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梁启超对文献学的贡献

合集下载

简谈梁启超

简谈梁启超

简谈梁启超

一.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光绪举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他的文章富有独特的历史视角,令人深思,启蒙思想。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包括影响后世深远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少年中国说》。

二. 前人眼中的梁启超

1.1.梁启超的合群思想

他认为, 合群更需合德,无群德而没有群的精神,也不过是一盘散沙。他所说的合群是合大群,是合一国之大群,囊四海而为一体而非只限于社会的小群。由此看来,梁启超群观念的提,显然是要唤起国人合群的意识, 培养国人的群德,整合一般社会群众的力量,以个人服从集体的精神,达到保国保种的目的。梁启超指出: 盖国民未有合群之德,欲集无数之不能群者强命为群,有其形质,无其精神也。故今日吾辈所最当讲求者,在养群德之一事。合群之德即为公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 无公德则不能团, 虽有无量数束身自好、廉谨良愿之人,仍无以为国也。而公德之大目的,既在利群,就是要达到人们之间的和敬、和亲、和顺,使社会实现有序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 ,和是被作为一种道德要求的,而梁启超的这一群思想正是和思想在道德方面的体现。

1.2、梁启超之中西文化调和观

世界上万事之现象,不外两大主义: 一曰保守,二曰进取。人之运用此两主义者,或偏取甲,或偏取乙,或两者并起而相冲突,或两者并存而相调和。在对待中西文化调和的问题上,梁氏的基本原则是,既要反对以本国固有之学而始为学的保守思想,又要反对脱崇拜古人之奴隶性,而复生出一种崇拜外人、蔑视本族之奴隶性的不良倾向。

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五章 古典文献的辨伪

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五章 古典文献的辨伪

• 1、前代无著录:梁氏说:‚其书前代从未著 录或绝无人征引而忽然出现者,什有九皆伪。‛ • 2、前代有著录但久佚:梁氏说:‚其书虽前 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有一异本突出, 篇数及内容等与旧本完全不同者,什有九皆 伪。‛ • 3、今本来历不明:梁氏说:‚其书不问有无 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即不可轻信。‛
• 首先,古书真伪与学术源流的关系最为密 切。 • 其次,一部古书,只有在其书的作者明确、 成书时代肯定、书中是否有附益得以认知 的情况下,才能正确地评定其价值。
• 如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尉缭子》被怀疑是伪书。宋 代陈振孙斥其为伪,至清人更是备加指责,都认为它是一 部没有学术价值的伪书。其实,根据晚近学者的研究,今 传本《尉缭子》是一部可靠的书。1972年在山东临沂县银 雀山一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就有《尉缭子》。所以,将 此书的成书定于魏襄王时期的尉缭,当无问题。
第二节 伪书的种类及其致伪原因
一、伪书种类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将古今 伪书按其性质分为十类,大体可归纳为 四种情况: 1、全部伪 2、部分伪 3、内容不伪而书名伪或作者伪 4、版本伪
二、作伪原因: 根据梁启超的说法:“好古是中国人特性 之一,什么事都觉得今人不及古人,因此 出口动笔,都喜欢借古人以自重,此实为 伪书发达之总原因。”(《中国近三百年 学术史》) 总的说来,伪书产生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 主观因素。从动机上看,又分为有意作伪 和无意致伪。

论梁启超对文献学的贡献

论梁启超对文献学的贡献
正 讹 》始 专 以辨伪 为业 。人 清 而此 学益 盛 。尤 其 是 清初 和清末 很
9 书同载一事 绝对矛 盾者 ,则必有一 伪或两俱伪 。 . 两 l. 时代 之文 体 ,盖有 天然 界 画 ,多 读书 者 自能 知之 。故后 0各
盛 ,而乾嘉 时代 ,做 这种工作 的人较少 ,因为他们好 古甚笃 ,不肯 人伪作 之书 ,有不必从 字句求 枝 叶之 反证 ,但 一望文体 即能断其伪
则 考证学能 否成一宗 派 ,盖未 可知 。夫 无考证 学则是 无清学也 ,故
5 书原本 ,经前 人称 引 ,确有 左证 。而今本 与之歧异者 ,则 . 真
言清学必 以此 时期为 中坚 。道咸 以后 ,考证 学派 出现分裂 , 典 由 经 今 本必 伪 。
大 师发掘 已略尽 ,而所余 者不过糟 粕 ,以致晚清 出现今古 文之争 。 6 书题某 人撰 ,而书 中所载 事迹在 本人后 者 ,则其 书或全伪 . 其 其 次 ,对 辨伪 学史 的研 究 。他 在 《 中国近 三 百年 学术 史 》中 或一部 分伪 。 论 及到 :辨 伪的工 作 由来 已久 。 《 书・ 文 志 》明注 “ 汉 艺 依托 ”者 7 书虽 真 ,然 一部分 经后人 窜乱 之迹既确凿 有据 ,则对于其 . 其 七, “ 似依托 ”者三 , “ 增加 ”者一 ,隋僧 法经著 《 众经 目录 》, 书 之全 体须慎加 鉴别 。 别 立 “ 伪” 一 门 ,可 惜 怎样 辨法 ,未 得 他们 说 明 。宋人 疑古 最 疑 8书中所育确 与事实相 反者 ,则其书必 伪 。 . 勇 ,如 司马光 疑 《 子 》,朱 熹疑 《 礼 》。晚 明胡应麟著 《 孟 周 四部

梁启超的_文献学_概念的历史地位和影响_彭树欣

梁启超的_文献学_概念的历史地位和影响_彭树欣

梁启超的 文献学 概念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彭树欣

(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32)

摘 要 梁启超是 文献学 概念的最早提出者和阐释者,但学界对这一概念的提出和阐释的意义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这一概念的提出和阐释,标志着中国 现代 文献学的萌芽,其内容影响了郑鹤声兄弟和张舜徽的文献学思想。

关键词 梁启超;文献学; 现代 文献学;郑鹤声;张舜徽

中图分类号 G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1167(2010)06-0289-04

梁启超是中国文献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学界普遍认为,梁启超是 文献学 概念的最早提出者,并对这一概念有所阐释。但是,总的来说,认识还不够深入。笔者在 梁启超: 文献学 的最早提出者和阐释者 一文中(见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7年第5期)对梁启超 文献学 概念的丰富内涵展开了充分论述。本文旨在进一步论述其历史地位和影响,以便梳理 现代 文献学的发展源流。

梁启超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1923年)在其学术著作和文章(其学术著作由著名出版社出版发行,其文章发表在有影响的报刊上)以及对学生的讲演和授课中,屡次使用 文献学 一词,并对其作出了阐释。随着梁氏的著述和讲义在当时和后世的流传,其 文献学 概念,在中国 现代 文献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1 梁启超的 文献学 概念在 现代 文献学发

展中的历史地位

在梁启超以前中国只有 校雠学 的概念,而没有 文献学 的概念。张舜徽说: 我国古代,无所谓文献学,而从事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学者,在过去称之为校雠学家。所以,校雠学无异成了文献学的别名。 1 P3但是,文献学和校雠学毕竟有区别。校雠学作为一门学问,在中国古代早已存在,南宋出现了第一部校雠学的专书 郑樵的 通志 校雠略 ;清代章学诚 校雠通义 的诞生,则标志着校雠学趋于成熟。此外,现代也出现了大批校雠学的著作。而文献学则是20世纪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新的学科体系的分化组合和文献环境发展变化的产物。1920年,梁启超第一次提出了 文献学 的概念;1930年,中国第一次出现了以 文献学 命名的学术专著 郑鹤声、郑鹤春的 中国文献学概要 。

文献学考试重点

文献学考试重点

1、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中对“文献”作了解释。(P1)

2、文物是否文献,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对此作出明确区分。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注录总则》给文献学下的定义是:“记录有只是的一切知识载体。”(P2)

4、古典文献学:以研究古代典籍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P4)

5、甲骨文:是指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又称“契文”;因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又因其最早出土于殷墟,故又称“殷墟甲骨文”、“殷墟书契”、“殷墟卜辞”。

6、刘鹗于1903年将其收集的约5000片甲骨拓印成书,名曰《铁云藏龟》,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献的专书。朴学大师孙诒让得此书,于1904年写成《契文举例》二卷,这便是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著。(P11)

7、甲骨四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号鼎堂),

8、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国刻在石鼓上的文字。因文字内容是歌咏贵族狩猎生活,故又称作猎碣。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被称为“石刻之祖”。

9、康有为说:“石鼓既为中国第一文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

10、诅楚文:是秦国石刻。记载战国时期秦楚交战,秦国祭神时对楚国的诅咒,故名。是与石鼓文齐名的先秦石刻文。

11、熹平石经:汉灵帝熹平4年(175),蔡邕有感于当时的经书辗转传抄,难免有误,奏请刊刻石经。按照灵帝的昭示,蔡邕等人用隶书将《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6部书写上石,刻成46碑立于洛阳太学,作为经书的标准本。又称“汉石经”“一字石经”(因只有隶书一种字体)。(多选)p25

梁启超中国学术史上的伟人事迹

梁启超中国学术史上的伟人事迹

梁启超中国学术史上的伟人事迹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复初,祖籍广东番禺(今属广州),

清末民初杰出政治家、学者、教育家和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伟

人之一、他在中国学术史上留下了丰富的事迹和贡献,对中国的近代化进

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成长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894

年他考入北京的京师大学堂,由于学习优秀,获得了一系列奖学金和荣誉

称号。在大学期间,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启迪,并开始了他对社会问题的

思考,此后成为了中国早期的维新主义者。

1898年戊戌变法爆发后,梁启超积极支持变法,并为之撰写文章辩护,他将变法看作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全面,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然而,变法失败后,他陷入了长期的失望和思索之中。

梁启超对于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利益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不仅是中国

近代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还是国家独立运动的重要倡导者。他声援慈禧

太后废黜皇帝成为全国闻名的人物,他坚定地认为,只有国家独立,中国

才能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梁启超在教育方面也有着突出的贡献。他提出了教育应当适应时代的

原则,主张培养有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人才,反对僵化教育体制的存在。他倡导新式教育,主张推行科学教育和实践教育,并积极推动了新式学校

与大学的建设。

在学术领域,梁启超被誉为“学术教父”,为中国学术发展做出了巨

大贡献。他主持编写了《中国通史》,被称为“中国学术的百科全书”,

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他还创建了“国学运动”,提倡恢复和发扬传统文化,对于后来的国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梁启超的思想开创了中国社会科学思想的新局面。他主张“变法兴制度”,强调制度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堪称中国近代政治学的奠基人。他还提出了“君主立宪论”,主张君主立宪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最佳道路,为后来的政治提供了理论支持。

古典文献学文学常识(著作与作者)

古典文献学文学常识(著作与作者)

先秦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是传说中最古老的典籍;

商代的甲骨文,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出土文献;

《易经》、《诗经》、《尚书》则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传世文献;

中国有史以来最早一位有名有姓的文献学家可能是周宣王时的宋国大夫正考夫,据《国语·鲁语》记载,他校订过《诗经》篇目的次序;

“文献”一词出自《论语·八佾》;

儒家六经相传都经过孔子的整理;

《诗经》,最早的诗歌总集

《尔雅》,儒家的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是辞书之祖。

两汉

重要事件:西汉出现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杰出人物:1.司马迁;2.东汉郑玄

西汉:

✧刘向《别录》,刘歆《七略》,创始了“六分法”;

校订经文大型会议:西汉《石渠议奏》、东汉《白虎通义》、“熹平石经”;

✧司马迁《史记》,“二重证据法”、“古籍今译”

东汉:

王充《论衡》,提出一整套辨伪的理论和方法,影响了唐代刘知几的《疑古》《惑今》;

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最早的字典,长于文字训诂、小学校读,其方法为郑玄批判性继承;郑玄《毛诗笺》《三礼注》,长于注释,校勘,他是两汉古典文献学的集大成者;

✧班固《汉书·艺文志》确立了“六分法”

魏晋南北朝

重要事件:1.魏正始三体石经2.汲冢竹书3.东晋时纸张全面取代简牍和缣帛

杰出人物:南北朝颜之推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南朝太子萧统《文选》,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有李注和五臣注;

南朝梁代徐陵《玉台新咏》,继《诗经》《楚辞》之后最古的诗歌总集

王俭《七志》

阮孝绪《七录》

南朝后期陆德明《经典释文》

西晋张华《博物志》

隋唐五代

简析梁启超对文献学的贡献

简析梁启超对文献学的贡献

简析梁启超对文献学的贡献

摘要:梁启超在文献学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中国文献学发展史上占有一

席之地。本文主要从梁启超辨伪思想、目录学思想、图书分类体系及校勘等方面

来简述其文献学贡献。

关键词:梁启超;文献学;贡献

1 引言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

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

学家,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1.1 主要文献学成就

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特别需要指

出的是,他对中国近现代文献学的创立和发展起了奠基作用。1920年,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中首次提出了“文献学”的概念;[1]1923年,他在《读书法讲义》中

首次提出了“中国文献学”的概念,[2]梁启超既是“文献学”又是“中国文献学”概念

的最早提出者。他还提出了改造旧史编写的办法等七项主张,并对考证之学作带

有辩证观点的陈述。至于他的《古书之真伪及其年代》(姚名达等笔录),则是我

国近现代第一部文献辩伪的理论专著。所有这些,在中国近现代文献学史上都具

有开创意义。

这里,笔者主要从四方面略述梁启超在文献学方面的贡献:辨伪思想、目录

学思想、分类思想、校勘学思想。

2 辨伪思想

“中国旧学,十有九是书本上学问,而中国伪书又极多,所以辨伪书为整理旧

学里头很重要的一件事。”[3]在我国,汉代时学者已经开始文献辨伪工作,但真

正把辨伪当成一门学科,则首推民国时期的梁启超。他于20年代撰写《中国历

关于敦煌文化的文献

关于敦煌文化的文献

关于敦煌文化的文献

敦煌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是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重要表现。敦煌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许多学者对该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相关论文中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参考文献。

1. 《敦煌文献学概要》

该书是对敦煌文化的综合研究,主要包括敦煌文献的发现、保存、研究方法、文献学原理、文献学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关领域的问题等方面,是了解敦煌文献的必备参考书。

2. 《永乐大典图像研究》

该书是敦煌文献研究中的一篇重要著作,作者梁启超通过对敦煌石窟中所发现的图像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出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和刊刻等方面的问题,为敦煌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3. 《敦煌写本搜微》

该书是清代学者沈德潜所撰写的一本关于敦煌文化的著作,涉及到敦煌文献、图片、雕塑、壁画等多个方面。该书内容详实,考证精准,被誉为是研究敦煌文化的一部经典之作。

4. 《敦煌艺术史》

该书是研究敦煌文化的另一本重要素材,主要介绍了敦煌文献所反映的艺术史,包括敦煌艺术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和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等等,全面地展现了敦煌文化的艺术特色。

5. 《敦煌本科技与生物科技》

该书是对敦煌文化的一种全新解读,主要探讨了敦煌文献中所描绘的一些技术手段和生物科技的应用,如植物种植、药物配制、疾病治疗等,为敦煌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6. 《敦煌艺术与文化》

该书的重点在于敦煌文化的艺术与文化,对敦煌文献中所描绘的艺术形式、文化背景、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挖掘,旨在全面深入地了解敦煌艺术的思想内涵和特点所在。

略论梁启超在文献学中的建树

略论梁启超在文献学中的建树

略论梁启超在文献学中的建树

李胜春

【期刊名称】《中国西部科技》

【年(卷),期】2003(000)004

【摘要】本文根据梁启超在对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对文献学的方法论及对文献学的成就三方面论述了他在文献学中的建树和贡献.

【总页数】3页(P98-100)

【作者】李胜春

【作者单位】山东临沂师范学院图书馆,临沂,276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

【相关文献】

1.略论《黄遵宪致梁启超书》--对梁启超的评价 [J], 张永芳

2.略论梁启超的历史文献学思想 [J], 吴春梅

3.浅谈梁启超对中国图书馆学及文献学的贡献 [J], 姜春雷;

4.略论文献学及文献学方法在中国医药学研究中的地位 [J], 宋珍民

5.梁启超治国学的文献学之路及独特意蕴 [J], 魏义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梁启超对文献学普及化方向的探索及意义

梁启超对文献学普及化方向的探索及意义

“ 民” 的视 野 内 ,将 其 当 作 “ 民 ” 的重 要 手 段 。 如 梁 氏 新 新
普 及 化 工作 ,开 始 于流 亡 日本 时期 ,晚 期 又 有 了新 的 进 展 , 即在 理 论 上 明 确 提 出 了普 及 化 的 要 求 , 并 指 示 了具 体 的 方 向 。
梁 氏对 文 献 整 理 和 研 究的 普 及 化 的探 索 对 文 献 学 的 普 及 化 发 展 方 向 起 着指 示 来路 的作 用 。

翻 殆 难 索 解 。l 因 此 希 望 译 者 能 用 流 畅 锐 达 之 笔 来 翻 译 ”4 ]
此 书 ,使 普 通 学 童 均 能 受 益 。 而严 复 则 认 为 ,其 译 书 “ 非
以饷 学 僮 而 望 其 受 益 也 , 吾 译 正 以 待 多 读 中 国 古 书 之
人 。 正 因 为 对 西 方 学 术 的 译 介 ,在 普 及 化 方 面 梁 氏 远 胜 ”5 于严 氏 ,因 此 对 西 学 并 不 精 通 的前 者 对 国 人 的 影 响 反 而 大 当年 ,为 达 到 开 启 民 智 的 目的 ,梁 启 超 几 乎 所 有 的 文 化 活 动 都 有 普 及 化 的 追 求 。 当他 把 目光 投 向 学 术 研 究 ( 包 括 文 献 学 研 究 ) 时 , 学 术 研 究 的 普 及 化 自然 也 就 成 了他 思 考 的问 题 。在 梁 氏看 来 ,学 术 是 救 国 的利 器 。 他 说 : “ 新 有 学 术 ,然 后 有 新 道 德 、新 政 治 、新 技 艺 、新 器 物 ,有 是 数 者 ,然 后 有 新 国 、新 世 界 。 又 说 : “ 国 置 身 于 全 地 球 激 ” 我 湍 盘 涡 最 剧 最 烈 之 场 , 物 竞 天 择 ,优 胜 劣 败 ,苟 不 自新 , 何 以 获存 ,新 之 有 道 ,必 自学 始 。… 而 要 达 到 学 术 救 国 的 ” 目的 ,一 是 学 术 的 创 新 , 二 是 学 术 的 普 及 。相 对 而 言 ,梁 启超 更 看 重 后 者 。他 提 出 “ 术 救 国 ” 的 主 张 ,意 在 通 过 学 建立 新 的 学 术 来 教 育 、 启 发 民 众 ,从 而 达 到 救 国 的 目的 。 梁 启 超 对 文 献 学 的 普 及 化 工 作 ,是 从 流 亡 日本 时 期 开 始 的 ( 是 和 西 学 的普 及 化 同 时 展 开 的 ) 他 这 一 时 期 的文 也 。 献 学 研究 ( 要 是 文 献 整 理 和 研 究 ) 是 和 “ 民 ” 的 文 化 主 新

梁启超古书辨伪方法平议古代文学论文

梁启超古书辨伪方法平议古代文学论文

梁启超(1873一1929)是中国近代的文化巨人,也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的著名导师。在本世纪初的疑古辨伪运动中,梁启超尽管承认自己不如胡适、钱玄同“疑古最勇,辨伪最力”,[1]但就古书辨伪方法而论,他的论述最为系统、详密,最具代表性而又影响最大。如张心澂著《伪书通考》,其《总论》部分即多本梁说。特别是论“辨伪的方法”,主体部分即梁氏之说。

[2]谢国桢的《史料学概论》、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吴枫的《中国古典文献学》、王余光的《中国历史文献学》等书,在论辨别伪书的方法时,皆采梁氏说以为代表,皆奉梁氏说为圭臬。[3]

对梁氏所揭示的辨伪方法,余嘉锡早在30年代就有异议,其说主要见于《古书通例》(又名《古籍校读法》)一书,[4]可惜并未为世人所重。70年代以来,随着马王堆帛书、银雀山竹简、阜阳竹简、定县八角廊竹简、睡虎地秦简、张家山竹简、荆门楚简等大批地下材料的相继出土,学者们开始发现,疑古辨伪运动固然在史观上有其积极意义,但也造成了大量的冤假错案,许多的“伪书”并不伪。80年代后期以来,时贤对疑古辨伪造成的冤假错案更开始进行深层的反思,李学勤先生的《对古书的反思》、李零先生的《出土发现与古书年代的再认识》,可谓代表。平反疑古辨伪所造成的冤假错案必须反省造成这些冤假错案的理论依据,而梁启超所揭示的辨伪方法作为判定古书真伪的标准,理应成为我们反省的首选。

梁启超关于辨伪方法的系统性论述首见于《中国历史研究法》,该书系梁先生1921年秋在南开大学所作讲演之讲稿,同年11、12月《改造》杂志第4卷3、4号揭载部分,1922年1月由商务印书馆初版发行。在该书第五章《史料之搜集与鉴别》中,梁先生提出12条“鉴别伪书之公例,作自己研究标准焉”。1924年春,梁先生著《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此“本清华讲义中一部分”,[5]后发表于《东方》杂志第21卷12、13、15至18号,并收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在其第四节《辨伪书》中梁先生总结出清儒辨伪的6条“重要方法”。1927年2月至6月,梁先生在燕京大学讲授《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一学期,由清华国学研究院学生周传儒、姚名达、吴其昌记录,辑为一书。[6]其第四章《辨别伪书及考证年代的方法》分传授统绪和文义内容两大项,提出了更为详尽周密的辨伪方法,可谓集古今辨伪方法之大成。下面,笔者就以梁先生此说为主,参以前两说,平议其是非短长,以为借鉴。

文献学概论

文献学概论

文献学概论复习题

1、“文献”一词、文献学、文献学研究得起源;

(1)、“文献"一词得起源: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汉代郑玄注:“献,贤也.”并以“文章贤才不足"解释“文献不足”、

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2)、“文献学”一词得起源

“文献学”一词始见于1920年梁启超得〈<清代学术概论>>:“全相望亦私淑宗羲,言文献学者宗焉。"三年后,梁氏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清初史学之建设”一章中又说:“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得史学,即文献学."

(3)、“文献学”研究得起源

第一部直接以“文献学”命名得著作:〈〈中国文献学概要>〉、(1928年版商务印书馆)该书作者郑鹤声在例言中援引马端临关于”文献"得解释后说"本编亦采其谊……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2、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比较;

不同:

(1)研究对象:古典文献学以古籍为主要研究对象;现代文献学则以多语种文献为对象(2)研究内容:古典文献学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为支柱;现代文献学利用现代技术,重视对文献进行静态与动态得揭示

(3) 就专家群体而言:“古典”与“现代”形成两支队伍。

相同:

首先,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得研究对象都就是文献—知识得载体。

其次,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都要研究文献得整理、传播、利用,有共同得工作规律可寻。第三,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得根本任务,都就是要实现知识得科学组织与有效利用。

浅谈-梁启超新史学

浅谈-梁启超新史学

浅论梁启超的新史学

【摘要】:20世纪初,西方列强加紧灭亡中国的步伐,社会危机不断加深。“个人是时代的产儿,思想是现实的反映〞。伟大的思想家梁启超也不例外。梁启超在西学影响下,本着经世致用的根本宗旨,宣传进化论,批判旧史学,对传统史学进展了革命性的改造。倡导“新史学〞并以“新史学〞理论和方法促进中国史学的变革。“新史学〞所论述的史学问题在中国史学开展史上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在世界史学史上完全有理由占有一席之地。像新史学这样对中国史学影响至广至深,在中国史学史上是不多见的。新史学虽有一些片面性影响,但其所倡导的史学贵在创新、良史当看重哲学、史学对于民族命运至关重要等论点,至今仍有深远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梁启超新史学四病二弊民史影响

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新史学?一文。梁启超纵观中外社会历史的进步和现状,联系中外社会历史的进程和现状,联系中外史学之差异,乃大声疾呼:“呜呼,史界革命不起,那么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新史学?之著,吾岂好异哉,吾不得已也。〞文章主旨在于批判"旧史学",倡导〞新史学〞,而其根本目的那么在于“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强力于此优胜略败之世界。〞梁启超作为一个改进主语者,在他那个时代,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历史:甲午中日战争,中日马关条约,戊戌变法失败,八国联军侵华失败等等。在民族危难,国人哀婉之际,,那些站在历史潮流前头、面对民族危机的人们,都在选择

民族自强之途。梁启超的新史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面世的。

一新史学的历史影响

新史学对20世纪的中国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从古代史学向近现代史学转变的过程中,新史学占有重要地位。五四时期的史学,正是沿着20世纪出的思想主,与梁启超提出“除心奴〞以求真自由的观念以及新民智、新民德的新民理想,有一定的前后继承关系。五四以后兴起的疑古史学,主要是对中国旧史学较为深层次的批判,受新史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比较新史学和旧史学可以得出几点认识:〔1〕在容上,旧史学多偏于政治方面。质言之,就是旧史学眼光,注重朝廷一方面,新史学那么注重全部民生。观察点不同,而其作用自迥异也。〔2〕在历史观上,旧史学主循环说,新史学那么主进化说。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者,是教人了解现代社会之所以为如此现象,绝不是一朝一夕之故,是由百千万年进化而成。因为要认识现代社会,所以非研究现代历史不为功。研究过去,应用现在,所以期未来之效果。〔3〕在时间上,旧史学眼光往往局限于有史时代,以及有史时代中某个时期。新史学眼光,是向有史以前时代去推求,而步步向以后时代去推究。故新史学不能单恃书本,必须借助语言学文字学,而于考古学、人类学尤为且要。〔4〕在空间上,旧史学眼光往往局限于一部,新史学眼光那么扩大围及全部。旧史学所研究之空间围小,新史学所研究之围大。〔5〕在历史的构成上,旧史学以特殊史迹为个人所造成,新史学谓一切史迹,为人类公共合作而成。〔6〕在价值论上,旧史学往往囿于成见,偏于一种目的,不能恪尽天职。新史学家居于科学地位,不偏不倚,以说明正义公正,期人类共趋于太平之域。〔7〕在方法论上旧史学不出经史的围,走文以载道或乾嘉考据的老路。新史学多借重西方社会学的方法。进化论的思想和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思想,促成了国人

文献学

文献学

朱熹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文指典籍文章,献指古代先贤的见闻、言论以及他们所熟悉的各种礼仪和自己的经历。

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将文与献作为叙事与论事的依据:“文”是经、史、历代会要及百家传记之书;“献”是臣僚奏疏、诸儒评论、名流燕谈、稗官记录。

在此观念影响下,关于文献的认识,便只限于一般的文字记载,不能表达为文字记载的东西,则不能称之为文献。

198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指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今天所说的文献,主要指有历史意义的比较主要的书面材料,广义的文献定义就成了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的发展历史等。根据学科领域可以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文献学)、图书文献学等。

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广集版本,施以校雠,编定目类,撰写叙录,开创了独特的学术门类。后人遂以“校雠之学”概括刘氏父子的学术工作,把目录、版本、校勘学融为一体。

最早以专著形式系统讨论文献学的是南宋的郑樵。他在《通志·校雠略》中从理论上阐述了文献工作中的文献收集、鉴别真伪、分类编目、流通利用等问题。

郑樵以后,系统研究文献学理论的是清代的章学诚。章学诚《校雠通义》提出文献学研究的目标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即要求在文献整理过程中明确反映并细致剖析各种学术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及相互关系等。

章学诚和郑樵一样,都把这些学术工作称为“校雠学”

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梁启超

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梁启超

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梁启超

发表时间:2012-05-21T14:40:29.877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2月(上)供稿作者:王印策

[导读] 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图书馆的贡献是无人可比的,他是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

王印策(永城职业学院语言文化系河南永城 476600)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2-0000-01

摘要:梁启超的一生为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办书藏到流亡海外时期对海外近代图书馆的密切关注,再到完全息影政坛后一身兼数个图书馆的馆长,最后到临逝世之前口头遗嘱将一生所藏书籍及自己的著作全部捐献给北京图书馆,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图书馆的贡献是无人可比的,他是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

关键词:梁启超图书馆书藏中国近代

梁启超(1873-1929)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他的一生亦官亦学,但最后终因无法适应官场而完全结束政治生涯转入对学问的研究,梁启超对学问的研究是以其博大而著称的,他一生涉及的领域颇多。纵观其一生对文化事业方面的成就,图书馆事业显然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说他是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综合其一生,可将其对图书馆事业的贡献分为重要的二个时期来论述,其间各有侧重方面。

一、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对图书馆事业的关注

维新变法运动期间,梁启超在积极寻求强国御侮的道路上逐渐认识到,中国要真正强大起来光靠变法是不行的,首先要开民智,了解和吸收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培养适合中国的新人才。对此,他进行了多种尝试,比如兴学会,创报刊,办书藏等,其中办书藏就是梁启超对图书馆领域的首次涉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梁启超对文献学的贡献

发表时间:2012-01-19T15:10:28.060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年11月供稿作者:王海霞

[导读] 梁启超在文献学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中国文献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王海霞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河南郑州 450001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1)11-0000-01

摘要:梁启超在文献学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中国文献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主要从梁启超辨伪思想、目录学思想、图书分类体系及校勘等方面来简述其文献学贡献。

关键词:梁启超;文献学;贡献

1 引言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1.1 主要文献学成就

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他对中国近现代文献学的创立和发展起了奠基作用。1920年,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中首次提出了“文献学”的概念;[1]1923年,他在《读书法讲义》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文献学”的概念,[2]梁启超既是“文献学”又是“中国文献学”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他还提出了改造旧史编写的办法等七项主张,并对考证之学作带有辩证观点的陈述。至于他的《古书之真伪及其年代》(姚名达等笔录),则是我国近现代第一部文献辩伪的理论专著。所有这些,在中国近现代文献学史上都具有开创意义。

这里,笔者主要从四方面略述梁启超在文献学方面的贡献:辨伪思想、目录学思想、分类思想、校勘学思想。

2 辨伪思想

“中国旧学,十有九是书本上学问,而中国伪书又极多,所以辨伪书为整理旧学里头很重要的一件事。”[3]在我国,汉代时学者已经开始文献辨伪工作,但真正把辨伪当成一门学科,则首推民国时期的梁启超。他于20年代撰写《中国历史研究法》(1921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4年)、《古书真伪及其年代》(1927年)等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构建了新史学的理论体系,且以理性的思考,运用近代科学的方法,构建辨伪学理论框架。在这几部书中,他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对辨伪的必要性、伪书的种类、作伪原因、辨伪的方法、伪书的价值等方面,都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梁启超辨伪思想集中体现在辨伪方法的总结上。他在明代胡应麟《四部正伪》辨伪八法基础上,提出辨别伪书的十二条公例。这这十二种方法不仅囊括了胡应麟八法的全部内容,而且更加具体、更加严密,对今人的古籍整理工作仍具有指导意义。

3 目录学思想

3.1 主要目录学著作

近代,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西方图书馆学尤其是图书分类法的引进,使中国的目录学走出了一条既有中国传统特色又有现代西方特点的独特道路,梁启超正是这条道路的倡导者、实践者。梁启超的目录学著主要有:《西书提要》(1896)、《西学书目表》(1896)、《东籍月旦》(1902)、《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1923)、《读书分月课程表》(1923)、《戴东原著书纂校书目考》(1923)、《要籍解题及其读法》(1925)、《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1925)、《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1926)、《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各书存佚真伪》(1926)、《考诸子略现存之书》(1926)、《图书大辞典·簿录之部·官录及史志》(1927)等十多种。

3.2 对目录学作用的总结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他对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提出了四点见解: 一、目录有助于辨章学术,知类通方。他认为,学术愈发达,著述种类便愈繁绩。博览目录不仅可以辨析流别,区分门类,“称学海之派分渊汇”,而且有“知类通方”之效。二:对于学术与分类的关系,他认为传统的四分法已不能适应西学书目的需要,图书分类标准应与图书内容的实际情况相符合。他十分推崇道安、僧祐、道宣等人对佛经目录的分类和著录方法。三:他认为,目录学的根本任务是为读者服务,为读者提供方便。“著书足以备读之顾问,实目录学家之最重要之职务也。”[4]“就目录学的立场言之,则取便查检,已正是此学中一重要条件”。[5]近代目录学的理论核心的提出,标志着以文献整理为中心的古典目录学开始向以读者为中心的近代目录学转变。四:他把目录与目录学看成是帮助查考各时代著述史、图书史、学术文化史、藏书史和读书治学的重要工具。通过目录可考查古今所有一切图书。

4 分类思想

他对图书分类、图书著录很有研究,先于康有为的《日本书目志》。通过全面、系统地对古代到近代的书目,并进行考察、分析研究,他认为经史子集为甲乙丙丁四集的分类程式不是十分科学的;并注意到图书分类与学术分类的关系,在对前人各书目的分类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独到见解的分类理论和方法,主要表现在他译进的西书和日本书籍的分类方面。他所著的《西学书目表》、《东籍月旦》等书目是以学术分类为基础编撰的。1896年撰写的《西学书目表》,完全不同于四部分类的新分类体系将所有西书归纳为学、政、教(宗教)三大类,28个小类组织图书,在当时这样设置大小类目是比较科学、合理的,注意了各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排列次序也很有规律。

为了避免图书分类的分歧,他常常给各个类目下定义、定范围,凡一书可归两类的,按其分编原则是“因其所重”,即根据图书的内容重点进行归类;另外,对一些多主题的图书不能用重点主题讲行归类的,也提出了应归这类而不归入别的类的理由。如:《照相略法》和《色相留真》等书不归光学归工艺之书;《行军测绘》不入兵政,而入图学;《御风要术》不入天文,而入船政等。他的“因其所重”的归类观点,类似现在学者所主张的:“有些学科门类,关系到两个学科部门,一般是按照它们的重点关系分”(见《中国图书分类法》第二版),说明他的这一观点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5 校勘学思想

5.1 校勘的定义

中国古籍在传抄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差错,这自然会影响到文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文献校勘学便应运而生。“所谓校勘,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