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6)

合集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阅读心得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阅读心得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阅读心得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阅读心得
经过阅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文,我对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模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一种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文章中首先强调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指出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核心素养则强调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关键能力,如批判思维、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这种教学模式注重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文章还介绍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策略。

根据文章的描述,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研究。

老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研究的指导者和激励者。

教师通过制定任务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


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文章最后提到了实施核心素养导向教学的挑战和建议。

作者指出,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和教育理念,并且需要教师和学校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评估体系。

此外,整个教育系统也需要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和推动。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刻认识到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会尝试将这种教学模式应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有价值的教育。

以上是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文的阅读心得。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相关推荐深蒂固,枝叶,枝干,树干,树根以及水分和养料构成了大树的全部。

作为一棵树每一部分都重要,作为一个学科构成这五部分的每一版块也同样重要,但这之中还是有主次之分。

而初中阶段,正是对物理这门学科产生全新认知的起步阶段,相比较循序渐进的构建知识,方法,思想,形成物理观念应该是这个学段的重点。

文中将物理观念比喻做树根,这很贴切,物理观念是物理思想的延续但更是物理思想的凝结。

它为枝干树叶的生成扎下基础,它能源源不断的吸收物理精神的养分进而长出枝繁叶茂的物理方法和物理知识。

那么该怎么养成物理观念?我觉得从一开始接触学科时就有意识地从细节加以培养是最有效的手段。

比如,物理计算区别于数学计算,计算过程中数字也要带单位。

比如每个物理量都有其表示符号,坚决杜绝用XY简单替代。

这是从习惯入手潜移默化形成属于本学科的特有观念。

但这还不够,还应该养成用物理的观念去看待世界。

比如别人看月食只当天文奇观,而我们应该让学生本能的想起月食的成因,别人看到一只小鸟飞过,我们的学生应该在心里加上相对于地面小鸟是运动的。

这些细节构成了物理观念的相关要素,有意无意的培养使物理之树的树根深埋地下,源源不断吸取养料,最终使学科之树茁壮成长。

碎片化学习的弊端这几年我基本看不进去书。

不同于少年时代的如饥似渴挑灯夜读,现在看见长一点的段落都没有耐心看完。

我以为是年龄和家务的琐事造成的,可直到我学习了“学科结构”这一块我才找到了问题的本源。

由于电脑和手机的介入,我们生活在知识碎片的时代,这个时代可以说是知识大爆炸,同样也是知识粉碎机。

百度,词条等工具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写论文不需要钻研长篇巨著,需要什么知识点,上网检索,省时省力。

可是,这些拿来主义的被我们用到蹩脚论文里的碎片知识我们真的消化吸收了吗?没有!学科知识应该形成经纬交织融会贯通的网络,形成由点、线、面筑成的立体式的整体知识结构网络。

而知识碎片对这个网络的建成全无用处。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20xx年11月我参加了广东省杨昌彪名师工作室与湛江市袁燕青名师工作室联合开展学员跟岗研修活动,“核心素养”一词贯穿整个培训的过程,让我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有了一定的认识。

为了更深入、更透彻的了解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我专心研读了由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余文森教授撰写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

该书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部分对教师进行了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指导,是一本既注重理论内涵的深度剖析,又注重实践应用的策略介绍的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用书。

从书中,我了解到“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20xx年3月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

余教授在书中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

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

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

所以在研读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区别及联系,明晰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的内涵。

余教授还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书中第一章第四节“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中提到“核心素养来自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且指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三维目标中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目标”,“要体现并聚焦于学科的精神、意义、文化,反应学科之情、之趣、之美、之韵、之神”,与“学科知识”、“学科活动”融为一体,才能逐步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且“要在内化,上下功夫,只有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品格,转化为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有品位的人”,这一维度的目标才能实现。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最新5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最新5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最新5篇篇一: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不破不立,破而后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教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广阔一线老师唯有打破惯性思维,突破固有套路,才能真正适应新课标、新高考的须要,全面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见效。

如何在变革中求生存、得发展,福建师范高校余文森教授所著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是在教学观念上,要从课堂意识转向课程意识,从基于老师教学的学习转向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

对于学科教学,不能仅仅理解为课堂教学,拘泥于狭隘的课堂,而要对课程具有宏观的、整体的理解、看法、观点和看法,要有课程的高度、课程的视野,即课程意识,这样才能从学科表层进入学科深层。

这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可持续发展,要强调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要关注生成性的活动。

在过去的输入型教学中,多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问。

事实上,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须要变革和重建教学关系,从过去的以教为重心转变为以学位重心,让教学能够围绕学来组织、设计、绽开。

这须要老师把学习的权力和责任还给学生,建立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出来的教学文化和教学方式,构建以学为主线、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体系和结构。

二是在教学策略上,要从学科学问导向转向学科素养导向,从传统式教学转向议题式教学。

(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一般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所以,须要老师从关注学科学问转变为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在敬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式,实行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索中感悟真理的力气,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书中,余教授重点介绍了核心素养导向的六种教学策略,即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范文(通用3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范文(通用3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范文(通用3篇)篇1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的热门话题,近段时间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

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什么叫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针对我们一线教师最关心的的问题,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一一阐述。

核心素养是人的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

它是其他素养的基础,会生长出其他素养;它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是一种普适应素养,适用于一切情境、一切学科;基础教育阶段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关键时间,错过了这段时间,就很难形成。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就实际表现而言,核心素养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的学习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关键能力包括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三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其他能力如创新能力、研究能力、设计能力等都是建立在其上的。

这三种能力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必备品格表现在自律(自制)、尊重(公德)、认真(责任)三方面。

从核心素养的形成上,我们强调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互动融合。

当能力具备了积极的文化价值,具有了利他的道德情怀,才会成为众人认同的“人的素养”。

也就是说,要把学科教学的“学科关键能力”的习得过程,放到一个可以浸润、发酵的充满正能量的人文关怀中,成为有文化价值的能力、有道德的能力,即“人的素养”。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范文3篇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范文篇12014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

核心素养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

今年寒假拿到余文森教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这本书时,我就迫不及待地研读起来。

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和路径是什么?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做出了系统回应。

余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

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

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

所以在研读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区别及联系,明晰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的内涵。

余教授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那么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则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

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形成。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

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

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

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

学科老师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要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型教师转变成素养型教师。

这样,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就要重建,余教授认为: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3篇)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3篇)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读完《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我感受很深。

核心素养介绍中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关键能力有:(1)输入能力(阅读)(2)加工能力(思考)(3)输出能力(表达)。

必备品格有:人与自我关系上的自律、人与他人关系上的尊重、人与事情关系上的责任。

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史宁中教授将其概括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而数学的眼光就是抽象,数学的思维就是推理,数学的语言就是模型。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即人从外界输入信息: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即人自身处理信息;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即人向外界输出信息。

我着重看了核心素养的教学观重建,我发现我的教学离核心素养甚远,主要表现在:(1)教学方向,没深刻体现出教学的根本是立德树人;(2)教学过程中,没有读透课程内涵与学科本质;(3)教学主体上,没正确树立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结合实际教学,我有以下思考:一、在教学目标中注重核心素养的引导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只有确立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地开展。

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从教学活动的源头抓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重难点进行,它忽略了数学文化的培养,新的教学目标设计应该以学科价值取向为依据所制订,具体来说就是在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让他们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去看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本学期数学学习指数函数时,可结合新冠疫情传播,引入函数指数爆炸性质,加强学生用数学眼光看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核心素养的渗透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日常的生活中,喜欢某一件事物的基础就是发现其美好的地方, 并由这种美好吸引你的注意力,让你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数学之美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

2023年核心素养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总结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三篇)

2023年核心素养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总结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三篇)

2023年核心素养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总结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三篇)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关心我们总结积累阅历。

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核心素养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总结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篇一去年暑假,参与郑州市骨干老师培训,“核心素养”一词贯穿整个培训的过程,让我对同学的核心素养培育有了深刻的熟悉。

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思索。

本书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部分对老师进行了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指导,是一本特别有使用价值的书籍。

在《学科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一文讲道:“就没个学科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学问体系和思维方式,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

这同样是学科学问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与学科学问相伴随的内在特征,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

所以,学科教学最大的道德教育资源就是学科学问本身。

”对此,我有深切体会,不管是哪一学科的老师,吃透教材,因材施教,都可以时时践行“立德树人”。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又强调了几点:一、要充分挖掘学科学问特有的道德教育资源;二、学科教学要进入同学的生活和行为;三、学科教学要进入同学的道德和心灵世界;四、要结合学科教学有机地进行价值引导。

于此,作为一名德育工,我受到很大启发:每门学科都隐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老师要对学科教学内容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进行发掘,把德育渗透融合在课程教与学的活动中。

课堂教学要转化为同学课外的成长行为,延长到同学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

真正的自由教育意味着对同学的整个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他所学的东西将会影响他的行为、爱好与选择;意味着他过去的一切都收到端详和重新估价。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精选12篇)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精选12篇)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精选12篇)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精选12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精选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1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

素养渗透于人的整个心灵,涵盖了人的全部精神世界。

素养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的基石;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的基石。

核心素养是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

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准确把握学科本质和学科特性是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具有学科性、科学性、教育性和人本性。

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各项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从理解、运用、思维和审美四个维度说说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语言理解能力:能读懂文本的主要内容,了解文本表达的特点,积累语言材料,具有初步的语感;语言运用能力:能根据具体语境和任务要求,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尝试着运用自己活得的语言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

思维能力:能在阅读、表达等语言活动中,主动思考;能运用想象与联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初步认识,具有初步的评判意识。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精选13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精选13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精选13篇)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篇1在假期的第一天,选定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作为寒假阅读的开端,余文森老师是教育学博士,也是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深耕课程改课领域,著有《有效教学十讲》等多部专著。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的非常热门的教育词汇,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几乎耳熟能详,多少能讲出一些关于核心素养的内容来,但也仅仅只是些碎片化的认知和理解。

余文森老师的这本书则详尽地阐述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形成机制,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六大教学基本策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多方位、深层次地剖析核心素养,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构建起对“核心素养”的认知框架,受益匪浅。

笔者刚入职教师时,就时常在一些美术类讲座上听到“美术课堂要以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为目标展开教学”,后来通过查询资料得知,美术的核心素养主要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

当时初为人师的我,知所云,却不知其所以云。

美术课上,纪律管理就已经是一件让我头疼的事情,更不要说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教学活动了。

现今,不知不觉工作6年多,已经不再担心曾经担心的课堂纪律的问题,但每次看到高段的孩子对美术课的喜爱仅仅是因为美术课没有做不完的练习、不像主科那样有压力时,我还是有点遗憾,在我心里,我希望他们爱上美术课,是因为美术本身的魅力。

从这个侧面也反映出,我这个美术老师没有将富有美感的、极具吸引力的美术带给他们。

因此,阅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正适时,让我重新反思美术课堂。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

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核心素养是什么,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那离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就成功七八成了。

余文森老师说,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是一个人的“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精选13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精选1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篇1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己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什么地方?就是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当前"核心素养"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研讨的主题词。

什么叫"核心素养"?什么叫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

说真的,我还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于是我翻阅了由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

针对以上问题,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做出系统回应。

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大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指出: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关键能力中的之一,"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我们知道,阅读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就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

在小学中就应该使阅读达到完善的程度,否则就谈不上让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

"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待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会阅读。

可见,学生的阅读是多么的重要。

人民日报曾撰载文章称:"小学欠下的‘阅读帐’迟早是要还的!再不多看书,孩子考试时连卷子都做不完!"这也许并不是危言耸听。

近两年,无论是学校、家庭、社会,对于重视阅读的呼声越来越高,阅读的重要性无须赘述。

老师读书随笔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老师读书随笔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老师读书随笔《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有点难理解,看着看着发现如果把自己带入其中,把书中的知识代入实际生活中,就会发现书中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了。

所谓“核心素养”指的是凸显素养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核心素养。

素养又是什么呢?素养指的是经过后天教育出来的素质。

我认为现代教师除了交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各种素养。

读这本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其中第三章给我印象最深刻。

标题就是“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我把标题简单理解为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坚持以人为本。

换句话说就是结合自身树立德业,给学生做榜样,培养人才。

书中一直强调人的重要性,对教师而言,就是在说学生的重要性。

教育界一直都存在学科本位与人本位的争论。

这充分的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我国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一直都更倾向于学科本位论,一直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人依然坚持这种观点。

其实学科本位的错误不在于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

无论如何,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

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却是非常困难的。

我认真的思考之后,认为可以这样做。

首先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接收老师传达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去获得知识,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导者。

学生一旦成为主导者,就会自发地去学习,这个时候老师就只是一个帮助者的角色。

其次是充分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无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因为课堂中用的最多的是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般用于解决自己解决不了但是通过合作可以解决的问题。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最后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发展。

其实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束缚了学生的思想。

具体表现为死死地套住学生,禁锢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只能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思路来配合教师。

还表现为教师总是担心的太多,总是担心学生不理解,于是就会反复多次讲解,最后造成的后果就是老师讲的太多,而学生能够做主的时间太少。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范文4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范文4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范文4篇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余文森著。

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

以下是整理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学校教育不是给人生画上一个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桨。

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

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它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也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

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荡起核心素养的新桨来?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等系列问题。

这个,在浙江省张作仁名师工作室倡行的51科研力量共读一本书活动中,我遇见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通过对本书的整体浏览,了解到本书的基本逻辑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并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

整本书自成系统,条理清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有详尽的论述,又有课堂教学的具体案例,便于读者理解作者,是一线教师必看的好书。

基于本工作室宗旨——用科研思维照进工作、学习、生活。

本次阅读,我们采用拆书方式进行深度研读,即各学员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确定重点研读章节并作线上线下分享交流。

我重点研读分享的是第十一章意义化策略。

本章节组织阐述的逻辑框架同前五大策略,也是从概念的意蕴和具体策略两大章节展开,其中意蕴从有意义学习的渊源和意义化教学的理论依据展开阐述。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读后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读后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我国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个体。

近期阅读了关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书籍,让我对这一理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理念1.学生为主体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素养。

2.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课堂教学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关注学生的道德素养、学科素养、身心素养、审美素养等多个方面,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取得全面发展。

3.注重学科交叉与实践能力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实际应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养成良好习惯。

三、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案例分析以一位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案例为例,她在语文课上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探讨名著中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等,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2.教学策略与方法这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问题驱动、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她还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3.课堂管理与评价在课堂管理方面,教师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个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评价方面,她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过程与结果,以鼓励和引导为主,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四、读后感悟与启示1.提升自身教育理念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努力实现教育教学的本质回归。

2.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个性化发展。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汇编15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汇编15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汇编15篇《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今年的暑假,我们为期五天的集中培训深入了解当下火热的话题,核心素养。

当我看到余文森教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这本书时,心中便有了熟悉感,第一时间得到了这本书。

静心开始阅读,通过阅读,让我对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不断的提升我的思考。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作为核心素养,如果教师没有能够完全理解,知识只能停留在认知领域,而素养却能键入到人的血液神经系统中去,是人的一种天性流露。

当一个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时,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会让教学有根。

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精选14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精选14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篇1在工作之余,我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思考。

对于核心素养,如果教师没有能够完全理解,知识只能停留在认知领域,而素养却能键入到人的血液神经系统中去,是人的一种天性流露。

当一个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时,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会让教学有根。

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书中又强调了几点:1、要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特有的道德教育资源;2、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生活和行为;3、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道德和心灵世界;4、要结合学科教学有机地进行价值引导。

于此,作为一名物理老师,我受到很大启发:每门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教师要对学科教学内容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进行发掘,把德育渗透融合在课程教与学的活动中。

课堂教学要转化为学生课外的成长行为,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

真正的自由教育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他所学的东西将会影响他的行为、兴趣与选择;意味着他过去的一切都收到审视和重新估价。

心灵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学之根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

”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6)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6)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核心素养已然成为现在教育最热门的话题。

在这个暑假里,有幸拜读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

这本书首先介绍了核心素养的意义,具体包括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

其次着重介绍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主要从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和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两方面阐述。

通过慢慢阅读这部著作,在丰富的实例中明白了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等重要问题。

素养教育还是要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学科本质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因和内核,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是走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因为不少人的认识直停留在事物的现象层面,难于达到事物的本质层次,所以很多人记忆理解很多学科知识,但不能领悟通晓和构建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

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导下,探究核心素养的最本质特点,就是将学科教学的本质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平时学习学科知识的时候领会学科本质特点,更好地理解学科的思想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该学科的知识。

学科知识是核心素养的载体,则学科活动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

学习不能用单一的填鸭式和一味灌输式。

学生也不能简单的用眼睛看和耳朵聆听,还要用脑袋自我思考,用嘴巴说,自己动手操作。

中国有句古诗“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想要理解知识,内化知识,应用知识必须通过实践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才不会被遗忘和丢弃。

余教授在书中指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根本依托是学科。

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知识又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学科活动则是核心素养形成主要路径。

而不同学科间的学科核心素养既有其个性又具有共性。

其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5个维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素养的机会,引导学生“乐学”、“学会”,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会学习,提高核心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
当下“核心素养”理念在基础教育中大行其道,在举办各种培训、各种讲座、各种研讨时,“核心素养”几乎成了标配。

但对于风雨欲来、雷声隆隆的“核心素养”,怎么从高大上的理念、框架,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做法,尤其对一线普通教师来讲,如何将“核心素养”理念在课堂、作业、辅导、考试、评价等各个环节加以体现,这个尤为重要。

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着眼于“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阐述了这些问题。

对基层一线教师来讲,阅读这本书,把复杂的概念简单化,晦涩的流程可视化,使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既能高高举起,又能轻轻放下。

书中在谈到“关键能力”时,谈到了“表达能力”,指出不会表达的学生是没有影响力的学生。

表达首先意味着学生要有自己的想法、观点或思想、感情;其次意味着学生能够比较准确、清晰地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示出来;再次意味着有人倾听并进行互动反馈。

所以,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顺畅的表达,这既是理解的重要标志,也是理解到创新的关键一步。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虽然听得懂,却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说明他们没有真正理解,没有想透彻。

同时,书中在谈到教师、教材、学生三者关系时,提出变“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为“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变“先学后教、以教定学、多教少学”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

凡是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要让他们去独立解决;凡是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则启发、引导、组织学生共同解决。

掩卷长思,颇有感触,颇有同感。

联想到平时在课堂上尝试的“小组学习模式下的学生说题式”教学,也谈几点心得。

一、让学生在课堂上说题的必要性
教学实践中听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老师,听你讲题都听得懂,但轮到自己做题,又不会了。

”老师在课堂上讲得滴水不漏,但作业中错误却是“涛声依旧”。

有些知识点或题型,自认为在课上已讲得很透彻,也反复强调了,但学生在考试中却是屡屡出错,令人大跌眼镜。

为什么老师的预期与学生的实际会有如此大的反差?是教的问题还是学的问题?有没有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高效的法子?这是我在教学中苦苦思索的。

因为工作关系,经常要参加各类听课活动,经常感觉到听课的时候比我们自己上课还要累。

照理说,教师对听课内容、解题方法是烂熟于心的,应该不累啊!思来想去,终于悟到:每位教师在上课中都有契合自身逻辑的思想、符合自己习惯的表述。

你要把人家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要吸收,要理解,当然累啊。

联想到学生听课,何尝不是如此!听老师讲题,一个步骤没看懂,一句话没听清,整道题就听不懂了。

更多的时候,学生听老师讲题,更像是在欣赏一场魔术表演:表演内容(题目)和道具(方法)是事先准备的,表演套路(解题步骤)是预先设定的,表演过程中你既不能喊停、也不能去检查道具或提出质疑,但魔术表演的最后总是大获成功(题目完美解答)。

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你睁大眼睛欣赏完魔术之后,要你上台表演,你会吗?
要想提高解题教学效益的关键是:变学生顺着教师思路囫囵吞枣地听题为教师顺着学生思路驾轻就熟地评题。

怎样才能让教师顺着学生思路?只能让学生自己来说题,教师适时点评。

也就是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

二、让学生在课堂上说题的实施策略
1、怎样让学生说(形式)
很多学生平时叽叽喳喳,真要让他上讲台讲,可谓“高处不胜寒”。

无论按座位或学号
轮流,还是老师指定学生说题,学生都是被动应付,讲不清楚,讲不全面,少有同学自信满满,讲得精炼独到的。

如何提高学生说题的积极性?如何使学生说题说到点子上、说出共鸣、说出亮点?可以尝试学习小组学习模式。

成立学习小组至少有3个好处,一是有利于交流,二是有利于竞争,三是有利于分工。

我将小组学习模式下的学生说题分为3个环节。

环节一:组内交流。

课前,在学生独立解答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要说的题充分讨论,分析背景,完善解法。

环节二:展示点评。

展示组推选一名主讲人,在课上由该名学生上台展示,本组其他成员补充。

环节三:总结升华。

展示、点评环节过后,其他组学生自由发言,可提出新的解法,也可进行提炼总结,更可拓展延伸。

2、让学生说什么(内容)
学生说题毕竟不同于教师说题。

学生受到自身学科知识的限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局限。

但小老师上台开讲,在“亲和力”、“关注度”、“样本性”上均优于老师。

更重要的是学生说题是未经雕琢的“本色表演”,更容易暴露问题,及时纠错。

为保证课堂效益、易于操作,让学生说什么,需事先规范。

(1)说题意:读懂并深刻理解题意,分清条件和结论,特别要善于提炼文字语言表象下的数学本质。

(2)说题理:本题涉及哪些定理、结论,涵盖哪些思想方法。

(3)说思路:本题如何切入,怎样实现条件和结论之间沟通、转化,特别要说清“为什么这样做”。

对学生而言,“为什么这样做”比“怎样做”更重要,也更符合思维习惯。

(4)说过程:在形成思路的基础上,还必须列出清楚的解题步骤。

这既是规范作业、高考阅卷的要求,也是演绎题目的必然反映。

(5)说感悟:本题注意点是什么,难点是如何突破的,有无通性通法,可否变式发散。

3、学生说好了吗(评价)
“只要有要求,就一定要评价”,评价是激励,更是一种引领。

在我的课堂,评价分为2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评价组或其他组同学对说题者的评价,是兵点兵;第二层次是教师对说题者的评价,是将点兵。

教师在点评总结过程中遵循三点三不点:学生说题闪现亮点时坚决要点,学生说题暴露典型错误时坚决要点,重点题型和重点方法坚决要点;学生自己能说清的问题坚决不点,通过生生互动及相互补充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点,学生尚在思索、回味、质疑时坚决不点。

总之,教师要融入学生的展示点评,捕捉时机进行评价、追问、点拨,评价时“要言不烦”,追问时“步步为营”,点拨时“不愤不启”。

三、对课堂上学生说题的反思
1、小组模式下的学生说题式教学,有利于在课堂营造民主、平等、互助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合作共享、质疑求真的科学精神,符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导向。

2、学生说题中,往往在不经意中暴露知识漏洞、典型错误,有利于教师课堂生成,进行“精确打击”。

3、在学生说题展示、点评中,学生是主角,大家同处同一知识水平,语言、思维更符合学生习惯,效果上易获得认同、共鸣,从而记忆深刻。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受到关注,获得成功体验。

4、教师在课前应对题目认真推敲,对重难点、易错点、各种解法了然于心,方能在课堂上收放自如。

对于较难题,教师可事先深入学习小组与学生讨论,使学生少走弯路。

每堂课可预留5分钟,方便学生消化、整理。

5、部分学生表达能力不佳,应加强培训,力求声音洪亮、语速适中、姿态自然、表达清楚。

教师应特别关注“弱势”学生,不使课堂成为“强者”的表演场所。

以上浅解,是我阅读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后,结合日常教学实践所思所做的。

在“核心素养”满天飞的今天,我们一线教师最应关心的是如何克服教学的“惯性”,作出改变,让“核心素养”落地,在课堂上开花结果。

这就需要一线教师一方面认真学习相关理论,另一方面更要身体力行,敢于尝试。

哪怕你的方案是不完美的、你的想法是过于理想化的,只要你在行动,就代表你有一颗渴望改变的心,你的学生可能会因你的改变而受益终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