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鲁迅作品研究述略
鲁迅作品研究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指的是金星。 中国古代称 之为“太白金星”、“太白”、“启明”。八大行 星之一,它有时是晨星,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 被称为“启明”;有时是昏星,黄昏后出现在西方 天空,被称为“长庚”。 夜空中金星亮度仅次于月 球,排第二,金星要在日出稍前或者日落稍后才能 达到亮度最大。它有时清晨出现在东方天空,被称 为“启明”;傍晚处于天空的西侧。
讲故事和听故事
【关于主题】
从前有个年轻人费得里哥,他倾家荡产地向一位已婚 妇女蒙娜.乔凡娜求爱。遭到拒绝后,他落魄到了生活窘 困的境地,他从前所有的财产仅剩下一只爱鹰在身边。 那个妇女的丈夫死去了。她的儿子渐渐爱上了费得里哥 的那只鹰,以致身患重病,他要蒙娜把那只鹰弄来安慰 他。她被迫到费得里哥那儿去要那只鹰。费得里哥为她 的来访激动得不知所措,决心尽管自己贫困也要好好款 待她。但是他的餐柜空空如也,因此他宰了那只鹰来招 待她,他们发现彼此间闹了个误会,那位母亲只好空手 回到孩子身边,孩子随即死了。但是丧子的寡妇被费得 里哥奉献爱鹰的慷慨行为所打动,选择了他作为自己的 第二个丈夫。(选自《十日谈》)
【鲁迅作品研究】分类方法三 1.“五四”前鲁迅作品研究; 2.“五四”后鲁迅作品研究。
其它
【我们的坐标】 鲁迅小说
1.鲁迅小说要讲什么? 2.他是怎么讲的? 3.他的小说在小说史中有地位?
“小说会杀人吗?”
文学到道德重建能起作用吗?换句话说,文学 能阻止杀人吗?我想起了布罗茨基的一个精彩说 法:“与一个没读过狄更斯的人相比,一个读过 狄更斯的人更难因为任何一种思想学说面向自己 的同类开枪。”为何狄更斯的作品或者更为广阔 的文学会具有如此功能呢?布罗茨基坚信:“文 学是人的辨别力之最伟大的导师,它无疑比任何 教义都更伟大,如果妨碍文学的自然存在,阻碍 人们从文学中获得教益的能力,那么,社会便会 削弱其潜力,减缓其进化步伐,最终也许会使其 结构面临危险。”
2009年鲁迅研究综述(上)
2 1 年第5 00 期
2 0年鲁迅研究综述 ( ) 09 上
崔云 伟 刘增 人
( . 东艺术 学院 艺术文化 学院 , 东 济南 20 1 ; 1山 山 50 4 2青 岛大学・ . 北京鲁迅博物馆 : 鲁迅研究中心, 山东 青岛 267 ) 60 1
摘 要 :09 鲁迅 研 究呈现 出异彩 纷呈 、 意 不断 的局 面。本 年度 《 20 年 创 呐喊 》 究有 关的 文章 , 研 主要 集 中在 《 Q 阿
向是 “ 负”的 , 即批 判 的 、 否定 的 。在鲁迅 的一 系列
了鲁迅 与 众 不 同的婚 恋 观念 , 烈 暗 示 了鲁 迅 思 强
文本中始终存在着一个精英 式的 “ 个人” 与愚庸 式的 “ 众数” 相互对立的模式。考量阿 Q在其 中
的位 置 , Q既 不 属 于 精 英式 的 “ 人”之 列 , 阿 个 也
与去 年相 比较 ,0 9 的鲁迅 研 究持 续前 进 , 20 年
一
一
பைடு நூலகம்个剩余 物 , 一个鬼影。但正是这 种剩余物最淋
出现了许多热点和亮点 。作为鲁迅研究历程中的 个环 节 , 价 值与 意义 是 自不待 言 的 。 其
一
漓 尽 致地 把 它所 赖 以存 在 的系 统 的弊病 揭 示 了 出 来 。在 叙 事 学 意 义 上 , Q是 鲁 迅 这 个程 序 员 植 阿
入到 “ 未庄 ”这 个 小世 界 和 “ 统 ”这个 大 世界 里 传
、
鲁迅 作 品研 究
1《 、呐喊 》《 、彷徨 》 研究 与《 呐喊》 研究有关 的文章 , 主要集 中在 《 阿 Q正传 》《 乡 》 、故 。 本年度 《 Q正传 》 阿 研究 出现二篇 重量级论 文: 张旭 东 的 《中国现代 主义 起 源 的 “ ” “ 名 言”之 辩 : 读 ( Q正 传 > …和俞兆 平 的 《 重 阿 》 越界 的庸 众
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综合叙述作文:鲁迅作品的研究
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综合叙述作文:鲁迅作品的研究在对鲁迅作品的研究中,《呐喊》和《彷徨》仍然是被关注的热点。
这些小说曾被广泛、深入地研究了几十年,现在一般地解读其艺术内涵也许并不困难,重要的在于有所发现。
胡尹强的《破毁铁屋子的希望——〈呐喊〉、〈彷徨〉新论》发现,《呐喊》、《彷徨》的二十来篇作品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系列小说,它们相互补充、相互阐释,从不同侧面表现了铁屋子意象所隐喻的丰富底蕴——鲁迅对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宏观把握和感悟。
作者以铁屋子意象统摄全书,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鲁迅对现代中国人的存在命运与状态的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
李靖国的《〈狂人日记〉重探》发现,狂人形象的反封建并不具备彻底性与不妥协性,但这丝毫不降低作品的思想价值。
恰恰相反,鲁迅的忧愤深广,正是通过一个清醒深刻的思想者被封建宗法制度强行剥夺自由思想独立人格而致“狂”,进而刻画了传统势力和礼教连“迫害妄想”症患者病发时的种种表现都不容许存在。
最后,封建宗法制度与传统文化系统居然将“狂人”治“愈”,将反封建者驯服为其忠实的维护者与奴才,以此揭示封建主义“吃人”的凶残、虚伪与“高明”,从而警示改革者必须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具备坚强的心理素质。
日本学者丸尾常喜的《“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发现,鲁迅小说中有一个“鬼”的形象系列:传统文化“鬼”、民间民俗“鬼”、国民性弊端“鬼”、自身意识到的“鬼”,在这些“鬼”的意象中,《呐喊》和《彷徨》显示出独特的文化批判价值。
王冰的《鲁迅作品中生命群像的存在主义哲学色彩》以存在主义哲学观点,发现鲁迅作品中有一个“佯狂”、“向死而生”的生命群像。
曹书文的《论鲁迅小说创作的家族意蕴》发现,鲁迅也是中国现代家族小说的创始人,《呐喊》和《彷徨》对女性命运与精神悲剧的关注,对封建家庭叛逆知识分子形象的成功塑造,为我国现代家族小说不断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缪军荣的《永远的地狱——论祥林嫂之死》发现,祥林嫂之死的原因其一是旧礼教各条律之间的内在矛盾,是族权与夫权之间的相悖;其二是愚昧大众“看客”的凶眼,通过“心理暗示”的作用使祥林嫂产生犯罪之感、自我心灵折磨以致跨入地狱之门。
文献综述-鲁迅小说国民性研究综述
题目:鲁迅小说国民性研究综述学生姓名:***学号:************班级: 汉语言0901班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2011 年10 月鲁迅小说国民性研究综述摘要作为一名封建斗士,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比较热门的话题。
上个世纪以来,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鲁迅笔下的国民性进行研究,试图从中发掘出国民性内在的深刻性,并指出其对当代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学界就鲁迅小说中国民性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归纳,并试图从中找寻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为今后的进一步探究提供方向。
关键词:鲁迅小说;国民性;类型;当代性;综述鲁迅的小说创作以具有时代精神的思想主题和新形式的创造,启发、引导人们认识自身处境,深刻地剖析、反思国民性的缺陷,以求国民人格与民族精神趋向完善。
这种切合民族和时代需要的小说一问世就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
一、鲁迅小说国民性研究的产生与发展“国民性”一词是西方的舶来品,最初是由梁启超提出了系列改造国民性的设想,并主要集中在“开民智”和“新民”上。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鲁迅的国民性思想的研究与探讨一直相当重视:关于国民性的定位问题,陈鸣树认为:在研究鲁迅国民性问题的思想时,首先要确定国民性的实质是什么。
国民性就是民族性,它是一个大于阶级性的概念。
是指不同阶级处于同一民族因而形成的某些思想行为、风俗习惯、心理素质、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共同的东西。
[1]王瑶先生在纪念鲁迅诞生100周年大会时发表专文《谈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中进一步阐明:所谓改造国民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揭露和批判国民性的弱点,一方面是肯定和发扬国民性的某些优点,虽然他对国民性问题认识的深度和侧重点前后期有所不同,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无论前期或后期都是存在的。
[2]20世纪初到3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国民性研究的重点在“立人”,即重塑和培养具有现代人格素质的中国人问题。
据许寿裳回忆说,鲁迅首先提出“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这不但是反对封建主义的压迫,而且还具有反对人性异化的意义,体现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立人”的思想。
鲁迅小说的研究
鲁迅小说研究作业班级:2010级姓名:李耀妮一、解释题1、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这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2:《彷徨》:《彷徨》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
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
《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
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
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迫害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所患的病是“迫害狂”,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其突出的症状是病患者处于一种反应性妄想之中,对于周围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征引起多疑性反应:或怀疑有人害他,或怀疑有人侮辱他。
从“日记”的内容来看,狂人是受封建势力迫害而致病,但已开始觉醒的反封建战士。
4、“从来如此,便对么?”:“从来如此,便对么?”这是鲁迅在《狂人日记》这篇小说中借主人公狂人之口,所表达的审视历史和反叛传统的心声。
在《狂人日记》小说本文的语境及其创作的社会时代语境下,“从来如此,便对么?”这一反问句传达的更多的是一种对传统、习惯、流俗等等的质疑、否定、批判、变革的意识。
5、“狮子似的的凶心,兔子的懦弱,狐狸的狡猾”指把人比喻成狮子一样凶狠,肉食动物,残忍,或比喻成像兔子这样的素食主义者一样胆小,看到狮子这样的凶狠动物就胆怯,又或者比喻成像狐狸一样的狡猾,因为狐狸会狐假虎威。
6、“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答:说明孔乙己生活非常贫困落魄,却还死要面子,穿一件破旧不堪的长衫,摆读书人的架子,说明了他的迂腐和旧日的封建思想对他的毒害。
2009年鲁迅研究综述(下)
鲁迅与存在主义、 鲁迅与 自由主义、 鲁迅与地域文化、 原鲁迅、 鲁迅与张爱玲 比较等 ; 鲁迅教学研究也是本年度鲁迅 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 以关于 “ 当代 中学生和鲁迅” 的状 况调查和关于中学语文教材减少鲁迅作品篇 目的讨论最为引 人注 目; 鲁迅与学术研究集中体现为 《 中国小说史略》 的微观和宏观研究; 资料研 究亦是鲁迅研究中的重要一环 。
放弃 了对 于此文 的阅读 。 3 长 期来对 于 鲁迅 过 于政 治化 的解 读影 响 了 、 中学 生 的阅读 口味 。塔 拉托 妮 同学谈 到 由于 自己 厌恶政 治 , 以对 于鲁迅产 生 了偏 见 。 所
4 中学 语文 教 育对 于鲁 迅 的硬性 规定 和强 化 、
当日 情境 , 也未必适合于现在青年学生 的实际情 况。钱理群 的调查 : 当代 中学生和鲁迅 》4 1 《 [ 可 8 以说 帮助 笔 者 解 除 了一 个 很 大 的疑 惑 , 于 横 亘 对
走 近鲁迅 的渴望 和对 他 晦涩 的语 言而却 步 的心情 所 困扰 。 ”
文 学 课 , 中必 然会 讲 到 鲁 迅 。 由于 笔 者从 事 过 其 多年 的鲁迅 研 究 , 因此在 讲 到鲁 迅 时格外 用 心 , 而
2鲁 迅作 品本 身所 散 发 出的压 抑气 氛超 过 了 、
学生也听得特别有兴味。但是 , 当笔者 在课堂上 和私下里与学生交流时 , 便会经常清醒地意识到 : 在 当代大学生和鲁迅之间, 仿佛隔着一 道无形 的 墙 。这道 墙 是怎 么形 成 的 , 是何 时形成 的 , 当时笔
关键词 : 鲁迅 ; 品 ; 想 ; 学 ; 作 思 教 学术 ; 资料 ; 综述
中图分 类号 :2 0 文献标识 码 : 文章 编号 : 0 5 7 1 2 1 0 - 0 9 0 I1 A 10 - 10( 0 0) 6 0 9 - 7
关于鲁迅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关于鲁迅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引子:鱼之乐在先秦诸子中,写鱼写得最多、,也最有灵性的,是庄子。
这些鱼可以变化。
北溟有鱼,其名曰鲲,化而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鲲本来是小鱼,它竟然能变化成背宽几千里的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些鱼还会说话。
涸辙之鱼乞求庄子给它斗升之水来救命,不然就要索我于枯鱼之肆.当然写得最有灵性的是庄子和惠施濠梁观鱼。
庄子看到白色的小鲦鱼从容出游,感叹鱼之乐,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之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鱼之乐?在庄子看来,人是与万物一体、与万物同化、与万物同游的,因此能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濠梁观鱼的哲学,渗润着禅宗。
六祖慧能《坛经》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五灯会元》记录道明禅师的话,就变成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思想资源就是庄子形容的那条有知性和灵性的鱼。
这就沿用下来。
南宋岳飞的孙子岳珂《桯史》就说: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甚至连通俗小说凌濛初《二刻》中也讲:对人说梦,说听皆痴;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鲁迅在《热风题记》、《故事新编序言》中,都使用了如鱼饮水,冷暖自知.鲁迅不喜欢《庄子齐物论》中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思想,主张爱憎分明,他得像热烈地主张着所是一样,热烈地攻击着所非,像热烈地拥抱着所爱一样,更热烈地拥抱着所憎---恰如赫尔库来斯(Hercules)的紧抱了巨人安太乌斯(Antaeus)一样,因为要折断他的肋骨.但是现代作家中,鲁迅是采用庄子语言最多的一人。
这可能是由于庄子语言锦心绣口,注入了生命的感觉,以之审视生命,别具神采。
鲁迅提供了古今文学的错位接受的范式。
有错位,才有创造。
如果没有错位,就是拾人牙慧,就是邯郸学步,如鲁迅所感慨的:中国的古书里有一个比喻,说:邯郸的步法是天下闻名的,有人去学,竟没有学好,但又已经忘却了自己原先的步法,于是只好爬回去了。
鲁迅作品调研报告
鲁迅作品调研报告鲁迅作品调研报告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重要代表。
他以其深刻的思想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揭露了社会的黑暗面,唤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他的作品广泛涉及小说、散文、杂文、诗歌等多个文学形式,以及翻译和文字学研究。
以下是对鲁迅几部重要作品的调研报告。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一部小说,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
该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记录了主人公,也就是“我”对社会的愤怒和绝望。
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言行,鲁迅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罪恶,以及人性的扭曲和畸变。
这部小说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强烈反响,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里程碑”。
《阿Q正传》是鲁迅的另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阿Q的形象深入探讨了中国民族性格中的劣根性和落后观念。
阿Q是一个虚伪、懦弱和自卑的小人物,他试图通过窃取他人的价值来彰显自己,但却只能在幻想中获得一时的自我满足。
鲁迅通过阿Q的形象揭示了中国社会的腐败和人性的悲哀,引起了社会对于自我反思和觉醒的重要性的思考。
《药》是鲁迅的一篇杂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这篇杂文以药物作为象征,表达了鲁迅对于救国救民的使命感和责任。
他通过药物的比喻,抨击了中国社会的虚伪和自欺欺人的现象,同时呼吁人们不再沉迷于表面功夫,而是要去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质。
这篇杂文以其精辟的观点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思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乙己》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困境中的穷汉孔乙己,他被人们歧视和欺压,最终选择了酒精作为逃避现实的手段。
鲁迅通过孔乙己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残酷对待和人性的冷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无望。
这篇小说以其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深入人心的情节,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触动和思考。
综上所述,鲁迅的作品以其犀利的批判和深邃的思考,对中国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作品简析
鲁迅作品简析小说创作1918年5月15日,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定了新文化运动(1919),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这篇小说,大胆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理念,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
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
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
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祥林嫂、爱心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
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
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
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
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爱他们,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的原则。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先生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
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37年。
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
鲁迅作品分析
鲁迅作品分析1.体裁的选取以及文章结构:●作者鲁迅使用如此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不仅吸引了读者更是衬托出整件事情的荒唐可笑和人们的愚昧无知。
而辫子这一形象的设置更是别具深意,展现了对于政治只有片面狭隘理解的民众的愚昧无知,荒唐可笑,从侧面展现了革命者不贴近民众。
●作者鲁迅以点概面,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民众接触面之窄和愚昧无知的形象。
反讽手法的运用更是显现出作者鲁迅对于民众愚昧无知的批判之情。
●在《狂人日记》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巧妙的选择了“迫害狂“这一病症,这在揭示主题方面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作为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采用了日记体的记叙方法和第一人称的口吻,新颖的形式不仅可以引起人们的兴趣更延展了文章所涉及的范围使文章可以以主人公的见闻为线索,借由主人公之口去反映整个社会状态,大大增加了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和普遍性。
●作者更是以辛辣简洁的语言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于人民的压迫,反映了愚昧无知的人民对于“吃人”社会毫无感知,不觉醒的精神状态,并且希望借由此文唤醒中国民众业已麻木的灵魂。
●然而鲁迅显示依然对于社会是充满希望的,他也自内心发出了真挚诚恳的呼唤。
●令我们感受到了他的真诚与坦诚,感受到了他对于旧制度下的中国的深深担忧和作为革命者独自奋战的寂寞之情,感受到了他对于民众深深的诚挚的呼唤和希望民众觉醒过来,参加到革命中的热切希望。
●《药》一文以时间为轴。
●文中巧妙的叙述结构,隐喻手法的运用及明暗两线穿插的使用都对这一文章主题的揭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此外,文中简明生动的语言更是令文章增色不少。
●首先从结构上,文章围绕线索“血馒头“选取了四个关键的场景,买药,吃药,议药和上坟,从多角度展现了五四运动前期中国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及思想认知。
2.中心思想的表达:3.文章开头:●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
鲁迅小说语言研究述评(转贴)
鲁迅小说语言研究述评(转贴)鲁迅小说语言研究述评徐冬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句话几乎成了口头禅。
但实际上正如黄子平先生在《关于“文学语言学”的研究笔记》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的文学批评却是忘却语言的‘艺术’。
常见的格式是:‘最后,谈谈作品的语言……’……更多的连这‘最后’也没有。
”鲁迅小说研究是鲁迅研究中发轫最早、历史最长、成就最大的一项,但鲁迅小说语言研究却不够发达。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固然是一个奇迹,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则是一个更大的奇迹。
几十年来,尽管许多专家、学者对鲁迅的小说语言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但由于种种原因,总体来说,成就不大。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系统的综合的鲁迅小说语言研究论著问世。
这与鲁迅小说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是不相称的,更与鲁迅先生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相符合。
在世纪之交,我们对鲁迅小说语言研究的历史做一个粗略的回顾,以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是非常有意义的。
研究一个作家的语言,一般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语言风格的研究。
即研究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语言气氛和格调。
(2)语言艺术的研究。
即研究一个作家的语言手段的高超及语言对于实现它的总体命意所起的作用。
(3)语言独创性及对文学语言发展的贡献的研究。
本文拟从以上三个方面回顾一下八十多年来鲁迅小说语言研究的进程,并不揣鄙陋略作评价。
一语言风格的研究语言风格可分为多种类型,如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个人风格等等。
这里我们着重指对鲁迅语言个人风格的研究,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有二:(1)作家的语言风格是其语言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等的具体体现,研究它必然会折射出其他种种。
(2)第三部分语言独创性的研究较多涉及到其他方面,这里不必重复。
作家的语言风格的形成,要经过一个艰苦劳动、呕心沥血的过程。
语言风格的形成是作家语言运用成熟了的标志。
一旦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就必然有它相对的稳定性。
鲁迅研究资料
高中的时候在我们的课文里读到鲁迅先生很多脍炙人口的文章,在小小的年纪里还不懂爱河恨的时候,只知道鲁迅文章描述的那番景致很美“高高的皂荚树。
”药中小栓的坟墓旁边夏先生坟头上不知名的小花,和鲁迅一起成长起来的闰土进城见到少东家的拘谨,人物形象那么贴切!景物描述那么美妙!怎么能是过时了呢?你看现在的所谓大家、诗人都在以什么样的作品示人?文字的力量是巨大的!鲁迅,这位被无数人肯定的文学大师用笔来战斗,不知道要比那些无病呻吟的文字强过多少倍!唐人图书最近出了一套中国经典图书全集,价格也不贵 10元一本,我一气买了10本中国文学经典。
其中就有鲁迅文学全集,时过境迁,再读鲁迅的经典《阿Q正传》《药》《为了忘却的纪念》仍然能从字里行间读到这位文学大家对当时社会的鞭挞和愤懑。
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是为民族危亡鼓与呼。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的物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这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
但是我们的精神层面正面临着枯竭,需要更多的营养。
我认为,鲁迅的文章完全不必要只有撤下来一条路好走,从初中时期,在语文里都可以让学生选读。
伟大的鲁迅,他的精神永存!近期微博上流传消息说,20多篇承载几代人记忆的课文已经从语文教材中消失了,其中,《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等鲁迅作品的撤出,引人瞩目。
鲁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极其特殊的地位,历来非议颇多。
鲁迅文章在现代汉语作品中所占比例之大,语言之艰涩,时代语境的差别,常常成为教学的争议话题。
而鲁迅文风的“刻薄”,匕首投枪一般的战斗特征,和“一个都不宽恕”的不妥协态度,也都仿佛与提倡包容、和谐的现代生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去鲁迅,让鲁迅撤出语文教材的呼声早已有之,但是留住鲁迅,还原鲁迅,正视鲁迅作品现实意义的意见也同样强烈。
[详细] [微博讨论]争议声中终于等来了“鲁迅大撤退”语文课本大换血“鲁迅大撤退”成为现实9月6日,编剧刘毅在其微博上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他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其中涉及《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等鲁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刘毅称之为“鲁迅大撤退”。
研究鲁迅的方法范文
研究鲁迅的方法范文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锐利的批判精神和对社会现实的敏感触觉而著称。
而要研究鲁迅的方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要深入学习鲁迅的作品和言论。
鲁迅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形式,如《呐喊》、《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而他的言论则散见于各种杂志、报纸的文章中。
熟悉并理解鲁迅的作品和言论有助于把握他的思想、文风和创作风格。
其次,要了解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
鲁迅生活的时代是中国晚清和民国时期,这是一个动荡而剧变的时期,国家面临着外来侵略、内忧外患、政治腐败等诸多问题。
了解这一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背景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思想和作品。
再次,要深入研究鲁迅所关注的主题和问题。
鲁迅的作品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封建旧制度的腐败、学术界的教条主义等问题。
通过分析鲁迅的作品和言论,可以揭示他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批判,并对当代社会产生启示。
此外,要关注鲁迅的文学理论和批评观点。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批评家和文艺理论家,他对文学的观点有着独特的见解。
研究鲁迅的文学理论和批评观点,可以了解他对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的理念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和批评实践。
最后,还应当关注其他学者对鲁迅的研究。
鲁迅的作品和思想一直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和研究,许多学者对鲁迅的文学成就和思想价值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阐释。
研究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他们的研究方法和观点,丰富对鲁迅的理解。
综上所述,研究鲁迅的方法包括深入学习他的作品和言论、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深入研究他关注的主题和问题、关注他的文学理论和批评观点、以及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
通过综合这些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鲁迅,揭示他的思想和作品的重要意义。
2009年鲁迅作品研究述略
21 0 0年 7月
泰 山 学 院 学 报
J RNAL OF T I HAN UNI RST OU AS VE I Y
V0 . 2 N0. 13 4
J1 2 0 u. 0l
2 009 年 鲁 迅 作 品 研 究 述 略
崔云伟 刘增人 ,
(. 1 山东艺术学 院 艺术 文化 学院, 山东 济南 20 1 ; 50 4
的定评 。但是俞 兆 平认 为这 一 定评 , 不符 合历 并
内容 既不 是 阿 Q 这 个 人 物 造 型 , 不 是 由 这 个 路 同我们 相伴 。这也 正是此 文 的价 值 和意义 现代 派特 色的作 品 。在 这里 , 阿 Q正 传》 《 就是 一 史 真实 。他认 为《 Q正传 》 负 。亦 即 , 鲁迅 在 《 Q 正传 》中 , 阿 Q 的 审美 阿 对 在认识 论 的意义上 , Q就 是鲁 迅 在 业 已崩溃 的 态 度从根 本上说 是憎恶 的 、 弃 的 , 说 的精 神价 阿 鄙 小
出来 。在叙 事学 意 义上 , Q是鲁 迅 这 个程 序员 阿 植 入到 “ 庄 ” 个 小 世 界 和 “ 统 ” 个 大 世 界 未 这 传 这 里 的一个 系统病 毒 。通 过描 述这 个病 毒 的活 动方
式 和“ 理 活 动 ” 鲁 迅 从 根 本 上 , 就 是 说 在 寓 心 , 也 瘫痪 。即 , 阿 Q正传》 《 不仅 是一 个 特 定社会 历史
一
《 莺莺 传 》 传 统 叙 事 模 式 “ 乱 终 弃 ” 承 袭 。 的 始 的
《 伤逝》 是对《 莺莺传》 的主题重现 , 其真正价值在 莺 这 深 与愚庸 式 的 “ 数 ” 互 对 立 的模 式 。考 量 阿 Q 众 相 于鲁 迅借 助《 莺 传 》 一 传 统 叙 事 模式 , 刻表 在其 中的位 置 , Q既不 属 于 精英 式 的“ 人 ” 阿 个 之 达 了鲁迅 与众 不 同 的婚 恋 观 念 , 烈 暗示 了鲁 迅 强
论鲁迅第一人称的小说
论鲁迅第一人称的小说作者:叶润桐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09年第02期内容提要:在短篇小说中运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同我国传统的说书人式的叙事方法截然不同。
它是外国短篇小说创作的成功经验。
在“五四”前后,鲁迅从表现新的现实生活出发,汲取了这一外来的创作经验,加以消融与改变,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效果较好,也很有特色。
可说这也是鲁迅对我国现代短篇小说创作方法的一个革新和突破。
关键词:鲁迅第一人称小说中图分类号:12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08)02-105-109凡是杰出的作家,在艺术实践中,总是努力地去寻找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感受的写作手法。
鲁迅就是如此。
1923年,当时作为文学评论家的茅盾,在《读(呐喊)》一文中曾说:“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
……”(《茅盾论创作》第109页)在短篇小说中运用第一人称,在我国古典白话小说中是没有的,这种叙事手法同我国传统的说书人式的叙事方法完全不同,是外国短篇小说创作的成功经验。
小说人称不仅是一个称谓问题,而是作家如何选择观察和表现社会生活的视点和角度,也是对题材如何进行提炼和安排的问题。
人称处理是否得当,关系到艺术表现上的成败得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确定人称是同整篇作品的艺术构思紧密联系着的。
鲁迅一开始写小说,就从表现新的生活出发,汲取外来的这一创作经验,加以消融与改造,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可以说,这也是鲁迅对我国现代短篇小说创作方法的一个革新和突破。
当然,在“五四”前后创作短篇小说运用第一人称这一手法的,并非鲁迅一人;但鲁迅确实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得比较多(《呐喊》和《彷徨》共收小说25篇,用第一人称的12篇,近二分之一),取得的效果也较好,而且很有特色。
正是这一种手法,使鲁迅的这一类小说显示出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具有一种别人难以模仿的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在艺术描写上,既富有浓郁的诗意,又具有政论性的特点;既浸渍着浓烈的感情,意味无穷;又形成一种深邃的意境,启人深思。
研究鲁迅暴力叙事背后原因的书
研究鲁迅暴力叙事背后原因的书《鲁迅暴力叙事背后的原因研究》引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以鲜明的暴力叙事风格而著称。
然而,这种暴力叙事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何种原因?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现实和个人经历,以揭示鲁迅暴力叙事的深层原因。
一、历史背景鲁迅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近代以来的中国,一直处于战乱、贫困和压迫之中,人民遭受着各种苦难。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鲁迅的暴力叙事可以被理解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抗议和控诉。
他通过以暴力手段展现社会的黑暗面,从而唤起读者对社会愤怒和不满的情绪。
二、社会现实鲁迅所处的社会现实是贫富悬殊、人民贫困和统治者腐败的社会现象。
他的作品中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欺压和剥削,反映了人民对于生存和尊严的渴望。
通过这种暴力的叙事手法,他震撼人心地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使读者深刻意识到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三、个人经历鲁迅的个人经历也是他创作暴力叙事作品的原因之一、他在青年时期曾经受到封建社会观念和传统道德约束的限制,这导致他个人的压抑和受挫感受。
他亲身经历过的种种不公和不义使他深感愤怒和无奈,进而将这些负面情绪转化为写作的动力。
通过作品中的暴力描写,他抒发了他个人的愤怒和不满,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于社会变革的希望和对人民解放的渴望。
结论: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通过暴力叙事的方式凸显了社会的弊端和压迫。
这种暴力叙事背后的原因既有历史背景的作用,也与社会现实和个人经历密切相关。
他以极端的手段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激发了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虽然鲁迅选择了暴力叙事这种极端的手法,但他的目的是为了唤起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反思,并倡导社会公正和人民解放的理念。
在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关注鲁迅暴力叙事背后的原因。
通过研究他的作品,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现状和过去,展望未来的发展。
同时,鲁迅的作品也为我们提供了自省的机会,呼唤我们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关注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鲁迅作品研究》参考资料(总集)
《鲁迅作品研究》参考资料(总集)
一、关于鲁迅这个人:
1、苏雪林为什么用大半辈子反对鲁迅?
2、作家夏丏尊、巴金回忆鲁迅:“他在学校里是一个幽默者”
3、内山完造:回忆鲁迅先生
4、周海婴:回忆我的父亲鲁迅
5、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节选)
6、俞芳:鲁迅先生的母亲谈鲁迅
7、许广平回忆鲁迅:最后的一天
8、周作人:关于鲁迅
9、钱理群:理解鲁迅
10、陈丹青《笑谈大先生》:鲁迅好看也好玩
11、鲁迅和他的草木情结
12、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13、张定璜论鲁迅先生:“他看出我们的冥顽,卑劣,丑恶和饥饿”
14、刻棂学术:鲁迅“形象”面面观
二、关于鲁迅他的文:
1、重读鲁迅小说《弟兄》:“有十分之九以上是'真实’”
2、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上帝之死”——解读鲁迅《补天》
3、孔庆东:《阿Q正传》文本细读(一)
4、孔庆东:《阿Q正传》文本细读(二)
5、孔庆东:《阿Q正传》文本细读(三)
6、许子东解读《狂人日记》:“唯一看破礼教吃人的人,投降了”
7、孙玉石: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
8、温儒敏:《朝花夕拾》导读
9、汪晖:鲁迅文学的诞生——读《〈呐喊〉自序》
10、莫言解读《铸剑》:谁是复仇者?
11、曹文轩谈鲁迅:屁塞、鸟头先生、咯吱咯吱
12、夏济安:鲁迅作品的阴暗面
13、鲁迅的《野草》能确证是爱情散文诗集吗?
14、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鲁迅是野兽的奶汁所喂养大的”。
鲁迅作品角度赏析
鲁迅作品角度赏析鲁迅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闻名。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民族精神的追求。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鲁迅作品的角度进行赏析,探讨他作品的主题、风格和意义。
首先,鲁迅作品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上。
他的作品《呐喊》中,描写了封建社会下普通人的生活困境,以及他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在《狂人日记》中,他通过主人公的疯狂思想和行为,探讨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虚伪。
这些作品中所呈现的主题,都反映了鲁迅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性的关注,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其次,鲁迅作品的风格独特,充满了激烈的批判和悲壮的气息。
他的作品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和激烈的矛盾。
在《呐喊》中,他通过对生活的描写和对人物的刻画,展现了封建社会下人们的苦难和痛苦;在《狂人日记》中,他以幽默和讽刺的语言,揭露了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扭曲。
这些作品的风格,不仅展现了鲁迅的文学才华,更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最后,鲁迅作品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更在于对民族精神的追求和对文学的创新。
他的作品中,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更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民族性格。
在《阿Q正传》中,他通过对阿Q的塑造,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悲剧命运和顽强精神;在《狂人日记》中,他以主人公的疯狂思想和行为,探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境界和文化传统。
这些作品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更在于对中国民族精神的追求和对文学的创新。
总之,鲁迅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闻名,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更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民族性格。
通过对鲁迅作品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感受他的文学魅力,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的命运。
希望我们能够通过对鲁迅作品的赏析,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关心人性命运,弘扬民族精神,推动文学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第4期2010年7月泰山学院学报J OURNAL OF TA I SHAN UN I V ERSI TYVo.l 32 NO .4J u.l 20102009年鲁迅作品研究述略崔云伟1,刘增人2(1.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2.青岛大学 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中心,山东青岛 266071)[摘 要] 2009年 呐喊!、 彷徨!研究中,张旭东、俞兆平的 阿Q 正传!研究,逄增玉的 故乡!研究,宋剑华、李哲的 伤逝!研究,方维保的 祝福!研究,皆堪称力作; 野草!研究出现了一个比较明显的回落,任广田、吕珏、张鑫的文章均可称得上别具一格;鲁迅杂文研究收获颇丰,吴康、张旭东的阐释极为精彩;于爱成的 故事新编!研究,李怡、辜也平的 朝花夕拾!研究,邓国伟、李震、熊焰的早期文言论文研究,魏韶华的 鲁迅与广义民俗学!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
[关键词] 鲁迅;述评;作品研究;2009年[中图分类号]I 210.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590(2010)04-0052-07[收稿日期]2010-05-19[作者简介]崔云伟(1974-),男,山东邹平人,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在历年来的鲁迅研究中,有关鲁迅作品的研究总是异彩纷呈,创意不断。
本年度的鲁迅研究自不例外。
笔者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基础上,特意从中概括、梳理出有关鲁迅作品研究的几个景观。
现述评如下,以与学界同仁共同探讨。
一、 呐喊!、 彷徨!研究与 呐喊!研究有关的文章,主要集中在 阿Q 正传!、 故乡!。
本年度 阿Q 正传!研究出现二篇重量级论文:张旭东的 中国现代主义起源的∀名#∀言#之辩:重读<阿Q 正传>![1]和俞兆平的 越界的庸众与阿Q 的悲剧![2],分述如下:张文提出这样一个假设: 阿Q 正传!的题材内容既不是阿Q 这个人物造型,也不是由这个∀典型人物#照亮的∀典型环境#,而是建立在中国文化价值系统全面崩溃这样一个历史境遇中、以回应并∀再现#这一历史境遇为叙事旨趣的极富现代派特色的作品。
在这里, 阿Q 正传!就是一个民族寓言,阿Q 就是中国,而我们都来自阿Q 。
在认识论的意义上,阿Q 就是鲁迅在业已崩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里面发现的一个怪胎,一个游魂,一个剩余物,一个鬼影。
但正是这种剩余物最淋漓尽致地把它所赖以存在的系统的弊病揭示了出来。
在叙事学意义上,阿Q 是鲁迅这个程序员植入到∀未庄#这个小世界和∀传统#这个大世界里的一个系统病毒。
通过描述这个病毒的活动方式和∀心理活动#,鲁迅从根本上,也就是说在寓言的意义上,再现了∀中国#这个意义系统的全面瘫痪。
即, 阿Q 正传!不仅是一个特定社会历史转型的寓言(即∀启蒙#和国民性批判),也是一个有关中国文明整体意义和价值表述∀系统失序#的寓言。
在后一种意义上,阿Q 注定活得更长久,因为它所再现的语言、形式、身份认同和自我肯定的困难,将在中国文明历史复兴的漫长道路上一路同我们相伴。
这也正是此文的价值和意义。
曾几何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句话成了鲁迅对阿Q 的审美态度,也成了几乎不容置疑的定评。
但是俞兆平认为这一定评,并不符合历史真实。
他认为 阿Q 正传!的主旨是憎,精神是负。
亦即,鲁迅在 阿Q 正传!中,对阿Q 的审美态度从根本上说是憎恶的、鄙弃的,小说的精神价第4期崔云伟等:2009年鲁迅作品研究述略值取向是∀负#的,即批判的、否定的。
在鲁迅的一系列文本中始终存在着一个精英式的∀个人#与愚庸式的∀众数#相互对立的模式。
考量阿Q 在其中的位置,阿Q既不属于精英式的∀个人#之列,也与愚庸式的∀众数#有别,不妨将阿Q称之为越界的庸众。
对于这位庸众中的越界者,鲁迅不是∀怒其不争#,而是∀惧怕其争#。
因为由越界庸众构成的∀阿Q似的革命党#,不但不能成为中国革命的推进力量,带来的反而可能是一场灾难。
当民众的思想还没有达到启蒙者的思想高度时,由革命所激发出来的愤火,烧掉的往往不是革命的对象,反而是由革命所带来的来之不易的成果。
中国的革命始终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功,关键就在于阿Q似的越界的庸众太多的缘故。
逄增玉启蒙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诉求及其悖论![3],认为鲁迅故乡!的主导叙事和主题,是对以∀故乡#为代表的乡村世界以及以∀故乡#为象征的传统的∀老中国#,进行∀衰败与落后#的定位和批判性描绘,借以表达∀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的启蒙主义诉求。
但是小说的现实批判性描绘中同时存在的对∀故乡#往昔的回忆性描绘,乡村世界却呈现出自然、风俗与人事的美好和温馨,与现实中的∀荒村#景象构成对立和悖反。
在两个乡村世界的存在及其互相矛盾中,其实也存在深层的精神与文化联系,即现代性的启蒙主义和守成性的文化民族主义,在鲁迅的精神世界里∀对立统一#地同时存在,并由此外化和投射于故乡!的乡村叙事里,成为两个异质的乡村世界存在的深因。
故乡!是一篇美文,从中不难发现鲁迅深藏其间的那种感时忧国的启蒙主义的价值诉求。
逄文的独特和高妙之处在于,它于鲁迅所描写的这个∀荒凉#的乡村世界之外,还发现了另一个充满着温馨和人情的乡村世界;于鲁迅现代性的启蒙主义的诉求之外,又发现了另一个守成性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存在。
这对于如何理解故乡!和如何进入鲁迅精神世界的深层,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本年度所发表的与彷徨!研究有关的文章,主要集中在伤逝!、祝福!。
长期以来,学界往往将伤逝!视之为一部∀现代性#的爱情小说。
宋剑华、李哲[3]通过伤逝!与莺莺传!的比较研究,却认为伤逝!是对莺莺传!的传统叙事模式∀始乱终弃#的承袭。
伤逝!是对莺莺传!的主题重现,其真正价值在于鲁迅借助莺莺传!这一传统叙事模式,深刻表达了鲁迅与众不同的婚恋观念,强烈暗示了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和独特性。
伤逝!对莺莺传!∀始乱终弃#的观念认同,进而深刻表达了鲁迅对∀五四#启蒙话语的强烈质疑。
这主要表现为∀男权话语#对∀女性话语#的强权意识和∀公共话语#对∀私人话语#的人为遮蔽,而∀学界视角#对于∀作品文本#的∀假定性#思维则进一步强化了有关伤逝!∀现代性#的主观误读。
但伤逝!毕竟不同于莺莺传!,鲁迅在传统向现代的转换过程中,在理想梦想与现实黑暗的巨大裂缝里,∀深感绝望#并∀反抗绝望#,这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意识,才是鲁迅崇高思想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伤逝!与莺莺传!情节相似但艺术价值却不可同日而语的关键所在。
方维保[5]认为,祝福!这部小说之所以是∀最强烈的悲剧描写的作品#,就在于它不但设身处地地展现了铁屋子里的人清醒以后的苦楚,也展现了知识分子在这一事件中的道德责任以及作家在这一事件中的现代性焦虑。
论者指出,在科学精神与世俗需要之间怎样立论,这是一个哈姆莱特式的选择。
如果惊醒处于铁屋中的人就要违背人道情怀,而不惊醒则要置自己的精神信仰∃∃∃科学精神于不义之境。
由此可知,尽管科学精神与人道情怀在鲁迅观照社会人生的主体行为中共同发挥着作用,但是这种理论上的清醒思考和角色定位,并不能代替现实语境中∀功利#对角色的再厘定。
由是,面对着祥林嫂的困境,鲁迅也陷入了现代性的焦虑。
而且由于作家在具体语境中加入了对科学和宗教的关系和对宗教的∀道德力#的思考而愈加复杂。
二、故事新编!研究在故事新编!中,鲁迅解构了老子、庄子,但没有解构孔子。
鲁迅解构的是儒家文化经典的代言人:采薇!中的伯夷、叔齐。
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做?难道说伯夷、叔齐较之孔子更能负载起儒家道德与事功的经义吗?于爱成[6]认为,历朝历代对伯夷、叔齐的评价从来就没有真正统一过,反而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状况。
判断的差异显示出标53泰山学院学报第32卷准和尺度的差异,由此折射出儒学结构和意义的内在矛盾。
因此,对伯夷、叔齐的评价,就成为一块极有效验的试金石。
鲁迅洞察到了这个文本不同阐释版本间的裂缝,巧妙地把解构之刀插入其中,以现代理性的烛光,照出了伯夷、叔齐的∀通体矛盾#处。
由此,鲁迅步步紧逼,把伯夷、叔齐推入不可解的价值紧张和困境中,实则宣判了儒学价值体系的僵死和非∀合法性#;从而在对儒家经典关乎伯夷、叔齐的经典叙述的拆解和反讽中,举重若轻地毁灭性地从整体观上拆解掉了儒学的意义。
这种颠覆方式绝对比∀新编#一个孔子∀故事#来得彻底,显示出鲁迅批判锋芒的犀利和批判视域的独到。
对既往的故事新编!研究作出汇总的还有詹玲的文化视野中的新时期<故事新编>研究!。
[7]三、野草!研究与去年相比较,本年度的野草!研究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回落,它主要在三个方向上展开,分述如下:任广田[8]主要是从野草!研究史的角度切入。
他认为,野草!研究在近年来的鲁迅研究中极为活跃,涌现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研究学人和一大批高质量的学术文章,但也随之出现了一些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
主要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
第一,私人化倾向,是指在研究中把野草!的创作仅仅看作是鲁迅个人生活经历的某一个方面的甚至某一事件的完全实录或者完全对应隐喻,而忽视甚至无视野草!所包含的广阔的社会内容,这就不能不大幅度限制我们对野草!的内容丰富性的理解。
第二,玄学化倾向,是指一些研究者过度强调野草!的抽象哲学思维倾向,而或多或少地忽视或淡化野草!的现实性。
论者认为,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野草!研究的健康发展。
如高远东所言,∀在鲁迅的个人遭遇中寓言式地隐含着中国民族的近代遭遇,与中国近代以来的核心问题深刻相连#[9],鲁迅野草!固然有个人体验在内,但却并不是完全私人化的,在主要倾向上,还是指向了社会,有很强的社会性。
同时,鲁迅野草!固然有具有哲学意味的深度思考,但却并非纯粹玄学化的冥思,而是主要指向了现实,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针对当前出现的一些∀心解#之文,论者特别指出,像野草!这样的作品,如果不是从它的实际内容而是从某种现成的哲学结论出发去研究,就只能抽空了它的生命而流于清谈。
吕珏[10]则仍然着眼于传统的野草!各具体篇章细读。
他认为野草!是由意象的音符连缀而成的乐章,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试图捕捉到各条意象之流在野草!各篇目之间的穿梭和变化,以接近涌动在文字背后的意识和情感。
他觉得影的告别!和死火!就构成一条重要的意象流,由∀影#到∀死火#的意象变化标志着作者内心挣扎的过程:从分裂到复合。
具体说来,即从影的告别!开始,∀影#经历了自我的分裂;走到野草!的中途,分裂的自我终于得到了暂时和解,并且发掘出伏藏的∀死火#,以超越过去的生命。
∀影#和∀死火#正是作者内心蜕变的形象化表现,可以视作作者自我放逐之路上的两块路标。
关于复仇!和复仇(其二)!,吕珏找到的共同点是∀看#。
复仇!中这对男女用死人似的目光回敬着路人的∀注视#(gaze),终于使路人觉得无聊败下阵来。
这种对于路人的∀赏鉴#正是他们悄无声息的复仇。
复仇(其二)!采取了第三人称叙事,这就将耶稣置于∀他者#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