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章末总结: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积累,逐步形成一门研究自然界和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科学。

以下是查字典地理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查字典地理网一直陪伴您。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西北地区概况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⑶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

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⑴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⑵表现: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我国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⑶原因:自然因素:① 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② 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③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人为因素: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②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⑴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1.森林资源现状⑴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⑵作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⑶森林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2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ppt章末复习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2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ppt章末复习课件
13
• 例如,八百里洞庭湖,昔日烟波浩渺,如 今滩洲毕露。1949年水面面积为44万公 顷,到1976年只剩下18.4万公顷,平均 每年减少近万公顷。鄱阳湖前些年围湖面 积超过8.1万公顷,使水面面积大为减少。
• 许多事实证明,大规模围湖造田严重地破 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许多不可弥补的严 重后果:①减少了自然蓄水量,削弱了抗 旱防涝的能力;②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 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③严重地破坏了水 14
22
• 【答案】 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 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 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 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 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
(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
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
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
16
•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 沙活动的沙源。
•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
危害。 •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
措施。
17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风沙活动的成因、 危害及其防治,同时考查获取地理信息、 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第(1)题,根据题干“就地起沙”,说明 沙源在当地,然后据图分析当地沙地成因 即可。图示桑曲和巴索曲注入错那湖,河 流沿岸及河口地形平坦,说明河流沿岸及 入湖口处泥沙沉积,且河口三角洲面积广 大;该地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冬春 季河流水量小,湖面面积小,河流水位和 18
10
• 2.我国主要生态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生 态
自然背景 问 题
主要分布区域
主要防治措施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章末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章末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章末整合
整合提升
➢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因素 ➢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 森林的生态效应和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 亚马孙雨林破坏的原因及保护 ➢ 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有关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分析中,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 的地理背景,从自然与人为的角度找出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②过度砍
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 ③过度放牧——大约
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
漠化的首要因素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通过读图分析:荒漠化面积和人口密度呈正相关;从图
中可以看出过度放牧所占比重最大,因此它是荒漠化的首要因
练习2 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B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解析 依据图例和自然带分布知识,非洲荒漠化严重区 主要出现在热带草原带。
(2)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A )

形成原因
地区名称 生态环境问题类型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森林破坏、土壤侵 半干旱地区,过垦、过伐、
A 大兴安岭西侧
蚀、草地退化 降水少
过牧严重
西北干旱半干 B
旱地区
降水较少,
草场退化严重
过牧严重
气候干旱
C 黄淮海平原
暖温带半湿润地区
土壤侵

【推荐下载】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推荐下载】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键入文字]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地理学以往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今天已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

为大家推荐了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西北地区概况
 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⑶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

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
 ⑴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⑵表现: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
1。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地理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章末总结导学案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地理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章末总结导学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章末总结案(人教版必修3)[习目标] 1理解我国西北地区、热带雨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

2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两个角度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热带雨林遭受破坏的原因。

3会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结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相结合”的原则阐述自己的环保理念和措施。

专题一结合区域实际,分析区域出现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总体讲与两大因素有关,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

1.自然因素分析区域自身生态的脆弱性,往往是出现生态环境问题的诱因。

某一自然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导致其他自然要素发生变化,这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光照、热量、降水等因素出现异常,会成为区域生态破坏的潜在威胁,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要结合区域的地形、地势、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要素进行整体分析。

2.人为因素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人口数量快速增加、不合理经济活动起到了加剧加速,甚至决定性作用。

归纳人为因素要从人口规模、人类主要的活动方式、生产水平等方面入手。

【专题练习1】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被誉为“中国母亲的皱纹”,历尽沧桑,苦难深重。

据此回答(1)~(3)题。

(1)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 B.环境污染.风力强大 D.土质疏松(2)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有( )①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②黄土质地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③植被破坏严重④不合理开发造成地表黄土裸露A.①② B.②③.①③ D.①④(3)形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新的触发机制是( )A.毁林开荒、营造房屋B.轮荒作业、破坏林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D.露天开矿、开挖地表专题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与关联性1.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生态环境问题的关联性较强,一种生态问题的出现常常成为其他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条件。

例如,森林的破坏,会使植被覆盖率降低,流水的侵蚀作用增强,导致土壤侵蚀加重,出现水土流失现象;泥沙被带到下游的湖泊沉积下,会使湖泊的面积减小,导致湿地萎缩。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建设知识点复习总结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建设知识点复习总结

荒漠化一、荒漠化的含义1、荒漠化的含义: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耕地、草地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严重的土地退化,可使土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

荒漠化就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变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

土地荒漠化本质:土地退化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半湿润地区原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表现:耕地退化土地沙漠化(三北地区)草地退化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林地退化次生盐碱化(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地区)二、我国荒漠化主要分布地区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类型多样、程度严重。

受风蚀、水蚀盐碱化、冻融等因素影响,我国干旱的沙漠边缘和绿洲、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黄淮海平原、南方湿润地区和青藏高原等地都有分布。

其中以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最为严重。

三、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原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动力条件:大风频繁物质基础:植被稀疏、地表物质疏松2.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用水不当、开矿3.根本原因:人口增长过快具体原因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西北地区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系、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挡,导致本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周围有高大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降水稀少,蒸发强,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两季。

河流:河流少,多为内流河,水量少植被:植被稀疏,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显著自然地理特征:干旱景观:以草原、荒漠为主四、荒漠化的危害1.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威胁基础设施。

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含详解)

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含详解)

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单选题1.下图为世界某区域著名绿色工程示意图。

兴建该工程最主要是为了()A.绿化美化环境B.保持水土C.减缓温室效应D.防风固沙位于中亚地区的里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2.长期以来,关于里海是国际海域还是湖泊的问题,沿岸各国争论不休。

该问题的实质是() A.里海的战略地位问题B.里海油气资源的归属问题C.里海地区油气管线的走向问题D.里海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

下左图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右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3.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B.修筑难度小C.利于机械化耕作D.便于灌溉施肥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矿区(位置见下图),水土流失极其严重,被国内外专家公认为“世界水土流失之最”。

据此完成以下两题。

4.东胜矿区水土流失类型内部分化显著,其成因分异主要表现为()A.泊尔江海子镇以水力侵蚀为主B.哈巴格希兼具水力、风力侵蚀双重特征C.铜川镇以风力侵蚀为主D.东胜城区以水力侵蚀为主下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A. ab—草原广布、温差大B. bf—地表崎岖、降水少C. ce—光照充足、风沙小D. dg—气候湿润、林地多读“次生盐渍化形成原理图”,回答以下两题。

6.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A.海面上升B.水土流失C.不合理的灌溉D.荒漠化7.俄罗斯湿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下列关于其湿地广布原因的说法,错误的是() A.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B.有永久冻土层为隔水层,不利地表水的下渗C.夏秋季节发生凌汛使河水泛滥,溢出河道成淤水D.濒临北冰洋,极地东北风带来较丰富的水汽读“我国西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高三地理必修3章节知识点整合复习课件5(第二章_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三地理必修3章节知识点整合复习课件5(第二章_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我国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与景观特征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据此 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西北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本区自东向西降水量递减 B.大风是本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C.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主要在于干旱的自然环境 D.塔里木盆地多属于干旱和极端干旱区,分布有大面积的 沙漠和戈壁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表现。 2.理解荒漠化的过程、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3.学会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知识点一
荒漠化
干旱、半干旱 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 1.概念:发生在______________
生态平衡 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坚持维护__________ 2.原则 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3.防治重点:因地制宜地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 的地段进行综合整治。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生物措施 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2)利用__________
以西属干旱和极端干旱区。
6.脆弱的生态环境
西北地区草场的载畜量由东向西降低的主要原因 是什么?
提示:我国降水由东向西逐渐减少。
读教材 P17 图 2.2,探究下列问题。 (1)造成自然景观自东向西依次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2)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特点有何联系? (3)植被的变化反映出区域的什么特征? (4)随着自然景观的变化,牧业生产有何明显变化?
(2)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植被由草原 —荒漠草原 —荒 漠变化的原因是( A ) A.水分差异 C.地形差异 B.热量差异 D.人类耕作方式的不同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同的区域有着各自独特的生态环境。

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区域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挑战。

对于高中生来说,了解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关乎我们的考试成绩,更与我们未来的生活和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多种多样,在不同的地区表现也不尽相同。

比如,在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那里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加上过度放牧、滥垦荒地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得大片土地逐渐变成了荒漠。

而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则是困扰当地生态的一大难题。

由于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每逢暴雨,大量的土壤被雨水冲走,不仅破坏了当地的土地资源,还导致河流泥沙淤积,影响了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

在南方一些地区,酸雨问题较为突出。

工业生产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气体,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酸雨,对土壤、水体和建筑物等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此外,森林资源的减少、湿地的萎缩、生物多样性的降低等问题也在不同的区域存在着,给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带来了威胁。

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是其中的一部分,但人类活动的影响往往更加显著。

以土地荒漠化为例,气候干旱是其自然原因之一,但过度放牧、盲目开垦、滥采滥挖等人类活动则是加剧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在一些牧区,牲畜数量远远超过了草地的承载能力,导致草地退化;而在一些农区,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人们大量开垦草原和荒地,破坏了原有的植被。

水土流失的产生,除了黄土高原本身的土质疏松和降水集中等自然因素外,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陡坡开荒、毁林开荒等,以及开矿、修路等工程建设中的植被破坏,都是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的重要原因。

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是导致酸雨等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而森林资源的减少,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火灾、病虫害等自然因素,但更多的是因为人类的滥砍滥伐和非法采伐。

高中地理必修3章末整合2: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中地理必修3章末整合2: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章末整合网络构建整合提升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关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分析中,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从自然与人为的角度找出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2.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角度(1)根据成因确定措施即根据区域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其共同成因为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所以两地区应采取的对应措施就是退耕还林、还牧、还草。

(2)根据阶段确定措施即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如淮河流域洪灾频发的防治措施有:(3)根据典型确定措施即根据典型区域的发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措施。

如参照甘肃西峰南小河沟治理、江西千烟洲和河南商城县农业资源开发、宁夏中卫县沙坡头草方格沙障治理等的成功经验或措施,结合区域实际问题,分别提出我国某些水土流失区、中低产田区、荒漠区等的发展措施。

3.我国生态脆弱区不同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分布及防治措施(1)中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2)不同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防治措施练习1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读“石羊河流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

(2)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答案』(1)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地荒漠化(2)措施:①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②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③合理开采地下水;④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⑤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解析』第(1)题,该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沙漠广布,面临土地荒漠化的问题。

第(2)题,采取退耕还林还草、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措施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期末知识梳理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期末知识梳理

必修三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知识总结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的概念与表现 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概况(1)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2)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①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阻隔水汽进入高山环绕盆地地形 青藏高原隆起位置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②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本区条件分析: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章末整合提升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分布、原因、 危害及其治理措施 命题角度 主要以区域图为背景材料,考查该区域生态环境问 题的原因、分布、特点与防治措施。此类题目难度中等,先进 行区域定位,了解该区域内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根据人地关 系的特点,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环境带来的 影响,然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找到对应的治理措施。题目 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综合题,多是以图带题。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 (1)提取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答题的关键。读图文 材料可知,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有三 个:一是来自注入湖泊的河流形成的河口三角洲;二是来自冬 春季河流水位低而裸露的河滩;三是来自错那湖冬春季水位低 而出露的湖滩。(2)认真分析图文材料,即可得出答案。图示区 域冬春季干燥少雨,植被稀少,沙源裸露,再加上多风力强劲 的西风,故易起沙。(3)可从对铁路基础设施和列车运行安全等 方面分析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强劲的风沙活 动会掩埋铁路、吹翻列车,破坏铁路沿线的基础设施。(4)迁移 运用腾格里沙漠区采用草方格沙障固沙保护包兰铁路的措施; 还可以建设铁路防护墙,阻断自然灾害与受灾体接触。
(2014·高考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所示区域海拔在 4 500 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 大风(≥8 级)日数 157 天,且多集中在 10 月至次年 4 月。青藏 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 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 20~30 厘米高度范围内。

高中地理必修3章末整合提升: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中地理必修3章末整合提升: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章末整合提升专题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策略1.综合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区域出现生态环境问题,总体来讲与两大因素有关,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

(1)自然因素区域自身生态的脆弱性,往往是出现生态环境问题的诱因。

某一自然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导致其他自然要素发生变化,这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光照、热量、降水等因素出现异常,会成为区域生态破坏的潜在威胁。

关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要结合区域的地形、地势、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进行整体分析。

(2)人为因素区域出现生态环境问题,人口数量快速增加、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起到了加剧加速,甚至决定性作用。

归纳人为因素要从人口规模、人类主要的活动方式、生产水平等方面入手。

2.“对症下药”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1)根据地理问题确定措施即根据一个区域出现的地理问题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如非洲突出的问题是人口增长过快,滥垦滥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沙化、草原退化)、粮食短缺,政局不稳使经济增长缓慢。

针对此问题,应采取的措施分别为: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文化素质;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民族团结。

我国西南地区虽资源丰富,但因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则其应采取的对应措施为交通先行。

(2)根据成因确定措施即根据区域问题的成因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其共同成因为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所以两地区应采取的对应措施是退耕还林、还牧、还草。

(3)根据区域阶段确定措施即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如淮河流域洪灾频发的防治措施有:3.案例分析:我国典型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主要分布区产生原因和危害治理措施水土流失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人多地少,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破坏植被。

水土流失造成石质裸露,形成“石漠化”,典型红壤地区易形成“红色荒漠”。

环境恢复困难;对江河下游地区造成危害①发展立体农业;②植树造林,保持水土;③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开发小水电、推广生活用煤用气等,减少农村薪柴砍伐次生盐渍化华北、西北地区降水量少,农作物生长期气温较高,蒸发旺盛;地下水位高;大水漫灌,只灌不排,抬升地下水位,快速蒸发后盐分在地表聚集采取引淡淋盐;井排井灌;农田覆盖以及农业生物技术措施石质荒漠化西南地区山高坡陡,雨水集中,冲刷力强,加上喀斯特地区成土速度缓慢,土层瘠薄不易留存;人口增长过快,乱砍滥伐和土地不合理利用。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章末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章末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3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习目标] 1.理解我国西北地区、热带雨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

2.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两个角度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热带雨林遭受破坏的原因。

3.学会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结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相结合”的原则阐述自己的环保理念和措施。

专题一结合区域实际,分析区域出现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总体来讲与两大因素有关,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

1.自然因素分析区域自身生态的脆弱性,往往是出现生态环境问题的诱因。

某一自然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导致其他自然要素发生变化,这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光照、热量、降水等因素出现异常,会成为区域生态破坏的潜在威胁,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要结合区域的地形、地势、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要素进行整体分析。

2.人为因素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人口数量快速增加、不合理经济活动起到了加剧加速,甚至决定性作用。

归纳人为因素要从人口规模、人类主要的活动方式、生产水平等方面入手。

【专题练习1】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被誉为“中国母亲的皱纹”,历尽沧桑,苦难深重。

据此回答(1)~(3)题。

(1)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 B.环境污染C.风力强大 D.土质疏松(2)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有( )①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②黄土质地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③植被破坏严重④不合理开发造成地表黄土裸露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3)形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新的触发机制是( )A.毁林开荒、营造房屋B.轮荒作业、破坏林草C.过度樵采、过度放牧D.露天开矿、开挖地表专题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与关联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关联性较强,一种生态问题的出现常常成为其他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条件。

例如,森林的破坏,会使植被覆盖率降低,流水的侵蚀作用增强,导致土壤侵蚀加重,出现水土流失现象;泥沙被带到下游的湖泊沉积下来,会使湖泊的面积减小,导致湿地萎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