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荷塘月色_的修辞效果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佳句摘抄及评析

荷塘月色佳句摘抄及评析

荷塘月色佳句摘抄及评析《荷塘月色》是中国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经典散文。

这篇文章以其精致的文字描绘和独特的艺术感受,把读者带进了一片宁静而深沉的荷塘月色之中。

以下是我从《荷塘月色》中摘抄的一些佳句,以及我对这些句子的评析。

佳句一:“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评析:这个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荷叶的状态,那种出水很高的荷叶,就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既表现了荷叶的形状,也表达了荷叶在微风中的动态。

这个比喻不仅具有视觉效果,也具有动态效果,使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荷塘的景象。

佳句二:“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评析:这个句子用拟人的手法,将荷花赋予了人的情感,描绘了荷花在月光下的娇媚情态。

这种细腻的描绘方式,不仅使读者能够看到荷花的颜色和状态,更能够感受到荷花的生命力和活力。

佳句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评析:这个句子通过通感的手法,将香味转化为听觉感受,形象地描绘了微风中荷香的飘逸和悠远。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官体验,也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荷香的魅力。

佳句四:“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评析:这个句子用比喻的手法,将月光描绘成流水,形象地表达了月光的柔和和动态。

这个比喻不仅具有视觉效果,也具有动态效果,使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月光的魅力。

佳句五:“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句佳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上的光与影转化为听觉上的旋律和名曲。

这种转化不仅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光与影的和谐,而且也增加了整个句子的诗意和美感。

佳句六:“忽然从天一角落下来千百颗亮晶晶的珍珠,洒遍河面,熠熠生辉。

”这句佳句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将雨滴比作“千百颗亮晶晶的珍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雨滴从天而降、洒满河面的情景。

同时,“熠熠生辉”一词也强调了雨滴的光亮和美丽。

荷塘月色的修辞特点_《荷塘月色》中的修辞特点

荷塘月色的修辞特点_《荷塘月色》中的修辞特点

静悄、幽寂、模糊的气氛,切合了全文的基调。
剧烈的衬托:
以“垂头丧气〞的灯光来衬托月色的光明,以蝉声和蛙鼓来烘托四周
的安静,以夜赏荷塘月色所觉“自由〞“超脱〞来反衬自己内心的“不安
静、不自由、不超脱〞。通过对衬托物的描写来陪衬所要表现的事物,使
之显得更清晰、更鲜亮、更突出。
第3页共3页
例一: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方高楼上的时有时无,悠远奇妙的歌声〞来打比方,从而既增加了文章的
抓住了“叶子〞与“裙〞形态的相像。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韵的 韵味,又使读者产生了更全面更具体的认识。但这个句子并非是个单纯的
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妙、轻快、动感的联想。
第1页共3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艺术手法,把嗅觉和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 大大扩展了,其组合能力也强了,不仅可以作定语还可以作状语。
的形象,模拟了香和光时续时断,似有若无的形态,使难以描摹的感觉,
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富有艺术表现力,而且节奏鲜亮,韵律协调,富
通过另一种可感形象二具体化了。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 有音乐美。使得《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到达了如追求的“顺口〞、“顺
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心思缜密,细致,把触角延长到生活的微小处,这些细小的触发形成
这一段描写,将拟人与比方连用,把水面的白荷写得极为标致,给予 了跳动的思维,灵动的语言。恰当的、多样化地使用修辞手法,使语言既
白荷人的情态,“袅娜〞地开,花形美妙;“羞怯〞地打朵儿,文雅含苞 端庄、典雅,又清爽、脱俗。景美,情真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

朱自清荷塘月色修辞手法

朱自清荷塘月色修辞手法

1.朱自清荷塘月色修辞手法有哪些?
答: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四段中作者运用了三种修辞手法:一是“通感”.用“渺茫的歌声”来形容荷花的清香,是将听觉和嗅觉打通;用“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来形容光和影,则是将听觉和视觉打通;二是“比拟”.“袅娜”“羞涩”两词可以让我们想象荷花仪态万千娇羞不已的媚态;又如“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一句,既有叶如人般亲密无间,又有挤挤挨挨的动态效果;三是叠音词、双声叠韵词的大量运用,产生了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仅在文章第四段就有“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袅娜”、“粒粒”、“星星”、“缕缕”、“渺茫”、“密密”、“脉脉”等十一个叠音词.这样的写法构结了一幅淡雅恬静的“荷塘月色”图,在图中融进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抒写了他微妙难达的心绪,塑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荷塘月色》修辞艺术赏析

《荷塘月色》修辞艺术赏析

《荷塘月色》修辞艺术赏析广元市青川县凉水中学李兴芝《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历来传诵不衰,很早就被选入中学教材以及各种文学作品选编。

这篇散文如诗、如画、有情,在那诗情画意里,尽显一代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风格。

此文自发表以来,鉴赏评论之作颇多。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最值得我们去品味的就是:诗人不但以敏感的触觉去感受它,游目骋怀地去观察它,严变淄渑地品味它,而且用出神入化、高超娴熟的修辞技巧,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从修辞艺术这一角度对《荷塘月色》进行赏析,一方面,是为了学习,领悟他那种出神入化的处理技巧;更重要的,是深刻地领悟朱自清这一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孤独、迷惘和痛苦。

要把话说好,把文章写好,就得“根据题旨情趣精心选择语言材料,这就是修辞。

”①从修辞这一定义可以看出,要使用修辞技巧,在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时,必须根据“题旨情趣”,所谓题旨情趣,是指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交际环境。

首先,我们不管是说话,还是写文章,其目的都是要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

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神”,修辞艺术是“形”,“形”必须依附于“神”并为“神”服务。

其次,修辞手法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再者,对于一篇文章,其修辞手法的运用,受制于诞生该文的环境,环境包括当时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状态。

只有从这一点切入,才能准确地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才能更准确的体验在一九二七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之中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面临选择的彷徨、困惑,他们理想破灭的怅惘,灵魂的痛楚与感情的孤独。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时的“独语”——与其说是在观赏景物,不如说是在透视其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

在现实中,人被命定扮演某个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说的话;而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有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理想世界。

《荷塘月色》课文解析

《荷塘月色》课文解析

《荷塘月色》课文解析《荷塘月色》是一篇著名的课文,通过对湖畔的景色描写,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思考和感慨。

本文将对《荷塘月色》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经典之作。

一、背景介绍《荷塘月色》是清代作家林则徐的一篇散文,收录于《游微山湖感怀记》中。

文章以微山湖畔的荷塘为背景,通过描绘荷塘的美丽景色、水面上的月光倒影等元素,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内心感悟。

二、文学特点1. 描写细腻感人:作者通过精细入微的描写手法,将荷塘的美景展现得栩栩如生,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湖水的清凉和荷叶的凉爽。

2. 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在描写中透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岁月流逝的无奈,通过对荷塘的一种无法言喻的情感吐露,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波澜。

3. 叙事节奏平稳:整篇文章的叙述节奏平缓而稳定,没有出现突兀或生硬的表达,使读者能够在细致入微的描写中体味到湖光山色的美丽。

三、主题思想《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通过描绘荷塘湖水下的月光倒影和净水的悠然自得,表达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流逝的思考。

四、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1. 比喻手法:作者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来比喻人对自然美景的追求,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2. 拟人手法:通过将水草、鱼虾等自然景物拟人化,增强了对荷塘的描写,使其更具生动感。

3. 对比手法:作者通过对比湖光山色和日常生活的平凡,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讴歌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五、情感表达作者在《荷塘月色》中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通过对湖光山色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世界的宁静和思索。

六、文学价值和启示《荷塘月色》作为一篇经典散文,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内心世界的思考。

读者在欣赏这篇诗文时,能够感受到自然之美和人生的深远意义。

同时,也给予读者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追求内心宁静的思考。

七、结尾总结通过对《荷塘月色》的解析,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这篇经典散文的内涵和文学艺术特点。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段辨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文字中大量使用各种语法修辞,创作出一幅清新美丽的荷塘美景,本文将对该散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段进行剖析,具体从语言中运用到的叠词、比喻、通感、博喻、对比等手法来揭示这篇散文独具魅力的奥秘。

叠词的使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词来勾勒自然景物的线条与层次,通过这些叠字,仿佛就看到了景物的形貌,随着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幅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美好图画。

叠词的形态格式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叠音词又名重言,是把同一个字连接使用的修辞格。

使用非常普遍。

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

以《荷塘月色》为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态:式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式蓊蓊郁郁的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文中的荷塘,荷叶,树,青雾,月光,花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荷塘意象,“悄悄地”披大衫出去,又“轻轻地”推门回来,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闷,渴望挣脱压抑的束缚,获得自由的心胸,在走出门外看到荷塘美景时,又生怕这只是自已臆想的一场梦,舍不得打破这场景,于是轻手轻脚走回家中。

“曲曲折折”的荷塘体现了荷塘的宽阔,“田田的”叶子又体现了叶子的密度,“层层”的叶子说明了叶子之深。

形容词AA式的重叠一般用来表达强调、以及程度的加深,在句中可做状语和谓语。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说明了树的错落有致和茂密繁盛,同样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谓语等,也表程度的加深。

“粒粒”是量词的重叠,代表“每一”,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当运用过后能和谐文章的音律,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语言便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精妙绝伦的比喻《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他比喻的喻体,既有栩栩如生的人,也有形象逼真的物。

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那段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那段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那段修辞手法
啊,这荷塘月色真是美极了!曲曲折折的,看得人眼睛都花了。

就像小时候在老家,跟着爷爷走在那田间小路上,一路都是这种弯
弯绕绕,但每次都有新发现。

月亮挂在天上,就像个大明灯,照亮了整个荷塘。

那些荷叶啊,一片片挨在一起,就像是在开会。

微风吹过,它们就点点头,好像
是在跟我打招呼。

突然,我听到了什么声音?哦,原来是青蛙在叫。

它们好像在
唱歌,又好像在聊天。

远处的蟋蟀也加入了进来,好像在搞个小型
音乐会。

这荷塘真是有魔力啊,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感觉。

有时我觉得自
己就像那荷叶上的一滴水珠,随风摇摆,自由自在。

有时我又觉得
自己是那只青蛙,跟朋友们一起唱歌跳舞。

啊,不管怎么说,这荷塘就是我放松心情的好去处。

每次来都
能让我感到轻松自在,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这美景给吸走了。

真是
太好了!。

《荷塘月色》中的移觉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中的移觉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作家莫言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以描绘夏夜中的荷塘月色为主题,表现了青年文人对夏夜美景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这篇小说中,莫言运用了丰富的移觉修辞手法,使整个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以下,我将具体分析《荷塘月色》中的移觉修辞手法。

一、意境渲染在《荷塘月色》中,莫言通过对荷塘中的月色的描绘,运用了移觉修辞手法,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夏夜月色的美丽和宁静。

作者通过描绘荷叶的阴影和荷花的倩影,来渲染出荷塘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氛围。

这种意境渲染的手法,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感受到了夏夜月色的美妙。

二、心理投射在《荷塘月色》中,莫言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的描写,运用了心理投射的移觉修辞手法。

主人公在故事中对荷塘的美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情感,这种情感在整个故事情节中不断地表现出来。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情感体验,将自己对夏夜月色的热爱投射到读者心中,使读者也能够共享主人公的情感体验,增加了整个故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情感表达在《荷塘月色》中,莫言还通过对人物情感的描写,运用了情感表达的移觉修辞手法。

主人公在故事中通过和其他人物的交流,表现出对夏夜月色的不同情感体验,有的欣赏美景,有的沉醉其中,有的则表现出对美景的不屑和无趣。

这种情感的多样性,使整个故事情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作者通过这种情感表达的手法,也加深了读者对夏夜月色的认识和感受,增添了故事的艺术美感。

四、意义寓言在《荷塘月色》中,莫言通过对荷塘中的动植物的描写,运用了意义寓言的移觉修辞手法。

荷塘中的鱼、蛙、蜻蜓、蝴蝶等生物,不仅仅是景观,更是富有意义的象征。

作者通过对这些生物的描绘,融入了人生百味和道家哲学思想,使整个故事充满了哲理意味。

这种意义寓言的手法,使整个故事情节更加深刻,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五、环境氛围在《荷塘月色》中,莫言还通过对荷塘周围环境的描写,运用了环境氛围的移觉修辞手法。

在夜晚的荷塘中,不仅仅有荷叶的倩影和荷花的清影,还有微风拂过水面、虫鸣鸟啼等自然声音,这些环境氛围的描绘,使整个故事情节更加生动,读者仿佛能够听到水声悠悠,感受到微风的拂动,增添了夏夜月色的真实感和亲近感。

朱自清《春》和《荷塘月色》的比喻手法

朱自清《春》和《荷塘月色》的比喻手法

《春》这篇文章不记标点正文共634个字10个自然段30句话可是运用修辞格的句子多得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本文旨在通过对《春》一文中所运用到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引用等各种修辞格部分句子的分析探寻《春》一文所表现出的感情基调。

一、比喻的运用比喻是文学创作中一种常用的手法。

比喻是根据人们的联想抓住本质不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描写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

比喻由四个要素组成即本体、喻体、比喻词和相似点。

本体即是被描写的事物比喻词是连接本体和喻体的。

这类比喻词一般是“像”、“仿佛”、“好象”相似点即是本体和喻体所相似的地方。

比喻常用的有三种形式即明喻、暗喻、借喻。

运用比喻是为了使文章更生动形象。

由于它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性因而使文章更具有吸引力它能更好地打动和抒发人们的感情。

例如①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象眼睛象星星 2 还眨呀眨的。

②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

例①的描写给予鲜花以生动形象的精巧比喻。

“象眼睛”、“象星星”两个比喻在这句话中是比较有条理讲究顺序不能颠倒的。

首先把散在草丛里的遍地鲜花比作“眼睛”接着才是“星星”。

因为眼睛是人们心灵的一个窗口是获取外界信息的一个渠道而星星有一种可爱的情态包含其中虽然两者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而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

所以这种可爱的情态只有通过眼睛才能传达出来因此这里作者独具匠心巧妙地用了“眼睛”和“星星”作比达到一种以目传情的修辞效果不仅传达出遍地野花的一种娇柔可爱并且运用这种修辞使作者融情于景表达出作者对春的一种喜爱之情。

例②写春雨“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三个明喻构成连用组成了一个排比句。

用牛毛、花针、细丝作比写出了春雨细、密、柔的特点这种连喻抹浓了细雨蒙蒙的意境把春天所特有的景象——春雨写得栩栩如生含不尽喜爱、愉悦之情。

这种对春雨细腻、温柔的描写甚至含着作者无比的怜爱之情生怕一不小心被风一吹就断了或是消失了似的。

《荷塘月色》中的博喻

《荷塘月色》中的博喻

《荷塘⽉⾊》中的博喻
所谓博喻,简单⼀点说,即是指⽤⼏个喻体从不同⾓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个本体,⼜称为连⽐。

博喻具有⼀般⽐喻的修辞作⽤,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描绘,使事物⽣动、具体,给⼈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能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

更重要的是,博喻可以从不同⾓度或⼏个⽅⾯来形容、说明本体,使⽐喻更加丰富,使⼈对事物(本体)的认识更加全⾯。

在中国诗歌⾥,《诗经》每每有这种写法。

不过古诗词⾥最有名的博喻,恐怕当属贺铸《青⽟案》中“试问闲愁都⼏许?⼀川烟草,满城风絮,梅⼦黄时⾬” ,连⽤三种意象表现出愁思的⼴度、密度和长度,化抽象⽆形的情思为具体可见的形象,构思奇妙,堪称绝唱。

除了诗歌,佛教的经⽂⾥也常⽤到这⼀⼿法。

我印象最深的,是《⾦刚经》结尾处所⾔“⼀切有为法(指万事万相),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以“梦、幻、泡、影、露、电”这六种易⽣易灭之物,极⾔尘世的虚幻,发⼈深省。

《荷塘⽉⾊》中,朱⾃清先⽣⽤“正如⼀粒粒的明珠,⼜如碧天⾥的星星,⼜如刚出浴的美⼈”连⽐,尽写荷花之美。

其中,“明珠”、“星星”当是⽤来⽐“羞涩地打着朵⼉的”花⾻朵,⽽“刚出浴的美⼈”,则是形容那些“袅娜地开着的”花⼉了。

对这⼀博喻,历来⼤多数评者都取欣赏的态度。

不过,也有持异议的,⽐如,台湾著名的诗⼈余光中先⽣就批评“‘美⼈出浴’的意象尤其糟,简直令⼈联想到⽉份牌、⼴告画之类的俗艳场⾯;⾄于说⽩莲⼜像明珠,⼜像星,⼜像出浴的美⼈,则不但⼀物三喻,形象太杂,焦点不准,⽽且三种形象都太俗滥,得来似太轻易。

⽤喻草率,⼜不能发挥主题的含意,这样的譬喻只是⼀种装饰⽽已。

”对此,⾃然是见仁见智了。

荷塘月色456段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

荷塘月色456段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

荷塘月色456段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1、第四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原文节选: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2、第五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原文节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3、第六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原文节选: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扩展资料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修辞学分析荷塘月色

修辞学分析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

新的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编者正是按大纲要求把散文的阅读与欣赏安排在职业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本文是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

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全文运用的修辞手法具体有比喻:又可分为:明喻、喑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明喻比喻明喻有比喻词。

比喻明喻用“像”、“如”等比喻词。

例1:****像太阳。

(本体像喻体)。

以具体、浅湿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为喻体,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不熟悉的事或理,达到说得形象、生动、明白的目的。

例2:小女孩的脸蛋像个红苹果,红通通的。

其中“小女孩的脸蛋”是本体,“红苹果”是喻体,“红通通”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

喑喻喑喻(用“是”、“等于”、“成为”等比喻词)。

例:那里四周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借喻借喻(只有喻体,本体比喻词不出现)。

构成借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它是借中有喻,重点在“喻”。

例1:忘了和尚多了没水吃。

例2:“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风雨”代替\\\"革命形势\\\",是因为它和“革命形势”有相似点,所以是借喻。

博喻、复喻博喻:又名复喻,即运用多个不同的喻体来说明或描绘同一个本体。

这种比喻能够充分地描写事物的特征,形象地揭示事物多方面的内涵,又能大大地增强文章的气势。

荷塘月色第四段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荷塘月色第四段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荷塘月色》第四段中出现的修辞手法有:
对比:通过对比夜色和白天的差异,突出荷塘夜景的美丽。

拟人:对月亮、荷叶等进行拟人,使文中描述更加生动形象。

借代:借用“一片”、“一叶”等词语来代指整个荷塘的景象,让读者在简短的语言中感受到全景。

赋予意义:将荷叶与月光相比较,表达了作者对于荷塘夜色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从而营造出一种怡然自得、宁静祥和的氛围。

这些修辞手法共同作用,使文中描绘的荷塘月色更加生动、具体,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夜色中荷塘的宁静美丽。

同时,通过对荷叶、月亮等进行拟人和赋予意义,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敏感和深刻理解。

探究《荷塘月色》中的修辞手法与艺术效果 - 教案

探究《荷塘月色》中的修辞手法与艺术效果 - 教案

教案探究《荷塘月色》中的修辞手法与艺术效果教案一、引言1.1作品背景介绍1.1.1《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

1.1.2作品写于1927年,描绘了作者在一个夏夜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感。

1.1.3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荷塘月色的美丽和宁静。

1.1.4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1.2教学目的1.2.1帮助学生理解《荷塘月色》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1.2.2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1.2.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4通过作品学习,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1.3教学准备1.3.1学生需预习《荷塘月色》全文,熟悉内容。

1.3.2准备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和作者介绍。

1.3.3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音频、图片等。

1.3.4设计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问答等。

二、知识点讲解2.1修辞手法概述2.1.1修辞手法是作家用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和技巧。

2.1.2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2.1.3修辞手法能够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1.4不同的修辞手法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2.2《荷塘月色》中的修辞手法2.2.1比喻:作者通过比喻描绘荷塘月色的美丽,如“月光如流水一般”。

2.2.2拟人:作者赋予荷塘和月色以人的情感,如“荷塘里的荷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2.2.3排比:作者运用排比手法增强语言气势,如“这里有荷花,有荷叶,有荷香”。

2.2.4对偶:作者通过对偶手法展现荷塘的和谐美,如“月光下,荷花与荷叶相互映衬”。

2.3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2.3.1比喻使作品更加形象生动,增强了读者的感官体验。

2.3.2拟人使作品更具情感色彩,让读者产生共鸣。

2.3.3排比使作品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2.3.4对偶使作品结构对称,展现了荷塘的和谐美。

三、教学内容3.1文本阅读与分析3.1.1阅读全文,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荷塘月色》的修辞效果

《荷塘月色》的修辞效果

《荷塘月色》的修辞效果每每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笔者都会被作者笔下的荷塘美景所陶醉,也被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愁所倾倒,更被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所折服。

那准确生动的语言,贴切形象的比喻,仿佛是甘甜、醇香的美酒,越品味越觉得芳香四溢。

《荷塘月色》是篇情文并茂的美文。

朱先生十分注重语言的修辞效果,因而无论是篇章结构还是遣词造句,甚至是一个小小的动词都精推细敲,力求达到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

文章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颇”字轻重把握得很适度,同时也奠定了全文的基调——淡淡的哀愁。

而那通往荷塘的小路,“幽僻”“寂寞”“阴森森”,正好可以排解难以平静的激荡之情。

一个人“踱”着,悠闲、踌躇,似乎是忘情于景,使自己完全超脱出来——一个人在苍茫的月下,任凭思想感情的潮水随波流淌。

“我爱热闹,也爱冷清;爱群居,也爱独处”。

两对反义词组成的对偶句,恰巧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而又逃避现实的矛盾苦闷心情,我们从中仿佛看到了一个被压抑、被屈辱的形象。

古人常借酒浇愁,而作者却想远离尘嚣,抖落一身的烦恼,也扯下白天的假面具,偷得片刻逍遥和宁静,故而流露出一种少有的淡淡的喜悦——“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过渡句自然贴切,水到渠成地引导人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荷塘月色了。

作者真的忘情于景了,首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荷塘图”,力描其形,实富有神韵。

画卷由远而近慢慢展开,瞧,“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放眼望去,一张硕大无比的“地毯”翠盖满塘。

高出水面的荷叶,亭亭玉立,似“舞女的裙”,飘逸、舒展。

为数不多的荷花错落有致,“零星地点缀着”,给人一种万绿丛中一点“白”的感觉。

开着的,婀娜多姿;含苞待放的,也楚楚动人。

拟人描写细腻逼真,又一连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在夜色中光彩照人,与月色增辉,更有绝笔“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本来诉诸嗅觉,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段辨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文字中大量使用各种语法修辞,创作出一幅清新美丽的荷塘美景,本文将对该散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段进行剖析,具体从语言中运用到的叠词、比喻、通感、博喻、对比等手法来揭示这篇散文独具魅力的奥秘。

叠词的使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词来勾勒自然景物的线条与层次,通过这些叠字,仿佛就看到了景物的形貌,随着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幅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美好图画。

叠词的形态格式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叠音词又名重言,是把同一个字连接使用的修辞格。

使用非常普遍。

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

以《荷塘月色》为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态:2。

ABB式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3.AABB式蓊蓊郁郁的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文中的荷塘,荷叶,树,青雾,月光,花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荷塘意象,“悄悄地”披大衫出去,又“轻轻地”推门回来,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闷,渴望挣脱压抑的束缚,获得自由的心胸,在走出门外看到荷塘美景时,又生怕这只是自已臆想的一场梦,舍不得打破这场景,于是轻手轻脚走回家中。

“曲曲折折”的荷塘体现了荷塘的宽阔,“田田的”叶子又体现了叶子的密度,“层层”的叶子说明了叶子之深。

形容词AA式的重叠一般用来表达强调、以及程度的加深,在句中可做状语和谓语.“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说明了树的错落有致和茂密繁盛,同样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谓语等,也表程度的加深。

“粒粒"是量词的重叠,代表“每一”,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当运用过后能和谐文章的音律,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语言便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精妙绝伦的比喻《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他比喻的喻体,既有栩栩如生的人,也有形象逼真的物。

荷塘月色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夜深人静,笼罩着整座城市的郁郁寡欢。

这一抹朦胧的月色像是一抹美丽的温柔,像温柔的母亲,对孩子一样以柔情似水来凝聚人们的心弦。

一抹月色落在波光粼粼的荷塘上,波光照耀着那一片温柔无言的水面,也惹起我一股温暖的感慨,波痕轻拂着我的心灵,此刻我的心沉浸在这一抹温暖的月光中。

月色映照着湖中垂杨,模糊的轮廓尽显婉转柔美,所有的声音被淹没,唯有这股清新淡雅的月色,浸润出一股深远沉静的氛围。

空气中弥漫着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幽香,发出醉人的香味,月色充斥着这种醉人的气息,宛如一抹透得明亮如白昼的暗香,让人回想起深深的记忆。

此刻,我乘着月色漫舞的清风,隔着那滚滚墨绿的荷塘,望着夜深前的月牙,沉浸在那一片梦幻般的荷塘,心底泛起一股淡淡的柔情,仿佛一切过去的一切都将消失,只有静谧梦幻的月夜,似乎把事情包围起来,令人抚以恬静。

荷塘月色下,荷叶静默,梦也空灵,更有所有的一切,在这里都是如此的平静美好。

夜色低沉,我的心也如月色般的温柔,沉静的细雨也把一切都映衬的灿烂,让人沉浸在这一抹璀璨的月色,如这湖水般柔软,如这淡月般美丽。

我的心被这一抹月色照亮,感觉无言诉说,夜深人静,月色明澈,缓缓流动着温馨的柔情,感受着它无与伦比的声音。

月色中,流淌着平静和宁静,这里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皎洁的月光将这片湖水照亮了,使我的心像荷塘一样澄净。

美丽像一张白纸,无任何污染,只有清新淡雅。

《荷塘月色》修辞分析

《荷塘月色》修辞分析

《荷塘月色》修辞分析朱自清先生曾经自信地说:“他有一种神奇的本领,就是能从最寻常的事物中发现和创造令人‘惊异’的美。

”首先看到题目:“荷塘月色”,时间、地点一目了然,其实就是写了作者在晚上出门荷塘散步遇到的一片写景散文。

自1927 年7 月作者创作出这篇文章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时间,可为何至今仍被认可为一篇经典写景美文,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篇目。

而无论是题目中的荷塘、月色这两项景物以及文章中涉及到的景物都是我们目所能及的,十分平凡的景物,从这些大家都见过的景物中创造出“美”,还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荷塘月色》的成功之处除了作者对荷塘景色和自我情感关系的良好把握外,我认为文章中的写景能力也不可忽视。

所以在《荷塘月色》教学过程中,应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讲述语言特色,以及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描摹景物,达到了什么样的景物描述效果,然后第二课时将重点放在根据景物效果,细品作者的情感和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这样情、景才能兼顾。

如果撇开情感的融入和发挥,单纯的看《荷塘月色》中作者究竟是如何写景,使“寻常的事物中发现和创造了令人惊异的美”呢?这主要体现在作者在写景中的叙述优势和语言优势上。

1 从叙述优势上看朱自清先生设计这篇散文富有结构性,具有层层递进的,由大到小钻的很深的特点。

《荷塘月色》中第一层结构是作者夜游荷塘的路线,即“家———去荷塘———游荷塘———家”这样一个“环型”的结构,其中作者侧重的描写了第三个阶段“游荷塘”,即文中的四、五、六自然段,这三个自然段也是集中描写景物的部分,作者在这里给我们描绘了三幅图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和荷塘四周。

在这三幅图中,第一幅中,作者首先用附视的视角,从叶子展开,继而写叶子间的白花,白花写到香味,最后写微风过处看到了叶子下的流水,这样一幅围绕着叶子有静有动、动静结合的立体画面。

第二幅中,作者以月光为中心,月光照到荷塘里的叶子和荷花的明,月光照到灌木和杨柳的影子的暗和这一明一暗的光影组合。

从《荷塘月色》探析修辞之美

从《荷塘月色》探析修辞之美

的传统 分类 之一 , 与“ 消极修辞” 相对 , 指从积极方 面进行 的修 地打着朵 儿的……又如 出浴 的美人 ” 。此几句都 用 比喻 、 拟人 辞 。它 多跟形象 思维及 情感 体验 相联 系 , 追 求 语言 表达 的形 的修 辞法 , 句式搭 配相 同 , 具有一种平 衡感 , 读起来 琅琅上 口。
在这 一个片断 中 , 对 花 香 的描 写 最 富 变 化 性 。 用 通 感 达
通 过一系列的修辞手段来建造起一个 独立 完整 、 具 体生动 、 既 到从 味觉 到听觉的变化 , 仅 仅用 “ 缕缕 ” 来 描述 花香太 过于单
调, 朱 自清先 生 准确 地运 用 通感 修 辞法 , 就使 得 句子 生 动形
和“ 积极 修辞” 两大类 。消极修辞 又叫 “ 一般修辞 ” 或“ 规 范修 的明珠 , 又如 碧天里的星星 , 又如刚 出浴的美人 。
辞” 。修辞的传统分类之一 , 与“ 积极 修辞 ” 相对, 指 从 消极方
语 言的均衡美表现在词语 的选择 上。此段 中“ 曲曲折 折”
面进行 的修 辞 , 它 多跟抽象 思维相联系 , 追求语 言表达 的精确 “ 田田…‘ 亭亭 …‘ 层层” , 词性 相 近 , 给人 一 种整 齐 、 调 理 的感 性 和规 范性 。积极修辞又叫“ 特 殊修 辞” 或“ 艺术修辞” 。修辞 觉 。当然 , 句式 的搭配也不 能忽视 , “ 有袅娜地开 着的 , 有羞涩
极修辞往往 相互 渗透 , “ 你 中有我 ” , “ 我 中有你 ” 。所 以对 于 调 、 枯燥 ; 只有 在追求均衡的 同时 , 大胆探 索语言 的变化美 , 才
修 辞主要体现 了哪种修辞 , 不能妄下定论 。 有可 能获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 ( 2 ) 微风过处 , 送来 缕缕 清香 , 仿佛远 处高 楼上 渺茫 的歌

《荷塘月色》歌词赏析

《荷塘月色》歌词赏析

歌词中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形神兼具,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这一点和朱自清地《荷塘月色》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时光缓缓流淌”这是以缓缓流水比喻“时光”;“我像只鱼儿在你地荷塘”这是拟物,把女子比拟成嬉游荷塘地小鱼;“荷塘你慢慢”唱、“月光你慢慢”听,运用了拟人地手法,将哗哗流淌地荷塘说成是“唱歌”,宁谧皎洁地月光成了静“听”地知音.其中,“弹一首小荷淡淡地香,丽地琴音就落在我身旁”运用了通感地手法,将听觉诉之于嗅觉,“小荷淡淡地香”写尽琴音地缥缈、悠扬和美妙动听.歌词在虚实关系地处理上也是十分有特色地.“谁为我添一件梦地衣裳”,梦境本是虚无缥缈地,但作者把它说成可添可著地“衣裳”.“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心灵可有窗户?“谁采下那一朵昨日地忧伤”,忧伤是人地内心情感,怎能如实物般让人采撷?……这些都是化虚为实,就是作者将主观性很强地思想、心绪、情感等外化为具体形象地客观事物,变无形为有形.不仅如此,作者还结合景物来表达情思,在景物描写中,寄托自己内心情感.宋代范晞文《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整首歌写“迷人地星光”、“淡淡地月光”下,“微微荡漾”地荷塘上弥漫着荷花地芬芳,还有若有若无地琴音、翩翩飞舞地萤火虫……作者通过描绘月下荷塘地静谧美好,传达出人景和谐、人与人之间多情地意蕴.歌词营造地意境幽美脱俗,这得益于作者选取地具有审美特质地典型意象.词作中用“月”来寄托相思地深情,同时它又是情感高洁地象征;“淡淡月光”、“梦”这类意象,给全词披上了一层朦胧色调;意象“莲”有着一种“出污泥而不染”地纯洁,又因与怜爱地“怜”谐音而多用来表达爱情;“鱼儿”这一意象地选取也是颇具匠心地,在乐府诗中,“鱼”是一个有着丰富内蕴地意象,这里取其是爱情婚姻地象征,传达了“我”对幸福生活地向往.另外,《荷塘月色》还有明显地化用古诗词地痕迹.开篇“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就是源于《论语·子罕》中将流水比喻成时光地创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以及古典诗词中“抽刀断水”地启发;“等你宛在水中央”则是对《诗经·蒹葭》里诗句地直接借用——“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由此看来,学生在写作散文时要学会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学会恰当地处理虚和实地关系;善于化景物为情思,从景物中写出自己地感情来;或者能够将心绪、情感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这样有虚有实、虚实结合,景物描写不单调、不刻板,情感抒发不苍白、不生硬,文章自然也就形散而神聚、优美而又有神韵了.若能在行文过程中恰到好处、巧妙地化用古诗句,那就无异于为作品锦上添花了.荷塘月色凤凰传奇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弹一首小荷淡淡地香美丽地琴音就落在我身旁萤火虫点亮夜地星光谁为我添一件梦地衣裳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谁采下那一朵昨日地忧伤我像只鱼儿在你地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萤火虫点亮夜地星光谁为我添一件梦地衣裳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谁采下那一朵昨日地忧伤我像只鱼儿在你地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那时年轻地你和你水中地模样依然不变地仰望漫天迷人地星光谁能走进你地心房采下一朵莲是那夜地芬芳还是你地发香荷塘呀荷塘你慢慢慢慢唱哟月光呀月光你慢慢慢慢听哟鱼儿呀鱼儿你慢慢慢慢游哟淡淡地淡淡地淡淡地月光流行歌词与作文教学探究《语文教学与研究》年期在中学语文教学地实践中,作文教学是至关重要地一环,不论是从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来说,还是从考试中作文所占地比值考虑,写作教学都不容忽视.而根据笔者多年地教学经验,不少学生对现有地作文教学现状深感不满:老师按照教参从叙述人称、表达方式、描写策略等方面归纳地所谓“良计”,对学生们来说已经毫无吸引力了.学生疲于应付,老师也无法通过写作训练来收获较好地教学效果.基于此,笔者认为不妨转变一下思路,从学生们喜欢地流行歌词中寻找写作教学地素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兴趣,引导他们从自身喜闻乐见地歌词中学习写作地技巧,并在日后地习作练习中加以运用和巩固,这样必定能够提高学生地写作能力.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地教学实践,具体谈谈流行歌词融入中学生作文写作教学地途径.首先,教师要善于发掘流行歌词中地“炼字”典型,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准确、生动地使用动词.中国古代诗歌有注重炼字地传统,如宋代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地“绿”字,就经过了“到”、“过”、“入”、“满”等锤炼,最终定位“绿”.“绿”字写出了春风地活力与激情,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生命地气息.我发现,在流行歌曲地歌词中,同样也有十分突出地例证.如方文山地《发如雪》歌词中“你发如雪纷飞了眼泪”一句,词作者方文山改变了“纷飞”形容词地词性,活用为动词,属于形容词地意动用法,将眼泪流下地状态刻画得真实而细腻.此外,方文山地词作《青花瓷》“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中,一个“惹”字形象而生动地写出了“芭蕉”与“骤雨”、“门环”与“铜绿”之间地微妙关系,堪称典型.用好了动词,可以使自己地文章增色不少.在后来地作文训练中,我惊喜地发现班上一位同学写夕阳西下时地妙句:“众鸟高飞,衔走了暮色地天空”,“衔走”一词让我感觉到鸟儿在天空自由飞舞地姿态,非常形象而生动.其次,教师可积极发现流行歌词中场景营造地句子,并将意境诉诸于画面,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了解和把握词作者写作地方式和技巧.其实,在许多中国风歌曲中,都比较注重画面地营造,如周杰伦地《东风破》《菊花台》《烟花易冷》,王力宏地《心中地日月》《在梅边》《花田错》,许嵩地《清明雨上》《南山忆》《断桥残雪》,胡彦斌地《诀别诗》《潇湘雨》,等等.在一次描写训练中,我特意选择了两幅图片,一幅以静谧地村庄为背景,一个人静静站立于村头吹着牧笛,我适时播放了背景音乐——周杰伦地《烟花易冷》,同学们听了很有感慨.另一幅图以琥珀色地月亮为背景,没有人物,播放地歌曲是王力宏地《花田错》,我要求同学们通过想象填充画面内容.在教学中,我归纳出流行歌词中营造画面地常用途径:古典意象和人物情绪地融合.这次课受到了同学们地一致好评,同学们表示在今后地写作中也会尝试着像歌词中通过意象地经营来描写具体地场景.没过多久,语文课代表让我帮忙看看她地习作,她写了一首名为《春雨》地小诗:“雨水从青绿色地梦中碎裂沿屋檐落成一只只归巢地春燕.”诗歌通过雨水从屋顶滴落下来地场景,将雨水转化成归巢地春燕,写得非常奇特.再次,教师还可通过阐发流行歌词中一些较好作品地主题,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树立批判地意识.比如,在讲述作文立意时,我选取了汪峰地《存在》和许嵩地《微博控》这两首歌词,阐发其主旨.汪峰地《存在》深刻地反思了我们在当代生活中地生存状态,批判自我,剖析自我;而许嵩地《微博控》批判了一种现象:在享受物质文明带来地成果时,我们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对工具地某种依赖,甚至被这些高科技产品奴役,沦为它们谦卑地奴仆.在解析这两首歌词时,我着重强调了词作者立意地高度与深度,通过我细致地讲析,学生们明白了在作文立意时应该思考地问题,有利于他们批判地意识地养成,这对于学生地写作和今后地成长都十分重要.流行歌词可以与中学作文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不论是炼字,还是画面地营造,或是文章地立意,流行歌词拥有着通俗性、普遍性、易接受等优势.我坚信,只要将流行歌词适时巧妙地引入作文教学中,我们地课堂必然能焕发出新地气息,学生地写作兴趣也可以得到有效地激发,写作能力也必定能够得以提高.曾赛珍,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责任编校:汪丽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 辞 效
的美酒, 越品 味越觉得芳香 四溢。 《荷塘月 色》 是篇情文 并茂的美文。 朱先生十分注 重语言的修辞

效果, 因而无 论是篇章结构 还是遣词造
句, 甚至是一个小小的动词都精推细敲,
力求达到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
文章开头一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
静”,“颇”字轻重把握得很适度,同时也奠
定了全文的基调— ——淡淡的哀愁。 而那通
游历已毕, 文章似乎应该就此罢笔 了。 但蝉鸣蛙叫,搅扰了缥缈的梦幻, 由 眼前的荷塘自然联想到昔日江南采莲之 事。 采莲人的欢快, 莲花的窈窕,莲子的 丰硕,“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一段看 似多余之笔,却是作者始终郁郁寡欢“心 里颇不宁静”的真正缘故。 到此,文章前后 语意衔接。 最后又进一步使篇章首尾照 应,结构完整。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 的门前……”
融融的月光,淡淡的云,恰恰与作者 淡淡的哀愁相默契。 所以,自以为“恰到了 好处”,就连丛生的灌木在月下“参差的斑 驳的黑影”和婆娑的杨柳也看作“画在荷
叶上”的“倩影”。 以影凸物,以物显影,使 月下景物顿生立体感。 这光和影的组合、 明与暗的变化是那样的优美、和谐,简直 是凝固的音乐,可与“梵婀玲上奏着的名 曲”旋律相媲美。 流动的光波,本是无声 的,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视觉兼 听觉的感受。 再次使用通感,将人们带到 了一个遥远的、缥缈的世界,去聆听那来 自远方的歌。 这里,耳朵听见了色彩,眼睛 看到了声音,树影奏出了乐曲,真是奇语 神话。
往 荷 塘 的 小 路 ,“幽 僻 ”“寂 寞 ” “ 阴 森 森 ”,
正好可以排解难以平静的激荡之情。 一个
人“踱”着,悠闲、踌躇,似乎是忘情于景,
使 自 己 完 全 超 脱 出 来 — ——一 个 人 在 苍 茫
的月下, 任凭思想感情的潮水随波流淌。
“我爱热闹, 也爱冷清; 爱群居, 也爱独
处”。 两对反义词组成的对偶句,恰巧表现
一起去观赏荷塘月色了。
作者真的忘情于景了,首先展现在我
们 眼 前 的 是 一 幅 “ 荷 塘 图 ”, 力 描 其 形 , 实
富有神韵。 画卷由远而近慢慢展开, 瞧,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
叶子”,放眼望去,一张硕大无比的“地毯” 翠盖满塘。 高出水面的荷叶,亭亭玉立,似 “舞女的裙”,飘逸、舒展。 为数不多的荷花 错落有致,“零星地点缀着”, 给人一种万 绿丛中一点“白”的感觉。 开着的,婀娜多 姿;含苞待放的,也楚楚动人。 拟人描写细 腻逼真, 又一连把荷花比作 “明珠”“星 星 ”,在 夜 色 中 光 彩 照 人 , 与 月 色 增 辉 , 更 有绝笔“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 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花香本来诉 诸嗅觉, 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 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 本是无声的, 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嗅觉兼听觉 的感受。 照理说,香味和歌声没有什么相 通之处,但作者却运用了古典诗歌中常有 的“通感”的艺术手法,把嗅觉转化为听觉 的形象,模拟了香味时断时续、似有若无 的形态,使难以描摹的感觉,通过另一种 可感形象而具体化了。 这种出神入化的艺 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 的。 丰富的想象,敏锐的感觉,显示了作者 驾驭语言的深厚功力。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是一篇人人耳熟能详的佳作,语言如出水 芙蓉,清丽淡雅;如风行水上,自然流畅。 体现了朱自清先生对语言的提炼炉火纯 青,对语言的驾驭得心应手。 读后,我们可 感到一种心灵的净化,语言的陶冶。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编校:郑 艳
178
了作者热爱生活而又逃避现实的矛盾苦
பைடு நூலகம்
闷心情, 我们从中仿佛看到了一个被压
抑、被屈辱的形象。 古人常借酒浇愁,而作
者却想远离尘嚣,抖落一身的烦恼,也扯
下白天的假面具, 偷得片刻逍遥和宁静,
故 而 流 露 出 一 种 少 有 的 淡 淡 的 喜 悦— ——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过渡
句自然贴切,水到渠成地引导人们和作者
画卷上出现了荷塘月色的背景。 背景 却用疏笔写意, 写作者对景物群体的印 象、感受。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 低都是树”, 重叠的形容词渲染了树木的 郁郁葱葱。 作者的确忘情于景,暂时丢掉 了一切烦恼,但是挥之不去、化解不开的 仍然是郁情。 “重重围住”荷塘的树,如同 禁锢作者的现实世界,让人窒息、让人感 到压抑。 那从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 “没 精 打 采 的 , 是 渴 睡 人 的 眼 ”, 是 作 者 消 沉、灰色心境的写照。 比喻、拟人、短句、叠 音词错落有致,使文章在内容上、结构布 局上更加优美。 一切死寂的如沉睡一般, “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 带来了几分喧 嚣,但又不愿与之苟合。 “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一丝心灰意冷、看破尘世 的悲凉透了出来。 这其中有朱先生这样善 良正直的知识分子迷惘、 悒郁的苦闷,更 多的是作者出污泥而不染的秉性,不与世 俗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 我明白了,这正 是朱先生钟情于荷花,徘徊于荷塘的最好 注解。
古人多有写月的佳句,却很少有描画 变化莫测、难以把握的月光的名言。 而朱 先生却以物写光,重在绘影。 首先把月光 喻为“流水”“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 上”。 用“泻”而不用“照”,是因为“泻”能写 尽月光似锦似缎、光滑细腻的柔美,又能 表现月光毫不保留地把自己全部的光倾 洒下来的气势和动感,这悄无声息的月光 变成可以用来细细触摸的流水,让人慢慢 把玩。 紧接着作者妙笔生花,又为我们描 绘了一幅“月光图”。 在融融的月光下,“薄 薄的青雾浮在”水面上,轻而不散,弥漫飘 动,使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 有了雾,叶 子和花在月光下自然不会太清晰,“仿佛 在牛乳中洗过一样”洁白、新鲜、柔和;“又 像笼着轻纱的梦”朦胧、神秘、飘逸。 “浮、 泻、笼”一连串动词的使用,把人引到一个 忘我的境界,完全融化于画中了。 这哪里 是在写雾、写花和叶,这分明仍然是在写 光。 朱先生是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动静交 织,赋予这一景一物以生命,用雾的朦胧, 花叶的润泽, 如梦的幻觉反衬月光的柔 和、恬淡、朦胧。 这景充满诗情画意,这手 法妙不可言,怎能不令人陶醉,不使人折 服呢?
文学自由谈
XINWEN AIHAOZHE 2009·7(下半月)
︽ 荷
每每读到 朱自清先生的 《 荷 塘 月 色 》, 笔者都会被作 者笔下的荷塘

美景所陶醉, 也被渗透于字
月 色

里行间的淡淡 的哀愁所倾 倒, 更被作者 深厚的语言功 底所折服。 那
︾王 雅
的丽
准确生动的语 言, 贴切形象 的比喻, 仿佛 是甘甜、 醇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