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业发展_十三五_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武汉工业发展_十三五_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武汉工业发展_十三五_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武汉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背景

“十三五”是武汉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经济总量“万亿倍增”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时期,也是武汉工业发展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为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发展“倍增计划”,进一步发挥工业在城市经济升级版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依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武汉制造2025行动纲要》,组织编制了《武汉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进一步完善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工作,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合理规划武汉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的定位、规模、布局、建设时序及重点项目,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从决策源头控制环境污染,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有关规定,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于2017年2月委托湖北君邦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君邦公司”) 承担武汉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规划概述

2.1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为武汉市行政管辖范围内区域,包括中心城区和新城区。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年~2020年,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

2.2规划战略导向

——创新驱动、内生发展。坚持把创新摆在武汉工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结构优化、高端发展。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先进制造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坚持把提质增效作为推动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推动工业向高端发展的同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创新设计、制造技术及生产方式,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大资源整合度,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中心城区、开发区、新城区三个层面工业联动,发挥武汉区位和政策优势,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2025、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 建设等国家战略,着力提升产业协同发展能力,深入推进多层次、多领域的协同融合发展。

——深化改革、开放发展。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创新工业管理方式,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转型,加快实施“走出去” 战略,强化产业对外合作,提升企业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2.3规划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初步框架。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部分优势行业竞争力显著增强,质量和品牌价值大幅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规模总量。到202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7600亿元,全部工业总产值实现27000亿元。

——创新能力。到202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中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2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2%。掌握100项达到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技术,形成300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优创新产品。

——工业投资。“十三五”期间,工业投资累计超过10000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35%以上。

——节能降耗。“十三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9%。

具体规划目标体系见表2-1。

表2-1 武汉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指标体系

2.4规划目标任务

培育三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聚焦重点领域,打造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一批成长型产业集群。

打造三个全国具有领先地位的优势产业:以汽车及零部件、精品钢材及深加工、高端石油化工等优势产业为重点,开发新产品,推广应用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培育引进产业链中高端环节核心企业、关键项目,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优势产业向中高端升级

做强三个辐射中部、带动周边的时尚消费产业:围绕食品烟草、家用电器、纺织服装等时尚消费产业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支持企业深度挖掘用户需求,适应和引领消费升级趋势,在产品开发、外观设计、产品包装、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强创新,积极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丰富和细化消费品种类;重点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引导企业树立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立足大众消费品生产推进“品质革命”;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软实力。

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工业倍增发展区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智慧园区,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综合配套完备、生态环境优美、生活便利宜居的产业集聚区。

促进工业融合发展:发展服务型制造,发展智能制造,促进军民融合。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提升工业质量品牌,大力实施绿色制

造,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培育市场主体。

3规划协调性及制约因素分析

3.1规划协调性分析

本规划基本符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湖北省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武汉制造2025行动纲要》等上位规划要求,与《全国功能区划》、《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武汉都市发展区1:2000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武汉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等基本协调。

3.2规划制约因素分析

(1)近年来,武汉市大气污染物常规监测指标年均值出现超标现象,需改善空气质量2016年5月18日环保部原则通过《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修订草案)》,《草案》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当项目所在区域无环境容量或者环境质量不能达到标准且拟采取的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措施不可行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作出不予批准的决定”。

根据《2015年环境质量公报》,2015年武汉市PM2.5年均浓度为70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1倍;PM10年均浓度为104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49倍;NO2年均浓度为52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30倍。

综上所述,武汉市2015年PM2.5、PM10及NO2均不能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二级标准的要求。故本规划在实施的过程中,既要满足工业的发展需求,又要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加强总量控制,改善武汉市环境空气质量。

(2)规划的实施会加大水体环境的污染负荷,需加快开发区域内市政管网的建设,实现区域雨污分流,提升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规模及排放标准,降低对水环境压力根据规划区域的现状可知,规划区域的主城区部分区域仍然处于雨污合流的状态,新城区配套市政管网设施存在滞后,部分区域雨污水管网尚未连通,部分污水处理厂已达到饱和,部分水体已出现超标现象。如不及时加快开发区域周边市政管网及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实现规划区域雨污分流,提升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规模及排放标准,随着本规划的实施,规划建设项目的落地,规划区域产生工业废水及污染物量的增加,将会进一步加大规划区域水体环境的污染负荷,从而对水环境造成污染,反过来制约区域的发展。

(3)规划区内推行工业企业集中入园、入区已显成效,但仍有少量工业企业零散分布,局部区域工居混杂,未形成产业聚集,不利于长远发展。

2011年武汉市开始实行“工业倍增计划”,大力推进工业企业入园、入工业集中区布局,形成产业聚集区,目前武汉市已建立多个工业倍增区。但截至目前,仍有少量工业企业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资金、供地等问题而留存原地,零散分布,与周边居民区混杂。此外,部分工业倍增区因缺乏规划的有效指导或规划布局不尽合理,造成园区主导产业不明确,功能组团布局凌乱,局部区域工居混杂,未形成产业聚集,不利于长远发展。同时,产业的交叉布局可能造成不同行业间的交互影响。

4区域概况及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1区域概况

(1)社会环境概况

长江、汉水纵横交汇通过市区,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格局,通称武汉三镇。辖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蔡甸、江夏、黄陂、新洲、东西湖、汉南13个行政区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化学工业区和武汉新港等5个功能区。区下辖149个街道办事处、5个镇、3个乡。全市群众自治组织3152个,其中社区居委会1327个,村民委员会1825个。全市土地面积8596.2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522.7平方千米。

2015年武汉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10905.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9.81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4981.54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5564.25亿元,增长9.6%。人均生产总值104132元,增长6.8%。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081.91亿元,增长8.4%。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11户。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17户,过10亿元的企业121户。11大工业行业中,5个行业产值超千亿元。

2015年城建攻坚完成投资1798亿元,比上年增长18.7%。轨道交通三号线一期、东湖通道、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等项目相继完工。

全年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480.7万吨。全社会用电量464.2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3%。供应液化石油气0.9亿立方米,供应天然气15.2亿立方米。

年末公园75个,其中免费开放69个。公园游人量9586万人次。新增绿道233.7公里,增长5.3%。造林7.03千公顷,森林覆盖率28%,比上年提高0.49个百分点。

(2)自然环境概况

武汉,简称“汉”,俗称“江城”,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水交汇处,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也是湖北省省会。地理位置为北纬29°58’-31°22’,东经113°41’-115°05’。

武汉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常年雨量丰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光热同季、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等特点。年平均气温15.8℃~17.5℃,极端最高气温41.3℃(1934年8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18.1℃(1977年1月30日)。年无霜期一般为211天~272天,年日照总时数1810小时~2100小时,年总辐射104千卡/平方厘米~113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1150毫米~145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8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0%左右。

武汉市江河纵横,河港沟渠交织,湖泊库塘星布,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从市区两侧汇入长江,形成以长江为干流的庞大水网。总水域面积达2217.6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6.1%。其中,5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65条;有湖泊166个,其中城区内有湖泊43个;各类水库273座,其中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6座,总容量9.25亿立方米;共有塘堰8.51万口,蓄水能力3.3亿立方米;据测算分析,在正常年景,地下水静储量128亿立方米,地表水总量达7145亿立方米,其中境内降雨径流38亿立方米,过境客水7047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万千瓦。

根据湖北省自然保护区名录(截止2015年)及相关更新内容,武汉市现有自然保护区及自然保护小区9处,总面积30841hm2,占武汉市总面积的3.59%,保护区主要分布于黄陂区、蔡甸区、江夏区等区,主要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及野生动物为主。

(3)生态环境概况

武汉市土壤种类繁多,共有8个土类、17个亚类、56个土属、323个土种,其中,水稻土面积占总面积的45.5%;其次为黄棕壤占24.8%,潮土占17.0%,红壤占11.2%;其他有石灰土、紫色土、草甸土、沼泽土等共占1.5%。

武汉市植物区系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过渡的地带。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的蕨类和种子植物有106科、607属、1,066种,兼具南方和北方植物区系成分。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组成的混交林是全市典型的植被类型。长江、汉江以南以樟树、楠竹、杉木、叶茶油茶、女贞、柑橘为代表;长江、汉江以北以马尾松、水杉、法桐、落羽松、栎、柿、栗等树种为主。

武汉市动物资源种类繁多,有畜禽动物、水生动物、药用动物、毛皮羽用动物、害虫天敌动物、国家保护动物等。畜禽动物主要有猪、牛、鸡等10余种、70余个品种。鱼类资源有1l目、22科、88种,主要经济鱼类有草、青、鲢等20余种。“武昌鱼”(团头鲂)是经济名贵鱼种,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水禽有雁、鹳、鹈等8目、14科、54种。白鹳属国家一类保护的珍贵稀有水禽。特种经济水生动物有白鳍豚、江豚、鳖等。白鳍豚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江豚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在野生动物资源中,毛皮兽类很少,主要是药用动物、农林害虫等。

4.2环境质量现状及评价

(1)大气环境质量

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评价,2015年武汉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192天,较2014年增加10天;优良率为52.6%,较2014年上升2.7个百分点。其中优33天、良159天、轻度污染124天、中度污染30天、重度污染16天、严重污染3天;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较2014年减少16天。全年173个污染日中,首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PM2.5)的有113天,占65.3%;首要污染物为臭氧(O3)的有44天,占25.4%;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有11天,占6.4%;首要污染物为二氧化氮(NO2)的有4天,占2.3%;首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的有1天,占0.6%。

2015年武汉市各大气污染物具体数据如下:

2015年武汉市PM2.5年均浓度为70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1倍,较2014年下降14.6%。PM2.5日均浓度范围为11~280微克/立方米,达标率为66.0%。各国控监测点PM2.5年均浓度范围为64~76微克/立方米。

2015年武汉市PM10年均浓度为104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49倍,较2014年下降8.0%。PM10日均浓度范围为12~282微克/立方米,达标率为81.8%。各国控监测点PM10年均浓度范围为92~110微克/立方米。

2015年武汉市SO2年均浓度为18微克/立方米,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较2014年下降14.3%。SO2日均浓度范围为6~79微克/立方米,达标率为100%。各国控监测点SO2年均浓度范围为15~24微克/立方米。

2015年武汉市NO2年均浓度为52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30倍,较2014年下降5.5%。NO2日均浓度范围为13~126微克/立方米,达标率为89.0%。各国控监测点NO2年均浓度范围为43~58微克/立方米。

2015年城区O3年均浓度为93微克/立方米,比2014年上升5.7%。O3日均浓度范围为6~238微克/立方米,达标率为84.3%。各国控监测点O3年均浓度范围为81~101微克/立方米。

2015年城区CO年均浓度为1.1毫克/立方米,与2014年持平。CO日均浓度范围为0.4~2.6毫克/立方米,达标率为100%。各国控监测点CO年均浓度范围为0.9~1.2毫克/立方米。

(2)地表水环境质量

①河流(港)水质

2015年全市11条主要河流(港)的29个监测断面中,10个断面达到Ⅱ类水质,9个断面达到Ⅲ类水质,4个断面达到Ⅳ类水质,4个断面达到Ⅴ类水质;2个断面劣于Ⅴ类水质。水质

达到功能类别标准的断面有20个,占69.0%。主要污染物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

2015年全市主要河流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9mg/L和0.337mg/L,分别较2014年下降6.5%和24.3%。与2014年相比,水质优良(Ⅲ类及以上)的断面比例保持不变,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下降10.3%,河流整体水质有所好转。

②湖泊

2015年全市166个湖泊中,西湖和道士湖不具备水质监测条件,未开展监测。开展水质监测的164个湖泊中,2个达到Ⅱ类水质,5个达到Ⅲ类水质,62个达到Ⅳ类水质,58个达到Ⅴ类水质,37个劣于Ⅴ类水质。与2014年相比,水质类别为Ⅲ类及以上的湖泊个数增加1个,水质类别为劣Ⅴ类的湖泊个数减少13个。按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17个湖泊为中营养状态,77个湖泊为轻度富营养状态,59个湖泊为中度富营养状态,11个湖泊为重度富营养状态。63个有功能类别的湖泊中,达到水质功能类别标准的有24个,占38.1%。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

③大、中型水库水质

在2014年开展水质监测的9座水库中,划定功能区类别标准的6座水库水质达标率为100%,其余3座水库中,三姑井水库水质类别为Ⅳ类,巴山水库和矿山水库水质类别均为Ⅲ类。与2013年相比,三姑井水库水质由Ⅲ类下降为Ⅳ类,其余8座水库水质保持稳定。

④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状态

2015年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中未提及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状态,故本段内容采用2014年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数据。

按照《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总磷、总氮、透明度和高锰酸盐指数。

2014年武汉市重点湖泊中,中营养湖泊15个,占17.2%;轻度富营养湖泊46个,占52.9%;中度富营养湖泊24个,占27.6%;重度富营养湖泊2个,占2.3%。

2014年武汉市非重点湖泊中,中营养湖泊1个,占1.4%;轻度富营养湖泊27个,占37.0%;中度富营养湖泊35个,占47.9%;重度富营养湖泊10个,占13.7%。

2014年武汉市9座大中型水库中,三姑井水库为轻度富营养状态,其余8座水库均为中营养状态。

⑤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

2015年10个城市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和9个县级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

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2011~2015年全市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为100%。

(3)地下水环境质量

武汉境内地下水主要分为第四系全新统孔隙承压水、第四系上更新统孔隙承压水(含上第三系裂隙孔隙水)及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三种类型,主要用于工业生产冷却水和地温空调冷却水。2014年全市共设地下水水质监测点28个,其中包含第四系全新统孔隙承压水监测点13个、第四系上更新统孔隙承压水(含上第三系裂隙孔隙水)监测点11个,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监测点4个。检测结果显示,与上年相比,枯水期水质有所好转,丰水期水质保持稳定。

图4-1 2014年武汉市地下水水质质量比例图

(4)声环境质量现状

2015年武汉市道路交通噪声为“较好”水平,区域噪声为“一般”水平,与历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

①道路交通噪声

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评价,2015年武汉市中心城区昼间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9.6分贝,比去年上升0.4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强度等级为二级,评价为“较好”。评价为好和较好水平(70分贝以下)的路段占全部监测干道总长度的61.2%,与2014年相比,下降0.7%。

②区域环境噪声

2015年武汉市建成区昼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5.9分贝,较2014年上升了0.6分贝。建成区昼间区域环境噪声总体水平等级为三级,评价为“一般”。评价结果为好、较好和一般(60分贝以下)的网格覆盖面积为364平方公里,占网格总面积的80.7%。

(5)污染源现状排放情况

①废气

2015年,全市工业废气排放总量6011.05亿标立方米,较2014年增加2.35%;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8.19万吨,较上年下降9.20%,其中工业排放7.50万吨,较2014年下降11.24%;全市氮氧化物排放总量12.10万吨,较2014年下降11.68%,其中工业排放量7.51万吨、机动车排放量4.41万吨,分别较2014年下降10.81%、14.20%;全市烟(粉)尘排放总量2.68万吨,较上年下降2.55%,其中工业有组织烟(粉)尘排放总量2.08万吨、机动车烟(粉)尘排放量0.47万吨,分别较2014年下降3.26%、4.08%。

截止到2015年底,全市重点污染源企业共安装工业废气处理设施1616台(套),其中脱硫设施86台(套)、脱硝设施27台(套)。

②废水

2015年,全市废水排放量9.24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55亿吨,生活污水7.69亿吨;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3.75万吨,较2014年下降1.65%,其中工业排放量1.40万吨、农业源排放量3.85万吨、生活源排放量8.13万吨,较2014年分别下降6.04%、0.77%、1.57%;全市氨氮排放总量为1.659万吨,较上年下降1.25%;其中工业排放量0.138万吨、农业源排放量0.329万吨、生活源排放量1.167万吨,较2014年分别下降0.72%、3.24%、0.27%。

截止到2015年底,全市重点污染源企业共安装工业废水处理设施351台(套),年处理工业废水10.66亿吨;全市运行的城镇污水处理厂26座,年处理污水约7.91亿吨。

③工业固体废物

2015年,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334.23万吨,综合利用量1324.05万吨(含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66.04万吨),处置量49.23万吨(含处置往年贮存量0.24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利用率97.96%。

全市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31.48万吨,综合利用量6.34万吨(含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42.5吨),处置量24.36万吨(含处置往年贮存量0.14万吨),贮存量0.92万吨,工业危险废物综合处置利用率97.08%。

5规划调整建议

(1)产业结构优化的建议:

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集约高效、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对经济贡献大、资源消耗大和污染严重的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节能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节约能源;对于经济贡献小,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逐步淘汰;对于经济贡献小,资源消耗小和污染小的企业,可以采用先进的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对于经济贡献大,资源消耗少

和污染物排放少的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确保其健康发展;逐渐淘汰污染严重、水资源消耗大。控制能源消耗大的产业,适当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物耗能耗以及废物。

(2)能源结构优化的建议:

适当开发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降低能源使用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量,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进行能源结构调整,加大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

(3)实行循环经济的建议:

在工业园区内、工业园区之间以及整个武汉市内实行循环经济,实行能源梯级利用、分质供水,提高工业用水的回用率和废物综合利用率,实现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升经济效益的双重目的。

(4)项目布局的建议:

严格控制和管理生态和环境风险敏感流域、园区或区域的项目布局,对位于敏感区内的同类型敏感项目原则上不应进行建设,应考虑优化选址或易址。

建议本次规划位于武汉市内工业园区范围外,污染排放较大,有环境风险的项目应入园,便于污染集中治理和风险防控。

对于不符合本规划产业指导定位的重大项目,建议在下步项目前期工作中具体论证其选址合理性。

(5)补充环境管理内容的建议:

建议增加规划方案中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规划目标应考虑武汉市环保“十三五”规划和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等相关环境保护规划目标。

规划实施期间,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深化重点行业领域污染综合防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化学品管理、确保核与辐射安全,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和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大生态保护力度。

完善规划重点项目所在园区的环境管理机构,加强环境管理能力,营造环境友好的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6环境保护对策

6.1大气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

(1)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以“清洁”能源为主是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各工业园区除了严格控制未来工业污染外,必须优化该区域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转向以清洁能源电、天然气和低硫油等。对冶炼企业的余热综合利用,以达到节能降耗和减排目的。

(2)合理布局,严格环境准入

入驻企业的厂址选择,必须符合各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布局。针对入驻项目排放的工艺尾气情况,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合理布局和调整厂区平面布置,排气筒高度需满足相关标准要求,以最可能减少对区域空气环境的影响。

严格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建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联动机制,把好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国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设和环境污染严重、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不符合环保准入要求、违反“节能减排”原则、违反“审批、核准、备案”程序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

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关于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准入的通知》(环办〔2014〕30号)有关要求:不再批准市区建成区每小时20蒸吨以下及其他地区每小时10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项目;在项目环评阶段,对涉及铅、镉等有毒污染物排放的,应对相应污染物进行评价,并提出污染减排控制措施。

(3)建设期扬尘防治措施

由于各项目施工时,扬尘污染较大,需加强施工扬尘监管,积极推进绿色施工,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应全封闭设置围挡墙,推行道路机械化清扫等低尘作业方式。

(4)强化大气污染治理措施,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

对有组织排放工艺废气的,要根据生产工艺特点选择相应的更高效除尘、脱硫、脱硝设施等有效的环保治理措施,烟(粉)尘、SO2、NOx污染物源要装在线监测设施。

(5)严格控制重金属尘排放

①工艺过程严格控制,降低重金属进入烟气的量;

②尽可能减少工艺废气的无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的企业厂界监控点处污染物浓度必须达标。

③加强含重金属颗粒物烟气的收尘处理。

(6)工艺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针对有机废气产生量较大的企业,应在产生有机废气工段的设备上安装集气装置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可有效地降低有机废气对周边的环境。

(7)合理设置卫生防护距离

对按法规需要设立卫生防护距离的工程,必需设立相应的防护距离,各企业的卫生防护距离以具体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为准。在防护距离范围内不宜建设居民区、生活服务区、办公区、医院、学校等环境敏感区,已有的环境敏感区应分时段、有计划的实施迁出。

(8)加强废气事故排放风险防范措施

加强消防和风险事故防范意识,对废气处理设施定期维护和检查,制定各类风险事故应急措施,特别是使用和贮存强酸、强碱等危险化学品时,必须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

(9)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

各工业园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措施,尽可能在有限的排污指标范围内引进更多生产工艺较先进、排污较少的项目。各工业园区大气污染物最终排放总量不得超过环境允许排放量。

6.2水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

(1)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

污水集中处理与就地处理相结合,企业的工业废水均须先进行预处理达到达到车间排污口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才可和生活污水一起排入污水管网,进入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相应标准后排放,严禁随意将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受纳水体。

(2)促进废水循环综合利用,减少废水排放

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加强水资源的综合调配和管理,促进污水循环再生回用。在区域管理层次上,采用调配的方式尽量利用较清洁的工业废水。鼓励节约用水,实行雨污分流、清污分流,提高水的循环使用率。企业应严格控制用水定额,提高新鲜水的重复利用率。

(3)实施水污染物总量控制

实行工业园区、企业两级排污总量控制,工业园区的放总量不得超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下达的总量控制指标,或将排放总量控制在受纳水体的水环境容量之内。引进工业项目时尽可能采取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废水控制措施,拒绝水耗高、废水排放量大、废水处理难度大的项目,减少水污染物的排放,从源头上减少废水污染源的产生,以保证工业园区和城市总体水环境质量。

(4)实施清洁生产,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建立适当的奖惩制度

持续推进实施清洁生产,特别是新引进的项目,应尽量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原有的落后的生产工艺,应尽量淘汰或技改。建立适当的奖惩制度,

鼓励企业保护水资源,通过经济和荣誉上的双重刺激对清洁生产执行好、排污量少的企业进行激励,对水量大排污量大的企业进行限制。

(5)控制用水总量

根据《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健全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用水要达到行业先进水平,节水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运。

(6)专项整治重点行业

根据《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新建、改建、扩建有色金属、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建设项目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等量或减量置换。

(7)污水处理厂、管网必须与规划区同步建设

根据《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集中治理工业集聚区水污染。强化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工业集聚区污染治理。集聚区内工业废水必须经预处理达到集中处理要求,方可进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新建、升级工业集聚区应同步规划、建设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等污染治理设施。工业园区应按规定限期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逾期未完成的,一律暂停审批和核准其增加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并依照有关规定撤销其园区资格。

(8)加强污水事故风险防范措施

入工业园区企业必须设置废水事故排放应急系统,一旦发生事故排放,能及时处理,将对环境的危害降至最低。建立健全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的规章制度,严格操作规程,强化日常监测与分析,确保设施正常运行,尾水稳定达标排放,杜绝事故性排放,并成立污染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组织机构,在事故排放发生后及时予以控制,最大限度防止规划区污水污染。

(9)防止工业“三废”对地下水污染要切实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工艺、采取闭路循环、把工业“三废”的污染消化在生产过程中。工业“三废”达标排放、合理布局,强化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严禁渗坑渗井排放,所有排污沟、渠应全部硬化和密封,严禁下渗污染。特别应注重对用水量较大企业的排污治理,实行达标排放。

6.3声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

(1)工业噪声控制

为了防范于未然,建议各工业企业在噪声污染控制上做到:

①工业企业各种噪声源必须做到达标排放,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要求。

②从噪声源上控制噪声是最积极、最有效、最合理的措施之一。各企业生产设备和辅助设备在选型、采购时应考虑使用低噪声、低振动的设备,从源头上控制噪声。

③对各企业而言,要针对不同的噪声源特性,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如可采用消声器来降低空气动力设备的进排气口噪声和沿管道传播的噪声;采用吸声材料、吸声结构来降低噪声发射引起的混响声;此外还可在噪声传播途径上设置隔声罩、隔声室、隔声屏、隔声棚、隔声门、隔声窗等来阻挡噪声传播。

④优化工业区内部布局,将一些主要以噪声污染为主的企业设置在远离居住区的一侧。

⑤各工业企业应尽可能将高噪声设备布置在厂区的中央,以增加噪声的自然衰减距离,发挥建筑阻挡噪声传播的作用,既可减少车间噪声对外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可减少噪声治理费用。此外各企业噪声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确保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设施必须正常使用。

⑥各工厂企业在厂区车间外、厂区道路两侧、厂区围墙内侧均应进行绿化设计,既美化环境,又有降噪、除尘作用。

⑦工业区内的企业的围墙应根据噪声污染情况采取不同于一般的修建方法,建设实体的生态化隔音墙。

目前,围墙从形式上大致可分为装饰型、实用型、环保型等三种类型。工业区涉及的企业多有噪声污染,围墙的设计应更多的考虑其阻隔噪声污染,保护周边环境的功能。建议在临近居民区的边界及生产噪声污染严重的企业边界重点建设实体性隔音墙,适当加高,并大密度种植浓密植物,作为对噪声、扬尘及有害气体的防护墙。以体现工业区建设的环境优先的原则和生态性。

(2)建筑施工噪声控制

建筑施工噪声在不同的施工阶段影响是不同的,其对环境的污染主要在土石方、基础和结构施工阶段。施工机械中的高噪声设备有打桩机、振动棒、电锯、搅拌机、切割机、运输车辆等,最高声级达100dB(A)以上。对建设施工噪声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控制和管理:

①建设中采取低噪声的施工工艺,如用液压打桩代替冲击打桩,用低噪声施工设备代替传统的高噪声设备。

②对一些固定的高噪声设备采取噪声控制措施,如搅拌机、木工机械、线材切割机等设备应放置在远离居民住宅处,并采取一些噪声屏蔽措施。

③加强对施工工地的管理和施工人员的环境意识教育。建设项目施工前,必须经过环保

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

一、公司发展战略及发展规划 1、发展战略 始终坚持“奋斗进取、技术创新、开放合作”的公司核心价值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技术为支撑,以诚实守信为根本准则,不断提高技术能力,拓宽业务范围、巩固现有客户资源、拓展更多的目标客户,为客户提供最优化的网络解决方案,致力于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IDC服务商。 2、发展规划 公司根据持续不断的行业趋势研究和市场需求分析,结合自身特点与外部环境因素,制定了未来三年的中期发展目标,包括行业地位、技术研发、业务拓展以及内部管理等方面。 行业地位:通过自建机房,掌握平稳的自主资源,自主资源目前是公司发展的一个刚需,只有掌握了自主资源,才能提升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使公司成为在国内市场有较强的影响力的IDC服务商。 技术研发:紧跟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公司技术水平和新应用的实现能力。以强大的技术能力辅助公司发展前行。 业务拓展:进一步加强公司销售、运维平台的建设,拓展公司市场区域,完善国内IDC机房布局。 内部管理:继续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切实贯彻落实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践行“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核心、以员工为根基”的三大承诺,强化公司内部团结协作精神,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升员工的责任感和

归属感,将员工的职业发展和公司远景目标有机结合,实现共同成长。 综上所述,公司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总结如下: 1、2018年12月31日前完成”三线”(三线指联通、移动、电信的带宽接入)机房第一期900个机柜的建设,并投入使用。全面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2、2019年上半年实现公司骨干技术员工的分批轮岗培训2次。进一步强化业务能力和技术深度。实现公司品牌号召力和品牌效应,客户量实现稳步发展并使业务量增值2018年的150%。2019年下半年公司实现机房建成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扩张,员工人数要增至2018年员工的一倍。 3、2020年公司要实现运营、维护、销售、内控等方面的全面升级,筹划三线机房的第二期1000个机柜的建设。 二、为实现发展规划拟采取的措施 1、自主资源的建设 2018年6月底前完成,自主机房建设设计的简易招投标工作;机房总体资金预算;电力配给预算;电力配给报批工作。2018年7-9月完成,机房的装修工作;消防设施;弱电配给工作;外挂货梯安装工作;机柜的验收工作;机柜的组装、调试、三线贷款的接入工作;机柜的测试工作。2018年10月上旬完成,三线机房的整体工作。中旬开始试运行。 2、技术研发和创新计划 研发和创新是公司在行业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公司将在现有研发体系上进一步完善研发

武汉工业发展_十三五_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武汉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背景 “十三五”是武汉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经济总量“万亿倍增”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时期,也是武汉工业发展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为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发展“倍增计划”,进一步发挥工业在城市经济升级版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依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武汉制造2025行动纲要》,组织编制了《武汉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进一步完善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工作,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合理规划武汉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的定位、规模、布局、建设时序及重点项目,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从决策源头控制环境污染,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有关规定,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于2017年2月委托湖北君邦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君邦公司”) 承担武汉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规划概述 2.1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为武汉市行政管辖范围内区域,包括中心城区和新城区。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年~2020年,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 2.2规划战略导向 ——创新驱动、内生发展。坚持把创新摆在武汉工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结构优化、高端发展。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先进制造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坚持把提质增效作为推动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推动工业向高端发展的同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创新设计、制造技术及生产方式,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大资源整合度,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

幼儿园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传开小学幼儿园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2012 年—2015 年 一、情况分析: (一)发展中优势: 1、近年来,我们不断增强依法办园意识、规发展意识、监督意识、合作服务意识,通过加强目标治理,实施分层治理,实行治理,开展互动管理来提高管理效能,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守职尽责,造就了一支与时俱进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一定的战斗力、凝结力的教师队伍。 2、积极实践新课程,通过《学前教育纲要》等学习,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学能力有了提高,在运动、游戏、生活、学习四大板块中,教师能合理安排,有机调控,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来完成教学要求,初步形成了幼儿园的教学框架。 3、在大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中,我们找到了本园的切入点,以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为载体,以发展幼儿多元智能为目标开展了优化幼儿园美术课程促进幼儿个性和能力的发展园本教研活动。 (二)发展中思索: 1、加大幼儿园课程建设和管理,不断完善“幼儿园美术园本课程”的涵,在课程管理和建设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2、幼儿园都是青年教师,他们工作干劲足,热情高,但缺乏工作

经验,需要深化园本教研和园本培训,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发展思路: 我园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加强幼儿园涵建设为着眼点,遵寻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满足教师发展需要,保持“以爱为魂,以实为本,为儿童成功的一生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实践师生为本,高效开放,尊重个性,全面发展的管理。 二、发展目标: 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创新现代学校管理,率全体教职工走出一条外延扩和涵提升同步跨越式发展之路,培养聪明儿童,锻炼聪明老师,争创聪明型的县级示型幼儿园。 培养目标:幼儿:健康活泼有自信,友好合作善交往,爱好广泛乐表现,主动学习会探究,学会关爱有责任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幼儿。教师:勤学习、善研究、能创新、会合作,具有发展观和现代观的教师。 园景:愿天天都是孩子的节日 第一年: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1、建立网络管理模式:构建以幼儿园为圆心,保教人员为外延,园长为大周延的同心圆管理网络。 2、形成园本培训机制。 3、传承经验、扎实教改、开展园本课程建设和管理。 第二年:深化发展园本研训 1、积极推进激励策略,运用思想激励、目标激励、机制激励、发

浙江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浙江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内容全文

浙江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浙江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内容全文 浙江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2016年浙江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内容全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解读刚刚闭幕的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了我省“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要求、重点任务和举措,是五大发展理念与浙江实际相结合的集中体现,是指导我省未来五年发展的基本遵循,是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为更好地学习领会《建议》精神,省委政研室有关负责人对《建议》主要内容做了解读。 一、关于我省“十三五”发展的基本背景 “十二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省委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按照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部署,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1.我省“十二五”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一是将以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迈入“十三五”。2014年,我省GDP跨过4万亿元大关,预计今年将达到4.3万亿元左右,人均GDP将超过12000美元,迈入高收入经济体门槛。二是将以不断提高的发展质量和效益迈入“十三五”。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的趋势更加明显,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信息经济、金融产业等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转型升级找到了跑道、见到了曙光。三是将以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迈入“十三五”。国家战略举措有力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率先实施,港口体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商事制度等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四是将以不断提高的协调发展水平迈入“十三五”。城乡居民收入继续稳居全国省(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原26个欠发达县

武汉市金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武汉市金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武汉市金融工作局 二〇一六年

目录 一、武汉市金融业发展现状 (3) (一)“十二五”时期武汉市金融业发展回顾 (3) (二)武汉市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6) (三)武汉市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7)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基本原则 (8) (三)总体目标 (9) (四)具体目标 (10) 三、主要任务 (11) (一)深化改革,构建高效的金融运行机制 (11) (二)促进融合,打造现代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13) (三)夯实基础,提升金融机构的集聚度 (15) (四)鼓励创新,完善区域性资本市场 (16) (五)积极探索,推进保险示范区建设 (18) (六)兼收并蓄,培育金融新业态 (19) (七)立足实际,推动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22) (八)合理布局,优化金融业空间结构 (23) (九)多管齐下,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25) (十)强化监管,维护金融稳定 (26) 四、保障措施 (27) (一)健全机制,强化金融工作组织领导 (27) (二)创新体制,助力金融人才资源聚集 (27) (三)互利共赢,加强区域金融协同发展 (28) (四)互联互通,强化金融集聚设施支撑 (29)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为加快武汉市金融业在“十三五”时期持续健康发展,推进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促进金融业更好地服务于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办、国办《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国家九部委《武汉市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专项方案》,《湖北省金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总体规划(2014—2030年)》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武汉市金融业发展现状 (一)“十二五”时期武汉市金融业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武汉金融业经受了国内外经济波动的考验,金融改革深入推进,金融机构整体实力显著增强,金融市场稳步发展,金融监管水平不断提升,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区域金融中心地位更加巩固。2015年,武汉市金融业增加值837.49亿元,同比增长19.71%,占第三产业比重达15.05%;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9393.16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7135.31亿元,各项总量指标均超过“十二五”规划目标。自CFCI(中国金融中心指数)2008年首次发布以来,武汉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排名稳中有升,

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

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 近十余年来,随着国内信息网络与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为之配套的物流运输、仓储、装卸等行业也同步发展强劲,一个新兴产业——互联网+E时代无车承运已异军突起,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对此,国家早在“十五”、“十一五”及“十二五”期间就明确鼓励要加快发展物流运输行业,这十年期间,在国家及甘肃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引导下,武威腾宇物流物流业已具备了一定的物质资源条件,如:较为完善的E时代操作平台网络设施、设备及相关人才等。以此为起点,现代物流业已纳入国家规划范畴,2014年1月4日,国家颁布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从国家层面对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进行了战略布局,明确提出了要加强物流信息化这一体现现代物流业核心技术,从“规划”中,我们嗅到了一个大物流时代的到来。 武威腾宇物流中心有限公司是2016国家交通部批准的全国首批“无车承运人”试点企业,无车承运人是指以承运人身份与托运人签订运输合同,承担承运人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委托实际承运人完成运输任务的道路货物运输经营者。 目前,在新时期、新政策的大力引导下,我公司将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集中资源,规划线路,力争在2017——2020年期间做强做大。

(一)现状 我公司经过三年的大力发展,现也成为武威市主城区内区位优势最好、规模较大的仓储物流园区,公司拥有功能设施完善,服务体系健全的办公服务场所,设有农产品保鲜区,综合服务区,物资交易区,仓储区,零担快递区,露天交易区,大型停车场,公司配有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的消防、监控设施,对物流中心内部实施全范围24小时监控,同时可容纳100户钢贸商,100户信息服务商,100户零担快递业,入驻物流公司经营,可同时停放大型车辆200多辆的停车场,是武威乃至河西走廊布局合理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 年实际吞吐量近50万吨,并先后与陕西、宁夏、山东等多家运输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了西北为纽带的物流一条龙服务大动脉,预计2017实现经营收入达5000万元,利润达1500万元。 (二)机遇与挑战 1、机遇 (1)国家宏观政策 近十余年来,国家及地方一直持续鼓励发展物流业,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利好政策,其中国家在“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有明确的描述,甘肃省政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细化落地,我公司作为武威市地方物流企业,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中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国家及地方政策引导的结果,即公司发展的小环境离不开国家大环境的支持。物流业的发展更是方兴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关于高校的解读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0f11514256.html,)/总结报告/情况报告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关于高校的解读 国家教育事业“xx”规划编制工作现已正式启动,教育部近日要求各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做好教育“xx”规划编制工作。 通知指出,“xx”规划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年)》最为关键的五年规划。科学编制和实施好教育“xx”规划,对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通知要求,做好教育“xx”规划编制工作需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总任务,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国家教育制度,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调整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 通知还强调,教育“xx”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分三个阶段,从现在起到XX年底为基本思路研究与规划框架稿起草阶段,从

XX年1月到XX年3月为规划文本编制阶段,XX年3月到6月为规划发布与宣传阶段。各地要以这个进度为参考,制订本地区规划编制的时间表,明确各阶段的工作重点。 【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 ●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 ●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解读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短板在中职” “普及”是指在86.5%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这里的普及应该是在毛入学率86.5%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达到90%以上。”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向新京报记者表示,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达到86.5%。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十三五”武汉城市规划及重点投资方向

武汉城市规划及产业布局 一、城市简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经济产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产业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人口数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城市标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发展规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战略新兴产业规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投资重点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东部新城组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西南新城组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西部新城组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北部新城组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幼儿园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传开小学幼儿园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2012年—2015年 一、情况分析: (一)发展中优势: 1、近年来,我们不断增强依法办园意识、规范发展意识、民主监督意识、合作服务意识,通过加强目标,实施分层治理,实行民主治理,开展互动管理来提高管理效能,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守职尽责,造就了一支与时俱进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一定的战斗力、凝结力的教师队伍。 2、积极实践新课程,通过《学前教育纲要》等学习,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学能力有了提高,在运动、游戏、生活、学习四大板块中,教师能合理安排,有机调控,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来完成教学要求,初步形成了幼儿园的教学框架。 3、在大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中,我们了本园的切入点,以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为载体,以发展幼儿多元智能为目标开展了优化幼儿园美术课程促进幼儿个性和能力的发展园本教研活动。 (二)发展中思索: 1、加大幼儿园课程建设和管理,不断完善“幼儿园美术园本课程”的内涵,在课程管理和建设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2、幼儿园都是青年教师,他们工作干劲足,热情高,但缺乏工

作经验,需要深化园本教研和园本培训,来打造一支高的教师队伍。 3、发展思路: 我园以“办人民教育”为宗旨,以加强幼儿园内涵建设为着眼点,遵寻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发展需要,“以爱为魂,以实为本,为成功的一生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实践师生为本,高效开放,尊重个性,全面发展的管理。 二、发展目标: 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创新现代学校管理,率全体教职工走出一条外延扩张和内涵提升同步跨越式发展之路,培养,锻炼聪明老师,争创聪明型的县级示范型幼儿园。 培养目标:幼儿:活泼有自信,友好合作善交往,爱好广泛乐表现,主动学习会探究,学会关爱有责任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幼儿。 教师:勤学习、善研究、能创新、会合作,具有发展观和现代观的教师。 园景:愿都是的节日 第一年: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1、建立网络管理模式:构建以幼儿园为圆心,保教人员为外延,园长为大周延的同心圆管理网络。 2、形成园本培训机制。 3、传承经验、扎实教改、开展园本课程建设和管理。 第二年:深化发展园本研训 1、积极推进激励策略,运用思想激励、目标激励、机制激励、

2016年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解读

2016年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解读 2016年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解读中共山东省委文件鲁发〔2015〕19号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年11月26日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重要讲话和对山东工作重要批示中,要求山东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这是对山东工作的极大信任和殷切期望,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人民幸福美好新生活,是全省人民的热切期盼,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的决胜时期,“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省情实际,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认为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必须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全会研究了“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下建议。一、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顺利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基础的关键五年。全面总结山东“十二五”时期重大成就,科学分析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认真研究今后五年发展目标任务,对编制好山东“十三五”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一)“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基础条件。“十二五”时期是山东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变化和诸多挑战,全省上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提升发展标杆、提升工作标准、提升精神境界,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有效应对新旧动力转换带来的压力和发展转型带来的挑战,胜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综合实力又迈上一个大台阶。预计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4万亿元,人均超过1万美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5500亿元。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明显优化;覆盖全省的“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进程明显加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明显加快;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民主法治不断健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五年来,全省人民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团结奋斗、开拓进取,谱写了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新篇章,为我省“十三五”时期创新前行、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8年度课题指南 一.中小学教师发展研究课题 中小学教师发展研究专项课题重点研究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及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为了使本专项课题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制定本课题指南。课题申请人在选定课题指南某一选题的基础上自行拟定研究题目。课题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具体的问题指向,课题名称的表述应科学、严谨、规范、简明。 1.新时期师德建设与管理研究 2.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建设研究 3.闲暇生活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4. 远城区教师支持计划实施研究 5.骨干教师成长中高原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6.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7.“教师工作坊”的建立、作用与管理研究 8.“名师工作室”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研究 9.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研究 10.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师流动机制研究 11.基于网络条件下的学校教研文化建设研究 12.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促进策略研究 13.“名师工作室”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14.教师园本研训一体化学习发展模式研究 15.构建探究合作的教师文化生活研究 16. 区级教师培训机构发展新模式研究 17.区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自身指导力行动研究 18.区域性教师培训管理模式研究 19. 送教下乡培训模式的实证研究 20.基于网络条件下的培训模式创新研究 二、自由选择课题 为加强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教育宏观决策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本年度规划课题指南只列出中小学教师发展研究方面的课题题目,并作为申报重点课题的参考之一,其它专项(名校长、名师、青年)课题、一般课题和教师个人课题等不设具体指南,研究者可自主确定研究题目,鼓励开展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鼓励开展教育实证研究。 1 / 1

2020年村级未来三年发展规划.doc

2020年村级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篇一】 一、目标及任务:通过三年的工作,村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得到加强,组织体系健全,班子功能逐步增强,党员素质得到提高,并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强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得到稳步的增长,努力构建起一个和谐稳定的人居环境。 二、加强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按照《大竹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201x-201x年规划》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各项措施,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加大党员教育力度和管理。坚持党课、党员冬训等活动的开展,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对于全村党员,深化开展“双培双带”、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承诺、流动党员“双向带动”、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等活动载体,搭建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充分发扬先锋模范作用。注重在农村致富带头人、回乡青年、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每年至少发展2-3名新党员,优化党员队伍结构。逐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牢固树立党的领导观念。抓好党员活动室的建设的同时,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把村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一个团结、奋进、开拓的班子。

二、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做好村里基础设施建设 1、发展经济及富民增收。大庙是一个以茶、林为主要收入的村,茶园面积有3428亩,山场面积20362亩。做好茶叶文章,构筑起“一村一品”的主导产业格局,改造低产、低质茶园,建立无公害、有机茶园基地,初步建立茶叶生产加工基地,提高茶叶附加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产销*的格局,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对林业投入,多建一些“绿色银行”,重点在于培育发展油茶,每年培育油茶300亩以上,同是做好发展与保护相协调。鼓励有文化、有技能的村民在农闲时外出务工,与有关部门合作,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阳光培训”工程,培育农村经济人和乡土实用人才,三年完成劳务输出800余人次,通过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对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一是对村零星分散的茶园、山场进行新的重组,改变原有经营模式,盘活存量资产;二是【村委会未来三年计划】 凭着大庙茶叶量多做工久的优势,与农户合作,搞好茶叶加工、销售,增加集体收入。 2、基础设施建设及民生工程。一是按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管理、及使用办法,积极争取落实大庙村委会组织活动的新建,全面规范,201x年内完工。二是做好我村新型合作医疗卫生室的新建,进一步提升我村卫生建设,在201x年完工。三是积极申报实施大庙河道治理工作的同时,做好我村生态环境

班级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班级未来三年发展规划班级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会议精神。 二、总目标 (一)培养学生素质方面 1、德育方面: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集体主义观点,具有良好的品德,以及一定的分辨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2、智育方面: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3、体育方面: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方面: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初步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 5、劳动技术教育方面:掌握一定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择业的一般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班级制度建设方面 1、制定和完善纪律制度 2、制定和完善卫生值日制度

3、制定和完善宿舍管理制度 4、制定和完善考勤制度 5、制定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6、制定和完善班级奖惩制度 (三)班风建设方面 1、严格选拔班干,组建班委会,完善班级机构 2、养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遵纪守法、顽强拼搏、刻苦勤奋、乐学苦学的风尚。 3、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良好学习习惯。 4、纪律、学习、卫生三不误,争取进入学校优秀班级行列,每月争当文明班。 (四)班级文化建设方面 1、培养班级养成积极向上、锐意进取、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文化氛围。 2、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增强环境卫生意识。 3、养成文明礼貌、尊师重道的品格。 4、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人生志向。 三、具体活动及措施 (一)第一学期

浙江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浙江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doc

浙江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2019年浙江十三 五规划纲要解读 浙江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浙江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二) 丝绸、黄酒、茶叶等历史经典产业,着力把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成为万亿产业。组织实施万亿产业发展规划,创新产业引导扶持政策,充分发挥产业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集群化、高端化、特色化、智能化发展。高标准建设好聚焦万亿产业、兼顾历史经典产业的特色小镇,突出产业高端要素集聚特色,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切实推动产业创新落地。加大省级产业集聚区创新提升力度,突出核心区块建设,加快打造大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三位一体”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坚守耕地红线,实施千万亩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全面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升级版,增强主要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农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和农业技术创新,发展现代种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全面提升先进制造业竞争力。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浙

江行动纲要》,深入实施“四换三名”工程,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信息科技、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创新中心,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以国内和国际市场引领制造业提升,提高浙江制造产品品质,打响浙江制造品牌。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谋划实施智能化改造工程,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加快“浙江制造”向“浙江智造”转型。推进互联网和制造业统筹发展,发挥互联网拓市场促发展的平台和渠道作用,推动制造方式和营销方式变革。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推进传统块状经济整治提升,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切实消除环境污染、安全生产和治安隐患,加快发展成为具有稳定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新引擎。提升发展金融、信息、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发展养老、家政、教育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以流通业变革带动生产方式变革。深化各类服务业改革试点,加强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促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 积极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实施浙江“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特色明显、全国领先的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创新、智慧物流、数字内容产业中心,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推广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 要的通知 【法规类别】林业管理 【发文字号】鄂政发[2016]50号 【发布部门】湖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6.09.22 【实施日期】2016.09.2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鄂政发〔2016〕50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湖北省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16年9月22日 湖北省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十三五”是湖北在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加快推进林业绿色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和国家推进林业发展的总体部署,编制《湖北省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第一章湖北林业发展面临新形势一、湖北林业“十二五”发展主要成就“十二五”时期,全省林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绿满荆楚行动,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湖北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林业改革深入推进,为“十三五”时期林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坚持全省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搞绿化,启动实施绿满荆楚行动,大力推进山区绿化、平原绿化、通道绿化、村庄绿化,在全省掀起了新一轮造林绿化热潮。以林业生态示范县、绿色示范乡村建设为抓手,通过实施长江防护林、林业血防林、退耕还林等一系列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全省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十二五”期间,全省共完成人工造林81.26万公顷,封山育林32.42万公顷,中幼林抚育168万公顷,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25.13万公顷。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蓬勃开展,全省累计完成义务植树4.9亿株。 (二)资源管护全面加强。 编制实施了省县两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严格林地和林木资源管理,林地审核审批和林木采伐限额执行情况良好。完成了全省林地、湿地和国家级、省级公益林调查落界,开展了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和防控得到加强。全省森林公安机关组织开展了“楚天绿剑”“天网行动”等专项行动,共查处涉林案件6.6万起,惩处各类涉林违法犯罪人员6.8万人。全省管护天然林面积332.33万公

公司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服装(工作服)公司商业计划书 一、行业分析 1、宏观环境分析 2、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3、市场容量 4、什么是工装、工作服及行业发展 5、机遇二、合作双方合作背景 1、甲方优势 2、乙方优势三、公司定位和品牌运作的方式 1、公司定位 2、市场定位 3、品牌运作方式四、公司发展1-3年发展规划五、项目公司的组织架构 1、基本组织架构 2、各岗位或部门的基本职责 3、预算管理体系 4、推行目标管理六、财务计划 1、启动资金的分配比例 2、开办费 3、品牌经营的前6个月资金投入 4、损益及盈亏平衡预计七、行动时间计划八、附件:(待定) 1、《公司管理制度》 2、《公司业务流程》一、行业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GDP、国民消费指国家成功的经济改革,灵活的市场推动政策,使得国内的服装市场如火如荼。数不断攀 升,人们消费意识的不断增强,为服装行业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八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服装行业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大行业,发展至今,随着政策的开放与经济的发展,中国现已成为全世界的服装加工基地与品牌发展的战略阵地。中国是服装消费大国,也是出口大国,我国的服装出口额占到整个纺织产品出口总额的2/3左右,世界上所有的品牌产品60%的生产和销售有与中国

有关,虽然200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导致我国服装出口遭到严重打击,但由于中国内地市场每年的 消费额在1000亿左右,且有不断增长的需求,市场潜力巨大。这就为我们开展服装内销品牌经营提 供了广阔的空间。 服装行业是一个生活消费品行业, 态的设计、加工、市场推广、直营、加盟等不同环节,已经发展成相对完善且专业的群 体。 拥有庞大生产和消费规模的中国服饰 市场, 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牌的经营。 (三)、市场容量 拥有14多亿人口的中国在过去十年经济增长速度惊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2013年国内生产总 值达568845亿元亿元人民币,比较上年增长 7.7%。国内社会消费品整体销售额为 234380亿元人民 币。内销:网络销售剧增117% 2013年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累计11414亿元,同比增长11.6%,比去年同期增速回 落6.4个百分点。2013年社会消费品服装类零售总额增速相比之前 2010~2012年,增速明显放缓,且 每季增速均低于当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国内服装销售市场十分庞大,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 心表示在2013年国内服装销售总量为271.01亿件,大型商场销售总量2.34亿件。随着经济高速发展 和中国入世等利好因素,中国被视为现今世上最具发展潜力的消费市场之一。 (四八什么是工装、工作服及行业发展 1. 什么是工装 根据客户的要求,结合职业特征、团队文化、年龄结构、体型特征、穿着习惯等,从服装的色彩、 面料、款式、造型、搭配等多方面考虑,提供最佳设计方案,为顾客打造富于内涵及品位的全新职业 形象。 工装工作服在提升企业形象,展示企业文化内涵起了积极作用。 还有的工作服有宣传的意思,例如很多服务行业的员工都穿着印有本公司 LOGO 和字号的制服,走 到哪里都是一个流动的广告。 2. 职业性 工作服设计的原则首先是有明确的针对性:针对不同行业,同一行业不同企业,同一企业不同岗位, 同一岗位不同身份、性别等等。针对性的设计不同点归纳为什么人穿、穿用时间、穿用地点、为何穿、 穿什么。 铁路工作服 什么人穿,在狭义上是指在规定时间内到自己供职的地点去工作或从事公务活动的一部分人, 在 广义上是指较为不明确的被分后的一部分消费群。这里的 人在工作服上表现为一个群体.一个部 分.一个阶层,其工作特性.个人与群体风格.生理与心理需求.政治经济地位.文化素养等,至于 设计要求具体而各异。时间与地点则是职业的大环境与小环境因素, 时间有春夏秋冬,白天与夜晚之 别,地点则表现为地域性的大环境与具体工作时的小环境。 2007年3月24日一场精彩的时装秀在中国国际展览馆 10号馆上演,这场“日本制服时装”表 演秀,展示了日本铁路,消防,通信,饭店等各个领域的职业装,他们精彩的展演为我国职业装设 计,制作提供了最直观的借鉴,让在座的嘉宾感受颇深。 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大鹏认为, 这样的服装展示对中国职业装的研发和制造上, 跟国际上先进的国家存在着一些差距。 陈大鹏在记者 招待会上说“我们已经有了职业装的意识,而且在很多领域都已经使用职业装。然而我们的设计要跟 得上转变。尤其要考虑到劳动环境,人体工学的要求,以及综合的环境。 ”在本次制服展中,展示的 救护人员的服装颜色,已经不再是统一的白色,而是加入缓解视觉感受而采用浅绿等颜色。 而在司机 的袖子的公做法和常规的制服也不一样。 据陈大鹏分析,中国职业装的发展历史比较短,虽然这几年 发燕尾服比较快,但还是不够专业,常见的职业装不只有几种,或旗袍,唐装,或套装。没有根据不 同职业进行细分,审美性不强,包括商场,地铁。另外,布料方面还有很大大的提升空间。如果没有 研发出合适的面料,就起不到特定的作用。 同时也是高利润行业。因利益的驱动与市场的需要,在整个业 近十 年来, 更加重视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