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委员会儿童支气管哮喘最新修订指南解读_沙莉
新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治指南
01
根据症状和体征,初步 判断是否为哮喘。
03
对于疑似哮喘的患儿, 建议进行支气管舒张试 验或激发试验,以明确
诊断。
05
进行体格检查,注意肺 部听诊有无哮鸣音。
02
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如血常规、痰液检查 、肺功能检查等,以协
助诊断。
04
鉴别诊断
喘息性支气管炎
多见于3岁以下的患儿,喘息症状 多于2岁后缓解,但反复发作的喘
经过吸入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小明咳嗽、气喘症状明显缓解 ,过敏原检测显示尘螨特异性IgE水平降低。
病例二
小红接受紧急治疗,包括氧疗、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和糖皮质激素,症状迅 速缓解。
患者随访与预后评估
病例一
随访1年,小明哮喘控制良好,无急性发作,肺功能检查正常 。
病例二
随访3个月,小红症状稳定,未再出现急性发作,家长接受哮 喘教育,掌握哮喘管理技能。
作为基础治疗药物,用于控制 哮喘症状和预防哮喘发作。
短效β₂受体激动剂
用于快速缓解哮喘症状,如沙 丁胺醇。
白三烯调节剂
用于减轻哮喘症状,改善肺功 能。
抗过敏药物
如抗组胺药,用于缓解由过敏 引起的哮喘症状。
环境控制
01
02
03
04
避免过敏原
减少室内过敏原暴露,如尘螨 、霉菌等。
控制室外过敏原
减少室外过敏原的吸入,如花 粉、烟尘等。
治疗策略
新版指南提出了更为个性化的治疗策略,根据患儿的病情 严重程度、过敏状态等因素制定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 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长期管理和监测
新版指南强调了长期管理和监测在哮喘治疗中的重要性, 要求定期评估患儿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以实现哮喘的有效控制。
最新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修订)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08年修订)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2008年修订) 前言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近十余年来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众多研究证明,儿童哮喘的早期干预和管理有利于疾病的控制,改善预后。
本指南是在我国2003年修订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的基础上,参照近年国内外发表的哮喘防治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儿科临床实践的特点重新修订,为儿童哮喘的规范化诊断和防治提供指导性建议。
[定义]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炎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 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气道结构细胞(气道平滑肌细胞和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易感个体气道高反应性,当接触物理、化学、生物等刺激因素时,发生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从而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诊断]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各年龄段哮喘儿童由于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免疫、病理特点不同,哮喘的临床表型不同,对药物治疗反应和协调配合程度等的不同,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以及运动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哮鸣音),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①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Salbutamol)]后15min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12%或②抗哮喘治疗有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口服(或吸人)糖皮质激素治疗1-2周后,FEV1增加≥12%;(3)最大呼气流量(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20%。
2014哮喘GINA指南解读定义、分型、诊断、 病情评估和监测
观察患者吸入装置的使用
重复肺功能
去除潜在危险因素或合并症
升级治疗
4级治疗3-6月后仍为好转需重新评估 病情及诊断
哮喘病人的回访
2014年GINA 解读
1、开始治疗后1-3月回访,此后3-12月
回访一次。
2、妊娠患者4-6周回访一次 3、如有发作,1周内回访
4、根据哮喘日志自行决定
致死性哮喘危险因素
总结
1、诊断标准:PEF变异率调整,新增2次就诊间歇肺功能变化
2、强调COPD合并哮喘(ACOS)
3 、激发试验因药物不同,标准不同
4、哮喘分型变化
5、对>5岁哮喘的诊断、监测等再分为6-11岁、12-39岁、40+岁
表型
• 最常见的表型包括: • ③迟发哮喘:一些成人尤其女性哮喘患者,初次 发生哮喘,这些患者多为非过敏性哮喘,常需要 大剂量吸入激素或对激素相对耐受。 • ④伴固定性气流受限的哮喘:一些患者长期哮喘, 因气道重塑产生固定气流受限。 • ⑤肥胖伴哮喘:一些肥胖的哮喘患者,呼吸道症 状明显,但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并不明显。
哮喘鉴别诊断 • 1.6-11岁:慢性UACS、吸入异物、支扩、原发性 纤毛运动障碍、充血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 良、CF; • 2.12-39岁:慢性UACS、声带功能障碍、过度通气 与呼吸功能异常、支扩、CF、充血性心脏病、α1 抗胰蛋白酶缺乏、吸入异物; • 3.40岁以上:声带功能障碍、过度通气与呼吸功 能异常、COPD、支扩、心衰、药物相关性咳嗽、 实质性肺病、PE、中心气道阻塞
诊断
• 如果不能做肺功能或不能获得可变气流受 限的证据,开始治疗还是进一步检查或观 察取决于临床是否危急。如支气管激发试 验、过敏源测定等。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疗指南(2024年修订版)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疗指南(2024年修订版)目录1. 引言2. 支气管哮喘的定义3. 诊断标准4. 评估和监测5. 非药物治疗6. 药物治疗7. 预防措施8. 总结9. 参考资料引言本文档旨在为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提供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疗指南。
该指南基于2024年修订版,旨在为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简明、准确的指导。
支气管哮喘的定义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特征为支气管高反应性和可逆性阻塞性通气障碍。
其主要症状包括喘息、咳嗽、呼吸困难和胸闷感。
诊断标准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应基于以下标准:- 症状: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呼吸困难或胸闷感。
- 支气管高反应性: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或肺功能检测显示可逆性阻塞性通气障碍。
- 排除其他疾病:排除其他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
评估和监测对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评估和监测,应包括以下方面:- 病史:详细了解患儿的症状、发作频率等。
- 肺功能检测:评估患儿的肺功能,包括峰流速、用力呼气容积等。
- 控制水平评估:评估患儿的病情控制程度,包括症状频率、夜间症状等。
- 预后评估:评估患儿的预后和发展趋势。
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是儿童支气管哮喘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以下措施:- 触发因素避免:避免患儿接触可能引发哮喘发作的触发因素,如烟雾、过敏原等。
- 支持性护理:提供适当的支持性护理,如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
- 教育和自我管理:向患儿和家长提供相关教育,包括哮喘的认识、正确使用雾化器等。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儿童支气管哮喘管理的主要手段,包括以下药物:- 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用于缓解急性哮喘发作,如沙丁胺醇。
- 长效控制药物:用于维持哮喘症状的长期控制,如吸入型皮质类固醇。
- 其他辅助药物:根据患儿情况,可酌情使用其他辅助药物,如抗白细胞介素治疗。
预防措施为预防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作和加重,应采取以下措施:- 预防性药物治疗:根据患儿的病情,合理使用预防性药物,如吸入型皮质类固醇。
2014GINA指南解读
2014GINA指南解读——与儿童哮喘相关内容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09-24 发表评论(1人参与) 分享作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呼吸内科尚云晓冯雍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小儿常见慢性肺部疾病,早期确诊及规范化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委员会自1993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哮喘的防治策略。
GINA方案1995年首次出版后,不断进行修订和更新,以反映此领域的最新进展,从而保持了指南的先进性和权威性。
2014年5月,GINA委员会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数据等再次对指南进行了修订,相对于之前版本,在哮喘定义、儿童哮喘的诊断、评估、治疗和管理等方面有较多更新,并给出了较多的图表和流程图。
本文将对GINA2014版与儿童哮喘相关的更新部分进行解读,以便读者深入理解新版指南的变化,从而有益于对儿童哮喘的防治。
1 哮喘的定义GINA2014版对哮喘的定义进行了重要更新,将哮喘定义如下,“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具有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的呼吸道症状病史,伴有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呼吸道症状和强度可随时间而变化”。
既往指南中强调“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而新版指南则更强调了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
笔者理解将哮喘定义为“异质性”,是提示我们哮喘疾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存在个体差异、由多因素共同影响和作用的结果,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宿主因素等。
新版指南在定义中还尤其强调了“可变的呼吸道症状”和“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并且用于以后哮喘的诊断、评估及管理。
2 哮喘的分型哮喘在临床表现上和对治疗的反应上都具有一定的异质性,故人们一直致力于探讨哮喘的分型,目的在于更好地治疗和管理哮喘。
GINA2012版根据气道炎症,将哮喘分为嗜酸性和非嗜酸性两种表型,但这两种表型在临床实际中难以确定,从而难以起到指导治疗作用。
哮喘GINA指南解读
哮喘GINA指南解读GINA指南简介基于国际哮喘管理战略(GINA)制定的哮喘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哮喘病人。
GINA指南的制定是在对全球哮喘病人的研究基础上,由世界各地的哮喘专家共同制定。
该指南制定了一些管理措施和疾病预防方法,主要目的是让患者得到更好的呵护和治疗。
GINA指南根据哮喘的病情严重程度分为多种级别,包括:•间歇性哮喘•持续性哮喘–轻度持续性哮喘–中度持续性哮喘–重度持续性哮喘不同级别的哮喘需要不同的治疗措施和药物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哮喘的治疗措施GINA指南提供了针对不同病情的不同治疗措施和药物治疗:间歇性哮喘的治疗对于轻度间歇性哮喘患者,可以在需要时使用快速作用型β2激动剂来缓解哮喘症状。
如果病情加重,就应该采用较低的剂量的吸入性类固醇,以控制症状。
持续性哮喘的治疗对于持续性哮喘患者,如轻度持续性哮喘或中度持续性哮喘,应该采用长期控制治疗方法,包括:•吸入性类固醇•长效β2激动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同时,可以根据临床症状和哮喘病情的变化来调整剂量或改变药物的组合使用。
对于重度持续性哮喘患者,需要更加强有力的治疗方法,包括:•最高剂量的吸入性类固醇•长效β2激动剂•口服类固醇哮喘的预防方法除了药物治疗,GINA指南还提供了一些哮喘预防的方法:1.避免哮喘诱因:如避免冷空气、室内空气污染和烟草烟雾等引起哮喘的因素。
2.加强锻炼和体育运动:适当的体育运动有益于提高肺功能和普通的生命质量。
但也要注意运动时的呼吸和用药等方面的控制。
3.学会正确使用吸入器:吸入器是哮喘患者常用的药物治疗设备,在正确使用吸入器的前提下,可以使药剂到达肺部并发挥出更好的治疗效果。
4.建立哮喘管理计划:针对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制订适当的哮喘管理计划,包括合理的药物使用和医生监督定期评估治疗效果。
GINA指南为哮喘患者提供了全面和科学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预防措施。
哮喘患者应该认真遵守医生的指导,建立合理的治疗计划,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024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终稿
2024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终稿引言:儿童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
及时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对于儿童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指南旨在为儿童支气管哮喘的防治提供全面准确的指导和建议。
诊断:1.根据儿童的家族史、症状和体征,结合肺功能检测等方法,综合评估和判断是否患有支气管哮喘。
2.初次发作时应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包括发作触发因素、症状特点、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
治疗:1.药物治疗:a.必要时使用短效β2-肾上腺素激动剂(SABA)进行急性发作的缓解。
b.持续使用系统性吸入糖皮质激素(ICS)维持哮喘控制。
c.根据病情和治疗反应,适当调整ICS剂量。
d.对于未能控制的重度哮喘患儿可以考虑使用长效β2-肾上腺素激动剂(LABA)。
e.避免滥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
2.教育指导:a.为患儿及家长提供关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预防、早期识别和急救等。
b.指导合理使用药物,正确使用吸入器等器械。
c.促进患儿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预防哮喘发作。
预防:1.避免接触致敏原:a.避免室内空气污染,保持室内空气清洁。
b.避免接触室内外过敏源,如宠物、花粉、尘螨等。
c.避免过度刺激性气味,如烟雾、香水等。
2.注重饮食和营养:a.增加富含维生素C、E的食物摄入,如新鲜水果和蔬菜。
b.避免食用过多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和油炸食品。
3.增加体育锻炼:a.每天适量锻炼,增强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
b.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结论:儿童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疾病,对患儿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本指南提供了详细的防治指导,包括药物治疗、教育指导和预防措施等。
遵循指南的建议,能够帮助患儿控制病情、减少发作,并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家庭、学校和医疗机构应共同合作,为儿童提供全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服务。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2008年修订)前言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近十余年来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众多研究证明,儿童哮喘的早期干预和管理有利于疾病的控制,改善预后。
本指南是在我国2003年修订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的基础上,参照近年国内外发表的哮喘防治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儿科临床实践的特点重新修订,为儿童哮喘的规范化诊断和防治提供指导性建议。
[定义]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炎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气道结构细胞(气道平滑肌细胞和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易感个体气道高反应性,当接触物理、化学、生物等刺激因素时,发生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从而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诊断]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各年龄段哮喘儿童由于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免疫、病理特点不同,哮喘的临床表型不同,对药物治疗反应和协调配合程度等的不同,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以及运动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哮鸣音),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①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Salbutamol)]后15min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12%或②抗哮喘治疗有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口服(或吸人)糖皮质激素治疗1-2周后,FEV1增加≥12%;(3)最大呼气流量(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20%。
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要点导读与解析
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要点导读与解析作者:向莉选自: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8,33(11)2018年3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发布了2018年更新版,附文详细列举了12项更新要点及其研究证据背景。
2018年正值GINA 发布25周年,今年的世界哮喘日主题"never too early never too late,it is always the right time to address airway diseases (重视气道疾病,从来没有太晚的开始;全程实时重视气道疾病;健康呼吸恰逢其时;生命全周期健康始于呼吸)",也是将哮喘病延伸为气道疾病的重点代表性疾病,从疾病患者和治疗疾病的医者2个方面来强调重视哮喘的健康意义和社会意义。
这是继"哮喘控制"作为世界哮喘日主题延续了多年后,从关注健康角度呼吁实时和全程重视呼吸健康的深远意义,如果能用"恰逢其时、全程实时"这样的中文翻译来对应"never too early never too late,it is always the right time"的主题要点,可诠释为:对于气道疾病的重视,应该在行动上予以果断执行,在意识上强调前瞻预防的视角,那么可以反映出,25年来GINA 的全球推广相伴着从始至今第22个世界哮喘日的公众宣传,它是从基础和临床研究诊治哮喘到向社会和公众转化健康呼吸关注专注的结合,正是不断从民生健康问题向临床实践者和基础研究者的深入思考、研究、总结、提升的循环递进式前进,让哮喘患者及哮喘治疗和照护者不断获取了哮喘病这一顽疾的真实面目和采取预防控制的各种措施。
2018年GINA指南更新要点涵盖了从评估哮喘恶化或难控制危险因素(未来风险维度)、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诊断监测及药物治疗的选择)、药物和免疫治疗(含急性加重和学龄前治疗)、并存上气道疾病治疗、月经期哮喘治疗、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叠综合征、预防哮喘共7大类问题的12项要点,在本文的导读解析中,将重点关注包含儿童人群的相关问题予以导读解析和归纳,供广大儿科医务工作者尤其是诊治管理和研究哮喘疾病的人员参考。
2014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简介
2014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简介作者:何权瀛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日期:2014-09-26自2002年起,GINA报告每年更新一次。
与2013年相比,2014年新版的GINA具有以下几个新的改进。
⑴哮喘定义的更新。
提出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核心内容是症状和呼气流量的变异性。
⑵强调应尽可能确立哮喘的诊断以尽量减少哮喘治疗中的不足与过度,并提出特殊人群如何确立哮喘诊断的建议,包括已接受治疗的患者。
⑶提出若干可用于评估哮喘症状控制和引发不良后果危险因素的实用工具。
⑷提出一套完整的哮喘管理路径,承认吸入糖皮质激素(ICS)治疗的基本作用,还提出了根据每个患者的特点、不同的不断变化的危险因素、患者自身的选择偏好以及实际情况实施个体化治疗的框架。
⑸在考虑实施升级治疗前应考虑并提出某些常见问题,包括吸入用药技术不正确、依从性不佳,强调应充分利用现有药物达到疗效最大化。
⑹对哮喘进行持续管理,通过制订哮喘活动书面计划早期开始哮喘自我管理,若可能,进而延伸到初级护理管理和急性期护理乃至随访。
⑺为使推荐意见有效适用于不同保健系统、可行治疗方案、社会经济条件、健康文化水平及种族,GINA2014进行了策略更新。
此外,新版文件中还包括以下两个新章节。
⑴关于5岁及以下儿童哮喘患者管理的文件,首次单独发表于2009年。
GINA2014整合这部分内容,意味着其涵盖了全年龄段哮喘诊断和管理。
⑵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叠综合征(ACOS)的诊断,为GINA和COPD全球创议(GOLD)共同参与的一个项目,并由两个委员会共同发布。
哮喘的定义、描述和诊断哮喘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常见特征是慢性气道炎症。
其定义是具有呼吸症状病史,包括喘息、气短、胸部发紧和咳嗽,症状及程度可随时间变动而变化,并伴可变性气流受限。
哮喘诊断应根据特有的症状类型和可变性气流受限证据,通过支气管舒张剂可逆性试验或其他试验加以证实。
若可能,在开始实施控制性治疗前提供哮喘诊断证据。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24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24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24
儿童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
着重大影响。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中国儿科学会呼吸
学分会于2024年制定了《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
以下将对
该指南进行详细介绍。
该指南提出了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分级标准。
首先,根据患儿病
史和症状,需要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气喘发作,如外源性过敏性鼻炎、颅
内压增高等。
其次,根据儿童的哮喘症状和肺功能检查结果,将患儿分为
3个级别:轻度、中度和重度。
其中,轻度儿童支气管哮喘根据症状和每
年发作次数分为两个亚型:间歇型和持续型。
针对儿童支气管哮喘的防治措施,该指南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避
免吸烟和被动吸烟环境。
吸烟和被动吸烟是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和加重的
重要因素,应尽量避免。
其次,建立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根据儿童的病情
和哮喘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使用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方面,按照病情分为控制性治疗和急性发作时的缓解性治疗。
非药物治疗方面,包括环境治疗、过敏源控制和运动锻炼等。
此外,该指南还提出了儿童持续性支气管哮喘的持续治疗方案。
对于
一些重度持续性支气管哮喘的儿童,需长期使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和皮
质类固醇等药物,同时配合使用呼吸康复和心理支持等非药物治疗措施。
对于间断性和轻度持续性支气管哮喘的儿童,应根据情况灵活调整药物剂
量和治疗方案。
小儿哮喘三大治疗误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小儿哮喘三大治疗误区
导语:哮喘是一种难治之症。
目前,国际上经过20余年的研究证明,哮喘能治了,但并非短期就能治好。
一个疗程至少要坚持一年,才有根治的可能性。
哮喘三大治疗误区
(1)恐激素症:
在许多家长和一些医师的传统观念里,对皮质激素有惧怕心理,拒绝应用。
皮质激素在治疗疑难病症如淋巴细胞白血病、重症肾病综合征时,为了挽救生命,不得已而为之。
但是,目前在国际哮喘会议上最新推出的《全球哮喘防治的创议》中(简称GINA规范),采用皮质激素的吸入疗法,每日只用200~400微克(少数病儿用到800微克),较强的松的剂量缩小100倍,每次用量只相当于1个小米粒的百分之一,微乎其微。
再者,吸入药物可直达气道的靶细胞,起效快速,全身吸收甚少,即使吸收一部分也可在2小时内在肝脏中代谢掉。
因此,国际哮喘界一致公认:皮质激素吸入疗法是目前控制慢性哮喘反复发作的最有效药物,应大力推广。
?
(2)吸入疗法的方法不当:
一些医师只开吸入疗法的药物处方,却没有仔细教给病人如何正确使用。
例如:用气雾剂时,需要深吸气与按压气雾剂装置“同步”进行,药物才能进入下部气道,起到抗炎作用。
有的病儿,按后药物刚一喷出,他会出现保护性反射,立即憋气则药物也不能进入下气道,应教给孩子要继续深吸气才对。
?
(3)疗程不够易复发:
一些家长给孩子治疗1~2月后,发作停止,就以为病儿好了,自动停止治疗。
有的家庭嫌麻烦怕耽误时间,有的家长怕花钱,有的家。
2024年GINA哮喘防治指南修订解读课件PPT
三、哮喘控制的评估
哮喘症状控制的评估不应局限于最近4周,除评估症状控制之外,还必须评 估患者的病情加重(包括恶化)、肺功能加速下降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 。虽然ICS能显著减少哮喘加重,并且在未服用ICS的患者中,严重加重与肺功 能的更大下降有关,但没有明确证据表明吸入性ICS可防止病情发展为持续性 气流限制。
十五、6-11岁儿童初始哮喘治疗
十六、低、中、高剂量ICS
机械通气 目前的实践建议采用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相似的肺保护性通气(LPV)策略,前 提是溺水后的肺损伤模式相似。这包括以6-8 mL/kg−1的潮气量 (V T ) 开始的 MV ,增加 V T和 呼吸频率以维持平台压 < 30 mm Hg,以及增加呼气末正压压力和吸入氧浓度 (F I O 2 ),以将动 脉氧分压 (P a O 2 ) 维持在 55 至 80 mm Hg (SpO 2 89–95%)。由于许多需要 MV 的患者也患有 缺氧性脑损伤,因此很难单独确定 MV 对生存的价值。
八、抗炎缓解剂(AIR)治疗的药物和剂量
根据临床需求,对此部分进行了扩展,以按年龄组和治疗步骤划分的所有相 关ICS-福莫特罗装置[干粉吸入器(DPI)和加压定量吸入器(pMDI)]和AIR治 疗的剂量,以及相应的给药方案和单日最大吸入次数。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装置 和剂量可供使用。
九、倍氯米松-福莫特罗用于MART
十二、高剂量ICS
在报告中建议将高剂量ICS作为成人和青少年的治疗选择,需明确指出这仅限于 短期使用,例如3-6个月,以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十三、加用长效胆碱能抑制剂(LAMA)
分析表明,对于前一年有哮喘急性加重病史的患者,三联治疗( ICS+LABA+LAMA)可减少需要使用OCS的重度急性加重。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最新版)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2008年修订)前言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近十余年来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众多研究证明,儿童哮喘的早期干预和管理有利于疾病的控制,改善预后。
本指南是在我国2003年修订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的基础上,参照近年国内外发表的哮喘防治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儿科临床实践的特点重新修订,为儿童哮喘的规范化诊断和防治提供指导性建议。
[定义]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炎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气道结构细胞(气道平滑肌细胞和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易感个体气道高反应性,当接触物理、化学、生物等刺激因素时,发生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从而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诊断]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各年龄段哮喘儿童由于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免疫、病理特点不同,哮喘的临床表型不同,对药物治疗反应和协调配合程度等的不同,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以及运动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哮鸣音),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①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Salbutamol)]后15min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12%或②抗哮喘治疗有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口服(或吸人)糖皮质激素治疗1-2周后,FEV1增加≥12%;(3)最大呼气流量(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20%。
全球哮喘防治的创议(GINA方案)
全球哮喘防治的创议(GINA方案)一、背景全球哮喘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澳大利亚、瑞典、美国以及中国的研究,都显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进展,哮喘的患病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其中发达国家儿童哮喘的患病,高于发展中国家,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城市的儿童哮喘患病率高于乡村。
2000年,我国进行了儿童哮喘率的调查,显示在全国各大城市中,重庆的儿童哮喘患病率最高,为3.34%,而患病率最低的是我国的拉萨,仅为0.52%。
全球哮喘防治的创议,也就是GINA方案,为我们给出了一个全球哮喘的预防与治疗的指导。
GINA方案,是在全球范围内,治疗哮喘的一个纲领性的文件,每两年都会有更新。
我国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由全国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医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辑发行,在2004年,也进行了第二次的修整。
二、儿童哮喘的诊断与治疗name="02" id="02">(一)哮喘的定义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 T 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的增加,并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多数患儿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二)病因哮喘的本质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过敏)炎症,炎症使气道呈现高反应状态(即呼吸道对各种理化及生物刺激因子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敏感及强烈的反应),并在一定促发因素的作用下,引起易感者气道痉挛即哮喘发作。
有过敏体质的人接触抗原后,使平滑肌立即发生痉挛,此为速发性哮喘反应。
更常见的是不少患者在接触抗原数小时乃至数10小时后方始发作哮喘,称为迟发性哮喘反应,这是气道慢性非特异性(过敏)炎症的结果是气道粘膜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腺体分泌增中、粘液纤毛清除功能障碍,加上管腔内粘液栓阻塞是哮喘发作的重要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本文编辑: 杨满)
( 总 677 ) 《中国医刊》2015 年 第 50 卷 第 7 期
指南与共识
17
喘息、 气促、 胸闷和咳嗽 ) , 症状及程度可随时间而变 新指南还强调 化, 并伴有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此外, 了哮喘定义的核心内容是呼吸道症状的可变性和气流 受限的可变性。同时指出, 哮喘的这种异质性主要是 指疾病发生发展的潜在过程是不尽相同的 , 并不否定 作为哮喘病生理基础的气道慢性炎症的重要性 , 新的 定义更偏重强调临床表现, 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2 哮喘的表型 既然哮喘是一组异质性疾病, 其必然具有可识别 。 的人口学、 临床和( 或) 病理生理学特征, 亦即“表型 ” 2008 年 哮喘的表型一直是近年来大家关 注 的 问 题, PROTOCOL 儿童哮喘共识, 以及 2011 年国际儿童哮喘 共识即分别就儿童哮喘的表型进行了表述 。明确哮喘 [3 , 4 ] 。 新版 GINA 指南 患者的表型可更好地指导治疗 提出了如下 5 个常用的哮喘表型, 包括: ① 变应性哮 喘, 是最常见的一类哮喘, 儿童期起病, 伴有个人或家 族特应性病史( 湿疹、 过敏性鼻炎、 食物或药物过敏 ) 。 治疗前诱导痰检查通常提示为嗜酸粒细胞性炎症 , 对 吸入激素治疗反应良好。 ② 非变应性哮喘, 通常见于 一些与过敏无关的成人患者, 其痰细胞学检查可见到 中性粒 细 胞、 嗜酸粒细胞或少量炎症细胞 ( 寡粒细 胞) , 见 其对吸入激素治疗反应欠佳。 ③ 迟发型哮喘, 于一些成人期首次发病的 ( 尤其女性 ) 患者, 通常与过 敏无关, 需要高剂量吸入激素治疗或激素抵抗。 ④ 固 定性气流受限型哮喘: 一些病程长的患者, 可能由于气 。 道重塑而发展为固定性的气流受限 ⑤ 肥胖型哮喘: 一些肥胖的哮喘患者, 呼吸道症状明显而气道嗜酸粒 细胞性炎症轻微。但应注意, 以上 5 个表型是从成人 角度划分, 其中变应性、 非变应性哮喘, 儿童与成人类 同, 但此处的迟发性哮喘不适合儿童。 国内定性气流 受限亦见于儿童, 但进一步情况如何, 尚需探讨。同样 情况下, 肥胖哮喘患儿症状更明显, 但是否有必要提出 作为一型, 存在不同观点。 3 哮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新版指南中哮喘诊断应根据特有的呼吸道症状和 可变性气流受限证据。鉴于哮喘的典型特征会自发或 治疗后改善, 应尽可能在患者首次就诊时记录下支持 其诊断的证据。据哮喘患病的特点, 指南在儿童哮喘 诊断上以 5 岁为界, 分别进行表述。 3 . 1 6 岁以上儿童 对于 6 岁及以上儿童哮喘的诊 断与成人相同, 主要基于“可变的呼吸道症状 ” 和“可 变的呼气性气流受限 ” 两大要点。 如前所述, 可变的 呼吸道症状包括喘息、 气促、 胸闷和咳嗽, 这些症状通 常会出现 1 种以上, 症状出现和程度会随时间变化, 往
*
南进行了再次修订, 改动内容较多, 涉及哮喘定义、 表 型、 诊断与管理等, 反映出了哮喘防治的最新观点, 本 文将主要通过介绍新修订 GINA 指南中关于儿童支气 管哮喘诊断和治疗的内容, 对比其他指南, 向读者展示 该领域的最新进展。 1 哮喘的定义 GINA 指南以及我国指南均认为哮喘是 多年来, 一种多种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形成的慢性气道炎症性 疾病, 这种气道炎症与其高反应性相关, 进而导致广泛 多变的气流阻塞, 在触发因子作用下, 临床出现反复发 作的喘息、 胸闷、 呼吸困难和咳嗽。新版 GINA 中首次 “异质性 ” 提出 概念, 将哮喘定义为一组异质性疾病, 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 , 具有呼吸道症状病史 ( 包括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 1070 ( 2015 ) 07 - 0016 - 04
doi:10. 3969 / j. issn. 1008 - 1070. 2015. 07. 006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 病, 一直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行业学会的关注。1993 年世界卫生组织与美国国家心肺及血液研究所倡导成 立了 全 球 哮 喘 防 治 创 议 (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 委员会, 并于 1995 年首次发布了全球性哮喘诊 断与管理的指南, 为哮喘预防和管理提供了全面而系 统的方案。我国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亦早在 1993 年制定了我国儿童哮喘防治常规, 用于指导临床 医生。自 GINA 指南发布后, 我国儿童哮喘诊疗指南 的制定基本参照 GINA,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进行, 在我 。 GINA 国儿童哮喘防治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 , 自 年修订后已过多年 针对近年来出现的新问题 2014 年 GINA 委员会其指 以及原来存在争议的问题,
[1 , 2 ]
Email: liuchcip@ 126. com 通信作者,
首选无创性检查, 再选择创伤小的检 病因等。检查时, , 。 查 直至最后进行肺活检 诊断过程中, 常需要儿童呼 吸科、 病理科、 放射科以及临床遗传学等多学科专家密 切合作, 结合临床、 影像、 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基因检测 结果等综合做出诊断。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gy, 2013 , 63 ( 6 ) ∶ 743 - 755. Deterding RR,Brody AS,Hagood JS,et al. Round Table Discussion: Children’ s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J] . Pediatr Allergy Immunol Pulmonol, 2010 , 23 ( 1 ) ∶ 91 - 96. Fan LL,Mullen AL,Brugman SM, et al. Clinical spectrum of chronic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n children [J] . J Pediatr,1992 ,121 ( 6 ) ∶ 867 - 872. Fan LL,Kozinetz CA,Deterding RR,et al. Evaluation of a diagnostic approach to pediatric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 J] . Pediatrics, 1998 , 101 ( 1 ) ∶ 82 - 85. Kudand G, Deterding RR, Hagood JS, et al. An official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ildhoo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n infancy[J] .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 2013 , 188 ( 3 ) ∶ 376 - 394. Deterding RR.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with children’ s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 J ] . Pediatr Allergy Immunol Pulmonol, 2010, 23( 1) ∶ 25 -31. Paiva MA, Amaral SM. Chronic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 in children [ J] . J Bras Pneumol, 2009 , 35 ( 8 ) ∶ 792 - 803. Deterding RR. Evaluating infants and children with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J] . Semin Respir Crit Care Med , 2007 , 28 ( 3 ) ∶ 333 - 341. Koyama M, Johkon T, Honda O, et al. Chronic cystic lung diseas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highresolution CT in 92 patients [J] . Am J Roentgenol, 2003 , 180 ( 3 ) ∶ 827 - 835. Rossi SE,Erasmus JJ,Volpacchio M,et al. “Crazypaving ”pattern at thinsection CT of the lungs: radiologicpathologic overview [ J] . Radiographics, 2003 , 23 ( 6 ) ∶ 1509 - 1519. Brody AS, Guillerman RP, Hay TC, et al. Neuroendocrine cell hyperplasia of infancy: diagnosis with highresolution CT[ J] . Am J Roentgenol, 2010 , 194 ( 1 ) ∶ 238 - 244. ( 收稿日期: 2015 - 04 - 08 )
16
指南与共识
( 总 676 ) 《中国医刊》2015 年 第 50 卷 第 7 期
2014 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委 员 会 儿 童 支 气 管 哮 喘 最 新 修 订 指 南 解读
* 沙莉, 刘传合 (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哮喘防治中心 , 北京 100020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图分类号: R725. 6
参考文献: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Vece TJ, Fan L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diffuse lung disease in children [J]. Paediatr Respir Rev, 2011 , 12 ( 4 ) ∶ 238 - 242. Dinwiddie R,Sharief N,Crawford O. 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tis in children: a national survey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Ireland [J]. Pediatr Pulmonal, 2002 , 34 ( 1 ) ∶ 23 - 29. Griese M,Haug M ,Brasch F ,et al. Incidence and classification of pediatric diffuse parenchymal lung diseases in Germany [ J] . Orphanet J Rare Dis, 2009 ( 4 ) ∶ 26.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全国儿童弥漫性肺实质疾病 / .中 肺间质疾病协作组. 儿童肺间质疾病诊断程序专家共识[J] 2013 , 51 ( 2 ) ∶ 101 - 102. 华儿科杂志, Clement A. Task force on chronic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n immunocompetent children[J]. Eur Respir J, 2004 , 24 ( 4 ) ∶ 686 - 697. Langston C, Dishop MK. Diffuse lung disease in infancy: a proposed classification applied to 259 diagnostic biopsies [J]. Pediatr Dev Pathol, 2009 , 12 ( 6 ) ∶ 421 - 437. Deutseh GH, Young LR, Deterding RR, et al. Diffuse lung disease in young childrenapplication of a novel classification scheme[ J] .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7 , 176 ( 11 ) ∶ 1120 - 1128. Rice A, TranDang MA, Bush A, et al. Diffuse lung disease in infancy and childhood: expanding the child classification[J]. Histopatho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