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29文言文简答题梳理归纳内容要点准确概括分析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通用版专项对点练29 文言文简答题:梳理归纳内容要点准确概括分析 Word版含解析
文言文简答题:梳理归纳内容要点,准确概括分析(时间:20分钟分值:15分)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3分)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
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①,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②,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
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
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
铭曰: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
既相真宗,四方砥平。
归视其家,槐阴满庭。
吾侪小人,朝不及夕。
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
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
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呜呼休哉!(节选自《三槐堂铭》) 【注】①晋国王公:下文称晋公,王祜。
②魏国文正公: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
“三槐”与王家人有着怎样的关联?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晋公亲手种了三棵槐树;②魏国公的功业,和槐树一起萌生;③魏国公辅佐真宗,天下安宁,回到家看到槐树掩映庭院;④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
【参考译文】国家将要兴盛,必然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他们大量行善施德却没有得到善报,但此后他们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守祖宗法度的太平盛世的君主共同享受天下之福。
已故兵部侍郎晋国公王祜,在后汉后周期间就已名声显扬,先后侍奉过太祖、太宗两朝,能文能武,忠孝品德高尚,天下人都希望他能出任宰相,但是他最终由于性情正直而不为当世所容。
他曾经亲手在庭院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子孙将来一定有做三公的。
”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果然在宋真宗景德、祥符年间当了宰相。
那时正值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无事,于是享受了荣华富贵十八年。
文言文简答题(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作答示范】
【答案】因为二者都是“避实击虚”的为文之道的具体表现。对他人已作过详尽的论述,自己只 要在简而言之中另有新意。对别人论述中的不到之处,自己就该充分地写出独到的见解来。(或 用自己的话说出“详人所略,略人所详”的基本含义也可。) 【解析】此文是以兵家术语来阐述为文之道的。此题要求说明写作时“予以数言了之”与“予更 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的关系,两者表面上似乎矛盾,实际上只要疏通文意,就能想到 这“详人所略,略人所详”正是为文之道的根本。这里,当然需要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要用自 己的语言来思考和表达。
备考指导:
1.注意传主的身份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 如传主是军事将领,应根据其个性化的军旅事迹,分析其作为 一个军事将领的品质; 如传主是政府官员,则应从其政绩和人品方面进行概括。
2.了解通常情况下古代人物的品质追求, 如求学成才、求财治家、求吏治民,求智 研理;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多了解古 代士大夫的功名心、利禄心,以及雅致意 趣等。
②宦官趁机弄权,有损皇帝的名声。
示例2: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 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德彝对曰:“上 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 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 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 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 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 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 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 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 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 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精准概括观点——精细筛整,精要概括
课时53精准概括观点——精细筛整,精要概括课堂讲义复习任务 1.继续强化对非连续文本的整体把握训练。
2.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能够根据要求准确筛选与概括。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题干表述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1 新高考Ⅱ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概括中心论点①概括是阅读的基础。
概括内容要点是新高考卷最重要的考点,未来还是会频繁出现的。
②概括内容要点命题较活,可以以选择题形式,也可以以简答题形式。
概括的区间不只限于某一则材料,因此,要特别注意材料间的关联。
2020 新高考Ⅰ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4分)下定义知识图要活动一整体把握,体验真题(2020·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概括简答题课件63张
真题示例
1.根据材料,概括文中古今人“相及”的内涵。 【答案】 答:①自己的命运与杜甫类似;
②自己的才华与杜甫相当。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难点在于考生还 要对作家作品相关知识有一定的积累。本题所谓的“相及”也就是作者认为自 己和杜甫“异世同轨”,文中“李杜者不得举进士”“拾遗者一见而辄 阻”“悲歌慷慨苦不胜述”,徐渭才名早扬但命途多舛,晚年潦倒,结合徐渭 和杜甫两人身世可得出答案。
真题示例
【2021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 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 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 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 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 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 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 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 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 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 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 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 “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简答题例析
依据文体把握方向,结合文本明确要点——文言文简答试题例析文言文简答试题是近几年在语文试卷中出现的新题型。
这类试题在翻译语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指向对文本深层次、多角度的理解能力的考查。
文言文简答试题与断句、文意理解、翻译等题型于“是什么”层面的考查相比,更加体现文言文思维考查的递进,是对考生“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对新信息的加工处理”“形成对新信息的准确判断、分析与评价”素养的考查。
下面结合示例,一起来看一下文言文简答试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
训练实践示例1.(2022年新高考I卷)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2.(2022年新高考Ⅱ卷)《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
3.(2022年北京卷)请归纳文章第三段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礼义的作用。
4.(2022年天津卷)作者与众人“知”与“不知”的区别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文言文简答试题的审题,一般从审文体、审题型、审关键及审赋分这四个方面进行。
审文体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来看,文言文文体一般为记叙类、论述类两种,简答题的设计一般都要结合相应文体的特点,因而明确文体特征,有利于把握试题的题型特点,进而有针对性地筛选信息作答。
上面例1、例2为记叙性语段,例3、例4为论述性语段。
例1针对人物对话特点,例2针对人物形象,例3为信息概括,例4为观点的把握,都具有鲜明的文体特点。
审题型归因分析类试题在文言文简答试题中属于一类比较重要的题型,这类试题重点考查考生深入了解事件真相和来龙去脉,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其所包含的深层意义的能力,上面例1属于这种类型。
比较异同试题则属于创新题型,其不仅仅集中在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上,更侧重于考查考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在试题命制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开拓性、探究性、创新性的要求,上面例3、例4都属于比较异同题型。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文简答题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文简答题一、考情分析在文言文阅读中,设置简答题,意在引导学生注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归纳以及对内容的概括分析。
该题型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导向教学,加强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备考中“文”的重视,进一步破除文言文学习就是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的弊端,而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上,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文化继承的核心素养能力考查。
因此,对这种新增题型要予以充分重视。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筛选和分析、概括、归纳进而作答的能力;2.掌握筛选和分析、概括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难点1. 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概括;2. 对文章行文脉络的清晰梳理;3. 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评价;4. 对文章事理情景的关系分析;5. 对艺术手法关键词句的分析理解。
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模式五、教学过程:真题回顾,题型简析1、(2007 湖南卷)原文说“此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此”指什么?联系上下文作答。
2、(2008湖南卷)文中说“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
”,根据大意,说明“惟公不及”的原因。
3、(2014江苏) 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
4、(2017江苏) 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字。
5、(2018江苏)文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6、(2020新高考山东卷)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7、(2021新高考1卷)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8、(2021新高考2卷)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一、明确3大考向——审题更精准例1、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然后回答问题。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文意概括简答题知识讲解与练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意概括简答题知识讲解与练习一、考查类型1.概括内容要点这类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能够从文本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经过分析、概括,整合成新的语句,体现新的思维成果。
对于史传类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主要人物来展开事件叙述,并作简要的观点阐发。
因而能否分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命题者检验考生阅读能力的一种途径。
2.概括人物特点此类题目一般是据事求理,根据人物具体言行概括其行为特征或思想性格。
这些“特点”词有的可以从原文中摘取,更多的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其中对人物的言行的理解不可断章取义、孤立片面,要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在具体的事件情境下理解,只有这样,概括才能准确。
人物形象特点具有多重性,在准确使用“特点”词的前提下多方位概括,力求立体丰满。
3.探寻事件原因这类题要求考生读懂文本,深入了解事实真相和来龙去脉,重点是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它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进行回答。
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开的。
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
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件事情发生的条件。
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选文追溯原因,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考生备考时应加以重视。
4.概括观点态度“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最高层次。
在一般的传记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不会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等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还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
在论说文中,要通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5.分析评价内容这类题要求考生能够对文中的某个人物、某件事情、某种做法、某关键句的意义或文章的语言特点等内容进行分析评价。
要答好此类题就必须依据原文,从实际出发,对原文内容进行辩证的思考和客观的评价。
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时间:20分钟分值:21分)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3分)[原文]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选项] 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分析][答案] 张冠李戴。
文意是契丹人在界河捕鱼运盐,官吏们怕生事不敢禁止,曾公亮认为赵滋有勇有谋,并举荐给朝廷,皇上派遣赵滋去契丹传达旨意,并非曾公亮“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
故选项与原文内容不符。
【参考译文】契丹听任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
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
”(皇上)派赵滋前去告谕旨意,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
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3分)[原文] 太宗尝与苏易简论唐世文人,叹时无李白。
易简曰:“今进士钱易,为歌诗殆不下白。
”太宗惊喜曰:“诚然,吾当自布衣召置翰林。
”值盗起剑南,遂寝。
真宗在东宫,图山水扇,会易作歌,赏爱之。
易再举进士,就开封府试第二。
自谓当第一,为有司所屈,乃上书言试《朽索之驭六马赋》,意涉讥讽。
真宗恶其无行,降第三。
明年,第二人中第,补濠州团练推官。
[选项] 钱易刚正不阿,敢于陈述己见。
他认为在第二次科举中自己没有获得第一名,是有关人员压制所致,故上书直言进谏,真宗对此非常反感。
[分析][答案] 误解形象。
“故上疏直言进谏”对人物性格的概括与原文不符,原文为“为有司所屈,乃上书言试《朽索之驭六马赋》,意涉讥讽”,也就是说,钱易认为自己没有获得第一名,是被主考官压制所致,所以上书了一篇《朽索之驭六马赋》议论考试,含有讥讽味道,并非“直言进谏”。
近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文言文概括分析(2021年整理)
(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文言文概括分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文言文概括分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文言文概括分析的全部内容。
专项对点练文言文概括分析(教师独具)1.请比对下面的“原文片断”与“试题选项",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原文片断】琼性清慎,不发私书。
……毕义云为御史中丞,以猛暴任职,理官忌惮,莫敢有违。
琼推察务在公平,得雪者甚众,寺署台案,始自于琼。
迁三公郎中。
赵州及清河、南中有人频告谋反,前后皆付琼推检,事多申雪.尚书崔昂谓琼曰:“若欲立功名,当更思余理,仍数雪反逆,身命何轻?”琼正色曰:“所雪者怨枉,不放反逆。
”昂大惭。
京师为之语曰:“断决无疑苏珍之。
”【试题选项】苏琼清廉谨慎,审察案件务在公平。
他从不接收私人信件,也不受人馈赠。
他审案追求公正,解救了很多含冤的百姓,也洗脱了一些谋逆者的罪名。
()比对辨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张冠李戴.“也洗脱了一些谋逆者的罪名”错,从原文看苏琼洗脱罪名的是一些被冤枉的人。
2021高考语文一轮专练:29 文言文简答题:梳理归纳内容要点准确概括分析 Word版解析版
文言文简答题:梳理归纳内容要点,准确概括分析(时间:20分钟分值:15分)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3分)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
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①,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②,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
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
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
铭曰: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
既相真宗,四方砥平。
归视其家,槐阴满庭。
吾侪小人,朝不及夕。
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
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
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呜呼休哉!(节选自《三槐堂铭》) 【注】①晋国王公:下文称晋公,王祜。
②魏国文正公: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
“三槐”与王家人有着怎样的关联?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晋公亲手种了三棵槐树;②魏国公的功业,和槐树一起萌生;③魏国公辅佐真宗,天下安宁,回到家看到槐树掩映庭院;④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
【参考译文】国家将要兴盛,必然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他们大量行善施德却没有得到善报,但此后他们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守祖宗法度的太平盛世的君主共同享受天下之福。
已故兵部侍郎晋国公王祜,在后汉后周期间就已名声显扬,先后侍奉过太祖、太宗两朝,能文能武,忠孝品德高尚,天下人都希望他能出任宰相,但是他最终由于性情正直而不为当世所容。
他曾经亲手在庭院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子孙将来一定有做三公的。
”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果然在宋真宗景德、祥符年间当了宰相。
那时正值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无事,于是享受了荣华富贵十八年。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通用版课件:专题3+题型突破篇+第5讲+文言文简答题:梳理归纳内容要点准确概括分析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 因谗言被疏
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 远,但仍心
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 忧朝廷,主
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 张削减诸侯
稍削之。
封地。
[组织答案]
[答案] 年少才学优异,出仕后锐意改革,虽因谗言被疏远, 仍心忧朝廷,主张削减诸侯封地。
迁屯田郎中,宰相方将汲用,而公遂病至不起,享年五十二。 (节选自《屯田郎中石君墓志铭》,有删改)
石公治理虹县与罗江县,施政方略主要有哪些不同?为什么?
[答案] 石公治理虹县时打击奸邪与豪强;治理罗江县时无为 而治,兴办教育。因为两县的民风不同:虹县的民俗多驳杂而邪 恶;蜀人柔弱驯良,胆小怕事。
【参考译文】 石公字君瑜,其家世代在关中居住。年轻时考取了进士,被任 命为扶沟县主簿,有政绩。后改任虹县知县。虹县的民俗多驳杂而 邪恶,(这地方的人)贪图利益且嗜好诉讼。石公初到任,就去拜谒 当地的知州。知州见石公年轻,于是轻视他,就以虹县难以治理来 动摇他,要留他暂且辅助处理州府事务。石公说:“我奉朝廷诏 令,不能为个人考虑不去赴任,我想尝试前往。如果有需要向上禀 报的政务,希望州府不要因见我有了差失就庇护我。事情如果没有
(石公后又)调任绵州罗江县令,蜀地百姓柔弱驯良,胆小怕 事,需要安抚,石公改变了在虹县的治理之道,全都采用清静简单 的方式。不久,县府已没有多少政务布置。官府公文簿册静置不 用,刑具都生了蛀虫,堂下厢房中的差吏们,整天闲居在屋里。百 姓都没见过有催交赋税的官吏来骚扰,都尽力于耕作。石公新建了 学校,召集了良家子弟入学,任用良师教诲他们,并亲自给他们讲 授道义,让他们遵从,他们的父兄为此感动流泪,前来致谢。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文言知识梳理(含答案可编辑)
第六章文言文阅读必修上册文言知识梳理10.1《劝学》:一、挖空训练(第1段)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第2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 )绳, . ( )以为轮,其曲.( )中规。
虽.( )有.( )槁暴..( ),不复挺.( )者, 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 )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第3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也,而闻者彰.( )。
假舆马者,非利足..( )也,而致.( )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 )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第4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 )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
锲.( ) 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 ) 也。
【答案】(第1段)停止(第2段)①中(①合乎)②(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③曲(弯曲的弧度) ④虽(即使) ⑤有(同“又”) ⑥槁暴(晒干) ⑦挺(直) ⑧砺(磨刀石) (第3段)①跂(踮起脚后跟)②疾(劲疾)③彰(清楚)④利足(善于奔走) ⑤致(到达) ⑥水(用作动词,游泳)⑦绝(横渡)(第4段)①焉( 兼词,相当于“于此”) ②得(获得) ③无以(没有用来……的)④舍(停止,止息) ⑤锲(刻) ⑥镂(雕刻) ⑦躁(浮躁,不专心)翻译画线的句子①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得分点:博学、参、省、知)②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021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 第5讲 文言文简答题:梳理归纳内容要点准确概括分析
2.概括事物(事件)特点 通常情况下,文本会全面介绍主要人物(传主),主要包括该人 物治学、为人、为官方面的情况。为了考查考生深入理解其中某一 方面内容的情况,命题者会设置关于某事件、某事物特点的题目, 这类题有个特点,就是答案散落在文章中,没有明显的标志,且缺 乏一定的思考分析角度。
对于这类题,首先要精细筛选、精细阅读,把一切有可能的文 字都勾画、筛选出来,再仔细阅读,认真甄别,去掉无关信息,保 留核心信息。其次要注意判断题干所暗示的答题角度和表述答案应 采用的表述方式。
①准确理解题干中表示结果的词语的含义,有些“果”是直接 从原文中摘用的,本身就是一个文言词语,如不准确理解,几乎无 法找到原因。②表示原因的词句有时集中在一段中,这时只要提取 即可;有时分散在全文中,需要认真、全面、仔细地筛选。③据果 索因,其“因”肯定不止一个,有主观、客观原因,有主要、次要 原因等,注意多方面、多角度思考,筛选排查,找足、找全原因。 ④对文中带“原因”的词句,在转述概括时一定要忠实于原文,尤 其是对于表示原因的相对委婉、间接的词句,应注意转换说法,以 求既符合原意,又符合题干要求。
抵触,政务就没有难办的了。”知州同意他的意见,说:“好 的。”到任之后,他态度严正庄重,不与外界往来,保持缄默,那 些挑衅闹事的人无法揣测他的底细。他只是秘密地查清了那些奸邪 暴横的坏人,搜捕了几批,上报州府将他们驱逐到别处。从此全县 境内平安无事,他因政绩优异而闻名。
有一个富人催逼租粮,让他的奴仆打伤了拖欠租粮的人。石公 说:“奴仆的罪责应当惩处,然而教唆者是他的主人。”下令一并 抓捕审讯。主人害怕,藏匿不出。官府追捕得很急迫,他的党羽就 谋划收买别人来代他顶罪。人犯被抓到了公堂,石公说:“这是富 人吗?衣服和帽子的确是富人的,但本人却是个低贱的奴仆。”剥 下衣服一看,这个人皮肤皴裂,身体瘦弱,果然是富人家的奴仆。 石公对他处以杖刑后把他赶走,直到最后抓捕到了他的主人,依法 治罪。从此豪门大族,对石公低头蹑足,认为石公真是神人。
高考一轮复习之文言文简答题
【试题类型1】原因探究类
【命题情势】
1.文中唐太宗两次把房玄龄比作汉朝名相萧何,各有怎样的目的?(3分) 2.李白虽然受到玄宗赏识,但一直不被重用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 本简要概括。(3分) 3.田光为何推举荆轲?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3分) 4.高力士为什么“不敢深言天下事”?请简要回答。(3分) 5.于谦被判处极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6.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直接原因有哪些?(3分)
【典型例题】
1.(202X年新高考Ⅰ卷) ……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
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 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 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
2、(202X新高考1卷)
《过秦论》 “赢粮而景从”,可知“景”通“影”。
上(唐太宗)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
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
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以上告之曰:“裴矩能当
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特欲侥幸于权之不敢抗也。此用之于新造之蜀,乃可以逞。故夫魏武重发于刘备而丧其功,轻为于孙权而至于败。此
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
嗟夫!事之利害,计之得失,天下之能者举知之。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纭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
也。
(宋·苏轼《魏武帝论》,有删节)
观曹公明锐权略,神变不穷,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听不惑,临事决机,举无遗悔,近古以来,未之有也。虽复名
【高中语文】文言文简答题+课件+高考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通关宝典(新高考版)
解题思路 步骤一:审设问,明方向。
考查方向二:概括事理原因题
①明确答题角度。既然是问原因,结果肯定在题干中出现。既然有结果,那原因肯 定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有主要原因,又有次要原因;有外在原因, 又有内在原因。答题的关键点是自身原因,兼及客观原因、外部原因。另外,如果涉及 文章自身,自然要关涉文章的思路、结构及手法等方面的理由。②在文中寻找理由文字 时,对于要点较集中的说理文字(尤其是长句子)特别要分清层次,提取关键词语,转换 为答案。③在形成初步答案后,可以用因果法验证,一是可以检查理由与结果之间是否 合理,二是看答案表述与结果是否保持一致,必要时可以调整答案表述形式。
例:(2023新高考卷Ⅱ)14. 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 些?
(2021新高考卷Ⅱ)14. 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
(2020新高考卷Ⅰ)14.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 没有?请简要说明。(3分)
解题思路 步骤一:审设问,明方向。
高三一轮复习
考点解读
在文言文阅读中,设置简答题,意在引导考生注重对文章内 容的理解归纳以及对内容的概括分析。该题型的设计可以更好地 导向教学,加强考生对文言文学习备考中“文”的重视,进一步 破除文言文学习就是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的弊端,而让考生 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上,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 文化继承的核心素养能力考查。因此,对这种新增题型要予以充 分重视。
【注】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14. 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解题思路
步骤三:用技巧,组答案。 (1)筛选摘录:有可用的关键词句者,可直接摘录原词句作答,可解 答概括内容要点题。(2)句意(层次)提取:无明显关键词句者,可提炼意 思后概括作答,可解答概括观点题。(3)内涵发掘:抓住关键词句或事件, 前后勾连,发掘语句或事件背后隐含的意义,解答探究事件原因题。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3)概括分析简答题
充分理解文本,筛选相关信息,分析整合:重复的内容 删选,互补的内容合并,圈画有概括性的词语,辨明无概括 性词语的意思和性质。但是,很多考生只会抄录原文,不能 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提炼整合,导致作答不够精准而丢分。
试题易错点
一、不明命题角度和范围,忽略隐含信息 简答题命题角度灵活多样,有的要求概括人物做的事情,有的要求分析、推断人物做 某事的原因,有的要求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形象,有的要求发表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等等。 往往切口不大,指向明确,涉及的文本区间有时局限于一段或几段。在读题时一定要耐心 地读透题干,审清要求,特别要注意审准命题角度和命题范围。
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 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2新课标Ⅱ卷
14.《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 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
比较分析 概括人物特点
2021新高考Ⅰ卷
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 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①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②死间:指派往敌方的间谍 不能脱身而为敌方所杀。
题目
李靖在与突厥的战争中不顾唐俭安全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①战争中机不可失; ②认为唐俭无法使突厥归附; ③为了消除国家大患顾不得个人小情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时诏鸿胪卿唐俭等慰谕之。靖谓副将张公谨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安。 若万骑赍二十日粮,自白道袭之,必得所欲。”公谨曰:“上已与约降,行 人在彼,奈何?”靖曰:“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如唐俭辈何足惜 哉!”(由此处画线句可知:李靖认为战争中机不可失) 太宗曰:“昔唐俭使突厥,卿因击而败之。人言卿以俭为死间②,朕至今 疑焉。如何?”靖再拜曰:“臣与俭比肩事主,料俭说必不能柔服,故臣因 纵兵击之……”(由此处画线句可知:李靖认为唐俭的说辞必然不能使突厥 归顺,他作为使臣的价值并不大)。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选择题)(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选择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三项很多时候是结合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区分开来。
三项内容是一个层层深入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在试卷中,表现为一道综合分析判断题。
这是考查考生全面把握文言阅读材料内容与主旨的“压轴题”,每年必考。
这类题常常以选出错误选项的形式来设置,因而探究命题人错项陷阱设置的类型,进而掌握应对方法,对提高考生的辨别能力,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从“5个角度”比对、“10个设误点”判断命题“3大特点”“5个角度”比对、“10个设误点”判断①四个选项基本按行文顺序设置,用现代汉语表述,且内容属于文章主要部分。
按顺序设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
②由过去的“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改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偏向于转述原文中人物的观点、看法,改变了过去先“概括”后“分析”的语言模式。
③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项错误也非全错,而是错一点,往往是“概括”无错,“分析”有瑕。
故在比对时可重点关注分析印证的部分文字。
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参照下面5个比对角度和10个常设误点,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角度一:比对人物张冠李戴误解形象角度二:比对时间、地点时序颠倒空间错位角度三:比对关键词语曲解文意归纳不全角度四:比对内容无中生有以偏概全角度五:比对关系改变因果事件杂糅角度一比对人物,避免张冠李戴命题设误张冠李戴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物的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
误解形象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比对方法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
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项对点练29文言文简答题:梳理归纳内容要点,准确概括分析(时间:20分钟分值:15分)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3分)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①,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福。
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已而其子魏国②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
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文正公,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
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
铭曰: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
既相真宗,四方砥平。
归视其家,槐阴满庭。
吾侪小人,朝不及夕。
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
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
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呜呼休哉!)(节选自《三槐堂铭》①晋国王公:下文称晋公,王祜。
②魏国文正公: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
【注】请简要概括。
“三槐”与王家人有着怎样的关联?③魏国公辅②魏国公的功业,和槐树一起萌生;①晋公亲手种了三棵槐树;][答案佐真宗,天下安宁,回到家看到槐树掩映庭院;④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
【参考译文】国家将要兴盛,必然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他们大量行善施德却没有得到善报,但此后他们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守祖宗法度的太平盛世的君主共同享受天下之福。
已故兵部侍郎晋国公王祜,在后汉后周期间就已名声显扬,先后侍奉过太祖、太宗两朝,能文能武,忠孝品德高尚,天下人都希望他能出任宰相,但是他最终由于性情正直而不为当世所容。
他曾经亲手在庭院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子孙将来一定有做三公的。
”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果然在宋真宗景德、祥符年间当了宰相。
那时正值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无事,于是享受了荣华富贵十八年。
今天把东西存在别人家中,第二天去取,有可能取到,也有可能取不到。
而晋公自身修养德行,希望能从上天那里得到回报。
几十年后他得到了上天的回报,就像手持契约,亲手交付一样。
我因此知道天理一定能彰显。
……- 1 -懿敏公的儿子王巩,和我有交往,他崇尚道德而又善作文章,以此继承了他的家风,我因此记叙了这些事。
铭文是:啊,多么美好!魏国公的功业,和槐树一起萌生。
辛勤地培植,一定要经历世代才能长成。
(魏国公)辅佐真宗,天下安宁。
回家一看,槐树掩映庭院。
我辈小人,早晨不考虑晚上,只知窥察时机,追求名利,哪里还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只希望有侥幸的运气,不种植就能收获。
如果没有那些君子,国家怎么成为国家?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居住的地方。
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
啊,多么美好!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3分)李衡,字彦平,江都人。
衡幼善博诵,为文操笔立就。
登进士第,授吴江主簿。
有部使者怙势作威,侵刻下民,衡不忍以敲扑迎合,投劾于府,拂衣而归。
后知溧阳县,专以诚意化民,民莫不敬。
夏秋二税,以期日榜县门,乡无府吏迹,而输送先他邑办。
因任历四年,狱户未尝系一重囚。
隆兴二年,金犯淮堧,人相惊曰:“寇深矣!”官沿江者多送其孥,衡独自浙右移家入县,民心大安。
盗猬起旁境,而溧阳靖晏自如。
帅汪澈、转运使韩元吉等列上治状,诏进一秩,寻召入为监察御史。
历司封郎中、枢密院检详,出知温、婺、台三州,惟婺尝莅其治。
加直秘阁,而衡引年乞身,恳恳不休,上累却其奏,除秘阁修撰致仕。
上思其朴忠,旋召落致仕,除侍御史,以老固辞,不获命。
差同知贡举。
会外戚张说以节度使掌兵柄,衡力疏其事,谓“不当以母后肺腑为人择官”,廷争移时。
改除起居郎,衡曰:“与其进而负于君,孰若退而合于道。
”章五上,请老愈力,上知不可夺。
仍以秘撰致仕。
衡后定居昆山,结茅别墅,杖屦徜徉,左右惟二苍头,聚书逾万卷,号曰“乐庵”,卒,年七十九。
(节选自《宋史·李衡传》)根据文中李衡的为官经历,概括他的主要品质。
[答案]刚直不阿(正直);忠勤爱民(忠于职守)。
【参考译文】李衡,字彦平,江都人。
李衡幼年喜欢大量诵读,写文章一挥而就。
后来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吴江主簿。
有一个中央衙署下派的官吏依仗权势横行霸道,欺凌掠夺百姓,李衡不忍心用酷烈的刑罚对付百姓来迎合他,于是向官府呈递了弹劾自己的状文(古代弃官的一种方式),拂袖回家。
后来任溧阳县令,一心用诚意教化百姓,百姓没有不敬重他的。
夏秋二季的赋税(征收),(只是)把预定(缴纳)的期限在县衙前公布出来,乡里看不到官吏(催缴赋税)的踪迹,可是老百姓上缴赋税却比其他县先完成。
因而任职长达四年,狱中未曾关押一个重罪犯人。
隆兴二年,金兵进犯至淮河沿岸,人们纷纷惊恐说:“贼兵进入到腹地了!”沿江的官员- 2 -大多把妻子儿女送走(到外地),唯独李衡把家从浙东搬到溧阳县,百姓人心安定。
盗贼像刺猬竖起硬刺般在邻近的县内涌起,但溧阳县太平无事。
元帅汪澈、转运使韩元吉等人把李衡评为上等治理上报,皇上下诏给他加官一级,不久召入朝中任监察御史。
曾任职司封郎中、枢密院检详,出任温、婺、台三州知州,只有婺州曾亲自到任。
加官直秘阁,李衡以年老为由请求辞官,诚挚殷切,皇上多次退回他的上奏,(最后)授予秘阁修撰的职衔让他退休。
皇上感念他淳朴忠厚,不久又征召他复出,让他任侍御史,(他)以年老为理由坚决推辞,但没能得到皇上恩准。
命他参与主持选拔推荐官员。
正逢外戚张说以节度使的身份掌握兵权,李衡极力上疏(弹劾)这件事,说“不应该因为他是母后的亲人就任以高官”,在朝堂上争论了很长时间。
改官任起居郎,李衡说:“与其任官而有负于国君,不如辞官而合乎道义。
”(李衡)五次呈上奏章,极力以年老为由请求退休,皇上知道无法改变他的决定。
仍然让他以秘阁修撰官职退休。
李衡后来定居昆山,建茅草别墅,拄着拐杖,穿着麻鞋,安闲自在,身边只有两个奴仆,收藏的书超过万卷,自号“乐庵”,去世时七十九岁。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3分)余年五十有八,历郡守十有五人。
择其间贤者,记其大概于此。
长洲为苏首县,令长不由以擢,则由以败。
而败者恒多,岂风土使之然耶!数其善如宋王公元之,余得见者余公一人而已。
公名金,字贡之,成都人。
为进士,居京师,谨厚温雅,人称为余君子。
成化五年抵任,群吏以其儒者,颇易之,作奸如故。
公以理教戒,率者居半,因稍加惩艾,即皆改行焉。
县民素多讦,公不设钩距,一以公议裁决,略无于其间。
讦者谓公不可欺,亦不可犯,稍稍引去。
或有强愎自愆于理者,则往往诣府司已上官,上官辄谕之曰:“汝自有贤令,不须至我也。
”其人竟自解散。
数月间,吏民帖伏。
前令玩灾横敛,民多逋亡。
闻公之政,渐次归。
复如徭役、丁夫之类,累年为下人所卖、率皆颠倒,因置手籍点视,始得其平。
县多富人饵县官,公略不假辞色,至罚之不少贷,因以敛迹。
郡中权豪棋布,请托无虚日,公一切谢绝,曰:“吾宁不作官,决不能受其使令也。
”县当要冲,而繁华甲天下,达官贵使过者,旁午纷杂,旧例必设宴迎劳,公皆罢去,鱼肉一饭,欢然而别。
其子弟随侍者,训饬防范甚严,不得辄至中门。
一日,见几上有纸画数幅,盖其子购之于吴县者,悉取焚之,终不留也。
夫人洪氏在县凡五年,惟织纴供公之裳服,机杼之声时闻于外,虽同寮吏卒皆不得其面。
其化于家者如此。
十年,公与吴令雍泰同征,皆为御史,雍留北台,公补南台。
或言其为所挤,公袒如也。
公今为陕西按察副使,吴民思之不已。
(节选自《寓圃杂记》,有删改)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余公之“贤”在“治吏”“治民”“律己”方面的表现。
[答案]①治吏:训导与惩戒相结合。
②治民:采用公众议论进行裁决。
③律己:公正- 3 -廉洁,拒绝富人的利诱和权豪的请托;严格管教家人。
【参考译文】我今年五十八岁,历经十五任郡守。
现选取其中贤能之人,在这里论述其大略。
长洲是苏州第一县,历任县令不是因之擢升,就是因之败坏。
而败坏之人总是很多,难道是这里的风俗环境使他们这样的吗?列举此地的优秀人物,有宋代王禹偁等人,我见到过的只有余公一人罢了。
余公名金,字贡之,是成都人。
余公考中进士,居于国都,为人谨慎笃厚、温和文雅,人们称他为“余君子”。
余公成化五年到长洲就职,群吏因为他是个读书人,就很轻视他,还是像过去一样做不法之事。
余公用道理教导和训诫他们,服从的人便占了一半,于是对他们稍加惩治,他们就都改变了行为。
长洲百姓向来喜欢揭发别人的短处,余公从不辗转查问推其实情,全由公众的议论裁决,丝毫不纠缠在其中。
揭发的人认为余公不可欺骗,也不可冒犯,就渐渐退去。
有些倔强固执自失事理的人,常常到府司以上的官署去,上级官员就告晓他们:“你们自有贤能的县令,不必到我这里来。
”那些人竟自行散去。
数月之间,官民顺服。
前任县令轻视灾祸、滥征捐税,长洲百姓多有逃亡。
听闻余公治理有方,民众次第归来。
再如劳役、丁夫这些人,连年被下属转卖,情形都已混乱,于是余公编造手册查点察看,事情才得以平定。
县里多有富人利诱县令,余公严词拒绝一点也不掩饰表情和语气,乃至严加责罚不作少许宽恕,那些富人由此隐蔽形迹,不敢露面。
郡中权贵豪强众多,请托说情从不间断,余公一概谢绝,说:“我宁愿不做官,也绝不能供那些人差遣使唤。
”长洲正处要冲,又繁荣热闹居天下第一,经过此地的高官贵使交错纷杂,按旧例一定设宴迎接慰劳,余公将此陋习尽皆除去,仅仅鱼肉一饭,便欢喜作别。
对那些跟随侍奉的子弟,教训诫勉、防范甚严,令其不得擅入中门。
一天,见几案上放有几幅画,是他的儿子在吴县重金收买的,全都拿来烧掉,一点也不留存。
夫人洪氏待在县里总共五年,纺织供给余公穿着,机杼声不时传到室外,即使余公的同僚、吏卒也不得见其一面。
余公教化家人,就如此类。
成化十年,余公与吴县县令雍泰一同被征召,同为御史,雍泰留任北台,余公补缺南台。
有人说余公受排挤,而他毫不在意。
余公现在做陕西按察副使,吴地百姓对他思念不止。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3分)项王闻龙且死,大惧,使盱台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
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韩信谢曰:“……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节选自《资治通鉴》)上述文段中齐王韩信“虽死不易”的原因是什么?- 4 -[答案]①深得汉王信任;②深受汉王敬重;③重信义。
【参考译文】项羽获悉龙且已死,非常害怕,立刻派遣盱台人武涉去游说齐王韩信说:“目前楚、汉二王成败之事,关键就在您了。
您向西依附汉王,汉王即获胜;向东投靠项王,项王即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