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山地的定义及分类。

掌握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理解山地地貌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山地的定义及分类。

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山地地貌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山地地貌的形成过程。

山地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世界著名山地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地的地理特征。

2.课堂讲解(1)山地的定义及分类山地是指地表相对高度较大,坡度较陡,起伏明显的地形。

山地按高度可分为低山、中山、高山和极高山。

(2)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地壳运动:地壳的抬升和下降,使地表产生高低起伏。

河流侵蚀:河流侵蚀作用使地表逐渐形成山谷和山脉。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山地地貌。

(3)山地地貌的形成过程地壳运动:地壳的抬升和下降,使地表产生高低起伏。

河流侵蚀:河流侵蚀作用使地表逐渐形成山谷和山脉。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山地地貌。

3.案例分析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例,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征。

4.小组讨论山地形成的内外力因素有哪些?山地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四、作业布置1.阅读教材,整理山地形成原因及地貌特征。

2.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分析其与山地形成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山地的定义及分类,掌握了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地貌形成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山地形成原因方面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重难点补充:课堂讲解(1)山地的定义及分类“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山地有哪些特征吗?”(2)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那么,山地是怎么来的呢?它的形成有哪些主要原因呢?”“我们要知道,地壳运动是山地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4.2山地的形成 教案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4.2山地的形成 教案1

甲处岩层断裂并错位,为断层;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知,甲为峰林,可确定为喀斯特地貌,甲处为流水的溶蚀作用,为外力作用形成;乙处是砂岩,为沉积岩,外力的堆积作用形成;根据岩层形态知丙处为背斜
.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褶曲隆起B.褶曲凹陷
.断裂下降D.断裂上升
()
.乙处为河流冲积扇B.丙处侵蚀比对岸强
.丁处矿床为天然气D.戊处位于背斜谷内
D
分析图像可知,乙处为河流入海口处,为三角洲,而河流冲积扇应位于山麓地带;丙处为凸岸,河流主要表现为堆积作用,对岸为凹岸,河流侵蚀作用较强;天然气为沉积矿床,并且应位于背斜的项部,丁处不可能有天然气;从岩层的形态看,戊处岩层明显上拱,应为背斜。

根据板书,知道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和重难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4.2.山地的形成》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5、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息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1、山地的三种类型。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模拟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法导入: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曾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曾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曾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曾是地藏菩萨的道场,故称之为“佛教四大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课题】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一课时【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引导】什么叫褶皱?(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2山地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2山地的形成

4.2 山地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3.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块学说”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山地形成的学习,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火山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展示不同山地图片)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地有很多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山地是怎么形成的呢?山地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我们就以它们的形成为例,来看看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

(板书)山地的形成(学生活动1)学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褶皱、褶曲?褶曲的基本类型?(学生回答)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整个褶皱中,有很多个波状弯曲,每一个弯曲就是褶皱的一个基本单位,叫做褶曲。

有的褶曲向上弯曲,有的褶曲向下弯曲。

我们根据岩层形态的不同,将褶曲分成两类:背斜和向斜。

2.背斜和向斜的形态有什么不同?岩层的新老关系上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2山地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2山地的形成教案

4.2山地的形成教案1.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分析火山、地形的成因、地球上高大山系的分布规律。

2.结合地质地貌构造示意图,判断向斜、背斜、找矿与工程建筑等的位置。

(一)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1、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是和。

2、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向斜一般是;从岩层新老关系来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两翼,向斜中心部分岩层,两翼部分。

3、背斜成谷的原因是,向斜成山的原因是。

4、,统称为褶皱山。

5、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之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

6、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运动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如我国的、等;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如我国、、等。

7、由,统称为断块山地。

8、火山由和两部分组成。

没有破坏的火山口的形态是,有时会积水成;破坏了的火山口呈状态。

火山锥是由和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上部,下部。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高,大。

因此人们通常优先建设_________ 较低、较小的,其次才是。

2、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和。

3、在山岳地区交通线路迂回前进。

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要相应的和丘陵地区。

[重点探究]1.板块构造学说地球的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些断裂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大的板块又可分为若干个小的板块。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2.板块运动与全球地貌地质构造类型形态特征(岩层新老关系) 地貌 未侵蚀 侵蚀后 褶皱常形成高大山脉 褶皱 背 斜岩层向上拱起(中心老,两翼新) 山岭 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新,两翼老) 谷地 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 断层 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错动、位移断块山,裂谷或海洋 4、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①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优秀教学案例:4.2山地的形成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优秀教学案例:4.2山地的形成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会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如观察和分析不同地区的山地地形,实地考察和资料搜集,研究山地地形对当地环境和经济的影响。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演示、探究、小组合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案例,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山地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例如,我会先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山地是如何形成的?”、“山地地形对环境有哪些影响?”等,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然后,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通过问题导向教学策略,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本节课中,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探讨和解决山地形成和相关问题。
在情境创设中,我会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山地地形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
(二)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教学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在本节课中,我会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了解山地形成的知识和山地地形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优秀教学案例:4.2山地的形成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是山地的形成,是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重要章节。学生需要理解山地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及山地地形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我设计了一节以小组合作为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首先,我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地区的山地地形,理解山地形成的原因。然后,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每组选择一个山地地形,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搜集,研究该山地地形对当地环境和经济的影响。最后,各组汇报研究成果,进行分享和讨论。

山地的形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山地的形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山地的形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知识点概述在地理学中,山地是指大地形上海拔高度较大,地形起伏较剧烈的地区。

而山地的形成是在地质变迁和自然过程的长期演化中不断形成的。

因此,探究山地的形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和地理知识。

本教案主要目标为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山地的定义、分布和特征;•山地的形成原因及其形成过程;•国内外典型山地的特征与成因。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粉笔和教材;2.学生认真预习教材,并预先准备好笔记。

导入学生学生们,我们在初中地理课中学过平原、丘陵、山地等地貌类型,那么,现在请告诉我,你们对山地这一地貌类型的了解是什么?知识点讲解1.山地的定义、分布和特征山地是指大地形上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多的地区。

在世界各地,山地一般被认为是海拔高于1,000~1,500米的高地,地形起伏较大,降水较多,气候多样,土壤丰富,植被繁茂。

山地分布广泛,大致可分为三类:•大陆性山地:分布在美洲洛矶山脉、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帕米尔-喜马拉雅山脉等地。

这些山脉呈南北走向,沿海拔带分布。

•岛屿型山地:分布在日本、印尼、菲律宾、新西兰等火山地区。

•钟乳石沉积山地:分布在喀斯特、石灰岩等地区,地貌特征丰富,主要发育在我国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2.山地的形成原因及其形成过程山地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如地壳运动、火山活动、侵蚀作用等,但主要是以下两种原因:•构造作用:地球内部作用引起地表的翻转、抬升和挤压使山峰形成。

•侵蚀作用:狭义上的侵蚀作用是指水、风雪对地表的冲刷、风化作用,使山体下切而形成山谷等地貌。

山地的形成过程不断演变,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显山期:地壳运动引起的弯曲等构造作用开始促进地壳外形开发,并开始产生山体的雏形和向外的扩张。

•隐山期:山地的累积过程相对缓慢,此阶段山体基本稳定。

•新山期:工作强度有所减缓,开始产生传说中火山爆发的一系列地形尤其是属于火山现象。

这是一个变动性较强的时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4.2《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4.2《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4.2《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4章第2节的第1课时,是内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案例。

2、本节课内容分3个部分,分别是: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

3、本节课是对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很好的解释,同时也为4.2(2)山地对生产、交通的影响做好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探究,阐明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过程。

2.通过模型制作和探究演示,说出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过程。

3.领悟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学情分析1、学生通过对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学习,对于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已经有了较为宏观和整体的认识。

但由于较为抽象均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缺乏直观认识。

故本课设计了课前小组合作制作模型的环节。

2、学生对于背斜向斜的概念很生疏,“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过程,较为抽象,难于理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以教师教具和电子白板演示的形式来重点讲解。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探究,能够直观具体的理解这个抽象的地理过程,进而感悟到地貌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而突破该难点。

3、学生对于板块构造学说比较陌生,该学说又相对比较宏观抽象,高中阶段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

考虑到高一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比较强,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故本课主要是以问题驱动的方式,激起学生兴趣,通过教师讲授、演示,学生讨论探究、动手演示的形式,加深对学说的理解,演示板块运动,达到学以致用。

4、断块山和火山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可以通过课前自主预习和模型制作来加深理解。

四.重点和难点重点:从形态、地貌和岩层新老关系三方面辨别背斜和向斜。

难点:理解阐释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观看短片《华夏名山》,思考成因,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①创设华夏名山之旅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热爱祖国壮美山岳的情感教育】(二).【喜马拉雅山之旅】【1演示褶皱】教师利用自制的褶皱模型和电子白板,演示褶皱形成过程和背斜、向斜的定义、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

地理①必修《山地的形成》教案

地理①必修《山地的形成》教案

地理①必修《山地的形成》教案课题名称:山地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山地的形成过程,掌握山地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山地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1.山地的形成过程。

2.山地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1.山地的形成原因,如火山活动、构造活动等。

2.帮助学生理解山地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地图、图片等教具。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几张山地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引发学生对山地的形成的兴趣和思考。

1.教师通过PPT给学生讲解山地的形成过程,包括构造活动和外力作用两个方面。

2.通过地图,解释山地的分布规律,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Step 3:小组合作活动(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山地进行研究。

2.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该山地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3.每个小组将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让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提问。

Step 4:概念总结(15分钟)1.教师总结山地的形成原因,包括火山活动、构造活动、侵蚀作用等。

2.教师总结山地的特征,如高耸陡峭、重力作用、坡度陡峭等。

Step 5:拓展练习(20分钟)1.教师出示一幅地图,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标出该地图上山地的分布情况。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将山地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

Step 6:课堂分享(10分钟)学生将他们的拓展练习成果进行展示和分享,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Step 7:板书总结(5分钟)教师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要求学生抄写在笔记本上。

教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教学延伸:1.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一座山地,让学生亲身体验山地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2.让学生进行山地模拟实验,通过模拟火山活动、构造活动等过程,观察山地的形成。

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明确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解读: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

课标紧紧地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突出山岳这一地表形态的形成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

在学习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基础上,本节以山岳地貌为案例,剖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让学生学会分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的内力地貌的学习中。

重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分析在山岳地区不同位置,影响公路线路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以加深对“山岳影响交通运输”这一问题的理解。

本节有两大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岳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图像,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能在示意图上识别和判断背斜和向斜,并了解其在工程上的应用。

3.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并能够明白其形成的原因。

4.能够结合实例,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5.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6.学会分析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

2.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1.褶皱山与断块山的形成是本节的重点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3.背斜和向斜的判断,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是本节的难点。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4.2山地的形成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4.2山地的形成

课题 4.2 山地的形成设计教师授课教师时间课型新授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褶皱、断层的基本知识;2.了解火山的基本构造;3.了解山地对交通线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褶皱断层的对比与实践应用;难点:褶皱断层的实践应用。

教法三维立体互动教学模式教具学案、PPT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激趣导入】【教学目标】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1.褶皱山(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弯曲,叫褶皱。

其基本单位是。

(2)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一种是。

背斜一般是岩层,向斜一般是岩层。

2.断块山(1)断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断层。

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山岭或高地;如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激趣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目标定向,展示考点学生看书或学案回答问题。

教师举出实例讲解易错易混知识。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合作探究,总结知识点。

然后小组代表演示成果。

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生质疑,师生质疑把本节课知识真正掌握。

断层位移类型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向斜判断方法形态上岩层上拱岩层下弯岩层新老关系中心较老,两翼较新中心较新,两翼较老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背斜成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向斜实践应用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背斜储油)地下水、煤、铁(向斜储水)原因背斜顶部岩层疏松,油份易下渗,而两侧岩层封闭,形成“储油构造”向斜低凹,易存水;背斜处的煤、铁等往往被侵蚀掉了工程建设修建隧道修建水库、大坝原因岩层坚硬稳定,不易渗漏,是集水区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重点变式,拓展延伸主动实践,感悟方法快速反馈,教学反思限时独立,互批自改。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山地的形成》说课及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山地的形成》说课及教案、教学设计

《山地的形成》说课及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一、说教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

本章内容承接了第一章中关于岩石圈的学习,以山地作为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因而具有重要的承接作用。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背斜与向斜的判断方法及其形成的地貌类型;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内容及其形成的地貌类型。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褶皱示意图,了解地质构造类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地形倒置的具体分析,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观。

【教学重点】背斜与向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背斜与向斜的判断方法及地形倒置。

二、说学情学生在初中学习时对于板块构造学说有一定程度的涉猎,但高一学生在空间想象力及原理的理性认知上存在欠缺,所以还需要合作探究学习以及我的适当引导。

三、说教法学法教法:图文结合法、情境创设法、多媒体演示法等;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角色扮演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展示名山的图片,学生在观看图片后思考问题,引出本节所学内容。

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山地,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环节二:探索新知(一)山地的分类展示世界地形图,学生回答陆地主要地形,由此得出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

而后,简单介绍根据成因的不同,主要将山地分为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

以学生读图自学为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褶皱山1.褶皱、褶曲引导学生在教材中找出褶皱概念,由此概念可知,褶皱山是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

这一部分基础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可以自主从教材中获取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背斜与向斜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析各自角色特点,3分钟后进行展示,再由我进行整理、总结。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而后展示示意图,由学生回答可知:(1)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判断依据是岩层的新老关系;(2)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形成山岭。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地著名的山地景观,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让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引发他们对山地形成的思考。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壮丽的山地是如何形成的吗?”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求知欲。
2.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分析能力。
3.学生在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方面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和特点,教师应实施差异化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敬畏之心,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2.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敢于质疑和探索,对待地理知识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3.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了解山地环境脆弱性,认识到保护山地环境的重要性,自觉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案例分析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山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人类活动对山地环境的反作用。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复述山地形成的内外力作用、地形特点等。
2.梳理知识体系,强调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3.鼓励学生提问,解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下面地质构造剖面图,完成1~5题。

1.上图中字母,代表断层构造的部位是() A.A B.B
C.C D.D
2.上图中地质构造形成的动力主要是()
A.水平挤压力B.张力
C.垂直挤压力D.摩擦力
3.图中断层构造形成在()
A.褶皱之后B.褶皱之前C.同时发生D.无法判断
4.图示构造由()
A.岩浆活动引起的B.变质作用引起的C.地壳运动引起的D.流水作用
5.图中地貌是由()
A.岩浆活动引起的
B.变质作用引起的
C.地壳运动和侵蚀作用
D.流水作用
答案 1.D 2.A 3.A 4.C 5.C
解析D处为断层构造。

图中地质构造以褶皱为主,主要受水平挤压力作用。

断层发生在褶皱之后。

图中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貌形态同时受侵蚀作用的影响。

读某地等温线分布及地质剖面图,回答6~7题。

6.该处的地形及地质构造是()
A.背斜成山B.向斜成谷
C.背斜成谷D.向斜成山
7. 该地质构造()
A.便于储水B.便于储油
C.上部岩层较老D.两侧岩层较新
答案 6.D7.A
解析该地区气温中部低四周高,说明地形中部高四周低属山地地形。

该地岩层向下弯曲,属向斜成山,向斜构造属储水构造。

读“断层示意图”,完成8~10题。

8.断层构造是由()
A.岩浆活动引起的B.变质作用引起的
C.地壳运动引起的D.岩石间的转化引起的
9.下列地貌的形成与断层有关的是()
A.喜马拉雅山B.泰山
C.富士山D.安第斯山
10.有关断层和地表形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些断层常常形成平直的陡崖,如华山北坡大陡崖
B.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C.水库等大型工程的选址,应避开断层带
D.若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不会对原有地貌造成影响答案8.C9.B10.D
解析图示断层是地壳运动引起的。

泰山是由断层形成的断块
山。

断层以水平运动为主,会错开原有地貌。

地壳深处的断层运动会引发地震,并造成地层断裂错位。

分析下面某地区地层剖面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该地区地质历史上发生过地震至少()
A.2次B.3次C.4次D.5次
12.根据图中断层与岩层的关系,可以推断错误的是()
A.c断层早于②地层B.b断层早于④地层
C.a断层早于b断层D.c断层早于b断层
答案11.B12.C
解析第11题,地震是岩石圈的天然震动,图中岩层中有a、b、c三条断层带,故地质历史上应至少发生过3次地震。

第12题,c断层发生后,②地层沉积;然后发生b断层,④随后沉积;同理⑤在a
断层发生沉积。

13.在山地地区,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原因是()
A.为了降低线路坡度
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C.为了通过更多的山村
D.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
答案 A
解析为了降低坡度山区公路常呈“之”字形弯曲。

20XX年5月4日中国石油网消息,塔里木油田依靠科技进步,运用市场手段,强化精细管理,争取20XX年实现年产3000万吨油气产量目标。

读下图回答14~15题。

14.根据地质构造划分,该储油构造属于()
A.向斜B.背斜
C.断层D.地堑
15.图中储油构造中,数字①②③分别代表()
A.气、水、油B.气、油、水
C.水、气、油D.油、水、气
答案14.B15.B
解析该储油构造属背斜。

水比重最大,处于背斜构造底部,气最轻在最上部。

16.下面三幅图为某地区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质剖面图,其地质年代由老到新的顺序为()
A.①②③B.①③②
C.③②①D.②③①
答案 B
解析该地质剖面先受挤压力发生了褶皱形成①,被侵蚀形成③,最后地壳下沉,表面受堆积作用形成②。

二、综合题
17.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___,其中A为__________斜,B 为__________斜。

(2)甲、乙两处的山地都受到__________(流水、风力)的_________ (侵蚀、沉积)作用。

(3)①、②、③、④四处的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若要开采坚硬的岩石作建筑材料,宜选择①处还是②处?____________处;若开采优质花岗岩作装饰材料,宜选择③处还是④处?__________。

(4)A、B两处中有一处为自流井,它是__________处;A、B两处中有一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它是__________处。

(5)任意采伐A处山区的森林将会导致附近河流的泥沙含量__________,水旱灾害增加,甚至可能造成__________等地质灾害。

(6)我国黄土高原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主要原因是()
A.黄土岩性疏松B.植被破坏严重
C.地面起伏明显D.流水侵蚀严重
答案(1)褶皱背向(2)流水侵蚀
(3)①②②③(4)B A(5)增加滑坡和泥石流(6)ABD
18.读“某山区公路走向图”,解答下列各题。

(1)山区公路主要分布在_______地带,原因是______________。

这说明公路选线受__________因素的影响。

(2)山区人口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带,与公路有何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说明了公路选线还受__________因素的影响。

(3)公路在山区应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___________ 形弯曲或开凿隧道,开凿隧道时,尽量避开__________地带,从______ (背斜还是向斜)部位穿越。

答案(1)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势相对和缓,工程的成本低、难度相对较小自然(2)地形相对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沿公
路分布社会经济(3)“之”字断层背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