己独特的处世之道,他的为人处世让人值得深思、探索。
即便是孔子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没有得到重视,但是他的独立不迁的处事原则,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忠恕之道”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中记录着一个故事:孔子对着自己的弟子们说:“吾道一以贯之。
”说完之后,就施施然而去,留下弟子们一头雾水地愣在那里。
唯独有曾子明白了孔子的话,并且深以为然。
别的弟子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何意,曾子回答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个简短的故事里,明确鲜明地告诉了我们孔子为人处世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忠恕”二字。
忠恕二字何以解释,论语中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这是孔子在另外一个时间亲自回答的,他依旧简短地说了一句话,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后来被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领袖伏尔泰奉为圭臬,认为孔子的话语正是其思想启蒙的主旨所在。
这样简短的八个字,在两千年之后被一个法国思想家如此推崇备至,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是一个言简意赅,但却又意蕴深远的八个字。
孔子的思想以中正平和著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如此。
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就不要推到别人的身上。
这是一种典型的推己及人的思想。
虽说以己度人并非一种完全正确的思想方式,但是通常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又有多少人会接受你的推脱呢?这是一种对于自我行为的原则性约束,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
这个原则集中体现了两点对人态度:一,人人平等。
二,高尚自我。
人人平等是一种很难得的处世观念,尽管这个世界推行人人平等的观念推行了几百年,但是直到现在,我认为也并没有真正做到。
人与人毕竟是不同的。
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社会地位,会造就千差万别的世界观。
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自然就会有不同的眼界,对于与自己相差甚远的人,实际上无论是从心理情感上,还是具体行为上,都很难做到真正的平等。
而这种平等,恰恰是对于别人一种最重要的尊重。
孔子的大成之道之二: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大成之道之二:孔子的为师之道《论语》开头三句话,就涵盖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第一,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要在适当的时机加以实践;第二,有了心得,可以和朋友交换意见、互相请益;第三,修养有成就之后,如果别人不了解我,也不要生气。
学而时习之的“时”,并不是时常,而是指适当的时候,也就是时机。
《孟子·万章下》推崇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就是说孔子该清高时就清高,该随和时就随和,该有责任感时就有责任感,这是需要大智慧的。
大智慧,正是我们通过学习之后希望能够蕴发出来的。
所以学习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印证练习,才能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孔子的学习,具体来看具有三个特色。
第一,学习五经六艺这些传统。
对于传统,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它毕竟已经存在了,也就没有人可离开传统。
只有理解了传统之后,才能使旧传统转化出新的力量,再面对新时代的挑战。
因此,首先就要把传统的知识和能力学好。
第二,要设法将学习和思考相配合。
学习和思考要同时注意,光是学习而不思考,学不到半天就忘记了,也无法真正去实践。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人生的事情如果全部都靠自己经验,哪里来得及呢?唯有学习和思考配合,才有一种主观的觉悟。
也只有在了解了以后,才愿意去实践,所以通过学和思,可以使古人的生活智慧和现代的生活处境重新结合。
第三,要经由反省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鲁哀公曾问孔子,在他的弟子当中孰为好学,孔子回答说只有颜渊,而且还特别加了一句话,说颜渊:“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好学是“知”,不迁怒和不贰过是“行”,两者一定要配合。
因材施教,用心良苦孔子作为一个老师的风范,是“学不厌,教不倦”。
能够学不厌,教不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生,也是最好的老师。
活到老,学到老,完全实践在孔子身上。
而他的学习是很广泛的,例如他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之道文言文翻译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仁也。
仁者,爱人也。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是以仁者,为人之本也。
“义者,宜也。
”孔子言。
义者,宜于事之正道也。
事之正道,合乎天理,合乎人心。
为人子,孝;为人臣,忠;为人友,信;为人师,严。
此皆义之所在。
“礼者,敬人也。
”孔子又言。
礼,所以正身、正心、正言、正行也。
礼之用,和为贵。
夫礼之不慎,必致争端;礼之不敬,必失人心。
“智者,知也。
”孔子云。
智者,知天时、知地理、知人情也。
知天时,则能顺势而为;知地理,则能因地制宜;知人情,则能与人相交。
“信者,诚也。
”孔子曰。
信者,言必信,行必果也。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
信者,道德之基也。
孔子教人修身,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修身之道,在于正心诚意,修身齐家,而后方能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孔子教人先正其身。
身正,则心正;心正,则言行正。
身不正,则言行不正。
是以修身,乃为政之本。
“治国平天下”,孔子教人治国家,平天下。
治国之道,在于仁、义、礼、智、信五常。
平天下,在于以德服人,以仁化人。
孔子之道,虽古之遗教,然其精神,仍具有现实意义。
吾辈当以孔子之道为指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中华民族之复兴,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孔子之道,如日月之恒,如江河之长。
吾辈当继承发扬,使之与时俱进,永放光芒。
翻译如下:孔子之道,古圣先贤,道德之宗也。
其言简意赅,深奥难测,然而其核心思想,历久弥新,影响深远。
孔子之道,可分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端。
以下试将孔子之道译为文言文,以飨读者。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仁也。
仁者,爱人也。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是以仁者,为人之本也。
“义者,宜也。
”孔子言。
义者,宜于事之正道也。
事之正道,合乎天理,合乎人心。
为人子,孝;为人臣,忠;为人友,信;为人师,严。
此皆义之所在。
“礼者,敬人也。
”孔子又言。
礼,所以正身、正心、正言、正行也。
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

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中记录着一个故事:孔子对着自己的弟子们说:“吾道一以贯之。
”说完之后,就施施然而去,留下弟子们一头雾水地愣在那里。
唯独有曾子明白了孔子的话,并且深以为然。
别的弟子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何意,曾子回答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个简短的故事里,明确鲜明地告诉了我们孔子为人处世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忠恕”二字。
忠恕二字何以解释,论语中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这是孔子在另外一个时间亲自回答的,他依旧简短地说了一句话,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后来被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领袖伏尔泰奉为圭臬,认为孔子的话语正是其思想启蒙的主旨所在。
这样简短的八个字,在两千年之后被一个法国思想家如此推崇备至,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是一个言简意赅,但却又意蕴深远的八个字。
孔子的思想以中正平和著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如此。
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就不要推到别人的身上。
这是一种典型的推己及人的思想。
虽说以己度人并非一种完全正确的思想方式,但是通常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又有多少人会接受你的推脱呢?这是一种对于自我行为的原则性约束,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
这个原则集中体现了两点对人态度:一,人人平等。
二,高尚自我。
人人平等是一种很难得的处世观念,尽管这个世界推行人人平等的观念推行了几百年,但是直到现在,我认为也并没有真正做到。
人与人毕竟是不同的。
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社会地位,会造就千差万别的世界观。
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自然就会有不同的眼界,对于与自己相差甚远的人,实际上无论是从心理情感上,还是具体行为上,都很难做到真正的平等。
而这种平等,恰恰是对于别人一种最重要的尊重。
当你轻视别人的时候,相信别人并不喜欢被你轻视。
这种渗透到日常生活一言一行的处世观念,最基本,也最难做到。
高尚自我是一种可贵的品德,可以看作是在做到了对于别人的尊重的基础上,对于一个有德行的君子的自我要求。
孔子论语之道

孔子论语之道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之一。
他的思想体系被称为儒家学派,其中最为重要和知名的作品之一就是《论语》。
本文将从孔子论语中提取出的几个核心思想来探讨其道德伦理观和人生价值观。
一、仁爱之道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仁爱之道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以仁心对待他人,关心别人的快乐与痛苦,体恤他人的需要。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要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待自己的事情。
这种仁爱之道的追求可以使社会更加和谐,人际关系更加融洽。
二、修身之道孔子强调了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和社会地位。
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他教育人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培养来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三、学习之道《论语》中强调了学习之道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生的一项重要任务,事业的基础。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他鼓励人们持续不断地学习,并教育人们要以学习为乐。
通过不断学习,人们可以不断进步,增长智慧和知识。
四、中庸之道孔子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概念。
他认为,中庸是一种适度的状态,是理智和情感的平衡。
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之道使人能够在困境和挑战中保持冷静和淡定,从而作出准确和明智的决策。
五、政治伦理之道在《论语》中,孔子对政治伦理的重要性也进行了探讨。
他强调君主应该有道德和智慧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
孔子说:“政者,正道也。
”孔子还教育人们要推崇德行才能成为一位好的领导者,并强调君主要依靠德治国。
六、教育之道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教育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而不仅仅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
孔子说:“教诲不严,乱之所至也。
”他主张通过独立思考和实践经验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孔子论语中的思想体系涵盖了许多重要的道德伦理观和人生价值观。
孔子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

孔子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是孔子提出的一套道德理论,它提倡的是一种普遍的道德标准,
即“不偏不倚,刚健有力”。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孔子维护社会秩序,坚持正义正直,促进福祉和公正的道德原则。
在孔子认为,要从社会实际出发,重视人们的和谐相处,因此,他在“中庸”
里提出“刚柔相济”来作为道德行为的尺度,意思是刚强需要勇敢,而柔顺则必须有耐心。
这种“刚柔相济”的道德思想,代表了孔子对人伦理的普遍观点,即立足于社会,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把人的道德和政治责任统一起来。
此外,孔子还提到“仁义礼智”,为人处世的完美结合。
即“仁”是以道德感
觉和善行衡量人格的标准;“义”是行为道义,把自利自尊忘掉,让比自己有苦谁执义;“礼”是“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在社会的交往中展示;“智”是经济技巧,有助于妥善处理困难形势和处理拙计。
只有把“仁义礼智”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完整的道德意识,这是孔子忠实社会的原则。
总结而言,孔子的“中庸之道”具有一种开放性,而重点则是提倡“刚柔相济”、“仁义礼智”,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维护社会正确道德秩序。
孔子的成才之道

孔子的成才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勤奋好学:孔子非常注重学习,他认为学习是成为有德行、有才能的人的
基础。
他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不断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2.虚心好问:孔子认为,学习需要虚心,不耻下问。
他鼓励学生多问问题,
多思考,多实践。
3.温故知新:孔子认为,学习需要不断回顾过去的知识,同时也要不断探索
新的知识。
他提倡“温故而知新”,即通过复习旧知识来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
4.诚实守信:孔子认为,做人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他提倡“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即说话要算数,不轻易食言。
5.仁爱之心:孔子认为,做人要有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尊重他人。
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6.勇于担当:孔子认为,做人要有担当精神,勇于承担责任。
他提倡“士不
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即要有坚定的意志和远大的抱负。
这些是孔子成才之道的主要内容,也是他教育学生的基本原则。
通过这些原则和方法,孔子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主要哲学观点

孔子的主要哲学观点说起孔老夫子,那可是咱们中华文化里响当当的人物。
他的那些哲学观点,到现在还让人琢磨不透,但又觉得特别有道理。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孔子的那些哲学大道理,看看这些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里,是怎么闪闪发光的吧!首先得说说孔子的“仁爱”。
孔老夫子觉得,人啊,得有爱心,得对别人好。
这不仅仅是对家人、朋友好,还得对陌生人、对动物、对花花草草都好。
用咱现在的话说,就是得有“大爱”。
你想啊,要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世界得多美好啊!这就跟咱们平时说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样,你给别人带去温暖,自己心里也美滋滋的。
再来说说孔子的“中庸之道”。
啥是“中庸”呢?简单来说,就是别太极端,得找个平衡点。
比如说,你吃饭,不能吃得太撑,也不能饿着;穿衣服,不能穿得太厚热得慌,也不能穿得太薄冻得哆嗦。
这“中庸之道”啊,就是让人在做事的时候,别太过了,也别不及,得刚刚好。
这样,才能活得自在,活得舒服。
孔子还特别看重“礼”。
这“礼”啊,可不是简单的礼貌、礼节,它更像是一种规矩,一种让人与人之间相处得更和谐的方式。
孔老夫子觉得,人得有敬畏之心,得尊重长辈、尊重权威,还得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信仰。
这样,社会才能稳定,大家才能和和气气地过日子。
这就跟咱们平时说的“入乡随俗”、“尊重他人”是一样的道理。
除了这些,孔子还特别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他觉得啊,人得活到老学到老,得不断地提升自己。
这不仅仅是为了找工作、赚钱,更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智慧、有见识的人。
你想啊,要是每个人都能不断地学习、进步,那社会得多有活力啊!这就跟咱们现在说的“终身学习”、“不断进步”是一样的意思。
孔子的哲学观点里啊,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那就是“孝”。
他觉得啊,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父母把咱们养大不容易,咱们得好好报答他们。
这不仅仅是在物质上给他们提供帮助,更是在精神上陪伴他们、关心他们。
这样,才能算是真正的孝顺。
这就跟咱们平时说的“百善孝为先”是一样的道理。
孔子的仁义之道

《孔子的仁义之道》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孔子的仁义之道。
孔子爷爷说的仁义呀,就是要对别人好,要有爱心。
比如说,有个小朋友看到别的小伙伴摔倒了,赶紧跑过去把他扶起来,问问他疼不疼,这就是仁义。
我给你们讲讲哦,孔子爷爷有个学生叫颜回,他对人特别有礼貌,总是帮助别人,大家都很喜欢他。
这就是做到了仁义。
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这样好不好呀?
《孔子的仁义之道》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说说孔子的仁义。
仁义还包括要诚实,不说谎。
有一次,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打破了花瓶,但是他勇敢地承认了错误,妈妈没有批评他,还夸他诚实,这也是仁义。
孔子爷爷说,要关心别人,就像关心自己一样。
我记得有个故事,有个大哥哥在公交车上给老奶奶让座,这就是关心别人,是仁义的行为。
小朋友们,咱们也要做仁义的好孩子哟!
《孔子的仁义之道》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再来讲讲。
孔子爷爷的仁义之道啊,就是要善良,不欺负别人。
比如说,在学校里,不抢小伙伴的玩具,大家一起分享,这就是仁义。
还有,看到小动物受伤了,去帮助它们,也是仁义。
我给你们讲呀,有个小妹妹把自己的零食分给了流浪的小猫小狗,大家都说她很仁义。
小朋友们,让我们都学学孔子爷爷的仁义之道,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孔子的思想
孔子一生最为崇拜的人是周公,念念不忘 的是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和王道德治。 当时孔子所能做到的,就是继承周公的某 一个方面而加以发扬光大,即对周朝的典 章礼乐进行继承和维新,并加以宣扬,而 其最理想的途径便是办学。
(一)、教学的主要内容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
公山弗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曰:‚未之也已,何必公山氏 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 如有用我者,事其为东周乎?‛ ——《论语.阳货》
(五)、返回鲁国
仲尼将为司寇,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 慎氏出其妻,慎溃氏逾境而徙,鲁之粥牛 马者不豫贾,必蚤正以待之也。 ——《荀子.儒效》
——《论语.八佾》
(三)、青年时代
下了很大的苦功学习演奏乐曲,对于音乐的修养, 达到了十分高深的地步。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 ‘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 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 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 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 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 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 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 也’。
(四)、齐国之旅
今孔丘盛声乐以侈世,饰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 降之礼,趋翔之节以观众,博学不可以仪世,劳 思不可以补民,兼寿不能殚其教,当年不能究其 礼,积财不能赡其乐,繁饰邪术以营世君,盛为 声乐以淫愚其民。其道也,不可以示世;其教也, 不可以导民。今欲封之,以移齐国之俗,非所以 导众存民也?。‛ 公曰:‚善。‛于是厚其礼而留其封,敬见不问 其道,仲尼乃行。 ——《晏子春秋》
——《史记· 孔子世家》
(三)、青年时代
学习过歌吟,很会唱歌。
“武功”很高强,射箭、驾车的本领达到了非常 高的水平。 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礼记.射义》 子闻之,谓门人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 射乎?吾执御矣。 ——《论语.子罕》
二、孔子的生平
(四)、周游列国
(四)、齐国之旅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 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 有栗,吾得而食诸?‛ 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 节财。‛景公悦,将以尼谿之田封孔子。 ——《史记》
(四)、齐国之旅
仲尼之齐,见景公,景公说之,欲封之以尔稽, 以告晏子。 晏子对曰:‚不可。彼浩裾自顺,不可以教下; 好乐缓于民,不可使亲治;立命而建事,不可守 职;厚葬破民贫国,久丧道哀费日,不可使子民; 行之难者在内,而传者无其外,故异于服,勉于 容,不可以道众而驯百姓。自大贤之灭,周室之 卑也,威仪加多,而民行滋薄;声乐繁充,而世 德滋衰。
——《论语.微子》
“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论语.公冶长》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泰伯》
(二)、七世祖正考父
“三命兹益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 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 ——《左传.昭公七年》
(三)、六世祖孔父嘉
宋穆公疾,召大司馬孔父而屬殤公焉。曰:‚先 君舍與夷而立寡人,寡人弗敢忘,若以大夫之靈, 得保首領以沒,先君若問與夷,其將何辭以對, 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 對曰:‚群臣願奉馮也。‛公曰:‚不可,先君 以寡人為賢,使主社稷,若棄德不讓,是廢先君 之舉也,豈曰能賢?光昭先君之令德,可不務乎? 吾子其無廢先君之功。‛使公子馮出居於鄭。八 月,庚辰,宋穆公卒,殤公即位。君子曰:‚宋 宣公可謂知人矣,立穆公,其子饗之,命以義 夫。‛ ——《左传.隐公三年》
(五)、返回鲁国
齐侯将享公,孔丘谓梁丘据曰:‚齐鲁之 故,吾子何不闻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 是勤执事也。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 飨而既具,是弃礼也。若其不具,用秕稗 也。用秕稗,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 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 也。‛乃不果享,齐人来归郓、欢、龟阴 之田。
——《左传》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 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
(一)、教学的主要内容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 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 不遗,则民不偷。 ——《论语.泰伯》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 鼓云乎哉?‛ ——《论语 阳货》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季氏》
(三)、仁的行为
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 夷狄,不可弃也。‛ ——《论语· 子路》
(四)、仁的态度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 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
(五)、仁的语言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 ‚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论语. 颜渊》
(五)、仁的语言
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圣母豫市礼器,以供嬉戏。 ——《孔子世家考》 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二、孔子的生平
(三)、青年时代 鲁昭公七年(前535年),母亲颜征在去世。 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 ——《论语.子罕》
首先是做一些粗活来维持生计,后来做了管理仓 库、计算物事的委吏,以及管理牲畜饲养的乘田。
一、孔子的身世
(一)、先祖微子启 1、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义属。 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 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於是太 师、少师乃劝微子去,遂行。 ——《史记.宋微子世家》
(一)、先祖微子启
2、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於 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 而前以告。於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 故。 ——《史记.宋微子世家》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子谓伯鱼:‘女为《周南》、《召南》矣 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 正墙面而立也与! ——《论语.阳货》
(一)、教学的主要内容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 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三)、六世祖孔父嘉
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孔父 嘉为司马,督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 先宣言曰:‚司马则然‛已杀孔父而弑殇 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以亲郑。 ——《左传.桓公二年》
(三)、六世祖孔父嘉
五世亲尽,别为公族。 ——《孔子家语.本姓解》 圣师之所以为孔氏,实由孔父嘉始。孔父, 字;嘉,名也;后世以字为氏。 ——《文庙祀典考》卷七
(五)、返回鲁国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 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 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 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论语.阳货》
(五)、返回鲁国
——《史记.宋微子世家》
(一)、先祖微子启
5、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谏不听 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 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 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
——《史记.宋微子世家》
(一)、先祖微子启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 ‘殷有三仁焉。’‛
孔子35岁时,投奔齐国高昭子为其家臣。 高昭子名张,唁鲁昭公,称为主君,阿景 公意,辅孺子荼,卒为陈氏所逐;其不屑 如是。 ——崔述《洙泗考信录》卷一
(四)、齐国之旅
仲尼游齐,见景公。景公曰:‚先生奚不 见寡人宰乎?‛仲尼对曰:‚臣闻晏子事 三君而得顺焉,是有三心,所以不见也。‛ 仲尼出,景公以其言告晏子,晏子对曰: ‚不然!婴为三心,三君为一心故,三君 皆欲其国之安,是以婴得顺也。婴闻之, 是而非之,非而是之,犹非也。孔丘必据 处此一心矣。‛ ——《晏子春秋》
(二)、仁的修养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三)、仁的行为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 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一)、先祖微子启
3、武王崩,成王少,周公旦代行政当国, 管、蔡疑之,乃与武庚作乱……周公既承 成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乃命 微子启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 以申之,国于宋。 ——《史记.宋微子世家》
(一)、先祖微子启
4、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 ‚彼为象箸,必为玉桮;为桮,则必思远方珍怪 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 也。‛ 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 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 恶而自说於民,吾不忍为也。‛ 乃被发详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 曰《箕子操》。
(四)、父亲叔梁纥
有力如虎者。
——《左传.襄公十年》
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编年》
(四)、父亲叔梁纥
虽有九女,而无子,其妾生孟皮,一字伯尼,解》
征在既往,庙见,以夫之年大,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