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记者理念的变迁——从《南方都市报》记者节社论说起
重要的是形成风格-《南方都市报》时评的理念与操作
南方都市报时评的理念与操作李文凯传媒是喉舌,而传媒也自有喉舌——评论。
近年来,国内报纸时事评论栏目的风起云涌,理所当然是中国新闻成长的一大亮点,而因此涌现出来的一大批时评写作人员,以及更见规模的知识分子与报章的联盟,折射出中国的社会表达欲望与能力都在大跨步地增进,以致有人用‚公民写作‛来形容这种盛况。
南方都市报的时评版面自创办以来,便在业内引发关注,期间经过2004年3月份的改版之后,更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气质的时评风格。
下面便借此篇幅而对其目前的时评理念、版面结构以及实践操作作一介绍,同时也算是笔者对于改版以来的南方都市报评论部工作的一次小结。
时评理念:在大转型的时代关注这个转变的国家与社会目前南方都市报的时评,是基于这样一个理念而设臵生长的——中国与中国人,正处在百余年未绝的历史大转型努力之中。
这种大转型,自晚清开埠而始,基本的命题便是要成为一个现代国家与现代民族;其间的种种努力,所要解答的不过是国家独立的民族主义诉求、经济发展的民生主义诉求与政治文明的民主主义诉求,纵观这些命题,便不难发现,时下的中国正处在这一历史大转型的最后关键阶段,身处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无可避免地要成为这一历史的推动者,也无可逃遁地要成为这一历史的被触动者。
因此,在这个转型中,这个国家的方向、所获得的进展、所遭遇的困顿、所影响的命运,是我们评论所要紧密关注、积极表达的话题。
这看似有些宏大拔高的定位,其实正是中国现状下媒体的自觉。
日常的新闻报道当然也应有这样的逻辑,但体现立场与观点的时评,无疑是更为直白的载体。
说到底,南都时评的这番理念,其实正是整张报纸的抱负。
所以,大至邓小平诞辰百周年之际,南都刊发的社论选择从百年中国转型的三大任务来评说这位伟人的功绩;小如《羊城晚报》前总编辑微音先生的过逝,南都的社论愿意从民间声音的角度来理解这位报人的情怀与价值。
在‚郎顾之争‛的过程中,南都邀请各类作者对此紧密关注,因为这是事关中国经济市场走向的一次大讨论。
浅析新世纪以来我国记者职业理念的变与不变
浅析新世纪以来我国记者职业理念的变与不变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媒体形式的快速发展,记者职业理念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与此同时,媒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也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重视。
本文将对新世纪以来我国记者职业理念的变与不变进行浅析。
一、自我认知的变化在新世纪之前,我国记者的主要职责是报道新闻事件,传递信息,以及对事件进行解读和评论。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媒体的多元化,记者在职业理念方面出现了一些变化。
现在的记者更加强调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注重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以及倡导独立、客观、公正、负责的新闻报道。
此外,记者们也更加注重自我规范,避免在新闻报道中出现不负责任的言行举止,从而维护自身的专业形象和声誉。
二、传媒形式的变化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传统媒体已经逐渐失去了它们的主导地位。
相反,新媒体的发展为记者的职业理念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种情况下,记者们需要更加注重新闻来源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以及更加注重新闻事实的核实工作。
此外,记者们也需要更加注重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多样性,以及更加注重与受众的互动和反馈。
三、社会环境的变化在社会环境方面,我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需求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此外,随着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的提高,对于新闻报道的质量和真实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记者们需要更加注重宏观思维和战略性思维,以及更加注重独立思考和多元化视角。
总之,新世纪以来我国记者职业理念的变与不变与社会、技术、环境、媒介等方面相关。
记者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社会意识,以适应新闻事业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以维护自身的专业形象和声誉。
在这样的背景下,记者们将在新的时代和新的挑战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作用。
浅析新世纪以来我国记者职业理念的变与不变
浅析新世纪以来我国记者职业理念的变与不变新世纪以来,我国记者职业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但也存在一些不变的内容。
新世纪以来,我国记者职业理念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日趋市场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媒体产业的壮大,新闻机构纷纷面临商业竞争的压力,记者的职业理念也渐渐受到市场化的影响。
以前以公益为导向的新闻报道逐渐向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新闻报道转变。
记者们更加注重市场需求,追逐热点事件和短期利益,导致报道内容讲究轰动性、煽情性,而忽视了深度、客观、平衡等传统的新闻原则。
新世纪以来,我国记者职业理念的变化还表现在对权威性的重视。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更加注重权威来源的报道,力求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这是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虚假信息、谣言的传播也更加频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记者对权威性的报道更加重视,力图通过权威机构和专家的评估来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新世纪以来,我国记者职业理念的变化还表现在注重个人形象的建立。
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记者们更加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努力打造个人品牌。
他们通过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精心策划的内容等方式来提升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认可度。
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记者更加关注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和曝光度,而不仅仅是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记者的社会责任感依然是记者职业理念的重要一环。
无论在哪个时期,记者都承担着履行社会监督、宣传正能量、维护公共利益的职责。
记者们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要秉持正义、公正、客观的原则,努力做到真实记录事件、客观反映事实、公正评价问题。
记者职业理念中对新闻价值的追求依然是不变的。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记者都要追求报道的新闻价值,力求报道的真实性、时效性、效果性。
新闻价值是衡量一篇报道质量的重要指标,记者们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公共利益,选取有价值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让公众了解到关乎自身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
新世纪以来,我国记者职业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日趋市场化、强调权威性、注重个人形象的建立等是变化的特点。
从《南方都市报》“记者节社论”看记者职业理念的变化
冲击 。 本文试 以 《 南方都 市报 》的六 篇记
者节社论为基础 , 分析新时期 以来 中国新
闻 记 者职 业 理 念 的 转 变
一
、
记者职 业定位 的转变 : 由鼓 吹 者
的《 南方都 市报 》 记者节社论就是对记者
到旁观者再到 参与者 新闻: 作的特殊性 决定 了不 同时代 、
不 同体 制 的 新 闻 T 作 者 有 着 不 同 的 职 业
旁观者职业 观的生 动阐述 。它 明确提 m,
记者就是 记者 ,记 者要站在 旁观者 的角 度, 真实 、 全面 、 客观 、 公正 的报道事情 的
发 生 和 发 展 ; 者 也 只是 记 者 , 者 无 需 记 记
角色和观念。 从新 闻传播职业化的历程来 看 ,鼓吹者是最 早形成的一 种职业观 , 也
赫 闻啦辟
学 论 选 WW L 子 文 登I SOD N R E
察者 的独 立 、 录者 的坚贞 , 而更 好 的 记 从 发挥舆论 监督 功能 ,真正 做到 为公 众服
务、 为社 会 谋 利 。
职业精神在我 国是有光荣传统的 , 而新时 为党 的新 闻工作者 的职责外 , 更多的是侧 重 于对事实 的追 求 、 对正 义的守卫 、 对社 会 的担 当。 以说 , 时期 的记 者逐渐 脱 可 新
召, 也会被 利益诱使 , 只是在一 个普遍 腐
败的社会里 , 一个记 者更 容易 背叛 他的职
业 、 污 这 个 职 业 的 荣 誉 。 社 论 呼 吁 广 玷 ”
大新 闻工作者 ,在 内外交 困的环境 中, 依 然要 做到坚守理想 、 忠诚于 真相 , 保持 观
2 6 22第 卿 8 0 年 1
浅析新世纪以来我国记者职业理念的变与不变
浅析新世纪以来我国记者职业理念的变与不变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媒体环境的变革,中国记者职业理念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新技术的应用、社会信息化的加速以及新闻传播环境的多元化,都对记者的工作方式和职业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不妨来浅析一下新世纪以来我国记者职业理念的变与不变。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记者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过去的纸媒时代到今天的数字化新闻时代,记者们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过去,记者主要依靠采访、撰写和编辑来完成新闻报道,但如今,他们还需要具备新闻视频拍摄、社交媒体运营等多种技能。
这些技能的增加使得记者不再只是简单的文字记者,而是需要具备多种技能的全能型新闻工作者。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速度大大加快,记者通常需要在第一时间内获取新闻资讯,并进行快速的报道和发布。
这种加速的新闻传播速度对记者的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记者们必须迅速适应并掌握新技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记者的职业观念也在新世纪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随着新闻传播环境的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加速,记者们不再仅仅是新闻的传递者,而是更加注重新闻的解读和评价。
过去,记者们通常是按照编辑或者上级的意愿进行报道,新闻内容往往受到政治、官僚以及其他宣传因素的影响,导致报道可能存在偏颇、迎合等问题。
而在新世纪,记者们更加强调客观、公正、真实的报道精神,注重挖掘新闻的本质和背后的真相。
他们通常会更多地从批判性的角度思考问题,力图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原因和动机,呈现给读者更为全面和真实的新闻信息。
记者们还更加关注公众的呼声和声音,注重体现公众的利益和诉求。
他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报道一些微观的社会事件,展现社会百姓的生活面貌,为社会发声,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新世纪以来,记者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也得到了更加严肃的关注和强调。
过去,一些记者可能会因为政治、金钱等因素而进行报道偏颇或者不真实的报道,甚至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严重败坏了新闻媒体的形象。
浅析新世纪以来我国记者职业理念的变与不变
浅析新世纪以来我国记者职业理念的变与不变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我国记者职业理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同时也保持了一些不变的特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记者职业的变化在于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新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多元化,这也给记者带来了新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
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逐渐被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所取代,记者们需要学会利用新媒体进行新闻报道,这就需要他们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和更快的应变能力。
他们需要善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新闻采编和传播,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新世纪以来,我国记者在专业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对自身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化要求,记者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也在专业化方面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记者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
他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升工作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新世纪以来,我国记者职业理念的变化还在于对社会责任的更加重视。
记者是社会的观察者和反映者,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在报道新闻时,记者们要更加注重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偏不倚地报道事实,不得歪曲事实,更不得随意夸大或缩小事实,以免影响公众的判断和造成社会的误解。
记者们还需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社会热点、民生问题,积极为社会发展献计出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虽然记者职业理念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也保持了一些不变的特点。
首先是对真相的追求不变。
作为新闻报道者,记者们一直都把追求真相作为自己的最高使命。
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工作,为公众提供清晰准确的信息,让公众及时掌握最新的社会动态。
这一点在新世纪以来是没有改变的,记者们依然坚守着真相的追求。
对言论自由的坚守也是记者职业理念中的不变特点。
言论自由是新闻报道的生命,也是新闻事业的立身之本。
从记者节报道看新闻记者职业理念的变迁——以《南方日报》为例
新闻把客观世界的真相告诉受众再现事实的微妙和评价价值面对有偿新闻层出不穷新闻民工仅是以记者名义为生存服务采访写作沦落为绩效任务新闻理想让位于经济利益等问题记者必须牢记自己是社会良心所在自觉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以职业敏感职业要求和职业素养深入事件剖析事件还原事件让人民群众了解事件真相从而激发出正义正气和正确的价值观共同为社会的进步献策出力2
二、纵 向 比较看记者职业理念 的完善
《 南方 日报》愈发关注 民生 ,新 闻报道与评论 的情 感基
呼吁、呐喊” 变得“ 平 和、反思” ,表面情 感归 论 占主导地位 , ( i i 方 日报》2 0 1 0 年开始打造“ 记者节特别 调也 由最初 的“ 报道” ,由零散的报道变为两大版面全 程记 录记 者一年 的工作 于平淡,核心实质却是感性与理性 的栖居 ,使 记者在关注受
今 传媒
2 0 1 3 年第7 期
传 媒 实务
从记者节报道看新闻记者职业理念的变迁
浅谈媒体转型期记者职业理念的流变
NEWS WORLD新闻论坛作为社会中的信息记录者和传播者,记者这一职业也会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数字信息技术带给人们越来越方便的信息互动,尤其是自2008年起,智能手机等新一代移动上网设备在我国逐渐普及,区别于报纸、广播及电视等传统媒介,网络催生了信息传播的新方式。
十年间,记者这一职业既要面对社会环境的变化,也要迎接新媒体冲击传统媒体的挑战。
在由“铅与火”走向网络的道路上,记者对于自身的职业理念会发生什么变化,记者这一行业的价值又会怎样重新定义?2017年的元旦,《东方早报》正式休刊,原有的新闻报道全部转移到澎湃新闻网。
因此,澎湃新闻也成为传统新闻媒体转型新媒体的一个“重生”典型。
笔者查找了2007年到2016年《东方早报》的记者节社评及休刊词和2016年到2018年澎湃新闻的记者节献词,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纵向的考察,希望能在跨度十年的8篇文章中管窥媒体转型期记者职业理念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表1)。
一、记者社会地位的变化:由赞誉到挑战2007年的社论中出现了对记者公信力问题的考问;2010年的社论中已经开始重视公民记者的出现;2016-2018近三年都提到机器算法推送等技术流的轰炸。
从中可见,面对公众,记者职业在这些年所迎来的不只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之类的赞誉,而是更多来自公众的质疑与挑战,来自业内更深刻的思考。
评论中提到,从1978年到2007年的30年,我国记者乃至整个新闻从业群体,为改革开放“鼓”与“呼”,为推动改革开放之下国家进步和社会变迁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环境出现了不和谐一面,新【摘要】伴随社会转型与变革,当下的媒体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记者的职业理念也正经历着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
本文从《东方早报》转型澎湃新闻说起,以该媒体转型前后的“记者节社论”为基础,从职业地位、职业边界和职业精神三个方面来分析媒体记者节写下的文字,探讨媒体转型期记者职业理念的流变。
浅析《南方都市报》社论版时评特色
根 据相关统计 , 在 参与社 会时评版 的作者人群 中, 专家、 学者、 教授 所 占的比例 虽然 已成 半壁 江山 , 但 是作者人群 却十分广 泛, 涉及各行各 业, 并且多为社 会知识分 子阶层, 如资 深媒体人、 法律工作者, 企 业家 、 公务员、 作家 、 外 国专家等 等。 这样 广泛的评论人群 , 既保证了时评 的品 质, 又为社会各 个 阶层 之间的交流 提供 了 公共 空间。 作者 大都是 报社 外 部人士 , 报 纸对他们 一视 同仁 , 只要他们 的观点 有可取 之处 , 有 自身的 价值 , 报 纸就会 为他 们提供 平台予 以发布, 使评论版 成为 意见的 自由市 场, 观 点的 自 由发挥 , 从而吸引了广泛读者 的参 与。 并且时评的互动性 、 新 闻性 强, 常常根 据 刚刚发 生的新闻 , 或是其他某 报发表 的言论展 开评 论或者 回应 。 民生问政 、 以小见大 , 彰显 “ 文 人论 证”的特色 , 提 出政 见改 良方 案, 供政 府 参考 ; 语 言犀 利 、 直 陈时弊 , 拉 开了中国报 业 “ 观 点时代 的 序幕 ; 评论 互动、 意见交流 , 充分发挥 报刊的信息流动 性 , 将报刊 打造 成
而 不狂 放、 渗 透而 不尖刻 、 认 真而不 较真 、 幽默而 不滑 稽。 这是 一种成 都 市报 》 为读者搭 配的互动平 台。 而这些时评 的作者也不 仅仅是 报刊 的 熟而负责的性 格特征 。 ” 专属评论员 , 这些 意见文章 更多的来 自社会上 的精英 学者、 文化 白领 , 作 者以2 0 1 3 年1 月一 1 2 月的A 0 2 社论 版为样 本 , 通 过抽样 调查 和 内 给社会 的各 个 阶层都 有施 展 才能 的空间。 意见 的碰 撞与 交流才 能激 发 容分析 法总结 出 《 南 方都市报》新闻时评 的特点 。 思 想前进 , 带来社会的变革 。
论深度报道与新闻记者思维方式的转变
论深度报道与新闻记者思维方式的转变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新闻报道的方式也在逐渐转变。
传统的新闻报道注重客观公正,以事实为导向,注重深度报道,而如今,随着新闻记者思维方式的转变,报道更加注重个人观点和立场。
深度报道是传统新闻报道中的重要部分。
传统新闻报道强调深度报道,意味着报道必须经过充分调查和研究,不只是简单的报道事实。
深度报道需要记者进行大量的现场采访、调查和研究,通过收集和整理大量的信息和数据,深入挖掘和分析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使报道更加全面和准确。
如今,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新闻记者思维方式的转变也逐渐显现出来。
新闻记者开始更加注重个人观点和立场,报道更多地涉及主观思考和评论。
他们往往更加关注事件的社会和政治影响,倾向于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从而塑造自己的个人品牌和声誉。
这种转变可能与社交媒体的兴起以及信息爆炸的社会环境有关。
在社交媒体上,个人观点更容易传播和引起关注,而且新闻报道也趋向于更加具有娱乐性和争议性。
报道者也更容易受到社交媒体上的舆论和批评的影响,可能会更倾向于报道自己支持或反对的立场,以获得更多关注和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新闻记者思维方式的转变并不代表深度报道的消失。
尽管新闻报道中的主观思考和评论有时会影响报道的客观性,但深度报道仍然是认真专业的记者不可或缺的技能。
深度报道依然需要记者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研究,挖掘事件的本质和复杂性。
新闻记者应该在充分了解事件的背景和事实基础上,注重个人观点和立场的表达。
他们应该努力保持客观公正,避免过度主观和偏颇,尽可能提供全面和准确的资讯给读者。
浅谈新闻媒体的理念追求——以历年记者节前后《南方周末》的报道为例
是 要代表群众 的利益 , 替 群众说话 , 反映
群众 的呼声 和愿 望。 人 民群众的呼声或心
责编 : 刘冰 石
4 4 2 0 l 3 年 第1 期
耘 阉 嗽零
论 坛 I N E W S W O R L D
闻报道是建立 在事 实的基础之上的 , 没有 事实就没有新 闻。 尊 重人和 以人为 中心 的一种进 步 的文化
思 潮 。“ 其 核 心 是 对 人 的 生存 状 况 及 历 史 第一步 ! ” 三、 舆论 监督 — — 权 利 的 实现
2 0 0 0 年 ,全 中 国迎 来 了第 ~个 记者 境 遇的关注 、 对 人 的尊 严 、 人 的价值及 与 节, 《 南方周末 》 也迎来 了第一个记 者节 ,
群众 的呼声 、 社会 的 “ 焦点 ” 里 有不少 内 容是需要舆论批评或监督的 。 批评或 监督
要 在众多新 闻事实 中挖掘那 些群众普 遍 关心 的热点 或难 点问题 , 从 中提炼出能牵
动某个方 面工作 的重要题材 , 力求通过深 入 的调查研究 , 深 刻的理性 分析 , 客 观的 解释说 明, 帮助群众认清事理 , 化解矛盾 ,
受众 的思想 观点 和道理 , 才能发挥其舆论 评 性报道 , 更要 重视 言论 的作用 。 对 社会 引导的作用。 口
视 言论作用 , 开展舆论监督 新 闻报道贴近群众 , 从 根本上来说 就
明地发表 自己的言论。 言论作为新 闻媒体 加强宣传思想工作》 , 求是》, 2 0 0 3 ( 1 0 ) 的旗帜 , 不仅代 表着媒体 本身 , 更代 表着
本身就是一种舆论引导 。 在坚持正 面宣传
新闻记者职业认知的变迁和重塑
新闻记者职业认知的变迁和重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媒体形式的多样化,新闻记者这一职业的认知正在发生着变迁和重塑。
从过去被视为“舆论导向者”的权威人物,到如今被要求更具独立性和客观性的“第四权力”,新闻记者的角色和职责日益丰富和复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新闻记者职业认知的变迁和重塑。
新闻记者作为舆论导向者的认知正在发生变迁。
过去,新闻记者往往被视为舆论的主导者,他们的报道往往能够直接影响公众的观念和态度。
随着新闻媒体的多元化和信息传播的便捷化,公众对于新闻的获取途径也变得多样化,新闻记者在舆论中的主导地位正在被逐渐取代。
公众更加关注多方观点的呈现和多样化信息的获取,对于新闻记者的舆论导向作用并不再像过去那样强势。
新闻记者在公众认知中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转变,从舆论导向者到舆论引导者。
新闻记者作为第四权力的认知正在发生改变。
在现代社会中,媒体作为第四权力的作用愈发凸显,新闻记者也被要求更具独立性和客观性。
过去,新闻记者往往受到政治、商业等各种力量的影响,报道往往带有明显的立场和倾向,甚至被用来服务于特定利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意识的增强,公众对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记者作为媒体从业者,在报道中需要更加注重事实和真相,做到公正、客观、中立。
这也意味着新闻记者在公众认知中的形象逐渐发生了重塑,从过去的受控制者到如今的独立观察者和监督者。
新闻记者的职业认知也在面临着技术和职能的变革。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新闻报道形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传统的报纸、电视逐渐被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所取代。
新闻记者也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提高自己的数字素养,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
与此新闻报道的职能也在发生变化,不再局限于采访、写作,更多的是需要掌握多种技能,包括视频剪辑、摄影、社交媒体运营等。
这也意味着新闻记者需要不断重塑自己的职业认知和扩展自己的职业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浅析新世纪以来我国记者职业理念的变与不变
浅析新世纪以来我国记者职业理念的变与不变新世纪以来,我国记者职业的理念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发生了一些变化。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媒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媒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记者们开始意识到自身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者,而是更多地扮演着筛选、解读和评判的角色。
记者们开始重视挖掘深层次的新闻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努力跳出新闻表面,为读者提供更为客观、全面的报道。
新世纪以来,我国记者职业的理念也在转变中更加注重社会责任。
记者们开始更加关注社会利益和公共利益,不再只追求热点新闻和轰动效应。
他们更加注重用事实来说话,通过深入调查和采访,揭示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记者们也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声音,重视报道社会公正和正义的发生。
在抗击疫情期间,记者们积极参与疫情报道,帮助社会了解真实情况,同时也宣传和推动疫情防控工作。
尽管记者职业理念在新世纪有了一些变化,但也有一些方面保持了不变。
记者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
无论是新闻职业的初始发展阶段,还是到了新世纪,在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中,记者们都始终坚守这种职业道德。
记者们的职业使命感没有改变。
记者始终将自己视为公众的代言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公众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帮助公众了解世界的变化和发生的重要事件。
记者仍然传承着报道真相、服务人民的初心。
新世纪以来,我国记者职业的理念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发生了一些变化,更加注重深度报道和社会责任。
但记者依然坚守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坚持报道真相、服务人民的初心。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变革,记者的职业理念还将面临更多的变化,需要不断适应和调整,以更好地为社会和公众服务。
浅析《南方都市报》社论版时评特色
浅析《南方都市报》社论版时评特色作者:蔡豪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4年第06期[摘要]《南方都市报》作为中国南方旗帜性报业媒体,近年来的发展一直引人关注,其报在新闻报道上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而报纸的社论更是作为其重要品牌,成为业界和学术界研究的对象。
本文主要运用抽样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通过分析《南方都市报》社论版的时评文章,归纳出《南方都市报》时评的特色之处。
[关键词]时评;论证;公共空间《南方都市报》正式创刊于1997年,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下属的系列报纸之一。
新闻报道坚守公共立场,具有思想深度,其一直把其时评看做标志色,也视为其品牌的立足之本。
《南方都市报》执行总编这样定义评论版的性格:“公允而不中庸、包容而不纵容、智慧而不势利、成熟而不迟暮、内敛而不怯懦、开放而不狂放、渗透而不尖刻、认真而不较真、幽默而不滑稽。
这是一种成熟而负责的性格特征。
”作者以2013年1月—12月的A02社论版为样本,通过抽样调查和内容分析法总结出《南方都市报》新闻时评的特点。
一、民生问政、以小见大中国的新闻业,虽然诞生晚于西方,但从一开始就别具一格。
自清末至民国,我国报刊发展历程中有一条鲜明新闻评论的主线即“文人论政”。
王韬的政论体开启先河,梁启超、康有为、孙中山、李大钊,这些早期的报人无一不是伟大的政治家,新闻与政治从一出生就联系在一起。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记者的职责,《南方都市报》的社论专版中,占篇数最多的就是问政类的时评,其中又以民生类的问政时评最多。
关注百姓生活的点滴,以小见大,往往由一件事情引发对政府执政或者相关法规的思考。
纵观《南方都市报》的时评取材,评论人所讲的经常是家长里短的“小事”,通过这些小事,延伸到政府该如何立法执政,这些取材很“接地气”,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
《南方都市报》的读者群定位是高端知识分子阶层,所以要在“深度”和“可读”之间搭一座可通行的桥梁是南都记者的首要任务。
《南方都市报》记者节社论
记者节感言重申权利更须重建信仰记者节是记者的权利日。
正因为如此,3天前即11月5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特意发布通知,重申新闻采编人员合法采访的权利。
通知列举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包括粗暴干涉记者的正常采访活动,甚至殴打记者、毁坏采访器材等恶性事件。
通知强调:新闻采访活动是保证公众知情权、实现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途径,有关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为新闻机构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提供便利和必要保障。
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这个维权文件中,不难窥见中国记者执业环境之严峻。
其实,关于记者执业环境之严峻,或者说关于记者权利之缺失、记者尊严之缺失,早就是无可讳言的事实。
这当然令人悲哀。
但同时我们又必须承认,这种现状,并不会因为它的不合理,也不会因为公众的愤怒,而在朝夕之间改变。
历史的惰性是顽强的,现状的改变只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因此不得不与这样的现状共存,无论我们愿意不愿意,接受不接受。
这也就是说,作为记者,我们注定了还要餐风沐雨,我们注定了还要历经苦难,我们注定了还要饱受熬煎。
与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社会的发育相伴生的,是新锐媒体的崛起,是公共舆论的突飞猛进。
公共舆论改变了很多,公共舆论还可能改变很多,比如孙志刚事件,SARS事件,重庆“钉子户”事件,以及仍在僵持中的聂树斌事件。
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公共舆论的滑铁卢其实更多更多,公共舆论不能改变的其实更多更多。
我们生活中的邪恶仿佛多头怪,砍掉多少长多少,循环往复,似乎永无休止。
那种凯歌行进的浪漫岁月,于是与我们无缘。
犹如填海,我们每填进去一座山,汹涌的海浪就会吞噬一座山;犹如地平线,我们每靠近一步,它就远离一步。
我们投入的仿佛是一次没有尽头的竞跑、没有结局的搏斗。
这的确令人沮丧,令人意气消沉。
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放弃。
我们与我们生活中的邪恶的对抗,从根本上说,就仿佛是人类与疾病的对抗。
人类永远不可能根除疾病,每战胜一种顽疾,新的顽疾难免产生。
人类与疾病的战争是一出没有尾声的连续剧,贯穿人类的全部历史。
从记者节报道看新闻记者职业理念的变迁
从记者节报道看新闻记者职业理念的变迁作者:丁文凤来源:《今传媒》2013年第07期作者简介:丁文凤,女,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主要从事新闻学研究。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闻工作者的从业环境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记者的职业理念也经历着由简单到复杂的转变。
本文就《南方日报》历年记者节前后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深入了解新闻记者职业理念的变迁,以期对当今新闻从业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记者节;职业理念;变迁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7-0118-02从清末一代名记者注重职业的政治功能,到改革开放以来新闻观念的多元传播,记者的职业化道路日益成熟。
新闻记者的职业理念愈发深入到社会民主进程中,促进着公共话语平台的构建。
作为华南地区最具公信力的主流政经媒体,《南方日报》坚持权威性、指导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它对记者职业本身建设的重视为分析记者职业理念的嬗变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由于《南方日报》电子版数据最早只从2007年开始,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本文对选取样本范围加以扩大,历年11月7日到11月10日期间的记者节报道均在分析之列。
同时本文选用《南方都市报》2004年以来的记者节社论,与《南方日报》进行纵向比较。
一、研究结果纵观媒体记者节期间的纪念文章,主要分为新闻报道和评论两种。
2007年以来,《南方日报》在记者节前后共发表29篇记者节稿件。
2007年新闻报道和评论各2篇;2008年比2007年新闻报道多两篇;2009年报道5篇,评论2篇;2010年有关记者节的文章共5 篇,评论4篇;2011年记者节文章共5 篇,其中报道2篇,评论3篇;2012年没有发表相关稿件。
从数量来看,2009年是迄今为止数量最多的一年,此后数量保持在5篇左右。
体裁上由新闻报道占据多数演化为评论占主导地位,《南方日报》2010年开始打造“记者节特别报道”,由零散的报道变为两大版面全程记录记者一年的工作状况,表明各界对记者职业理念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新闻记者职业认知的变迁和重塑
新闻记者职业认知的变迁和重塑一、职业角色的变迁与重塑随着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新闻记者的职业角色也发生了变迁。
过去,新闻记者主要从事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和报道工作,其职业角色主要体现在信息的传递和解释上。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新闻记者的职业角色逐渐从“信息传递者”发展为“信息筛选者”和“信息解读者”。
在传统时代,新闻记者依靠传统媒体平台进行新闻报道,信息传递的途径相对单一。
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新闻报道的传播途径变得更加多样化,从而扩大了新闻记者的职业角色。
现在,新闻记者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写作、编辑等传统技能,还需要具备多媒体技能和跨平台传播能力,从而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进行信息传递。
新闻记者还需要具备信息筛选和信息解读的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接收到的信息几乎是无限的,而大部分信息可能是虚假、夸大或者不完整的。
新闻记者需要通过专业的筛选和解读,为公众提供真实、客观的信息,从而承担起了“信息筛选者”和“信息解读者”的角色。
二、技能要求的变迁与重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方式的改变,新闻记者的技能要求也发生了变迁。
传统时代,新闻记者主要需要具备新闻采访、写作和编辑的技能,而现在,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兴起,新闻记者需要具备更加广泛的技能要求。
新闻记者需要具备跨媒体的报道技能。
传统时代,新闻记者主要从事文字报道,而现在,新闻报道已经不再局限于文字,还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
新闻记者需要掌握跨媒体的报道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图片、视频等多种报道形式,从而适应不同媒体平台的报道需求。
新闻记者需要具备互联网技能。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新闻报道的传播途径变得更加多样化,新闻记者需要了解互联网的运作机制和社交媒体的使用规则,以便更好地进行新闻报道和传播。
新闻记者还需要具备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技能。
传统时代,新闻报道主要依靠文字和图片来传递信息,而现在,数据新闻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报道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论 以 “ 声音 ” 为线索梳理 了这 一年的社
会 图景 , 地震 、 奥运 、 融危机 、 金 周老 虎事
《 南都 》 于记者节的社论其实并无 关 太多新 闻事实 的论述 , 但在说理 中试 图展 现一个媒体对 于记者 的角色期待 。 者节 记
已有 1 2年 , 篇 社 论 跨 度 长 达 6年 , 六 经历
பைடு நூலகம்
在新 闻评 论中 , 社论无疑 是规格最高
者 节的评论 ) 对 比分析 : 中 国青年 报 》 。 《
历年记者节相关评论。
对 这 六 篇 文 章 的 关 键 词 进 行 量 化 分
化 了记者群 体 , 只要 发出声音 ,就请你 “
和我们分享这个 节 日。 ”
2 对 于 记 者 职 业 道德 的 关 注 、 在 对 记 者 “ ”与 “ ”的评 价 中 , 德 术
为新 闻工作 者的 “ 然”状态 。 应 为成绩 而 喝彩 , 为过错 而反省 , 章抒情 而不乏 理 文 性, 或激 昂或沉 郁 , 带有 不容辩 驳 的肯定 和判断 , 你可以什么都不 是 ,但必 须是 “
一
实 的冲 突 、处 境 的艰 难 与信 念 的坚 持 ; “ 录”、 历史”、 监督”则涉及 了新 闻 记 “ “ 从 业人员 自身的定位与职 责 , 正如马 克思 所说 , 传媒 是对 当权者监视 的无处不在 的
学 论 选 鼹 子 文 登l箧
浅 析 新 闻记 者 念 的 变 迁 理
从 南方都市报 记者节社论说起
。方 惠
【 摘
要】 本文以 ( 《 南方都 市报》历年记者节社论 为例来分析记者 行业的生存境 况及职业理念 的变迁。
【 键 词 】 者 节 ( 关 记 ( 南方 都 市 报 》 职 业 理念
发表社论 , 较早 实 现 了 由政 论 本 位 向新 闻
析, 我们可发现其主题 ( 见下表 ) : “ 闻”与 “ 新 真相 ”出现 的高频率 说
明 了 学 界 和 业 界 所 反 复 强 调 的 记 者 核 心
《 南都 》 社论更将重心放在 了前者 。 德 ” “
不 仅 仅 包 括 作 为 自然 人 的 道 德 , 包 括作 更 为 职 业 人 的伦 理 操 守 。 朴 素 平 实 的 语 言 , 郑 重 严 肃 的基 调 , 在 记 者 的立 场 表 达作 站
2 0 年 社 论 认 为 ,记 者 是 新 闻 记 录 04
新闻传播 , 一定程度上打破 了传统媒体 的
是强调共鸣 , 现实之上 , 理想之下 , 在社会 的基层 , 有这样一个为真相奔走 的群体。
眼睛。
现 了社论 时评化 ,取材 于时事热点新闻 , 更具新 闻性 , 使得社论这样一个濒 临僵 化
的文 体 焕 发 了勃 勃 生 机 。
一
个 记 者 ”、“ 者 的 使 命 就 是 说 出 真 记
、
以 不 变 应 万 变— — 新 闻记 者 理 念
相” , 等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 然 而现 实是 , 由于体制 的束缚 、 利益
年 内记 者 行 业 的 大 事 。 如 2 0 年 社 论 07 以哀 其 不 幸 、 其 不 争 的无 奈 谴 责 了记 者 怒
业伦理道 德的逐渐 淡化 。 《 在 南都 》 的社 论中, 无不洋 溢着这 样一 种情感 : 于职 对
业精神的呼唤 , 于社会公器的守望。 对 二 、 向对 比看 记 者 职 业 理 念 的 变 迁 纵
-
了中国的现代化变迁 , 记者 的职业理 念也
在悄然变化 :
处境 1 0
记录 9
历史 9
事实 8
监督 8
1 由观察 者 、 录者到参 与者 、 、 记 改造
者 的 角 色转 换
知 闻嵫謦
2 2 第9 2l 0年 期 l 1 7
NSOO学 论 选 E R 子 文 登 WW Ll
的 , 式上 它是一家媒 体的 “ 帜 ” , 形 旗 ① 代
表的是媒体 的声音 ;内容上 , 社论 撰稿 “ 人为其公众服务 , 为公众事务的讨论提供 论坛, 做社会 的守望 者 , 为读 者提供 消息 并引导他 们促 成变革 。 ② ” 《 方都市报 》 从 2 0 南 0 2年开始每 天
的 诱 惑 和 行 业 的 自我 矛 盾 , 致 了记 者 职 导
的传 承
每年记者节 , 社论都会为读者勾勒 出
一
1对 于记者使命的 坚守 、
分 析样 本为 《 方都 市报 》 0 O 南 2 0 一 21 0 1历年记 者节社论 。o 4年 : 你 可 以 20 《
什 么 都 不 是 ,但 必 须 是 一 个 记 者 》;0 6 2 0
中的有偿 不 闻和假新 闻事件 , 这是 “ 记 令
者 感 到 羞 耻 的今 年 ”, 而 呼 吁 记 者 保 持 从
年: 《记者 的使命 就是 说 出真 相 》;0 7 2 0
观 察者 的独 立 与记 录者 的坚 贞 ;0 8年 20
年:记者, 《 请保 持观察者 的独立 、 录者 记
的坚 贞 》 2 0 : 有声音就有一切 》; ;0 8年 《 2o 0 9年 : 记者 : 《 观察者 、 录者 、 与者 、 记 参
件、 俯卧撑 、 散步…… 《 南都 》 敏锐地关注
到 网 络 和 民 间 的 力 量 在 社 会 事 件 进 程 中
改造 者 》 2 1 ;0 0年 : 记 者 的职责 是求 取 《
真相和促进公义 》( 其他年份均无 关于记 所 发挥 的作 用 , 给予充分 肯定 , 而泛 并 从
关键 词 出现次数 新 闻 6 7 真相 2 6 梦( ) 理 想 1 6
使命 : 道新 闻信息 , 报 传播事 实真相 ;“ 梦
( ) ”、 处 境 ”的 多 次 提 及 反 映 了 业 理 想 “ 界 对 于 记 者 职 业 的关 注 点 — — 理 想 与 现
本位的转换 , 为我们报纸社论与 国际普遍
规 范 的接 近 做 出 了有 益 的 尝试 。 ‘ 且 实 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