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与东亚文化特质

合集下载

文化人类学探索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相似性

文化人类学探索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相似性

文化人类学探索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相似性人类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不同的文化在各个角落中绽放着独特的魅力。

文化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致力于探索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性。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进行论述,以期更全面地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

一、语言与沟通方式的差异与相似性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载体,通过语言表达与传递信息成为文化之间的桥梁。

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差异可以是语音、语调、语法、辞藻等方面的差异。

例如,中文拥有丰富的成语和诗词,而英文中则常使用具象化的形容词。

然而,所有的语言都有共通之处,它们都可以表达人类思想、情感和经验。

因此,无论语言上的差异如何,沟通的目的依然能够实现。

二、宗教信仰的差异与相似性文化人类学研究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宗教信仰,发现各个文化之间存在着多样化的宗教形式。

例如,东亚地区主要信仰佛教、道教和儒教;中东地区主要信仰伊斯兰教;欧美地区主要信仰基督教。

这些宗教信仰反映了不同文化对神灵、神秘力量和道德规范的理解和信奉。

然而,无论宗教信仰如何,它们的共同点在于满足人们对存在意义的追求,给人们提供了精神安慰和人生指引。

三、价值观念的差异与相似性不同文化所崇尚的价值观念也存在差异与相似性。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自由、平等和竞争,而东方文化则注重集体主义、和谐、尊重和合作。

这些差异反映了文化间不同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环境。

然而,无论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每个文化都追求幸福、和平和社会稳定,这是所有文化价值观念的共同目标。

四、生活习俗的差异与相似性各个文化的生活习俗也体现了文化差异与相似性。

例如,东方文化中重视长辈权威,强调尊敬和孝顺;西方文化中重视个人自主和独立。

在饮食方面,不同文化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禁忌,如东方人喜欢米饭和面食,西方人则更倾向于面包和牛肉。

然而,在生活习俗上,各个文化也有相似之处,如庆祝节日、结婚和丧葬仪式等,反映了人类对生命和生活的共同思考和经验。

总结起来,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相似性。

东方三大文化国名词解释

东方三大文化国名词解释

东方三大文化国名词解释
中古时期在东方国家和地区逐渐形成的三个相对独立和互相区别的文学区域范围,即以中国为中心的远东及东南亚地区;以印度为中心的次大陆南亚地区;以阿拉伯帝国为中心的西亚、北非地区。

若从文化的角度而言,就叫“东方三大文化区”;从文学方面出发,就叫“东方三大文学圈”。

三大文化区和文学圈的形成,促进了东方文学的发展,扩大了东方文学的地域,出现了一批影响深远的作品。

在古老的世界文化中,东方占据了三大文化,即印度文化(包括梵字文化圈的南亚、东南亚文化)、阿拉伯文化(包括伊斯兰文化圈的中亚、西亚和北非文化)和中国文化(包括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东亚文化)。

这三大文化,统称东方文化。

东方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蕴涵,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东方哲学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许多国家哲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东亚的文化交流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东亚的文化交流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东亚的文化交流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古老文明古国,中华文明不只是对中国自己有巨大影响,对周边地区的文明也有悠久的交流影响。

东亚是中华文明所在的地区,包括韩国、日本、越南、蒙古等国,它们文化上受到了中华文明的熏陶和影响,建立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

一、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华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一直发展至今。

尽管历史上中国曾经经历了战争、内乱等大动荡,但中国人民始终没有放弃对自己文明的追求和发扬,刻苦耐劳、倡导礼法、强调家庭观念、尊重先祖、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等等方面,都表现了中华文明的特点。

中华文明不仅仅只是中国自己的文明,它在对周边地区影响也十分显著。

通过文明方面的交流,一些东亚国家的文化得以传承,又通过各种形式在中国得到了发扬,使得中华文明走进了世界的视野。

二、中国与东亚的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促进文化交融的重要手段。

中国和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从古代以来就保持着文化往来。

古代的“丝绸之路”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中国秦汉时期与东南亚交流,唐朝时燕雀之变时,有大量文人士子逃往家乡以外的地区,并把诗词文化带到了各自生活的地方,文化交流也随之得以拓宽。

现代社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文化交流迈入了一个新时期。

学生、旅游者、商人等群体在交流过程中,不断推动了彼此间联系的深入。

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多和不断深入,中国文明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和尊敬。

三、东亚的文化交流东亚,包括中国、日本、韩国、越南、蒙古等国。

它们文化历史悠久,有些文化中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古代了。

在中华文明及其周边的影响下,东亚国家的文化也有了其独有的特点。

例如,中国的文化走过了漫长而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发展阶段,对东亚其他国家在文化上有着先进的引领作用。

日本、韩国和越南等东亚国家则在食品、文学、考古、艺术、医学等各个方面接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同时又创造了各自特色的文化。

四、结语文化交流使各国得以了解彼此的文化,交流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通过这样的方式,东亚国家在文化上大有收获,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东西方文明‎的差异从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希腊与古波‎斯的战争之‎后,东西方界限‎划分就出现‎了,这种界限不‎只存在于地‎域。

一段时期以‎来欧洲人对‎“东方与西方‎”的见解基本‎上是专指亚‎欧的文化差‎异,这里说的是‎差异而不是‎隔阂,它是文明在‎不同的土壤‎中酝酿出的‎两种表现形‎式,在此不论孰‎优孰劣,这也是论不‎清的问题。

不同的人文‎气候是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

亚洲文明根‎植于中国和‎印度,欧洲文明则‎发源于希腊‎和希伯莱。

古希腊对智‎慧的推崇,诞生了形式‎逻辑学、平面几何和‎科学试验等‎实践和实际‎的科学与学‎科;东方的文化‎重悟,所以有了道‎家的“道”和佛教的“空”。

西方人多有‎上帝情怀,相信“神爱世人”;东方人颇重‎世俗伦理,信守“仁者爱人”。

西方文明从‎它起源就带‎着辨证的理‎性思维,而东方文明‎更注重的是‎“道恒无名”这样虚无的‎感性思维。

文明含义很‎广,是历史、文化、思想、经济、社会甚至包‎括民俗、民风等各种‎因素的交织‎。

我想差异的‎根源还在于‎思想,也就是对外‎物的认识角‎度和理解方‎式。

同样的一个‎问题,在东方和西‎方人眼里可‎能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这种差异已‎经不单单是‎民风、民俗的问题‎了。

我想许多人‎都看过《刮痧》这部电影,这部影片中‎就很好的展‎开了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双方都在试‎图用自己的‎认识去解决‎刮痧问题,结果就造成‎了那种艰难‎的局面。

如那位律师‎所言:“别人种了9‎000年的‎桃子,他不跟主人‎打一声招呼‎摘来便吃,当人家制止‎时,他不但不听‎劝阻,而且还大打‎出手毁了人‎家的桃园。

别人辛辛苦‎苦炼好的丹‎丸,他拿来就吃‎,还把主人打‎得头破血流‎,临走还毁了‎人家的制作‎车间——像这样一个‎野蛮顽劣的‎猴子,竟然被许大‎同在电子游‎戏中描绘成‎英雄……”说到底,这就是问题‎的症结,就是一种对‎事理的认同‎感不同,也就是人的‎行为方式一‎定要适合他‎的文化背景‎。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名词解释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名词解释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名词解释
东西文化是指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

东方文化主要指东亚文化,包括中国文化、日本文化、韩国文化等;西方文化指的是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

东西方文化在哲学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哲学名词解释:
1. 道德:道德是指人们对于行为的评价标准和规范。

在东方文化中,道德强调和谐、敬畏自然,注重个人修养和与他人的关系;而在西方文化中,道德强调个体权利和自由,强调公正和人权。

2. 自由:在东方文化中,自由强调个体的内心自由和追求心灵的自由;而在西方文化中,自由更多地强调法律保障下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自由。

3. 知识:在东方文化中,知识被看作是智慧和修养的源泉,强调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而在西方文化中,知识更多地被视为实用性和技术性的东西,注重通过知识获取财富和成功。

4. 人性:在东方文化中,人性是一种内在的本质,强调人的内心和潜力的发展;而在西方文化中,人性被看作是一种不断变化和冲突的力量,注重人的欲望和个体间的竞争。

这些是一些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名词的解释,它们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人生观等方面的差异。

东方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东方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东方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东方文明,也被称为东亚文明,指的是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的文化和文明。

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古代,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这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东方文明不仅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孕育了许多独特的文化特征,影响了数百万人的生活。

下面,本文将从历史、文化、科技等多方面来论述东方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历史东方文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时期。

在中国古代的商、周、秦汉等朝代,中国的文化不断发展壮大。

此外,东亚地区的其他国家,例如日本、韩国等,也在和中国的交流中逐渐吸收和发展了东方文明的许多元素。

例如,日本的万叶集就是一部使用汉字流传下来的古典诗歌作品,它们体现了东方文明的深厚底蕴和文化内涵。

在历史的长河中,东方文明的发展始终秉持着一种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了技艺、卓越和稳健的实践,这些精神一直延续至今。

文化东方文明具有广泛的文化内涵,包括语言文字、礼仪、美学以及哲学等方面。

例如,在语言文字上,东亚地区的国家使用的是汉字及其衍生的汉字组成的文字系统,这种文字是一种非音节文字,它的构成原理基于象形、指事和会意等方式。

在美学方面,东方文明是一种融合了自然和人力创造的美学体系,它注重以自然为基础,将美的行为和艺术品融入自然之中。

在礼仪方面,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的不断融合反映了东方文明中重视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认为,人们应该要尽可能和谐地相处,崇尚正义和仁爱,在这方面,儒家思想与其他文化相互交叉,不断吸收发扬。

科技古代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许多灵活、适用的科技在当时得到了大量的发展和运用。

东方文明的科技成就不仅在古时代,如著名的四大发明,还在现代,东方国家在数字、电子、半导体和先进的制造技术等方面享有盛誉。

东方文明的电子产品在全世界都深受欢迎,例如日本的数码相机、中国的智能手机,这些产品在技术层面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一直走在业内的前列。

有哪些文化和宗教背景对于苗条身材有特定的追求和标准?

有哪些文化和宗教背景对于苗条身材有特定的追求和标准?

有哪些文化和宗教背景对于苗条身材有特定的追求和标准?一、华夏文化中国历史悠久,华夏文化赋予了苗条身材特定的追求和标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苗条被视为健康、美丽和有魅力的象征。

华夏文化强调“外圆内方”,即指外在容貌苗条、身材匀称并且内在品德端庄、智慧内涵丰富。

对于女性而言,被寄予厚望的苗条身材成为了令人羡慕的美丽标准之一。

二、东方文化东方文化强调自我修养和精神追求,对于苗条身材有特定的追求和标准。

在中国和东亚文化中,苗条被认为是身心健康的表现,是追求内在和谐的重要标志。

而且,苗条身材被视为在世界舞台上显示东方女性的独特魅力和优越性的重要方面之一。

三、宗教信仰1. 佛教佛教强调“身心合一”,苗条身材与修行的要求是相对统一的。

佛教注重克制和节制,体现在身材上就是苗条和健康。

所以,佛教信仰者一般会对苗条身材有一定的追求和标准。

2.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崇尚节制和谦逊,保持苗条身材被视为虔诚和恭敬的象征。

根据教义要求,穆斯林强调保持身心健康,而苗条身材被认为是健康的体现之一。

伊斯兰教对于注重健康和清洁的品质,对于苗条身材亦有一定的追求和标准。

四、跨文化影响现代社会,跨文化交流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苗条身材追求标准发生变化。

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苗条身材被广泛认为是美丽和时尚的象征,不仅在东方,也在西方受到欢迎。

结语: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对于苗条身材有特定的追求和标准,这也展现了人类对于身体美和健康的追求。

无论是在华夏文化中,东方文化中,还是在宗教信仰中,苗条身材被视为健康、美丽和有魅力的象征。

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追求苗条身材不应成为扭曲美的工具,而是要注重健康和平衡。

每个人的身体是无可替代的,应该关注个体的体型和健康,并尊重多样化的美。

东方文化的特点

东方文化的特点

东方文化的特点
东方文化的特点是怀旧情感浓重、注重神(天)人合一,物我相混、神秘主义色彩浓郁、重感悟而轻理性。

1、怀旧情感浓重:东方人的思维特别重视承续性,祖宗如何说,是东方人普遍比较重视的。

2、注重神(天)人合一,物我相混:由这种天人合一、物我相混的思维定式而形成一种模糊的世界观。

3、神秘主义色彩浓郁:贯穿在东方人对神人之际、天人之际、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等方面。

4、重感悟而轻理性:在宗教气氛非常浓郁的东方世界,流行着创世说、启示真理说等非理性主义产物,是通过直观、内省、神秘主义的个人体验而获得的一种认识。

东亚文化的共性和差异

东亚文化的共性和差异

东亚文化的共性和差异东亚是一个地域范围广泛的地区,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半岛、蒙古等地。

这一地区的各国拥有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宗教和传统,但由于地理位置相近和历史交错的原因,东亚国家之间也存在共性。

本文将探讨东亚文化的共性和差异。

一、共性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的文化核心。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家庭、礼仪、忠诚、孝道等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深影响了东亚国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氛围。

2. 佛教和道教佛教和道教在东亚国家也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道教则是中国自己创造的宗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3. 中药和饮食中药和饮食也是东亚文化的共性之一。

因为各国的地形、气候、自然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饮食习惯和中药文化。

例如,在中国,中药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医药资源;而日式饮食则以海鲜和米饭为主食。

二、差异1. 社会结构和家庭模式东亚各国的社会结构和家庭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家庭是社会的重要单位,家族观念很强,劳动分工明确,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保持至今。

但在日本和韩国,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家庭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现代家庭已成为社会主流。

2. 文化艺术虽然东亚各国的文化艺术都具有很高的水平,但却有着鲜明的区别。

中国的文化艺术在绘画、诗歌、书法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传统戏曲、剪纸、刺绣等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

日本则以浮世绘和茶道闻名,韩国则在陶瓷和音乐方面有自己的特色。

3. 饮食习惯东亚国家的饮食习惯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的饮食文化以米饭、面条为主食,辅之以各种荤菜、素菜和糖果点心,重视原汁原味和营养均衡;日本以海鲜、米饭、豆腐为主食,追求淡雅的口感和精致的摆盘;韩国则以泡菜、石锅拌饭和炒年糕为代表,热量高而口味浓郁。

总之,东亚文化具有很高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存在着很多共性和差异。

通过深入研究和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和理念,促进共同繁荣和进步。

如何理解东方文化

如何理解东方文化

如何理解东方文化东方文化是指以亚洲为主的文化,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

这些文化共同的特点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极富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研究和探索。

那么,如何理解东方文化呢?一、历史东方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商代晚期,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的建立主要是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漫长的岁月沉淀,逐渐形成了稳定、完整、精深的文化体系。

东方文化在千百年中承载了各种层次的人文价值,每一步发展都源于早期文化的积淀。

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白话小说等作品中可以看出,在中国文化史上“文人精神”始终发扬光大,这也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传统之一。

二、思想东方文化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为人们提供了各种不同的思想启示,使人们从不同角度思考生命之意义。

其中哲学体系尤其为精深。

中国的儒家思想强调诸多观念,如仁、义、礼、智、信、忠、孝等,深入人心,并在长久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一种健康且富有智慧的现代文明。

此外,印度文化中的佛学思想、日本文化中的“和”的意念以及韩国文化中的“优秀的人”的理念等,也都展现了东方文化中精神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艺术除了思想,东方文化还表现出了丰富的艺术形态,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建筑等。

这些艺术形态不仅为人类文化贡献了色彩斑斓、韵味独特的艺术作品,而且也使人们通过审美的角度获得了关于世界的更深刻理解。

例如,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发展了3000多年,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和理论,向人们展现了文化的独特博大,以及较为细腻的思考和表达。

同时,它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接近内心世界与世界的美的途径,从而给人类文明带来永恒的价值。

四、习俗除了思想和艺术,东方文化还强调了一些传统的习俗。

中国新春、中秋等节日,日本正月、韩国秋夕等,体现了尊敬祖先和家庭凝聚力的传统观念。

同时,东方文化的礼仪之道也是一种较为重要的传统,它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之美

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之美

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之美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标志和独有的符号,每个地域都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

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之美,能够帮助我们拓宽眼界,增进跨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本文将以不同地域的文化为线索,介绍其独特之处。

1. 东方文化的内敛与沉稳东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其内敛与沉稳是其独特之处。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礼仪之道,注重和谐、平衡与秩序。

这种内敛的个性体现在中国人的言行中,即使是在喧嚣的环境中,他们也能够保持冷静与沉默,展现出一种深思熟虑的态度。

日本的文化则更加强调自我克制和尊重他人的空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谦虚、忍耐和恭敬也是东方文化内敛与沉稳的体现。

2. 西方文化的开放与多元相比东方文化的内敛,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体的价值和尊重个人权利。

西方国家的文化注重实用性和个人创造力,强调个性和自由。

例如美国的文化多元性和包容性,鼓励个人追求梦想和创新。

这种开放的文化氛围使得西方社会不断涌现出许多领袖和创新者。

3. 非洲文化的丰富与多样非洲是文化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每个地区和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

非洲的文化注重口头传统和音乐舞蹈,这些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故事。

非洲人民普遍热情友好,他们的文化特点表现在他们对待客人的好客和乐观的态度上。

4. 拉丁美洲文化的热情与激情拉丁美洲的文化充满了热情和激情,这种独有的氛围使得拉丁美洲的音乐、舞蹈和节日成为了全球瞩目的文化现象。

塞尔维亚、巴西和阿根廷的探戈舞,古巴的桑巴舞,墨西哥的马里亚奇音乐,都展现出拉丁美洲人民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热情奔放的个性。

5. 亚洲文化的平衡与禅意亚洲的某些地区如日本和泰国,在宗教、哲学和审美方面强调平衡与禅意。

此类文化的特点在于对于内心宁静和和谐的追求。

例如日本的禅宗、花道和茶道,追求的是简单、自然和平和。

泰国的佛教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融合,展现出一种满足和内心平和的生活方式。

通过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之美,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领会世界的多样性和独特之处。

东西方文化的异同

东西方文化的异同

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及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取一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一)西方重个人、重竞争,东方重社会、重和谐。

(二)西方重利、重法,东方则重义righteousness、重情emotion。

(三)西方重商轻农,东方重农轻商。

东西方共同点1 均倡导教育优先2均倡导积极有为的奋发进取精神 enterprise3.均倡导人道主义思想humanitarian二吸收西方文化的必要性(1)(2)三日本、新加坡吸收西方文化的经验(1)吸取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3)重视人力资源。

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及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取(2003-10-14)来自:国际论坛/200003/陈峰君一东西方文化的异同正确区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二者的异同是东亚国家对外开放首先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不同点在于:(一)西方重个人、重竞争,东方重社会、重和谐。

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是西方文化的内核。

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和出发点,人必须为自己个人的利益而奋斗,为自己才能维持社会正义,爱自己才能爱他人和社会,为自己奋斗也是为他人和社会奋斗。

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

每个人应该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一个人越是表现出自我个性,越能体现人生的价值。

这种价值观来源于西方的重商社会。

“在欧洲重商主义盛行的社会里,工商业为民本业,市井商贾,为谋取暴利,难免背信弃义。

为扩大私有财产,常常六亲不认。

为了经商,四处流动,家庭观念相对淡薄。

家庭规模必然缩小。

在群体观念微弱的社会里,个人主义必然扩张。

在这种社会,以个人的活动为中心,突出个人的价值。

在集体活动中,也要充分显示个人的相对独立性。

”(注:田桓:《东亚文化中的儒学与中日现代化》〔M〕,载《东方文化与现代化》,时事出版社,1992第121—122页。

)在重商主义社会里,更是要求自由贸易,自由竞争。

因此,个人主义往往是与这种商业自由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

东方为什么红

东方为什么红

东方为什么红东方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重要的文化之一,其独特性、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对现代世界的重要影响令人惊叹。

在许多方面,东方文化一直以来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兴趣。

然而,为什么东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如此热门并博得无数人的喜爱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东方为什么红的原因。

首先,东方文化的独特性是其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东方文化以其独特的哲学体系、宗教信仰、文学作品、艺术表达和传统习俗而广为人知。

无论是佛教、儒家思想还是道家哲学,东方文化的哲学思想都给人们带来了深思和启迪。

例如佛教的平静与慈悲、儒家思想的道德与家庭价值观以及道家哲学的自然和谐思想,都深入人心并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

另外,东方文化的独特艺术表达也是吸引人们的特点之一。

东方文化以其独特的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和戏剧形式而闻名。

中国水墨画、日本浮世绘以及印度舞蹈等东方艺术形式都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技巧。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在东方地区广泛流传,也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赞赏。

东方文化的独特艺术表达不仅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为现代艺术与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灵感。

此外,东方文化对现代世界的重要影响也是其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东亚地区的国家,如中国和日本等,一直以来都是全球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这些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崛起和日本的先进科技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同时,东方文化的影响力也在全球范围内扩展。

例如,中国的传统医学、韩国的电影和音乐、印度的瑜伽和奢侈品市场等都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

此外,东方文化也被认为是一种富有魅力和神秘感的文化。

东方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给人们带来了充满吸引力的神秘感。

东方文化中的许多仪式、传统习俗和神话传说都被视为充满神秘色彩的。

这些神秘元素让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从而导致人们对东方文化的持续关注和研究。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东方文化的红被促成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东西方文化

东西方文化

浅谈东西方文化及其差异摘要:在上世纪初,中国曾经掀起浩浩荡荡的新文化运动,打出了“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的口号。

这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淹没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全面弘扬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同时,也迷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甚至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停滞不前。

近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确应该认真思考东西方文化及其差异,以便在明确、认清自己文化的同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发展、保卫中华文化,争得在世界范围的文化领域竞争的制高点。

关键词: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差异一、明确文化的定义长期以来,人们都倾向于将文化广义地理解为人类活动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东西的总和,狭义地理解为精神的东西。

本文主要探讨的限于文化的精神层面。

这里的东方文化主要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代表,因为我们知道古代中国光辉灿烂的文化曾经对东方各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这里的西方文化,古代以希腊文化为代表,近现代则以西欧和北美各国为代表。

二、东西方文化形成的差异笔者以为一种文化的形成绝非偶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必定有其客观的原因,而不仅只是主观形成的事实。

作为东亚、南亚和印度文明地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文化,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古希腊文化所处的西亚、北非、南欧文明地区,有明显的区别。

这一点对东西方各自文化的形成及其往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差异极其重要的因素。

1.东方文化的形成:幅员辽阔、复杂的地理条件、独立的文化单元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方,西临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地跨中国、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国境),西南临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西北临阿尔泰山(斜跨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境),北部界蒙古戈壁沙漠,东北有兴安岭和长白山,东边和东南为海洋所环绕,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独立的文化单元形成了性质上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

虽然频遭少数民族的侵凌,但作为中华文化主体的汉文化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东亚儒学的思想特点与世界影响

东亚儒学的思想特点与世界影响

东亚儒学的思想特点与世界影响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东亚文化逐渐成为世人关注的重点之一,其中又以东亚儒学的底蕴最为深厚和独特。

儒学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学派,曾经影响着整个东亚地区乃至全球的思想文化,塑造出了特有的人文精神和社会伦理。

本文将从东亚儒学的思想特点和世界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东亚儒学的思想特点1. 尊重传统,强调敬祖思想儒家思想强调尊重传统,重视文化传承。

在传统儒学里,祖先的地位尤为重要,弘扬敬祖思想,认为敬祖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基石。

因此,东亚许多地方在家族制度上便高度重视祖先和家族的传承。

同时,对于国家和官员也强调对祖先先贤的敬仰和效仿。

2. 注重人的本质,倡导“仁爱之道”儒家思想尊重人的本质,认为每个人在出生时都具备一定的天赋,但只有经过教育、修养才能真正成为有用之才。

儒家倡导“仁爱之道”,即人际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体恤和帮助。

这种思想影响非常深远,使得东亚文化呈现出许多相似和和谐的特点。

3. 强调礼俗,推崇儒家经典儒客思想注重礼俗,认为行为举止应当符合公共道德准则。

儒家提倡“礼”的观念,注重人际交往,倡导和谐相处。

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富含道德哲学思想,在东亚许多地方都被奉为经典,对东亚文化的传承广泛而深远。

二、东亚儒学的世界影响1. 铺就东亚文化之路东亚儒学思想的影响已经扩散到整个东亚地区,成为东亚文化的基石。

其中,孔子六经被引入日本和朝鲜后,逐渐演变为“大成之道”和“朱子学派”,深受两国人民的推崇。

同时,东亚各国在一些重要的文化节点上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如汉字、忠孝文化等便深刻地影响着东亚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2. 促进文化融合儒家思想在东亚地区得以广泛传播后,成为东亚地区文化融合的主导力量。

儒学思想强调人际交往、道德修养、家风家训等许多现代社会中仍然十分重要的元素。

在儒家思想引领下,东亚文化出现了许多相似之处,推进了东亚的文化融合,促进了东亚文化的发展。

东方文学的东方是什么概念

东方文学的东方是什么概念

东方文学的东方是什么概念东方文学中的“东方”一词在传统意义上有着多重含义,通常指代的是亚洲或东亚地区的文学创作。

然而,它在东方文学的具体概念中承载着更加丰富的内涵。

首先,东方与西方一词的对立,源于欧洲的地理位置。

欧洲作为西方文明的中心,将自身视为文明的灯塔,而将东方视作主要是亚洲的地域,在文化上被认为相对较为陌生和落后的地区。

因此,东方文学就成了一种通过文字、形象和故事传达独特的东方文化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的文学创作。

其次,东方文学的“东方”还涉及到东方文化的特殊性。

东方文学的创作主题和艺术风格常常与东方文化传统、价值观和信仰息息相关,展现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

比如,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常常通过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来表达情感和探讨人生境界,而日本古典文学则受到了佛教和武士道的影响,表现出与西方文学不同的审美趣味和情感表达方式。

第三,东方文学的“东方”还反映了东方社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环境。

东方社会的历史和现实背景对东方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比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关于封建社会的战争、宫廷斗争和家族纷争的题材,以及日本现代文学中对于战争、后现代社会和都市生活的反思,都是对东方特有历史和社会环境的折射。

另外,东方文学的“东方”还包含了一种文化认同和自我意识的价值观。

东方文学的创作者常常面临着对于东方社会和文化的思考和探索,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传承和表达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东方文学的创作者通常希望通过文学创作来弘扬和传承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强调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以及对于现代社会问题的独特的看法和思考。

综上所述,东方文学中的“东方”概念并非一成不变的,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诠释。

无论是从地理意义上,还是从文化、历史、社会背景和文化认同角度上,东方文学的“东方”都具备着自己独特的含义和特点。

通过对东方文学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东方文学作品所传递的东方文化内涵和价值观,丰富自身的文化视野和审美经验。

东亚文化在世界历史中的特殊性与多样性

东亚文化在世界历史中的特殊性与多样性

东亚文化在世界历史中的特殊性与多样性东亚文化作为世界历史上一种特殊和多样的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文化传承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特殊性的体现,同时在日益全球互联的今天,东亚文化也呈现出多样性的趋势,日韩文化、中国文化、越南文化、印度文化等各有特色,而这种多样性背后,则是着眼于全球化趋势下的现代文化交流与融合。

一、东亚文化的独特性东亚文化的特殊性,源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

东亚国家过去的制度和文化,多是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其中包括中国的封建王朝和儒家文化、韩国的高句丽、新罗和统一新罗时代的文化、日本的古墓制度和平安时代的文化等。

这些历史制度和文化,不仅是东亚人民几千年来的文化记忆,也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东亚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影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东亚文化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其独特的文化传承上。

东亚文化注重家族、宗族以及家族和国家的连续性,在文化传承方面有着独特的方式。

从中国古代的家风、家训、家规,到日本的自家制度,都反映了东亚文化中家族传承的重要地位。

这种传承方式,保证了东亚文化的延续,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家族/宗族以及社会文化体系。

最后,东亚文化的特殊性还体现在其宗教信仰、文化祭仪、艺术创作等方面。

例如,中国的佛教和道教、日本的神道教、韩国的儒教、佛教、基督教等,都反映了东亚文化宗教信仰的多元性。

二、东亚文化的多样性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东亚文化也呈现出多样性的趋势。

一方面,东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互通有无越来越频繁,中日韩三国在互相借鉴、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东亚文化特有的融合;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跨国流媒体的普及,日本流行文化、中国功夫、韩国流行音乐等所代表的东亚元素,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

那么,在东亚文化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东亚文化的多样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最明显的应该就是文化产品的多样性。

如今,日韩文化、中国文化、越南文化、印度文化等,都开始向全球推广其所特有的文化产品,涉及到的领域包括文学、电影、音乐、设计等多种方面,这些文化产品不仅体现出各自独特的东方美学,也表现出了东亚文化的多元性。

东方文化古人头朝东的文化背景

东方文化古人头朝东的文化背景

东方文化古人头朝东的文化背景东方文化源远流长,它在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东亚地区影响深远,与西方文化不同,东方文化追求的是和谐、克制、内敛的美学理念,这反映在东方人的行为中,比如“古人头朝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地理等方面,阐述“古人头朝东”的文化背景及其象征意义。

一、历史文化背景中国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国家之一,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公元前2100年的夏朝,而“古人头朝东”则源于唐代。

唐朝时期,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段时间里,中国文化得以繁荣、壮大。

其中,“古人头朝东”的文化现象也逐渐形成。

此时期的文化推崇“玄妙之义”,讲求克制、缄默,反对张扬和炫耀。

在社会行为上,中国人通常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尤其是在礼仪、仪式等方面,更加严格遵从。

从这个角度来看,“古人头朝东”的文化现象便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形成,这个文化现象也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二、文化象征意义1. 尊重传统文化“古人头朝东”的文化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士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在传统文化中,东方被视为神秘和美妙的象征,所以在礼仪、仪式等方面,大多数的“古人头朝东”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2. 崇尚平和主义除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东方文化的另一种特点就是崇尚平和主义。

平和主义的精神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比如基于尊重他人的行为方式、个人行为习惯等等。

因此,对于东方文化来说,送别或者行礼时头转向东方,被视为是一种平和和谐的行为方式,反映了东方文化崇尚平和主义的精神和价值。

3. 祈求好运和安全东方人送别或者行礼时头转向东方,除了传统文化和平和主义的表现外,也蕴含了一种祈求好运和安全的意义。

在中国和其他东方国家中,东方被视为一种吉祥和幸运的风水,因此在这种文化地标上,人们会头朝东方,有一种祈求好运和安全的意味在其中。

通过以上分析和讲述,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头朝东”文化现象在东方文化的重要地位,这种文化现象不仅反映了东方文化所具有的特点,同时也传承并塑造了东方文化的传统和精神。

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

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

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文化是一种复杂、多元和综合的现象,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习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

东西方文化,既有相互影响,又存在着诸多不同,比较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借鉴和学习优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交流和融合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传统、思维方式、道德风范、艺术表现和世界影响等几个方面对东西方文化展开比较研究。

历史传统方面,东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根源。

东方文化源远流长,涵盖了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泰国等众多东亚国家,其文化传统以儒释道为主要体系。

儒家强调仁爱、诚信、和谐,受到全球影响;而佛教鼓励人们压制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洞察。

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文化,主要包括基督教文化、人文主义文化和启蒙文化等,其文化传统注重个人主义、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观的推广,影响深远。

思维方式方面,东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也存在明显差异。

东方文化思维多以整体性、细致和内向为主,注重默默耕耘和追求内在的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

中华文化强调“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佛教则强调觉察、自律和静思的修行法。

日本文化强调的美学精神,包括茶道、花道、武士、和服等等。

相比较而言,西方文化则强调理性思考、实证主义、个性和竞争。

他们重视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倡导个人主义和创新精神,如亚里士多德和笛卡尔发表的哲学思想,推动了现代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道德风范方面,东西方文化对道德的认知也呈现出巨大差异。

东方文化重视团队能力、忍耐、谦虚、自省等精神品质,事业上注重“仁义道德”,对人际关系的维系也很看重。

例如,中国古代儒家的“五常”思想,分别为“仁、义、礼、智、信”,表达了对于个人与社会的道德要求;而日本武士则强调的是“忠义”等人格特质。

西方文化则强调的是人的个性自由、权利、责任、尊重等价值观,文艺作品通常探讨人的野心、追求和愚昧的暴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这个历史上约定俗成的人文地理概念,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两河流域的古亚述人将太阳升起的东方称为“亚细”(意为“日出之地”)、古罗马人认为凡在东边的国家都属“亚细亚”,这是现在“亚洲”(Asia)一词的来源。

而“东方”这一概念的外延比“亚洲”更广泛,地理学家把亚洲及北非洲称作东方(East),并依次划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三个部分,其范围西至塞路斯、土耳其和埃及、东到中国、朝、日本,南达、印度河流域各国以及印度尼西亚诸岛、北抵太平洋西北部沿地区。

除地理学概念的东方外,还有历史概念的东方(Orient),它是伴随1、世纪欧洲人发现东西洋航路、并适应其向东进行经济扩张的需要而产生的。

一批西方学者在考古发掘的科学实证活动中,开始系统地对亚洲和北非洲一些文明古国的语言、文字、历史、宗教、艺术、风俗及其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东方学”。

1年法国学者商博良对埃及象形文字成功地进行了破译,此后英国学者H··林等对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的解读告捷,使东方学得到突破性的发展,从而奠定了埃及学、亚述学等东方学学科的基础。

与此同时,东方文学的研究也被纳入东方学的领域。

精通梵语的英国学者威廉·斯最早确认梵文与希腊文、拉丁文、德文和波斯文之间的关系,并于1年把《达翻译成英语,第一次把印度古代文学介绍给西方。

不过,早期有关东方文学的探索,基本上是处于发掘材料、确认语言文字、整理古典文献和译解作品的阶段。

直到2世纪初俄国学者图拉夫的《东方文学论文集》等研究论著的问世,才标志着东方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已经发展起来。

年建国以后,我国习惯上将世界分为欧美和亚非拉两大阵营,与此相应,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长期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惯例,将西方文学换称为“欧美文学”,东方文学换称为“亚非文学”。

在国内高校中文系“外国文学”这门课程中,东方文学与亚非文学只是称谓不同,而内涵则基本一致。

故而,东方文学与亚非文学这两个概念是可以互换的。

就亚非文学的整体而言,自然应该包括中国文学在内,但由于我国高校中文系开设“中国文学史”,所以,在讲亚非文学时基本上不讲中国文学。

尽管由西方学者建立起来的东方学极大地促进了东方文化和东方文学研究的发展,但不可忽视的是,以欧洲为中心的文化殖民主义倾向十分强烈,因此,上述那种从西方人眼中观察、研究出来的东方形象与实质上的东方面目相去甚远,从而造成西方人对东方世界形成了一种极为矛的看法:一方面他们极力歪、低东方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从而以为白种人高于一切有色人种,欧洲才是世界文明的唯一发源地,是人类文化的中心;但是另一方面,源于异国情调的神秘向往,使他们在精神上虚构出一系列“东方神话”的意象。

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把世界历史划分为4个王国:东方王国(包括中国、印度和波斯)、希腊王国、罗马王国和日耳曼王国。

他认为世界历史的走向大体与太阳运行轨迹相似,也是从东方走向西方,东方是世界物质和精神历史的起点。

可见黑格尔承认了东方各国光辉的历史成就。

当今较为流行的共识是把世界文化划分为4大体系:欧洲文化体系、阿——伊斯兰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和汉文化体系。

欧洲及其相关的美洲、澳洲拥有统一的种族类型、基于同一语系的语言和同一模式的文化传统,这决定了欧美澳三洲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一脉相承,有着历史进程的整体性和共同性。

相比之下,包括三大文化体系的东方世界却是个纷繁的复合体、无论在地理、种族,还是在语言、心理素质、宗教、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千差万别,自成体系。

如印度文化体系除印度外,还包括东部的孟加、西部的巴基斯坦、北部的尼尔和不丹以及南部印度洋上的斯里兰卡,这些国家虽然有大致相同的历史传统,但各自的民族、语言不尽相同,宗教信仰也不完全一致。

仅就古代印度而言,方的达罗人和北方的雅利安人在种族和语言上就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

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的混合文化,使得印度文学艺术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尽管如此,从最高的抽象层次看,统一的东方文化和文学精神依然存在,这种统一性基于东方各国在地理环境、民族心理素质、经济形态等方面的一致性,超越了东方各国之间的差异,从而将东方各民族文化整合成三大文化体系。

世界文明最古老的发源地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都位于富饶丰的江河流域。

尼、两流域、恒和印度河、黄河和长江孕育了灿的古代东方农业文明,这种以土地和气候为生存基础、以灌和种植为生产方式的农业经济形态决定了东方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赖、和谐合一的自然观,养成了顺天由命、随遇而安、寂静内向和虔悲的心态,并形成浑然、和谐、协调、均衡、融通的思维习惯。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最早用“亚细亚生产方式”对前资本主义的东方社会经济特征进行概述,其主要特征是:土地公有,个人仅为土地占有者而非私有者,国家组织水利灌;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生产范围仅限于自给自足,商品经济难以发展;阶级等级和氏族血观念十分突出,个体依附于公社而存在;由原始部落发展而来的奴制和农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绵延,使得原始制度、风俗得以大量保存,社会发展极其缓慢。

在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制约下,从氏族公社所有制的土壤中生出东方专制制度。

正是古代东方社会在地理、心理、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共同特征,导致了东方文化意识中一种较为普遍的“东方精神”,它具体表现在东方的认知文化、价值文化和审美文化等三个方面。

而东方文学则是表征这一文化精神的主要载体。

东方认知文化指东方各民族所共有的思维方式、自然观、科学观及社会历史观等。

东方的地理环境和以农为本的经济活动方式,决定了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达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使人们养成了重感悟和直觉的思维方式。

古代阿地域变幻莫的自然和变动不居的生活方式,深深影响了阿人的认知观念。

他们长个别零碎地、直观感性地观察认识事物,认为自然与社会现象是一瞬间里所感知的印象,只有凭借直觉而非单纯的理性思维才能领略纷繁复杂的天地万物和社会人生。

伊斯兰教的神秘主义苏菲更将直觉推向极致,主张只有通过冥想、神智、喜、迷醉等神秘的方式才能与真主安拉合一。

至于社会历史观念方面,由于《古兰经》是伊斯兰教宗教信仰、道德规范、法制思想、历史学说等赖以建立与发展的生长点,因此,在中世纪伊斯兰国家里,无论是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还是现实的经世治国的策略,都在根本上贯着伊斯兰的宗教观念。

他们认为:只有借助直觉才能获得真知。

只是由于伊斯兰—世界处于东西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介地位,能够广吸收希腊、马、拜占庭、波斯和印度等外来文化,这又在伊斯兰教的正统观念中逐渐渗进理性与科学的因素。

而阿文学则形象地体现了上述自然观、社会观以及宗教观。

印度传统文化主要由两种成分构成,一种是土著居民达罗人的基于生殖崇的业文明,另一种是从中亚来恒流域定居的雅利安人的基于自然崇的游牧文化。

受这两种文化基因的影响,印度教文化崇太神、月神和地母神等人格化的自然神,这些神祗成为自然力量的化身和宇精神的象征。

印度古老经典《义书》突出强调梵我一体的绝对一元论,把最高的实在者“”当作万物的原因和根本,一切事物都仅仅是梵的影。

作为个体的人要获得精神的解脱和达到最高的“*1”境界,就必须以直觉和感悟的方式,以“我”的灵魂亲证宇终极原因“”,达到“我合一”。

因此,印度人习惯以“我合一”的内倾思维方式来把握世界人生,从整体、和谐、内省、体悟、环的视角看待社会历史,认为时间是无始无终的循环过程,强调人的肉体——灵魂,业因——果报,轮回——*1的环无已,并以此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天堂、人间、地狱。

于是,证悟人与自然、有限个体与无限实在、小我与大我(即梵)的统一性成为印度宗教修行和文艺实践的最高目标。

作为汉文化体系起源中心的中国,对整个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国家的文化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往往是以经验描述、形象表达、总体体验和类比综合等方式进行把握,这种思维定势,比较难以形成由抽象概括的概念系统所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汉文化体系的自然观,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认为天是广阔无限的大自然,而人又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并进而认为既然天人之间存在着相通的关系,那么人道与天道即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也是合一的。

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天人感应的五行说(中国古代的社会历史观)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它们一起被广泛地用来阐释自然现象和社会历史,在中国古代科学史、宗教史、政治史、伦理史等诸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此相应,古代朝也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关系密切,主张敬天,顺应自然与社会的规律,保持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一致,并以物质组成的阴二“气”来解释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强调“定数轮回”是自然和社会产生与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与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互相呼应。

古代日本具有适应汉文化体系的民族心理素质、社会经济形态等方面的条件,他们大量吸收了汉传佛学和儒家思想,并将之与原有的神道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兼具双重意味的日本认知文化特色。

故此,体现在东亚各国诗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和谐统一的。

东方以群体协调均衡意识为主导的心理机制,使得东方文化表现出鲜明的泛道色和浓厚的宗教意味。

以伦理为本位、以道德为重心的东方文化特质,决定了东方社会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呈现出个体与宗族乃至整个社会不可分离的等级秩序和伦理规范。

无论是印度种姓制度、日本身份等级秩序、中国“三纲五常”式的人伦关系,还是埃及“金字塔”式的等级顺序,以及阿深厚的宗法关系,都把个体行为的各个方面纳入关系和等级秩序这张无所不在的网络中,将个体与群体结成牢不可分的整体,个人必须以绝对忠的服从方式来维护自身与群体的关系。

因此,以群体道德模式为准则而制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已内化成为东方民族的众趋人格,成为整个东方社会的最高价值标准。

这种占主导地位的泛道意识,深深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强大的制约力和持久的稳定性。

而文学自然成为维护上述伦理道德最有力的 工具。

例如古代波斯琐罗亚斯德教便把世界分为善恶二元,提倡善言、善思、善行。

菲尔多西、萨等大诗人均被称作“谢赫”,意思是教人背恶向善的导师。

依据阿半岛的社会经济状态和传统思想文化而制定的《古兰经》,成为伊斯兰教宗教信仰、道德规范、法制思想等的基本原则。

以《古兰经为代表的伊斯兰教神学认为,全知全能全善的安拉是万物的本原,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具有最高价值与普遍意义。

伊斯兰教教义作为必须遵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生活准则,在哲学、宗教、道德、政治、法律、习俗等方面建立起一整套共同的价值体系。

表现在文艺上,阿人视美为善的化身,表述美的范畴的词语具有美善合一的意蕴。

文学中的传奇、轶事、寓言、教谕和圣训格言等诸种样式成为教化、整饬和造人格的重要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