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答案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3中国的能源安全含答案
中国的能源安全下表为浙江省某年份能源消费结构。
完成1、2题。
能源类型甲乙丙T消费比例62% 22% 2% 14%1.有关浙江省能源消费结构,正确的是()A.甲--- 水电B.乙---- 石油C.丙一一煤炭D.T——核电2.下列有关浙江省能源生产和消费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挥能源大省优势,发展能源工业B.大力发展山区风能,缓解能源紧张C.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D.推广节能技术,重点发展钢铁工业【解析】1选B,2选C。
第1题,全省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消费总量是最大的, 甲表示的是煤炭;石油资源是仅次于煤炭资源的消费能源,乙表示的是石油。
第2 题,浙江省的能源主要靠外地调入;浙江省的地形以丘陵和平原为主;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是最合理的做法;重点发展钢铁工业,不是浙江省产业的发展方向。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由2003年的1 204.2百万吨油当量上升到2012年的2 735.2百万吨油当量;能源消费构成也发生了变化,图中外圆表示2012年、内圆表示2003年能源消费结构。
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能源消费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煤炭消费量变化较小B.原油消费量明显增加C.水电消费比重下降电要气发超ia/电力生麻天爆楼木料电nsl口!□・D.核电和再生能源发展速度最慢4.下列关于能源消费变化影响,表述合理的是()①减少灰霾天气②减少紫外线辐射③加剧全球温室效应④加剧能源供应紧缺程度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3选B,4选C。
第3题,由材料可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大幅度增加,煤炭消费比重变化不大,但是煤炭消费量大增;原油消费比重变化不大,在能源消费量大增前提下,消费量增加明显;水电比重增加;核电和可再生能源消费发展速度快。
第4题,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加,排放的粉尘等颗粒物增多,灰霾天气增多,①错;紫外线辐射多少与能源消费无关,②错;能源消费量增加,会加剧全球温室效应,加剧能源供应紧张状况,③④对。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二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三节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在我国的东北平原分布着一种土壤(下图),人们描述它“插根筷子会发芽”。
据此完成1~3题。
1.“插根筷子会发芽”是因为该土壤中()A.水分含量高B.空气含量多C.矿物养分多D.有机质含量高2.与该土壤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是()A.气温高,有机质不容易被分解B.降水丰富,淋溶作用弱C.地势低平,河流挟带的养分容易富集D.昼夜温差较大,风化作用强,土层深厚3.对该类土壤合理的利用方式是()①养用结合②休耕、轮作③大水漫灌④掺熟石灰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1题,我国东北地区的自然土壤是黑土,“插根筷子会发芽”说明土壤肥沃,黑土肥力高主要是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
第2题,黑土肥力高与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密切相关,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有机质不容易被分解;降水丰富,淋溶作用较强;昼夜温差大与黑土形成关系不大;东北平原地势低平,堆积作用强,河流挟带的养分在此处容易富集,所以形成了肥沃的黑土。
第3题,大水漫灌容易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掺熟石灰是南方红壤的改造、治理方式;养用结合以及休耕、轮作才是对黑土的合理利用方式。
2.C3.A从延续千年的“南粮北调”到今天的“北粮南运”,中国粮食的供需格局出现了颠倒性的变化。
下图为中国粮食产销格局示意图。
读图,完成4~6题。
4.“南粮北调”向“北粮南运”转变的最主要原因是()A.全球气候变化B.城镇化地区差异C.人口分布变化D.土地生产力差异5.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A.人均耕地多B.高速铁路的建设C.全球变暖,热量条件改善D.新品种、新技术广泛应用6.当前,制约“北粮南运”的最主要因素是()A.气候条件B.交通运输条件C.生产水平D.市场需求4题,改革开放以后京津地区、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另外农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产量不能满足当地需求,需要输入大量粮食,由此引起“南粮北调”向“北粮南运”转变。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一章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 课时练习题及章末综合测验含答案解析
第一章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练习题1.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 1 -1.2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 9 -1.3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 16 -章末综合测验................................................................................................................ - 21 -1.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读世界主要森林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原始森林面积最大的两种类型分别是()①热带雨林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③温带落叶阔叶林④亚寒带针叶林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有关热带雨林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地球上最强大的生态系统,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②“地球之肺”③“地球之肾”④最古老的生物群落⑤仅属于当地国家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⑤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
据此完成3~4题。
3.若图中等值线等差值为300,则图中A、B两地太阳年辐射总量差值最可能是() A.A地比B地大1000B.A地比B地大500C.A地比B地小500D.A地比B地小10004.A地区与图中同纬度其他地区太阳能资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位于迎风坡,阴雨天气多B.海拔高,正午太阳高度大C.位于背风坡河谷地带,晴天多D.地势低,正午太阳高度小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读碳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1.大力开发风能资源,减少CO2排放,直接影响图中的环节是()A.①B.②C.③D.④2.为维持⑤环节降低大气中CO2含量的作用,人类迫切需要()A.开垦沼泽B.开发水能C.保护雨林D.退耕还湖1题,大力开发风能资源,增加清洁能源,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进而减少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
结合图示可知应为①环节。
第2题,图示⑤表示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故人类应保护绿色植物,尤其是热带雨林。
2.C下图为中国历史时期气温变化、旱涝灾害对米价指数的影响。
读图,完成3~4题。
3.自1950年以来,气温的变化趋势可能带来的影响是()A.各地区动植物数量增加B.南半球农作物分布向北移C.高纬度地区取暖能耗减少D.病虫危害范围会明显减少4.为了应对全球变暖,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通过决议,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与前工业化时期相比控制在2 ℃以内,并争取把气温升幅限制在1.5 ℃之内。
要实现这一目标,下列做法目前比较合理的是()A.全部使用清洁能源B.提高煤炭消费比重C.植树造林,缓解升温D.全面限制工业发展3题,自1950年以来,气温逐渐升高,这会使得有的地区动植物数量增加,而有的地区动植物数量会减少,故A项错;气温升高会使农作物分布向高纬度地区移动,南半球向南移动,故B项错;高纬度地区气温升高,取暖能耗减少,故C项正确;由于气温升高,病虫危害范围会明显增加,故D项错。
第4题,为缓解全球变暖,植树造林,缓解升温是目前比较合理的做法。
4.C下图为西伯利亚某湿地上空1千米处空气中CO2浓度变化的观测数据统计图。
读图,完成5~6题。
5.观测数据曲线呈明显的季节性波动,主要原因是()A.冬季人们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取暖,排放CO2多B.夏季生物的呼吸作用强,呼出CO2多C.冬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固定CO2多D.夏季人类活动强度大,排放CO2多6.分析长期趋势曲线可知,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有()A.扩大热带作物的种植面积B.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北扩展C.高山的林线下移D.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北退缩5题,由图可知,观测数据曲线出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夏季低,冬季高,主要因为西伯利亚地区纬度高,冬季人们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取暖,排放CO2多;西伯利亚地区亚寒带针叶林广布,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固定CO2多。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二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四节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二空间。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与陆地空间相比,海洋空间所特有的缺点是()A.黑暗B.低温C.缺氧D.海冰破坏2.与陆地空间相比,海洋空间所具有的优点是()A.能显示先进的技术B.资金投入大,风险高C.地价便宜,搬迁人口少D.隐蔽性好3.下列海洋的空间利用方式属于对海底空间利用的是()A.建人工岛城B.海水淡化工厂C.海洋调查潜艇D.海底隧道2.D3.D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新建了一系列大桥,加快了各地人员、物资的交流。
据此完成4~6题。
4.连接上海南汇和洋山深水港的东海大桥主要通行()A.旅游大客车B.公交大客车C.集装箱卡车D.水产冷藏车5.杭州湾跨海大桥采用“S”形设计,使桥梁与航道水流保持基本垂直。
这一设计思路主要考虑的因素是()A.海啸B.赤潮C.潮汐D.寒潮6.苏通大桥是目前已建成的最接近入海口的长江大桥,它创造了“最深桥梁桩基础”“最高索塔”“最大跨径”和“最长斜拉索”四项世界纪录。
这样设计有利于()A.提高南北陆路运量B.确保“黄金水道”的通航能力C.稳定河口水文特征D.抵御台风侵袭4题,由材料信息可知,东海大桥由上海南汇通往洋山深水港,而洋山深水港主要进行集装箱运输,因此东海大桥主要通行集装箱卡车。
第5题,钱塘江潮水汹涌,桥梁与航道水流保持基本垂直可以减少潮水对桥梁的冲击作用,确保大桥的安全。
第6题,从题目所给的苏通大桥创造的四项世界纪录可以看出,苏通大桥的设计主要考虑坚固性和安全性,由此可以判断D项正确。
5.C6.D读下图,中间多边形表示一岛国,完成7~8题。
7.在该图所示区域,该国的权利和义务不包括()A.开发水域自然资源B.管辖人工岛屿建设C.管理其他国家航行D.顾及其他国家的权利8.关于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区域范围小于领海B.该区域范围应从领海基线起算C.其他国家不得在其上空自由飞越D.所属国对该区域享有领海所包括的所有主权8.B永兴岛是西沙群岛同时也是整个南海诸岛中最大的岛屿,面积3.16平方千米。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二节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1952年12月5日至9日,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大量生产和生活排放的废气在伦敦上空形成厚达上百米的浓雾,总悬浮颗粒物与二氧化硫平均含量剧增,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
在烟雾持续的5天时间里,共有4 000多人丧生,数周后又有8 000多人相继死亡。
烟雾事件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据此完成1~5题。
1.伦敦烟雾事件发生时的天气状况最可能是()A.低温、湿度小的晴天,且风速不大B.低温、湿度大的阴天,且风速很小C.高温、湿度小的晴天,且风速很大D.高温、湿度大的阴天,且风速不大2.造成伦敦烟雾事件的重要污染源是()A.交通发达,大量汽车尾气排放B.化工厂泄漏出的有毒气体C.核电站泄漏出的有毒气体D.工厂、家庭燃煤取暖排放的废气3.伦敦烟雾事件()A.属于人为原因导致的突发性环境事件,规模较大B.属于污染物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其影响长期存在C.在短期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威胁国家安全D.在短期内造成高浓度的污染物跨国转移,威胁别国安全4.伦敦烟雾事件对英国产生的影响有()①摧毁基础设施②大批航班取消③引发政治危机④社会秩序变好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为防止类似伦敦烟雾事件等突发大气污染事件的发生,下列措施合理的是()①大面积植树造林②全面禁止烧煤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④工业废气达标排放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1题,英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12月气温较低,且多阴雨天气,阴天、湿度大、风速小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易导致烟雾事件发生。
第2题,伦敦烟雾事件主要是燃煤排放的废气导致的。
第3题,伦敦烟雾事件是自然和人为原因共同影响形成的,并且自然原因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属于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
由材料可知,该事件短期内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并导致当时社会经济秩序混乱。
伦敦烟雾事件不属于污染物跨国转移。
第4题,伦敦烟雾事件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大批航班取消,公路交通受到影响,人们的室外活动基本停止,②正确;烟雾并不能摧毁基础设施,①错误;起初英国政府推卸责任,否认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与烟雾之间有直接联系,引起民众不满和批评质疑,引发政治危机,③正确;在烟雾事件发生期间,抢劫、盗窃案件增多,社会秩序混乱,④错误。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三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阅读下列景观图片,完成1~3题。
1.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2.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自然资源衰竭问题”的是()A.①B.②C.③D.④3.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水土流失的是()A.①B.②C.③D.④1题,当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图示①是森林破坏,②是水土流失,③是大气污染,④是垃圾污染,③④属于环境污染问题。
第2题,如果人类过度使用自然资源,就会造成自然资源衰竭问题;图示①过度砍伐森林,森林资源减少。
第3题,图示②河流含有大量的泥沙,是该河流域内水土流失的结果。
2.A3.B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都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据此完成4~5题。
4.我国与③④两国相比,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A.人均资源拥有量多B.城镇化问题严重C.生活贫困化加剧D.人口总量大,人口压力大5.下列环境问题的原因,分别由资源利用方式不当和资源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是()A.矿产枯竭、荒漠化B.盐碱化、物种减少C.水源枯竭、水土流失D.物种减少、森林减少4题,由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和经济发展综合指标远远小于③④两国,主要是因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所以人口总量大、人口压力大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
第5题,矿产枯竭、森林减少、物种减少、水源枯竭主要是资源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主要是资源利用方式不当造成的。
5.B图1为北极地区景观图,图2为不合理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示意图。
读图,完成6~7题。
图1图26.图1反映了图2中的环境问题的是()A.②B.③C.④D.⑤7.节约能源、降低能耗能有效减缓()A.②④B.④⑤C.①②D.①④6题,图1反映了由于全球变暖,北极地区冰雪覆盖面积变小,北极熊的生存环境恶劣。
地理必修三参考答案
地理必修三参考答案地理必修三参考答案地理必修三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涉及地球与地图、地球上的生命系统、地球的内部和外部等内容。
本文将对地理必修三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解析和讲解,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一、地球与地图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它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生命之源。
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都与地理位置有关,而地图则是我们了解和认识地球的重要工具。
地球的形状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离心力使得地球的赤道稍微膨胀,两极稍微扁平。
地球被赤道分为北半球和南半球,被本初子午线分为东半球和西半球。
地图是对地球表面的缩小和简化,通过图形、符号和文字等形式来表达地理信息。
地图分为平面图和球面图两种类型,其中平面图是将地球的表面展开到一个平面上,球面图则是将地球的表面展示在一个球体上。
二、地球上的生命系统地球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星球,拥有丰富多样的生命形式。
地球上的生命系统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和陆地生态系统。
大气圈是地球上的气体包围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少量的稀有气体组成。
大气圈不仅提供了人类和动植物所需的氧气,还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和保持地球的温度平衡。
水圈是地球上水资源的总称,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和地下水等。
水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它不仅是人类和动植物的基本需求,还对地球的气候和环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陆地生态系统是地球表面的陆地区域,包括森林、草原、沙漠、湿地等。
陆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为复杂和多样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生态服务。
三、地球的内部地球的内部是地球表面下的一片神秘领域,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它包括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的厚度不均匀,陆地地壳相对较厚,而海洋地壳相对较薄。
地壳下面是地幔,地幔是地球内部最大的一层,它由固态和半固态的岩石组成。
地幔的温度和压力都非常高,这使得地幔内部的岩石呈现出流动的特性,形成了地球上的地壳板块运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3册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课后习题 第一章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人类使用的水资源受限于各种水体的储存量及循环更新时间,更新时间越快,可循环利用的水量就越多。
下表为全球淡水量的部分数据(单位:1000立方千米)。
读表,完成1~2题。
间1.在人类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可以获得最多水资源的水体是( )A.冰川B.地下水C.湖泊D.河流水2.下列水体中,对新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最大的是( )A.冰川B.地下水C.湖泊D.河流水1题,根据材料中“更新时间越快,可循环利用的水量就越多”可知,河流水的循环周期最短,可以获得的水资源最多。
第2题,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距海远,加上重重山脉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生产和生活用水主要靠冰川融水。
2.A黑杨树具有生长快、吸水多的特点,产于我国新疆。
其因良好的经济效益被引进并大面积种植于洞庭湖地区,但却使得当地生态遭受了极大的破坏。
据此完成3~4题。
3.当地引进黑杨树,主要是为了( )A.防风固沙B.防治水土流失C.调整种植结构D.获得木材资源4.人类获取自然环境的不同服务时,不同服务之间有时会相互冲突。
大面积种植黑杨树对洞庭湖生态产生破坏,主要损害了自然环境的( )A.支撑服务B.文化服务C.供给服务D.调节服务3题,由材料可知,黑杨树作为经济林被引进,故选D项。
第4题,由材料可知,黑杨树生长快,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量大,加速了湿地的旱化,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损害了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故选A项。
4.A森林康养是指依托森林资源,开展以修身养心、调适机能、延缓衰老为目的的森林游憩、度假、疗养、保健、养老等活动的统称。
目前我国四川西部山区、黑龙江大兴安岭的森林康养正步入产业化快速发展阶段。
据此完成5~7题。
5.依托森林资源开展的养老活动,主要获取了森林资源的( )A.支撑服务B.调节服务C.供给服务D.文化服务6.与黑龙江相比,四川的森林康养业更具吸引力,主要原因是( )A.平原地形,配套设施好B.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C.纬度较低,活动时间长D.远离城镇,空气质量好7.森林康养业的兴起,主要得益于( )A.科学技术的发展B.生态环境的恶化C.居民饮食结构的变化D.居民收入增加5题,依托森林资源的养老活动,可以获得精神享受、美学价值,这些属于文化服务。
地理必修三课本习题答案
地理必修三课本习题答案地理必修三课本习题答案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科学,它研究地球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而地理必修三课本是中学地理教育中的重要教材,它涵盖了许多重要的地理概念和知识。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做习题是巩固知识、提高理解力的重要方法。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地理必修三课本习题的答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 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
2.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24小时,公转周期是365.25天。
3. 地球的倾斜轴使得地球的各个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不同的太阳辐射,从而形成了季节的变化。
4. 地球的经线是指从南极到北极的虚拟线,也被称为经度。
纵向的经线共有360条。
5. 地球的纬线是指从东到西的虚拟线,也被称为纬度。
横向的纬线共有180条。
6. 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的格林尼治天文台,被定义为0度经线。
7. 东经和西经是根据本初子午线的东西方向来划分的,东经表示东半球,西经表示西半球。
8. 北纬和南纬是根据赤道的北南方向来划分的,北纬表示北半球,南纬表示南半球。
9. 地球上的每一个地方都可以用经纬度来表示其位置。
10. 地图是对地球表面的缩影,可以用来表示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和地理信息。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1. 中国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
2. 中国的陆地边界线总长度约为2.8万公里,与14个国家接壤。
3. 中国的海岸线总长度约为1.8万公里,拥有众多的港口和海湾。
4.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多样,包括高山、平原、河流、湖泊、沙漠等。
5. 中国的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海拔8844.43米。
6. 中国的最长河流是长江,全长约6300公里。
7. 中国的最大湖泊是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面积约4400平方公里。
8. 中国的最大沙漠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
9. 中国的气候类型多样,包括寒温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等。
必修三地理课本练习题答案
必修三地理课本练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久?A. 24小时B. 12小时C. 1天D. 1年答案:A2. 地球的公转周期是多久?A. 24小时B. 365天C. 1天D. 1年答案:B3. 以下哪个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A. 昼夜更替B. 季节变化C. 潮汐现象D. 地壳运动答案:A4. 以下哪个现象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A. 昼夜更替B. 季节变化C. 潮汐现象D. 地壳运动答案:B5. 地球上的经度和纬度是如何划分的?A. 经度以赤道为界,纬度以本初子午线为界B. 经度以本初子午线为界,纬度以赤道为界C. 经度和纬度都以赤道为界D. 经度和纬度都以本初子午线为界答案:B二、填空题1.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________。
答案:自西向东2.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接近________形状。
答案:椭圆形3. 地球上的赤道是________度纬线。
答案:0度4. 地球上的本初子午线是________度经线。
答案:0度5. 地球上的南北极点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北极点南极点三、简答题1. 请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区别。
答案: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的地轴旋转,方向是从西向东,周期约为24小时,造成的现象包括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方向也是从西向东,周期约为365.25天,造成的现象包括季节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2. 请解释什么是时区,并说明时区的划分依据。
答案:时区是指根据地球自转,将地球划分成24个相等的区域,每个区域覆盖经度15度,每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
时区的划分依据是地球自转造成的不同地区时间差异,以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为基准,向东和向西每15度经度设立一个时区。
四、论述题1. 论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答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转造成了昼夜更替,使得人类和动植物能够有规律的休息和活动,同时也影响了气候和天气模式。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答案
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答案第一章P2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平均气温差异主要原因是纬度高低和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
松嫩平原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太阳热量少;冬季距冬季风源地近。
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低。
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平均气温高。
2.长江三角洲地区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形成的原因是南部距夏季风源地近,受夏季风影响的程度大,降水丰富,而北部有所减少。
东北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大致是从东向西减少,这主要是因为从东向西距海超越来越远。
3.长江三角洲因为降水丰富,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错,湖沼星罗棋布,河网密度远远大于松嫩平原。
长江三角洲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水稻种植业,而松嫩平原则以种植小麦等旱作农业为主。
另外,长江三角洲还利用水多的优势发展了水产养殖业,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
教材P3~P41.(1)北方河流少,地形完整,地势平坦,民居讲究坐北朝南,方位观强。
南方河网密度大,多低山、丘陵,地形零散,民居大多沿河顺势修建,方位观差。
北方冬季严寒,修建房屋时主要考虑防寒保暖,因此墙体严实厚重。
例如我国西北阿勒泰地区冬季漫长严寒,这里房屋外观看上去很大,可房间却很紧凑,这种房屋厚达83厘米。
我国南方大多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民居的墙体轻薄。
降雨多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泄水,因此我国南方民居屋顶的坡度比北方大。
民居出檐深远,一个目的是为避雨,另一个目的是遮阳,越往南房檐逐渐加宽的道理就在于此。
往南房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主要基于有利于通风散热的考虑。
(2)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主要是需具备采暖的配套措施,例如暖气的安装。
建同样的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主要考虑的是正午太阳高度对楼房采光的影响。
2.沿途及各考察点会观察到以下自然和人文景观:在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会看到各种中外文化融合的各具特色的建筑,既有东方文化的文庙,又有西方古典式建筑的基督教堂。
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3课本练习-习题参考答案
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3课本练习-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 通过引力确定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的主要原因。
2. 经度是指连接地球两极的线,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以东为东经。
3. 本初子午线通过伦敦,英国位于0度经线上。
4. 纬度是指垂直于地轴的线,赤道位于0度纬线上。
5. 符合“六分之一”原则的世界时区分带,地球公转一周分为24个时区。
6. 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经度唯一,纬度也是唯一的。
7. 通过观察北极星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是极角测量法。
8. 屈曲于赤道两侧的纬线为副高纬线。
9. 地图的用途主要有定位、导航和分析等。
10. 副经线上纬度信号北面向南。
第二章:生产活动与区域联系1. 牧业适宜于气候湿润、草木茂盛的地区。
2. 水力资源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用于灌溉、水运等。
3. 中央商务区是城市中心,集中了大量的商业、金融等活动。
4. 就近原则是指工业企业就近选择和原材料、能源来源距离较近的地理位置。
5. 以农业、牧业为主的地区属于农业区。
6. 工业区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地区。
7. 我国重点发展的特色农业区包括川渝黔、长江中下游和福建等地。
8. 我国西南部地区适合发展旅游业的主要原因是山清水秀、风景秀丽。
9. 农产品的产地和市场之间不存在空间隔阂。
10. 我国东北地区适合发展森林工业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资源丰富。
第三章:人口与城市1. 人口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上分布的人口数量。
2. 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一般具有较发达的经济、交通和文化等条件。
3. 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较快的主要原因有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自然增长等。
4. 由于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差异,城市人口流动呈现循环性。
5.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6. 中心城市是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对周边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城市。
7. 人口的流动以农村向城市流动为主要形式。
8. 人口流动会造成就业压力、城市交通负荷等问题。
9. 垂直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垂直方向上进行扩张和发展。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国际合作(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四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三节国际合作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1.日本、加拿大和俄罗斯等国家已明确表示不会承诺《京都议定书》第二期减排目标。
由于少数碳排放量大的国家不合作,《京都议定书》无法有效执行,这将会导致()A.大气中紫外线增多,危害人体健康B.两极地区冰川大量融化C.文物古迹被腐蚀破坏D.高纬度地区气候更加寒冷,引起全球气温升高,从而导致两极地区冰川大量融化。
近些年来由于环保措施得到有效的执行,南极洲上空的臭氧空洞正在不断缩小,预计到2050年之前,这个“臭名昭著”的巨大空洞就可以完全被“填补”上了。
据此完成2~4题。
2.有关臭氧层破坏的说法,正确的是()A.由人类使用电冰箱、空调释放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所致B.臭氧主要分布在近地面的对流层,容易被人类活动破坏C.臭氧空洞的出现,将使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D.保护臭氧层的主要措施是逐步减少破坏臭氧层物质的使用3.南极臭氧空洞不断缩小说明()A.大气对人类排放的有害气体的自身净化能力增强B.人类已经不必关心臭氧空洞等环境问题C.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D.50年后,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都将得到解决4.该事例说明()A.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共同行动B.环境问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造成的,治理环境问题各负其责C.所有的环境问题都具有全球性的特点D.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合作,各个国家之间应承担相同的责任和义务2题,臭氧空洞的出现主要与生产和生活中大量使用制冷设备,排放氟氯烃化合物有关;臭氧位于平流层中;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臭氧空洞的出现使得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危害地球生物。
故治理措施是减少氟氯烃等破坏臭氧层物质的使用,选D项。
第3题,臭氧空洞的出现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南极臭氧空洞不断缩小说明国际社会共同采取措施进行了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选C项。
第4题,有些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具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的治理需要全球共同行动。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读我国区域示意图,完成1~2题。
1.甲、乙两地区在区域发展中,面临的共同生态环境问题是()A.森林破坏B.土壤侵蚀C.草地退化D.生物多样性锐减2.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下列防治措施中合理的是()A.大力推广生活用煤B.大力发展水电C.积极开垦梯田D.提高植被覆盖率1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黄土高原,乙地位于东南丘陵,两地区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水土流失)。
第2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会造成环境污染;黄土高原降水较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且河流含沙量大,不适合发展水电;开垦梯田不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提高植被覆盖率可减少土壤侵蚀。
2.D岱海流域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内陆封闭型小流域,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392毫米。
近年来,岱海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下图为岱海流域及其周边环境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岱海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水土流失导致湖泊淤积B.风沙危害导致湖泊退缩C.过度用水导致水位下降D.地壳运动导致湖床下沉4.针对岱海面积变化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A.退耕还湖,扩大湖泊面积B.植树种草,防治水土流失C.节约用水,增加入湖水量D.设草沙障,防止流沙侵袭3题,由图可知,湖边居民区域增加,耕地面积扩大,所以人们生产生活过度用水导致了湖泊面积减小。
第4题,由上题可知,湖泊面积减小主要是因为人类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所以应采取的措施是节约用水,增加入湖水量。
4.C北京野鸭湖湿地公园位于北京市延庆区西北部,距北京市区约70千米,是北京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首个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
下图为景区导游图。
读图,完成5~6题。
5.野鸭湖湿地公园()A.景观都是自然景观B.能显著缓解中心城区的热岛效应C.具有改善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效益D.游客多来自外地6.该景区()A.有明显的核心保护区、缓冲区、游览区B.应修建深入湿地的栈道以方便游客近距离观鸟C.规划设计的定位突出北京古都文化特色D.内部采用的交通方式有利于环保5题,公园内景观有自然景观,也有人文景观;公园距北京市区约70千米,对缓解中心城区的热岛效应作用较小;湿地具有改善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效益;公园游客以当地为主。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走向生态文明(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四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一节走向生态文明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黄梅戏《天仙配》中唱道:“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据此完成1~2题。
1.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A.原始社会时期B.农业社会时期C.工业社会时期D.现代发达国家2.关于该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狩猎活动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论1题,材料中描述的是农业社会时期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活动。
第2题,农业社会时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在局部地区出现了生态破坏问题。
2.C老虎在中国文化中是刚勇威猛、驱凶避邪、吉祥如意的象征。
20世纪,人类受经济利益驱动,大量捕杀老虎。
近年来,我国与其他有野生虎分布的国家通力合作,大力推动野生虎的保护工作,并将每年的7月29日定为“全球老虎日”。
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甲、乙、丙三图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表明()A.现代人与古代先民都崇拜自然,喜爱老虎B.20世纪人类猎杀老虎和现代人保护老虎都是为了保持生态平衡,谋求人地协调C.20世纪人类试图征服自然,此时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是最大的D.古代先民拜虎为神是对环境的被动适应,现代人保护老虎是谋求人地协调4.甲、乙、丙三图中人类的行为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是()A.拜虎为神会导致老虎繁殖过度,生态失衡,威胁人类生存B.猎杀老虎就是破坏生态平衡,保护老虎就是保护生态平衡C.老虎圈养越多,被猎杀的可能性越小,人与环境的协调性越好D.大量猎杀老虎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受损3题,现代人保护老虎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谋求人地协调,与古代先民崇拜自然的思想不同,A项错误;20世纪人们大量猎杀老虎是因为还没有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而不是为了保持生态平衡,B项错误;20世纪至今,从总体看,全球生态环境仍在恶化,故20世纪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是最大的,C项错误;D项正确反映了两个时代人与环境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答案第一章P2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平均气温差异主要原因是纬度高低和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
松嫩平原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太阳热量少;冬季距冬季风源地近。
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低。
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平均气温高。
2.长江三角洲地区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形成的原因是南部距夏季风源地近,受夏季风影响的程度大,降水丰富,而北部有所减少。
东北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大致是从东向西减少,这主要是因为从东向西距海超越来越远。
3.长江三角洲因为降水丰富,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错,湖沼星罗棋布,河网密度远远大于松嫩平原。
长江三角洲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水稻种植业,而松嫩平原则以种植小麦等旱作农业为主。
另外,长江三角洲还利用水多的优势发展了水产养殖业,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
教材P3~P41.(1)北方河流少,地形完整,地势平坦,民居讲究坐北朝南,方位观强。
南方河网密度大,多低山、丘陵,地形零散,民居大多沿河顺势修建,方位观差。
北方冬季严寒,修建房屋时主要考虑防寒保暖,因此墙体严实厚重。
例如我国西北阿勒泰地区冬季漫长严寒,这里房屋外观看上去很大,可房间却很紧凑,这种房屋厚达83厘米。
我国南方大多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民居的墙体轻薄。
降雨多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泄水,因此我国南方民居屋顶的坡度比北方大。
民居出檐深远,一个目的是为避雨,另一个目的是遮阳,越往南房檐逐渐加宽的道理就在于此。
往南房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主要基于有利于通风散热的考虑。
(2)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主要是需具备采暖的配套措施,例如暖气的安装。
建同样的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主要考虑的是正午太阳高度对楼房采光的影响。
2.沿途及各考察点会观察到以下自然和人文景观:在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会看到各种中外文化融合的各具特色的建筑,既有东方文化的文庙,又有西方古典式建筑的基督教堂。
夏季可以在太阳岛上玩沙戏水,冬季可以欣赏到栩栩如生的冰雕。
在锡林郭勒地区可领略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胜景。
骑上骏马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体会“弯弓射大雕”的豪情,又可到蒙古包里喝一杯醇香的奶茶,以解旅途之劳。
山西太原附近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冬暖夏凉的窑洞是典型的民居,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也是不可多得的美景。
苏南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其典型的写照,绿树、灰瓦、白墙、碧水,是一幅极好的风景画。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群山巍峨,林海无际,清泉碧澄,流云涌动。
亚热带常用绿林掩映着一座座革命遗址:会师桥、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革命博物馆等。
气候、植被随着海拔升高而富有变化,尽显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西双版纳是典型的热带季雨林分布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佛塔、竹楼比比皆是。
人文景观是长期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都深深打上了自然的烙印。
造成沿途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可顺着两个方向探究,很明显,从哈尔滨向西,气候越来越干旱,水分越来越少,导致相应景观的变化,从哈尔滨向南,随着纬度的降低,。
水分和热量都会增加而导致景观的变化也体现了平原(苏南)与山地(井冈山)的差异。
教材P8“思考”1、通过与传统的区域地理环境研究方法相比较,我们可以知道遥感的特点:(1)“站得高,看得远”,感知的视野宽,范围大;(2)无论航空器还是航天器运行的速度都较快,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能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传输和处理信息,具有获得资料速度快,周期短的特点;(3)从总的方面看,遥感的运用比传统的方法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
2、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
人眼在可见光范围内有很高的光谱分辨率,但在可见光之外则是“睁眼瞎”。
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开拓,传感器的功能比人眼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感应的波谱范围更宽,从紫外线到可见光、红外线,并延伸到微波,提高光谱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在夜晚或恶教材P9“思考”在GPS汽车导航中,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心之间的传递过程如右图:(1)GPS卫星不断发射GPS信号,接收器收到信号后解算出汽车所在的地理位置;(2)驾驶员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并通过电台传送给服务中心;(3服务中心为其确定可行路线通过卫星传输给汽车;(4)汽车在GPS卫星信号引导下到达目的地。
教材P11“思考”1、在教材图1.11所示的地理信息系统中,可能用到的数据包括:地区综合地图数据、医疗资源分布数据、城市道路交通数据、传染病种数据等。
2、地理星系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优势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管理有利于城市的各种数据信息归并到统一系统中,最后进行城市与区域多目标的开发和规划,包括城镇总体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环境质量评价、道路交通规划、公共设施配置,以及城市环境的动态监测等。
这些规划功能的实现是以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搜索方法、多种信息的叠加处理和一系列分析软件的应用来加以保证的。
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用于城市环境管理,为城市环境管理部门提供数据和信息存储方法——基础数据库系统;提供环境管理的数据统计、报表和图形编制方法;建立环境污染的若干模型,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提供环保部门办公软件;提供信息传输的方法和手段。
此外,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用于城市灾害监测、规划决策等。
教材P12“活动”1.在图1.5和图1.6所示的洪水监测和统计中,除运用了遥感技术外,还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提供了信息源(信息搜集),地理信息系统则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统计)。
2.(1)可以得用全球定位系统。
(2)用地理信息系统。
(3)还要用到摄像和视频传输技术。
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需要另外找较近的且有条件较快赶到出事地点的巡警车(需要综合运用上述技术)(4)接警——确认出事地点位置——(在显示各巡警车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中)了解其周围巡警车的位置——分析确定最近(或能最快到达)的巡警车——通知该巡警车(5)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商业组织和管理、城市规划、卫生救护、物流等部门,都可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
第一章问题探究(P13)1.新加坡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扼马六甲海峡”是新加坡地理位置的突出优势。
马六甲海峡是连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要道,是欧洲,非洲,西亚与东亚,大洋洲之间海上贸易的必经之路。
新加坡这是马六甲海峡最重要的港口。
从与东南亚诸国的相关位置刊,新加坡克称为“物产集散地,货物转运站”。
从惟独位置看,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风光优美。
2. 新加坡发展工业的不利条件领土面积狭小,分散,劳动力缺乏,市场狭小。
3. 影响新加坡主要工业部门选择的地理条件海上交通要道和重要港口的条件,以及世界海上石油贸易的发展,促进新加坡重点发展与海上石油运输和港口服务有关的工业部门4. 新加坡主要工业部门发展的其他有利因素东南亚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5. 新加坡服务业的发展与地理条件的关系新加坡本来是以港口商业服务为主,在工业发展的促进下,依靠其航海和航空枢纽的地位及热带海岛风光,又发展了交通与通信,旅游等产业;吸引外资,对外贸易和旅游的扩展,又进一步推动了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6. 新加坡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及解决措施新加坡是个城市岛国,国土面积狭小,可用于农业发展的土地有限,农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7促进新加坡大力向海外投资的地理条件本国经济发展空间和市场狭小,迅速发展的经济和累积的资本需要找到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新加坡大力向海外投资。
第二章教材P17“活动”从图中可以看出,植被、降水、径流、气候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发生变化,尤其是地表植被遭到破坏,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植被覆盖减少后,水的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植被蒸腾减弱,空气变干澡,降水减少,从而导致地面变干澡,而地面变干燥后,植被恢复更困难。
植被减少不仅引起地表水的变化,还会引起气候的变化,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教材P20~P21“活动”活动1:资料表明,萨赫勒地区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过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以热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
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
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敏感区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活动2:从图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会增加草场的压力,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活动工: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作面积以致向牧业地区推进,结果:人口增加→草地变旱地→草地缩小→牧场超载→转牧脆弱地区(弃耕后)劳动力需求荒漠化加剧图2-2-28活动4:图示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加剧的恶性循环过程。
问题目的源头就在于人口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教材P23“思考”干旱区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所以绿洲区的植被一旦被破坏,荒漠化的速度很快,而一旦绿洲变荒漠后,要想恢复却异常困难,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由干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脆弱的环境像一个玻璃花瓶一样,一旦打碎很难恢复。
其次是由植物的生长习性决定的,植物的生长都需要适宜的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而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水源不足、土壤贫瘠,缺少植物生长的优越条件,植物生长困难。
再次是植被遭破坏后,荒漠化效应会导致生态环境更加恶化,水分更加缺乏,气候更加干燥,植被恢复更加困难。
教材P26“活动”1、一些沿海低地国家的担心是有道理。
因为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大气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当森林被大量砍伐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会急剧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加强,气温不断升高。
两极的冰川在温度升高后融化,再加上海水受热膨胀,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的低地。
沿海低地国家会因此失去大量的国土。
2、思路:森林面积减少——大气CO2含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冰川两极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3、关键环节是砍伐森林使得森林面积减小。
解决途径:一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二是保护植被,植树造林。
教材P27“思考”1、雨林为当地降水提供50%的水汽来源,加快水循环的过程,增加水循环的水量,除海陆间循环外,内陆循环也很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