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人琴俱亡(典例解析)

合集下载

人琴俱亡意思原文

人琴俱亡意思原文

人琴俱亡意思原文1. “人琴俱亡”说的就是人和琴都没了呀!就像你特别宝贝的一个东西和你紧密相连,突然有一天它们一起消失了,哎呀,那得多难受啊!比如说你和你最爱的宠物,要是哪天它突然不在了,你不也会伤心欲绝嘛!2. 人琴俱亡啊,不就是那种失去了就感觉心里空落落的感觉嘛!就好比你一直依赖的好朋友突然离开了,你是不是会觉得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呀!就像我以前的同桌转学走了,我当时心里那个失落哟!3. 人琴俱亡,这意思不就是人和自己珍视的东西一同消逝嘛!这就好像你一直喜欢的那本书,不小心弄丢了再也找不回来,那滋味可不好受呀!我之前丢了一本很有意义的相册,可不就是这种感觉嘛!4. 哎呀呀,人琴俱亡不就是说人没了琴也没了嘛!这跟你失去了最爱的家人和家里最有纪念意义的摆件一样,那真的是双重打击呀!像我爷爷去世的时候,他常坐的那把椅子也感觉特别孤单。

5. 人琴俱亡呀,就是那种一切都不存在了的感觉呀!这不就像你一直梦想的舞台和你准备好的精彩表演,一下子都没了,多可惜呀!我曾经精心准备的演讲,因为意外没能进行,那种失落感真的很强。

6. 人琴俱亡,简单来说就是人和重要的东西一起没了呗!就像你一直视为宝贝的吉他,和你一起经历过很多美好时刻,突然有一天都不存在了,多让人伤心啊!我朋友的那把吉他坏了,他伤心了好久呢!7. 人琴俱亡的意思就是啥都没啦!这跟你失去了最爱的游戏装备和你在游戏里的辉煌战绩一样,是不是超级失落呀!我之前游戏账号出问题,啥都没了,真的欲哭无泪啊!8. 人琴俱亡,不就是一切都化为乌有嘛!就好比你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和你付出的努力,突然都没了意义,这得多难受啊!我努力准备的考试,因为生病没考好,那种感觉真的糟透了!9. 人琴俱亡,其实就是那种深深的失落感呀!就像你失去了陪伴你多年的玩偶和那些美好的回忆,多让人难过呀!我小时候的那个布娃娃找不到了,现在还觉得遗憾呢!10. 人琴俱亡嘛,就是人和与之相关的都消失啦!就好像你失去了最喜欢的老师和在那课堂上的快乐时光,是不是很不舍呀!我之前特别喜欢的一位老师调走了,真的很舍不得呀!我的观点结论:人琴俱亡表达的是一种深深的悲哀和失落,这种情感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经历,它让我们更懂得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

3.3《人琴俱亡》课件 苏教版八年级上 (1)

3.3《人琴俱亡》课件 苏教版八年级上 (1)

《世说新语》
——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刘
义庆撰。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
门类,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
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
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品格。
整体感知 疏通文意
1、对照注解,自己疏通大意。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碰到的疑难字、词或句。 3、自己高声翻译全文给自己听。 4、翻译给全班同学听。
久”。故前后并不矛盾。

人亡
子敬 琴亡



了不悲 都不哭 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子猷 人亡
独特的悼念方式
深厚的兄弟情谊
拓展延伸
将本文扩写成500字左右的文章,对子猷
悼念弟弟前后的神态、心理、动作进行合
理想像。
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
死了。” )
以下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弟弟子敬间的深情:
“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了不悲” “都不哭”
“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3、对于弟弟的去世,王子猷为什么“了不悲”“都不 哭”? 明确:①弟弟“病笃”,死去是意料之中的事。②自己
“病笃”,也快要死去,即将和弟弟在九泉下相见。
4、“琴不调”说明了什么? 明确:原因一:主人病亡久已无人弹奏,弦松。原因二: 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无论如何总无法调正音弦。而这种极 为沉厚的悲情一旦触景伤怀,便无法再抑制,喷发而出,
恸绝良久,月余亦卒。由此更好地体现了王子猷、子敬的
手足情深。
拓展延伸 深入探讨
第13课
人琴俱亡
刘义庆
学习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品味简洁传神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人琴俱亡》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人琴俱亡》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人琴俱亡》课件一、教学内容《第13课人琴俱亡》选自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主要讲述了晋代琴师俞伯牙与听众钟子期的深厚友谊。

详细内容包括:伯牙鼓琴,子期听之,高山流水,人琴俱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成语、典故。

2. 领悟伯牙与子期之间深厚的友谊,体会知音难觅的主题。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人物情感,体会知音难觅的主题。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学习成语“高山流水”的用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含课文原文、生词、图片等)2. 黑板、粉笔3. 学生用书、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现实生活中的知音故事,引发学生对知音难觅主题的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生词。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析生词、成语、典故。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指导学生分析人物情感,理解知音难觅的主题。

5.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文人琴俱亡2. 生词、成语、典故3. 课文结构:伯牙鼓琴→子期听之→高山流水→人琴俱亡4. 知音难觅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成语“高山流水”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伯牙与子期的故事。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情感,谈谈你对知音难觅的理解。

答案:(1)成语“高山流水”形容乐曲高妙,也比喻知音难觅。

伯牙与子期的故事:晋代琴师伯牙鼓琴,听众钟子期领悟其意境,二人结为知音。

后子期去世,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2)课文中,伯牙与子期因音乐结缘,相互欣赏,成为知音。

但在现实生活中,知音难觅,人们往往难以遇到真正理解自己的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人琴俱亡赏析

人琴俱亡赏析

人琴俱亡( rén qín jùwáng )解释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

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指怀念死者的心情示例鲁迅《二心集·做古人和做好人的秘诀》:“所谓'~'者,大约也就是这模样的罢。

”近义词人琴俱逝、睹物思人、人琴两亡例子《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后钟子期死,伯牙破琴折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复为鼓琴者。

”解释“人琴俱亡”这则成语常用来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由来这个成语来源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翻译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而子敬先死了。

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哀的样子。

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出处《晋书·王徽之传》:“献之卒,徽之……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释义: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子敬: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儿子亡:死去,不存在。

都:总,竟。

了(liǎo):完全。

舆(yú):轿子。

调:协调。

“人琴俱亡”,表示看到遗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典故:王徽之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曾担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将军府参谋)。

他性格奔放超脱、不受约束,常蓬松着头发,衣带也不系好,就随随便便地上街寻友,出门访客。

《人琴俱亡》课件苏教版八上优质获奖课件

《人琴俱亡》课件苏教版八上优质获奖课件

《人琴俱亡》课件苏教版八上优质获奖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情感篇”中的《人琴俱亡》。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课文的含义,分析文本中的人物情感,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手法,以及探讨友谊与情感的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人琴俱亡》一文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友情的深刻表达。

2. 掌握通过环境、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文本中的人物情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表达情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古琴音乐,让学生谈谈对古琴的认识和感受,进而引出课文《人琴俱亡》。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本中的情感氛围。

3. 例题讲解:分析文本中的人物情感,讲解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个生活场景,运用细节描写表达情感。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与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人琴俱亡》2. 主要内容:人物情感:悲伤、怀念、感慨细节描写:环境、动作、语言表达手法:象征、对比、渲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细节描写,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

【范文】我和小明的友谊如同那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

夏日炎炎,我们总喜欢在那棵树下乘凉,谈论着彼此的梦想。

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我们身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每当这时,我都会感叹:友谊真美好!如今,小明转学了,那棵树也仿佛失去了生机。

我常常独自一人坐在树下,看着那片片落叶,回忆起我们的点点滴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表达友谊的文学作品,如《纪念刘和珍君》,进一步感受文学作品中友谊的伟大。

人琴俱亡讲课课件

人琴俱亡讲课课件
1.诗歌创作特点:嵇康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善于运用比兴手法,抒发内心的忧愤之情。其诗歌语言古朴、意境高远,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2.人生态度:嵇康在面对动荡的社会现实时,表现出了一种超然物外、追求自由的人生态度。他在诗歌中多次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以及对自然、山水、艺术的热爱。这种态度对于当代学生在面对现实压力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讲解:详细讲解嵇康的生平事迹,特别是其与琴为友,以琴言志,最终与琴俱亡的感人故事。
3.例题讲解:分析嵇康的诗作《幽愤诗》,讲解其文学特点及时代背景。
4.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辅助阅读资料,分析嵇康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嵇康“人琴俱亡”的精神内涵,分享讨论成果。
6.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嵇康在魏晋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
1.嵇康生平事迹
a.与琴为友
b.以琴言志
c.人琴俱亡
2.嵇康的文学成就
a.《幽愤诗》
b.文学特点
c.时代背景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分析嵇康的诗歌创作及其人生态度。
2.答案要求:结合教材和辅助阅读资料,对嵇康的诗歌创作进行分析,阐述其人生态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嵇康“人琴俱亡”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嵇康“人琴俱亡”的故事反映了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在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志士多寻求精神寄托,以琴棋书画等艺术形式表达内心的孤高与不屈。嵇康与琴为友,以琴言志,最终与琴俱亡,体现了他对自由、独立人格的追求,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超脱。
1.嵇康与琴的关系:嵇康酷爱弹琴,常以琴声抒发内心的情感。在嵇康看来,琴不仅是乐器,更是他精神世界的寄托和表达。这种关系在我国古代文人中具有普遍性,有助于学生理解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刘义庆《人琴俱亡》原文及鉴赏

刘义庆《人琴俱亡》原文及鉴赏

刘义庆《人琴俱亡》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刘义庆《人琴俱亡》原文及鉴赏【导语】:〔南朝宋〕刘义庆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人琴俱亡》教案: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与理解能力

《人琴俱亡》教案: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与理解能力

《人琴俱亡》教案: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与理解能力一、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人琴俱亡》,让学生体会作者对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3.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人琴俱亡》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了解琴文化在古代中国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人琴俱亡》的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分析文本中琴文化寓意,理解作者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三、教学难点:1. 琴文化在古代中国的内涵及其在《人琴俱亡》中的作用。

2. 学生对作者情感变化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引入《人琴俱亡》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琴文化寓意,探讨作者如何通过琴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4.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人琴俱亡》的故事情节,描述作者的情感变化。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环节的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情感理解: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作业,评估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3. 情感表达: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中情感表达的准确性and 深度。

七、教学策略:1. 情感引导:利用多媒体素材,如音乐和图片,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2. 角色扮演: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增强情感共鸣。

3. 对比分析:通过比较《人琴俱亡》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特色。

《人琴俱亡》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人琴俱亡》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人琴俱亡》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原文]王子猷①、子敬②俱病笃③,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④都⑤不闻消息?此已丧矣⑥。

”语⑦时了⑧不悲。

便索⑨舆⑩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11)琴,便径(12)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13)不调(14),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15)良(16)久。

月余,亦卒。

[注释]①王子猷(yóu):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之兄。

②子敬: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字子敬。

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

书法名家,与王羲之并称“二王”。

③笃;(病)重。

④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以,因为。

⑤都:全,总。

⑥此已丧矣:“此子敬已丧矣”的省略。

此,由此看来。

⑦语:说话,动词。

⑧了:完全。

⑨索:要。

⑩舆(yú):轿子。

(11)好(hào):爱好。

(12)径:径直。

(13)既:已经。

(14)调(tiáo):协调,这里指调试出和声。

(15)恸(tòng)绝:悲痛欲绝。

(16)良:很。

[译文]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而子敬先死。

王子猷问身边的人:“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 由此看来(他)已经死了。

”(他)说话时(似乎)毫不悲伤。

便要来轿子去料理丧事,一路上(他)都没有哭。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就径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可是)琴弦已经调不出和声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

”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离开了人世。

[鉴赏]每当读到子猷心知最亲近的人已离世而“不悲”而“不哭”时,我们必然觉得此人太不近人情,哪里会想到这是作者故意设置的一个悬念呢?设置悬念是激起人们阅读兴趣的一种好办法。

不过,悬念的设置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必须合乎逻辑。

如果前文不写子猷亦“病笃”,为了去奔丧,不得不抑制自己强烈的感情;不写子敬的死,起初只是出自子猷因老是听不到子敬的病况而做出的推断,而并非确讯,岂不抹去了子猷对子敬仍可能在世的热切的哪怕是不切实际的祈望。

人琴俱亡字词解释人琴俱亡教案

人琴俱亡字词解释人琴俱亡教案

人琴俱亡字词解释人琴俱亡教案十三人琴俱亡教学目标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2、有感情的诵读古文,体会子猷对弟弟独特的悼念方式,感受子猷对弟弟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点:感情诵读文章,学习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感受子猷对弟弟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体会子猷对弟弟独特的悼念方式。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初读课文,自主学习:1、导入:以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高山流水”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的学习。

幻灯片1-32、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4(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2)有感情的诵读古文,体会文中表达的深厚的兄弟情谊。

幻灯片33、热身抢答:幻灯片5(1)课文选自哪一本书?(2)文中兄弟俩是谁?(3)他们的父亲是谁?4、作品简介:幻灯片6《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刘义庆撰。

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较为集中的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品格。

5、自主学习,疏通词句:幻灯片7(1)找出你认为读音需注意的字词。

(2)找出你认为翻译需注意的字词。

(3)把你没弄懂有疑问的词句画出来。

6、自学检查:幻灯片8(1)读准下列黑色字字音(2)朗读课文:找生读;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3)逐句检查翻译,并检查重点词的词意:幻灯片9—13二、研读课文,小组探究:幻灯片14—16(1)用简洁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情深?试找出来并说说你的理由。

三、知识巩固,当堂检测:幻灯片17(一)解释加横线的词(8分)1、。

俱病笃( )2、子敬问左右( )3、何以都不闻消息?( )4、语时了不悲( )5、便索舆来奔丧( )6、子敬素好琴( )7、弦既不调( )8、因恸绝良久(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幻灯片18四、疑难解答,知识拓展:幻灯片18—201、学了本文你还有什么疑问?说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人琴俱亡》,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人琴俱亡》,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责 任编辑 薛拥 祥E m a i l : z y m 9 5 @ 1 2 6 . c o m I 教坛新秀
于准备毕业论文 , 接到学校参赛通知后 , 带着重 在参与的心理去参赛 ,没想到居然能一路过关
斩将 , 以 姜堰 区第 一 名 的成 绩 参 加泰 州 市 决 赛 , 并 获 得 了一 等 奖 的 好成 绩 。其 实走 完 整 个 比赛
生齐 说 : “ 子敬 子敬 , 人琴俱 亡。”
6 7
教坛新秀 I
帅: 这 是 子猷 跟 子敬 的 唯 一 的一 句对 话 , 你
们都 能读 出子猷 的哪 些 心声 呢 ? 生 : 我 读 出的 是 兄 弟 阴 阳 两 隔 的 无 限 悲 痛 之情 。
师: “ 文喜 看 山不 喜平 ” , 子猷 之前 情 感 的 压
抑 都 在 这 一 刻 得 到 了 宣 泄 ,对 子 敬 的 哭 诉 是 兄
弟 之情 无 法掩 饰 的表 现 。有 没 有 同 学课 前 查 过
资料 的 ? 王 子 猷 、 王 子 敬 所 处 的 是 一 个 什 么 样 的 时代 ? 我 们 一 起 来 交 流 下 吧 。 生: 王子猷 、 王 子 敬 是 东晋 时代 的人 。 是 小
课 例 展 示
悲伤 。 大 家认 同 吗 ?
生: 我 同意 。 “ 何 以都 不 闻 消 息 ? 此 已丧 矣 。” 根 据 常理 子 敬 去世 。 子猷 肯 定 能在 第一 时
间收到 消息 , 没有收到 任何 消息 , 就能 断定子敬 已 经过世 , 两人像 有心灵感应 , 是兄弟情深的体现 。
师: 人们都说 “ 血 浓于水” 。请 大 家 自读 课
文。 找 出本 文 中的 兄弟之 情 不 同寻 常的地 方。

人琴俱亡讲课课件

人琴俱亡讲课课件

人琴俱亡讲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读》第七章《两晋南北朝部分》,详细内容为“人琴俱亡”篇。

该篇章通过描绘嵇康与琴的故事,展现了魏晋风骨和文人情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琴俱亡”故事的背景,理解嵇康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

2.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式。

3.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体会文人情怀,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翻译,以及对“人琴俱亡”主题的深入探讨。

教学重点:故事背景、重要词语、句式和文人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琴曲《广陵散》,让学生感受古琴音乐的魅力,进而引入“人琴俱亡”的故事。

2. 讲解:详细讲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分析重要词语和句式。

3. 例题讲解:解析“人琴俱亡”中的经典句子,如“临川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故事中的重要句子,并进行讲解。

5. 讨论与分享:分组讨论“人琴俱亡”主题的内涵,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人琴俱亡》2. 主要内容:故事背景人物关系情节发展重要词语句式解析文人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下列句子:“临川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2)结合“人琴俱亡”的故事,谈谈你对文人情怀的理解。

2. 答案:(1)翻译:看着河里的鱼,不如回家织网。

(2)答案要点:文人情怀体现在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以及对精神境界的执着追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讲解、例题解析和讨论分享,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人琴俱亡”的内容和主题,但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翻译仍需加强。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世说新语》等相关书籍,深入了解魏晋时期的文人生活和精神风貌。

同时,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古琴文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翻译。

初二语文期中考试参考人琴俱亡复习解析整理

初二语文期中考试参考人琴俱亡复习解析整理

初二语文期中考试参考人琴俱亡复习解析整理《人琴俱亡》训练案答案二、本文记叙了王子敬死后,王子猷不顾病体去奔丧,并悲哀至死的故事,反映了兄弟两人至深的感情。

全文共两段,可分为两局部。

第一局部(1),写子猷奔丧。

(先交代兄弟二人皆病重,子敬先死。

由于久没有子敬的消息,子猷推断弟弟已经不在人世,于是急忙去奔丧。

)第二局部(2)写子猷恸绝。

(子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哀悼弟弟。

由于不胜其哀,“月余亦卒”。

)三、1.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刘义庆南朝宋2.索、问、奔、掷3.人亡,指琴的主人已经去世了,琴亡,指琴失去了主人,失去了知音,不再协调,人琴俱亡指睹物思人,悼念死者。

4.由“都不闻消息”推断出子敬已死。

“不悲”“不哭”,“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不悲”、“不哭”是因为他对子敬的死早已有准备,因为“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自知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

5.明确:语句有:“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了不悲”“都不哭”“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和“恸绝良久”“月余亦卒”,都表现了子猷对弟弟的兄弟之情。

“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反映了王子猷极度悲伤的心绪。

6.子猷与子敬有着深厚的手足之情,两人都患了重病。

子猷听不到子敬的病况,猜想他已死,心里非常难过,“了不悲”“都不哭”是强抑制住自己的悲哀的结果,而并不是不悲哀。

等到人琴俱亡,就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心情了,悲哀喷薄而出,所以“恸绝良久”。

故前后并不矛盾。

7.因为生病和悲哀8.人琴俱亡王子猷和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

一往情深、口假设悬河、望梅止渴、别无长物、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新亭对泣。

《人琴俱亡》课件苏教版八上优质获奖课件

《人琴俱亡》课件苏教版八上优质获奖课件

《人琴俱亡》课件苏教版八上优质获奖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人琴俱亡》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了课文《人琴俱亡》的阅读理解、词句解析、主旨把握以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2. 分析课文结构,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和情感态度。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人琴俱亡》的情节结构,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难点:把握文中意象的深层含义,领会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古琴音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人琴俱亡”意境的思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阅读效果,指导学生理解词句。

3.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如“人琴俱亡”的象征意义,作者的情感表达。

4. 随堂练习:设计填空、翻译等练习,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分享感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人琴俱亡》,标注作者和时代背景。

2. 列出课文主要情节,标明重点词句。

3. 用不同颜色粉笔区分课文结构,突出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人琴俱亡》中的意象,体会作者情感。

答案:意象分析要结合课文内容,如“人琴俱亡”象征了知音难觅、生死离别等,作者情感主要表现为对友人的怀念和感慨。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其他表现友情的古诗文,拓展学生知识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加古典诗词朗诵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细节设计;5. 板书设计的关键要素;6.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精华]课件16《人琴俱亡》

[精华]课件16《人琴俱亡》

[精华]课件16《人琴俱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二节《建安七子与正始文学》,详细内容为《人琴俱亡》一诗的鉴赏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人琴俱亡》一诗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2. 掌握建安七子与正始文学的特点,了解《人琴俱亡》的文学价值;3.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人琴俱亡》一诗的背景、情感表达及文学价值。

难点:建安七子与正始文学的关联,以及《人琴俱亡》的意境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同步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琴音乐,让学生感受古琴的魅力,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琴俱亡》。

2. 讲解:介绍建安七子与正始文学的背景,分析《人琴俱亡》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情感。

3. 鉴赏:详细解读《人琴俱亡》一诗,分析其艺术特色及文学价值。

4. 实践:让学生尝试朗读《人琴俱亡》,体验诗中的意境。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人琴俱亡》的鉴赏题,讲解答题技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同步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人琴俱亡》2. 内容:a. 背景:建安七子与正始文学b. 情感表达:对知音的怀念、对人生的感慨c. 文学价值:意境深远、艺术精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人琴俱亡》的创作背景。

b. 分析《人琴俱亡》中的意境,并谈谈你的感受。

2. 答案:a. 《人琴俱亡》创作于建安时期,反映了诗人对知音的怀念和对时局动荡的忧虑。

b. 诗中以琴为喻,表达了对知音难觅、人生无常的感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讲透了《人琴俱亡》的背景、情感和文学价值,学生是否掌握了建安七子与正始文学的特点。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建安七子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提高古典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人琴俱亡》的背景及文学价值;2. 教学目标中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3. 教学难点中的建安七子与正始文学的关联;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人琴俱亡》中的意境。

人琴俱亡的典故

人琴俱亡的典故

人琴俱亡的典故人琴俱亡的意思是指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

那人琴俱亡有什么典故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人琴俱亡的典故,供大家阅读!人琴俱亡的解析【释义】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

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怀念死者的心情【相近词】人琴俱逝、睹物思人、人琴两亡【成语示列】人琴俱亡,颇劳梦寐。

明·张岱《赠沈歌叙序》人琴俱亡的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曰......王献之的哥哥王徽之对他的弟弟非常钦佩,王献之对哥哥也很敬重,两人感情非常深厚。

后来,兄弟两人都患了重病,王献之先去世。

王徽之的家人怕他悲痛,没有把这坏消息告诉他。

王徽之老是听不到弟弟的消息,很是担心。

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便问家人道:“子敬(王献之的字)的病怎样了?为什么长久没有听到他的消息?是否出事了?”家人含糊回答,不向他吐露真情。

王徽之终于明白过来,悲哀地说:“看来子敬已经死了!是吗?”家人知道再也瞒不下去,便说了实话。

王徽之听了也不痛哭,只是下了病榻,吩咐仆从准备车辆去奔丧。

到了王献之家,王徽之在灵床上坐了下来。

他知道献之生前爱好弹琴,便对献之的家人说:“把子敬的琴取来。

”琴拿来后,王徽之就在灵床上一面弹,一面想着过去兄弟两人的情谊。

他越想越悲伤,弹了几次,都不成曲调。

于是举起琴向地上掷去,然后叹道:“子敬!子敬!如今人琴俱亡!”叹罢,他悲痛得昏过去了。

一个多月以后,他也离世而去。

人琴俱亡的造句1、每次看到他的遗物,都有人琴俱亡之感。

2、一串串的忧伤滑过,跌宕在欲言又止的哽咽里,谁说过人琴俱亡?3、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

同人琴俱亡。

4、沉心反思韩寒十年来的轨迹和蜕变,人琴俱亡。

5、“我”内心那凄美的孤寂。

人琴俱亡。

6、桑心欲绝,肝肠寸断,人琴俱亡,我此刻心情。

7、志摩死了,现在展对遗书,就只感到古人的人琴俱亡这一句话,别的没有什么可说。

《人琴俱亡》文言复习教案

《人琴俱亡》文言复习教案

《人琴俱亡》文言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人琴俱亡》。

(2)理解并掌握《人琴俱亡》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人琴俱亡》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人琴俱亡》的文意。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人琴俱亡》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国家乡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人琴俱亡》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人琴俱亡》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难点:1. 分析《人琴俱亡》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探讨《人琴俱亡》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人琴俱亡》的作者和背景。

2. 引导学生回顾《人琴俱亡》的故事情节。

环节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朗读《人琴俱亡》,理解文意。

2. 学生结合注释,解释文中生僻词语。

环节三:合作探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琴俱亡》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环节四:课堂练习1. 学生翻译《人琴俱亡》中的重要句子。

2. 学生结合《人琴俱亡》,举例说明文言文的表达特点。

环节五:课堂小结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四、课后作业1. 背诵《人琴俱亡》。

2. 选择一篇文言文,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人琴俱亡》。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运用《人琴俱亡》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人琴俱亡》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探讨,提出自己对《人琴俱亡》艺术特色的看法。

七、教学资源1. 《人琴俱亡》原文及注释。

2. 文言文阅读材料。

3. 相关背景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课人琴俱亡
第五部分典型习题点拨
一、字词巩固
1.指出下面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亡.羊补牢人琴俱亡.
B.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子敬素好.琴
C.而.子敬先亡跪而.拾之以归
D.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也
[答案] B
[解析] A选项,前一个“亡”是“丢失、走失”的意思;后一个“亡”是“死”的意思。

B选项,两个“好”都是“喜欢”的意思。

C选项,前一个“而”表示转折,“但是”的意思;后一个“而”表示修饰。

D选项,前一个“以”是“因为”的意思,表示原因;后一个“以”是“用”的意思。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以都.不闻消息(都:总是)
B.语时了.不悲(了:结束)
C.子敬素.好琴(素:白色的)
D.便径.入坐灵堂上(径:径直)
[答案] D
[解析] A选项,“都”的确切解释为:总,竟。

B选项,“了”应解释为:完全。

C选项,“素”应解释为:向来。

二、句子理解
1.翻译下列句子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答案] 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解析] 重点字词:都:总,竟。

已:已经。

丧:死。

重点句式:“何以都不闻消息”,相当于“以何都不闻消息”,宾语前置句式。

(2)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答案] 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了!
[解析] 重点字词:俱:都。

亡:死。

(3)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答案] 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解析] 重点字词:因:于是,就。

恸绝:痛哭到几欲昏死的地步。

良:很。

2.下列句子中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B.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C.子敬/素好琴,便/经入/坐灵床上。

D.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答案] C
[解析] 文言文的断句,要根据语句的含义与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来划分。

A选项,“都”是“总、竟”的意思,“不闻”是“没有听到”的意
思,副词与动词之间应该有停顿。

而“不闻”与“消息”是动宾短语关系,可以不必停顿,因此,正确的节奏是: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B选项,“索舆”是“要来轿子”的意思,这两个字组成动宾短语,不应作停顿,正确的节奏划分应该是: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D选项,“恸绝”是“痛哭到几欲昏倒的地步”,这是一个词语,不能割裂开来,因此,正确的节奏应该是: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3.下列选项中,句式与“何以都不闻消息”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太祖常劝以读书
B.读之竟日
C.何以也
D.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答案] C
[解析] C选项与题干的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式。

A选项,相当于“太祖常以读书劝之”,是状语后置句式。

B选项,相当于“竟日读之”,是状语后置句式。

D选项,“……者也”是判断句式的标志,因此,本句为判断句式。

三、课文回顾
1.文中“语时了不悲”的“了”是什么意思?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案] “了”,完全。

这可以说是子猷悲痛到极点才做出的反应,其实他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

[解析] 其实,“语时了不悲”应该理解为“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哀的样子”,而不应理解为“说话时完全不悲伤”。

估计到弟弟已经先他而去
了,王子猷的心里肯定是十分悲痛的,“完全不悲伤”是不可能的,只是当时并没有在脸上显露出来而已,这说明了王子猷性格坚毅、刚强的一面。

2.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这“不调”说明了什么?
[答案] “不调”既写出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又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

[解析] 人如过度悲痛,便话不成句,歌不成曲,如《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

子猷欲弹琴一曲以送弟,可是因自己病重,更因心情十分悲痛,弹到后来,曲不入调,琴不成声——“弦既不调”。

非琴不调也,实人不调也。

兄为弟痛,兄弟情深,“不调”两字是最好的注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