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市政改革与发展
城市改革与发展
城市改革与发展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承载着人口、资源和产业等要素的聚集,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改革逐渐成为必然的选择,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环境保护、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探讨城市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及影响。
一、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规划与建设是城市改革的基础,它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布局。
城市规划需要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等多个因素,合理规划城市的土地使用和人口分布,以实现城市发展的有序性和高效性。
城市建设则是在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实际操作,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住宅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
通过科学规划和精细建设,可以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功能,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二、城市环境保护城市改革与发展不能仅着眼于经济建设,还需要关注城市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城市环境包括空气、水质、噪音、景观等多个方面,它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因此,保护城市环境是城市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环境质量,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吸引力。
三、城市经济发展城市改革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是经济活动的集聚地,具有较高的产业密度和市场规模,对于经济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发展,可以提高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加强城市与乡村、区域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结语城市改革与发展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
通过科学规划和精细建设,保护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可以实现城市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和居民的生活水平。
只有持续推动城市改革与发展,才能为未来城市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市政学(00292)笔记
2010年版,主编孙亚忠—----市政学笔记绪论第一节市政的含义和特征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最早对城市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是地理学)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行政区域。
城市的特征:高度的聚集性,社会性,经济性,系统性,开放性,复杂性.2。
城市的发展——推动城市的发展是多元化的,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早期城市阶段—-史前到封建社会初期。
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城市约于公元前3500,出现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富庶的平原地带. 特征:城市规模小且数量少;城市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聚居区;城市功能单一.2)中世纪城市阶段——处于封建社会时期。
公元476年罗马灭亡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特征: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城市形成的途径开始多元化,数量增多;个别城市的规模日趋扩大,绝大多数规模小;城市发展缓慢,未能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
3)近代城市阶段-—工业革命后到20世纪初,背景资本主义社会。
特征: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张、数量猛增,规模扩张;城市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城市集中了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生产力,真正成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发展中心;城乡差距扩大,城乡关系对立;城市病的产生和蔓延。
4)现代城市阶段-—20世纪初开始。
特征:(1)城市发展呈现多样化(2)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3)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一、市政的含义A、广义的市政其市政主体包括城市全部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
指城市全部政治系统为了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用各种手段对城市各项公共事业和各类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
B、中义的市政,市政主体是城市的国家机关,指城市的国家机关对城市各类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
C、狭义的市政,主体是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
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城市各类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
D、中国的市政是指城市行使公共权力的主体,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用各种手段对城市各项公共事业和各类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
第十二章 行政发展
第十二章行政发展第十二章行政发展(一)行政发展1.识记:行政发展含义:行政系统为了适应行政环境的变化和提高行政效率,按照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变革行政体系,改善行政活动方式和行政关系,以改善生存状态,提升行政能力,更好地执行国家政治意志,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P357 2.领会:行政发展的特点:P357(一)行政发展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良性互动过程(二)行政发展是一个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秩序化的过程(三)行政发展是一种制度支撑下的行政动态过程(四)行政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变化发展过程(二)行政发展模式 P3591.识记:行政发展模式的含义:是指行政发展的特点、方式、途径与过程的总称。
P3592.领会:(1)英美模式、法德模式、希腊模式和内源式模式、外源式模式等行政发展模式的特点与内容;P359(一)按照地区特点来分1.英美模式:(基本特点是)利用私营部门的管理理念来重塑政府,其核心在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市场化,以带动行政功能、内部机构和行为方式的全面改革。
英美模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公共行政向新公共想、管理的变化,其主要特征是公共管理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2.法德模式:不打乱各个行政机构的运作,而只是对行政机构实行更严格的管理监控,在行政发展的步骤上,崇尚非连续性的渐进主义。
3.希腊模式:行政发展以行政合法性和制度化作为改革与发展的当务之急。
(意大利、西班牙)4.内源式发展模式:(行政发展的主要动因来自于政府内部的生存需要)在行政发展进程中将本国、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同市场经济的特殊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十分重视本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对行政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对于行政发展目标的确定、步骤和措施的设计,强调立足于本国的文化特性,尽量缩小从国外引进的价值观念和本国价值观念的距离。
(韩国)5.外源式发展模式:以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为基础,在不考虑本国历史、文化、社会现实的情况下,完全输入发达国家的制度、文化、技术、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来实现本国的行政发展。
中国政府改革与发展
思考
1、政府改革的程序及其关键环节
2、中国行政改革模式的特殊性
九、中国政府改革发展设计
1、设计的理论分析
2、设计过程,设计与抉择,—政策议程角度 3、设计方案 4、设计案例
1、设计的理论分析
设计的前提:
社会行动分人为努力建构与自然演化生长。 哈耶克;现代化先发多自然,后发多人为。 设计的理论规定: 含义,特点,要素
中国政府改革与发展
目录
一、引言:中国政府改革发展研究之研究 二、中国政府演变与行政传统 三、中国政府改革环境、条件 四、中国政府改革发展的一般规定 五、中国政府改革发展内容:职能转变为中心 六、中国政府体制机构(层级、部门)改革 七、中国政府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八、中国政府改革发展过程与程序 九、中国政府改革发展设计
思考
1 、怎样疏解改革与发展、政府发 展与行政发展的关系? 2 、如何评价目前中国政府改革发 展研究的研究水平
二、中国政府演变与行政传统
1、政府类与演变主线
1、政府类型
民国政府:建立,分期,环境条件,使
命,成败 根据地政府:主体,分期,功能,局限 建国初政府与计划体制政府:政权初建 过渡政府 改革期政府
制(往往与机制同义); 外内兼跨系统,国家体制,区划体制。
2、层级改革
地方改革,机构改革,不同层级改革之间的
关系。上下对应,上先改下后跟,大一统体 制的结果。 层级改革与区划调整 地方个案,探索经验失误。
2、层级改革
省管县主张;市管县体制的立与废;撤乡并镇现象,乡 政府的改革(--撤、并、派说),乡制; 县改市,县改区, -- 城市化的一种模式,县市区的独立 性与依附性;市管市问题,--法律无据,名称不顺; 市制、区制、街制、居制,街道办事处的撤并改问题; 以市为地方行政体制改革中心,乡 - 县 - 市 - 区 - 街,其必 然性合理性的解释。
第十一章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
一、行政改革概述政府行政管理范围内,为提高行政效率, 改变旧的和建立新行政制度和方式的行政行 为。 行政改革是行政系统逐步适应行政环境的过 程 内部构成要素的变化也是行政改革的动因和 需要 行政改革是一种具有明确目标导向的行为
(二)行政改革的动力与阻力
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方式有了重大进展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已经成为政府运作的基本 要求; 政府决策机制日趋科学化民主化; 公务员制度逐步得到完善; 政府管理走向公开透明化; 行政审批制度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电子政务推进加速;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导 向不断增强,公民权利受到重视和尊重。
政治 经济 社会 行政体系
讲完了! 再见
(一)进展
政府治理理念有了重大的调整
已经逐步认识到,政府的权力是有边界的。 计划经济年代政府包揽一切的做法,导致了许多不 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问题。在市场经济的条件 下,为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必须改变政府过去那 种无限权力和无限责任的全能政府的弊病。要建立 有限权力和有限责任的新型政府,重塑政府形象。 这个有限权力和有限责任的新型政府不能越位、错 位、缺位,必须真正依法行政,切实履行好经济调 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大方面的职 能。
行政改革的适应性原则; 行政改革的整体性原则; 行政改革的科学性原则; 行政改革的观念更新原则。
二、当代国外政府行政改革的主要内 容和共同特点
主要内容
1、重新定位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经济的 干预; 2、调整和精简政府机构,提高行政工作效 率; 3、中央和地方实行合理分权; 4、调整政企关系; 5、革新文官制度,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公 务员队伍。
《市政学》(耿步健)
3. 市政主体及其运行:市政组织与市民;市政体制与运行 机制;市政职能与市政过程。
4. 市政管理: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城 市社会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城市公共事业管理;城市 生态与安全管理。
现代市政学所指的“市”,虽然也有别于农村,建立于一 定城市区域之上,但它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是城市市民 组织、管理城市事务的自治制度。
现代市政伴随着现代城市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以 城市自治权力为标志(主要是议会和城市征税权),实质 上是中央集权与城市自治权的矛盾运动结果。
(二)市政的含义
视频:绿色城市发展,深圳大有可为
三、城市化
要点提示: ➢(一)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指标 ➢(二)城市化的决定因素 ➢(三)城市化的类型 ➢(四)中国的城市化
视频: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指标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由农民身份转变 为市民身份,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的过程。 ➢ 广义上,城市化既伴随着乡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 规模、数量和用地不断扩展的过程,也伴随着城市经 济活动、文化形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域 不断扩散的过程。
主讲:耿步健(副教授) 邮箱:gbj6710@
教学目的
1. 了解市政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2. 理解市政管理的主体是怎样对市政客体进行管理
的,搞清楚谁管、管什么、怎么管等基本问题; 3. 掌握市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培养和提
高分析解决市政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简介
1. 市政学总述:市政的含义与特征;市政学的含义、内容; 市政学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现代市政学(第五版)(数字教材版)PPT第12章-课件
2.我国的城市交通管理体制
城市建设管理部门
城市交通管理部门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
城市交通管 理的主体
城市公安部门
第12章 城市交通管理
12.1城市交通管理 概述 12.1.1城市交通
系统 12.1.2城市交通
管理的理念发展 12.1.3城市交通
管理体制 12.2城市公共交通 运行 12.2.1城市公共
12.1城市交通管理 概述 12.1.1城市交通
系统 12.1.2城市交通
管理的理念发展 12.1.3城市交通
管理体制 12.2城市公共交通 运行 12.2.1城市公共
交通的构成与特 征 12.2.2价格管理 12.2.3运营管理 12.2.4综合管理 12.3城市交通问题 与管理策略 12.3.1我国城市 交通面临的困境 12.3.2现代化城 市交通管理的理 念 12.3.3改善思路 12.3.4具体举措
3.城市公共交通补贴管理 (1)补贴的影响因素
补贴对象
补贴资金来源
补贴的影响因素
补贴金额的测算方式
补贴考核指标体系
第12章 城市交通管理
12.1城市交通管理
概述
12.1.1城市交通
系统
12.1.2城市交通 管理的理念发展
(2)补贴的基本原则
12.1.3城市交通
管理体制
12.2城市公共交通
运行 12.2.1城市公共
12.1.3城市交通管理体制
1.城市交通管理的内涵
城市交通管理,是指城市政府为保障交通设施能为城市经济和市民生活 提供良好的服务,综合利用各种手段,科学合理地组织城市中人与物运输的 管理活动。
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
• 交通管理可以分为交 通规划管理、交通设 施管理、交通工具管 理、交通法规管理等 内容。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第二版)课件第十二章推进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现代化进程
本章目的
了解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现代化的意义与内涵;了解 中国特色现代事业制度的基本内容;理解政府在推 进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现代化中的作用。
2021/1/14
2
本章重点
1.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现代化的内涵 2.政府在推进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现代化中的作用
4.[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 是掌舵》(方兴、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5.[美]彼得·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吴振阳译),机械工业出版 社2009年版。
6.朱光明:《非营利机构与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选择》《中国行政管理》 2004年第3期。
2021/1/14
16
本章参考文献
1.娄成武、郑文范、司晓悦:《公共事业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版。
2.赵立波:《事业单位改革——公共事业发展新机制探析》,山东人民出版 社2003年版。
3.[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 着公共部门》(周敦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案例2:浙江“血铅”事件暴露监管漏洞
1.造成“血铅”事件,政府在哪些环节上有责任?
2.我国在企业化工污染方面的监管体制是怎样的?
3.为了避免类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政府和企业还应从哪些方面共同 努力?
(资料来源:陈东升、郁燕莉:《浙江血铅事件暴露监管漏洞》,《法治日报》2011
年5月11日。)
会自律以及事业组织的内部自我约束
四、现代事业社会保障制度
现代事业组织成为独立的社会主体,意味着原来事业单位 的人员由“单位人”或“国家人”转为“社会人”,意味 着事业组织的员工与企业员工一样,必须在生存和发展中 承受更多的市场风险,承担更多的个人责任。这就要求推 进事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系统, 为事业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市政管理学教案》PPT课件(2024)
提高市政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03
31
市政管理评价的意义与原则
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1
市政管理评价的原则
2
3
全面性原则:评价应涵盖市政管理的各个方面;
2024/1/29
32
市政管理评价的意义与原则
客观性原则
评价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臆断;
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指标应具有可测量性和可比较性;
时效性原则
评价应反映市政管理的最新发展动态。
17
03 市政管理职能与内容
2024/1/29
18
市政管理的基本职能
规划职能
制定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和详细规划,引导 城市合理有序发展。
管理职能
建设职能
负责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提高 城市服务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
对城市各项事务进行综合管理,维护城市秩 序和公共安全。
02
01
服务职能
提供城市居民生活和生产所需的各项服务, 保障城市正常运转。
运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市政管理进行客 观评价;
2024/1/29
38
市政管理评价的方法与步骤
01
综合评价法:将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进行全面、
综合的评价。
02 市政管理评价的步骤
03 明确评价目标和原则;
2024/1/29
39
市政管理评价的方法与步骤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2024/1/29
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 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
议会市长制
议会负责立法和监督, 市长负责执行。
议会委员会制
议会和委员会共同决策 ,分工合作。
2024/1/29
10
浅谈我国市政职能的改革
浅谈我国市政职能的改革方向______市政职能如何在公共服务中有效发挥摘要:本文主要谈论市政在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对传统的市政职能进行改革,如何将市政的职能从命令型转向服务型提出粗浅看法。
关键字:市政、改革、职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渐深入社会的转型,我国地方政府也经历着职能转变,地方政府的转型既是社会变革的深刻背景的反映,也代表着社会转型对地方政府这一市政主体的未来职能要求。
本文从市政学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市政职能转变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联系,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着眼于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针对"地方政府在职能转变中如何履行好市政职能"提出了建议。
一、影响市政职能的因素第一、城市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行政层次。
我国城市的行政地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确立和调整市政职能首先必须以城市的行政地位为依据。
第二、宏观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
国家对城市实行的政策主要是经济政策的不同,也导致市政职能的巨大差异。
第三、市政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城市政府自身的能力。
除上述因素外,城市的地域特色,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条件,对城市政府职能的制约也有重要的影响。
二、案例中市政职能存在的问题第一、城市管理存在问题。
管理问题单一,政府意志与民众利益冲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第二、市政机构臃肿,权责不分,部门规划不明确。
第三、参政党派的工作职能与社会工作存在矛盾、相关工作人员缺乏管理社会的相关知识。
第四、政企不分,市政对公共事务的管理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宏观调控不到位。
三、我国市政职能弊端第一、政府部门邻里、机构设置臃肿、部门管理、条块分割、效率低下、市政机构设置不合理,城市公共服务有待加强。
第二、从市政职能的主体来看,城市政府缺少自主权,体制上过度集权。
政府管得过多、过细,政企不分,政社不分、中央集权过多,上级政府集权过多,城市政府缺少独立自主权。
第三、从市政职能的范围和重心来看,职能界定不合理、不科学。
第12章 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历程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共事业管理(1949~1978年)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共事业管理,也可视为传统的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下公共事业管理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1.高度行政化。 2.主体单一化。 3.资源配置非社会化。 4.职能扩大化。
第二节 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历程与概况
二、中国的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调整
1.科技管理机构和职能调整。 2.教育管理机构和职能调整。 3.文化事业管理机构与职能调整。 4.卫生事业管理机构和职能 5.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和职能调整。
第三节 改Leabharlann 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的相应措施一、当前中国公共事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三是公共服务部门的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停留在计划经 济时代的“二位一体”管理体制。
第二节 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历程与概况
2.深入与拓展阶段(1985~1992年)
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下放权力、扩大事业单位管 理自主权,对事业单位进行清理、整顿,并实行归口管理。
主要特点在于:
一是从投资机制入手,改变财政大包大揽的局面,对与
一是放在大的行政机构改革背景下进行,通过权力下放到地方政府,放 松管制范围,部分领域可以有选择地向社会开放管制方式,变审批制为备案 制,并尝试建立新型的行政管理体系,开始探索对传统的事业单位供给体制 进行反思,引入市场化机制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转制改组,增强财政资金的 使用效率,提高公共服务部门的管理效能;
第一节 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历程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公共事业管理(1978年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方式创新也开 始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在具体措施上,主要是采取了 “放权”、“让利”、“协作”三大举措。
第12章 美国的联邦主义
第十二章美国的联邦主义:制度安排及公共政策1.美国的联邦主义制度(1)真正意义上的联邦制国家是中央政府及其地方政府都行使独立的自治权,都分别选举自己的官员,都向自己辖区内的公民征税以提供公共服务。
而且,联邦主义制度要求其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权力都由宪法予以保证,如果没有得到双方人民的同意,其权力就不能改变。
(2)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德国和瑞士都被认为是联邦制政体,而英国、法国、意大利和瑞典则不是联邦制国家。
后面这一组国家被认为是单一制。
(3)如果中央政府的权力依赖于或来源于地方政府,那么这种政体就被认为是邦联制。
2.为什么选择联邦主义制度联邦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反对专制与保护权利“共和政体的原则”本身——定期选举、代议制政府、政治平等,并不能够充分保护个人的自由权利。
由国家创始人设计的最重要的防范性措施是联邦主义制度,它被视为对大政府进行约束的重要源泉。
他们寻求建立一种政府体制,把“相互对立竞争的利益集团”结合在一起,通过政府之间以及政府官员之间的相互竞争来实现对政府和官员的制约。
(2)政策的多样性联邦主义继续允许存在政策的多样性。
整个国家并不是由完全统一的政策所束缚,也不要求每个州和社区都必须遵从这一政策。
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可能更胜任处理本州和地方的特定事务。
(3)对冲突的处理联邦主义制度有利于处理政策冲突。
允许州政府和社区有权制定、执行自己的政策,可以减少由中央政府决定一切而给华盛顿带来的压力。
联邦主义还允许公民在州和地方政府的层次上决定一些事情,从而可以避免在全国实行单一政策所引起的斗争。
(4)分权联邦主义主张分权。
权力的广泛分散通常被认为是防止专制的保护手段。
(5)增加参与联邦主义扩大了政治参与。
它允许更多的人参与竞选并担任政治职位。
(6)提高效率联邦主义有利于提高效率。
所有事情都交由中央政府来处理是不可想象的。
(7)确保政策的回应性联邦主义鼓励政策的回应性。
多元的、相互竞争的政府,与单一垄断的政府相比,对公民的态度更具敏感性。
张永桃 市政学 原创 手打 教案
教案
2013 — 2014 学年第 1 学期
课程名称《市政学》
专业、年级、班级
主讲教师
教师职称
《市政学》张永桃主编使用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教案编写说明
教案又称课时授课计划,是任课教师的教学实施方案。
任课教师应遵循专业教学计划制订的培养目标,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前编写设计好每门课程每个章、节或主题的全部教学活动。
教案可以按每堂课(指同一主题连续1~4节课)设计编写。
教案编写说明如下:
1、编号:按施教的顺序标明序号。
2、教学课型表示所授课程的类型,请在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实践课及其它栏内选择打“√”。
3、题目:标明章、节或主题。
4、教学内容:是授课的核心。
将授课的内容按逻辑层次,有序设计编排,必要时标以“*”、“#”“?”符号分别表示重点、难点或疑点。
5、教学方式、手段既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示教、指导等。
教学媒介指教科书、板书、多媒体、模型、标本、挂图、音像等教学工具。
6、讨论、思考题和作业:提出若干问题以供讨论,或作为课后复习时思考,亦可要求学生作为作业来完成,以供考核之用。
7、参考书目:列出参考书籍、有关资料。
8、日期的填写系指本堂课授课的时间。
教案
编号:0
编号:1
学院教案
编号:2
学院教案
编号:3
教案
编号:4
教案
编号:5
编号:6
编号:7
编号:8
编号:9
编号:10
编号:11
编号:12
30。
市政改革与发展课件
水资源保护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防治水污染,保障市民生活 用水安全。
垃圾处理与资源化
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减少垃圾产生和对环 境的污染。
城市公共服务与民生改善
教育医疗
加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市 民受教育和医疗水平。
就业创业
上海市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总结词
上海市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功,通过制定 严格的环境法规、加强环境监管、推行绿色发展理念 等措施,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详细描述
上海市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成功的措施。 首先,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环境法规和标准,明确了各 类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处罚措施;其次,加强了环境监 管力度,对各类环境污染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此外, 积极推行绿色发展理念,鼓励企业进行环保技术创新和 产业升级;最后,开展了广泛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提 高了市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这些成功经验为其他城 市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注重创新驱动,加 强科技创新和产业 升级,推动城市经 济高质量发展。
展望未来,市政改 革与发展面临着新 的机遇和挑战,需 要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城市规划和管 理,提高城市基础 设施建设和资源利 用效率。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推动城市社会和 谐稳定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针对以上不足之处,建议采取以下改进方向
加强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注重细 节和案例的分析。
研究不足之处及改进方向
引入多学科、多角度的综合研究方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高研究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加强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为实际问 题的解决提供有效指导。
对未来市政改革与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自考00292市政学精讲课件复习资料
第一章市政主体第二章市政体制第三章市政职能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绪论重点重点重点重点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难点难点绪论本章重难点分析1.2.3.4.1.2.3.4.第一节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一、城市的含义与特征1.2.3.4.5.6.一、城市的含义与特征1.城一、城市的含义与特征2.市一、城市的含义与特征1.2.46一、城市的含义与特征12113.4.二、城市形成发展的条件1.2.3.二、城市形成发展的条件1.2.3.二、城市形成发展的条件4.里5.三、城市发展的阶段1.2.3.三、城市发展的阶段1.2.3.4.三、城市发展的阶段1.2.3.4.5.三、城市发展的阶段1.2.3.谢谢第二节市政的含义和特征一、市政概念的界定1.一、市政概念的界定2.一、市政概念的界定1.(122.(123 3.(123一、市政概念的界定1.2.3.一、市政概念的界定1.(1一、市政概念的界定1.(2一、市政概念的界定2.(1一、市政概念的界定2.(2一、市政概念的界定3.4.二、市政的沿革法国18841894二、市政的沿革1.2.3.4.5.三、市政的特征1.2.3.三、市政的特征1.2.3.4.三、市政的特征1.2.3.三、市政的特征1.2.3.4.三、市政的特征1.2.3.4.三、市政的特征1.2.3.谢谢第三节市政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市政学的研究对象1.2.3.4.二、市政学的研究方法1.2.3.4.1.(123(456 2.(123.(1(2(31.(12(345 2.(1(2(3(4谢谢第一章市政主体本章重难点分析1.2.3.1.2.3.本章重难点分析1.2.3.1.2.3.第一节城市政党组织一、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党组织1.一、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党组织2.3.4.。
市政学全套完整版ppt教学教程最新最全
市政学 (第二版)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市政的含义和特征
中国的市政特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建制的双重性和职能的广泛性 结构的同一性和法律地位的非自治性 行政地位的等级性和内设层级的混合性 (三) 中国市政的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加重要,使市政 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重,此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文明向乡村的扩散及其带来的乡村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向城
市的趋近,可以作为衡量城市化范畴的主要指标之一。
城市化水平指标。
城市化速度指标。
城市化质量指标。
3.城市化的形态
根据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分为集中型城市化和扩散型城市化。
根据城市化的实际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为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
及生产力规模和消费力规模等。狭义的城市规模仅指城市人口规模。城市规
模着重指后者,并且仅就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而言。
1.城市规模的影响因素
城市规模的发展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受到经济、社会、历史、政治等
多种因素的制约,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
经济实力。
人口因素。
市政学 (第二版)
城市是与乡村相对而言的,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城市与乡村存在显著的不
同,具有自身的一系列特征。
高度聚集性
复杂性
人口及其文化构成的异质性
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 人际关系以业缘为主,人际交往感情色彩淡薄
市政学 (第二版)
城市的发展进程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世界上最早形成的城市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一些地理位置
市化。
根据以城市为中心的人口流动方向,分为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
第十二章-市政改革与发展PPT课件
2、契约化得市政管理模式---委托—代理理论
❖ 否定传统的市政管理模式“管理与被管理”的不 平等关系,强调市政管理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 平等关系,并通过在市政管理组织和社会公众之 间达成一致性的契约关系,强化市政管理组织的
服务功能。
❖ 管理、控制
服务(委托—代理)
3、参与式的市政管理模式—治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新公共管理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 和方法作为发展的理论基础。 ❖ 首先,新公共管理从现代经济学中获得诸多理论 依据; ❖ 其次,新公共管理又从私营管理方法中汲取营养。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观点:
❖ 1、弗里德曼和哈耶克的“小政府理论”。 ❖ 2、哈默和钱皮则发展出“流程再造”理论。 ❖ 3、霍哲把政府绩效作为切入点,提出把绩效评
❖ 缩减市政管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使市政管理组 织的结构趋于扁平化,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市政管 理活动,发挥自治能力,培育城市居民自治组织 和各种非营利性组织。
❖ 合作、参与
4、弹性化的市政管理模式—权变理论
❖ 在市政管理的组织结构上多采用临时性机构,集 中各种专门人才,重点解决任务紧、时效性要求 高的突出问题,常设性的机构也随客观需要做出 灵活调整。
❖ 市政管理手段变革
变微观社会管理为宏观社会调控;以绩效管理推动市政管理体制改革; 强化城市危机管理;以电子政务带动市政管理
❖ 市政公用事业改革
第三节 市政发展展望
❖ 城市发展战略:在充分了解城市发展现状,基于 对当代和未来世界城市发展趋势的准确认识和把 握,制定的符合城市自身特色的长期发展规划。
电子政务与城市信息化
❖ 电子政务对城市信息化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 城市信息化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市政改革的理论探索
第二节 中外市政改革实践 第三节 市政发展展望
第一节 市政改革的理论探索
市政改革与发展是当代城市管理必须面对的 重要课题,为此,理论界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世 界各国也进行了大量的市政改革实践,并取得了 一定的成效。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机制,以降低市政管理的成本,提升市政管理的
质量和效能。
2、契约化得市政管理模式---委托—代理理论
否定传统的市政管理模式“管理与被管理”的不 平等关系,强调市政管理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 平等关系,并通过在市政管理组织和社会公众之
间达成一致性的契约关系,强化市政管理组织的
服务功能。
管理、控制
善城市治理结构,转变市政管理职能,在加强城 市合作的基础上,促进资源流动和创新能力的提 升,创造城市品牌,促进城市工业化和现代化的 持续发展。
三、经营城市理论
经营城市理论的核心理念是将城市 看做可以实施经营活动、获取相应 收益和回报的资产。
“城市经营”理论的主旨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通 过市场化运作,综合运用城市土地资本、地域空
间和其他经济要素,盘活城市资源,并通过高效
的城市管理,从整体上运用城市经济,实现资源
配置在容量、结构和秩序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城市经营的理念有四个特点:
第一,经营所需的资源是泛资源的概念,即把整 个城市看作资源。 第二,树立人本思想。要通过城市居民的主动参 与来搞好城市的发展。 第三,市场机制,靠市场来解决问题。 第四,依靠社会化运作。
二、城市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
城市信息化,在城市管理、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 方面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
源,加速实现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城市信息化涵
盖电子政府、数字城市、电子商务、智能交通、
智能建筑等众多领域。
电子政务
政府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和 通信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 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全方
四、善治城市与城市治理模式的重构
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
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 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善治实际上是国家 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 于民的过程。善治表示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政府与 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
善治的基本特征:
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实行的政府改革,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重塑政府运动”、“企业型政府”、“政府新
模式”、“市场化政府”、“代理政府”、“国
家市场化”等,只是对这场改革的不同称谓。
新公共管理是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 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 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 一。
1、统一认识,制定分阶段的发展战略;
2、加强法制建设,促进城市有序、健康地发展;
3、重视城市群的社会经济功能,推动大城市群建设;
4、推进市政职能转变,深化市政管理体制改革;
5、学习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快城市发展的现代化进
程;
6、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共享世界城市发展的文明成果。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第二节 中外市政改革实践
一、西方国家的市政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市政改革运动,
基本特征:
城市管理
支配、控制
城市治理
参与、合作
西方国家市政改革的具体表现:
1、市政管理体制的分权化和多中心治理模式;
2、市政管理手段的民主化和多元化;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基本内容:
1、以顾客为导向,奉行顾客至上的全新价值理
念。
2、治道变革,政府职能由“划桨”转为“掌
舵”。
3、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
4、重视效率追求。
5、改造公务员制度。
6、创建有事业心和有预见的政府。
二、城市竞争力理论
“城市竞争力理论”是在借鉴IMD-瑞士洛桑国
中各种专门人才,重点解决任务紧、时效性要求 高的突出问题,常设性的机构也随客观需要做出 灵活调整。 弹性、灵活、应变
5、以和谐为导向的市政管理模式
——科学发展观
以绩效管理为基本的管理手段,强调城市社会经
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重视对城市可持 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在关注城市竞争力的同时, 也关注人的发展,并将人的发展看作城市发展的 最终目标。 全面、协调、可持续、以人为本
政府职能以控制和管理为主;政府机构庞杂,职能强大; 政府公务人员与公众之间缺乏联系和沟通。
2)有限互动型政府管理模式(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 今)
政府职能,管理和服务并重;政府机构大幅精简;政府公 务人员与公众之间有限互动。
3)未来政府管理模式
市场式政府、参与式政府、弹性化政府和解制型政府
市政管理模式,由市政职能、市政体制、市政运 行方式决定的市政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的形态概 括。 未来市政管理模式:
际管理发展学院的“国际竞争力理论”和美国学 者迈克尔· 波特的“产业竞争力理论”两大当今世 界最先进的“竞争力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国 情和城市发展实践,创立的新的城市竞争力理论 体系。
城市竞争力理论强调城市内在竞争能力的提升, 其核心要素是城市政府管理能力的提升,这要求
城市政府应积极构造开放的社会和市场环境,完
服务(委托—代理)
3、参与式的市政管理模式—治理理论
缩减市政管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使市政管理组
织的结构趋于扁平化,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市政管
理活动,发挥自治能力,培育城市居民自治组织
和各种非营利性组织。
合作、参与
4、弹性化的市政管理模式—权变理论
在市政管理的组织结构上多采用临时性机构,集
新企业管理理论
和方法作为发展的理论基础。 首先,新公共管理从现代经济学中获得诸多理论 依据; 其次,新公共管理又从私营管理方法中汲取营养。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观点:
1、弗里德曼和哈耶克的“小政府理论”。 2、哈默和钱皮则发展出“流程再造”理论。 3、霍哲把政府绩效作为切入点,提出把绩效评 估作为改进绩效的一种管理工具。 4、霍哲——基于回应性的政府全面质量管理。 5、奥斯本和盖布勒的“重塑政府”理论。
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服务,是政
府管理手段的变革。
电子政务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软、硬 件技术的发展,但它不是政府信息和网络技术的
简单组成,而是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
政务活动中难以做到的信息实时共享和双向交互
成为可能,使政务处理的透明度和满意度得到极
大的提高。
电子政务与城市信息化
的强制力量来实现。
2.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
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
与社会的依赖关系。 3.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 对象的参与。 4.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
善治城市引发城市治理模式的重构:
推动城市治理结构的变革;
市政公用事业改革
第三节 市政发展展望
城市发展战略:在充分了解城市发展现状,基于
对当代和未来世界城市发展趋势的准确认识和把 握,制定的符合城市自身特色的长期发展规划。
1、世界城市发展趋势
信息城市 全球城市 生态城市 健康城市 法治城市 和谐城市
2、我国的城市发展战略
市场化的市政管理模式; 契约化的市政管理模式; 参与式的市政管理模式; 弹性化的市政管理模式; 以和谐为导向的市政管理模式。
1、市场化的市政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理论
“市场机制”,以宏观调控取代围观干预,以“ 有限政府”取代“全能政府”,充分发挥市场在
资源配置中的功能,引入民营部门的组织和激励
引发城市治理手段的转变;
推进公民社会的培育过程;
深化政府再造,提升城市政府治理能力。
电子政务对城市信息化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城市信息化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
,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多元化的市政管理模式
政府管理模式是由政府职能、政府组织结构和运
行方式决定的政府管理制度和具体管理方式的总 称。
政府管理模式的三种类型:
1)层级节制性政府管理模式(政府产生—20世纪五 六十年代)
3、市政公用事业运营的民营化改革。
二、我国的市政改革
市政职能转变
精简市政管理机构,提高市政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率;理顺政府与企
业、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加强法制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市政管理手段变革
变微观社会管理为宏观社会调控;以绩效管理推动市政管理体制改革; 强化城市危机管理;以电子政务带动市政管理
四、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的主要特征: 1.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2.主体间责任界限的模糊性。
3.主体间权力的互相依赖性和互动性。
4.自主自治的网络体系的建立。
5.政府在社会公共管理网络中的“元治理”角色。
总之,治理是一个内容丰富、包容性很强的概
念。
五、科学发展观理论
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