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1.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时间:581年,杨坚建立隋朝,称隋文帝。
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实现全国统一,为封建历史上的第三次统一。
2. 隋朝大运河开凿时间:605年起,隋炀帝开凿。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包括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地位: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作用:加强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 隋朝科举制创立: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作用:加强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
推动教育发展。
4. 隋朝灭亡原因:隋炀帝推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隋朝二世而亡。
第二单元:唐朝时期1. 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名臣:魏征(敢于直言)、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
措施: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法,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察官吏。
经济: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军事:击败东、西突厥,加强西域统治。
贡献:开创“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
3. 武则天与“贞观遗风”地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措施:整顿吏治,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重视农业生产。
贡献: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
4. 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名臣:姚崇、宋璟。
措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
贡献:开创“开元盛世”的鼎盛局面。
第三单元:唐代社会与文化1. 民族关系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为“天可汗”。
实例:文成公主入藏,促进吐蕃经济文化发展。
2. 对外关系遣唐使:日本派遣使节到唐朝,学习唐朝文化。
鉴真东渡: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
玄奘西游:西行天竺求取佛经,著有《大唐西域记》。
3. 文学艺术唐诗:代表人物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书法:颜真卿、欧阳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强盛的隋唐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改年号为“开皇”,定都长安。
他就是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朝消灭江南的陈朝,统一了南北方。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个世纪的分裂局面,为后来唐朝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繁荣——“开皇之治”:人物隋文帝措施隋文帝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
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在地方,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将地方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表现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史称“开皇之治”2.科举制的创立(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出身门第,普遍士人虽有真才实学却常入仕无门。
(2)创立: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②隋炀帝:增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3)含义: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和差额选拔人才的制度。
(4)影响:①它打破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通过比较公平的考试,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②使普通士人有机会凭才能入仕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国家统一。
③士人读书的风气更加盛行,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有利于各地在文化上和心理上的认同。
3.大运河的开凿目的为了加强对南方地区的统治开通605-610年,隋炀帝征发数百万劳力,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运河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达余杭地位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作用①积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
②消极:致使劳役征发过急过重,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4.隋朝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了农民大起义的爆发。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害,隋朝名存实亡。
5.问题探究:隋朝与秦朝一样,都是“二世而亡”,那么它们灭亡的原因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这两个短命的政权又起了什么样的历史作用呢?(1)原因:相同原因:秦、隋两朝都实行了暴政,秦、隋两朝都因暴政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走向灭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整理版)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1、隋的建立:581年,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时间:589年,隋朝灭,统一南北。
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的统治为开通大运河奠定经济基础。
②隋朝国家统一。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与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开通的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渊就是唐高祖。
二、“贞观之治”1、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吸取隋亡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2、唐太宗的治国措施:①重视发展生产,减轻赋税劳役。
②崇尚节俭。
③合并州县,整顿吏治。
④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征为著名谏臣)。
⑤扩充国学,发展科举。
3、效果: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七下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七下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一、社会的进化和封建制度的产生1.社会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封建制度的定义:封建制度是指君主专制下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由封建地主阶级建立并维持的社会制度。
3.封建制度的特点:地主阶级的统治、农奴制度、封建家族制度、以土地、官职和军队为基础的封建等级结构。
二、夏朝的建立和社会结构1.夏朝的建立:夏禹组织各部落共同抵抗水患,击败鬼方,建立夏朝。
2.夏朝的社会结构:分为君、贵族、庶民和奴隶四个等级。
君权至上,贵族享有特权,庶民和奴隶被剥夺自由。
三、商朝的兴起和政治制度1.商朝的兴起:盘庚迁都,建立商朝。
2.商朝的政治制度:分为国君、上卿、下卿、士、庶民五个等级。
四、周朝的建立和封建制度1.西周的建立:周文王推翻暴君殷商纣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
2.周朝的政治制度:周天子以世袭制统治,设立诸侯国;封建制度中的"天子-诸侯-卿-士-庶民"五级等级制度。
五、封建制度的优点和问题1.封建制度的优点:维护了社会秩序和稳定,保障了各阶级的利益。
2.封建制度的问题:地主阶级对农民剥削压迫,农民处于生活困境;各诸侯国之间频繁战争,破坏了社会稳定。
六、奴隶制度与农奴制度1.奴隶制度:奴隶是贵族或者国家的财产,无自由权利,用于生产和劳动。
2.农奴制度:农奴是乡村土地的所有者,受地主剥削压迫,劳动条件较为恶劣。
七、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1.农业经济:以粮食、农作物种植为主,社会经济的主要支柱。
2.手工业经济:以手工业为主,冶铁、制陶、制衣等手工业逐渐发展。
八、农业劳动和手工业劳动1.农业劳动:农民以种植和耕作为主要劳动方式,通过农业生产维持生计。
2.手工业劳动:手工业工人以手工制作和加工为主要劳动方式,通过商品生产获取收入。
以上是七下历史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总结,详细了解以上内容有助于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封建制度的特点和问题。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____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本文将对____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下面将按照教材的顺序,详细介绍每个章节的知识点。
第一章从古人类到农耕时代本章主要介绍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内容包括人类的起源,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农业的起源和农业社会的出现等。
1. 人类的起源:介绍人类起源的理论,包括原始社会和古人类的生活方式。
2. 古人类的生活方式:介绍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包括狩猎采集、使用火等。
3. 农业的起源:介绍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农业生产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4. 农业社会的出现:介绍农业社会的特点和发展,包括农业社会与原始社会的区别。
第二章古代东方的流行病本章主要介绍古代东方地区的流行病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内容包括古代东方地区的疫病流行,抗击疫病的努力,以及疫病对社会的影响。
1. 古代东方地区的疫病流行:介绍古代东方地区的疫病流行情况,包括鼠疫、麻疹、天花等。
2. 抗击疫病的努力:介绍古代东方地区人们对疫病的抗击努力,包括采取的防疫措施和医疗手段。
3. 疫病对社会的影响:介绍疫病对古代东方社会的影响,包括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第三章文明的摇篮-河流文明本章主要介绍亚洲河流流域的古代文明,包括两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的起源、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1. 两河流域文明:介绍两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和特点,包括城市的出现、农业的发展、制陶业等。
2. 长江流域文明:介绍长江流域文明的起源和特点,包括鱼米之乡、良渚古城等。
3.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介绍两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包括农业技术的进步、城市的兴起等。
第四章走向帝国的古埃及本章主要介绍古埃及的兴起、发展和衰落。
内容包括法老的统治、建造金字塔的工程、埃及的宗教信仰等。
1. 法老的统治:介绍古埃及法老的统治方式和社会组织,包括统一王朝的出现、官僚制度的建立等。
2. 建造金字塔的工程:介绍古埃及建造金字塔的工程,包括金字塔的结构和建造过程。
(完整版)七年级下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知识要点梳理(1—3课)第一课统一国家的重建1、统一条件:南北经济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2、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
3、大运河的开凿:目的: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
路线: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至涿郡,全长2000多千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了五大水系。
作用: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沿线经济发展,巩固了统一。
但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造成的社会后果也十分严重。
4、隋的覆灭:隋炀帝的暴政:骄奢淫逸,滥用民力。
5、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都城长安。
6、隋唐政治新格局:①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是吏礼兵刑户工,属于尚书省。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了皇权②科举制: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隋开创,唐完善,清末废除。
作用:实行后,用人权收归中央,扩大了统治基础;威胁中央的离心因素难以产生。
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唐太宗李世民:626年即皇位,改年号为贞观,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帝王。
2、贞观之治:(1)、原因: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②知人善任,虚心纳谏③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对外开放交流。
(2)、表现: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物价低廉,社会呈现出安定的局面,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史称“贞观之治”。
(3)、意义: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第三课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1、武周政治:(1)称帝条件:①高宗体弱多病,为武则天代为视政提供了机会。
②主观上,武则天个人具备政治才能。
(1)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历史上称她统治时期为“武周政治”。
(2)统治措施:1残酷诛杀反对她的人2继承唐初的制度3推行科举制4任用贤人(3)、意义:“上承贞观,下启开元”,为唐朝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一、知识导引(一)表解知识点1.隋唐的政治与经济2.合同为一家(民族关系)3.对外友好往来(外交关系)4.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剖析重难点1.隋朝为什么能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
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
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
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不可否认,隋炀帝想坐龙舟游江南也是开凿运河的动机之一。
隋文帝统治二十余年使隋朝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隋朝大运河,与长城一样是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
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贞观之治”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他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他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与边疆少数民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
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注重节俭;他虚心纳谏,任用贤才;发展科举。
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
在唐太宗统治期间,唐朝社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国力加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为盛世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唐朝盛世经济繁荣的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盛世最重要的反映是在经济繁荣方面。
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章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章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章知识点
1、建筑:
特点:规模宏大,气魄雄伟,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
代表:①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七百多年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
②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大明宫含元殿)。
2、印刷术:
①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②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歌等。
③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医学:
”药王“孙思邈《千金方》。
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三个时间和一个基本观点)(581年-618年)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基本观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
具体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
武则天:首创殿试。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多年。
科举制的消极影响:束缚了人们思想,忽视实用性学问,也阻碍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三、隋朝的灭亡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时间:618年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清单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清单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统一1.隋朝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2.隋的统一(1)时间: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强盛的隋朝(1)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力,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全长2700多千米。
“三点”: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
“四段”:由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由北向南依次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3.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过程:隋文帝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四、隋朝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三征辽东),社会矛盾激化。
2.隋末农民起义:起义首先爆发在山东地区。
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
3.隋朝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唐朝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三个时间和一个基本观点)(581年-618年)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基本观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
具体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
武则天:首创殿试。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多年。
科举制的消极影响:束缚了人们思想,忽视实用性学问,也阻碍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三、隋朝的灭亡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时间:618年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全)
七年级下册知识要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李渊就是唐高祖。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一、隋朝(一)政治1、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长安统一:589年灭陈统治:励精图治--开皇之治(二)经济2、大运河605年杨广(隋炀帝)三城:洛阳、涿郡、余杭四段: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作用: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二、唐朝(一)政治1、唐高祖(李渊)618年长安2、唐太宗(李世民)政: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贞观之治经: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吸取隋亡的教训)自:勤于政事,戒奢从简3、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国号“周”)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发展生产,选拔贤才(姚崇),使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4、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之治——任用贤才(走马任姚崇为相),重视地方吏治开元时期——“贞观之风,一时复振”唐朝衰亡——安史之乱、唐末农民起义(二)经济1、农业:兴修水利工程、水稻育秧移植栽培、蔬菜从西域传入新品种、茶叶在江南农业占重要地位。
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出现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由“茶神”陆羽著。
曲辕犁、筒车2、手工:丝织技术高超、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3、商业: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坊市制(唐长安城)(三)文化1、建筑:赵州桥,李春(隋)、唐都长安城及大明宫含元殿2、印刷:雕版印刷术(隋唐)—《金刚经》(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3、医学:《千金方》,孙思邈(药王)4、文学:a、李白(诗仙),盛唐时期,浪漫主义:豪迈奔放,清新飘逸。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b、杜甫(诗圣),由盛转衰,现实主义,气魄雄浑,沉郁悲怆。
“三吏”、“三别”,其诗反映了历史巨变,被称为“诗史”。
c、白居易,提倡诗歌要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
代表作《秦中吟》《新乐府》讽喻社会,同情人民,其诗直白如话,通熟易懂5、书法:a、颜真卿(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就有成就的书法家)“颜体”——雄浑敦厚。
《颜氏家庙碑》b、柳公权(借谈笔法劝谏穆宗在,留下“笔谏”的美名)“柳体”——方折峻丽,骨力劲健。
七年级下册历史1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概述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的知识点包括: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隋朝的统一: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隋文帝的统治:改革官制,发展经济,注重吏治,提倡节俭,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民族文字。
-隋朝的灭亡:隋炀帝暴政导致农民起义,618年隋朝灭亡。
2.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主政时期(627-649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逐步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3. “开元盛世”:-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713-741年),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人口大幅增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4. 科举制的创立:-创立:隋朝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完善: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进一步完善科举制。
-影响: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5. “和同为一家”:-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唐蕃会盟碑:823年,唐蕃会盟,立碑于拉萨大昭寺门前,汉藏两族“和同为一家”。
6. 对外友好往来:-鉴真东渡:唐朝高僧鉴真为弘扬佛法,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玄奘西行: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今印度)取经,历时17年,带回大量佛经,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西亚各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典籍。
以上是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请注意,具体知识点可能因教材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建议参考所在地区使用的教材版本进行学习。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全册)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全册)一、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 知识要点- 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成就- 社会生活和文化的繁荣2. 重点知识- 隋唐时期的统一与民族关系- 隋唐时期的经济发展- 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3. 难点解析- 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处理- 隋唐时期科技、文化成就的原因分析第二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1. 知识要点- 秦朝的统一- 汉朝的建立与巩固- 三国鼎立-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2. 重点知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汉朝的巩固和对外关系- 三国鼎立和两晋南北朝的更替3. 难点解析-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意义- 汉朝对外关系的处理- 三国鼎立和两晋南北朝更替的原因第三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 知识要点- 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 宋元时期的繁荣与开放- 明清时期的繁荣与闭关锁国2. 重点知识- 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政策- 宋元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3. 难点解析-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原因和影响- 宋元时期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的原因和影响-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的意义和影响二、世界古代史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1. 知识要点- 人类的起源和演化- 农业文明的兴起- 古代文明的交流与碰撞2. 重点知识- 人类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农业文明的兴起和传播- 古代文明的交流和影响3. 难点解析- 人类起源和演化的原因分析- 农业文明兴起和传播的影响因素- 古代文明交流的意义和影响第二单元亚洲和非洲的古代文明1. 知识要点- 古代印度文明- 古代巴比伦文明- 古埃及文明- 古中国文明2. 重点知识- 古代印度文明的成就- 古代巴比伦文明的法律制度- 古埃及文明的科技成就- 古中国文明的政治制度3. 难点解析- 古代印度文明成就的原因和影响- 古代巴比伦文明法律制度的意义- 古埃及文明科技成就的影响- 古中国文明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影响第三单元欧洲的古典文明1. 知识要点- 希腊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罗马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希腊罗马文明对后世的影响2. 重点知识- 希腊文明的成就和特点- 罗马文明的成就和特点- 希腊罗马文明对后世的影响3. 难点解析- 希腊文明成就和特点的原因分析- 罗马文明成就和特点的原因分析- 希腊罗马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三、历史综合练习第一单元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1. 知识要点- 历史知识的分类和运用- 历史知识的时间线索和事件联系- 历史知识的地理背景和文化环境2. 重点知识- 历史知识的分类和运用方法- 历史知识的时间线索和事件联系的梳理- 历史知识的地理背景和文化环境的分析3. 难点解析- 历史知识分类的合理性和运用方法的多样性- 时间线索和事件联系的准确性- 地理背景和文化环境对历史知识的影响和作用第二单元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1. 知识要点- 历史知识的比较和分析- 历史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历史知识的批判和反思2. 重点知识- 历史知识的比较和分析方法- 历史知识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 历史知识的批判和反思的态度3. 难点解析- 比较和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意义和价值的深度挖掘和理解- 批判和反思的合理性和建设性。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第一章中国古代的变革- 三纪一法:殷商时期的法律制度,分为夏、商、周三纪,加上周制定的法律,被称为三纪一法。
- 商代青铜器:商代青铜器制作技术高超,制品数量和品种都极为丰富,有商鼎、商彝等。
- 商代奴隶制:商代的奴隶主要用于生产和劳动,其中还包括女奴。
第二章两个文明古国的交往- 郑国渠:春秋时期郑国修建的一条运河,连接黄河和淮河。
- 马蹄铁汉墓:东周时期的汉墓,出土大量随葬品,如马蹄铁、铜鞮等。
- 两个文明古国的交往:互通有无,相互研究,促进了两国文明的繁荣。
第三章焦桐礼义故事- 焦桐故事:春秋时齐桓公面临选择继承人的难题,考查了焦桐的品德,最终选择他为继承人。
- 礼义故事:《左传》中的很多故事都提到了礼义之道,如孔子拜见鲁哀公时的礼节、衡山伯接待客人时的规矩等。
第四章秦汉的统一- 秦始皇的改革: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法律等,推广蛇形书法(小篆),修建万里长城、陵墓等建筑工程。
- 汉武帝的改革: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开辟了丝绸之路,发展了西南地区。
- 长安城:是秦汉时期的皇家都城,是古代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工艺最先进的城市之一。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文化- 六朝古都:包括南朝的建康(今南京市)、临淮(今淮安市)、江都(今扬州市),以及北朝的洛阳(今洛阳市)、鄴(今河北临漳)、平城(今山西大同)。
- 《庄子》和《南华经》:是中国道家文献的代表作之一,主张自由无为,追求超脱世俗的境界。
- 诗经、楚辞和《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第六章唐代的大唐盛世- 长安城:唐代的都城,是古代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 大唐盛世:盛开着多样的文化与艺术,进入了长达200年的和平时期,经济、科技和文化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 契丹、吐蕃、回纥等民族的来犯:这些民族入侵唐朝,给唐朝的疆土安定带来了很大的危机。
第七章中国古代科技- 四大发明: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些发明在世界科技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新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
结
一、历史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演变
- 人类社会的起源:猿人和旧石器时代
- 农业的发展:新石器时代和农耕文明的形成
- 城市文明的出现:商周时代和城市国家的建立
- 帝国的兴衰:秦汉时代和统一帝国的建立与衰落
二、世界上的古代文明
- 黑非洲的诸国:埃及文明和尼罗河流域的文化
- 美洲的古国: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
- 亚洲的古国: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和中国的古代文明
三、中国古代历史
- 夏商周时期:三代的更迭与封建制度的形成
- 秦朝:秦始皇的统一和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制度
- 汉朝:汉武帝时期的疆土拓展和丝绸之路的开辟
- 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和在中国的传播
四、世界古代历史
- 希腊罗马文明:雅典民主制和罗马法律的影响
- 东罗马帝国与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分裂与拜占庭帝国的建立
- 的兴起:的基本教义和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以上是新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重点要点1(第一单元)
七年级下册历史重点要点(第一单元)繁荣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杨坚就是隋文帝。
2、隋朝的统一:589年,隋朝灭陈,重新统一南北。
3、隋文帝的统治:隋文帝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
他在位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二、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隋炀帝从605年开3、起止: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二千多仅公里。
4、作用: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1、建立:隋末爆发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同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二、贞观之治1、措施:(1)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不过分压榨人民(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3)勤于政事,提倡节俭(4)任用贤臣,虚心纳谏(重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名臣)2、结果: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三、女皇武则天1、措施: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2、局面: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1、措施:(1)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为治”;(2)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3)提倡节俭。
2、局面: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表现:1、农业:(1)水利的兴修:四十多处大型工程(2)农耕技术的发展:南方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3)农作物的推广:蔬菜、茶叶(4)工具的进步:曲辕犁、筒车(5)抗灾能力增强2、手工业:(1)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3、商业:(1)有许多大都市(2)长安:布局:分坊(住宅区)和市(商业区)地位: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国际性的大都市科举制的创立一、科举制的诞生1、背景:魏晋以来,选拔官员主要以门第出身为标准,弊端突2、诞生:(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2)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二、科举制的完善1、考试科目: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2、关键人物:(1)、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2)、大力提倡科举,形成殿试制度,创设武举(3)、曾八次殿试,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三、科举制的影响(1)改善了用人制度,选拔了许多有才学的人(2)选拔官吏的权力集中到朝廷,加强了中央集权(3)促进了教育事业、文学艺术的发展(4)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影响深远和同为一家一、突厥汗国的兴衰:1、唐太宗打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给予适当安置。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新人
教版
本文档总结了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的知识点,为学生复提供指导。
一、大地的变化与发展
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 地球是一个略扁球体,分为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
- 地球既自转又公转,自转使得地球产生昼夜变化,公转使得地球有四季变化。
2. 大陆的漂移
- 大陆漂移是指地球上大陆板块的相对移动。
- 亚洲大陆漂移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二、古代的文明与变革
1. 文明和变革的定义
-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 变革指的是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
2. 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
- 本单元主要研究了两个古代文明:埃及文明和南美印加文明。
- 埃及文明的特点:河流文明、法老统治、金字塔建筑等。
- 南美印加文明的特点:太阳神、宏伟建筑、农业发达等。
三、经济与社会的变革
1. 商业与交通的发展
- 商业发展推动了交通的发展,形成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
绸之路。
-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通的重要通道。
2. 农业与手工业的变革
- 农业方面,我们研究了农田水利和农具的改进。
- 手工业方面,我们研究了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以上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同学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三个时间和一个基本观点)(581年-618年)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
基本观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
具体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
2、科举制(隋炀帝)▲▲▲
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
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
武则天:首创殿试。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多年。
科举制的消极影响:束缚了人们思想,忽视实用性学问,也阻碍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三、隋朝的灭亡
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时间:618年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
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②政治方面。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经济方面。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④边疆管理。
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唐朝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三、女皇武则天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在科举考试方面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设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
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②政治方面。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③经济方面。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文化方面。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第3课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最有名。
3、商业:长安城人口百万,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
的大都会。
(有商业区和居民区坊)。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意为各族共同的君主。
3、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作用: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特点:开放,充满活力、兼容并蓄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①李白的诗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
②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
③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唱,深受大众欢迎。
2、书法:唐朝最著名的书法家是颜真卿(特点:端正劲美,雄浑敦厚,代表作品《颜氏家庙碑》)和欧阳询(特点:方折峻丽,笔力险劲,代表作品《九成宫醴泉碑》)。
3、画家:唐朝最著名的画家是阎立本(善长人物故事画,代表作品《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情景,特点是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和吴道子(代表作品《送子天王图》,特点是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与日本的交往
(1)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唐朝最富影响的僧人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
(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前后12年,前5次东渡失败,第6次才成功,双眼失明)
二、与天竺(印度)的交往
(1)玄奘西行: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
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玄奘——《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
三、交流频繁的原因(吸引世界各国来华的原因):▲▲▲
A、唐朝政权强大,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代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C、玄奘、鉴真等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D、唐朝海陆交通发达。
四、唐朝的对外政策:对外开放和友好交往的政策。
▲▲▲
对我们今天的启示:A.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达,文化先进才能对于国外产生辐射力和吸引力.B.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