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道

合集下载

孔孟之道-仁者无敌

孔孟之道-仁者无敌

仁者无敌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多么潇洒的飘逸气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多么霸气的豪言壮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又是多么高贵的处事品格!这是亚圣孟子的为人之道,而圣人孔子则更加谦虚仁爱,正所谓仁者无敌!

一提到儒家,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孔孟之道,孔子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孟子是孔子的第五代弟子,他们前后搭配,才形成了孔孟思想,代表了儒家的正统,而谈起孔孟之道,大家提到最多的还是“仁”“义”两个观点,而“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也是孔孟之道所推崇倍至的内容。

儒家思想,孔孟之道,一直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传承了两千多年,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成为了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儒家思想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从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到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再到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以及到了宋代的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

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以至于此后的数百年儒家思想的兴衰与封建王朝的兴衰是密不可分的,儒家思想一直作为封建国学正统在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上统治了两千余年,时至今日,时过境迁,我们现如今又该如何看待儒家思想孔孟之道于我们的现实意义,也成为了一个争议性很大的问题。

孔子学习之道之学习的目的

孔子学习之道之学习的目的

孔⼦学习之道之学习的⽬的

我读《论语》(111)

学⽽篇

⼦⽈:“君⼦⾷⽆求饱,居⽆求安,敏于事⽽慎于⾔,就有道⽽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述⽽篇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泰伯篇

⼦⽈:“三年学,不⾄于⾕,不易得也。”

宪问篇

⼦⽈:“古之学者为⼰,今之学者为⼈。”

⼦路篇

⼦夏⽈:“仕⽽优则学,学⽽优则仕。”

孔⼦学习之道之学习的⽬的

学习⾸先要端正⽬的,解决为谁⽽学、为什么⽽学的问题。儒家学习的⽬的就是为了修⾝、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习是为了修养个⼈的德性

孔⼦说:“古之学者为⼰,今之学者为⼈。”在与古今学者学习态度的对⽐中,孔⼦认可的是为⼰之学,⾸先要为⾃⼰⽽学习,学习不是⽤来装点门⾯,做给别⼈看的。

提⾼⾃⼰的道德修养才是求学的⽬的。孔⼦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这才是我们忧虑的。学习是为了修养德性,如果个⼈德性没有提⾼,不做正确的事,不能弥补⾃⼰的不⾜,学习就没有意义。

(⼆)学习是为了有道

孔⼦说,“⼠志于道”,“朝闻道,⼣死可矣”(《论语·⾥仁》),要求“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君⼦⾷⽆求饱,居⽆求安,敏于事⽽慎于⾔,就有道⽽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这⾥的“道”不是⼀般的道理,⽽是⼤道,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道,就知道怎么做⼈做事,就知道在社会上如何⽴⾜,才会明⽩⾃⼰的责任,才能承担起社会的重任。孔⼦要求有志之⼠应该把求道当作⼈⽣的追求,学了⼤道,懂得了⼤道,要⽤⼤道来指导⾏为,要⾏⼤道。

孔子的为学之道

孔子的为学之道

孔子的为学之道

孔子的为学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好学。孔子认为,对于学习的态度应该是敏而好学,即勤勉并喜欢学习。只有对学习抱有强烈的兴趣和热情,才能真正地深入学习,从而获得知识。

2.恒学。孔子提倡恒学,即持之以恒地学习。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说明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坚持。只有通过长期的学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3.用学。孔子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他强调要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检验知识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4.自重。孔子提倡自重,即自己看重自己。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重视自己,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自重的人会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5.忠信。孔子强调忠信,即对他人要忠诚守信。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忠诚守信的品质,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在与他人交往中,他主张要以诚相待,言出必行,不欺骗他人,不背叛诺言。

6.改过。孔子提倡改过,即有过错就要改正。他认为,一个人不可能没有过错,关键是要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积极改正。他主张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接受批评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使自己更

加完美。

总之,孔子的为学之道强调勤勉好学、持之以恒、注重应用、自重、忠诚守信、改过等几个方面。这些思想对于现代学习、工作和人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孔子为人之道的名言

孔子为人之道的名言

孔子为人之道的名言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和文化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以下是孔子的一些名言:

1.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卫灵公》)——这句话强调了君子注重的是道德和正义,而小人则注重的是金钱和权力。

2.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而不思考则会让人感到迷茫,而思考而不学习则容易犯错。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学而》)——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温习旧知识,可以开阔新的视野,从而成为一个好的老师。

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学而》)——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就无法确定他是否能够生存和发展。

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知识不在于追求它的表面意义,而在于享受其中的乐趣。

这些名言都表达了孔子的思想,对于人们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很深刻的启示作用。

论孔子的修身之道

论孔子的修身之道

论孔子的修身之道

注重个体自身内在的道德心性修养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所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把修身养性作为人生要务,源于先秦诸子阐发的共同思想。修身之根本的确立,则显明于儒家,造端于孔子。孔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以前的修身思想,建立了完整系统的修身学说。

孔子的修身之道,即为孔子所倡导的内圣之道,实质就是用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改造,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道德境界。修身的过程也就是内圣的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孔子的修身之道无论是具体内容还是理论思维水平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奠定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基础,对后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

研究孔子的修身之道,首在分析其理论基础。孔子的修身之道的形成是各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部分力图从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着重从人的主体地位确定、崇德意识的确立、人性论的提出、德治的基础以及周易的影响来探讨孔子的修身之道的形成的文化基础。

孔子的修身之道的基本内容博大精深,在修身目标的确立、修身方法的形成、修身过程的实践以及修身境界的划分等方面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部分力图从修身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四个方面阐述孔子的修身之道。

孔子的修身之道的历史价值评析。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孔子的修身之道在对社会稳定、人才培养起到促进作用的同时,

由于其历史环境、阶级立场的制约使其存在诸多缺陷,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孔子修身之道的特点、历史价值以及历史局限性。

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

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

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

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自始至终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抽去了中庸精神,孔子的仁、礼等思想、学说,都将陷入僵死和片面。尽管它如此重要,孔子还是感到“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因而很少提及中庸。本文试对孔子的中庸思想进行初步探讨。

孔子的中庸思想来源于他的天道宇宙观,是将其宇宙观应用于人类社会中所衍生出的“不偏不倚”、“时中”、“合宜”的方法和准则。换句话说,中庸思想是孔子天道观在人道中的应用。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尧曰”的一段话明确地将“天”与“中”联系起来,也可以说是将天道观与中庸观联系起来。尧所法则、所遵循的就是“天道尚中”的特质。

一方面,孔子看到了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并注意到它有其内在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时中”。孔子认为自然界中万事万物包括日月运行、四时更迭、百物化生等都是“时中”的,即“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正是神化了“天道尚中”的自然规律,深谙“应乎天而时行”的道理,孔子才特别强调“畏天命,”把天命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另一方面,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巨匠深刻地认识到“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 ,敏锐地提出要把天道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将“天道尚中”作为为社会定典的标准和范式。由此可知,孔子之所以推崇尧舜,就在于尧舜能比较成功地将天道应用于人道中,“隐恶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名丘,字仲尼,号子思。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孔子的为师之道影响了几千年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了“以德育人”。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他强调了学生应该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并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力,教育者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长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他主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孔子的为师之道还包括“示范教学”。他认为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为方式来影响学生。他相信学生会通过模仿和学习教育者的品质和行为来培养自己的素养。

"教学相长,德行天下。"

以上是一些关于孔子的为师之道的简要介绍。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孔子——做人之道

孔子——做人之道

1、孔子——为人之道

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此上就是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

2、老子——处事之道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道者,万物之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

寡欲是养心第壹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

勿进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3、庄子——养性之道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

人生要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

4、孟子——君臣之道

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

5、荀子——学习之道

可概括为七个方面。

一是蜕: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

二是虚:虚指的是学习态度。虚者,虚心、谦虚也。

三是一:“一”是专一、专心致志的学习,“学之道,贵以专”。

四是静:“静”,指的是心要静,而摒弃一切杂念。

五是积: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孔子中庸之道的句子

孔子中庸之道的句子

孔子中庸之道的句子

孔子中庸之道的句子:

1.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过不欠。" 中庸之道强调均衡和中立,不偏向一方,也不欠缺于另一方。

2. "知其不可而为之,有天命而不逆焉。" 中庸之道指出,要知道某些事情是不可为的,但如果命运安排了,就不要违背。

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之道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睦、国家治理和世界和平的综合性目标。

4. "君子之道,非离群索居之谓也。" 中庸之道认为,君子应该与人为善,而不是孤立自己。

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中庸之道告诫人们,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中庸之道强调学习和思考的相互促进,只有同时进行才能避免盲从和错误。

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庸之道教导人们要以身作则,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8. "人无不知,莫不有己。" 中庸之道提醒人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应该互相理解和包容。

9.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中庸之道鼓励人们要虚心好学,不怕向他人请教和学习。

10.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中庸之道认为,要不断温故知新,才能成为他人的良师。

11.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中庸之道指出,君子注重整体观念,小人只注重个人利益。

这些句子展现了孔子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包括均衡、中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人为善、学习思考、以身作则、互相理解和包容等。这些思想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社会和谐与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遵循中庸之道,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孔孟之道

孔孟之道
(4)教学原则与方法
A.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产婆术”早几十年。
B.因材施教。孔子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施教,我国首倡因材施教。
C.学、思、行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力行近乎仁”,孔子强调“学以致用”。
孔孟之道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缘起春秋战国时期,历经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朝的“程朱理学”,满清的“八股取士”,时至今日仍旧被后世歌咏传颂。教师招聘考试作为选拔优秀教师的平台自然少不了考查“孔孟之道”。
一、孔子
1.人物介绍及评价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学教育理论奠基人。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3)教育内容
孔子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纂《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奠定了儒家教育内容的基础。在孔子的整个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然而,道德教育并没有专设学科,而是把道德教育的要求贯穿到文化知识学科中。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中提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也是孔子所主张的学习内容的四个方面。孔子的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孔子为政之道

孔子为政之道

孔子为政之道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为政之道主要体现在他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强调道德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君主应以身作则,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而不是仅仅依靠法律和刑罚。

孔子认为,一个理想的君主应该具备仁、智、勇、信、礼、义等品质,这些品质是君主治理国家的基石。同时,孔子也强调君主的道德榜样作用,认为君主的行为应该符合道德标准,成为臣民的楷模。

在政治实践中,孔子主张“天下为公”,提倡“公天下”,认为国家应该为人民的利益服务,而不是为君主个人的利益服务。他主张“选贤与能”,认为选拔有德才的人才来治理国家是重要的。

此外,孔子也提倡“礼治”,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来行事,不得逾越。

总的来说,孔子的为政之道是以德治国、以礼治国、以仁治国的一种综合思想体系。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政治思想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完整版)孔孟之道

(完整版)孔孟之道

一、孔孟之道

孔子和孟子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杰出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孟之道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孔孟两人所共同推崇的“仁爱”学说更是先秦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核心,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对个人品格以及社会道德的最高要求。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建立

道德理想是指理想的社会道德状况和美好的人格,是个人和社会道德的最高境界。人类的道德理想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和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作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之一,孔子的道德理想反映了他希望提高当代人们道德修养的美好愿望和对高尚社会价值观的向往与追求。其中,他所创立的“仁学”思想是先秦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核心。研究“仁学”思想的产生必然要联系到孔子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旧的社会体制逐渐瓦解,新的社会体制开始形成,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恃强凌弱,弱肉强食的现象随处可见,贫民百姓更是生活于一片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各地诸侯已彻底脱离了周王朝对其的控制,大一统的局面被日渐强大的地方势力所摧毁。而孔子作为一名具备高度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和忧国忧民情怀的思想家,面对着当前这个礼崩乐坏、在战争阴霾笼罩下的动荡不安的社会状态,他深刻地意识到了挽救当前所出现的严重的社会危机的重要性,于是他开始寻求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法,决心要重新整顿社会纲纪,使纷乱无序的社会局面恢复到上下有序,贵贱有别的大一统局面,建立一个稳定正常的社会新秩序。“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孔子认为导致这种社会危机出现的其实是人们道德上的缺陷,所以解决当前社会危机的最主要途径便是解决春秋末期的社会道德问题,也就是以实行道德教化为手段,孔子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让广大群众接受高尚的道德情操,用这种高尚的价值观念去抑制违反纲纪的行为,让从周天子到庶民百姓无论何种等级的人都能遵守周礼所规定的社会秩序。于是,为达到恢复周礼,要天下从无序可循转变成有序可循的目的,孔子脑海中便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思想理论体系——“仁学”思想。从此,“仁”便成为了孔子伦理哲学的核心。“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大家都立志于养成仁德,就不会胡作非为。这种“仁学”思想要求人们待人接物要具备“仁爱”之心,以一种和谐共处的心态积极入世,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服从于周礼,不做违纲乱纪的事情。这种“仁学”的思想是基于春秋末期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而诞生的,是关于改造思想道德的学说

孔夫子的三种处世之道

孔夫子的三种处世之道

孔夫子的三种处世之道

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论语》中提出了三种处

世之道,分别是“仁义礼智”的道德原则。

首先是“仁”,意为人心的爱和仁慈。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做

好事情,首先要从内心深处充满同情和爱心。只有这样,才会愿意去

关心和帮助别人,使自己和周围的人受益。

其次是“义”,指道德方面的正义和公正。孔子认为,一个人必

须具有道德良知才能为人处世。只有遵守道德规范和坚守自己的原则,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支持。

第三种是“礼”,指的是社会规范和道德规矩。孔子认为,人们

离不开社会和人际关系。所以,他提倡人们要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保持良好的行为举止,以获得更好的人际交往结果。

还有一种“智”,指的是知识和学识。孔子认为,只有具备知识

和学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社会和人际关系,从而使自己

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总之,孔子的三种处世之道,即以“仁、义、礼”为基础,注入“智”的元素,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对今天的社会和个人

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

孔子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

孔子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是孔子提出的一套道德理论,它提倡的是一种普遍的道德标准,

即“不偏不倚,刚健有力”。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孔子维护社会秩序,坚持正义正直,促进福祉和公正的道德原则。

在孔子认为,要从社会实际出发,重视人们的和谐相处,因此,他在“中庸”

里提出“刚柔相济”来作为道德行为的尺度,意思是刚强需要勇敢,而柔顺则必须有耐心。这种“刚柔相济”的道德思想,代表了孔子对人伦理的普遍观点,即立足于社会,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把人的道德和政治责任统一起来。

此外,孔子还提到“仁义礼智”,为人处世的完美结合。即“仁”是以道德感

觉和善行衡量人格的标准;“义”是行为道义,把自利自尊忘掉,让比自己有苦谁执义;“礼”是“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在社会的交往中展示;“智”是经济技巧,有助于妥善处理困难形势和处理拙计。只有把“仁义礼智”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完整的道德意识,这是孔子忠实社会的原则。

总结而言,孔子的“中庸之道”具有一种开放性,而重点则是提倡“刚柔相济”、“仁义礼智”,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维护社会正确道德秩序。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

孔子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先说何谓中庸。中庸者,以中为用也。处理事情恰到好处,不走极端。

1、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2、刚柔并济。

3、一阴一阳之谓道。

4、欲望。墨子认为,欲望是万恶之源。主张扼杀人的一切欲望和精神需求。孔子既认识到欲望是万恶之源。又认识到欲望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力(欲望更是社会倒退的原动力)。人皆有无七情六欲,人若无欲,便是行尸走肉,你更是器物。孔子日:君子不器,此之谓也。孔子既不灭欲,又不纵欲。而是提倡适欲、节欲。

5、教育子女。既不严苛,也不溺爱。成功的教育使人有性生格:既不使本性。又有品格。

6、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7、既珍爱生命。在面对大义时,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8、过犹不及。不以过高的道德作为行为准则。而是中等的的道德作为行为准则。不搞道德绑架。

何为“道”——孔子之道的分化与解析

何为“道”——孔子之道的分化与解析

第35卷第1期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Vol.35No.1

2021年2月Journal of Yanb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Feb.2021

145何为“道”——孔子之道的分化与解析

王晓璇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道”是中国传统社会儒士追求的最高目标。孔子歿后,儒家分派。各家学派对孔子之道

的理解也全然不同。本文以孔子的三位弟子曾参、有若、子贡对“道”的理解,将孔子之道分为“忠恕”说、“仁”说以及“文章、性与天道”说,并分析了孔子之“道”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孔子;道;分化;解析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64(2021)01-0145-05

明儒吕坤《呻吟语》曾言,“道在天地间不限于取数之多,心力勤者得多,心力衰者得少,昏弱者一无所得。……毕竟是世有圣人,道斯有主;道附圣人,道斯有用。”[1]

在吕坤看来,“道”是客观存在于天地间的,但得道之人,却依据自身的条件,有“道”之多寡的异同。“道”之所存能够世代流传,皆是因圣人得“道”多而传承于世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2]

韩愈的话明确阐明“道”的传授体系,虽然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没有提出“道统”一词,但道统意识是儒家自孔子以来的一贯思想。

孔孟歿后,儒家分成很多派别,哪家哪派才是真正道统的传承者,各家各执一词。中国传统社会一直将孔子视为“道”的继承者与传承者。“天子之位也,是谓治统;圣人之教也,是谓道统。”[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仁的行为
樊迟问仁。பைடு நூலகம்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 夷狄,不可弃也。‛ ——《论语· 子路》
(四)、仁的态度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 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
——《史记.宋微子世家》
(一)、先祖微子启
5、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谏不听 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 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 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

——《史记.宋微子世家》
(一)、先祖微子启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 ‘殷有三仁焉。’‛
——《史记· 孔子世家》
(三)、青年时代
学习过歌吟,很会唱歌。
“武功”很高强,射箭、驾车的本领达到了非常 高的水平。 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礼记.射义》 子闻之,谓门人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 射乎?吾执御矣。 ——《论语.子罕》
二、孔子的生平
(四)、周游列国
孔子始用于鲁……用三年,男子行乎途右, 女子行乎途左,财物之遗者,民莫之举, 大智之用,固难逾也。 ——《吕氏春秋.先识览》
(五)、返回鲁国
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犁弥言 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 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 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 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 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 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 之,遽辟之,将盟,齐人加于载书曰:‚齐师出 竟,而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 丘使兹无还,揖对曰:‚而不反我汶阳之田,吾 以共命者,亦如之。‛
(三)、六世祖孔父嘉
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孔父 嘉为司马,督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 先宣言曰:‚司马则然‛已杀孔父而弑殇 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以亲郑。 ——《左传.桓公二年》
(三)、六世祖孔父嘉
五世亲尽,别为公族。 ——《孔子家语.本姓解》 圣师之所以为孔氏,实由孔父嘉始。孔父, 字;嘉,名也;后世以字为氏。 ——《文庙祀典考》卷七
(二)、仁的修养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三)、仁的行为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 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一、孔子的身世
(一)、先祖微子启 1、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义属。 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 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於是太 师、少师乃劝微子去,遂行。 ——《史记.宋微子世家》
(一)、先祖微子启
2、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於 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 而前以告。於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 故。 ——《史记.宋微子世家》
(五)、返回鲁国
齐侯将享公,孔丘谓梁丘据曰:‚齐鲁之 故,吾子何不闻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 是勤执事也。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 飨而既具,是弃礼也。若其不具,用秕稗 也。用秕稗,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 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 也。‛乃不果享,齐人来归郓、欢、龟阴 之田。
——《左传》
三、孔子的思想
孔子一生最为崇拜的人是周公,念念不忘 的是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和王道德治。 当时孔子所能做到的,就是继承周公的某 一个方面而加以发扬光大,即对周朝的典 章礼乐进行继承和维新,并加以宣扬,而 其最理想的途径便是办学。
(一)、教学的主要内容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

——《论语.微子》
“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论语.公冶长》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泰伯》
(二)、七世祖正考父
“三命兹益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 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 ——《左传.昭公七年》
(三)、六世祖孔父嘉
宋穆公疾,召大司馬孔父而屬殤公焉。曰:‚先 君舍與夷而立寡人,寡人弗敢忘,若以大夫之靈, 得保首領以沒,先君若問與夷,其將何辭以對, 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 對曰:‚群臣願奉馮也。‛公曰:‚不可,先君 以寡人為賢,使主社稷,若棄德不讓,是廢先君 之舉也,豈曰能賢?光昭先君之令德,可不務乎? 吾子其無廢先君之功。‛使公子馮出居於鄭。八 月,庚辰,宋穆公卒,殤公即位。君子曰:‚宋 宣公可謂知人矣,立穆公,其子饗之,命以義 夫。‛ ——《左传.隐公三年》
(三)、青年时代
公元前533年,孔子十九岁时,娶宋国后裔亓官 氏为妻。 次年生子。鲁昭公闻讯派人送来一条鲤鱼,表示 庆贺。孔子非常兴奋,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鲁昭公的举动,使孔子产生了强公室、抑私家、 参与贵族政治的决心和信心。
(三)、青年时代
婚后至三十岁的年龄里,孔子更加广泛地学习各 种知识和技能 。 比较广泛地阅读了鲁国所藏的大量典籍 。
(一)、先祖微子启
3、武王崩,成王少,周公旦代行政当国, 管、蔡疑之,乃与武庚作乱……周公既承 成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乃命 微子启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 以申之,国于宋。 ——《史记.宋微子世家》
(一)、先祖微子启
4、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 ‚彼为象箸,必为玉桮;为桮,则必思远方珍怪 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 也。‛ 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 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 恶而自说於民,吾不忍为也。‛ 乃被发详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 曰《箕子操》。
公山弗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曰:‚未之也已,何必公山氏 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 如有用我者,事其为东周乎?‛ ——《论语.阳货》
(五)、返回鲁国
仲尼将为司寇,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 慎氏出其妻,慎溃氏逾境而徙,鲁之粥牛 马者不豫贾,必蚤正以待之也。 ——《荀子.儒效》
(四)、父亲叔梁纥
有力如虎者。
——《左传.襄公十年》
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编年》
(四)、父亲叔梁纥
虽有九女,而无子,其妾生孟皮,一字伯尼,有 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

——《孔子家语.本姓解》
征在既往,庙见,以夫之年大,惧。


——《孔子家语.本姓解》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五)、仁的语言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 ‚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论语. 颜渊》
(五)、仁的语言
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四)、齐国之旅
今孔丘盛声乐以侈世,饰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 降之礼,趋翔之节以观众,博学不可以仪世,劳 思不可以补民,兼寿不能殚其教,当年不能究其 礼,积财不能赡其乐,繁饰邪术以营世君,盛为 声乐以淫愚其民。其道也,不可以示世;其教也, 不可以导民。今欲封之,以移齐国之俗,非所以 导众存民也?。‛ 公曰:‚善。‛于是厚其礼而留其封,敬见不问 其道,仲尼乃行。 ——《晏子春秋》
圣母豫市礼器,以供嬉戏。 ——《孔子世家考》 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二、孔子的生平
(三)、青年时代 鲁昭公七年(前535年),母亲颜征在去世。 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 ——《论语.子罕》
首先是做一些粗活来维持生计,后来做了管理仓 库、计算物事的委吏,以及管理牲畜饲养的乘田。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子谓伯鱼:‘女为《周南》、《召南》矣 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 正墙面而立也与! ——《论语.阳货》
(一)、教学的主要内容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 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四)、齐国之旅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 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 有栗,吾得而食诸?‛ 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 节财。‛景公悦,将以尼谿之田封孔子。 ——《史记》
(四)、齐国之旅
仲尼之齐,见景公,景公说之,欲封之以尔稽, 以告晏子。 晏子对曰:‚不可。彼浩裾自顺,不可以教下; 好乐缓于民,不可使亲治;立命而建事,不可守 职;厚葬破民贫国,久丧道哀费日,不可使子民; 行之难者在内,而传者无其外,故异于服,勉于 容,不可以道众而驯百姓。自大贤之灭,周室之 卑也,威仪加多,而民行滋薄;声乐繁充,而世 德滋衰。
孔子35岁时,投奔齐国高昭子为其家臣。 高昭子名张,唁鲁昭公,称为主君,阿景 公意,辅孺子荼,卒为陈氏所逐;其不屑 如是。 ——崔述《洙泗考信录》卷一
(四)、齐国之旅
仲尼游齐,见景公。景公曰:‚先生奚不 见寡人宰乎?‛仲尼对曰:‚臣闻晏子事 三君而得顺焉,是有三心,所以不见也。‛ 仲尼出,景公以其言告晏子,晏子对曰: ‚不然!婴为三心,三君为一心故,三君 皆欲其国之安,是以婴得顺也。婴闻之, 是而非之,非而是之,犹非也。孔丘必据 处此一心矣。‛ ——《晏子春秋》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 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
(一)、教学的主要内容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 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 不遗,则民不偷。 ——《论语.泰伯》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 鼓云乎哉?‛ ——《论语 阳货》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季氏》
——《史记.孔子世家》
二、孔子的生平
(一)、出生
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 叔梁纥与颜征在再次去尼山祈祷。于“坤灵洞” 产下孔子。
神化: “水精之子,继衰周而素王” 。 “凤生虎养鹰打扇” 。
二、孔子的生平
(二)、儿童时代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史记.孔子世家》
注意从其他途径学习古代礼仪、典章等文史知识。 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 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左传.昭公十七年》
(三)、青年时代
十分注意进行实地考察,其足迹遍及当时的鲁、 卫、杞、宋等国 。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证明)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论语.八佾》
(三)、青年时代
下了很大的苦功学习演奏乐曲,对于音乐的修养, 达到了十分高深的地步。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 ‘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 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 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 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 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 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 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 也’。
(五)、返回鲁国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 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 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 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论语.阳货》
(五)、返回鲁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