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系铜器铭文考释五则
三晋系记容记重铜器铭文集释
论文分类号: K877.3单位代码 1 0 1 8 3密级:公开研究生学号2002922001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三晉系記容記重銅器銘文集釋The Variorums of Inscriptions of Bronzes recording Avoirdupois and Capacity in San Jin Areas作者姓名:李刚专业:历史文献学(古文字学)导师姓名吴振武教授及职称:学位类别:历史学硕士论文起止年月:2004年3 月至2005年5月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原創性聲明本人鄭重聲明:所呈交的碩士學位論文,是本人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獨立進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經注明引用的內容外,本論文不包含任何其他個人或集體已經發表或撰寫過的作品成果。
對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貢獻的個人和集體,均已在文中以明確方式標明。
本人完全意識到本聲明的法律結果由本人承擔。
學位論文作者簽名:日期:年月日《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投稿声明研究生院:本人同意《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的内容,愿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委托研究生院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投稿,希望《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给予出版,并同意在《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数据库》和CNKI系列数据库中使用,同意按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论文级别:□硕士□博士学科专业:歷史文獻學(古文字學)论文题目:三晉系記容記重銅器銘文集釋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2005年5 月8 日作者联系地址(邮编):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 130012作者联系电话:131****9839作者姓名李刚论文分类号 K877.3 保密级别公开研究生学号 2002922001 学位类别历史学硕士授予学位单位吉林大学专业名称历史文献学培养单位(院、所、中心)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方向古文字学学习时间2002年9月至2005年7月论文中文题目三晉系記容記重銅器銘文集釋论文英文题目The Variorums of Inscriptions of Bronzes Recording Avoirdupois and Capacity in San Jin Area关键词(3-8个)记容铭文记重铭文集释单位量值姓名吴振武职称教授导师情况学历学位博士工作单位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论文提交日期2005年5月9日答辩日期2005年月日是否基金资助项目否基金类别及编号如已经出版,请填写以下内容出版地(城市名、省名)出版者(机构)名称出版日期出版者地址(包括邮编)內容提要本文是關于魏、衛、韓、趙、中山和東周六國記容記重銅器銘文的專題研究。
关于晋侯铜器铭文的几个问题
,
穆 侯 费王 立
《索 隐 》 在
“
。
“
乍 径 释 作 作 等等
,
。
”
“
”
子 献 侯籍立 下 注 曰 及 谁 周 皆作 苏
“
‘
”
“
《系 本 》 引
”
晋侯 稣 作 宝 尊鼎 其 万 年 永 宝用
者 按 即《世 本
“
,
。
《考 略 》 和
发掘 》 页 图二 四 之
主 持晋 侯 墓地 发 掘 的李 伯 谦 先 生 认 为此 鼎
传统 文化 与现 代化
关 于 晋 侯铜 器 铭 文 的 几个 问 题
口 裘锡 圭
近 年 来 从 位 于 山西 曲 沃 和 翼 城 之 间 的
,
、
于
年被 盗 同上 页
、
。
、
天 马 一 曲村 遗 址 北 赵 晋 侯 墓 地 盗 掘 出土 的 晋
于
年 月
。
月被盗
,
天 马一 曲村 遗 址
侯铜 器 在 香 港 等 地 的古 玩 市 场 上 屡 有 出现
“
“
这一晋侯 墓地 的主
”
。
还 发 掘 了未 经 盗 掘 的
要 情况 大 约 如下 各位晋 侯 及其 夫 人 之 墓 一
,
情 况 见《发 掘 》 接 着 在
配对的
、 、
、
年又
页 以及
般 为 两 两 成 对 的并 穴 合葬墓
北 两 排 北 排 由东 向西 分 别 为
、
。
这些墓分南
、
发 掘 了与
《发 掘
,
。
年 月
日 版 所 载 朱 启 新 《不 见 文 献 记 载 的 史 实 》
第三章关於国文字的笔记
第二节齐系文字·春秋中叶以后,以齐国为中心的鲁、邾等国铜器铭文逐渐形成一种颇具特色的东方文字体系。
例:寿、簋。
齐国是战国东方最大的国家,其疆域自山东沂蒙山以北,兼有河北东南部,向东和向南各嵌入河南东部和江苏北部一角,国都设于临淄。
下面分类介绍齐系文字。
1、铜器铭文明确属于战国田齐铜器铭文的有:田齐建国后,有明确纪年的铜器铭文以十年陈侯午镦、十四年陈侯午镦最为著名。
均被公认为田齐的标准器,徐中舒有专文考释。
如陈璋壶铭陈璋即伐燕之将田章。
子禾子釜《三代》、陈纯釜《三代》、左官《三代》是三件有名的齐国量器。
三铭有“、釜”等计量单位。
诸城臧家庄战国墓地所出莒公孙潮子钟、鎛《文物》是齐国罕见的兵器铭文,器主“公孙潮子”大概是在齐国供职的莒国后裔,该器属战国中期。
临淄商王村战国墓出土若干铜器铭文《文物》大概属于“物勒主名”格式。
《集成》著录八件符节铭文,据文字风格可定为齐器。
1979年枣庄出土的铜泡铭文与陈介祺手拓古印集所载一方铜玺的款式和印文完全相同,说明铜器铭文的制造有时也用玺印戳打在陶范上,然后浇铸成铜器铭文。
铜泡铭文与铜器铭文均属“物勒工名”之类。
传世小铜柱《周金》铭文根据“者”的特殊写法可以判定应属齐系文字。
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之间的齐铜器铭文一般形体稍长,笔画较细,与春秋前期那种结构疏朗,形体方整的铭文多有区别。
说明此时文字已呈现比较明显的地方色彩。
2、兵器铭文齐国兵器铭文多为铸造,晋系铭文多为刻划。
前者结体宽博,运笔粗犷;后者结体散漫,运笔细劲。
齐系兵器铭文的格式一般都很简单,或仅记地名,地名之后抑或有加“造戈”、“造戟”者。
另外地名加里名则是齐系铭文特有格式。
地名之后又往往缀加“左”、“右”,这种一般是“左戈”、“右戈”或“左戟”“右戟”的简称形式。
至于“车戈、车戟”,可能为贵族乘车仪仗所用,因为战国时期车站渐渐被淘汰。
齐系兵器铭文基本属于“物勒主名”形式,器主有齐国陈氏、贵族和各小国君主、贵族,而“物勒工名”的形式相当罕见,往往自铭或,二者当是“戟”,这类形体亦见于楚系铭文,还有的兵器自铭为“徒戈”、“徒”,徒与车相对而言,它们分别是徒兵和车兵所持的武器。
晋系兵器铭文
(3)力金 ,即“钺”字之异体。中山侯铸 此钺,象征周天子所授予的征伐之权。 (4) 敬 (衆),敬通假为 “儆”,戒也。衆即军队。原意是以慎戒他 的军队。
2、十八年相邦平国君铍 该铍青铜质,锈色乌黑发亮,锋刃锐利,惜已裂断, 可见其断面呈梭形。铍身通长27.5厘米,铍尾最 宽处宽3.3厘米,渐出锋处宽2.3厘米。铍扁平如 短剑,但无剑腊及首,亦无剑身正中脊线,但有两 道出刃线与其双刃平行,直至前锋交汇处。该铍用 以与木柄相互同定的茎柄细而扁,残长4.5厘米, 最狭处宽1.7厘米。铍的两面刻有铭文,正面两行, 背面一行,试释如下: 十八年,相邦平国君,邦右 伐器,段工币(师)吴(?),冶疕(?)执齐。 大攻 (尹),肖触。 这是迄今为止在邢台发现的第一件由赵国中央军 事管理系统制造的兵器,其铭文与此前邢台出土的 二年邢令戈铭对比别具一格。
(二)赵国兵器铭文研究
2、赵兵器中一些特殊用词、用字 1)“邦左、右伐器” 如邢台出土的赵兵器铭文作:十八年,相邦平国君,邦右伐器,段 工币(师)吴 ,冶 执齐。 大攻 (尹)肖触。 关于“邦左、右”,何琳仪指出,“邦左/右”为“邦左/右库”的省称。黄盛璋、高 明将“器”前一字释作“校”。吴振武释作“伐”,认为“伐”字的语法地位相当于齐兵 器铭中所见的“造”。“伐”与“敦”、“攻’’等字常同义连用,“攻”、“敦”皆有 “治”义,所以“伐又可训为“治”。 2)“段’’字 有些赵兵器铭文中工币(师)前面往往有一““ 字,吴振武、赵福寿等释 “段”,认为当作是“锻”在赵国晚期的异体。 3)大攻 (尹) 黄盛璋认为此为兵器的第二级监造者。而杜宇等人认为是位次相邦而 又在邦左、右库长之上专管国家兵器铸造业的长官。其铭刻于反面或当系表示曾由其检查 验收合格之意。赵福寿等人认为大攻尹应是邦左、右库的最高长官。 4) 齐(剂)战国晚期,由赵国“相邦、守相”所监造兵器末尾往往铸有“ 齐”二字。 关于此二字,学界存在释为“执齐”跟“ 齐 ”两种观点。于省吾最早在其《录遗》序 言中将此二字隶作:执薺。并引证《考工记》认为“薺”与“齐”典籍通用,认为“齐” 应读“剂”,“执齐”即今之调剂的意思。黄盛璋赞成于先生对“齐”的解释,但认为前 者应释为“ ”
晋系青铜器装饰艺术纹样的艺术特色
2018-0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晋系青铜器装饰艺术纹样的艺术特色李子凡(山西大学,山西太原030000)摘要:从青铜器的功能和特征以及装饰纹样出发,透视青铜器从象征性走向艺术性装饰转变的过程,从而细致分析晋系青铜器装饰纹样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青铜器;装饰纹样;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J5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2-0137-01一、晋系青铜器艺术概况继铜石并用时代之后,在铁器时代之前的这个期间是著名的青铜时代,这一期间青铜技术发展迅速,形成了人类一项重要的物质文化。
青铜是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熔点低,硬度高,便于制作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武器。
青铜器是被用来参与奴隶主贵族各种活动的礼器,反映和记录了奴隶社会宗法制、等级制和分封制的情形,是国家政治权利的象征。
青铜工艺从技术和审美创造上是奴隶工匠聪明和智慧的结晶,是奴隶主贵族审美的反映。
传世和近年发现的大量青铜器表明,青铜器自身有着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
大体说,青铜器在原始社会后期开始萌芽,夏代初步发展,商周鼎盛,春秋战国繁荣,秦汉则变革、中兴,两晋南北朝至隋唐走向衰落,宋元明清仿古和作伪。
在中国青铜史上,山西青铜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下面是一些著名的青铜器墓葬群。
(1)陶寺龙山文化遗址:山西发现的最早的铜制品是80年代在山西襄汾陶寺文化遗址的古墓中出土的一件红铜制造的铃铛,经碳14测定,年代约在公元前2085年,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以充分证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龙山文化期间中国已经进入铸造同期的初级阶段。
(2)绛县横水墓地:2004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绛县横水发现了西周墓群,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器,其中铸有铭文的青铜器多达百件。
(3)黎城墓地:山西东南部的黎城,早年就有商代至西周青铜器发现的零星报道,科学的考古调查也证实了黎城县的城西分布有商至西周时期的遗存,出土了数十件青铜器。
(4)曲沃羊舌晋侯墓地:出土了西周到战国时期的大量青铜器。
第五节秦汉三国两晋铜器
第五节 秦汉三国两晋铜器 一、秦量诏版秦量诏版,是秦朝量制的诏令版,铜质。
原镶在一件铁量之内,部分文字已模糊难辨。
诏版铭文为:“□□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字,立号为皇帝。
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
歉疑者,皆明壹之,新蔡民”。
此铭文与秦代其它权量上的始皇诏令相同,铭文最后“新蔡民”三字,证明此诏版为秦代所铸。
据《汉书、地理志》载,“秦置新蔡县”,秦统一中国以后,继续沿用战国商鞅变法所定立的量制。
此诏版的发现,为证明秦始皇曾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统一的度量制度提供了物证。
1993年5月,临泉艾亭镇冯营村农民冯兴旺取土发现诏版,后交县博物馆收藏。
县博物馆闻讯后,曾前往出土地点调查,查实当地乡民在冯营村一秦汉遗址上取土烧窑,发现一件秦铁量,内镶铜诏版。
铁量在出土时锈蚀严重,村民们又缺乏文物知识,将铁量破坏,又把铜诏版敲掉一角,部分字迹也被砸得模糊不清。
定为一级乙等文物,现藏临泉县博物馆。
二、夔纹镜夔纹镜,西汉青铜照面用具。
镜体薄,面平,弦纽,圆座,边缘为11个内向连弧纹。
直径16厘米,厚0.17厘米。
主纹是三个夔龙,长首、卷尾,一足抵圆座;地纹为勾连纹和细点纹。
夔,《说文》解释是“神也,如龙,一足,从文,象有角、手、人面之形。
”古以为神异之物,这里的夔龙神兽虽被古代工艺制造者图案化了,但仍遒劲有力。
1975年在和县城北出土,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三、四神规矩镜四神规矩镜(1),汉代青铜照面用具。
圆形,镜面微鼓,直径17厘米,斜缘厚0.4厘米,重445克。
半球形圆钮,四周饰浮雕柿蒂形纹,方框钮座,正方形外框相围。
外区有对称乳丁纹12枚,相间有12地支铭文:“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为阳文篆书。
双线方框外,对称四边各伸形符号纹和两枚相对的乳丁,方框四角又与形符号相对,将镜的内区分为四方八等分。
中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各踞一等分,其它四等分各饰一兽纹图案。
主纹以外,外区环绕两道突起弦纹铭带,方篆体铭文为:“尚方作竞(镜)大毋伤,巧工刻之成文章,左右龙虎主四(疆),朱雀玄武顺阴阳,子孙而异(音恭,扶也)乐未央。
历代关于青铜器的著述
第四节历代关于青铜器的著述〖1〗一、宋代以前关于青铜器的著述商周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起源很早。
早在汉代,人们就把青铜器的出土视为祥瑞,青铜器上的铭文也理所当然地吸引了人们的视线。
西汉初期,随着大量古文经书的重新出现,这种在当时已不通行的“文章”逐渐被一些学者拿来研究。
如《史记·封禅书》中记载:武帝时,“上有故铜器,问少君。
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
’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
一宫尽骇,以为少君神,数百岁人也”。
《汉书·郊祀志》还记载了汉宣帝时,美阳县(今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附近)出土了一件铜鼎,献给皇上以后,王公大臣一直为其如何安置而苦恼,大臣们有的认为应该把它好好地供养于宗庙。
但当时研究青铜铭文的专家、时任京兆尹的张敞释出了鼎上的铭文,其中几句是“王命尸臣:‘官此□邑,赐尔旗鸾黼黻王周戈’臣尸拜手稽首曰:‘敢对扬于天子丕显休命。
’”张敞认为该鼎出于歧东周人旧居之地,并且断定此鼎记录了周王褒赐大臣的内容,大臣的子孙便刻铭颂扬祖先功烈,所以此鼎不宜存之于宗庙,而应该藏于家庙之中。
可惜此鼎后来失传,现已无法核校。
但张敞释读了铭文,而且据铭文内容研究铜器的过程却载入了史册,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第一位研究商周青铜器铭文的专家。
《后汉书·艺文志》杂家类中记有“孔甲盘盂”铭文二十六篇,可见班固也是比较重视古铜器的。
《后汉书·窦宪传》还记载了和帝永元元年九月,窦宪伐匈奴,南单于漠北“遗宪古鼎”,该鼎上的铭文为“仲山甫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东汉古文字学家许慎很重视前代的青铜器铭文,他所著的《说文解字》收有四五百个古字,并且在这本书的自序中说:“郡国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
”东汉时期的又一位学者郑玄著有《三礼图》,现在已经失传,这本书也应当有一部分是有关先秦青铜器的。
北宋初年,聂崇义根据郑玄等六家旧图,加以集注的新定《三礼图》中所绘商周铜器多与实物不合,是否与东汉郑玄的《三礼图》有很大的出入已经不得而知。
试析晋系青铜器中鸟类因素成因
人文研究ART EDUCATION RESEARCH在中国原始文化中,向来有将动物纹饰作为图腾标志或装饰纹样的现象,动物纹饰往往有非常独特的功用和象征意义。
鸟类形象在晋系青铜器中贯穿了整个青铜时代。
在晋系青铜器中,除了鸟类造型的青铜器外,凤鸟纹作为青铜器纹饰的一部分,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现从以下几方面分析鸟类因素在晋系青铜器中广泛存在的原因。
一、政治文化因素商周时代的鸟兽形盛酒器本身铭文有铜器之共名“尊彝”,因此鸟尊又可被称为鸟彝。
大多数鸟尊出土于山西、陕西、河南等地,这些地区大多处于商周文化覆盖区域。
大量出土实物资料显示,商代后期之后是青铜鸟兽尊发展最为辉煌的一段时期,至秦汉以后,青铜鸟兽尊就失去踪迹。
众多文献史料和出土文物表明,以鸟纹作为青铜器的装饰图案,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且与此同时出现了以鸟为基本形态铸造的鸟尊等。
山西地处商文化亚区,受商文化影响颇深,因此鸟类因素在晋系青铜器中也常常出现。
山西省博物馆藏象鼻鸟尊有铭文“晋侯作向大室宝尊彝”,周代商而立,封叔虞于唐,将周室文化带到三晋之地。
象鼻鸟尊是唐第二任继承人,同时也是第一任晋候献给当时周天子的。
在周文化中,凤凰有两重含义,一重含义即周人崇拜凤鸟,当“四方献凤凰”则说明周王德政远播,四方归顺来朝,周王的统治得到神鸟肯定;另一重含义即凤凰是贤人、君子的象征,是周天子招徕的对象。
因此,晋系青铜器中的鸟尊大多具备一定层面的政治含义。
在西周时期,晋系青铜器保持了与周文化中其他青铜器的一致性,反映了西周王室较为稳定的统治。
象鼻鸟尊以鸟为基本形体铸造,将兽形(象)融入其中,以鸟为尊可见一斑。
整个鸟尊有浓厚的写实与虚幻相结合的特色,神秘且富有威慑力,是西周青铜文化中重要的一环。
因此,晋系青铜器中的鸟形因素可以说是受殷商、西周文化的影响,并在本土形成了具有晋地特色的鸟类青铜器文化。
二、地域文化因素鸟尊在南北文化中都有所存在,但不同地域环境下的青铜器形成了不同的风貌。
晋侯重器之青铜器
晋侯重器之青铜器作者:王金梅来源:《收藏界》2014年第11期“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源于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其弟叔虞到今山西境内的唐国故地。
叔虞之子燮父因唐地有河名晋水,所以改唐为晋,自称晋侯,曾称雄中原百余年。
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掘中,晋侯墓地遗址出土了大量有关晋文化的文物,其中以青铜器最为引人瞩目。
晋侯墓地出土的铜器类型众多,其中礼乐器占绝大多数,此外,还有食器、酒器、水器等。
晋侯青铜器形制多样,纹饰繁缛与简朴并行,平面与立体交叉,别具一格,充分体现了晋国青铜艺术的高超境界。
晋国青铜器各部位的动物附饰,形体生动,布局匀称,构思非凡,写实性与图案化相结合,突出了视觉效果。
晋候墓地出土的青铜器自成一体,全然没有商、周青铜礼器上动物形象的森然可怖,而是洋溢着活波灵动的清新气息,表现了一种着意追求动态美的艺术情趣,被学术界称为“晋系青铜器”。
晋侯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中还有很多以前未曾见过的器型,如鸟尊、猪尊、兔尊、立鸟人足筒形器等。
这些器物风格独具,是晋国青铜器自成一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反映了晋国青铜器铸造工匠设计上的巧思和高超的工艺,可以称得上是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当中最精彩的器物。
鸟尊通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
2000年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M114出土。
尊作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头微昂,圆眼凝视,高冠直立。
禽体丰满,两翼上卷,鸟背依形设盖,盖钮为小鸟形。
双腿粗壮,爪尖略卷。
凤尾下设一象首,象鼻内卷上扬,与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
凤鸟颈、腹、背饰羽片纹,两翼与双腿饰云纹,翼、盖间饰立羽纹,以雷纹衬地,尾饰华丽的羽翎纹。
鸟尊的盖内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乍向太室宝尊彝”。
鸟尊构思奇特、巧妙,装饰精致,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
晋侯(pǐ)壶通高68.8厘米,口纵18厘米,口横22.8厘米,腹最大径35.2厘米。
1992年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M8出土。
壶为长颈垂腹椭方形。
此壶的口、盖结合处与普通的壶不同,从外形看,壶盖似与常见的子口内插的壶盖相同,实际为壶口开于四周镂空波曲形华冠之中。
从文法类型看叔夨方鼎及相关铜器
从文法类型看叔夨方鼎及相关铜器叔夨方鼎,2000年底至2001年初出土于山西省天马一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M114:217,出土时已经碎为数十块,后经拼合复原,为直口、立耳、浅腹、平底、四柱足。
口长18.5、宽16.5、腹深约11.2、通高27cm。
腹部饰云雷纹衬底的兽面纹,有扉棱,耳之外侧饰两道平行倒U形凹纹,四足柱饰云纹和蕉叶纹。
鼎腹内壁一侧铸有铭文8行48字(其中合文一)。
该器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铭文拓本、器影收录于《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器号2419。
叔夨方鼎铭文释文如下:隹十又亖月,王肜大 才成周。
咸 ,王乎殷氒士,吊夨以、衣、车、马、贝卅朋。
敢对王休,用乍宝尊彝,其万年扬王光氒士。
李伯谦认为该器器主叔夨就是唐叔虞,其时代可早至西周成王时期(1)。
现在,我们从文法类型的角度出发作一番探讨。
:唯成王大祓才宗周,商献侯贝,用乍丁侯尊彝,。
:兮公盂鬯束、贝十朋,盂对扬王休。
用乍父丁宝尊彝,羊。
小臣鼎、鼎中。
册夨令尊宜于王姜,姜商令贝十朋、臣十家、鬲百人,公尹白丁父兄于戍,戍冀司乞,令敢扬皇王,丁公文报,用稽后人亯,隹丁公报,令用深扬于皇王,令敢扬皇王,用乍丁公宝簋,用尊事于皇宗,用乡王逆,用僚人,妇子后小臣鼎隹二月辛酉,王姜易小臣贝二朋,扬王休,用乍宝鼎。
鼎王姜易田三田于待,师楷兄,中甗(03364):王令中先眚南或贯行,艺㡴在曾,史儿至,以王令曰:余令女史小大邦,氒又舍女芻量,至于女,小多邦,中眚自方、邓,覆氒邦,在噩师次,白买父乃用氒人戍汉、中、州,曰叚、曰,氒人鬲廿夫,氒言,曰贮□中觯(10658):王大眚公族于庚,振旅,王易中马,自侯四䮊,南宫兄,中方鼎一(02382)中,兹人入史,易于珷王乍臣,今兄畀女父乙尊。
隹臣尚中臣。
七八六六六六,八七六六六六。
中方鼎二、三(02383、02384):隹王令南宫伐反虎方之年,王令中先眚南或贯行,艺王㡴,在夒真山,中乎归生凤于王,艺于宝彝。
1336吴镇烽:晋公盘与晋公盆铭文对读
鏈接:/SrcShow.asp?Src_ID=2297晉公盤與晉公銘文對讀(首發)吳鎮烽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清代吳榮光《筠清館金文》第三卷著錄一件晉公,是一件非常著名的青銅器,原稱周敦,其實爲盆,自名爲,故稱爲晉公。
此後的主要金文著錄書均有收錄,郭沫若、楊樹達、唐蘭、李學勤、謝明文諸先生都做了很好的研究,有許多精闢的見解。
但由於該有兩處老補丁,許多關鍵字掩泐不清,致使各家說法不一,特别是作器者是哪位晉公,至今沒有讓人信服的結論。
近見某私家收藏的晉公盤資料,甚爲重要,有助於搞清上述許多問題。
該盤通高11.7、口徑40、兩耳相距45釐米。
淺腹平底,窄平沿外折,腹側有一對附耳,耳內側有一對橫樑與盤沿相連,耳飾重環紋,盤底的邊緣設置三個圓雕裸體人形支足。
裸人雙膝跪地,雙臂向後揹負着盤體。
盤內壁飾四條浮雕魚紋,外壁飾無目竊曲紋;内底中央飾一對浮雕龍,相互盤繞成圓形;雙龍的中心有一隻立體水鳥,雙龍之外有四隻立體水鳥和四隻浮雕烏龜,水鳥與烏龜相間;再向外有鏈接:/SrcShow.asp?Src_ID=2297四隻圓雕跳躍青蛙和四條游魚,青蛙與游魚相間;最外圈有四隻蹲姿青蛙、三隻浮雕游泳青蛙和四隻圓雕爬行烏龜,青蛙、烏龜相互相間。
這些圓雕動物都能在原處360度轉動,鳥嘴可以啓閉,栩栩如生,頗富情趣(圖一)。
盤內壁刻銘文七處,每處三行,共184字左右(其中重文1,合文1)(圖二)。
圖一晉公盤鏈接:/SrcShow.asp?Src_ID=22973 2 1鏈接:/SrcShow.asp?Src_ID=22977 6 5 4圖二晉公盤銘文鏈接:/SrcShow.asp?Src_ID=2297圖三晉公(集成拓本)圖四晉公(小校拓本)該盤的造型、裝飾與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太師盤(又稱子仲姜盤)有諸多相似之處,盤腹較淺,兩個附耳甚高,並且切近盤沿,盤腹裝飾無目竊曲紋,內底裝飾浮雕、圓雕的游魚、青蛙、水鳥和烏龜,立體的均可轉動,只是太師盤壁裝飾有圓雕的兩隻攀緣曲角龍,晉公盤鏈接:/SrcShow.asp?Src_ID=2297則沒有,太師盤圈足下是三隻圓雕卷尾虎,晉公盤圈足下是三個圓雕裸體跽坐人。
常见的青铜器铭文
常见的青铜器铭文青铜器铭文习称金文,有铸铭与刻铭两种,铭文也是青铜器断代的重要标准之一。
下面店铺整理了常见的青铜器铭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商代晚期青铜器铭文此时期金文最常见的形式有:一,仅铭有所谓族氏铭文,即家族之名号,用以表明作器者之属。
其中有的属于所谓复合氏名,即作器者在署名家族名号的同时还署名了其家族所从属的更高级别家族的名号,从而显示了一种宗族组织的谱系关系。
此种氏族名文还常常同亚字形相结合,在亚字形内部或其外部。
对于亚字形的含义,现在的研究人员尚有不同的见解。
二,在氏族明号外还同时铭有本家族死去先人的“日名:(以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已、辛、壬、葵接在亲称“祖”、“父”、“匕”、“母”等之后),或仅有日名而略去亲称,这表明此种器物是该家族的贵族专为祭祀具有这一日名的先人之祭器。
三,仅铭有“日名”。
这似乎可视为以上第二种形式的省略。
四,仅铭有作器者名。
由于家族长的个人名号往往被用作家族名号,所以此种形式的铭文虽可能仅是作器者的个人名号,但个别的(如“子某”)也可能是一个家族的名号。
[2]由于商代晚期铭文多数属于上述内容,所以此时期铭文字数一般只有几个字。
在一些金文著录书中,如《三代吉金文存》、《商周金文录遗》和近年来陆续出版的《殷周金文集成》所收各类器铭中,凡字数少到两三个、三四个者,多是商晚期金文,可见其数量相当多,在商周金文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这种商金文可谓“言短意深”。
从上文对其几种常见形式之含义的说明,也可以知道它们反映了当时商人的家族形态、家族制度与宗教观念等重要问题。
虽已有不少人作过研究,但其中深刻之内涵仍有一些迄今未能知晓,今后仍当是金文研究的重要课题。
殷代青铜器中也有少数铭有较长的铭文,但时间已到了殷代晚期。
其中字数最多的如我方鼎铭文,不包括铭末“亚若”有四十一个字,就是长铭的代表。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邲其三卣也有长铭,如四祀卣铭文字数即达四十二字。
这些较长的铭文内容多涉及商晚期重要战事、王室祭祀活动、王室与贵族关系等,但对铭文中一些字词的含义,所反映的一些当时制度的状况,迄今仍是研究的薄弱点。
战国文字考释两篇
战国文字考释两篇刘洪涛(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9)提 要 本文由两个短篇组成。
一、晋系上官豆铭文有一个旧释为“(赴)”的字,根据战国竹简资料,本文改释为“(役)”。
晋系文字还有一个旧释为“(下)”的字,本文认为也可能应释为“(役)”。
二、战国文字中有一个旧释为“ ”或“ ”的字,我们认为应释为“”,从字形和用法来看,应该跟秦系文字的“”同字,它们都是“足”字的异体。
关键词 战国文字 役 足一 释晋系文字的“役”《殷周金文集成》著录的4688号晋系上官豆铭文,有下揭之字: a一般把a 释为“”,认为是“赴”字的异体(李家浩1986:85;张亚初2001:100;汤志彪2009:74),或释为“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01:602),皆非是。
我们认为,a 与战国竹简中的b 是一字的异体。
据我们统计,已经发表的战国竹简中b 一共出现五次,主要有以下三类写法:b 1 上博简《容成氏》16上博简《容成氏》3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26b 2郭店简《五行》45b 3 清华简《耆夜》10 b 1是最常见的写法,跟“返”字形近,只是多出一横。
b 2在b 1的基础上,在横画下部又多出一横画,b 3则是b 2省掉“又”旁的写法。
从字形来看,a 与b 1的形体最为接近,只要把前者右上所从的曲笔拉直,就会变成后者。
古文字“盘”、“般”二字所从之“殳”的形体变化与此相似:《集成》10173 《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5期34页《集成》10165 《集成》10119《考古图》六·二伯盏盘铭的“盘”字作:所从“殳”的形体与a所从更近。
不过因为是摹刻本,其字形是否准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尽管如此,说a、b为一字之异体,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战国竹简的b,相当于“役”字。
郭店竹简《五行》的文例为“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b也”,整理者依形隶定,并说b“帛书本作‘役’”(荆门市博物馆1998:154)。
雄浑大气 奇巧灵动——晋系青铜器的发现与赏鉴
雄浑大气奇巧灵动——晋系青铜器的发现与赏鉴李治益;程露【期刊名称】《文物鉴定与鉴赏》【年(卷),期】2014(000)007【总页数】7页(P38-44)【作者】李治益;程露【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一、晋国兴衰西周初年,周成王将自己同母的兄弟唐叔虞分封到今山西南部故唐国之地,由此开创了晋国600年历史之端。
唐叔虞死后,其子燮父继位,改唐为晋。
西周末年,周幽王荒淫无道,王室内乱,犬戎进犯京畿。
公元前771年,晋文侯率军与郑武公、秦襄公等合力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历史进入春秋时期,晋国始强。
文侯之子昭侯继位后,封其叔叔成师于曲沃,不久,曲沃影响力不断增强,大有取代晋国公室之势。
公元前678年,曲沃第三位继任者曲沃武公彻底消灭晋国公室,成为晋国国君,并得到周王室正式册封,称为晋武公。
晋献公时,对内发展经济,对外开疆拓土,其子文公重用贤能,励精图治,大力发展经济和军事实力,高举“尊王攘夷”的旗帜,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第二个春秋霸主,版图扩大至山西大部和河北、河南、陕西的部分地区,俨然成为中国北方第一大国。
晋国霸业历经文公、襄公、景公、厉公、悼公延续七十余年之久。
至春秋晚期,晋国公室式微,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加剧,军政实权由范氏、中行氏、智氏、赵氏、魏氏、韩氏六卿专政,卿族之间为了争夺权力和土地进行了残酷的斗争,晋国的霸主地位逐渐被削弱,最终形成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局面。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被周天子封为诸侯,后韩、赵、魏灭晋,至公元前376年晋国彻底灭亡。
韩、赵、魏三国承续晋国余脉,各自发展,变革图强,史称“三晋”。
晋国立国之初,只是“河、汾之东,方百里”的一个小国,经过历代晋侯励精图治的发展,终于在春秋中期建立了晋国霸业,为后人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晋文化,至战国初期,虽晋国灭亡,但是在三晋大地上,晋国的文化被韩、赵、魏三家继承并延续下去。
二、晋系青铜器的发现与特点20世纪50年代以来,曲沃晋侯墓地、绛县横水墓地、侯马晋国遗址、太原赵卿墓地等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向我们揭示了晋国曾经的辉煌,其中数量众多的青铜器将晋系青铜器的面貌越来越清晰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山西晋国时期鸟元素青铜器的艺术特征
山西晋国时期鸟元素青铜器的艺术特征作者:史剑虹来源:《收藏与投资》2024年第01期摘要: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有悠久的历史,其青铜文化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朝。
形成于商,成熟于周,随着晋国的崛起,山西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而鸟元素青铜器也成为山西青铜器的地域特点。
本文以鸟形青铜器为例,分析晋系青铜西的纹样构成及艺术特征。
关键词:山西青铜器;晋国;鸟元素(一)晋国时期鸟形青铜器1.晋侯鸟尊晋侯鸟尊(图1),出土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其高39 cm,长30.5 cm,宽17.5 cm,是晋系鸟形青铜器的代表之作之一。
从造型特点看,鸟尊以凤鸟回眸为主体造型,头微昂,圆睛凝视,高冠直立。
禽体丰满,两翼上卷。
在凤鸟的背上,一只小鸟静静相依,并且成为鸟尊器盖上的捉手。
羽冠直耸于高昂如鸡形的凤首,翅膀上凸起呈长卷涡形,还加饰有夔纹。
鸟的宽尾后一大象伸出卷曲的象鼻,落地与两只粗壮有力的鸟腿共同支撑整个器物的重量。
象鼻如燕尾分叉上卷盖着大象头顶的凤尾,像是矩形的鱼尾。
除了象头、象鼻,鸟全身上下还刻着鳞状的羽纹、翎毛纹、宽带纹和云涡纹,这些纹饰规整且繁缉富丽。
器物外形充满力量感与稳定感,装饰华美,有三层纹饰带,从中可以看出和商代装饰风格的承接关系[1]。
晋侯鸟尊的设计独具匠心,它将鸟与象的形态完美融合,以鸟尾幻化成象鼻。
这种设计既能够维护尊体重心的平衡,也能够使附件发挥它的最佳效果。
2.赵卿鸟尊赵卿鸟尊(图2)于1988年在山西太原赵卿墓出土,属酒器,为春秋时期的器物,通高25.3 cm,长33 cm,同为晋系鸟形青铜器的代表作之一。
这只水鸟造型独特,它有高贵的冠冕,两个锐利的角,圆润的眼睛,尖锐的嘴巴。
它的颈部细长,腹部空着,可以容纳酒。
它的背部有一个小口,并且有一个小盖子,上面装有链条和虎形提梁。
它的脚趾粗壮,有蹼,尾巴下面还有一个虎形的支脚。
从工艺特点来看,鸟尊通体浮雕翅翼,羽毛随着鸟尊脖颈与腹部的弧度致密排列,双翅的纹样随着翅膀的方向精细刻画、层次分明、排列规整、造型新颖,装饰富贵华丽鸟,尊背上安装着一个虎形提梁,它的下方紧贴着鸟身,而且还配备了一个盖子,使得整个鸟尊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青铜器铭文概说
晋侯邦父鼎铭文
晋侯邦父鼎铭文
晋侯邦父鼎是中国商朝晚期的bronzework,铭文刻在鼎的内壁上。
它是中国最早的铭文文物之一,现藏于中国太原的山西博物馆,被认为是中国青铜器史上的珍贵文物之一。
晋侯邦父鼎的铭文叙述了晋国当时的政治和社会情况。
铭文使用商代的甲骨文形式,共有约230个字,包括个人名字、官职、赞美、祈祷和日常维护国家的任务。
鼎铭文内容的主要特点如下:
1. 颂扬君主:铭文中对晋侯以及他的聪明才智和杰出统治能力进行了歌颂,称赞他为晋国带来了和平、繁荣和稳定。
2. 描述天文观测:铭文中还描绘了对天文现象的观测,描述了太阳、月亮、星星和天空等自然现象。
3. 官职和祭祀:铭文记录了不同官员的姓名和职务,包括掌管农业、养育牲畜、祭祀活动等。
4. 社会责任:铭文中还提到了君主和官员的责任和任务,包括保护百姓、维护社会秩序、处理公正和维持正义等。
晋侯邦父鼎的铭文对于了解商代社会、政治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关于古代中国社会和政治制度的珍贵资料,也展示了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doc】子犯编钟铭文补释
子犯编钟铭文补释自张光远先生在台北《故宫文物月刊》发表了子犯编钟的着录情况后,引起了学者的激烈讨论.子犯编钟共有铭文132字,铭文内容与着名的城濮之战有关,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仅对其中几个颇有争议的问题试作以探讨.现综合各家意见,先将铭文释写如下(隶定皆用宽式):唯王五月初吉丁未,子犯佑晋公左右,来复其邦.诸楚荆不听命于王所,子犯及晋公率西之六师博(搏)伐楚荆,孑L休大功,楚荆丧厥师,灭厥禹(渠).子犯佑晋公左右,燮诸侯,俾朝王,克奠王位.王易(赐)子犯辂车,四马,衣,裳,带,市,佩.诸侯羞元金于子犯之所,用为和钟九堵,孑L淑且硕,乃和且鸣,用燕用宁,用享用孝,用祈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乐一,关于钟铭"朝王"的年代问题子犯编钟铭文时间没有系年,造成了学者认识的分歧,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张闻玉先生认为,钟铭实记子犯一生之大功,即所谓"晋公子复国","城濮之战","践土之盟"三件大事.张闻玉先生认为钟铭"五月初吉丁未"为鲁僖公二十一年(前639年),子犯等人谋划灌醉安于享乐的重耳,乘醉去齐之时l1I.第二种观点,彭裕商先生认为"春秋器铭的历日基本上都是铸器之日,本器也不应例外."彭先生坚持初吉即是朔日的观点,因此他"据《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周历周襄王二十三年(前629年)五月戊申朔,与丁未只差一日",应即铸器的时间l2l.第三种观点,以冯时,陈双新先生为代表,认为"钟铭纪年明确反映的是子犯佑晋公归国的日期", 丁未是晋文公归国即位之日,即鲁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年)[31.第四种观点,张光远,李学勤,裘锡圭,武家璧,白光琦等先生认为,五月初吉丁未即僖公二十八口赵晓龙年."惟王五月初吉丁未",篇首纪时,自是彝铭通例. "子犯佑晋公左右来复其邦",是说自己辅佐晋公成就霸业."来复其邦"指再现文侯之功,武公之业.开宗明义,道出了全文要旨.第二段,"诸楚荆不听命于王所"至"灭厥禹(渠)",讲城濮之战.第三段讲践土之盟.第四段回过头来讲自己,《左传》说:"丁未,献楚俘于王",子犯由此受到周王的赏赐,自然最值得纪念,因着其月日于篇,俾垂之百世.以上是诸家的观点.那么,"来复其邦"是不是张闻玉说的周襄王十三年(前639年)重耳去齐返晋, 笔者以为大有问题.众所周知,重耳去齐后并未立即返回晋国,而是依次经过卫,曹,宋,郑,楚,秦,直到公元前636年,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才返回晋国.若依张先生的说法,那么"五月初吉丁未"与"子犯佑晋公左右,来复其邦"的事件在时问上隔三年之久,不符合一般叙事逻辑.实际上,张先生是囿于初吉即是朔日的传统说法,因为此年寅正五月丁未正是朔El,所以认为"五月初吉丁未"在此年.依彭裕商先生的说法,"五月初吉丁未"说得精确一些,是器主命人铸器之日.因为器铭是"唯王五月初吉丁未",所以铸器时间只能限定在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至三十三年(前619年)之间.但是彭先生并未找到假定"五月初吉丁未"是朔日的那一天,所以以与之相近的周历周襄王二十三年(前629 年)五月戊申朔作为铸器日期.彭先生所说确为春秋铸器的一般情况,但是忽视了铸器勒铭的功能, "彝器之来,嘉功之由"(《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铭其功烈,以示子孙"(《左传》襄公十九年).子犯随晋文公在外流亡多年,多方筹划,最终辅佐重耳回国即位.之后又以"求诸侯莫若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随公犯赏中又出谋划策,目襄王献俘,晋文霸"的目的,子而受到了周王的誉.铭文两次出文物世界Ⅳ2009.113现"子犯佑晋公左右",强调子犯的功劳,所以"唯王五月初吉丁未"不可能是随便的铸器的日子.而且, 如果是自己选择吉日铸器,东周铸器铭文中一般都会说明.冯时先生推算晋文公元年前后的历日后肯定了王韬《春秋朔闰日至考》提出的"《传》'二月甲午, 晋师军于卢柳.'二月无甲午,以下并差一月.前年之闰应移于此年岁终则合矣"的结论.只能得出重耳当于r二月丁未"朝于武宫".由于《左传》记载的历日与诸家历谱不合,转而从铭文加以推断.冯先生"认为子犯在佑助重耳归晋的过程中,其作用恐怕也远较他在城濮之战及践土之盟中所起的作用重要"[51. 冯时,陈双新先生认为:《左传》很多本之晋史,而晋史或当时之人以其所行夏历记载.钟铭"唯王五月"表明其纪年系用子正子犯钟铭考释周历,而晋用夏正,周正五月恰合晋夏历三月.如此,《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及《史记?晋世家》的记载重耳归晋即位的具体时间二月丁未与钟铭"唯王五月"其间3月之差便不存在问题了.实际上,《国语?晋语四》记载这件事时所用的是夏历,《春秋》与《左传》记载这件事都用的是周历,周历建子,夏历建寅,因而与《左传》此年的计时存在两个月的时间差就不存在问题,而钟铭"唯王五月初吉丁未"明显朋的是周历,故冯时,陈双新先生的说法不能成立.笔者同意第四种观点,以为钟铭"唯王五月初吉丁未"就是《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丁未,献楚俘于王"的这天.不过"唯王五月初吉丁未"与"子犯佑晋公左右,来复其邦"应连为一句理解,其中的"复"应理解为向天子奏报."唯王五月初吉丁未,子犯佑晋公左右,来复其邦"的意思是,在周历(周襄王二十一年)五月丁未,子犯随晋公左右,向天子奏报.下面是奏报的具体内容,城濮之战的战绩.然后晋文公,子犯受到周王赏赐.诸侯进献上等好铜于子犯之所,子犯用它铸造和谐的编钟九堵.初吉一定是朔日吗?"唯王五月初吉丁未"是朔日吗?查张培瑜先生的《中国先秦史历表》,鲁僖公二十八周历五月是丁酉朔,丁未是该月十一日.其实,"初吉不一定是朔日,但必在一月之初"tI.冯时认,可孟义{日系统,而既死霸系统,这两个是并13,可以出现与历相不是同一系统,{14j乏物界20(79,吉属于吉属于月相择取的吉初吉和月第一旬",李学勤先生也有类似的看法I101.看来,认为初吉即是朔日的传统说法值得商榷,什么是初吉,仍须进一步深入研究.但是李先生认为铭文"子犯佑晋公左右,燮诸侯,俾朝王,克奠王位"之事,在《春秋》经传该年(鲁僖公二十八年)四至七月间是没有记载,所以他在《子犯编钟的历日问题》第三篇论文中转而支持了彭裕商先生的说法.实际上,李先生忽略了《左传》僖公二十八(五月)癸亥,王子虎盟诸侯于王庭,要言日:"皆奖王室,无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祚国,及而玄孙,无有老幼",说明在城濮之战后的五月诸侯朝王,确有其事.所以,钟铭"唯王五月初吉丁未"朝王的年代应该是鲁僖公二十八年即公元前632年.二,钟铭"西之六师"试解学界关于"西之六师"的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1.认为"西之六师"是周王六师2.认为"话之六师"是晋国三军和秦齐宋的军队【zl;3.认为"两之六师"是晋国军队【l31.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忽略了子犯编钟的时代.周王室的军队在西周文献和铭文中常叫做"西六师","西之六师",此种称呼却不见于东周铭文.从文献来看,东周王室的军队经常称为"王师".由于王室衰微,每当王室发生内战或受到外敌威胁时,就会向诸侯求救.从《左传》桓公五年周郑交战的军队组成看,王师只凑成中军,规模应该不是很大,而且战斗力弱.更重要的是从《左传》,《国语?晋语四》, 《史记?晋世家》的记载来看,城濮之战王师并没有参战.帝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显然是受到《春秋》僖公二十八年经文"夏四月己巳,晋侯,齐师,宋师,秦师及楚人战于城濮,楚师败绩"的误导,虽然凑足了六军的之数.但这里经文与传文记载互相矛盾,童书业先生在《春秋左传研究》城濮之战与晋文霸业条业已辩明,得出结论:"城濮之战晋以自己七百乘独当楚(包括申息)陈蔡三国联军,以寡胜众.晋方之宋,齐, 秦,楚方之郑,许,皆未参战也."㈣可见经文不足为凭,故此说不能成立.李学勤先生认为"西之六师"晋国的"三军三行,就是六军,或称'六师'.看钟铭,可能城濮之战时已有j行的设置,后来不过加以固定罢了."{151为了便于讨论,先将文献中晋国军制沿革列表如下:(终晋文公世,晋襄公以前)晋缗公十二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军,为鲁庄公元年晋侯晋献公十六晋侯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鲁闵公元年侄申生将下军鲁僖公二十晋文公四年苋于被庐作三军七年鲁僖公二十晋文公五年晋侯作三行以御狄.苟林父将年中行,屠击将右行,先蔑将左行鲁僖公三十一生晋文公八年秋,晋苋于清原,作五军御狄可见,终晋文公一世,晋军没有六师的编制.虽然僖公二十八年晋侯作三行,但是从《左传》来看,作三行应该在僖公二十七年城濮之战后,不可能参加城濮之战.另外,《国语?周语》上:"襄王使太宰文公及内史兴赐晋文公命……内史兴归,以告王日:'晋,不可不善也.其君必霸,逆王命敬,奉礼义成.敬王命,顺之道也;成礼义,德之则也.则德以导诸侯,诸侯必归之……臣人晋境,四者不失,臣故日:'晋侯其能礼矣,王其善之!树于有礼,艾人必丰'."《国语?晋语四》对城濮之战的评价,君子日:"善以德劝."《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癸亥,王子虎盟诸侯于王庭,要言日:"皆奖王室,无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祚国,及而玄孙,无有老幼."君子谓是盟也信,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看来,晋文公应该没有僭越之举,遵循"成国不过天子之军.周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的规定.ll6J而且从钟铭来看,明显带有尊王的色彩. 李学勤先生依据《国语?郑语》,对铭文中的"西" 已做了解释,甚是.《左传》僖公九年:秋,齐侯盟诸侯于葵丘,日: "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宰孔先归,遇晋侯日:"可无会也.齐侯不务德而勤远略,故北伐山戎,南伐楚,西为此会也.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其在乱乎.君务靖乱,无勤于行."晋侯乃还.《国语?晋语四》:冬,襄王避昭叔之难,居于郑地汜.使来告难,亦使告于秦.子犯日:"民亲而未知义也,君盍纳王以教之义.若不纳,秦将纳之,则失周矣,何以求诸侯?不能修身而又不能宗人,人将焉依? 继文之业,定武之功,启土安疆,于此乎在矣!君其务之."公说,乃行赂于草中之戎与丽土之狄,以启东道.可见,以成周作为天下中心,晋国在地理位置上处在成周之西.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人们多以"西" 来指代晋国,加上晋所灭之国多在西部,所以钟铭沿用了这一观念.笔者赞同张光远先生的看法,认为鲁僖公二十七年晋作三军,由上军将佐,中军将佐,下军将佐, "六员大将组成之'三军',是即钟铭之称'六师'甚明,应非有所僭越特仿周王六军之制而扩编".不过张先生未能加以论述,笔者在这里做以补充.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的记载来看,城濮之战时晋军的统帅为:中军将原轸,中军佐邰溱;上军将狐毛,上军佐狐偃;下军将栾枝,下军佐胥臣.战略部署是这样的,作战时"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狐毛设二旆而退之. 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原轸,邵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将与佐显然是将(相当于帅)与佐(相当于副帅) 关系,在作战过程将佐可以分别领军作战.宣公十二年:"夏六月乙卯,晋师救郑.荀林父将中军,先毅佐之.士会将上军,邵克佐之.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苟首,赵同为下军大夫.韩厥为司马. 及河,闻郑既及楚平,桓子(中军帅苟林父)欲还……彘子(即中军佐先毅)日:'不可.晋所以霸,师武,臣力也.今失诸侯,不可谓力.有敌而不从,不可谓武. 由我失霸,不如死.且成师以出,闻敌强而退,非夫也.命为军帅,而卒以非夫,唯群子能,我弗为也.'以中军佐济……韩献子谓桓子日:'彘子以偏师陷,子罪大矣.子为元帅,师不用命,谁之罪也?失属亡师, 为罪已重,不如进也.事之不捷,恶有所分,与其专罪,六人同之,不犹愈乎?"'师遂济.中军佐彘子拒绝服从中军帅苟林父,也就是这次战役的行军统帅的命令.成公二年:"邵克将中军,士燮佐上军,栾书将下军,韩厥为司马,以救鲁,卫.……秋七月,晋师及齐国佐盟于爰娄,使齐人归我汶阳之田.公会晋师于上郧,赐三帅先路三命之服".据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考证佐.成公四年:晋栾书将中军,荀军,以救许伐郑,取汜,祭.可见,上军佐士燮也可脱离领士燮当时任上军佐之,士燮佐上他的上军帅,独文物世界wwsj2009.115自带兵出征.成公十六年:"晋侯将伐郑……栾书将中军,士燮佐之.邰镝将上军,苟偃佐之.韩厥将下军,邰至佐新军.苟警居守".襄公十四年:"夏,诸侯之大夫从晋侯伐秦,以报栎之役也.晋侯待于竟,使六卿帅诸侯之师以进……萄偃令日:'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栾魇日:'晋国之命,未是有也.余马首欲东.'乃归.下军从之.左史谓魏庄子日:'不待中行伯乎?' 庄子日:'夫子命从帅.栾伯,吾帅也,吾将从之.从帅,所以待夫子也.'伯游日:'吾令实过,悔之何及,多遗秦禽.'乃命大还.晋人谓之'迁延之役'."在此役中,下军帅栾餍不欲继续作战,不听行军主帅苟偃(即中行伯)下令带兵先归.下军佐魏庄子亦班师.只对他的直接上司下军帅栾摩负责,而无须听从主帅苟偃的命令,这是晋国军事领导方式的独特之处.也反映了晋国军队中,帅与佐各带领一部分军队,佐并非像现在人们想的仅仅是协助决策,当时的佐也有领兵的权利.以上史料虽然晚于城濮之战,但通过长时段的比较可以明确看出晋军军制的特点.晋三军中的帅佐都可以称为帅,佐不仅仅是协助帅决策,作战,佐也可以脱离将,独立带兵出征.如上引成公二年,上军佐士燮独立带兵出征.在一般情况下,佐服从帅的命令,但帅佐意见相违时,佐可以不听帅的命令.如上引宣公十二年,中军佐先毂与中军帅荀林父意见相左,违令出战.甚至,将佐可以违抗行军主帅(中军帅,又可称为大政)的命令.如上引襄公十四年迁延之役时,下军将栾餍违抗行军主帅荀林父的命令,率领其所属的下军提前回国.下军佐魏庄子服从其所属下军帅栾魇的命令,亦率军回国.在帅佐意见不一致时,佐不听直接领导他的帅,甚至行军主帅(中军帅)的命令.由此可见,帅佐具有相对的军事独立性.另外,从迁延之役时,下军将栾餍违抗主帅命令,率领其所属的下军提前回国,其下属魏庄子随后亦率军回国的情况来看,下军佐魏庄子也应该领有下军的部分军队.由此可以推知,中军帅,佐与下军帅,佐也应当各自领有军队,所以笔者以月/,911J克上军佐,下军帅,1也就是晋圉上中_f上军佐,下军帅,]为其所统帅的军16文物世界w2009.1[1】张闻玉《子犯和钟"五月初吉丁未"解》,《中国文物报》,1996年1月7日.I2】彭裕商《也谈子犯编钟的"五月初吉丁未"》,《中国文物报》,1996年2月11日.【31a.冯时《春秋子犯编钟纪年研究——晋重耳归国考》,《文物世界))1997年第4期;b.陈双新《子犯钟铭考释》,《安徽教育学院))2ooo年第1期.[4】a.张光远《春秋晋文称霸"子犯和钟"初释》,台湾《故宫文物月~J}1995年第4期;h.李学勤《补论子犯编钟》,《中国文物报》,1995年5月28日;c.裘锡圭《关于子犯编钟的排次及其他问题》,《中国文物报》,1995年10月8日;d.武家璧《子犯钟钟铭考释》,《中原文物}1998年第2 期;e.白光琦《子犯编钟的年份问题》,《文物世界))1997年第2期.【5]冯时《春秋子犯编钟纪年研究——晋重耳归国考》, 《文物世界))1997年第4期.[61陈双新《子犯钟铭考释》,《安徽教育学院》2000年第1期.[7】李学勤《由蔡侯墓青铜器看"初吉"和"吉日"》,《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2 页.『8Ia.冯时《春秋子犯编钟纪年研究——晋重耳归国考》,《文物世界))1997年第4期.b.冯时《中国古文字研究五十年》,《考古))1999年第9期.[9]李学勤《子犯编钟的历日问题》,《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9页.『101a.黄锡全《新出晋"搏伐楚荆"编钟铭文述考》,《长江文化论集》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26~333 页.}1.江林昌《新出子犯编钟铭文史料价值初探》,《文献》, 1997年第3期.f11】何树环《谈"子犯编钟"铭文中的"西之六师"》,台湾《故宫文物月刊)12001年第7期(总220期).f12lfl,李学勤《补论子犯编钟》,《中国文物报》,1995年5月28日;b.张光远《春秋晋文称霸"子犯和钟"初释》,台湾《故宫文物月刊))1995年第4期(总145期).fl3】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校订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1~53页.『l4】李学勤《补论子犯编钟》,《中国文物报》,1995年5月28日.(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文字与先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系铜器铭文考释五则汤志彪【摘要】山西曲沃出土的申鼎铭文的“庇鼎”当重新释读作“从鼎”杼伯簋铭文“簋”字前面的字当释读作“馈”家父盘中的“盘”字当从旦,是追加的声符;作册吴盘铭文中的“南”字前面的字当分析为从“粵”从“敬”省;仲旬人益铭文中的“中旬人”可能读作“中均人是职官名。
【关键词】从鼎;杼伯簋;作册吴盘;中旬人【作者简介】汤志彪,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文字学、秦汉 简牍。
(上海200062)山西出土有铭青铜器数量众多,其中很多铭文都被释读出来了,然而尚有一些铭文需要重新考虑。
下面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草成此文,以就正于方家。
1984—1989年,山西曲沃西周墓地出土一件青铜鼎,其铭文言(用通行文字,下同):I作A鼎对于第一个字,一般释作“申”。
①此字与传统所见的“申”字有别。
②至于第三个字,吴镇烽先生释作“庇”读作“比”。
我们认为将此字释作“庇”是不妥的。
△字原作:从构形来看,此字当分析为从“广”从“从”。
首先,从字形来看,金文中的“从”字一般作“m”形,“比”字则作形。
©“从”和“比”字最主要的区别是表示人的腿部的构件是否向后弯曲。
这与甲骨文中的“从”和“比”字的区别一脉相承。
④与上弓丨“从”和“比”字对比可知,“腰”字所从当是“从”字无疑,因此此字当隶作“谀”。
其次,从金文用语习惯来看,先秦时期青铜器铭文中未见“比”+“某青铜器”的说法,却习见“从”+“某青铜器”的说法。
如作妊氏簋(《集成》3455、3456)言:作妊氏从簋。
”作彭史从尊(《集成》5810)言:作彭史从尊。
”这种用法的“从”有时候也作“從”,如作从彝颜(《集成》835)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项目号:2QN044)”、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 目(项目号:13YJC740085)、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晋系题铭职官整理研究”(项目号:15BZS046)、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 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先秦古文字材料四种综合整理与数据库建设”项目号:16JJD740009)子课题阶段性成果。
①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2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448页。
②董莲池:《新金文编》,作家出版社,2011年,第2194 2198页;汤余惠主编:《战国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73 974 页。
③董莲池:《新金文编》,第1120、1125页。
④参林沄:《甲骨文中的商代方国联盟》,《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局,1981年,第67 92页。
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9卷),第71页。
董莲池:新金文编》,第1237 1238页。
董莲池:新金文编》,第1334页。
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89年,第490页。
中国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言:“作從彝。
”均其例。
据此,“物”字当读作“从”。
1作A 鼎”则应该释读作“申(?)作谀(从)鼎’《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04302著录一件西周中期秄伯簋,传山西吉县、洪洞一带,铜簋铭 文作:抒白(伯)自乍(作)△簋。
对于△字,吴镇烽先生隶定作“龎”①按,△字原作:把此字隶作从“厂”从“食”,可信。
然而,此字内部右边所从不是“见”。
西周金文中的“见”字一般作 1 ”“1 ”等形®,与上引要讨论的字有别。
因此,这个构件不能看作是“见”字。
我们怀疑此构件当是“鬼”字。
金文有“鬼”字作“豳”“1”等形③,与我们讨论的字结构相近,只是A 字所从表示“手”的部 件因为“食”旁占据了位置而上扬了。
因此,A字当可隶作“龎”。
我们认为“龎”当从“鬼”声,在此读作 “馈”上古音“鬼”是见母微部字,“馈”是群母微部字。
两字声母都是喉牙音,韵部则叠韵。
典籍中 “馈”字与从“鬼”声的字相通的例子习见。
④然则“龎簋”即“馈簋”出土文献有“馈鼎”馈盏”等语: 邵王之韹鼎(《集成》2288):邵王之韹之馈鼎大府盏(《集成》4634):大府之馈盏。
综上,秄伯簋中的“龎(馈)簋”相当于上引铭文的“馈鼎”馈盏”山西天马曲村西周墓葬遗址出土一件家父盘,其铭文言:家父乍(作)宝A ,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
△字原作:《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摹作:①②③④汤志彪:晋系铜器铭文考释五则《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摹作:均未作解释。
对比拓片可知,《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摹本失真。
因此,当依据拓片或者《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摹本进行释读。
家父盘原形作:乃是铜盘无疑。
因此,发掘简报释作“杯”,不可信。
①《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均作不识字处理。
②何琳仪先生认为这个字从“皿”从“虫”,是“蛊”字,在此读作“岙”。
③陈英杰先生认为此字从“皿”“已”声,在此读作“盘”。
④何先生和陈先生的观点都是不对的,邬可晶先生已经指出来了,同时,邬先生认为此字当以“兇”为是,当释作“監”,读作“盟(明)”,是修饰语,此铭文省去了器物自名。
©按,“圈(W)”字下从“皿”,上部内部所从当即“旦”字。
古文字中“旦”字形体虽然比较固定,但也有作:①转引自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25卷),第447页。
②钟柏生、陈昭容、黄铭崇、袁国华:《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艺文印书馆,006年,第698页;吴镇烽:《商周青铜器 铭文暨图像集成》(第25卷),第447页。
③何琳仪:《说“盘”》,《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第5期。
④陈英杰:《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研究》上册,线装书局,2008年,第198页注释5。
⑤邬可晶:《释青铜器铭文中处于自名位置的“絖”、“盟”等字》,刘钊主编:《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四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 58—67 页。
中国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等形的。
①前四例是西周金文,后两例是战国文字。
由此可见,“旦”字表示“日”形的结构内部的笔画可有可无,其表示上下结构的两个构件甚至上下颠倒。
到了战国时候,“旦”字表示一横的结构甚至讹变成“丁”声。
与这些“旦”字相比可知,,(《)”字所从与上引第三例的“旦”字类似。
当然,如果把,(W)”字内部“日”字下部结构看作“丁”也未为不可。
准此,家父盘此字当隶作“昼”。
我们认为“旦”字在此当作声符。
上古音“旦”是端母元部字,“盘”是并母元部字,两者韵部叠韵。
声母也有关系。
古文字“土”是透母鱼部字,从“土”声的“牡”字则是明母幽部字,声母属于唇音。
透母和端母同是舌上音。
陈剑先生指出,楚简中有“S T字与“命”“灵”“爾”等字相通之例。
©“S T是章母字,也属于舌音,“命”则是明母,唇音字。
“盘”字繁体作“盤”,所从的所谓“舟”乃是“凡”字。
前人指出,甲骨文的“圔”既可以表示“凡”也可以表示“同”③“凡”是唇音字,同”是定母字。
若然,则“旦”用作“盘”字声符也是可以理解的。
四《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14525著录一件西周中期青铜盘作册吴盘,传山西绛县出土。
铜盘铭文有如下一句:执驹于△南林其中的△字原作:此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隶作从“粵”从“兄”。
④按,将此字左边看作从“粵”,是。
秦文字“聘”字作“圍”形⑤,所从与我们要讨论的字一致。
然而A 字右边所从并非是“兄”字。
金文中的“兄”字一般作“0”或“0”形©,与我们要讨论的字所从有别。
古文字中有“敬”字,形体较多,其中有作如下形体者®:与△字对比可知,上引三个古文字“敬”字形体中,前两例中“敬”字中间所从与△字所从接近,第三例战国文字玺印中的“敬”字所从则与△字所从几乎全同。
可见△字右边所从当是“敬”字所从的①上引字形分别参见董莲池:《新金文编》,第859 860页;汤余惠主编:《战国文字编》,第463页。
②陈剑:《关于“宅阳四铃”等“布权”的一点意见》,《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华书局,2006年,第382 385页。
③裘锡圭:《甲骨文中的几种乐器名称 释“庸”‘丰”鞀”》,《裘锡圭学术文集》第一卷“甲骨文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6 37页。
陈剑:《金文字词零释(四则)》,张光裕、黄德宽主编:《古文字学论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2页。
④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25卷),第566页。
⑤汤余惠主编:战国文字编》,第788页。
⑥董莲池:《新金文编》,第1228 1229页。
⑦董莲池:《新金文编》,第1332页;汤余惠主编:《战国文字编》,第622页。
汤志彪:晋系铜器铭文考释五则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47页。
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26卷),第314页。
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第3卷),第348页。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年,第138页。
“苟”据此,△字当是从秐从敬省,隶定作是敬字省体,在此当是增加的声符。
古文字“聘” 是耕部字,“敬”也是耕部字。
“N”在铭文中当是地名。
至于地望,待考。
五1974年,山西闻喜出土一件青铜厘,《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14937著录一件青铜厘,其器 国名作:《商周青铜器铭文选》释作“筍”读作“郇”①吴镇烽先生隶作“筍”读作“荀”②按,无论将“篇”读作“荀”还是“郇”都与史实相去不远。
然而,此字当从吴镇烽先生隶作“筍”。
从 结构上来看,“篇”当分析为从“竹”从“旬”。
在此顺便说说仲旬人益中的一字:其铭文开头言“中句人肇作刚姬宝彝”。
仲旬人益出土于山西绛县横水镇西周墓地,此为堋国墓葬区, 此处还发现了堋国国君、夫人墓。
对于“匀”字,吴镇烽先生释读作“旬”或“旬”。
@从文字构形来看,此 字当释作“旬”为是。
铭文中的“中旬人”可能是人名,“中”读作“仲”,古有“仲”姓,《左传》就有“仲由” 一人。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个考虑,即铭文中的“中旬人”可能是职官名。
青铜器铭文中,何人铸造 青铜器,一般都是器主的名字在先。
然而也不乏以职官作为铭文开头的例子。
应监飌(《集成》883):应监作宝尊彝。
小臣鼎(《集成》2032):小臣作尊彝。
公大史作姬)方鼎(《集成》2339):公大(太)史作姬)尊彝。
这几个例子都是职官名在铭文开头的,可为“仲旬人益”之证。
据此,我们怀疑“中旬人”可能读作 “中均人”。
“中均人”是职官。
古文字“旬”与“均”均从“3(匀)”声,则两者自可通。
《周礼》和睡虎地秦 简均见“均人”一职。
《周礼•地官司徒•均人》:“均人,掌均地政,均地守,均地职,均人民、牛马、车辇 之力政。
”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可(何)谓‘宫均人'宫中主循者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