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运动时期德国文学代表
德国及歌德
艺术特色
1、诗剧体裁。 2、《浮士德》具有宏伟的艺术结构。 3、风格的多样性。
4、意大利之行、与席勒的合作 (1786-1805)。
温克尔曼对古希腊艺术特点的概括:“高贵的单纯和静 穆的伟大”。
法国大革命
与制花女工生活
与席勒合作
历史剧《埃格蒙特》、《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剧 本《托夸多· 塔索》
教育小说《威廉· 迈斯特的学习时代》(1796)、田园牧 歌体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和诗剧《浮士德》第 一部。
3、小说。
A、《少年维特的烦恼》
B、《亲和力》
C、《威廉· 麦斯特》 《学习时代》(1796)、《漫游时 代》(1829) 德国教育小说:是在启蒙运动时期的德国产生的一种 小说,以一位年轻人的成长、发展经历为主题,专门描写 其性格形成时期的生活,亦称“性格发展小说”。这类小 说一般具有较浓的怀旧情绪或自传色彩,但大都以积极的 调子结尾,表现主人公年轻时代的许多幻想虽在生活的磨 炼和挫折中破灭,但也因此找到了大有所为的新生活。歌 德的小说《威廉· 迈斯特的漫游年代》是其代表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歌德 赫尔德 席勒
(返回)
魏玛(德国)古典主义时代
德国文学的黄金时代。标志着德国民族文学的最 后形成。 席勒,1796年,《论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 “诗,要么就是自然,要么寻求自然。” 自然分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人的本性)。 古希腊:统一、和谐、素朴的,素朴的诗只需要 模仿自然。 近代:这种和谐失掉了,只好在寻求自然的过程 中感伤。
生平与创作
1、童年和莱比锡求学时期 (1749-1769)。
2、在斯特拉斯堡学习和狂飙突进时期 (1770-1775)。
斯特拉斯堡:“狂飙突进”运动的中心;接近德法边境, 是两国文化交流的中心。 首先:伏尔泰和卢梭;其次,结识了赫尔德,介绍他读 荷马和莎士比亚,向民间文学学习。
启蒙运动之德国
German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其哲学思想:
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他本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 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在康德所处的时代, 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 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 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 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 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 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 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 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 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 判》。
德国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 Gotthold来自Ephraim Lessing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JohannWolfgangvonGoethe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伊曼努尔·康德 Immanuel Kant
情已经几近消失。席勒和歌德合作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德国文学史上的 “古典主义”时代。
German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出生于柯尼斯堡,德国 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 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 家。其一生深居简出,终身未娶,过着单调刻板的学者生 活,直到1804年去世为止,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半步。康德 思想的发展,以1770年他提出教授就职论文为界,分为 “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他 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提出了“关于潮汐延缓地球自转的 假说”和“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此外他还曾针对 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 拉普拉 斯假设。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哲学 名著。此后又陆续发表了《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 断力批判》(1790)这两部著作。三部著作的相继间世,成 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诞生的真正标志。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文学表现——《哥德尔作品选》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文学表现——《哥德尔作品选》1. 引言1.1 概述欧洲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的一场思想和文化革命,深刻地影响了当时欧洲社会的方方面面。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科学和人类自由,并试图推翻传统社会体制和权威观念。
在这个时期,许多思想家和作家以他们的作品参与到这场变革中,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本文将聚焦于启蒙运动在18世纪欧洲文学中的表现,特别关注《哥德尔作品选》对启蒙运动的反映和探索。
通过对该作品及其作者哥德尔的简介与背景介绍,探讨它在当时文学中的地位以及对后世文学产生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哥德尔作品选》及其在启蒙运动中的地位、哥德尔对启蒙运动及后世文学产生影响的探讨以及结论。
通过这种结构安排,我们将逐步深入分析欧洲启蒙运动在18世纪文学中的地位,并探讨哥德尔作品的独特之处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最后,本文将总结启蒙运动在18世纪欧洲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并探讨哥德尔作品对现代文学影响的局限性和持续性。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哥德尔作品选》及其在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的地位进行详细研究,揭示该作品对当时思想潮流的回应和推动力量,并探讨它对后世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贯穿全文的论述和分析,加深读者对欧洲启蒙运动以及其与文学之间关系的理解。
2.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2.1 十八世纪欧洲社会与文化环境在18世纪,欧洲社会与文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一时期被称为启蒙运动。
在此之前,欧洲社会主要被封建主义和宗教统治所笼罩。
然而,在18世纪初,人们开始对传统权威进行质疑,并推动理性、科学和人道主义价值观的崛起。
在社会层面上,欧洲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
这些变革包括中产阶级的兴起,其代表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他们寻求政治权力和经济地位的提升。
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新兴产业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思想上,启蒙运动强调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
德国英国意大利启蒙文论
悲剧的教育作用
悲剧的净化应该尽可能扩大对道德 的影响 悲剧的怜悯" 悲剧的怜悯"不仅应该净化过多感 到怜悯的人的心灵,也应该净化感 到太少的人的心灵" 到太少的人的心灵"悲剧的恐惧 "不仅应该净化根本不怕命运任何 打击的人的心灵,也该净化任何灾 难……都会害怕的人的心灵" ……都会害怕的人的心灵"
天才的特点
具有"不合传统标准的优美" 具有"不合传统标准的优美", "不曾有过的优越","在学问的 不曾有过的优越" 权威和法规的藩篱之外……因为法 权威和法规的藩篱之外……因为法 规正如拐杖,对跛者是有用的帮手, 对强者确是一种障碍." 对强者确是一种障碍." 天才是独创性作品成长的阳光.
"We are all born originals; why is it so many of us die copies? "
德国启蒙文论 莱辛的文 论
莱辛,1729- 莱辛,1729- 1781,德国启蒙 1781,德国启蒙 运动文学的杰出 代表,剧作家, 美学家. 《汉堡剧评》 汉堡剧评》 (1767-1769) 1767-1769) 《拉奥孔:论绘画 与诗的界限》 与诗的界限》 (1765) 1765)
《汉堡剧评》 汉堡剧评》
1764年,温克尔曼出版专门论述古 1764年,温克尔曼出版专门论述古 代希腊艺术的艺术史著作《 代希腊艺术的艺术史著作《古代艺 术史》 术史》 古希腊艺术的总体特征是" 古希腊艺术的总体特征是"高贵的 单纯,静默的伟大" 单纯,静默的伟大" 1766年,莱辛在《拉奥孔——论诗 1766年,莱辛在《拉奥孔——论诗 与画的界限》 与画的界限》指出画(造型艺术) 和诗(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门 类
启蒙运动在欧洲各国的不同表现和影响
启蒙运动在欧洲各国的不同表现和影响欧洲启蒙运动是18世纪时期一场生机勃勃的知识大革命,它以批判理性、反对迷信和封建专制为核心,对欧洲各国的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启蒙运动在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形式和方式展现出来,并对各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就启蒙运动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展开论述。
英国是启蒙运动的发源地之一,该国的启蒙运动主要集中在文学和法律领域。
伦敦是英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城市,那里聚集了一批不同领域的启蒙思想家和作家。
著名的启蒙作家弗朗西斯·培根和约翰·洛克在英国启蒙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培根通过他的著作《新工具》提倡理性思维和实证主义,对英国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洛克则通过他的著作《人类理解论》、《政府论》等,为英国启蒙运动注入了反对专制主义和倡导自由平等的思想。
英国启蒙运动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文学和法律领域,还对政治体制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国启蒙思想家们通过批判思维和理性主张,对封建专制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批判。
他们主张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应受到保护,对政府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并从中引发了一系列政治改革的运动,推动英国走向了近代民主制度的道路。
法国是启蒙运动的另一个重要阵地,该国的启蒙思想家将重点放在了对社会不公和专制统治的批判上。
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就是伏尔泰,他通过其广泛的文学作品和政治评论,倡导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
他批判了法国封建专制统治下的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并提出了关于人权和宗教自由的主张。
伏尔泰对法国社会的影响巨大,他的思想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基础。
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还体现在社会伦理观念和教育体制上。
启蒙思想倡导人的自由和平等,主张推翻传统的阶级和等级制度,提出了新的道德观念。
在教育领域,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提倡普及教育和对个体的培养,他们积极倡导对女性和贫民的教育,推动了法国教育体制的改革。
德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早期参与者之一,该国的启蒙运动主要表现在哲学和文学领域。
启蒙运动时期德国文学代表
戈特霍尔德 ·埃夫莱姆·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1729年1月22日德国卡 门茨—1781年2月15日德国不伦瑞克)是德 国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作家和文艺理论家 之一,他的剧作和理论著作对后世德语文学 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生于德国上劳齐茨地区的 卡门茨; ?出身于一个新教牧师家庭: ?在莱比锡大学的神学学习,很快就从事更世俗化的活 动,学习跳舞、击剑和骑术,并对戏剧产生了兴趣 ;
? 在他的宗教哲学的作品中,莱辛维护了虔诚的基督徒的思想自由。 他反对对上帝的启示的信仰,反对通过占有统治地位的保守的学 术观点完全遵从《圣经》。与保守的观点相反,作为启蒙运动的 产儿,他相信一种“理性的基督教”,它可以自行导向信仰的精 神实质。他相信人类的理性(受到批评和异议的激发)可以不需 要神的启示自行发展。为了激起一场针对“完全的对信仰的依赖” 的公众讨论,莱辛在1774年到1778年出版了7部《未署名者片 断》,它们导致了所谓的“片断争论”。莱辛在这次争论中的主 要论敌是汉堡主教歌策,针对歌策,莱辛写了一些文章,包括11 份 《反对歌策》。
主要作品:
?《浮士德》 ?《少年维特的烦恼》 ?《赛森海姆之歌》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1759年11月10日- 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 ·席勒,德国18世 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 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 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 大作家。
歌德席勒合陵
电影《少年歌德的烦恼》
? 年轻的歌德如父所愿研习法律,却因为致力于文 学创作,荒废了功课,并且最终失去学位,父亲 盛怒之下切断了歌德的经济来源,他只好自食其 力,前往韦茨拉尔法院担任书记员。一次,在节 日集会上,歌德遇见了美貌机智的Lotte,他们一 见钟情,坠入爱河,可惜对方恰恰是歌德上司 Kestner 的未婚妻。绝望之余,他与情敌决斗,不 幸因此入狱,并写下了世界上最长的情书——
德国文学简史笔记
德国文学简史笔记摘要:一、德国文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古代德国文学2.中世纪德国文学3.文艺复兴时期德国文学二、巴洛克时期德国文学1.巴洛克文学的特点2.主要作家及其作品三、启蒙时期德国文学1.启蒙运动的影响2.主要作家及其作品四、古典时期德国文学1.古典主义的特点2.主要作家及其作品五、浪漫主义时期德国文学1.浪漫主义的特点2.主要作家及其作品六、现代时期德国文学1.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的德国文学2.20 世纪中叶至当代的德国文学正文:一、德国文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德国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的日耳曼民族创作了许多民间传说和史诗。
中世纪时期,德国文学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许多宗教文学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德国文学开始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作品。
二、巴洛克时期德国文学巴洛克时期,德国文学受到了意大利、法国等国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具有巴洛克风格的文学作品。
这一时期的德国文学主要特点是讲究修辞,注重形式美。
其中,著名作家包括格奥尔格·克里斯托弗·拜尔、约翰·克里斯托弗·海尔,以及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等。
三、启蒙时期德国文学18 世纪,德国文学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出现了许多具有启蒙精神的文学作品。
启蒙时期的德国文学主张理性、批判封建制度,提倡社会改革。
其中,著名作家包括著名哲学家康德、歌德、席勒等。
四、古典时期德国文学古典时期,德国文学迎来了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的德国文学以古典主义为特点,追求艺术完美。
著名作家包括歌德、席勒等。
他们的作品如《浮士德》、《唐·卡洛斯》等,至今仍享有盛誉。
五、浪漫主义时期德国文学19 世纪初,德国文学进入了浪漫主义时期。
这一时期的德国文学主张表现个性、强调情感,对自然和历史充满热情。
著名作家包括诺瓦利斯、蒂克、阿诺德等。
他们的作品如《蓝色的花》、《最后的日子》等,充满浪漫主义特色。
六、现代时期德国文学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德国文学受到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影响,出现了许多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
西方文论 第九讲 德国启蒙主义
1、德国启蒙主义 2、莱辛的文学思想 3、林尔德的民族文学理论
1、德国启蒙主义
16世纪以后的德国,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战争, 造成经济落后和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直到18世纪 中期,启蒙运动才逐渐展开。
德国启蒙运动的兴起首先是由于法国的影响, 法国的古典主义和启蒙思潮直接刺激了德国的知 识分子,他们深感只有像法国那样的思想文化运 动才能促成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进步,摆脱落后 的状况。但由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德国启蒙 运动的目的同法国也有差异,它的当务之急还不 是像法国那样制造反封建制度的革命舆论,而是 首先以统一国家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
莱辛从三个方面阐明了诗与画的界限:
一是摹仿的媒介不同,画以空间中的形体和颜色为符号, 诗以时间中的声音和语言为符号,因此,画是空间艺术, 诗是时间艺术。
二是摹仿的对象不同,画以空间中的颜色、形体为符号, 宜于表现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并列的物体;诗运用在时间 中持续的声音和语言为符号,因此宜于表现全体或部分在 时间中持续的事物。画表现静态的美,诗表现动态的美。 静态美包括人体美和精神美,动态美包括思想感情与故事 情节。
三是艺术作品的效果不同,绘画作用于人的视觉,以形体、 色彩引起欣赏者的美感;诗作用于人的听觉,通过声音、 语言使欣赏考产生丰富的联想。
莱辛认为诗与画的共同点在于都是摹仿的艺术,但由于摹 仿的媒介、对象和产生的效果不同而成为各具特征的艺术, 混淆两者的界限,也就否定了他们的特殊性。
“雕刻家要在既定的身体苦痛的情况之 下表现出最高度的美。身体苦痛的情 况下的激烈的形体扭曲和最高度的美 是不相容的。所以他不得不把身体苦 痛冲淡,把哀专化为轻微的叹息。这 并非因为哀号就显出心灵不高贵,而 是因为哀号会使面孔扭曲,令人恶 心。”——《拉奥孔》
第4节 德国文学
这个时期歌德完成的另一剧作《埃格蒙特》(1789), 以现实主义手法歌颂了16世纪尼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占领者 的斗争,真实地表现了主人公埃格蒙特的矛盾和游移。歌德 1775年就开始写作该剧,留下的完成稿仍带有狂飙突进运动 的风格。 《托夸多·塔索》(1790)一剧通过文艺复兴时代意大 利诗人塔索在宫廷中的遭遇,表现了歌德在献身艺术和服务 于政治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心理,借塔索的不幸倾诉了作者自 己在魏玛宫廷的苦闷。 在歌德与席勒密切合作的10年( 1794-1805)中,即所 谓“魏玛古典主义”时期,两人合写有几百首《赠辞》,还 有一些叙事谣曲和哲理诗等。
《奥尔良的姑娘》(1802)取材于英法百年战争期间的 法国女英雄贞德的故事,写她因爱情放走了英军将领,而在 自己被俘后却能以理性战胜感情,重返战场后负伤而死。全 剧充满了爱国情绪,席勒自称其为“浪漫的悲剧”。 席勒的最后一部剧本《威廉· 退尔》(1804)取材于14世 纪瑞士人民反抗奥地利统治的历史和传说。该剧细腻地表现 了射手威廉· 退尔的性格变化过程,生动地说明了官逼民反、 民不得不反的道理,反映了人民起义的宏大规模和力量。剧 本的舞台语言激情洋溢,极具煽动性,其反抗异族统治的呼 声能引起强烈的共鸣。
诗集《西东合集》(1819)是歌德在钻研了东方哲学和 文学以后所写的300多首诗的结集,也是他晚年抒情诗的代 表作,诗中充满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蕴藏着深刻的智慧和 深沉的感情。 抒情组诗《中德四季晨昏吟咏》(1827),则是诗人在 阅读了中国的诗歌、小说和剧本之后所创作的组诗。 《威廉· 迈斯特的漫游时代》(1821-1829)是上面提到的 《学习时代》的续篇,两者的创作时间相隔已有30年之久。 这是德国第一部教育小说。 《学习时代》通过威廉的成长过 程,提倡一种人生理想,即应积极行动和实践,同时要不断 地克制自己,培养、完善自己的个性,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投入生活。
18世纪德国文学
剧本《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魏玛前期(1775~1786)
繁忙的公务,浮华的宫廷应酬和爱情的挫折,使他无法得到创作所需 要的安静和时间。和狂飙突进时期相比,他这时期的诗歌趋于平稳,对自 然和人生由热情的歌颂转变为深入的观察和探索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 考。歌德的《漫游者夜歌》、《致月亮》等诗歌以及《魔王》、《渔夫》 等叙事谣曲均作于这一时期。
与之相适应的各种不同的诗体,以更好的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塑造形象,
如自由韵体,民歌、古希腊悲剧诗体。另外,善于运用矛盾对比的手法来
安排场景,配置人物。
《少年维特之烦恼》
小说主人公维特是18世纪德国进步青年的典型形象。他出身平民,有
才能,重感情,热爱人生,向往自由、和谐而美满的生活。但官场的腐败,
贵族的偏见,小市民的平庸,窒息人的环境,使他不能容忍。他与周围的
现实格格不入,感到孤独而愁闷。当他遇到贤淑、善良、勤勉的绿蒂时,
他以为她完美地体现了人的质朴纯真的自然本性,便对她寄以全部的热情
富于哲理意味的人物形象
浮士德是一个永远在追求,永远在探索,永远在完成自我,永远在超越自 我,又永远在否定自我的典型人物。
他肯定集体生产劳动的意义,憧憬着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另 一方面,又有历史局限性,这种一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奋斗史和资产阶 级个人主义不可分的,同时也是西方启蒙时期人道主义的特点之一。
求摆脱封建桎梏,但又缺乏斗争意志,看不清前进的道路,无力改变现状,
因而思想上普遍感到苦闷烦恼。
《浮士德》
就
人
内
艺
物富
精
容故
术
形于
神
事
上
象哲
德国著名作家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是德国小说家。他生于科隆一个雕刻匠家庭,中学毕业后当过书店学徒。1939年进入科隆大学学习文学,不久被征入伍。战后当过木匠和统计员,后成为专业作家,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伯尔的小说创作,从1947至1951年,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它们揭露和批判法西斯侵略战争,以被迫充当炮灰的普通德国士兵的遭遇,反映了德国人民的苦难。这些作品的基调灰暗、抑郁,把战争渲染成一场抽象的人与命运的搏斗,结果是人的毁灭。他认为“战争是无聊的”,它象“伤寒病”一样是一种可怕的自然现象。但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德国人民认识战争的灾难,其中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对战争的原因有所揭露,含义深刻。 伯尔的小说创作遵循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真实地反映了西德战后发展各阶段的重要现象。在艺术上他广泛吸收20世纪以来现代小说的许多新手法,如内心独白、蒙太奇、象征、怪诞的联想等等,60年代以后,又强调小说事件的客观真实性和新闻纪实手法。他一生还创作了大量杂文、随笔和广播剧,并翻译外国作品。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又译亨利希·海涅,1797-1856)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在德语近代文学史上,海涅堪称继莱辛、歌德、席勒之后最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思想家。他不仅擅长诗歌、游记和散文的创作,还撰写了不少思想深邃、风格独特并富含文学美质的文艺评论和其它论著,给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富、巨大、光辉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海涅兼擅诗歌、散文和游记的创作,但是无论个人的性情和气质,还是创作的成就和影响,都仍然让我们首先尊他为一位出色的抒情诗人和伟大的时代歌手。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 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
启蒙运动时期德国文学代表概要
主要作品:
第一部有民族内容的剧作《明娜· 冯· 巴恩赫 姆》(1767年) 宗教宽容哲理剧《智者纳旦》(1779年) 美学著作《拉奥孔:论绘画和诗的界限》 (1766年) 戏剧理论《汉堡剧评》(1767年-1769年) 《论人类的教育》(1780年) 《怀疑论者》(1749年)
戈特霍尔德· 埃夫莱姆· 莱辛生于德国上劳齐茨地区的 卡门茨; 出身于一个新教牧师家庭: 在莱比锡大学的神学学习,很快就从事更世俗化的活 动,学习跳舞、击剑和骑术,并对戏剧产生了兴趣;
在他的宗教哲学的作品中,莱辛维护了虔诚的基督徒的思想自由。 他反对对上帝的启示的信仰,反对通过占有统治地位的保守的学 术观点完全遵从《圣经》。与保守的观点相反,作为启蒙运动的 产儿,他相信一种“理性的基督教”,它可以自行导向信仰的精 神实质。他相信人类的理性(受到批评和异议的激发)可以不需 要神的启示自行发展。为了激起一场针对“完全的对信仰的依赖” 的公众讨论,莱辛在1774年到1778年出版了7部《未署名者片 断》,它们导致了所谓的“片断争论”。莱辛在这次争论中的主 要论敌是汉堡主教歌策,针对歌策,莱辛写了一些文章,包括11 份 《反对歌策》。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年8月28日 --- 1832年3
月22日),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小说家,剧作家,诗人,自然科 学家,博物学家,画家,是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歌德 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博物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剧本《葛 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未完成的 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此 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德国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 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外国文学简介
吉英:最美曼丽:最虚荣吉蒂:最没头脑伊丽莎白:最麻烦的迪雅:个子最高,最没分寸
尼日斐花园的租客彬格莱:为人温柔敦厚,坦白直爽,10万英镑遗产,年金4.5千镑,人见人爱,处处讨人喜欢
彭伯里的达西:1万镑年金,傲慢,含蓄,爱挑剔,虽受过良好的教养,风度总不受人欢迎,始终得罪人,对待朋友非常和蔼,日久见人心
代表作家:歌德和席勒
席勒《阴谋与爱情》(1783)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裴迪南——露易丝宰相瓦尔特——宫廷乐师米勒秘书伍尔牧——侍卫长卡尔勒公爵——公爵夫人
“情书”:贵族与平民——出身与门第激情与爱情——悔恨与良心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特点:1.民族主义精神的体现2.较强的主观唯心倾向3.怪诞的神秘色彩
社会政治: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达到白热化的程度——行将就木的贵族阶级PK来势凶猛的资产阶级
于连的行动:抗争
社会风气:全民总动员,为权利金钱地位不择手段地投机钻营
于连的动作:竞争,被社会风气裹挟,并不道德的
于连的做派:为自我:自尊——自卑为理想:奋斗——向上爬靠近上流社会
为社会:反抗——妥协个人立场模糊,本性迷失
《高老头》1819-1820
地点:法国巴黎四层半的伏盖公寓
二层:房东伏盖太太、共和政府军需官寡妇古的太太和少女维多莉小姐
三层:老人波阿莱、中年男子伏脱冷
四层:老姑娘米旭诺、高老头、法律大学生拉斯蒂涅
阁楼:男仆、厨娘
高老头的人生轨迹:大革命前普通面条司务;大革命后盘下面粉铺;担任一个区的区长,娶富农的独养女,每年6万法郎收入;花20万法郎买爵位,5.60万嫁女;退休:约0.8-1万年收入;住进伏盖公寓3年
2、中小资产阶级理想的破灭
3、文学传统影响
德国启蒙主义文论
二、理论主张
• (1)批判焦点是德国文学,对于是抒情法 国古典主义,还是英国莎士比亚的文艺复 兴作品,莱辛主张后者,要求借鉴英国的 市民剧和感伤小说。
• (2)向“ 诗如画” 传说观点挑战,从三个方面 阐明了诗与画的界限
• 批判以温克尔所宣扬的“ 静穆美” 为代表的 古典主义艺术趣味,探讨诗如画,诗与雕塑的不 同的艺术特征,为文学的发展开拓新路。
• (5)为建立德国市民剧斗争
• 莱辛认为,市民剧应该反映资产阶级的生活, 思想和情感,这新兴阶级应充当戏剧的主角。 在艺术风格上,莱辛提出冲破古典主义之束 缚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的主张,他认为艺术 家要走向民间,因为“ 在宫廷里是无法认识 生活的” ;在语言上,他提倡运用日常生活 用语,反对华而不实的贵族语言;在社会作用 上,他强调宣传平民道德,批判贵族风尚, 以充分发挥戏剧的道德教育作用。
一、个人简介及作品
• 赫尔德(1744-1803)是德国启蒙主义 理论家,“狂飙突进” 运动精神领袖,代 表作有《关于德意志风格与艺术》(歌德 合著)、《关于近代德国文学断片》、 《批语之林》、《论语言的起源》、《民 歌中各族民人的声音》等,人的理论研究 范围包括:对古代和当代民歌民谣的搜集 研究,对历史发展与文学发展关系的考察, 对古典主义的批判,以及对莱辛等人文艺 观的辨析。
三、理论主张
• 集中表现在:主张文学表现民族感情, 重视民歌谣和民族语言,宣传人道主义等。
• (1) 民族文学的独创性: • 他认为各民族文学都有自己独创性,各民
族文学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反对用某一 民族的文化水准去衡量一切民族的文学。
• (2) 文学与普通人民的关系
• 认为文学尤其是民族民谣是普通人民的 生活思想的反映,是人民的心声。“ 诗人为 人民创造喜悦,教育、工作、宗教、语言。 这反映了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倾向。
西方文化史:六、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
典型的清教徒(Typical of the Puritan)
• 约翰 班扬 约翰·班扬 • (John Bunyan,1628—1688)是和莎 , 是和莎 士比亚齐名的、 士比亚齐名的、同属英国文艺复兴后 期的著名作家。其代表作《 期的著名作家。其代表作《天路的历 程》(《The Pilgrim‘s Progress 》)。作品反映了小生产 者的宗教狂热, 者的宗教狂热,同时通过一系列寓意 形象对社会现实有所批判。 形象对社会现实有所批判。
书信体小说开创者
塞缪尔·理查逊(SamuelRichardson,16891761),18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保守派作家。 书信体作品有《帕米拉—美德有报》 (Pamela) 、《克拉丽莎》(Clarissa Pamela Clarissa Harlowe) 等。他的小说完全摆脱了以主人公 多种多样的见闻经历为主线的传统写法,而是 集中描写一件事的始末,不用靠奇闻异事来吸 引读者,而是以日常生活中的婚姻、道德等问 题为内容,逐一分析描写人物的情感和心理, 在英国和欧洲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才的文学巨匠
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他的作品有 《俄狄浦斯王》(Edipe) 、《布鲁图斯》 ( Brutus) 、《扎伊尔》(Zayre ) 、《穆罕默 德》(Mahomet )、《伊兰纳》(Iraq Lanna)、 《中国孤儿》(The Orphan of China)、 《查第 格》(Candide)、 《老实人》(Le Mondain) 、 Candide (Le 《密克罗梅加斯》 》(Micromégas) 、《天真汉》 (Candide or Optimism)、《有四十埃古的人》 (Forty Iago)、《奥尔良少女》(Orlean teen) 等风靡全欧洲。他充分发挥自己关于哲学、社会、 政治、道德和美学的见解,宣扬启蒙思想,驱逐 迷信和偏见,激起人们对宗教神学和专制暴政的 憎恨,培养人们爱好自由和人道主义精神。
德国文学简史
进入19世纪,德国文学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更加注重 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和揭示。例如,托马斯·曼的《魔山》通过对一座瑞士高山医 院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在现代主义时期,德国文学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叙事和表达方式,而是更加注重对个性和自由的追求。例如, 卡夫卡的《变形记》就是一部典型的现代主义作品,它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萨 姆沙变成甲虫的故事,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现代社会的荒诞性。
内容摘要
他们的作品主要表现了德国文化的神秘性和超自然性,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变革和民族意识的兴起。 现实主义时期的德国文学开始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强调客观性和真实性。代表作家有托马 斯·曼、亨利希·曼和海泽等。他们的作品主要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类精神追求,同时也表现了 德国文化的独特性。 二战后的德国文学开始反思战争和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人类价值和道德问题。代表作家有伯 尔、格拉斯和耶利内克等。他们的作品主要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类精神追求,同时也表现了德国 文化的独特性。 《德国文学简史》这本书全面介绍了德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时期都有涉及。 这本书不仅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德国文学的历史和发展,还可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德国文化的内涵 和特点。
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德国文学开始呈现出新的面貌。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更 加注重对人性的探索和表达,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例如,歌 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通过维特的爱情 悲剧,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的矛盾和挣扎。
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德国文学更加注重个性和情感的表达。这一时期的文学 作品常常以自然、乡土和民间文化为主题,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自由的 追求。例如,诺瓦利斯的作品《海因里希·封·奥夫特丁根》就是一部以民间传 说和文化为主题的浪漫主义杰作。
专升本外国文学史概述
专升本外国文学史概述外国文学史是指全球范围内的文学发展历程及其作品的研究。
它以语种和地理分布为主要划分标准,主要包括英美文学、法国文学、德国文学、俄罗斯文学、西班牙文学、意大利文学等等。
下面将以这几个国家为例,概述外国文学史的发展。
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盎格鲁-撒克逊时期,主要表现为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文学作品。
中世纪时期,散文和诗歌是主要的文学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
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是最闻名的戏剧作家,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
18世纪是英美文学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哥特小说和启蒙运动,有名的作家包括奥斯汀、笛福等。
19世纪以浪漫主义为主,弥尔顿、雪莱等作家影响深远。
20世纪以来,英美文学蓬勃发展,代表性作品有《了不起的盖茨比》、《傲慢与偏见》等。
法国文学起源于中世纪时期的骑士故事和传说,后来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出现了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作品。
17世纪是法国古典主义的黄金时代,柯布西耶、莫里哀等作家的作品严谨庄重。
18世纪是启蒙运动的时期,罗曼蒂克文学开始兴起,代表作家有卢梭、博尔赫斯等。
19世纪以浪漫主义为主,雨果、巴尔扎克等作家的作品具有热情奔放的特点。
20世纪是法国文学的多元发展时期,代表作家包括普鲁斯特、加缪、萨特等。
德国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辛德巴德史诗和楚茨巴赫歌谣。
16世纪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马丁·路德的宗教对德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18世纪是德国文学的鼎盛时期,哥特小说和浪漫主义成为主流,歌德、舒伯特等作家的作品极具创造力。
19世纪是德国文学的黄金时代,代表作家有尼采、海涅、克莱斯特等。
20世纪以来,德国文学呈现多样化发展,代表性作家有赫尔曼·黑塞、托马斯·曼等。
俄罗斯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1世纪的古老文学作品,《伊尔亚辞》和《俄罗斯原形》是其中的代表作。
18世纪是俄罗斯文学的启蒙时期,代表作家有列斯科夫、贝尔纳茨基等。
18世纪德国文学
• 对旧世界美好事物的赞美与摧毁在浮士德的行 动中是同步的。
• 浮士德若要为自己的发展而牵涉到他人,那么 他必须为他们的发展承担某种责任——或者要 为他们的毁灭负责。
第三变形:发展者
• 在第二部中浮士德实现了从 私人世界进入公众生活,尽 自己的一切力量对付自然和 社会的过程,从而一个发展 者的身份实现了有效反对封 建宗法世界的途径:去构造 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来掏 空或破坏旧世界。
“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 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 意识形态性阐释
——自文艺复兴三百年来, 西方资产阶级发展的历程 艺术化变形与展现。
• 剧诗的现代性阐释
——一生展示发展历程的现 代人的代表。
——“描写现代生活的‘伊 利亚特’”(普希金)。
“恶”的本质
• “我是永远否定的精灵<……> 因为发生的一切终归要毁灭; 所以什么也不发生,反而更好 些。因此,你们称之为‘罪 孽’、‘破坏’的一切,简言 之,所谓‘恶’,正是我的恶 原质和本性。”(《书斋》)
克的两部市民悲剧:《萨拉·萨姆 逊小姐》(1755)、《爱米莉亚·迦洛蒂》 (1772);其理论著作:《拉奥孔》(1766) 、《汉堡剧评》(1769) 把德国文学引向 了正确的发展轨迹。
《萨拉·萨姆逊小姐》 (1755)
• 市民观念和贵族观念的对立——萨拉(Sara) 和玛乌德(Marwood)
歌德笔下浮士德的独特性
• 早先的文学人物浮士德在 出售其灵魂时所换取的都 是一些人类生活中普遍追 求的明确价值,而歌德笔 下的浮士德则不同。后者 所注重的不仅仅是这些价 值,而更是一种生机勃勃 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 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JohannWolfgangvonGoethe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戈特霍尔德· 埃夫莱姆· 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年1月22日德国卡 门茨—1781年2月15日德国不伦瑞克)是德 国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作家和文艺理论家 之一,他的剧作和理论著作对后世德语文学 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 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作为戏剧家、诗人、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政 治人物,歌德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戏剧、诗歌和散文 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也是世界文学领域最出类拔萃的 光辉人物之一。 歌德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 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 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文艺作品。歌德的一 个特点是,将已经开头的作品搁置几年,有时是数十年之久,将已经发表 的作品进行重大的修改,将一些完成了的作品压下很长时间才付印。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年8月28日 --- 1832年3
月22日),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小说家,剧作家,诗人,自然科 学家,博物学家,画家,是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歌德 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诗歌,戏剧,散文, 自然科学,博物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剧本《葛 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未完成的 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此 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主要作品:
《强盗》 (1781年) 《阴谋与爱情》 (1784年) 《唐·卡洛斯》 (1787年) 《华伦斯坦三部曲》 (1800年) 《威廉·退尔》 (1804年) 《德梅特里乌斯》 (未完成)
总体来说,席勒这一时期的创作是古典主义风格的,早年的浪漫激
情已经几近消失。席勒和歌德合作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德国文学史上的 “古典主义”时代。
主要作品:
《浮士德》 《少年维特的烦恼》 《赛森海姆之歌》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 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 席勒,德国18世 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 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 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 大作家。
戈特霍尔德· 埃夫莱姆· 莱辛生于德国上劳齐茨地区的 卡门茨; 出身于一个新教牧师家庭: 在莱比锡大学的神学学习,很快就从事更世俗化的活 动,学习跳舞、击剑和骑术,并对戏剧产生了兴趣;
在他的宗教哲学的作品中,莱辛维护了虔诚的基督徒的思想自由。 他反对对上帝的启示的信仰,反对通过占有统治地位的保守的学 术观点完全遵从《圣经》。与保守的观点相反,作为启蒙运动的 产儿,他相信一种“理性的基督教”,它可以自行导向信仰的精 神实质。他相信人类的理性(受到批评和异议的激发)可以不需 要神的启示自行发展。为了激起一场针对“完全的对信仰的依赖” 的公众讨论,莱辛在1774年到1778年出版了7部《未署名者片 断》,它们导致了所谓的“片断争论”。莱辛在这次争论中的主 要论敌是汉堡主教歌策,针对歌策,莱辛写了一些文章,包括11 份 《反对歌策》。
主要作品:
第一部有民族内容的剧作《明娜· 冯· 巴恩赫 姆》(1767年) 宗教宽容哲理剧《智者纳旦》(1779年) 美学著作《拉奥孔:论绘画和诗的界限》 (1766年) 戏剧理论《汉堡剧评》(1767年-1769年) 《论人类的教育》(1780年) 《怀疑论者》(1749年)
启蒙运动之德国文学
——刘 聪
启蒙运动
• 1 背景即产生原因: 内因:德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科学技术在重重封建压迫下有了一定 程度的发展。 外因:先进的德国知识分子受邻国启蒙运动的影响,他们思考和觉醒, 面对德国的落后状况产生了改变本国落后面貌的愿望。
• 2 德国的启蒙运动特有的特点(相对于英法而言) 特点:长期分裂,生产力水平低下,导致资产阶级软弱,妥协。 直接目的:争取德国国家统一和结束封建割据 任务:反教会和反封建
歌德席勒合陵
电影《少年歌德的烦恼》
• 年轻的歌德如父所愿研习法律,却因为致力于文 学创作,荒废了功课,并且最终失去学位,父亲 盛怒之下切断了歌德的经济来源,他只好自食其 力,前往韦茨拉尔法院担任书记员。一次,在节 日集会上,歌德遇见了美貌机智的Lotte,他们一 见钟情,坠入爱河,可惜对方恰恰是歌德上司 Kestner 的未婚妻。绝望之余,他与情敌决斗,不 幸因此入狱,并写下了世界上最长的情书—— 《少年维特之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