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词序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古汉语的词序
பைடு நூலகம்
三、宾语用代词复指
• 在叙述句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可以把宾 语提前,在宾语后面用“是”、“之”字复 指。 •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 之循?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 对于这种强调句式,有几点要注意: • 1、前置宾语前加上副词“唯(惟)”,构成 “唯(惟)+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 具有排他性,强调宾语的作用更明显。 • 率师以来,惟敌是求。 父母唯其疾之忧。 惟余马首是瞻。
古代汉语的词序
任燕平
一、疑问代词做宾语
• 上古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 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 • 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宾语一般也要 放在助动词前面。 • 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时,也要放在介 词前面。
凝固结构
• (1)何如/如何、若何、奈何 • 放在句子末尾做谓语,“怎么办”“怎么样”;放在 谓语前面做状语,表反问。 • 2、如……何、若……何、奈……何 • 放在句末做谓语,“对……怎么办”; • 3、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 • 放在句末做谓语,“对……怎么办/怎么样”“怎么 样”;放在谓语前面做状语,表反问。 • 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 艺麻如之何?衡纵其亩。
四、行为数量的特殊表示法
• 上古汉语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主要有两种 表示法: • 1、数词和动词直接结合,放在动词前作状语, 不用表示动量的量词。例如:公输盘九设攻 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 2、数词从动词前移至句尾,中间用“者”字 隔开,“者”字前面的词语就充当了全句的 主语,数词作谓语,起强调数目的作用。例 如: •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二、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
三、宾语用代词复指
• 在叙述句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可以把宾 语提前,在宾语后面用“是”、“之”字复 指。 •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 之循?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 对于这种强调句式,有几点要注意: • 1、前置宾语前加上副词“唯(惟)”,构成 “唯(惟)+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 具有排他性,强调宾语的作用更明显。 • 率师以来,惟敌是求。 父母唯其疾之忧。 惟余马首是瞻。
古代汉语的词序
任燕平
一、疑问代词做宾语
• 上古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 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 • 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宾语一般也要 放在助动词前面。 • 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时,也要放在介 词前面。
凝固结构
• (1)何如/如何、若何、奈何 • 放在句子末尾做谓语,“怎么办”“怎么样”;放在 谓语前面做状语,表反问。 • 2、如……何、若……何、奈……何 • 放在句末做谓语,“对……怎么办”; • 3、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 • 放在句末做谓语,“对……怎么办/怎么样”“怎么 样”;放在谓语前面做状语,表反问。 • 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 艺麻如之何?衡纵其亩。
四、行为数量的特殊表示法
• 上古汉语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主要有两种 表示法: • 1、数词和动词直接结合,放在动词前作状语, 不用表示动量的量词。例如:公输盘九设攻 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 2、数词从动词前移至句尾,中间用“者”字 隔开,“者”字前面的词语就充当了全句的 主语,数词作谓语,起强调数目的作用。例 如: •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二、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
古代汉语的词序
三、宾语用代词复指
这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前置宾语之后, 动词之前, 用 这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前置宾语之后 , 动词之前 , 代词“ 对宾语加以复指。 代词“是”、“之”对宾语加以复指。
小雅·节南山 (1)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小雅 节南山》) )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诗 小雅 节南山》) 维四方,保护四方) (维四方,保护四方) (2)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 僖五年》) ) 虢是灭 何爱于虞。(《左 僖五年》) 灭虢) (灭虢) (3)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昭二十三年》)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 昭二十三年》) 是惧而城于郢 昭二十三年 惧吴) (惧吴) 吾以子为异之 异之问 求之问 (《论语 先进》) 论语·先进 (4)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 先进》) 问异;问其他问题。问由与求;问仲由和冉求。 (问异;问其他问题。问由与求;问仲由和冉求。)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国语 勾践灭吴》) 国语·勾践灭吴 (5)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国语 勾践灭吴》) (有何后) 有何后)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是之谓乎 (《左 郑伯克段于 谓乎。 (6)《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左·郑伯克段于 鄢》)(谓是;说这个。) 》)(谓是;说这个。 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谓圣治 (《庄子 天地》) 谓此;叫这个) 谓圣治。 庄子·天地》)( (7)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谓圣治。(《庄子 天地》)(谓此;叫这个) 寡人是 寡人是 (《左 僖四年》)(征是; 僖四年》) (8)寡人是(之)征,寡人是(之)问。(《左·僖四年》)(征是;责问这 件事。问是;责问这件事) 件事。问是;责问这件事) 君子是 (《诗 小雅 鹿鸣》) 则是;遵循这个。 小雅·鹿鸣》)( (9)君子是(之)则是(之)效。(《诗·小雅 鹿鸣》)(则是;遵循这个。 效是;效法这个。 效是;效法这个。)
第二节 古代汉语的词序
• 这种句式是为了强调、突出宾语,而将 宾语提到动词之前,在提前的宾语和动 词之间用助词“是”、“之”作为标志。
• 例如:
• (1)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
五年》)
• (2)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论语·季氏》)
(3)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 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第二节 古代汉语的词序
• 在先秦古籍中,最突出的特殊词序是宾 语在一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之前。主要 有以下三种情况。
•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 • 上古汉语的疑问代词做动词或介词的宾
语时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 (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 (2)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3)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墨
• 有时,为了强调行为对象的单一性、排 他性,往往在前置宾语前面加上“唯”、 “惟”,形成“唯(惟)……是 (之)……”的格式。这种句式在现代汉 语中还有保留。
子·兼爱》)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 在有“不、毋、未、莫”等否定词的否 定句中,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
• 例如:
•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2)来自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
十五年》)
(3)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 非子·五蠹》)
• 三、用助词“是”、“之”帮助宾语前 置
• 例如:
• (1)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
五年》)
• (2)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论语·季氏》)
(3)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 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第二节 古代汉语的词序
• 在先秦古籍中,最突出的特殊词序是宾 语在一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之前。主要 有以下三种情况。
•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 • 上古汉语的疑问代词做动词或介词的宾
语时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 (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 (2)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3)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墨
• 有时,为了强调行为对象的单一性、排 他性,往往在前置宾语前面加上“唯”、 “惟”,形成“唯(惟)……是 (之)……”的格式。这种句式在现代汉 语中还有保留。
子·兼爱》)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 在有“不、毋、未、莫”等否定词的否 定句中,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
• 例如:
•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2)来自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
十五年》)
(3)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 非子·五蠹》)
• 三、用助词“是”、“之”帮助宾语前 置
第五讲-古代汉语的词序
齊為衛故,伐晉冠氏,喪車五百。(《左傳 ·哀公十五年》)
则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 《史記·淮隂侯列傳》)
3.名詞+數詞+量詞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詩經·魏 風·伐檀》)
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左傳·隱公 元年》)
4.數詞+量詞+(之)+名詞
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 樂。(《論語·雍也》)
(二)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不”“未”“毋”“無” “莫”
丘雖不吾誉,吾獨不自知邪?(《莊子·盗跖 》)
鄰國未吾親也。(《國語·晉語》)
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論語·先进 》)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
聞道百,以爲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 子·秋水》)
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是之 謂政令行。(《荀子·王霸》)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 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 年》)
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傳·僖公 四年》)
狄應且憎,是用告我。(《左傳·成公十三 年》)
子產是以能為鄭國。(《左傳·襄公三十一 年》)
惟陳言之務去。(韓愈《與李詡書》)
小國將君是望,敢不稽首。(《左傳·襄公三 年》)
霸主將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長有諸侯 乎?( 《左傳·成公八年》)
將虢是滅,何愛於虞?(《左傳·僖公五年》 )
子為司寇,將盜是務去。(《左傳·襄公二十 一年》)
今周與四國服事君王,將唯命是從,豈其愛 鼎?(《左傳·昭公十二年》)
第五讲-古代汉语的词序.ppt
一、賓語前置 (一)疑問代詞作賓語 1、作動詞的賓語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内省不疚,夫何憂何惧?(《論語·颜渊》) 呜呼曷歸,予懷之悲。(《尚書·五子之歌
则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 《史記·淮隂侯列傳》)
3.名詞+數詞+量詞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詩經·魏 風·伐檀》)
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左傳·隱公 元年》)
4.數詞+量詞+(之)+名詞
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 樂。(《論語·雍也》)
(二)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不”“未”“毋”“無” “莫”
丘雖不吾誉,吾獨不自知邪?(《莊子·盗跖 》)
鄰國未吾親也。(《國語·晉語》)
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論語·先进 》)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
聞道百,以爲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 子·秋水》)
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是之 謂政令行。(《荀子·王霸》)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 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 年》)
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傳·僖公 四年》)
狄應且憎,是用告我。(《左傳·成公十三 年》)
子產是以能為鄭國。(《左傳·襄公三十一 年》)
惟陳言之務去。(韓愈《與李詡書》)
小國將君是望,敢不稽首。(《左傳·襄公三 年》)
霸主將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長有諸侯 乎?( 《左傳·成公八年》)
將虢是滅,何愛於虞?(《左傳·僖公五年》 )
子為司寇,將盜是務去。(《左傳·襄公二十 一年》)
今周與四國服事君王,將唯命是從,豈其愛 鼎?(《左傳·昭公十二年》)
第五讲-古代汉语的词序.ppt
一、賓語前置 (一)疑問代詞作賓語 1、作動詞的賓語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内省不疚,夫何憂何惧?(《論語·颜渊》) 呜呼曷歸,予懷之悲。(《尚書·五子之歌
第10讲 古代汉语的词序
四、古代汉语的行为数量表示法 古代汉语一般用单个数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量, 古代汉语一般用单个数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量,数 词可以处在两种语法位置上: 词可以处在两种语法位置上: 1.(一般的方法)将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 .(一般的方法 .(一般的方法) 状语表示行为数量。 状语表示行为数量。 又与之遇, 皆北。( 左传文公十六 。(《 如: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 文公十六 年》) 子墨子[ 。(《墨子公输 公输》 子墨子[九]距之。(《墨子 公输》) 现代汉语如“看两遍” 现代汉语如“看两遍”、“踢三脚”。 踢三脚” 与现代的差别: 与现代的差别:
三、谓语前置 有两种句子谓语前置的现象比较多见。 有两种句子谓语前置的现象比较多见。 1.表示疑问的句子。 .表示疑问的句子。 何哉,尔所谓达者?( 论语颜渊 ?(《 颜渊》 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 颜渊》) 谁与,哭者?( 礼记檀弓 ?(《 檀弓》 谁与,哭者?(《礼记 檀弓》) 2.表示感叹的句子。 .表示感叹的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 !(《 汤问》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 汤问》) 君子哉,若人!( 论语公冶长 !(《 公冶长》 君子哉,若人!(《论语 公冶长》)
“如何”、“若何”、“奈何”的中间还可插入代 如何” 如何 若何” 奈何” 词、 名词或其他词语,说成“ 名词或其他词语,说成“如……何” 。如: 何 如太行王屋何? 列子汤问 汤问》 如太行王屋何?(《列子 汤问》) 寇深矣,若之何?( 左传僖公十五年 ?(《 僖公十五年》 寇深矣,若之何?(《左传 僖公十五年》) 虞兮!虞兮!奈若何?( 史记项羽本纪 ?(《 项羽本纪》 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 项羽本纪》) 前置宾语,并说明其前置的条件。 前置宾语,并说明其前置的条件。 沛公安在?( 史记项羽本纪 ?(《 项羽本纪》 沛公安在?(《史记 项羽本纪》) 卿欲何言?( 赤壁之战》 ?(《 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乃入见, 何以战? ( 曹刿轮战》 乃入见,曰:“何以战?”(《曹刿轮战》)
古汉语语法教案 古汉语的词序及其发展PPT课件
▪ 其誰能賭是而不樂也哉?(荀子·王霸)
1.2 完全保存著舊形式
▪ 這種機構所依據的條件有兩個: ▪ 第一:賓語是一個疑問代詞,如: ▪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 管伯曰:“公誰欲與?”公曰:“鮑叔牙”
(莊子·徐無鬼) ▪ 吾誰使正之?(莊子·齊物論) ▪ 客何好?……客何能?(戰國策·齊策) ▪ 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孟子·離婁上) ▪ 奚取於三家之堂?(論語·八佾)
▪ 今仍有唯利是圖、惟你是問之類的說法。
▪ 代詞賓語本身也可以用另一個代詞復指,如:
▪ 古者民有三疾,今者或是之亡(無)也。 (論語·陽貨)
▪ 宣子曰:“嗚呼!‘我之懷矣,自貽伊戚。’ 其我之謂矣。”(左宣2)
▪ 若然者,雖直不病。是之謂與古爲徒。(莊 子·人間世)
▪ 農夫朴力而寡能,則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 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是之謂政令行, 風俗美。(荀子·王霸)
▪ 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誅也。是以湯誅尹 詣,文王誅潘止。(荀子·宥坐)
▪ 指示代詞“是”還可以構成凝固形式“是謂” 的形式,如:
▪ 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 (莊子·馬蹄)
▪ 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莊子·在宥)
▪ 此三材者而無失其次,是謂人主之道也。 (荀子·君道)
▪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 征,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僖4)
▪ 詞組“是以”的正常語序應該是“以是”, 意爲因此。“以”字放在“是”的前面。因 爲“以”本是動詞,而“是”是指示代詞, 所以賓語放在動詞的前面。如:
▪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 語·里仁)
▪ 當今之君,其蓄私也,大國拘女累千,小國 累萬,是以天下之男多寡無妻,女多拘無夫。 (墨子·辭過)
1.2 完全保存著舊形式
▪ 這種機構所依據的條件有兩個: ▪ 第一:賓語是一個疑問代詞,如: ▪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 管伯曰:“公誰欲與?”公曰:“鮑叔牙”
(莊子·徐無鬼) ▪ 吾誰使正之?(莊子·齊物論) ▪ 客何好?……客何能?(戰國策·齊策) ▪ 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孟子·離婁上) ▪ 奚取於三家之堂?(論語·八佾)
▪ 今仍有唯利是圖、惟你是問之類的說法。
▪ 代詞賓語本身也可以用另一個代詞復指,如:
▪ 古者民有三疾,今者或是之亡(無)也。 (論語·陽貨)
▪ 宣子曰:“嗚呼!‘我之懷矣,自貽伊戚。’ 其我之謂矣。”(左宣2)
▪ 若然者,雖直不病。是之謂與古爲徒。(莊 子·人間世)
▪ 農夫朴力而寡能,則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 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是之謂政令行, 風俗美。(荀子·王霸)
▪ 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誅也。是以湯誅尹 詣,文王誅潘止。(荀子·宥坐)
▪ 指示代詞“是”還可以構成凝固形式“是謂” 的形式,如:
▪ 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 (莊子·馬蹄)
▪ 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莊子·在宥)
▪ 此三材者而無失其次,是謂人主之道也。 (荀子·君道)
▪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 征,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僖4)
▪ 詞組“是以”的正常語序應該是“以是”, 意爲因此。“以”字放在“是”的前面。因 爲“以”本是動詞,而“是”是指示代詞, 所以賓語放在動詞的前面。如:
▪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 語·里仁)
▪ 當今之君,其蓄私也,大國拘女累千,小國 累萬,是以天下之男多寡無妻,女多拘無夫。 (墨子·辭過)
《古代汉语的词序》
娄上》) ▪ ⑥ 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
夜以安身。(《左传·昭公元年》) ▪ ⑦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诗经·邶风·日月》) ▪ ⑧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 ▪ ——宾语+介词(以、自、于)(+动词)
五、表示行为数量的数词的词序
▪ 材料一: ▪ ①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文公十六年》) ▪ ②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
▪ (4)关于表示行为数量的数词的词序:表行为数 量的数词在谓语动词前,句法功能是充任状语; 表行为数量的数词虽可以置于动词之后,但它的 句法功能是充任谓语并且前面常有“者”。
▪ (5)关于语用上的谓语前置:古代汉语中有谓语 前置的现象,常出现在表示感叹或疑问语气的句 子中。这是一种语用上的前置,不是严格意义上 的语法前置。
本讲小结
▪ (1)关于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上古汉语中,疑问代 词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动词前;如果动词前有助动词, 疑问代词也应放在助动词之前;疑问代词作介词宾 语的时候,也应放在介词之前。
▪ (2)关于须是否定句,必须
有表示否定的副词或代词“不、无(毋)、未、莫” 等;第二,宾语必须是代词。 ▪ ②如果动词前有助动词,代词宾语也应放在助动词 之前。 ▪ ③先秦汉语中前置不前置两种格式都有出现,因而 不像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那样严格。 ▪ (3)关于前置宾语的复指:强调动词宾语时,宾语 前置以后,常常借助指示代词“是”或“之”复指 前置的宾语;强调介词的宾语时,也常把其宾语放 在介词的前面,也常用代词“之”复指。
▪ ⑥ 曰:“奚冠?”曰:“冠素。”(《孟 子·滕文公上》)
▪ ⑦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 ⑧天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
夜以安身。(《左传·昭公元年》) ▪ ⑦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诗经·邶风·日月》) ▪ ⑧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 ▪ ——宾语+介词(以、自、于)(+动词)
五、表示行为数量的数词的词序
▪ 材料一: ▪ ①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文公十六年》) ▪ ②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
▪ (4)关于表示行为数量的数词的词序:表行为数 量的数词在谓语动词前,句法功能是充任状语; 表行为数量的数词虽可以置于动词之后,但它的 句法功能是充任谓语并且前面常有“者”。
▪ (5)关于语用上的谓语前置:古代汉语中有谓语 前置的现象,常出现在表示感叹或疑问语气的句 子中。这是一种语用上的前置,不是严格意义上 的语法前置。
本讲小结
▪ (1)关于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上古汉语中,疑问代 词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动词前;如果动词前有助动词, 疑问代词也应放在助动词之前;疑问代词作介词宾 语的时候,也应放在介词之前。
▪ (2)关于须是否定句,必须
有表示否定的副词或代词“不、无(毋)、未、莫” 等;第二,宾语必须是代词。 ▪ ②如果动词前有助动词,代词宾语也应放在助动词 之前。 ▪ ③先秦汉语中前置不前置两种格式都有出现,因而 不像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那样严格。 ▪ (3)关于前置宾语的复指:强调动词宾语时,宾语 前置以后,常常借助指示代词“是”或“之”复指 前置的宾语;强调介词的宾语时,也常把其宾语放 在介词的前面,也常用代词“之”复指。
▪ ⑥ 曰:“奚冠?”曰:“冠素。”(《孟 子·滕文公上》)
▪ ⑦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 ⑧天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
第八讲 古代汉语的词序
(3)在强调某一行为的数量时,还可以改变句式,把数词 从动词前面移到句尾,并在这个数词前面用代词“者”字复
指主语,使“者”字前面的词句成为全句的主语,移到句尾 的数词则成为全句的谓语。例如:
①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②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三、省略
①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②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光明)
乎不可尚矣!”
即以江汉濯之,以秋阳暴之。“江汉”、“秋
阳”都是介词“以”的前置宾语。
二、古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的词序
除宾语前置外,古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的词序也和现代
汉语不同。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时,一般是把数词和动量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
者而改之。
③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 ],又请杨子之竖
(家僮)追之。
④躬自厚[ ]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⑤曰:“学诗乎”对曰:“未[ ]也。”
(三)宾语省略
宾语在前文已提到,不再出现也可使人正确理解句
义,就可以省略。一般是承前省略。
①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
⑧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四)代词“是”作宾语时有时不需要复指,就可 以前置。如在介词结构“是以,是用”中,宾语 “是”前置。
①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②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楚辞·渔父》)
③是以肠一日而九洄。(《报任安书》)
(五)介词“以”的宾语有时不需要条件就可以前 置。
古代汉语里省略句法成分的现象比较普遍,它一方面使
二节词序PPT课件
❖ 语言又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的,因此,古今汉语语 法也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体现在词序上,主要是 宾语前置的问题,也有数词和定语的词序问题。
一、宾语前置
❖ 在汉语中,宾语正常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后, 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涉及的对象,这一 点古今汉语是相同的。
❖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论语·阳货) ❖ 胶鬲曰:“西伯侯将何之?无欺我也。”(吕氏春
秋·贵因) ❖ 第三 ,汉代以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后置的逐渐占
优势,但一些古文作家仍多用前置形式。 ❖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蜀
志·诸葛亮传)
(三)为了强调而把宾语前置,宾语后边再用
代词复指一下
❖ 《诗》所谓“人之无良”者,其羊斟之谓乎, 残民以逞。
❖ (二)动量表示法 ❖ 1、数词直接放在动词前 ❖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 逐之,三周华不注。 ❖ 2、数词放在动词后(较少见) ❖ 距跃三百,曲踊三百。 ❖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 ❖ 3、数词加动量词放在动词前 ❖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 几年今夕一番逢。 ❖ 4、数词加动量词放在动词后 ❖ 母乃杖祥脊及两脚百余下。 ❖ 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
关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问题,有 以下几点需注意
❖ 第一,如果动词前边有能愿动词或副词的话,前 置的宾语既可以放在能愿动词或副词前边,也可 以放在其后。
❖ 是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令国家百姓之不 足也,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墨子·节葬)
❖ 民不足而可用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 谊·论积贮疏)
第二节 古代 汉语的词序
❖ 汉语的语法手段:词序和虚词。
一、宾语前置
❖ 在汉语中,宾语正常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后, 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涉及的对象,这一 点古今汉语是相同的。
❖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论语·阳货) ❖ 胶鬲曰:“西伯侯将何之?无欺我也。”(吕氏春
秋·贵因) ❖ 第三 ,汉代以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后置的逐渐占
优势,但一些古文作家仍多用前置形式。 ❖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蜀
志·诸葛亮传)
(三)为了强调而把宾语前置,宾语后边再用
代词复指一下
❖ 《诗》所谓“人之无良”者,其羊斟之谓乎, 残民以逞。
❖ (二)动量表示法 ❖ 1、数词直接放在动词前 ❖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 逐之,三周华不注。 ❖ 2、数词放在动词后(较少见) ❖ 距跃三百,曲踊三百。 ❖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 ❖ 3、数词加动量词放在动词前 ❖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 几年今夕一番逢。 ❖ 4、数词加动量词放在动词后 ❖ 母乃杖祥脊及两脚百余下。 ❖ 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
关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问题,有 以下几点需注意
❖ 第一,如果动词前边有能愿动词或副词的话,前 置的宾语既可以放在能愿动词或副词前边,也可 以放在其后。
❖ 是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令国家百姓之不 足也,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墨子·节葬)
❖ 民不足而可用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 谊·论积贮疏)
第二节 古代 汉语的词序
❖ 汉语的语法手段:词序和虚词。
《古代汉语的语序》课件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是句子的核心,通常放在句子的中间位置。动词在句子中的 位置通常是在名词之后,形容词之前。这种词序突出了动词的动作和行为,强调 了动作的执行者和动作本身。
形容词的词序
总结词
形容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位于名词 之前,动词之后。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用于描述名词 的属性或特征,通常放在名词之前, 动词之后。这种词序强调了形容词的 修饰和限定作用,突出了形容词的描 述功能。
语序是语言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理解句子意义和语法结构具有重 要意义。
语序的类型
主谓语序
主语位于谓语之前,这 是现代汉语中最常见的
语序类型。
谓宾语序
谓语位于宾语之前,这 种语序在先秦汉语中较
为常见。
状中语序
状语位于中心词之前, 这种语序在描述性语句
中较为常见。
定中语序
定语位于中心词之前, 这种语序在修饰性语句
古代汉语的词序
名词的词序
总结词
名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位于动词之前,形容词之后。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是句子的主要成分之一,通常放在句子的前面位置。名词 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是在形容词之后,动词之前。这种词序体现了古代汉语中 名词的重要性和先决性。
动词的词序
总结词
动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位于名词之后,形容词之前。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主语位于谓语之前,这种语序是固定的,也是汉语的基本句法规则。主谓语序有助于突出句子的 主要信息,即主语,使句子更加清晰易懂。
谓宾语序
总结词
谓宾语序是古代汉语中另一种常见的语序,即谓语位于宾语之前。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常常位于宾语之前。这种语序有助于强调谓语的动作或状态,使句子更加生动有 力。同时,这种语序也符合汉语的逻辑性和通顺性。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是句子的核心,通常放在句子的中间位置。动词在句子中的 位置通常是在名词之后,形容词之前。这种词序突出了动词的动作和行为,强调 了动作的执行者和动作本身。
形容词的词序
总结词
形容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位于名词 之前,动词之后。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用于描述名词 的属性或特征,通常放在名词之前, 动词之后。这种词序强调了形容词的 修饰和限定作用,突出了形容词的描 述功能。
语序是语言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理解句子意义和语法结构具有重 要意义。
语序的类型
主谓语序
主语位于谓语之前,这 是现代汉语中最常见的
语序类型。
谓宾语序
谓语位于宾语之前,这 种语序在先秦汉语中较
为常见。
状中语序
状语位于中心词之前, 这种语序在描述性语句
中较为常见。
定中语序
定语位于中心词之前, 这种语序在修饰性语句
古代汉语的词序
名词的词序
总结词
名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位于动词之前,形容词之后。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是句子的主要成分之一,通常放在句子的前面位置。名词 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是在形容词之后,动词之前。这种词序体现了古代汉语中 名词的重要性和先决性。
动词的词序
总结词
动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位于名词之后,形容词之前。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主语位于谓语之前,这种语序是固定的,也是汉语的基本句法规则。主谓语序有助于突出句子的 主要信息,即主语,使句子更加清晰易懂。
谓宾语序
总结词
谓宾语序是古代汉语中另一种常见的语序,即谓语位于宾语之前。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常常位于宾语之前。这种语序有助于强调谓语的动作或状态,使句子更加生动有 力。同时,这种语序也符合汉语的逻辑性和通顺性。
第3节 古代汉语的词序
(二)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要前置 這一條規律實際上包含了兩個條件: 一是全句必須爲否定句, 二是賓語必須爲代詞。 两者不能缺一。 否定句指句子帶有否定副詞“不”、 “未”、“毋”、“無”或否定性的無 定指代詞“莫”。代詞賓語一般放在否 定詞之後、動詞之前。例如: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論語· 學 而》) 這個句子很有啓發性,前一分句符合兩個 條件,故賓語前置;後一分句賓語不是 代詞,故不能前置。
“何厭之有”就是“有何厭”,“有什麽 滿足”;“不穀是爲”就是“爲不穀”, “先君之好是繼”就是“繼先君之好”; “虞虢之謂”就是“謂虞虢”。 各句名詞賓語前置,代詞“之”或“是” 起複指賓語的作用,它們位於名詞賓語 後、動詞前。 使用這種句式是起了強調賓語的作用。
1、在用這種賓語前置的格式時,還可以在 賓語之前再加上個“惟(唯)”字,構 成“惟(唯) …… 是 …… ”或“惟 …… 之 …… ”的格式,強調賓語的作用就更 加明顯。如:
(三)用代詞複指的賓語要前置 這一類賓語前置的特點是在賓語前置的同 時,還要在賓語後面用代詞“是”或 “之”等複指一下,代詞“是”或“之” 也要放在動詞的前面。例如:
姜氏何厭之有?(《鄭伯克段于鄢》) 齊侯曰:“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是繼。” (《齊桓公伐楚》) 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 虢之謂也。(《左傳· 僖公五年》) 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孟子· 許行》)
但是,古漢語有少數特殊的詞序是現代漢 語所沒有的。這些特殊的詞序本來只存在 於上古漢語裏,到漢代就已經從口語中逐 漸消失。但後來仿古的作品還使用,故歷 代古文中還常常出現,因此,瞭解這些特 殊詞序對閱讀古文是有幫助的。
一、賓語前置 先秦古籍中,最突出的特殊詞序是賓語在 一定條件下要放在動詞之前。這種賓語 前置是有一定的語法條件的,它並不是 因爲修辭需要,不是爲了表達一定語氣 而使用的一般倒裝句。嚴格地說,不能 叫賓語前置,因爲這些句式原本賓語的 位置就是如此,或許就是遠古句法的遺 留。(賓語前置是以現代漢語的角度來 說的) 古漢語中,賓語處在動詞的前面有三種句 式。
《古代汉语的词序》课件
形容词的词序
总结词
形容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位于名词之前或之后,根 据具体语境而定。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用于描述名词的属性或特征, 因此形容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是在名词之前或之后 ,具体取决于语境和表达的需要。例如,“高楼”中 ,“高”是形容词,“楼”是名词,形容词“高”位 于名词“楼”之前,描述了楼的高度属性。又如“楼 高”中,“高”是形容词,“楼”是名词,形容词“ 高”位于名词“楼”之后,强调了楼的高度特征。
词序的分类
• 词序的分类: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和顺序,可以将词序分为多种类型,如主语-谓语-宾语顺序、定语-中心词顺序、状 语-中心词顺序等。
词序的重要性
• 词序的重要性:在古代汉语中,词序是表达语义和语用功能 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的词序可以表达不同的语义和语用功 能,对于理解古代汉语的语义和语用意义具有重要意义。同 时,正确的词序也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语言发展的需要
随着语言的发展,一些新 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出现, 需要调整原有的词序来适 应新的表达需求。
文化交流的影响
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 化交流,也促进了词序的 演变。
词序演变的过程
先秦时期
古代汉语的词序比较自由,先秦 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一些固定的词
序。
汉魏六朝时期
汉魏六朝时期是古代汉语词序演 变的加速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 文化的交流,出现了一些新的词 汇和表达方式,词序也发生了较
动词的词序
总结词
动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位于名词之后,形容词之前。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是句子的核心成分之一,通常放在句子的中心位置。动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是 在名词之后,形容词之前。例如,“食马”中,“食”是动词,“马”是名词,“之”是形容词,动 词“食”位于名词“马”之后,形容词“之”之前。
古代汉语语序及成分省略.PPT
②“蹇叔之子与师,( 蹇叔 )哭而送之。”
❖2、宾语的省略
①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②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云梯之械) 攻宋。
2021/3/29
34
3、谓语的省略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4、介词的省略
“壁上小虫忽跃落(于)襟袖间。”
2021/3/29
35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
2021/3/29
24
先秦时期,其它的一些代词作宾语时也 可放在动词之前的,例如: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小雅·节南山》)
2021/3/29
25
另外,有一些介词的宾语,即使不是疑 问代词,也没有用代词“之”复指,也常常 可以放到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大都是上古 汉语句式的一些残留。例如:
2021/3/29
28
动作数量表示法
❖ 数+动(一般方法) ❖ 动+数(强调方法) ❖ 用动量(较少用法)
2021/3/29
29
数+动
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文公十六 年》)
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 [三]周华不注。(《左传·成公二年》) 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莊子·養生主)
“何如”也可说成“如何”,但两种形式都已成 为固定格式了,表示“怎么样”或“怎样”的意思。 与不榖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 乡人皆好之,何如?(《论语·子路》) 伤未及死,如何勿伤?(《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孟子·梁惠王上)》)
2021/3/29
8
古书上还有与“如何”、“何如”含义 相同的“若何”、“奈何”等说法,例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2、宾语的省略
①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②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云梯之械) 攻宋。
2021/3/29
34
3、谓语的省略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4、介词的省略
“壁上小虫忽跃落(于)襟袖间。”
2021/3/29
35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
2021/3/29
24
先秦时期,其它的一些代词作宾语时也 可放在动词之前的,例如: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小雅·节南山》)
2021/3/29
25
另外,有一些介词的宾语,即使不是疑 问代词,也没有用代词“之”复指,也常常 可以放到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大都是上古 汉语句式的一些残留。例如:
2021/3/29
28
动作数量表示法
❖ 数+动(一般方法) ❖ 动+数(强调方法) ❖ 用动量(较少用法)
2021/3/29
29
数+动
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文公十六 年》)
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 [三]周华不注。(《左传·成公二年》) 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莊子·養生主)
“何如”也可说成“如何”,但两种形式都已成 为固定格式了,表示“怎么样”或“怎样”的意思。 与不榖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 乡人皆好之,何如?(《论语·子路》) 伤未及死,如何勿伤?(《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孟子·梁惠王上)》)
2021/3/29
8
古书上还有与“如何”、“何如”含义 相同的“若何”、“奈何”等说法,例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古代汉语语序》课件
古代汉语语序的特点
主语、谓语、宾语的相对位置
01
在古代汉语中,主语位于谓语之前,宾语位于谓语之后,这与
现代汉语的语序基本一致。
修饰成分的位置
02
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副词等修饰成分一般紧跟在主语和谓语
之后,位于宾语之前。
否定词的位置
03
在古代汉语中,否定词一般位于动词之前,形容词、副词之后
。
语序在古代汉语中的重要性
现代汉语句子结构
以复句为主,单句较少,句式相对 固定。
对比总结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句子结构方 面存在差异,古代汉语更注重句式 的变化,而现代汉语则更倾向于使 用复句。
语言习惯的对比
古代汉语语言习惯
多使用敬辞和谦辞,表达方式委 婉含蓄。
现代汉语语言习惯
较少使用敬辞和谦辞,表达方式 直截了当。
对比总结
《古代汉语语序》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古代汉语语序概述 • 古代汉语的词序规则 • 古代汉语的句子语序 • 古代汉语语序的演变 • 古代汉语语序与现代汉语的对比
01
古代汉语语序概述
语序的定义
语序
指语言中词语之间的排列顺序, 是语言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古代汉语语序
指古代汉语中词语的排列顺序,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语序 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律。
详细描述
在主谓结构中,主语通常出现在谓语之前,完整呈现出句子 的核心信息。主谓结构有助于读者或听者快速理解句子的主 要内容和动作,是古代汉语语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宾结构语序
总结词
动宾结构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于描述行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宾语紧跟在动词之后,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或结果。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之谓政令行:这就叫做政令通行。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 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此之谓不朽:这就叫做不朽。 在这类用代词复指的前置宾语前可加上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
“惟(唯、维)”,构成“惟+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
传·宣公十二年》)
——斟上两壶酒来享用,杀几个肥壮的羔羊。飨:享用。
试比较: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
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代楚》
主+宾语“是”+谓语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同上》
前置宾语+标志词“是”+动语
(BACK)
(四)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介词“以”有“用、把、拿”等意义,则其宾语 往往可以提到“以”的前面。
有的语法书上把“是、之、斯、焉”称作助词, 我们仍看作是代词,是复指代词,其作用是用来复 指前面的宾语。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 传·昭公二十三年》 比较:“是”是判断词吗? 译为“现在吴国是害怕了”。
“是”是前置的宾语吗? 即“今吴惧是”,译为“现 在吴国害怕这个”。
“今吴是惧”即“今惧吴”;“城”,用 在介词结构的前面,名词活用作动词,筑城的意思。 译为 :——现在害怕吴国而在郢修筑城墙。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太严 格,前秦古籍中就有例外。如:
有事而不告我。(《左传·襄公二十 八年》)
诸侯莫违我。(《管子·封禅》) 这说明从先秦开始,否定句中的代 词宾语已经从前置向后置发展,这种宾 语前置在现代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
如: 时不我待
(三)动词宾语前置,用“是”、“之”、 “焉”、“斯”等词作标志的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
语·为政》)
惟余马首是瞻。
(BACK)
现代汉语中还保留了这种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
是听”、“唯你是问”、“惟命是从”、“唯才是举”都是这
种格式。附录:
“斯”“焉”也可以用作复指代词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元年》
——我周朝迁往东边,靠近晋国和郑国。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诗经·豳风·七月》
二、宾语前置
(一)什麽是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 下,要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
(GO)
三、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的类型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的 宾语前置。
何为疑问代词?有三类:①指人的:谁、 孰;②指物的:奚、曷、胡、何;③表 示处所的:安、焉、恶
(1)疑问代词充当动词的宾语而前置
中,本来不是宾语,而是谓语,所以就不受这条规律的制 约了。“如何”与“何如”的来源是不一样的,但这两种 形式都已成为凝固形式,其意义已不是“像什么”,而是 “怎么样”、“怎样”“怎么”等。在句子结构中也只能 作为一个成分来分析,不能拆开来作为两个成分来分析。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 ——要使人民严肃认真、尽心协力和互相勉励,对这个应 该怎么办?
①【思考与练习】、
古汉语的数量表示法(状谓倒序)
1.物量表示法(数量词+名词) (1)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不用量词。
一言以蔽之。
(2)数词先与量词结合成数量结构,然后再修饰或 补充名词。
人间能得几回闻。 马三匹。
2.动量表示法
(1)将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
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文公十六年》)七遇:遭遇七
(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
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 ——夭夭:美丽茂盛的样子。灼灼(zhuo zhuo):鲜艳的样子。 顺说应是:其花灼灼。
补充:定名(中)倒序
古代汉语中,定语后置,就是把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 这种后置的定语,有个特殊标志,后置的成分总是用复指代 词“者”来煞尾。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对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办呢?
(BACK)
同“如何 ”“如之何”相类似的固定结构还有“奈 何”“若何”“奈之何”“若之何”。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人之志,若何?《左传·僖三十三年》 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 兮虞兮奈若何? 虽先生之辨,将奈之何哉?《庄子·盗跖》
如果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 置多用“之”复指,而不用 “是”。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 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
年》)
“唇亡则齿寒”,其斯之(B谓ACK与) ?
这种格式形成的“是之谓”、“此之谓”已成为凝固形 式,在文言语句中常见。如: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 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BACK)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烧死淹死地人马非常多。 定语“烧溺死”后置,用“者”复指中心词“人马”。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钴潭西 小丘记》 ——那傲然突起,屈曲不平,破土而出,表现为奇形怪状的石头, 几乎多得数不清。突怒:形容石头凸起,有锋棱的样子。偃蹇: 盘曲高耸的样子。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要前置
什么是否定句?否定句必须有否定
词,这些否定词,可以是否定副词“非、
不、弗、毋、勿、未、否”,也可以是
动词“无”,还可以是表示否定性的无 定代词“莫”。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平日闲居,就说,别人不知道我也。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
乱世恶善,不此听也。《荀子·乐论》 也。《后汉书·张衡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
元年》
如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
(2)疑问代词充当介词宾语而前置
例:
“微斯人,吾谁与归?”
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
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
——我与哪个更亲近呢?
定语后置,作用在于突出 中心词,较长的定语后置,还 可以使行文流利,语气舒畅, 试想,如果我们把例二还原成 “其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 为奇状之石,殆不可数”,读 起来就非常别扭。
(BACK)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 传》 ——主意还没有拿定,想找一个可以回报秦国的使者,没有 找到。者:复指“人”。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无所寄,废寝食者。《列 子·天瑞》——杞国有一个担心天崩地陷、自己无处安身,弄 得连觉也睡不着,饭也吃不下的人。定语“忧天地崩坠,身 亡无所寄,废寝食”后置,用“者”字来复指中心词“人”
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
——(孟子问陈相)许行为什么不自己织布呢?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
——君子离开了仁,从哪儿成就名声呢?
(BACK)
疑问代词作宾语,无论是动词的宾语, 还是介词的宾语,都要前置。这条规则在先 秦是比较严格的,可以说是没有例外。
思考:我们就经常见到“如何”这个词,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矣! 蛹以为母,蛾以为父。《荀子·赋·蚕》 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荀子·议兵》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天动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
恐。 《项羽本纪》 这种宾语前置在汉语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如:夜以继日
晚食以当肉 安步以当车 无祸以当福
次。
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 九距:抵抗了九次。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百]战[百]胜; [千]变[万]化 对比: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是把数词与动量词构成的数
量词组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
看<两遍> 踢<三脚 >
(2)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 让数词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量。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 是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它是一种正常的语序,决 不是什么“倒装”。因此 必须把“前置”和“倒装” 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象 区分开来。
古汉语的倒装句
古汉语的倒装句,最常见的有主谓倒序(谓语前置)。
主谓倒序
谓语部分,提到主语之前,以强调、突出谓语所表达的 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情色彩,一般说来,这种谓语是 比较简单的,是不带宾语的。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谓语具有 询问的意义,赞叹或惋惜、斥责和不满或祈求和命令的意义。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赵策》)
(BACK)
应当辨别“前置”和“倒装”这两种不同性质 的语言现象。
时常见到有人把宾语前置句称为“倒装句”(谓宾 倒序) ,这种说法未必妥当。在汉语里,有时为了强 调或突出句子的某个成分,加强语气,句子的词序往 往和上述规则不同,这叫做倒装句或叫倒序句。 例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乱世厌恶美好的东西,不听音乐。 传》
毋吾以也。《论 语·先进》 ——人家不用我了。 “以”是动词,“用” 的意思 。
(BACK)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我不欺骗你,你不防备我。 莫余毒也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没有谁危害我了。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庄 子·逍遥游》 ——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东西阻拦它,以后才 计划着向南飞。
为什么“何”作宾语而没有前置呢?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 十二年》 ——敌人受了伤而没有死,怎么不再次打 击他们呢?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 《战国策·赵策》
——我听说北方的国家都害怕昭奚恤,果
“惟(唯、维)”,构成“惟+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
传·宣公十二年》)
——斟上两壶酒来享用,杀几个肥壮的羔羊。飨:享用。
试比较: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
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代楚》
主+宾语“是”+谓语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同上》
前置宾语+标志词“是”+动语
(BACK)
(四)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介词“以”有“用、把、拿”等意义,则其宾语 往往可以提到“以”的前面。
有的语法书上把“是、之、斯、焉”称作助词, 我们仍看作是代词,是复指代词,其作用是用来复 指前面的宾语。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 传·昭公二十三年》 比较:“是”是判断词吗? 译为“现在吴国是害怕了”。
“是”是前置的宾语吗? 即“今吴惧是”,译为“现 在吴国害怕这个”。
“今吴是惧”即“今惧吴”;“城”,用 在介词结构的前面,名词活用作动词,筑城的意思。 译为 :——现在害怕吴国而在郢修筑城墙。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太严 格,前秦古籍中就有例外。如:
有事而不告我。(《左传·襄公二十 八年》)
诸侯莫违我。(《管子·封禅》) 这说明从先秦开始,否定句中的代 词宾语已经从前置向后置发展,这种宾 语前置在现代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
如: 时不我待
(三)动词宾语前置,用“是”、“之”、 “焉”、“斯”等词作标志的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
语·为政》)
惟余马首是瞻。
(BACK)
现代汉语中还保留了这种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
是听”、“唯你是问”、“惟命是从”、“唯才是举”都是这
种格式。附录:
“斯”“焉”也可以用作复指代词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元年》
——我周朝迁往东边,靠近晋国和郑国。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诗经·豳风·七月》
二、宾语前置
(一)什麽是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 下,要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
(GO)
三、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的类型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的 宾语前置。
何为疑问代词?有三类:①指人的:谁、 孰;②指物的:奚、曷、胡、何;③表 示处所的:安、焉、恶
(1)疑问代词充当动词的宾语而前置
中,本来不是宾语,而是谓语,所以就不受这条规律的制 约了。“如何”与“何如”的来源是不一样的,但这两种 形式都已成为凝固形式,其意义已不是“像什么”,而是 “怎么样”、“怎样”“怎么”等。在句子结构中也只能 作为一个成分来分析,不能拆开来作为两个成分来分析。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 ——要使人民严肃认真、尽心协力和互相勉励,对这个应 该怎么办?
①【思考与练习】、
古汉语的数量表示法(状谓倒序)
1.物量表示法(数量词+名词) (1)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不用量词。
一言以蔽之。
(2)数词先与量词结合成数量结构,然后再修饰或 补充名词。
人间能得几回闻。 马三匹。
2.动量表示法
(1)将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
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文公十六年》)七遇:遭遇七
(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
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 ——夭夭:美丽茂盛的样子。灼灼(zhuo zhuo):鲜艳的样子。 顺说应是:其花灼灼。
补充:定名(中)倒序
古代汉语中,定语后置,就是把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 这种后置的定语,有个特殊标志,后置的成分总是用复指代 词“者”来煞尾。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对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办呢?
(BACK)
同“如何 ”“如之何”相类似的固定结构还有“奈 何”“若何”“奈之何”“若之何”。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人之志,若何?《左传·僖三十三年》 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 兮虞兮奈若何? 虽先生之辨,将奈之何哉?《庄子·盗跖》
如果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 置多用“之”复指,而不用 “是”。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 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
年》)
“唇亡则齿寒”,其斯之(B谓ACK与) ?
这种格式形成的“是之谓”、“此之谓”已成为凝固形 式,在文言语句中常见。如: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 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BACK)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烧死淹死地人马非常多。 定语“烧溺死”后置,用“者”复指中心词“人马”。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钴潭西 小丘记》 ——那傲然突起,屈曲不平,破土而出,表现为奇形怪状的石头, 几乎多得数不清。突怒:形容石头凸起,有锋棱的样子。偃蹇: 盘曲高耸的样子。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要前置
什么是否定句?否定句必须有否定
词,这些否定词,可以是否定副词“非、
不、弗、毋、勿、未、否”,也可以是
动词“无”,还可以是表示否定性的无 定代词“莫”。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平日闲居,就说,别人不知道我也。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
乱世恶善,不此听也。《荀子·乐论》 也。《后汉书·张衡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
元年》
如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
(2)疑问代词充当介词宾语而前置
例:
“微斯人,吾谁与归?”
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
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
——我与哪个更亲近呢?
定语后置,作用在于突出 中心词,较长的定语后置,还 可以使行文流利,语气舒畅, 试想,如果我们把例二还原成 “其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 为奇状之石,殆不可数”,读 起来就非常别扭。
(BACK)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 传》 ——主意还没有拿定,想找一个可以回报秦国的使者,没有 找到。者:复指“人”。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无所寄,废寝食者。《列 子·天瑞》——杞国有一个担心天崩地陷、自己无处安身,弄 得连觉也睡不着,饭也吃不下的人。定语“忧天地崩坠,身 亡无所寄,废寝食”后置,用“者”字来复指中心词“人”
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
——(孟子问陈相)许行为什么不自己织布呢?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
——君子离开了仁,从哪儿成就名声呢?
(BACK)
疑问代词作宾语,无论是动词的宾语, 还是介词的宾语,都要前置。这条规则在先 秦是比较严格的,可以说是没有例外。
思考:我们就经常见到“如何”这个词,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矣! 蛹以为母,蛾以为父。《荀子·赋·蚕》 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荀子·议兵》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天动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
恐。 《项羽本纪》 这种宾语前置在汉语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如:夜以继日
晚食以当肉 安步以当车 无祸以当福
次。
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 九距:抵抗了九次。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百]战[百]胜; [千]变[万]化 对比: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是把数词与动量词构成的数
量词组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
看<两遍> 踢<三脚 >
(2)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 让数词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量。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 是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它是一种正常的语序,决 不是什么“倒装”。因此 必须把“前置”和“倒装” 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象 区分开来。
古汉语的倒装句
古汉语的倒装句,最常见的有主谓倒序(谓语前置)。
主谓倒序
谓语部分,提到主语之前,以强调、突出谓语所表达的 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情色彩,一般说来,这种谓语是 比较简单的,是不带宾语的。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谓语具有 询问的意义,赞叹或惋惜、斥责和不满或祈求和命令的意义。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赵策》)
(BACK)
应当辨别“前置”和“倒装”这两种不同性质 的语言现象。
时常见到有人把宾语前置句称为“倒装句”(谓宾 倒序) ,这种说法未必妥当。在汉语里,有时为了强 调或突出句子的某个成分,加强语气,句子的词序往 往和上述规则不同,这叫做倒装句或叫倒序句。 例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乱世厌恶美好的东西,不听音乐。 传》
毋吾以也。《论 语·先进》 ——人家不用我了。 “以”是动词,“用” 的意思 。
(BACK)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我不欺骗你,你不防备我。 莫余毒也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没有谁危害我了。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庄 子·逍遥游》 ——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东西阻拦它,以后才 计划着向南飞。
为什么“何”作宾语而没有前置呢?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 十二年》 ——敌人受了伤而没有死,怎么不再次打 击他们呢?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 《战国策·赵策》
——我听说北方的国家都害怕昭奚恤,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