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理趣
富含哲理的诗词及赏析
富含哲理的诗词及赏析哲理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
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绝句,新诗则一至四句均有出现。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富含哲理的诗词及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游山西村朝代:宋朝|作者: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
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
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登鹳雀楼朝代:唐朝|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儒 释 道三家思想的结晶 浅析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总之,苏轼的诗词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哲学 思想和人生智慧。他的作品中所体现的理趣,正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在他身上 的结晶。通过对其作品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三种思想的内涵和 影响。
参考内容二
北宋时期,儒释道三家思想并行,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如苏轼,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诗词风格以及人生观上。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
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强调“仁 爱”,关心人民疾苦,国家兴衰。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写道:“会挽 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一句不仅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热爱,同时也 体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此外,苏轼还强调“中庸”之道,注重修身养性,强调诚实守信、尊老爱幼。 他的《前赤壁赋》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一句便体现了对人生的 短暂和无常的认识,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再者,苏轼的诗词中亦能看出道家的影子。他的作品常常体现出一种自然、 淡泊的风格,这是对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借鉴和体现。苏轼在诗词创作中追 求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苏轼是一位兼具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文人。他的诗词作品,不仅现实,具有儒 家的人世精神,同时也蕴含了释家的修行理念和道家的自然精神。这种儒释道三 家思想的融合,使苏轼的诗词具有了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也使他的作品成为 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道家思想的体现
苏轼的诗词作品中,也充分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髓。他崇尚自然,追求清静 无为,强调内心的自由和本真。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写道:“羽扇纶 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句表现出了他对自然和人类文明的敬畏之情, 也反映了他对道家思想的深刻理解。
反应人生哲理的古诗词10篇
反应人生哲理的古诗词10篇哲理诗它侧重生于人们的生活诗化,总结人生智慧,传达理趣。
它的写作方式是介于韵散文之间,篇幅有长有短,押韵自由。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反应人生哲理的古诗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揠苗助长先秦:佚名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闵通:悯)一毛不拔魏晋:邯郸淳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
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
”即唤夜叉拔之。
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
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梦天唐代:李贺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子夜吴歌·夏歌唐代:李白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逍遥游先秦:庄周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儒_释_道三家思想的结晶_浅析苏轼诗词中的理趣_张继良
语文学刊2008.2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结晶○张继良(甘肃省合水县职业中学,甘肃合水745400)[作者简介]张继良,甘肃省合水县职业中学教师。
———浅析苏轼诗词中的理趣苏轼是我国文化史上少有的全才,他站在宇宙生命的高度高屋建瓴地俯视个体生命。
他的理趣诗词内容非常广阔,不仅是以文人之笔写就,更是以哲人之眼观照人生后的感悟之作。
其中韵味隽永的悲旷意蕴,心物交融的艺术境界,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结晶,共同构造了和谐深沉的理趣之美。
一、哲理诗词的内容广阔第一,人生的哲理。
苏轼的哲理诗词常常渗透着人生的哲理。
他的山水景物诗常常由景而生人生感悟。
例如,他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中雪泥鸿爪构成了生命的一个片段,是人生历史的记录。
诗人寓理于物,有理趣而不着理语。
比喻人生的匆忙短暂和漂泊无定,表达了对人生的回味、感慨和珍惜之情。
苏轼的哲理诗更多的表现了对人生的积极心态。
例如他的《独觉》一诗表达了旷达地对待人生的曲折、苦难和不幸。
这种人生态度,与他在词中表达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风雨任平生”的达观态度是一样的。
他一生磨难迭起,但即使在艰难危苦之中,他也能苦中作乐,活得有滋有味。
苏轼的哲理诗之所以传诵千古,是因为它表达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和对社会历史的责任感,也表达了他对困顿的洒脱和对生活的热爱。
苏轼的人生观以儒家思想为主,又吸收了道家和佛家的学说,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经他揉合提炼,融为一体,他将儒家的入世精神和道家的出世思想、佛家的超尘洒脱结合起来,既有浩然正气,又虚静高洁、淡泊悠远,以旷达的心态对待人生的苦难,在人生忧患岁月,坚贞坦荡,随缘放达,风流潇洒。
他的哲理诗词正是一种人生观的反映,是内在人格的表现,饱含着人格的美感。
第二,学习的哲理。
他写的不少哲理诗词是对学习的感悟。
例如《观书有感》之二:“昨夜江头春水生,蒙艟巨舰一毛轻。
自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然行。
”他在诗中表达的哲理是,学习到了一定地步,就会水到渠成,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
从苏轼诗歌中见理趣
从苏轼诗歌中见理趣苏轼一生都在北宋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既不见容于新党,亦不见谅于旧党,在近四十年的官宦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贬谪中度过,饱尝宦海沉浮之苦。
然而苏轼不但超越了生命的逆境,同时也超越了生命的顺境;处逆境泰然,处顺境淡然,于升沉荣辱间游刃有余,并将他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与社会人生的深刻体察外化于大量的诗歌中,折射出一种理趣之美。
“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
“理”是对社会人生的真知灼见,是哲理。
“趣”是生动盎然的意趣,是能感发读者的审美趣味。
说理,不能长篇大论,晦涩难懂。
有趣,要求充满趣味与韵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其实,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思想,语言的功能是铸成意象,然后由意象来传达思想。
所以,最好的语言应该是能铸造鲜明的意象,通过意象来表现灵魂、领悟思想。
苏轼的理趣之作,就是通过意象的铸造来完成的。
下面分别以其诗词的代表作《和子由渑池怀旧》《惠崇春江晚景》《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第六》(其三)为例,探讨苏轼是如何通过意象的铸造来折射理趣之美的。
1、山水诗中见理趣以《和子由渑池怀旧》为例:“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人长困蹇驴嘶。
”这首诗写了苏轼几年前与弟苏辙(字子由)一起路过河南渑池县一寺院,与老僧言谈十分默契。
由于突发灵感,苏轼便于寺院破墙上即兴题诗一首,以抒发自己的感悟。
几年之后,苏轼与弟苏辙故地重游。
此时,老僧已死,旧题诗句已不见踪影,诗人由此感叹人生聚散无常,就像鸿雁在雪上留下爪印一样,待到雪干之后便什么也没有了。
诗中饱含着诗人对自身生命的真挚体验。
诗句以雪泥鸿爪为喻,说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由于世途坎坷,沧海桑田,变幻多故,早年的经历、思想、抱负,有如雪泥鸿爪,毕竟会深印脑中,诗中饱含了几多感慨,浓缩了人生几多艰辛,回忆起来令人感慨万千,反映出诗人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
2、题画诗中见理趣以《惠崇春江晚景》为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的理趣【诗词欣赏】(编)
⾏到⽔穷处,坐看云起时——诗的理趣【诗词欣赏】(编)“⾏到⽔穷处,坐看云起时。
”是王维《终南别业》⾥⾯的两句。
游览⾛到⽔尽头处,⽆路可⾛,可以坐下来休息,欣赏云的起来,是写景物,但能悟出⼈⽣不必悲观、可以静观事物的变化、随遇⽽安的道理;透过景物描写,透露⼀点⼼情,道理含蓄⽽不点明,这就是诗的理趣。
“理趣”就是通过形象来表达含蓄的道理。
据钱钟书考证:“理趣”这⼀说法,始于乾隆三年虞⼭释律然所著《息影斋诗抄》:“诗贵有禅理禅趣,不贵有禅语。
”钱在《谈艺录》⾥说:“鸟语花⾹,⽽浩荡之春寓焉;眉梢眼⾓,⽽芳菲之情传焉。
举万殊之⼀殊,以见⼀贯之不贯,所谓理趣者,此也。
”禅宗在唐代确⽴后,就在诗⼈中产⽣了⼴泛的影响,诗⼈们谈禅、参禅,诗中有意⽆意表现了禅理,禅趣。
禅和诗建⽴了⽐较密切的联系。
诗和禅的沟通,表⾯看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
诗赋予禅不过是⼀种形式⽽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
苏轼有⾸《琴诗》:“若⾔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虽然不少选集选了,严格说作为诗是不⾜观的,说不算诗也可以,但富有理趣。
《愣严经》上有:“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若⽆妙指,终不能发。
”这个⽐喻本来就有趣,经苏轼点化后更有机锋,在⼉童般天真的发问中,包含着耐⼈寻思的理趣。
所谓“理语”就是在诗中说理,是抽象的。
举例如:王维的“⼭河天眼⾥,世界法⾝中。
”天眼指佛家能看到⼀切⼈们看不到处,法⾝就是佛家所称佛法所成的⾝,即⼭河世界都在佛法笼罩之中,在讲佛法。
孟浩然的“会理知⽆我,观空厌有形。
”从理和空来说,知道⽆我,讨厌有形,是说理。
⽩居易的“⾔下忘⾔⼀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也是说理。
“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不贵下理语。
”《谈艺录》⾥举了不少有理趣的诗句,抄录⼀些:王维:“松风吹解带,⼭⽉照弹琴。
”松风吹、⼭⽉照时,不必感到孤独寂寞,正可以解带弹琴,领略幽静意味。
审美理趣 古诗词
在古诗词中,审美理趣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
以物喻理、情景交融、象意互现等是其中的几种表现手法。
例如,在杜牧的《秋夕》中,作者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如“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表达了对于秋天的情感和审美感受。
同时,通过“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等诗句,作者也传达了一种对于时间、人生和爱情的思考与感悟。
又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通过描绘黄河的雄伟景象,表达了对生命和时间的感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则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深刻认识。
总的来说,古诗词中的审美理趣融合了情感与理性、形式与内容、感性与悟性等多重因素,是古诗词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古诗词哲理
(《次北固山下》)
通过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发展的规律;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然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生的聚合离散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悲伤。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己亥杂诗》)
甘愿牺牲自我而无私奉献的精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初中古诗词哲理
诗/词句
蕴含哲理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表达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结合作品对苏轼诗的艺术特点分析
结合作品对苏轼诗的艺术特点分析苏轼诗歌的艺术特点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歌有着鲜明的特点。
其一、说理中显趣味一理趣取胜。
宋代诗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理,而苏轼却是一说理大家。
所谓理趣,大体上就是诗中所含之理富于生机与灵气,即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诗人眺望庐山,看到山岭连绵,峰峦环列,高低巍峨的景象,横看、侧看、远看、近看,视觉不同,看到的情况各不相同。
于是作者想到,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就因为身在庐山之中,只看见庐山的一个局部,或被某中现象所迷惑。
这也就告诉我们:凡是主观片面,各执一端,都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想见到真相,需要走出自身局限,从搞出全面洞察。
全诗融景物、感情、哲理于一体,是一首不朽的哲理诗。
苏轼诗的理不是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让读者通过作品的形象去感受、联想后,然后悟出一些新颖而深邃的哲理。
又如他的《和子由渑池相会》: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前四句比喻生动奇妙,单行入律,一气呵成,后四句再以所闻所见所忆的情景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使前后两部分紧密相连、虚实相生。
全篇带有普遍性的人生体验,蕴涵深邃的人生哲理,古能动人深情又发人深思。
其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苏轼的诗既具有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具有李白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其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
他的《李氏园》揭露了官僚贵族兼并土地的罪行,他们为了建筑美园圃不惜夺民田,破千家。
苏轼的《荔枝叹》揭露了官僚为了宫中美人一破颜,不惜造成惊尘溅血流千载的丑态与罪行。
苏轼的现实主义精神其次表现在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上。
秋鸿春梦—论苏轼诗词的理趣
秋鸿春梦—论苏轼诗词的理趣苏轼,北宋文学家,他的诗词,流传至今,广受文化人的喜爱。
苏轼的诗词在表现理趣方面尤其突出。
理趣,又称墨趣,是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概念,指作者用以表达自己精神世界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诗词的表达,引导读者去认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那么,苏轼的诗词中究竟表达了哪些理趣呢?苏轼的诗词中最为突出的理趣,应该就是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在苏轼的诗句中,无论是秋天还是春天,自然的美书都能被他表现出来。
秋天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对于秋天凉爽、干燥、收获的美好表达。
例如《惠州谢婉状元夜赠诗》中写到:“野良风吹水自清,疑是玉龙翻粉墨。
举世万方皆秋色,朱衣萧鼓漏声刻。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风景,展现了苏轼对于秋色的喜爱。
也有一些诗中,苏轼展现出对秋天的离愁别绪,例如《虞美人·听雨》中的“风雨潇潇,花落知多少?”,让人不由得沉浸在他的离愁别绪之中。
春天的诗中,苏轼普遍表现出对春天一切生机勃勃的景象的喜爱,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描绘了春节时的景象,让人感到苏轼从异乡思念故园,又能体验异乡春节的欢乐。
苏轼的诗词中,这种爱自然、爱生命、爱人生的理趣贯穿始终,成为英雄人物的脉络和主要内心表述。
苏轼的诗词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唯有热爱自然,才能在自然中感悟人生,而这种感悟,又将反过来为他的自然表达增添更深刻的意义。
苏轼的诗词不仅反映了他的自然情趣,也反映了他的生命追求和人生欲望。
他的情感、思想中流露出的人生追求,甚至被认为是他诗词理趣中最为明显的一条。
在苏轼的诗中,总是隐含着对人生意义的探寻,以及自我的命运价值展示。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诗句,表现了苏轼对于自我的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诗立足生命,所到之处人心顿生向上的力量。
总而言之,苏轼的诗词琴心剑胆、穿梭自然。
7诗歌鉴赏——理趣诗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般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 三、以物象象征说理 ● 欧阳修《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人间自在啼。 ● 四、在生动的景、事描写中寄托事理 ● 王安石的《江上》∶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回。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赏读理趣诗,领悟大智慧
何为理趣诗?
● 下面两首诗,咏歌同一对象,但表现手法、写作目的截然不同,试比较一下它们的差别。 ● 《望庐山瀑布》
●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题西林壁》∶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诗中的理趣,是指诗中蕴含或意在阐发某种人生哲理,读者也能从中得到某种人生的感悟。
二、怎样读理趣诗?【真题回放】
● (2009湖南卷)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 点绛唇 元好问 ●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蓉,一
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例 6】郑板桥
●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赏析】自己画了 40 年竹子,白天作画,晚上思考,从冗繁到清瘦,由 生到熟,再由熟到生,达到一个更高的创新的境界。终于悟出去掉繁杂提 炼精髓才能画成功的道理。
●【例7】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 一山拦。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理趣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理趣——《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四陈友冰一、何谓理趣有这么两首诗,它们咏歌的是同一个对象,但表现手法却截然不同,只要比较一下就知道他们的差别所在。
一首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另一首是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无须多加分析即可看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旨在惊叹庐山瀑布的神奇壮观,重在艺术形象的塑造,其途径主要是通过夸张、想象等浪漫手法来完成的。
西林壁是庐山西林寺的一座墙壁。
苏轼此诗与西林寺并无关系,也是抒发在庐山生发的感慨。
这种感慨并非像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夸张庐山瀑布的壮美神秀,而是意在阐述自己由此生发的人生感受:前两句是要告诉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各异;后两句则揭示“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个生活哲理。
如果说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首浪漫主义杰作的话,苏轼的《题西林壁》则是首充满理趣的哲理诗。
所谓诗中的理趣,是指诗中蕴含或意在阐发某种人生哲理,读者也能从中得到某种人生的感悟。
这里要指出的是:诗中的理趣与哲理诗不是同一个概念。
哲理诗主要用来阐发某种人生哲理,其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而非描景、叙事和抒情;诗中的理趣只是诗中蕴含有某种人生哲理或某种领悟,其表现手法并不排除叙事、描景和抒情,甚至主要是叙事或描景抒情。
像我们熟悉的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歌主要叙述诗人隐居中的感受,其中像“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句都蕴有丰厚的人生哲理,且不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飘逸和其中含蕴的归隐之趣,“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所表达的老庄忘言之境,即使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类描述,它也意在告诉我们:鸟倦飞而知还,夕阳西下时刻也飞回山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作者于岁暮腊残,漂泊异乡,不得归家,在长江上孤舟扬帆,不觉已到深夜。
这两句是写即将天亮时的情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
时序交替如此之快,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的妙处不在写景,而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一切新事物都在旧事物中孕育成长。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纱》)
这两句是作者伤春感时之辞。
花的凋谢,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因此说“无可奈何”,但是春天的消逝,时光的流逝,其中也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然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在此栖息的一对吗?因此说“似曾相识”。
作者在感慨之中似乎也告诉人们某种生活哲理:一切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过程中仍会有美好事物的再现。
3、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生活中人们总是说上山难下山易,却不知道要走出“万山圈子”,下山之后仍要上山。
此诗写“行人”“下山”时的心理生动有趣,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启示:生活不会一帆风顺,身处顺境时不要放松警惕,更大的困难在等待着你。
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表达出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小小的方塘为什么总是那样澄澈明净,就像镜子一样,把飘动的天光云影都清清楚楚地倒映出来?原来是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
生动的比喻道出深刻的道理: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这两句本是写山西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山环水绕,柳色深绿,花光红艳,然而后人喜爱这两句,其原因在于它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从内容看,这两句本是刘禹锡慨叹身世的愤激之语。
诗人以“沉舟”和“病树”自比,“千帆”、“万木”则比喻在他被贬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但这两句在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比现在要好。
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诗人登上高山之塔,极目远眺,天地万物尽收眼底,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自己身在最高层,就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
这两句是诗的精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理趣蕴含其中,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及王之涣的“欲穿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