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学习我国诗歌的方法就是要时常复习,复习最重要的就是知识点的整合,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知识点整理,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古代诗歌知识点整理(一)文言知识整理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5分)1、其实百倍它的实际情况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至于颠覆到了……地步4、可谓智力孤危智慧力量5、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6、刺客不行不去行刺二、找出词类活用词并解释(5分)1、理固宜然名词作状语从道理上说2、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4、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5、李牧连却之使动使退却6、始速祸焉形容词作动词招致三、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28分)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交错,一律、一概2、不能独完完好3、思厥先祖父他们的4、举以予人拿5、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6、暴秦之欲无厌满足7、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奉送更加 8、强弱胜负已判矣辨别9、理固宜然从道理上说应该这样 10、以地事秦侍奉、对待11、始有远略开始、起初谋划、打算 12、始速祸焉才招致1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两次使退却 14、洎牧以谗诛及、到15、革灭殆尽之际将要 16、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17、胜负之数天数 18、或未易量或许19、封天下之谋臣封赏 20、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胁迫2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22、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跟从四、解释一词多义(23分)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不能)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 ②此言得之(适宜) ③诚不得已(能够)古代诗歌知识点整理(二)《伶官传序》指示代词。
(1) 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起指示作用,可译为“那”。
(2)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那以后四年,才回去看你。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那剩余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 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筼筜..谷(yún d ān ɡ) (2)蜩.腹蛇蚹.(ti áo fù) (3)兔起鹘.落(hú) (4)庖.丁解牛(p áo) (5)斫.轮者也(zhuó) (6)持缣.素(ji ān) (7)相蹑.(niè) (8)箨.龙(tuò) (9)曝.书画(pù) (10)畴.昔(chóu) 二、文言基础知识梳理1.解释成语(1)成竹于胸:原指画竹时心里先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2)兔起鹘落:兔的跃起、鹘鸟(属鹰类)的降落。
二者都是迅疾的动作,用以形容运笔的神速。
(3)庖丁解牛:比喻掌握了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4)轮扁斫轮:轮扁,春秋时期齐国的造车工人;斫轮,砍木料制车轮。
比喻技艺纯熟高超。
2.通假字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通“稍”,稍微 3.古今异义(1)废.卷而哭失声 古义:废置、搁下。
今义:没有用的或失去了原来的作用的。
(2)余因而..实之 古义:因,于是;而,连词。
今义:表示结果,连词。
4.一词多义(1)遗⎩⎪⎨⎪⎧ 与可以书遗.余:给予,赠送小学而大遗.:遗失、遗漏涂不拾遗.:遗失、遗漏的东西深追先帝遗.诏:遗留(2)诸⎩⎪⎨⎪⎧投诸.地而骂曰:相当于“之于”子闻诸.:相当于“之乎” (3)间⎩⎪⎨⎪⎧ 亲厚无间.:隔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秘密地 (4)乃⎩⎪⎨⎪⎧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竟然、却,副词乃.见其所欲画者:于是、就,连词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的,代词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仅仅,副词 (5)其⎩⎪⎨⎪⎧乃见其.所欲画者:自己的,代词岂独得其.意:他的,代词而余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 5.词类活用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名词作状语,如剑从鞘中抽出一样。
第五单元素材积淀·延伸(新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5张ppt)
战国末期,群雄竞逐,“合纵”“连横”互有起伏。在 长期的兼并战争中,秦国最终崛起,威慑六国。而六国各自 为政,不能团结一致共同御敌,反而竞相赂秦,终致破灭。 苏洵《六国论》论述六国灭亡的这一原因,借古讽今,劝谏
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汲取历史教训,不要被“积威之所
劫”,而要团结一致,奋起御侮,以维护国家利益。
恰是在平稳中乃至看似业绩不错的时候倒闭的。为什么呢? 也许正是缺少了那份居安思危的观念吧。也许还有一点,就 是太依赖于某个人才会有这样的结局!如果一个企业的老总 不能够掌控全局,或者对公司的事不闻不问,全部依赖于公
司的某一两个人,久而久之,利益面前,必有异心。等到你
真正发现时,往往为时已晚。多少公司就是因此而倒闭的? 人在任何时候多少得有点危机感,活得才有点激情。
【应用角度】 这则素材可以用在“体察生活”“刻苦练习”“个性与 共性”等方面。使用时必须根据自己的需要变换一下角度和 叙述的重点。
一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话不论是在读书的时候还是 在当今社会的为人处事中,始终都在告诉我们,不论什么时
候都不可以为一时的成绩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过于得意
忘形,目空一切,必然会让人敬而远之。反之,就算不是太 有能力,如果能够谦虚地做人做事,必然会得到大家的帮助 和上司的提拔。“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 的大意是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国家,不能居安思
(2009年高考上海卷优秀作文《个性与共性》)
危,总有一天是要灭亡的。一个企业如果安于现状,在竞争 中,必然会一败涂地。一个人,因家庭的富有而无所事事, 游手好闲,终究会毁掉自己的一生,到老了,才发现,自己
竟然一事无成。有的甚至沾上毒品,或者沉迷于其他事物,
正所谓玩物丧志。通过“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 个名句,我联想到了很多。一个企业常常在最初的阶段挺过 去了——人说万事开头难,在公司最艰难的时候大家能够齐 心协力,想尽一切办法让公司能渡过难关。可是很多公司恰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点总结
祭十二郎文通假字: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皆不幸早世通“逝”,死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终葬先人之兆通“垗”,墓地以待馀年通“余”,剩下的悠悠苍天,曷其有极通“何”,什么一词多义:诚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幸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以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省不省所怙(知道,动词)汝来省吾(探望,动词)孤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长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终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尽,动词)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致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就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知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死而有知(灵魂,名词)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其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她的,代嫂嫂,代词)诚知其如此(它,代事情,代词)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难道,副词)其信然邪?其梦邪?(是...还是...动词)又可冀其成立邪(他们,代词)其又何尤?(这,代词)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大概,恐怕,副词)敛不凭其棺(你的,代词)其的用法其一、代词1. 人称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
指代人、事或物,相当于“名词﹢之”,可译为“他(她)的”“他(们)的”。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其,代嫂嫂)——我当时虽然能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其,代韩会)——你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年轻力壮的人尚且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代死讯)——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2)有时活用第二人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知识汇总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知识汇总六国论苏洵一.古今异义(解释句中义)1其实百倍()2思厥先祖父()3至于颠覆()()4智力孤危()5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二.同义词1与赢而不助五国 = 勿附于秦()2终继五国迁灭 = 六国互丧 = 至于颠覆()3当与秦相较=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苟以天下之大()4胜负之数 = 存亡之理()5强弱胜负已判 = 或未易量()6不赂者以赂者丧 = 盖失强援()7奉之弥繁 = 侵之愈急()三.词类活用(归类,释义)1不能独完2义不赂秦3理固宜然4李牧连却之5并力西向6日削月割7礼天下之奇才四.解释句中加线词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3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此言得之4始速祸焉……后秦击赵者再5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6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8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六国论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六国论》《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单元设计一、整体把握1、教材解读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
散文之“散”,表现了自然从容、姿态横生之美,并没有刻意安排的痕迹,而内中自有很强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要细细体味。
2、目标定位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祥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运用的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脉络,练习归纳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列出提纲,体会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理清全文的结构。
3、教学建议本单元的教学可从“赏析指导”部分切入,围绕“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把握形与神的关系,探究文学名篇艺术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可用8课时,具体安排如下:《六国论》《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都是值得反复诵读的名篇,切不可只把疏通词句作为教学重点而忽略了对这些文章的品读。
还可以分别进行一些适当的拓展延伸。
可分别2课时完成。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结构看似闲散随意,但是如果逐段理清主要内容就不难发现,从阐述绘画主张,到追忆二人的真情交往,到最后说明写作的缘由,文章始终都是以画竹及苏、文二人的情谊为中心点的。
可用1课时完成。
推荐作品《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可合用1课时完成。
注重比较阅读。
可以在比较中有更多的发现和感悟,体味作者的感情。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背景知识,如韩愈、欧阳修、“三苏”等作家的一些情况。
二、专题研究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课后练习设计中可明显看出来。
根据课标的要求,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可做如下安排:1、《六国论》是一篇史论,可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掌握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注释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注释1、苏洵<六国论>语译六国灭亡,并非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问题出在向秦国割地求和。
割地求和削弱了自己的国力,是一条亡国的道路。
也许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其中齐燕赵并未割地),都是因为割地求和吗?我的回答是,未曾割地的齐燕赵是由于韩魏楚割地而灭亡的,他们失去了强大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所以说,问题出在割地求和。
秦国在用武力攻取夺得土地之外,(还靠他国割地求和得到土地)。
小一点的,可以获得县邑;大一点的,可以获得城市。
把秦国由他国割让得到的土地与打胜仗得到的土地进行对比,前者是后者的一百倍;把诸侯割让给秦国的土地与打败仗失去的土地相对比,前者也是后者的一百倍。
那么秦国贪得土地的愿望能够不断实现,诸侯失去土地的祸患不断临头,本来就不是因为战争的胜负。
想一想这样的事实吧!诸侯的先人们,冒着风霜雨露,披荆斩棘,才获得了一块块尺寸之地。
可他们的子孙却很不爱惜,拿来割给秦国,像扔掉一根小草一样。
今天割五城,明天让十城,然后才能换来一夕之安寝。
第二天起床后看看国境四周,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可是,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贪得土地的欲望却永远不会满足,给他越多,侵犯越急。
所以在战争开始之前强弱胜负就已经判然分明了。
割让土地的结果是自身的灭亡,那逻辑本来就应该是这样。
古人说,拿土地去侍奉秦国,就像抱着薪柴去救火,薪柴烧不完,火不会熄灭。
这话说对了。
齐国不曾割地,最终也继五国而灭亡,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与秦结交而不助五国。
五国相继灭亡,齐国也就难免了。
燕赵的国君,最初有远大的战略眼光,能守住自己的国土,坚持原则,不割让土地。
因此燕国虽然是小国,而灭亡却在后面,这是用兵抵抗的结果。
直到太子丹把派刺客刺杀秦王作为国策,才招致了亡国之祸。
赵国曾经与秦国打了五仗,两败而三胜。
后来秦国两次进攻赵国,都被李牧打退了。
直到李牧因小人谗害而被诛,邯郸就沦为秦之一郡,可惜赵国没有把武力抵抗坚持到底。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文言知识点梳理
知识归纳 ——通假字
(1)暴霜露
(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无”通“毋”,不 要。)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非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不是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不能
或曰:六国互丧…… 或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之
(1) 破灭之道也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结构助词,的。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2) 较秦之所得
诸侯之所亡
结构助词,的。
秦国之所大欲
(3) 苟以天下之大
定语后置的标志。
(4) 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指土地)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的诸
此言得之
(代侯”词) 指上文说的道理)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
3.以
(1) 不赂者以赂者丧
洎牧以谗诛
介词,因为。
(2) 秦以攻取之外 苟以天下之大
介词,凭借。
(3) 以有尺寸之地 连词,相当于“而”。
(4) 举以予人
介词,来
(5) 以地事秦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介词,用。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为 (1)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课内重点成•语1人未读 •亚杰
1、日削月割:指每日每月割让土地。形容一味割地求和。
2、远交近攻:结交远方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本是战 国时期范雎向秦国提出的一种外交策略。后也指待人处事的一 种手段。
3、食不下咽:食物咽不下去。形容因忧愁、疾病等不思饮食 。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文言知识点梳理
指出下列语句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1、 与可没与陈州 2、 少纵即逝矣 1、 初不自贵重 2、 废卷而哭失声 3、 吾将以为袜 4、 发函得诗
通“殁”,死亡 通“稍”,稍微
古:以…为贵重 ;今,价值高 古:停下,放下;今,废弃 古:把……当作;今,认为 古:打开;今:发送
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的现象 (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形容词做动词 ,老,养老 (2) 余因而实之
3、余为徐州 (到某地做官) 4、而予以为有道者 5、吾将以为袜
(动词,认为)
(以之为,把……当作…… )
“乃” “其”的意义和用法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2、乃见其所欲画者 3、乃见其所欲画者
副词,却 竟然 于是 就 代词,代“画家” 代词,他的
4、岂独得其意
5、而予亦悔其随之
代词,自己
“然” “之”的意义和用法
词类活用
函梁君臣之首 名词活用为动词,装在盒子里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名词作状语 乱者四应 数词作状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使动用法
祸患常积于忽微
形容词用作名词
判断句子的句式特点 A、此 三 者,吾 遗 恨 也 B、盛(之)以 锦 囊 C、系 燕 王 父 子 以 组 D、身 死 国 灭, 为 天 下 笑 E、智 勇 多 困 于 所 溺 F、遣 从 事 以 一 少 牢 告 (于) 庙 G、燕 王,吾 所 立
代词:作人称代词、指示代词
其
副词:表转折、推测、反诘语气 连词:表假设、选择
词类活用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名词作状语,在远方。 使动,使……来 成家而致汝 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名词用作动词,写信 吾书与汝日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 夭,使动,使……夭折 莫如西归 名词作状语,向西 而视茫茫 动词用作名词,视力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知识总结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知识总结一;通假字并解释意义1;暴霜露;暴通曝,冒着2;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3;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品4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逝世通逝,死去5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6;少纵则逝矣;少通稍。
7;与可没于陈州,没通,死亡.8;而节叶具焉;具通俱,俱全.二;古今异义词1;率赂秦耶古义;一概,全部。
今义;率领。
2;至于颠覆古义;终究,到….结局。
今义;用作表示另捏一事的连词。
3;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情况。
今义;实际上。
4;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父辈。
今义;指父亲的父亲。
5;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
今义;表示又一次。
6;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慧和力量。
今义;指理解事物的能力。
7;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指真实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义;可以凭借的意思。
今义;表示可能,能够或许可之义。
9;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古义;推究。
今义;用作名词原则,副词原来。
所以古义;是……的原因。
今义;一般用于因果关系的连词。
10;抑本其成败之迹古义;或者。
今义;动词,抑制等。
11;吾与汝俱少年。
古义;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今义;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
12;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古义;成长立业。
今义;组织机构等成立成功,开始存在。
13;将成家而致汝。
古义;安家。
今义;男子结婚。
14;志气日益微。
古义;意志和元气。
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
15;而心识其所以然。
古义;原因或道理。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16;初不自贵重。
古义;看重。
今义;价值高。
17;月落庭空影许长。
古义;这样。
今义;也许。
18;废卷而哭失声。
古义;停下,放下。
今义;废弃。
19;吾将以为袜。
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
20;发函得诗。
古义;打开。
今义;发送。
21;而读书者与之。
古义;赞成。
今义;给。
22;以书遗余曰古义;赠送。
今义;遗失。
三;词类活用1;李牧连却之。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单元说明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教学目标一、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二、运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与抒情性。
单元说明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关系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
散文与诗歌相比,篇幅相对较长,形式上约束较少,其外在表现或整或散,或缓或急,而以“散”为多数散文的基本特征。
“散”,不是散漫杂乱,既无章法,又无生气和血脉,而是在多姿多彩的表现中,有充沛的思想情感贯注其中。
散文之“散”,表现了自然从容、姿态横生之美,不见经营安排的痕迹,而内中自有很强的思想逻辑与情感逻辑,值得欣赏玩味。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征。
作者的思想情感、精神气质,通过字句音节体现出来。
诵读时,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这就是古代散文家和鉴赏家常讲的“气脉”或“文气”。
文气贯注,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文气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浸透到文字中的表现。
选择优秀的古代散文,多多诵读,细心体会,自然会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和气脉的流动。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照顾到不同的体裁和风格。
《六国论》《伶官传序》属于议论文,在结构和行文上比较严谨规范,通过提要钩玄,逐段梳理归纳,文章的构思和脉络即能清楚地显示出来。
《祭十二郎文》是抒情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记叙文,两文都是随着情感和思绪的流动,把恳挚的亲情、友情与一些琐事夹杂在一起叙述,一方面“散”的特征非常鲜明,另一方面由于情感充沛,首尾贯注,便于从声调高低、节奏快慢和文辞表达上把握文章的气脉,认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精读以上几篇文章,对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
四篇文章虽然有偏重于议论或偏重于抒情的不同,但都是情理兼用。
《六国论》借古论今,在秦与六国之间,恶秦而亲六国;对六国又是责之复哀之,从而形成沉痛激切的文气。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文言知识点梳理剖析
二、古今异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
古义:……的原因 今义:因果关系连词
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古义:表示不好的结果,相当于“以致” 今义:程度副词或表另提一事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 今义: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人情事理
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终继五国迁灭 终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于,副词
坚持到底,名→动
故曰“弊在赂秦也” 所以,因此,连词 故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旧,形容词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 并力西向 副词,假使,如果 动词,朝着,对着
知识归纳
兵 暴 事
——一词多义
(名词,兵器、武器) (名词,军队) (名词,战争) (动词,曝露) (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①古:成长立业。②今:创立,有根据。
7、当不复记忆 ①古义:再,又。②今义:重复,往复 8、吾去汴州 ①古义:离开。②今义:往,到……去 9、而齿牙动摇 ①古义:这里是“松动”。
②今义:不稳固,不坚定
五、特殊句式
惟兄嫂是依
只依靠兄嫂。“依”的宾语“兄嫂” 前置。构成“唯……是……”格式,“是” 起提宾作用。成语“唯才是举”、“唯 你是问”、“惟利是图”都是这种格式。
六 国 论
苏 洵
知识归纳
(1)暴霜露
——通假字
(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无”通“毋”,不 要。)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不是 不能 有人 或许,也许
课件:人教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 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
名词作动词,开一个窗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动词,呈报 ④凡死刑狱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名词作状语,当面 ⑤贫则面 语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⑥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 应立决 . 名词作状语,按照法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予吾千金,吾生 若 . 使动用法,使„„活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作名词,老朋友 ⑧故旧 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古人云“天下名山等占尽”,寺庙多远离人居,
乃偏中之偏。这样层层推进,多角度,多侧面
地将村“幽”非常全面,非常深入地表现了出
来。在这“幽”当中,自然也就隐含着“静”,
但还不够,诗人又用了反衬法,以“春山一路
鸟空啼”式的写法把“静”更彻底地表现出来。
全诗只用描写,不用赞叹,任何赞叹都是苍白 无力的。
【思考】
六、古今异义 ①余叩所以 .. „„的原因。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②吾辈无生理 矣 .. 活的可能。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机体的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的功能。 ③留者十六七 ... 表分数,十分之六七。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约数。
______________
形容词,神情激动
(2)于 介词,对于 ③渫恶吏忍于 鬻狱 ____________ . ④良吏亦多以脱人于 介词,从 死为功 ________ . (3)要 动词,通“邀”,邀请 ③张良出,要 项伯 ____________________ . 动词,相约 ④虽与府吏要 ,渠会永无缘 _________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第五单元重点字词整理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1、《六国论》赂:【赂:赠送财物,割让土地;贿赂;赠送的财物,割让的土地;财物。
贿:财物;赠送财物;用财物收买,行贿或受贿赇:贿赂;受贿。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或:【有人,有的人,有的;有时;或许;通“惑”。
】例: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互:【交互,相继,交错,互相(义同“斯”),彼此;差错;】例: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皆,全,义同“悉、率、毕、咸、皆、一、举”。
】例: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以:【因】例: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大概,一般;大概因为,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原来。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患:【担心,义同“忧”、“虑”、“病”、“害”、“虞”。
】例: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厥:【其,他,他们的;其,那;乃,才。
】例: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披荆斩棘:【分开或斩除荆棘。
比喻扫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或克服创业过程中的重重困难。
】视:【看,观察,考察。
看待,对待;比照,同……一样,比;活着,生存。
视朝:君王临朝听政。
视事:治事,任职。
视遇:看待,对待。
视息:看,喘息,仅能看和喘息,有隐忍苟活的意思。
】例: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弥:【遍布,满;更加,越来越,义同“尤”、“愈”。
】例: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与:【结交,亲附;赞许;参与;给;帮助,援助,助。
】例:与赢而不助五国了。
终:【终了,结尾,最终,到末了;生命终结,死;始终;尽;既;终于。
】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迁:【向上移,迁移,变更,变易。
晋升或调动官职,贬谪。
】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既:【尽,完了,义同“毕、竟、已、讫、了”。
已经;尽,完全;不久。
既然;与“且”“亦”“又”搭配使用,表并列。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再:【第二次;两次;多次。
】例: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及,等到,至,到。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 《祭十二郎文》韩愈(经典实用)
去年,孟东野前往, 我托他带给你的信中说: “我还未到四十岁,却 视力模糊,头发花白, 牙齿松动。想到诸位叔 伯父和各位兄长,都是 在健康强壮时便过早去 世,像我这样衰弱的身 体,难道能够活得长久 吗?
书:写信,名词作动词
其:难道。表反问的语气副词。
吾不可去①,汝 不肯来,恐旦暮 死,而汝抱无涯 之戚也。”孰谓 少者殁而长者存, 强者夭而病者全 ②乎!
①离开职守 ②保全
我不能离开职守,你 又不肯来。只怕我早 晚死了,而你将会怀 着无穷无尽的忧伤。” 谁料想到年少的死了, 而年长的却反活着; 强健的夭折早死了, 而病弱的却反保全了 生命?
“少者殁而长者存”,陈诉自己抱憾不已的心 情
该死的没死, 不该死的死了—抱憾不已
为什么该死? 为什么不该死?
身体虚弱 (怎么虚弱?)
题解
祭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告
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 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 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 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 者。汉、魏以来,祭文多依照《诗经》 中雅、颂的韵语,也有用骈文的。本 文则不拘常格,以无韵散体来写。
祭文(悼词)
有韵文和散文两种。
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 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 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对噩耗的疑惑
信
怀 疑
Hale Waihona Puke 梦真如果是信
为什么兄……? 为什么你……? 为什么我……?
如果是梦
不是信
传言不是真的
东野的书信 耿兰的丧报
是信
.“我”不久于人世
原因
头发全白 牙齿脱落 身体虚弱 精神衰落
有知觉
永不分离
死后
高中语文 人教版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5单元 推荐作品 2 陶庵梦忆序 张岱
2.作者以前的生活是怎样的?哪些字词能够体 现? 繁华。 簪履、轻暖、甘旨、温柔、爽垲、香艳、舆从。 资料链接: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弟,家常渊 源,“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 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 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
4.文中还提到哪些“痴人”?其痴体现在何处? 有何相似之处?
(1)西陵脚夫。失足破其瓮,念 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 好!” (2)中式寒士。恍然犹意非真, 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 相似之处:一梦耳,惟恐其非梦, 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二)合作探究
1.本文反复出现的一个字是什么?文中作者 提到哪些“痴梦”?其实质是指什么?
检查预习 1.字音辨识 陶庵 ( ) 以苎( )
寤醒( ) 蒉草( ) 报絺( ) 爽垲( ) 布衲( ) 以粝( ) 报粻( )
靡丽( ) 自啮( ) 以藿( )
裘衣( ) 梦呓( )
屡罄( ) 罹此( )
ān kuìnà zhù chī lìwù kǎi zhānɡ mǐ qiú niè yìlí huò
2.背景介绍 张岱生活在明、清之交,那是一 个“天崩地裂”的年代:农民战争的风 暴摧毁了腐朽的朱明王朝。随着满族贵 族入主中原,清帝国建立,封建制度正 用文化专制主义配合铁蹄、刀剑和镣铐 来延缓自己的没落与衰微;到处有苦闷、 彷徨和幻灭,也有抗争和求索的思想火 花在迸射。张岱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忆梦、 寻梦和说梦的。
(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身份的句子。 (1)陶庵国破家亡:明末清初人(亡国之人)。 (2)无所归止,披发入山:明亡后避居山中(气 节高尚)。 (3)因《石匮书》未成,好弄笔墨:作家。 (4)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出生仕宦世家 ,少为富公子,爱繁荣。 (5)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布衣素食,生计维 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知识梳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知识梳理一、课文内容回顾《六国论》论证六国灭亡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勿重蹈覆辙。
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分论点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分论点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伶官传序》让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名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祭十二郎文》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韩愈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也饱含着自幼孤苦零丁凄凉家世的慨叹和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阐画竹之理,忆戏笑之言,叙为文之由,抒悼念之情。
二、文学常识《六国论》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四川)眉山人,散文家。
与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
《伶官传序》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江西)吉水人,文学家、史学家,谥号“文忠”。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编写两部史书《新唐书》《新五代史》。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醉翁亭记》。
《祭十二郎文》韩愈,字退之,郡望昌黎,自称“韩昌黎”,做过吏部侍郎,世称“韩吏部”。
唐代古文运动领军人物,主张文章言之有物,“惟陈言之务去”。
“唐宋八大家”之首。
代表作《马说》《师说》。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豪放派词作代表人物,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代表作《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
三、字音字形1、注音贿赂城邑昏厥荆棘草芥自古洎今革灭殆尽咽喉削弱箭矢仇雠伶人珍馐依怙夭殁薨匆遽斗斛入殓尚飨筼筜偃仰啸歌蜩蛇蚹兔起鹘落轮扁砍斫缣素蹑手蹑脚树梢匹敌箨龙一曝十寒2、字形仓皇仓黄苍黄仓惶3、查字典,解释成语含义胸有成竹兔起鹘落稍纵即逝克勤克俭四、文言字词句式1、词类活用《六国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五、六单元知识点总结打包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五、六单元知识点总结打包《过小孤山大孤山》知识点整理一、一词多义1、然(1)杰然特起……的样子(2)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但是(3)实不然也这样(4)碧峰巉然孤起……的样子2、以(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用(2)复以小艇游庙中用(3)若稍饰以楼观亭榭用(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而且(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3、之(1)信造化之尤物的(2)自数十里外望之它(3)徙倚久之而归音节助词(4)何功之有哉?宾语前置标志(5)之二虫又何知这4、而(1)突兀而已助词(2)徙倚久之而归就(3)岸土赤而壁立并列关系(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转折(5)而母立于兹通“尔”二、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句若稍饰以楼观亭榭2、省略句及抛江(我)过其下复以小艇游(于)庙中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节度)其间一日阻(于)风不行3、被动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三、词类活用1、如宝装屏风宝石,实为用宝石,名词作状语2、微雨下雨,名词作动词3、掠江东南去向东南,名词作状语4、岸土赤而壁立赤,红土,形容词作名词。
壁,象墙壁一样,名词作状语5、晚泊沙夹晚:名作状6、掠江东南去东南:向东南方,名作状7、上干云霄上:向上,名作状四、特殊句式1、若稍饰以楼观亭榭:状语后置2、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判断句3、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判断句《庖丁解牛》知识点整理一、实词庖:厨师。
解:剖开、分割。
履:踩。
踦:支撑、接触。
砉:象声词。
騞:象声词。
中:合乎。
会:节奏。
道:天道,自然的规律。
进:超过。
方:在。
遇:接触。
官知:视觉。
神欲:精神。
批:击。
郤:空隙。
导:顺着、循着。
窾:空。
因:按照。
技经:脉络相连的地方。
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
軱:大骨。
硎:磨刀石。
恢恢:很宽绰的样子。
謋:象声词。
委:卸落。
二、一词多义善:善哉表示同意的应答词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擦拭族: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每至于族丛聚,集结之处三、虚词为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 伶官传序的翻译及重点归纳
伶官传序的翻译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探究唐庄宗取得天下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世间传说晋王将要去世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且嘱咐他说:“梁朝是我的仇家。
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也曾和我相约拜为兄弟,却都背叛了我们而归顺了梁朝。
这三者,是我遗留下来的恨事!现在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未了的心愿!”庄宗接受了这三枝箭并把它们供奉在宗庙里。
以后出兵作战,就派部下用一副少牢去宗庙向晋王祷告,并请出那些箭,放在锦囊里,让人肩背着它,走在队伍的前面。
等到凯旋归来后,再把它放还宗庙。
当他用绳子捆绑起燕王父子,用匣子盛着梁朝君臣的头颅,送进宗庙,把箭还给先王,并把成功的消息报告亡父的时候,那强盛的意气,可谓壮观了。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然而一个军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就四下响应,只好仓皇向东逃出,还没碰见乱贼,军队却已离散了。
君臣们互相呆看着,不知该向何处去,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难道是因为取得天下艰难而失去容易吗?还是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尚书》上说:“满足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补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文言知识整理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5分)1、其实百倍它的实际情况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至于颠覆到了……地步4、可谓智力孤危智慧力量5、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6、刺客不行不去行刺二、找出词类活用词并解释(5分)1、理固宜然名词作状语从道理上说2、义不赂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3、以事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4、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5、牧连却之使动使退却6、始速祸焉形容词作动词招致三、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28分)1、六国互丧,率赂耶交错,一律、一概2、不能独完完好3、思厥先祖父他们的4、举以予人拿5、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6、暴之欲无厌满足7、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奉送更加8、强弱胜负已判矣辨别9、理固宜然从道理上说应该这样10、以地事侍奉、对待11、始有远略开始、起初谋划、打算12、始速祸焉才招致13、后击者再,牧连却之两次使退却14、洎牧以谗诛及、到15、革灭殆尽之际将要16、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17、胜负之数天数18、或未易量或许19、封天下之谋臣封赏20、为人积威之所劫胁迫2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22、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跟从四、解释一词多义(23分)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 (不是)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不能)2、得①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获得)②此言得之(适宜)③诚不得已(能够)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 (优势)②其势弱于 (势力)4、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②以攻取之外凭借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才④子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来⑤以地事,犹抱薪救火用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⑦洎牧以谗诛因为⑧以赂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凭借五、分析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16分)1、洎牧以谗诛被动句2、为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3、尝五战于状语后置4、其势弱于状语后置5、举以予人省略句(省略代词“之”,应为“举以之予人”)6、赂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7、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 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六、翻译下列句子(15分)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
赂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灭亡,并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贿赂国。
贿赂国因而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国的土地越多,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厉害。
所以不用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
一直发展到灭亡,按道理讲本来也应该是这样的。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相较,或未易量。
假使、、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国。
燕国的刺客不去行刺王,国的良将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国相比较,或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4、呜呼!以赂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国的土地来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国),那么,我恐怕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
5、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国积蓄的威势所胁迫,一天天地被削弱,一月月地被分割,以至于走向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蓄的威势胁迫啊!《伶官传序》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敌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无”通“毋”二、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3.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二)名词作状语1.负而前驱前:向前2.仓皇东出东:向东3.一夫夜呼夜:在夜里4.乱者四应四:在四面(三)动词作名词1.而告以成功成功:成功的消息(四)使动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使动(五)形容词作动词1.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乱:作乱(六)形容词作名词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三、古今异义1.与其所以失之者与其:(古义)和他(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至于:(古义)相当于“以至于”(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类官(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人事:(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所以:(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6.还矢于王,而告以成功成功:(古义)成就功业、政绩或事业(今义)获得预期的结果,达到目的四、一词多义1.盛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请其矢,盛以锦囊(装)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强盛)2.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3.告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禀告)4.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表其实的语气)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表程度)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 5、微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事)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悄悄地)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为隐藏身份而改装)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五、判断下列文言句式1.判断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此三者,吾遗恨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2.状语后置句请其矢,盛以锦囊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而告以成功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庄宗受而藏之于庙3.省略句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以三矢赐(于)望而却步宗而告之曰请其矢,盛(之)以锦囊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4.被动句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愈《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苦无靠)3、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死)4、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二、一词多义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②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③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2、幸:①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4、省:①不省所怙(知道,动词)②汝来省吾(探望,动词)5、孤:①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②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6、长:①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③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7、终:①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尽,动词)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②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②死而有知(灵魂,名词)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其”的用法(一)、代词1. 人称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
指代人、事或物,相当于“名词﹢之”,可译为“他(她)的”“他(们)的”。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其,代嫂嫂)——我当时虽然能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其,代会)——你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年轻力壮的人尚且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代死讯)——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2)有时活用第二人称。
译为“你的”。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
(其,代十二郎))——你来看望我,住了一年,请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儿女。
2、指示代词。
(1)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起指示作用,可译为“那”。
(2)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那以后四年,才回去看你。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那剩余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
(二)、语气副词(用在句首或谓语前)1、表示转折、推测,可译为“大概”。
2、呜呼!其信然矣!——唉!大概是真的了!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
3、表示反诘,用法同“岂”,可译为“难道”。
4、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唉,难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吗?(三)、连词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如果没有灵,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
2、表示选择,可译为“是……还是……”“还是”。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真邪?——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三、词类活用1、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2、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动词使动,使……夭折)3、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事业)4、而视茫茫(动作名,视力)5、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使动,使……来)6、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形作动)7、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使……丧亡,使动)四、古今异义的词1、将成家而致汝成家:①古:安家。
②今:男子结婚。
2、吾与汝俱少年少年:①古:青年男子。
②今: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
3、志气日益微志气:①义:精神。
②今: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
4、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几何:①古:多少。
②今:几何学。
5、少而强者不可保强者①古:强壮的人(生理上)。
②今:坚强的人(心理上)。
6、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成立:①古:成长立业。
②今:创立,有根据。
五、文言句式1、惟兄嫂是依(惟……是,宾语前置)2、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词结构后置)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宾语前置)4、从兄嫂归葬(于)河阳(省略句)5、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其……其,固定格式,表选择,是……还是)7.未可以为信也(省略句。
“以”之后省略宾语“之”)8.吾念,汝从于东(省略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