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研究的理论

合集下载

第二章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模型

第二章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模型
新闻价值:新闻本身所蕴含的素质,即事实、新 闻材料、新闻所具有的能满足人们的新闻需要 的功能。价值要素包括不变因素(真实性与新 鲜性)与可变因素(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 和趣味性)。
8
怎么理解? 真实性 新鲜性 趣味性 接近性、显著性和重要性
“议程设置功能”: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 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 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 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 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在某种意义上,“议 程设置”是舆论导向的第一个阶段,即传媒通 过有选择的报道新闻来把社会注意力引导到特 定的方向。
5
新媒体中的议程设置与传统媒体不同的特点: 1、网络中议程设置具有“非强制性”。
在新媒体中,用户的选择余地与主动性大大增 加。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议程设置是 由网民在完成的。 2、网络中传播者的多元和难以控制,限制了议程 设置的效果。
6
三、社会控制的弱化
四、传播效果研究面临新课题
7
五、新媒体对新闻价值及其实现产生的影响
第二章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模型
1
第一节 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 一、新媒体兼具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性
人际传播:对象十分明确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 交流。它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一对多,既 可以直接面对面的进行,也可以间接非面对面 的进行。 大众传播: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 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 多数成员传送信息、知识的过程。
3
理解:
1、传媒组织“把关”,首先直接体现为对新闻素 材的“新闻价值”的判断。“把关”活动最终 还受到传媒的立场、方针和市场标准的影响。 2、在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总是被动的接 收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

第2章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模型

第2章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模型

本章概要
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 1)传播方式的结合 2)议程设置 3)社会控制弱化
新媒体研究理论模型: 1)创新扩散理论模型 2)技术接纳模型 3)计划行为理论模型
第一节 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 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
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控制权掌握在传播者手中, 受众总是处于被动的接收端,面对大众媒介“推 送”给他们的内容,他们没有选择的自由,他们 的反馈是十分有限的,是严重滞后的。
2、新媒体与议程设置
2.1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 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McCombs)和肖(Shaw) 于1972年发表的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它的中心思想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 “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 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 断。
1、创新扩散理论模型
1.3 影响采用率的创新特征
1)相对优越性:认为某项创新优越于它所取代的 旧主意的程度。
2)兼容性:认为某项创新与现有价值观、以往经 验、预期采用者需求的共存程度。
3)复杂性:认为某项创新理解和运用的难度。 4)可试验性:某项创新在有限基础上可被试验的 程度。 5)可观察性:某项创新结果能为他人看见的程度。
专家指出,对二甲苯属于危险化学品和高致癌物, 对胎儿有极高的致畸率。生产该化学物品的工厂 应与大城市相距100公里才能保障安全。
案例:厦门缓建高危石油化工厂事件
2007年4月至5月,有网民贴出一条题为《反污染! 厦门百万市民疯传同一短信》的帖子,反对厦门 兴建对二甲苯的石化项目:翔鹭集团已在海沧区 动工投资(苯)项目,这种剧毒化工品一旦生产, 意味着厦门全岛放了一颗原子弹,厦门人民以后 的生活将与白血病、畸形儿一起度过。该短信在 结尾号召市民参加游行,以向市政府表达反对之 意。

新媒体研究杂志

新媒体研究杂志

新媒体研究杂志
《新媒体研究》是一本以探讨新媒体及其影响为主题的研究杂志。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和实现自我表达的重要渠道。

《新媒体研究》的目标是深入研究新媒体的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对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影响。

该杂志的内容包含理论与实证研究,旨在推动学术界对新媒体领域的深入研究。

首先,它通过对新媒体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理论的综述,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新媒体研究的基本框架。

其次,该杂志还刊发了一系列实证研究,涉及用户行为、传播模式、内容创新、商业化等方面。

这些研究不仅为学者们提供了实证支持和研究思路,同时也为新媒体行业提供了一定的决策依据。

《新媒体研究》的文章贡献突出,触及到与新媒体相关的多个领域。

例如,一些文章探讨了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指出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的便利化和虚拟化的双重影响。

还有一些文章探讨了新媒体的传媒和公共关系功能,探讨了如何通过新媒体来进行有效的公众传播和品牌推广。

此外,该杂志还涉及到新媒体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关系,探讨了新媒体如何推动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

除了理论和实证研究,该杂志还刊发评论和综述,提供对新媒体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热点问题的分析。

这些评论和综述具有启发性,有助于读者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动态和重要趋势。

总之,《新媒体研究》以其深入研究和广泛涉及的特点,成为了新媒体领域的重要学术刊物。

它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研究的平台,也为新媒体行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我相信,《新媒体研究》的发展将对新媒体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产生重要影响,推动新媒体研究的深入发展。

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理论研究

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理论研究

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理论研究在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传达信息,还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塑造品牌形象,甚至改变社会认知。

因此,对于新媒体时代下的视觉传达设计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对于设计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新媒体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理论需要与技术发展相结合。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新媒体的兴起,设计师可以利用更多元化的技术手段来传达信息。

例如,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设计师可以创造出更具交互性和沉浸感的视觉体验。

同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也为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支持和个性化定制的可能性。

因此,设计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将其与视觉传达设计理论结合,为受众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作品。

其次,新媒体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理论需要关注用户体验和情感共鸣。

在过去的传统媒体时代,设计师更注重传达信息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然而,在新媒体时代,观众对于信息的获取已经变得更加容易和快速,因此,设计师需要将专注点放在如何引起用户的共鸣上。

通过运用情感化的设计语言,例如色彩搭配、排版和图像选择等,设计师可以为用户创造出更加个性化和引人入胜的视觉体验,从而增加用户对作品的关注和参与度。

同时,新媒体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理论也需要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意识。

随着社会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设计师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需要考虑到节能减排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通过运用环保材料和设计理念,设计师可以为受众带来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视觉体验,同时也倡导大众对于环保的关注和行动。

此外,新媒体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理论也需要注重文化融合和多样性。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和多元化的视觉语言相互交融,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可能性。

设计师需要通过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特点,将其融入到作品中,既满足了受众的多样性需求,又展示了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样的设计作品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共鸣,有效地传递信息和价值观。

第2章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模型

第2章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模型

有用性感知 易用性感知
行为意向
系统使用
外部变量
有用性感知 易用性感知
使用态度
使用意向
系统使用
计划行为理论模型
计划行为理论(TPB)能够帮助 我们理解人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 模式的。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经 过深思熟虑的计划的结果。是对行 为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1、计划行为理论五要素
1)行为态度(Attitude) 2)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 3)知觉行为控制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4)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
1、个人创新性的类型
罗杰斯将“个人创新性”分为五种不同类型的采用者(Adopter): 先驱者(Innovator); 早期使用者(Early Adopters); 早期大多数(Early Majority); 晚期大多数(Late Majority); 迟缓者(Laggards)。
2、创新扩散的过程
四、传播效果面临新课题
1、在新媒体中,用户可以对信息进行自由选择,包括选择信息 内容和信息的接收形式以及接收时间和顺序。
2、在新媒体中,新闻传播者与接收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直 接的双向交流。
3、在信息社会里,新媒体可以改变受众的地位和角色。
五、新媒体对新闻价值及其实现产生的影响
新闻价值:是新闻本身所蕴含的素质,即事实、新闻材料、新闻 所具有的能满足人们的新闻需要的功能。

不变因素:真实性、新鲜性




可变因素:重要性、显著性、接近

性、趣味性
1、新媒体对新闻价值的影响
1)在网络新闻的真实性上,我们需要具体对象具体分析。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

精心整理新媒体概论第一单元新媒体理论基础第一章新媒体导论第一节新媒体的基本问题1.“新媒体”一词源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 )技术研究所所长P .戈尔德马克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1967)。

2.3.4.5.6.7.8.9.1.2.3.议程设置功能议程设置功能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那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4.网络与传统媒体进议程设置的区别?P30①网络议程设置具有“非强制性”②网络中传播者的多元和难以控制限制了议程设置的效果5.分析新媒体带来的社会控制的弱化?P31第二节新媒体研究理论模型7.创新扩散理论模型P37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理论是美国学者罗杰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侧重于大众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8.创新扩散的过程:①获知:接触创新并略知其如何运作②说服:有关创新的态度形成③决定:确定采用或拒绝一项创新活动④实施:投入创新运用⑤确认:强化或撤回关于创新的决定9.技术接纳模型P39-P4010.计划行为理论模型P41第三章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第一节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1.巴隆。

2.①②③3.4.5.6.7.第四章新媒体的类型第一节网络人际传播1.网络人际传播的形式:在互联网上,人和人的互动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形式进行。

第二节网络群体传播与网络组织传播2.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群体传播是临时松散的非正式群体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活动,如BBS、同学录等。

3.网络组织传播网络组织传播是指正式组织内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传播活动,如企业内部局域网。

4.社交网站社交网站英文缩写为SNS,起源与美国,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在互联网领域SNS有三层含义:SocialNetworkService、SocialNetworkSoftware和SocialNetworkSite。

3.1.2新媒体用户行为研究的理论和领域

3.1.2新媒体用户行为研究的理论和领域

二、个体层面新媒体用户行为研究
2、在线社交网络的用户持续使用行为 用户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对在线社交网络保持一定频率的使用,是在线社交网络用户 忠诚的主要表现形式。
内因主导论
侧重于揭示用户 自身的认知性因 素、情感体验性 因素、需求满足 等因素对在线社 交网络用户持续 使用意愿或行为 的影响作用
外因中心论
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行为发生的时间间隔分布与传统环 境下的负指数分布规律存在显著性差异,呈现出明显的 幂律分布[]特征,即具有“长尾”效应。
312新媒体用户行为研究的理论和领域1了解新媒体用户研究层面2熟练掌握个体层面新媒体用户研究3熟练掌握群体层面新媒体用户研究本节重难点群体层面新媒体用户行为研究一新媒体用户行为研究层面新媒体用户行为研究个体层面群体层面围绕用户采纳与使用行为展从用户群体互动行为入手二个体层面新媒体用户行为研究1在线社交网络的用户采纳行为在线社交网络onlinesocialnetwork用户采纳行为是指用户在亲身试用基础上和或在外在环境的影响下对在线社交网络的正式接受和使用根据罗杰斯1962年提出的创新扩散理论新兴社交媒体在上市初期的用户采纳情况对其未来的市场扩散至关重要二个体层面新媒体用户行为研究在线社交网络的用户采纳行为内因主导论外因中心论内外因综合作侧重于探讨心理动力因素心理过程因素和心理特征因素等内因对在线社交网络用户采纳意愿或实际采纳行为的影响作用侧重于探讨外在社会性因素对在线社交网络采纳行为的影响作用同时考虑内外部因素对在线社交网络采纳行为的影响作用二个体层面新媒体用户行为研究2在线社交网络的用户持续使用行为内因主导论外因中心论内外因综合作侧重于揭示用户自身的认知性因素情感体验性因素需求满足等因素对在线社交网络用户持续使用意愿或行为的影响作用侧重揭示外部社会性因素和技术性因素对在线社交网络用户持续使用意愿或行为的影响作用同时考查用户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对持续使用意愿或行为的影响作用用户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对在线社交网络保持一定频率的使用是在线社交网络用户忠诚的主要表现形式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
• 在人际传播中,传播者和接收者分别处于传播的两端,他们是互动 的、反馈是及时的并直接影响传播的过程和内容。
相关概念
•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 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 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这一定义仅指传播的单向过 程,没有包括反馈。
“把关”特权基于传统大众媒介体系的特点:线形、单向的传播 方式,以及媒介进入的技术和经济障碍。
2.2 新媒体中的议程设置
2、新在媒新媒体体与中议,程用设户置享有极大的选择权和主动权,可以根据自己的
兴趣与需求从网络中“拉”出信息,原来关于大众媒介对受众产生 “议程设置”这一客观效果的理论将受到一定的挑战。在网络上,所 有用户都可以通过BBS自由地选择接收信息和表达观点,许多用户既 是传播者也是接收者。
• 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控制权掌握在传播者手中,受众总是处于被动 的接收端,面对大众媒介“推送”给他们的内容,他们没有选择的 自由,他们的反馈是十分有限的,是严重滞后的。
2.1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2、新“媒议程体设与置议功程能设”置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麦
库姆斯(McCombs)和肖(Shaw)于1972年发表的论文《大众传播的 议程设置功能》。它的中心思想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 “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 “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 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征,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
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络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 络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的方式流入网络之中。
相关概念
• 人际传播(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指对象十分明确的人与人 之间的信息交流。它可以是一人对一人,也可以是一人对多人(如 上课、演讲、会议等),既可以直接地、面对面地进行,也可以间 接地、非面对面地进行(如写信等)。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在当代社会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整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探索新媒体的本质和作用,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本文将从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新媒体研究的相关理论,包括媒介理论、传播理论和社会影响理论。

一、媒介理论媒介理论是研究新媒体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关注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和作用。

其中一个经典的媒介理论是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消息”的理论。

他认为,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特性和能力,它们不仅仅是传递消息的工具,也会对所传递的消息产生影响。

例如,广播和电视这样的音视频媒介可以通过声音和画面来传达信息,更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而文字媒介则更注重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考,更具有说服力。

另一个重要的媒介理论是霍特林顿和彼得生提出的“媒介内涵”的理论。

他们认为,每种媒介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包括其物质形态、社会运作方式和文化语境等。

比如,电视作为一种受限制的广播媒介,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会受到政治和商业力量的制约,因此会对信息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通过媒介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媒介之间的差异,以及选择何种媒介来传播特定信息的影响。

(字数:326)二、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新媒体研究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关注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过程。

传播理论可以分为线性模型和交互模型两种。

线性模型是最早的传播理论之一,它认为信息传播是单向的,从发送者到接收者,没有双向互动。

这种模型常见于传统媒体时代,例如广播和电视节目的广告。

然而,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更加复杂,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微博等平台进行互动和参与,这促使了交互模型的出现。

交互模型认为,信息传播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的过程。

接收者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可以主动参与和回应信息。

这种双向互动的特点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丰富多样,也更具有社会参与和民主参与的意义。

除了线性模型和交互模型,还有许多其他的传播理论,如疾病传播模型、社会网络理论等。

使用与满足理论在新媒体研究中的应用

使用与满足理论在新媒体研究中的应用

使用与满足理论在新媒体探究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和智能设备的普及,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得到信息、沟通和娱乐的重要途径。

在这个趋势下,新媒体探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可以援助我们理解人们对新媒体的使用和满足。

本文将探讨,并分析其在探究和实践中的意义。

起首,使用与满足理论可以援助我们理解人们对新媒体的使用动机。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人们使用新媒体的动机主要包括工具性动机和社交性动机。

工具性动机指的是人们使用新媒体以实现某种特定目标,比如得到信息、完成任务等。

社交性动机则是指人们使用新媒体以满足社交需求,如与他人沟通、建立社交网络等。

通过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探究者可以深度了解人们对新媒体使用的动机,为新媒体的设计和进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其次,使用与满足理论可以援助我们探究新媒体对人们的满足程度。

满足程度是衡量人们对新媒体使用体验的重要指标。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满足程度包括认知满足和情感满足两个方面。

认知满足指的是使用者对新媒体的功能和信息的满足程度,而情感满足则是指使用者在使用新媒体时产生的愉悦和满足感。

通过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运用,探究者可以深度了解人们对新媒体使用体验的满足程度,从而为新媒体的改进和优化提供指导。

此外,使用与满足理论还可以援助我们诠释人们对新媒体的忠诚度。

忠诚度是指使用者对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持续使用和推举的程度。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满足程度是影响忠诚度的重要因素。

满足程度越高,忠诚度就越高。

因此,通过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探究者可以深度了解人们对新媒体的忠诚度,为新媒体的用户留存和进步提供理论支持。

最后,使用与满足理论也可以援助我们探究新媒体的用户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人们对新媒体的使用和满足程度会受到个体特征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探究者可以通过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对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了解不同人群对新媒体的使用和满足的差异,并为新媒体的定位和推广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新媒体“把关人”理论研究综述及发展趋势探析

新媒体“把关人”理论研究综述及发展趋势探析

一是职业素养的提升。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把关人需 要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包括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舆论的 把握等。只有具备了这些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传播环境,更好地履行把关 人的职责。
二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传受关 系也发生了变化。把关人需要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以更加开放、包容 的心态面对新的传播环境,积极适应新的传播方式和受众需求,才能更好地履行 把关人的职责。
然而,在新媒体时代,“把关人”理论是否仍然适用呢?首先,新媒体的开 放性使得公众可以自由地发布和传播信息,这使得“把关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 的作用被削弱。其次,新媒体的即时性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任何人都可以在 任何时间发布信息,这增加了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最后,新媒体的 互动性使得公众可以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信息进行评论、转发和分享,这 进一步削弱了“把关人”对信息的控制。
新媒体“把关人”理论研究综 述及发展趋势探析
目录
01 一、引言
03 三、发展趋势探析
02 二、文献综述 04 参考内容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个过 程中,“新媒体把关人”的角色逐渐引起人们的。本次演示将对“新媒体把关人” 理论进行综述,总结其发展趋势,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1、“新媒体把关人”理论面临 的挑战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把关人”理论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 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给把关人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难度;另一方面, 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的传播也变得更加普遍,给把关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 由于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开放性特点,把关人还需要用户反馈和需求,以满足用户 的多元化需求。

第二章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模型

第二章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模型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第二章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模型
1
第一节 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 一、新媒体兼具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性
人际传播:对象十分明确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 交流。它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一对多,既 可以直接面对面的进行,也可以间接非面对面 的进行。 大众传播: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 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 多数成员传送信息、知识的过程。
5
新媒体中的议程设置与传统媒体不同的特点: 1、网择余地与主动性大大增 加。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议程设置是 由网民在完成的。 2、网络中传播者的多元和难以控制,限制了议程 设置的效果。
6
三、社会控制的弱化
四、传播效果研究面临新课题
7
五、新媒体对新闻价值及其实现产生的影响
2
二、新媒体中的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功能”: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 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 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 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 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在某种意义上,“议 程设置”是舆论导向的第一个阶段,即传媒通 过有选择的报道新闻来把社会注意力引导到特 定的方向。
3
理解:
1、传媒组织“把关”,首先直接体现为对新闻素 材的“新闻价值”的判断。“把关”活动最终 还受到传媒的立场、方针和市场标准的影响。 2、在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总是被动的接 收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
4
新媒体进行议程设置的常用方法:
1、直接手段 1)详细报道、快速跟踪。 2)新闻排序。 2、间接手段 基于网络的互动性。扶持意见领袖。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理论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理论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理论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传统的传播理论也在不断被挑战和重构。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理论及其影响。

一、信息传播的变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传统的媒体形态逐渐被互联网媒体所取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

此外,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个体更容易参与信息的生成与传播。

二、传播理论的重构传统的传播理论主要关注信息传播的过程、影响和效果,如传播模式、媒介依存理论、传播效果等。

然而,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变革,这些传统理论逐渐失去了解释力。

因此,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传播理论,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框架来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

1.社会媒体理论社会媒体理论将焦点从传统媒体转向社交媒体,探讨社交媒体的特点以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该理论强调社交媒体的互动性和用户参与度,认为社交媒体是信息传播和共享的重要平台,通过网络社交关系影响信息的传播和接收。

2.网络传播理论网络传播理论关注互联网的特点和网络传播的规律,探讨网络对信息传播过程和模式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互联网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传播媒介,传播的参与者更加多样化和广泛化,传播路径也更加复杂和多变化。

3.参与式传播理论参与式传播理论强调个体参与传播过程的重要性,认为传播是多方参与、互动和共同构建的。

在新媒体时代,个体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他们参与传播过程的意愿和行为对信息的传播和影响至关重要。

三、新媒体时代传播理论的影响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理论的出现和重构,对传播实践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传播方式的变革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理论促使传播方式的变革,媒体和传播机构需要适应新媒体特点,拓展传播渠道和形式,加强与用户的互动和参与,提供更有价值和有趣的内容。

2.传播内容的创新新媒体时代传播理论的创新促使传媒机构和个体更加关注内容的创新和质量,用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内容来吸引用户。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

5、新媒体对新闻价值及其实现产生的影响
3)在趣味性方面,互联网传播信息采用的是多 媒体方式,而印刷媒体传达新闻只能通过文字与图 片,广播传达信息只能用声音,远不及互联网生动 与丰富。通过新媒体传播的新闻,可以融文字、图 片、动态影像、声音于一体,其趣味性得到了充分 挖掘。 4)在接近性、显著性与重要性方面,互联网的 影响还不明显,但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充分体现新 闻的接近性、显著性与重要性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3、社会控制的弱化
对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来说,社会控制不难 实施。 对于新媒体而言,社会控制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由于新媒体信息容量的无限性、物质载体的无形性、 信息受传者数量的海量性,要想全面及时控制新媒 体几乎是不可能的。
3、社会控制的弱化
受众主体意识的增强,受众整体变成了一个个有 着不同愿望和需求的“小众”群体。 政治将更加民主化,我们的经济、文化、社会和 个人生活、学习、工作都将更加多样化。 受众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增强,受众需求的个 性化程度也相应提高。
1、创新扩散理论模型
1.2 创新扩散的过程 1)获知:接触创新并略知其如何动作。 2)说服:有关创新的态度形成。 3)决定:确定采用或拒绝一项创新活动。 4)实施:投入创新运用。 5)确认:强化或撤回关于创新的决定。
1、创新扩散理论模型
1.3 影响采用率的创新特征
1)相对优越性:认为某项创新优越于它所取代 的旧主意的程度。 2)兼容性:认为某项创新与现有价值观、以往 经验、预期采用者需求的共存程度。 3)复杂性:认为某项创新理解和运用的难度。 4)可试验性:某项创新在有限基础上可被试验 的程度。 5)可观察性:某项创新结果能为他人看见的程 度。
The S-Curve Model of Diffusion Process

网络新媒体时代下传播理论与方法研究

网络新媒体时代下传播理论与方法研究

网络新媒体时代下传播理论与方法研究网络新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信息传播形式被打破,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获取各种新闻、资讯。

这也给传播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网络媒体影响传统媒体当中的传播理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传统媒体的影响力逐渐削弱。

网络媒体的崛起促使传播理论的一些理念得到了更新,例如媒介依存的理论,它指出媒体本身会对信息的传播产生影响。

然而在现在的网络时代,人们对于不同类型的信息获取途径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依赖感,这就导致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因此发布渠道的选择和信息的传播过程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二、社交媒体强化了传统媒体的“传递”作用网络新媒体的出现不断地在遭遇着传统传媒力量的挑战,而社交媒体的出现则对此进行了完美的补充。

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信息可以快速传递到更大的人群,这种传递方式被称为“传递”。

在过去的传播理论当中,大部分都关注的是信息的传递,而社交媒体的出现则强化了传统媒体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为传播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微信、微博的崛起对传播方法的影响微信和微博的出现,使得社交网络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

微信的关注上限为5000人,而微博则可以无限制地发布信息。

这两种传播方法使得用户之间的传播和共享成为可能,而且还可以自由的沟通交流。

这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例如信息量的控制难度增加、数据过滤的需求增加等等。

传播方法采用微信、微博这样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所采用的传播方式不同,它所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四、网络媒体开创了“分众传播”的时代传统媒体往往采用的是“大众传播”的方式,有些信息对于所有的人都是有意义的,例如关于新冠疫情的消息。

但是对于某些人而言,他们对其他一些信息则不是特别感兴趣。

这就导致了传统媒体只能够提供一种大众化的服务,而无法根据个人的喜好开始个性化地推送信息,也就是“分众传播”。

以媒介研究为基——曼诺维奇的新媒体艺术理论

以媒介研究为基——曼诺维奇的新媒体艺术理论

Abstract: Lev Manovich, starting from the study of "new media" and taking the link between modern art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as the research path, reveals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internal mechanism of new media art. In terms of historical origins, new media and modern art, especially avant-garde art, are heterogeneous and isomorphic. New media inherits avant-garde artistic practices and realizes avant-garde artistic concepts through the procedural use of collages, the daily use of spatial montages, and the automation of constructivism; new media art reveals and even predict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l mechanism, based o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new media, especially the transcoding mechanism of cultural interface and data interface, new media art has become a "hybrid" of "cultural customs" and "software customs". From new media research to new media art research, Manovich constructed a unique research logic and theoretical discourse of "new media art", expanding a new dimension for new media art research.Keywords: Manovich, new media, new media art, Avant-garde art摘要:列夫·曼诺维奇从“新媒体”研究出发,以勾连现代艺术与计算机科技为研究路径,揭示了新媒体艺术的历史源流与内在机制。

新媒体研究报告

新媒体研究报告

新媒体研究报告前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等平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和交流的方式。

本文旨在对新媒体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新媒体定义及起源新媒体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通信手段传播信息的一种媒介形式。

它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发展,起初是通过电脑网络实现的,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新媒体形式不断扩展。

二、新媒体的特点1. 互动性:新媒体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性和互动性,用户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可以进行交流和分享。

2. 实时性: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能迅速传递信息,推动社会事件的发酵和传播。

3. 多样性:新媒体的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表达方式,丰富了信息的呈现形式。

4. 全球性:新媒体突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全球范围的信息传播和交流。

三、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1. 媒体生态的变革: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格局,传统媒体不再垄断信息发布渠道,新媒体成为了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

2. 公众参与度的提升:新媒体拉近了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距离,公众可以更直接地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发表意见和建议。

3. 社交关系的演变:新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社交平台,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打破了传统社交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4. 舆论和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新媒体使得信息传播的范围大大扩展,全球范围的舆论和信息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广泛,协助国际间的交流和认识。

四、新媒体的发展趋势1. 移动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未来的新媒体将更加依赖移动设备,基于位置服务和个性化推荐的应用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 视频化:随着网络带宽的提升,视频成为了新媒体传播的重要形式。

未来新媒体将更多地采用视频的方式进行内容传播和呈现。

3.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随着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成熟,它们将被应用于新媒体领域,为用户提供更丰富、更沉浸式的体验。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1.媒介语境理论媒介语境理论是新媒体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由意大利学者马歇罗·米尔卡尔基提出。

该理论认为媒介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而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和传播的环境。

不同媒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限制,会对信息的传播和接收产生影响。

媒介语境理论强调媒介与信息、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指出媒介语境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要素。

2.社交资本理论社交资本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普特南提出的,被广泛应用于新媒体研究领域。

该理论认为社交关系是一种资源,具有社会价值和影响力。

新媒体平台提供了更多的社交机会,扩大了社交圈子,促进了信息传播和共享。

社交资本理论强调社交网络在新媒体时代的重要作用,研究人们在社交网络中的行为和关系。

3.媒介依存理论媒介依存理论由美国学者桑贝拉·巴尔兹提出,主要研究用户对媒介的依赖和特点。

该理论认为媒介是人们获取信息和满足需求的重要途径,人们依赖于媒介来获得所需资源并实现目标。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增加了人们对新媒体的依赖。

媒介依存理论研究人们对不同媒介的使用方式和依赖程度,探讨媒介对人们的影响。

4.数字劳动理论数字劳动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布赖恩·沙费尔提出的,主要研究网络平台上的劳动关系和价值创造。

数字劳动理论认为在新媒体时代,用户通过在网络平台上产生内容、参与互动等方式提供劳动,从而为平台创造价值。

这种价值创造方式涉及到信息生产、社交互动、声誉积累等。

数字劳动理论强调用户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劳动和劳动价值,反思数字平台的经济模式和社会关系。

5.个体传播理论个体传播理论是由美国学者朱利安·鲍尔姆提出的,强调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作用。

新媒体时代,个体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传播,影响和引导其他个体的知识、态度和行为。

个体传播理论探讨了个体传播的动机、效果和影响因素,研究人们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个体传播现象,通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传播构建社会网络。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模型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模型



事实与反转
2018年10月28日,重庆万州一辆公交车与一辆小轿车在长江二桥相撞,公交车坠入江中,造 成15人死亡。正面视频显示:公交车突然越过实线撞上对向而行的小轿车,小轿车被撞击旋转 180度。
一开始,有网友爆料称,事故是由于小轿车逆行造成的,还有人说女司机在开车途中穿着高 跟鞋,不久,一张据称拍摄于事故现场的当事女司机的图片在网络疯传,女司机、高跟鞋、逆行, 这些关键词一出,网络上对当事女驾驶员几乎是骂声一片,针对女性驾驶员的吐槽也蜂拥而至。 两天后,救援搜救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事故原因也水落石出,真相反转。据人民日报报道,根据 调查事实,乘客刘某在乘坐公交车过程中,与正在驾车行驶中的公交车驾驶员冉某发生互殴行为 造成车辆失控,致使车辆与对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撞击后坠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二、新媒体与议程设置
(四)网络与传统媒体进行议程设置的区别
2、网络中传播者的多元和难以控制限制了议程设置的效果
·网络中传播者的多元化使网络信息极大丰富起来,也使得很多传统媒体无法报道和不愿 意 报道的新闻事实通过网络得以传播。 ·在网络中,传播主体是多元的,不同传播主体的目的不同,有的人甚至没有其他明确目 的,仅仅是为了传播而传播。 ·网络中传播者的多元化和难以控制带来了传播的多目的性,也使得议程设置的难度加大, 其效果受到限制。
·在新鲜性方面,由于互联网传输速度极快、覆盖面极广,一条新闻在几秒钟内 就可以传遍世界。


网络媒体的巨大能量
“非典”期间,北京8家网络媒体从4月23日至6月24日旅游解禁,有关“非典”新闻发布累 计达到11.67万条,共制作有关“非典”防治专题90多个,专题页面浏览量累计约9.03亿人次。 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针对北京封城、飞机撒药等谣言,各网站在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的指导 下及时发布辟谣新闻,迅速稳定了社会和民心。搜狐曾以新闻中心全体编辑的名义宣称:“当疫 情猖獗时,当谣言作乱时,当恐惧开始滋生时,当下一个未知的困难狞笑时,搜狐希望做一个负 责任的平台”,表现出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在谈到SARS期间互联网传播时,不能不提到北 京9岁女孩袁日涉4月20日推出的“袁日涉抗击非典网”。从她的同龄人到70岁老人,从医护工作 者到新闻记者,从国内一般民众到国外留学生,凡浏览过这一网站的,无不被其乐观的童心所感 动所鼓舞。

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新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

新媒体时代崛起的背景下,文化传播已经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利用新媒体手段,加强文化的传播和创新,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一、理论研究1、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是指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各种数字化、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对文化信息的生产、分发、传播和接受进行全方位的重构和转化。

它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全球化、多样性等特点。

2、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路径和模式在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路径和模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已被打破,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和传播信息,如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平台,以及博客、网站、应用软件等数字化平台。

3、文化传播的分众化和个性化趋势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文化传播逐渐呈现分众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求和消费习惯进行自由选择和过滤,这也给文化传播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二、实践研究1、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案例分析在新媒体时代,中国的文化传播已经出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例如,策展公司“何为文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开设的“牛津经典中国文化课”,通过短视频的形式,让广大网民更好地了解和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又如,古装剧《长安十二时辰》通过在社交媒体上进行预热和营销,成为热度最高的电视剧之一。

2、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创新实践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不仅需要传统媒体的支持,更要注重创新。

例如,在数字化平台上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和销售,可通过与传统文化的深入结合,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此外,文化主题的互动游戏、虚拟展览等创新模式,也可以通过良好的互动性和体验性,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和传播。

三、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未来展望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有着广阔的未来发展前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扶植意见领袖是一种较为隐蔽的手段。网站工作 人员可以充当这样的角色,也可以凸显网民中的某 些个人,提升他们的影响力。
12
可编辑ppt
2、新媒体与议程设置
2.4 网络与传统媒体进行议程设置的区别
1)网络议程设置具有“非强制性”。 网络提供的议题并不能直接毫不走样地成为网民 的议题,虽然它们往往会对网民的议题的形成产生 很大的影响,但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从信息 传播结构来看,信息发布仅仅是网络信息流的开端, 信息的流动才是传播的关键。在信息的流动的过程 中,网民所扮演的角色是极为重要的,他们对信息 的大量复制推动了信息的流动。
在人际传播中,传播者和接收者分别处于传播的 两端,他们是互动的、反馈是及时的并直接影响 传播的过程和内容。
6
可编辑ppt
相关概念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是一种信息传 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 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 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这一定义仅指传播的单 向过程,没有包括反馈。
“把关”特权基于传统大众媒介体系的特点:线 形、单向的传播方式,以及媒介进入的技术和经济 障碍。
9
可编辑ppt
2、新媒体与议程设置
2.2 新媒体中的议程设置
在新媒体中,用户享有极大的选择权和主动权,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从网络中“拉”出信息, 原来关于大众媒介对受众产生“议程设置”这一客 观效果的理论将受到一定的挑战。在网络上,所有 用户都可以通过BBS自由地选择接收信息和表达观 点,许多用户既是传播者也是接收者。
新媒体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融为一体。这种全 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使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面临 挑战。新媒体对新闻传播业、新闻传播理论与方法、 新闻传播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以下是比较突出 的方面。
4
可编辑ppt
1、新媒体兼具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特性
新媒体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 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 结构。
2
可编辑ppt
本章概要
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 1)传播方式的结合 2)议程设置 3)社会控制弱化
新媒体研究理论模型: 1)创新扩散理论模型 2)技术接纳模型 3)计划行为理论模型
3
可编辑pபைடு நூலகம்t
第一节 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 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
2)新闻排序。网络新闻的优先顺序排序与传统 媒体并无本质差异,归根结底都是媒体对于社会上 发生的新闻事件从新闻价值、受众可能关注的程度、 自身立场等出发做出的一种评价。
11
可编辑ppt
2、新媒体与议程设置
2.3 新媒体议程设置的常用手段——间接手段
间接手段主要基于网络的互动性。传播者可以通 过电子邮件或BBS以及聊天室的方式,与受众在其 内部迅速形成意见的交流,从而通过网上方便的人 际传播优势来形成议题,进而引起更多的关注。
其实,“议程设置”在新媒体中依然存在,但是, 新媒体中的“议程设置”难度在加大,有效性在降 低,进行“议程设置”需要一些新手法。
10
可编辑ppt
2、新媒体与议程设置
2.3 新媒体议程设置的常用手段——直接手段
1)详细报道、快速跟踪。由于网络的超大容量, 传播者可以将与事件相关的新闻事实或背景事无巨 细地发布出来。由于网络的即时性,传播者可以通 过密切的跟踪报道、快速跟进的后续消息,将网民 的注意力始终维持在该事件上。
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控制权掌握在传播者手中, 受众总是处于被动的接收端,面对大众媒介“推 送”给他们的内容,他们没有选择的自由,他们 的反馈是十分有限的,是严重滞后的。
7
可编辑ppt
2、新媒体与议程设置
2.1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 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McCombs)和肖(Shaw) 于1972年发表的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它的中心思想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 “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 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 断。
8
可编辑ppt
“议程设置”引入新闻研究领域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White)将这个概念引 入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 关”模式。他指出,社会上存在大量新闻素材,大 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 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媒介组 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到 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第一单元
新媒体理论基础
1
可编辑ppt
第二章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模型
互联网的快速兴起和蓬勃发展不仅带来了信息传 播技术的根本性变革,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活 动、生活、人际交往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对社会 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广 泛而深刻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著名的传播学 者麦克卢汉就断言,媒体革命的后果是,所有个 人和社会生活都为适应新技术建立起来的新感觉 模式进行调整。然而,在新技术面前,相应的基 础理论研究往往是滞后的。
13
可编辑ppt
2、新媒体与议程设置
2.4 网络与传统媒体进行议程设置的区别
2)网络中传播者的多元和难以控制限制了议程 设置的效果。
网络中传播者的多元化使网络信息极大丰富起来,
也使得很多传统媒体无法报道和不愿意报道的新闻 事实通过网络得以传播。过去,传播的任务主要由 有组织的传播机构来承担,它们传播的目的是非常 明确的。而网络就像一个大市场,谁都可以在里面 随意地向别人发送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使得议程设 置的难度加大,其效果受到限制。
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络都能够生产、 发布信息,所有网络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 非线性的方式流入网络之中。
5
可编辑ppt
相关概念
人际传播(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指对象 十分明确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它可以是一 人对一人,也可以是一人对多人(如上课、演讲、 会议等),既可以直接地、面对面地进行,也可 以间接地、非面对面地进行(如写信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