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科中医特色治疗 PPT课件
合集下载
脾胃病科中医特色治疗课件
2020/3/29
3
• 取穴方法:
同身寸:是指以患者本人体表某些部位折定分寸,作为量取穴位的长度单位。
胃痛、胃痞
泄泻、便秘
中脘 (剑突与脐中连线的中点)
4寸
2寸
2寸
天枢 神阙 天枢
天枢
下脘
2寸
神阙
3寸
关元
气海
2寸 2寸
天枢
1.5 寸
2020/3/29
4
腹部穴位图
2020/3/29
5
水针疗法
足三里
2020/3/29
1
科室简介
西安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 体的综合性科室,成立于八十年代初期,科室技术力量 雄厚,中医特色突出,开展了中药穴位贴敷配合电磁波 、药穴指针疗法、中药直肠滴入、中药消化道内镜介入 、穴位注射、辨证施善指导及针灸等绿色中医特色疗法 。多年来经过全科同志共同努力,对消化系疾病治疗积 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显著。
2020/3/29
6
足三里穴位图
取穴方法:小腿前外侧, 犊鼻穴(外膝眼)下3 寸,胫骨前缘一横指。
2020/3/29
7
• 常用药物: 1.中药制剂 如生脉、黄芪注射液等。 2.维生素类制剂 如维生素B1、B6、B12注射液等。
• 操作方法:
2020/3/29
8
注意事项: 1、极度疲乏、饥饿或精神紧张时慎用。 2、局部皮肤有感染、瘢痕或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禁用。 3、穴位注射时,必须避开神经干,亦不能将药液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 内。 4、颈项、胸背部腧穴注射时,不能过深,以防误伤重要脏器。 5、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等穴不宜作穴位注射。
2020/3/29
治疗脾胃病经验ppt课件
(七)辛开苦降 半夏泻心汤
辩证要点: 1、虚:脾气虚、胃阳弱----乏力、便溏、泄泻; 2、实:气机升降失常----胃脘痞满、腹胀; 3、寒:胃阳不足----恶食生冷、脘腹冷痛; 4、热:脾胃纳运不健、食积化热上蒸----口舌生疮、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数。 病机:少阳证误下而中气虚,寒热互结于中焦,气机结滞,脾胃升降失常。
胃喜通降而恶壅滞,故治疗上以通降为要。
通降:调畅气血,疏其壅塞,散其郁滞,承胃腑 通降下行之性,使气机调畅。
通降十法
理气通降(气滞) 加味香苏饮 化瘀通络(血瘀) 气:金延香附汤;血:猬皮香虫汤 通腑泻热(热结) 承气汤类 实 散寒通阳(寒凝) 良附丸 平肝降逆(肝郁) 旋覆代赭石汤 导滞降胃(胆扰) 董式清胆和胃汤 辛开苦降(寒热错杂)半夏泻心汤
(八)升清降浊 中气下陷,症见体瘦纳少,食则不运,腹胀如坠,病久不愈。 积劳积损,脾胃损伤,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脾虚运化无权,胃失和降,虚中夹滞。 脾胃同治,升降并调。 常用方药: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当归、升麻、柴胡、大腹皮、枳壳 腹胀便稀:以升清为主; 腹胀便干:以降浊为主。
(九)辛甘通阳
谢谢
(二)化瘀通络
多气多血
瘀血胃痛
初起在气,以胀为主------金延香附汤;
久则入络,以痛为主----猬皮香虫汤。
猬皮香虫汤: 炙刺猬皮:祛瘀止痛,活血止血 炒九香虫:通滞气,壮元阳
五灵脂 川楝子、延胡索 乳香、没药
胃宜降则和,腑以通为补。治疗血瘀重型胃痛。
行气活血止痛
(三)通腑泄热 胃中积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者
(七)辛开苦降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炙)三两,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中医脾胃病PPT课件
辨证要点 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
一 寒饮停胃证
概 念 寒邪犯胃,胃府失和之证
机制
饮食生冷 脘腹受凉
表现·分析
胃脘冷痛拘急,痛势急剧,得热痛减
--- 寒盛胃络拘急
呕恶 --- 胃失和降 吐后痛减 --- 吐后气机得畅 实寒证:面白肢冷,口淡不渴,或泛吐清水
舌苔白滑,脉沉紧或弦 ---寒饮停胃证
辨证要点 脘腹痞闷、纳呆口苦 + 湿热见症
胃病辨证
一 胃气虚证
概 念 指胃气虚弱,胃失和降之证
机制
饮食不节,饥饱失常 劳倦过度,久病失养
表现·分析
A胃气虚,受纳腐熟功能减退:食少,胃脘隐 痛喜按,痞胀、食后尤甚
B胃气失和,不能下降,反而上逆:嗳气,恶 心,泛呕
C胃虚及脾,脾失健运,化源不足:面色萎黄, 气短懒言,神疲倦怠。
辨证要点 脘腹胀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
四 气滞胃脘证
涵义:指胃脘气机阻滞,以脘腹胀痛走窜、嗳气、 肠鸣、矢气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病因病机: 内伤情志、饮食
外邪或病理产物内 扰
临床表现:
A气机阻滞:脘、腹胀痛走窜,或便秘 B气机走窜:嗳气,肠鸣,矢气 C舌脉:苔厚腻,脉弦
辨证要点:胃胀痛以及气机走窜症状为主
表现·分析
头晕目眩 --- 脾虚清阳不升 久泄久痢,便意频数 --- 脾虚清阳下陷 脘腹坠胀,胃下垂, 子宫脱垂,脱肛等 --- 脾虚举托无力 脾气虚证:症、舌、脉
辨证要点 内脏下垂 + 脾气虚见症
三 脾不统血证
概 念 脾气不足,血失统摄之证
机制
脾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 详见“脾气虚证”
表现·分析
舌红苔黄,脉滑数
辨证要点 胃脘灼痛拒按、口臭 + 实热见症
一 寒饮停胃证
概 念 寒邪犯胃,胃府失和之证
机制
饮食生冷 脘腹受凉
表现·分析
胃脘冷痛拘急,痛势急剧,得热痛减
--- 寒盛胃络拘急
呕恶 --- 胃失和降 吐后痛减 --- 吐后气机得畅 实寒证:面白肢冷,口淡不渴,或泛吐清水
舌苔白滑,脉沉紧或弦 ---寒饮停胃证
辨证要点 脘腹痞闷、纳呆口苦 + 湿热见症
胃病辨证
一 胃气虚证
概 念 指胃气虚弱,胃失和降之证
机制
饮食不节,饥饱失常 劳倦过度,久病失养
表现·分析
A胃气虚,受纳腐熟功能减退:食少,胃脘隐 痛喜按,痞胀、食后尤甚
B胃气失和,不能下降,反而上逆:嗳气,恶 心,泛呕
C胃虚及脾,脾失健运,化源不足:面色萎黄, 气短懒言,神疲倦怠。
辨证要点 脘腹胀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
四 气滞胃脘证
涵义:指胃脘气机阻滞,以脘腹胀痛走窜、嗳气、 肠鸣、矢气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病因病机: 内伤情志、饮食
外邪或病理产物内 扰
临床表现:
A气机阻滞:脘、腹胀痛走窜,或便秘 B气机走窜:嗳气,肠鸣,矢气 C舌脉:苔厚腻,脉弦
辨证要点:胃胀痛以及气机走窜症状为主
表现·分析
头晕目眩 --- 脾虚清阳不升 久泄久痢,便意频数 --- 脾虚清阳下陷 脘腹坠胀,胃下垂, 子宫脱垂,脱肛等 --- 脾虚举托无力 脾气虚证:症、舌、脉
辨证要点 内脏下垂 + 脾气虚见症
三 脾不统血证
概 念 脾气不足,血失统摄之证
机制
脾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 详见“脾气虚证”
表现·分析
舌红苔黄,脉滑数
辨证要点 胃脘灼痛拒按、口臭 + 实热见症
脾胃病讲座ppt课件
5.溃疡宜托剂:
先贤云:“形不足者,调之以甘药”,治用小建 中汤或黄芪,桂枝,当可归编辑,课件白PPT芍,乳香,没药等。 25
6.胃脘嘈杂,灼热:
法宜清热温润,用川连5g,酒干姜3g,蒲公英20g, 加九香虫5g,酌用连翘,百合,芦根等。
7.脘腹隐痛:
宜温通降气,用白术,元胡,当归,没药,蚕砂等。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泄肝以安胃)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可编辑课件PPT
13
证治分类
本方疏肝理气,用于胃痛胀闷、攻撑连胁之证
柴胡疏肝散: 柴胡(川楝子)--疏肝解郁,柔肝止痛--佛手、延胡索 陈皮、枳壳、香附(苏梗)--理气和中--沉香、旋覆花 川芎—理血 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证机概要——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健中汤加减
可编辑课件PPT
21
证治分类
本方温中散寒,和胃止痛,适用于喜温喜按之胃脘隐痛
黄芪健中汤: 黄芪、桂枝、饴糖—甘温补中,辛甘化阳 白芍、甘草—缓急和营止痛 生姜、大枣—温胃和中补虚
备用方--或合良附丸、理中汤
可编辑课件PPT
随着现在社会节奏的加快,脾胃病的患病率也大 大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社会70%~80%的人 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脾胃病。
可编辑课件PPT
2
二.诊查要点
1、望舌象
望舌象包括望舌质,舌体,舌苔三部分。舌为心之 苗,舌质的色泽变化,舌体的形态改变,反映人体脏 腑的虚实和气血盛衰。舌苔是舌面上附着的苔状物, 由胃气的蒸腾所生,有苔质,苔色等变化,反映病位 的浅深,疾病的寒热性质,病邪的进退和胃气的有无 等。
可编辑课件PPT
3
先贤云:“形不足者,调之以甘药”,治用小建 中汤或黄芪,桂枝,当可归编辑,课件白PPT芍,乳香,没药等。 25
6.胃脘嘈杂,灼热:
法宜清热温润,用川连5g,酒干姜3g,蒲公英20g, 加九香虫5g,酌用连翘,百合,芦根等。
7.脘腹隐痛:
宜温通降气,用白术,元胡,当归,没药,蚕砂等。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泄肝以安胃)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可编辑课件PPT
13
证治分类
本方疏肝理气,用于胃痛胀闷、攻撑连胁之证
柴胡疏肝散: 柴胡(川楝子)--疏肝解郁,柔肝止痛--佛手、延胡索 陈皮、枳壳、香附(苏梗)--理气和中--沉香、旋覆花 川芎—理血 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证机概要——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健中汤加减
可编辑课件PPT
21
证治分类
本方温中散寒,和胃止痛,适用于喜温喜按之胃脘隐痛
黄芪健中汤: 黄芪、桂枝、饴糖—甘温补中,辛甘化阳 白芍、甘草—缓急和营止痛 生姜、大枣—温胃和中补虚
备用方--或合良附丸、理中汤
可编辑课件PPT
随着现在社会节奏的加快,脾胃病的患病率也大 大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社会70%~80%的人 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脾胃病。
可编辑课件PPT
2
二.诊查要点
1、望舌象
望舌象包括望舌质,舌体,舌苔三部分。舌为心之 苗,舌质的色泽变化,舌体的形态改变,反映人体脏 腑的虚实和气血盛衰。舌苔是舌面上附着的苔状物, 由胃气的蒸腾所生,有苔质,苔色等变化,反映病位 的浅深,疾病的寒热性质,病邪的进退和胃气的有无 等。
可编辑课件PPT
3
《脾胃病讲座》课件
生冷食物
营养均衡:多 吃蔬菜、水果、 粗粮等富含纤
维的食物
适量运动:促 进消化,增强
体质
运动调理
适度运动:选择适 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如散步、慢跑、瑜 伽等
运动时间:每周至 少进行3-5次,每 次30-60分钟
运动强度:以微微 出汗为宜,避免过 度疲劳
运动后注意:及时 补充水分,避免受 凉感冒
Part Five
脾胃病患者的日常护理
心理护理
保持积极心态:避免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学会自我调节: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放松身心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沟通,获得支持 培养兴趣爱好:如阅读、绘画、音乐等,转移注意力,减轻心理压力
生活护理
饮食调理:清淡易消化, 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作息规律:保持充足的睡 眠,避免熬夜
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过度紧 张、焦虑、抑郁
调理方法
饮食调理:合理膳 食,避免辛辣、油 腻、生冷食物
生活习惯:保持良 好的作息习惯,避 免熬夜、过度劳累
运动调理:适当运 动,增强体质,提 高免疫力
情绪调理:保持心 情愉悦,避免过度 紧张、焦虑、抑郁
饮食调理
饮食规律:定 时定量,避免
暴饮暴食
饮食清淡:避 免辛辣、油腻、
脾胃湿热:表现为 口苦、口臭、大便 黏腻、舌苔黄腻等 症状
脾胃虚寒:表现为 胃痛、胃胀、胃寒、 腹泻等症状
脾胃实热:表现为 口干、口苦、大便 干结、舌苔黄厚等 症状
脾胃病的症状
●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
腹胀、腹痛、腹泻
●
恶心、呕吐、反酸
●口干、口苦、口臭源自●疲劳、乏力、失眠
●
皮肤干燥、粗糙、暗沉
●
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
营养均衡:多 吃蔬菜、水果、 粗粮等富含纤
维的食物
适量运动:促 进消化,增强
体质
运动调理
适度运动:选择适 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如散步、慢跑、瑜 伽等
运动时间:每周至 少进行3-5次,每 次30-60分钟
运动强度:以微微 出汗为宜,避免过 度疲劳
运动后注意:及时 补充水分,避免受 凉感冒
Part Five
脾胃病患者的日常护理
心理护理
保持积极心态:避免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学会自我调节: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放松身心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沟通,获得支持 培养兴趣爱好:如阅读、绘画、音乐等,转移注意力,减轻心理压力
生活护理
饮食调理:清淡易消化, 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作息规律:保持充足的睡 眠,避免熬夜
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过度紧 张、焦虑、抑郁
调理方法
饮食调理:合理膳 食,避免辛辣、油 腻、生冷食物
生活习惯:保持良 好的作息习惯,避 免熬夜、过度劳累
运动调理:适当运 动,增强体质,提 高免疫力
情绪调理:保持心 情愉悦,避免过度 紧张、焦虑、抑郁
饮食调理
饮食规律:定 时定量,避免
暴饮暴食
饮食清淡:避 免辛辣、油腻、
脾胃湿热:表现为 口苦、口臭、大便 黏腻、舌苔黄腻等 症状
脾胃虚寒:表现为 胃痛、胃胀、胃寒、 腹泻等症状
脾胃实热:表现为 口干、口苦、大便 干结、舌苔黄厚等 症状
脾胃病的症状
●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
腹胀、腹痛、腹泻
●
恶心、呕吐、反酸
●口干、口苦、口臭源自●疲劳、乏力、失眠
●
皮肤干燥、粗糙、暗沉
●
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
中医脾胃ppt课件
外感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是中医脾胃病常见 的病因之一。这些外邪通过侵犯人体表层,进而影响脾胃的 功能,导致疾病的产生。例如,风寒感冒可以引起食欲不振 、胃痛等症状。
内伤
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中医脾胃病 的另一常见病因。情绪波动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可以导致 脾胃功能失调,引发疾病。例如,长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 绪可以导致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脾胃虚寒,表现为胃痛、喜温 喜按、腹泻等症状。这通常是 由于饮食生冷、受寒所导致。 治疗上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为主要原则。
脾胃湿热,表现为口苦、胃痛 、恶心等症状。这通常是由于 饮食过度辛辣、油腻所导致。 治疗上以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为主要原则。
脾胃疾病的演变进程
初期
后期
多表现为实证,如感冒初期多表现为 风热感冒,治疗上以解表清热为主要 原则。
病理:虚、实、寒、热
虚证
实证
寒证
热证
脾胃虚弱,表现为食欲不振、 腹胀、腹泻、体重降落等。这 通常是由于长期饮食不规律、 过度劳累或慢性疾病所导致。 治疗上以健脾和胃、益气养血 为主要原则。
脾胃实热,表现为口渴、胃痛 、便秘等症状。这通常是由于 饮食过度辛辣、油腻所导致。 治疗上以清热泻火、通便为主 要原则。
饮食适度
不过饱也不过饥,避免增加脾胃 负担。
运动保健
适量运动
通过适量的运动,如漫步、慢跑、太极拳等,促 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避免过度劳累
过度劳累会破坏脾胃,应公道安排运动时间和强 度。
坚持锻炼
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
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舒畅
心情愉悦有助于脾胃的正常运转,避免因情绪波动导致的脾胃问 题。
多表现为虚证或寒证,如感冒后期可 能转为脾胃虚弱或脾胃虚寒,治疗上 以健脾和胃、温中散寒为主要原则。
内伤
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中医脾胃病 的另一常见病因。情绪波动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可以导致 脾胃功能失调,引发疾病。例如,长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 绪可以导致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脾胃虚寒,表现为胃痛、喜温 喜按、腹泻等症状。这通常是 由于饮食生冷、受寒所导致。 治疗上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为主要原则。
脾胃湿热,表现为口苦、胃痛 、恶心等症状。这通常是由于 饮食过度辛辣、油腻所导致。 治疗上以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为主要原则。
脾胃疾病的演变进程
初期
后期
多表现为实证,如感冒初期多表现为 风热感冒,治疗上以解表清热为主要 原则。
病理:虚、实、寒、热
虚证
实证
寒证
热证
脾胃虚弱,表现为食欲不振、 腹胀、腹泻、体重降落等。这 通常是由于长期饮食不规律、 过度劳累或慢性疾病所导致。 治疗上以健脾和胃、益气养血 为主要原则。
脾胃实热,表现为口渴、胃痛 、便秘等症状。这通常是由于 饮食过度辛辣、油腻所导致。 治疗上以清热泻火、通便为主 要原则。
饮食适度
不过饱也不过饥,避免增加脾胃 负担。
运动保健
适量运动
通过适量的运动,如漫步、慢跑、太极拳等,促 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避免过度劳累
过度劳累会破坏脾胃,应公道安排运动时间和强 度。
坚持锻炼
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
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舒畅
心情愉悦有助于脾胃的正常运转,避免因情绪波动导致的脾胃问 题。
多表现为虚证或寒证,如感冒后期可 能转为脾胃虚弱或脾胃虚寒,治疗上 以健脾和胃、温中散寒为主要原则。
中医脾胃病PPT课件
辨证要点 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
一 寒饮停胃证
概 念 寒邪犯胃,胃府失和之证
机制
饮食生冷 脘腹受凉
表现·分析
胃脘冷痛拘急,痛势急剧,得热痛减
--- 寒盛胃络拘急
呕恶 --- 胃失和降 吐后痛减 --- 吐后气机得畅 实寒证:面白肢冷,口淡不渴,或泛吐清水
舌苔白滑,脉沉紧或弦 ---寒饮停胃证
4、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
李老认为,人是有机的整体,脾胃与其他脏腑 相互依存,五脏六腑皆禀受脾胃之营养运化, 而发挥其生理作用。因而脾胃的病变必然影响 他脏腑,其他脏腑阴阳之失调也必然影响脾胃。 而在诸脏腑中,肝脏与脾胃的关系更为密切。 如情志伤肝,肝郁气滞,失其疏泄条达,横逆 脾胃可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即所谓木郁克土; 如饮食损伤脾胃;或久病脾胃虚弱,湿阻中焦, 肝气失其正常的疏泄条达,均可导致肝脾失调 或肝胃不和,即土壅木郁。
Agency
Concept추출
Client
제작물 컨펌
实证
寒湿困脾证
湿热蕴脾证
概述
胃的生理功能: 仓廪之官 水谷之海 主受纳, 腐熟水谷;
主降、喜润恶燥
胃气虚
胃阴虚
虚证
胃阳虚
寒饮停胃
胃热炽盛
实证
食滞胃脘
气滞胃脘
脾病辩证
一 脾气虚证
概 念 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之证
机制
禀赋不足 饮食不节 劳倦过度 思虑太过
辨证要点 脘腹痞闷、纳呆口苦 + 湿热见症
胃病辨证
一 胃气虚证
概 念 指胃气虚弱,胃失和降之证
机制
饮食不节,饥饱失常 劳倦过度,久病失养
表现·分析
A胃气虚,受纳腐熟功能减退:食少,胃脘隐 痛喜按,痞胀、食后尤甚
一 寒饮停胃证
概 念 寒邪犯胃,胃府失和之证
机制
饮食生冷 脘腹受凉
表现·分析
胃脘冷痛拘急,痛势急剧,得热痛减
--- 寒盛胃络拘急
呕恶 --- 胃失和降 吐后痛减 --- 吐后气机得畅 实寒证:面白肢冷,口淡不渴,或泛吐清水
舌苔白滑,脉沉紧或弦 ---寒饮停胃证
4、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
李老认为,人是有机的整体,脾胃与其他脏腑 相互依存,五脏六腑皆禀受脾胃之营养运化, 而发挥其生理作用。因而脾胃的病变必然影响 他脏腑,其他脏腑阴阳之失调也必然影响脾胃。 而在诸脏腑中,肝脏与脾胃的关系更为密切。 如情志伤肝,肝郁气滞,失其疏泄条达,横逆 脾胃可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即所谓木郁克土; 如饮食损伤脾胃;或久病脾胃虚弱,湿阻中焦, 肝气失其正常的疏泄条达,均可导致肝脾失调 或肝胃不和,即土壅木郁。
Agency
Concept추출
Client
제작물 컨펌
实证
寒湿困脾证
湿热蕴脾证
概述
胃的生理功能: 仓廪之官 水谷之海 主受纳, 腐熟水谷;
主降、喜润恶燥
胃气虚
胃阴虚
虚证
胃阳虚
寒饮停胃
胃热炽盛
实证
食滞胃脘
气滞胃脘
脾病辩证
一 脾气虚证
概 念 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之证
机制
禀赋不足 饮食不节 劳倦过度 思虑太过
辨证要点 脘腹痞闷、纳呆口苦 + 湿热见症
胃病辨证
一 胃气虚证
概 念 指胃气虚弱,胃失和降之证
机制
饮食不节,饥饱失常 劳倦过度,久病失养
表现·分析
A胃气虚,受纳腐熟功能减退:食少,胃脘隐 痛喜按,痞胀、食后尤甚
【正式版】脾胃病的饮食调理和中医治疗PPT
九戒不讲卫生。现已查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炎、溃疡和胃癌发病的元凶,它可 以通过餐具、牙具、接吻等相互传染。因此,讲究卫生,不混用他人的餐具、牙具,预 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预防各种胃病。
十戒滥用药物。不少药物对胃都有较大刺激,久服会损伤胃粘膜,导致糜烂性胃炎、出 血性胃炎以及溃疡的发生。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保泰松、消炎痛等,激素类药如强 的松、地塞米松等,抗菌药如红霉素等,注意应用这类药物时,要严格遵医嘱,慎而用 之。
睡前进食不仅影响睡眠,而且会刺激胃酸分泌,容易诱发溃疡。
精神长期疡焦愈虑紧合张,。会泛通过酸大脑事皮的层影患响植者物应神经少系统用,牛使胃肠功能紊乱,胃粘膜血管收缩,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过多,导致胃炎和 奶。 溃疡的发生。
保持思想松弛,精神愉快。
睡前进食不仅影响睡眠,而且会刺激胃酸分泌,容易诱发溃疡。
定如时稀定 饭量、:细9要面.做条注到、每牛意餐奶防食、量软寒适米度饭:,、每豆胃日浆部、3餐鸡定受蛋时、凉,瘦到肉后了、规会豆定腐时使和间豆胃,制不品的管;肚功子饿能不受饿,损都应,主动故进要食,注避免意过饥胃或部过饱保。 暖 不要受寒。 因此,除急性发作期并发出血、呕血的短期少食多餐外,平时应坚持一曰三餐规律进食。
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的含量,能有效发挥胃的功能,保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病能力。
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的含量,能有效发挥胃的功能,保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病能力。
11.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 维生素C的含量,能有效发挥胃的功能,保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 病能力。因此,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
规律饮食: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
十戒滥用药物。不少药物对胃都有较大刺激,久服会损伤胃粘膜,导致糜烂性胃炎、出 血性胃炎以及溃疡的发生。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保泰松、消炎痛等,激素类药如强 的松、地塞米松等,抗菌药如红霉素等,注意应用这类药物时,要严格遵医嘱,慎而用 之。
睡前进食不仅影响睡眠,而且会刺激胃酸分泌,容易诱发溃疡。
精神长期疡焦愈虑紧合张,。会泛通过酸大脑事皮的层影患响植者物应神经少系统用,牛使胃肠功能紊乱,胃粘膜血管收缩,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过多,导致胃炎和 奶。 溃疡的发生。
保持思想松弛,精神愉快。
睡前进食不仅影响睡眠,而且会刺激胃酸分泌,容易诱发溃疡。
定如时稀定 饭量、:细9要面.做条注到、每牛意餐奶防食、量软寒适米度饭:,、每豆胃日浆部、3餐鸡定受蛋时、凉,瘦到肉后了、规会豆定腐时使和间豆胃,制不品的管;肚功子饿能不受饿,损都应,主动故进要食,注避免意过饥胃或部过饱保。 暖 不要受寒。 因此,除急性发作期并发出血、呕血的短期少食多餐外,平时应坚持一曰三餐规律进食。
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的含量,能有效发挥胃的功能,保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病能力。
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的含量,能有效发挥胃的功能,保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病能力。
11.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 维生素C的含量,能有效发挥胃的功能,保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 病能力。因此,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
规律饮食: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9/12
1
科室简介
西安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 一体的综合性科室,成立于八十年代初期,科室技术力 量雄厚,中医特色突出,开展了中药穴位贴敷配合电磁 波、药穴指针疗法、中药直肠滴入、中药消化道内镜介 入、穴位注射、辨证施善指导及针灸等绿色中医特色疗 法。多年来经过全科同志共同努力,对消化系疾病治疗 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显著。
2019/9/12
10
中药直肠滴入
中药直肠滴入是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是根据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 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临床给药技术,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给 药途径。 • 优点:
直肠黏膜血液循环旺盛,吸收能力强。药物通过直肠吸收后,一是通过 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管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既防止和减少 药物在肝脏中发生变化,又避免了胃和小肠对药物的影响;二是通过直肠上 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代谢后,再循环至全身;三是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 收后,通过乳糜池、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
2019/9/12
14
2019/9/12
15
201/12
11
2019/9/12
12
• 适应症:溃疡性结肠炎 • 禁忌症:凡肛门,直肠,结肠术后,严重腹泻,肛门疾病,急腹症,疑有肠坏死及
穿孔,女性月经期,产褥期等 。
• 操作方法:
2019/9/12
13
注意事项: 1、操作前嘱咐患者先排便。 2、病变部位在直肠、乙状结肠取左侧卧位,在回盲肠部取右侧卧位并垫高臀 部。 3、控制药液温度在39-41℃之间,温度过高或过低,患者均可出现便意。 4、在操作时,动作要轻柔,插入深度15-20cm,药液流而不畅时,可将导 尿管向外抽动或向里轻轻插入即可。 5、滴入药液量不超过200ml。 6、保留药液应在1小时以上。
2019/9/12
2
中药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治疗疾病依据祖国医学的经 络学说。它属灸法的延伸。选择健脾益气,和胃止痛,祛风散寒等中药制成 药膏 ,在特定的穴位上贴敷,起到腧穴刺激和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 专门用于治疗胃肠疾病,具有治病防病,增强抵抗力的独特疗效,且操作方 便,毒副作用小。 • 适应症:慢性肠胃炎、慢性腹泻、功能性消化不良、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 结肠炎、肠功能紊乱以及便秘等。 • 禁忌症:高热体温超过38.5℃;实热证患者;特殊体质及皮肤病患者;皮肤 对药物极度敏感者;孕妇。
2019/9/12
6
足三里穴位图
取穴方法:小腿前外侧, 犊鼻穴(外膝眼)下3 寸,胫骨前缘一横指。
2019/9/12
7
• 常用药物: 1.中药制剂 如生脉、黄芪注射液等。 2.维生素类制剂 如维生素B1、B6、B12注射液等。
• 操作方法:
2019/9/12
8
2019/9/12
9
注意事项: 1、极度疲乏、饥饿或精神紧张时慎用。 2、局部皮肤有感染、瘢痕或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禁用。 3、穴位注射时,必须避开神经干,亦不能将药液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 管内。 4、颈项、胸背部腧穴注射时,不能过深,以防误伤重要脏器。 5、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等穴不宜作穴位注射。
2019/9/12
3
• 取穴方法:
同身寸:是指以患者本人体表某些部位折定分寸,作为量取穴位的长度单位。
胃痛、胃痞
泄泻、便秘
中脘 (剑突与脐中连线的中点)
4寸
2寸
2寸
天枢 神阙 天枢
3寸
关元
下脘
2寸
2寸
2寸
天枢 神阙 天枢
1.5 寸
气海
2019/9/12
4
腹部穴位图
2019/9/12
5
水针疗法
足三里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 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 功能。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 等。足三里作为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要穴,现代常用于治 疗急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胃痉挛,急慢性 胰腺炎,食欲减退,赢瘦虚弱,口腔疾患,腹膜炎,便秘等症.此穴 主治甚广,为全身强壮穴.
1
科室简介
西安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 一体的综合性科室,成立于八十年代初期,科室技术力 量雄厚,中医特色突出,开展了中药穴位贴敷配合电磁 波、药穴指针疗法、中药直肠滴入、中药消化道内镜介 入、穴位注射、辨证施善指导及针灸等绿色中医特色疗 法。多年来经过全科同志共同努力,对消化系疾病治疗 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显著。
2019/9/12
10
中药直肠滴入
中药直肠滴入是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是根据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 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临床给药技术,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给 药途径。 • 优点:
直肠黏膜血液循环旺盛,吸收能力强。药物通过直肠吸收后,一是通过 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管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既防止和减少 药物在肝脏中发生变化,又避免了胃和小肠对药物的影响;二是通过直肠上 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代谢后,再循环至全身;三是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 收后,通过乳糜池、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
2019/9/12
14
2019/9/12
15
201/12
11
2019/9/12
12
• 适应症:溃疡性结肠炎 • 禁忌症:凡肛门,直肠,结肠术后,严重腹泻,肛门疾病,急腹症,疑有肠坏死及
穿孔,女性月经期,产褥期等 。
• 操作方法:
2019/9/12
13
注意事项: 1、操作前嘱咐患者先排便。 2、病变部位在直肠、乙状结肠取左侧卧位,在回盲肠部取右侧卧位并垫高臀 部。 3、控制药液温度在39-41℃之间,温度过高或过低,患者均可出现便意。 4、在操作时,动作要轻柔,插入深度15-20cm,药液流而不畅时,可将导 尿管向外抽动或向里轻轻插入即可。 5、滴入药液量不超过200ml。 6、保留药液应在1小时以上。
2019/9/12
2
中药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治疗疾病依据祖国医学的经 络学说。它属灸法的延伸。选择健脾益气,和胃止痛,祛风散寒等中药制成 药膏 ,在特定的穴位上贴敷,起到腧穴刺激和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 专门用于治疗胃肠疾病,具有治病防病,增强抵抗力的独特疗效,且操作方 便,毒副作用小。 • 适应症:慢性肠胃炎、慢性腹泻、功能性消化不良、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 结肠炎、肠功能紊乱以及便秘等。 • 禁忌症:高热体温超过38.5℃;实热证患者;特殊体质及皮肤病患者;皮肤 对药物极度敏感者;孕妇。
2019/9/12
6
足三里穴位图
取穴方法:小腿前外侧, 犊鼻穴(外膝眼)下3 寸,胫骨前缘一横指。
2019/9/12
7
• 常用药物: 1.中药制剂 如生脉、黄芪注射液等。 2.维生素类制剂 如维生素B1、B6、B12注射液等。
• 操作方法:
2019/9/12
8
2019/9/12
9
注意事项: 1、极度疲乏、饥饿或精神紧张时慎用。 2、局部皮肤有感染、瘢痕或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禁用。 3、穴位注射时,必须避开神经干,亦不能将药液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 管内。 4、颈项、胸背部腧穴注射时,不能过深,以防误伤重要脏器。 5、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等穴不宜作穴位注射。
2019/9/12
3
• 取穴方法:
同身寸:是指以患者本人体表某些部位折定分寸,作为量取穴位的长度单位。
胃痛、胃痞
泄泻、便秘
中脘 (剑突与脐中连线的中点)
4寸
2寸
2寸
天枢 神阙 天枢
3寸
关元
下脘
2寸
2寸
2寸
天枢 神阙 天枢
1.5 寸
气海
2019/9/12
4
腹部穴位图
2019/9/12
5
水针疗法
足三里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 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 功能。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 等。足三里作为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要穴,现代常用于治 疗急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胃痉挛,急慢性 胰腺炎,食欲减退,赢瘦虚弱,口腔疾患,腹膜炎,便秘等症.此穴 主治甚广,为全身强壮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