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叙事视角下的历史记忆——解读明代小说戏曲中的“倭寇”

合集下载

浅谈明朝倭寇

浅谈明朝倭寇

浅谈明朝倭寇倭寇现象其实从元朝就有,元末处于日本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最后导致的是战败的大老远往中国跑,抢点利益,这个原因是贯穿明朝倭寇作乱的一个重大原因,毕竟,什么事情都是一个利益关系。

明朝的倭寇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分界点就是嘉靖,嘉靖前的倭寇还都是些真倭寇,嘉靖在位的那些年,倭寇就变了点味,明实录中记载的是嘉靖中期倭寇所占比例不足总数的十分之三,不过也正是因为有了真倭这一战斗力非凡的兵种,导致的浙江福建地区的抗倭斗争够惨,死伤无数。

前期的骚扰主要在于太祖到成祖时期,朱元璋建国初期为了防止张士诚这些对手的残余势力死灰复燃,实行海禁政策,以前看过有的书里面还写了日本倭寇支持胡惟庸反对朱元璋,也不晓得真假,不过我倒是觉得这个传说好奇葩,元朝进攻日本,日本应该对推翻元朝的大明表示亲近,还支持大明的一个乱党,也不晓得日本人是怎么想的。

成祖海禁的原因是侄子建文的余孽同日本海贼合作,对内陆进行报复性抢掠。

总的来说,太祖和成祖的海禁都是出于对政权的巩固需要。

后来成祖认为可以和日本进行朝贡勘合交易,倭寇作乱就少了很多。

到了嘉靖年间,日本对中国的朝贡出现了争贡的现象,细川氏和宗设谦道在宁波互相抢夺勘合希望入贡,宁波的这次争贡事件正好为明朝提供了关闭日本朝贡的借口,明朝借此关闭了浙江的市舶司,明朝希望日本入贡的本意是日本能安分点,然而在日本每次入贡带的人和物实在让大明厚往薄来政策不堪重负,同时日本强买强卖的现象比较多,在各类官员和言官的声讨下,明朝在嘉靖年间关闭了和日本的朝贡贸易。

不过在此时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悄然诞生,严厉的海禁政策让海上贸易的利润变得更为丰厚,前期的中国海商如许氏集团的海上贸易扩大,最后被明朝政府察觉,嘉靖22年许氏集团中许栋的下属汪直诱骗日本人来浙江双屿进行海商贸易,被明军发觉,捣毁后许氏集团落寞,汪直带领着残部继续发扬海商贸易。

此时的倭寇已然变了点味道。

日本人藤田丰八的理解是嘉靖年间的倭寇作乱就是徽商的海商贸易,此话我认为不尽然,要是真的是贸易还好,作乱就实属不该,骚扰百姓就更为该杀。

从明朝倭寇的特点看倭寇的历史地位

从明朝倭寇的特点看倭寇的历史地位

从明朝倭寇的特点看倭寇的历史地位一、引言1368年朱元璋建都南京,自此明王朝正式拉开序幕。

“南倭北虏”一直是困扰明朝统治者的问题,其中南倭〔即倭寇〕更被历史学家们称为明日关系的“风向标”。

倭寇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既促进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又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既是日本侵略思想的最初表现,又加速了明王朝的衰亡。

史学家们对于倭寇的评价也是不尽统一。

甚至有局部日本学者盲目夸大倭寇的英雄主义,妄图借此美化侵略。

本文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明朝期间倭寇的特点,在此根底上比较中日对倭寇的评价的差异,最后归纳并提出关于倭寇的历史地位的一点看法。

二、明朝倭寇的几大特点由上表可以看出,前期倭寇与后期倭寇有着种种的差异,其中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前后期倭寇在组成上的差异。

从这一层面上讲,前期倭寇主要属于外族的侵扰,而后期倭寇那么是人民内部矛盾引起的官民斗争。

〔二〕其次,倭寇中存在“真倭”、“假倭”以及“向导者”。

在前后期倭寇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后期倭寇的主要成员是中国人〔“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也”〕,也就是说,后期倭寇由“真倭”与“假倭”两局部组成,而且假倭不仅在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甚至还掌握着倭寇队伍中的领导权。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假倭”和“从倭者”呢?根据明史记载,由于当时明朝统治者“畏倭如虎”,所以明人便“袭倭服饰旗号”,伪装成倭寇,以谋求利益。

具体的代表人物是王直〔又名汪直〕。

翻查《明史》,可以看出:倭寇中“不以倭人来,以倭人来,自王直始”。

王守稼《嘉靖时期的倭患》一文说得更加彻底:明朝政府把王直集团称为“倭寇”,王直集团也成心给自己披上“倭寇”外衣,他们其实是“假倭”。

而“真倭”的大多数却是王直集团雇佣的日本人,处于附属、辅助的地位。

此时的倭寇不仅由中国人掌握大权,而且在中国沿海拥有大批的“胁从者”,日本史书记载为“向导者”。

他们为当时的“倭寇”提供情报,以使其走私更为顺利。

关于这些“向导者”产生的原因,史书中并没有过多地提及。

试论“后期倭寇”概念中所隐藏的意图

试论“后期倭寇”概念中所隐藏的意图
“后期 倭 寇” 起 于 宁 波 争 贡 事 件 的 嘉 靖 二 年
(1523) ꎬ 止于十六世纪末ꎮ
如果我们将日本学者所说的 “ 后期倭寇” 或
“前期倭寇” 与 “ 后期倭寇” 的首倡者究竟
者说 “ 十六世纪倭寇” 与中国史家所说的 “ 嘉靖
从得知ꎮ 但据笔者所知ꎬ 藤家礼之助是早期明确
早ꎬ 而结束时间迟ꎬ 也就是说两者在时间边界上
反ꎬ 后期倭寇的主体与其说是日本人还不如说是
中国人ꎮ 其侵略的对象也转移到中国的东南沿海
地区ꎮ” [3] 此后在 « 图说中国历史» 丛书中ꎬ 他
明确指出宁 波 争 贡 事 件 是 “ 后 期 倭 寇 的 发 端ꎮ”
[4]57
并且特别强调: “ 后期倭寇的主体是中国的
中小商人阶层ꎬ 由于合法的海外贸易被禁止ꎬ 他
不仅称呼不一样ꎬ 起止时间也不同ꎮ
( 一) 中国学者的认识
由于日本学者率先提出了前期倭寇与后期倭
« 明史 纪 事 本 末» 的 叙 事 方 式ꎬ 就 会 发 现 « 明
收稿日期: 2019 -10 -22
宪、 曹邦辅、 李遂、 唐顺之等人共列一卷ꎬ 这表
事件是明政府设置 “ 浙江巡抚” ꎬ 即嘉靖二十六
了 “ 倭寇 新 论” ꎬ 将 倭 寇 改 称 为 “ 中 国 海 商” ꎮ
但是仔细研读日本学者的相关著述之后ꎬ 笔者认
为 “ 前期倭寇” 尚可接受ꎬ “ 后期倭寇” 则绝难
认同ꎮ
是有自己的看法的ꎮ « 明史» 卷二百五ꎬ 亦即列
传第九十三ꎬ 与 « 明史纪事本末» 卷五十五 « 沿
海倭乱» 相对应ꎬ 记载的都是倭寇事件ꎮ « 明史»
潘 洵
( 浙江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ꎬ 浙江 杭州 310058)

明代的小说和戏曲

明代的小说和戏曲

明代的小说和戏曲明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文学成就辉煌,尤其是小说和戏曲方面的创作更是享誉海内外。

明代小说和戏曲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以及它们在文化传承、社会影响等方面的作用,一直备受文学研究者的关注和探索。

一、明代小说明代小说以《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名著为代表,诠释了人生百态,展现了中国的文化精神。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刻画了108位英雄好汉的生死悲欢,展现了封建社会的丑陋和黑暗面,同时也表现了民间英雄崇尚正义、反抗压迫的精神。

《西游记》则以唐僧带领的三位徒弟一路西行为主线,书中充满了神话、传说和佛教道德故事,深刻地表达了人的向善本性以及佛教传统文化的影响。

而《红楼梦》则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封建社会下家族和个人的生活态度、人性弱点以及道德失范。

这些小说具有深刻的人性洞察和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对后代文学影响至今。

除了以上名著以外,《聊斋志异》、《金瓶梅》、《长生殿》等小说也是明代小说的重要代表作。

这些小说在表现人物形象、揭示封建社会弊端、反映传统文化、宣扬个性解放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价值。

二、明代戏曲明代戏剧创作和表演的繁荣,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历史。

在明代戏曲中,有京剧、昆曲、越剧、评剧等不同类型,并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富有特色的表现形式见长。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其历史源远流长,但在明代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

《长生殿》、《状元媒》和《窦娥冤》等剧目,被誉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精品。

这些剧目不仅深受观众欢迎,其题材、人物塑造、音乐表现等方面也让人深感经典之美。

昆曲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其精致的音乐、优美的舞蹈、清新的唱腔和严谨的表演,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昆曲剧目中的《牡丹亭》、《汉宫秋》、《梅花鹿》等,迄今仍然是演艺界的经典之选。

越剧则是中国南方戏曲的代表,其中以《红楼梦》、《西游记》等剧目最负盛名。

明代戏曲在中 国文化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明代戏曲在中 国文化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明代戏曲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与影响中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历经了多个朝代的发展与演变,到了明代,戏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戏曲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

明代社会经济繁荣,城市商业发达,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他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观众基础。

同时,明代的文化氛围相对宽松,文人墨客积极参与戏曲创作,使得戏曲作品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水准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艺术形式方面,明代戏曲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其中,传奇成为了明代戏曲的主要形式之一。

传奇体制庞大,情节曲折复杂,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例如汤显祖的《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对人性、爱情和自由的追求,其浪漫主义色彩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令人赞叹不已。

此外,明代杂剧也有所发展,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创新。

明代戏曲的音乐和表演艺术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音乐方面,昆曲逐渐成为主流,其唱腔优美婉转,旋律悠扬动听,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表演上,演员们注重身段、表情和动作的细腻表达,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表演规范和技巧,使得戏曲表演更加生动、传神。

从文学角度来看,明代戏曲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戏曲作品不仅具有娱乐功能,还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

它们以生动的形象、精彩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愿望,成为了研究明代社会的重要资料。

同时,明代戏曲的文学成就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启示和借鉴作用,不少文人从戏曲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学作品。

在社会文化方面,明代戏曲成为了社会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戏曲演出常常成为人们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人们在这里共同欣赏艺术,交流情感。

而且,戏曲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念等也通过艺术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对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文化传统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明代戏曲《西华山》中的历史背景与艺术成就分析

明代戏曲《西华山》中的历史背景与艺术成就分析

明代戏曲《西华山》中的历史背景与艺术成就分析1. 简介《西华山》是明代著名戏曲作品之一,创作于明成祖时期。

该剧以西华山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仙人、妖魔和凡人的传奇故事。

它不仅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对后世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历史背景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种剧种和剧目层出不穷。

明成祖时期是戏曲繁荣的阶段,尤其注重将政治思想融入剧中。

《西华山》正是在这个时期创作,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民众需求。

3. 剧情梗概《西华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唐朝时期的故事。

主要角色有仙女、道士、妖怪和普通村民等。

故事围绕着仙女因为触碰人间世界而被放逐到凡间展开,在凡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冒险和爱情故事。

剧中不仅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还展示了明代社会对超自然现象的兴趣和追求。

4. 艺术成就《西华山》在艺术上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成就:•创新剧情:与传统戏曲剧目相比,《西华山》在情节设置上更加富有想象力和独特性。

故事中穿插了很多神话、传说元素,以及仙人、妖魔等角色,使剧情更加引人入胜。

•丰富舞台表现形式:该剧不仅注重舞台效果的展示,还尝试使用特殊音乐和舞蹈来增强观众的感官体验。

舞台布景创新并运用灯光效果,使得整个表演更加生动、美观。

•文学价值:《西华山》在文字表达上力求雄浑、优美。

剧中词章音韵工整,用字质朴而富有感染力,使得观众通过戏曲欣赏也能领略到其中的文学之美。

5. 影响与传承《西华山》在明代影响深远,并对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创新的剧情和舞台表现形式成为后来戏曲艺术探索的重要起点,为后来更多优秀的剧目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6. 结论明代戏曲《西华山》通过其独特的历史背景、精彩绝伦的剧情以及出色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戏曲史上一部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

它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对于神话传说和超自然世界的向往,还在戏曲艺术上大胆尝试并取得成功,在音乐、舞蹈、文学等方面都具备创新性与独到之处。

尽管距今已经过去几个世纪,但《西华山》依然是一个值得珍视和研究的典范作品。

传统叙事视角下的历史记忆——解读明代小说戏曲中的“倭寇”

传统叙事视角下的历史记忆——解读明代小说戏曲中的“倭寇”

传统叙事视角下的历史记忆——解读明代小说戏曲中的“倭寇”吕靖波【摘要】明代涉及倭寇描写的小说、戏曲作品约16部,大多产生于晚明时期.在传统叙事视角下,倭寇形象有的是作为过场式的“异族侵略者”而被轻易击败,显得简单而粗糙;有的则是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刻画,并考虑到当时倭寇成分的复杂性,对其中的中国人首领予以了相对客观的塑造与评述,甚至不乏同情的笔调.倭寇中的日本人形象缺乏足够生动的细节展示则是这些作品共同的缺陷.明代小说、戏曲里的倭寇描写不仅为明清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一组新的人物类型,而且以通俗文学的样式忠实记录了倭寇肆虐的情形,反映出晚明以后中国人对日本整体认知的恶化.【期刊名称】《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8)003【总页数】4页(P37-40)【关键词】明代小说;明代戏曲;倭寇【作者】吕靖波【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倭寇问题几乎贯穿于明王朝始终,明人对倭寇可谓既怕且恨:“终明之世,通倭之禁甚严,闾巷小民,至指倭相詈骂,甚以噤其小儿女云。

”[1]倭寇题材的诗文作品在明代大量涌现,而小说与戏曲作为当时极盛的文学样式,又是如何描写倭寇的呢?关于这一问题,严绍璗的专著《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和张哲俊的专著《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日本形象研究》都有所涉及,但限于各自的体例,严著仅举小说《斩蛟记》与戏曲《莲囊记》,张著所列小说亦仅有《清平山堂话本》之《风月相思》与《喻世明言》之《杨八老越国奇逢》,戏曲稍稍提及《莲囊记》、《红拂记》,均不免有遗珠之憾。

本文拟就此作一更全面的整理与解读。

在明代小说中最早提及倭寇的是永乐间李昌祺的《剪灯余话》,其中《武平灵怪录》写到一个叫项贵可的人物,称他“除嘉兴府同知,倭夷登岸,失不以闻,被罪,死秋官狱中”[2]。

故事发生在洪武年间,而据《明实录》、《明史》等书记载,当时残余的地方武装确实常常纠集日本人入寇山东、温、台、明州及福建沿海诸郡,因此《剪灯余话》里的情节是有史可依的,只是对所谓“倭夷”尚无具体的形象呈现。

明朝的戏曲发展

明朝的戏曲发展

明朝的戏曲发展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对于戏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明朝时期,戏曲艺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本文将从明朝戏曲的起源、类型、表演形式以及影响等多个方面来探讨明朝的戏曲发展。

一、起源明朝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元朝,元朝时期的戏曲艺术对明朝戏曲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

元朝时期,由于统治者的不断压迫和控制,民间艺人逐渐在秘密中传承并发展了各种戏曲形式,为后来的明朝戏曲奠定了基础。

二、类型明朝戏曲主要分为五大类型:京剧、豫剧、越剧、评剧和黄梅戏。

这五种戏曲类型各具特色,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表演方式和服饰。

其中京剧以其庄重、严谨的表演风格和华丽的戏服,成为明朝时期最为重要的戏曲类型之一。

三、表演形式明朝戏曲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四个方面。

唱指的是演员用歌唱的方式表演戏曲的内容,用音乐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的发展。

念是指演员以念白的形式来表演剧中对白的部分,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来突出剧情的紧张与悬疑。

做则是演员通过动作、姿态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通过精彩的动作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打则是指演员在舞台上进行武打动作的演出,通过精妙的招式和配合来展示人物之间的斗争和冲突。

四、影响明朝戏曲对中国戏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明朝戏曲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和美学观念,丰富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内容和形式。

另一方面,明朝戏曲也对后来的戏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明朝戏曲流派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后来的四大名剧,奠定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基石。

总结起来,明朝时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明朝戏曲在类型、表演形式和艺术观念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为后来的戏曲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明朝戏曲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式微,但其对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创新以及对后续戏曲流派的影响仍然不可忽视。

明代戏剧知识点梳理总结

明代戏剧知识点梳理总结

明代戏剧知识点梳理总结一、明代戏曲的类型和发展在明代,戏曲艺术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包括了多种类型的剧目,如京剧、黄梅戏、昆曲、评剧等,这些类型的戏曲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京剧是明代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继承了元代、明代的杂剧吸收了各种曲艺因素,融合了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表演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黄梅戏是发源于明代的另一种戏曲,它在传统的民歌舞蹈基础上加入了书场曲艺和戏曲的表演形式,既有丰富的音乐元素,又有精湛的舞蹈技巧,形成了独特的戏曲形式。

明代戏曲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正统戏曲和杂剧时期。

正统戏曲时期大致延续了元代戏曲的传统,发展了以南戏和北戏为代表的两大戏曲体系。

而杂剧则是在这一时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是元代大型戏曲的选段编排精华,并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二、明代戏曲的艺术特点明代戏曲有着许多独特的艺术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表演形式上,也体现在剧目创作和演出等方面。

1. 崇尚规范和标准:明代戏曲在表演形式上更加强调规范化和标准化,不仅在唱腔、表演和音乐上有着明确的要求,而且在戏曲剧本创作和演出方面也有着固定的规范和标准。

2. 文学艺术的发展: 明代戏曲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不仅在剧本创作上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而且在表演形式上也融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等文学表现形式。

3. 注重道德和宗教: 明代戏曲在内容和题材上更加注重道德和宗教的宣传,剧目中常常涉及到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

4. 表演形式的创新: 明代戏曲在表演形式上有很多创新,不仅在唱腔、表演和音乐上有很多新的技巧和形式,而且在服装和舞台布景等方面也有着很多新的表演形式。

5. 社会价值观的宣传: 明代戏曲在传播社会价值观念和历史观念方面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这些价值在戏曲剧目中得到了较好的展现和宣传。

三、明代戏曲的影响和意义明代戏曲在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它不仅在戏曲艺术方面有着丰富的成就,也在文学、历史、社会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和影响。

莆田倭寇入侵写作文

莆田倭寇入侵写作文

倭寇侵扰虽然不如大几十年前的日本侵华战争来得令很多人伤痛如昨,但并不表示没留下任何痕迹。

如莆仙地区非常特殊的春节习俗“做大岁”或称“五日岁”就源自于四百多年前一次惨痛的倭寇侵占兴化府(莆田地区旧称)事件。

明年(嘉靖41年 /公元1562年)十一月陷兴化府,大杀掠,移据平海卫不去。

——《明史》围兴化城匝月……焚掠一空。

留两月,破平海卫,据之。

——《明史》嘉靖四十一年十月戚继光等部刚刚结束上一次战役返回浙江修整,十一月有六千倭寇趁虚而入侵扰福建,攻陷了兴化府城(今莆田地区)。

倭寇虽然多次侵扰沿海地区,但是攻陷府城却是首次(也是惟一一次),消息传来,朝野哗然。

自倭躏东南,破州县卫所以百计,未有及府城者。

兴化故名郡,最繁富,既陷,远近震动。

——《明鉴》而作为第一座被攻陷的府城,又近年关,兴化府城中百姓的命运也可想而知,兴化府被“焚掠一空”,直到第二年的正月才转移到平海卫。

当时六千倭寇中一半护送掠夺来的财物逃走了,剩下三千精壮据守平海卫。

人数虽然减少了,但平海卫在半岛上,有天然屏障,易守难攻。

明军当时有俞大猷的六千在嘉靖四十二年的二月抵达平海卫,三月戚继光又率了一万人从浙江返回福建,决定兵分三路对平海卫的倭寇发起总攻。

平海卫之役最终明军大获全胜而告终,整场战斗速战速决,歼灭倭寇两千多人,解决被掳百姓三千余人。

这一场战役也使得当时正面作战的戚继光名声愈加鼎盛,可历史记下的往往只是有名有姓的英雄,而更多的则是无名无姓的百姓。

兴化府城沦陷,城内被焚毁殆尽,百姓伤亡三万多人。

整个腊月和第二年的正月,兴化府都在是满城死尸里度过的。

直到二月初二,逃亡的百姓才得以回城为死去的亲友收尸,当年的春节也只能在二月初四、初五重新补过。

由于农历二月正是农忙时节,又改回正月,就形成了在正月初四初五重新过年的“五日岁”地方特色习俗。

除了正月初四初五“做大岁”、重过新年这样的独特习俗外,整个春节周期里莆仙还有许多由此血腥历史事件衍生出来的地方习俗。

《明代戏曲》读后感

《明代戏曲》读后感

《明代戏曲》读后感《明代戏曲》是一本关于明代戏曲发展历史的专业著作,作者对明代戏曲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而丰富的明代戏曲画卷。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明代戏曲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后世戏曲艺术的深远影响。

在书中,作者首先对明代戏曲的起源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分析,指出明代戏曲是在元代戏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融合了元代戏曲、南戏和其他地方戏曲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明代戏曲艺术。

明代戏曲以元曲为基础,吸收了南戏的优点,加入了大量的音乐元素和表演技巧,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这种融合创新的艺术风格,为明代戏曲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作者还对明代戏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从明初的元曲传承到明中后期的戏曲繁荣,再到明末的戏曲式微,逐步展现了明代戏曲的兴衰变迁。

在明代,戏曲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在宫廷中受到重视,也深受民间喜爱。

明代戏曲的发展不仅在戏曲形式上有所创新,而且在戏曲内容上也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涵盖了历史传奇、社会风俗、人生百态等各个方面,展现出了明代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书中,作者还对明代戏曲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明代戏曲对后世戏曲艺术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明代戏曲不仅在形式上对后世戏曲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元曲对明代戏曲的影响,明代戏曲对清代戏曲的影响等,而且在内容上也为后世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艺术灵感。

明代戏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中国传统戏曲中,也渗透到了现代戏曲、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中,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明代戏曲》,我对明代戏曲的发展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明代戏曲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明代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当代文化传承和创新中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研究明代戏曲,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明代戏曲的光芒继续照耀着我们的文化生活。

明代戏曲知识点总结图解

明代戏曲知识点总结图解

明代戏曲知识点总结图解一、明代戏曲的发展历史1. 明代戏曲的起源与发展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阶段,自元明时期开始,中国戏曲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体系。

明初,戏曲在民间逐渐发展壮大,并与当时的宫廷文化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2. 明代戏曲的传统剧种在明代,京剧、越剧、黄梅戏、晋剧、湘剧等剧种相继形成,其中京剧成为明代戏曲的代表作。

3. 明代戏曲的特点明代戏曲在表演形式、音乐舞蹈、服饰道具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情和精湛的表演技艺。

二、明代戏曲的表演形式1. 角色划分明代戏曲的角色多样,包括生、旦、净、末、丑等,每种角色都有其独特的表演技巧和形象特点。

2. 表演技艺明代戏曲的表演技艺十分丰富多样,包括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其中京剧的脸谱、身段和动作表演尤为精湛。

3. 音乐舞蹈明代戏曲的音乐舞蹈十分丰富多彩,自成一体,能够很好地表现剧情,增强戏曲的艺术感染力。

三、明代戏曲的剧情内容1. 戏曲剧本明代戏曲的剧本通常采用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为题材,通过精彩的对白和唱词来展现故事情节。

2. 剧情发展明代戏曲的剧情发展通常包括诱导、发展、转折和高潮等过程,通过巧妙的安排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3. 探讨主题明代戏曲通过对历史、人情、宫廷、宗教等不同主题的探讨,表现了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四、明代戏曲的艺术成就1. 京剧的成就京剧是明代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它在表演技艺、音乐舞蹈、脸谱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作。

2. 晋剧、湘剧的特色晋剧、湘剧等地方剧种在明代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它们在表演形式、音乐舞蹈等方面各具特色,成为中国戏曲宝库中的瑰宝。

3. 音乐舞蹈的创新明代戏曲的音乐舞蹈表现形式多样,包括器乐、击鼓、舞蹈等,表现了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成就。

五、明代戏曲的影响与传承1. 对后世艺术的影响明代戏曲在表演形式、音乐舞蹈、文学艺术等方面对后世中国戏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中国历史上是否有一些关于倭寇的宏大戏剧作品?

中国历史上是否有一些关于倭寇的宏大戏剧作品?

中国历史上是否有一些关于倭寇的宏大戏剧作品?中国历史上关于倭寇的宏大戏剧作品一、《倭寇苏州城》《倭寇苏州城》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关于倭寇题材的宏大戏剧作品。

该剧以明朝末年苏州城遭倭寇侵袭为背景,展现了苏州壮士们英勇抵抗倭寇的悲壮故事。

剧中角色形象鲜明,剧情紧凑,激发了观众的爱国情感。

剧中第一幕揭示了倭寇的凶残和残暴,他们无恶不作,使苏州城民不得安宁。

第二幕则展现了苏州城壮士们的英勇抵抗。

他们顶着倭寇的猛火和刀光剑影,舍身忘死地保卫家园。

第三幕是苏州城壮士们坚守城池,与倭寇周旋的激烈战斗场面,戏剧展现了他们与倭寇的生死搏斗。

通过《倭寇苏州城》,观众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民在历史中对抗外敌的坚定意志和英勇精神。

二、《大明英烈传》《大明英烈传》是一部在中国历史上也较为有名的宏大戏剧作品,该剧以明朝末年抵抗倭寇侵略为题材,通过丰富的人物刻画和紧凑的剧情展现了明朝士兵们英勇抗击倭寇的故事。

剧中第一幕以明朝的危难局势为背景,揭示了倭寇的罪恶和对华夏大地的侵略。

第二幕从士兵们的角度出发,展示了他们顶着倭寇的猛烈攻势,英勇舍生忘死地保家卫国。

第三幕则通过明朝将领们的智谋和武力,演绎了与倭寇的较量,最终打败了倭寇。

该剧通过生动的场景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再现了中国历史上对抗倭寇侵略的艰辛过程,向观众展现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三、《白蛇传》《白蛇传》是一部关于倭寇题材的古典戏剧作品。

该剧讲述了白蛇和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背景设定在明末倭寇侵略的时期。

剧中第一幕展示了白蛇和许仙初次相遇的故事,两人由于误会而激发了浓厚的爱情。

第二幕则展现了倭寇的侵略,白蛇化为人形,与许仙共同抵御倭寇的凶残。

第三幕则是白蛇和许仙的艰难分离和白蛇的牺牲,她为了保护许仙,最终以牺牲的方式给予了许仙幸福和安宁。

该剧通过爱情故事的情节,融入了倭寇侵略的历史背景,展现了中国人民面对外敌侵略时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总结:以上列举的三部戏剧作品,都从不同角度刻画了中国历史上对抗倭寇侵略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定意志和英勇精神。

明代戏曲中的历史与政治意义

明代戏曲中的历史与政治意义

明代戏曲中的历史与政治意义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历史与政治意义。

这些作品不仅令人娱乐愉悦,更是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的特点和政治格局。

一、戏曲反映历史变迁明代戏曲是一个史诗般的窗口,通过其作品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变革的进程。

例如,《东京梦华录》是当时流传最广的故事,它从两位皇帝和普通人的角度出发,展现了明代朝廷内外的权力斗争、政治黑暗等问题。

这样的作品不仅具有娱乐性,更是通过艺术的手法传递着历史与政治的信息。

二、戏曲反映社会矛盾明代是一个社会剧烈变化的时期,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凸显。

戏曲作品中常常描绘贫富差距、农民起义等社会现象。

例如,著名的《西游记》就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平民僧侣的崇拜。

这些作品不仅为广大观众提供娱乐,也让人们对社会问题进行了反思。

三、戏曲反映政治野心明代戏曲作品中往往出现一些有政治野心的人物形象。

他们通过艺术形象的表现,展示了他们的政治追求和抱负。

例如,《长生殿》一剧以历史元素为基础,表达了明代时期王守仁的政治理想,以及他对腐败政权的批判。

四、戏曲塑造英雄形象明代戏曲中对英雄形象的塑造是其独特之处。

这些英雄不同于其他时代的戏曲形象,明代的英雄更真实、更接地气。

他们既可以是军事将领,也可以是文化艺术家。

他们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助力国家强盛。

这种英雄形象激励了人们对于理想的追求,也体现了明代社会对于英雄的追捧。

五、戏曲传播思想观念明代戏曲作为一种群众文化形式,对于思想观念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戏曲的演出不仅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更以生动的形式塑造了人物形象和传递了道德观念。

例如,《汉宫秋》主题曲《白日依山尽》传达了忍辱负重、崇高的品德观念,成为了一种社会共识。

总结来说,明代戏曲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与历史和政治紧密相连。

它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和故事的讲述,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矛盾,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传播了思想和价值观念。

明代戏曲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历史与政治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中朝日三国明清小说戏曲中的"壬辰倭乱"

中朝日三国明清小说戏曲中的"壬辰倭乱"

作者: 万晴川
作者机构: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学遗产
页码: 143-155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2期
主题词: “壬辰倭乱”;小说戏曲;记忆与重构
摘要:“壬辰倭乱”之后,中朝日三国相继出现了大量以之为题材的小说戏曲。

由于三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角色不同及其文化差异,造成这些文学作品对“壬辰倭乱”采取了不同的记忆与重构方式。

作为援助国的中国,嘉靖年问发生在东南沿海的倭乱记忆,使这些作品表达出对邻国的深切同情,同时士人借平倭建功以抒发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朝鲜作为受害国,相关小说全面、真实反映了倭乱过程,内容丰富,既揭露侵略者的暴行,歌颂忠烈的爱国精神,也弘扬民族意识;日本作为侵略国,相关戏曲小说则极力将侵略行为正当化,美化侵略者,宣扬武士道精神,体现出强烈的对外扩张意识。

解读明朝戏曲

解读明朝戏曲

【满庭芳】元宰夏言。督臣曾铣。遭谗竟至典刑。
严嵩专政。误国更欺君。父子盗权济恶。招朋党浊乱
朝廷。杨继盛剖心谏诤。夫妇丧幽冥。 忠良多贬
斥。其间节义。并着芳名。邹应龙抗疏感悟君心。林
润复巡江右。同戮力激浊扬淸。诛元恶芟夷党羽。四
海贺升平。
前后同心八谏臣。
朝阳丹凤一齐鸣。
除奸反正扶明主。
留得功勋耀古今。
明杂剧体制变化的特点是传奇化。
(一)结构上不遵守四折一楔子,体制自由多 样。出现了很多短剧。
(二)音乐上可南可北,南北兼用。
(三)演唱形式灵活自由,可多人唱,也可连 唱、轮唱。
徐渭及其《四声猿》
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 后改文长,号青藤道士、天池山人,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不得志, 后精神失常,多次自杀。晚年以卖画 为生。是著名的诗人、杂剧作家、书 画家。
http://www.shij ie be i520.c om
第一节 明代杂剧
明代杂剧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 初期(1368——1487)紧承元剧余势,出 2现过短暂的繁荣,随后即渐趋萧条。
《御制大明律》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 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 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与同罪。” 建国初还颁发榜文明令:“但有亵读帝王圣贤之 词曲、驾头杂剧非律所该载者,敢有收藏、传诵、 印卖,一时拿送法司究治。”“敢有收藏的,全 家杀了!”(顾起元《客座赘语》)
写北杂剧的有孟称舜英雄成败英雄成败等王衡等南北曲兼写的有叶宪祖等南北曲兼写的有叶宪祖易水易水二是出现了一些影响很大的戏曲理论著作二是出现了一些影响很大的戏曲理论著作如吕天成如吕天成曲品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戏曲批评专著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戏曲批评专著曲律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南北曲源流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南北曲源流宫调音韵作曲和唱曲方法兼及剧本结构情节宫调音韵作曲和唱曲方法兼及剧本结构情节宾白科诨等方面的理论著作

明代中叶倭寇问题探析

明代中叶倭寇问题探析

明代中叶倭寇问题探析
李睿
【期刊名称】《西部学刊》
【年(卷),期】2022()12
【摘要】倭寇问题贯穿了明王朝始终,但缘何在嘉靖时期最为猖獗,演变为极为严重的边患问题?原因有四:(一)朝廷厉行海禁政策,断绝对外贸易;(二)海上走私贸易猖獗,形成逐利集团;(三)朝廷内部权臣专政,一直有内廷官员庇护海上走私集团;(四)明军军备废弛,助长了倭寇嚣张气焰。

倭寇作乱严重影响了江苏、浙江、福建一带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破坏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平靖倭乱有利于恢复秩序,发展生产。

但平倭的过程中,明朝政府内一些具有深识远虑的官吏认识到,“海禁”既不可能阻止海上走私贸易的兴起,也无法抵御倭寇的侵犯,反而迫使沿海民众与倭寇朋比为奸,走私盛行,为害甚重。

后来明廷取消“海禁”且开关通商,使得私人海上贸易合法化,“倭患”迎刃而解,百姓安居乐业。

【总页数】5页(P129-133)
【作者】李睿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D691
【相关文献】
1.明代中叶的"清明上河图"——陈铎《滑稽余韵》、《秋碧轩稿》散曲集探析
2.明代倭寇海盗、海禁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读《明代嘉隆间的倭寇海盗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3.明代倭寇问题研究
4.论明代中叶到清代中叶通俗小说批评的美学特色
5.试论明代廷争的社会影响——兼论明代倭寇与禁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朝打倭寇的影视素材

明朝打倭寇的影视素材

明朝打倭寇的影视素材
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壬辰)4月14日,日本为了吞并朝鲜,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壬辰倭乱”。

在朝鲜国王的请求下,明朝出兵援朝,开始了长达7年的
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壬辰)4月14日,日本为了吞并朝鲜,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壬辰倭乱”。

在朝鲜国王的请求下,明朝出兵援朝,开始了长达7年的援朝抗日战争,最终以中朝的胜利、日本的失败而告终。

不久前,记者驱车从汉城出发,直奔韩国南端庆尚南道的晋州和泗川。

400多年前,这一带是朝鲜李氏王朝的军队与中国明朝援军并肩抗击日本倭寇的主战场。

战斗激烈的“泗川之战”、“晋州战役”以及“露梁海战”谱写了朝鲜和“援朝盟邦”———中国明朝将士抗击倭寇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凶残的倭寇为向日本天皇表功,将朝明将士的耳朵割下盐腌后,装进十几只大木桶内,用船运回日本。

为掩盖罪行,日寇又将朝明联军烈士的头颅割下并集中埋在一起。

由于掩埋地址没有准确记载,因此迟迟无法建碑。

为寻找当年朝明联军的军冢,韩国有关部门派出了历史专家进行考证和挖掘。

经过多年的挖掘和考证,终于在这里发现了掩埋烈士头颅的军冢。

1983年11月4日,时隔300多年后,军冢被整修一新,并正式对外开放。

为缅怀朝明联军抗倭业绩,泗川市政府每年10月1日,都由市长带队前往军冢举行盛大的祭奠活动。

为了不忘日寇侵朝历史和弘扬朝明联军的抗倭业绩,韩国每年都组织学校的学生到此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明代戏曲《长生殿》中的历史传说与文学艺术

明代戏曲《长生殿》中的历史传说与文学艺术

明代戏曲《长生殿》中的历史传说与文学艺术一、明代戏曲《长生殿》简介明代戏曲《长生殿》,是明代杂剧作家汤显祖所创作的一部历史传奇剧。

该剧讲述了东晋末年贞观之治时期,官魏征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在唐玄宗面前上演长生殿和相知自愿执子之辞的传奇情节。

这部戏曲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深刻的历史内涵和丰富多彩的文学形式,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历史传说与创作背景主题为《长生殿》的故事源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恨歌"事件。

据传,在唐玄宗时期,东方之珠杨玉环因容貌美丽而被选为皇后,而杨贵妃等人对此心怀不满,暴露了朝堂权争和宫廷斗争的黑暗面。

这个故事以及其中出现的角色成为了汤显祖创作《长生殿》的灵感来源。

三、文学艺术特点1.立意深远:《长生殿》以唐朝时期著名的爱情故事为基础,通过表现官魏征和杨玉环坚贞爱情和对生命的执着追求,传递了关于人性、命运和民族衰败等主题的思考。

2.剧情悲凉:剧中呈现了杨玉环被贬为道观侍女,并最终在长生殿中与官魏征相知自愿执子之辞的悲壮结局。

整个剧情渲染了内外因素对个人命运造成的影响,引发了观众的共鸣与思考。

3.诗化语言:该戏曲采用了华丽而富有节奏感的诗句对白。

优美的词章、押韵与形象化表达方式使得作品更加卓越、动人,并增强了角色塑造和情节展示效果。

4.引入神话元素:《长生殿》将中国道教“仙境”与历史故事相结合,塑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神秘氛围,增强了剧作的艺术感染力。

四、影响与评价《长生殿》深受观众和文化评论家的喜爱与好评。

这部作品不仅在戏曲舞台上取得了传世之作的地位,也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对后世文化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启示,并成为中国戏曲艺术发展中里程碑式的一部作品。

综上所述,明代戏曲《长生殿》中融合了历史传说和文学艺术元素,通过精湛的创作手法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思想主题。

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对后续文化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0. 138. . No 3
Ma v.2 2 01
传 统 叙 事 视 角 下 的 历史 记忆
— —
解读 明代 小说 戏 曲 中的 “ 寇 ” 倭
吕靖 波
(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 院, 苏 徐 州 江 211 2 16)
[ 关键词 ] 明代 小说 ; 明代戏 曲; 倭寇
[ 摘
《 戚南 塘剿平倭 寇志传》
不题撰人 万历年间 逼 , 官兵节 节败 退 。谭 纶 、 继光 共 同抗 倭 , 戚 数败 倭寇 , 并
捣毁其大本营 。倭 酋 汪五 峰被 斩 、 许朝 光投 降 , 为患 多年
的倭乱终于被荡平 。
[ 收稿 日期 ]0 2 22 2 1- - 0 1 [ 基金项 目]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 明代文人游幕与文学关 系之研 究” 项 目编号 : Y C 5 0 5 与江苏高校优势 ( 0 J7 17 ) 9 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 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 [ 作者简介 ] 吕靖波 , , 男 江苏靖江人 ,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文学博士 。
露 出小蛟原形恣啖之 , 斩 , 寇亦退 兵。 被 倭
《 亘史》 卷六 《 罗龙文传》
潘之恒
万历年 问 倭寇 头 目徐海兵 围桐乡 , 主人公 罗龙 文 与之 有 旧 , 其 归 说
降, 海终被诱杀 。 关 中盏屋人杨某 曾与李 氏 生一 子 , 后又 贾于 闽漳 浦 , 赘 入
巷小民 , 指倭相詈骂 , 以噤其 小儿女 云。 至 甚 ” J 倭寇题材的诗文作品在明代大量涌现 , 而小说与 戏 曲作为当时极盛的文学样式 , 又是如何描写倭 寇的呢?关于这一 问题 , 严绍望 的专 著《 日古 中 代文学 关 系 史 稿 》 张哲 俊 的 专 著 《中 国古 代 文 和 学中的 日本形象研究 》 都有 所涉及 , 限于各 自 但 的体 例 , 著 仅 举 小 说 《 蛟 记 》与 戏 曲 《 囊 严 斩 莲 记》, 张著 所列 小说 亦仅 有 《 清平 山堂话 本 》 《 之 风 月相思》 喻世 明言》 《 与《 之 杨八老越 国奇逢》 戏 , 曲稍 稍提 及 《 囊 记 》 《 拂 记 》, 莲 、红 均不 免 有 遗 珠 之憾 。本 文拟 就此 作 一更 全面 的整 理与 解读 。
作 品 《 清平 山堂话 本》 卷二 《 风月 相思》 作( ) 编 者 刊本时间 洪授
在 明代小 说 中最早 提及倭 寇 的是永 乐 间李 昌
祺的《 剪灯余话》 其 中《 , 武平灵怪录》 写到一个 叫
项 贵 可 的人 物 , 他 “ 称 除嘉 兴 府 同知 , 夷 登 岸 , 倭 失不 以闻 , 罪 , 被 死秋 官 狱 中” 。故 事 发 生在 洪
要 ] 明代 涉及倭寇描 写的 小说 、 戏曲作品约 1 , 多产 生于晚 明时期 。在传统叙事视 角下 , 6部 大 倭
寇形象有的是作为过场 式的“ 异族侵略 者” 而被 轻 易击败 , 得 简单而粗 糙 ; 的则是进 行 了较 为细致的 刻 显 有
画, 并考虑到 当时倭寇 成分的复杂性 , 对其 中的 中国人首领 予 以 了相对客 观 的塑造与评 述 , 甚至不乏 同情 的
倭寇 的作 品大概 有 l 0种 , 列表 如下 : 兹
涉及倭寇 的小 说情 节
嘉 靖年间 倭夷有警 , 主人 公冯 琛被 敕 为静海 将军 , 与战 , 败后胜 , 先 倭夷遣使称 臣求和 , 冯奏凯而还 。 汪五峰 、 碧溪领倭入犯 , 徐 明朝 官员劝 降不成 , 倭寇 步步 紧
《 古今谭概》 卷三十六《 日 一
得 二贵子》
冯梦龙
万历 、
蘖氏 , 复生一 子 。倭 夷 突犯 海上 诸郡 , 杨某 而去 。居 十 掠
九年 , 与倭一样髡跣跳 战。随众犯 闽时 , 杨某 遁归 , 阶下 为 泰 昌年间 囚 不料 绍 兴 郡丞 杨世 道 与郡 守 蘖 公 均 为 其 子 , 遂一 家
武年间 , 而据《 明实录》 《 、明史》 等书记载 , 当时残 余 的地方 武装 确实 常常 纠集 日本 人人寇 山东 、 、 温 台、 明州及福建沿海诸郡 , 因此《 剪灯余话 》 的 里
情节 是有 史可 依 的 , 只是对 所谓 “ 夷 ” 倭 尚无具 体
的形象呈现。根据笔者所 见 , 明代小说真正描写
[ 中图分类号 ] 1 7 4 2 .1 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 2 (0 2 0 -0 7 ) 0 76 5 2 1 )30 3 4 4 4
倭 寇 问题 几 乎 贯 穿 于 明王 朝 始 终 , 明人 对 倭 寇 可谓 既 怕 且 恨 : 终 明之 世 , 倭 之 禁 甚 严 , “ 通 间
第3 8卷 第 3期
2 2 年 5 月 01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 学社 会科学版 ) 哲
J f uh uN r a U i ( h oo h n o i ce c s d i .o z o om l n. P i sp ya d S c l in e io X l aS E tn
旌 阳许 真君斩蛟时 , 有小蛟从 腹 中出 , 日本 幻化 为人 , 至 即 关 白平秀吉。他 以武力征服 了 日本 , 又率二 十余万 大军 侵 《 蛟记》 斩 陈继儒 万历年 间 犯朝 鲜 , 欲 假 道进 攻 大 明。 明朝 派宋 应 昌等 人 援朝 抗 并
倭, 许真君亦遣众弟 子相 助 , 驱鹅 群泛海 至 日本岛 中 , 白 关
笔调。倭寇 中的 日本人形 象缺乏足 够生动 的细 节展 示 则是 这 些作品 共 同的缺 陷。明代 小说 、 曲里的倭 寇 戏
描 写不仅为明清文 学人物 画廊 中增 添 了一 组新 的人 物 类型 , 而且 以通俗文 学的样 式忠 实记 录 了倭 寇肆虐 的 情形 , 映出晚明以后 中国人对 日本整体认知 的恶化 。 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