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 第四章 教学设计
第四章信息系统的软件与应用教学设计(6课时)高中信息技术粤教版必修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信息伦理观念。
-引导学生勇于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信息系统软件的广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本章的过程中,学生将经历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具体案例中信息系统的应用。
-采取头脑风暴、SWOT分析等方法,探讨软件选择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2.利用项目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设计并实施一个小型的信息系统项目,如班级管理系统、图书借阅系统等。
2.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对本章节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介绍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其在各行各业的应用。
-详细讲解常用信息系统软件的功能、特点及其操作方法。
-分析信息系统软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探讨如何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软件。
-通过了解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表现出对信息技术的探索精神。
2.树立正确的信息伦理观念,遵循法律法规,尊重他人隐私。
-在使用信息系统软件时,遵循道德规范,不侵犯他人权益。
-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提高防范意识,保护个人和他人信息安全。
3.培养批判性思维,善于发现和分析问题,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小学信息技术第四章节教学方案
小学信息技术第四章节教学方案第一节:绪论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教学方案旨在通过第四章节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常见应用软件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第二节: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1. 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 掌握常见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如Windows系统、Mac OS系统等;3. 熟悉常见应用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技巧,如Microsoft Office套件、浏览器等;4. 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如编辑文档、制作简单演示文稿等。
第三节: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计算机操作系统a. 操作系统的定义和作用b. 常见操作系统的介绍和特点c. 桌面图标和任务栏的使用方法2. 常见应用软件a. Microsoft Office套件:Word、Excel和PowerPoint的基本功能b. 网络浏览器的功能和使用技巧c. 图形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3. 实践应用a. 编辑文档:使用Word软件创建、保存和编辑文档b. 制作简单演示文稿:利用PowerPoint软件创建幻灯片,并添加文字、图片和动画效果c. 制作简单表格:使用Excel软件创建、编辑和计算表格数据第四节: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与演示: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操作演示,向学生介绍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常见应用软件的基本知识。
2. 实践操作: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他们在使用计算机和软件的过程中熟悉操作界面和功能按钮。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完成一些实际操作任务,如合作编辑文档或制作演示文稿。
4. 知识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并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创新。
第五节:教学评价为了评估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技能掌握情况,可以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 口头回答问题:教师提出一些针对知识点的问题,学生进行口头回答,检查他们的理解程度。
四年级《信息技术》华师版优质教案
四年级《信息技术》华师版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华师版《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的第四章“计算机中的图像”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图像的基本概念,认识不同的图像格式,如何保存和打开图像文件,以及使用画图软件进行基本的图像编辑。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像在计算机中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同图像格式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能够独立保存、打开图像文件,并运用画图软件进行简单的图像编辑。
3. 提高学生对图像信息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图像格式的特点和转换,画图软件的使用。
教学重点:图像文件的操作,画图软件的基本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计算机、投影仪、白板。
学具: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安装有画图软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生活中的美丽风景,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是如何保存在计算机中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图像的基本概念,不同图像格式的特点,如何保存和打开图像文件。
3. 实践操作(15分钟)学生跟随教师操作,学习使用画图软件进行基本的图像编辑。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一个实例,讲解如何利用画图软件进行图像编辑。
5.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图像编辑任务,教师巡回指导。
7.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图像的基本概念2. 图像格式及特点3. 图像文件的操作4. 画图软件的基本功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使用画图软件,绘制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答案:无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2. 作业题目:将一幅图片转换为不同格式,观察格式转换前后的变化。
答案:学生记录格式转换前后的图片特点,以文字形式描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图像文件的操作和画图软件的使用掌握程度,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图像编辑软件,如Photoshop 等,激发学生对图像编辑的兴趣。
信息技术二年级第四章教学方案
信息技术二年级第四章教学方案第一部分:引言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它涉及电脑硬件和软件的知识以及与其相关的技术。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教授他们信息技术的基础概念和技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教学方案将针对二年级的学生,设计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帮助他们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定义和作用;2.介绍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部分,并帮助学生理解其功能;3.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软件的种类和用途;4.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简单操作和应用程序的能力;5.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并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和学习。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本章将涵盖以下主题:1.信息技术的定义和作用- 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领域2.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 中央处理器(CPU):功能和作用- 内存(RAM):存储数据的方式和作用- 硬盘驱动器:数据存储和检索的作用- 输入设备(键盘、鼠标)和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输入和输出信息的作用3.计算机软件的种类和用途- 操作系统: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的作用- 应用程序软件:处理特定任务的软件,如文字处理、数据表格、图形设计等4.使用计算机进行简单操作和应用程序- 启动和关闭计算机的基本步骤- 处理简单应用程序的基本操作步骤,如文字编辑、图片查看等第四部分: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就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进行讨论,并与整个班级分享他们的观点。
2.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参观计算机实验室,让他们亲身体验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
3.示范和练习: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逐步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巧,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4.项目制学习:引导学生参与小组项目制学习,例如设计海报、制作简单文档等,让他们应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
第五部分: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于本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法:1.小测验:通过在课程结束后进行小测验来检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方面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的掌握程度。
信息技术初中教材计算机网络第四章教学方案
信息技术初中教材计算机网络第四章教学方案一、引言计算机网络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初中学生是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群体,他们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来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应用技术。
本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初中教师精心组织计算机网络课程,引导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以及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包括网络拓扑、协议等;2.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如IP地址、子网掩码、路由等;3. 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常见应用技术,如互联网、局域网等;4.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搭建简单的计算机网络。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课时:计算机网络概述- 介绍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作用;- 分享计算机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学生自我介绍,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初步认知。
2. 第二课时:网络拓扑与通信技术-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如星型、环形、总线等;- 探索不同拓扑结构之间的优缺点;- 学习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通信原理,如点对点通信、广播通信等。
3. 第三课时:网络协议与IP地址- 解释计算机网络中的协议概念和作用;- 学习IP地址的编码规则和分类;- 基于IP地址进行网络连接的练习。
4. 第四课时:子网掩码与路由- 理解子网掩码的作用以及如何划分子网;- 学习路由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技巧;- 导入子网掩码和路由的实际网络配置案例,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5. 第五课时:互联网与局域网- 介绍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 分析互联网的结构和组成部分;- 比较互联网和局域网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6. 第六课时:网络安全与管理- 引导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分享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和防范措施;- 学习网络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工具。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授课法: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网络的相关概念、原理和技术。
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机网络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2024年八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案
2024年八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八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材第四章“网络与信息安全”第一节“网络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网络的定义、功能、分类;网络拓扑结构;TCP/IP协议;网络地址;信息安全知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网络的定义、功能、分类,掌握网络拓扑结构。
2. 理解TCP/IP协议,掌握网络地址的表示方法。
3. 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学会保护个人隐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TCP/IP协议的理解,网络地址的表示方法。
重点:网络的定义、功能、分类,网络拓扑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拓扑图,PPT课件。
2. 学具:计算机网络教材,笔记本,网络地址计算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网络拓扑图,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家庭、学校等不同场合的网络结构,引导学生思考网络的作用。
2. 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网络的定义、功能、分类;讲解网络拓扑结构,引导学生学习TCP/IP协议和网络地址。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讲解具体例题,让学生掌握网络地址的表示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有关网络基础知识的选择题和填空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5.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信息安全问题,提高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
六、板书设计1. 网络基础知识1.1 网络的定义、功能、分类1.2 网络拓扑结构1.3 TCP/IP协议1.4 网络地址2. 信息安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网络的定义、功能、分类。
(2)画出家庭、学校网络拓扑结构图,并说明其特点。
IP地址:192.168.1.1,子网掩码:255.255.255.0,求网络地址。
作业答案:(1)答案略。
(2)答案略。
(3)网络地址:192.168.1.0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网络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较高,但在理解TCP/IP协议和网络地址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加强练习和讲解。
小学信息技术一年级第四章教学方案
小学信息技术一年级第四章教学方案第一节:课程概述本章节的教学主要内容是介绍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认知和操作技能。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计算机的奇妙世界,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素养。
第二节:教学目标1. 学习并认识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例如显示器、键盘、鼠标等;2. 了解并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基本分类和用途,例如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等;3. 学会通过点击鼠标、键盘输入等基本操作来操作计算机。
第三节: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概念,并能正确识别和使用常见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设备;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正确操作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技能,并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
第四节:教学活动活动一:计算机硬件展示1. 教师将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摆放在课堂前,并带领学生认识和命名这些设备;2. 学生分组轮流观察每个硬件设备,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和使用功能。
活动二:软件分类游戏1. 教师挑选多个计算机软件的图标进行贴纸游戏,每个图标上标注软件名称;2. 学生分组竞赛,根据软件图标进行分类贴纸,比赛时间限制,看哪个小组能快速正确分类最多图标。
活动三:操作训练1. 教师在计算机上演示基本的操作,例如如何打开软件、如何使用鼠标和键盘进行操作、如何关闭计算机等;2. 学生分组配对,互相练习模仿教师的演示,并相互检查和纠正操作错误。
第五节:教学评价1. 通过参与讨论和活动的表现,评估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理解程度和正确识别能力;2. 通过观察学生在操作训练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操作技能和使用习惯;3. 准备简单的问答题和选择题,以测试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掌握情况。
第六节:教学延伸1. 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让他们亲眼看到各种计算机设备和软件应用;2. 组织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和巩固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知识;3. 鼓励学生在家庭环境中自主探索和学习,使用家庭计算机和软件进行实践操作。
信息技术七年级第四章教学方案
信息技术七年级第四章教学方案一、引言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学科之一。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为管理教育中学的信息技术七年级学生提供一份完善的教学方案。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信息技术素养;2. 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包括操作系统、文件管理等;3. 学习使用常见的办公软件,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等;4. 增强学生的网络意识,学习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5.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信息技术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1. 计算机基本操作本节课的重点是教授学生如何正确、有效地操作计算机。
学生将学习如何开关计算机、登录和退出操作系统、认识桌面图标等。
2. 文件管理本节课将向学生介绍如何进行文件管理,包括新建文件夹、重命名文件、剪切复制粘贴文件等操作。
3. 文字处理软件学生将学习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字编辑、格式调整等操作。
老师将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教学材料,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文字处理技巧。
4. 电子表格软件本节课的重点是教授学生如何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包括创建表格、调整列宽、输入数据、使用公式等。
学生将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
5. 互联网使用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
老师将向学生介绍常见的搜索引擎,并演示如何进行准确、高效的信息检索。
6. 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老师将给学生提供一系列情景案例,学生需要针对每个案例提出解决方案,并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来实现。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老师通过讲授相关概念和操作步骤,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知识框架。
2. 实践操作: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提高自己的操作技巧。
3. 互动讨论:学生可以自由地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和经验。
4. 情景案例:通过情景案例的设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年七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精选
2024年七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七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材第四章节《计算机网络基础》,详细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功能、分类;网络通信协议;IP地址和域名系统;网络信息安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功能和分类。
2. 使学生了解网络通信协议的作用,掌握IP地址和域名系统的使用。
3. 培养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网络通信协议的理解;IP地址和域名系统的应用。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信息安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计算机、投影仪、PPT课件。
2. 学具: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手册、随堂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网络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和功能。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功能、分类;网络通信协议;IP地址和域名系统。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实例,使学生掌握网络通信协议、IP地址和域名系统的应用。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网络信息安全讲解(10分钟):介绍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讲解防范网络攻击的方法。
6.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回顾。
六、板书设计1. 计算机网络概念、功能、分类。
2. 网络通信协议。
3. IP地址和域名系统。
4. 网络信息安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功能、分类。
(2)解释网络通信协议的作用,举例说明。
(3)阐述IP地址和域名系统的关系,并说明如何进行域名解析。
(4)列举至少三种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课堂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了解更多的网络通信技术,如5G、物联网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四年级第四章教学方案
信息技术四年级第四章教学方案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信息技术的常用工具和应用技巧;3.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1)信息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信息技术的组成部分;(3)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1)信息的表示和传递;(2)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原理;(3)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
3.信息技术的常用工具和应用技巧(1)文字处理工具的使用;(2)电子表格工具的使用;(3)演示文稿工具的使用;(4)网络资源的搜索和利用。
三、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介绍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信息技术工具,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与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流程:1.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起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知识传输与讲解(30分钟)依次介绍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常用工具,让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
3.实践操作(40分钟)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践操作,使用文字处理工具、电子表格工具和演示文稿工具完成指定任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总结与讨论(15分钟)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回答问题并展示自己的成果,通过讨论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
5.拓展延伸(20分钟)通过课外资料阅读或自主学习,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
六、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评估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2.信息技术工具(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软件);3.教材和学习资料;4.网络资源。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全面介绍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常用工具,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八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掌握网络的组成结构和通信原理;3. 能够正确使用网络浏览器进行网页浏览和搜索。
二、教学内容1. 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网络的组成结构和通信原理;3. 网络浏览器的基本使用。
三、教学重点1. 网络组成结构和通信原理的讲解;2. 网络浏览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四、教学难点1. 网络组成结构和通信原理的理解;2. 网络浏览器中的高级功能的掌握。
五、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网络的特点和作用;2. 演示法:通过演示和实例讲解网络的组成结构、通信原理和浏览器的使用方法;3. 合作研究:通过小组合作研究,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效果。
六、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1. 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图片展示网络的重要性和普及程度,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使用情况,激发学生的思考。
第二步: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作用1. 讲解网络的定义、作用和分类;2. 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出网络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第三步:网络的组成结构和通信原理1. 介绍网络的组成结构,包括节点、链路、网络设备等;2. 讲解网络的通信原理,包括数据传输的方式和通信协议。
第四步:网络浏览器的基本使用1. 演示常见的网络浏览器的界面和功能;2. 指导学生进行网络浏览器的操作实践,包括打开网页、搜索信息、收藏网页等。
第五步:网络浏览的注意事项1. 引导学生分析网络浏览的风险,包括网络安全问题和信息真实性问题;2. 提醒学生在网络浏览时注意隐私保护和信息的来源可信性。
七、教学资源1. 电脑设备;2. 视频或图片展示资料;3. 网络浏览器软件;4. 教学课件和练题。
八、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讨论,了解学生对网络的理解;2. 操作实践:观察学生在网络浏览器操作中的熟练程度;3. 练评估:布置适当的练题,评估学生对网络的掌握程度。
信息技术第一册第四章的教案
信息技术第一册第四章的教案人教版信息技术第一册第四章的教案【适用单元】第四章表格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六节建立图表)一、教材分析及处理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关于excel知识部分中的一节,在教材中这一节叫做“建立图表”。
它是对如何使用excel工具建立图表的介绍,它是针对高中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对计算机的office工具使用进行介绍,使学生充分了解excel软件的使用用途以及强大功能,为深入使用excel和了解excel更为深刻。
这部分知识在用传统的方法讲授时,通常要2课时,笔者在讲授这节课时打算用一课时的时间来完成。
因为新课程的目标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以及更强的操作能力,把重点放在知识的应用上,因此笔者结合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让学生根据这些资料,依靠自己的能力自主学习。
2.教学目标笔者本着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以及高中会考的考试要求为宗旨。
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excel图表的用途以及掌握使用图表的技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未知事物,积极主动学习的思想,为今后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可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3.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excel的图表的组成部分及其含义,创建图表的基本方法。
确定依据:高中生现有的接受能力,以及应考要求。
(2)难点如何修饰图表的各个部分,并对图表做出适当的美化。
确定依据:因为图表的部分比较多,而且修饰的.方法多样,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图表,所以不太容易掌握。
二、说教法1.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要求学生自学,老师布置自学思考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2.小组协作教学法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组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和对技能的掌握程度,创建和修饰图表。
信息技术初中教材第十年级第四章的教学方案
信息技术初中教材第十年级第四章的教学方案第一节:教学目标与重点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对中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初中十年级学生掌握第四章的内容,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硬件结构的基本组成及作用;2. 熟悉操作系统的功能和特点;3. 掌握实用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应用;4. 学习使用多媒体制作工具创作简单的媒体作品。
教学重点:1. 计算机硬件结构的了解与应用;2. 操作系统的功能与特点;3. 实用软件的操作与应用;4. 多媒体制作工具的使用与创作。
第二节:教学内容与方法1. 计算机硬件结构的了解与应用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硬件的分类、主要硬件器件和其功能、CPU的作用与原理等。
教学方法:- 利用电脑图像、模型等工具,展示计算机硬件的实体结构和功能;-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通过小组报告的形式分享他们对计算机硬件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他们实际拆装计算机,了解硬件的实际运作。
2. 操作系统的功能与特点教学内容包括:操作系统的定义、功能、分类及常见操作系统的特点等。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展示操作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设计互动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操作系统的模拟界面来体验和运用各个功能;- 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不同操作系统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3. 实用软件的操作与应用教学内容包括: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软件等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技巧。
教学方法:- 分步骤演示实用软件的基本操作,引导学生跟随操作并熟练掌握;- 布置实际应用任务,让学生运用各类实用软件完成文档处理、数据分析和演示展示等任务;- 鼓励学生创新,自主探索实用软件的更多功能和技巧。
4. 多媒体制作工具的使用与创作教学内容包括:多媒体制作工具的种类、功能和应用,以及使用工具制作简单媒体作品的方法。
教学方法:- 展示不同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并对其功能和特点进行介绍;- 进行实践操作,教学如何使用具体的多媒体制作软件来制作简单的媒体作品;- 引导学生自主创作媒体作品,如幻灯片、音乐视频等,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作品。
信息技术一年级第四章节教学方案
信息技术一年级第四章节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常见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和连接方式。
3. 能够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获取和交流。
4. 理解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重要性,并学习相关的安全措施。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计算机网络概述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
2.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基本功能。
二、计算机网络设备和连接方式1. 网络设备的种类和功能。
2. 有线和无线网络的连接方式和特点。
三、互联网的使用1. 互联网的定义和基本组成。
2. 互联网的常见应用和功能,如浏览器、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等。
3. 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搜索和交流的方法和技巧。
四、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1. 网络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和攻击方式。
3. 学习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和安全措施。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计算机网络概述1. 通过图示和实例引入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作用。
2.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总结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应用场景。
3. 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
4.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计算机网络概述的小论文。
第二课时:计算机网络设备和连接方式1. 展示不同类型的网络设备,并介绍其功能和用途。
2. 利用实物和模型演示有线和无线网络的连接方式。
3.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建立简易的计算机局域网。
4.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整理网络设备和连接方式的知识点,并制作一份PPT展示。
第三课时:互联网的使用1. 通过幻灯片展示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 指导学生使用浏览器进行网页浏览和搜索引擎的使用。
3. 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在互联网上的交流和信息获取经验。
4.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使用网络进行科学知识的搜索和分享。
第四课时: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1. 讲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和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
2. 观看网络安全教育视频,增强学生对网络安全的认识。
中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第4章 任务1 采集数据
第4章数据处理教案任务1 采集数据教案1.教学设计方案任务1 采集数据为了学习数据处理的基本技能,小华按照老师布置的实训任务,创建某图书销售公司的销售数据情况表。
开始数据处理的前提是启动数据处理软件,输入数据信息、设置表格格式是制作电子表格的基础,可靠、有效地保存表格数据是完成电子表格制作的关键,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华将工作分解为以下三个任务:任务一:运行相应的数据处理软件,通过数据处理软件创建数据表格,并保存在磁盘指定位置;任务二: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了解数据类型的基本知识及不同类型数据的特点;任务三:根据需求对表格进行必要的格式化设置。
数据处理的前提是数据本身,因此,收集和保存数据是一切数据处理和数2.教学设计实施3.教学实施过程(1)当前单元格地址框。
当前单元格框用于显示当前单元格或单元格区域的名称或地址,可以在当前单元格框输入单元格名称或地址。
(2)编辑栏。
编辑栏用于编辑单元格的数据和运算表达式,光标定位在编辑栏后可以从键盘输入文字、数字和运算表达式等。
(3)全选按钮。
全选按钮用于选中工作表中的所有单元格,单击“全选”按钮可选中整个表格,在任意位置单击时则取消全选。
(4)行号。
行号是用阿拉伯数字从上到下表示单元格的行坐标,共有1048576行。
在行号上单击,可以选中整行。
(5)列标。
列标是用大写英文字母从左到右表示单元格的列坐标,共有16384列。
在列标上单击,可以选中整列。
(6)单元格。
单元格是Excel中存放数据的最小单位,由列标和行号来唯一确定。
单击鼠标左键可以选中单元格。
(7)工作表选项卡。
用于不同工作表之间的显示切换,由工作表标签和工作表区域构成。
单击工作表标签可以切换工作表。
(8)功能区。
功能区存放各种操作命令按钮,单击命令按钮,即可完成相应操作。
1.人工录入数据①单击相应单元格,输入相应内容后按【Enter】键,直至所有数据录入完毕。
②双击工作表标签,修改工作表Sheet1名称为“销售情况表”后按【Enter】键。
高中信息技术 第四章 第一节 计算机网络简介教案 浙教版
课题:计算机网络简介教学时间:授课班级: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作用及分类。
教学重点:网络的含义、网络的四个要素、网络的分类教学难点:网络的含义教学方法:教授、讨论法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在信息社会中,人们对于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计算机虽然已经具有了非常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但由于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独立的计算机要实现数据交换及数据共享比较困难,网络技术的出现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由于计算机网络可以使信息中联网的计算机之间传输,有效地解决了信息的传输和分配问题。
二、新课教授:1、计算机网络的含义凡是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系统,遵照一定的协议,通过通信介质有机组合在一起,再配上相应的网络软件,以实现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资源共享的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
构成计算机网络的要素主要有“通信主体、通信设备和通信协议。
a、通信主体:具有独立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网络服务器:网络中提供服务的计算机网络工作站:网络中接受服务的计算机。
b、通信设备:是网络中信息传输的通道和设备,常见的有双绞线、网卡、网关等。
c、通信协议:计算机之间为相互通信而采用的某种约定,目前普遍采用的是TCP/IP。
2、计算机网络的作用a、计算机系统资源共享:网络中用户可共享分散在不同地点各种软硬件资源。
b、集中管理和分布处理:划分子问题分散到各个计算机中处理。
c、远程通信:计算机之间可快速可靠地相互传送信息。
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a、局域网:通常连接一个单位内的计算机,能高速在联网计算机间传递信息。
b、城域网:一般覆盖整个城市,可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信息传输与共享。
c、广域网:把分布在不同城市、地区甚至国家中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范围太大,因此速率较低。
小知识:传输速率传输速率,又称带宽,是衡量网络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它是指网络传输信号的速度,其单位是“位/秒(bps)”。
三、小结:网络的定义即网络的四要素、网络的分类。
全国浙教版信息技术高中选修3新授课第四章第一节因特网上的信息检索教学设计
3.学生活动:回顾所学内容,积极参与总结,提出疑问,互相解答。
4.教学目标: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信息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信息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实践作业:设计一份关于“因特网信息检索在日常学习中的应用”的调查问卷,要求至少包含10个问题,针对同学们在信息检索方面的需求和困惑进行调查。完成后,利用所学知识,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1.针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提高。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供差异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3.强化网络安全和信息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素养。
4.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提问的积极性,培养批判性思维。
5.创设互动、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分享、交流,提高合作能力。
4.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保护个人隐私,维护网络秩序。
5.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关心国家大事,提高社会责任感。
本章节教学设计将围绕以上三个方面的目标,结合全国浙教版信息技术高中选修3新授课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信息检索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
2.教师操作:布置任务,提供指导,解答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3.学生活动:独立或合作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4.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检验学习效果。
八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第四章:选择结构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
八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第四章:选择结构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本教案的主题是选择结构程序设计,旨在教授八年级学生利用选择结构设计程序的知识和技能。
本教案按照教学步骤,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堂练习、教学反思七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选择结构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灵活地运用选择结构设计多种程序,并能够理解和运用相关的编程语言。
二、教学重点1. 选择结构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利用条件语句实现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3.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选择结构程序设计的具体应用。
三、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选择结构程序设计的开发背景和原理,以及如何基于条件语句利用程序设计实现选择结构。
2. 培养学生对选择结构程序设计的细节、逻辑思考的能力,使其理解和灵活应用选择结构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介绍选择结构的基本概念,如何利用条件语句实现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2. 通过实例展示与学生共同分析,细节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学生可以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语言逻辑和语言文字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方法1. 采取案例分析、抛砖引玉、形象化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切实提高教学的头脑风暴和激动人心的互动效果。
2.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课堂讨论和多样化的讲解方式作为主要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选择结构程序设计的意义和作用。
3. 利用应用丰富、实例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增强学生对选择结构程序设计的理解和掌握。
六、课堂练习1. 通过设计一些具体应用场景,向学生提供解决方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索。
2. 针对某一特定的编程语言,进行选定和掌握特定的程序设计方法和技能。
通过对具体应用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掌握更丰富的选择结构程序设计技巧。
七、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并在教学中进行严格的考核和评估,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反应进行及时调整。
最新浙教版信息技术第四章《vb程序设计初步》教案.doc
第四章 VB程序设计初步一、本章教材分析1.内容框架结构2. 教学目标(1)理解VB基本数据类型,掌握变量和常量等概念。
(2)掌握基本运算,了解运算的优先级,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表达式。
(3)掌握VB常用语句的使用方法。
(4)会使用VB实现顺序、选择、循环三种控制结构。
(5)了解“过程”和“函数”的定义和使用方法。
3.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包括VB的基本数据类型、常量和变量、数组变量、常用的标准函数、基本运算和表达式、基本语句、过程和函数的定义和使用等内容。
数据是程序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程序处理的主要对象。
在计算机高级语言中,广泛涉及“数据类型”这一概念,数据类型决定了数据在计算机内容的存储方式。
在程序中,不同类型的数据既可以以常量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以变量的形式出现。
常量在程序执行期间其值是不发生变化的,而变量的值却可以改变,它代表内存中指定的存储单元。
通过程序的执行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基本运算是数据处理中最常用的手段。
VB基本运算包括算术运算、关系运算和逻辑运算三大类。
把变量、常量、运算符、函数和圆括号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可以用来描述值的计算过程,或可以用来描述对于某种情况下所遇到的条件的判断。
语句是一种用来描述或规定计算机应该完成的一串操作的命令。
VB继承了BASIC语言的一些基本语句,例如,赋值、选择、循环等。
一段程序代码就是由一系列语句组合而成。
教师如果能够选择一些简单、有针对性的例子来教学以上这些VB的基本语法,,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这些内容,否则的话,由于这部分知识概念性强,同时也比较抽象,导致初次接触程序设计的学生不易理解。
在学生活动方面,教材安排了2个“实践体验”活动,用来加深学生对VB中有关数据类型、基本运算和一些基本语句的理解以及进一步熟悉VB编程环境、掌握简单应用程序的整个设计和实现过程。
由于本章教材中有关基本数据类型和基本运算的内容较多,对学生了解、掌握相关知识的要求比较高,然而在此部分教材并没有安排学生“实践体验”活动,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并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设计份量适中的学习任务单,通过一定的口头或书面形式的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课堂练习)掌握那些比较抽象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第五节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与管理
教学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 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 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 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 一、课堂教学形式 1、班级授课 2、全班或分组集体上机 3、分组协作学习 4、个别指导 5、现场教学
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 四 章 信 息 技 术 课 程 教 学 设 计
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主要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 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某种 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 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这也是一种通过提 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 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 径。
1
第 四 章 信 息 技 术 课 程 教 学 设 计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 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学习需要分析 2、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学习者分析 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学习内容分析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学习目标阐述 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在教学结束时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 的具体明确的表述。 1、教学目标分类:就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可分为认知目 标、动作技能目标、情感目标。 2、单元教学目标的编写: 认知领域:知道、理解、掌握、运用 动作技能领域:学会和能够熟练操作 情感领域:顺从、认同、内化,
13
2
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制定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 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也就是在 不同的教学条件下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不同的方 式、方法、媒体等,它包括对知识技能教学内容的序列安 排;对认识活动过程中的系统问题和期望的学生反应的安 排;对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媒体呈现信息方式的安排。 教学策略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 的问题,要同时考虑目标、内容、学生、时间、教学条件 等要素,从争取整体教学效益的角度正确选择教学策略。 根据信息控制者不同,我们可以把教学策略按其性质分为 替代型教学策略(教师控制)和生成型教学策略(学习者控制)
5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转化形式,它是用于设计课题、选 教学模式 择教材、揭示教师活动的基本框架。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分 为课堂讲授型、自主探究型、合作探究型三种
第 四 章 信 息 技 术 课 程 教 学 设 计
课堂讲授型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注重 课堂讲授型教学模式: 系统化的讲授,便于学生对概念、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实际是任务驱动、自主学习等教学模 式的综合 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 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是基于问题解决活动进行的协同性知 识建构,它以合作性的问题解决活动为主线,以小组协作方式 进行创 作和应用,同时整合了其他的知识获取方式(如讨论、网络 搜索)。
6
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媒体设计和信息资源获取
第 四 章 信 息 技 术 课 程 教 学 设 计
1、信息技术教材 2、信息技术课程挂图 3、计算机 4、信息技术课程专题网站。P95
7
五、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结果评价
首先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 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要依据新课程教学三大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重点关注三方面: (1)、基础知识 (2)、操作技能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能力)。 1、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 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 手段有:提问、课堂作业、课外作业。 2、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首要目的是给学 生评定成绩,并为学生做证明或提供关于某个教学 方案是否有效的证明。
第 四 章 信 息 技 术 课 程 教 学 设 计
3
1、 替代型教学策略 、 这种策略在传统教学中比较常用。它主要强调教师在学 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倾向于替学生处理信息,为学 生提供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以及设计 教学活动等 。
第 四 章 信 息 技 术 课 程 教 学 设 计
五环节教学策略: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及评价 五环节教学策略 九段教学策略:激发兴趣与动机→阐明教学目标→刺激回忆 九段教学策略 →呈现刺激材料→根据学习者特征提供学习指导→ 诱导反应→提供反馈→评定学生成绩→促进知识保持与迁移, 相应地教学程序也应包含九个步骤。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 先行组织者策略 一些抽象概括水平普遍高于新知识,但又是学生容易接受的 引导性材料。通过这种人为的措施,将最能与新知识建立联 系的高度概括的观念“移植”进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使学生 在学习新知识时,能顺利地利用这些观念来掌握新知识, 确保新旧知识间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4
第 四 章 信 息 技 术 课 程 教 学 设 计
2、 生成性教学策略 、 生成型是指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要控制者,学生自己形成 教学目标,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组织和加工、安排学习活动 的顺序,并鼓励学生自己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 学习。教师在此作为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为学生提供一 些必要的条件支持,将管理和控制学习的责任转移给学生, 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责任承担者。 支架式教学策略:根据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对较 支架式教学策略 复杂的问题通过建立“支架式”概念框架,使得学习者自 己能沿着“支架”逐步攀升,从而完成对复杂概念意义建 构的一种教学策略。 抛锚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 抛锚教学策略 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 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 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 定一样)
第 四 章 信 息 技 术 课 程 教 学 设 计
9
七、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 教学设计有叙述式和表格式。 叙述式教案应包括:课题、学习目标、 授课时数、课的类型、主要教学方法、教 学过程、板书设计、课件资源、反思等 表格式教案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张 表格,用以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
第 四 章 信 息 技 术 课 程 教 学 设 计
10
第 四 章 信 息 技 术 课 程 教 学 设 计
• • • • • • • • •
WORD插入对象 /video/2007/10/22/197286.html PPT /u28/v_NDE0NDcwNDk.html 搜索引擎教学视频: /v_show/id_XMTU1NzU1NTYw.html 数据库教学视频 /show/FkczPP9i9PH9hAd-.html 人工智能教学视频: /v_show/id_XMTU1NzczODg0.html 动画制作: /v_show/id_XMTU1Nzc4MzUy.html
第四章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第一节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概述
第 四 章 信 息 技 术 课 程 教 学 设 计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 想,运用现代学习理论、网络环境与多媒体技术,对整个 教学系统进行规划,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 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 筹全局,选择提出教学具体方案,包括一节课进行过程中 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活动形式、 教学评价、知识来源、板书设计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 习条件,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 整个课堂设计要贯穿一条主线(信息素养) 获取信息—传输信息 处理信息—运用信息 传输信息—处理信息 运用信息。 获取信息 传输信息 处理信息 运用信息。
12
第 四 章 信 息 技 术 课 程 教 学 设 计
二、信息技术课程网络学习形式 博客(Blog或Web blog) 博客( 或 ) QQ
第 四 章 信 息 技 术 课 程 教 学 设 计
三、信息技术课外活动与信息学竞赛 1、信息技术课外活动 (1)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简介 (2)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的要求 (3)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的形式 (4)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的设计 ① 目标设计:教学目标要突出活动性和实践性。 ② 内容设计:教学内容要具有新颖性和综合性 ③ 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教学形式可以在学生自己操作的基础上采取其 他各种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特点的形式 ④ 学习评价的设计:评价时,采用多样性和开放性的方式。 2、信息学竞赛 (1)开展信息学奥赛的目的 (2)组织竞赛的步骤和方法 (3)青少年信息学竞赛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