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美学的历史与发展

合集下载

中西方美学的历史与发展

中西方美学的历史与发展

中西方美学的历史与发展美学在西方的发展总体上来说大致经过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三个发展阶段。

在古代主要是一种本体论的美学;笛卡尔以来的近代美学主要是一种认识论的美学;而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美学则开始了“语言学”的转向,主要是一种语言论的美学。

一、西方美学的发展在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之前,美学研究一直都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而西方古代的哲学主要是一种本体论的哲学,因此,古代的美学也主要是一种本体论的美学思想。

所谓本体论的哲学就是把“是”、“存在”本身而不是把那些具体存在的东西作为研究对象的哲学。

从巴门尼德创立“存在之学”以来,这种本体论的存在之学一直是西方古代哲学的中心。

柏拉图把美分为“美的东西”和“美本身”,认为美的东西是“分有”了美的理念才美的。

因此,他真正关心的是“美本身”,他说:“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

”柏拉图的这种美论是其理念的哲学本体论在美这个问题上的具体运用,是一种本体论的美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同样把“存在之所以为存在”的本体论作为自己哲学的基础,他设立一个普遍的、抽象的本体世界: “善本身”、“美本身”、“存在本身”,同时还设立一个与这个本体世界相对的感性世界: “善的怎是”、“美的怎是”。

只是亚里士多德纠正了柏拉图对一般与个别的割裂,指出个别的感性存在与它的本体存在是一致的。

“善必与善的怎是合一,美合于美的怎是”,而且, “每一事物的本身与其怎是并非偶然相同而是实际合一的”。

以此看来,亚里士多德的美论仍然属于本体论的美学思想。

随着文艺复兴“世界的发现”与“人的发现”,西方进入了理性大发展的近代社会。

人们的关注中心从客观世界是什么转向关注主体自身怎样才能认识这个客观世界,人自身的认识能力、认识途径和认识方法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人们的整体思维模式从客观世界转向主体自身,西方由此进入认识论时期。

美学也由此进入认识论的发展阶段。

笛卡尔认为一切都是可怀疑的,只有“我在怀疑”这一事实不可怀疑,由此得出“我思故我在”的结论,从主体自身的认识推导出世界的存在,是一种典型的认识论哲学。

第一章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史

第一章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史

第一章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史
一、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历史
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可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以来,古希腊的两位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通过其对自然、社会、以及审美等领域的探索,提出了西方最早的美学思想。

之后,基督教时期,又有了思想家如贝
尔蒂、奥古斯都,他们把美学思想从传统宗教哲学中独立出来,提出了具
有唯物主义基础的美学观点。

从中世纪时期开始,美学理论开始形成,多种元素汇聚,包括传统的
文学理论、宗教理论、哲学理论等。

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艺术的内
容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专注于赞美上帝。

这一时期,法国学者伯特兰·德·贝尔蒂提出关于艺术创作的审美理论,并强调了正确的审美观点
与宗教观点的重要性,他认为艺术能够把神圣的美与世俗的美结合在一起,开创了中世纪审美思想的基础。

16世纪,德意志哲学家康德提出了“形而上学”,以及“审美理性”等思想观点,宣扬美为一种理性,而非感性认知;晚近期,浪漫主义时期,英国文学家华兹华斯和莱拉特等人,把审美作为一种无意识的力量,热衷
于探索大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内在关系,大胆建构出一种新的美学视角,使
美学思想达到高潮。

第六章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第六章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第六章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西方美学是指从古希腊到当今的西方艺术、美学、哲学、宗教和社会
思想的总和。

从古希腊时期一直到当今,西方美学的发展历程中,不仅涉
及到美学问题,也涉及到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社会思想等一
系列科学问题。

古希腊时期,西方美学的发展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和文豪们开始的,他
们主要思考的是人类行为的规律,以及艺术作品如何影响人类的存在和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文豪们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柏拉图(Plato)等,都对西方美学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论述,他们的思想很大程度上
影响了以后的西方美学发展。

中世纪时期,西方美学发展出了新的审美形式,艺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当时的普遍观念是,艺术不仅是表达美的手段,也是呈现上帝的真情。

因此,中世纪时期,西方美学发展出了“宗教美学”,以及“世俗美学”。

其中,宗教美学以崇拜上帝、表达信仰为主,而世俗美学则更多地运用具
体的表达形式和绘画技巧,来表达绘画家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和看法。

文艺复兴时期,罗马教会作为教会文化的代表,必然影响到西方美学
的发展,并形成了一种以宗教和精神为中心的艺术理论。

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过程

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过程

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过程一、古希腊哲学与美的探索古希腊哲学家对美的概念进行了探索和阐述,这为西方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古希腊,美被视为一种普遍适用的理念,在艺术和自然中都可见其体现。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都提出了关于美的观点,并深化了对美的认识。

二、中世纪的宗教意味美学在中世纪,基督教的影响使美学与宗教相结合。

美不再只是艺术的表现形式,而是可以通过宗教仪式和圣经中的故事来体验。

圣母玛利亚和救世主耶稣成为中世纪艺术的主要表现对象,追求超验的美成为中世纪美学的主旨。

三、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崛起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逐渐摆脱了中世纪对宗教的过度依赖,开始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

人文主义观念的兴起,使得人们开始对人类的尊严和个体灵魂的独立性产生兴趣。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学者在对古代文化的研究中发现了美学的新视角,并加入了对自然美和人体美的追求。

四、启蒙运动与审美理论的形成启蒙运动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对人类的理性和自由进行反思,并提出了关于美的新的理论。

启蒙思想家们认为美是基于客观和普遍的原则,而非个人情感的主观感受。

康德提出了审美观念的主观与客观结合,认为美感体验需要同时满足主体的主观情感和客体的客观形式。

五、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对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主义追求革新和创新,拒绝传统的审美观念,强调艺术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同时,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提出了质疑,以多元化的观点挑战传统的美学原则。

后现代主义认为美是多样化而主观化的,无法用单一的标准来定义。

六、当代美学的多元发展在当代,美学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不同学派和理论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美学观点和理论,如存在美学、环境美学、身体美学等。

同时,跨学科的研究也促进了美学理论的交叉融合,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等进行合作与探索,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美学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总结起来,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经历了古希腊哲学的探索、中世纪宗教的影响、文艺复兴的崛起、启蒙运动的形成、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发展,以及当代美学的多元化。

中西方美学比较

中西方美学比较

帛画,是中国迄今发现最 早的完整的独幅绘画实物 。此画表现“引魂升天” 的主题,在丝帛材料上用 毛笔勾线画成。人物兼用 平涂与渲染的画法略施色 彩。从这幅帛画状物之精 确生动、用线之流畅洒脱 ,可见早期中国绘画所达 到的水平。
人物龙凤帛画(湖南长沙)
古希腊的艺术被马克思称作“是一种规范 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荷马史诗到公元前 六世纪被写成定本,希腊戏剧,特别是悲 剧,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大到了高峰。此 外,希腊则音乐、建筑、绘画、雕刻等艺 术也都非常繁荣。
罗马梵蒂冈西斯廷小教堂天顶画《创世记》
真正的绘画本身是崇高的,虔诚的。因为,除了求 见上帝并与之会见的困难以外,任何东西也不能使 心灵更加高尚,什么事物也会使他至诚至敬。
——米开朗基罗
拉斐尔《雅典学院》Athens Institute 作于1509一l511年间的壁画,画于梵蒂冈宫殿。画高2.794米, 长6.172米,是幅巨制之作。
失蜡法
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人们开始用失蜡法制作 铜器,也称蜡模法。它是用蜡来制造模型,蜡模比起 泥模,可以进一步精雕细刻,能浇铸出复杂多变的造 型体,制造极为精细或镂空和各种造型的装饰。甚至 鸟兽象形的容器也铸造得十分准确生动。湖北随县战 国时期曾候乙墓出土的铜尊盘,上有玲珑剔透的装饰 ,就是用失蜡法铸造的。所以用失蜡法制造的铜器, 层次丰富,精巧细致,具有特殊的立体装饰效果。
比较中国秦汉时代和古希腊时代的雕塑艺术
1、古希腊雕塑的最高成就在于人体,而秦汉以 前中国的雕塑,动物形象似比人物更为逼真;
2、古希腊人物雕塑注重解剖结构,准确而科学 地描绘人物的形态,秦汉时期的中国雕塑则注重气韵, 特别是汉朝的雕塑重神韵,重动感,显示了中西审美 情趣的不同。
中国艺术: 道之阴阳的统一转化 人与天地参,天地以生物为心 大象无形,究竟无得

第六章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第六章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第七节 现代西方美学主要流派
共同特点:研究方法上侧重审美主体特别是审美活动的研究;“开放性体系”;美 学普及越来越广,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与艺术思想相互配合影响。 一、格式塔心理学派美学(鲁道夫· 阿恩海姆) 着重知觉完型研究,多从视觉艺术入手,偏重审美客体感性形式方面,有形式主义 倾向。 二、精神分析美学(弗洛伊德) 唯心主义,把本能欲望看成人社会行为的根源基础。 三、自然主义美学(桑塔耶那) 主观唯心主义,美是对象内在的积极价值,只存在感知中。 四、实用主义美学(杜威) 艺术是一种经验,否认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五、新自然主义美学(托马斯· 门罗) 人的全部创造是自然现象。 六、表现主义美学(克罗齐) 七、现象学美学 八、分析美学 九、符号论美学 十、社会批判美学
三、亚里斯多德的美学思想(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
柏拉图的基本的文艺观点,文艺不表现真理和文艺起败坏道德的作用, 都遭到他的弟子亚理斯多德的批判,从此西方美学思想便沿着柏拉图和亚理 斯多德的两条对立的路线发展,柏拉图路线是唯心主义的路线,亚理斯多德 路线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路线。 在文艺与现实关系问题上,肯定了文艺的客观真实性。他还批判了柏拉 图的摹仿只是抄袭表面现象的看法,认为摹仿应揭示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和必 然性。 就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来说,肯定了文艺的要求是一种自然的要求,有 它的存在理由以及它的社会功用。 亚理斯多德的文艺思想,这主要表现于下列各点:(1)诗的真理是普 遍与特殊的统一。(2)艺术反映现实,但须经过理想化,“照事物应当有 的样子去摹仿”,主观理想应与客观规律符合。(3)艺术是有机的整体, 部分与全体密切联系,才产生和谐;(4)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中,艺术的考 虑与伦理的考虑须统一。(5)文艺的功用首先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其次 在形式和谐所引起的美感。

中西方美学观比较

中西方美学观比较
崇尚个性表达
西方文学崇尚个性表达,强调个体经验和感受的独特性,通过个体 的视角来揭示人类普遍的困境和问题。
追求真实感
西方文学追求真实感,强调通过客观的描写和再现来表现作品的主 题和意义,使读者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和质感。
05
中西方美学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中方美学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要点一
强调整体与和谐
中方美学注重整体性和和谐性,强调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配合。这种美 学观念对现代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促使设计师更加注重整体设计风格和 环境因素的协调。
要点二
崇尚自然之美
中方美学崇尚自然之美,强调与自然 的和谐共生。这种观念影响了现代设 计的理念,促使设计师更加注重从自 然中汲取灵感,并采用自然材料来营 造舒适、健康的环境。
要点三
重视文化传承
中方美学强调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 认为传统美学元素具有独特的价值和 意义。这种观念影响了现代设计师对 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运用,促使他们将 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 具有文化底蕴的作品。
西方美学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追求创新与个性
西方美学注重创新和个性表达, 强调突破传统束缚和探索新形式。 这种美学观念对现代设计产生了 巨大影响,促使设计师更加注重 创新和个性化,追求独特的设计 风格和表达方式。
中西方美学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美学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成为一种趋势。艺术家们通过相互学习、借鉴和 合作,创造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这种交流与合作不仅有助于推动中西方文 化的交流与融合,还有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禅宗美学
强调“心性本无间”,注重内心体验和直觉,追求心灵的净化和 超越。

概述中西方美育的产生与发展

概述中西方美育的产生与发展

概述中西方美育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基础是在先秦时期奠定的,而孔子的美育思想又是构成这一时期美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末年,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重视艺术美的感化(乐、诗、艺),倡导自然美的陶冶(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强调社会美的教化(礼、德、仁)。

孔子的美育思想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并且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发展。

在孔子之后,战国时期儒家美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德教”。

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明人伦”的君子和大丈夫,通过教育,使人“察于人伦,由仁义行”,成为一个道德君子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从“保民而王”的立场出发,主张德育应该为建设理想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目标服务,要培养“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把伦理和审美合而为一,从道德情感中体验美的境界,这就是孟子所倡导的“乐教”。

他还强调通过诗歌的教化作用来使人民受到教育和感化,被后人称之为“诗教”。

在中国美育史上形成了两个美学流派,一个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乐”为手段,以服务于社会为目的的美育思想体系;另一个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建立了以“自然”为核心,以“反观内省”为手段,以颐养生命为目的的美育思想体系。

体验、审美超越、境界生成是道家美育思想的三大支柱,也是它能够参与到中国当代美育建构中来的活性因子。

与儒家相比,道家美学缺乏执着于现实的积极入世的精神,而道家对审美与艺术创作特征的深刻理解,又弥补了儒家在这方面认识不足,并且它的超功利的思想和敢于大胆揭穿假面的批判精神,是动摇和冲破正统礼法束缚的有力的思想武器。

所以说,儒道两家美学构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

然而战国时期墨子则否定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价值,反对进行审美与艺术的活动(音乐),即所谓的“非乐”思想。

与之类似的还有韩非子的“反美学”思想。

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过程

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过程

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过程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哲学家,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然而,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领域直到18世纪才真正形成。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是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之一。

他主张通过追求高尚和永恒的理念,人们可以达到真正的美。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将美学与科学联系起来。

他将美学视为一门系统的科学,通过观察和理解自然界来揭示美的本质。

在中世纪,基督教教义的影响下,修道院成为艺术和美学的中心。

修道院的建筑和艺术作品都承载着宗教的信仰和教义。

中世纪的美学理论主要围绕宗教和神圣的主题展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潮重新关注人类自身的价值和尊严。

达芬奇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开始研究人体解剖,追求人体的比例和真实性。

美学开始逐渐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

不同时期的艺术家们也提出了各自的美学理论,如达芬奇提出的“万物是相通的”理论和伦勃朗的“让光线成为你的主题”。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推动了美学的发展。

启蒙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将美学与哲学和科学相联系,认为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揭示美的本质。

德国哲学家康德则提出了著名的审美哲学理论,称美是一种纯粹的主观体验,存在于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中。

19世纪是美学理论的重要发展时期。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强调了美的历史和社会维度,认为美是自由精神的表达和体现。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主张“艺术为艺术”的理念,将诗歌视为纯粹的艺术表达,与现实无关。

20世纪各种派别的美学理论日益丰富。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主张艺术是“自由的选择”,反对传统的美学规范。

结构主义者巴特认为,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是由符号系统所构成的,要通过解读符号系统来理解作品的意义。

在后现代主义理论中,各种观点纷争并存,包括后结构主义理论、身体美学、社会美学等。

近年来,美学也开始快速发展和变化,受到了电子媒体和互联网的影响。

新媒体艺术、数字艺术和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美学问题和讨论。

西方美学原理发展历程

西方美学原理发展历程

西方美学原理发展历程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西方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理念”的概念,认为真正的美是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之美。

此后,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了美学理论,他将美与完美联系起来,认为美是一种有秩序、有结构的完美形式。

在中世纪,基督教的影响使得美学更加与宗教相关。

在这个时期,美被视为上帝的创造之一,通过艺术来体现神性。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带来了对人的重视,美学开始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由创造力。

伦勃朗、达·芬奇等艺术家的作品展现了个体的独特性和情感表达。

18世纪的启蒙时代,理性主义的思想盛行,美学也受到影响。

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观念,认为美感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审美标准。

他还强调艺术的目的是纯粹的审美享受,而不是传递信息或追求功利。

康德的美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世纪,浪漫主义兴起,美学进一步强调个体的情感和直觉。

浪漫主义者们追求自然、个性和真实,他们通过艺术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情绪。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也给美学理论带来了新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认为美学是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艺术与阶级斗争密切相关。

20世纪,现代主义运动对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代主义艺术家们试图打破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形式,追求对现实的新的表达方式。

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的兴起,使美学理论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21世纪,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对美学产生了进一步的冲击。

后现代主义强调个体的多样性和相对性,否定了一切普遍真理和价值。

在这一背景下,美学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各种艺术形式和审美标准并存。

总结起来,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理念之美到个体表达的转变。

古希腊的理念之美为西方美学奠定了基础,中世纪的宗教影响使得美与神性联系紧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启蒙时代的康德将美感置于主观的位置,浪漫主义注重情感和直觉的表达,现代主义试图打破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形式,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多样性和相对性。

西方美的发展历程简述

西方美的发展历程简述

西方美的发展历程简述西方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艺术和美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探讨和发展。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对美学的早期理论,并认为美是一种对称、和谐和完美的表现。

随着古罗马帝国的崩溃,中世纪时期的欧洲艺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基督教的兴起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宗教主题成为了主要的创作内容。

这时期的艺术更多地强调了宗教信仰和信仰的力量。

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在15世纪至17世纪的意大利,各种艺术形式得到了巨大的推进和进步。

艺术家们开始研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并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这一时期的艺术更注重人体的比例、透视和光影效果,艺术作品中出现了更为真实和立体的形象。

18世纪的启蒙时代,人们对理性和知识的追求成为了主导思想,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也开始被重新探讨。

这一时期的艺术更注重自然界的观察和描绘,并反映了社会和政治的变革。

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带来了艺术创作中的个人情感和主观体验的强调。

艺术家们试图通过艺术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感,创作中存在许多浪漫、梦幻和情感化的元素。

20世纪的现代艺术运动使西方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以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形式为代表的艺术潮流挑战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标准,以非常规的形式和材料来表达艺术家的想法和观点。

当代艺术中,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为西方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和元素。

艺术家们开始关注跨文化交流、身份认同和社会问题,并将这些思考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

总体而言,西方美的发展历程可以被看作一个从对称和完美到追求真实和个人表达的过程。

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和思想背景推动着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古今中外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古今中外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古今中外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一、前言美学思想是关于美和艺术的理论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文化圈在美学思想方面都有不同的贡献。

本文将分别对古代和现代的中外美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更好地理解美学思想的演变和发展。

二、古代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1.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以“审美”、“趣味”和“品位”为核心,注重对“工、势、形、声、色、香、味”的美的考虑。

在美学思想方面,中国古代的代表人物有庄子、墨子、荀子、王阳明等。

他们重视人的内心追求,通过人的内心感受来感知美的存在。

庄子提出了“至乐无乐”、“大知闲闲”等思想,认为美的感受是通过人的内心感受而达到的,不需要任何外在因素。

墨子则提出了“以工度美”、“同类相求”等思想,认为美是通过良好的工艺品质和相似的元素之间的匹配才得以体现的。

2. 古希腊美学思想古希腊美学思想把重点放在了整体性审美上。

他们认为,艺术是一种对整体的表达,并且将其与人的正义、道德、理性等方面相联系。

古希腊美学思想的代表人物有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乐谷理论”,认为人们在欣赏艺术时会对于一些美妙的和谐而感到愉悦。

苏格拉底则认为人类智慧的究极表达是通过艺术来实现的,艺术可以将人们带入一个虚无之地,让人们在思考和感受上得到一种非比寻常的满足。

三、现代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1. 西方现代美学思想西方现代美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康德、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

康德认为美的本质不在于艺术品本身,而是在于人们对于艺术品的感知。

海德格尔则认为艺术品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可以揭示出生活的本质和真实的途径。

哈贝马斯则认为美不是单纯的审美体验,而是一种与人文和社会事实紧密相关的体验。

2. 东方现代美学思想东方现代美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中田重治、荒木亨等。

中田重治认为,美学是一种事实,而不是一种概念。

荒木亨则认为,美学是一种对于强迫和死亡的抵抗,是人类追求自我实现和人生意义的表达。

四、中外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本文介绍的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和古希腊美学思想都是重视整体性审美的思想,而现代美学思想则更多地关注于人的内在感性认知。

西方美的发展历程

西方美的发展历程

西方美的发展历程
1.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西方文化中的美学始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这个时期的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人体和自然的美。

2.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美的发展的重要时期。

人们开始关注人类的尊严和个性,更多地欣赏人体的美和艺术作品的美。

3. 启蒙时期:启蒙运动带来了对人类理性和自由的崇尚,美学思想也有了新的发展。

美被认为是一种理性的和普遍的原则,而不仅仅是主观的感受。

4. 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强调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

人们对于自然的美和人类情感的表达产生了更深入的思考。

5. 现代主义时期:现代主义对美的理解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人们开始关注形式和结构,追求抽象化和个性化的艺术表达。

6. 后现代主义时期:后现代主义拒绝了传统的美学观念,强调了多元和相对性的价值观。

审美标准变得更加模糊和主观化。

7. 当代美学:当代美学的发展受到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人们开始研究跨文化美学和数字美学,对美的定义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8. 后人类美学:后人类美学是对传统美学的超越和重新思考。

它挑战了关于美的传统观念,探索了人类和非人类之间的美的
可能性。

9. 生态美学:生态美学是一种关注环境和自然之美的美学流派。

它强调保护和尊重自然,将美与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

10. 多元文化美学:多元文化美学强调各种文化背景中的美的
差异和共通性。

它尊重和包容多样的审美观念,促进文化交流与对话。

中西方美学发展史

中西方美学发展史

第一编中国美学史第一章、先秦美学思想一、孔子以前的美学思想一、味、色、声之美..左传桓公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美:能直接给人以感官享乐的声、色之美;味美也包含在内..二、以“和”为美..提出“和”;是要把对味、色、声的官能快感的追求同真正的美感区分开来..“和”;是“以他平他”;也就是把相异的东西综合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产生出新的事物..如果“以同裨同”;即只把相同的东西加到一起;虽然在量上可以有所增加;但用尽了也就完了;不可能产生出原来没有的更多的新事物..这种看法;是古代对于世界的多样性以及世界只有在相异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中才能发展的朴素认识..三、美与善的统一..对于声色之美的追求同社会政治伦理道德要求之间有矛盾;在官能感受上使人觉得美的东西不一定是善的..二、孔子的美学思想一、思想基础——仁学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学;其美学是从仁学出发解决审美和文艺问题而得出的结论..“仁”的根本是以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子之爱;是人性的内在欲求..艺术观念——“成于乐”、“游于艺”艺术的作用——“兴”、“观”、“群”、“怨”二、美学观念——“尽善尽美”、“文质彬彬”、“中庸”1、充分肯定美的意义和价值的前提下要求美与善相统一..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事物外在的形式美有不可否认的价值..同一的内容;可以表现在一种美的形式中;也可以表现在一种不美的、简单粗陋的形式中;而两者的价值显然是不一样的..3、自然美..从人的伦理道德的观点去看自然现象;把自然现象看作是人的某种精神品质的表现和象征..4、美学批评尺度..“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雍也“中庸”原则是社会生活中各种互相矛盾事物的和谐统一..是政治学的最高表现;也是孔子始终追求的理想..运用到美学上;要求在美和艺术中处处都应当把各种对立的因素、成分和谐地统一起来;不要片面地强调某一方而否定另一方..对立因素的统一;每一因素发展的适度;这是作为美学批评尺度的“中庸”的基本要求..三、易传与美学一、易传和易象1、易传:即周易大传;是对易经周易古经的解释和发挥..2、易传和易经易传对易经进行了根本性质的改造:保留了易经的宗教巫术的形式;扬弃了易经宗教巫术的内容;它借助于易经的框架;建立了一个以阴阳学说为核心的哲学体系..所以;二者有本质的不同;易经是一部卜筮之书;易传是一部哲学着作..3、易传在美学史上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阴阳为核心的辩证法;对于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更主要的;还在于它突出了“象”这个范畴;并对“象”作了两个重要的规定——“立象以尽意”“观物取象”;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的重要环节..4、系辞传的“象”和审美形象:系辞传的象≠审美形象;但是接近于审美形象因为易象更接近于审美形象;更带有美学意味;后代有一些思想家、文学艺术家往往把易象作为艺术最早的起源;并从易传中寻找艺术创造的法则..二、“立象以尽意”1、含义:借助于形象;可以充分的表达圣人的意念..“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包含着这样一个思想:概念不能表现或者表现不清楚、不充分的;形象可以表现;可以表现的很清楚;可以表现的很充分2、特点:以小喻大;以少总多;由此及彼;由近及远..“象”是具体的、切近的、显露的、变化多端的;“意”是深远的、幽隐的..3、发展:“立象以尽意”把“象”和“言”区分开来的同时又把“意”“象”联系起来;指出“象”对于表达“意”有着“言”所不能及的特殊功能;从而对“象”做一个重要的规定——“赋”“比”“兴”是对“立象以尽意”做进一步规定——魏晋南北朝出现“意象”的美学范畴..三、“观物取象”1、“观物取象”的三层含义:1说明了易象的来源:是圣人根据他对于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的观察创造出来的;易象是圣人的创造而非“自我表现”;这种再现不仅限于对外界物象的外表的模拟;而且更着重于表现万物的内在特性及宇宙深奥微妙的道理2说明了易象的产生: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创造的过程3说明了“观物”所应采取的方式:不能固定一个角度;也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孤立的对象;而应“仰观”“俯察”;既观于大宏观、又观于小微观;既观于远;又观于近2、“观物取象”在美学史上的影响:1被多数人看作是艺术创造的法则;2“仰观俯察”的观物方式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影响也很大:这是中国哲人和诗人的关照法;构成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四、孟子的美学思想一、对个体人格美的认识和高扬1、象味、声、色能够给人的口、耳、目带来感官愉快—样;人的道德精神也能给人的心灵带来愉快..2、人的道德精神为何能够引起审美愉快美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肯定;所以当善的实现表现为人的自我肯定时;善同时就是美..只要有自觉的努力;个体就一定能实现善..个体具有实现善的伟大力量..3、“养气”说:“浩然之气”;是个体的情感意志同个体所追求的伦理道德目标交融统一所产生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4、内在的精神状态通过人的外部形体而表现出来..人格的善在于人们的行为的社会本质;它是通过冷静的理智分析去判定的;人格的美则在于人们的高尚道德在人们形体活动中的表现;它是通过感性的直观去把握的..5、“充实之谓美”尽心下..“充实”;指的就是个体通过自觉的努力;把他所固有的仁义等善的本性“扩而充之”;使之贯注满盈于人的形体之中..二、美感的普遍性、共同性1、美感的共同性来源于人的生理感官的共同性..2、从人与动物的区别上去找寻人的美感的共同性的原因..3、美感的共同性基于人类的共同性;“圣人与我同类者”告子上;“尧舜与人同” 离娄下;审美能力是一切正常发展的人都具有的能力..三、审美活动的社会性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五、老子的美学思想一、美学特征——无为无不为1、要消除文明所带来的罪恶;就要停止对文明的追求;纯任自然;不要人为去干预..这样做的结果;又不会无所作为;恰恰能够成就—切事情..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2、“道”具有的根本特性是“无为而无不为”..二、老子论美1、美与丑美与丑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是应用辩证的观点来观察美丑问题的开始.. 2、美与真和善老子指出了美与真、美与善之间存在矛盾;并不一致;但并不是意味着他认为真、善、美根本不能统一..在老子所批判的文明社会中;真善美是无法统一的;但在理想社会里;真善美却是完全统一的..3、美与“无为”之道真善美包含在“道”中;符合“道”就是真善美;违背“道”就是假恶丑..只要得到了“道”;实行了“道”;一切无不幸福美满;真善美都在其中了..六、庄子的美学思想一、美学与哲学浑然一体1、重视人的生命价值..“重生”、“养生”、“保身”是贯彻庄子全书的基本思想..追求和赞颂个体人格的主动性、独立性;竭力要把个体人格的价值扩大到无限的整个宇宙;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天下的境界..追求人的自由..赞美远古原始蒙昧社会..抛弃孔子鼓吹的仁义之道..2、美学特点..第一;个体的自由和无限的实现正是美之为美的本质所在..第二;庄子力求达到个体的自由和无限;而它采取的方法是对于生活采取一种超越于利害得失之上的情感和态度..这样一种态度恰好带有审美的特点..二、庄子论美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在“无为”:自然无为即是美;而且是最高的美..2、“圣人法天贵真”——美与真肯定美与真的一致性;凡美的东西都应该是真实无伪的东西;而不能是虚假做作的东西..要求美必须符合于人的“性命之情”;也就是符合人的生命的自由发展的要求..3、“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对无限之美的追求美在于“道”的自然无为;而“道”是无所不在的;它是一种创造宇宙的无限的力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穷的..4、“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丑中之美在中国美学史上;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指出了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有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5、“孰知天下之正色哉”——美的相对性第一;美与丑是相对而言的..第二;同一个对象;由于人和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其好恶故异”至乐;因而对美丑的感受也就不同..第三;美是在变化着的..第二章、两汉美学思想一、淮南子的美学思想一、美学的基础——“道”无形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与基础;“道”是一个形而上的终极本体..“道”是一切美的根源..对美的追求;使淮南子对“无为而无不为”作出全新解释..“无为”只是教人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去行动;并不是不要行动..与“无为”相反的“有为”;指的是那种违背自然规律的行动..淮南子代表汉代美学的新倾向——一种对认识、掌握和占有广大外部世界的强烈渴望..二、美的多样性、相对性和客观性淮南子指出美是有条件的..以适宜为美..适宜在于人对各种事物的利用处理是否符合于客观事物的规律..淮南子认为世界上并没有绝对完善的美..不能因美的事物有不完善的地方就抛弃它、否定它..主张在美丑问题上;要看到事物的主要方面;略其小而取其大;不要苛求..二、董仲舒的美学思想一、“天人合一”说中国美学认为;没有人与自然的统一就决不会有美..董仲舒更为具体地描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同自然存在着类似和相通的东西..二、天地之美天所具有的“仁之美”;在于它所生长的一切都是为了用来奉养人..董仲舒保持着先秦儒家以及道家以人为本位的思想..认为天之美在于仁;其核心是认为天使人的生命得到了健康的发展..所谓“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循天之道..天地的美还在于“和”或“中和”..说天地之美在于“和”就是说只有阴阳二气协调统一;天地才能产生出奉养人的各种美好的东西..以“和”为美;即是以自然生命的合规律的、协调和谐的发展为美..董仲舒所说的“天地之美”的实质;就是爱护人的生命;使人的生命得到协调和谐的发展..三、扬雄的美学思想一、“丽以则”与“丽以淫”赋讲求文词的华丽富美;穷极文词之美..“丽以则”;即美丽而合乎圣人之道;“丽以淫”;即美丽而不合乎圣人之道..二、“言”为“心声”;“书”为“心画”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问神“言”和“书”;实际是指一种带有社交性、政治性和文学性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第一;指出文艺创造同文艺家主观思想感情的关系;突出中国古代美学把文艺看成是人的内在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这一根本观点..第二;在理论上明确地指出艺术作品同艺术家人格的不可分的联系..后世“文如其人”、“人品”与“画品”的高下密切相关等..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一、魏晋玄学与美学一、玄学与美学玄学的产生起于魏齐王曹芳正始公元240年-249年年间..玄学与美学的连结点在于超越有限去追求无限..“贵无”和先秦道家或汉初淮南子所讲的“无”或“无为”有重要差别..它主要不是从宇宙的生成和自然的规律来讲的;而是从无限与有限的关系来讲的;并且是针对人生的意义价值问题来讲的..在现实的人生之中;特别是在情感之中去达到对无限的体验;进入一种超越有限的、自由的人生境界..二、阮籍1、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死于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263年..2、清思赋清思赋一是充满着庄周、屈原的邀游宇宙的奇丽幻想;二是渗透着阮籍的哲理玄思..第一;追求超越形色声音的精神性的美..是比仅仅停留在形色声音上的美更为高级的美..第二;“清虚寥廓”、“冰心玉质”、“恬淡无欲”;触及审美中一种重要的心理状态;即超越物欲私利的冲突交战;排除一切低级的感官欲望;在精神上达到了高度纯洁宁静的状态..第三;“清虚寥廓”、“飘飖恍惚”触及到审美中伴随着情感想象的力量..3、大人先生传;阮籍假想中的“大人先生”其实也就是阮籍自己的化身的思想与生活..对于无限的追求..对于美与无限的关系的强调;是魏晋美学;特别是阮籍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美是对人生中一切有限的功利、实用、利害关系;一切束缚人的个性、才能的全面发展的有限事物的超越的结果..当然;这种超越不是阮籍所说的单纯精神上的超越;在根本上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成果..但对这种超越的体验中;精神是起着重要作用的..阮籍说“大人先生”飞越太空;“直驰骛乎太初之中;休息乎无为之宫”;就是一种精神的超越..二、陶潜的美学观念一、人生之道生于公元365年晋哀帝司马丕兴宁三年;死于公元427年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四年..思想既受着儒家、道家、玄学、佛学的影响;但又与之都有所不同..二、艺术境界历代对陶诗的评论集中到一点;就是推崇陶诗“平淡”..陶诗的“平淡”同魏晋玄学美学所追求的“平淡”虽有相通之处;但实质不同..这种“平淡”的境界是一种超越尘世的物欲追求和扰攘纷争而与无限自由宁静的人格本体相合一的境界;带有十分浓厚的哲理色彩..陶渊明把玄学以及佛学所追求的人生解脱放到了门阀世族名土们不屑一顾的日常最平凡的农村田园生活之中..陶诗艺术境界的特出的地方;就在它把平凡的生活中所蕴含的美极为自然质朴地写了出来;同时又把它与玄学、佛学所要解决的人生解脱问题联系起来;因而使得这种艺术境界具有了深刻的哲理意味..这就是陶诗“平淡”的特色所在..陶渊明只把生死看作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虽然这现象令人无比哀伤;但不应当因此就弃绝有限的人生的欢乐;终日怀着对死的恐怖..陶诗“平淡”的本质就在于彻悟人生的苦难;但又不否定现世的人生;而仍然率真、质朴地肯定现世人生有美好可亲的东西;从日常的生活中去寻求心灵的满足和慰藉..三、刘勰文心雕龙与美学一、刘勰论“隐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铸成“意象”这个词;而他对审美意象的分析;首先表现在他提出的“隐秀”这一组范畴: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秀”:指审美意象的鲜明生动“隐”:①指审美意象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不直接用文词说出来;不表现为逻辑判断的形式..②审美意象的多义性..审美意象蕴含的情意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丰富的..二、刘勰论“风骨”:1、“风骨”的提出;是着眼于文章的教育、感化的作用..2、刘勰的突破是把这种力量分为:“风”“骨”=“情”“理”=“感染力”“说服力”..3、“风”从情感中来;但情感不等于就是风;情感要和“气”结合起来..“风骨”的提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美学家对于审美意象的认识的深入..三、刘勰论“神思”1、“神思”的概念是从对审美意象的分析进到了对审美意象创造过程的分析..2、内容:1艺术想象是一种突破直接经验的心理活动..2艺术想象需要人的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的全部力量的支持..3艺术想象一方面要保持虚静;另一方面要依赖外物的感兴..4艺术想象是创造性的想象;它的结果是产生审美意象..5每个人艺术想象力和对外物的感应力是不同的;则一个作家平日就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和感应力..四、刘勰论“知音”——审美鉴赏问题1、“知音”难的原因:1从比较外在的层次说:人们往往为各种偏见蒙蔽了自己的审美感受偏见①“贵古贱今”②“崇己抑人”③“信伪迷真”..2从比较内在的层次说:知音难逢有两个原因:①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②人们的审美趣味有差异;这就影响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作出客观的全面的判断..2、如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博观”1“博观”:扩大自己的视野、多读各种文学作品..2提高了鉴赏力、还要讲究鉴赏的方法:①观位体②观置辞③观通变④观奇正⑤观事义⑥观宫商3、知音的影响:表明南北朝文人开始注意对文学鉴赏的研究;它也不是孤立的四、魏晋南北朝的画论一、人物画的传神论1、以形写神:神;指人充满生气的内在精神;形;指表现内在精神的外貌形相..2、迁想妙得为了表现对象的典型特征和精神风貌;艺术家可以不为描绘对象的表面形貌所拘束;而应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通过广泛的联想和想象;捕捉和创造那些足以凸现人物性格、气质的典型细节;并用巧妙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以“妙得”其美好的形象..3、谢赫六法谢赫;南朝齐画家、画论家;善写人物;尤工写貌..着古画品录二卷;以“六法”为标准对前人的绘画作品进行品评;并将其区分为上、中、下三品;开创了将人品上、中、下之分运用于文艺品评的先例..谢赫的“绘画六法”论;在古画品录中: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气韵;首先为谢赫提出..“六法”即以气韵为核心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气在艺术中;指由自然宇宙的生命力和创作主体精神统一所形成的勃勃生气和力量..韵;由人物品藻中发展而来;指人物的精神情调和个性神韵..谢赫的气韵之说;突出了透过人物的外在感性形象而表现出的精神、生气..因此;“气韵生动是也”;就是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去充分展示人物的内在生气和情韵..气韵与以形写神的“神”是基本一致的;都是要求通过对人物外形动态美的描绘;达到刻画人物内在精神风貌和抒发主体情感的目的..“谢赫六法”的其他五个方面;则是达到“气韵生动”的必要条件和手段..“骨法用笔”;是为了凸现人物的内在生气而讲究其骨相筋骨脉络;而骨相的刻画有待于用笔;所以说“笔法”是一种绘画手法;“应物象形”;写人要象形;即指形体相像、肖似、逼真;“随类赋彩”;按照各自的品类;赋予不同的色彩;“经营位置”;要妥帖安排位置;指结构、构图;“传移模写”;指对传统佳作的模写、临摹和继承..二、山水画的畅神论畅神论;既集中代表了古代封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更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创作、欣赏的基本指导思想..畅神论的提出;是古代自然美观发展到魏晋六朝时期的历史必然..1、澄怀味象宗炳;字少文;南阳今河南人..南朝宋时的着名画家..他的画山水序;实为中国古代山水画论的开山之作..宗炳的美学思想表现出儒、道、玄、佛结合的特点..澄怀味象的“味”即品味;体味;体察;古典美学中用来表述对于审美对象的审美观照观赏、鉴赏、欣赏..“味”;从客观上讲是指向具体物象的;所以谓之“味象”;在宗炳主要指自然山川和山水画..但“山水以形媚道”;自然山水物像只有通过有限的“形”来呈现、体现无限的“道”;才能成为审美的对象;才能使主体与之构成审美关系;从而反观自身..所以;“味象”也就是“味道”..具体而言;“味象”“味道”是对客观物象;自然山水内在精神、意旨情趣的品味和把握;抽象言之;是对宇宙生命本体的体验和观照..“味”的获得与体悟;从主观上讲;更需要主体的“澄怀”;即澄清怀抱;胸无尘滓..所以说;澄怀味象就是以心怀澄澈去寻求味美的形象;肯定着审美活动中清心寡欲、“不争”、“无为”的虚静态度..可见;澄怀味象论也是一个具有审美心理意义的命题..它反映了宗炳对审美心态和审美愉悦性的认识和强调..2、卧游畅神卧游之趣;来自于以原有的审美经验为基础;通过联想和想象;去回味、设想、体验;从而得到的一种亲临其境的愉悦感受..卧游即神游;也就是畅神..从创作的角度分析;畅神论的本质在于主体借助外在自然之“质有”来抒写主观内在之灵趣;主体之“道”思想、精神、情趣、意愿等通过山水及山水画得以呈现..3、万趣融其神思宗炳提出“万趣融其神思”;作为绘画创作中正确处理心物关系的原则..4、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王微字景玄;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历代名画记载其叙画一篇;同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山水画论..在叙画中;王微从绘画的艺术特征出发;具体描画了山水画畅神状态中的精神愉悦感受: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圭璋之琛;岂能仿佛之哉披图按牒;效异山海..绿林扬风;白水激涧..呜呼;岂独运诸指掌;亦以神明降之;此画之情也..第四章、唐宋美学思想一、韩愈的美学思想一、以道论文:“修其辞以明其道”原道阐明他对道的认识..“道”或“古道”;其含义从广义上说;既包括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之道;也包括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最终落实为儒家的仁义道德规范..1、强调文词要创新;反对因袭摹拟..2、要求作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道德修养;以使文章宏博富赡..3、本人爱好文词;并致力于修辞练句;力求文章拔萃超群..二、主张文学创作抒发不平之气:“不平则鸣”1、所谓“不平则鸣”;是指事物或人的心理由静到动;即从平衡、静止状态进入不平衡、运动状态;因而发出各种声音或言语..自然界的事物在它物的作用下;进入运动状态;振动或激荡而发出种种声响..人的内心在外物的感应下;情感或思绪萌发;打破了平衡静止状态;进入思维想象的活动状态;发出语言或声音..2、“不平则鸣”是作家出于天性自然的歌唱咏叹;既涉及愉快欢乐心理状态下创作的发生;又包括悲哀愁苦心理情绪下言词、声音的产生..。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

15、解释审美态度:为了得到诗意和美感就必须超越主客关系的模式,为进入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准备条件。这种条件,在西方美学史上,叫做审美态度。在中国美学史上叫做审美心胸。(P98)
16、瑞士心理学家布洛用“心理的距离”来解释这种审美态度。解释:所谓“心理的距离”,就是指审美主体必须与实用功利拉开一定的距离。(P101)
5、美是什么? 美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美的概念是指我们在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即一种单纯、完整、和谐的美,也就是古希腊式的美。我们在平常使用美的概念往往是指这种狭义的美。美学学科领域讨论的美不限于这种狭义的美(优美),而是广义的美,它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喜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态。(P30)
17、中国美学中审美心胸的理论发源于老子的思想。老子提出了“涤除玄鉴”的命题。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子的思想。庄子提出“心斋”和“坐忘”的理论。庄子认为,一个人达到了“心斋”、“坐忘”的境界,也就达到了“无己”、“丧我”的境界。在庄子之后,还有很多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继续关注和讨论审美心胸的问题,在他们那里,审美心胸有不同的称呼,有的称之为“平常心”,有的称之为“童心”,有的称之为“闲心”。(P103)
6、柏拉图的代表人物:(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①,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美是和谐” ②,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③,英国美学家博克。 (二)从观赏者主观心理方面说明美的本质。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国的休谟。(三)在西方美学史上,思维模式从主客二分式到天人合一式的转变,海德格尔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P31)
27、自然美的意蕴:自然美的意蕴是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是人与自然物互相沟通、互相契合的产物,因而它必然受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的影响,必然受社会文化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脱离社会文化环境的所谓体现纯然必然性的意蕴是根本不存在的。(P193)

美学基础知识

美学基础知识

一、中国美学思想的历史演变中国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

但是,无论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佛教美学或禅宗美学思想,都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认识与知觉的统一。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美学思想中国的美学思想始于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各自从不同的侧面形成各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为中国古代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伦语·颜渊篇》)。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仁就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爱和同情心”,但是儒家思想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墨家学派主要以重生产的实用美学思想:“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墨子佚文》)补充了儒家重人而忽视物的不足,充实了社会美的基本内容;道家则进一步形成了重人性、人情的意境美学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补充了儒家的重人的功利价值而忽略个性自由的不足;法家则产生了重视社会规律的创造美学思想:“道也,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文雅·释诂》)补充了儒家重礼仪而忽视社会变革的不足。

两汉在先秦基础上又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发展:一是以《淮南子》为代表,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综合先秦、儒、法各家的美学思想;一是以杨雄为代表,继承发扬了思想中合理进步的因素,同时又表现出不受儒家思想束缚的气概。

两汉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是:以儒、道为主干又集各家之精华。

(二)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从人物品藻开始,波及诗、文、画、山水、庭院等。

艺术的全面发展和繁荣以及艺术家大量涌现,是中国美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建立期。

在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两汉艺术繁荣与发展迅速,有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顾恺之的《论画》,宗炳的《画山水序》,还有阮籍的《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及王羲之的书论,陶渊明的诗及《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

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进程

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进程

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进程
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进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这个时期,美学的概念还没有明确提出,但是人们已经开始研究美的本质和意义。

古希腊哲学家们,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提出了许多关于美的理论和观点,为后来的美学发展打下了基础。

中世纪时期,宗教美学盛行。

基督教成为社会的主流信仰,宗教艺术成为美学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这个时期,美被视为上帝的象征,艺术成为传达信仰和教义的工具。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古典美学。

艺术家们回到了古希腊罗马的艺术传统,强调了形式美、比例美等因素。

同时,人文主义思想盛行,美被视为人类精神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西方美学的发展始于19世纪末。

在这个时期,尼采、海德格尔等哲学家对传统的美学观念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提出了新的美学观点。

20世纪初,克罗齐和贝尔等美学家提出了“形式主义”理论,强调了艺术的形式美和内在意义。

同时,弗洛伊德、荣格等心理学家提出了心理学美学的理论,从心理角度解释了美的产生和感受。

20世纪中叶,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对传统的美学观念进行了挑战和反思。

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思潮对传统的美学理论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提出了新的美学观点和理论。

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进程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不同时期的美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美的理论和观点,不断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对美的认识和理解。

西方美学思想的历史与发展

西方美学思想的历史与发展

西方美学思想的历史与发展在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西方美学思想逐渐形成并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这个思想体系凝聚了许多哲学家和艺术家的心血,通过历史进程和展现手段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了自己。

下面从四个方面来探讨西方美学思想的历史和发展。

一、美学思想的起源西方美学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那时的艺术概念基本上是与宗教相关的,而人们也只关注它的工艺性质。

但是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不断变革,使得人们在艺术制品中发现了一种超越实际形象所能传达的东西,这也正是美学思想的确立基础。

例如,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与真、善是劣、真、善的一种体现,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美是一种感知体验,是基于审美主体感受的。

二、美学思想的变革美学思想的进化展现了一系列的变革。

17世纪代表着美学思想的另一个重大转变,它标志着宗教美学、哲学美学向人文主义美学的转移。

有不少哲学家通过他们的作品推动了这一进程,例如,物理学家伽利略的进一步解析了美学常识,而前述的柏拉图及其门下学派为哲学使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进步,美学思想又迎来了一系列的变革。

在20世纪特别是后半段,美学思想逐渐从理论与现实的关系中超越出来,对艺术形式和审美经验进行了更多的探究,致力于在一个后现代的大格局背景下,扩大美学的适用范畴,同时也推进了人类世界的全面进步。

三、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对于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认为美的属性在艺术之中,这种属性被寻求和抗拒的审美主体所感知。

换言之,美学思想更关注艺术形式的表达和观念的传达,也希望通过各种手段前进艺术的实践和技术。

同时,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美学思想也强调了人类的快乐和幸福,认为这也应该是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四、美学思想对文化的意义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美学思想可以为人类文化进化作出重大贡献。

一方面,它早期的寻求和抗拒以及后期的发展推动,引领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潮流。

特别是现当代,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美学思想的重要性就更加显著。

美学原理01西方美学的开始与发展

美学原理01西方美学的开始与发展

总结
• 1、西方美学源于三个基础: • 对事物本质的追求 • 对心理知情意的划分 • 对各艺术门类的统一定义
• 2、近代美学是由德国的哲学、 英国的心理学和法国的文艺批评 三者构成的。
(2)鲍姆嘉通主要的美学观
• ①美学为感性认识提供一般规律 • ②完善感性认识 • ③以美的方式进行思维
• 注:科学和艺术都追求真,但方式 是不一样的。
3、美学是艺术哲学
• (1)康德:
• 生平:伊曼努尔·康德 (1724-1804) (Immanuel Kant),德 国哲学家,古典哲学创始 人,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 要哲学家,是对现代欧洲 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主要美学观
1、美是艺术哲学 • 美是一种自由的关系 • 艺术是现实情感关系的优美化表达 2、艺术家是神的代言人,自然美是无用的 3、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 艺术不能脱离感性而存在 • 艺术是绝对精神自我觉悟过程中的关键
海德格尔解读 梵高的作品《农鞋》
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 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 艰辛。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 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双寒风料 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 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 缓。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 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孤 零零地在田野小径上踽踽独行。 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 的召唤,显耀着大地对成熟的 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 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是朦胧的 冬冥。这双器具浸透着对面包 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 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 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 死亡逼近时的颤栗。
主要美学观
① 整体上是人本主义美学 ② 内涵上体现为:美感不同于快感 ③ 行为上体现为:自由的游戏 ④ 两种形态:
• 自由美(纯粹美) 体现美的一般规律 • 附庸美(依存美) 体现美的理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思想界又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向,那就是所谓“语言的转向”。人们从关注人的认识能力是怎样的转向关注人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这世界的认识的。语言问题成为人们最感兴趣的问题,伽达默尔说:“毫无疑问,语言问题已经在本世纪的哲学中获得了一种中心地位。”保罗·利科尔也说:“这种对语言的兴趣,是今日哲学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这都表明语言已经成了现代哲学的中心问题。美学也深受这种“语言转向”的影响,发展出各种“语言论”的美学。
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则认为人之所以能认识世界,是由于人先天就有理性,具有天赋的观念,所以才能认识普遍的真理。理性主义认识论的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就把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朦胧的和清晰的两种。而清晰的认识能力又分为明确的清晰与模糊的清晰两种。理性的认识能力是明确的清晰,是最高的认识能力,模糊的清晰就是审美所属的认识阶段,即感性的模糊向理性的清晰过渡的阶段。莱布尼兹把审美归结为人的一种过渡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较低级的认识能力。
中西方美学的历史与发展
———————————————————————————————— 作者:
———————————————————————————————— 日期:
中西方美学的历史与发展
美学在西方的发展总体上来说大致经过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三个发展阶段。在古代主要是一种本体论的美学;笛卡尔以来的近代美学主要是一种认识论的美学;而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美学则开始了“语言学”的转向,主要是一种语言论的美学。
英国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在培根、霍布斯和洛克等人的发展下走向高峰。培根认为人的认识和真理的获得,是从对个别事实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的科学知识的漫长过程。他强调观察、经验、实验在认识中的基础作用。他对艺术、审美活动的研究也是把它和人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提出“历史涉及记忆,诗涉及想象,哲学涉及理智”。从而开创了把审美和人的特殊认识能力联系起来研究的新思路。霍布斯反对“天赋观念”,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中来的,感觉经验是认识的开端和源泉。洛克也认为人没有“天赋观念”,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他提出“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所以,美是不能用真理和理性的规则去加以衡量的,是人不假思索就可以见到的,是人的一种经验。而夏夫兹博里、哈奇生、休谟、博克等人则把经验主义的美学推向了高峰。夏夫兹博里提出了著名的“内在感官说”,认为审美是人独有的一种“内在感官”的能力;哈奇生为“内在感官”说辩护,认为美感是人的一种认识能力;休谟强调美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而博克则从感性经验的角度分析了崇高和美的观念的起源及主要心理特征。经验主义的美学都以感觉经验为基础,在认识论的框架下探讨了美学问题。
一、西方美学的展
在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之前,美学研究一直都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西方古代的哲学主要是一种本体论的哲学,因此,古代的美学也主要是一种本体论的美学思想。所谓本体论的哲学就是把“是”、“存在”本身而不是把那些具体存在的东西作为研究对象的哲学。从巴门尼德创立“存在之学”以来,这种本体论的存在之学一直是西方古代哲学的中心。柏拉图把美分为“美的东西”和“美本身”,认为美的东西是“分有”了美的理念才美的。因此,他真正关心的是“美本身”,他说:“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柏拉图的这种美论是其理念的哲学本体论在美这个问题上的具体运用,是一种本体论的美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同样把“存在之所以为存在”的本体论作为自己哲学的基础,他设立一个普遍的、抽象的本体世界:“善本身”、“美本身”、“存在本身”,同时还设立一个与这个本体世界相对的感性世界:“善的怎是”、“美的怎是”。只是亚里士多德纠正了柏拉图对一般与个别的割裂,指出个别的感性存在与它的本体存在是一致的。“善必与善的怎是合一,美合于美的怎是”,而且,“每一事物的本身与其怎是并非偶然相同而是实际合一的”。以此看来,亚里士多德的美论仍然属于本体论的美学思想。随着文艺复兴“世界的发现”与“人的发现”,西方进入了理性大发展的近代社会。人们的关注中心从客观世界是什么转向关注主体自身怎样才能认识这个客观世界,人自身的认识能力、认识途径和认识方法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人们的整体思维模式从客观世界转向主体自身,西方由此进入认识论时期。美学也由此进入认识论的发展阶段。笛卡尔认为一切都是可怀疑的,只有“我在怀疑”这一事实不可怀疑,由此得出“我思故我在”的结论,从主体自身的认识推导出世界的存在,是一种典型的认识论哲学。他的美学也是认识论的美学,他说:“所谓美和愉快的都不过是我们的判断和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把美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关系。西方的这种认识论转向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种是英国经验主义,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主要靠经验来获得;另一种是欧洲大陆理性主义,强调人之所以能认识世界,是因为人有天赋的理性。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创立美学是在理性主义认识论的框架下进行的,认为理性是人的高级认识能力,而审美是人的一种低级认识能力。他说:“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的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及和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所以,美学学科诞生之时,仍然是作为认识论的一部分来研究的,没有跳出认识论的框架。鲍姆嘉通之后为美学做出巨大贡献的康德和黑格尔的美学也仍然是处在认识论的框架之内。正如黑格尔所说:“康德的批判哲学的主要观点,即在于教人在进行探究上帝以及事物的本质等问题之前,先对于认识能力本身,作一番考察功夫,看人是否有达到此种知识的能力。”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考察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实践理性批判》考察人的道德实践,而审美的《判断力批判》则是连接纯粹理性和意志道德的桥梁,是一种独特的“反思判断力”.“如果知道个别的东西,判断力要据此去推求它所附属的那普遍的东西,这种判断就叫‘反思的判断'。”因此,康德审美的反思判断实际上是人的一种特殊认识能力。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认为艺术和美是用感性的形式对理念和真理进行认识和观照,绝对理念和真理通过感性形式表现出来就是美。黑格尔提出,艺术只有“成为认识和表现神圣性、人类的最深刻的旨趣以及心灵的最深广的真理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时,艺术才算尽了它的最高职责”。可见,黑格尔仍是从认识最高真理的角度出发,认为美的艺术是人认识真理的一种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