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完美版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8f3ee037482fb4daa58d4b7d.png)
二、建立“福利国家”
含义: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 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 干预,以调节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次序和经济生活正 常运行的一种方法。
肯尼迪:“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 人,就不能保全少数富人”。 1、目的: 直接目的: 根本目的: 缩小贫富差距 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主导 信息技术 “新经济”:是指不同于传统经济── 工业经济的一种新型经济,也称知识经 济。
本课小结
生产力发展 资本主义新变化
经济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社会政策:福利国家的建立
产业结构:第三产业的兴起
经济增长模式:“新经济”的出现
实质: 资本主 义生产 关系的 局部调 整
(2015·江苏泰州一模·17)《英国通史》写道:(英国首 相)撒切尔夫人信奉货币主义理论,上台后就进行大刀 阔斧的改革,她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 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撒 切尔夫人的一系列政策确实取得效果。从1983年起情况 好转,到1988年英国已走出危机,经济增长率超过了欧 美国家的平均水平。下列不属于撒切尔夫人改革背景的 是( D ) A.经济危机与“滞胀” B.福利国家的弊端 C.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 D.知识经济的兴起
由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使用的石油大部分要从中东 进口,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付更多的钱购买石油,造 成生产成本增加,物价上涨,由此也引发了二战后资 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70年代的经济“滞胀”现象
表现: 经济停滞或下降;物价猛涨;通货膨胀; 特点: 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相互交织
原因: ①供给严重超过需求,导致生产下降,出 现经济危机 (根本原因)
1985年起不断改革和调整。如:1988年颁布《健康 20世纪80年代 改革法》、1989年颁布《1992年养老金改革法》、 中期至今 1994年增加《社会护理保险法》……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0837b4a9f121dd36a32d822f.png)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1.第三产业兴起
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教育、法律、旅游等服务行业。
第三产业:提供各种劳务的服务业
材料1:1970—1975年美国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 数的5%下降到3%,同期,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 30%下降到13%,而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 从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 材料2:美国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4、经济增长模式: “新经济”的出现。
新变化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 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有何启示? 西方资本主义 局部调整生产力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福利国家 第三产业 新经济 中国 改革要不断深化
国家干预要和市场相结合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重视科教;融入全球化
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
3.福利制度的利弊
“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就不能保全少数 富人”——美国总统肯尼迪
图说历史
福利国家宣传画:从摇篮到坟墓
“福利国家”的发展历程
阶段 概念起源 成功实践 日渐完备 缩小规模 时间 19世纪中叶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 六七十年代 八十年代
(2)特点: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低财政赤字、高增 长,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3)增长动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4) 产生影响:美国经济实现了历史上罕见的长达10年 的经济高速增长。
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1、经济政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2、社会政策: 普遍建立福利国家。
3、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蓬勃兴起。
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件(28张优秀)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件(28张优秀)](https://img.taocdn.com/s3/m/dc829fa46bec0975f465e2f7.png)
项目
美国
期间(年)
1963-1973 1974-1979
年均生产率增长
1.9 -0.1 3.0 0.8
消费品价格提高
3.6 8.6 5.3 15.7
英国
1963-1973 1974-1979
探究三:上表反应了什么经济现象 ?资本主义 国家是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的? 滞胀(即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 )
探究四:美国、英国是如何医治“滞胀病”的? 思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增强市场的调节作用。
变化四:新经济的出现
含义(包括三个要素)
经济全球化为背景; 知识经济为基础, 信息技术为主导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 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 新经济。” 近年来在中国,“新经济”早已是热潮涌动,渐成规 模,诸如“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和“互联网+”等,都在推动着新经济的生根发芽、开 花结果。 ……依托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新经 济”正在释放中国消费潜力、拉动内需增长上发挥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福利国家的评价
积极性: 缩小了贫富差距 缓和了社会矛盾, 稳定了社会秩序。 消极性: 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助长了惰性; 降低了社会发展效率。
学习目标
1、浏览教材小标题,说出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归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分析战后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分析“福利国家”的积极性、实质及 福利政策调整的原因。 4、阅读教材,说出第三产业兴起的原因、表现; 新经济的含义。
概念解读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国家利
国有化、经济计划、财 政政策 等手段干预经济, 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资本主义经济健康发展。
课件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课件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c2270a48cc22bcd127ff0c91.png)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 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2. 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二、建立“福利国家” 1. “福利国家”的产生 2. 福利制度的发展 3. 福利规模的缩小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1. 第三产业的兴起 2. “新经济”的出现
国有企业 高新技术
课件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课程标准的内容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 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承认资本主义存在 消费不足等弊病。提出:当商 品供给大于需求时,政府就应 当通过举办公共工程、降低利
利率等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当需求大于 供给时,就采取相反的措施。政府必须放 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 这是对传统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一次革命。
1950年
1995年
第一产业 6%
2%
第二产业 36%
27%
第三产业 58%
71%
——李琮《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信息革命
电讯
计算机
网络
1973年鲍20勃0•0凯年恩美在英国国的演信讲首息次产提出业因的特网规的模构已想 超
1975年ARPANET网络开始商业化
1过98169年9美0年国科作学为基第金会一建流立远产程业通讯的主汽干车线网制络造NSF业NE、T 1金99融1年业美国和参保议员险艾业尔。•戈尔首次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设
世界工业年均增长率示意图
1948- 1971年
1879- 1900年
1860- 1870年
0.00%
5.60% 3.70%
系列1
2.90%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700bb63558fafab069dc0275.png)
③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并重;
④重视科技教育,利用好全球化的机遇;
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
第一次 现代化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第二次现代化 工业经济
工业时代
工业社会
知识社会 知识经济 知识时代
第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的二次现代化
考纲要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对应考点
、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 新变化和经济发展的表现。
、“福利国家”的出现 、第三产业和美国“新经济”
制定 经济计划
三、考点演练
.对表中反映的资本主义经济现象解读最恰当的是
.体现“滞胀”特征 .国家干预经济 .经济“大萧条” .经济增长缓慢 【考点】世纪年代经济“滞胀”的特征 【解析】“滞胀”指经济增长停滞,伴随高失业、
高通胀。表中年的数据就是其典型表现。干 扰项,只说明了其中一点,不全面。
材料:(美国)世纪年代,在经济繁荣的背后,生产率却 由上升转为下降。与此同时,工资福利水平却在不断提高 ,年后工资上升幅度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时,因越 南战争升级导致社会开支猛增,使得政府的财政赤字于年 曾创记录地达到亿美元,……年第三季度至年第三季度, 粮食、石油、鱼粉等必需品价格猛涨。时逢石油危机,于 是石油价格整整涨了倍,……加上美元贬值等因素,物价 扶摇直上,达到了年全年上涨的历史最高记录。……就政 府政策而言,主要是宏观经济政策、社会福利政策以及政 府管制政策三大失误导致了“滞胀”的发生。
.建立欧洲共同体 .实行国家干预经济
【.建考设点福】利二国战家后资本主.义大政力策发的展调科整学,技区术域一体化
【解析】抓住关键词:修补资本主义、修正民族国家。 建立欧共体有助于消除欧洲各国间的贸易壁垒,加强国 家间的联合。国家干预和建设福利国家,推动资本主义 竞争更加有序和社会稳定。而发展科技可以推动生产力 发展,却无法消除资本主义的弊端。故项符合题意。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16879431fc4ffe473268ab1f.png)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二战后以美国产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新变化,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进一步调节。
1、战后西方国家建立了普遍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工人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提高,人民生活得到保障,阶级矛盾缓和。
2、产业结构适应科技进步和需求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升级,特别是第三产业兴起和“新经济”出现。
3、在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方面,放弃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结合起来。
这些调整顺应了科技发展和全球化的需要,推动了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oxRR0cLlEW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二战后以美国产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新变化,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三产业兴起和“新经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通过对“福利国家”的学习,培养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oxRR0cLlEW能力目标:利用图片形成的鲜明对比来理解战后资本主义调整所带来的进步和变化。
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和典型材料,引导学生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
oxRR0cLlEW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西方国家的调节的学习,培养敢于创新的精神。
利用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通过学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的模式来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oxRR0cLlEW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难点:对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正确评价。
四、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上课《罗斯福新政》后,对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是一定程度上对上一课的继续和深化。
本课结构相对简单学生容易接受。
但学生很容易将“福利国家”、“第三产业兴起”视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oxRR0cLlEW五、教学方法:教法:问题式教学法和情境创设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42d184e6770bf78a64295416.png)
1960
1970
1980 -1.9
1990
2000
年份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5、评价:
政府职能、权威得到加强; 积极性: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国债大增,财政赤字加大; 消极性: 对私人企业管制过严,使其活力降低;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滞胀、美2001年经济衰退)
制订经济计划
指导经济, 有序运行
材料三: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政府采购在国 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最高,1960、1970、1980年 分别为19.8%、22.3%和20.8%,其中大部分为 军事订货,为生产提供了最大的稳定市场。
实行政府采购 等经济政策
调节生产, 刺激经济
2、方式
实行国有化 制订经济计划 实行政府采购等经济政策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 段……是腐朽的资本主义……是垂死的 资本主义。 ——列宁
世 纪 资 本 主 义 重 大 历 史 事 件
20
1929 1933 1939 1945
2008年世界GDP前15名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 新变化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结果
①二战后到70年代初,“黄金时期”
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 增长率的比较
联邦德国, 6.70% 意大利, 5.60% 日本, 9.60% 法国, 5.30% 英国, 2.90% 美国, 3.50%
探究: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什么经济现象? 各国如何应对?
材料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情况
“滞涨”现象: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 应对:减少国家干预
原创1: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原创1: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1fb5462d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69.png)
验和智慧提出的其他措施,我将竭尽宪法赋予我的权力之所能,尽快将
它付诸实施。
——罗斯福首次就职演说
材料三 凯恩斯提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主张政府应积极扮演经 济舵手的角色,通过财政与货币来对抗经济衰退乃至于经济萧条。
材料四 苏联实施了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从农业国一跃成为工 业国,整个社会一派欣欣向荣。苏联五年建设计划的成功引起了西方政 治家和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
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
福利国家的出 现
第三产业的兴 起
新经济的出现
课堂小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出现和发展,是有其根源和受客观规律支配 的,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改善,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会在其内部矛盾的作用下,不断进行自我 扬弃,这种自我扬弃为过渡到更高的社会阶段提供了物质条件。当代资本 主义的新变化一方面使其自身有了更好的发展,提高了实力。同时,也带 来与自身相否定的因素。
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 网
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
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
诸多领域。
1946美年国第一哥台伦电比子英亚计国号算核机航在能天美飞发诞机生电站
镜头三 产业
新结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材料三
美国三大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1950年 6%
1995年 2%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表现:
新政策——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新保障——“福利国家”的建立
新结构——第三产业兴起并迅速发展
“新经济”——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2.核心—— 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国家干预的理论基础 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274f83e8ed630b1c58eeb56f.png)
3、特点: 4、目的:
5、发展过程:
12
从瑞典的福利体系,思考福利国家有何特点?
13
福利国家宣传画:从摇篮到坟墓 14
㈡社会政策:建立“福利国家” 1、定义:见教材P89页『历史纵横』 2、实质: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分
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本质区别,同样 (2)局限性: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①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出现财政赤字;
②“滞胀”局面的出现,说明它的作用减弱;
③国有化企业效益低,政策性生产损失严重,80年代主
要资本主义国家重新出现私有化浪潮。
11
㈡社会政策:建立“福利国家” 1、定义:见教材P89页『历史纵横』
23
【典型例题】(2010·南京高三三模)阅读下面依据相关数据编制 的《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情况表》。
针对表中所反映的经济发展问题,西方国家采取了
①大力发展“混合经济”
②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③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
④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A.①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A,从表格可以看出,1973—1975年,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
2、理论: 凯恩斯主义;
3、特征:
4、实质:
3
资本主义国家的三种经济思想(经济运行模式)
4
一、战后资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表现
㈠经济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定义:是国家政权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相结 合的资本主义制度
2、理论: 凯恩斯主义; 3、特征: 国家干预经济 4、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发展过程
课件12: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课件12: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45dc9b5a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3f.png)
3、作用: ①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②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③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四、“新经济”的出现(增长模式)
1、概念: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 模式,又称知识经济 2、特点: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 3、背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概念: 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密切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其实质是垄断资本
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
2.理论来源: 凯恩斯主义 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通过调节生产、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和
保证就业,就可以防止危机。
凯恩斯主义盛行的原因: (1)二战结束后,各国面临战后重建的任务; (2)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
自由资本主义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混 合 经 济
14-15世纪
18世纪60年代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第一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33年
战后
罗斯福新政 第三次科技革命
重商主义
自由主义
凯恩斯主义 新自由主义
二、建立“福利国家” 1、福利国家的含义与实质
① 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 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政府并不能解决问 题,政府本身就是问题。
——美国总统里根
新自由主义:鼓吹市场万能、反对国家干预、 削减社会福利、维护企业利润等政策。
C. 结果: 英美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 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58314ac7240c844769eaee6c.png)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 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 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 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 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及 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小结
战 后 资 本 主 义 国 家 经 济 的 恢 复 和 发 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美国 西欧 高科技
福利国家
第三产业 改革 新经济
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国家干预经济的手 段已不能奏效,出现了严重的生产停滞和 通货膨胀交织的“滞胀”状态。 英美等西方国家抛弃凯恩斯主义,转而 实行鼓吹市场万能、反对国家干预、削减 社会福利、维护企业利润的新自由主义政 策。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再次进行经济政 策调整,开始减少政府对国家经济生活的 干预,英美等国出现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 节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 经济”。
英国国有铁路和火车
德国国营的铁路和磁悬浮火车
法国国营核电站
1977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比重
邮政 电站 煤炭 铁路 航空
英国 法国 西德 日本 美国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75 私有 25
100 100 50 私有 私有
100 100 100 75 25
75 75 100 25 私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表现:
1.国有企业的出现与发展
1945年7月艾德礼取代丘吉尔开始执政,其中 新措施之一就是实行国有化。
1945年底,议会通过大英银行 国有化法案,建立了英国史上第 一个国家银行。1946年开始实施 煤炭工业国有化。政府用1.6亿 英镑的补偿费,将全国800家公 司收归国有,并建立煤炭工业管 理局统筹经营。 1947年8月以后,政府先后依 据一系列国有化法令,在铁路运 输、电力、煤气、航空、电讯、 航运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ed309626bed5b9f3f90f1c55.png)
4.内容:随着社会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主 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 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在内的福利国 家制度 5.影响: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普通群众的生活, 缓和了社会矛盾 .但带来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 也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 的出现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蓝山一中 封旭东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 (1)时期: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 (2)结果:取得一定成功,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 金时期”。 2.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1)时期:70年代初以后。 (2)背景: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 现象 (3)结果: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 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影响:以其新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 的工业和农业 ,从而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 高;它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 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 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使经济发展产 生了质的变化。
2.新经济的出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概念:美国的“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形 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 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2)背景:二战后,美国努力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 (3)内容:原子能、电子计算机 、半导体、宇航以 及激光等工业。 (4)影响: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从20世纪90 年代初开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 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
二.建立“福利国家”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46c8ca2d2af90242a895e5c2.png)
英国%
2 38 60
法国%
2 38 60
日本%
3 40 57
1、第三产业的兴起
(1)含义:第三产业也称服务行业,是相对农业和制造业 这两大产业而言,并为其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的部门。包 括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教育、旅游等服务行业。 (2)兴起原因: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公民生活水平提 高,消费要求多样化,体制调整等,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3)表现: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就业人数在总 劳动力中都迅速上升,远远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已成 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4)影响:①是第一、第二产业劳动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反过来又以新技术改造了第一、第二产业,进一步增强了竞 争力;②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在一定程 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质的变化。
20世纪30年代
成功实践
六七十年代
达到高峰
八十年代
缩小规模
含义、兴起原因、表现、影响 基础:知识经济 主导:信息技术
二战后各国 对经济干预 加深至前所 未有的程度
20 世 纪 70 年 代以后适当 减少国家对 经济的干预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美国人口普查局定义的3700万“穷人”中展示的却是 另一种景观:他们不仅有足够的食品,还拥有汽车、彩电、冰 箱、洗衣机、电烤箱等。根据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穷人每月 可领到生活补助,孩子上公立学校,从小学到中学可免费学习、 免费就餐,婴儿可免费得到婴儿食品等等,可以说穷人基本上 就是靠政府养活。 有位领取福利金的穷人朋友告诉我,他一家三口每月可获 得800多美元的房屋补助、300多美元的现金和食品券, 冬天还有暖气补贴,电话费又不用花钱,各项加起来有100 0多美元,可以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开销。 然而,光靠给穷人撒钱并不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满足。享 受高福利政策待遇的穷人是对美国政府抱怨最多、对现实最不 满的群体之一,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很低,生活只能说是过得 去,孩子也难以享受高等教育。 -------《市场报》另一只眼看美国
课件10: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课件10: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e0cffa64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bc.png)
【拓展延伸】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调节方式发生的变 化?从中有何认识? 提示:(1)变化:
市场调节 自由放任
政府干预
政府+市场
(2)启示: ①经济政策应适时的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②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可以相互借鉴。
二、建立“福利国家”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到“福利国家”制度时说:“社会有 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是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 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思考】这说明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有什么特点? 提示: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代人时间里,美国经济就像是 一种魔力经济。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美国普通工人的实 际收入、普通家庭的实际收入、人均消费等所有的经济指 标,都翻了一番。但在1973年,魔力消逝了。 【思考】材料的“魔力”指的是什么? 提示: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策,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增长率(%)
9 8.7
8
7 6.3
6 5.6
5
4
黄金时期
3
2
1
0 1950 -1
凯恩斯主义
1960
1970
-2
滞复 繁
胀
苏3 . 3
荣3.9 4
“混合经济”理论
- 0 .189 8 0
1990
-1.9
2000 年份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思维点击】 西方国家1968—1975年经济发展情况表
上表反映出该时期西方国家出现了怎样的经济现象?结合课 本内容回答西方国家是如何应对的? 经济现象:“滞胀”现象 应对措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发展“混合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难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材分析与教学过程本课课文内容围绕“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展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以往资本主义经济自由发展不同,资产阶级及其政府不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调整,表现为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建立“福利国家”这两个子目所讲述的内容。
资本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则是因为它所容纳的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得到完全的释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过调节,它使科技和社会生产力仍能获得较快发展,即表现为第三产业和新经济的出现这一子目所讲述的内容,其出现的影响不局限于资本主义世界,而具有普遍性和全球性。
本课的引言部分是导入新课的重要内容,建议教师能用二战结束时和结束十年后德、日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阅读引言,提出问题:战后这些国家为什么能从一片废墟中迅速发展?从而在探究历史问题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的学习。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讲述本子目时,建议教师能从总结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作用入手,使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加深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解,做到温故而知新。
教材叙述了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1.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调节生产、增加投资、刺激消费、保证就业,就可以防止危机,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无论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面临战后重建的任务;30年代美国通过国家干预经济为特点的罗斯福新政,是凯恩斯主义在世界历史上头一次大规模创造性的成功试验,以上两点成为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的社会基础。
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一改过去对经济自由放任,完全依靠经济规律调节的态度,纷纷采取了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
不断调整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在一些基础工业和公用事业中推行国有化政策: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以保证社会的安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战后的20多年被称为发展的黄金时期。
建议教师采用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具体材料(文字或数据),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在战后普遍出现,是垄断资本主义之后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20世纪70年代以后20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周期。
前一阶段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下,各国发展很快。
然而,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也不能克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有制的固有矛盾,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陷入了严重的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交织的“滞胀”状态,“滞胀”是“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的简称,具体表现为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物价上涨和外贸增长趋缓等。
英美等西方国家抛弃凯恩斯主义,转而实行鼓吹市场万能、反对国家干预、削减社会福利、维护企业利润的新自由主义政策。
面对“滞胀”,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再次进行调整,实行了不同程度上改革经济政策,开始减少政府对国家经济生活的干预,但并没有完全放弃国家干预,出现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在讲述本目内容时,建议教师注意以下一些问题:其一,无论是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还是后来的“混合经济”,都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不可能超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范围。
它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私有制、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和改变基本的不平等分配关系。
正是因为这种调节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以它尽管有用,但起作用也是有限的。
其二,教材中提到的“国有”经济和“公有制”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一点要特别向学生说明。
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国有经济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得不进行的一种调整。
这样的国有经济,不过是由个别资本家占有变成一群资本家占有而已。
它不仅没有改变私有制,反而巩固了私有制。
二、建立“福利国家”福利国家的出现是战后资本主义新发展的又一表现,也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的形式之一。
本目的主要内容有:1.建立福利国家的目的和福利国家的实质:二战后,西方社会流行着福利国家的思想。
他们认为贫困和失业并不能完全归因于个人的无能或懒惰,是由社会不合理结构造成的。
穷人和失业者是社会的受害者,理应由国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帮助。
国家为那些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提供福利是社会正义的要求和应尽的义务,不是任意的施舍和恩赐,享受这种福利是个人的权利。
为了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安全,促进国家的繁荣和发展,福利国家发展起来。
其实质是把国家看作是全社会增加福利的工具,要求国家通过立法和财政经济措施,积极增进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
福利国家的动机既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又出于对社会矛盾加深的恐惧。
建立福利国家的目的决定了福利国家的实质。
2.福利国家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制度的完备及作用:二战以后,福利措施从零星的、局部的社会保障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单个的社会救济发展成了一种公民的“权利”。
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政策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制度逐渐完备,范围已涉及生、老、病、死、伤、残、孤、寡、失业和教育等各个方面,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及其在政府总开支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开支(包括公共教育开支),有的已占本国政府总开支的1/2至2/3,约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以上。
福利制度确实为各国社会成员谋得许多福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贫富差距,杜绝了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
3.福利制度的弊端及其规模的缩小: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病的表现也是多方面的,在教材中只是提到了开支过大一点,建议教师在讲述时稍做补充,使学生能自然理解后面福利国家规模的缩小的史实。
福利国家的弊病一方面集中在政府财政支出过大政府负担过重,另一方面福利国家会带来社会道德危机,被认为不鼓励工作,破坏家庭责任,自杀率高,性行为泛滥,简单的说就是“穷人因懒惰而贫穷,富人因努力而致富”,国家不该用福利来鼓励这些穷人继续懒惰,甚至酗酒、婚前性行为、离婚、单亲、犯罪等。
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开始放慢,甚至出现了“滞胀危机”,这动摇了福利国家的基础,由此引发了福利国家的危机。
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政府财政支出过大,赤字增加,债台高筑;其次,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企业竞争力,影响经济增长。
再次,福利国家给纳税人带来了沉重负担,引起了中产阶层的普遍不满,造成科技人才外流;同时,高福利、高补贴的社会保障措施使劳动者滋长依赖情绪,少干,不干。
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企业和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福利制度原应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反而变成了对经济发展的负作用,庞大的社会福利开支愈益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
英、美等国家的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调整或“改革”,竭力控制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建议教师在本目最后要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进一步向学生说明,福利国家也仍然是资本主义自身的调节。
对于整个工人阶级来说,社会福利并不是什么无偿收入或“额外”收入。
社会福利的发展也同工资的增长一样,被限制在必须保证而不能损害资本积累的范围之内,并依据其需要而变动。
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所谓“福利国家制度”,并没有改变社会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性质,也没有改变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而只是在新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垄断资产阶级通过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保证资本积累和继续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方式,从而是整个现代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本目所述的两个内容,仍属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近年来所出现的新现象,其影响不局限于资本主义世界,而具有普遍性和全球性。
1.关于第三产业的兴起,教材从第三产业兴起的社会条件和第三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第三产业对社会的影响来进行论述的。
教材中所讲述的第三产业兴起的条件,都是战后资本主义自身调节所带来的社会进步。
从中可以看到,正是由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经济运行、管理体制进行了调节和改善,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能够容纳现实生产力,而且使生产力还在持续发展。
战后,在经济发达国家,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使社会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相对下降,而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急剧上升,这正也是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的范畴还将扩大。
第三产业的繁荣和第一、第二产业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的。
第一、二产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部门,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准也在提高,在居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的满足以后,又转向各种服务性的需求,使很多服务型劳动从原来的物质生产部门中独立出来,并实现了产业化,导致很多新兴服务业的产生,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而第三产业又以其新技术改造第一、第二产业,进一步增强了竞争力。
在分析第三产业繁荣的影响时,建议教师讲清第三产业的繁荣在调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作用。
第三产业在危机期间的波动比较小,因为服务行业提供的是劳务,“产”和“销”大体上是同步进行的,它不会像物质生产部门那样造成产品积压,因而有助于减轻因产品滞销造成的连锁反应。
此外,第三产业的繁荣也使产业部门增多,行业多样化,这就使各部门的扩张与收缩差异增大,从而减少了集中爆发危机的可能性。
2.“新经济”的出现。
“新经济”最早起源于美国,因此教材着重了美国的情况,首先强调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的及时应用,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的应用在美国的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次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度增长。
美国自1991年4月份以来,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经济已持续增长了120多个月。
《商业周刊》1996年底的一篇文章这种经济现象称之为“新经济的胜利”,“新经济”一词就来源于此。
新经济出现的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
“新经济”的“新”是不同于传统经济──工业经济的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
美国的“新经济”表现出知识经济的典型特征,社会财富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的巨大贡献。
“新经济”包括了三个要素: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
“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新经济”的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它领域的创新。
促成“新经济”出现的现实环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
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新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