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2015最新精编版)

合集下载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下全册教案)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下全册教案)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重点:1.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估算方法。

2.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 两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

4. 不同条件的组合解决同一问题的策略。

难点:1.理解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和格式。

2. 理解末尾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算法。

第二单元:千米和吨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念,知道1千米=1000米。

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难点:1. 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学会用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从问题出发思考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体会从问题出发思考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策略之一,进一步发展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1.理解并掌握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2015最新精编版)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2015最新精编版)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XXX学校教学设计(2015年春季高效课堂模式教案定稿)教案说明:本教案注重了培优辅差及学困生的转化,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案环节齐全、内容详细,可以A4纸直接打印。

学科:;任课班级:;任课教师:;2015年月日个人说明:本教案内容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望广大网友谨慎下载。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表科目数学教学班级三年级教科书名称及册数新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每周节数9节总授课节数180节时间单元教学内容计划节数实授节数出入原因第一二三周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趣的乘法计算第四五周第二单元千米和吨第六七周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八九周第四单元混合运算算24点第十周期中考试期中检测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表科目数学教学班级三年级教科书名称及册数新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每周节数9节总授课节数180节时间单元教学内容计划节数实授节数出入原因第十一周第五单元年、月、日第十二十三周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十四周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第十五十六周第八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表科目数学教学班级三年级教科书名称及册数新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每周节数9节总授课节数180节时间单元教学内容计划节数实授节数出入原因第十七至十九周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上学时间第二十周期末考试期末测试教材分析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目标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教学目标第八单元:认识小数教学目标: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教学目标重点:练习十一第 4 课时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第 1 课时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第 2 课时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练习十二第 3 课时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补》上学时间第 4 课时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第十单元期末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和混合运算第 1 课时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年、月、日与千米和吨、分数和小数第2课时教学目标:教学过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 3 课时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谈话:本节课我们要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及相关的实际问题。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材解析(单元备课)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材解析(单元备课)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材解析(单元备课)一、单元内容概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两位数乘一位数",这是学生乘法运算的重要阶段。

在前一单元中,学生已经了加法和减法运算,本单元将引导学生进入乘法运算的。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生将能够理解乘法的基本概念,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运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乘法的基本概念,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运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的操作和练,学生能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态度,树立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运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乘法的基本概念,特别是在进行进位乘法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的兴趣和效果。

2. 操作教学法:通过实际的操作和练,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理解乘法的运算方法。

3. 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能够互相交流和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乘法运算的。

2. 讲解与演示: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3. 练与操作:学生进行实际的练和操作,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的内容,反思的过程和方法,提高的效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2. 作业与测验评价:评价学生在作业和测验中的表现,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算能力。

3. 反思评价:评价学生的反思,了解学生的体会和收获。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最新版教材)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最新版教材)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单元目录: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第二单元千米和吨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四单元混合运算第五单元年、月、日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第八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第十单元期末复习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课题: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估算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口算练习。

出示口算卡片:1×10= 3×32= 5×11=2×20= 30×3= 6×20=学生计算,汇报交流。

(选择几题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口算的)2.导入新课:刚才我们计算的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同学们都算得很棒,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1页例1。

引导: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让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上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探究算法。

提问:如何算出10盒有多少个?把算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全班交流。

(结合情境图中右下角的菜椒摆放特点来说)①先算9盒,再加1盒。

12×9=108(个) 108+12=120(个)②横看,先算2盒,再算5个这么多。

12×2=24(个) 24×5=120(个)③竖看,先算5盒,再算2个这么多。

12×5=60(个) 60×2=120(个)④把算式看成12个十,十个十是一百,二个十是二十,合起来是120。

苏教版三数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数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 1.认识千米教学内容教材第20~21页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1.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难点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方法教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米尺、卷尺、秒表。

学生准备:记录本。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板书:长度单位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长度单位,谁来说说是哪些?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预设:可能会有学生说到千米2.用手分别比画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

继续比画1千米,学生肯定会发现不行了。

问:为什么不能比画1千米?谁能来说说你认为千米该是一个怎样的长度单位?二、教学新知1.认识千米:读“千米”,你估计它和“米”之间是什么关系?预设:1千米=1000米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多少米?预设:200米、250米、400米那要几圈才是1千米?预设:5圈、4圈、2圈半你们体育课上,老师一般会让你们跑几圈?满1千米吗?那你觉得1千米有多长?读教材第20页下端方框中的话:200米一圈的跑道,5圈是1千米250米一圈的跑道,4圈是1千米400米一圈的跑道,2圈半是1千米2.完整的长度单位:在黑板上画一只手,从小指开始,依次写上: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指出:这5个手指正好可以代表我们学的5个长度单位。

前面4个长度单位之间进率都是10,拇指和食指分得特开,它们之间的进率也跟前面都不相同,而是1000读:1000(停)米=1(停)千米3.应用:1千米那么的长,那你觉得它可以用在哪些地方?(学生说一说)指出:刚才大家说到的公路、铁路、河流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知道是什么吗?(都很长,甚至是一眼望不到边)看一下教材第20页的3张图,分别说说图上的几千米分别是什么意思?指出: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精选6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精选6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精选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篇1第三单元统计教材分析: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

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

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材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1、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求平均数。

第二课时条形统计图(二)教学内容:教材第39页例2,练习十第2、3、4题。

教学目标:1、学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会正确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重点难点: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 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 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苏教版教学目标1.掌握数字0-99的认读和写法;2.学会用图片、手比、数字等多种表述方法将两位数的大小关系进行比较;3.学会在两个有序数列中找相同、不同的数字。

教学重点1.两位数的大小关系比较;2.数字的认读和写法。

教学难点两个有序数列中找相同、不同的数字。

教学过程导入新知1.学生回忆上一课学过的内容,复习数字0-99的认读和写法。

2.老师出示两张图片,分别是一块20元的钞票和一张50厘米长的绸缎,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引导学生认识两位数的大小关系。

新知讲解1.老师出示数字图形卡片,让学生从图形中认识数字大小;2.老师口头解释两位数的大小关系,如:41比26大;3.教师通过图片、手比、数字等多种表述方法,将两位数的大小关系进行比较。

讲解练习1.老师出示数字图形卡片,让学生快速在心里记住数字大小;2.老师出示两个数字,让学生手比大小,从中找出较大和较小的数;3.老师出示两个有序数列,在其中找到相同的数字,再找到不同的数字。

确定知识点1.根据课堂所学知识,让学生用图片、手比、数字等多种表述方法,将两位数的大小关系进行比较;2.让学生从图形中认识数字大小;3.在两个有序数列中找相同、不同的数字。

课堂练习1.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两位数的大小比较,让每个小组都有机会上讲台做演示;2.给学生发放两个有序数列,并要求他们找出相同的数字和不同的数字。

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上相关练习;2.用家长朋友、校友等合适的对象进行数字大小比较游戏。

教学反思1.通过图片、手比、数字等多种表述方法,将两位数的大小关系进行比较,让学生对数字的大小关系有了深入的认识;2.学生参与度高,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和演示;3.下次教学中,可以适当添加一些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二2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二2

精选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二苏教版是我们国家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一份力量,其严谨的教学内容和解说方法,被广大学生和家长所认可和喜爱。

其中,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二,更是具有极高的价值,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这份材料。

教案二分为三个单元,分别为“差商的思想”、“认识分数”、“知识回顾”。

这三个单元内容依次递进,让学生可以比较好地由浅入深,学会了解数学知识。

接着,教案二中的每一课都非常重要,在教学中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些课分别是《认识商》、《认识除法符号/画出1/2、1/4》、《认识分子、分母》、《认识分数值大小》、《分数的加减法》、《整数与分数相加减及关系》、《分数数量的比较》、《认识分数和除法符号的关系》、《认识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加减法》和《复习知识》。

每一节课都是由简入难,逐渐扩展知识面,并且涵盖的知识点又十分具体。

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学习知识。

教案二中的教学方法,也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认识商》的这一篇教案中,老师使用鸡蛋的例子来讲解商的含义,这种生动形象的比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商的概念。

在《分数的加减法》这一节课中,老师使用了图形表示分数大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值的大小关系;在《认识分子、分母》这一节课中,老师教给学生了如何在分子和分母之间画出横线,这样能够让学生区分清楚分子和分母,从而避免混淆一些概念等,这些方法和措施,都对学习知识起到了很好的帮助。

同时,教案二中还穿插着许多实际生活的例子,例如在《分数数量的比较》这一节课中,老师举例子讲解了一些在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分数比较,如:通常使用饮料杯比较饮料分量大小,照片厂商常规的尺寸为3*5寸等。

这些真实的例子,能够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得到更多的启发。

在教案二的结尾处,设计了一套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

这些题目总体难度适中,从简单的填空题,到稍微更复杂的计算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练习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二,作为一份扎实而又优质的教学资料,被广泛地使用在了数学教育的教学中。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精品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精品教案】

第二单元千米和吨1. 认识千米总第()课时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20-21页例1,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1千米的长度。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建立千米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预设修改或随笔一、旧知铺垫,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如果测量课桌的高度,应该用什么单位呢?(厘米)那1厘米究竟有多长?谁能比划一下。

(手指的厚度)除了用厘米,还可以用什么做单位啊?(分米)谁再比划一下1分米有多长?我们还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毫米、米)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

(米尺的长度)他们的符号都是什么样的?(m、dm、cm、mm)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引起冲突,导出千米我们已经学过的最大的长度单位——米。

如果要想量一量从北京到我们学校距离,用米尺来量可以吗?那用什么单位来表示合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板书课题:认识千米)(2)设疑,自学为什么用千米表示?你想了解千米的哪些知识?请学生自己说,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以下三个问题:①千米有什么作用?②“千米”用什么字母表示?又叫什么?2③千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3)汇报交流①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②千米可以用符号“km”表示。

千米又叫做公里。

③1千米=1000米(4)说说千米在生活中的例子。

通过前面两个问题的解决,我们知道了——(千米是计量比较长的路程或距离的,千米用符号km表示,又叫做公里。

)课本3幅图上标示牌的含义你能明白吗?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讨论交流)生活中用到千米的地方也很多,你能举几个例子吗?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苏教版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三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二单元,主要内容是《认识分数》。

我们将通过分数的引入,让学生了解分数的概念,学会如何读写分数,以及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概念,知道分数的读写方法。

2. 学生能够比较分数的大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分数的加减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分数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一个苹果,分成三份,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学生回答:“老师,你把苹果分成了三份,每一份是苹果的三分之一。

”2. 分数的定义:我解释分数的概念,分数是用来表示一个整体被分成若干等份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例如,苹果分成了三份,每一份就是苹果的三分之一。

3. 分数的读写:我演示如何读写分数,例如,苹果的三分之一读作“三分之一”,写作“1/3”。

4. 比较分数的大小:我给出几组分数,让学生比较大小。

例如,2/5和3/10,学生回答:“2/5大于3/10。

”5. 随堂练习:我给出一些分数,让学生读写并比较大小。

六、板书设计1. 分数的定义2. 分数的读写方法3. 分数的大小比较七、作业设计(1) 4/7(2) 4/8(3) 5/9答案:(1) 四分之七(2) 四分之八(3) 五分之九2. 题目:小明有10个橘子,他把它分成了5份,每份有几个橘子?每份是橘子的几分之一?答案:每份有2个橘子,每份是橘子的五分之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学生们对分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地读写分数并比较大小。

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在理解分数的概念上存在困难,我在课后需要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额外的辅导。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 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      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数据收集和整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意义,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据的收集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

2. 数据的整理方法:分类整理、排序整理、图表整理。

3. 数据的分析方法:求和、求平均、求众数、求中位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数据分析方法。

2. 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1)数据的收集方法① 观察法:通过观察,获取数据。

②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获取数据。

③ 实验法:通过实验,获取数据。

(2)数据的整理方法① 分类整理:将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② 排序整理:将数据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

③ 图表整理:用图表的形式展示数据。

(3)数据的分析方法① 求和:将一组数据相加,得到总和。

② 求平均:将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值。

③ 求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④ 求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据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

5. 课后作业:布置与数据收集和整理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方面。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正确率、书写规范等方面。

3.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数据收集的准确性、整理的条理性等。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新苏教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第1课时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月日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例1、例2,“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1、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会进行简单的估算。

3、经历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4、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会进行简单的估算。

教学难点:理解口算的算理以及估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和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大家一起来口算下面的几道式子:20×5 30×6 40×8 6×70师生交流口算的方法。

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乘法口算,不过是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板书课题)2、谈话:蔬菜美味又有营养,一天,李叔叔将自己培育出一批的新品种菜椒送给敬老院,看看他遇到了什么问题呢?3、出示主题图及题目。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题1。

⑴师生交流列算式。

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并列出算式吗?学生讨论并交流,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注意每盒有12个这个信息。

⑵探讨12×10的算法。

(板书:12×10=)谈话:观察例题中的10箱菜椒是怎样摆放的,你能利用学过的知识计算出10箱菜椒一共有多少个吗?交流学生的算法。

学生可能运用的算法有:①12×5=60 60×2=120②12×9=108 108+12=120③把每箱12瓶分成10瓶和2瓶,10个10瓶是100瓶,10个2瓶是20瓶,一共是120瓶。

④由12×1=12,可以想到12×10=120(板书)⑶让学生讨论这几种算法中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说一说理由。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道数字0-9的书写及其数值大小。

2.通过数棒、十带、百板等教具,能够较为准确地表示0-999之间的任意数。

3.了解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比较大小。

4.能够进行0-999的加减法的计算。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数字的书写及大小。

2.数量的表示方法。

3.加法和减法的计算。

难点1.数字大小的比较。

2.减法的概念。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课时数字的认知1.学生通过教师指读数字0-9,并用笔进行书写。

2.学生互相比较数字书写的规范性,交流自己书写数字时的一些经验和技巧。

3.分组讨论,让学生学会判断数字大小的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加深记忆。

4.通过游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巩固数字的认知。

第二课时数量的表示法1.通过教具展示数字的大小关系,并进行讲解。

2.教师让学生用数棒、十带、百板等教具进行0-999之间数字的表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量的表示方法。

3.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教具完成数的加减法运算,并互相帮助。

4.通过游戏,让学生进行数的加减法运算,温故知新。

第三课时加法的计算1.通过教师讲解加法的概念以及加法的基本运算规则。

2.按照“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等方式进行加法计算的讲解和练习。

3.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掌握加法的计算方法,实际操作加深记忆。

4.通过游戏,让学生进行加法运算,温故知新。

第四课时减法的计算1.通过教师讲解减法的概念以及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

2.按照“退位、借位”等方式进行减法计算的讲解和练习。

3.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掌握减法的计算方法,实际操作加深记忆。

4.通过游戏,让学生进行减法运算,温故知新。

四、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练习和游戏,检测学生对数字书写、数量表示、加减法计算的掌握程度。

2.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实时的评价和反馈,及时纠正错误。

五、教学后记通过本单元课程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数字的书写和大小、数量的表示方法、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获得了团队合作意识和操作教具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逻辑与数学素养。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千米和吨课题:认识千米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互相比划并说说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2.出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8()一枚1元硬币厚约3()学校跑道一圈长250()课桌长约10()3.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1。

提问:这是沪杭铁路,它的全长是180()?追问:为什么沪杭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5.教师出示教材第20页的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片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吗?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

千米又叫公里。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

二、交流共享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课前的活动。

(出示照片)我们学校的跑道从()——()大约是100米,你怎么记住它的?明确:像这样的100米,我们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

(板书:1千米=1000米)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

提问:1千米里面有几个100米吗?(10个)追问:走100米你花了多长时间?如果让你走1000米要多长时间?走1000米的感受和100米的一样吗?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发言。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整单元)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整单元)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整单元)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要内容是两位数乘一位数。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关键。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要学会用乘法计算两个数相乘的结果,并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他们能够熟练地计算加减法。

但是,对于乘法,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乘法的实际应用还不太清楚,需要通过实际例题和练习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地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

2.操作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乘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问题解决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

2.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如小动物交朋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两位数乘一位数。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向学生介绍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千米和吨教学内容:千米和吨都是常用的计量单位,在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但是,这两个单位与学生的生活有些距离,他们对这些单位不够熟悉。

因此,教学千米和吨,首要任务是体会千米和吨,感知1千米有多长、1吨有多重,建立1千米、1吨的初步观念。

学生是否体会了千米和吨,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检验,一是能否联系实际,举身边的例子说说1千米大约是多长、1吨大约是多重;二是能否在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里正确使用千米和吨。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使学生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情感。

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认识千米、吨的线索和活动。

首先,在现实的情境里引出千米和吨,让学生感受它们都是较大的计量单位。

接着,扩大感知背景,继续体会千米和吨,积累感性材料和生活经验。

2.在应用计量单位时,进一步体验单位。

解答实际问题,也有助于体会千米和吨的应用,从而丰富生活经验。

如计量河流、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计量卡车的载重量、鲸鱼等大型动物的体重,要用吨作单位。

随着经验的积累,对计量单位的感受也会深刻。

3.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千米。

“了解千米”这次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走走看看”。

通过走100米要多少步和多少分钟,推算走1千米的步数和时间,借助步数与时间体验1千米的长度。

还组织在离开1千米的地方大声说话,试试能听到吗?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有了这些数据和经验,就能在日常生活中估计1千米。

四、单元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及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感知1千米和1吨。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和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验、感悟千米的实际长度。

建立1千米的概念。

教学资源: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一.互动对话——生成“千米”的概念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厘米、1米。

(学生用手势,米尺或身边物体的长度表示1厘米,1米)。

2、填空:给下面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橡皮长4()学校跑道一圈长250()安镇到无锡的公路大约长14()师:我们安镇到无锡的公路长度,为什么眼用千米做单位?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3、讲述:计算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

介绍千米的符号。

(板书:千米Km)学习千米的读法。

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相机出示图片:铁路、公路的里程碑,公路上的限速标记,香港行政区地图上的线段比例尺等)你知道每副图片的含义吗?二. 师生探究——建构“1千米”的概念1、动态演示过程——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猜测:千米在生活中应用较广泛,那么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猜猜看!(2)观察: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大家仔细观测公路长度的过程,把你看到的记下来。

多媒体可见演示:每测量出100米,就放大分别显示出“100米”“200米”“300米”……“900米”,最后随着音乐声响起,“1000米”变为“1千米”。

(3)提问:你知道了什么?(1千米=1000米,1000米里面有10个100米。

)(4)小结:1000米=1千米指导学生读这个式子是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

2、回忆课前活动——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概念。

(1)算一算:课前已经量出我们的学校跑道一圈有多长,(250米)几圈是1千米,明确250米一圈的跑道,4圈是1千米。

(2)估一估:课前已经请大家去操场走了走,一圈大约走了多少步,大约用了多少分钟?你能估计出大约走多少步是1千米吗?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分钟呢?(3)说一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自由交流。

(4)找一找:从学校到附近大约什么地方是1千米?你还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三.生活应用——活化“千米”的知识1、进一步认识“1千米”(1)做“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独立描出1千米的长度交流从哪里到哪里是1千米,请其余学生参与评价。

(2)做“想想做做”第2题引导学生说出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求什么。

独立练习,组织交流。

强调米与千米的换算方法。

2、进一步理解“1千米=1000米”做“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

3、进一步明确各种长度单位。

做“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讨论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

组织交流。

四.小结延伸——拓展“千米”的知识1、提问:今天你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和以前学到的哪些知识有关?学了有什么用?2、实践作业: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吨的质量规定。

教学资源:事物投影;课前让学生算算自己的体重。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课件展示场景)水果贸易市场中有一箱箱、一筐筐的水果,然后从一筐中挑出一个苹果重200(),一箱苹果重15()2、接着有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开进水果贸易市场,请学生估计这一车苹果重3()3、根据学生对这一车苹果重量的估计,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板书课题)二.参与实践,充分体验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请出4个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同学站在一起。

①算一算4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

(100千克)②再推算一下40个这样的学生大约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③40个同学站起来排成8人一队,前后看看,再想一想1吨有多重。

(2)讲述;为了简便计量1000千克,我们把1000千克规定为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吨也可以用英文字母“t”来表示。

(3)谈话:请同学们在看看40个同学排成队,看一看,想一想1吨有多重。

2、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吨。

⑴谈话:我们教室里的桌、椅、书本等,你认为用吨做单位合适吗?你认为多少张桌子或者椅子合在一起,大约重1吨?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③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⑵提问: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用吨做单位的呢?学生进行举例。

⑶看一看,算一算。

(多媒体结合进行演示)①1棵白菜中1千克,多少棵白菜重1吨?②1袋大米重100千克,多少袋大米的重量是1吨?③1头奶牛的重量是500千克,多少头奶牛的重量是1吨?④1带水泥重50千克,多少袋水泥的重量是1吨?⑤1桶油重200千克,多少桶油的重量是1吨?⑷照样子填一填。

(小组合作)1头猪重100千克,那么10头猪重1吨。

一箱苹果重10千克,一副哑铃重5千克,一袋面粉重25千克,那么重1吨。

⑸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①卡车载重4()。

②小明体重35()。

③一块橡皮的重量是()。

④浙江举重运动员占旭刚,在第二十七届奥运会上以挺举207.5()的成绩再一次获得冠军,为国争光。

⑤一座桥的限量是10()。

(填后提问:什么是一座桥的限载量?)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1、填一填。

5吨=()千克9吨=()千克3000千克=()吨7000千克=()吨填好后分别请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2、算一算。

(1)起重机一次能吊起2吨货物,照这样吊15次,一共吊起货物多少吨?(2)一袋水泥重50千克,80袋水泥重多少千克?合多少吨?3、想一想。

大象重6吨,鲨鱼重3吨,鲸鱼重72吨。

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4、试一试。

出示一副电梯照片,上面标注:限重量1t,13个成人。

出示问题:(1)如果是孩子,每次可以乘坐几个?(2)如果全班同学(56人)都要乘电梯,至少要乘几次?四. 小结评价,回归生活1、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自己哪些方面表现比较好。

2、实践作业:课后到商店做了一次调查,问一问营业员商店里最重的货物是以吨做单位的还是以千克做单位的,如果以千克作单位,估计一下多少件这样的货物的重量大约是1吨。

课后反思:练习三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深化对千米和吨的认识,建立千米实际长度观念和吨的质量的观念。

2.进运用千米和吨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应用千米和吨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说说已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哪些质量单位?说说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1吨?说说哪里到哪里大约1千米?2、千米和米,吨和千克它们之间的进率各是多少?二、练习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做第24页第1题)。

(1)先让学生独立填写。

(2)大家反馈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有错误的改正。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出示题目。

4吨=()千克 6千米=()米8千米=()米 9000千克=()吨5米=()厘米 3000克=()千克(2)学生独立填写。

(3)反馈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1、做第24页第3题。

(1)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告诉我们哪些信息?(2)学生尝试解答。

(3)反馈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2、做第25页第4题。

(1)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告诉我们哪些信息?(2)学生独立解答。

(3)反馈交流,说说你是怎么解答的?三、全课总结1、简要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2、读一读,“你知道吗?”四、作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学会运用千米和吨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灵活运用质量单位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资源:投影、小黑板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谈话:同学们,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我们对千米和吨的有关知识有了进一步地了解,并学会了运用,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练习有关千米和吨的这类题目。

二、练习:1.做第25页第7题(1)学生自己读题,想想题目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2)学生尝试练习(3)反馈交流,说说是怎么想的?2.做第25页第8题(1)生独立读题解答第一个问题。

(2)交流反馈。

(3)小组说说自己家用水量大约是多少吨?(4)小组交流你家有哪些节约用水的办法?三、全课总结1.简要小结本课学习情况2.读一读,“你知道吗?”四、布置作业课后的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