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史诗的审美意识

合集下载

从民族审美心理窥探苗族民歌风格

从民族审美心理窥探苗族民歌风格

从民族审美心理窥探苗族民歌风格
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贯穿于这个民族的历史长河中。

它是民族文化当中,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它使得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共同特质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审美等等要素。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音乐是文化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有多少种文化就有多少种音乐。

每一种音乐文化都具有自己的特征,如侗族音乐的温文尔雅,苗族音乐的热烈奔放,布依族音乐的含蓄细腻等等。

每个民族音乐在音律、调式、旋律、节奏、曲式、题材、乐器、唱法、音色、音乐表演方式、音乐功能、音乐审美等都带有特殊的印记,即使是外族的人,也很容易辨认民族的音乐风格。

音乐艺术形式是表现民族文化、民族习俗等,最主要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一个民族在创作音乐艺术时总是表现了一种本民族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文化氛围,即民族音乐审美心理的体现。

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原因,生活习惯形成不同民族特有的意识形态,这些意识形态直接影响音乐艺术。

也就是说,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独特的民族音乐审美心理,审美心理直接决定民族音乐风格特点。

这种民族审美心理从祖先一直传承至后代,在精神思想上约束和指导族人的生活生产、艺术创作。

本文通过民族音乐审美心理理论的论述,结合苗族民歌的“五态”、“四经”、“三线”实践探解苗族民歌风格的形成。

从新编《苗族古歌》看创世史诗的几个问题

从新编《苗族古歌》看创世史诗的几个问题

新编《苗族古歌》是一部长篇苗族创世史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从这部作品可以看出,创世史诗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和问题:
1.历史价值:创世史诗是一部记录古代历史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很高
的历史价值。

通过创世史诗,我们可以了解古代先民对世界起源、人类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也可以探究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

2.文化传承:创世史诗是一部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过创世史诗,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信仰体系、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也可以通过传承创世史诗来维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3.艺术特点:创世史诗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它通常
以诗歌的形式出现,语言优美、旋律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传承难题:创世史诗通常是由口头传承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
迁,很多创世史诗都面临着传承难题。

由于传承方式的局限和传承人的缺失,很多创世史诗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创世史诗是一部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传承作用。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创世史诗都面临着传承难题。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苗族神话的审美意蕴

苗族神话的审美意蕴

色彩和 深沉的审美意蕴。苗族神话 中不仅 有对智慧的讴歌 、对勤劳的 诘 的方 式来 观 察和 思考 变幻 莫 测 的大 自然 。 “ 在 生命 中和 生 活 中
赞美,闪烁着人性之 美,而且 洋溢 着一种和谐美。 关键 词:苗族神话 ;人性 美;和谐美 ;崇高
都 存在 许 多谜 ,这 些谜 常 常 占据着 人们 的脑 力 。一 当人们 开 始思
人 的心 性 的 本 真 表 达 总 是 需要 一些 条 件 的 ,于 连 的妥 协 实 己 了,他 似 乎 已经变 回 了那 个维 利 埃尔 市聪 明好 学 、意 志坚 强 、 鲜 活 ”的于 连 了 ,他 的爱情 最 终 质 是他 在 面对 不 同外 部世 界 时 ,人性 的选 择性 与 适应 性表 达 是一 充满 希 望与 追求 、敢 于 奋斗 的 “ 瑞那 夫人 ,也 是选 择 了他 的人性 的回 归与 重生 。 种 被压 抑 的反 抗 。美 国人 本主 义 学者 马斯 洛在 需 求层 次论 中 ,把 选择 了德 ・
远 古 时代 , 劳动 只是 先 民们谋 生 的手 段 。他 们 的头 脑 中可 能 美 的规律 去创 造 ,生 存 是第 一需 要 。先 民们 面对 恶 劣 的大 自然 ,
苗 族 先 民们 在 与 大 自然 的 斗 争 中 ,常 常 处 于 从 属 和 被 奴 役 已经 萌 生了 一些 模糊 的 审美 观念 ,但 他 们不 太可 能 有意 识地 按 照 的地位 ,但 他们 并 没有 屈服 ,依靠 自身顽 强 的意志 向 自然抗 衡 ,
在尚未需要多少脑力劳动者的远古时代身壮力大者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内容生产劳动中占重要地位在人的本质力量在创造活动中最直接最典型的表现因而其呈现出来的价值由于其创造出的劳动价值也就自然而然地集中在他所从事的劳动之中

湘西苗族的审美观念对银饰的影响

湘西苗族的审美观念对银饰的影响
族人 民的生 活现 实 ,用 于银饰创作 之后 突出地表现了银饰作
对 于世 间的善魂好鬼则 刻在银 饰上 以示崇敬 ,而对于恶魂劣 鬼则用项 圈、手镯 和满身银饰 加以避之 ,在这种神性与理性
为避邪 、祛病 、消灾及美好生 活的承载和象征 ,银饰艺术在 这种思 维的启发体现 了苗族人认识 自然 的强烈愿望 ,这些神
如银饰 图案中的形象 常常被抽取出来事物的某一特征 ,或用

动物 、一 羽毛 、一枝 叶 、一角 、一葫芦等来象征该物象或
某个情节 ,或 以纯粹 的曲线来 表现一种形象 ,这在文化人类 学上 叫做 ‘ 痕律” 表现 了主体对外物直觉 的审美体验和主 谴 。
观判断 。 ①它给银饰艺术蒙上了一层 唯美 而浪漫的原始 色彩 ,
的审美外化得到 了极度 的张扬 。 同样产生于原始思维 的湘西苗族神话故事囊括了神 、 、 人
者 的合 理共存 ,对于这些思想文化 的审美意识使得苗族将世
间 的一 草 一 木 、 虫 一 兽 纷 纷 打 制 在 银 饰 上 加 以 铭 记 和膜 拜 , 一
鬼 、日月星辰 、花草 虫鱼等各个方 面 ,它们生动的再现 了苗
性发展倾 向。 跟理性发达等级森严 的中原文化窘然不 同,明、 清时代人们 的衣着首饰都是有 一定 等级 规则 的 ,任何 人不得
逾越 。可是 同样生活在 明、清 时代 的苗族人 民 ,在银 饰的佩 戴上却无等级 区分 。不论你是寨老 ,理 老 ,土司、鼓 藏头还 是普通百姓 ,人人都可穿着佩戴一样 的银饰 。比如苗族姑娘
出嫁时的盛装头饰 ,它就并非贵妇人 的专有 ,姑娘 出嫁时都 可佩戴而且也必须佩戴银冠饰 ,如果没有 ,可 以去 向亲朋借 用 ,人 们都乐于相借 。这也体现 了古代苗族社会传承下来 的

论苗歌的审美情态

论苗歌的审美情态

论苗歌的审美情态苗族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其分布范围很广。

由于存在着原始的民族宗教意识,民族迁移的历史过程和周围自然环境复杂,使得苗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复杂的民族文化。

而在这些民族文化当中,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也让苗族人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

民歌作为苗族有名的传统文化,用其朴素的歌词,优美的曲调,独特的腔调,让它拥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当中,他们更偏向于用这种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苗歌成为苗族人民日常交流的方式。

苗歌被赋予了很特殊的意义和文化内涵,这就使得苗歌在苗族传统文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标签:苗歌审美一、苗歌具有十分朴素优美的歌词苗歌历史悠久,数百年来,并没有明确文字的记载,但是通过口口相传却代代的流传下来,是由人们日常的工作和民族风俗活动所产生的感觉创作而成的。

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区域性和口头性。

因为苗族人民所处的地理环境,审美方式和语言习惯,这就使得苗歌即兴作曲的有很多,在工作的时候也可以作曲,在唱的时候也可以作曲。

虽然他们的作曲很简单,但是內容是非常实际的生活状况,是真诚坦率的,让人觉得更加的亲切,更加的将生活真实的展现了出来。

除此之外,所创的歌词还有很高的文学水平,让创作的即时性和即兴演唱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从侧面体现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

1.内容朴实,符合真实生活苗歌代表了苗族人民的朴实和待人的真诚,他们通常都是即兴著作的,频率很高的作用了苗族的口语化,幽默式语言,这让苗族民歌在很深的程度上结合着当地特色,体现了地域特点以及民族特点,歌词理所当然也就具有通俗易懂,直白,不矫揉造作的特征,并把抒情方式和叙事当时有机结合,在事情中表达事情,在事情中表达情感。

它也是苗族自然生成的产物,很大程度上描述了当地的生活特点,有着最原始最淳朴的美。

苗歌歌词通常表达了苗族的起源,祭祀鬼神的活动,赞誉大自然的美好,传达人和人之间的感情,赞颂苗族劳动人民以及对未来生活所表达的美好向往。

走进苗族文化

走进苗族文化

走进苗族文化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

苗族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苗族文化,了解他们独特的艺术、服饰、音乐等方面。

一、苗族的传统服饰苗族的传统服饰以蓝色为主色调,融入了许多独特的元素。

男子的服饰通常由宽松的上衣、长裤、头巾等组成,而女子则有色彩斑斓的蓬裙、上衣、披肩等。

值得一提的是,苗族女子的蓬裙非常有名,被誉为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这些服饰不仅让人们感受到苗族的美丽与神秘,更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手工艺的精湛。

二、苗族的独特音乐苗族音乐是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苗族人民通过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苗族的歌曲多以山歌、情歌为主题,歌词含义深沉而浪漫。

苗族音乐以其悠扬的旋律、动听的歌声和独具特色的乐器而闻名。

苗族人民善于演奏簧风琴、苗族竹管、拉筝等乐器,这些乐器都带有浓郁的苗族特色,使人们在欣赏乐曲时仿佛置身于苗族的山水间。

三、苗族的传统艺术苗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形式。

其中,苗族蜡染艺术被誉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其独特的手工艺和艳丽的颜色吸引了广大的游客和收藏家。

苗族蜡染通过将蜡烛熔化后滴在布料上,然后进行染色、刮蜡等过程,最终呈现出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苗族蜡染作品既充满了苗族传统的审美观念,又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界的崇敬和热爱。

四、苗族的节日庆典苗族拥有许多独特的节日和庆典活动,这些活动丰富多彩,充满了激情和喜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的芦笙节。

每到芦笙节的时候,苗族人民会身着传统服饰,奏响芦笙、舞动蓬裙,在欢歌笑语中庆祝丰收和新年的到来。

芦笙节不仅是苗族人民表达感恩和喜悦的方式,也成为了吸引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重要旅游活动。

在走进苗族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苗族独特的服饰、音乐和艺术,还能感受到苗族人民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和崇尚自然的精神。

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机会。

金光之美:苗族先民的美意识——以金银歌为研究对象

金光之美:苗族先民的美意识——以金银歌为研究对象
受上 。
这 段情 节以神话 的方 式凸显 着美 与金 属光 泽 的关 系 , 表 明美 源 自 属光泽 , 光 明灿 烂 的存在状态 。 金 美是 以金 属光泽 为美 的观念 集 中体现 在苗女 的服 饰 中。
另外 , 自触落 觉 々嘶的 金银 平 整 光滑 的形 式 源 ‘ 特征 也独立 出来 , 为能 激发苗族 先 民美感 的形 式 。平 成
苗族 古歌 的研究 者 常常从 古歌 塑造 的人 、 形象 的 神 精 神 内涵来 揭示其 美学 精神 , 却忽略 了审 美还 有对形 式 的把握 这个 重要方 面 。本文 以此 为切入 点 , 古歌 中涉 从 及 美 的问题 的具体 情节 出发 ,探究 苗族 先 民 的美 意识 ,
揭示美 的本质 特征 。
( 州师 范学 院 文学 院 , 州 贵 阳 5 0 1 ) 贵 贵 50 8

要: 苗族古歌鲜明地表现 出苗族先 民对光亮鲜明形式 的喜爱 , 在先 民的观念中美 就是光亮的形式。虽然古歌文本
涉及多种苗族先 民喜爱 的形式特征 , 它们最终都取决于光亮鲜明的形式 。 但 而光亮鲜明的形式无非是苗 人光 明生活 的对象
1 7 1
土 金黄 的地 方 , 生娘 欧 瑟 , 姑娘 长 得 真漂 亮 ” 1 才 这 [6 1 。 t
以 , 亮 色从 金属 形式 独 立 出来 , 为 能够 激发 苗 族 先 浅 成 民审美感 受的形 式特征 ,如 古歌 中提到 的牛基 本 为 白、
黄 这两 种浅 亮 色 : 白嘴黄 牛 、 白额黄 牯 ; 同时 , 民也 先
第2 7卷 第 8 期
21 02年 8月
乐 山师 范学 院 学 报
J un lo e h nNoma iest o ra fL sa r l Unvri y

贵州苗族文化符号的审美意识及其社会功用--以银饰服饰背扇为例分析

贵州苗族文化符号的审美意识及其社会功用--以银饰服饰背扇为例分析

人文高地Cultural Highlands贵州苗族文化符号的审美意识及其社会功用——以银饰•服饰•背扇为例分析施艺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基金项目:本文系2103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基地项目“苗族文化符号与现代漆画发展融合研究”〈编号:JD2013052〉阶段性成果;作者施艺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10级学生。

摘要:苗族文化符号有银饰、背扇、刺绣、蜡染、芦笙等,这些符号都具有较强的美学特征及其独特的社会意义。

其中“银饰、服饰、背扇”是三个典型文化符号,通过对这三种文化符号的阐释来研究贵州苗族文化符号的审美意识及其社会功用。

关键词:苗族文化符号;审美意识;社会功用1.引言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贵州是全国最集中、最典型的苗族聚居区。

苗族的起源、迁徙和发展一开始是没有苗文记载的,全靠歌谣传说、工艺美术和有关史料反映出来。

苗族工艺美术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表现形式,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主要代表有苗族服饰、银饰、刺绣、蜡染、芦笙等,这些苗族文化符号具有较强的美学特征及其社会意义。

为此,笔者选择了苗族具有代表性的“银饰、服饰、背扇” 三个典型文化符号,以此来研究贵州苗族文化符号的审美意识及其社会功用。

2.贵州苗族银饰、服饰、背扇文化符号的审美意识及其社会功用2.1 苗族银饰的审美特征及其社会功用苗族银饰包括头饰、胸颈饰、服饰、手饰、背饰、腰坠饰、脚饰等。

银饰作为苗族的一种文化符号,已发展为苗族最有特色的文化门类,苗族银饰中有许多图腾印记。

首先,出现最多的要数苗族的族徽上中心主体图——蝴蝶。

蝴蝶是苗族传说的主角之一,传说她在枫树芯里产下十二枚卵,分别孵化出狮子、牛、蜈蚣等动物及人类的祖先姜央。

因此在苗族的银饰中常以蝴蝶作为花纹,例如碟簪、碟吊、蝶衣片等。

据说在美丽的黔东南就算是五大三粗的汉子也会用异常温柔的口吻来说“我们的蝴蝶妈妈” 这都基于苗族人民对远古图腾的崇拜,远古时代苗族的先民居住在平原地区枫木遍生,彩蝶飞舞,在这种环境下苗族先民们与蝴蝶的朝夕相处,久而久之先民们对繁盛的枫木和彩蝶产生了认同接纳和崇拜的意识。

苗族史诗读后感

苗族史诗读后感

苗族史诗读后感
苗族史诗一向有苗族文化的“元典”、“苗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之称。

《苗族史诗通解》16开精装,收入《金银歌》《古枫歌》《蝴蝶歌》等多篇苗族史诗,提供注释3000多条,苗汉对照,涵盖古语词解释、人物注解、古今地名考注、动植物注解、重要风俗解释、句子解意、段意解读、异文对比等方面,是已出版的苗族古歌版本中注释数量更多、更全、更详细的版本,被学术界誉为苗族口头传统研究的扛鼎之作。

荣获我国民间文艺界的*高奖项——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奖“山花奖”
★国家“十二五”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规划项目
★2007年国家社科项目《苗族古歌通解》研究成果
★贵州省民委民汉双语出版物文化建设项目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民俗学重点学科研究成果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成果
★16开平装,总达546页,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苗族大迁徙舞审美研究

苗族大迁徙舞审美研究

苗族大迁徙舞审美研究苗族是一个苦难的民族,苗族的迁徙史也可以视为一部苗族的历史。

在我国不同的时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迁徙。

苗民最开始生活在黄河中下游一带,战败后迁到了长江中下游,在这里建立了三苗国;三苗后来被尧舜禹三代不断征战,苗族先民又迁徙到湖南、江西、湖北一带;后来建立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楚国被打败后,苗族先民就开始了全国性的四处逃散;元明清时期大量的苗族先民逃至国外,老挝、越南、美国、东南亚......(一)古代史时期(公元前三四千年至1840年)这个时期是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时期,也是迁徙次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时期。

先秦时期蚩尤带领的“九黎”部落在逐鹿之战中被黄帝、炎帝联合打败后,大部分苗族先民南渡黄河到达黄河以南长江中下游一带聚居。

到三苗时期,苗族先民不断遭到尧、舜、禹的进攻,又一次被迫大迁徙,这一次一部分往西北走,一部分继续往南下,到达今天的云贵川地区,另一部分则进入了今天的江西、湖南地区。

在夏商时期,苗民慢慢成为“南蛮边患”。

到周代时,周宣王“乃命方叔南伐南蛮”。

在战国时期,吴起在实行变法,实施严厉的手段进行整顿,苗族先民在战乱之中被迫大量西迁逃入武陵山区。

秦楚之战时,武陵山区的苗人又开始遭到冲击,开始分散。

[1]在东汉时期,东汉王朝对“武陵蛮”采取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打压行动,致使不少人向西、向南迁徙。

西晋时期,荆州刺史又两次出兵骚扰五溪地区,当西晋政权被北方少数民族推翻之后,武陵郡的苗族迁入湖北、河南、陕西等地。

刘宋元嘉二年(425年),“五溪蛮”起义,刘宋王朝派将军将其强行迁于南京。

元徽元年(473年),封建王朝对五溪地区赋税加重,以及大兵的“征剿”,迫使“五溪蛮”流离失所,向西深入贵州,向南进入广西。

[2]唐代因为政权扩张的战乱,一些苗族随着流入云南。

唐宋时期苗族先民从江西、洞庭湖一带迁徙至湖南城步、武冈等地区。

北宋至元清时期,苗族又开始迁往广西、贵州地带。

(二)近代史时期(道光二十年至民国三十八年)在近代苗族的迁徙历程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二年(1840-1873),苗族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演变,西方开始侵略,再加上清朝康熙时期开始的“改土归流”政策,苗族很多农民起义,历史上有三次著名的苗民起义。

《仰阿莎》的审美价值及对其文化符号的传播思考

《仰阿莎》的审美价值及对其文化符号的传播思考

《仰阿莎》的审美价值及对其文化符号的传播思考作者:潘琴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11期摘要:苗族长篇叙事诗《仰阿莎》展现出来的审美价值正是苗族先民们通过对自然界中动物、植物、太阳、月亮等审美意象的类比想象,传达出对朴素婚恋观真善美统一的审美心理以及以婚恋自由精神价值的凸显为审美价值的终极追求,而文化符号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表现体,是以某一种文化形式为代表,在相应的背景中融入丰厚的象征意义。

符号化过程就是文化符号和相应的背景含义演变为双方的相互作用与融汇。

关键词:《仰阿莎》审美价值文化符号传播一、《仰阿莎》的审美价值《仰阿莎》是黔东南清水江流域苗族地区广为传唱的一首苗族长篇叙事诗,被称为“最美丽的歌”,是苗族人民在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中凝结而成的诗歌形式。

诗歌内容反映的是苗族古代婚姻情爱观念,讲述的是清水江畔美丽的仰阿莎姑娘“出生在清水塘,头天都会哇哇响,第二天就会爬行在地上,第三天就会学歌来唱,第四天就会行走跟着娘,打来野菜一筐筐”;她的容貌之美博得天地万物为之倾倒,正如诗歌描述,“肤色润红如栀子,鬓发柔细像蚕丝”,“眼角像那栗叶片,睫毛花蕊一样鲜”,“嘴皮薄薄像银圆,就像月牙挂天边”,“脸庞好比银铸造,手指就像竹纤巧”;她的歌声“好比画眉鸟鸣唱,九千村寨在鸣响”,“阿妈听见心舒畅”,“小伙听见心飒飒”,她的“装束美如锦鸡翎”……于是,诗中出现了天地万物争先恐后与之“游方”的场景。

最后,仰阿莎嫁给了太阳。

可是婚后,太阳三天两头离开家,到东海边去做生意和当理老挣钱致富。

仰阿莎和家里的长工月亮在朝夕相处中暗生情愫,并逃到天边去结合成婚。

太阳得知仰阿莎背叛自己,立即从东海返回家乡,逼着仰阿莎的哥哥记莎与之去追寻仰阿莎。

他们在天边找到了仰阿莎和月亮,要求仰阿莎与月亮退婚复房,可是仰阿莎不愿,于是太阳和月亮便打起了一场婚姻官司,最后理老判月亮赔了太阳江山,太阳放弃了仰阿莎。

通过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先民们的劳动场面和生活诉求,这在早期原始社会中是最平常的表现。

苗族文学中的英雄情结与审美意识的开题报告

苗族文学中的英雄情结与审美意识的开题报告

苗族文学中的英雄情结与审美意识的开题报告【摘要】苗族文学作为中国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雄情结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章主要探讨苗族文学中的英雄情结及其所体现的审美意识。

通过分析苗族文学中的英雄形象、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等方面,本文认为苗族文学中的英雄情结具有勇敢、正义、坚毅等特征,同时也反映了苗族人民对保护家园、捍卫尊严的渴望和追求。

在审美意识方面,苗族文学中的英雄情结凸显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于美好的人性、生命和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

【关键词】苗族文学;英雄情结;审美意识【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folk literature, the hero complex inMiao literature has attracted many scholars' attention. This articlemainly explores the hero complex in Miao literature and its reflected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Through analyzing the hero images, story plots,language styles and other aspects in Miao literature,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hero complex in Miao literature features bravery, justice,perseverance, and reflects the Miao people's desire and pursuit ofprotecting their homeland and dignity. In terms of aestheticconsciousness, the hero complex in Miao literature highlights the Miao people's yearning and pursuit for a better life, and is full of longing and hope for the beauty of humanity, life, and the future.【Keywords】Miao literature; hero complex; aesthetic consciousness【正文】一、引言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学艺术。

苗族史诗《亚鲁王》的生态审美意识

苗族史诗《亚鲁王》的生态审美意识

苗族史诗《亚鲁王》的生态审美意识张希媛【摘要】从生态文学的角度看,《亚鲁王》是在不断重复的对万物与人的关系的描绘中体现着艺术审美方面的典型意义:万物都是生态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者——苗族人民对自然的质朴认知形成了以平静的语调表达自然、以欣赏的眼光看待造物的自发的审美心态;万物是有灵魂、有生命、有情感并相互关联的——自然的整体和谐成为具有生命审美价值的表现对象;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相互交融的一体性——人与自然的融合成为审美表现的终极理想.【期刊名称】《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35-38)【关键词】《亚鲁王》;生态文学;审美意识【作者】张希媛【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9苗族史诗《亚鲁王》一经面世,便受到了媒体、政府和研究者们的热情关注,并最终被文化部列为2009年中国文化重大发现之一,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针对《亚鲁王》的保存与研究工作已经得到了各相关领域专家们的关注,贵州省内吴秋林等具有本省少数民族身份、熟悉民族语言及民俗民风的一些教授,专门组织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为歌师口述史的整理和丧葬具体情况调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此外,三峡大学研究员吴正彪先生从历史人类学视角对麻山次方言区苗族的口传文化的完整传承进行研究,对这一区域的族际互动发展史及其所导致的影响进行分析和阐释。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李云兵先生从语言学方法、民族、心理、版本、苗族历史、文化建设与开发利用、文本的数字化活态保护等方面论述了收集整理《亚鲁王》时应注意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吴晓东结合《亚鲁王》分析了综合文本与现场录音的利弊及应注意的事项。

天津大学教师唐娜在亲自考察的基础上全面、真实地呈现了《亚鲁王》的内容概况、演述语境及传承现状。

笔者认为,综观目前对《亚鲁王》的研究状况,已经出现了从过去较为单纯的搜集整理向较为全面的文化、生态、作品与理论研究齐头并进的过渡,但这种过渡显然还处于一种“初起”阶段,理论系统性不强、现代意识观念薄弱、视域较为狭窄等仍是现阶段《亚鲁王》研究的较大局限。

苗族审美意识研究

苗族审美意识研究

苗族审美意识研究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重要的一个分支,他们拥有独特的文化和审美意识。

苗族审美意识研究是一个有趣且复杂的领域,本文将从苗族传统服饰、建筑风格以及艺术形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苗族传统服饰是其审美意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男性通常穿着黑色的蓑衣和长裤,而女性则着装多样,最为著名的是“花冠”。

苗族女性的“花冠”是由各种五颜六色的花朵和饰品组成,给人以鲜明而繁复的感觉。

这种花冠代表着苗族女性的婚姻状况和社会地位,也是苗族文化中重要的象征。

苗族人们对色彩和纹样的运用,表明了他们独特的审美观。

其次,苗族建筑风格也体现了他们特殊的审美意识。

苗族建筑被视为苗族文化的精华,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巧的工艺而闻名。

苗族建筑主要采用木材,讲究结构稳固和雕刻精细。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苗族的“飞檐”,这是苗族建筑的独特元素之一。

苗族人认为,越高的“飞檐”意味着越敬重的地位,因此他们常常将其装饰得十分华丽,充满了雕刻和彩绘,以彰显苗族人的自豪和审美标准。

苗族艺术形式也富有吸引力和独特性。

苗族的舞蹈和歌曲是他们审美意识的直接表达。

舞蹈通常以优雅的动作和独特的编排为特点,既能展示苗族人的聪明才智,又能表达其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苗族的歌曲多以民歌形式存在,流传于代代相传。

这些歌曲通常抒发了苗族人对爱情、家园和亲情的情感。

这些艺术形式丰富了苗族人类的内涵,展现了他们在审美追求上的独特品味。

苗族审美意识的研究也不可避免地需要考虑到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历代的文化传承和交流对其审美意识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社会背景的变化也推动着苗族审美意识的演变。

如今,随着现代文化和全球化的到来,苗族人群对审美的认知也在不断扩展,吸收了其他文化的元素,形成了新的审美观念。

总结起来,苗族审美意识是一个多方面、深度的研究领域。

苗族传统服饰、建筑风格以及艺术形式等都表达了苗族独特的审美标准。

苗族审美意识的形成和演变需要考虑历史和社会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

《2024年苗族审美意识研究》范文

《2024年苗族审美意识研究》范文

《苗族审美意识研究》篇一一、引言苗族,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独特的美学观念和文化传统深受世界各地的关注。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苗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具有特色的审美意识。

这种审美意识不仅是其文化的核心部分,也对其社会的发展、道德建设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苗族审美意识的研究,深入探讨其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

二、苗族审美意识的形成背景苗族审美的形成与其生存环境、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苗族居住的地理环境对审美意识产生了重要影响。

山区自然环境的优美和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为苗族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

其次,苗族的历史文化对其审美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苗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如刺绣、银饰等。

最后,苗族的社会结构也对审美意识产生了影响,如家庭、族群等社会关系在审美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三、苗族审美意识的主要特征1.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苗族审美注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在苗族的艺术作品中,常以自然元素如山、水、鸟、兽等为题材,展现出独特的审美意境。

2.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苗族审美注重艺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强调艺术作品应既有美感又富有内涵。

在苗族的艺术创作中,往往通过精美的工艺和富有深意的图案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3. 色彩与装饰的丰富性:苗族服饰以色彩斑斓、装饰丰富而著称。

在服饰的色彩和装饰上,苗族人善于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来表达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情感。

四、苗族审美意识的文化内涵1. 精神文化层面:苗族审美意识体现了其对自由、平等、和谐等价值的追求。

在苗族的文化传统中,这些价值观念被视为美的重要标准。

2. 物质文化层面:苗族审美意识在物质文化方面主要体现在其精美的工艺品和艺术品上。

这些艺术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苗族人对美的追求和创造能力。

3. 社会文化层面:苗族审美意识在社会文化方面主要体现在其族群认同和团结方面。

苗族巫词诗化审美特征

苗族巫词诗化审美特征

苗族巫词的诗化审美特征摘要苗族巫词是民间宗教的产儿,又是苗族先民的创造。

它具有宗教—神话的因素、角色化的诗化叙事结构、独特的诗化语汇和丰富的多义性,值得文艺家们去发掘、研究。

关键词:苗族巫词诗化审美中图分类号:h179 文献标识码:a苗族是一个善于用诗的方式进行思考的民族,从远古的时候起,一直“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荷尔德林语)。

因此,苗族巫词大多是押韵或押调的诗行,具有独具特色的诗化审美效果。

一苗族巫词蕴涵着宗教—神话思维的因素苗族巫词的主要功用是送灵、驱鬼、祈福等。

因此,它的诗化蕴涵着宗教—神话思维的因素。

而宗教—神话思维具有神秘性与感官性,“拟人”与“想象”是其基本特点。

最初的人类对于大千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是非科学的,他们常常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了解大自然,“把整个自然看成一个巨大的生物,能感到情欲和效果”。

他们把无生命的事物拿到手里,和它们游戏,与它们说话,仿佛它们就是活人。

这就是神话思维的基本方式,“以己度物”或叫“以物拟人”。

《焚巾曲》用“以己度物”的思维方式,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将蝴蝶、龙加以拟人化的生动描绘,极富个性与形象,给人以艺术感染力。

我们从这样的描绘中,认识到人类祖先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

神话思维的又一特征是想象性。

马克思在论述神话的产生时指出:“想象力,这个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使人类开始创造出了还不是用文字来记载的神话、传奇和传说的文学。

”可见,想象在神话创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原始人处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大脑机能还未成熟,所以便有其独特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其中之一就是逻辑推理力弱,想象力强。

他们对于种种自然现象无知无识,深感惊奇,仅凭幼稚的想象去理解大自然,对大自然进行种种幻想,然后将他们幻想的东西以及那时的现实生活同人的征服自然的愿望,交错组合,巧妙编织,形象地展现出一个“幻想世界”,产生出一个个体现原始人奇特想象力的神话故事。

上述的“拟人性”和“想象性”是神话思维的基本方式,又是构成诗化思维的基本因素,二者区别在于:思维主体的不自觉与自觉、无意识与有意识,但要严加区分又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苗族巫词经过若干年的流传,巫师对其进行加工时会“自觉”与“不自觉”地实行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苗族史诗的审美意识内容提要:我国苗族史诗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形式多样,比喻生动。

虽说不同地域苗族居民的生活形态、心理素质不同,但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苗族与其他各民族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因此苗族史诗呈现出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民族审美意识。

本文试从图腾美、力量美、审美个性等方面粗略地探讨一下我国苗族史诗的审美意识。

关键词:苗族;史诗;审美意识美与审美是人类文化的高级形态。

审美意识,是人们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美的领会,它来源于人们对生活实践的体验积淀及认识升华,并通过艺术创造和一定形式加以体现。

人作为审美的主体,审美意识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生活环境及功利目的紧密相连的。

这就使得处于特定生活形态和心理素质的苗族的审美意识及艺术创造,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又在与其他民族的融合中呈现出异中有同和同中有异的性状。

“史诗,是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由各民族先民在歌谣、神话、传说、谚语等的基础上集体创作和传承的一种题材重大、主体严肃、规模宏大,格调庄重的叙事体长诗,是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体裁之一。

”①史诗,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文体,在世界许多民族的文化史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苗族是我国南方人口较多,分布地域较广的民族,因此有着自己独特的史诗。

苗族史诗是苗族文化的结晶,是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苗族史诗是形象化的历史,是苗族的先民们通过史诗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他们的审美意识。

然而,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苗族与其他各民族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融合。

苗族史诗是原始苗族集体思维的结晶,是苗族一代又一代口头流传,不断进行艺术加工,不断完善的原始社会文学作品。

在长期的、集体的口头流传创作之中,这种影响、渗透和融合就更加紧密,因而也就具有更多的共同审美意识。

我国苗族史诗内容丰富,但“根据所反映的内容,史诗可分为两大类: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

”②那么,这些史诗反映出苗族什么样的审美意识呢?只有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特征。

本文将从审美的角度切入,对苗族史诗的审美意识略作探讨。

一、苗族的图腾美源于苗族人民的审美理想图腾是族类千百年来发展的精神支柱,他们把一切物体都视为有人性,特别是与自己关系紧密的东西。

他们将它视作自己的祖先,认为他们与自己的命运相关联。

由于有了图腾,崇拜便应运而生。

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表现了对图腾物的虔诚崇拜,并将他们的这种心态用一种可以传授给子孙后代的方式表达出来,使他们的希望有所寄托,悲哀有所慰藉,再进一步使人们具有历史感,还使人们加强相互之间的来往与融合,于是便形成了一种围绕着图腾而产生的文化事象。

这种人与动植物相结合、亦神亦人的艺术形象是一种图腾艺术,寄托了人们的某种理想和愿望,表现了当时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特有的审美意识。

在苗族史诗中反映苗族最原始的图腾是枫树,苗族把枫树称为“妈妈树”,反映了苗族先民以枫树为图腾的历史。

他们确认枫树与自己的祖先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

“假如是现在,爹妈你生我,生就生下了,有啥值得说?回头看当初,枫树生榜留,有了老妈妈,才有你和我。

”③苗族先民认为人是由榜留(蝴蝶妈妈)生的,而蝴蝶妈妈又是枫树生的。

于是,他们找到了自己的由来,即民族的根。

就这样,他们称枫树为妈妈树。

判别女性的最好方式就是其生殖能力,苗族的枫树图腾具有“性”的作用。

枫树以它特有的生殖能力,确立了它在崇拜枫树的苗族社会里的“妈妈树”的地位。

在苗族先民看来,枫树是孕育他们的始祖,是尊者,是受崇拜的对象。

苗族对枫树的崇拜即是对祖先灵魂的崇拜和对生命的崇拜,它的本质含义在于它的生命、生殖和长寿(永生)的内蕴,因此枫树对于苗族人民来讲,也就具有了审美的意义。

苗族图腾崇拜之二是牛图腾崇拜。

苗族很多地方都过“牛王节”,“牛王节”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洞庭湖是一个天湖,天湖里排浪冲天,人是别想渡过去的。

湖这边的苗人听说湖那边有谷子,得到它就不再挨饥受饿了。

于是他们就冒险渡天湖去找谷种,然而没有一次能渡过去,不是被淹死就是被饿死。

这事让洞庭湖边的一条神牛知道了,神牛很同情人们的境遇,想帮助人们得到谷种。

在一天深夜,神牛跑到谷地里,滚了满身的谷粒,但被守谷的神发现了,追了过来,神牛只好跳进天湖游到了岸这边,结果身上的谷子全让水冲掉了,只有鼻子尖上还粘有几粒。

就是这几粒谷种,让苗人吃上了饭。

而神牛因偷谷种而被玉帝贬到凡间,专门耕地打耙。

神牛就帮苗人耕地、打耙、把谷种种下地。

由于谷种太少,谷子种得不多,所以神牛只吃草而把饭留给了人吃。

为了不忘记神牛的恩德,苗人每年的四月初八都过“牛王节”。

苗族人民以牛作为图腾,除了认为它与本民族有血缘关系之外,还因为牛敏捷有力,甚至比人强大。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制造工具、使用工具的能力还很低。

在弱肉强食的野蛮社会中,苗族人民希望自己像牛一样强大有力,人们想象着自己所虔诚崇拜的英雄像猛兽一样,甚至比猛兽还要强大,就可以战胜一切来自自然与人类本身的各种危险。

这实际上是为了生存而自我保护的一种意识和愿望。

在我们今天看来,自然觉得幼稚甚至荒诞,但它们不仅是形象生动的,而且充满了对美的向往与创造美的热情,它曲折地显示了人类童年特有的审美意识和朴素的唯物论倾向,史诗的价值不在于认知而在于审美。

正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处在狩猎时期的原始部落的人们用虎皮、爪和牙或野牛的皮和角来装饰自己,意在暗示着自己的敏捷和力量,即打倒敏捷的东西者,是敏捷的,打倒强的东西者,是强的。

这也就是说他们曾是勇气、敏捷和力量的标记,正因为如此,才能唤起原始部落人们的美感,而归入装饰的范畴里。

”④这种美感成为苗族人们模仿动物,用动物装饰自己的动机,并且认为这种动物与本民族有血缘关系而加以崇拜。

二、苗族的审美品位来自苗族人民对力的崇拜与赞美英雄之所以受到崇拜,那是因为他们是理想的化身。

虽说英雄的艺术形象、个性特征有所不同。

但是,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却源于共同的审美理想,这其中就有对力量的审美。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他的权力。

”⑤正如苗族原始人类匍匐于大自然的脚下,是因为它有无限的威力,不可制服的力量。

而苗族人们一代又一代地歌唱英雄的故事,是因为苗族人民经过自己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奋斗,由弱到强,制服了动物,改造了自然,成为社会的主人。

这些都与力量分不开。

一个人有强健的体魄、非凡的力量,会给人一种安全感、可靠感,会给人一种健康之美、阳刚之美。

原始社会人们想借助外部的力量来保卫自身安全的可能性极少,人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来迎接各种挑战。

因此,只有强有力者才能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而软弱无力的人很快就会被自然与社会抛弃。

所以,力量就是生存,是权利。

有力量就可以拥有一切。

力量是一种美,强健有力的人,就是形象最美的人,英雄当然个个都是力量之神了。

在《苗族古歌》与《苗族史诗》中,出现了众多开天辟地的巨人英雄—神人。

天刚生下来,象个白色的大撮箕,地刚生下来又“相迭在一起”,一个叫剖帕的巨人,“举斧猛一砍,将天地分开”。

剖帕劈开天地后,一个叫往吾的巨人,用一口天锅,将天和地煮圆,但是天和地很小,巨人把公和样公、把婆和廖婆,“把天抽三抽,把地捏三捏”,天地就变大了。

从此天和地分开,但是天和地相距太近,人们只能低头坐着,一抬头就要碰着脑壳,这怎么生活?这样一个叫府方的巨人,力大过人,把天顶起来。

古歌是这样叙述府方:“哪个是好汉?来把天一顶/来把地一踩/天才升上去/地才降下来。

府方老人家/脚杆有九节/手臂有八双/能吃九箩鱼/能吃九糟把/嘴巴咬死马/腰杆硬象钢,来把天一顶,来把地一踩,天才升上去/地才降下来/风才来回吹/鸟才自由飞。

”⑥天地形成后,养优来造山:“高的压它矮/弯的拉它直。

”修扭造河,耕公等开田地;火耐发明取火煮食,他的功绩并不亚于汉族传说中的隧人氏和希腊神话中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

最后由姜央造鸡、造狗、造牛,成为人类始祖。

在这众多的巨人中间,没有主宰一切的“上帝”式的人物,巨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助,他们各司其职,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了开天辟地的历史使命。

巨人群展示出来的巨人形象是粗犷的、豪放的,是建立在劳动创造的沃土上的,是一种壮美,一种夸张了的劳动创造的美。

巨人群的劳动,体现出人类的才能、智慧、品德、意志、情感等美的性质,是对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意志和力量的赞美。

这种“奉献精神”在过去受到颂扬,在今天仍然受到颂扬,就是到了将来,它仍然作为一种崇高的美德存在于世间。

在苗族先民看来,世上的一切都来自劳动的创造。

各位英雄都加人其中,各显神通,各尽其责,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劳动大军。

史诗中的劳动场面五光十色,艳丽夺目,体现了苗族先民们协同劳动之壮美。

在《苗族古歌》与《苗族史诗》中看不到那种以十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歌颂战争的描写,关系到民族命运的不是战争,而是在荒山野岭、荆棘丛中求生存,是劳动和奋斗。

这种美是一种崇高之美,属社会美的范围。

作为美学范畴的崇高,指的是一种主体、客体的审美关系。

这种关系的实质就是不和谐——矛盾性。

它包括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不和谐、实践(目的性)与存在(现实性)之间的不和谐,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不和谐,内容与形式之间不和谐,形式因素之间的组合不和谐等等。

但这种不和谐——矛盾性并不是静止的、凝固的,而是运动的、发展的,是由不和谐走向和谐,由矛盾性走向统一性。

作为一种强烈的审美感受“崇高”,正是产生于矛盾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当混沌初开,既无日月星辰,也无江河湖海的时候,创世主与这“混沌”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一个巨大的矛盾,是主体与客体的不和谐,是目的性与现实性之间的不和谐,是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然而,若仅仅是不和谐,是无法产生崇高美的,只有当这一对对构成不和谐的矛盾因素在运动、发展的时候,只有当它们由不和谐逐渐走向和谐的时候,也就是说只有当创世主们行动起来,向混沌宣战,为创造一个适合人类生殖繁衍的世界而作出巨大努力的时候,崇高便产生了。

美学的崇高本可以属自然美的范围,也可以属社会美的范围;而苗族创世史诗中这种自我奉献以换取整个种族、整个人类幸福、安乐、繁荣、发展的崇高具有明显的人文内容,充沛的人文精神,理应属于社会美的范围,它是人类社会崇高美的滥筋。

苗族创世史诗中的巨人形象,是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艺术反映。

巨人们通过自己创造性(其实是人类)的劳动,在改造客观世界——开天辟地的过程中实现了他们设想的目的:分清阴阳;使自然界打上了他们的活动印记——撑天顶地,成了“神(人)化自然”,这个“自然”,便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结合的产物,是人的本质力量(劳动创造力)的对象化产品,是人化自然的一个属性。

对劳动者本身来说,这是他们审美意识注射体,他在观赏它时倾注深深的爱情,这便是审美意识的流露,即神(人)对这个主体的客体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