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ashen
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整理
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监控理论
70年代末,Krashen(1979,1981,1982)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著作,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进行了解释性描述。1985年,他提出了“输入假设理论”(the Input Hypothesis Model)。这个理论由五个相互连接的“假设”组成:1、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2、习得/学习假设(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3、监控假设(Monitor Hypothesis);4、自然顺序假设(Natural Order Hypothesis);5、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1、输入假设
Krashen认为,人类只通过一种方式获得语言,那就是对信息的理解,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信息(Comprehensible Input)来获取语言知识。只要学习者听到有意义的语言信息并设法对其进行理解,就会产生语言习得的效果。如果语言信息是那些课堂教学中常出现的语言形式,并没有什么意义与内容,或者由于某些心理障碍,有意义的语言信息无法进入学习者的头脑,那么就不会产生任何语言习得效果。Krashen认为听力活动是对语言习得至关重要的。语言知识不是通过说来获得的,说常常是没有必要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Krashen 只强调听,不强调对语言的使用,这显然是与“交际法”教学理论背道而驰的。他主张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他用i+1的公式来代表他的主张。i代表学习者目前所处的语言水平,i+1是学习者下一步应达到的水平。为了使学习者有所进步,向他输入的语言信息只能是稍微超出他目前所处的水平。Krashen所说的可理解的输入语言信息,是指像母亲或大人对幼儿说的话(motherese),或者人们对学说自己母语的外国人的说话方式(foreigner talk),这些话往往很短,语法相对简单,人们往往将自己的话语调整到外国人的水平。
krashen的输入假说
krashen的输入假说
Krashen的输入假说是一个语言学习理论,它主张语言学习最好通过对真实、有意义的输入的接收和理解来实现。这个理论认为大量的输入是学习语言的关键,而语法规则、语言结构和词汇等细节则是在接受输入的过程中逐渐学习掌握的。Krashen认为,语言学习应该像儿童学习母语一样,通过自然而然的方式进行,而不是通过机械记忆和刻意练习。
输入假说的核心概念是“i+1”,即学习者应该接受比自己目前水平稍微高一点的输入,这样才能不断地挑战自己,逐渐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同时,Krashen也提出了“情感过滤器”的概念,即学习者在接受语言输入时会受到自己的情感和态度的影响,如果学习者感到压力、不安或不自信,那么情感过滤器就会起作用,阻碍语言输入的吸收和理解。
输入假说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许多语言教师和学习者都认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学习和教授语言。然而,也有一些语言学者对这个理论提出了质疑,认为它过于简化了语言学习的复杂性,忽略了语言学习过程中其他重要的因素。
- 1 -
克拉申 语言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克拉申理论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又称“监控理论”)。此理论主要由五大假说组成: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Hypothesis) [1] [2]
一、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
(一)习得/学得假说
习得/学得假说是克拉申所有假说中最基本的一个,是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这一假说认为:发展第二语言能力有两个独立的途径:“习得”是下意识过程,与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在所有的重要方面都是一致的;“学得”则是有意识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了解语言”(即获得有关语言的知识)。“习得”是潜意识(subconscious)过程,是注重意义的自然交际结果,正如儿童母语习得过程。“学得”(learning),是有意识(conscious)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掌握。
Krashen认为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和语言学得(language learning)。语言是潜意识过程的产物。这一过程和孩子们学习母语的过程很相似。它要求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有意义的、自然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者所关注的是交流活动本身,而不是语言形式。语言习得则是正式教育的产物。正式教育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其结果是学习者能获得一些有意识的和语言相关的知识。Krashen指出学得不能转换成习得。例如,使用母语者尽管不懂语法规则,却可以正确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而语言学习者虽然有完备的语法知识,却很难在实际交流中运用自如。因此,对二语习得来讲,自然的语言环境比有意识的学习更为有效。
krashen的输入假说
krashen的输入假说
Krashen的输入假说,是指在学习语言时,我们需要接受大量的语言
输入,才能够有效地掌握这门语言。该假说包含了五个基本原则,包括:①接受输入;②理解它们的含义;③使用语言的内部机制进行预
处理;④对比已有的知识,并猜测新的语言规律;⑤最后实现输出。
首先,Krashen的输入假说要求我们接受大量的语言输入。这就是指
听力、阅读等语言输入的过程,只有在接受大量的语言输入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
其次,我们需要理解输入的含义。这是指在听力、阅读过程中,不仅
需要听懂、读懂,还需要理解其中的含义。只有理解其中的含义,才
能够更好地掌握语言,更好地运用语言。
接下来,我们需要使用语言的内部机制进行预处理。这是指在接受语
言输入后,我们需要通过自身的语言能力进行一定的处理和分析,以
便更好地掌握语言。
然后,我们需要对比已有的知识,并猜测新的语言规律。这是指在学
习语言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对已有的知识和新的语言规律进行
比较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这门语言。
最后,我们需要实现输出。这是指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我们掌握的语言知识进行输出,如口语、写作等,以便更好地总结和巩固我们所掌握的语言知识。
总之,Krashen的输入假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语言的方法,需要我们不断地接受大量的语言输入,并通过自身的语言能力进行预处理和分析,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言。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学习和运用Krashen的输入假说,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语言。
krashen
语言输入假说
1.语言输入假说概述
2O世纪8O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在《第二语言习得原理和实践》书中提出了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监察模式”,它包括了五大假说,即习得与学习假说(Acquisition-learning distinction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说(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filter hypothesis)。Krashen 将他的五大假说作了细致的描述和论证,尤其肯定了输入假说的重要地位。他认为,输人假说也许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唯一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因为它回答了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怎样习得语言,尤其是外语。语言输入假设作为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内容,它表明了克拉申对第二语言习得者是如何接受并吸收语言材料这一过程的实质的认识。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区分了“学习”与“习得”的概念。他指出:学习者是通过“学习”和“习得”两种途径来习得第二语言的。二语学习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者有意识地了解语法规则,背诵单词等;而二语习得是一个潜意识的过程,像儿童习得母语那样,无意识地学会使用母语。只有在习得一门语言之后才能说掌握了这门语言。那么,学习者必须要置身适当的语言环境中,接受适当的语言输入,才能自然地习得第二语言。同时他认为单纯主张语料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可理解的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把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定义为i.把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定义为i十l。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属于t十l水平的语言材料,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才能习得这门语言。
克拉申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的研究
克拉申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的研究
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是由著名的英语语言学家Stephen Krashen提出的教学概念,该假说强调使用能够理解的材料来改进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指出,当学生接触语言时,为了理解背景信息和语义意义,他们需要能够明白至少有一部分语言。Krashen认为,随着语言学习者理解的材料变得越复杂,大量新词组和句子可以被他们掌握。学习者们可以使用它们去学习新的语言特征,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语言水平。
可理解性输入假说是一个可行的学习策略,因为它避免了大量学习新词汇和语法规则不得不在短时间内完成,而不能真正理解它们的困难。并且,可理解性输入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更复杂的语言结构,而不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通过这种方式,Krashen 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有效地学习语言。
Krashen 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被广泛用于英语教学。大量的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使用理解的英语文本进行语言学习,希望用它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通过理解他们要表达的观点,学习者可以获得一定的熟悉程度,并通过新的语言表达他们的意见。 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为学习英语提供了一种新的和有效的方法,它可以使学习者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好的英语水平。
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语言教学的启示-精品文档
语习得理论对于语言教学的启示
1Krashen 的二语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 年代末至70 年代初,国内外不少学者对于二语习得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形成诸多理
论研究成果,而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就包括S.D.Krashen 的二语
习得理论五大假说:习得- 学得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
假说、监控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这些理论对于揭示第二语言学习规律,提高语言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1习得- 学得假说
Krashen 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涉及两个不同的过程,一种是语
言习得,一种是系统的语言学习。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况下,流利、正确的使用该语言,儿童习得母语便是这样的过程。
与外界的实际实践,无意识的吸收到该种语并在无意识的情而语言学得是指有意识的掌握语言的过程。Krashen 认为,只有
习得”才能直接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才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的生产机制;二对语言结构有意的了解作为“学得”的结果,只能在语言运用中起监控作用,而不能视为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
1.2输入假说
该假说认为二语习得产生的一个条件就是:习得者需要有比现有水平更高的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
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这就是他著名的i+1 公式。根据Krashen 的观点,这种输入需要习得者可以理解输入,并有足够的量。“输入假说”还强调,语言能力不是教出来的,是接触大量可理解输入后自动形成的。
1.3情感过度假说
情感过度说认为二语习得的进程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可能变成语言吸收,情感因素起着阻碍或者促进输入传到大脑语言习得的作用。Krashen 归类出三种情感因素:动力、自信心和焦虑程度。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教师要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一种情感过滤程度低的环境以增加学生学习动力,提升学生自信心,排除学生心理障碍,从而保证输入与习得效果。
小议克拉申的“输入假说模式”理论
小议克拉申的“输入假说模式”理论
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输入假说模式”自其问世起便成为二语习得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它激发了人们对二语习得中一些基本问题的深入思考。本文对Krashen的“输入假说”理论进行了分析,综合了一些学者对它的评价以及对该理论的发展的研究,并谈到了其对外语教学一些启示。
一、“输入假说”的概念
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1941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现为美国南加州大学荣休教授,他毕生致力于第二语言获得的研究,这为他赢得了世界了性声誉。克拉申在20世纪中叶以来提出的第二语言学习得的“输入假说模式”,这是近几十年来影响广泛、解释全面又很具争议性的理论。早在1970 年代初克拉申就提出了“监控模式”(The Monitor Model) ,该模式以“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为核心;80 年代中叶,克拉申对之进一步扩充修订,转为以“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 为中心,形成了“输入假说模式”。在1985年出版的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一书中,Krashen进一步论述了输入假设理论及其应用。具体而言,Krashen的“输入假说模式”由五个互相联系的核心假说构成,它们分别是: ①语言习得- 学得(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假说; ②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③监控假说; ④语言输入假说; ⑤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这五个假说彼
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克拉申理论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又称“监控理论”)。此理论主要由五大假说组成: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Hypothesis) [1] [2]
一、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
(一)习得/学得假说
习得/学得假说是克拉申所有假说中最基本的一个,是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这一假说认为:发展第二语言能力有两个独立的途径:“习得”是下意识过程,与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在所有的重要方面都是一致的;“学得”则是有意识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了解语言”(即获得有关语言的知识)。“习得”是潜意识(subconscious)过程,是注重意义的自然交际结果,正如儿童母语习得过程。“学得”(learning),是有意识(conscious)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掌握。
Krashen认为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和语言学得(language learning)。语言是潜意识过程的产物。这一过程和孩子们学习母语的过程很相似。它要求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有意义的、自然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者所关注的是交流活动本身,而不是语言形式。语言习得则是正式教育的产物。正式教育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其结果是学习者能获得一些有意识的和语言相关的知识。Krashen指出学得不能转换成习得。例如,使用母语者尽管不懂语法规则,却可以正确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而语言学习者虽然有完备的语法知识,却很难在实际交流中运用自如。因此,对二语习得来讲,自然的语言环境比有意识的学习更为有效。
“输入假设”与“输出假设”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输入假设”与“输出假设”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语言输入”假设是克拉申(Krashen)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内容,对我国第二语
言习得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语言输入”假设存在一定程度下的不可操作性与片面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Swain 提出了“输出假设”,认为语言输出在二语习得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分析“输入假设”与“输出假设”,提出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将两大假设进行整合,从而达到提高高职学生英语习得的目的。
标签:输入假设输出假设二语习得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飞速发展,英语已成为国际工作语言,其日益凸显的重要性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逐步将母语习得理论应用到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应用语言学中最为活跃的一门学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关于语言输入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设”是对这个问题研究得出的最重要理论。
一、Krashen“输入假设”理论概述
20世纪80年代初,Krashen建立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其中“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是其理论核心。在输入假说中,Krashen这样说明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的发生:当一个人接受第二语言输入时,假定目前的第二语言知识水平为“i ”,当被置于“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中,并且“情感过滤”较低(即学习动机强,且处于非焦虑状态中),语言习得就会发生。其中,“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应为略高于目前语言水平的成分,即为“i+1”。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1”的量。如果输入过于简单,起不到学习的效果;如果输入难度大大超过学生可理解的范围,则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Krashen“语言输入”理论对我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6页精选文档
Krashen“语言输入”理论对我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自从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语言输入假说”后,人们将其应用于语言学习的各个方面,如听说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使我们对语言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本文拟就次理论中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展开探讨并就其对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做初步探讨。
一、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
克拉申(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的关键在于获得输入(input),并且一定是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如何获得可理解性输入呢?首先要分清楚两个“水平”的问题,即:(i)学习者已有的语言水平及(i+1)学习者要达到的语言水平。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再现学习者已经习得的内容和准备学习的内容。通常情况下,学习者都很难把学得的知识运用起来达到习得的目的。因此,以“旧”导“新”,将新知识与旧知识挂上钩,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现有阅读水平,为他们提供合适的阅读材料是实现有效阅读的必要条件。克拉申认为,语言输入的质很重要。所要学习的材料首先应该是可理解性的。课堂是学生获得可理解性语料的主要途径,如果学生理解不了输入的信息,教师的课上得再精彩都是徒劳。其次,语言输入的量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为学习者提供足够的可理解性语料是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最后,所学习的内容总体上不应该超过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又必须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语言的习得才可能发生。因为,如果是学习者已经掌握的、很容易理解的所输入的语料将无法激起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但是,若所输入语料的难度大大高于学习者
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也是最全面的理论便是克拉申
(S.D.Krashen)的语言习得理论。他的理论实际上是对近几十年来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研究的总结,并把各种研究成果加以理论化、系统化,使之成为系统的学说。
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
1 习得---学得区别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克拉申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是他对“习得”和“学得”的区分,以及对它们各自在习得者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习得”是潜意识过程,是注意意义的自然交际的结果,儿童习得母语便是这样的过程。习得的语言系统处于大脑左半球语言区,是自发语言运用的根本。与之相对的是“学得”,这是个有意识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学得”的系统虽然在大脑左半球,但不一定在语言区。克拉申认为,只有“习得”才能直接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才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的生产机制;而对语言结构有意的了解作为“学得”的结果,只能在语言运用中起监控作用,而不能视为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
2 监控假说( The Monitor Hypothesis)
监控假说与习得---学得区别假说密切相关,它体现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内在关系。根据这个假设,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作用各不相同。语言习得系统,即潜意识语言知识,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而语言学得系统,即有意识的语言知识,只是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起监控或编辑作用。这种监控功能既可能在语言输出(说、写)前也可能在其后。但是,它能否发挥作用还得依赖于三个先决条件:1)有足够的时间,即语言使用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语法规则;2)注意语言形式,即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所用语言的形式上,也就是说,必须考虑语言的正确性;3)知道规则,即语言使用者必须具有所学语言的语法概念及语言规则知识。
浅析克拉申的“输入假说”
浅析克拉申的“输入假说”
提要:在众多的二语习得理论中,Krashen的“输入假说”影响深远,也颇具争议。本文首先
介绍了“输入假说”的内容,以及此理论对外语教学产生的启示,然后指出了其局限性。
关键词:克拉申输入假说可理解性输入外语教学
一、引言
二语习得领域关于语言输入、输出和互动的研究存在很大分歧,一直都没有一个定论。Krashen(1985)提出了著名的监察理论(The Monitor Theory),其中语言输入假说是其理论的核心内容,因为这个假说主要回答了语言习得是如何产生以及怎样才能习得语言这个重大
问题。
二、“输入假说”的理论内容
Krashen认为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是二语习得的必要条件,足够的可理解
性输入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方式。输入在二语习得中是学习者所接触到的目标语材料。这个“接触”包括听到或看到。他认为促成语言习得成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丰富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二是学习者本身应具有内在的语言习得机制。学习者在自然环境下通过大量接触略高于
自己现有语言水平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遵循自然语言习得顺序,最
佳的输入量是“i+1”,其中“i”指的是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1”指的是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
语言层次水平。只要有足够的可理解输入,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就可以从i发展到i+1的阶段。因此,Krashen认为理想的语言输入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的、注重意义的语言交际,语言输
入应该是相互关联的、有趣的。
三、Krashen的“输入假说”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krashen情感过滤假说理论
krashen情感过滤假说理论
Krashen情感过滤假说,是由理查德·克拉森教授提出的一种英语语言习得理论,它主张要有效地掌握英语,必须同时掌握有效的语言获取策略和感受性过滤系统。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1. 输入差异:克拉森认为有效的英语习得,必须有足够而又相对较低的语言输入。学习者需要有比较大的理解能力,跨越他们的当前等级,但很容易理解以及和正确的发音,这样他们就可以积极反映和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2. 逐渐性:学习者不会一次完成掌握所有的语言,而是要逐渐提升他们的技能。他们要建立基础并不断完善,这种过程可能会持续近十年。
3. 感受性过滤器:Krashen认为,当学习者有一个比较低的接受输入水平时,
他们会对新的句子和结构进行更容易的理解。感受性过滤成为了学习者解决语言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免疫机制:Krashen认为,学习者有一个封闭的听觉机制,让他们只能接受
某些类型的输入。他们有可能将英语语言的新知识连接到一起,而忽视或拒绝所有语法上的错误。
5. 自发加工:它特别介绍了一种自发加工的方法,这要求学习者广泛的接触外语,而不是通过某种形式的主动学习,这样他们不仅可以掌握新的语言内容,而且可以从中收获更大的乐趣。
克拉森的情感过滤理论研究英语学习中的情绪,把感受性过滤作为习得语言过程的重要一环,它提出了学习者有一个封闭的听觉机制,以及自发加工的方法,帮助学习者积极吸收并掌握英语知识,实现学习英语的目标和愿景。
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整理
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监控理论
70年代末,Krashen(1979,1981,1982)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著作,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进行了解释性描述。1985年,他提出了“输入假设理论"(the Input Hypothesis Model)。这个理论由五个相互连接的“假设”组成:1、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2、习得/学习假设(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3、监控假设(Monitor Hypothesis);4、自然顺序假设(Natural Order Hypothesis);5、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1、输入假设
Krashen认为,人类只通过一种方式获得语言,那就是对信息的理解,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信息(Comprehensible Input)来获取语言知识。只要学习者听到有意义的语言信息并设法对其进行理解,就会产生语言习得的效果。如果语言信息是那些课堂教学中常出现的语言形式,并没有什么意义与内容,或者由于某些心理障碍,有意义的语言信息无法进入学习者的头脑,那么就不会产生任何语言习得效果。Krashen认为听力活动是对语言习得至关重要的。语言知识不是通过说来获得的,说常常是没有必要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Krashen 只强调听,不强调对语言的使用,这显然是与“交际法”教学理论背道而驰的。他主张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他用i+1的公式来代表他的主张.i代表学习者目前所处的语言水平,i+1是学习者下一步应达到的水平。为了使学习者有所进步,向他输入的语言信息只能是稍微超出他目前所处的水平.Krashen所说的可理解的输入语言信息,是指像母亲或大人对幼儿说的话(motherese),或者人们对学说自己母语的外国人的说话方式(foreigner talk),这些话往往很短,语法相对简单,人们往往将自己的话语调整到外国人的水平。
krashen的输入假说
krashen的输入假说
Krashen的输入假说是指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输入比输出更为重要。这个假说认为,学习者需要接受大量的语言输入,才能够在语言学习中获得成功。
输入假说的核心理论是“i+1”,即学习者需要接受比自己目前语言水平高一点的语言输入。这样的输入可以帮助学习者扩展自己的语言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输入假说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沉浸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需要将自己置身于语言环境中,通过接受大量的语言输入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快地掌握语言,同时也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自信心。
输入假说的理论基础是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区别。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接受语言输入来自然地掌握语言,而语言学习则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语法规则等知识来掌握语言。输入假说认为,语言习得比语言学习更为重要,因为语言习得可以帮助学习者更自然地掌握语言,而语言学习则容易让学习者产生焦虑和压力。
输入假说的应用可以在语言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来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同时也可以通过创造沉浸式的语言环境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接受语言输入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自信心,从而更好地促进学
生的语言习得。
Krashen的输入假说是语言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它强调了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更为自然和有效的语言学习方式。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应用输入假说的理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自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rashen语言输入假说理论评述
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曾泽林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广大语言工作者对语言学习现象、学习规律以及学习者个体都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并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即学习者习得或学习第二语言的内化(internulization)过程的研究理论:不同的理论和模式对于语言输人(input)的看法各不相同一行为主义者 (behaviorist)认为语言环境是决定性因素.只要有语言环境即输人,学习者便可产出语言。在此.“刺激”和“反馈”是习得中必不可少的因素。20世纪70年代Krashen提出比较系统、完整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一第二语言监控模式。此模式建立在愉人暇设、习得与学习假设、监控暇设、自然顺序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之上。其中的枪人假设是指可理解性语言输人.这是监控模式的核心。在学习一门语言时目标语言的箱人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成功的英语学习.学习者应该达到足够的英语转人。
一、语言输入假说的理论依据
Krashen(1985)之“输人假说’的主要依据,总结而言就是:简单语言的作用、语言学习沉默期、可理解的输人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和沉浸式教学法的成功。
1.简单语言的作用
Krashen (1985)认为.简单化的语言,如母亲话语(motherese)和保姆话语仁aretaker tally)比较简单,容易理解,适合儿童的需要,为母语习得提供了理想的语言拍人。简单语言代码所具有的三个特点有助于语言习得《Krashen.1982):第一,简单语言代码是用于交流意义的,而不是教授语言的。第二.简单语言代码是“粗略调谐的”(roughly tuned).而不是针对学习者语言能力的现状“精细调谐的”(finely tuned).根据Krashen的观点.从语言习得的角度看,人为“精细调谐的”语言(比如课堂教学所使用的语言)是有问题的.经过“精细调谐的’语言往往会与真实的语言产生距离。在母语习得过程中.母亲话语与保姆话语(属于“粗略调谐的”)并不刻意地包含儿童下一阶段所需要的语言规则。只要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愉人是可以理解的,那么这种语言输人就硬盖了语言习得所必需的语法。第三.简单语言代码所表达的是学习者在所处环境中能够立刻感知的事或物。比如.母亲对孩子说的话一般都是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或者是当时正在发生的事情。
2语言学习沉默期
Krashen(1982)认为.二语习得者大多要经过最初的沉默期,沉默期主要是指习得者没有足够的能力使用二语的那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习得者往往只听不说,对可理解的语言输人进行加工、整理,积累语言能力,逐步培养讲二语或外语的能力。
3.可理解的输入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Krashen(1982:30)认为.习得者接触的可理解的输人越多,他们的二语能力就越强。缺乏可理解的输人会延误语言的习得。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接教师可理解的输入量的多少。一种提供足够的可理解的输入的教学法要比其他任何传统的教学法都可行。要发展语言能力的理智做法是增大可理解输人(Krashen.1998)。
4.沉浸式教学法的成功
沉浸语言教学在课堂上使用二语进行授课,最为成功的典范是加拿大的二语教学。在加拿大.母语为英语的学生的数理等学科课程全部用法语授课,让学生完全沉浸于法语交流的环境中.实验效果很好。由此Krashen认为沉浸教学法的成功应归功于可理解的语言输人因素(1985:17)0
二、语言输入假说的特点
按照Krashen(1985)提出的输人假设理论.理想的语言输人应具备四个特点,即可理解性(comprehensive)、趣味与关联(interesting and relevant)、非语法程序(not granunatical sequenced)和足够的钧人量(i+1 ).
1.可理解性
Krashen认为,可理解性输入的语言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如果学习者不能理解所输人的语言信息.就不能掌握语言.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听那些理解不了的语言输入简直是浪费时间。学习者一定要能够懂得输入的语言材料,而材料又不能过于复杂《包括语言形式和概念),否则,学习者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上,而无法集中在语言交流的意义上。一旦学习者将他们的注意力放在理解语言的结构和复杂的概念上,语言输入在一定的程度上便失去了其真正的目的和有效性。
2.趣味性与关联性
要想输入对语言习得有用.就需对其内容进行加工.以引起习得者的兴趣。Krashen认为:“要使学生对语言输人感兴趣.最好使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是在学外语,把其注意力放在竟义上。”这就是所谓的“无意识”学习。Krashen把“无意识”学习语言的过程叫做语言的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o他还强调.有意识的学习只能使学习者“认识”(Knowing about)一门语言,或者说有了该语言的有关知识。而要让学习者能使用它.则必须由习得过程来完成,就象儿童学母语一样,外语学习也应用语言进行社会性的交际,从而使学习者习得该语言。
3.非语法程序安排
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重要的是应有足够的可理解的输人,"i+1 "便可自然完成.而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是不足的.也是不必要的.因为在一个自然的环垅里通过接触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便能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
4.足够的输入量
这是Krashen提出的"i+1"输人原则。他认为,语言输入全部是习得者很容易理解的材料也是不可取的,这将无法起到激发学习者兴趣和动机的作用。语言输入的内容应该有适当的“信息差”.也就是"i+1"理论中的“I”.其中"i"为学习者己有的认知水平,“1就是稍高于现有的知识层次。该原则的实质内容是语言输入总体难度不超过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但又包含了略高于学习者现有能力的语言信息。目前我国外语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就是忽视、低估了语言的输入量:要学好或掌握一个新的知识点,单靠少量练习或几段语言材料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进行广泛地阅读和运用目的语.同时还要帮助学习者在课外获取更多的语言输入,在语言的运用中求得自我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