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老庄的无为
《庄子》思想与道家哲学解读
庄子思想与道家哲学解读概述《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庄子》的思想进行解读,并探讨其中体现的道家哲学原则。
1. 庄子的生命观和自由观庄子的生命观强调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拒绝抗拒自然而选择顺应自然。
他认为个人的追求应当符合自然规律,而不应逆其自然。
同时,庄子提倡个人主体意识的超脱和返璞归真,通过寻求心灵上的解放来达到真正的自由。
2. 庄子的无为思想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强调人应该以无为之道来达到最佳状态。
他认为过度努力和执着于功名利禄只会带来烦恼,并主张在适当时机保持内心平静、行动节制。
3. 庄子对人性与善恶的看法庄子认为人性本善,并将善定义为顺从天地之道并养育万物。
他反对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的强加,主张恢复人本性的本真状态,并以“大同”之观念来回归社会和谐。
4. 庄子的自我认知与境界追求庄子强调心灵的解放与成长,认为人应当通过修炼提高自己的境界。
他用“化虚”、“致虚”等概念来揭示个体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间的关系,提倡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和归一。
5. 庄子对待人生和死亡的态度庄子对待人生和死亡有着独特的看法。
他认为人生即梦幻,一切皆虚幻无常,追求宏观存在感才能摆脱对微观事物过分依恋而产生的烦恼。
因此,庄子用“自在”和“逍遥游”的思想导引人们超越生死边缘。
结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代表了道家思想中重要的观念和原则。
通过理解庄子思想和道家哲学,我们可以从更广阔、更深刻的角度理解世界和生命的真谛,并从中汲取启示指引我们的生活。
注意:本文内容是根据我的理解和知识对《庄子》思想与道家哲学进行解读,仅供参考。
如需深入了解庄子思想,请阅读原著或参考相关研究资料。
浅谈庄子的“无为”思想及现实意义[精选]
浅谈庄子的“无为”思想及现实意义摘要:“无为”思想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无为而治”是庄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庄子看来,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天然的本性,不人为干涉,最终实现“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思想对现代人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社会和如何与人相处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小清新: 道家无为有为启示在当今社会中,“无为”这一道家思想的本质是最大限度的消除现实生活中的违背人性的纲常法度与人的自然本性的对立和凭借有限的知识妄自尊大的人与自在无为的大自然的对立。
消除对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庄子主张“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意思就是说不要以用心去违背自然之道,不要以人为去影响自然,改造自然,甚至是毁灭自然。
在现实社会中,有的人为了自身的发展,去满足日益膨胀的贪欲,就肆无忌惮地伤害、掠夺自然,活是异想天开的要征服自然,这样做的结果是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严重污染环境,直接威胁了人类自身的生存。
这些做法都违背自然之道,这样的结果是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的最终必然结果,这与道家的“自然无为”的思想是有冲突或是说恰恰相悖的。
下面本人主要结合庄子的“无为思想”谈谈这一思想对现实的启示、指导意义。
一、道家及主要思想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以老子、庄子等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是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家思想核心是“道”,认为道才是宇宙的本源,是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它强调“整体论”“机体论”的世界观,重视人的无条件的自由。
“道”与万物的关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从静态方面看,“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保证,道是最高的价值,道是终极性的价值根源。
道家学派普遍认为,天地万物本源上相同的,虽然形态各异。
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道家认为“道”的重要特征就是“无为”。
庄子的无为思想与现代管理的启示
庄子的无为思想与现代管理的启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无为思想对于现代管理也有着一定的启示。
本文将从庄子的无为思想的内涵、现代管理中的应用以及无为思想对于现代管理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庄子的无为思想的内涵庄子的无为思想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它强调的是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而是以无为而治。
庄子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运行方式,人们应该以守为主,顺应自然的变化。
他认为,过度的干预只会破坏自然的平衡,而无为则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现代管理中的应用现代管理注重高效率和高效能,但有时候过度的干预和控制反而会导致效率的下降。
庄子的无为思想在现代管理中有着一定的应用价值。
1. 管理者的角色转变庄子的无为思想要求管理者转变角色,不再是过度干预和控制的执行者,而是要成为组织中的引导者和协调者。
管理者应该以守为主,顺应组织的发展和变化,不要过度干预员工的工作,而是要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
这样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
2. 弹性管理庄子的无为思想强调顺应自然的变化,现代管理中也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
管理者应该具备弹性和适应性,不要僵化地坚持一成不变的管理方式。
在面对变化时,管理者应该及时调整策略,适应新的环境,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
3. 鼓励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庄子的无为思想认为,过度的干预只会破坏自然的平衡,而无为则能够激发事物的自发性和创造力。
现代管理中,管理者应该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鼓励员工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样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三、无为思想对于现代管理的启示庄子的无为思想给现代管理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1. 尊重自然规律现代管理中,管理者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顺应环境的变化。
不要过度干预和控制,而是要以守为主,顺应自然的变化。
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弹性管理现代管理中,管理者应该具备弹性和适应性。
总结一下老庄思想
总结一下老庄思想老庄思想,又称为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支重要流派,由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构成。
它强调返璞归真,倡导与自然和谐共生,主张无为而治,注重个体修养和自身境界的提升。
老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将从哲学、政治、社会以及个人修养四个方面来总结主要内容。
在哲学方面,老庄思想赋予了“道”以重要地位。
道是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是超越一切的至高存在。
老子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他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无欲无为的,是自然的本质。
而庄子进一步强调了无为而治的观念,主张顺其自然,坚守自己的本性。
他认为追求功名利禄的人应该悟道归真,修炼自己的性情,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政治方面,老庄思想反对儒家的道德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人为法令,民多盗竊;剪除禁令,民自至善。
他认为政府过于干预社会会导致社会混乱,他主张“以无为而治天下”。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
他认为君主应该追求“聖人无为之德”,让百姓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由发展,不受束缚。
在社会方面,老庄思想强调自然和谐共生。
老子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不去干扰它的自然规律。
他反对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主张“微言大义”。
庄子进一步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摆脱功名利禄的约束,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他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无欲而无不欲的理念,主张返璞归真,回归到最初的自然状态。
在个人修养方面,老庄思想主张追求无为而生的人生境界。
老子认为人应该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通过无欲无求、虚心谦和的态度来修养自己。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走上“无为之道”,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念,他认为人要“离奇泰然”,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宁静。
他主张通过让心灵与世界一体化来达到超脱尘世、获得自由的境界。
综上所述,老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流派,它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强调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共生,主张无为而治,注重个体修养和自身境界的提升。
【哲学】论庄子的“无功”“无名”“无己”思想解析
论庄子的“无功”“无名”“无己”思想李明珠“无”是道家重要的哲学思想范畴。
“无功”、“无名”、“无己”是庄子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生哲学思想。
在《庄子》一书中,曾多次表述过“三无”的思想。
有的是直接的理论阐述;有的是通过寓言的象征隐喻。
在《逍遥游》中,庄子比较集中地阐述了“三无”的思想。
庄子提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的主旨是对人生自由的理想境界的探索,上述言论就是庄子探索的结论。
庄子认为,要获得人生的自由逍遥,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必须“无功”、“无名”、“无己”,由“有所待”达到“恶乎待”。
做到了“无功”、“无名”、“无己”,就由“有待”达到了“无待”,即达到了人生逍遥的自由理想的境界。
也就是说,庄子“三无”的提出,根源于对人生自由理想境界的追求,“三无”是达到人生理想境界的方法和途径。
庄子“无功”、“无名”、“无己”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包含着十分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哲学智慧。
但是由于儒家的“立功”、“立徳”、“立言”人生三不朽的思想,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庄子用超常和反思的智慧和眼光提出的“无功”、“无名”、“无己”的思想,常常受到这样或那样的误解,使人们对“三无”的理解和把握产生迷障和困惑。
本文力图对庄子的“三无”思想进行全面深入地探讨,以期给庄子的“无功”、“无名”、“无己”一个科学地、全面地、正确地把握和评价。
庄子的“三无”思想,具有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多种涵义,这种多指向、多层次的“三无”思想,是在“无”这一“道”的境界中统一。
我们试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论述。
一、对世俗功名价值观的超越自从儒家提出“学而优则仕”,把“立功”、“立德”、“立言”作为人生三不朽的思想后,积极入世,建立功名,成为一般人的普遍追求。
功名成为一种价值尺度,衡量着人生的成功与失败。
所谓功名,包括富贵、权势、名利、金钱、地位等等,庄子把它概括为与人相对的“物”。
庄子的无为思想与现代管理
庄子的无为思想与现代管理作为一个资深学者,我一直对庄子的哲学思想产生浓厚的兴趣。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现代管理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庄子的无为思想与现代管理的关系,并分享我对这一主题的研究心得。
庄子的无为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顺应自然,不做无谓的努力。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和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无为并不是指不做事,而是指不做无谓的努力,不去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
庄子认为,只有顺应自然,放下功利心和欲望,才能真正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内心的平静。
现代管理理论强调高效率和目标导向,强调个人的努力和积极性。
然而,庄子的无为思想对现代管理也有一定的启示。
首先,庄子的无为思想提醒我们,不能盲目追求目标而忽视过程中的和谐与平衡。
在现代管理中,我们常常过于关注结果,而忽略了员工的情感和需求。
庄子的无为思想告诉我们,管理者应该注重员工的内心体验,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
其次,庄子的无为思想提醒我们,不能过度干预和控制。
在现代管理中,管理者往往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控制和操纵员工的行为,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然而,庄子的无为思想告诉我们,过度干预和控制只会破坏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管理者应该给予员工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发挥才能和创造力。
再次,庄子的无为思想提醒我们,不能追求功利和权力。
在现代管理中,很多管理者追求权力和地位,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组织和员工的整体利益。
庄子的无为思想告诉我们,管理者应该放下功利心和权力欲望,关注整体的利益,追求组织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最后,庄子的无为思想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各种压力和焦虑所困扰,失去了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庄子的无为思想告诉我们,只有放下功利心和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才能真正实现人的价值和幸福。
通过对庄子的无为思想与现代管理的研究,我深刻认识到,现代管理理论需要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员工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和空间。
老庄虚静无为的哲学观点论述题
老庄虚静无为的哲学观点论述题摘要:一、引言1.老庄哲学的起源2.老庄哲学的核心观点二、老庄的虚静无为思想1.虚静:心灵境界的追求2.无为:政治哲学的理念3.虚静无为:人生哲学的实践三、老庄哲学的现实意义1.对现代社会的启示2.对个人修养的指导作用四、结论1.老庄虚静无为哲学的重要性2.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运用老庄哲学正文:一、引言老庄哲学起源于我国古代,是道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老庄哲学主张“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主张人们在自然中寻求智慧。
其中,老庄的虚静无为思想是其核心观点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老庄的虚静无为思想1.虚静:心灵境界的追求老庄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心灵的虚静,这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
在虚静的境界中,人们可以抛开杂念,不受外物的影响,达到内心平和、专注的状态。
这种状态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从而获得智慧。
2.无为:政治哲学的理念老庄提倡无为而治,认为政治家应该顺应自然、不强求事物的发展。
在老庄看来,世界自然地运行,政治家应该遵循这一规律,避免过度干预,让事物沿着自然的轨迹发展。
这样,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3.虚静无为:人生哲学的实践在老庄哲学中,虚静无为不仅是心灵境界和政治理念,还是人生哲学的实践。
人们应该在现实生活中追求虚静,摒弃功利之心,顺应自然地生活。
这样,人们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和满足。
三、老庄哲学的现实意义1.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在现代社会中,老庄的虚静无为思想对人们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人们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追求心灵的虚静,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同时,政治家应该以无为而治的思想为指导,合理干预社会事务,促进国家和谐发展。
2.对个人修养的指导作用在个人修养方面,老庄哲学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虚静无为的思想告诉人们,应该摒弃功利之心,顺应自然地生活,注重内心的修养。
这样,人们才能在现代社会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四、结论总之,老庄的虚静无为哲学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老庄虚静无为的哲学观点论述题
老庄虚静无为的哲学观点论述题摘要:一、引言1.老庄哲学的背景和意义2.老庄哲学的核心观点:虚静无为二、老庄哲学的虚静观1.虚静的含义2.虚静观在老庄哲学中的地位3.虚静观在生活中的应用三、老庄哲学的无为观1.无为的含义2.无为与有为的关系3.无为观的实践意义四、老庄哲学的现代价值1.对现代社会的启示2.对现代人的心态调整3.对现代生活哲学的贡献五、结论1.老庄哲学的总体评价2.老庄哲学对现代社会的意义正文:老庄哲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
其中,老子和庄子分别提出了“道”的观念和“逍遥”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庄哲学的核心观点是“虚静无为”,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今天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虚静观是老庄哲学的基础。
在老庄看来,宇宙间的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而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道。
道即是宇宙的本源,也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规律。
因此,人们要想认识世界,就必须顺应道的法则,达到内心的虚静。
在虚静的心态下,人们才能摆脱世俗的纷扰,洞察事物的本质。
与虚静观紧密相连的是老庄的无为观。
无为并非真正的无所作为,而是遵循道的法则,顺应自然,不强求事物的发展。
在老庄看来,世界本来就具有一定的秩序,人们应该顺应这种秩序,而不是去改变它。
无为观强调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应保持一颗平和、淡定的心态,不要过分追求物质利益,而应关注精神层面的修养。
老庄哲学的虚静观和无为观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很容易陷入焦虑和迷茫。
而老庄哲学的虚静观和无为观正是一种有效的解毒剂,可以帮助人们调整心态,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此外,老庄哲学的现代价值还体现在对环境保护、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启示。
总之,老庄哲学的虚静无为观点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老庄哲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调整心态,实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虚怀若谷的境界——论《庄子》中的无为思想
虚怀若谷的境界——论《庄子》中的无为思想
引言
《庄子》,又称《南华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
无
为思想是《庄子》中最核心、最具特色的观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无为思想在《庄子》中的具体表达和含义,阐述其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伦理的影响。
无为思想的概念及来源
1.无为思想指的是顺应自然,不逆反万物发展规律,倡导放下欲望,保持内
心平静与宁静。
2.无为思想源自道家哲学,崇尚“道”,认识到万物皆有自然规律和过程。
无为思想在个人修养中的意义
1.放下欲望与功利心:追求名利往往令人陷入虚荣与焦虑,而从容淡定地面
对生活可以带来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2.掌握平衡与变通:顺应事物发展规律,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行动,可
以避免过度努力和不必要的抵抗。
3.培养超脱情绪与境遇:无为思想鼓励人们超越个人欲望,保持心态平和,
从而忍受苦难、改变生活困境。
无为思想对社会伦理的影响
1.尊重自然与他者:无为思想强调顺应自然,反对人为干涉与破坏自然秩序。
2.和谐共处:倡导个体相互包容、平等相待,以和谐的态度面对他者与社会。
3.力行道德修养:追求道德境界的提升,注重品德修养和内在素质的发展。
结论
《庄子》中的无为思想提出人们应当放下功利心和欲望,顺应自然规律,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它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伦理都具有深远影响。
通过接纳万物的流动与变化,追求达到虚怀若谷的境界,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与他人相处,并实现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和谐共荣。
老庄虚静无为的哲学观点论述题
老庄虚静无为的哲学观点论述题
摘要:
1.老庄哲学简介
2.老庄的虚静无为哲学观点
3.虚静的内涵和作用
4.无为的内涵和作用
5.虚静无为的现实意义
正文:
一、老庄哲学简介
老庄,即老子和庄子,他们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哲学观点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以此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老庄的哲学体系中,虚静无为是一种重要的思想,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二、老庄的虚静无为哲学观点
老庄认为,世界万物皆由道生,道是宇宙的根本。
人应当顺应道,追求内心的虚静,做到无为而治。
这就是老庄的虚静无为哲学观点。
三、虚静的内涵和作用
虚静,是指内心的空灵宁静,它是一种精神境界。
在老庄看来,只有内心虚静,才能真正认识世界,把握道。
虚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人心境宽广,二是使人智慧增长。
四、无为的内涵和作用
无为,是指不主动干预事物的发展,而是顺其自然。
在老庄看来,世界上
的问题往往源于人们过多的干预和欲望。
无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减少人们的困扰和烦恼,二是可以使事物按照其自身规律发展。
五、虚静无为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虚静无为的哲学观点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
同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可以启示我们在管理国家和社会时,尊重事物自身的规律,不盲目干预,使社会更加和谐。
谈《庄子》:无为
谈《庄子》:无为无为是老子哲学重要的概念。
《道德经》四十八章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的话,当然是一天比一天增多。
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知识越学越多,另一方面学以致用,越用经验越丰富。
但是学道恰恰相反,学道让你减损而又减损,减损什么?减损的是人为之心,利害之心,是非之心,善恶之心,损至极处,无利害,无是非,无善恶,即是无为,到了无为的境界,反而任何事可以成就。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心而为,无心而为是顺道而为,道是什么?它代表着一种规律,一种趋势,顺着规律走,顺着趋势走,所有的事情自然而然可以达到它可以达到的结果。
庄子庄子认为,无为是宇宙的本质,人生的真谛。
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誙誙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
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
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
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
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
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
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
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
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
”人也孰得无为哉?——《庄子·至乐》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但是,这篇文章开篇庄子就问:“世俗之人有所作为以及有所快乐,但是他们的快乐当真快乐吗,还是其实不快乐?”接着他自问自答,“我观察世俗之人的快乐,大家都在追求类似的东西,坚定不移似乎不得已,不得不去做。
然后大家都说这是快乐。
我看不出这是快乐,也看不出这是不快乐。
”庄子讲逍遥,讲自由,既然世俗之人的行为似乎受到了某种东西的驱使,而不得不奔命追逐,这是快乐吗?所以,庄子说我看不出这是快乐。
但是,庄子不觉得快乐,世俗之人都表现出很快乐的样子,这样的快乐不是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快乐。
既然不是真正的快乐,是假的快乐,是短暂的快乐,但世俗之人乐在其中,所以,庄子只能无奈的说,也看不出这是不快乐。
庄子“无为”思想的解读
三、 人 生 之 道
庄 子的 “ 无为 思 想 主 要 是 针 对 政 治 方 面 而 提 出 的 , 但 是
实际上其对于人生 同样 有着 巨大的启示 意义,明确指 出了我
们 的 生存 和 发展 应 依 照 “ 无 为 思想 。人 生 的之 道 的 “ 无 为” 即
庄子 “ 无为 ’ ’ 思想 的解读
文/ 曾依 雪
摘要 : 庄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人物 , 尤其是“ 无为” 思想历来被奉为儒家的经典思想之一。“ 无为” 思想涉及到了社 会生活的许 多方面, 其作为我国的优秀传统 思想文化 , 不仅对 当时的社会 生活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 , 对现今 的社会各 方 面的影响也较为显著 。文章将从 自然之道、 政治之道和人生之道三个方面对庄子 的 ” 无为 ” 思想进行解读 。
们对于物质的追求过于狂热 , 常出现为满足个人私欲违背 自然规
律 的情 形。庄 子 的“ 无为 思想 对于指 导如 今 的人们 正确 看待 利益
是指 人 要顺 其 自然 ,要 根 据 自然 本 质 的 需 求 来 追 求 个 人 在 生 活中的理想, 实现 自身 的 个人 价 值 。 简 单地 说 , 便 是 我 们 要 直 视 本心 , 同 时要 遵循 自然规 律 。( < 庄・ 予 > > 这 一 巨著 中 的 寓 言 故 事 对“ 无为 的 人 生 之 道 做 了一 定 的剖 析 , 如《 天 中 的“ 厉 人 生 子” 这一 故事, 这 一 故 事 主 要 讲 述 了一 个 长相 丑 陋 的 女 子 在 某
的规律 , 树 木生长、 水往 低处流、 太 阳 东 升 西 落、 人往 高处走、
道与技——解读庄子的“无为”境界
任旋矩 ” 。同时,忘我的道境 ,使人的心灵在技艺活动
中也呈现 为凝聚状态 ,如 “ 痴偻 承蜩” ,其 “ 犹 掇之 也 ”( 同上 )的技 艺 ,本质是达道境界 ,就是 “ 不反 不侧 ” 、“ 用 志不分 ” 的内心凝 聚不外 驰 的状 态 。而 “ 工任旋矩”的道境也 在 “ 灵 台一而不桎” 、“ 不 内变 , 不外从 ”( 同上 )的 内心安宁 中得 以体现 。“ 大马之捶
的生存状态 中。庄子并非是简单地对技 、对物利 的批
判 ,而是对物利执著 的机心导致 的人被役使 、以物易 性 的异化 的生存形态 的批判 。庄子对技本身并非是采 取断然否定 的态度 的 ,因为达道 的境界 只能在生存之 技 中体现 。庄子 的关注重心是道境而非技本身 ,其反
因而庄 子笔下的人的技艺活动 ,并非小知参与 的认知
道不为巧 ,就是无偏狭机心下 的机巧之为。
“ 不射之射 ”( 同上 )等 ,展 现着 活动者 的无偏狭私心
之执 、无纷乱杂念之扰 的、进人道境 的理想 的生存状 态 。道境是通过忘我 的心灵修炼与涵养的工夫来达 到 的 ,庄子所描述 的一切人的活动 ,本身就是 忘我 的达 道功夫过程 ,如 “ 津人操舟” 、善游者的 “ 忘水” 、“ 工
为”思想本身还蕴含更丰富的、深远 的理论 内涵 。
一
必然不能载道 。庄子只是反对与机心相连 的机事 以及 与机事相连的机械 ,并非只是简单地 、一 味地去否定 人类 的文 明技术成果 ,否则的话 ,为圃者连灌 园的瓮 也应该一起扔掉 。庄子的坐忘 ,就是忘掉心中之机巧 的偏私 固执 ,庄子 的 “ 执道 者”就是 “ 汇乎淳备哉 !
管理成功案例之:老庄的“无为而治”
管理成功案例之:老庄的“无为而治”在管理上虽说要变革,或者讲权变。
管理者制订的政策与方针,如果是积极的,或者是组织成员所公共认同的,这个变革就要有一段时间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变革并不是要你今天这样,明天那样,花样耍尽,名堂玩尽。
如果这样,会让全体成员无法适从,让成员们产生反感或者其它负面情绪。
变革的初衷也就变了样,达不到预期效果与目的。
今天讲的无为而治。
并不是讲管理者,什么都不做,而是要管理者与员工们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共同制度大家都认可的规章制度,然后,一丝不苟地执行这样规章制度。
管理者授权或者采用放任式管理的风格,保持政策的持续性与稳定性。
这样就是无为而治的精妙之处。
所以,中国的历史上著名的法学家韩非子,就认为,他所提倡与主张的法治理念与哲学体系是源自于老子、庄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如果打个比方说,“无为而治”是母亲的话,那么“法治”就是儿子。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真实姓名叫李耳,名聃。
是周王朝守藏室的高级图书管理员。
由于接触的都是各类图书知识,而且他很爱钻研,所以,知识渊博。
所以说,伟人的职业与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那种精神是最值得后世尊敬的。
世界上的伟人们有很多出身与职业并不显贵。
但是通过他们的追求,坚持到底。
最后,被世人与后世所崇敬、崇敬。
比如,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以前是个教师。
基督教的耶稣,以前是个木匠。
法国皇帝拿破仑,以前是个士兵。
美国前期总统林肯,以前是个律师。
这样的例子,如果要举的话,多不胜数,就像天上的繁星一样。
孔子给周朝打工时,听说老子李耳学问很多,于是虚心向老子请教。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后来跟自己的学生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庄子思想庄子的无为思想概说庄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庄⼦思想庄⼦的⽆为思想概说庄⼦的核⼼思想是什么庄⼦思想,庄⼦的核⼼思想是“道”,庄⼦是道家学派的代表⼈,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庄⼦继承和发展了⽼⼦思想,故历史上⽼庄并称,道家思想⼜称为⽼庄思想。
庄⼦的思想⼀、⽆为⽽治。
庄⼦的⽆为理由,与⽼⼦完全不同。
⽼⼦的⽆为,其理由是反者道之动。
也就是说,为了实现真正的伟⼤社会成果,你不要妄动⽽要遵循规律。
⽼⼦的⽆为是为了⽆不为。
⽽庄⼦的⽆为,其理由是万物(也包括所有⼈)都是⾃由⾃在的时候才能接近幸福,管制越多规矩越多就越失去⾃我,也就越失去幸福。
所以任何⾮⾃然的规矩,都是压制⼈的幸福的。
⼆、逍遥游。
论幸福的两种⽅式。
⾸先,庄⼦反对礼和法,以及⼀切“普遍性”社会道德。
因为庄⼦认为,⼈与⼈是不同的,所谓的普遍道德,只不过是削⾜适履,压制⼈的⾃然本性⽽已。
所以,逍遥游的第⼀个层次,叫做万类霜天竞⾃由(瞎引⽤⼀下主席的诗词了)。
说万物各有其本性,本⽆所谓⾼低。
只要他们都各⾃充分⽽⾃由的发挥了⾃⼰的⾃然能⼒,他们就同等幸福。
⽐如⼩鸟的幸福就是枝头⾼歌,⼤雁的幸福就是千⾥迁徙。
各有各的幸福,但只要都实现了⾃⼰的⾃由,那他们是等同的幸福。
逍遥游的第⼆个层次,⾼级的幸福。
前⾯那种是低级的幸福,是有差异的幸福。
那种有差异的幸福其实不可能真正圆满,因为万物都不可能真正的“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万物都受到各种制约。
按西哲的说法,想怎么做怎么做是尼采的超⼈,但后来海德格尔指出,超⼈不可能实现,因为⼈世间存在太多的限制,⽐如:⼈总是会死的,康熙都还要向天再借五百年嘛,可惜借不到。
所以,更⾼级的幸福,只能是与天地融合。
所谓与天地融合,就叫做:天⼈合⼀。
这个境界,超越了万物的区别,超越了⼈与世界的区别,我本⾝也已经感受不到了,⼈完全融⼊天地中,于是获得永恒的幸福。
三、齐物论。
论知识的三种层次,这代表了庄⼦的最⾼境界。
知识的第⼀种层次,是惠施⼗论的层次——相对论。
⼈⼈都只掌握⽚⾯的知识,妄图⽤⾃⼰对⽚⾯知识的定义,来影响别⼈,获得认可。
浅谈庄子的无为
浅谈庄子的“无为思想”摘要:庄子在大自然中得到“无为”的启示,形成了其特有的思想体系,并且运用到政治之道、个人修身和对社会的热切关注之中。
一直以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对今天的日常生活更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庄子,无为,《庖丁解牛》庄子的“无为”思想在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深刻阐发了人类和社会发展与大自然呼应统一的规律性。
尤其借以批判统治阶级的昏庸无道和揭露社会混乱的根源,同时“无为”思想对个人修身和现代生活的意义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⒈根于现实、自然的“无为”庄子的“无为”思想历来有两种解释:第一,“毫无作为”;第二,“不恣意妄为”。
主张第一种说法的如康有为,他说:“庄子极智,心热极,特不欲办事”。
①而主张第二种说法的大有人在,可以说是对庄子“无为”思想解释的主流,其代表如徐复观先生,他说:“‘无为’也是一个共同命题:但儒家的内容是‘恭己正南面’,‘笃恭而天下平’;道家的内容是虚静;法家的内容是法与术吟。
”②在读《庄子》的过程中带着好奇和疑问,同时产生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意识,那就是把庄子的“无为”思想回归社会历史现实,在尊重现实,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来看待庄子的“无为”,这也是尊重庄子本人。
1.1“无为”思想产生的背景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生活于战国中期。
③这是一个由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转型期。
从今天的社会角度看,这是历史的进步的必然趋势,是任何一个时代的统一都必须要经历的混乱时期。
这种社会形势深刻变化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物质条件的发展,如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社会分工等。
物质条件又为政治的深刻变革打下基础,贵族势力强大,诸侯放肆,弑君窃国,称雄争霸,战争不断,导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而物质条件和政治上的发展又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所以,“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庄子的无为而治理念解析
庄子的无为而治理念解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提出的无为而治的理念是其重要的思想之一。
本文将对庄子的无为而治理念进行解析,探讨其内涵和实践意义。
一、无为而治的内涵庄子的无为而治可以理解为不做无谓的干涉和干预,让自然的力量自行运行,达到有序的状态。
这种理念与现代管理学中的“自组织”理论有相似之处。
庄子认为,世界是一个自然的有机整体,万物自有其道,人类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度干涉或强行改变。
他认为,人类的干预往往会破坏自然的平衡,导致混乱和不和谐。
庄子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指不做任何事情,而是指在行动中保持无为的心态。
他认为,人类应当以宽容、柔和的心态面对世界,不要过度追求功利和权力。
只有心态平和、无为而治,才能真正达到和谐的状态。
二、无为而治的实践意义庄子的无为而治理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无为而治可以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然环境。
现代社会发展迅猛,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庄子的无为而治理念告诉我们,应当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不要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无为而治可以引导人们正确对待人际关系。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往往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力,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庄子的无为而治理念告诉我们,应当以宽容、柔和的心态对待他人,不要过度争斗和攀比。
只有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再次,无为而治可以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身发展。
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追求名利和功利,为了成功不惜付出一切。
庄子的无为而治理念告诉我们,应当放下功利心态,保持内心的平和和宁静。
只有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幸福与满足。
三、无为而治的启示庄子的无为而治理念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首先,我们应当学会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的规律。
自然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应当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其次,我们应当学会尊重他人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庄子中的无为自然哲学
庄子中的无为自然哲学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无为自然",它被视为一种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秩序的理想追求。
本文将从庄子的哲学观点出发,探讨无为自然在人生、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应用。
一、无为自然的基本概念庄子提倡的无为自然,指的是个体在追求真实自我的过程中,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的状态。
庄子认为,人应当放下功利心和自我的欲望,追求内心真我,顺应自然的变化,不主动干预或强求,而是达到一种在安宁中接纳一切的心境。
这种心态,可以看作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包容。
二、个人生活中的无为自然在个人生活中,无为自然可以理解为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而是专注于提升内在修养、建立自身价值观。
庄子主张人们要放弃对外在事物的追逐,而培养内心的坚守与宁静。
他认为个体通过去产生欲望、丢弃名利的心态,能够体验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三、社会关系中的无为自然在社会关系中,无为自然意味着个体应尽量减少自己的欲望,并尊重他人的自由和权利。
庄子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该让事物发展自然而然,不要刻意干预,以免干扰社会秩序。
他主张人们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社会问题,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体验到社会的流动与和谐。
四、政治思维中的无为自然庄子的无为自然哲学对政治体制也有一定的影响。
他认为,理想的政治治理应该是一种自然的状态,不需要强加的干预和专制的控制。
他批判了当时的社会体制,认为官员过多的干预和权力斗争导致社会不稳定。
他主张政府应该尊重人民的自由,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并放宽对社会的管控。
五、现实应用与展望庄子的无为自然哲学虽然在理论上富有诗意和思索,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困难。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很难真正放下功利心和欲望,追求内在的宁静。
同时,庄子的政治思想在现实中也难以实现,因为政治体制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弱点限制了无为自然的发展。
然而,庄子的无为自然哲学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
老庄“自然”、“无为”论
在处理人与地,人与天,人与自然的关系时, 应该遵循自然的法则,顺应自然,与自然 和谐相处。同时,老子也认为,人是与道、 天、地并重的,是整个生态系统中不可或 缺的一部分。人既依赖于自然,受制于自 然,又利用自然,对自然产生影响,但人 对自然的利用必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 下进行,不能以人的无限需求为主导,向 自然无度的索取。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敌 对的,而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人应该 爱护自然,促使自然更加和谐的发展,这 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又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 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认为只有凭 借天地的正道,驾御阴、阳、风、雨、晦、 明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者,才是无 所待、无所累的至人。至人无我、无为、 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超越生死、物 我两忘、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 境界。庄子认为,只有到达这一境界,才 是绝对的无待、无累,才是绝对的自由。 至人是庄子的理想人格,逍遥游是庄子哲 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二者都是对老子无 为思想的极端发展。
应该说,“有为”论和“无为”论都有其合理 成分,都有其重要的思想价值和意义。“有 为”与“无为”这一矛盾是辩证矛盾,不 能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而要正确地把握其 辩证统一关系、互补关系、平衡关系。
谢 谢!
道家主张无为。老子“处无为之事,行不言 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 、“上德无 为而无以为” 、“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都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态度。但老子的无为 论不是彻底的。老子也承认“有为”,他认 为“无为”就是“有为”,或者是通过“无 为”达到“有为”。但总的来说,在“有为” 与“无为”的选择上,老子更倾向、偏重于 “无为”。 庄子是一个彻底的“无为”论者,在庄子看 来,“无为”是真正的目的。他主张“安时而 处顺” 、“以无为为常” ,主张舍弃一切 “有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老庄的“无为”
一无为之辩易中天认为,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
而老子和庄子虽然都谈无为,但二者的“无为”是有区别的。
庄子是真无为,老子是假无为庄子的无为,那才是透彻,而老子的无为,则是为了有为,而先装着无为。
一句话说到底,老子是在“装”,“装孙子”。
老易啊老易,你也可真会“装”。
你明明“无知”却偏偏要装做“有知”,难怪你对老子之道,有如此这般的解读。
易中天认为,老子所谓“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就是不去做为,不去做事,也不应该存在什么成就感,因为没有了成就感就自然不去做事情。
于是,易中天得出一个结论,道家的无为,是“消极无为”。
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曾多次提到“无为”。
例如“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老子也多次提到“不争”。
例如:“夫惟不争,故无尤”,“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无为”,难道是真的劝人要无所作为吗?老子“不争”,难道是真的要人放弃“争取”吗?历史上某些对老子学说一知半解的所谓“学者”,断章取义地抓住了老子劝人“无为”和“不争”的论言,肆意地指责和攻击老子和道家学说“消极”、“倒退”,实在是非常无知和可笑。
老子在《道德经》中仅谈“无为”的妙处,因为无为可以通向无不为,但是,老子却隐藏了无为的前提避而不谈,
这个无为的前提就是有为。
老子谈到“不争”,并非叫人真正不争,因为“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是为了更好的争。
但是,老子在“不争”这个概念上也隐藏和省略了一个前提,那就是“有争”。
为什么老子要省略和隐藏这个“有为”“有争”的前提呢,原来,老庄学说本来就是“君人南面之术”,老子之学为君王之学,庄子之学为真人之学。
老子他针对的对象并非是普通大众,而是“侯王”和“圣人”这些特殊身份的成功人士。
因为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或“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对于“侯王”和“圣人”而言,他们已经“为”过了,也“争”过了,根据道的循环律,如果此时不知节制和转换,就很可能遭来失败。
因为“有无相生,高下相盈,祸福相随,成败相连”。
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你连“有为”“有争”都没有经历,连人生第一步都没有跨出,是没有资格去奢谈“无为”和“不争”的。
所以,老子讲“无为”,讲“不争”,是有客观前提存在的,而这个客观前提,却往往被我们的解读者所忽视。
太史公早就说过:“老子,隐君子也!”已经讲明了老子隐藏了自己“无为论”的一个前提。
所以,易中天道听途说地将道家“无为”简单理解为“消极无为”,是非常幼稚和可笑的。
二道家讲“无为”,还有第二层意思。
这就是老子说的,也曾被易中天引用讲述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
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易中天宣称,“老子和庄子都主张把所有的欲望都消灭掉”。
他认为这是老子要统治者带头清心寡欲,让大家都能够小富即安,如此,则可以天下太平……易先生的解读,虽说老庄连读,对比分析。
可是,我不得不认定,易中天先生不但对《老子》一书他没有看进去,对于《庄子》,他也是一知半解的,甚至他连孔子,都没有读懂。
孔子其实也非常推崇“无为而治”。
《论语·卫灵公》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意思是说,能够以无为而使天下太平的人,大约只有舜吧?他做了什么呢?恭敬、端正地坐在朝南面的天子位上罢了。
但是,舜真的是整天就坐在“南面之位”,什么事情也不做,天下就自然和谐了吗?然而,作为一国之君,坐在庙堂之上,就能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其奥妙之处在哪里呢?庄子在《天道篇》中明确地告诉我们:“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上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
此不易之道也。
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履也;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
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
”要想大为者,必须以“无为”为行为标准。
但是,“无为”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的行为标准,而是适用于“上者”、“主者”。
而“下者”与“臣者”的行为标准应该是与“无为”对立的“有为”。
只有为君为王者的“无为”与为臣为民者的“有为”相结合、相统一,才能国泰民安。
皋陶虽然是个哑巴,但他为帝舜主管刑法时,天下没有酷刑;师旷是个瞎子,但他做了宰相后,晋国没有乱政。
不言语就能发号施令,不
观望就能无所不见,这就是有道之士需要效法的。
这也是黄老道学的理论根源。
欲大为者必须“无为”。
大为者行于可行,止于当止,审时度势,其智若愚。
而那些善小为者,却总是以不知为知,新官上任三把火,处处显示自己的小聪明,喜欢与人进行政绩比赛炮制所谓“大手笔”,以其有为之心而劳民伤财。
三道家的“无为”,还有第三层意思,那就是因循自然、顺应规律去作为,而不是去胡作妄为。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列传》中说:“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
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在太史公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当年的孔子,作为一名热血青年,看到周礼的废弃,世道的衰落,于是胸怀文艺复兴的宏伟目标,千里迢迢从鲁国赶去中央政-府,向老子咨询:该如何策划才能恢复周朝的“礼制”,而回复昔日的盛世。
老子却站在宏观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明确的告诉他:周礼的衰落,是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现在,连那些制订“礼制”的人都不复存在了,我们还停留、倒退回去,又能产生什么实际的意义和价值呢?同时,老子针对当前孔子的状态,给出了孔子几条真诚的建议:首先我们应该顺应时机,时机来了,就要把握和发展(则驾);时机不到,就应该稍息与等待(则蓬累而行),把握“科学发展观”,而不能人为的强行和冒进。
其次,应该去掉自己
的“骄气”、“多欲”、“态色”、“淫志”,这些都不利于你未来的发展。
孔子曾周游列国,见识的人也不可谓不多。
可见过大世面的孔子在面对老子这位智者时,却感到难于把握对方,老子根本不是那种一眼就能望到底的人。
面对老子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大师,孔子感到了自己学识的不足。
然而,孔子发自内心地盛赞老子,把老子比作神通广大、变化莫测的龙,这既突出了老子学识的深厚,思想的高超,也表现了孔子的伟大,充分展示了孔子谦虚豁达的品德。
“得时则驾,不得时则蓬累而行。
”这是决定君子是否“有为”,是否“无为”,何时“有为”,何时“无为”的时代大前提。
比如说,创立于2001年的央视《百家讲坛》,转瞬已整整7年。
七年之痒,在易中天、于丹等学术明星的火爆之后,目前的《百家讲坛》已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收视率下跌幅度惊人:刚刚过去的9、10月份,其收视率已经被挤出央视科教频道的十名之外。
同时,其娱乐化庸俗化的倾向也一再被学界和观众所诟病。
对于《百家讲坛》的衰微气象,《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表示,任何事物都有其高潮低潮,这是自然规律。
这就是符合于老子之“道”的演变法则。
然而,尽管61岁的易中天已经过了退休年龄,尽管易中天先生明白“我现在已经快退休的人了,我凭什么要这么累?已经够了,我想过一点没有计划的生活。
”但是,他却逆时势而动,承担着重出江湖,以“诸子百家”来“救市”的艰巨任务。
易先生,你认为你现在的这种“有为”,能带给你什么呢?世风日下,大气已泄,你若是君子,就当韬光待时,认清形势。
然而,遗憾的是你却还在如此“妄为”地不知进退,难道
老子对你这种所谓瞎折腾式的“有为”,对你的这种“多欲”表现的批评,还不够深刻,还不足以让你猛醒、回头吗?未完待续:更多内容请关注李海波[中国道商]博客本文作者:李海波,道学学者、知名商务策划专家、北京人文大学策划系客座教授、全国高校商务策划教程编委、上海道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策划、《亚洲新闻人物》杂志社主任、中国总裁培训网“总裁在线课堂”主讲嘉宾、中国道商智慧经营学知识体系倡导者。
主要著作有《势—人生谋势之道》、《道商》等。
研究领域: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美容产业、总裁课程等。
查看李海波的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