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壁厚

合集下载

塑胶结构设计规范

塑胶结构设计规范

塑胶结构设计规范1.材料选择:在选择塑胶材料时,需要考虑其化学性质、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等。

应根据使用环境和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塑胶材料,确保其达到所需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等性能。

2.结构设计:要合理设计塑胶结构,以提高其刚度和强度。

应注意避免在塑胶结构中产生应力集中和应力积累,采取合适的加强结构设计,如搭接、激光焊接等,以增加其承载能力和抗冲击能力。

3.壁厚设计:塑胶制品的壁厚设计是确保其强度和刚度的重要因素。

壁厚过厚会增加成本和重量,而壁厚过薄则会降低结构的强度和刚度。

因此,应根据使用要求和塑胶材料的特性,合理确定壁厚。

4.型腔设计:型腔设计是塑胶制品成型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型腔的设计应考虑到塑胶熔体的流动性和充模性,以确保成型件的质量和尺寸精度。

同时,还需要注意排气和冷却系统的设计,以避免空气和热量对成型件造成不良影响。

5.连接设计:塑胶制品的连接设计直接影响其使用寿命和性能。

在连接处应采用结构合理、牢固可靠的连接方式,如螺栓连接、粘接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塑胶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以避免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松动和变形。

6.表面处理:塑胶制品的表面处理可以提高其外观质量和耐久性。

在设计中应考虑到表面处理的可行性和效果,如喷漆、喷涂、电镀等。

7.模具设计:模具设计是塑胶制品生产的关键环节。

模具的设计应符合产品的结构形状和尺寸要求,同时要考虑到成型工艺的要求,如浇口、顶针设计等。

此外,还需要注意模具的加工精度和使用寿命等因素。

总之,塑胶结构设计规范是保证塑胶制品质量和性能的重要保证。

通过合理的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壁厚设计等,可以提高塑胶结构的强度、刚度和耐久性,从而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塑胶结构设计规范

塑胶结构设计规范

1、材料及厚度1.1、材料的选取a. ABS:高流动性,便宜,适用于对强度要求不太高的部件(不直接受冲击,不承受可靠性测试中结构耐久性的部件),如内部支撑架(键板支架、LCD支架)等。

还有就是普遍用在电镀的部件上(如按钮、侧键、导航键、电镀装饰件等)。

目前常用奇美PA-757、PA-777D等。

b. PC+ABS:流动性好,强度不错,价格适中。

适用于作高刚性、高冲击韧性的制件,如框架、壳体等。

常用材料代号:拜尔T85、T65。

c. PC:高强度,价格贵,流动性不好。

适用于对强度要求较高的外壳、按键、传动机架、镜片等。

常用材料代号如:帝人L1250Y、PC2405、PC2605。

d. POM具有高的刚度和硬度、极佳的耐疲劳性和耐磨性、较小的蠕变性和吸水性、较好的尺寸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良好的绝缘性等。

常用于滑轮、传动齿轮、蜗轮、蜗杆、传动机构件等,常用材料代号如:M90-44。

e. PA坚韧、吸水、但当水份完全挥发后会变得脆弱。

常用于齿轮、滑轮等。

受冲击力较大的关键齿轮,需添加填充物。

材料代号如:CM3003G-30。

f. PMMA有极好的透光性,在光的加速老化240小时后仍可透过92%的太阳光,室外十年仍有89%,紫外线达78.5% 。

机械强度较高,有一定的耐寒性、耐腐蚀,绝缘性能良好,尺寸稳定,易于成型,质较脆,常用于有一定强度要求的透明结构件,如镜片、遥控窗、导光件等。

常用材料代号如:三菱VH001。

1.2 壳体的厚度a. 壁厚要均匀,厚薄差别尽量控制在基本壁厚的25%以内,整个部件的最小壁厚不得小于0.4mm,且该处背面不是A级外观面,并要求面积不得大于100mm²。

b. 在厚度方向上的壳体的厚度尽量在1.2~1.4mm,侧面厚度在1.5~1.7mm;外镜片支承面厚度0.8mm,内镜片支承面厚度最小0.6mm。

c. 电池盖壁厚取0.8~1.0mm。

d. 塑胶制品的最小壁厚及常见壁厚推荐值见下表。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壁厚篇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壁厚篇

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壁厚篇基本设计守则壁厚的大小取决於产品需要承受的外力、是否作为其他零件的支撑、承接柱位的数量、伸出部份的多少以及选用的塑胶材料而定。

一般的热塑性塑料壁厚设计应以4mm为限。

从经济角度来看,过厚的产品不但增加物料成本,延长生产周期”冷却时间,加生产成本。

从产品设计角度来看,过厚的产品增加引致产生空穴”气孔的可能性,大大削弱产品的刚性及强度。

最理想的壁厚分布无疑是切面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均一的厚度,但为满足功能上的需求以致壁厚有所改变总是无可避免的。

在此情形,由厚胶料的地方过渡到薄胶料的地方应尽可能顺滑。

太突然的壁厚过渡转变会导致因冷却速度不同和产生乱流而造成尺寸不稳定和表面问题。

对一般热塑性塑料来说,当收缩率”Shrinkage Factor〔低於0.01mm/mm时,产品可容许厚度的改变达;但当收缩率高於0.01mm/mm时,产品壁厚的改变则不应超过。

对一般热固性塑料来说,太薄的产品厚度往往引致操作时产品过热,形成废件。

此外,纤维填充的热固性塑料於过薄的位置往往形成不够填充物的情况发生。

不过,一些容易流动的热固性塑料如环氧树脂”Epoxies〔等,如厚薄均匀,最低的厚度可达0.25mm。

此外,采用固化成型的生产方法时,流道、浇口和部件的设计应使塑料由厚胶料的地方流向薄胶料的地方。

这样使模腔内有适当的压力以减少在厚胶料的地方出现缩水及避免模腔不能完全充填的现象。

若塑料的流动方向是从薄胶料的地方流向厚胶料的地方,则应采用结构性发泡的生产方法来减低模腔压力。

平面准则在大部份热融过程操作,包括挤压和固化成型,均一的壁厚是非常的重要的。

厚胶的地方比旁边薄胶的地方冷却得比较慢,并且在相接的地方表面在浇口凝固後出现收缩痕。

更甚者引致产生缩水印、热内应力、挠曲部份歪曲、颜色不同或不同透明度。

若厚胶的地方渐变成薄胶的是无可避免的话,应尽量设计成渐次的改变,并且在不超过壁厚3:1的比例下。

下图可供叁考。

塑料产品结构设计准则

塑料产品结构设计准则

塑料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塑料产品的结构设计是指在满足使用功能和外观要求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塑料产品的形状、尺寸、材料、加工工艺等方面的设计要求。

塑料产品结构的设计准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确定产品形状和尺寸。

塑料产品的形状和尺寸直接关系到塑料材料的使用性能和加工工艺,应根据产品的使用功能和外观要求,选择合适的形状和尺寸。

一般来说,塑料产品的结构设计应尽量简化,避免过多的棱角和壁厚变化;同时,应考虑产品的结构强度,保证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2.合理选择塑料材料。

不同的塑料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适用于不同的产品。

在选择塑料材料时,应考虑产品的使用环境和使用功能,选择具有耐热性、耐寒性、耐腐蚀性等特点的塑料材料。

同时还要考虑材料的成本和可加工性,以便满足产品的经济性和加工工艺要求。

3.合理确定产品的结构连结方式。

塑料产品的结构连结方式主要有焊接、胶接、机械连接等。

在进行结构连结时,应根据产品的使用要求和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连结方式。

同时要保证连接的牢固性和稳定性,以保证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断裂或松动。

4.合理设计产品的壁厚和结构加强。

塑料产品的壁厚直接关系到产品的结构强度和外观美观。

一般来说,塑料产品的壁厚应保证足够的结构强度,并避免过厚或过薄造成的问题。

另外,还应考虑在关键部位加强结构,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加强措施,提高产品的抗冲击性和承载能力。

5.合理选择产品的表面处理方式。

塑料产品的表面处理可以改善产品的外观质量和使用寿命。

常见的表面处理方式包括喷漆、涂层、电镀等。

在选择表面处理方式时,应根据产品的使用要求和外观要求,选择合适的表面处理方式,并保证表面处理层的附着力和耐磨性。

6.合理选型和设计模具。

塑料产品的生产通常需要使用模具进行注塑成型。

在选型和设计模具时,应根据产品的结构和尺寸要求,选择合适的模具,并合理设计模具的结构和工艺参数,以满足产品的成型要求和生产效率。

总之,塑料产品的结构设计准则主要包括确定产品形状和尺寸、选择合适的塑料材料、合理确定产品的结构连结方式、设计合理的壁厚和结构加强、选择合适的表面处理方式以及合理选型和设计模具等方面。

塑料制品的结构设计规范

塑料制品的结构设计规范

塑料制品的结构设计规范塑料制品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处可见的塑料制品的使用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和美好。

为了保证塑料制品的质量和功能,制品的结构设计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和工艺控制三个方面阐述塑料制品的结构设计规范。

一、材料选择塑料制品的材料选择直接影响着塑料制品的使用寿命、强度和耐热性等性能指标。

在选择塑料制品的材料时,应该综合考虑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场所和使用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一般而言,工程塑料比通用塑料具有更好的机械性能、化学稳定性和耐热性,比如PC、ABS等工程塑料。

二、结构设计1、合理的壁厚设计塑料件的壁厚是指制品壁厚与外径或内径的比值。

塑料制品的壁厚应该尽可能的薄,并且均匀一致。

因为塑料的热导率很低,导热性差,如果部分壁厚过厚,会造成热应力,导致塑料制品变形或开裂。

所以,在设计塑料制品的壁厚时,需根据使用场合、力学要求以及成本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2、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结构时需充分考虑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既要满足使用的要求,又要尽可能的减小结构的体积和材料消耗。

此外,结构设计时还应该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如使用环境的变化、超负荷的物理作用和力学应力等因素都应该在结构设计中进行考虑。

三、工艺控制优秀的结构设计标准是塑料制品质量保证的前提,但良好的生产工艺过程也是确保质量的关键。

生产过程中应该选择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如模具设计、注塑机选型和注射参数的调控等。

此外,应该做好产品的标准化、精细化生产和检验工作,以确保产品品质达到标准。

综上所述,塑料制品的结构设计对产品质量至关重要,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和制造。

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也需要遵循简单、精细、标准化、自动化和人性化原则。

一旦遇到质量问题,企业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处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影响公司声誉。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壁厚篇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壁厚篇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壁厚篇基本设计守则壁厚的大小取决于产品需要承受的外力、是否作为其他零件的支撑、承接柱位的数量、伸出部份的多少以及选用的塑胶材料而定。

一般的热塑性塑料壁厚设计应以4mm为限。

从经济角度来看,过厚的产品不但增加物料成本,延长生产周期”冷却时间〔,增加生产成本。

从产品设计角度来看,过厚的产品增加引致产生空穴”气孔〔的可能性,大大削弱产品的刚性及强度。

最理想的壁厚分布无疑是切面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均一的厚度,但为满足功能上的需求以致壁厚有所改变总是无可避免的。

在此情形,由厚胶料的地方过渡到薄胶料的地方应尽可能顺滑。

太突然的壁厚过渡转变会导致因冷却速度不同和产生乱流而造成尺寸不稳定和表面问题。

对一般热塑性塑料来说,当收缩率”Shrinkage Factor〔低于0.01mm/mm 时,产品可容许厚度的改变达;但当收缩率高于0.01mm/mm时,产品壁厚的改变则不应超过。

对一般热固性塑料来说,太薄的产品厚度往往引致操作时产品过热,形成废件。

此外,纤维填充的热固性塑料于过薄的位置往往形成不够填充物的情况发生。

不过,一些容易流动的热固性塑料如环氧树脂”Epoxies〔等,如厚薄均匀,最低的厚度可达0.25mm。

此外,采用固化成型的生产方法时,流道、浇口和部件的设计应使塑料由厚胶料的地方流向薄胶料的地方。

这样使模腔内有适当的压力以减少在厚胶料的地方出现缩水及避免模腔不能完全充填的现象。

若塑料的流动方向是从薄胶料的地方流向厚胶料的地方,则应采用结构性发泡的生产方法来减低模腔压力。

平面准则在大部份热融过程操作,包括挤压和固化成型,均一的壁厚是非常的重要的。

厚胶的地方比旁边薄胶的地方冷却得比较慢,并且在相接的地方表面在浇口凝固后出现收缩痕。

更甚者引致产生缩水印、热内应力、挠曲部份歪曲、颜色不同或不同透明度。

若厚胶的地方渐变成薄胶的是无可避免的话,应尽量设计成渐次的改变,并且在不超过壁厚3:1的比例下。

塑料件设计准则

塑料件设计准则
塑料件设计准则
2024/5/12
目录
一. 壁厚均匀原则 二. 加强筋设计原则 三. 倒角原则 四. 拔模原则 五. 形状和结构的简化 六. 避免应力集中 七. 加强刚度的设计 八. 抗变形设计
一.壁厚均匀原则
• 在确定壁厚尺寸时,壁厚均一是一个重要原则。该原则主要是从工艺角度以 及由工艺导致的质量方面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均匀的壁厚可使制件在成型过 程中,熔体流动性均衡,冷却均衡。壁薄部位在冷却收缩上的差异,会产生 一定的收缩应力,内应力会导致制件在短期之内或经过一个较长时期之后发 生翘曲变形。
壳体/盒状体 一般≥1.5°;
皮纹面
细皮纹≥3.5° 粗皮纹≥5°
注:皮纹区域在设计数模前必须定义,由客户定义或我们定义客户确认,皮纹状态为客户输入,且必须输入
如出现客户未定义,皮纹面按5°执行,并与客户报警。
四 . 拔模原则
拔模角设计参考 塑胶产品在设计上通常会为了能够轻易的使产品由模具脱离出来而需要在边缘的内侧和外侧各设有一个倾斜角”出模角〔。 若然产品附有垂直外壁并且与开模方向相同的话,则模具在塑料成型後需要很大的开模力才能打开,而且,在模具开启後, 产品脱离模具的过程亦相信十分困难。要是该产品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上已预留出模角及所有接触产品的模具零件在加工过程 当中经过高度抛光的话,脱模就变成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出模角的考虑在产品设计的过程是不可或缺的 因注塑件冷却收缩後多附在凸模上,为了使产品壁厚平均及防止产品在开模後附在较热的凹模上,出模角对应於凹模及凸模 是应该相等的。不过,在特殊情况下若然要求产品於开模後附在凹模的话,可将相接凹模部份的出模角尽量减少,或刻意在 凹模加上适量的倒扣位。 出模角的大小是没有一定的准则,多数是凭经验和依照产品的深度来决定。此外,成型的方式,壁厚和塑料的选择也在考虑 之列。一般来说,高度抛光的外壁可使用1/8度或1/4度的出模角。深入或附有织纹的产品要求出模角作相应的增加,习惯上 每0.025mm深的织纹,便需要额外1度的出模角。

壁厚

壁厚

壁厚我的一点看法:1.壁厚太厚容易浪费材料,增加成本,更重要的是延长冷却和固化时间,容易产生凹陷,缩孔,夹心等质量上的缺陷。

,所以应该均匀,壁与壁连接处的薄厚不应该相差太大,并且应尽量用圆弧连接,否则容易开列。

一般是1~5MM,小件为1.5~2.5,大件为3~10`MM2.加强筋高度通常塑件为壁厚的3倍左右,并有2~5度的脱模斜度,与塑件壁的连接出及端部,应用圆弧连接。

防止应力集中。

,加强筋的厚度应为塑件壁厚的1/2,如果太大,容易产生瘪凹。

如果要设置多个加强筋,则分布应错开,防止破裂厚度基本上取决于结构强度需要以及跌落实验高度。

如果自身的强度不足,又如何能支撑起部品呢。

举例说电视机前框没有足够强度就无法在安装了显像管之后在流水线上移动。

但这厚度又多依靠经验值。

我做过CRT显示器壁厚3mm . 什么材料?absPDA,手机,1.2MM,PC+ABS。

我先来一个失败的实例,如图,这是一个控制器的面板,最终的成品是8个叠成在一个机箱中(图中的结构部分从略)。

因为这是我的第一个产品设计,啥经验也没有,反复校核后开模,首样出来也没有发现问题,但是整机一装配,麻烦就来了--控制器与控制器之间居然有3mm左右的间隙存在!难看得要命,简直就是废品。

你们可以想象我当时寒风瑟瑟的样子了。

原因其实在简单不过,我的拔模斜度设大了,为2度,这样底部和上部因斜度相差就是0.7mm,双边1.4mm,而模具厂缩水考虑不足,尺寸比图面尺寸又单边少0.2mm,双边是0.4mm,这样塑胶件本身就造成了1.8mm的间隙,加上机箱本身设计间距1mm,2.8mm的大空隙就这么出来了!教训:设定拔模斜度之前不仅仅要考虑注塑工艺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到由此而产生的其它不良“后遗症”。

敢于把自己失败的教训与人分享,不简单。

而且从失败中学习也是最快最有效的,加分。

选择材料的考虑因素任何一件工业产品在设计的早期过程中,一定牵涉考虑选择成形物料。

因为在产品生产时、装配时、和完成的时间,物料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结构设计必读

结构设计必读

一、壁厚:1.一般的热塑性塑料壁厚设计应以4mm为限;2.通常产品设计壁厚在2.0-2.5mm左右,产品越大,壁厚越厚;3.加强筋厚度为产品壁厚的0.5-0.7倍;4.产品设计上直角是要避免。

直角的地方会引致应力集中使抗撞击强度降低。

圆角的半径应为壁厚的25%至75%,一般建议在50%左右;二、出模角:1.一般拔模斜度为0.5-3度出模角;2.光滑表面的脱模斜度应大于0.5度,细皮纹表面大于1度,粗皮纹表面大于1.5度。

3.一般来说,高度抛光的外壁可使用1/4度或1/2度的出模角;4.深入或附有织纹的产品要求出模角作相应的增加,习惯上每0.025mm深的织纹,便需要额外1度的出模角;三、止口1.指的是上壳与下壳之间的嵌合。

止口配合间隙为0.1-0.2mm;2.设计的名义尺寸应留0.05~0.1mm的间隙,嵌合面应有1.5~2°的斜度。

四、螺柱螺孔:1.螺丝3mm:螺柱内孔2.3-2.5mm,螺柱外径:5-5.5mm;孔内径:3.2-3.3mm,孔沉台:6mm2.螺丝4mm:螺柱内孔3.3-3.5mm,螺柱外径:7-7.5mm;孔内径:4.2-4.3mm,孔沉台:8mm五、配合间隙:1.产品配合位设计时不能设计成零对零(即两零件之间不能没有间隙);2.一般都要预留0.1的间隙,结构设计中把0.15以下称死配合,0.15以上称运动配合;(例如:上下盖的止口配合间隙为0.1-0.2mm;按钮与按钮的开槽配合间隙为0.25-0.3mm)六、跌落实验:1.试验环境:一般室内环境下进行,混凝土地面应平整;2.试验高度:0<w<=10 (kg) 770mm10<w<=25 (kg) 620mm25<w<=50 (kg) 460mm注:w一般指毛重,跌落高度指产品跌落前最低点离地面的距离!3.试验方法:就是你说的一角三棱六面,但跌落顺序是反的:即先面、后棱再角七、常见表面处理介绍:表面处理有电镀(0.1mm)、喷涂、丝印、移印、烫金(0.5mm)八、超声波:5.Nylon,1.5%;齿轮、滑轮;坚韧、吸水、但当水份完全挥发后会变得脆弱;因为精准度比较难控制,所以大多用于一些模数较大的齿轮。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要点1.胶厚(胶位):塑胶产品的胶厚(整体外壳)通常在0.80-3.00左右,太厚容易缩水和产生汽泡,太薄难走满胶,大型的产品胶厚取厚一点,小的产品取薄一点,一般产品取1.0-2.0为多。

而且胶位要尽可能的均匀,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局部地方可适当的厚一点或薄一点,但需渐变不可突变,要以不缩水和能走满胶为原则,一般塑料胶厚小于0.3时就很难走胶,但软胶类和橡胶在0.2-0.3的胶厚时也能走满胶。

2.加强筋(骨位):塑胶产品大部分都有加强筋,因加强筋在不增加产品整体胶厚的情况下可以大大增加其整体强度,对大型和受力的产品尤其有用,同时还能防止产品变形。

加强筋的厚度通常取整体胶厚的0.5-0.7倍,如大于0.7倍则容易缩水。

加强筋的高度较大时则要做0.5-1的斜度(因其出模阻力大),高度较矮时可不做斜度。

3.脱模斜度:塑料产品都要做脱模斜度,但高度较浅的(如一块平板)和有特殊要求的除外(但当侧壁较大而又没出模斜度时需做行位)。

出模斜度通常为1-5度,常取2度左右,具体要根据产品大小、高度、形状而定,以能顺利脱模和不影响使用功能为原则。

产品的前模斜度通常要比后模的斜度大0.5度为宜,以便产品开模事时能留在后模。

通常枕位、插穿、碰穿等地方均需做斜度,其上下断差(即大端尺寸与小端尺寸之差)单边要大于0.1以上。

4.圆角(R角):塑胶产品除特殊要求指定要锐边的地方外,在棱边处通常都要做圆角,以便减小应力集中、利于塑胶的流动和容易脱模。

最小R通常大于0.3,因太小的R模具上很难做到。

5.孔:从利于模具加工方面的角度考虑,孔最好做成形状规则简单的圆孔,尽可能不要做成复杂的异型孔,孔径不宜太小,孔深与孔径比不宜太大,因细而长的模具型心容易断、变形。

孔与产品外边缘的距离最好要大于1.5倍孔径,孔与孔之间的距离最好要大于2倍的孔径,以便产品有必要的强度。

与模具开模方向平行的孔在模具上通常上是用型心(可镶、可延伸留)或碰穿、插穿成型,与模具开模方向不平行的孔通常要做行位或斜顶,在不影响产品使用和装配的前提下,产品侧壁的孔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应尽量做成能用碰穿、插穿成型的孔。

塑胶件设计规范之壁厚、加强筋、螺丝柱

塑胶件设计规范之壁厚、加强筋、螺丝柱
• 工艺结构设计的合理是塑件生产的前提,关系到塑 件质量、生产率和成本.要考虑模塑成型的可行性, 必须合理处理流动性、收缩率、脱模、嵌件等问 题,还有产品的连接装配,不但能简化零件以及模具,
一、塑胶件设计一般步骤
1.3、手办样制作和定型
• 塑件3d设计完成后,需制作手办样,进行试组装和测试验证. 并通过计算机对产品进行CAE分析,跌落抗冲击强度、结构 刚性、强度、流体散热、风等分析;包括注塑成型工艺过 程模拟,塑料溶体流动、保压、冷却、收缩和翘曲变形分析. 根据结果对塑件设计进行修改与优化,直至定型后下模生产.
二、 塑件设计的通用规范
2.3、增加刚性减小变形的结构设计
合理掏胶偷 胶 —降本
• 1.塑件加强筋的设计
• 加强筋设计中的要求:
4设置加强筋的方向应与料流方向尽量保持一致,以防止冲模时 料流受到扰乱降低制件的韧性或影响制件的外观质量. 5加强筋若没有与产品的外壳接上的话,末端部分不应该突然终 止,应该渐次地将高度降低,直至完结.从而减少出现困气、填充 不满及烧焦痕迹的问题,俗称火箭脚. 6对于加强筋引起的塑件缩瘪,可采用一些凹槽等形式来修饰和 隐藏见右图. 7加强筋典型实例.
1.03~1.06 1.14~1.15 1.41~1.43
0.20~0.25
1.5
0.22~0.29
21~63
57~83
62~68
1.8~2.9

2.8
23~60
40~270
40~75
18~70
90~120
113
62~971.8~3 .0GPa①
60~110
91~922.6G Pa①
聚碳酸酯
PC 1.18~1.20 0.2~0.3 60~88 2.5~3.0 80~95 —

产品结构设计——塑胶件壁厚文字和图案设计

产品结构设计——塑胶件壁厚文字和图案设计
旋钮凹凸纹设计 a)正确 b)不正确 P.L—分型面代号
3.凸凹纹(滚花)设计
(2)凸凹纹的设计要点 6)凸凹纹各部设计的推荐尺寸
4.标记、符合设计
塑料制品上的文字或符号的表现形式有: (1) 制品上为凸字(模具上为凹字)。便于用机械加工的方法加工模具,制模方便。但制品的凸字 易碰坏。 (2) 制品上为凹字(模具上为凸字)。采用电火花、电铸、冷挤压等方法加工模具,制模费事。但 制品上的凹字不易碰坏,还可在凹字内涂色)。 (3) 文字、符号处单独做成镶块,便于更换。 透明制品上有凹入的文字时,塑料熔体流经模具上相应的凸出文字后会产生影响制品外观的熔接 痕。消除措施是控制文字的深度,即字深:制品壁厚=1:3。
谢谢观看!
1.基本设计守则
图1 塑件上的文字图案和相应的成型模具
注意:文字图案的高 度一般为0.2~0.5mm, 线条宽度0.3~0.8mm。
1.基本设计守则
(4)塑料旋扭,瓶盖、手柄等,都应在柱面周围设计出凸凹纹以增加手旋动时的摩擦力。常 采用的凸凹纹可为密集的细纹,形如滚花,也可采用比较稀疏的粗纹。 (5)细凸凹纹不能采用菱形,菱形凸凹纹成型后无法直接顶出。
3
>=0.2
+/-0.03
4
ID设计值
+/-0.05 (+/-0.1 for 客户)
5
ID设计值
+/-0.05 (+/-0.1 for 客户)
6
0.2
+/-0.03
7 50~60(拔模角)
8
尖角
+/-0.50
放电自然R R<=0.1
3.凸凹纹(滚花)设计
(1)凸凹纹的作用 ➢ 增大接触面积,防止使用中的滑动。 ➢ 装饰或掩盖制品的某些部位。 ➢ 增加装配时的结合牢固性。

塑胶结构设计要求规范

塑胶结构设计要求规范

塑胶结构设计规范1、材料及厚度1.1、材料的选取a. ABS:高流动性,便宜,适用于对强度要求不太高的部件(不直接受冲击,不承受可靠性测试中结构耐久性的部件),如内部支撑架(键板支架、LCD支架)等。

还有就是普遍用在电镀的部件上(如按钮、侧键、导航键、电镀装饰件等)。

目前常用奇美PA-757、PA-777D等。

b. PC+ABS:流动性好,强度不错,价格适中。

适用于作高刚性、高冲击韧性的制件,如框架、壳体等。

常用材料代号:拜尔T85、T65。

c. PC:高强度,价格贵,流动性不好。

适用于对强度要求较高的外壳、按键、传动机架、镜片等。

常用材料代号如:帝人L1250Y、PC2405、PC2605。

d. POM具有高的刚度和硬度、极佳的耐疲劳性和耐磨性、较小的蠕变性和吸水性、较好的尺寸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良好的绝缘性等。

常用于滑轮、传动齿轮、蜗轮、蜗杆、传动机构件等,常用材料代号如:M90-44。

e. PA坚韧、吸水、但当水份完全挥发后会变得脆弱。

常用于齿轮、滑轮等。

受冲击力较大的关键齿轮,需添加填充物。

材料代号如:CM3003G-30。

f. PMMA有极好的透光性,在光的加速老化240小时后仍可透过92%的太阳光,室外十年仍有89%,紫外线达78.5% 。

机械强度较高,有一定的耐寒性、耐腐蚀,绝缘性能良好,尺寸稳定,易于成型,质较脆,常用于有一定强度要求的透明结构件,如镜片、遥控窗、导光件等。

常用材料代号如:三菱VH001。

1.2 壳体的厚度a. 壁厚要均匀,厚薄差别尽量控制在基本壁厚的25%以内,整个部件的最小壁厚不得小于0.4mm,且该处背面不是A级外观面,并要求面积不得大于100mm²。

b. 在厚度方向上的壳体的厚度尽量在1.2~1.4mm,侧面厚度在1.5~1.7mm;外镜片支承面厚度0.8mm,内镜片支承面厚度最小0.6mm。

c. 电池盖壁厚取0.8~1.0mm。

d. 塑胶制品的最小壁厚及常见壁厚推荐值见下表。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准则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准则

confidential
13
三、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准则-支柱 ( Boss )
对于外观件,当有螺丝柱子,需要进行缩水验证,依照上页图示意,塑胶壁厚 1.5 ,螺丝柱子外径3.4,验证结果 NG:(1.8-1.5)/1.5*100%=20% >8%。 外观面有可能会有缩水痕迹。
改善方案如下图:
当缩水验证NG时,可在增加火山口及加深螺丝孔深度来改善。 外观部品综合考虑缩水与螺丝柱子强度,塑胶壁厚要求大于1.3。 适当的辅以三角或十字加强筋方式,可大幅度提高强度和改善料流填充。
confidential
18
四、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准则-洞孔 (Hole)
对于塑胶部品,结合线处强度较弱,受力容易破裂。当通孔处于产品边部,同 时有配合力量要求时,要求孔壁距离外侧壁1.5mm(如因结构原因无法保证 1.5mm, 采用模具设置冷料槽成型后再剪除,但最小要1.0mm),对于卡勾槽尽 量采用盲孔。
10
三、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准则-支柱 ( Boss )
支柱 ( Boss )基本设计守则:
A. 支柱尽量不要单独使用,应尽量连接至外壁或与加强筋一同使用,目的是加 强支柱的强度及使胶料流动更顺畅。
B. 实心支柱的直径大小取壁厚的0.5~0.7倍,当有缩水管理要求时,需使用使用 缩水公式验证。
C. 过高的支柱会导致塑胶部件成型时困气,所以支柱高度一般是不会超过支柱 直径的3倍。过高的支柱要考虑其强度及逃气问题。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准则
Paul ren
confidential
1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准则
一. 壁厚 (Thickness) 二. 加强筋(Rib) 三. 支柱 (Boss) 四. 洞孔 (Hole) 五. 扣位(Snap Joint) 六. 出模角(Draft Angle) 七. 螺紋(Screw) 八. 文字(Text) 九. 咬花(Texture)

塑料件壁厚的设计原则

塑料件壁厚的设计原则

塑料件壁厚的设计原则以塑料件壁厚的设计原则为标题,我们来探讨一下塑料件壁厚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一、塑料件壁厚的重要性塑料件的壁厚是指塑料制品在各个部位的壁厚大小。

合理的壁厚设计对于塑料件的性能、质量和成本都有着重要影响。

过厚的壁厚会导致材料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同时还会增加产品的重量和生产周期。

而过薄的壁厚则容易出现变形、开裂等问题,影响产品的使用寿命和性能。

二、设计原则1. 结构性原则:根据塑料件的结构和功能要求合理设计壁厚。

不同的部位和功能对于壁厚的要求是不同的。

例如,需要承受较大压力的部位应该有较厚的壁厚,而需要保持较轻重量的部位可以选择较薄的壁厚。

2. 注塑性原则:考虑到注塑工艺的要求,尽量避免壁厚突变和过于复杂的结构。

壁厚的突变容易导致注塑过程中的流动不均匀,造成缩孔、气泡等问题。

过于复杂的结构会增加注塑成本和生产周期,并且也容易导致产品品质问题。

3. 材料性原则:根据所选用的塑料材料的特性,合理选择壁厚。

不同的塑料材料对于壁厚的要求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刚性塑料可以选择较薄的壁厚,而柔性塑料需要选择较厚的壁厚以保证产品的强度和耐用性。

4. 结构强度原则:根据塑料件所需的强度和刚度要求,设计合理的壁厚。

一般来说,壁厚越大,产品的强度和刚度也越高。

但是过大的壁厚会导致产品重量增加和成本上升,因此需要在强度和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5. 工艺性原则:考虑到塑料件的成型工艺,尽量选择符合工艺要求的壁厚。

不同的成型工艺对于壁厚的要求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注塑成型工艺对于壁厚的要求相对较宽松,挤出和吹塑等工艺对于壁厚的要求相对较严格。

6. 经济性原则:在满足产品性能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较薄的壁厚以降低成本。

通过合理设计壁厚可以减少材料的使用量,降低成本。

三、注意事项1. 避免壁厚过于薄或过于厚,需要根据具体的产品要求和材料特性进行合理选择。

2. 尽量避免壁厚的突变和过于复杂的结构,以减少生产工艺问题和提高产品质量。

塑胶件设计规范之壁厚、加强筋、螺丝柱

塑胶件设计规范之壁厚、加强筋、螺丝柱
针对左图零件壁厚,可采 用右图所示,加镶件的方 法来解决壁厚不均的问题
二、 塑件设计的通用规范
2.3、增加刚性减小变形的结构设计
• 1.塑件加强筋的设计
为满足制件的使用所需的强度和刚度单用增加壁厚的办法,往往是不合理的, 不仅大幅增加了制件的重量,而且易产生缩孔、凹痕的问题,在设计时应考虑设 置加强筋,这样能满意地解决这些问题,能提高制件的强度,防止和避免塑料的 变形和翘曲,此外加强筋还可充当内部流道,有助于模腔充填,对帮助塑料流入 部件的枝节部分有很大的作用。
>4.8 >4.8
二、 塑件设计的通用规范
2.2、塑胶零件的壁厚选择
• 一般地,壁厚推荐值: ·外壳基本壁厚,通常为2.5mm,上下机壳配合止口位,为3.0~3.5(包软胶)
·专业级外壳基本壁厚(或重量在5kg以上):通常为3.0,上下机壳配合止口位为 3.0~3.5mm(包软胶)。
·零件重量在7千克以上的外壳基本壁厚,通常为3.5。~4.0,上下机壳配合止口为同 壁厚。
热塑性塑件的壁厚推荐值/mm
塑胶种类
ABS POM PA6+玻纤 PE PS PVC硬质 PP PMMA PC
最小壁厚
0.7 0.8 0.8 0.6 0.7 1.2 0.7 0.8 0.9
小型件壁厚
1.2 1.4 1.3 1.2 1.2 1.6 1.2 1.5 1.8
中型件壁厚
1.6 1.6 1.6 1.6 1.6 2 1.7 2.2 2.4
• 2·拉伸弹性模量E:在比例极限内,拉伸应力与相应的应变之比。计算公式E=δ/ε δ:在比例极限内的试样拉伸应力 ε:相应的拉伸应变
• 抗压强度:在规定的标准压缩实验条件下,试样直至断裂位置所受的最大压缩应力。 计算公式:E=δ/ε δ:在比例极限内试样的压缩应力 ε: 相应的压缩应变。 抗压强度表征表征材料承受压缩负载时,抵抗破坏力的能力

塑料件结构与工艺技术规范

塑料件结构与工艺技术规范

塑料件结构与工艺技术规范塑料件是指通过注塑成型工艺制造而成的零部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为了确保塑料件的质量和使用效果,需要遵守一些结构与工艺技术规范。

一、结构规范1.设计原则:塑料件的设计应符合功能要求,结构合理,外观美观。

要考虑其功能和使用环境,保证其正常使用。

2.壁厚:塑料件的壁厚应均匀一致。

过薄的壁厚容易造成塑料件弱化,过厚会增加成本。

一般塑料件壁厚应大于1.5mm。

3.圆角:塑料件的棱角应尽量设计为圆角,避免尖锐的棱角。

圆角能够提高塑料件的抗应力能力,降低应力集中。

4.挤出方向:塑料件的设计应尽量使挤出道与塑料件的形状一致,避免挤出压力不均匀。

5.尺寸公差:塑料件的尺寸公差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生产工艺的可行性。

加工和装配时要考虑到公差的配合要求。

1.原材料选择:应根据产品的使用环境和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塑料原材料。

要考虑材料的强度、耐热性、耐化学腐蚀性等性能,确保塑料件的质量。

2.模具设计:模具设计是塑料件成型的重要环节,应合理设计模具结构,使得塑料件成型均匀,避免缺陷和变形。

3.注塑工艺:注塑工艺决定了塑料件的成型质量。

注塑机的温度、压力、速度等参数要根据具体材料和产品要求进行调整,确保塑料件的内部结构紧密、表面光滑。

4.冷却系统:注塑过程中,冷却系统起到冷却和固化塑料的作用。

冷却系统的设计合理与否会对产品的质量产生较大影响。

要保证塑料件在注塑模具中的冷却均匀,避免产生应力和缺陷。

5.后续处理:塑料件成型后,可能需要进行后续处理。

如去除滞留料、修剪余料、打磨光洁等。

这些处理也需要遵循相应的工艺规范,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

三、质量检测与控制1.外观检验:对成型后的塑料件要进行外观检验,检查是否有缺陷、毛刺、色差等问题。

2.尺寸检验:对塑料件的尺寸要进行检测,确保尺寸与设计要求相符合。

3.物理性能测试:对塑料件进行物理性能测试,如拉伸强度、冲击强度、热变形温度、硬度等。

确保塑料件的性能符合要求。

塑料零件壁厚及斜度设计通则

塑料零件壁厚及斜度设计通则

塑料零件的脱模斜度: 参 照 图 材料名称型腔(a1) 型芯(a2) 聚酰胺(普通) 20~40′ 25~40′ 聚酰胺(增强) 20~50′ 20~40′ 聚乙烯 25~45′ 20~45′ 聚甲醛 35~1°30′ 30~1° 聚氯醚25~45′ 20~45′ 聚碳酸酯 35~1° 30~50′ 聚苯乙烯 35~1°30′ 30~1° 有机玻璃35~1°30′30~1°ABS 塑料 40~1°20′ 30~1° 脱模角的大小是没有一定的准则,多数是凭经验和依照产品的深度来决定。

此外,成型的方式,壁厚和塑料的选择也在考虑之列。

一般来说,对模塑产品的任何一个侧面,都需有一定量的脱模斜度,以便产品从模具中顺利脱出。

脱模斜度的大小一般以0.5°~1°居多。

具体选择脱模斜度注意以下几点:⑴、塑件表面是光面的,尺寸精度要求高的,收缩率小的,应选用较小的脱模斜度,如0.5°。

⑵、较高、较大的尺寸,根据实际计算取较小的脱模斜度。

⑶、塑件的收缩率大的,应选用较大的斜度值。

⑷、塑件壁厚较厚时,会使成型收缩增大,脱模斜度应采用较大的数值。

⑸、透明件脱模斜度应加大,以免引起划伤。

一般情况下,PS 料脱模斜度应不少于2.5°~3°,ABS 及PC 料脱模斜度应不小于1.5°~2°。

⑹、带皮纹、喷砂等外观处理的塑件侧壁应根据具体情况取2°~5°的脱模斜度,视具体的皮纹深度而定。

皮纹深度越深,脱模斜度应越大。

⑺、结构设计成对插时,插穿面斜度一般为1°~3°。

⑻、取斜度的方向,一般内孔以小端为准,符合图样,斜度由扩大方向取得,外形以大端为准,符合图样,斜度由缩小方向取得。

⑼、一般情况下,脱模斜度不包括在塑件公差范围内。

⑽、外壳面脱模斜度大于等于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壁厚篇
基本设计守则
壁厚的大小取决于产品需要承受的外力、是否作为其它零件的支撑、承接柱位的数量、伸出部份的多少以及选用的塑胶材料而定。

一般的热塑性塑料壁厚设计应以4mm为上限。

从经济角度来看,过厚的产品不但增加物料成本,延长生产周期”冷却时间〔,增加生产成本。

从产品设计角度来看,过厚的产品增加引致产生空穴”气孔〔的可能性,大大削弱产品的刚性及强度。

最理想的壁厚分布无疑是切面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均一的厚度,但为满足功能上的需求以致壁厚有所改变总是无可避免的。

在此情形,由厚胶料的地方过渡到薄胶料的地方应尽可能顺滑。

太突然的壁厚过渡转变会导致因冷却速度不同和产生乱流而造成尺寸不稳定和表面问题。

对一般热塑性塑料来说,当收缩率”Shrinkage Factor〔低于
0.01mm/mm时,产品可容许厚度的改变达;但当收缩率高于
0.01mm/mm时,产品壁厚的改变则不应超过。

对一般热固性塑料来说,太薄的产品厚度往往引致操作时产品过热,形成废件。

此外,纤维填充的热固性塑料于过薄的位置往往形成不够填充物的情况发生。

不过,一些容易流
动的热固性塑料如环氧树脂”Epoxies〔等,如厚薄均匀,最低的厚度可达0.25mm。

此外,采用固化成型的生产方法时,流道、浇口和部件的设计应使塑料由厚胶料的地方流向薄胶料的地方。

这样使模腔有适当的压力以减少在厚胶料的地方出现缩水及避免模腔不能完全充填的现象。

若塑料的流动方向是从薄胶料的地方流向厚胶料的地方,则应采用结构性发泡的生产方法来减低模腔压力。

平面准则
在大部份热融过程操作,包括挤压和固化成型,均一的壁厚是非常的重要的。

厚胶的地方比旁边薄胶的地方冷却得比较慢,并且在相接的地方表面在浇口凝固后出现收缩痕。

更甚者引致产生缩水印、热应力、挠曲部份歪曲、颜色不同或不同透明度。

若厚胶的地方渐变成薄胶的是无可避免的话,应尽量设计成渐次的改变,并且在不超过壁厚3:1的比例下。

下图可供叁考。

转角准则
壁厚均一的要诀在转角的地方也同样需要,以免冷却时间不一致。

冷却时间长的地方就会有收缩现象,因而发生部件变形和挠曲。

此外,尖锐的圆角位通常会导致部件有缺陷及应力集中,尖角的位置亦常在电镀过程后引起不希望的物料聚积。

集中应力的地方会在受负载或撞击的时候破裂。

较大的圆角提供了这种缺点的解决方法,不但减低应力集中的因素,且令流动的塑料流得更畅顺和成品脱模时更容易。

下图可供叁考之用。

转角位的设计准则亦适用于悬梁式扣位。

因这种扣紧方式是需要将悬梁臂弯曲嵌入,转角位置的设计图说明如果转角弧位R太小时会引致其应力集中系数(Stress Concentration Factor)过大,因此,产品弯曲时容易折断,弧位R太大的话则容易出现收缩纹和空洞。

因此,圆弧位和壁厚是有一定的比例。

一般介乎0.2至0.6之间,理想数值是在0.5左右。

壁厚限制
不同的塑胶物料有不同的流动性。

胶位过厚的地方会有收缩现象,胶位过薄的地方塑料不易流过。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胶料厚度可供叁考。

热塑性塑料的胶厚设计叁考表
热固性塑料的胶厚设计叁考
其实大部份厚胶的设计可从使用加强筋及改变横切面形状取缔之。

除了
可减省物料以致减省生产成本外,取缔后的设计更可保留和原来设计相若的刚性、强度及功用。

下图的金属齿轮如改成使用塑胶物料,更改后的设计理应如图一般。

此塑胶齿轮设计相对原来金属的设计不但减省材料,消取因厚薄不均引致的应力增加及齿冠部份收缩引致整体齿轮变形的情况发生。

不同材料的设计要点
AB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