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游戏理论流派

合集下载

第二章游戏的理论流派

第二章游戏的理论流派
阶段2:幼儿必须学习掌握对排泄器官的肌肉控制 并产生自信与自主感,体验自己的意志。反之, 将形成羞耻与怀疑的态度。游戏可以使幼儿获得 自信心与自主感,克服自己的羞怯和疑虑。
阶段3:幼儿通过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对同性父母 的自居作用)学习把原始的冲动纳入社会所认可 的行为轨道,实现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反之,可 能产生内疚的“超我”,形成对自我的约束。
四、生活预备说
代表人物:德国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格鲁斯
主要观点:儿童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 的准备、是为成熟做预备性练习的“生活预备说” 或“练习说”。新生儿或动物在遗传上承续了一 些不够完善或部分的本能,这些本能与生存有关, 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种安全的方法帮助他们去练 习,使本能更完善,以便日后生活使用。这种游 戏行为主要表现在高等动物的幼年期,从进化的 角度看,高等动物比低等动物需要更长的哺乳期, 它们迅速发育的机体又需要足够的运动量,因此 便表现为“无目的”的好奇好动。
三、复演论(种族复演说)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主要观点: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 在儿童身上的复演。不同年龄的儿童复演祖先不 同形式的本能活动,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 人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他认为人类的文化经验 是可以遗传的,游戏中的所有态度和动作都是遗 传下来的,如儿童爬树、摇树是重复类人猿在树 上的活动;而打猎、捕鱼、搭房子则是重复原始 人的活动等。儿童就是要在游戏中根除“史前状 态的动物残余”,让个体摆脱原始的、不必要的 本能动作,为当代复杂的活动作准备。

学前游戏论复习资料

学前游戏论复习资料

学前游戏论的复习资料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开展及现状

1、心理学的儿童游戏研究开展的阶段有哪些?

答:把儿童游戏作为真正科学工作者研究〔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对象,始于19世纪下半叶。一百多年来,心理学的儿童游戏研究经历了三个历史开展阶段。

〔1〕儿童游戏研究的初步兴起阶段。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这是儿童游戏研究的初步兴起阶段。

〔2〕儿童游戏研究的缓慢开展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儿童游戏研究进入相对而言缓慢的开展时期。在这一阶段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儿童游戏的研究领域中占据总揽地位。

〔3〕儿童游戏研究的飞跃开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游戏研究领域出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儿童游戏研究呈飞跃开展的态势。

2、心理学理论与研究的演进的开展趋势有哪些?

答:纵观一百多年儿童游戏的心理学理论与研究的演进,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几个开展趋势:

〔1

〔2

〔3

〔4

技巧:心理学理论与研究的演进的开展趋势

成实验。

3、简述教育家对学前游戏的论述及其运用?

答:〔1

〔2

〔3

底,所以应该加以奖励。他甚至提出这样的期望,对儿童来说应该通过游戏来学习。

〔4

而作为我们就应和他们共同游戏〞。“应为他们找些玩具以替代真的工具……这些东西可援助他们自寻其乐,并可锻炼身体的健康、精神的生动和肢体的敏捷。〞

〔5

解他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6

儿童在愉快中获得知识和能力。虽然他没有特意研究儿童游戏,但较早地开始了游戏在学前公共教育中的实施。

〔7

尔在幼儿园里所创立的游戏体系及“恩物〞和作业,是学前教育史上的首创。

学前教育课程实训大纲

学前教育课程实训大纲

肇庆市商业旅游中等职业学校

《幼儿游戏》教学大纲

综合教研组编制教务科审定教务科科长课程名称幼儿游戏课程编号

学时

总学时30

考核方式考查考试理论学时15

实践学时15

学分适用对象幼师专业

前修课程建议开课学期第二学年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学前儿童游戏是中等职业学生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的主要内容为幼儿游戏概论,以及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教学游戏等幼儿游戏的实践与指导。其任务是:

1.使学生了解儿童游戏的相关理论学说,在理解游戏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幼儿游戏的特点,认识游戏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念。

2.使学生理解游戏的教育作用,掌握各类游戏的特点,能根据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指导幼儿游戏,能较好地运用游戏形式组织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

3.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表演、构造等基本游戏技能,掌握设计与创编游戏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创编各类教学游戏的能力。

4.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培养与提高学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二、课程总体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 掌握幼儿游戏中的基本理论。

2. 理解幼儿游戏的要求、任务、幼儿关系及其体系。

3. 掌握幼儿游戏的基本方法。

(二)能力教育目标

1. 认识幼儿游戏的特点。

2. 掌握各类游戏的特点,能根据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指导幼儿游戏。

3. 了解和掌握幼儿游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三)思想教育目标

1. 具有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创新意识。

2.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

三、教学内容及其具体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0400008学前游戏论离线作业答案

0400008学前游戏论离线作业答案

参考答案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学前游戏论》课程作业答案

第一章幼儿游戏概论

一、名词解释

●游戏:荷兰学者胡伊青加把游戏定义为:游戏是在某一固定时空中进行

的自愿活动或事业,依照自觉接受并完全遵从的规则,有其自身的目标,并伴以紧张、愉悦的感受和“有别于”“平常生活”的意识。

●游戏精神:游戏精神不是指从事游戏的人的心境或精神状况。而是指游

戏做为一个自律自足的统一体,其本身体现着意义,它将游戏者卷入其中,使它充满了它的精神。包括自由的精神、体验的精神、对话的精神和和谐的精神。

二、辨析题(请判断以下儿童行为是否是游戏)

1、明明在数学区里,拿起卡片,对应卡片上的数字夹夹子,夹好之后立起来,

数字小人就可以站好了,他看起来对自己的本领很自豪。(是)

2、今天莉莉选择的是玩橡皮泥,老师请她做一个小胖猪试试,并为她提供了范

例,莉莉就努力做起来。(否)

3、浩浩早上一到幼儿园就拉上他的好朋友袁帅进了建构区,两个人插了一把机

关枪、一把手枪,接着就对着打起来,一边嘟嘟地开着枪,一边炫耀着自己的枪最厉害。(是)

三、简答题

1、游戏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游戏的基本特征:1、积极的情绪体验。2、内在动机。3、自主性。4、特殊的真实与想象5、重过程、轻结果。6、内在规则与秩序

2、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游戏与儿童身体发展

1、游戏能促进儿童身体生长发育

2、游戏能促进儿童肢体动作和运动力能力的发展

(二)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

1、游戏能促进儿童感官的发展

2、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3、游戏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4、游戏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游戏的理论流派3

游戏的理论流派3
缺陷:“泛性论”——将儿童生物化
进步之处:强调早期经验对健康的成年生活的重要意义, 强调游戏对于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的价值;游戏治疗手段; 将统计方法引入游戏研究方法中。
Page 13
第三节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把游戏看做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把游戏放在儿童智力发展 的总背景中去考察。 游戏:同化超过顺应 游戏的原因:儿童不得不经常地使自己适应于一个不断地从外部影响 他的、由年长者的兴趣和习惯所组成的社会世界,同时又不得不经常 地使自己适应于一个对他来说理解得很肤浅的物质世界。通过这些适 应,儿童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有效地满足他个人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 需要。因此,为了达到必要的平衡,他具有一个可资利用的活动领域, 在期间既没有强制也没有处分,而是使现实被他自己所同化,这个活 动领域就是游戏。
Page 15
与认知相关的游戏的发展阶段
(1)练习性游戏 (2)象征性游戏 (3)规则游戏
Page 16
象征性游戏的发展
主要表现形式:以物替物
角色扮演游戏 、语言游戏
特征:(1)活动来自现实情境;(2)与真实情
境虽不同去仍有所归属。
依赖于同化和顺应的两极分化以及它们的不平衡 促进幼儿从个体性向社会性发展(倒U型函数) 替代式语言的出现
Page 19
局限性
(1)忽视了社会生活对游戏的影响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 (3)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 (3)

• 第一个强调了游戏的实践意义,强调了游戏中的
•学习,把游戏与儿童的发展联系起来。
• 理论的局限性:
• 颠倒了游戏和劳动的关系,颠倒了游戏和童年。
四、复演说
复演说:19世纪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等人提出的一种 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 儿童身上的复演。
•理论的实际意义: • 它以一种近于玄虚的观点解释了儿童的游戏,似乎也 •说明了某些看似平常的问题。我们可以想象,儿童的动作 •表象思维与原始人接近,其游戏行为具有原始稚拙的形态 •也就能够理解了。
第三节 中国的游戏理论
•一、游戏具有社会性 •二、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 •三、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活动 •(摘自《陈鹤琴生平年表》)
经典回味
传统游戏——跳绳子
跑绳子古称“跳百索”,早在明代已流行。沈榜《宛署杂 记》记载:“以长绳丈许,两儿对牵,飞摆不定,令难疑视, 若百索然,其实一索也。群儿乘其动时轮跳其上,以能过者为 胜,否或为索所绊,听掌绳者以击之为罪,名曰;跳百绳。” 清代仍流行,并传承至今。 跑绳子。花样繁多,分单人跳和多人跳等形式。单人跳时,双 手摆绳,可前摆跳、后摆跳、双手交叉摆绳跳,也可带人跳、 蹲跳、跑步快跳等。多人跳时,一般由两人摆绳,也可将绳一 端系树上由一人摆绳,其他人跳,跳法多种多样,边跳边唱。
• 他们认为:游戏活动是剩余精力的最好表现,是 发散体内过剩精力的方法,剩余精力越多,游戏也就 越多。 •理论的实际意义: • 可以用来解释儿童在从事了一段时间的室内智力 活动以后,会迫不及待地在操场上奔跑、追逐;为何 孩子们的精力总是看上去要比成人的旺盛,因为成人 的一部分精力用于谋生活动;为何高等动物比低等动 物更有精力,因为其满足生存所需求的精力更少也更 有效。 •理论的局限性: • 它不能解释为什么孩子总是游戏到精疲力竭的程 ,随即又开始游戏 。

第二章 游戏理论流派

第二章 游戏理论流派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 艾里克森的游戏理论
1. 人格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游戏可以帮助自我对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进行协调 和整合。 2. 人格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游戏在帮助儿童从一 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过程中,起着“催化剂” 作用。
第三节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 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
1. 人格构成学说:本我、自我、超我; 自我在调节和平衡本我与超我之间 的冲突和矛盾的机制是在游戏中获 得的。 2. 游戏对于儿童人格的正常发展具有 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儿童释放 受社会压制而产生的紧张与压力, 帮助儿童积累处理困难的经验,具 有“治疗”的作用。 3. “唯乐原则”是儿童游戏的出发点; “强迫重复”
第四节 社会文化Biblioteka Baidu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 代表人物:维果茨基、乌申斯基、艾 里康宁等 • 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 • 艾里康宁的游戏学说
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
• 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一个人从 出生到成年的心理发展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 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 转化过程。 • 首先,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 其次,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 • 第三,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认为儿童与成人的交 往在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剩余精力说

第二章 国外学前游戏理论的流派

第二章 国外学前游戏理论的流派
第二章 国外学前游戏理论的流 派
一、经典的游戏理论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最重视游戏问题 的派别)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四、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五、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
一、经典的游戏理论
(一)剩余精力说 代表人数:德国的席勒和英国的斯宾塞 主要观点:生物体都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生物体进化 得越高级,这种能力就越强。儿童除了一般生活活动外,不 需谋生,还有剩余精力,同样高等动物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须 消耗的精力之外,也还有剩余精力。为了消耗这些精力,就 用自然无目的的方式——游戏以获得快乐,所以,就产生了 游戏。游戏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于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 消耗。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二)佩勒的角色动机说 基本观点:角色选择完出于内部动机,即受情绪的驱使, 模仿自己爱戴的人,可以实现成为这样的人的愿望;模仿自 己畏惧的人,可以控制焦虑和创伤;模仿低于自己身份的 人,可以掩饰被现实排斥的稚趣。据此佩勒一共概括和分析 了儿童角色游戏的九种典型模式。他还从发展的角度,考察 了儿童游戏结构随心理性欲阶段的发展而发生的变化。他把 心理性欲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每一阶段心理性欲发展的矛 盾冲突不同,游戏内容也不同。 第一阶段,孩子的焦虑主要集中在与机体有关的挫折方面。 这时的游戏是独自玩,往往是玩弄自己身体的某个部分。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1)游戏动机说:游戏可满足儿童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 望,是受“惟乐原则”的驱使;游戏满足儿童想做大人的愿 望 (2)游戏掌握创伤事件说:游戏帮助儿童掌握(或控制) 现实中的创伤性事件,使受压抑的敌意冲动得到发泄。 (3)游戏的发展说:儿童通过游戏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 的时期是短暂的。随着自我的发展和逻辑思维的发生,游戏 就消失了。当批判的能力或推理能力得到发展时,游戏就结 束了。取而代之的是滑稽、幽默或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第二章 有关儿童的游戏理论

第二章 有关儿童的游戏理论

二、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代表人物是瑞士著名的心 理学家皮亚杰
1 游戏的本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2 游戏活动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应
3 游戏活动满足儿童自我情感需要
认知发展学派对游戏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影响
闪光点:开拓了从儿童认知的角度考察儿童 1
游戏的新途径,引出游戏与认知发展的研究
【学习目标】
1.了解儿童游戏各理论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2.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儿童游戏的重要意义。 3.学习运用不同的游戏理论观察和解释儿童的游戏活动。
早期的游戏理论
一、剩余精力说 二、松弛说 三、预演说 四、复演说 五、生长说 六、成熟说
一、剩余精力说
1.主要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席勒、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 2.主要观点(1)游戏是儿童和高等动 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 即游戏是剩余精力的发泄。 (2)儿童有大量过剩的精力,会比成 人更有精力去游戏,进而通过大量的 游戏来消耗过剩的精力。
六、成熟说
1.代表人物:荷兰拜敦代克 2.主要观点:(1)游戏不是练习,而是 儿童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游戏 也不是本能,而是一种欲望的表现 。(2) 人有潜在的内部力量,而心理的发展就 是依靠这股潜在的内部力量进行的,不 需要练习也能发展起来,不需要游戏做 准备。 (3)由于年幼才有游戏,而不是 因为游戏才有童年。

第二章 游戏

第二章  游戏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构成说 人格由三部Baidu Nhomakorabea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三)焦虑论与自我防御机制39
二、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游戏理论 (一)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理论 1.游戏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 矛盾的机制,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 2.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是受“唯乐原则”的驱使。 3.游戏帮助儿童掌握(或控制)现实中的创 伤性事件。
(一)游戏的元交际特征—隐喻特征 元交际是一种抽象的“交际”,是处于交际过 程中的交际双方对对方真正的交际意图或所传递 的信息的“意义”的辨识与理解。元交际依赖于 交际双方对于隐喻信息的辨识与理解。 (二)对游戏的元交际理论的评价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本章概要
第一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第三节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第四节 游戏的觉醒理论与元交际理论
第一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理论基础 (一)本能论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人的生命和生活 中的基本要求、原始冲动和内在驱力。他 将本能分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本能驱使 行为的发生,所以对应的行为原则为“唯 乐原则”和“现实原则”
(二)游戏的类型与发展
年龄 0-2岁 2-7岁 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时期 前运算阶段 游戏类型 练习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 结构游戏 规则游戏

《学前游戏论》复习思考题

《学前游戏论》复习思考题

《学前游戏论》复习思考题

第一部分《学前游戏论》各章复习题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概论

1、名词解释:

剩余精力说;

生活准备说;

松弛说

、简述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结合实际谈谈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意义

、简述国外儿童游戏研究的历史发展

、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进行学前儿童游戏应遵循哪些原则

、结合幼儿园游戏实际,设计一个观察幼儿游戏的计划

第二章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一、单选题

、维果斯基认为,游戏的价值在于()愿望的满足同化超过顺应

宣泄与降低焦虑创造最近发展区

、幼儿实现角色扮演的途径是()物品动作语言情景

、关于游戏动作的顺序以及在游戏中被允许和被禁止的活动的规定是指()游戏任务游戏构思游戏规则游戏结果

、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时期,幼儿游戏的典型形式是()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

、按国家有关规定,幼儿园各班的户外游戏场地面积不应小于()、教师请有关角色的双方双向地进行评价的方法是()反映式评价交往式评价情感式评价参与式评价

、幼儿园的表演游戏与角色游戏最重要的相同之处就是()扮演角色规则性强创造性成分大观赏性强

、提出“剩余精力说”游戏理论的是()格鲁斯霍尔斯宾塞皮亚杰

、把游戏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对它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其历史有()多年多年多年多年

二、问答题

、简述精神分析学派关于游戏的主要观点

、论述皮亚杰关于游戏与认知发展关系的观点

、论述认知发展理论游戏不同阶段的发展

、论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比较分析现代三大理论流派游戏理论的异同

、简述游戏觉醒理论的主要观点

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认知学派的游戏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思维、 想象和创造力的发展。
详细描述
认知学派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游戏中, 儿童通过操作物体、解决问题和想象创造等方式,发展了思维、想象和创造力 ,促进了认知水平的提高。
社会学派的游戏理论
现代儿童游戏理论的发展
随着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深入,现代儿童游戏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 展。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儿童游戏的内在动机、游戏与儿童发展的 关系以及游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等方面。在这一时期,儿童游 戏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 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儿童游戏理论的研究重点
源自文库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游戏可以培 养儿童的社交技能、合作精神和规则意识。
详细描述
社会学派代表人物布鲁诺·贝特尔海姆认为,游戏是儿童社会 化的重要途径。在游戏中,儿童需要与同伴互动、合作、交 流和遵守规则,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社交技能、合作精 神和规则意识,促进其社会化的进程。
多元化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学前儿童游戏将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型游戏方式,为幼儿提供更 加丰富多样的游戏体验。
社交化趋势
未来学前儿童游戏将更加注重社交化,通过游戏促进幼儿 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学前儿童游戏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游戏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学派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埃里克森、蒙尼格。 内涵:该学派认为一切生物生存的基础都是一些与生俱来的原始本能的 冲动和欲望。而在生物体中人与动物的不同,动物可以随意的、赤裸裸 的表现出来,人处在一定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中,要限制一些本能的发 泄。当这些被压抑的冲动和欲望在潜意识里逐渐累积起来时,人本身就 要不自觉地寻找出路,因此精神分析派的游戏理论又称为发泄论或补偿 论。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学派
第一节 经典游戏理论
七、天赋本能说
代表人物:19世纪德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学家福禄贝尔。 内涵:在福禄贝尔看来,游戏是一种天赐的“神的本领”,不仅是儿童 内部本能的表现,更号召社会和教育者强调要适应儿童的本能,要允许 儿童自由的游戏从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及自主性。 主要观点:游戏是儿童生活的必需品和必备品。在游戏中需要媒介 和工具,也就是玩具,被他称之为“恩物”。
第一节 经典游戏理论
四、预演说
代表人物:德国的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格鲁斯。 内涵:与复演说相反,预演说认为游戏并不是消除原始本能,而是要在 游戏中加强练习以加强未来所需的本能,为将来生活做好准备。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学派
第一节 经典游戏理论
五、生长说
代表人物:美国阿普利登。 内涵:游戏是幼小儿童发展能力的一种模式,游戏不仅是生物体练习技 能的手段,也是促进生物体自身发展的一种方法。美国奇尔摩还认为, 生物体要生长有多种渠道、方式,但是游戏是一种内驱力,促使生物体 在游戏中产生生长的动力,从而在游戏过程中获得生长。

学前游戏论简答

学前游戏论简答

学前游戏论简答

游戏论简答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介绍

一、学前儿童游戏论研究的内容:

1.描述儿童游戏发展的一般模式和共同特征

2.揭示儿童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探索不同因素对游戏发展的影响

4.提出并帮助指导儿童的游戏策略或具体方法。前三个是基础理论研究,后一个是应用研究。2、研究意义:

(一)改善教育实践1.为学前教育机构开展游戏活动提供科学指导2.为玩具的设计与生产,为家长购置玩具、指导幼儿游戏提供帮助3.为其他有关儿童游戏的领域提供理论依据(二)推进理论建设

三、对经典博弈论的评论:

是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下产生的,带有浓厚生物学色彩,主要是主观思辨产物,缺乏可靠实验依据,由于它或多或少的解释并说明了游戏的现象,推动着儿童游戏研究的进展,对后人的研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四、儿童游戏研究的发展趋势:1.从博弈论发展的角度来看,儿童游戏研究已经从单纯的思辨性转向实证性。2从游戏价值观的变化来看,对游戏发展价值的理解已经从推测性、不完整性或集中性发展到了准确全面的理解。3.研究范围逐渐拓宽,不仅关注纯理论问题,还关注应用问题。

五、儿童游戏研究四阶段:

1.从20世纪20年代到解放初期。从1940年代到1960年代3文化大革命期间4文化大革命以来

六、陈鹤琴认为儿童游戏的原因:1.与儿童游戏的力量和能力有关2.与儿童好动的天性和游戏能够给孩子快感有关

七、陈鹤琴提出的高品质玩具标准:激发儿童对游戏的兴趣,质地坚实,不易损坏,激发儿童想象力,发展儿童创造力,适应儿童能力,发展儿童智力。8.中国儿童游戏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1.儿童游戏研究的中国化2.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免费下载】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00399学前游戏论

【免费下载】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00399学前游戏论

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学前游戏论课程代码:00399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主要是探讨学前

儿童游戏理论的流派、本质、分类、影响因素、实施等问题,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游戏作为一种儿童独特的文化生活方式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这门课程实践性与理论性并重,属于一门应用性基础理论课程。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要求

设置本课程,力图让学生掌握学前游戏的基本理论和教育实践研究的概貌,

根据上述特点,该课程既考核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也考核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对后者有所侧重。

三、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学前游戏论主要探讨游戏的类别,让学生明确游戏在学前教育与幼儿发展中的价值和地位,涉及的知识领域较广,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特殊教育、生理学等诸多学科,所包含的内容都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有紧密的关系,体现了该课程的综合性、应用性的特点。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上编: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概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学前游戏论的研究对象、内容与意义;了解国内外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发展概况及其有代表性的理论,并掌握儿童游戏研究的方法。

为学习者了解学前游戏论勾画一个初步轮廓,也为以下各章建立一个总体框架。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研究儿童游戏的对象与任务

1、学前游戏的对象(重点)

2、研究内容和意义(重点)

第二节儿童游戏研究的历史回顾

1、国外儿童游戏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次重点)

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的

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的
•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并非总是和愉快的体验联 系在一起,不愉快的体验也往往成为儿童游戏 的主题。但这种游戏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自 己不愉快的体验转嫁到别人 (同伴或玩具)身上, 使自己的不愉快体验得到发泄。
(二)艾里克森的“掌握”游戏理论
•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H.Erikson)接受 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 (即本我、自我和 超我 ),并积极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他不 仅强调了游戏可以降低焦虑和达成愿望的 补偿性满足,而且把游戏的这种作用与人 格的发展联系了起来,突出了游戏在自我 发展中的作用。
3、规则游戏(7--12岁)
• 具体运算阶段以后的游戏形式,这时象征 性游戏结束,规则游戏开始发展,以至持 续到成年
•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孩子一起 • 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具有竞赛性质 • 比如:拔河、下棋、牌类游戏等 • 为遵守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打下基础
(四)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的启示
• 第一,他反对把游戏看做是一种本能活动,提 出的游戏发展阶段理论,是他游戏理论中最闪 光、最有价值的部分。
(三)游戏的类型
• 。皮亚杰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不同水平,把游戏划分为 相继出现的3个阶段。
• 1、练习性游戏(0-2岁) • 通过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来认识世界、与世界相互作用
的 • 游戏目的,是要取得一种机能性的快乐,满足生理上的
要求, • 游戏形式为重复偶然习得的动作图式该游戏的主要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
1. 人格构成学说:本我、自我、超我; 自我在调节和平衡本我与超我之间 的冲突和矛盾的机制是在游戏中获 得的。 2. 游戏对于儿童人格的正常发展具有 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儿童释放 受社会压制而产生的紧张与压力, 帮助儿童积累处理困难的经验,具 有“治疗”的作用。 3. “唯乐原则”是儿童游戏的出发点; “强迫重复”
元交际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论
• 代表人物:贝特森 • 主要观点: 试图揭示游戏的意识与信息交流过程的实质。 认为人类的交际不仅有意义明确的言语交际, 而且也有意义含蓄的交际,即元交际。 元交际不仅发生在非言语交往中,而且发生在 言语交际中。 游戏的价值不在于其具体的内容,而是在学习 关于角色的概念。
我們五個人伸長了 手臂才將樹抱住。 樹後的兩個人更聰 明,更可愛,可惜你們看 不見。 我還聽到他們在說 笑話,可惜你們聽不見。 太多躲在世界背後 的人,我們都看不見,聽 不見。
艾里康宁的游戏学说
• 重点研究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 • 探讨了角色游戏的社会起源。角色游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 阶段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儿童在社会关系中地位的 变化而产生的。 • 游戏结构:一是角色;二是游戏行动;三是游戏式地运用物 体;四是游戏者之间的真实关系 。 • 游戏内容:儿童的周围现实对角色游戏有决定性影响。儿童 的周围现实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实物,包括自然和人造的 东西;二是人的活动、劳动和活动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生活预备说
• 代表人物:格鲁斯(K.Gross) • 主要观点:儿童有天生的本能,但本能不足以
适应将来复杂的生活,因此要有一个准备生活 的阶段,游戏即是准备生活阶段练习本能的一 种手段。提出了幼稚期的概念。
• 评价:无法说明儿童游戏模仿动物等非人类
生活的行为,也无法解释成人喜欢游戏。
复演说
• 代表人物:霍尔 • 主要观点:游戏是个体呈现祖先的动作,习惯
第四节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 代表人物:维果茨基、乌申斯基、艾 里康宁等 • 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 • 艾里康宁的游戏学说
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
• 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一个人从 出生到成年的心理发展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 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 转化过程。 • 首先,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 其次,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 • 第三,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认为儿童与成人的交 往在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第二章
游戏的理论流派
游戏的理论流派
• 了解不同的研究者对于游戏理论 有多种研究; • 理解不同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和 研究的目的; • 掌握精神分析流派、认知发展流 派以及社会文化历史流派心理学 家对游戏的分析和意义。
游戏的理论流派
• • •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早期(经典)的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后皮亚杰理论
和活动,是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进化 的各个阶段。
• 评价:它是基于生物学中的获得性遗传学说。
但是这样的观点至今还需要更多的论证,可以 说复演说建立在了一个并不可靠的基础上。也 无法解释游戏内容的变化问题。
松驰说
• 代表人物:拉察鲁斯(M.Lazarus) 柏屈克(F.Patrick) • 主要观点:儿童游戏不是剩余精力的发泄, 而是恢复精力的方式。 • 评价:无法解释体力劳动者需要游戏的 原因;无法解释“不工作”的儿童需要游 戏的原因。
第一节 早期(经典)游戏理论
• • • • • 一、剩余精力说 二、生活预备说 三、复演说 四、松驰说 五、早期游戏理论的共同特征与影响
剩余精力说
• 代表人物:席勤(F·Schiller) 斯宾塞(H·Spencer) • 主要观点:将游戏看作是剩余精力的发泄 和运用,儿童可以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 • 评价:引申出一个贬义判断;无法解释孩子 精疲力竭仍要游戏的问题。
唤醒理论
• 儿童的游戏不是本能活动,是受外界刺激的变化而 产生的内部需要。探究游戏行为的内部动机主要是 维持机体觉醒水平的最佳状态,与刺激物特点有关。 这一理论运用生理心理学研究成果,使游戏过程的 整个描述更为精确和严谨。 • 这一理论还指出了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为我们如 何重视幼儿园环境的合理组织作出了有价值有意义 的提示。
作业与思考
• 1、试评述早期经典游戏理论。 2、试分析精神分析理念下的游戏理论有何现 实意义? • 3、原苏联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 的主要游戏理论是什么? • 4、什么是游戏的觉醒理论? • 5、什么是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 6、如何把游戏理论应用于我们今天的幼儿教 育?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 艾里克森的游戏理论
1. 人格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游戏可以帮助自我对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进行协调 和整合。 2. 人格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游戏在帮助儿童从一 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过程中,起着“催化剂” 作用。
第三节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第五节 后皮亚杰理论
• 一、唤醒理论 • 二、元交际理论
唤醒理论
• 代表人物:伯莱因、艾利斯、亨特 • 主要观点:认为游戏是由一种内驱力(内 在动机)引起的行为,内驱力是由机体的 需要状态引起的,它的功能在于引起或激 发行为或给予行为以动力。 • 原始内驱力/继起内驱力
唤醒理论
• 核心概念:“觉醒”。觉醒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 状态,或机体的一种内驱力状态。 • 觉醒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因素是外部刺激或环境 刺激,另一个因素是机体的内部平衡机制。 • “特殊性探究”/“多样化的探究”(伯莱因) • 认知性行为/嬉戏性行为/游戏和学习二者是对立的 (享特)
与认知发展相适应的游戏阶段
• 感知运动阶段(0-2岁)——练习性游戏; • 前运算阶段(2-4岁)——象征性游戏处于 高峰期; • 前运算阶段(4-7岁)——象征性游戏下降; •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规则游戏。
游戏的功能
• 一、对新的不完善的心理机能进行练习和巩固, 使之得到丰富和发展; • 二、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在现实生活 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早期游戏理论的共同特征与影响
• 共同特征 1. 不关注游戏的个体差异和特点; 2. 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把儿童 游戏生物学化; 3. 认为“游戏”的对立面是“工作”; 4. 缺乏科学的实验基础。
早期游戏理论的共同特征与影响
• 影响 1. 对现代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影响 2. 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 一、游戏的认知本质:游戏是一种 同化超过顺应的活动 • 二、与认知发展相适应的游戏阶段 • 三、游戏的功能
游戏的认知本质: 游戏是一种同化超过顺应的活动
• 同化是指主体用自己已有的动作图式去合并或整合外部事物, 从而丰富自己的动作。顺应是指使主体改变自己的原有动作 图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 当同化大于顺应时,所产生的活动具有游戏活动的特征。当 顺应大于同化时,所产生的活动具有模仿活动的特征。 • 只有当同化、顺应平衡时所产生的活动才具有智力活动的特 征。 • 游戏只是一种在已有经验范围里的活动,它的价值不促进认 知水平的提高,而是对原有知识技能的练习和巩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