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创新博弈分析_金太军
经济转型我国中央_地方关系制度变迁_金太军.
经济转型与我国中央)地方关系制度变迁t金太军汪波摘要:我国中央)地方关系制度变迁与经济体制转型紧密联系,其路径体现为:由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中央政府推进转向双轨制下地方政府推进,最终过渡到市场推进下的中央)地方关系制度变迁。
我国中央)地方关系的死乱循环本质上是经济制度的不稳定状态在政府体制上的一种折射,因此应从战略角度出发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只有完善的市场才能反馈供给并扩大中央)地方关系调整的社会资源总量,构筑国家能力提升的战略基础。
关键词:经济转型中央)地方关系制度变迁三元博弈关于中央)地方关系这一问题,学者们见仁见智(潘小娟,1997;金太军,1999)。
由于中央)地方关系的任何一种模式)))集权或分权都各有利弊,因此,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现象或同一问题进行观察却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因此对矛盾的分析必先首先确定矛盾分析的基本前提。
我们认为,我国中央)地方关系的制度变迁与经济体制转型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从经济的角度谈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必须结合经济体制,否则,是谈不清的,而且也没有判断适当与否的标准,并依此确定本文分析的两个基本前提:第一,就制度变迁而言,经济制度变迁具有第一性,而中央)地方关系具有附属性,即中央)地方关系调整必须与一定经济体制相适应,同时随经济制度变迁而变迁。
我国中央)地方关系的死乱循环根本上是经济制度的不稳定状态在政府体制上的一种折射而已。
第二,中央)地方关系对我国经济制度转型具有能动反作用性,即适度分权的中央)地方关系可促进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加速我国市场化进程,反之则会阻碍我国市场经济进程。
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急于确定中央)地方政府对既有社会性资源再分配的比例关系,而在于从战略角度出发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为只有自治的社会和完善的市场才能为中央)地方关系调整供给和扩充可供分配的社会资源总量,使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由零和博弈转为正和博弈。
从纵向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制度是一种客观存在,制度是人类生活的客观需要。
地方政府与集群企业创新行为的进化博弈分析
采 用集 群 企 业 之 间 的 合 作 博 弈 来 研 究 , 文 则 采 本
用进 化 博 弈 模 型 , 重 从 地 方 政 府 和 集 群 企 业 创 着
新行 为之 间 的 关 系来 研 究 。本 文 认 为 , 方 政 府 地 对集 群 企 业 创 新 行 为 的 影 响 主 要 来 自三 个 方 面 :
集群 企 业 是 否 实施 创 新 的 奖罚 力度 , 直接 影 响博 弈 结果 ; 方政 府 和 企 业 两 个 群 体 , 三 种 情 况 下 存 在 进 化 稳 定 都 地 在
策略 。地方政府和集群企业 为了获得长远利益 , 地方政府会 不断加 强对侵犯知识产权和破 坏环境 的企业加 大惩治
一
实施
冉
。
不 实施
是 加 强 知 识 产 权 保 护 , 采 取 对 相 关 创 新 企 业 如
采取
( 采取 ,实 施 )
( 采取 ,不实施 )
( 不采取 ,实施 )
进行 补 贴 等 方式 , 励 企业 引 进 创 新 机 制 , 对 侵 鼓 或
犯知 识 产 权 的企 业 处 以 罚 金 , 引导 集 群 企 业 引 进
所 花费 的 费 用 。 同样 地 , 业 “ 施 ” 新 会 获 得 企 实 创
作者简介 : 斌 (96 )男 。 于斌 18一 , 硕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 、 区域经济。
收 稿 日期 :0 0—0 2 21 1— 5
图 1 政 企博弈策 略组 合
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文献
, 对不 同策略下 的
地 方政 府 和集 群 企 业 的 成 本 、 益 做 如 下 假 设 : 收 企
区域生态府际合作治理困境及其消解_金太军
2011年9月第5期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ep,2011No.5区域生态府际合作治理困境及其消解金太军,唐玉青摘要:生态环境的整体性特性使局域生态环境问题在无法得到精确治理条件下,呈现“脱域”特征,演化成超出行政区政府的治理意愿和能力的脱域生态危机。
要实现对脱域生态危机的有效治理就必须实现区域内各行政区政府的良性合作,形成生态治理上的“集体行动”。
但集体行动生成因素的复杂性,使这种“集体行动”生成面临三大困境:理念认知差异、利益结构差异和制度机制缺失。
相应地也应从认知的协调统一、相关制度的优化完善及利益的协调来寻求消解三大困境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区域生态;府际合作;合作治理;利益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08(2011)05-0017-06收稿日期:2011-02-2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08&ZD010)作者简介:金太军,博士,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玉青,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215123一、问题的提出及立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资源配置模式的深度调整实现了资源在空间与时间上的高效配置,激发了巨大的发展能量,取得了经济的超常规增长。
然而,经济超常规增长并不能掩饰诸多现实问题,生态环境的重度恶化堪称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事实上,我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理应吸取西方国家工业化的教训,即避免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相伴而生,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协调。
我国政府倡导的科学发展之路就是对上述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态污染现实的自觉回应。
不可否认,生态环境具有先天的系统性或者说整体性,这种系统性或整体性使局域生态污染事件在无法得到如外科手术般精准治理条件下,呈现“涟漪反应”或“连锁反应”,形成生态危机的“脱域”特征,演化成治理成本巨大的“脱域生态危机”。
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预算配置中的博弈关系分析_省略_于地方政府争取中央新增投资资金
’-在政府管理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
审批预算资金,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社会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预算资金的管理部门 "负和#效应,维护社会公益’
和预算资金的竞争部门之间的关系,之所以由预算资
[参考文.%/ 《 中 国 统 计 年 鉴 》 [ED!FG]-01123!!")"-%%+-"’&-
"))( 年 第 ’ 期
公共行政
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预算 配置中的博弈关系分析
— ——基于地方政府争取中央新增投资资金的竞争性行为
○ 刘洪涛 孙耀州 朱彦军
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中央在去年底和今年 初共安排 1300 亿元投资资金,目前已大体落实到项 目上’面对这块大蛋糕,各省级政府纷纷行动’以湖北 省为例,湖北省分四批向国家发改委申报争取中央新 增投资,从目前情况看,落实约 102 亿元’湖北省落实 新增中央投资的份额将占全国的 1/12 左右’与此同 时,河南$安徽在此次申报争取中央新增投资中都有 不俗的表现’
"- 通过代表本部门的利益集团向资源配置决 策 主体施加压力
利益集团又称压力集团,通常是指那些有某种共 同的目标并试图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的有组织的团 体’各级政府争取的财政拨款总是会对一些利益群体 带来好处,这些利益群体为了自己的利益,会采取种 种手段,向公共预算的配置决策主体施加压力,使自 己政府的申请获得通过’在许多情况下,政府政策就 是在许多强大的利益集团的相互作用下做出的’
7.9
92.1
资料来源:2005 年%中国统计年鉴&’
可以看出,从 1997 年以来,地方政府的预算外资金支 出不断增加,增长了近 50%,同时地方政府的预算外 支出在整个政府体系的预算外支出中占有较大比重, 且居高不下,远远高于中央政府所占的比重’[1]
论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的竞合博弈
论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的竞合博弈【摘要】本文探讨了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的竞合博弈现象及其意义。
在不同级别政府间的竞合动因方面,地方政府在资源分配、政绩考核等方面存在竞争。
竞合关系下地方政府的行为特征表现为追求经济增长、地方形象提升等。
地方政府竞合博弈也存在局限性,如信息不对称、制度约束等问题。
影响地方政府竞合博弈的因素有制度环境、市场需求等。
本文通过实践案例分析了地方政府之间的竞合博弈现象。
结论部分探讨了我国地方政府竞合博弈的发展趋势、应对策略以及未来研究展望。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地方政府间竞合博弈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政府、竞合博弈、政府间关系、动因、行为特征、局限性、影响因素、实践案例、发展趋势、应对策略、未来研究、竞争、合作、博弈理论。
1. 引言1.1 我国地方政府竞合博弈的意义我国地方政府竞合博弈的意义在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地方政府之间的竞合关系日益凸显。
这种竞合博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促使地方政府更加积极地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地方政府竞合博弈也反映了政府间权力分配的调整和政治关系的演变,对于政府治理体系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地方政府竞合博弈的意义还在于,通过竞合关系,地方政府可以借鉴他地的成功经验,推动政府治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
竞合博弈可以激发地方政府的创新意识和竞争动力,促使其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竞合关系也可以促进地方政府的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提高整体治理水平和效能。
1.2 研究背景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的竞合博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在资源分配、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协作关系也日益复杂。
在这种背景下,探讨地方政府之间的竞合博弈,对于理解地方政府行为和推动地方政府间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政府间竞争与互动的博弈分析研究
地方政府间竞争与互动的博弈分析研究地方政府间竞争与互动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政权的基层行政单位,在宏观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间竞争与互动日益加剧,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以博弈理论为基础,对地方政府间竞争与互动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
一、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原因1.经济发展压力与保障制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各地方政府需要通过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以维护本地区的竞争能力。
而在落地实施的过程中,各个地方政府无疑都会遇到经济发展的压力。
由于国家制度的存在,地方政府需要有一套保障制度,以应对外部竞争带来的压力。
地方政府通过提供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税负等方式吸引外来投资,以推动经济发展。
2.资源禀赋与争夺地方政府间资源禀赋的差异性,是地方政府间竞争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条件、人力资源和产业基础,它们之间的资源禀赋差异导致了竞争的存在。
地方政府会积极争取各类资源,并通过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方式提高资源优势,以在竞争中取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3.政绩和职位晋升考核地方政府政绩与领导干部职位晋升密切相关。
政绩是评估政府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而职位晋升则关系到领导干部的个人发展。
地方政府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追求政绩突出。
这也导致了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加剧,各地方政府争相提高政绩以争得更多资源和机会。
二、地方政府间竞争产生的问题1.资源浪费与重复建设地方政府间竞争的结果常常是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为了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各地方政府可能会在同一地区同时推动相似的项目,导致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
这不仅浪费了有限的资源,还可能影响到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和经济效益。
2.利益偏向与不公平竞争由于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存在,地方政府往往会在各方面给予本区域企业更多的关照和支持,以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
然而,这种利益偏向往往会导致地方政府间不公平竞争的现象,扭曲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政府失灵”政府经济职能的双向重塑
“政府失灵”政府经济职能的双向重塑
金太军
【期刊名称】《中国改革》
【年(卷),期】1997(000)005
【摘要】“政府失灵”与政府经济职能的双向重塑金太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承担着重要的经济职能,它在干预社会经济活动、弥补和匡正“市场失灵”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总量平衡;克服经济“外在效应”;组织与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界定市场...
【总页数】2页(P16-17)
【作者】金太军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3.13
【相关文献】
1.转型时期政府经济职能:表现、存在问题及重塑 [J], 李志超
2.转型经济期的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职能转换 [J], 朱云平
3.转型经济期的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职能转换 [J], 朱云平
4.低碳经济下山东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变与重塑 [J], 孙梁博;韩德明
5.入世后我国中心城市政府经济职能的重塑 [J], 陈俊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元协作:基层政府创新管理的新战略--以苏州、淮安为例
多元协作:基层政府创新管理的新战略--以苏州、淮安为例金太军;赵军锋【期刊名称】《唯实》【年(卷),期】2013(000)010【总页数】4页(P20-23)【作者】金太军;赵军锋【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基层政府是社会管理的直接负责者,社区是社会管理的落脚点,二者之间的互动决定基层社会管理的成效。
本文以“苏南”苏州太仓的“政社互动”模式和“苏北”淮安的“助保工程”基层政府创新社会管理为例,探讨多元协作这一社会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
基层政府与社区的矛盾在社区层面表现为“职能行政化”与“财力自给化”之间的抵触。
这种矛盾一方面导致社区的角色冲突,在职能上是“行政组织”,在财力上却是“自治组织”;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基层政府与社区之间关系混乱。
太仓市的“政社互动”模式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有意义的探索。
“政社互动”是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简称,主要是通过政府行政权力的自我约束,实现基层自治组织的权力归位;通过基层自治组织自治能力的提升,实现与政府行政管理的承接互动。
首先,在界定多元协作主体的基础上,对基层政府、基层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行设计,建立“城市—社区”体制(见图一)。
其次,建立联系纽带,确定协作类型。
包括建立群众利益表达的长效机制;通过网络平台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有效衔接、共享信息,形成信任与协作关系;同时,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强宣传引导,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政社互动”的“多元协作”属于契约关系,即政府利用服务合同建构多元主体之间的协作关系。
最后,明确协作责任。
在“多元协作”中,每个主体都是行为者或社会管理的参与者,如何明确不同主体的不同责任,成为构建社会管理“多元协作”长效机制的关键。
太仓市“政社互动”社会管理创新实践被中央和省市媒体广泛报道,被专家学者评价为我国行政改革的“第二次革命”。
博弈论视角下地方政府执行力的提升问题
执行力不能令人满意 , 政府部 门及其工作人员执行 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 , 全国各级地方政府服从国
偏向、 执行 不力 、 执行低效 , 不能有效完成政府 的既 务 院。因此 , 我们可 以将地方政府看作同级人大和 本文仅分析地方政府作为 中 定 目标和任务 , 甚至 出现了“ 令出不 了中南海” 政 的 中央政府 的执行机关。 从博 极端现象 。对此 , 学界已从法学 、 治学 、 政 行政管理 央政府的执行机关在执行 中央政令时的情况 。 学、 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视角作 了较为深人 弈论来看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符合委 的研究剖析 , 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 “ 但 大部分学者对 托一代理关 系的关键特征 :委托方 的利益与被委托 “ 地方政府执行力的研究基于描述性 分析 , 在本质上 方 的行为有密切关系 ,但委托方不能直接控制被委 甚至 对被 委 托方 工作 的监督 也 有 困难 , 是 一个 归纳 的过 程 。研 究 重 定性 分 析 和规 范 研 究 , 托方 的行 为 , 。3H ( 而对定量分析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 ” 2 【] 。定量分析 能通过报酬等间接影响被委托方的行为” ] ¨
.... ........。............................................................................. 一
●
[ 收稿 日期 ] 0 卜 f — 0 2 1 ) 3 9
[ 基金项 目]国家哲学社会科 学基金 项 目“ 国政 府公 共决策利 益博弈的路径和机制研 究”0 XZ 0 1 , 我 ( 9 Z 1 ) 负责人 陈建先 。 [ 作者简介 ]闫 建(9 0 , 湖北枣 阳人 , 1 8 一)男, 重庆行政 学院公共管理学教研部 副教授 , 主要研 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对地方政府自主创新的几点思考
对地方政府自主创新的几点思考
李军
【期刊名称】《党政干部论坛》
【年(卷),期】2004(000)008
【摘要】地方政府的创新是政府创新的重心。
地方政府创新行为一方面表现为中央政府授权的创新行为。
在这种创新行为中.中央政府是创新的发起人和新方案的制定者,是创新的第一行动集团,地方政府主要是回应中央政府的要求,对地方政府进行改革调整..地方政府的创新行为另一方面表现
【总页数】2页(P24-25)
【作者】李军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7
【相关文献】
1.地方政府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分析
2.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中的地方政府作用研究——以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为例
3.中央与地方政府自主创新行为的博弈与合作
4.自主创新与行为趋同:地方政府社会组织政策工具的演变
5.地方政府在自主创新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和发展路径探析——以河南省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方政府间竞争关系及其战略分析
地方政府间竞争关系及其战略分析中国的地方政府在近年来的发展中逐渐成为了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地方政府的经济决策和策略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由于各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不同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也展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点。
本文将就地方政府的竞争关系和相应的战略分析进行探讨。
一、地方政府间竞争关系的基本特征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关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政治权力的较量在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中,政治权力的角逐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各个地区的领导人都希望能够在自己的地盘上拥有更多的权力和资源,从而更好地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因此,在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中,政治权力的较量往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2、经济实力的对比在战略竞争中,经济实力往往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地方政府的竞争关系中,各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往往是一个重要的竞争标志。
不同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的竞争力,所以各地政府都会积极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3、资源争夺地方政府间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资源争夺。
这里的资源不仅包括经济和物质资源,还包括人口、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各方面的资源。
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也给地方政府之间竞争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压力。
二、地方政府间竞争的战略分析在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中,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决定胜负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在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中,地方政府应该如何制定战略。
1、经济发展战略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需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的资源和产业特点。
当然,地方政府也需要从整体层面去考虑,关注国家战略和整体引导方向。
例如,如何更好地发挥本地的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以应对紧迫而最需的经济形势。
2、人才引进战略人才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战略。
应该大力发展本地人才,而且需要积极争取外来人才,以促进各方面的发展。
3、资源整合和协调资源整合是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问题。
地方政府需要主动整合当地的资源,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推动资源向优势产业等方向进行整合流动。
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和阻力分析
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和阻力分析【标题注释】本文系作者所主持的国家“十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的对策研究》中间成果。
【作者】金太军【作者简介】金太军南京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特聘教授【正文】一、问题的提出行政生态理论认为,任何行政组织都不是一个绝对独立、自我封闭的系统。
它在运行过程中要经常地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尤其是面对迅速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为存在依据和基本职能的行政组织(政府)更必须不断作出相应调整和变革,以完善组织结构,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那种静态的或完全不能适应形势变化的行政组织是难以维持的,因为持续变化的环境要求行政组织不断地改变其维持生存过程中新陈代谢所必须的输入与输出物。
例如,一个面临社会和公民需求不断增加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组织,如果它不能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要求获得它所需要的资源,如果它不能根据社会的需求,向社会提供它过去从未提供过的新的服务或公共产品的话,它就无法在新的环境中维持生存,更无法发展。
同时,随着关于行政组织神秘性观念的破除,人们已不再被动地应付行政组织的变化,而力图自觉地在环境的变化中对行政组织进行变革。
所以,行政组织应该是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组织结构、功能和规模等方面不断作出变革和调整的高度灵活、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行政组织。
否则,必然走向衰败。
于是,行政组织变革的重要性已为越来越多的组织理论家、行政学家所认同。
相比较而言,我国行政学界对行政组织变革,包括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和阻力,类型和方式等问题缺乏系统研究,这使得人们对现阶段政府机构改革的许多对策研究因缺少缜密厚实的理论支撑和逻辑论证而减弱了科学性。
有鉴于此,本文拟对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和阻力等方面作一基础性研究,以促进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所谓行政组织的变革,是指行政组织根据其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地变革自己的内在结构,以适应客观发展的需要。
行政组织的变革是一种破旧立新的活动,即破除旧的组织结构和运营秩序,建立新的组织结构和运营秩序。
论政府干预经济的约束条件
论政府干预经济的约束条件
金太军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动态》
【年(卷),期】2000(000)012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是不可或缺的,但这种干预是以确保市场在经济运行机制中的基础性地位为前提的,政府行为在资源配置上只能是市场机制的必要的补充者和引导者,处于从属地位。
由此决定了政府在履行干预经济的职能时。
【总页数】2页(P54-55)
【作者】金太军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3.15
【相关文献】
1.“轻重论”:古代政府干预商品经济的思想根源 [J], 宋娟
2.政府干预经济的宪法学思考 [J], 王恒胤
3.浅议政府干预经济的法律约束 [J], 杨柳芬
4.凯恩斯《通论》中政府干预与市场经济的对立与统一 [J], 余飞;黄瑞玲
5.政府干预经济的约束条件 [J], 金太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_政府治理形态嬗变的博弈分析_金太军
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X)))政府治理形态嬗变的博弈分析金太军区域公共管理实质上是政府治理方式上的制度变迁,即打破原有行政区行政的制度安排,重塑利益格局的制度演变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从而最终形成新的制度)))相关因素充分博弈后的契约格局。
这些博弈关系主要包括治理理念的/博弈0、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
在这些博弈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博弈困境提出树立合作的/重复博弈0思维;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以及双边或多边协商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斩断地方政府与社会经济主体的利益连带关系;强化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是建立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形态嬗变的有效引导性对策。
关键词行政区行政区域公共管理博弈制度变迁作者金太军,1963年生,社会学博士,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苏州215006)。
一、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在刚性的行政区划基础上形成的闭合式的/行政区行政0¹,与按行政条块组织经济的经济管理体制相结合,成为一种位居主流和成熟的政府治理模式。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特别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复杂社会生态所引发的行政区划内大量社会公共问题的日益/外溢化0和/区域化0,传统行政区行政的治理模式已越来越陷入/治理失灵0的困境,于是一种新的公共行政治理模式即区域公共管理治理模式º便应运而生。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分权让利为主线的市场化改革在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和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导致了地方政府间的恶性竞争,产业同构、地区封锁、地区大战层出不穷,甚至出现区域公共问题/霍布斯丛林0的局面,显然这一状况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X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权力监督机制研究0(编号05AZ Z002)、教育部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0中期成果。
¹所谓行政区行政,简单地说,就是经济区域各地方政府基于行政区划的刚性界限,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对本地区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垄断管理,具有相当程度的封闭性和机械性。
地方政府创新博弈分析
地方政府创新博弈分析Ξ金太军 袁建军内容提要 在既定政治体制构架下,地方政府创新中各级政府主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博弈。
它们理性地作出自身的策略选择。
一些地方政府利用不完善的体制和机制,打着“创新”的旗号进行“伪创新”。
文章从动态角度运用博弈理论分析地方政府创新及实施过程中的策略空间及选择,并进而提出应在鼓励地方政府创新的同时,规范其创新行为,以增进社会总福利。
关键词 地方政府 政府创新 博弈分析 规范创新 一般而言,政府创新就是指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和现实的挑战而进行的政府行政的新方法、新模式的探索①,表现为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在管理服务机制上实行创新,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地方政府创新包括三个层面上的创新:理论层面、体制层面、技术层面。
②目前学术界关于政府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创新的动因、目标、路径以及利弊等方面,基本上属于静态层面的制度分析范畴,对政府创新过程中创新主体的动态行为选择研究不足。
本文则以当前地方政府方兴未艾的各种创新活动为背景,运用博弈论方法解析创新一级政府及与之密切相连的上级和下级政府的行为走向,并就如何更好地规范地方政府创新,提升地方政府创新质量提出若干建议。
地方政府创新存在的问题———“伪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创新的支持和鼓励使得政治环境渐趋宽松,地方政府创新所面临的政治风险日益减少,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加大。
但地方政府“并不是像习惯上一般认为的那样总是代表社会和集体的利益而不受任何非理性的干扰”③,地方政府官员也具有经济人的一面,一定程度的自利倾向④使他们也存在着追求或维护地方政府利益甚至私人利益的动机。
而从已有文献资料来看,似乎地方政府创新的结果是或者至少目的是正面导向的,笔者则认为这可能忽略了对政府创新失败或冒创新之名的案例的关注。
实际上,地方政府创新只是各级地方政府出于某种动机,改变当前政策或制度而代之以新政策或制度安排的一系列政府行为,其中不乏名不副实的伪创新。
政府创新的博弈分析
【 中图分类 ̄]6 D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 -4 8(O6) 5 0 0 -4 1 2 70 2 O 0 - 0 80 0
随着 我国转轨 时期经济 改革渐进模 式 的成 功 。 国的制 我 度创 新环境 日渐宽松 。 有着外在环境与 内在需求 的地 方政府 创 新担 当起 了制度变迁的主体力量 。 府创 新是 为适应环境 政 的变化和现实的挑战而进行的政 府行政 的新方 法 、 模式 的 新 探 索 ,真 目的在于发掘潜在 利润 。 n 实现 制度均 衡 , 增进 本质上是 打破原有利益格 局 , 通过利 益 主体 博弈 , 经过成
本— —收益核算后形成新 的契约格局 。 因此制度变迁过程 中 各利益主体博弈下 的政府创 新并 非总是星 正效应 , 的产 博弈 物政 府创 新的制度产 品也并非 总是公 益性 。 本文意在在制度 变迁的理 论框架下 。 运用博弈工具动态地分析在制度创新 中 三种参 与力量相互作用 的博弈过 程与博弈 策略 , 进而得 出可 能的博弈结果 。 并以此为切入点找 出规范攻府创新的策略需 求。 以规范政府创新行为。
维普资讯
文
一
、
地方政府 ——制度创新的理性选择代理人
式转变。一 是在培训目 标上,实 现由 注重素质培养向素质 和能力 相结 转变 着 提高 部的领导 培养 合 ,力 干 能力; 二是在 培训 创新培训方式, 积极探索j推进研究式 f 口 教学。党 校教 内 容上, 现由“ 实 供给型 向“ 结 ” 供需 合型” , 应党 业 转变 适 的事 育培训的 目 标,决定 了党校的教学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授 , 的 要和满 需 足学员 发 需求; 是在培训方 个人 展的 三 式上, 单一 由 而是政治培训、理论培训, 是素质培训、能力培训。因 我 此, 的 灌 课堂 输向 样的 式 转变, 教员 多 研究 教学 调动 和学员 方 两个 们 不断 教学 改革, 极探索 推进 要 深化 方法 积 和 研究式 教学, 采 面的积极巨;四是在培训机构的定位上,实 现由培训为主向培 用 案例 教学、 教学、 教学、 教学、 现场 情景 模拟 体验式 教学 、 训、 科研、 政三 一体 咨 位 转变 提 , 升党 j 校的 电 往和作用。 菜 教学 适 单式 等 合领导 部学习 干 和能力 需 的现代 方 提高 要 培训 改 革教学内 进一步完 容, 善教学新布局。 要按照 ‘ 个 ‘ 法。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培训效 一 中 心、 五个方面”的教学布局设计和安排教学内 容。 根据 果, 提高各 级领导干 部运用 基本理论解决实际 题的 党的 问 能 全面提 高党政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的培训 目标 , 力, 提高驾驭 本地区经济 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提高治理公共 教学专 题的设计上要突出以 下四个方面的重点内 容:一是 危 和处 机 置突 事 发 件的能 提高 好群众 作的能 和解决 力, 做 工 力 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心地位 ,其 目 的是加强理论武装、 自身问 题的能力。 坚定理想信念、 积蓄 理论素养、 培养战略思维、提高 政策 完 善培训管理体制,实 部教育 现干 培训工作的科学化、 水平。 二是突出党的 执政能力建设, 其目 的是增强执政意 制度化和规范化。在实施 “ 大教育、 大培训” 过程中, 要认真 识、 提高执政能力、掌 握领导艺术、 挖掘领导潜能、 提升 贯 彻落实中 共中 近颁布的《 央最 干部教育 培训工 作条 试 例( 领导水平。三是突出 陕西发展,其目 的是了 解省情、明确 行) , 》 学员选调单位 “ 责制定 要 负 干部脱产 培训计划, 选调 任务、 促进陕西经济 社会发展。四是突出 党性修养,其目 干 部参加脱产 培训” 学员派出 , 单位要 “ 按照计划完成调训 的是加强党性锻炼、增强党性修养、 树立 ‘ 观” ( 世界 任务” 干 , 部培训 机构 要加强对学员 的日 常管理和监督, 成 完 观、人生观、 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 利益 ) 提高 教育 观 、 拒 培训 任务。 三家 单位要各尽其责、 加强沟通、 相互配合、 腐防变能力、 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 教学内 容并不是固定 搞好 协调, 保干部 确 教育培训工作的 秩序和质量。 囝
论长三角区域生态治理政府间的协作
历 史 意 义 的战 略 性 任 务 , 我 国广 大 的 中 等 和 欠 对 发 达地 区的经 济 与社 会发 展 也 具 有重 要 的参 考 和 借 鉴 价值 。
一
世 瞩 目的成就 。但经 济 高速 发 展 过程 中也 出现 了 大 量 的“ 长 病 ” 特 别 是 资 源 极 度 消 耗 、 境 恶 增 , 环 化 等 问题 日益 严 重 。生 态环 境 具 有 的 公 共 性 、 整 体 性 的 特 点 要 求 区域 内各 级 政 府 能 建 立 协 商 一
利 益协 调机 制不健 全 、 绩 考核 体 系单 一 等 问题 。 面 对 这 些 问题 , 政 区域 内政 府 要 更新 思 想 观 念 , 立 “ 赢” 建 双 的利 益协 调机 制 、 立 健 全 法律 机 制 、 全 生 态补 偿 机 制 以及 通过 完善 政 绩 评 建 健 估 体 系等 途 径 来推 动 生 态治理合 作 。
公 共 选择 理论 认 为 , 政府 也 是 理性 的经 济 人 ,
特 别是 当前 各 省 市 行 政 力 量 仍 然 很 强 , 种 这 合作 协 调 机制相 当程度 上 还 难 以 摆脱 地 方 政府 的 制 约 , 某 些 方 面 还 得 借 助 地 方 政 府 的行 政 权 力 在
来 推进 彼 此 之 间 的合 作 协 调 。 目前 , 长 三 角 各 在 个 城市 的规 划 中 , 乎 都 是从 本 地 利益 出发 , 少 几 很 将 区域 共 同利益 纳人 考 虑 的范 围 。 虽 说 现 阶段 长 三角 区域 内也存 在 着 多 层 次 的 协 调 机 制 , 各 自为 政 、 头 领 导 的 现 象 仍 然 居 但 多 多 。各 城 市 都想 尽 办法 利用 其 他 城 市 的 资 源来 为
后全能时代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及思考
后全能时代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及思考【摘要】在后全能时代,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博弈日益复杂。
本文分析了中央与地方政府权力分配背景、利益冲突、合作互动、影响因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角力常常受到政策制定、资源分配、地域发展等因素影响。
博弈导致政策实施效率低下,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未来,中央与地方政府博弈的趋势将更为激烈,需要优化关系,加强沟通协调,合作共赢。
只有在中央与地方政府紧密合作的情况下,才能共同推动社会发展。
如何优化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后全能时代、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博弈、利益冲突、合作、互动、影响因素、社会发展、现状、趋势、优化关系1. 引言1.1 后全能时代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及思考在后全能时代,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博弈愈发激烈,这一现象凸显了政治体制改革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博弈不仅是权力分配的结果,更是各方利益关系、政治文化和制度安排的综合体现。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中央与地方政府博弈的本质、规律和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问题。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博弈既是一种利益冲突,也是一种合作与互动。
在权力分配的背景下,中央与地方政府由于各自的地位、资源和利益诉求而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
在现代社会中,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对抗,更多体现为博弈与合作。
双方虽然在政治经济利益上存在矛盾和竞争,但也需要在某些方面合作以实现共同目标。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受到很多因素影响。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复杂的博弈场景。
不同的制度安排、政治文化、制度完善程度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影响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模式和结果。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对于推动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中央与地方政府权力分配的背景中央与地方政府权力分配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封建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政府创新博弈分析X金太军袁建军内容提要在既定政治体制构架下,地方政府创新中各级政府主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博弈。
它们理性地作出自身的策略选择。
一些地方政府利用不完善的体制和机制,打着/创新0的旗号进行/伪创新0。
文章从动态角度运用博弈理论分析地方政府创新及实施过程中的策略空间及选择,并进而提出应在鼓励地方政府创新的同时,规范其创新行为,以增进社会总福利。
关键词地方政府政府创新博弈分析规范创新一般而言,政府创新就是指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和现实的挑战而进行的政府行政的新方法、新模式的探索¹,表现为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在管理服务机制上实行创新,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地方政府创新包括三个层面上的创新:理论层面、体制层面、技术层面。
º目前学术界关于政府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创新的动因、目标、路径以及利弊等方面,基本上属于静态层面的制度分析范畴,对政府创新过程中创新主体的动态行为选择研究不足。
本文则以当前地方政府方兴未艾的各种创新活动为背景,运用博弈论方法解析创新一级政府及与之密切相连的上级和下级政府的行为走向,并就如何更好地规范地方政府创新,提升地方政府创新质量提出若干建议。
地方政府创新存在的问题)))/伪创新0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创新的支持和鼓励使得政治环境渐趋宽松,地方政府创新所面临的政治风险日益减少,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加大。
但地方政府/并不是像习惯上一般认为的那样总是代表社会和集体的利益而不受任何非理性的干扰0»,地方政府官员也具有经济人的一面,一定程度的自利倾向¼使他们也存在着追求或维护地方政府利益甚至私人利益的动机。
而从已有文献资料来看,似乎地方政府创新的结果是或者至少目的是正面导向的,笔者则认为这可能忽略了对政府创新失败或冒创新之名的案例的关注。
实际上,地方政府创新只是各级地方政府出于某种动机,改变当前政策或制度而代之以新政策或制度安排的一系列政府行为,其中不乏名不副实的伪创新。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地方政府伪创新的出现。
第一,地方政府官员对地方政府创新理解偏差引发的伪创新。
不少地方政府领导人认为,只要是不同于既定政策,并且国内同级其它政府也尚未出现的新举措即属于地方政府创新。
这就难免出现:(1)地方各级政府急功近利、盲目追求/国内首创0、/@@地区首次0等称号的所谓/创新0行为。
(2)迫于同级其它政府竞争的创新压力,努力在各方面寻求/创新0突破口。
(3)地方政府借创94X本文系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权力监督机制研究0(项目号:05AZZ002)阶段性成果。
新之名,行自利之实。
社会利益的多元化使得地方政府利用创新这一手段追求地方政府、部门甚至个人利益。
实际上,在这些地方,政府创新已被手段化和功利化了。
第二,因地方政府创新质量低下而形成的伪创新。
创新本身即是对旧体制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的突破。
地方政府创新必须是谨慎的、系统的。
然而急功近利思想、自利的本性往往会催生地方政府创新提早出炉,导致系统性、可行性、可操作性欠缺。
其结果必然是执行难,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复杂的/府际关系0所造成的伪创新。
创新的效果需要具体的实践来检验。
创新政府的上、下级政府对创新的认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府创新的生命力。
上级政府不认可或下级政府阳奉阴违、执行不力都会导致地方政府创新受挫。
主要表现为:持续时间短、社会效益差等。
另一方面,上、下级领导的任期普遍偏短对地方政府创新的持久执行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博弈分析正如可以/把国家的决策过程看作是通过国家政治者的行为来完成的过程0½一样,地方政府创新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地方政府官员的行为过程。
地方政府创新成败取决于其行为选择。
作为政府政策的创新者、认同者和执行者也必须在考虑上级或下级政府的行为选择的基础上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
博弈论即是研究理性的行动者之间的策略选择。
¾地方政府的各级行政体制为地方政府创新体系中的博弈提供了三种博弈参与者:省级政府、市/县级政府、乡/镇级政府(本文为叙述方便,分别代之以上层政府、中层政府和基层政府)。
根据地方政府创新中各级政府间存在的/府际关系0¿可将其区分为:(1)下级地方政府创新与上级地方政府认可关系[如中层(或基层)政府创新与上层(或中层)政府认可];(2)上级地方政府创新与下级地方政府执行关系[如上层(或中层)政府创新与中层(基层)政府执行]。
不同的府际关系决定了不同的博弈参与者的策略支付和策略空间。
(一)下级地方政府创新与上级地方政府认可的博弈分析在这组博弈中,本文以中层政府创新与上层政府认可关系为例作一博弈分析。
这里,上层政府需要考虑的是中层政府是否会选择以及怎样创新和中层政府创新后自身应如何应对;中层政府需要考虑的则是是否以及怎样创新和上层政府对创新的可能反应。
一般而言,上层政府的反应基于但滞后于中层政府的创新行动,它有一个对中层政府创新行动的认识过程。
但因上层政府始终无法精确了解中层政府创新的所有真实情况,因而这组博弈应是一不完全信息博弈。
理性的博弈参与者在策略选择时必须进行成本)收益核算,其关键是/居于支配地位的上层强有力决策集团的预期净收益0À。
从成本看,上层政府的成本主要表现为政治风险成本(包括中层政府创新对现行政治体制的突破的风险以及中层政府创新失败的可能结果等);中层政府的成本主要包括创新直接成本(如创新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和间接成本(如创新的政治风险成本)。
从收益看,上层政府的收益主要表现为中层政府创新成功所带来的政府收益;中层政府收益则包括创新成功的政府(包括部门和个人)直接收益(如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社会总体福利增加等)和间接收益(如上层政府对中层政府创新成功的奖励)。
为更清晰地了解博弈双方的行动策略,下文将分别予以渐进分析。
1.在只有上层政府和中层政府存在的封闭简单空间中,没有社会及其它政府影响,二者间只存在行政隶属关系。
上层政府以中层政府是否严格执行政策规定为考核奖惩依据,并以此作为官员晋升的根据。
封闭的行政空间和僵化的考核奖惩机制制约了中层政府创新的动力。
因而在/环境一0条件下,中层政府没有必要冒极大的政治风险,以致创新几乎难以实现。
2.在开放环境下,同级地方政府竞争压力以及内在利益动机等因素催生着地方政府创新。
同时中层政府创新承担着的突破旧体制的政治风险和创新失败风险,一定程度上可以经由上层政府的支持而得到消减和转移。
上层政府考核的内容95地方政府创新博弈分析也转变为中层政府政绩,如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地区年外资引入量等,同时上层政府亦会对中层政府创新作出奖励。
但上层政府考核的依据主要为中层政府自身上报的各项数据。
因而在/环境二0条件下,上层政府与中层政府之间存在着的博弈中,中层政府有可能利用它们的信息不对称优势采取伪创新行为。
它们之间的博弈支付矩阵可表示为表1:上层政府中层政府支持不支持真创新(2,2)(-2,-1)伪创新(1,-2)(-4,-1)其中,对中层政府而言,假设其创新直接成本为5,政治风险成本为4,创新直接收益为7,间接收益为3。
对上层政府而言,当支持中层政府创新时转移风险成本为2(此时中层政府政治风险为2),创新间接收益为4;当不支持中层政府创新时,尚需承担中层政府创新的连带政治风险以及须付出一定的成本来阻止中层政府创新,其成本为1。
因而,(1)在中层政府创新得到上层政府支持时,中层政府支付为:7+3-5-2=3,上层政府支付为:4-2=2;(2)在中层政府创新得不到上层政府支持时,中层政府支付为:7-5-4=-2,上层政府为-1;(3)在中层政府伪创新得到上层政府支持时,中层政府为:3-2=1,上层政府为-2;(4)在中层政府伪创新没有得到上层政府支持时,中层政府为:-4,上层政府为-1。
从表1支付矩阵可以看出,上层政府只在一种情况下获益,而中层政府只要取得上层政府的支持即可得益。
因而,对上层政府而言,支持中层政府创新要强于不支持,支持是其最优选择。
对中层政府而言,真创新得益虽较多,但却需付出巨大成本,而伪创新则在几乎不付出任何直接成本的条件下得益。
所以,理性的政府一般会选择伪创新,而且多多益善。
最终上层政府与中层政府的博弈选择组合为:上层政府支持中层政府的伪创新。
3.在开放环境下,上层政府引入全新考核机制,改进考核标准和方法,加大奖惩力度,改善政治创新环境。
在这种全新的考核机制下,上层政府能够较全面地把握中层政府创新信息,改变以往信息不对称状态。
此时,在/环境三0条件下,博弈参与者的策略空间及支付矩阵如表2所示。
其中,中层政府真创新直接成本为5,政治风险成本降为3,直接收益为7,间接收益升为4;因为存在着上层政府的强考核,中层政府伪创新时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1,政治风险成本升为5。
上层政府支持中层政府真创新的间接收益为4,所付出的考核成本为0.5;上层政府支持中层政府创新时的政治风险成本与中层政府均分,否则不承担政治风险成本。
由此,经过与上述博弈双方支付类似的计算可得到表2。
上层政府中层政府支持不支持真创新(4.5,2)(-1,-1.5)伪创新(-6,-1.5)把表2与表1相比,可看出以下几点不同:对中层政府而言,得到上层政府支持的中层政府真创新收益成倍增加,而在得不到上层支持的情况下,收益也会有所改善。
而中层政府伪创新收益与真创新收益相比则大不如从前)))几无可能获得上层政府的支持,而且一旦得不到上层政府的支持,其支付将大幅度提高。
因而,理性的中层政府倾向于选择真创新。
对上层政府而言,成本虽有所提高,但从收益来看比以往有所改善。
而且从双方总收益或此时的社会总福利来看,中层政府的真创新得到上层政府的支持时,社会总福利增加了50%强。
(二)上级政府创新与下级政府执行之间的博弈分析在这组博弈中,下文以中层政府创新与基层政府执行关系为例作一博弈分析。
一般情况下,中层政府创新在需得到上层政府支持的同时还需基层政府的贯彻实施。
因为部分政府创新的出台仍局限于理论层面,它/收益的正负和大小,最终还是要经过实践来检验0Á,同时还要得到实践的丰富和发展。
这样,中层政府创新与基层政府执行之间又存在一组博弈。
1.在封闭的行政上、下级隶属关系中,上下级96江海学刊2005.5关系主要体现在命令与服从上,此也即为考核的主要方面。
但考核所需的材料则由下级提供。
在这组博弈关系中,基层政府所需考虑的是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还是阳奉阴违地变通执行。
中层政府在创新过程中同样需要考虑到基层政府的策略选择。
因而,我们可以把在/环境二0条件下博弈参与者的策略选择及支付用表3表示。
中层政府基层政府真创新伪创新严格执行(4,0)(-5,0)变通执行(2,-7)(2,0)其中,(1)中层政府真创新的直接成本为5,政治风险成本为2,直接收益则取决于基层政府的政策执行情况,间接收益则为上层政府的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