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概论重点
中医药学概论 复习资料
中医药学概论
1.肝主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主要作用是调畅全身气机。
2.肝主藏血包括贮藏血液(起主要作用)、调节血量、防止出血。
3.脾统血的含义是指脾能统摄、控制血液,使血液正常循行于脉内,而不逸出于脉外。
4.气血生化之源是脾。水谷之海是胃。
5.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6.血是脉管中流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微所化生,脾胃虚弱可以导致血虚。
7.六淫中最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寒邪。
8.九味羌活汤主治风寒夹湿。
9.痰饮的形成主要与肺、脾、肾、肝有关,心与痰饮形成关系较小。
10.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1.真实假虚又称大实有羸状;真虚假实又称至虚有盛候。
12.风邪致病易于侵袭阳位。
13.“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行”即运动变化。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4.方剂是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
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及剂型,妥善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体。
15.“假神”提示阴阳即将离绝。
16.气血不足面色呈白色。
17.阴虚火旺的舌象是舌红少苔。
18.声音高亢有力,连续不断多见于实证。
19.脉型阔大,来盛去衰的脉象是洪脉。
20.寒热往来,发有定时,多见于疟疾。
21.盗汗的表现是睡时出汗,醒时汗止。
22.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以测知患者病证的诊察方法。
23.问诊是指通过询问病人的各种自觉症状和病史,搜集病情资料,是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
中医学重点整理重点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中医学重点整理重点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中医学
第一章绪论
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也
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
2.《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是东汉XXX所写的第一本治疗专著。
3.《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4.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
论治、XXX观念。
5.中医学科的优势包括医学模式的先进性、临床诊疗的优势、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体系以及中西医的比较。
6.“证”和“症”的不同在于,“症”指疾病的症状,如发热、
头疼;而“证”是通过四诊合参——“望、闻、问、切”——通过
辩证以后得出的“证型”,能反映出疾病的本质,因此比“病”更
具体、更贴切。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
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之间有四种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
平衡、相互转化。
3.五行学说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的,根据五行间的相互关系,并以这五种物质的特性为基础,对自然界的事物、现象加以抽象、归纳、推演,用以说明物质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不断运动变化,从而促进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的学说。
4.五行之间有四种生克乘侮关系: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其中,相生指的是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相克指的是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相乘是指相克太过,超越了正常的制约关系,相侮则是正常制约关系遭到破坏而出现“反克”的异常现象。
中医概论的基本内容
中医概论的基本内容
中医概论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是用来介绍和总结中医学基本
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科。它涵盖了中医学的起源、发展、理论体系、
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内容。以下是中医概论的基本内容梳理。
一、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
中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远古时期,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总结,
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包括
古代医家的贡献和创新、中医学的典籍形成以及现代中医学的发展等。
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
津液学说、脏腑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这些理论相互关联,构成了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1.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着阴
阳二元对立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也是由阴阳失衡引起的。中医治
疗的重点是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目的。
2.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将宇宙万物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并相互关联。中医学认为,五行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影响着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
3.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独特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经络
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病理因素传播的途径。通过调节经络的运行
状况,可以改善人体的健康状态。
4. 气血津液学说
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体内的气、血、
津液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通过调节气血津液的运行情况,可以调节和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5. 脏腑学说
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体内的脏器和组织是
协调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节脏腑功能,可以达到预
中医学概论重点
中概复习提纲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着;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扁鹊.《难经》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4)《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
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着
(2)西晋.王叔和《脉经》24种脉法,最早的脉学专着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的第一部专着
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
(3)温病理论的创立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上的整体联系、功能上的相互协调、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诊断上的整体诊察、治疗上的整体调节)、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社会关系密切)
(二)辨证论治
病: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征:体征
中医药概论考试重点
1.绪论
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学思维方法:援物比类,司外揣内,试探与反证
最早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
2.阴阳五行
五行特性:
木:木曰曲直,木具有能屈能伸、向上向外伸长舒展的特性,用来形容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和性质的事物及现象
火:火曰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的特性
土:土爰稼穑,土具有播种和收获的特性,是孕育、长养、承载万物的基础
金:金曰从革,金具有坚劲、清肃、收杀的特性水: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万物,向下流行的特性。
相生相克:
肝心脾肺肾,胆肠胃肠胱(三焦),目舌口鼻耳,怒喜思悲恐,风暑湿寒燥,春夏长夏秋冬
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学说: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转化
3.气血津液
气的分类:元气(原气,真气,肾),宗气(大气,胸),营气(荣气,化血),卫气
气的生理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气: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即精微之气。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即功能之气。
津液: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津液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关系:气为血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气与津液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
津,津能载气。津血同源
血的生理功能: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
能,此外,血是神的主要物质。
4.脏腑经络
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
的功能。主神志:心对人体生命活动及精神、意
中医基础概论--考试重点
1、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
2、气机:气的运动。
3、津液:人体内一切正常体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功能有运输废物、化生血液、滋润和营养作用
4、解表药: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5、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6、病因:破坏人体阴阳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
7、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六气的异常变化)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热)本是自然界四季气候变化
8、阴阳失调: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阴阳消长失去相对平衡,形成阴阳盛衰、互损、格拒、转化、亡失的病理变化。
9、中医理论体系: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10、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原理。
精;人体生命的本原,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气:人体内活力很强的、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1、对世界本原持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的学说分别是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中医认为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形体官窍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奇恒之腑形态上似腑,功能上似脏。
2、中药“四大热药” 是指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
3、五行相生的顺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4、应用升降浮沉应遵循的原则是顺着病位、逆着病势
5、气的最基本运动形式是升、降、出、入人体之气根据生成的来源可分先天之精气、后天之精气。
中医药学概论复习
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题1.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人体机能的药物。多为植物药,也有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2.四气:指药物具有得寒热温凉四处药品性,它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3.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习惯上也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津液以水分为主体,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4.中医治疗的八法:中医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的八种基本治疗大法的总称。它包括: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5.方剂组成原则:方剂的组成不是单纯药物的堆积,而是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古人用“君、臣、佐、使”四个部分加以概括,用以说明药物配伍的主从关系。6.阴阳: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基础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7.归经: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
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辩证用药提供依据。8.脏腑: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在现象、征象,来研究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包括构成人体的基本机制——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等全身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9.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10.中药配伍的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中医药学概论重点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集、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道地”又有真实,真正的意思。“道地药材”即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被举世公认的,具有明显地域性,品种良,质量佳,疗效好的优质药材。道地药材的确定,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
中药的采集(基础理解,记特殊)
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1、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有的割取植物的地
上部分,如益母草、薄荷、紫苏、荆芥等。以带跟全草入药的,则连根拔起全株,如蒲公英、紫花地丁、车前草等。茎叶同时入药的藤本植物,如忍冬藤、夜交藤,其采收原则与全草相同。
2、叶类:叶类药材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时采集。如艾叶、枇杷叶、大青叶、荷叶等。
有些特定的品种,如霜桑叶,需在深秋火初冬经霜后采集。
3、花类:花的采收,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因花朵次第开放,故要分词采集,如菊花、
旋覆花;有的花在刚开放时采摘最好,如月季花;有些花要求在含苞欲放时采摘花蕾,如金银花、槐花、辛夷;红花宜在花冠由黄色变成红色时采。蒲黄等以花粉入药的,则需于花朵盛开时采收。
4、果实和种子类:此类药材,多数在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如大枣、五味子、枸杞。
有的以未成熟的幼果入药,如乌梅、青皮、枳实等,不能待成熟后采收。有的浆果容易变质,如枸杞、女贞子,最好是在略熟时于清晨或傍晚采收。以种子入药的,以待果实全部成熟后采收。若同一果序的果实次第成熟,则应分次摘取成熟果实。有些干果成熟后易脱落,或果壳易裂开,最好在开始成熟时适时采取,如茴香、白豆蔻、牵牛子等。
中医学概论考试重点
1.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援物比类和司外揣内。
2.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名称?
答: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以火立论用药寒凉,“攻下派”张子和认为病由邪生以汗,吐,下治病;“补土派”李杲认为内伤脾脏百病由生,补益脾胃;“养阴派”朱丹溪认为阳长有余阴常不足。
温病四大家: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
王清任:重视解剖,发展淤血致病理论,认为脑主神明。
3.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
答:整体观念: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社会不可分割,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各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辩清其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最终概括、判断出某种性质的“证”。所谓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的过程。
4.什么是同病异治?什么是异病同治?
答:指同一种疾病,由于表现的证不同,可采用不同治法;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同一性质的证,可采用相同的治法。
6、什么是阴阳、五行?
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中医学概论考试重点
1.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援物比类和司外揣内。
2.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名称?
答: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以火立论用药寒凉,“攻下派”张子和认为病由邪生以汗,吐,下治病;“补土派”李杲认为内伤脾脏百病由生,补益脾胃;“养阴派”朱丹溪认为阳长有余阴常不足。
温病四大家: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
王清任:重视解剖,发展淤血致病理论,认为脑主神明。
3.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
答:整体观念: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社会不可分割,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各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辩清其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最终概括、判断出某种性质的“证”。
所谓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的过程。
4.什么是同病异治?什么是异病同治?
答:指同一种疾病,由于表现的证不同,可采用不同治法;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同一性质的证,可采用相同的治法。
6、什么是阴阳、五行?
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中医药概论概要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医学,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是指导中医预防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集、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
《伤寒杂病论》被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书内收载中药365种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天观念,辨证论治。
证的概念: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辩证的概念:即辨别证候,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心、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第一章
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
精与气的概念一样。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的相互联系的中介(选择题)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气化的主要形式有四:气与形之间的转化形与形之间的转化气与气之间的转化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交感互藏、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限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五个方面。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各自的特征
木:木曰曲直火:火曰炎上土:土曰稼穑金:金曰从革水:水曰润下
中医学概论复习资料
中医学概论复习
一、概念
1, 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
2,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不足为主所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
3,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4,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的统称。5,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的情志变化。
6,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7,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8,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9,辩证: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最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10,相生:有序的依次递减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11,相侮:是指五种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12,心主神志:是指心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13,通调水道:是指肺具有疏通和调和水液运行的作用,从而推动水
液运行的作用,从而推动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
14,脾主升清:脾将水谷精微通过上升的作用输布全身。
15,肝主筋:全身的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补,肝血充盛、筋膜才能强韧健壮
16,先天之精:来源于先天,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有,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为生身之本。
17,后天之精:指人出生以后从饮食物中获取,由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并灌溉五脏六腑。
18,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及康复保健等方面的物质。
中医学概论重点
中医学概论重点
中医学是以阴阳五行,脏腑理论为基础的传统医学理论,探讨人面临疾病时防治疾病
的模式和原理。中医学起源于以自然观念为基础的古代汉族医学理论(周易),其内容形成
了“阴阳五行”的基本理论,为中医学的建立和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它也被称为“中医五
行学”。
中医学的经典著作有《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可谓
是中国思想史上传统医学的表现,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医学所处的客观社会
和文化环境。《灵枢》是一部关于脏腑及其失衡对药物的作用,《伤寒论》以病机分析和
证候鉴别为基础,把药物与病理结合起来,《金匮要略》把药物与理病结合起来,很好地
将中医理论和药物放在一起,而《本草纲目》无疑将药物占据了本草的主体地位。它们的
出现,是对古代传统医学的系统整理,对今日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的开展有着重要影响。
中医学涵盖了五行病机理论、脏腑病机理论、关节病机理论、经络学生理机理论和证
候理论等,这些理论都在不同的古代诊疗体系中让人信服。如此多元化的中医理论吸引了
了许多现代医学工作者,他们发现中医学是比现代医学更早发现的科学体系,同样有其独
特的特点,引发了现代医学的激烈的探索和讨论,也给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然而,中医学有些理论被认为是隐形的,还没有完全被现代医学所理解或确认,因此,中医学的内容仍然需要进一步通过比较文献、诊断和治疗被发掘,并以客观的方式被检验。这不仅可以引入新的学说,而且可以减少无效疗法和混淆,使中医理论能够更加系统化,
消除传统遗留的一些影响,从而为中医学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指导方向。
中医学概论知识点框架总结
中医学概论知识点框架总结
一、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
1. 中国古代医学的起源
2. 中医学的发展历程
3. 中医学的传承与继承
二、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1. 阴阳五行学说
2. 五脏六腑理论
3. 气血津液理论
4. 病机辨证
5. 经络学说
三、中医学的诊断方法
1. 四诊法
2. 脉诊
3. 舌诊
4. 闻诊
5. 问诊
四、中医学的治疗方法
1. 针灸疗法
2. 中药治疗
3. 推拿按摩疗法
4. 气功疗法
5. 食疗疗法
五、中医学的疾病分类与诊疗特点
1. 内科疾病
2. 外科疾病
3. 五官科疾病
4. 妇产科疾病
5. 儿科疾病
6. 针灸与中药治疗的特点
六、中医学的现代研究与应用
1. 中医药在临床的应用
2. 中医药在预防保健的作用
3. 中医药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4. 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七、中医学的发展前景与挑战
1. 中医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
2. 中医学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3. 中医学的发展前景与发展方向
总结:
中医学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独特系统,包括阴阳五行学说、五脏六腑理论、气血津液理论、病机辨证、经络学说等基本理论。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四诊法、脉诊、舌诊、闻诊和问诊。治疗方法包括针灸疗法、中药治疗、推拿按摩疗法、气功疗法和食疗疗法。中医学的疾病分类与诊疗特点包括内科疾病、外科疾病、五官科疾病、妇产科疾病、儿科疾病等。现代研究与应用方面,中医药在临床、预防保健和康复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现代医学结合的趋势也逐渐明显。最后,中医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前景和面临的挑战也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中医学的发展仍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但它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希望在未来能够更好地发扬中医学的传统,让它在全球医学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医药概论复习重点
一、绪论
一、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四大经典著作是什么?
答: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又名(《本经》)。
二、“金元四大家”是指哪四位医家?其各自属于哪个流派?
答:分别为1、刘完素----寒凉派,代表作为《素问玄机原病式》;2、李杲----补土派,代表作为《脾胃论》;3、张从正---- 攻邪派,代表作为《儒门事亲》;4、朱震亨----养阴派,代表作为《格致余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
四、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对世界本原持一元论、二元论及多元论的学说分别是?
答:1、分别是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五、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是什么?
答:中医认为,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形体和官窍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由经络把它们联系起来,在经络和脏腑中运行着气、血和津液。正是依靠气、血、津液的运行和滋养,人体的生命活动才得以维持。
六、何谓中药?
答:中药是指以天然物质(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为主要来源,在中药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统称。
七、何谓中药学?
答:1、广义是指研究中药的来源、形态、产地、产季、栽培饲养、加工、鉴别、成分、性能、功用、药理等知识的一门学科。2、侠义是指研究中药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八、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叫什么?问世何年代?载药多少种?以何方法分类?
答:叫《神农本草经》,问世于东汉末年,载药365种,以药物三品分类法分类》。
中医学概论复习资料
中医学概论复习资料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
厚的理论基础。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关于中医学概论的复习资料,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
一、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
中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
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它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核心,通过观
察自然界的变化,揭示人体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二、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它认为宇宙万物
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对立面组成的。在人体中,阴阳平
衡是保持健康的基础。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将自然
界的事物分为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人体的器官、组织和
生理功能都与五行有关,通过调节五行的相互关系来治疗疾病。
3. 精气血津液理论: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有五种基本物质,即精、气、血、津、液。这些物质在人体内的平衡与否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4. 脏腑学说:中医学将人体内的脏器分为五脏六腑,每个脏腑
都具有特定的功能与疾病相关。通过调节脏器的功能来治疗疾病。
三、中医学的诊断方法
中医学有独特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1. 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获取病情的信息。
2. 闻诊:通过闻病人的呼吸、声音、体味等来判断病情。
3. 问诊: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来获取病情。
4. 切诊:通过切脉,即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四、中医学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1. 药物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方式,中药有着丰富的药材资源和临床经验,通过中药的配方和煎煮来治疗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概复习提纲
中医学就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得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得医学理论体系。
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得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得建立
(2)扁鹊、《难经》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4)《神农本草经》最早得一部药物学典籍
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2)西晋、王叔与《脉经》24种脉法,最早得脉学专著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得第一部专著
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
(3)温病理论得创立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中医理论体系得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就是一个有机得整体(结构上得整体联系、功能上得相互协调、病理上得相互影响、诊断上得整体诊察、治疗上得整体调节)、人与环境得协调统一(人与自然界得统一性,人与社会关系密切)
(二)辨证论治
病: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与转归得一种完整得过程。症:疾病得外在表现。征:体征
证: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得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得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得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得性质(如寒、热等)与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得全面情况。
辩证-将四诊所收集得资料、症状与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得原因、性质、部位与正邪之间得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辩证得结果,确定相应得治疗方法。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疾病发展阶段不同或病人得机体得反应性不同,其病理变化就会不同,治法不同
异病同治:不同疾病,有时会出现相同得病机变化,采用相同得治法
(三)恒动观: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与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运动得、变化得,发展得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得静止得、僵化得观点。
1、生理上得恒动观“动而不息”就是自然界得根本规律
2、病理上得恒动观(疾病处于不停得发展变化中、有一定阶段性、处于恒动中) 中医学得学科性质与特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得交叉性、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得双重性、中国传统文化得综合性
中医学体系得主要建构方法:取象比类、司外揣内、揆度奇恒(对比)、推演络绎、试探与反证、心法与顿悟
气:指构成自然界万物而十分活跃得极微细物质,就是构成宇宙万物得本原或本体。
气一元论得基本内容:1、气就是构成自然界万物得本原
2、气具运动、变化得特性气机:气得运动(升、降、出、入)气化:通过气得运动
产生得宇宙中得各种变化。
3、气就是天地万物感应得中介
阴阳:对宇宙中相互关联得事物与现象对立双方属性得概括,具有普遍性与相对性(阴阳得无限可分性、相比较而分阴阳、阴阳具有相互转化性)
阴阳学说得基本内容:
1、阴阳交感(阴阳最基本得前提)-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得过程。阴阳交感就是万物化生得基本条件。阴阳二气得运动就是前提。“
2、阴阳得对立制约(最普遍规律,并决定消长平衡)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
3、阴阳得互根互用(彼此依存,相互为用,就是对立制约、消长转化得前提) 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互用: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阴阳得消长平衡(运动形式,动态平衡)生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病理:阴阳失调此长彼消-热盛伤阴,寒盛伤阳此消彼长-阴虚火旺,阳虚阴盛治疗:调与阴阳此长彼长-补气生血,补血养气此消彼消-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5、阴阳相互转化(阴阳消长达到几点得结果)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条件:物极阶段
阴阳失调就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得基本机理
中医学得病机纲要: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治疗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泄其有余,恢复阴阳平衡。
6、互根互用原理。阴阳偏盛-“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泻其有余阴阳偏衰-补其不足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得主要内容:
1、五行各自得特性
a.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b.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
c.土爰稼穑-稼:春天播种;穑:秋天收获生化、承载、受纳
d.金曰从革-从:顺从、服从;革:改革、变革肃杀、沉降、收敛、清洁
e.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闭藏
2、事物五行属性得归类:把自然界得各种事物或现象以及人体得脏腑组织、生理病理现象归纳成五大行类1、取象比类法2、间接推衍法
3、五行得相生相克及制化
五行相生:相互资生、助长与促进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五行相克:相互克制、制约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得关系。
4、五行得生克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