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爆发前后各相关国家主要经济指标规律性波动趋势探讨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金融高质量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3300字》

《金融高质量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3300字》

金融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文献综述国外有大部分学者就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Panicos (1996)等探究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他们对16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相当多的国家,经济增长系统性地导致金融发展,总的来说,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1]。

Simon (2004)等以中国为例进行研究金融开放与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尽管信息的电子传输会大大减少由于距离而导致的金融信息获取受阻,但地理因素仍然为金融服务主要集中于北京等特定地区的关键性因素[2]。

Arjana (2007)等利用了宏观和行业数据,分析国际金融一体化与金融发展对欧洲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结果显示出具有显著的非线性效应,认为金融一体化可能不会对增长本身产生积极的影响,其影响取决于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宏观经济的稳定和机构的质量[3]。

Matías (2007)等认为国内金融发展对贸易和资本流动开放的国家的增长影响要小于在两个方面都封闭的国家,在允许资本流动的情况下,非贸易部门的规模对于国内金融体系自由化的机会具有重要作用[4]。

在对金融发展的衡量标准方面,King与Levine(1993)认为金融发展质量的各种衡量标准与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实物资本积累速度以及经济体使用实物资本的效率提高密切相关[5]。

Pagano(1993)认为金融市场的产生与发展是对“金融发展”概念的重点,要研究金融的发展对经济的增长影响是否存在,以及具体的影响是什么,必须要具体说明相关的特定金融市场[6]。

2. 国内文献综述目前有关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分成三方面,学者对于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的研究、学者对金融发展质量内涵的界定以及学者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对于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诸多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李伟(2019)提出标准化建设对于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并就我国金融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见解[7]。

经济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经济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经济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绪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深入了解经济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就相关研究方向进行文献综述。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总结当前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轨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宏观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1. 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进展本部分主要综述了宏观经济政策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针对不同经济体制和经济周期,各国在经济政策方面的实践和研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新理论和实证结果。

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文献综述本部分回顾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并对其主要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从投资、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方面探讨了经济增长的基本原因和动力,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新方向。

二、微观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1.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文献综述本部分探讨了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后果,并综述了政府干预在制度设计、市场监管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进一步分析了政府干预的效果和限制,并对当前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2. 行为经济学的文献综述本部分回顾了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并综述了行为经济学在市场行为、决策行为、劳动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同时,分析了行为经济学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三、发展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1.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部分总结了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主要研究方法,并综述了发展经济学在贫困陷阱、收入分配、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同时,指出了该领域仍然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本部分就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文献综述。

从人口流动、产业结构、城市规划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环境影响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结论通过本次文献综述,我们对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领域,各自对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国际金融危机论文精选范文

关于国际金融危机论文精选范文

关于国际金融危机论文精选范文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金融危机的爆发会影响到世界的经济。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金融危机论文,供大家参考。

金融危机论文范文篇一:《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分析》一、危机成因的多元性和危机本质的系统性首先,从经济角度看,这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后美、英等西方国家推崇的新自由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弊端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总爆发,集中暴露出它们所推崇的金融领域“去规制化”进程严重忽视金融全球化发展本身的规律和特点,缺乏对金融体系运行的有效监管,丧失了应有的预警功能。

其次,当前的金融/经济危机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首次出现的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

此次金融危机的政治原因本质上是全球化的经济运行体制与国别化的经济决策体制之间长期的结构性矛盾凸现的结果。

一方面,世界经济体系的全球性市场运行对资源的全球配置需求以及相应的全球经济治理体制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而现有全球经济治理体制的充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却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另一方面,作为国际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的经济政策制定的国别化,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化的经济运行体制与国别化的经济决策体制之间矛盾的累积和激化。

二、世界经济格局新的结构性调整和重组拉开序幕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势有五方面的影响:其一,从危机发生至今全球工业产值和贸易规模的萎缩比例来看,此次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程度已经超过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大萧条时期。

其二,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在各国经济衰退的阴影下有所抬头。

第三,美、欧、日等国经济实力都因受到危机的直接严重影响而削弱,但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的势头也受到不同程度抑制,未来新兴大国的增长态势将更大程度取决于各自完成经济刺激和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效应和时间长短。

第四,本次金融危机无法改变全球化经济深入发展的大趋势,包括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大国等所谓“全球化中心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或衰退)相互密切关联和影响将持续加深。

金融危机爆发前各经济指标之间的关联度及其稳定性分析

金融危机爆发前各经济指标之间的关联度及其稳定性分析

的 关联 度及 其稳 定性 进行 计量 分析 , 发现 广 义货 币供 给 量和联 邦基 金 利率在每 次 危机爆 发 前都有稳 定的 “ 表 现” ,说 明这 两 个指标 的 变动 能够较 好地 预 示经 济 、金 融 危机 爆发 的可 能性 。本 文 的政策含 义是: 多数 经
济 、金 融危机 都是 政 策性 的 ,长时 间过 多的 货 币供 给 量和 过低 的 利率是 导致 经 济、金 融危 机爆 发 的一般 原 因。防 范经济 、金 融危机 首先要 从 “ 审慎政 策”入 手 。
2 0 1 3 年第 3 期
NO - 3 2 0 1 3
广 东外语 外贸大学学报
J OU RNA L 0F GUA NGD ONG UN I VERSI TY OF FOREI GN S TUDI ES
2 0 1 3年 5月
M a y . 2 01 3
金融危机爆发前各经济指标之问的关联度 及其稳定性分 析
历史 事件 ,研 究欧 美国家 的金融危 机仅仅 具有历 史学的意 义 ,因为人们确信 : 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在欧美市场 不会再 一 次 发生 。但 是 2 0 0 8年美 国次 贷危机改 变了这一现状 。2 0 0 8 年的 次贷危机与 1 9 2 9年 的经 济危机遥遥呼 应,使在此期 间 欧美国家爆发的个别的 、孤立的大小金融危机重新形成一个 事件 链 条 。在这 个意 义上 ,2 0 0 8年 美国次 贷危机 的爆 发,
指标 的变动能够更好的预测金融 危机的爆发 。F r i e d ma n nd a S c h wa r t z( 1 9 6 3 )在 其经 典著 作 《 美 国货 币 史》 中 ,检 验
1 8 6 7 -1 9 6 0年美 国货 币史,得 出的基 本结论 认 为 :高能 货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摘要:中国的金融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与此同时GDP从2007年第二季度的年同比增长12.6%降至2008年第三季度的9%,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再次正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基于此背景,本文在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研究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结果进行阐述。

关键词:金融发展;金融深化;经济增长一、问题的提出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7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2007年全国各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改革中加快发展,机构数量、从业人员略有增加,资产规模增长加快,盈利水平持续提升,中国金融在改革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我国金融发展也便面临着巨大压力。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制国家,在制定金融政策时,不能实施“一刀切”的金融政策,要有的放矢的发展金融。

最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都维持在10%左右,然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2008年前十个月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减缓,GDP从2007年第二季度的年同比增长12.6%降至2008年第三季度的9%,世界银行预期中国经济2009年增长为7.5%,预期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目标至1%,在这样一个现实背景下来为研究金融发展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金融发展理论历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R•麦金农(Mckinnon)和E•肖(Shaw)关于金融自由化为主要手段的金融深化理论一问世,立即引起了理论界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问题,从而把对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推向了高潮。

严格地说,金融发展理论所要研究的是一切有关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经历了如下几种发展历程:1.货币增长论美国经济学家Tobin(1955)的贡献在于他首次将货币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型,为现代货币增长理论的研究开辟了崭新的天地。

这一理论旨在研究货币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弥补了实物增长模型忽略货币因素的缺陷。

尽管Tobin模型的政策结论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但其关键价值在于充分强调了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并将货币收入列为实际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进而对人们的消费与储蓄行为产生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文献检索报告

国际金融危机文献检索报告

综合检索报告姓名班级学号检索课题(中文)国际金融危机(英文)I 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目录一.检索策略 (3)1,检索词: (3)2,构造检索式: (3)检索来源 (3)二.检索结果 (3)1,中文期刊(五篇) (3)2,外文期刊(五篇) (7)3,专利文献(中外文各两篇) (8)4,学位论文(中外文各两篇) (10)5,标准文献(一篇) (12)6,产品样本 (12)7,网络上相关网页(10页) (12)8,会议论文 (16)9,中外文相关图书 (17)四,综述报告 (19)五,说明 (21)一、检索策略一、检索词:主题辞(中文):季铵盐消毒液(例)(英文):Quaternary Ammonium Salt Disinfectant(例)相关词:(中文)国际金融危机(英文)I 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副主题辞:(中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英文)T 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2、构造检索式(布尔逻辑表达式或网络检索式)网络检索式:国际金融危机二、检索来源(本文所查数据库名或其它来源)1,清华数据库2,维普数据库3,万方数据库4,方正教参电子图书5,Ohio LINK ETDs学位论文6,CALIS学位论文系统7,百链期刊三、检索结果:别离写出篇名、作者、文献来源(期刊指刊名、年、卷期;专利指专利号;学位论文指授予单位,标准指标准号等文摘形式)及摘要(有原文请注明),所有数据库均检索近6年的文献。

1、中文期刊(找5篇):(必备)检索来源:(一)清华数据库:(二)清华数据库:(三),维普期刊:(四)万方数据库:(五)万方数据库:2、外文期刊(找5篇):(必备)检索来源:(一)Springer:篇名:The state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in Greece during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 brief report作者:Springer-Verlag期刊刊名:psychiatry 卷期:(二)Springer:(三)Springer:(四)Springer:(五)Acs:3、专利文献(中外文各找2篇):(工科必备)中文:(一)(二)外文:(一):(二):4、学位论文(中外文各找2篇):(必备)中文:(二)外文:来源OhioLINK ETDS学位论文(二)五、标准文献(找1篇):(工科必备)6. 产品样本:只提供图,商品名:厂家.联系方式.(工科必备)7. 网络上相关网页(10页) (只列落款,IP地址.)(注意相关度)(必备)Google(百度(凤凰网(搜狐(中国雅虎(必应(、会议论文(2篇)(必备)9.中外文电子图书(相关专业)各3种,说明来源,格式,书名,作者,标准书号,有无全文。

《2024年次贷危机的根源、传导及对我国的影响分析》范文

《2024年次贷危机的根源、传导及对我国的影响分析》范文

《次贷危机的根源、传导及对我国的影响分析》篇一一、引言次贷危机,即次级房贷危机,是近十年来全球金融领域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它不仅影响了全球的金融市场,也对各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次贷危机的根源、传导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以期为我国的金融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次贷危机的根源次贷危机的根源主要源于美国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双重泡沫。

首先,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产生与政策推动和金融机构的过度投资密不可分。

美国政府推出的宽松信贷政策以及金融杠杆的运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得以进入房地产市场,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然而,这种繁荣并非基于真实的经济需求,而是基于金融杠杆和投机行为。

其次,金融机构的过度创新和风险控制不足也是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

以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抵押贷款衍生产品为代表的金融创新,虽然提高了资本的流动性和利用效率,但同时也加大了市场的风险。

金融机构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对风险的把控和识别变得更为宽松,导致了大量的次级贷款和问题贷款的产生。

三、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主要通过金融市场、银行系统和全球资本流动实现。

首先,美国金融市场的波动会影响全球金融市场。

由于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美国金融市场的波动会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

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对金融市场失去信心,大量资金撤离市场,导致金融市场出现严重的流动性危机。

其次,银行系统的风险传导。

由于金融机构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赖,一家金融机构的风险会迅速传导到其他金融机构。

在次贷危机中,问题贷款的出现导致银行的资产质量下降,资本充足率下降,进而影响到银行的正常运营和信贷投放能力。

最后,全球资本流动的推动。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资本的流动越来越频繁。

次贷危机爆发后,资本为了寻求更高的收益而流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导致全球经济的波动和不稳定。

四、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分析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金融市场、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三个方面。

金融安全文献综述

金融安全文献综述

金融安全文献综述金融安全是金融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金融安全在国家经济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

特别是自1997年7月泰国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以来, 金融安全成为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尤其是新兴国家此后一段时期的一个研究重点。

一、金融安全的概念从国外的研究来看,金融安全问题的提出由来已久,早期马克思就曾对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做出过深刻论述,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着内生的不稳定性,而且造成货币与金融不稳定的最终根源隐于资本积累过程之中。

他指出经济的不稳定与货币金融的风险紧密相关,而关于经济周期与货币金融风险的分析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简单商品流通条件下,经济不稳定的可能性产生于货币的社会功能,二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积累的周期性运动会不可避免地导致金融风险的累积甚至爆发金融危机①。

20世纪初凡勃伦(Thorstein B Veblen)(1904)②也提出了“金融体系不稳定”假说,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最终导致社会资本所有者缺位,结果其本身内在地存在周期性动荡力量,这些力量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中。

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又进一步发展了凡勃伦等的假说,提出了“债务-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与宏观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尤其是与债务的清偿紧密相关,通货膨胀是由于过度负债引起的金融事件。

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美国与日本的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他们通常都将金融安全放在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经济安全的系统中来探讨,认为国家经济安全并不局限于金融领域,但金融无疑是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最重要方面,也就是说,金融安全并不等于经济安全,但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必要条件,经济安全的国家一定拥有安全的金融体系,金融不安全意味着经济也不安全,因而金融安全直接决定着国家的经济安全。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6卷II,562-5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②Thorstein B Veblen,《The Theory of Business Enterprise (l904)》,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78。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近年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综述,探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这一关系的内在机制。

一、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众所周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金融发展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投资和创新活动。

金融机构通过向企业提供融资,解决了资源配置的问题,提高了投资的效率。

此外,金融市场的完善也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

其次,金融发展有助于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增加了企业融资渠道。

通过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发展,企业可以选择更多的融资方式,如债券、股票等。

这种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能够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而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退出机制,增加了投资的风险承受能力。

此外,金融发展还可以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降低金融交易成本。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越发多样化。

金融机构通过提供更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和个人的融资和投资需求。

而金融交易成本的降低也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流动,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虽然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但其内在的机制仍然存在争议。

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理论模型以解释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

其中最为著名的理论是金融中介理论。

该理论认为,金融机构作为资源的配置者和投资者的监督者,能够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投资和创新活动,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此外,金融机构还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

此外,一些学者提出了金融市场发展理论。

该理论认为,金融市场的完善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和退出机制,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增加企业的融资能力。

金融文献综述范文

金融文献综述范文

金融文献综述范文前言金融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金融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近年来的金融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指各种金融工具的交易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

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可以通过买卖金融工具来获取收益。

近年来,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在《金融市场的有效性研究》一文中,作者通过对金融市场有效性的研究,得出了金融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有效性,但也存在一些非有效性的现象。

作者认为,金融市场的有效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监管和改进。

在《股票市场的波动性研究》一文中,作者通过对股票市场波动性的研究,得出了股票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性,但也存在一些非波动性的现象。

作者认为,股票市场的波动性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金融风险金融风险是指在金融交易中可能发生的损失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

金融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是金融领域的重要问题。

在《金融风险管理的研究》一文中,作者通过对金融风险管理的研究,得出了金融风险管理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估,同时需要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控制和管理。

在《信用风险的研究》一文中,作者通过对信用风险的研究,得出了信用风险是金融交易中的重要风险之一,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作者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方法,包括建立信用评级体系、加强风险监测和预警等。

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指在金融领域中引入新的金融产品、服务和技术,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金融创新的发展和应用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金融创新的研究》一文中,作者通过对金融创新的研究,得出了金融创新是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和竞争力。

作者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金融创新方法,包括引入新的金融产品、服务和技术、加强金融市场监管等。

金融危机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金融危机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金融危机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金融危机是指在金融市场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流动性不足、信贷风险、资产价格下跌、金融机构的破产、系统性金融风险等,这些问题导致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甚至进一步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来介绍金融危机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国家、经济和个人的影响。

一、历史的金融危机1. 1720年“南海泡沫”18世纪初期,英国政府为了缓解其财政紧张状况,容许南海公司承担英国政府债务。

不过,这个公司迅速扩张,成为一个大型的投资机构,旨在通过贸易等方式赚取更多的利润。

因此,许多英国投资者投入大笔资金,企图获得高额回报。

但是,南海公司的财务报表和股票价格被虚假夸大,导致投资者信心受到影响。

当投资者发现真相时,公司崩溃,引发股票价格崩盘和稳健的债务违约。

2. 1929年“黑色星期四”20世纪初期,美国经济繁荣,股票不断上涨,投资者信心充足。

然而,在1929年,股票价格突然下跌,导致一波连锁反应。

首先,银行为了将其贷款还清(许多贷款用于购买股票),要求投资者返还借款。

这导致更多的投资者被迫出售股票,从而进一步导致股票价格下跌。

由于券商贷款给了有亏损的人,股权市场的不稳定状况进一步恶化,导致银行合并或破产,引发整个经济的衰退。

3. 1997-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1997年,泰国央行决定贬值货币(泰铢),引起了区域内多个国家的投资者惊慌失措,导致大量的投资资本“逃离”泰国。

此后,亚洲金融市场急剧下跌,包括韩国和印度尼西亚在内的多个国家都发生了银行破产和金融体系瘫痪的事件。

整个亚洲经济因此受到极大的影响,尤其是那些负有大量外债的国家,例如印尼和韩国。

二、现实中的金融危机1. 2008年“次贷危机”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和21世纪初期,美国的住宅市场急剧上涨,并被视为一种被广泛认为风险很低的投资。

但是,很多银行发放了高风险的房屋抵押贷款,这些贷款无法偿还,引发了贷款违约和抵押品抵押率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美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出现了严重的困境。

文献综述(15篇经济类中外文)

文献综述(15篇经济类中外文)

⽂献综述(15篇经济类中外⽂)国际经济形势特点与中国外向型模式转变张燕⽣、国家发展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前⾔2008年得⾦融危机对世界不同的经济体产⽣了不同的影响,因此引发了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主要国家对全球经济均衡⾏问题的思考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但是主要经济体对承担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责任存在很⼤分歧。

对世界经济形势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抓住机遇,深化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正⽂⼀、国际⾦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和复苏的曲折性超出预期从美国的“⽹络泡沫”“⾦融与楼市泡沫”的形成与破灭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加剧,以及主要经济体国家对引发经济失衡责任的推诿和对⾦融监管的缺失。

如美国在承担全球经济失衡调整代价和全球治理责任⽅⾯企图想把代价对外转嫁,如责难中国的制度和产业政策,控诉中国倾销和政府对汇率的操纵等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经济复苏⾯临着严峻的考验。

西⽅国家多想尽快的⾛出经济的低迷期,也提出了⼀些具体的措施,如奥巴马要为美国社会在未来5年内创造出200万个新的⼯作岗位和提出了”再⼯业化“的⼝号等等,但是其⾯临着⾼失业率、主权债务⾼筑和严重的内需不⾜以及近⼏年在技术专利申请领域增长率下跌了20%左右,同时随着国内的经济刺激政策的到期,都会使得这些措施举步维艰。

总的来说全球经济现状不容乐观,西⽅主要经济⼤国没有很好的监管⾦融市场,由于其奉⾏的⾃由市场和⾃有竞争,缺少政府的宏观调控,是经济危机产⽣的重要因素。

⼆、2010 年下半年的出⼝形势和引资环境由于⾦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全球市场的需求减少,加之⼈民币汇率的提⾼,势必会使得我国的对外出⼝降低,挑战与机遇并存,此时也是贸易增长⽅式转变的契机,中国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中国从⾦融危机中较早的⾛出,国内投资环境良好,但很多投资商从原来的制造业转向房地产业和服务业等。

三、关于我国外向型模式转变的建议中国现在是世界的制造⼯⼚,对外贸易的顺差很多是由处于全球供应链低附加值的环节创造的,因此要强调中国制造,创造⾃⼰的品牌和拥有核⼼竞争⼒,多制造和出⼝⾼附加值的产品。

世界历次金融危机爆发原因及其应对措施简述

世界历次金融危机爆发原因及其应对措施简述

世界历次金融危机爆发原因及其应对措施简述
1.1929年经济大萧条:
原因:泡沫经济、失衡贸易、股市暴涨、破产风险。

应对措施:采取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银行业监管加强,实行国家政策干预。

2.1987年黑色星期一股市崩盘:
原因:股指期货交易疯狂、投资者恐慌。

应对措施:央行采取紧急货币政策、宣布购买股票、增加监管措施、引入机构投资者和机构投资基金。

3.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
原因:亚洲金融体系结构性问题、过度债务、投机泡沫崩溃、固定汇率体制崩溃。

应对措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援助、进行财政和金融部门、实施紧缩政策、金融机构。

原因:互联网公司市值大幅下降、投资者恐慌、金融欺诈和不道德行为暴露。

应对措施:央行降息刺激经济、加强金融监管和审计、提高会计准则和透明度。

5.2024年全球金融危机:
原因:次贷危机、房地产泡沫、金融杠杆过度、信贷违约。

应对措施:政府提供财政和货币刺激、救助银行、增加监管措施、实施财政、加强国际合作。

6.2024年新冠疫情引发的经济危机:
原因:疫情导致全球产业链中断、需求下降、商业活动减少。

应对措施:各国央行降息、提供资金支持、减税和支出增加、强化医疗卫生系统、重振旅游业。

总的来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多种多样,通常是由多个因素叠加产生的。

政府和国际组织采取的应对措施也相应多样化,包括货币和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加强金融监管、提供救助和支持、进行结构性、加强国际合作等。

然而,历史上的金融危机也暴露了政府和金融机构在预防和管理危机方面的不足之处,对危机应对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不同国家经济应对危机的政策比较研究

不同国家经济应对危机的政策比较研究

不同国家经济应对危机的政策比较研究在全球化浪潮下,国际政治和经济的高度联系使得世界经济陷入全球性的危机无法避免。

2008年至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曾经给世界带来了长期的影响,不同国家制定的政策对于其经济上的应对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着重针对美国、日本、中国三个国家的政策进行比较研究。

一.美国的政策发生全球金融危机时,美国选择了推行“量化宽松”政策。

该政策核心在于通过降低利率、增加货币量来缓解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美联储推出了一系列货币政策、联邦紧急贷款等一系列措施,以期缓解危机对于美国经济以及金融市场的冲击。

由于“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美国的利率水平降低,流动性相应增加。

在宏观层面,经济复苏相对较快,GDP增长幅度从下降4.3%反弹至上涨2.2%。

而在中小企业、就业岗位等方面,政策并没有带来太大的改变,不足以完全消解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此外,“量化宽松”政策所带来的经济压力也不能被忽视,美元贬值、通胀风险上升等均需要被关注。

二.日本的政策日本在面对经济危机时,选择了采用“负利率政策”,即通过降低负债的成本来刺激经济增长。

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令企业及金融机构借款更加容易和低成本。

同时,日本还进行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如加拿大式移民法、加速退休及增加赡养计划等措施去提高本国内生力量。

然而,该政策实施后,日本的银行信托等相关金融机构受到较大影响,经济上的恢复也相对较慢。

同时,人口流失过大,劳动力的不足也成为了日本所面对的一大问题。

三.中国的政策中国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时,采取了“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

这是因为在全球危机时期,出口市场需求锐减,中国的出口减少,经济下行压力增加。

因此,中国政府大力推行扩大内需的政策,以银行的贷款、地方政府建设工程等为例推出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内需市场发展。

政策的执行使中国政府得以加快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速度。

然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过度借贷带来了强烈的经济压力,市场化程度不足、部分领域上的准入壁垒过高也受到了诟病。

关于金融风暴危机论文参考文献汇总

关于金融风暴危机论文参考文献汇总

关于金融风暴危机论文参考文献汇总关于金融风暴危机论文参考文献汇总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在金融危机的论文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金融危机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金融危机论文参考文献(一)[1]穆怀朋.金融市场发展的成就、经验与未来[J].中国贷币市场,2007(6):16[2]陈晓虹,刘肯,杨婕.2008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报告[J].上海金融,2009 (2) : 49[3]南昌市统计局.南昌市统计年鉴(1978至2007年)[4]张志元.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金融生态研究[J].金融研究,2006 (6)[5]王唯强.我国区域金融政策问题研究[J].中国金融证券研究,2005[6]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2 (10)[7]马瑞永.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 (5 )[8]纪敏.关于促进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的几点设想[J]金融与经济.2004 (9)[9]龚明华.金融创新、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J].金融研究,2005(10 )[10]支大林.中国区域金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11]世银.影响我国金融创新的因素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3 (09)金融危机论文参考文献(二)[1]李锋.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变迁的理论假说[J].财贸经济,2003 (03)[22]来光旭、费淑静.后发优势与中国金融发展—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J].财经科学,2003.(03)[3]刘紫康.中国金融结构调整问题研究[J],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研究报告,2003[4]吴晓求.对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若干思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 (9)[5]周道许.资产证券化:保险业必须把握的发展机遇[J].金融与保险,2007 (5)[6]马超群,股指期货最小风险套期保值比率计算方法及实证研究,系统工程[J],2008 年 9 月,81-84 页.[7]高辉,沪深 300 股指套期保值及投资组合实证研究,管理科学[J],2007 年 4月,80-90 页.[8]彭红枫,套期保值中动态调仓的相机抉择,中国管理科学[J],2013 年 11 月,321-327 页.[9]梁斌,我国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比率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J],2009 年 1 月,143-151 页.[10]吴子荣,沪深300 指数的时间序列分析,证券经纬[J],2007 年 9 月,47-51页.[11]劳剑勇,指数跟踪问题的广义双线性规划模型[J],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2004 年 01 期[12]包秀果,关于当前我国推出股指期货问题的探讨[J],市场论坛,2008 年 01 期[13]柏宝春,孙松,股指期货交易风险与监管:国际比较及启示[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年 04 期[14]陈伟、王伟.我国跨国公司汇率风险的计量与实证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千部学院学报,2006, (3).金融危机论文参考文献(三)[1]刘园.国际金融风险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9年[2]王兆星.金融市场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3][美]安东尼.桑德斯,马西娅·米伦·科尼特.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H].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4]Goldsmith, Ragmond W.,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1969, New Haven, 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5]Ronald McKinnon.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1973.1[6] Ross Levine.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J].Journal of Economics Literature, 1997, 6, pp.688-726[7]人行南昌中心支行课题组.金融资源配置与江西经济发展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1(9): 9[8]沈军,刘莎.金融发展理论的演进与展望[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9]王敬华,乔忠,金逸民,市场体系构成综述[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 (6): 269[10](美)戈德史密斯著,周朔等译,贝多广校.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N].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金融危机论文参考文献(四)[1]刘晓法.外汇风险管理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巴曙松.2009:人民币国际化的起步之年[J].经济,2009(6).[3]曹垂龙.论人民币汇率改革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兼析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J]财经问题研究,2006, (7).[4]陈慧莲.我国行业外汇风险暴露[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3.[5]弗兰克·奈特.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21.[6]付甜杰.我国涉外企业的汇率风险及运作性对冲研究[D].广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0.[7]何晓.对我国涉外企业外汇风险暴露的实证研究[D].湖北:武汉大学,2007.[8]郑振龙、陈蓉、邓戈威.外汇衍生品市场:国际经验与借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9]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0]胡大江.面向双重风险的我国涉外企业国际贸易外汇风险管理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11]高扬.构建人民币汇率的避风港:中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研究[M].北京冲国经济出版社,2006.[12]刘欣.外汇经济风险暴露的测量和管理[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03.[13]宋明哲.风险管理[M].台北:中华企业管理发展中心出版社,1984.[14]陈伟、王伟.我国跨国公司汇率风险的计量与实证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千部学院学报,2006, (3).[15]罗航、江春.人民币新汇率形成机制下的上市公司外汇风险暴露[J].中国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4): 78-81.。

金融学文献综述

金融学文献综述

中国的国际储备现状及管理:一篇文献综述一、引言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经验来看,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国际储备。

中国作为世界上国际储备第一的国家,其目前的现状和管理都是值得研究的。

中国高额的国际储备既是中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结果,又是中国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中国国际储备的增长及原因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外汇储备数量非常少。

1994 年中国开始外汇体制改革, 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 实行银行结售汇,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可以说,正是这次改革,使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大为改观,人民币市值稳定,外汇储备也进人一个高速增长期。

1996年外汇储备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1997年达到1399亿美元。

改革后的4年中,外汇储备增加了1187亿美元,平均每年增加近300亿美元。

1997年7月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中国的国际收支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外汇储备增长速度大大放慢。

如1998~2000年的3年中,增加量分别只有20亿美元、97亿美元和109亿美元。

不过2000年的储备量依然达1656亿美元。

进人21世纪后,中国加入WTO,外汇储备出现了增长的趋势。

2001年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

2002年更是屡创纪录,一季度就迈过了3000亿美元大关,年底突破4000亿美元。

新增外汇储备过1600亿美元,这一数字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前50年的积累。

2004年的6099亿美元更是创下新纪录。

外汇储备增加概括起来有三个原因:一是经常账户顺差。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外汇收入不断增长,2003年进出口总额达8512亿美元,贸易顺差255亿美元;2004年初步统计贸易顺差320亿美元。

二是资本项目保持了巨额顺差,大量利用外资带来了资本项目的净流人。

目前, 资本项目顺差已成为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的最主要原因。

三是误差与遗漏账户。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误差与遗漏”一项在1994~2001年均为负数,反映了我国在整体上存在资本外逃的事实。

国际金融危机及防范文献综述

国际金融危机及防范文献综述

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国际金融危机及防范文献综述姓名:XXX 班级:XXXX 指导教师:XXX摘要: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国内金融危机迅速向全球蔓延,并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

这固然是由货币政策失当,金融监管不到位,经济体制隐含弊端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缺陷等基本原因造成的。

防范国际金融危机,应进一步提升我国法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的能力,坚持采取司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结合的措施解决纠纷,加强对金融债权安全的保护,完善法律维护经济金融安全的职能,重视规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重视规范财富增加与社会分配的公正公平,法律监管机制要力求防范金融风险的全覆盖,坚持提高金融经济立法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坚持独立健全法律法规与创新机制。

正文一.引言国际金融危机是指一国所发生的金融危机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其他国家从而引起国际范围内金融危机爆发的一种经济现象。

20世纪以来,共发生了六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包括:1929年至1939年:大萧条;1973年至1975年: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20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债务危机;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至2011年:美国次贷危机及全球金融危机。

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和美林公司被收购标志着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随着虚拟经济的灾难向实体经济扩散,世界各国经济增速放缓,失业率激增,一些国家开始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

对于国际金融危机带给全球队的影响,许多经济学家和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二.许多专家学者对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影响以及应如何防范的看法大卫·科茨在《金融风暴启示录》中指出,他说:1945—1973年间,在国家管制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美国中央银行和政府迫使金融资本尽量把钱借贷给实体经济部门的企业。

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相反,他们被分成各种不同的类型,只能从事指定类型的的业务,然而,在70年代新自由主义潮思兴起以后,即在“1980—1982年间,美国国会通过了两个重要法案,解除了对金融机构的管制。

经济类文献综述选题

经济类文献综述选题

经济类文献综述选题
以下是一些经济类文献综述选题的示例:
1.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一项文献综述”
- 这篇综述可以回顾并分析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各个方面的
影响,包括就业、收入分配、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等。

2. “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一项文献综述”
- 这篇综述可以探讨智能技术(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自动
化等)如何改变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构成,以及对不同行业和职业的影响。

3. “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一项文献综述”
- 这篇综述可以调查和总结气候变化对经济的潜在风险和机会,特别是在能源、农业、旅游业等领域的影响,并讨论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

4. “大数据对市场研究的影响:一项文献综述”
- 这篇综述可以探讨大数据对市场研究的改变,包括如何收集、分析和利用大数据来了解消费者行为、预测市场趋势和发展个性化营销策略等。

5.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挑战:一项文献综述”
- 这篇综述可以研究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和
公平性产生的挑战,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和改革方向。

请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领域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选题,并进行深入的文献检索和综述。

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国外学者对金融服务贸易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相关文献甚少,对哪种贸易理论适用于金融服务贸易也存在很多不同观点。

其中,外生比较优势模式认为传统贸易理论适用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理论可以解释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动因;内生比较优势模式认为比较优势可以通过后天专业化研究获得或通过投资创新与经验累积人为创造出来;规模经济模式则认为规模经济是金融服务贸易的主要动因。

二)国内学者关于金融服务贸易的研究现状我国学者对金融服务贸易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逐渐得到关注。

其中,有学者从金融服务贸易的贸易模式、开放程度、贸易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有学者从金融服务贸易的政策环境、制度建设、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但总体来说,我国学者对金融服务贸易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金融服务贸易中的应用研究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政府为了促进国内产业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而采取的一系列贸易政策措施。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口配额、出口补贴、汇率政策、技术壁垒等。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目的是通过保护国内产业、促进技术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等手段,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和贸易平衡。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金融服务贸易中的应用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低,需要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来促进其发展。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保护国内金融服务业,避免外资的过度进入;二是通过出口补贴等手段扶持国内金融服务业的出口,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三是通过技术壁垒等手段促进国内金融服务业的技术创新和提高,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当然,这些措施需要在国际贸易规则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违反XXX等国际贸易组织的规定。

三、结论与启示金融服务贸易是我国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

为了促进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

同时,我国学者还需要加强对金融服务贸易的研究,不断提高其研究水平和质量,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金融危机对国际政治与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国际政治与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国际政治与经济的影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波及全球,成为近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危机催化了全球经济的变革,对国际政治与经济都有了深远影响。

一、对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影响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都受到了严重冲击,经济增长持续下滑,失业率上升,贸易顺差逆差变化悬殊,货币转换汇率大幅波动。

国际贸易和投资受到了影响。

金融危机后,全球贸易、投资额大幅下降,主要国家互相之间的贸易额也在下降。

引导过度依赖外贸的发展模式受到了打击,第三世界国家的贸易能力减弱,市场貿易受到限制等问题依然存在。

二、对全球产业结构的影响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全球产业结构出现重大变化。

由于金融危机始于美国的金融领域,美国的金融业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磁力。

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业日趋多元化,发展方式也为实体经济服务。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制造业并未恢复以前的繁荣,但金融业、高科技产业、创新产业等产业得到了发展。

此外,因为子弹不受贸易壁垒限制,全球市场上的枪械产业成为了一种新的生产力。

三、对全球产生的社会问题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全球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美国失业率迅速飙升,其他许多国家的经济也受到了重创,其中一些国家的失业率、贫富差距和仇恨犯罪等则有所增加。

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和平协调,经济困境都使得国家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社会问题。

四、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国际金融体系发生了重大改变,国际金融体系的制度结构和管理框架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和创新。

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国际金融体系进入由发达国家为首的多边与多层面治理时期,融合国际传统金融体系和政治体系,具有双向传输、双向影响和双向治理的特点。

反映了全球金融体系的引导、管理、监管进入了一个政治化的新时期。

五、对未来金融发展与治理的影响金融危机促使全球各国对未来金融发展和金融治理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新金融时代的新特征和新美学正在形成。

未来金融发展和治理的趋势将会更多地向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公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危机爆发前后各相关国家主要经济指标规律性波动趋势探讨的文献综述次贷危机引发了我们对金融危机爆发前后主要经济指标规律性波动的考察,即经济指标的波动趋势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存在相似性吗?通过对经济学文献的梳理,我们注意到越来越多的文献讨论并评价历次金融危机的相似性。

本文集中研究这类文献的三个方面的内容,拟从文献评述的视角考察金融危机爆发前后资产价格的波动趋势、GDP的波动趋势和经常项目差额占GDP比例的波动趋势是否存在着规律性波动。

一、金融危机爆发前后资产价格的波动趋势关于金融危机爆发前后资产价格的波动情况,Carmen M.Reinhart和Kenneth S.Rogoff做了一系列的开创性工作。

Carmen M.Reinhart和Kenneth S.Rogoff(2008a)在“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非常与众不同吗?”一文中抽取了发达国家二战以来发生的19次金融危机(包括美国次贷危机)的数据进行分析。

①他们给出了金融危机爆发前4年到金融危机爆发后3年的真实房地产价格和真实股票价格的波动趋势。

如图1和图2所示,可以看到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在真实房地产价格和真实股票价格的波动趋势上与“五大危机”的平均指标以及19次金融危机总体样本的平均指标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都存在着惊人的相似,即真实房地产价格和真实股票价格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前4年都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前一年则开始呈快速下降趋势。

不同的是,在金融危机发生后,股票价格的恢复速度要快于房地产价格的恢复速度。

对此,Carmen M.Reinhart和Kenneth S.Rogoff认为,在资产价格的变动情况上,历次金融危机爆发前后并没有显著的不同,美国次贷危机也不例外。

通过该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到这样的结论:资产价格(房地产和股票)的波动可以作为判断金融危机的先行指标,它们都遵循着在金融危机爆发前T-4期快速上升,而到T-1期时则陡然下降的路径。

然而,该文的不足之处是所采用的样本只包含了发达国家,没有将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危机包含在内。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兴经济体金融危机爆发频繁,已经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发源地。

因此,如果将新兴经济体金融危机的样本包含在样本之内,资产价格的波动趋势是否还会呈现如此特征?新兴经济体金融危机爆发前后,资产价格的波动趋势是否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Carmen M.Reinhart和Kenneth S.Rogoff在该文中并未涉及。

图1真实房地产价格与金融危机注:时期T代表金融危机爆发期;T-4、T-3、T-2、T-1、分别代表金融危机爆发的前4年、3年、2年和1年;T+1、T+2、T+3分别代表金融危机爆发后1年、2年和3年。

资料来源:Carmen M.Reinhart和Kenneth S.Rogoff(2008a)。

图2真实股票价格与金融危机注:时期T及其相关含义同图1。

资料来源:Carmen M.Reinhart和Kenneth S.Rogoff(2008a)。

在随后的研究中,Carmen M.Reinhart和Kenneth S.Rogoff(2008b)更加全面地考察了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的波动趋势,但在考察方式及样本选取上发生了变化。

首先,他们采用了将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与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危机分别考察的方式,以观察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资产价格的变动趋势在两类经济体之间是否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该文在样本的选取上与Carmen M.Reinhart和Kenneth S.Rogoff(2008a)相比更具代表性。

在考察房地产价格的波动趋势时,作者选取的样本分别包括二战前的两次金融危机:1899年挪威的金融危机和1929年美国的大萧条;发达国家二战后的五大(big five)金融危机:西班牙(1977)、挪威(1987)、芬兰(1991)、瑞典(1991)、日本(1992);3次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危机: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香港、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1998年的哥伦比亚金融危机、2001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2007年以来的美国次贷危机及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的正在进行的其他国家的金融危机。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在真实房地产价格的波动趋势上都呈现出在金融危机前4年快速上升,而到危机爆发的前1年则呈快速下降的趋势。

该文在考察股票价格的波动趋势时,他们引进了更多的样本,分别采用40次新兴经济体金融危机时的股票波动数据和18次发达国家金融危机时的股票波动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股票价格的波动方面(如果以时间T 表示为金融危机爆发的时间,T-1表示为金融危机爆发的前一年,T+1表示金融危机爆发的后一年),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的真实股票价格指数在金融危机爆发前T-4期时呈快速上升,到T-1期时呈快速下降趋势,在危机后的第3年基本上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该文结论与Carmen M.Reinhart和Kenneth S.Rogoff(2008a)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不同的是,在股票价格的恢复速度上,新兴经济体则快于发达国家。

学者们在研究资产价格波动趋势的同时,对资产价格在金融危机时期下降的持续时间和资产价格下降的幅度也颇为关注。

Stijn Claessens等人(2008)通过对1960年1月到2007年4月21个OECD国家的样本数据进行研究,考察了在伴随着金融危机的经济衰退时资产价格的下降程度和持续时间。

②其研究结果如表1所示,在爆发金融危机前后,从房地产价格下降的持续时间上看,OECD国家房地产价格从峰顶下降到谷底持续时间的中位数为16.50个季度,而均值为18.43个季度;G7国家房地产价格从峰顶下降到谷底其中位数和均值分别为16个季度和20.5个季度;其他国家这两个指标分别为17个季度和17.28个季度。

从房地产价格下降的幅度看,OECD国家房地产价格从峰顶到谷底下降幅度的中位数为-28.52%,均值为-28.50%;G7国家房地产价格从顶峰下降到谷底,其震动幅度的中位数和均值分别为-26.43%和-26.59%;其他国家这两个指标分别为-29.61%和-29.56%。

从股票价格下降的持续时间看,OECD国家股票价格从峰顶下降到谷底持续时间的中位数为10个季度,而均值为11.78个季度;G7国家股票价格从峰顶下降到谷底的中位数和均值分别为10个季度和11.18个季度;其他国家这两个指标分别为9.5个季度和12.14个季度。

从股票价格下降的幅度看,OECD国家股票价格从峰顶到谷底下降幅度的中位数为-50.27%,均值为-53.23%;G7国家股票价格从顶峰下降到谷底,其震动幅度的中位数和均值分别为-47.75%和-50.57%;其他国家这两个指标分别为-53.16%和-54.86%。

通过这些指标,我们可以看到,真实房地产价格下降的持续时间平均为18个季度,即4.5年左右,其下降幅度大约为30%;真实股票价格下降的持续时间平均为12个季度,即3年左右,其下降幅度约为50%。

Carmen M.Reinhart和Kenneth S.Rogoff(2008b)也考察了金融危机爆发前后资产价格的下降程度及持续时间。

作者根据所用样本分析结果表明,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房地产价格下降的持续时间上,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都是在4到6年之间,没有明显差别;在房地产价格下降的幅度上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也表现出很强的相似性。

在更近期的研究中,Carmen M.Reinhart和Kenneth S.Rogoff(2009)专门比较了主要金融危机发生后资产价格(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的下降程度及所持续的时间。

研究结果表明,经历金融危机的国家资产价格下降是剧烈的,其持续时间也是漫长的:真实房地产价格下降幅度平均为-35.5%,其平均持续时间为6年;真实股票价格下降幅度平均为-55.9%,其平均持续时间为3.4年。

从统计结果来看,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股票价格的波动幅度要大于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幅度,但从恢复的时间上看,股票价格往往能够更快地复苏。

值得关注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金融危机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危机其真实房地产价格和真实股票价格的波动幅度要强于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金融危机。

对此,Carmen M.Reinhart和Kenneth S.Rogoff没有给出原因,我们认为这是全球资本流动加速所致,推动了各国资本市场价格大起大落。

虽然采用的样本不同,但Carmen M.Reinhart和Kenneth S.Rogoff(2008b;2009)对金融危机前后资产价格变动情况的研究结论与Stijn Claessens等人(2008)的结论存在着众多相似之处。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新兴经济体,资产价格的变动情况在金融危机时期是存在规律性的。

从主要金融危机的平均指标来看,首先,真实房产价格和真实股票价格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前4年都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前一年则开始呈快速下降趋势,这可以成为判断金融危机来临前的先行指标。

其次,在资产价格下降的持续时间上,真实房地产价格一般持续4—6年开始复苏,真实股票价格一般持续3年则可好转到危机前的水平。

再次,在资产价格下降的幅度上,真实房地产价格一般下降幅度为危机前水平的30%左右,真实股票价格则一般下降到危机前的50%左右,我们可以依据这两个指标来判断金融危机的轻重程度。

最后,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危机在资产价格的变动情况上大都是剧烈的,但在资产价格的恢复程度上却快于发达国家。

二、金融危机爆发前后GDP的波动趋势Bordo等人(1999)将长达近120年间所发生的金融危机按时间段划分为4组,即金本位时期的金融危机(1880—1913年)、一战后与二战前的金融危机(1919—1939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的金融危机(1945—1971年)和1973—1997年间的金融危机。

③他们的研究结果如表2所示:(1)在金融危机爆发前5年、3年和1年以及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1年、3年和5年,不管是对新兴经济体的纵向比较还是对发达经济体的纵向比较,真实GDP增长率的波动都存在着相似性,如从金融危机爆发前5年到金融危机爆发时刻,真实GDP增长率平均下降的幅度基本在2%—4%之间,而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3年内,GDP基本都开始复苏。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1919—1939年)的时间段内,金融危机发生时真实GDP增长率下降的幅度要大于其他阶段,作者在文中并没有解释这种差异。

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一是战争的破坏和1929—1933年的大萧条使众多国家采用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在这个阶段内,世界贸易体系遭到严重的破坏,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GDP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