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原理

合集下载

凝固过程的基本原理

凝固过程的基本原理
▪ 人们通过长期实验和计算所获得的大量的相图为凝固过程 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 相图是在一定条件下,表示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的物质系 统中平衡相之间的关系的图形,它又叫做平衡相图、组成 图或者状态图。合金相图是用图解的方法表示合金系中合 金状态、温度和成分的关系。相图中的每一点都反映了在 一定条件下,某一成分的材料在平衡状态下由什么样的相 组成、各相的成分与含量。
ka
k0 1
R Di
可以看到, R 时,ka 1 ; R0 时, kak0 。
1.相图与凝固---多元合金的凝固过程分析
多元合金的凝固过程要复杂得多,目前仅有三元系较为成熟的相图可以借鉴。关 于多元合金的凝固过程,重点说明以下几点: ▪ 三元相图与合金凝固:
液相面的形状决定了合 金的凝固次序。成分位于 “线”上的合金会发生多 相凝固,这和二元合金多 相凝固情况相似,但析出 相成分是变化的。成分位 于液相面特殊点(多相反 应点)上的合金会发生恒 温多相同时析出反应。一 般成分点在凝固初期先发生单相凝固,直至剩余液相成分达到特殊点或者线为止。
S i
(GS wi
)T,P,WCj
引入平衡条件 iL iL ,就可以求出i在j相和液相之间的分配系数kij。
但kij可能不仅和该组元本身的质量分数相关,而且还是其它溶质质量分
数wck的函数,即,
n
kij bijkwCk k1

金属凝固理论原理及应用

金属凝固理论原理及应用

金属凝固理论原理及应用

金属凝固理论是指研究金属在固态凝固过程中的组织形态和相变行为的科学原理。金属凝固理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金属的凝固机理以及改变金属的性质和应用。以下将从原理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金属凝固理论的原理:

1. 凝固过程中的相变行为:在金属凝固过程中,会发生相变行为,从液相变为固相。主要包括凝固核形成、晶体长大及晶粒形核和生长等过程。凝固核形成是指凝固过程中由于界面能降低而导致固相形成的过程。晶体长大是指固相晶体的体积逐渐增大。晶粒形核和生长是指液相金属晶粒在凝固过程中通过固相组织的转变形成新的晶粒。

2. 凝固速率的影响因素:凝固速率是凝固过程中晶体生长速度的量度。影响凝固速率的因素包括金属的熔点、凝固液体的过冷度、核活化能、晶体生长速度以及固相晶粒形核密度等。通过调节这些因素,可以改变金属凝固的速率和组织形态,从而影响金属的性质和应用。

3. 相图和凝固曲线的研究:金属凝固过程中,可以通过相图和凝固曲线来了解金属凝固过程中的相变行为和组织形态演化。相图可以显示凝固温度、成分和组织形态之间的关系,而凝固曲线可以用来研究凝固速率和金属的晶体生长速度。

二、金属凝固理论的应用:

1. 金属材料制备:金属凝固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金属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相变行为和组织演化规律。在铸造和凝固过程中,通过调节凝固速率和组织形态,可以获得不同性能和应用要求的金属材料。例如,通过改变凝固速率可以获得细晶粒或均匀晶粒分布的材料,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2. 改善金属材料性能:金属凝固理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改善金属材料的性能。例如,通过合适的添加剂和凝固工艺,可以改善金属材料的耐磨性、耐腐蚀性、高温稳定性等性能。同时,金属凝固理论也可以指导材料加工过程中的热处理和冷处理,从而进一步提高金属材料的性能。

凝固原理各种公式的应用

凝固原理各种公式的应用

凝固原理各种公式的应用

1. 引言

凝固是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一种常见的相变现象。在凝固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物理学公式和原理,这些公式和原理对于我们了解凝固过程的规律以及应用于工程和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凝固原理中的一些常见公式的应用。

2. 凝固温度的计算

凝固温度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所处的温度。凝固温度的计算可以根据物质的阿伦尼乌斯公式来进行。

阿伦尼乌斯公式如下:

Tc = K / ΔH

其中,Tc为凝固温度,K为B常数,ΔH为物质的凝固热。

3. 凝固速度的计算

凝固速度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速度。凝固速度的计算可以采用斯特尔宾斯基方程。

斯特尔宾斯基方程如下:

v = k(ΔC)^n

其中,v为凝固速度,k为速度常数,ΔC为浓度变化,n为凝固速率对浓度变化的敏感度。

4. 凝固结构的研究

凝固结构的研究是指对凝固过程中结构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凝固结构的研究可以采用斯特尔宾斯基方程和格拉芙定律。

格拉芙定律如下:

h = k * x^(1/3)

其中,h为晶体的表层深度,k为速度常数,x为晶体生长时间。

5. 凝固器的设计和优化

凝固器是进行物质凝固的设备,对于不同的凝固物质,需要设计不同的凝固器。凝固器的设计和优化可以采用亥姆霍兹方程。

亥姆霍兹方程如下:

Z = α * T^β

其中,Z为凝固器的效率因子,α为材料性质常数,T为温度,β为指数。

6. 凝固时间的计算

凝固时间是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时间。凝固时间的计算可以采用纳维尔斯方程。

纳维尔斯方程如下:

t = K * (ΔT)^2

其中,t为凝固时间,K为常数,ΔT为温度差。

连铸坯的凝固原理

连铸坯的凝固原理

连铸坯的凝固原理

连铸坯的凝固原理是指在连续铸造过程中,将液态金属通过连铸机的直接接触传热,使其迅速凝固成为固态坯料。其凝固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凝固传热:连铸坯的凝固过程是通过凝固传热实现的。当液态金属与凝固器壁接触时,通过壁传导热量,将热量从液体中抽取,使其温度下降,从而引起凝固。凝固过程中,液态金属中的热量逐渐转移到凝固器壁上,使液态金属凝固。

2. 菌晶凝固:连铸坯的凝固过程中形成的是菌晶结构。在凝固过程中,凝固核的形成与扩展是菌晶凝固的核心。凝固核的形成主要通过异质核形成机制,即固相杂质在液相中起到导向凝固核形成的作用。在凝固核形成之后,扩展也是通过液态金属中的固相杂质扩散到凝固界面来实现的。

3. 凝固前区域形态演变:连铸坯凝固前区域是指离开凝固器壁距离较远的区域,此区域的凝固过程是从纯凝固到凝固核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液态金属的温度逐渐下降,会引起结晶核的形成和繁殖。在凝固前区域中,由于热量的传导和质量的迁移,形成了柱状晶区。

4. 凝固后区域形态演变:连铸坯凝固后区域是指靠近凝固器壁边界附近的区域,此区域的凝固过程是进一步形成坯料的过程。在凝固后区域中,凝固核逐渐形成,晶核之间相互连结,最终形成了连续的晶体结构。

连铸坯的凝固原理是液态金属通过传导传热和纯凝固形成晶核,然后通过晶核的繁殖和晶体的连结形成连续的晶体结构,最终实现连铸坯的凝固。

金属凝固原理

金属凝固原理

金属凝固原理

金属凝固是指金属从液态到固态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金属加工

和制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了解金属凝固原理对于提高金属制品的

质量和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金属凝固的基本原理。金属凝固是由于金

属在液态和固态之间的相变所引起的。当金属被加热至其熔点以上时,金属开始融化成液态,而当温度降低到熔点以下时,金属则开

始凝固成固态。在这一过程中,金属的分子结构和排列发生了改变,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性质和特征。

其次,金属凝固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是金属的成分,不同种类的金属具有不同的凝固特性,例如铝、铁、铜等金属

的凝固温度和凝固速度都有所不同。其次是金属的冷却速度,冷却

速度快则会形成细小的晶粒,冷却速度慢则会形成大块的晶粒。此外,金属的形状和结构也会对凝固过程产生影响,例如浇铸、锻造、挤压等不同的加工方式会导致不同的凝固结构。

最后,了解金属凝固的原理对于金属加工和制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控制金属的凝固过程,可以获得理想的金属结构和性能,从而

提高金属制品的质量和性能。例如,通过控制金属的冷却速度和形状,可以获得细小、均匀的晶粒结构,从而提高金属的强度和硬度。此外,还可以通过添加合金元素和调整工艺参数,来改善金属的凝

固特性,从而获得更优异的金属制品。

总之,金属凝固原理是金属加工和制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了

解金属凝固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金属

的凝固过程,从而提高金属制品的质量和性能。希望本文能够为大

家对金属凝固原理有所了解,同时也能够在实际生产中加以应用。

凝固过程的基本原理

凝固过程的基本原理
(1)固相界面曲率的影响 固相曲率可引入固相的压力,此压力使固相的自由能升高,而使系统的 熔点降低。固-液两相的自由能的变化为:
GL VL P S L Tr S L Tr
p 0
GS VS p S S Tr
---Tr 因固相曲率而造成的温差,△P-----由于曲率而造成的固相附加压力
12
3. 二元合金凝固过程的溶再分配
(1)溶再分配的概念 (2)平衡溶质分配系数k0 (3)有效溶质分配系数
1
所有二元相图都是由共晶、偏晶、包晶及固溶体四种基本相 图所构成的
单相合金凝固是最典型的, 除共晶点和偏晶点外,其它成分 合金在开始凝固时仅有一个相析 出。 最常见的多相合金凝固是共晶凝 固:L→α+β
2
偏晶凝固:
与共晶凝固相似,析出相之一为 液相:L1→α+L2
包晶凝固:
LP + β → α

GV
Tm
8
过冷度 是影响相变驱动力的决定性因素。 r 为什么相变要过冷度? S S-L平衡时,原子双向跳动的速度相等,方向相反; 晶胚越小,表面曲度越大,稳定度越小: △P=2σ/r 一定温度下,r越小,熔化速度越快,而凝固速度越慢; r一定时,温度越低,S-L自由能差越大,熔化速度越小,而凝固速度越 大; 因此,凝固速度与熔化速度相等的温度随晶胚尺寸的减小而降低。

金属凝固原理范文

金属凝固原理范文

金属凝固原理范文

金属凝固原理是指金属在从液态到固态转化的过程中所涉及的物理和化学现象。金属凝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热力学、动力学和结构变化等方面的原理。本文将分析金属凝固原理的基础知识,包括热力学、结构和晶体生长等方面的内容。

在金属凝固的过程中,热力学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根据热力学原理,金属凝固时会释放出热量,这是因为金属离子在凝固的同时释放出能量。这种能量释放可以通过热力学公式来计算,其中包括凝固焓和凝固熵等参数。

液态金属在凝固过程中会出现结构变化,最常见的是由无序结构转变为有序的晶体结构。晶体结构特征是金属凝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晶体结构的类型取决于金属原子的尺寸、电子构型和化学键的性质等因素。例如,铜的晶体结构是面心立方结构,而铁的晶体结构是体心立方结构。

晶体生长是金属凝固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晶体生长是指在凝固过程中液态金属原子逐渐形成有序的晶体结构。晶体生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核形成和晶格生长。在核形成阶段,金属原子将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原子团簇。当这些团簇达到一定大小时,它们就可以进一步生长,形成完整的晶体结构。

晶体生长的速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温度、压力和金属的化学成分等。一般来说,晶体生长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因为高温有助于原子的扩散和聚集。此外,压力对晶体生长速度也有影响,高压环境可以抑制晶体生长,而低压环境则有助于晶体生长。

除了热力学、晶体结构和晶体生长等方面的因素外,金属凝固还涉及到动力学过程。动力学是指凝固过程中有关反应速率和能量转移的研究。在金属凝固中,动力学过程包括原子之间的碰撞、扩散和团簇的生长等。

凝固剂的原理

凝固剂的原理

凝固剂的原理

凝固剂是一种可以促使液体变成固体的物质,它在日常生活和

工业生产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凝固剂的原理是通过改变液体分子

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使其形成固体结构。本文将从分子层面和物

理化学原理两个方面来探讨凝固剂的原理。

从分子层面来看,液体的凝固实质上是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改变。在液体状态下,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比较弱,分子之间存在着

较大的间隙和运动空间,因此液体呈现出流动性。当加入凝固剂后,凝固剂分子会与液体分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其分子间的排列和结构。这种相互作用会使得液体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增强,从而使得

分子间距离减小,运动受限,最终形成固体结构。

从物理化学原理来看,凝固剂的原理主要涉及到凝固点的改变。在液体凝固的过程中,凝固剂的加入会使得液体的凝固点发生改变。这是因为凝固剂与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增强,使得液体分

子在一定温度下就能形成固体结构。这种凝固点的改变可以使得液

体在较低的温度下就能凝固,从而提高了液体的凝固速度和效率。

除此之外,凝固剂的原理还涉及到晶体的形成。在液体凝固的

过程中,凝固剂的加入会促使液体分子以一定的规则形式排列,从

而形成晶体结构。这种晶体结构不仅使得液体变成了固体,还赋予

了固体一定的形状和力学性能,从而满足了不同领域对固体材料的

需求。

总的来说,凝固剂的原理是通过改变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得液体变成固体。这种原理涉及到分子层面的相互作用力改变、

凝固点的改变以及晶体结构的形成。了解凝固剂的原理对于提高生

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

金属凝固原理

金属凝固原理

金属凝固原理

金属凝固原理是指金属从液态到固态的过程。在金属熔化后,通过降低温度或进行其他处理,金属开始逐渐凝固。凝固过程中,金属内部的原子或分子逐渐重新排列并结晶,形成有序的晶体结构,从而形成固态金属。

金属凝固原理基于凝固行为的研究,涉及到熔化、相变、晶体生长等多个方面。首先,金属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使得金属内部的原子或分子运动加速,失去了原子之间的排列有序性,形成了液态金属。

当温度进一步降低时,金属开始进入凝固阶段。在凝固的早期,金属内部出现一些微小的核心,这些核心是由一部分原子或分子聚集形成的。这些核心吸引周围的原子或分子,从而导致晶体生长。晶体生长过程中,较小的核心会扩大并联系在一起,形成更大的晶体。

在金属凝固过程中,晶体生长的速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温度、凝固速率、金属成分等。高温下,原子或分子的运动速度较快,晶体生长速度较快;而低温下,晶体生长速度较慢。凝固速率越快,金属内部的原子或分子越来越无序,晶体结构越复杂。

凝固过程中,金属的凝固形式也有多种,常见的有均匀凝固和偏析凝固。均匀凝固指金属内部晶体结构均匀、成分均匀分布的凝固方式,一般适用于成分均匀的金属。而偏析凝固则是指金属内部存在组分不均匀的现象,即某些金属元素或杂质在凝

固过程中会向其中心或表面区域富集。

综上所述,金属凝固原理是由金属熔化到固态的过程,涉及到熔化、相变、晶体生长等多个方面。通过研究金属凝固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金属的结构与性能,并可以针对不同的凝固条件来控制金属的制备过程。

混凝土凝固过程原理简述

混凝土凝固过程原理简述

混凝土凝固过程原理简述

混凝土凝固过程原理简述

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基础设施工程中的材料,其独特的特性使其成为常见的选择。混凝土的主要成分是水泥、骨料和砂浆,在混合过程中形成了坚固的结构。混凝土的凝固过程是通过水泥与水反应而产生的化学变化来实现的。本文将简述混凝土凝固的原理,重点介绍凝固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和形成的结构。

混凝土的凝固是一连串复杂的化学反应,其中最重要的是水泥与水的水化反应。当水泥与水混合时,发生的化学反应被称为水化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水泥中的化合物与水结合,形成新的化合物,并逐渐构建坚固的结构。

水化是混凝土凝固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它由几个互相影响的反应阶段组成。首先,当水与水泥接触时,水中的氢离子(H+)与水泥中的氧化钙(CaO)反应,产生氢氧根离子(OH-)。这个反应产生的氢氧根离子与水泥中的硅酸盐反应,形成硅酸二氢钙以及其他水化产物。然后,这些产物继续与水中的碳酸钙反应,产生氢氧化钙,并逐渐形成水化硅酸钙凝胶。

水化硅酸钙凝胶是混凝土凝固过程中形成的关键结构之一。它是由细

小的晶体和水分子组成的胶体物质,具有很高的粘附性和强度。水化

硅酸钙凝胶填充了混凝土的孔隙空间,增强了混凝土的密度和耐久性。

除了水化硅酸钙凝胶外,混凝土凝固过程中还形成了其他重要的结构。一种重要的结构是水化铝酸钙凝胶,它可以进一步增强混凝土的强度

和稳定性。此外,水化硅酸铝钙化合物也是混凝土中常见的水化产物

之一,它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抗冻性和抗化学腐蚀性。

混凝土凝固过程中形成的这些结构和化合物共同作用,使混凝土达到

凝固原理

凝固原理

液体向固态转变体积自由能的变化,焓的变化

熵的变化

则:

时,固液相平衡,

液体温度高于凝固温度,为正值;低于

称为过冷度。过冷度越大,系统

L

δ

不同条件下凝固后的固相溶质浓度分布

血液凝固的原理

血液凝固的原理

血液凝固的原理

血液凝固是人体内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理过程,它在伤口愈合和止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血液凝固的原理可以简单描述为血小板的聚集、凝血因子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形成。下面将详细介绍血液凝固的原理。

血液凝固的第一步是血小板的聚集。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损伤的血管壁上,形成血小板栓。这是由于血管受损后,血管内的胶原蛋白暴露在外,血小板上的一种叫做von Willebrand因子的蛋白质与胶原蛋白结合,从而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栓。血小板栓可以暂时封闭伤口,阻止更多的血液流失。

血液凝固的第二步是凝血因子的激活。凝血因子是一组在血液中存在的蛋白质,它们按照其活性的不同被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别。当血管受损时,一系列的凝血因子会被激活。这个过程是通过一个复杂的酶促反应完成的,其中每个凝血因子都是前一个凝血因子的酶。这个级联反应会最终导致血栓形成。其中最重要的凝血因子是凝血因子X和凝血因子II(也称为凝血酶)。凝血酶会进一步激活凝血因子,使它们形成一个稳定的血栓。

血液凝固的第三步是纤维蛋白的形成。纤维蛋白是一种在血液凝固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蛋白质。当凝血酶形成后,它会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会聚集在血小板栓上,形成一个坚固的血

栓。这个过程类似于一个网,可以进一步加强血小板栓的稳定性,并防止血栓破裂。

总结起来,血液凝固的原理可以概括为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形成。这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级联反应,通过多个酶促反应和蛋白质相互作用来实现。血液凝固的正常过程对于人体的生命至关重要,但如果出现异常,就会导致血栓形成或出血等严重后果。因此,深入了解血液凝固的原理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熔化与凝固的重要实验原理

熔化与凝固的重要实验原理

熔化与凝固的重要实验原理

熔化和凝固是物质从固态到液态、再到固态的相变过程。以下是熔化和凝固的重要实验原理:

1. 熔化原理:

- 温度:物质的熔点是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温度。实验中,需要将样品加热到熔点以上,使其融化成液体。熔点可通过测量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性质变化来确定。

- 热量:加热样品时,需要提供足够的热量,使其温度超过熔点。样品吸收的热量用于克服吸引相邻分子的力,使其从排列有序的固态结构转变为无序的液态结构。

2. 凝固原理:

- 温度:物质的凝固点是物质从液态到固态的温度。实验中,需要将样品冷却到凝固点以下,使其从液体凝固成固体。凝固点可通过测量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性质变化来确定。

- 热量:冷却样品时,需要从样品中提取热量,使其温度低于凝固点。样品放出的热量用于形成有序的固态结构,并通过吸引相邻分子的力将其排列在一起。

实验中,常用方法包括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观察样品的物理性质变化(如颜色、形状、透明度等)来确定熔化和凝固点。这些原理和方法对于研究物质的

热性质和相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简述血液凝固的过程和原理

简述血液凝固的过程和原理

简述血液凝固的过程和原理

血液凝固是人体内一种维持血管功能,防止出血的重要生理过程。它主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来实现。血液凝固的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血小板聚集、凝血酶形成和纤维蛋白形成。

首先,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身体会迅速采取措施,阻止血液的大量流失。这个过程的第一步是血小板聚集。损伤的血管会释放一种叫做血小板活化因子的信号物质,这会引发周围的血小板发生变化。活化的血小板会迅速粘附在损伤血管的内壁上,形成一个临时性“塞子”,封住损伤口。同时,这些活化的血小板会释放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刺激附近的血小板更多地聚集到损伤点,进一步强化这个“塞子”。这个过程称为血小板聚集,它是血液凝固的起始阶段。

接下来,凝血酶形成是血液凝固的重要过程。损伤血管暴露的组织成分会与血液中一种血浆蛋白质,称为凝血因子,发生反应。这个反应会激活一系列的酶,进而形成凝血酶。凝血酶是一种强大的酶,它能将血浆中的另一种蛋白质,纤维蛋白原,转变为可溶解于血管损伤点的纤维蛋白。凝血酶形成后,它会在损伤血管的表面上积累,形成血栓。

最后,纤维蛋白形成是血液凝固的最终步骤。这个过程主要由凝血酶所催化。凝血酶会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这种可溶于血液并具有粘稠性的蛋白质会在血栓表面形成纤维蛋白网。这个网状结构可以促使其他血细胞牢牢地粘附在一起,进一步增强血栓的稳定性。同时,纤维蛋白网可以起到保护新生血管的作用,

防止血栓脱落并再次引发出血。

血液凝固的原理主要涉及到凝血因子、酶、蛋白质相互作用和信号传导等多个方面。

首先,凝血因子是血液凝固的关键物质,它们通过连锁反应形成一个复杂的凝血酶网络。这些凝血因子通常是以原形存在于血浆中,当损伤发生时,它们会被激活并转变为活性形式,进而参与凝血反应。凝血因子主要由肝脏合成,其中包括凝血酶(ⅩⅢ)、纤维蛋白原(Ⅰ)、纤维蛋白原聚合酶(ⅩⅢa)等。

凝固剂的作用原理

凝固剂的作用原理

凝固剂的作用原理

凝固剂是一种在各种化工生产中广泛应用的物质,它具有促进

液体凝固的作用。凝固剂的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改变液体分子结构

或者增加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使得液体变得更加稠密

或者凝固成固体状态。凝固剂的作用原理涉及到物理、化学等多个

领域的知识,下面将详细介绍凝固剂的作用原理。

首先,凝固剂可以通过改变液体的分子结构来实现凝固的作用。在液体中,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作用力,使得液体呈现流动

状态。而当凝固剂被加入到液体中时,它会与液体分子发生作用,

改变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得液体分子更加紧密地排列在

一起,从而实现液体的凝固。这种作用原理类似于在水中加入食盐后,食盐分子与水分子发生作用,使得水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增强,从而形成固体的盐。

其次,凝固剂还可以通过增加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来实

现凝固的作用。在液体中,分子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力,如范德华力、静电作用等。而当凝固剂被加入到液体中时,它会与

液体分子发生作用,增加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得液体分

子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液体的凝固。这种作用原理类

似于在牛奶中加入凝固酶后,凝固酶与牛奶中的蛋白质发生作用,使得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从而形成固体的凝固酶。

总的来说,凝固剂的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改变液体分子结构或者增加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得液体凝固成固体状态。这种作用原理在化工生产、食品加工、药品制造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为各种产品的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读者对凝固剂的作用原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金属凝固原理

金属凝固原理

金属凝固原理

金属凝固是指金属从熔化状态向固态转变的过程。金属凝固是金属加

工和制造中的关键工艺之一,对于金属材料的性能和结构具有重要影响。

金属凝固有两种基本模式,分别是平衡凝固和非平衡凝固。平衡凝固

是在金属熔体达到热力学平衡条件下进行的凝固过程。在平衡凝固过程中,金属熔体的凝固速度较慢,使得晶体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有序排列,形成结

晶的晶格结构。这种凝固方式下得到的晶体结构一般是均匀、致密的。而

非平衡凝固则是在金属熔体未达到热力学平衡条件下进行的凝固过程,通

常是由于快速冷却或其他条件的限制。非平衡凝固下得到的金属结构通常

不具备完整的晶格结构,其中可能包含一些缺陷,如晶界、孪生晶和扩散

限制。

金属凝固的主要原理包括热力学原理和动力学原理。热力学原理研究

的是金属凝固的平衡过程和热力学参数,如凝固温度、凝固速度等。相变

热是研究金属凝固的重要参数之一,它是单位质量金属从液态到固态过程

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相变热的大小直接影响到金属凝固过程的温度和能

量交换。动力学原理研究的是金属凝固的凝固速率和晶体生长行为。凝固

速率与温度梯度成正比,与金属的热导率和定向凝固度有关。晶体生长通

常是以晶核为起点,通过界面扩散分子在凝固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晶核,

最终形成完整的晶体结构。

在金属凝固中,晶体生长过程是一个重要环节。晶体生长可以分为表

面扩散和体内扩散两种方式。表面扩散是指晶体表面上的原子或离子通过

空间的跳跃来进行扩散,而体内扩散则是指晶体内部的原子或离子通过晶

面间的空隙进行扩散。晶体生长的速度与扩散速率和扩散路径有关,因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液界面前沿没有成分过冷, 晶体成长完全由散热条件控 制; 晶体在正温度梯度区生长, 液体内部仅在交界面附近有 很小的过冷区; 交界面不稳定的突出部,必 然在高温区被熔化而恢复光 滑的交界面; 晶体是一片一片的叠加长大 的。纯金属就是这样。
14
晶体长大方式(2)
第二种情况是:

合金结晶时,固液界面 溶质偏析到附近的液相 区,形成了微观成分的 不均匀性; 生长的晶体容易伸向液 相内部溶质含量较低的 区域,逐渐发展成为树 枝形分叉。
16


树枝晶树枝间距
R:凝固速度(mm/h)
l1=29R-0.26G-0.72
l2=11.2R-0.41G-0.51
G:温度梯度(C/cm)
17
冷却速度与树枝间距的关系
18
钢锭凝固结构

激冷层:

细小等轴晶; 几毫米到十几毫米宽。

柱状晶区:


稍微向上部倾斜;
宽度约为钢锭厚度的 1/4~1/6。
11
非均质形核




在连铸过程钢水凝固时,液相 中形核比均质形核所要求的过 冷度要小的多; 只要有几℃~20℃的过冷度 就可形核; 这是因为存在于液体中的悬浮 质点和表面不光滑的模壁,均 可作为核心的依托而发展成晶 核; 非均质形核的过冷度和形核功 比均质形核大大减少;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主要是非 均质形核。
△G*=-63Ts2/3(△Hs△T)2
过冷度愈大,△G*愈小。要形成 稳定的晶核,必须有过冷度和与 过冷度相适应的能量起伏。
9



形核速率
形核速率随过冷度增加而增加,形核速率 I:
I=K×exp(-△G*+△ED)/kT
其中,K为常数, △ED为通过相界面的活化能, k为波茨曼常数。 由绝对反应速度理论导出K=NkT/h,h为普朗克常数,则
过冷度概念
在凝固点温度Ts,液-固转变达到平衡 △Gs=0 在其它温度T, △Gs=△Hs(Ts-T)/Ts △T=Ts-T 称为过冷度 过冷度愈大,△Gs负值愈大,结晶愈容易。
5
均质形核

在一定过冷度下液态金属中会有新相晶核生成,而新相 只有达到一定临界体积时才能稳定; 形成新相晶核系统自由能的变化包括:


体积自由能变化△GV; 表面自由能变化△GF。

液相中生成固相球形晶核(半径为r):
△GV=4/3r3(GS-GL)
△GF=4r2

形成新相晶核总的自由能变化为:
△G=4/3r3(GS-GL)+4r2
6
形核过程自由能随晶核尺寸的变化
△G达到最大时,晶核的大小 为临界半径r*。
△G=4/3r3(GS-GL)+4r2

中心等轴晶区:

源自文库
由不规则的等轴晶组成;
晶体尺寸较大,约1~ 10mm。
19
连铸坯凝固结构
方坯
板坯
20
溶质再分配
概念之一:分配系数
• 从合金溶液形成晶体,其局部界面处于平衡。
• 假设金属处于局部平衡状态,则生长面上的成
份差可以用等温等压条件下分配系数来描述。
CS K ( )T , P CL
2
金属凝固过程的基本特征
放出热量 液态钢的显热 凝固潜热 固态钢的显热
—— 20KJ/Kg 钢 —— 300K J/Kg 钢 —— 900-1000KJ/Kg钢
体积收缩——疏松、缩孔
选分结晶——偏析
影响金属凝固过程的因素:
传热
传质 流体流动
凝固理论-铸造、连铸的理论基础
~0.2Ts
~0.02Ts
12
在一个平面“依托”上形成一个固体晶核

=180时,与均质形核相 同; 0≤ ≤ 180时,为非均质 形核,晶核依附在现存核心 而形成。;


非均质形核的有效性取决于 润湿角,愈小就愈易形 核。
13
晶体长大方式(1)

核一旦形成就迅速长大,随着 液体中温度的不同,晶体长大 的形式是不同的; 一种情况是:
r*取决于系统自由能变化和界面 能,自由能变化愈大(过冷度愈 大),界面能愈小,临界半径r* 愈小。
8
形核功△G*

在r=r*时,△G为正值,说 明形成临界晶核时,需要一定 能量,这个补充能量称为形核 功△G*;
必须获得大小相当于形核功的 额外能量才能形成临界晶核, 这部分能量由液态金属的能量 起伏来供给; 形核功△G*为:
21
溶质再分配
• 概念之二:杠杆定律
液态合金原始成份为C0,在长度为L的坩锅中从一端凝 固,固体开始生成温度为TL,其成份为CS=KC0,固相 中溶质含量低于C0,继续冷却,液相、固相的溶质逐渐 富集,温度为T*时,液固界面处的固液相溶质相平衡。 假定液相、固相完全扩散,CS=CS*,CL=CL*。
如r<r*:
晶核长大导致系统自由能增加,新相 不稳定;
如r>r*:
晶核长大导致系统自由能减少,新相 晶核能够稳定长大。
7
晶核的临界半径r*
在r=r*时:
(△G)/ r=4r*2(GB-GA)+8r* =0
△G=4/3r3(GS-GL) +4r2
r*=-2/(GB-GA)=-2/△Gs =-2 Ts/△Hs/△T

15
树枝晶长大

结晶总是在其结晶面溶质偏析 最小的地方和结晶潜热散出最 快的地方优先生长;

在晶核长大过程中,棱角比其 他方向导热好,而且棱角离未 被溶质富集的液体最近,因此 棱角方向长大速度比其他方向 要快;
树枝晶主轴侧面长出分叉叫二 次轴,在生长出三次轴,依次 发展下去, 晶枝彼此交错,直到完全凝固 为止。
钢凝固原理
◈ ◈
投资、节能、提高生产率 方面重要意义; 促进钢铁厂整体工艺优化。
1
钢的凝固原理
T < Tm时: Gs<Gl,固态稳定 。 T > Tm时: Gl<Gs,液态稳定 。

凝固是液态金属转变为固态金属 的过程; 从微观上看,是金属原子从无序 状态到有序状态的转变; 从宏观上看,是把液态金属储藏 的显热和凝固潜热传输到外界, 使液态转变为有固定形状的固态。
3 2 NkT ΔE 16πρ TS D I exp 2 exp 2 h kT 3L ΔT kT S
10
有效形核温度
某过冷度下形核速率显著 增加,该温度称为有效形核 温度;

~0.2Ts

有效形核过冷度大约为~ 0.2Ts; 在这种过冷度下,临界晶 核r*为~10-7c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