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梁启超对文献学的贡献

合集下载

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的贡献和影响

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的贡献和影响

二:论述:谈谈梁启超在近代文学史上的贡献及其史学上的价值梁启超是晚清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的领袖,又是晚清杰出的文学大家,他在文学上致力于文学革新,倡导文学革新运动,为中国文学逐渐摆脱封建文学的羁绊,促使中国文学近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我就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的贡献及其史学上的价值予以论述。

一、贡献:(一)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梁启超(1873—1929)在中国传统文学向新文学过渡中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方面,梁启超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

1898年,梁启超著有一篇关于翻译的万言文章《论译书》,被徐志啸认为是“近代文坛上第一篇提倡翻译、专论翻译的专门文章”,为中国的翻译理论、近代的中外文学关系做出了贡献。

他的翻译观对于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的创新性、经济的目的性两方面。

1、意识形态的创新性a以政治小说作为文学的翻译题材梁启超是提倡翻译西洋文学的第一人,取政治小说为文学翻译的题材,主张一种宜教启蒙的翻译观。

戊戌变法后,他在亡命日本的军舰上,随阅随译了《佳人奇遇》。

作为近代第一部译出的政治小说,《佳人奇遇》是梁启超翻译译印政治小说理论的第一次具体实践,拉开了晚清政治小说翻译的序幕。

1902年,他又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卷,第一期),文中将他的翻译外国小说,推动社会进步,改造社会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梁氏小说翻译理论改变了社会上对翻译小说的歧视,繁荣了晚清小说翻译事业,迎来了文学翻译的兴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热衷于西洋文学的翻译家和一批西方文学翻译名著。

如林纾在1899年翻译出版了(巴黎茶花女遗事),1901年又翻译了(黑奴吁天录),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随后又有周桂笙、徐念慈、、包天笑、陈鸿壁等著名文学翻译家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

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梁氏小说翻译理论影响之大!b以日文转译作为文学翻译的策略甲午以后的中国形势日趋危急,梁启超认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必须振兴中国翻译事业。

梁启超的_文献学_概念的历史地位和影响_彭树欣

梁启超的_文献学_概念的历史地位和影响_彭树欣

梁启超的 文献学 概念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彭树欣(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32)摘 要 梁启超是 文献学 概念的最早提出者和阐释者,但学界对这一概念的提出和阐释的意义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实,这一概念的提出和阐释,标志着中国 现代 文献学的萌芽,其内容影响了郑鹤声兄弟和张舜徽的文献学思想。

关键词 梁启超;文献学; 现代 文献学;郑鹤声;张舜徽中图分类号 G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1167(2010)06-0289-04梁启超是中国文献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学界普遍认为,梁启超是 文献学 概念的最早提出者,并对这一概念有所阐释。

但是,总的来说,认识还不够深入。

笔者在 梁启超: 文献学 的最早提出者和阐释者 一文中(见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7年第5期)对梁启超 文献学 概念的丰富内涵展开了充分论述。

本文旨在进一步论述其历史地位和影响,以便梳理 现代 文献学的发展源流。

梁启超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1923年)在其学术著作和文章(其学术著作由著名出版社出版发行,其文章发表在有影响的报刊上)以及对学生的讲演和授课中,屡次使用 文献学 一词,并对其作出了阐释。

随着梁氏的著述和讲义在当时和后世的流传,其 文献学 概念,在中国 现代 文献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1 梁启超的 文献学 概念在 现代 文献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在梁启超以前中国只有 校雠学 的概念,而没有 文献学 的概念。

张舜徽说: 我国古代,无所谓文献学,而从事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学者,在过去称之为校雠学家。

所以,校雠学无异成了文献学的别名。

1 P3但是,文献学和校雠学毕竟有区别。

校雠学作为一门学问,在中国古代早已存在,南宋出现了第一部校雠学的专书 郑樵的 通志 校雠略 ;清代章学诚 校雠通义 的诞生,则标志着校雠学趋于成熟。

此外,现代也出现了大批校雠学的著作。

而文献学则是20世纪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新的学科体系的分化组合和文献环境发展变化的产物。

论梁启超对文献学的贡献

论梁启超对文献学的贡献

轻 易怀疑 。清初最勇 于疑古 的人应 推姚 际恒 。此后 专为辩证一 部或 者 。 几 部伪书著 为专篇者有 :阎若璩 《 文 尚书 疏证 》 ,惠栋 《 文 尚 古 古 l. 代 之社会 状态 ,吾 侪 据各方 面 之资料 ,总 可 以推 见崖 1 各时 书 考 》。特别 是 阎氏书将千余 年来立 于学官 的 《 文尚书 》 为伪 略 。若 某书 中所 言其 时代之状 态 ,与情 理相去悬 绝者。 古 定 书 ,梁 氏大赞 从此 以后一切经 文皆可 以成为 可研究 的问题 , 了清 开 1. 时代 之思 想其 进化 阶段 , 自有一 定 。若 书 中所表现 之思 2各
则 考证学能 否成一宗 派 ,盖未 可知 。夫 无考证 学则是 无清学也 ,故
5 书原本 ,经前 人称 引 ,确有 左证 。而今本 与之歧异者 ,则 . 真
言清学必 以此 时期为 中坚 。道咸 以后 ,考证 学派 出现分裂 , 典 由 经 今 本必 伪 。
大 师发掘 已略尽 ,而所余 者不过糟 粕 ,以致晚清 出现今古 文之争 。 6 书题某 人撰 ,而书 中所载 事迹在 本人后 者 ,则其 书或全伪 . 其 其 次 ,对 辨伪 学史 的研 究 。他 在 《 中国近 三 百年 学术 史 》中 或一部 分伪 。 论 及到 :辨 伪的工 作 由来 已久 。 《 书・ 文 志 》明注 “ 汉 艺 依托 ”者 7 书虽 真 ,然 一部分 经后人 窜乱 之迹既确凿 有据 ,则对于其 . 其 七, “ 似依托 ”者三 , “ 增加 ”者一 ,隋僧 法经著 《 众经 目录 》, 书 之全 体须慎加 鉴别 。 别 立 “ 伪” 一 门 ,可 惜 怎样 辨法 ,未 得 他们 说 明 。宋人 疑古 最 疑 8书中所育确 与事实相 反者 ,则其书必 伪 。 . 勇 ,如 司马光 疑 《 子 》,朱 熹疑 《 礼 》。晚 明胡应麟著 《 孟 周 四部

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的贡献和影响精编版

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的贡献和影响精编版

二:论述:谈谈梁启超在近代文学史上的贡献及其史学上的价值梁启超是晚清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的领袖,又是晚清杰出的文学大家,他在文学上致力于文学革新,倡导文学革新运动,为中国文学逐渐摆脱封建文学的羁绊,促使中国文学近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我就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的贡献及其史学上的价值予以论述。

一、贡献:(一)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梁启超(1873—1929)在中国传统文学向新文学过渡中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方面,梁启超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

1898年,梁启超著有一篇关于翻译的万言文章《论译书》,被徐志啸认为是“近代文坛上第一篇提倡翻译、专论翻译的专门文章”,为中国的翻译理论、近代的中外文学关系做出了贡献。

他的翻译观对于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的创新性、经济的目的性两方面。

1、意识形态的创新性a以政治小说作为文学的翻译题材梁启超是提倡翻译西洋文学的第一人,取政治小说为文学翻译的题材,主张一种宜教启蒙的翻译观。

戊戌变法后,他在亡命日本的军舰上,随阅随译了《佳人奇遇》。

作为近代第一部译出的政治小说,《佳人奇遇》是梁启超翻译译印政治小说理论的第一次具体实践,拉开了晚清政治小说翻译的序幕。

1902年,他又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卷,第一期),文中将他的翻译外国小说,推动社会进步,改造社会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梁氏小说翻译理论改变了社会上对翻译小说的歧视,繁荣了晚清小说翻译事业,迎来了文学翻译的兴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热衷于西洋文学的翻译家和一批西方文学翻译名著。

如林纾在1899年翻译出版了(巴黎茶花女遗事),1901年又翻译了(黑奴吁天录),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随后又有周桂笙、徐念慈、、包天笑、陈鸿壁等著名文学翻译家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

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梁氏小说翻译理论影响之大!b以日文转译作为文学翻译的策略甲午以后的中国形势日趋危急,梁启超认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必须振兴中国翻译事业。

近代小说理论的发展及梁启超的重要贡献

近代小说理论的发展及梁启超的重要贡献

近代小说理论的发展及梁启超的重要贡献
一、近代小说理论的发展
1.在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发表前,严复、夏曾佑在他们所办的《国闻报》上曾发表了《本馆附印说部缘起》,虽然没有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但是他们对小说和变法维新的政治改革之关系、小说在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新思想新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等的认识是一致的。

2.夏曾佑写的《小说原理》与梁文相呼应,其基本思想和梁启超是一致的,但是他也看到了这种宣传政治改革的“导世”小说,往往难于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3.在“小说界革命”号召下,出现了很多有关小说理论批评的论著,其范围不仅限于改良主义的小说理论,而且也涉及很多对古典小说的评价文体以及有关翻译小说的理论。

如吴趼人、李伯元、王钟麟、黄人、林纾等都是很重要的小说理论批评家。

二、梁启超在近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中的重要贡献
1.他引进西方新思想新精神,主张文学救国,提倡“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2.他能运用西方的新思维、新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学,从而使传统的文学理论批评发生了质的变化,为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打开了通路。

(1)对小说的分类已经抛弃了传统以题材内容分类的方法,而
把它们分为“理想派”和“写实派”。

(2)把中国古代韵文里的感情表现,分别从感情内容的表现特点和创作方法的表现特点作了分类。

从内容上说可以分为:奔迸的表情法、迴荡的表现法、蕴藉的表现法等;从创作方法上说又可以分为:象征派的表情法、浪漫派的表情法、写实派的表情法。

这些都为促进文学理论批评由古代向现代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梁启超的学术贡献

梁启超的学术贡献

梁启超的学术贡献导语: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是20世纪前期创建我国近代史学理论的代表人物。

下面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梁启超的故事,欢迎阅读,谢谢!【梁启超简介】梁启超(1873年~1929年),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汉族,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

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事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关于梁启超的学术贡献】新史学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是20世纪前期创建我国近代史学理论的代表人物。

他前期发表的'《中国史叙论》,《新史学》对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史学进行了较为系统和猛烈的批判,并且大呼“史学革命”。

继此,他又撰写了一系列论著,构建其资产阶级的新史学理论体系,如《中国历史研究法》和《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等,集中反映了梁启超的史学观及其突出贡献,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接连发表震动一时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猛烈抨击封建史学,倡导“史学革命”,较系统地阐述了有关史学功用、历史哲学、治史态度和方法等一系列资产阶级史学主张。

目录学梁启超一生于目录学贡献卓越,代表著作有《西学书目表》在分类、著录上有创新,类分学、政、教,实有“西学”、“政学”两类,这个分类体系,突破了被订为“永制”的四部分类体系,为近代西方图书分类法的输入和我国新分类法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该目著录西学书籍400种,西政书籍168种,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成书。

其他目录学著作有《西书提要》、《东籍月旦》、《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读书分月课程》、《东原著书纂校书目考》、《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佛经目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汉书·艺文志渚子略考释》等10余种。

略论梁启超的历史文献学思想

略论梁启超的历史文献学思想
[ !] ( "#’ ) 吾侪应认为正当之史料, 自无待言” 。 在肯定旧史学史料价值的同时, 梁启超对旧史学的
评价也逐渐趋于理性。他分析了中国史学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 指出旧史学的成功与不足, 强 调指出: “ 至其持论多有为吾侪所不敢苟同者, 则时代使然, 环境使然, 未可以居今日而轻谤前
[ !] ( "!’ ) 辈也” 。 这反映了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随着 《 中国历史研究法》 的面世, 梁启超对旧史
作为近代的史学家, 梁启超在中国史学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史学理论、 史学思 想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文旨在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对其史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探 讨。

"$ 世纪初期是中国社会变化较为剧烈的时期, 也是梁启超对史学革新的强调最为激烈的 时期。梁启超这时期对史学革新的重视是基于以史学培养民众爱国心的需要。他指出: “二 十世纪是民族主义立国之世纪” , 要抵抗列强的侵略, 必须发扬中国的民族主义, 而要做到这 一点, 史学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武器。 “ 史学者, 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 国民之明镜也, 爱
[ !] ( "#$%#& ) 何之人所作半通不通之笔记, 亦可作等夷视也” 。
在 《 新史学》 中, 梁启超指出旧史学不能别择, 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在 《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 他则从史料的角度指出了旧史杂博的长处, 认为它保存了大量的史料, 扩展了治史者的选 择范围。他还从史料的角度指出, “ 所谓别史、 杂史、 杂传、 杂记之属, 其价值实与正史无异” 。 在肯定旧史学的史料价值的同时, 梁启超进一步指出, 旧史因 “ 著作年代、 著作者之性格、 学 识、 所著书之宗旨、 体例等种种差别, 而其所含史料之价值, 亦随而不同” 。在他看来, 二十四 史虽然为史学研究提供了资料上的便利, 但这种资料价值并不相同, 只有用分析和批评的眼光 进行选择, 才能发现史料价值之所在。他认为, 以人物传记为主的纪传体, 可以通过对人物活 动环境的观察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这种通过文字资料透露的信息, 有助于治史者理解当时 的社会。 “ 吾侪所最渴需之史料, 求诸其正笔而不得者, 求诸其涉笔而往往得之。此列传之所 为可贵也” 。梁启超在 《 新史学》 中否定了旧史学的研究方法、 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 主张随着 时代的变迁, 史学研究的重心和价值亦应随之发生转换。在 《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 他则肯定 了旧史学在保存资料方面的功用, 指出其不容忽视的史料价值: “ 旧史专以记载史事为职志,

梁启超对近代中国文化的贡献

梁启超对近代中国文化的贡献

梁启超对近代中国文化的贡献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对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以其独特的思想观点和广泛的学识,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先,梁启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判。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封建思想束缚了社会的发展,阻碍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因此,他主张要摒弃传统文化中的部分陈旧观念,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梁启超提出了“废除儒家”、“废除孔子”等观点,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他的观点虽然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但也为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次,梁启超对西方文化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和借鉴。

他深入研究了西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知识,将西方的先进理念引入中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理论支持。

梁启超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相结合,寻求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他的学术研究和思想观点对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此外,梁启超还积极参与社会改革运动,为中国的社会变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积极参与了戊戌变法运动,主张变法兴学,推动政治、经济和教育等领域的改革。

梁启超主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提倡个人的自强和国家的强盛,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他的社会活动和政治参与,为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之,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对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为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他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借鉴,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理论支持;他的社会活动和政治参与,为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梁启超的贡献不仅是在理论层面上的,更是在实践层面上的,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梁启超的学术贡献

关于梁启超的学术贡献

三一文库()〔关于梁启超的学术贡献〕导语: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是20世纪前期创建我国近代史学理论的代表人物。

下面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梁启超的故事,欢迎阅读,谢谢!▲【梁启超简介】梁启超(1873年~1929年),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汉族,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

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事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关于梁启超的学术贡献】▲新史学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是20世纪前期创建我国近代史学理论的代表人物。

他前期发表的《中国史叙论》,《新史学》对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史学进行了较为系统和猛烈的批判,并且大呼“史学革命”。

继此,他又撰写了一系列论著,构建其资产阶级的新史学理论体系,如《中国历史研究法》和《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等,集中反映了梁启超的史学观及其突出贡献,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接连发表震动一时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猛烈抨击封建史学,倡导“史学革命”,较系统地阐述了有关史学功用、历史哲学、治史态度和方法等一系列资产阶级史学主张。

▲目录学梁启超一生于目录学贡献卓越,代表著作有《西学书目表》在分类、著录上有创新,类分学、政、教,实有“西学”、“政学”两类,这个分类体系,突破了被订为“永制”的四部分类体系,为近代西方图书分类法的输入和我国新分类法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该目著录西学书籍400种,西政书籍168种,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成书。

梁启超在辑佚学理论方面的成就

梁启超在辑佚学理论方面的成就

梁启超在辑佚学理论方面的成就
臧其猛
【期刊名称】《巢湖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10)005
【摘要】梁启超是近代国学大师,他在文献学理论创新上取得巨大成就,在辑佚学上主要讨论了辑佚产生原因、辑佚起源、辑佚的界定、辑佚的取材、鉴定辑佚书优劣标准、辑佚的价值等理论问题,开启了辑佚理论研究的先河,奠定了辑佚学的理论基础.
【总页数】4页(P135-138)
【作者】臧其猛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7.35
【相关文献】
1.四库馆臣辑佚宋人笔记的成就——以辑佚《永乐大典》所载宋人笔记为例 [J], 赵龙
2.略论梁启超先生的辑佚学思想 [J], 彭忱
3.论郑樵《校雠略》在辑佚方面的成就 [J], 伍媛媛
4.试比较刘咸炘和梁启超的辑佚学思想 [J], 顾文杰
5.试比较刘咸炘和梁启超的辑佚学思想 [J], 顾文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梁启超辑佚学总结

梁启超辑佚学总结

梁启超辑佚学总结引言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在改革时期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和社会问题的理论,其中包括对佚学的研究。

本文将总结和概述梁启超关于佚学的观点,并探讨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佚学的定义和背景佚学一词源于《周易·内视篇》,最早用于形容那些研究经典而非实践的学者。

梁启超对佚学的定义是指“避世到山林的学者”,他们将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来,关注经典而忽视现实问题。

佚学者主张忽视现实,将注意力集中在精神追求上,但这种观点一度遭到梁启超的批评。

梁启超对佚学的批评梁启超认为佚学者关注太多于传统经典的研究,而忽视了当时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他指出,佚学者没有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实质性的贡献,他们的研究成果只停留在纸面上,无法应用于实践。

梁启超批评佚学者缺乏与社会接触和交流的能力,他们无法站在社会的角度思考问题,因而难以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

佚学与实用主义的冲突佚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实用主义的批评。

实用主义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应用性,而佚学者则倾向于追求纯粹的知识和内心的满足。

梁启超认为,仅仅追求知识的纯粹性是不够的,人们应该关注知识的应用和社会问题的解决。

他主张知识应该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服务,而不仅仅是个体的精神追求。

佚学的启示与现代教育虽然梁启超对佚学持有批评的态度,但他也肯定了佚学对于精神追求的重要性。

梁启超认为,人们应该在纷繁的世事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坚持精神上的追求。

然而,他也要求人们应该把这种精神追求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关注他们对于知识的掌握。

教育应该让学生能够站在社会的角度思考问题,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

除了传授知识,教育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具备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重个体的发展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梁启超对文献学的贡献

梁启超对文献学的贡献

梁启超对文献学的贡献
罗欣
【期刊名称】《高校图书馆工作》
【年(卷),期】1992(000)004
【摘要】梁启超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典型代表之一,同时又是中国近代蜚声中外的著名学者。

他在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梁启超的学术著作不仅涉及哲学、史学、文学、经济、法律、道德、宗教,而且在文献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近现代文献学的创立和发展,是从“新史学”的代表梁启超开始的。

关于“文献学”。

【总页数】6页(P63-67,76)
【作者】罗欣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6
【相关文献】
1.浅谈梁启超对中国图书馆学及文献学的贡献 [J], 姜春雷;
2.谈梁启超对文献学的贡献 [J], 李胜春
3.浅谈梁启超对中国图书馆学及文献学的贡献 [J], 杜文娟
4.浅谈梁启超对中国图书馆学及文献学的贡献 [J], 杜文娟
5.梁启超对文献学的初步探索和贡献 [J], 彭树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梁启超对于国学研究的开创性贡献

梁启超对于国学研究的开创性贡献

梁启超对于国学研究的开创性贡献连燕堂内容提要 “国学”相对于“外学”,是20世纪初产生的一种新概念。

梁启超对于这一新概念的产生、确立和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梁启超是早期国学研究中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是最早使用新观点、新方法、新形式研究国学的资产阶级学者,是“五四”时期胡适派国学研究的先导。

他在研究工作中形成的批评、继承和发展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国学观,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乃至指导意义。

关键词 国学 开创性 梁启超大家都知道晚年的梁启超是一位著名的国学大师,他是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的四大教授之一,同时也到其他学校授课和演讲,他给青年学子开过《国学入门书目及其读法》,讲过《治国学的两条大路》,他著作的《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以及墨子研究、佛学研究等等,都是国学研究方面的经典性著作,至今仍不失其学术价值。

不过,本文想要说的是,梁启超更重要的贡献还在于他在现代国学研究开创期的开创作用、推动作用和示范作用。

姑试论之。

上篇 “国学”观念之产生与概念之界定“国学之名,古无有也。

1935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了一本《国学讲话》,作者王缁尘一开头就指出:“国必国与国对待,始有国家观念,于是始以己国之学术称为国学。

”他的意见是正确的。

不过他又说:学之称始于清末,首定此名之人,今已无从确知。

”当代学者大多认为“国学”一词1902年才开始出现,但究竟谁是首创者,仍然无从确指。

对此笔者亦不敢断言。

不过笔者认为,国学观念的出现,原是时代思潮的产物,在不能确定发明者“第一个人”的情况下,不妨先圈定“第一批人”,并且认为梁启超是这第一批人中最有影响的一个。

中国人主动了解和输入外国的知识、学问,是从鸦片战争时期开始的。

不过那时人们还把西方文明称为“夷情”、“夷事”、“夷技”、“夷言”,潜意识里透着一丝鄙夷,还没有所谓“学”的概念。

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梁启超

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梁启超

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梁启超发表时间:2012-05-21T14:40:29.877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2月(上)供稿作者:王印策[导读] 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图书馆的贡献是无人可比的,他是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

王印策(永城职业学院语言文化系河南永城 476600)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2-0000-01摘要:梁启超的一生为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办书藏到流亡海外时期对海外近代图书馆的密切关注,再到完全息影政坛后一身兼数个图书馆的馆长,最后到临逝世之前口头遗嘱将一生所藏书籍及自己的著作全部捐献给北京图书馆,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图书馆的贡献是无人可比的,他是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

关键词:梁启超图书馆书藏中国近代梁启超(1873-1929)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

他的一生亦官亦学,但最后终因无法适应官场而完全结束政治生涯转入对学问的研究,梁启超对学问的研究是以其博大而著称的,他一生涉及的领域颇多。

纵观其一生对文化事业方面的成就,图书馆事业显然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说他是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综合其一生,可将其对图书馆事业的贡献分为重要的二个时期来论述,其间各有侧重方面。

一、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对图书馆事业的关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梁启超在积极寻求强国御侮的道路上逐渐认识到,中国要真正强大起来光靠变法是不行的,首先要开民智,了解和吸收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培养适合中国的新人才。

对此,他进行了多种尝试,比如兴学会,创报刊,办书藏等,其中办书藏就是梁启超对图书馆领域的首次涉及。

(一)万木草堂书藏1890年,梁启超始结识康有为并为之折服,与是拜康为师,就学于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

就在此时,梁启超和其他改良派一起设立了万木草堂书藏。

在《万木草堂书藏征捐图书启》中,梁启超论述了中外书藏所发挥的作用;“伦敦大书楼藏书至5千万余卷,入楼借阅之人岁以亿万计,其各地域邑都会莫不有书楼……此所以举国皆学,而富强甲于天下也。

简析梁启超对文献学的贡献95

简析梁启超对文献学的贡献95
1.1主要文献学成就
他一生著述宏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他对中国近现代文献学的创立和发展起了奠基作用。1920年,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中首次提出了“文献学”的概念;[1]1923年,他在《读书法讲义》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文献学”的概念,[2]梁启超既是“文献学”又是“中国文献学”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他还提出了改造旧史编写的办法等七项主张,并对考证之学作带有辩证观点的陈述。至于他的《古书之真伪及其年代》(姚名达等笔录),则是我国近现代第一部文献辩伪的理论专著。所有这些,在中国近现代文献学史上都具有开创意义。
简析梁启超对文献学的贡献
摘要:梁启超在文献学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中国文献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主要从梁启超辨伪思想、目录学思想、图书分类体系及校勘等方面来简述其文献学贡献。
关键词:梁启超;文献学;贡献
1引言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这里,笔者主要从四方面略述梁启超在文献学方面的贡献:辨伪思想、目录学思想、分类思想、校勘学思想。
2辨伪思想
“中国旧学,十有九是书本上学问,而中国伪书又极多,所以辨伪书为整理旧学里头很重要的一件事。”[3]在我国,汉代时学者已经开始文献辨伪工作,但真正把辨伪当成一门学科,则首推民国时期的梁启超。他于20年代撰写《中国历史研究法》(1921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4年)、《古书真伪及其年代》(1927年)等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构建了新史学的理论体系,且以理性的思考,运用近代科学的方法,构建辨伪学理论框架。在这几部书中,他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对辨伪的必要性、伪书的种类、作伪原因、辨伪的方法、伪书的价值等方面,都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梁启超对晚清文学革命的作用及影响

梁启超对晚清文学革命的作用及影响

梁启超对晚清文学革命的作用及影响晚清文学革命的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梁启超的贡献也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一、散文的解放甲午战争以后,新派学者竞相著述,一般地说,他们使用的都不是原来意义的古文。

康有为、谭嗣同、严复,章太炎等都以自己的实践,不同程度地改变着古文的风貌。

至少也使古文由无用变为有用,由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变为宣传维新,鼓动革命的工具,由束缚思想的枷锁变为传播新思想的利器,为文体改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就连以古文家自居的林纾,实际上也打破了桐城派的樊篱。

但比较起来,坚持文体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当首推梁启超。

他的学生吴其昌在《梁启超》一书中说:“当时一班青年文豪,各自推行着各自的文体改革运动.如寒风凛冽中,红梅、腊梅、苍松、翠竹、山茶、水仙,虽各有各的芬芳冷艳,但在我们今日立于客观地位平心论之;谭嗣同之文,学龚定庵,壮丽顽艳,而难通俗。

夏曾佑之文,更杂以《庄子》及佛语,更难问世。

章炳麟之文,学王充《论衡》,高古淹雅,亦难通俗。

严复之文,学汉魏诸子,精深邃密,而无巨大气魄。

林纾之文,宗绪柳州而恬逸条畅,但只适小品。

陈三立、马其昶之文,祧祢桐城而格局不宏。

章士钊之文,后起活泼,忽固执桐城,作茧自缚。

至于雷鸣潮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时或哀感曼鸣,长歌代哭,湘兰汉月,血沸神销,以饱带情感之笔,写流利畅达之文,洋洋万言,雅俗共赏,读时则摄魂忘疲,读竟或怒发冲冠,或热泪湿纸,此非阿谀,惟有梁启超之一文如此耳!”这里对各家的评论未必尽是,但从整体上看,我以为这个比较是恰当的,符合实际的。

梁启超的散文所以能吸引当时的读者,首先是因为它有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的思想内容。

从《时务报》起,他就选取国人所密切关心的题材,为救亡图强、变法维新而锥心泣血,奔走呼号。

一部《变法通议》,在今天看来简直平庸极了,三尺童子亦知其必难成功。

但当时人却认为“于中国贫弱窳败之故,洞究原本,俾圜颅方趾之伦,昭然发其蒙蓓,微管之望,中外翘仰”。

兼收并蓄的代表人物及其影响

兼收并蓄的代表人物及其影响

兼收并蓄的代表人物及其影响
中国历史上被誉为“无与伦比”的文化圣手——梁启超,留给后人许多遗产,他在学术、文学、哲学等每一个方面都有着显著的贡献。

梁启超出生于浙江,七岁开始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终其一生,拥有十分深厚的文化素养,并有着相当可贵的学术修养。

在学术领域,他启发性的提出“新派文学研究”法,“舆民启迪”的理念,为研究新派文学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保证;在哲学研究上,他关注汉语传统思想,力行日新月异的主流,对儒家思想也进行细致的研究,从全新的角度被经久不衰的传统观念。

在文学方面,梁启超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和表现力,创作出许多上乘文章,他赋予其作品更多深刻的记叙,深邃的思想性;他的文章,语气充满温柔细腻,思想简洁,令读者深深心领。

令后人受益匪浅的还有他完成的《梁抒情集》,里面包含了大量的积极正面的道德励志文章,为每个人提供了学习和自我完善的机会,成为许多人的灵感源泉。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影响力十分深远,他继承了传统文化,又结合现代文化,完成了跨越传统和进步文化之间的过渡。

他为中国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传承和继承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代,激发他们继续向前推进,以实现更加伟大的文化目标。

梁启超:中国图书馆学的奠基人

梁启超:中国图书馆学的奠基人

梁启超:中国图书馆学的奠基人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图书馆学的主要奠基者,他于中华图书馆事业的打造,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大学者从来就是重视从实践中认识图书馆、应用图书馆的,梁启超更是赋予图书馆以多元的功能,就像他认为图书馆文献学的核心是求实用。

梁启超是很早懂得图书馆全方位文化职能的一位学者;介绍中国图书馆史,不可不说梁启超,研究梁启超不可不说图书馆。

万木草堂图书室的受益者梁启超家藏图书不多,读书面亦窄。

光绪十五年(1889)中举人,第二年,他就学于广州康有为的万木草堂,从草堂所设的“书藏”(图书馆)才读到大量中西图书的。

16岁的举人梁启超拜31岁的秀才康有为为师,学习治学方法接受新思潮。

万木草堂有丰富的图书资源,难得的是这些都是无保留地给学生随意阅览,甚至由他们自行管理。

梁启超也由此读了很多书,在读书中还逐步形成了终身坚持的两个习惯,一是做读书笔记;二是读书讲究致用。

这对后来他注重图书馆,尤注切于考订学和书目学大有影响;日后的梁启超认为图书馆建设要素第—位的是图书质量,其专门著作《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一书,作了全面、科学的论证,提出考订伪书是图书文献学的必不可缺的建构。

他说:伪书不辨,祸害无穷,做学问更无从谈起,中国人又好古成性,伪造古籍是一种社会通病。

中国图书馆要走美国道路古中国有藏书楼,1896年才出现新名词“图书馆”。

梁启超在变法时期,就启发民智,相当注意图书馆建设。

他曾两次走向海外,游历参观,每到一处就关注当地图书馆,从中汲取认知和理念。

1903年,梁启超防美,在波士顿以整天时间参观了市立图书馆和报馆。

他对古老的图书馆很有兴趣,并将参观所得作了详细记录,波士顿图书馆馆长的介绍,更使他惊叹不已:据1896年统计,全美仅藏书3000卷以上的图书馆有626处。

波士顿图书馆总馆藏书八万册,在市区还有分馆十所,借书处17所。

波士顿图书馆馆长在谈话中,很以市图书馆成就能炫耀全世界而骄傲。

梁启超参观后的一个难以磨灭的印象,就是美国民众几都识字,也多爱看书,他认为这和普及图书馆大有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梁启超对文献学的贡献
发表时间:2012-01-19T15:10:28.060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年11月供稿作者:王海霞
[导读] 梁启超在文献学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中国文献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王海霞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河南郑州 450001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1)11-0000-01
摘要:梁启超在文献学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中国文献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主要从梁启超辨伪思想、目录学思想、图书分类体系及校勘等方面来简述其文献学贡献。

关键词:梁启超;文献学;贡献
1 引言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

广东新会人。

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1.1 主要文献学成就
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他对中国近现代文献学的创立和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1920年,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中首次提出了“文献学”的概念;[1]1923年,他在《读书法讲义》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文献学”的概念,[2]梁启超既是“文献学”又是“中国文献学”概念的最早提出者。

他还提出了改造旧史编写的办法等七项主张,并对考证之学作带有辩证观点的陈述。

至于他的《古书之真伪及其年代》(姚名达等笔录),则是我国近现代第一部文献辩伪的理论专著。

所有这些,在中国近现代文献学史上都具有开创意义。

这里,笔者主要从四方面略述梁启超在文献学方面的贡献:辨伪思想、目录学思想、分类思想、校勘学思想。

2 辨伪思想
“中国旧学,十有九是书本上学问,而中国伪书又极多,所以辨伪书为整理旧学里头很重要的一件事。

”[3]在我国,汉代时学者已经开始文献辨伪工作,但真正把辨伪当成一门学科,则首推民国时期的梁启超。

他于20年代撰写《中国历史研究法》(1921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4年)、《古书真伪及其年代》(1927年)等著作。

这些著作不仅构建了新史学的理论体系,且以理性的思考,运用近代科学的方法,构建辨伪学理论框架。

在这几部书中,他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对辨伪的必要性、伪书的种类、作伪原因、辨伪的方法、伪书的价值等方面,都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梁启超辨伪思想集中体现在辨伪方法的总结上。

他在明代胡应麟《四部正伪》辨伪八法基础上,提出辨别伪书的十二条公例。

这这十二种方法不仅囊括了胡应麟八法的全部内容,而且更加具体、更加严密,对今人的古籍整理工作仍具有指导意义。

3 目录学思想
3.1 主要目录学著作
近代,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西方图书馆学尤其是图书分类法的引进,使中国的目录学走出了一条既有中国传统特色又有现代西方特点的独特道路,梁启超正是这条道路的倡导者、实践者。

梁启超的目录学著主要有:《西书提要》(1896)、《西学书目表》(1896)、《东籍月旦》(1902)、《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1923)、《读书分月课程表》(1923)、《戴东原著书纂校书目考》(1923)、《要籍解题及其读法》(1925)、《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1925)、《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1926)、《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各书存佚真伪》(1926)、《考诸子略现存之书》(1926)、《图书大辞典·簿录之部·官录及史志》(1927)等十多种。

3.2 对目录学作用的总结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他对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提出了四点见解: 一、目录有助于辨章学术,知类通方。

他认为,学术愈发达,著述种类便愈繁绩。

博览目录不仅可以辨析流别,区分门类,“称学海之派分渊汇”,而且有“知类通方”之效。

二:对于学术与分类的关系,他认为传统的四分法已不能适应西学书目的需要,图书分类标准应与图书内容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他十分推崇道安、僧祐、道宣等人对佛经目录的分类和著录方法。

三:他认为,目录学的根本任务是为读者服务,为读者提供方便。

“著书足以备读之顾问,实目录学家之最重要之职务也。

”[4]“就目录学的立场言之,则取便查检,已正是此学中一重要条件”。

[5]近代目录学的理论核心的提出,标志着以文献整理为中心的古典目录学开始向以读者为中心的近代目录学转变。

四:他把目录与目录学看成是帮助查考各时代著述史、图书史、学术文化史、藏书史和读书治学的重要工具。

通过目录可考查古今所有一切图书。

4 分类思想
他对图书分类、图书著录很有研究,先于康有为的《日本书目志》。

通过全面、系统地对古代到近代的书目,并进行考察、分析研究,他认为经史子集为甲乙丙丁四集的分类程式不是十分科学的;并注意到图书分类与学术分类的关系,在对前人各书目的分类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独到见解的分类理论和方法,主要表现在他译进的西书和日本书籍的分类方面。

他所著的《西学书目表》、《东籍月旦》等书目是以学术分类为基础编撰的。

1896年撰写的《西学书目表》,完全不同于四部分类的新分类体系将所有西书归纳为学、政、教(宗教)三大类,28个小类组织图书,在当时这样设置大小类目是比较科学、合理的,注意了各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排列次序也很有规律。

为了避免图书分类的分歧,他常常给各个类目下定义、定范围,凡一书可归两类的,按其分编原则是“因其所重”,即根据图书的内容重点进行归类;另外,对一些多主题的图书不能用重点主题讲行归类的,也提出了应归这类而不归入别的类的理由。

如:《照相略法》和《色相留真》等书不归光学归工艺之书;《行军测绘》不入兵政,而入图学;《御风要术》不入天文,而入船政等。

他的“因其所重”的归类观点,类似现在学者所主张的:“有些学科门类,关系到两个学科部门,一般是按照它们的重点关系分”(见《中国图书分类法》第二版),说明他的这一观点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5 校勘学思想
5.1 校勘的定义
中国古籍在传抄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差错,这自然会影响到文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文献校勘学便应运而生。

“所谓校勘,是
指用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及有关资料加以比较,或用其他的方法,考订文字的异同,恢复一部古籍的本来面目。

”[6]校勘是一项使古书恢复原貌的工作,目的是求得古书“真”。

5.2 校勘学思想
他在校勘学上的思想的成就,主要见于《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校注古籍部分。

他总结了清儒校勘的成就,探讨了校勘的规律性的东西。

在校勘理论上其论述独树一帜、卓有建树:一方面对中国校勘学的理论发展作了系统的总结,另一方面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见解,从而把古典校勘学的研究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他在总结历代尤其是清代校勘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校书实践,主讲了四个方面的校勘方法:版本互校、他书比较、本书比较、运用语法字法推校。

这四个方面大抵包括了历代校勘的一般方法。

虽然比较粗糙,但这四种方法却是现代校勘学的奠基之作。

该理论是陈垣四校法(对校、本校、他校、理校)的先河,在中国校勘学领域具有上承感性认识,下启理论归纳的过渡作用。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8
[2]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362
[3]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305页
[4]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序例》,《饮冰室合集》第一册文集一,中华书局,1986年,第123页。

[5] 梁启超:《佛家经录在目录学之位置》,《饮冰室合集》第九册专集六十七,中华书局,1986年,第1页。

[6] 时永乐:《古籍整理教程》,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5页。

作者简介:王海霞,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图书馆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