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夏商周建筑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PPT课件

中国古代建筑-PPT课件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建筑可以从近百年上溯到六七千年以 前的上古时期。其中,经历了几个主要发展阶段, 分别是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代和明清时期。这 几个时期在建筑发展史上的共同特点是修建了大批 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包括宫殿、陵墓、都城以及防 御工事、水利工程等,且在建筑形式、选材等方面 的影响泽及后世。 其中,秦朝修建的秦始皇陵及长城、隋朝修建 的赵州桥、明清两朝的帝王宫殿紫禁城等至今还在 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太和殿:面阔十一开间
(2)木头圆柱
常用松木或楠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置于石 (有时是铜器)为底的台上。多根木头圆柱, 用于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
(3)大梁
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 用以形成屋脊。
(4)斗拱
定义:是我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构件。方形木块叫 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 般置于柱头和额枋、屋面之间。
在我国南方地区使用很普遍, 用于小式建筑
今傣族的竹楼,侗族、苗族、 布依族的吊脚楼
抬梁式
穿斗式
干栏式
木构架有以下好处和作用:
1.木构架如同现代的框架结构,承重与围护结 构明确分开。屋顶的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墙 壁只起隔断作用。(外墙隔热妨寒,内墙分割 室内空间)
2.人们常用“墙倒屋不塌”这句谚语来形容中 国古建筑。由于木材具一定弹性,构架各节点 榫卯又有若干伸缩余地,使房屋具备了防震、 抗震的能力。如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为国 内现存最古木塔,经千年历数次强地震而巍然 屹立便是一例。
作用有三:①支撑作用:用以支挑深远的屋檐,并 把其重量集中到柱子上;②装饰作用;③等级作用, 斗拱的大小与出挑的层数有关,层数越多,等级越 高。
发展演变:斗拱可以作为鉴别建筑年代的一个主要 依据。

夏商周时期PPT课件

夏商周时期PPT课件
二、商朝的国家机构和阶级关系
(一)商的起源及发展
起源于东方,黄河下游的豫、鲁地区是商 人活动中心
商朝自汤创立,至纣,共传31王,17世, 约554年,其疆域西达陕西,北至河北,南至湖 北。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 周分为西周和东周: • 西周(约前1046年-前771年)自武王始,幽王至
,历13王,275年。前期:武王至昭王;中期:共 王至夷王;后期:厉王至幽王。 • 东周分春秋和战国,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分 三阶段:一、平王东迁-齐桓公称霸;二、北杏会 盟-向戌弭兵;三、弭兵条约-春秋结束。战国(前 475年-前221年)三阶段:魏国强盛,东西对峙, 秦统一六国。
• 桀逃至鸣条(一说今河南中部,或今山西安邑) ,汤追之,又在鸣条展开了大战。桀再次被击败 ,被汤放逐于历山,与末喜氏同居,最后又跑到 了南巢之山(今安徽巢县)并死于此处(《淮南 子·修务训》稍有不同,说汤“整兵鸣条,困夏南 巢,谯以其过,放之历山”)。
• 鸣条之战,夏室覆灭,在方国部落的支持下汤在 亳(今河南商丘)称“王”。
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也。”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
而无敌于天下。东面征而西夷怨,南面征而北狄怨,曰:“奚为后
我?”民之望之,如大旱之望雨也……
《孟子·滕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 夏朝的国家机构: • 1.夏王为最高统治者,王下设百官, • 2.典章制度:夏礼,夏训 • 3.建军队,建监狱“夏台” • 4.分九州,按地域统治,组织国民

中国建筑史课件演示文稿

中国建筑史课件演示文稿

第31页,共327页。
第32页,共327页。
第33页,共327页。
第34页,共327页。
第35页,共327页。
第36页,共327页。
第37页,共327页。
第38页,共327页。
第39页,共327页。
第40页,共327页。
第41页,共327页。
第42页,共327页。
第43页,共327页。
第185页,共327页。
第186页,共327页。
祈年殿殿高38米, 直径32米,三层重 檐向上逐层收缩作 伞状。建筑独特, 无大梁长檩及铁钉 ,二十八根楠木巨 柱环绕排列,支撑 着殿顶的重量。祈 年殿是按照“敬天 礼神”的思想设计 的,殿为圆形,象 征天圆;瓦为蓝色 ,象征蓝天
第187页,共327页。
第106页,共327页。
第107页,共327页。
第108页,共327页。
第109页,共327页。
象天法地:天 人合一
第110页,共327页。
第111页,共327页。
第112页,共327页。
第113页,共327页。
第114页,共327页。
第115页,共327页。
第116页,共327页。
第175页,共327页。
第176页,共327页。
第177页,共327页。
中和殿平面呈 正方形,面阔 、进深各为3
间,四面出廊 ,金砖铺地, 建筑面积580㎡ 。屋顶为单檐四 角攒尖,屋面覆 黄色琉璃瓦,中 为铜胎鎏金宝顶 。殿四面开门。
第178页,共327页。
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 ,建筑面积1240.00㎡,
第15页,共327页。
第16页,共327页。
第17页,共327页。

中国建筑史(商周)

中国建筑史(商周)

• 公元前16世纪建立的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
• 建立了一个具有相当文明程度的奴隶制国家 • 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自从有了文字记载,手工业分工 明显,后期青铜器的使用已达到相当纯熟的程度。 •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进步及大量奴隶劳动的集中,建筑技 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夯土技术已趋于成熟,同时木构技术也有鲜明 的发展与进步 • 建筑技术发展:瓦的发明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春秋战国周时期的建筑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五帝 夏 商 周
约公元前30世纪初~约公元前21世纪初 约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 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公 元 前 1046 年 ~ 前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256年 东周 前770~前256 春秋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中外建筑史》
2007-02
江苏武进 的淹城可能是 春秋时期的淹 国国都。它有 三重城墙,每 重城墙外有护 城河。只有西 北角有桥可以 出入。护城河 内用独木舟为 交通工具。布 局反映了当时 战乱频繁,国 君以深濠高墙 自卫的状况。
《中外建筑史》
2007-02
曲阜鲁城是西 周至战国时期 鲁国的都城, 由外郭和内城 两重城墙组成, 是目前已知采 用外郭最早的 城市。它与 《考工记》中 描述的城市比 较相似。
春秋战国时期的 建筑
春秋战国秦-高台建筑
秦咸阳宫殿一号宫殿遗址
中国建筑史——奴隶社会建筑3
春秋战国 时期的高台建 筑,有两类, 一种是建筑建 在夯土台上, 另一种是围绕 夯土台建造多 层建筑,上图 即后一类形式。
《考工记》是春秋末 期齐国关于工艺标准和制 度的官书,是我国古代重 要科学技术文献。书中有 部分内容涉及到城市建设, 反映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 有关制度。左图为其所绘 制的王城图,是归整、方 正、对称的城市面貌。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ppt课件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ppt课件
自北宋大修起,曲阜 孔庙经历了很多兴衰变迁 才形成今天的规模。其中, 大成门以北的格局基本为 宋代已有,大成门以南为 宋后历代加建。单体建筑 则绝大多数为明清时期所 建。曲阜孔庙的形制在国 内影响深远,各地文庙皆 根据孔庙的格局演变而来。
秦咸阳宫殿建筑遗址中“一号宫殿”的复原想像图(图2-10) 其剖面图(图2-11); “四号宫殿”的遗址(图2-12) 阿房宫的铺地砖(图2-13)。
14
图2-10
“一号宫殿”的复原想像图
15
图2-11 一号宫殿剖面图
16
图2-12 四号宫殿遗址
17
图2-13 阿房宫的铺地砖
上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 道毋饥人”的模印字样
北京故宫、沈阳故宫——中华文化的无价之宝; 天坛 ——沟通天地的神妙艺术。
明清宫殿继承了宋元宫殿的一些特点,总体布局原则依然延 续历代宫殿所遵循的“三朝五门”制度,同时也有所调整和发展。 这主要表现为简化院落层次,突出主要殿宇在宫殿建筑群中的地 位,进而强化宫殿空间序列的艺术感染力。北京故宫充分体现了 明清两代以建筑群体结构组织空间的高超艺术。
74
图2-61
凤凰楼
75
图2-62
大政殿
76
图2-63
大政殿龙柱
77
图2-64
十王亭
78
2、明清坛庙 明清时期的坛庙建筑,主要有太庙、天坛、地坛、日坛、 月坛、孔庙、先农坛等。 坛庙建筑的基本特征: 第一,建筑布局严正有序,气氛庄严肃穆; 第二,建筑形式多带有象征意义; 第三,建筑群中往往需要一些其他世俗建筑所没有的、用 于祭祀功能的特殊建筑,如神厨、宰牲亭、具服台等。 天坛(图2-65)
第二章 “非壮丽无以重威”(一)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第二章夏商周美术课堂版PPT

第二章夏商周美术课堂版PPT
建筑
夏商建筑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商代的宫殿建筑基 址。
►一号宫殿遗址与二号宫殿基址已经具备了后 世皇宫的基本特征:高大宏伟、主体居中、 布局对称、面南、与民居截然隔开等。其主 要目的已不是为居住,而是象征权威、象征 等级。作为特殊的建筑,它已脱离开一般建 筑的应用性和目的性,通过建筑的体量和布 局体现社会观念。
型制特征及其时代审美差异
夏、商、西周的青铜工艺,由于社会体 制和审美习尚的不同,造成了青铜器型制和 艺术风格的差异。三代青铜工艺的发展变化, 大体可分五个时期:
(1)滥觞期――夏至殷前期
此间的实物发现尚少,所见实物大率比 较粗糙,铸造水平较差,种类亦少。因其刚 刚由原始陶器转化而来,工艺水平差是合乎 事物发展规律的。不过从文献记载看,夏铸 青铜器有非常明确的功利目的――使民知神 奸。
觯、角、斝、匕、禁、鉴
觯(zhi),饮酒器,形似瓶而矮。 角、斝(jia)二器皆三足一耳,形与爵略同。角,口羡而无柱,
上多有盖。斝(音甲),口圆而有柱,饮酒器,甲骨文写作, 上象柱,下象足,形似爵。造型精巧,装饰华丽。 匕、与柶(si)实为一物,因质料不同而异名。古之匕以角制, 柶以木制,平时饮食多用以匕,待客以柶。匕柶(si)即今日 之汤匙。 禁,陈放酒具之器。形如案板加矮足。 鉴,形似大盆,盛冰器。
【壶】盛酒浆之器,其形仿自然的瓜瓠即瓠芦瓢。一般有提梁、两 耳,大多无盖。
【卣】盛酒器。较壶为小,形状近似。有提梁。袝(音附)祭用卣。 (《周礼·春官》)。
觥、盉
觥(gong),《诗经》屡言 兕觥,可见其重要。盛酒 饮酒皆用之,多做成动物形 象。
盉(he),合水于酒之器, 用以调节酒之厚薄。
爵、觚(gu)
鼎 的 样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夏、商、周、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夏、商、周、

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 一条明显的轴线,前后两进院子, 门前有树(影壁)——大门——前院——前堂 ——中廊——后室; 前堂、廊和后室形成最早的工字殿。 南北45.2m,东西32,5m。
陕 西 歧 山 风 雏 村 西 周 建 筑 遗 址


两侧厢房围合成闭合式庭院,四周有檐廊环绕; 南北朝向稍偏东,前面“隧”(门)占一间,东塾西塾各三间; 门内即由四面房间围合的“庭”,庭北为主体建筑“堂”, 堂为六间;堂前有三阶,中阶不在轴线上;后庭为廊分为二,庭 后正室三间,其余为小间; 可以看出,正在向中轴对称的单数间平面,逐渐发展的过
河北藁城台西村宫殿遗址
3.晚商:殷墟遗址-河南安阳小屯村殷虚宫殿遗址


北区—宫殿区 中区—宗教部分 南区—祭祀地区 殷墟的宫室是陆续建造的 ,并且以单体建筑沿着与子午线大体 一致的纵轴线有主有从地组合成较大的建筑群 后来中国封建时代的宫室常用的前殿后寝和纵深对称式的布 局方式,在商代后期宫室中已初成形状
1、社会背景:
2、都城:
1、据《汲冢周书•作洛解》记载:“城方千七百三十丈, 郛方七百里,南系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 2、 《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 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世,市朝一夫┄”
商周时期的建都思想:
“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则国中之中而立宫”
宫室的组成:五门三朝




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

礼记》:“城郭沟池以为固” 《竹书纪年》“大飨诸侯于钧台”
商(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

历史背景: 建筑遗迹: 1).河南偃师二里头成汤都城---西亳宫殿遗址 -----我国最早的封闭式庭院和最大的木架夯土建筑

中国建筑史2夏商周建筑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2夏商周建筑PPT课件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层次。本身可分成四期,用一 期至四期分别出土的遗物,经碳14测定,确定其 考古年代约为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600年正好 在夏王朝的纪年范围内。
二里头宫殿建筑遗址已发掘两座。
一号宫殿庭院呈缺角横长方形,东西108米、南北 100米,东北部折进一角。
在整个庭院用夯土筑成高0.4~0.8米的平整台面
第二章:夏、商、 西周时期建筑
(公元前21 世纪—前771)
§ 2 · 1夏、商、西周时期建筑概观
夏、商、西周是中国的奴隶社会。根据史学界意见, 中国第一个奴隶社会从夏代开始。主要依据: 1 . 奴隶数增多; 2 .已能组织大规模水利活动; 3 . 城和军队的建立; 4·在随葬品中贫富差别明显。
2
一· 建筑史分期 1·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代表建筑
城、宫殿、高台建筑
2·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商代在夏的基础上有较大发 展
青铜器与甲 骨文
在建筑上主要表现于:
·城郭建设、宫殿、陵墓、囿版筑技术 3·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顶峰
二· 中国奴隶社会建筑特征与成就
复原图。 可进一步学习的读物
杨鸿勋 初论二里头宫室的复原问题 《建筑考古论文集》第71~80页
§ 3·3 商代建筑
(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商前期 1600─1300 商后期(盘庚迁殷后)
盘庚、小辛、小乙 1300─1251 50
武丁 1250─1192 59 祖庚、祖甲、廪辛、康丁
1191─1148 44 武乙 1147─1113 35
· 目前夏朝的史料不足,还看 不到它的全貌。
二· 夏代建筑考古资料
1· 河南偃师二里头1号宫殿遗址

中国古代夏商周 时期 PPT

中国古代夏商周 时期 PPT
•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 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训练军队,任 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 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谢谢
商朝的服饰文化
商朝服饰颜色的色差极为明 显,这是由于统治地位和社 会地位造成的,贵族服饰采 用青,赤,黄等颜色构成, 而平民百姓的服饰就极为简 单了,并没有那么丰富多彩
商朝的服饰
商朝的服饰
周朝
时间∶前1046年—前256年
简介∶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由先周首领周武王灭商 之后创建,周朝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周朝分为“西周” (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启,也称夏启、帝启、夏后 启、夏王启,他是禹的儿子, 夏朝的第二任君王。 前1978年―前1963年在位。
夏朝简介
1.领导人∶夏启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成为中国 历史上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从此原始社会 宣告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夏启也成为了中国历 史上的第一个帝王。
2.青铜∶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夏朝。
领导者∶周武王
周武王
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在位15年。 武王继位后,继承父志,重用周公 旦等人治理国家,周国日益强盛, 为讨伐暴君统治下的商朝,商朝大 败,商汤建立周朝,后世尊崇为古 代明君。
周朝的制度
•周灭商后,西周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 统治,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支撑周 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分封制、井田 制、宗法制、礼乐制。
•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 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 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 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中国古代建筑介绍ppt课件

中国古代建筑介绍ppt课件
53
54
▪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具有以下几个 方面的特点: 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 2、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 与布局
▪ 3、独特的单体造型 ▪ 4、多样的装修与装饰 ▪ 5、写意的山水园景
55
56
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 木构建筑以木材构成各种形式的梁架,并作为整 个建筑物的承重结构主体,墙壁只起围护作用, 多数不承担荷载,故有“墙倒屋不倒”之称。
7
江苏武进淹城遗址(春 秋时小国淹国的都城,
有城墙三圈)鸟瞰
8
3、秦汉-南北朝
▪ 秦 古建走向统一化、大型化,为汉代打下基础。 ▪ 汉 形成我国古代建筑第一个高峰。木架建筑渐趋
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发展。叠梁式、穿斗式 木结构形成,多层木架建筑普遍建造。斗拱普遍使 用,但形式不统一,未定型。屋顶形式多样化:悬 山顶、庑殿顶、攒尖、歇山、囤顶等。岩墓出现并 盛行,石拱券墓,石梁板墓在东汉开始流行,石雕 艺术发展。建造了大规模的宫殿坛庙陵墓,西汉都 城长安城面积约为AD4cent古罗马城的二倍半。 ▪ 三国、晋、南北朝 建筑技术主要是继承和运用 汉代的成就,由于佛教的传入使得佛教建筑大发展。 高层佛塔出现,如洛阳永宁寺、登封嵩岳寺、新疆 赫色尔石窟、敦煌、大同、云岗、龙门等。
59
60
61
2)木构架体系之穿斗式
▪ 穿斗式:又称立贴式构架,也称穿逗架、穿斗架。 其特点是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 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 穿枋贯通各柱,组成一组组的构架;平行的两组木 构架之间,也是用横向的枋与檩连接。
▪ 穿斗式构架的优点是可以使用细木料,山面抗风性 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
▪ 混合式构架:即叠梁式与穿斗式混合使用的构架形 式。一般是在房屋两端的山面用穿斗式而中央诸间 用抬梁式的,称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法。多见于南方 民居中。

最新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ppt课件

最新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ppt课件
南北朝以后,都城及州县城设鼓楼、谯楼,供报 时或报警之用。
从元大都开始,在城市居中地区建造高大的钟楼 与鼓楼。
北京钟楼
北京鼓楼
西安钟楼(明)
西安钟楼鸟瞰
西安鼓楼鸟瞰
7.城市排水: 汉长安——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 唐长安城——在街道两侧挖土成明沟
明代,设沟渠供排泄雨水,并设有街道厅专司疏浚挑挖 之职。 清代,设街道厅和值年沟渠河道大臣,负责内城沟渠。 8.城市规模宏大:面积与人口都居世界前列。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我国境内已发现原始社会城址30余座。 技术上:采用夯土筑成。
城址中存有大面积的夯土台,推测为统治者的 居住地和活动场所。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郑州商城、偃师商 城、湖北盘龙商城、安阳废墟中还具有成片的宫殿 区、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
城市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
2.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 铁器时代的到来、封建制的建立、地方势力的
方式(隋大兴城) 改建或有山丘河流的城市——根据地形随宜变通,
不拘轮廓的方整和道路网的均齐。 城市道路宽度≤150m,宋以后砖石路面广泛应用
于南方城市。 4.居民的娱乐场所: 南北朝至唐 多依靠佛教寺院及郊区的风景区。
名胜和私家园林也是春游的胜地。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东京清明时节市民到郊
外春游的盛况。 戏场单独成立“瓦肆”,包括各种技艺在内。
意义: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承继了曹魏邺城以来近 400年都城建设的经验,正式完成了三城相套的格局, 对后来的隋唐长安和洛阳城均有很大的影响。
三、南朝建康的建设
建康位于今南京市,东依钟山,北枕玄武湖,西 北濒长江,东、南有青溪和秦淮河环绕,形势险要,历 来有“龙蟠虎踞”之称。吴、东晋、宋、齐、梁、陈六 朝都建都于此。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1)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1)

高台建筑特征:
以夯土台为 中心,周围用 空间较小的木 架建筑环抱, 上下层迭二三 层,形成一组 建筑群。
3、装饰与技术
◆ 春秋时期出现砖,主要用于室外铺地及墓葬 · ◆ 建筑装饰:有彩画。《论语》:“山节藻棁”。《春
秋》:“楹,天子丹,诸侯黑,大夫苍” 色彩的等级制。
4、室内:席地而坐。以 “筵”为为计算建筑体量 的单位。以“几”衡量室 内面积的模数。
1、城市:既统治是阶级居住的场所,也是对外防御 的堡垒。有大小之分。都城:称为镐京。
2、建筑实例: ◆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四合院。 特点:A、“合院”形式,四周有檐廊环绕,基址下
有排水管和暗沟,排院子里的水; B、平面中轴对称; 源自、布局前堂后室,内外有别,尊卑有序。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 建筑遗址将“茅茨” 演进为“瓦屋”,奠 定了中国建筑以土、 木、瓦、石为基本用 才的悠久传统。
◆ 西周时发明了瓦
◆ 凤雏村出现了三合土:白灰+沙+黄泥抹面
西周令方彝
(二)春秋(前770~前476年)
历史文化背景:
田地私有制、诸侯国争战 天子失学、百家争鸣
先秦理性精神——伦理理性的社会
春秋时期建筑状况:
铁器的使用 匠师:公输般(鲁班) 瓦的普遍使用,并开始用砖的历史 高台建筑开始兴起。作用:攀比、了望。 建筑装饰与色彩
3、河姆渡文化
住屋形式:干 阑式建筑,下层用 柱子架空,上层用 作居住。它是由原 始巢居发展而来。
我国发现最早 的采用榫卯技术的 木构建筑。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 木构件
河姆渡遗址
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4. 红山文化 :最早的神庙与祭坛 原始农业 定居生活 有一定的畜牧和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
17
.
18
.
殿顶可能是重檐庑殿顶。《考工记》和《韩非子》 都记载先商宫殿是“茅茨土阶”,遗址也未发现 瓦件,故殿顶应覆以茅草。
前是平坦的庭院,院南沿正中有面阔七间的大门 一座,在东北部折进的东廊中间又有门址一处, 围绕殿堂和庭院遗址
2·中国奴隶社会是宗族和宗法制度控制的社会, 神的崇拜远次于祖先的崇拜。在整个奴隶社会, 尚未形成的神的崇拜体系。
8
.
使得中国奴隶社会建筑,既没有古埃及、古印度 宗教建筑的压抑和神秘,也不象古希腊奴隶民主 制下的建筑那样自然、明朗。中国建筑一大特点, 是表现出一种等级森严的秩序,这在中国奴隶社 会建筑中便已见端倪。
22
.
它的地望与文献记载中的“禹居阳城”相符。
遗址内还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生活用 具和生产用具。陶器多砂质与泥质,陶色多灰色, 并有棕陶与黑陶。表面多饰有篮纹和方格纹,并 有指甲纹和弦纹。
另外还发现有早期
青铜器遗物。
城址内残留着与城
墙同期的夯土建筑
和“奠基坑”
23
.
§ 2·3 商代建筑
·2 号宫殿基址在一号遗址东北,殿堂同样建在
长方形基座上,可复原为面阔三大间、进深一 大间,带有廊的宫殿建筑。
· 殿堂南面是庭院,发现有地下排水管道。围
绕 殿堂和庭院有北墙、东墙、东廊、西墙、西廊 ,南面亦有廊和大门。大门中间是门道,两侧 为塾。这种由殿堂、庭院、廊庑和大门组成的 宫殿建筑格局,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对后世很有 影响。
(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商前期 1600─1300
商后期(盘庚迁殷后)
盘庚、小辛、小乙
1300─1251 50
武丁 1250─1192 59
祖庚、祖甲、廪辛、康丁
1191─1148 44
武乙 1147─1113 35
24
.
文丁 1112─1102 11 帝乙 1101─1076 26 帝辛 1075─1046 30
11
.
§ 2· 2 夏代建筑 (公元前2070-前1600年)
一·概况
由夏启开创的父死子继的世袭制王朝,历史上 称为夏代。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时代。不 过,从司马迁开始,史学家们大多将夏代的开始从 夏算起。自禹至桀,共十四世、十七王,前后经过 了四百余年。
夏朝的活动区域,主要是黄河下游一带,中心 在河南西北部与山西西南部,帝都阳城。
一·概况
商朝最早的国都在亳(亳音伯,今河南商丘)。 在以后三百年中共迁都五次。
公元前14世纪,商朝第二十位国王盘庚从“奄” (今山东曲阜)迁至“殷”(今安阳小屯),直 至
商朝灭亡。后人称这段历史为殷朝,此地也称殷 都。殷都被西周废弃之后,逐渐沦为废墟,故称 “殷墟”。
25
.
二· 城市、宫殿
代开 始。主要依据: 奴隶数增多;
3
.
一· 建筑史分期 1· 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 代表建筑 城、宫殿、高台建筑 2·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 商代在夏的基础上有较大发 展,这突出反映在青铜器与甲 骨文。在建筑上主要表现于: ·城郭建设、宫殿、陵墓、囿版筑技术 3·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顶峰
1· 郑州商城(嚣,或西亳)
第二章:夏、商、西周
时期建筑
(公元前21 世纪—前771)
1
.
§2·1夏、商、西周时期建筑概观
夏、商、西周是中国的奴隶社会。根据史学界意见, 中国第一个奴隶社会从夏代开始。主要依据: 1 . 奴隶数增多; 2 .已能组织大规模水利活动; 3 . 城和军队的建立; 4·在随葬品中贫富差别明显。
2
.
夏、商、西周是中国的奴隶社会。根 据史学界意见,中国第一个奴隶社会从夏
4
.
5
.
6
.
7
.
二· 中国奴隶社会建筑特征与成就
1· 从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看,中国奴隶社会在极 低的生产力水平下,完成了木结构体系的草创, 并掌握了筑城与高台建筑的方法。
· 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为世界 主要三种体系(石、木、生土)之一,在奴隶社 会虽然尚属草创阶段,但结构方式以基本确立。
12
.
河南登封王城岗发河南登封王城岗发掘的「奠基坑」
13
.
·夏朝建立了军队、修城郭、 制定了刑法、修监 狱,筑 宫室台榭。 · 夏朝使用了铜器,史籍中 有禹铸九鼎记载。二里头 遗址中,不但发现了青铜 器,而且还发现冶铜、铸 铜遗址。 · 目前夏朝的史料不足,还看 不到它的全貌。
9
.
青铜兽足方鬲上的门
10
.
3·从建筑材料和技术看,中国奴隶社会木工技术 已达到很高水准,瓦已用于建筑,但尚未使用砖,
建筑还没完全脱离原始状态。
4· 礼制的萌芽、形成,对中 国以后三千年的建筑:从城 市、宫殿到民居,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青铜鼎 商晚期(公元前 13世纪 -- 前11世纪)
20
.
21
.
3· 河南登封王城岗 位于河南登封市告成镇西北约0.5公里处的土岗
上,俗称“望城岗”。 东西并列两座城堡,西城 的东墙也就是东城的西墙。 东城因被冲毁,只剩下南 墙西段,残长约30米。西 墙南段残长约65米 西城垣略呈正方形,周长 约400米。 城墙基保存较好。可见出 为卵石夯具夯筑。
14
.
二· 夏代建筑考古资料
1· 河南偃师二里头1号宫殿遗址
从发现的遗迹、出土的遗物以及地层叠压关系来 判断,二里头文化是介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与商 代文化早期之间的一种文化。而且三者之间是相 互衔接的。也就是说,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之后 是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之后紧接着是商代 文化。
15
.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层次。本身可分成四期,用一 期至四期分别出土的遗物,经碳14测定,确定其 考古年代约为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600年,正 好在夏王朝的纪年范围内。
二里头宫殿建筑遗址已发掘两座。
一号宫殿庭院呈缺角横长方形,东西108米、南北 100米,东北部折进一角。在整个庭院范围用夯土 筑成高出于原地表0.4~0.8米的平整台面,可见 为在湿陷性黄土地上建大屋而不致沉陷,此时建筑 上已大量应用夯土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