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中医辨治进展

合集下载

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眩晕的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一、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眩晕首先要进行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采用针灸、中药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阴虚火旺型的眩晕患者,可以采用滋阴清热的中药进行治疗;对于肝阳上亢型的眩晕患者,可以采用平肝降火的方法进行治疗。

二、中西医结合。

在眩晕的治疗中,中医和西医可以进行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中医可以通过针灸、中药等方法调理患者的体质,改善眩晕症状;西医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治疗效果。

三、调理生活。

中医治疗眩晕不仅仅局限于药物治疗,还包括对患者生活方式的调理。

中医强调“起居有常”,建议患者规律作息,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不要过度饮酒,不要熬夜等。

这些生活调理对于眩晕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强调了辨证施治、中西医结合和调理生活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工作,可以更好地治疗眩晕患者,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希望中医在眩晕治疗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福祉。

晕眩 中医辨证及治疗

晕眩 中医辨证及治疗

晕眩中医辨证及治疗
晕眩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颈椎病、内耳问题、药物副作用等。

中医认为晕眩是气血失调或脏腑功能紊乱所致,因此在辨证论治方面有独特的方法和经验。

辨证
中医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症所属的证候。

对于晕眩,常用的证候包括:
1. 痰浊证:晕眩伴有头重、恶心、口苦、舌苔厚腻等症状,中医认为痰浊阻塞了脏腑,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2. 肝阳上亢证:晕眩伴有头痛、耳鸣、面红目赤等症状,中医认为肝阳过盛导致阴阳失衡,影响了头部的正常功能。

3. 脾虚证:晕眩伴有乏力、食欲不振、脾气暴躁等症状,中医认为脾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了身体的营养吸收和代谢。

治疗
中医治疗晕眩主要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来达到疗效。

常用
的治疗方法包括:
1. 草药疗法:根据辨证结果,中医医师会开具相应的草药方剂。

例如,对于痰浊证,可以使用化痰祛湿的草药,如半夏、茯苓等;
对于肝阳上亢证,可以使用清肝泻火的草药,如柴胡、黄芩等。

2. 针灸疗法:中医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理气血,平衡阴阳。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风池、太冲、涌泉等。

3. 食疗调理:中医认为调理饮食也对晕眩有一定疗效。

例如,
对于脾虚证,可以适量食用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稀饭、小
米粥等。

总之,中医对于晕眩的辨证论治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候来进
行个体化的治疗。

建议患者在就医时寻求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和帮助,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眩晕中医医疗

眩晕中医医疗

2023眩晕中医医疗•眩晕中医简介•眩晕中医医疗技术•眩晕中医医疗的应用•眩晕中医医疗的优势目•眩晕中医医疗的发展方向•眩晕中医医疗的常见问题录01眩晕中医简介起源眩晕中医起源于古代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黄帝内经》等古代医学著作中,已有对眩晕症状和治疗的描述。

眩晕中医的历史和发展发展历程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开始,历代医家对于眩晕的治疗和理论认识不断深入。

现代应用现代中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对眩晕的病因、病理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眩晕中医理论。

目前,眩晕中医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治疗眩晕的有效方法之一。

诊疗现状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对自然疗法的认同,眩晕中医将会有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同时,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中医理论的结合将为眩晕中医的现代化和标准化提供有力支持。

未来趋势眩晕中医的现状和未来文化内涵眩晕中医强调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等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

价值观眩晕中医注重预防为主、注重养生和保健,强调医生与病人的协同和互动,体现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医学价值观。

眩晕中医的文化和价值观02眩晕中医医疗技术眩晕中医医疗技术的种类和特点针灸疗法01针灸疗法是一种通过刺激经络穴位来调节人体脏腑功能的治疗方法,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的特点。

推拿按摩02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刺激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紧张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适用范围广的特点。

中药治疗03中药治疗是一种通过服用中药制剂来调节人体内部环境的治疗方法,具有整体调节、疗效持久的特点。

眩晕中医医疗技术的治疗原理和效果针灸疗法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能够调节人体脏腑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眩晕症状。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紧张,缓解眩晕症状,改善患者的不适感。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通过服用中药制剂,能够调节人体内部环境,改善患者体质,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

眩晕的中医证治研究近况

眩晕的中医证治研究近况

眩 晕 是 指 以 头晕 目眩 为 主要 临 床 表 现 的一 种 疾 病 。 0 3年 20
4月 全 国 ( 重庆 ) 晕 会 议 将 眩 晕 分 为 耳性 眩 晕 、 庭 神 经 性 眩 眩 前 晕 、 性 眩 晕 和 颈 性 眩晕 四 大类 , 中 以梅 尼 埃 病 、 一 底 动 脑 其 椎 基 脉 供 血 不 足 、 椎 病 等 为最 常 见 诱 因 …。 中 医治 疗 本 病 疗 效 确 颈 切 。现 就 近 年 来 眩 晕 的 中 医 证 治研 究 近 况综 述 如 下 。
维普资讯
中 国 中医 急 症 20 0 7年 7月 第 l 6卷 第 7期 J T M.u. 0 7 V 11 , o 7 E C J12 0 , o. 6 N .

85・ 6




眩晕 的中医证 治研究 近况
马 芳 周 波
中 图分 类 号 : 2 5 3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4— 4 X(0 7 0 R 5 . A 10 7 5 2 0 )7—06 0 8 5— 2
痰瘀 上 扰颠 顶 , 阻 脑 络 , 发病 之 病 机 , 肾 不 足 , 失 健 运 , 瘀 为 肝 脾
1g 桂枝 1g 丹参 3 g 半夏 1 g代赭石 3 g 石菖蒲 1g 川芎 2, 2, 0, 0, 0, 2, 1g 肝阳上亢加天麻 、 0。 菊花 ; 脾虚湿盛加苍术 、 薏Fra bibliotek仁 ; 气血亏虚
1 病 因 病 机 研 究 近 年 来 对 眩 晕 的 病 因病 机 研究 颇 多 。 遍 认 为 , 普 眩晕 发 生 的
1g 茯苓 1g 泽 泻 2g 山楂 1g 丹参 3g 何首乌 1g 白果 7 5, 5, 0, 5, 0, 5,

眩晕中医治疗常规

眩晕中医治疗常规

眩晕中医治疗常规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内耳问题、
血液循环问题或神经系统紊乱等。

中医提供了一些治疗眩晕的常规
方法,以下是一些简单而没有法律复杂性的治疗策略。

中医治疗常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施治:中医会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施治是根据中医理论
进行的,通过调整体内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来恢复身体的平衡。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眩晕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在特
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针刺激,可以调节体内的能量流动和血液循环,
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3. 中药治疗:中药在治疗眩晕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医师会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开出适当的中药方剂,以调理身体、补充营
养和改善症状。

4. 调整生活方式:中医也强调调整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治疗眩
晕的重要性。

这包括养成规律的作息惯、饮食调理、适度的运动和
避免过度疲劳等。

5. 心理疏导:眩晕症状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精神状态受到影响。

中医在治疗过程中也会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和情绪调节,以增强
治疗效果。

总结而言,眩晕中医治疗常规包括辨证施治、针灸疗法、中药
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和心理疏导。

它们结合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眩晕患者提供了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

注意:以上为一般性建议,每个病人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请在接受任何治疗前咨询专业的中医师。

浅析陈学忠教授辨治眩晕的经验

浅析陈学忠教授辨治眩晕的经验

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 610500摘要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症状。

它可由现代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引起。

中医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引起,中医药在治疗本病中有独特的优势。

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主任中医师运用中医经方辨治眩晕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从肝肾亏虚阳亢证,风痰上扰证,清阳不升证,肾阳亏虚、虚阳上浮证四个证型方面进行分析。

结论:陈学忠主任中医师运用中医经方诊治眩晕取得较好疗效,为临床诊疗眩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值得学习。

关键词眩晕陈学忠经验Abstract Dizziness is a common symptom among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It can be caused by various diseases in modern 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lieves that dizziness can be caused by wind, phlegm, and deficienc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unique advantages in treating this disease. Director Chen Xuezhong, a renowned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 in China, has rich clinical experience in 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rescriptions to treat dizziness. He mainly analyzes four syndrome types: liver and kidney deficiency and yang hyper- activity syndrome, wind and phlegm disturbance syndrome, clear yang not rising syndrome, kidney yang deficiency and deficiency yang floating syndrome.Conclusion Director Chen Xuezhong has achieved good therapeutic effect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zziness 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s, providing valuable experience for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zziness, which is worth learning fromKey words Dizziness Chen Xuezhong Experience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两者常同时并见,统称为眩晕。

眩晕病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进展

眩晕病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进展

0 引言
眩 晕 是 目 眩 和 头 晕 的 总 称,眩 即 目 眩,指 眼 花 或 眼 前 发 黑、视 物 模 糊,晕 为 头 晕,感 觉 自 身 或 外 界 景 物 旋 转,站 立 不 稳。由于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 者如坐车船。本病具有发作时间不确定、且常反复发作的特 点,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由眩晕的定义可知,该病常 见的临床症状包括眩晕、头昏、头晕、不平衡感及晕厥前状态。 本病的病机不外乎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 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窍,发为眩晕。目前现 代医学对于眩晕病的治疗主要以病因治疗及对症治疗为主, 其中有一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明显,而中医的辨证论治可以 弥补现代医学治疗上的不足。而中医对于眩晕病的辨证分型 类别较多,缺乏统一的标准,临床辨证多以个人经验为主。目 前对于本病的辨证论治,多从脏腑及病因辨证,现综述如下。
Advances in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Vertigo SHI Jian-hui, REN Guo-hua*
(Inner Mongolia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hhot, Inner Mongolia, China)
ABSTRACT: The vertigo disease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diseases affecting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traditional medicine has certain advantages in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by sorting out the literature in the past five years, we classify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vertig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scera and etiology, so as to enrich the TCM syndromes of vertigo and better understan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Vertig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Summary

眩晕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眩晕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眩晕相关疾病中医临床研究进展内耳性眩晕脑动脉硬化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眩晕是以头晕和旋转感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症状。

深入研究眩晕的病因病机特点和辨证论治规律,提高本症的防治效果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中医认为眩晕的发生以肝,脾,肾虚损为本,以风,寒,痰,湿,瘀等邪实阻滞经络为标,因此本虚标实是其主要特点。

治则治法有的以补虚为治,有的以祛邪为主,从临床上看,眩晕以虚为本首当固本,如有瘀血,肝风,痰浊,风湿则配合活血化瘀,平肝熄风,祛痰通络,祛风除湿等方法治疗。

各种方法均有其长处和适用范围,丰富了本病的治法。

1 内耳性眩晕李英顺[1]依据本病所发生的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设治疗组50例,对照组48例进行治疗。

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均给予镇静,止吐,抗胆碱能,抗组织胺等药物对症治疗,并采用丹参合剂(丹参注射液10ml,三磷酸腺苷40mg,辅酶A 200u,维生素C 500mg),用5%葡萄糖300ml稀释后,1日1次静脉滴注。

治疗组在基础治疗过程中,加用中药辨证施治,肝阳上亢型以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气血两虚型以归脾汤加减治疗;肾精不足型以左归饮加减治疗;痰浊中阻型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10天为1个疗程。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显效29例,有效17例);对照组总有效率66.6%(显效17例;有效15例),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

曹胭[2]将68例眩晕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4例,对照组34例,发病诱因为疲劳过度、失眠、忧郁恼怒、感冒等。

中医辨证分型属痰浊上扰。

治疗组内服导痰定眩饮,方剂组成:泽泻、钩藤、石决明各30g,天麻、茯苓、白术各15g,制半夏、甘草、天南星、陈皮、威灵仙、生姜、甘草各12g,全蝎6g,白芥子4g,蜈蚣2条。

每日1剂。

对照组内服眩晕停,每次25mg,日服3次,6d为1疗程。

治疗两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结果治疗组显效15例,好转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5.3%;对照组显效12例,好转1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9.4%。

中医关于眩晕的辨证论治

中医关于眩晕的辨证论治

中医关于眩晕的辨证论治
目视昏花为眩,头觉旋转为晕,伤后两者并见为损伤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扑倒等症状。

常见于颅脑损伤、损伤性贫血、颈椎病等。

(一)病因病机
1.肝阳上扰损伤后瘀血、败血归肝,瘀滞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出现眩晕。

多见于头部损伤患者。

2.气血虚亏《伤科汇纂·眩晕》指出:“若仆打即时晕倒在地,此气逆血晕也。

”说明损伤眩晕与气血有关。

若伤后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以致气血两虚,气虚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可致眩晕。

3.肾精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

若先天不足,复感外邪而发病,引起慢性腰腿痛、骨髓炎、骨结核等,能使肾精亏耗。

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可发生眩晕。

(二)辨证论治
临床表现为自觉如坐车船,摇晃不定。

轻者闭目后减轻,或发作一时渐渐中止,重者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

1.肝阳上扰晕痛并见,每因烦劳、恼怒而增剧,甚则扑倒,面色潮红,性情急躁易怒,肢麻震颤,少寐多梦,泛泛欲吐,胃纳差,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平肝潜阳,祛瘀清火,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2.气血虚亏眩晕每以劳累后即发,或动则加剧,面色晄白,唇甲无华,发色不泽,心悸失眠,神疲倦怠,纳差,舌质淡,脉细弱。

治宜补气养血,用八珍汤加减。

3.肾精不足眩晕日久不愈,健忘,神疲乏力,腰膝酸软,遗精耳鸣,两目干涩。

偏肾阳虚者,四肢不温,舌质淡,脉沉细,治宜补肾助阳,用右归丸;偏肾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治宜补肾滋阴,用左归丸。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1:引言在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眩晕症状在临床中越来越常见。

眩晕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造成了重大影响,因此开展眩晕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对于提高诊疗效率、减少医疗资源浪费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目的与方法2.1 目的分析眩晕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情况,总结其优点和不足,为进一步改进提供参考。

2.2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眩晕中医临床路径的相关资料,统计分析其实施情况和效果。

3:眩晕中医临床路径的主要内容3.1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包括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精神状态等,以及对患者的体格检查,如四肢活动、站立姿势、眼球活动等。

3.2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等综合情况,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病因病机的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3 针灸治疗运用针灸的方法,刺激特定的穴位,调理气血、平衡阴阳,以达到治疗眩晕的效果。

3.4 中药治疗选择适当的中药组方,配合饮食调理,进行中药治疗,调理身体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3.5 康复训练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包括眼球运动训练、平衡训练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功能。

4:实施情况分析4.1 实施范围统计分析了眩晕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范围,包括各个医疗机构、科室和地区。

4.2 实施效果对实施眩晕中医临床路径的效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比较实施前后的差异,并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了细化分析。

5:优点与不足5.1 优点分析了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的优点,如提高了诊疗效率、减少了患者等待时间、降低了医疗资源的浪费等。

5.2 不足指出了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如特殊患者群体的考虑不够充分、路径的更新周期较长等。

6: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添加,包括实施眩晕中医临床路径的相关文件、数据统计表格等。

7: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添加,用于明确相关法律条文的解释和适用范围。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患者常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的旋转、摇晃或移动,有时还伴有恶心、呕吐、出汗、耳鸣等不适。

在中医内科学中,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眩晕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情志失调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或愤怒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肝气郁结。

肝郁化火,上扰头目,就可能引发眩晕。

其次,饮食不节也不容忽视。

过度饮酒、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

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聚湿生痰。

痰湿中阻,清阳不升,也会导致眩晕。

再者,劳倦过度,如长时间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或房事不节,损伤肾精。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

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不能濡养头目,同样会出现眩晕。

此外,外感风邪、跌扑损伤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眩晕的发生。

从中医的辨证论治角度来看,眩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证型:肝阳上亢型:这类患者多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急躁易怒,口苦,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上应以平肝潜阳,清火息风为原则,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气血亏虚型:常见症状为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㿠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宜益气养血,健运脾胃,可用归脾汤加减。

肾精不足型:其特点为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为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多选用左归丸加减。

痰湿中阻型:此类患者的眩晕多伴有头重如裹,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疗以化痰祛湿,健脾和胃为主,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瘀血阻窍型: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治疗当以祛瘀生新,通窍活络为法,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在治疗眩晕时,中医除了使用中药方剂,还会结合针灸、推拿等外治疗法。

例如,针灸常选取百会、风池、内关、太冲等穴位,通过针刺调节经络气血,以达到缓解眩晕的目的。

眩晕的治疗方案研究进展

眩晕的治疗方案研究进展

眩晕的治疗方案研究进展✱摘要目的:探讨眩晕的治疗方案,以供临床参考。

方法:查阅国内外治疗有关眩晕治疗的相关文献,分析、归纳总结研究结果。

结果:中医内外治法结合西药对于治疗眩晕疗效较好,且复发概率较低。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效果显著,临床优势明显,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眩晕;治疗方案;研究进展1.眩晕的病因病机据研究发现,眩晕的研究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而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灵枢》中也曾两次提及,分别为其命名为“眩冒”“眩扑”等。

现代中医学者在沿袭古人的基础上,对于眩晕病因病机的理解有了继承与发扬。

眩晕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其病位在脑。

而其中,虚多指肝、脾、肾三脏虚损,实多指风、火、痰、瘀等实邪为患。

而上述这些因素既可单独出现又可相互夹杂,形成虚实夹杂之证[1]。

虚可致眩,即为阴虚,阳虚,气虚三者致眩。

阴虚致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见眩晕与肝密切相关。

肝阴不足,虚火上炎,犯于头目则见眩晕。

临床常见肝肾亏虚导致的肝阳上亢型眩晕,肾阴亏虚无以养肝,肝阴不足,肝阳偏亢,上犯于脑窍则见肝阳上亢型眩晕。

阳虚致眩,临床常见脾肾阳虚并见证,脾虚则见水湿无从运化,肾虚则见周身不得温煦,使得寒湿更甚。

寒湿阻于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可见眩晕[2]。

气虚致眩,则✱【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0505181164558)Δ【通信作者】胡庆蓉,女,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药。

E-mail:****************【作者简介】薛玉瑾,女,研究方向:中西医临床医学。

为气血亏虚清窍失养所见眩晕。

实者致眩,可见风火痰瘀阻滞气机,瘀阻脑窍,清窍失于濡养或瘀阻日久化热,上扰清窍而见眩晕。

因此可见眩晕分虚实两大类,彼此之间可相互夹杂,临床治疗需辨证分型,灵活掌握。

2.眩晕的辨证分型眩晕临床上常见肝阳上亢,痰湿中阻,肾精不足,气血亏虚四型。

根据四型的致病特点,而致患者的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

眩晕症 中医辨证及治疗

眩晕症 中医辨证及治疗

眩晕症中医辨证及治疗
眩晕症中医辨证及治疗
简介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其主要特征是头晕、眼花、恶心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眩晕症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眩晕症的中医辨证方法以及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案。

根据中医辨证的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辨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象等信息,来确定病症的性质和原因,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辨别眩晕症的类型
眩晕症可以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类型。

内源性眩晕症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而外源性眩晕症则与外界刺激、情绪等因素有关。

辨证施治
- 内源性眩晕症治疗:中医常采用调整脏腑功能的方案,例如调理肝脾胃经络,舒肝解郁,健脾和胃等。

同时,草药中的某些成分也能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进一步缓解眩晕症状。

- 外源性眩晕症治疗:中医常通过改变环境、舒缓压力、调节情绪等方法进行治疗。

同时,也可以使用一些具有镇定作用的中草药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案
根据辨证的结果,中医常采用以下治疗方案来治疗眩晕症:
- 穴位按摩: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血流通,缓解眩晕症状。

- 中药煎剂:根据辨证结果,中医可以开出适合患者的中药煎剂,以调理脏腑功能,缓解眩晕症状。

- 针灸疗法:利用针刺和刺激穴位的方法,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缓解眩晕症状。

结论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病症,中医辨证施治是治疗眩晕症的常用方法。

通过针对不同的眩晕症状,进行辨别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然而,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建议患者在就医前咨询经验丰富的中医师。

中医药物治疗眩晕:传统疗法与现代研究进展

中医药物治疗眩晕:传统疗法与现代研究进展

中医药物治疗眩晕:传统疗法与现代研究进展眩晕,又称头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周围环境旋转或自身旋转感,伴随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眩晕常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畅等问题相关。

以下将介绍中医药物治疗眩晕的传统疗法以及现代研究进展。

1.眩晕症在生活的某些瞬间,你是否曾感觉周围的世界开始旋转,仿佛一切失去了稳定?这种感觉被称为眩晕,它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伴随着恶心、呕吐、头痛等不适感。

眩晕虽然并非独立的疾病,却是众多疾病和情况的共同症状之一,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眩晕,以其特有的旋转或不稳定感,常常使人感到身处一片混乱之中。

它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其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与内耳问题相关,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内耳是人体平衡的重要器官,当其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或受损时,就会产生旋转、晃动或失衡的错觉。

此外,中枢神经系统的问题也可能导致眩晕。

脑部损伤、中风等情况可能影响大脑的平衡中枢,从而造成眩晕。

颈椎问题也是一个常见的眩晕原因,因为颈椎的问题可以影响血液供应和神经传导,从而导致眩晕症状。

药物副作用、血压异常、情绪压力等也可能导致眩晕。

药物中一些成分可能干扰平衡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眩晕。

血压异常,如低血压,可能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发眩晕。

情绪压力和焦虑也可能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进而引起眩晕。

对于那些频繁出现眩晕症状的人,尤其是伴随其他严重症状时,寻求医疗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医生通常会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的身体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来确定眩晕的具体原因。

这种个性化的诊断方法有助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便更好地缓解症状。

治疗方法因病因而异,但通常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等。

药物可以用来减轻症状,物理疗法如针灸、推拿按摩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和气血流动来缓解眩晕。

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恢复平衡和协调功能,从而减少眩晕的发作。

1.传统疗法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在治疗眩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治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治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治在现代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人们长期伏案工作、嗜食肥甘厚味、情绪外放、易激动等,导致眩晕是比较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

通常情况下,因眩和晕同时发生,所以我们将眩晕作为整体统称,但其实眩和晕在临床有不同的症状。

眩的意思是患者看东西时模糊或有重影甚至是出现发黑情况;晕的意思是患者头昏脑涨,身边物体似在旋转同时患者有要摔倒的感觉。

症状有轻重之分,轻者闭目休息即可缓解,重者则如坐舟船,坐卧皆苦,旋转不定,甚至出现恶心、呕吐、晕倒等。

眩晕的发病特点为长期易反复,致病因素复杂多变,病性有虚有实,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反观中医在眩晕方面的辨证论治,取得了显著临床疗效,中医的独特理论体系有着自己对眩晕特有的认识。

1.辨证论治之内治法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关于眩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证型,实证有两个。

首先是肝阳上亢型,肝阳亢扰于上,致肝风内动。

患者临床表现有眩晕、眼睛发红、耳内嗡鸣、口中苦涩、咽喉部干涩、情绪波动大、易被激怒、舌质发红、苔微黄或焦黄、脉象弦数等。

治法为:平肝潜阳,息风止眩。

选用天麻钩藤汤加减。

方中天麻、生石决明可平肝以息风;钩藤、茯神、夜交藤、益母草可养阴安神;栀子、黄芩可清热安神;杜仲、牛膝、桑寄生补肝肾之阴以制肝阳上亢。

诸药合用,症可愈。

其次是痰湿中阻型,医家有云百病皆由痰作祟。

患者临床表现有眩晕头沉重、恶心吐涎、胸闷呕吐、舌白苔厚腻、脉象濡、滑、数等。

治法为:祛痰化湿,健运脾胃。

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方中治疗风痰眩晕的要药为半夏、天麻;白术、茯苓可健运脾胃以祛湿;化橘红理气化痰;甘草调和诸药;生姜制半夏的毒性;大枣补益脾胃。

虚证也有两个:首先是气血亏虚型。

顾名思义即患者气虚以后,气的推动功能就会减弱;血虚之后血的濡润四肢百骸的功能降低,气血两亏互相影响,导致恶性循环。

患者临床表现有眩晕,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劳累运动后加重、口唇指甲色白不润、舌苔薄白、脉象细、弱等。

中医论文眩晕论文:中医辨证治疗眩晕72例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论文眩晕论文:中医辨证治疗眩晕72例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论文眩晕论文:中医辨证治疗眩晕72例临床疗效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40例眩晕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2例,对照组68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

结果两组眩晕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治疗期间均无明显副反应。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显效率为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6%,显效率为38.2%,两组治疗效果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采取中医辨证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中医;辨证;眩晕;临床疗效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1]。

眩晕按照病变部位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是由脑组织、脑神经疾病引起,比如听神经瘤、脑血管病变等;周围性眩晕最为常见,多数与耳部疾病有关。

不同的疾病的原因是不同的,我们对不同病型的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07年12月~2010年12月我院共收治眩晕患者140例,均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确诊。

男86例,女54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24岁,平均51.3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9年,平均3.7年;原发病症:冠心病38例,高血压46例,糖尿病4例,颈椎病26例,内耳眩晕症18例,其他8例。

所有患者按照年龄、性别、病程、原发病症等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72例,对照组68例。

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均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倍他司汀4~8mg,每日3次;美克洛嗪25mg,每日3~4次,4周为1个疗程。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分型辨证治疗,具体如下:(1)气血亏虚型:人参15g、当归12g、白术12g、黄芪25g、茯苓10g、川芎12g、地黄12g、肉桂6g、白芍12g、牛膝12g、炙甘草10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卷第7期V01.15No.7中莲药导敏Guiding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Pharmacy2009年7月July.2009蔗★喃:带●靠渤{新‘善;视’誊;点j眩n晕、中・医一辨t治进展李志,指导:张崇泉(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全国师承博士学位班,湖南长沙410006)【摘要】总结了近5年来中医对眩晕的病因病机研究概况及从脏腑论治(肝、肾、脾、胃、肺)眩晖的研究进展,以期对临床治疗眩晕提供辨证思路及方法。

【关键词1眩晕;中医辨治【中图分类号】112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51X(2009)07-0090-03ProgressintheTreatmentofVertigoWith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L/Zhi,Director.ZHANGCong-quanTheAt嚣IiatedHospitalofHunanProvineialAcadem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angsha,C由i玎&410006【Abstract]Itwassummarizedthattheprogressonetiologicalfactorsandpathogenesisofvertigo,treatmentfromfiveviscerabasedonrecentfiveyearsliteratures.Thatsuppliedsomethinkingwayandmethodforthetreatmentofvertigowith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Keywords】Vertigo;Treatmentwith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自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按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11指出:“眩晕是l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西医多种疾病。

凡梅尼埃病。

高血压病,低血压,脑动脉硬化,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症者,均可参考本节(指眩晕)有关内容辨证论治。

”2003年4月全国(重庆)眩晕会议将眩晕分为耳性眩晕,前庭神经性眩晕,脑性眩晕和颈性眩晕4大类。

其中以梅尼埃病,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等为最常见诱因1wI。

现就近年来中医辨治眩晕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的研究袁静14I等总结了肾精亏虚,肾阳不足,肝血不足,阴虚阳亢,中气不足,中阳虚弱,心脾两虚均可致眩晕之“无虚不作眩”的病因病机,认为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皆可发为眩晕。

王永钦l斗认为梅尼埃病眩晕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多由风、痰、瘀作祟,缓解期多由心、脾、肝、肾失调为患,发病有标本缓急之分。

孟真等lo认为耳性眩晕发病病因为内因,外因属诱因。

其病有实、有虚、有虚实夹杂之分,累及脏腑,主要为肝、脾、肾,可旁及心肺。

李芳17l从瘀论治眩晕,详细列出痰浊血瘀,气滞血瘀,阳亢血瘀,肝热血瘀,气虚血瘀,阳虚血瘀,血虚血瘀,外伤血瘀所致眩晕的病因病机。

王鹏阀总结导师范炳・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2007BAll0801-063)华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经验,认为《灵枢》和张介宾的“上虚作眩”,与现代医学的颈椎病椎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十分相似。

常富业口认为从严用和“六淫致眩说”得到启示,必须抓住眩晕可因六淫致病,而六淫之邪可首犯肺脏,亦可由它脏累及肺。

麻晓汞嘲等认为耳源性眩晕病变在耳,病根在肾,病机特点是耳中积水,肾主耳,因此要抓住“肾”与“水”这一邪正矛盾的特点,其病理特征是水湿瘀积。

积水不运。

王秋风…J等总结路志正教授经验,从调理脾胃论治眩晕,认为脾胃功能失调,运化失职,升降失司。

皆可致眩晕。

方志坚【-2l等总结罗翌教授治眩晕经验.结合岭南地区多湿的气候特点,认为湿邪易困脾,脾虚生湿聚痰,痰凝则气滞,气滞血瘀,故眩晕的发生以痰、虚、瘀为主因,而三者之中。

又以虚为主,并多属本虚标实之证。

郭亚红【131总结陶根鱼教授经验,认为痰瘀互结是眩晕的根本病机,表现为气虚血瘀痰阻,气滞血瘀痰阻,痰瘀互结。

因此提出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

秦润笋114l介绍郑绍周教授治老年眩晕经验,认为其病机特点以虚为本,本虚标实,虚包括元气亏虚和脾肾亏虚,实则以风痰瘀为主。

故主张治疗应该以补肾益气健脾为原则。

2从脏腑论治的研究临床大多从肝脾肾辨证论治,最近亦出现了从肺论治的新观点。

分述于下。

2.1从肝论治任绍林㈣以滋肝熄风立法,方用:生地20g,麦冬20g,白芍30g,钩藤20g,桑叶10g,丹皮12g,益母草30g,生牡蛎30g。

茯苓15go治疗38例患者总有效率81.6%。

刘占涛I蝈万方数据等用济肝汤(钩藤15g,菊花10g,天麻12g。

石决明20g,栀子10g,川牛膝18g,枸杞10g,生地黄20g,制首乌20g,女贞子15g,夏枯草18g,白芍309,当归20g,山茱萸20g。

)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60例.总有效率81.7%。

王媛旧等总结马云枝教授从肝辨治眩晕经验,l|缶床分为肝郁化火型,多以丹栀逍遥散加减;肝脾不调型,用柴胡桂枝汤加减化裁;阴虚阳亢型,拟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化裁;风痰内阻型,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姜明华11辞讨论了眩晕发病终离不开“肝血失调”,拟定了活血祛风法,潜肝熄风法,逐瘀豁痰法,益血熄风法,补血填精法治疗眩晕。

2.2从肾论治陈煜华㈣报导了48例辨证为肾虚血瘀的老年性眩晕患者,采用补肾活血法治疗,方用:熟地12g,山茱萸129,枸杞15g,女贞子129,菟丝子15g,黄精15g,肉苁蓉109,杜仲15g,当归15g,葛根20g,川芎12g,丹参15g,银杏叶15g。

总有效率达93.8%。

胡玉英l加l报导了34例辨证为肾精不足,西医诊断为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患者,采用补肾填精法,选用补肾填精中药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并单用刺五加注射液进行对照。

中药方:紫河车10g(研粉),龟板15g,杜仲10g,牛膝12g,党参15g,茯苓12g,熟地25g,黄柏109,天冬12g,麦冬15g,菟丝子10g,山茱萸10g。

鹿角胶10g(烊化),疗程14d。

治疗组总有效率94.1%,对照组总有效率73.3%(P<0.05)。

2.3从肝肾论治刘如秀脚等总结刘知名教授经验,即从肝肾论治眩晕8法:肝气郁结之眩晕当疏肝解郁,清利头目,方选逍遥汤加蔓荆子、荷叶、蝉蜕;肝阳上亢之眩晕当平肝熄风,潜阳降逆,方选天麻钩藤饮加杭菊、白芍、桑椹、醋鳖甲等;肝火炽盛之眩晕宜清肝泻火,舒肝养阴,自拟泻肝汤治疗:龙胆草69,山栀和g,黄芩lOg,青黛(冲服)39,全当归69。

生地129,自芍12g,醋柴胡6g。

同时配合升麻、桑叶、薄荷等清轻宣散之品;肝血亏虚之眩晕宜补血养血.柔肝止眩,八珍汤合当归补血汤或归脾汤加鸡血藤、阿胶等补血养血之品;肝阳虚绥之眩晕应温阳暖肝,降逆和胃,方选吴茱萸汤加炒三仙、陈皮等;水不涵木之眩晕应育阴潜阳,熄风定眩,方选张锡纯之镇肝熄风汤化裁;肾精不足之眩晕应补肾填精,养髓止眩,予自拟补肾生髓汤,熟地15g,当归12g,白芍9g,阿胶(烊化)12g,川I断12g,桑寄生12g,桑横15g,党参12g,珍珠母24g,酸枣仁9g,茯苓129,甘草6g;阴阳两虚之眩晕应平补阴阳,养脑定眩,自拟补虚益损定眩汤:怀地黄15g,怀山药10g,枸杞129,山茱萸12g,菟丝子9g。

牛膝24g,杜仲10g,川断9g;偏于阳虚者加鹿角胶、肉桂,偏于阴虚者加龟板、猪脊髓、炒三仙。

2.4从脾胃论治杨威英阎等根据导师梁超经验,从脾虚论治眩晕,以黄芪建中汤为主随证加减,黄芪用量宜大,一般30-609。

最多可用至120g,常与党参同用,用干姜代生姜,加强温中之效。

以大量黄芪及党参代饴糖之甘温。

观察50例眩晕患者,总有效率96%。

王秋风…等总结路志正教授从调理脾胃论治眩晕经验,实证分痰浊阻滞,治以燥湿化痰,升清降浊,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湿热中阻,治以芳香化浊,清热祛湿,用甘露消毒丹、三仁汤加减;胆胃不和,浊气上逆,治以温胆和胃,用小柴胡汤、温胆汤、柴胡疏肝散加减;肝脾失和。

肝阳上亢,治以清肝调脾,潜阳熄风,用天麻钩藤饮、逍遥散加减。

虚证:脾虚湿盛,治以补气健脾,升运清阳,用益气聪明汤、补中益气汤加减;脾阳不足,寒饮上泛,治以温化寒饮,健脾利湿,用苓桂术甘汤、泽术汤加减。

张文群嘲等总结顾仁樾教授经验从脾论治眩晕;认为眩晕发病脾虚为本,痰瘀为标,治疗应益气升阳。

健脾化痰,方选补中益气汤或半夏自术天麻汤加减。

同时注重脾胃,兼顾他脏。

2.5从肺论治常富业研认为从严用和“六淫致眩说”得到启示,必须抓住眩晕可因六淫致病,而六淫之邪可首犯肺脏,亦可由它脏累及肺,故总结了宣肺祛风法,温肺散寒法,宣肺祛湿法,宣肺利水法,宣肺活血法,宣肺祛痰法,清肺泻火法,补肺滋肾法从肺论治九法治疗眩晕。

3展望各医家对眩晕的病因病机的研究各有侧重,但普遍认为眩晕是由于机体亏虚,正气不足,主要是肝、脾、肾亏虚,导致外邪易乘虚侵袭,亦可转化为内邪,形成风、火、痰、瘀的病理演变。

因此眩晕的病机概括起来仍不外乎风、火、痰、瘀、虚五端。

眩晕证的临床辨治,多从肝脾肾立论,近年亦有从肺论治者。

每种病所致眩晕均有一定特点,因此诸多现代中医医家提倡要把西医的辨病与中医的辨证相结合,许多医家对不同疾病所致眩晕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及经验总结,如颈椎病眩晕常见痰浊中阻,风阳上扰;高血压病眩晕多见阴虚阳亢。

血络瘀滞;脑动脉硬化性眩晕多见痰瘀互结,肝阳上亢等等。

临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思路,有利于明确疾病诊断,启迪辨证思维,明确论治思路,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从以上的眩晕中医辨治的综述来看.说明中医治疗本病疗效确切,这既充分肯定了中医药辨证论治治疗眩晕的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着单纯与西药对照是否具有可比性的问题。

临床上的研究尚需进一步加强,才有更充分的证据,更具说服力,才能更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97—303【2】2孔繁元,粟秀初,黄如训.眩晕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流程建议说明之一引起眩晕的常见疾病I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29(5):395—396。

314—317【31粟秀初,孔繁元,黄如训.眩晕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流程建议【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29):314--317【4】袁静,赵艳秋.44因虚致眩”证治刍议【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9):53【5】王永钦.辨标本分阶段治顽固性梅尼埃病思路与方法【J】.91万方数据中医药通报:海外中医,2007,6(4):41.43【6】孟真,徐晨.辨证治疗美尼尔病硼.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8,6(8):60-61【7】李芳.从瘀论治眩晕【J】.中国中医药杂志,2007,5(11):28—30【8】王鹏.范炳华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经验集萃【J】.中医药学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