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厥阴篇.doc2

合集下载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许久没有写伤寒论的东西了,今天写一下伤寒论的厥阴病。

顺便用现代语言解释一下厥阴病的形成原理,很简单呢,初中文化就可以很好理解了。

厥阴病是伤寒论里面的最后一篇,也是最难的,当然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难在何处呢?第一不太好理解,后世的解释尤其是中医,简直就像黑话。

其次不好治,寒热虚实错杂。

许多干一辈子的中医生,搞不定这种寒热虚实状况的人大把。

西医对此病,绝对束手无策,我可以肯定的说。

中医除了伤寒论,其他的书,也够呛。

先看几张图:例一例二颜色越红温度越高,越蓝色温度越低。

红色与蓝色相差10°左右。

图三第一张图就是厥阴病体质,现在社会超级多。

尤其女孩子。

第二张是健康的。

第三是温度对照。

厥阴病也有好处哇,就是呢,辩证很容易,只要问一句:腹部或者是脚腿怕冷不?容易上火不?容易长口疮或者是火疖子啥的么?只要是说:哎呀别提了,我腿脚冬天就没有热过,拔凉拔凉的。

脸上还长一脸痘,特别容易上火等等等等等等......恭喜你,已经学会了中医最棘手的,最复杂的,最难治的,当今社会最常见的,厥阴病,寒热错杂的辩证方法。

中医的优势,尤其是伤寒论,在这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

容易吧亲?看例一图,头面部温度普遍35°左右,下肢25,膝盖就更别说,目测低于二十度。

上下温差近15°。

中医称作为上热下寒,形象吧?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奇妙,伤寒论里面最难的部分,却最容易判断与辩证,问问或者摸摸患者腿脚就行了。

只要身体有的地方寒,有的地方热,就是寒热错杂厥阴体质。

也是当今相当多的中医生们,最头痛的。

所以,判断一个中医生的水平,就在于此,凡是能搞定厥阴病的,都是高手,遇见了就千万不要放过!我估计的很乐观,中医能搞定厥阴病的人,大概五十分之一,全国搞中医的,可能有五十万,不管有证没证非法行医包括针灸康复什么的都算上,假设一万个合格好中医吧。

中国一共有1636个县,13.6782亿人,平均下来大概一个县6.11个,平均13.6782万人共享一个能治疗厥阴病的中医生。

伤寒论-厥阴病辨证论治

伤寒论-厥阴病辨证论治

第六章厥阴病辨证论治厥阴病辨证纲要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的提纲消渴一一肝火炽盛,津液消耗气上撞心(胸、胃脘部)一一肝气横逆心中(胃脘部)疼热一一肝火循经扰胃饥一一膈上有热,嘈杂似饥不欲食一一土被木伐,脾运不健食则吐蛔一一脾胃虚寒,强食不纳,蛔得食味而上窜下之一一苦寒攻下(误认为实热积滞)利不止一一更伤脾阳,泻利不止厥阴病的提纲证不包括:A.气上撞心B.饥而不欲食C.厥逆D.消渴E.心中疼热『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本证一、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一)乌梅丸证(蛔厥、上热下寒证)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

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338)脏厥:脉微厥、肤冷阳气衰竭,阴寒极盛躁无暂安时补治疗:温复其阳一一四逆加人参汤蛔厥:吐蛔一一蛔虫扰动,胃气上逆心烦、腹痛、呕吐一一蛔虫扰动,气机阻滞脉微、肢冷一一蛔虫扰动,气血受阻呈发作性一一蛔虫内伏,时动时静病机:上热下寒,蛔虫扰动治疗:乌梅丸一一寒温并用,安蛔止痛主治:寒热错杂证、蛔厥证、久利【辨治要点】病机:上热下寒,蛔虫内扰。

主症:时静时烦,腹痛及胃脘疼痛时作时止,痛剧时手足厥冷,有呕吐蛔虫病史,发作与进食有关。

治法: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方用乌梅丸。

乌梅丸证的治法是:A.清上温下,安蛔止痛B.寒温并用,健脾止利C.清上温下,安蛔止呕D.寒温并用,和胃消痞E.寒温并用,健脾除湿『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乌梅丸证的治法是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下列哪一项是乌梅丸的主治证:A.脏厥B.寒格C.久利D.邪热伤阴E.热利下重『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乌梅丸主治:寒热错杂证、蛔厥证、久利(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探讨《伤寒论》之厥阴病

探讨《伤寒论》之厥阴病

探讨《伤寒论》之厥阴病对《伤寒论》厥阴病,历来争论颇多,有千古疑案之称,今天说说我们的看法。

厥阴的生理《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厥阴之上,风气主之。

”或云:“厥阴之上,风气治之。

”厥阴为标,风气为本。

可知厥阴是以风为本气。

肝系统的生理是主春温而生阳气,厥阴的一切生理功能都来自于阳气的生发。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初生之阳主升,阳生则阴长,而柔筋养神。

既养心神,又养筋脉。

1.释厥阴《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什么是“两阴交尽”呢?请看后面《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图。

由图中可以看出,厥阴是在太阴、少阴两阴之尽,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厥阴为“两阴交尽”。

厥阴病欲解时起于太阴欲解亥子丑三时的终点丑时,丑时正是大寒节地道阳气来复之时。

这个阳气来复的时候,也是太阴脏寒欲解的时候,少阳春生阳气也连于太阴丑时,就是说厥阴、少阳都与太阴脾土有密切关系。

关于厥阴阳气来复与坤脾的关系,医家钱天来已经注意到,他说:“太少两阴交尽之经,为阴极阳回之处,草木得阳气而勾萌于至阴坤土之中。

”所以《素问·阴阳类论》说:“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土脾。

”《素问·阳阴别论》中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肝胆生阳衰微,阳不生阴不长,故“喉咽干燥”。

一阴为厥阴,厥阴从中气少阳,如果厥阴不能顺接阴阳,不能从少阳生化,阳气断绝,阴气就会上克心火,阳不生阴不长,上下失调而失常规,不知出入升降,使得脾土脏寒,故云“病在脾土”。

亥子丑寒极三时,是太阴所主,不是少阴所主,故阴尽阳生的厥阴生于太阴,不生于少阴。

由此可知,厥阴的本义就是讲两阴交尽而地道阳气来复,这样阴阳气就顺接了,所以说厥阴主阳气。

如果阴阳气不顺接,阳气不恢复,太阴脏寒不退,因为脾主四肢手足,就要发生手足厥冷了。

所以厥热、厥冷是厥阴应有的病症。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厥阴之为病,消渴①,气上撞心②,心中疼热③,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④。

下之利不止。

【注释】①消渴:饮水多而渴仍不解。

②气上撞心:此处之心,泛指心胸部位。

病人自觉有气向心胸部冲逆。

③心中疼热: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热感。

④食则吐蛔:进食时吐出蛔虫。

【译文】厥阴上热下寒症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渴能饮水,气逆上冲心胸,胃脘部灼热疼痛,腹中虽饥饿,但又不想进食,倘若进食就会出现呕吐或吐出蛔虫。

若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腹泻不止。

【评析】本条讲厥阴病上热下寒症提纲。

厥阴病是邪正交争的相持阶段,就其生理来说,厥阴为三阴之尽,盖阴之初尽,即阳之初生,且与少阳为表里,禀风木而内寄相火,下连寒水,为乙癸同源,是其本;下接君火,成子母相应,是其标。

可见,其本身就是一个阴阳寒热俱备的经脏,所以厥阴病也大多寒热错杂。

然而它的症候,尽管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型:一是厥与热交替发作,乃阴阳胜复,正邪消长的表现;二是上热下寒,因病邪深入,阴阳错乱,失却了正常的调节所致。

【原文】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译文】厥阴中风的病,脉见到微浮,这是好转的征兆;如果未见到脉浮,这是病还没有好转。

【评析】本条讲从脉象推断厥阴中风的预后。

“辨脉法”里有“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的记载。

意思是说,凡阴病见到阳脉,为阴消阳长,正气渐复而病邪有向外之机,故知为可生。

凡阳病见到阴脉,为阳退阴进,正气衰微而邪机向内,所以断为死候。

厥阴病见到微浮的脉象,正是阴病见到阳脉,象征阳渐来复,阴渐消退,所以知为欲愈;如不见微浮的脉象,则是阴邪尚盛,阳气未复,当然不是愈候了。

三阴病的脉象,大多是沉迟细弱,假使转现微浮,乃是正气胜邪,阳气来复的征兆,所以为欲愈之候。

但临床还须综合全部症候来进行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原文】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①。

【注释】①从丑至卯上:丑、寅、卯三个时辰,约夜间二时至早晨六时之间。

《伤寒论》厥阴病病机分析(转帖)

《伤寒论》厥阴病病机分析(转帖)

《伤寒论》厥阴病病机分析(转帖)转华夏中医论坛:柴桂方应的日志.厥阴病的研究始于岐黄,形成于张仲景,但是厥阴病的建立,却给后世医家带来了不解之难题。

虽然历代医家把厥阴病总结为心包与肝的脏腑发生病变,但是理解起来与张仲景的论述不相符。

本人参考历代医家对厥阴病的理解,在伤寒论的整体认识上,得出与历代不同的认识,今提出以供参考。

理解厥阴病病机,必须辨明心包的定位与功能特点,才能明白其中的内涵。

不能根据《内经》中提到的“神昏谵语,舌卷囊缩”死死抓住不放,应在分析心包与肝的生理基础上推论其病机。

才能进一步理解厥阴病。

厥阴主肝与心包为共识,但是要把二者结合起来理解,则有必要进一步阐述。

在伤寒论一书中,张仲景曾提到“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但是这句话都知道,但是真正深入来理解则不是很容易,假如营卫明白,但是这里的脉是如何来理解?所以有必要从《内经》与《难经》以及张仲景的言论中来共同阐述。

1·心包关于心包,历来以及很少提及,对其理解也不过是认为具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更很少有学者深入研究心包的生理病理。

温病学家再结合内经理论上将外感热病中出现的“神昏谵语,舌卷囊缩”等症称之为“热入心包”,因此,心包理论形而上学的成为一种疾病的代名词,有其名而无其用。

在伤寒论一书中,脏腑功能为宏观作用的表现,不能单指某一部位而定为何病。

理解心包,必须区分心包与心的定位关系,才能全面认识心包的生理病理以及功能特点。

张仲景虽未专门论述,但是通过对内经与伤寒论的学习,可以看出张仲景已把心包与心分别来理解应用。

心主阳,主血,主神明主阳者,《素问·禁刺论》说“心布于表”,为心阳主要布散于肌表的功能表现。

张仲景据此理解而指出,太阳病的肌表部位感受寒邪,寒束腠理,卫气运行不畅,致使心阳不能正常的通过腠理来温煦肌表而出现“必恶寒”,在治疗上用麻黄与杏仁来宣降卫气,有助于开达腠理皮毛,有助于心阳与津液的透散温养,佐以桂枝甘草来通心阳,透津液,使脉内的心阳通过腠理透散于肌表,发挥温养的作用。

伤寒论纲要~厥阴病

伤寒论纲要~厥阴病

伤寒论纲要~厥阴病第七章厥阴病第一节概说一、厥阴病的性质:厥阴是伤寒六经传变最后一经,是患者邪正相争,生死存亡的垂危阶段,古称厥阴为三阴之尽,阴尽阳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故它本身即是阴阳寒热具备的经脏,因而临床表现症状亦特别复杂而险恶。

症状虽繁,但其主要证型归纳起来一为“上热下寒”,二为“厥热胜复”,至于其主要脉象则随病机不同表现亦异。

二、病理机转:(一)“上热下寒”(寒热错杂)本病主症之一“上热下寒”乃是病邪深入,阴阳错乱失调所致,其具体机转不外是厥阴为阴之极,阴极下寒,阳气被格于上,阴阳不相调节,形成本病主证“上热下寒”,如诸病源候论说:“阳并于上则热,阴并于下则寒。

”即扼要的阐明上热下寒的机转。

(二)“厥热胜复”:(阴阳胜复)厥阴为阴之极,阳之始,故厥热胜复是阴阳消长,正邪进退的表现。

如正能胜邪阳气来复,则厥冷变为发热,如正气衰退不能胜邪,则发热可转为厥,故阳气来复如何乃是判断疾病向与愈的主要依据,反之阴盛阳衰则是垂危凶象。

第二节厥阴病主证与论治一、“上热下寒”已如上述“上热下寒”为厥阴病主证之一,正如厥阴篇提纲指出的,“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物,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一文。

所谓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热疼,即是上热之症。

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即是下寒之症。

故本证乃是典型上热下寒的证候。

其他尚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证,麻黄升麻汤证,虽其具体表现症状互有差异,但其基本病机均属“上热下寒”之范畴,故不赘述。

治疗原则:证象既是“上热下寒”,故其治则宜清上温下寒热互用。

因厥阴上热非请不可,其下寒又不可不温,但清上碍下,温下碍上,故欲得其平,必两者兼备,即清上温下寒热互用,才能免去格拒。

如乌梅丸即代表性方剂,方中药味寒热错杂,温凉并用,方以乌梅为主,佐蜀椒以杀虫止利,安胃止呕,附子、桂枝、干姜、细辛温阳散寒,人参当归调补气血,连柏清热除烦,故为辛温苦寒,五味兼备的复方。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厥阴篇讲解(二)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厥阴篇讲解(二)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厥阴篇讲解(二)张炜【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3(011)010【总页数】4页(P4-7)【关键词】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厥阴篇【作者】张炜【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中医院、南阳市中西医结合儿童医院,南阳,473060【正文语种】中文白本论述了八种病症的症状、病机、预后和治疗方法,如厥阴病、厥证、下利、呕吐、哕、疝、消渴、淋证,符合仲景厥阴篇的特征。

见表1。

表1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经文统计内容厥阴病厥证下利呕吐哕疝消渴淋证合计经文条数4 27 22 5 8 4 6 1 77特有经文条数- 1 2 ---- 1 4特有方剂(首)- 4 3 ---- 1 8宋本伤寒论条数 4 26 18 3 2 --- 53宋本金匮条数-- 2 2 6 4 6 -20宋版《伤寒论》在《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这个题目下,有五个小字,“厥、利、呕、哕,附”,说明《伤寒论》厥阴篇原本就是“厥阴病”之后附有“厥、利、呕、哕”一篇内容,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时,删除了“厥、利、呕、哕,附”这句话,说明《伤寒论》厥阴篇本来就是两部分内容,包含了厥阴病之外的内容。

自从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问世,仲景《伤寒杂病论》及宋版《伤寒论》流传日少,人们见到的传本均不是《伤寒杂病论》全本,而是各种编纂本、节略本,人们习读成注本,白本现世较晚,致使后人把“厥阴病”与“厥、利、呕、哕”混为一谈,把“厥、利、呕、哕”与“厥阴病”串联解释,愈演愈晦。

事实是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厥阴篇,除“厥阴病”之外,不仅有“厥、利、呕、哕”,还有“疝、消渴、淋”。

白本《厥阴篇》是“厥阴病”与“厥、利、呕、哕、疝、消渴、淋”混合成篇,比宋版《伤寒论》“厥阴病”与“厥、利、呕、哕”合编内容更丰富。

第二部分:病症讲解1 厥阴病1.1 厥阴病提纲厥阴病提纲仲景说的很清楚:“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主流学派也一致认同[5]。

《伤寒论》之厥阴病

《伤寒论》之厥阴病

《伤寒论》之厥阴病厥阴病概说一、厥阴病的性质和特点厥阴病是伤寒六经病证的最后一经病。

厥者,极也,尽也。

病至厥阴,或阳气衰至极,于是就有阳气竭绝而亡的可能;或阴寒盛至极,被郁的厥阴相火郁极乃发,于是就有了“阴尽阳生”的转化。

因此,厥阴病既有阴盛阳衰的寒证、阴阳离绝的危证、死证,又有阴尽阳生的自愈证、阳复太过的热证、阴阳进退的厥热胜复证和寒热错杂证等,当然最常见的还是外寒侵袭厥阴经脏,而出现的厥阴经寒、脏寒和经脏两寒证。

总的来看厥阴病或寒或热、或死或愈、或寒热错杂、或厥热进退,其临床表现具有两极转化的特点。

二、厥阴病的病位按照其他五经病证名称和病变部位之间关系的规律,厥阴病病变部位应当涉及到足厥阴肝经和肝、手厥阴心包经和心包。

在赵开美《仲景全书·翻刻宋版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的篇目下,有“厥利呕哕附”5字,从而提示,整理《伤寒论》者在“厥阴病篇”附入了“厥利呕哕”原本是单独成篇的内容。

是何人将“厥利呕哕”的内容附入了“厥阴病篇”,为什么要附入这样的内容,目前尚无定论。

遗憾的是,在“厥阴病篇”原文中,并没有标明哪些原文属于“厥阴病原篇”的内容,哪些原文属于“厥利呕哕病篇”的内容,这就为学习本篇带来一些困惑,这也是关于厥阴病实质的争议由来已久的原因之一。

三、厥阴的生理经:足厥阴之脉,起于足大趾,沿下肢内侧中线上行,环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上行连目系,出额与督脉会手巅顶。

手厥阴之脉,从胸走手,行于上肢内侧的正中线。

脏:足厥阴肝主藏血,寄相火,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与胆为表里,肝的功能正常,对脾胃的受纳、运化和全身气机的条畅起促进和推动作用。

由于肝所藏的血,是人体阴液中最精华的部分,其量和太阴脾所主的水谷精微及水液、和少阴所主的水液相比较,量是最少的,所以《黄帝内经》用厥阴来命名肝,也就是一阴。

手厥阴心包为心之外围,代心用事,心包内藏相火。

四、厥阴病的成因、证候分类、治法和预后转归厥阴病的不同成因,往往能决定其病证的发展趋势和预后,因此我在这里将厥阴病的成因、证候分类、治法以及预后转归,合并在一起讨论。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二)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二)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

(二)愚悟岐黄厥阴病的阳虚与阴虚,寒性与热性。

阳虚,寒性,厥阴病,阴虚,热性,厥阴病。

左边阳虚,右边阴虚,下面的人体红外热成像图,由原作者李洪娟老师提供并授权使用。

在此表示真心诚挚的感谢!文章可以转载,图需要原作者授权,谢谢。

说到阳虚,就是新陈代谢慢,体温偏低,浑身怕冷,胃肠寒,四肢冰,吃凉的不消化,肚子里面不舒服。

现代人多多的。

阴虚就基本与阳虚相反。

在中医的定义中,一般来讲,阴阳只是个象征符号,凡是相对立的,就分阴阳,可以说正负,也可以说AB,只要相反,相对就可以。

虚实,寒热,皆可以用阴阳来代指。

五行也是如此,不过这些不是今天所写的重点。

伤寒论好就好在,没有这些绕口的中医理论。

全是临床操作与实践。

更像是一本工作手册,你照着这书找问题,然后解决,就这么简单。

例如,黄帝内经讲,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这话完全正确,但是在临床上,比方说我小孩子发高烧了,这个热,怎么让他寒之?我们往往需要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理论。

伤寒论就没这些东西,发热很高是吧,39.8°,渴,怕热,蹬被子,一把脉,跳的又快又急,还比较有力,白虎汤主之。

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怎么煮怎么喝,写的很清楚。

只是举个例子,自己有小孩的,有病发烧请去医院找医生!不要照着这方子吃。

因为小孩子病变化非常迅速,如果有耐心,等我写到太阳病篇,会详细的解释。

厥阴病就是寒热与虚实,同时会出现,前面也说了,辩证很简单,治疗很麻烦,世界就是这么奇妙。

看上面左图,现代人的体质,厥阴病大多是寒性的。

从胃部以下,都是冷的。

厥阴偏热性的少些,但是也有。

我遇见的不是很多。

说到阳虚,中医通常说阳虚水泛,这事情得说清楚,这个水指的是不是现实生活的水。

没错,就是我们天天见天天喝网上大把方子什么红豆薏米南瓜粥能祛湿的那个水,俗称一氧化二氢。

对于寒性的水湿,红豆薏米基本没卵用。

我们的身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所以要详细的了解一下一氧化二氢的一些特性,初中物理知识。

伤寒论解之厥阴篇解

伤寒论解之厥阴篇解

伤寒论解之厥阴篇解厥阴从中见易化火,故提纲所言乃风火相煽之证。

下之利不止者,此无形之气,又偏于上,故不可下,阳明兼少阳有心下硬满,或呕多尚不可下,何况此证。

厥阴风为本气,标气为阴,此篇乌梅丸以蛔厥证为例,与脏寒从标气化证辨别,脏寒其方未出,然当归四逆或加附子干姜人参吴茱萸(桂林版),通脉四逆可知矣。

乌梅丸乃厥阴标本中气,寒热相互夹杂所治之方,厥阴风盛则易化火,木盛生火,不足则寒,寒热皆从风木盛衰而化。

论中众多以伤寒冠名的条文,我初学伤寒也甚为不解,后始明仲景之意,凡寒易犯太阳经,太阳统营卫而主表,此针对体强,气血旺盛之人,寒邪侵犯,正气抗之,正邪相争而有太阳经症状,将邪气阻挡在最外一层,而寒易犯太阳外,最易伤厥阴肝木,乙木得温而升,遇寒受阻而不升,故乙木死于亥,凡体虚之人,正气不足,寒邪侵犯,木气当升不升,内郁而化火,或乙木受制无一点生气,两阴交尽,冬去春不来纯阴无阳之象。

篇中伤寒犯厥阴有诸热证,如咽烂,下血。

不列于太阳,而出于厥阴,实寒直入厥阴所致。

乙木性升,属阳易动,为阴中之阳,故又言风,风即气,人有风有气则生,无风无气则死,风盛则生热火,过盛则动。

寒邪侵犯,木气受制,不得升发,内郁化火,在上则咽痛,喉痹,在下则便脓血,从标化寒则脉微欲绝,手足厥冷等证。

现在小孩受寒后发烧,多手脚冰凉,昏昏喜睡,其它无不适症状,脉沉数,或时久有咽痛。

小孩如发芽之嫩木,不耐寒热,受寒易犯厥阴。

而太阳篇有伤寒后入里化热,也有咽痛,应和此区别,深浅不同,虚实不同,其象类似,实不同。

厥阴篇条文反复论发热几日,厥几日……教人洞察受邪后从标化寒还是化热,然后据情而用药。

厥阴受寒,外发热,昏昏喜睡,还未化里热,化里寒之时,仲景未出方,其邪从外来,必知其从外出,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或当归四逆加姜附,或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升麻汤,量寒热虚实而用之可也。

篇中又有四逆厥者,不可下,又有厥应下之,而反发汗出者,必口伤烂赤,此自相矛盾,正是仲景的良苦用心,提醒后学应详审化热轻重,部位的上下,有其常,有其变,篇中反复论化寒化热的条文,不外乎是让后学明白厥阴病的变化,不可固执为热,或为寒,要以病证详推,故寒伤厥阴化里热而有白虎、白头翁、黄芩汤,又有当归四逆、通脉四逆等方。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
伤论之终极篇:厥阴病
———————————————————————————————— 作者:
———————————————————————————————— 日期: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
许久没有写伤寒论的东西了,今天写一下伤寒论的厥阴病。顺便用现代语言解释一下厥阴病的形成原理,很简单呢,初中文化就可以很好理解了。厥阴病是伤寒论里面的最后一篇,也是最难的,当然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难在何处呢?第一不太好理解,后世的解释尤其是中医,简直就像黑话。其次不好治,寒热虚实错杂。许多干一辈子的中医生,搞不定这种寒热虚实状况的人大把。西医对此病,绝对束手无策,我可以肯定的说。中医除了伤寒论,其他的书,也够呛。先看几张图:例一例二颜色越红温度越高,越蓝色温度越低。红色与蓝色相差10°左右。图三第一张图就是厥阴病体质,现在社会超级多。尤其女孩子。第二张是健康的。第三是温度对照。厥阴病也有好处哇,就是呢,辩证很容易,只要问一句:腹部或者是脚腿怕冷不?容易上火不?容易长口疮或者是火疖子啥的么?只要是说:哎呀别提了,我腿脚冬天就没有热过,拔凉拔凉的。脸上还长一脸痘,特别容易上火等等等等等等......恭喜你,已经学会了中医最棘手的,最复杂的,最难治的,当今社会最常见的,厥阴病,寒热错杂的辩证方法。中医的优势,尤其是伤寒论,在这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容易吧亲?看例一图,头面部温度普遍35°左右,下肢25,膝盖就更别说,目测低于二十度。上下温差近15°。中医称作为上热下寒,形象吧?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奇妙,伤寒论里面最难的部分,却最容易判断与辩证,问问或者摸摸患者腿脚就行了。只要身体有的地方寒,有的地方热,就是寒热错杂厥阴体质。也是当今相当多的中医生们,最头痛的。所以,判断一个中医生的水平,就在于此,凡是能搞定厥阴病的,都是高手,遇见了就千万不要放过!我估计的很乐观,中医能搞定厥阴病的人,大概五十分之一,全国搞中医的,可能有五十万,不管有证没证非法行医包括针灸康复什么的都算上,假设一万个合格好中医吧。中国一共有1636个县,13.6782亿人,平均下来大概一个县6.11个,平均13.6782万人共享一个能治疗厥阴病的中医生。这特么妥妥的稀缺资源啊!!!!我曾经有朋友悲观估计大概只有3000人。这就更少了,所以说,现实中遇见了这种高手就要珍惜啊亲!看图一,此患者绝对的膝盖疼痛,腿脚发冷,胃肠功能低下。胃部包括盆腔,整个都是绿色的,温度也大概只有三十度,定然怕冷,女性一定痛经,这就是所谓的宫寒与胃寒。温度这么低,寒证无疑。如果是这种体质的人,通常还会有身体关节部位疼痛,这痛那痛的,但如果不把身体里内部调好,就是去针灸康复理疗,通常效果也很有限。内部搞定,外部问题往往迎刃而解。与图二一比,非常明显,第一张明显的大妈啊!第二张身材苗条,体格匀称,凹凸有致,温度分布均匀,颜色过度自然。腿脚与背部的温度甚至比头面部还高。曾经有人做过实验,胖子的温度往往比瘦人低。因为胖人新陈代谢通常比较慢。不能燃烧脂肪。知道怎么减肥了么?提高体温加快新陈代谢就能燃脂。有人靠运动,我懒,吃中药照样。为啥人瘦好看啊?健康而已。气色鲜亮,面色红润,咋看咋美。厥阴病非常好辨认,非常不好治。伤寒论里面死亡率最高的是少阴病,也就是西医的心衰加肾衰。西内心病科属于分分钟死给你看。厥阴病却不同,通常不死人,就这样弱弱的撑着,上热下寒的朋友多的是,症状么,就是乱七八糟,哪哪都不舒服,不是这痛就是那痒的,西医所谓之:亚健康。曾经我这种状态将近20年。活着受罪跟爽快的死了,选哪个,反正都不好对吧。但有时候,有些极端例子,例如糖尿病坏疽,烂脚烂腿,那个生活质量,令人,唉!厥阴病寒热虚实错杂,中医内科治疗也很棘手,上火有热是吧,开清热的中药,结果吃了胃肠胀满食欲下降,那就,开大热药试试啦,反而更上火啊,还是不舒服。有患者例子是这样的,上火,虚,没劲,于是吃鹿茸,吃补药。然后喉咙干痛,觉得心里憋憋闷闷的,那就吃石斛吧,清热治咽喉的。然后,还是上火,没看错,吃寒药热药都上火。腹部撑胀食欲减退,有趣吧。其实厥阴原理呢是很简单的,待我细细道来。我们常说,我一吃辣椒什么的就上火上火,一般是在头面部嘴上鼻子长点什么红肿痛的东西,那为什么没有人说,哎,我吃辣椒脚趾头今天又上火了?这是个问题,值得细细的分析:为什么,吃辛辣的东西,脚趾头,不上火。我以前文章写过,现在任何人有兴趣,都可以做这个实验。很简单啊,一个高杯子,先倒半杯热水,滚烫的哦,小心点。再倒半杯凉水,放下,静置三五分钟,然后,喝。上面是热水,下面是凉的,越喝到下面越凉。神奇吧!明明先倒的热水耶。切,神气个屁!童鞋我三岁时候就发现了....原理很容易解释,以水沸腾为例,持续不断的加热,水的能量越多水分子的氢键断裂导致水的体积膨胀从而密度降低然后密度低的就浮到上面来了。若是不能理解就往你家周边的任何池塘大水坑臭水沟里扔块木头和订婚的大金戒指,大金链子也行。然后告诉我结果。我觉得印象会十分深刻,让人刻骨铭心。也可以参考热气球氢气球原理等等等等。完全的初中物理知识,实在想不明白的童鞋可以回家洗洗睡觉顺便再上个初中,完毕。那么问题来了:难道我们伟大的世界主宰:人类,也是这个样子的吗?我们就这么脆弱的吗?我们也是遵循这个物理原则的吗?我们不是逆天的吗?仔细看图一,寒热分界线基本在身体中部。很遗憾,我们无法逆天。人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我们完完全全的受这些物理法则约束限制,我们,很脆弱,也真的没什么了不起。这是学医这么多年,我最大的感触,从生物身体素质来讲,我们,真的很渣。甚至不如一条狗。由于地心引力的原因,我们站立时候,水分是自然的往下肢沉,这是无可辩驳也无法改变的物理事实。下肢静脉曲张,常常听说,头皮静脉曲张,反正我没见过。所以,下肢的压力是不是比较高呢,回答正确。因而四肢静脉是有静脉瓣的,防止血液逆流,面部的静脉则没有。因为不需要。可以搜面部危险三角,为什么不能随便乱挤脸上的疙瘩,脸上的静脉基本没静脉窦而且与颅内相通,能把细菌挤到脑子里,脑子就坏了。身体进化这么多年,我们早已适应了这个世界。在地球上我们体会不到,航天员有个很严酷的的训练,就是长时间倒立。因为在地心引力环境下,身体水分和血液是聚集在腿部的。到了太空微重力环境,血液体液均匀分布,颅脑压力会升高,造成脑出血,脑水肿,脑疝,等种种严重的症状,听起来很可怕。有兴趣可以搜索下,宇航员体检发现太空旅行损伤人类大脑和眼球。机制就是颅压与眼压升高。那通常情况下,一般身体温度分布图像下面这样:此图来自于西医本科生理学。原因就是我们身体是有温度的,像个容器,装满了三十八九度的热水。温度高的水分密度低,故而在上面,温度低的密度也低,就在下部。老祖宗:火曰炎上,水曰润下。这句中医黑术语就是上面所说的原理。否卦:坏的意思,上火下水,就是上热下寒,厥阴病。泰卦:好,上水下火,就是图二健康的状态,头凉脚热。所以卦象中好与坏,是针对人的健康来说的。身体好,万事顺利,身体不好,都特么要死了,一切玩完。几岁小孩子活泼可爱的,你同时摸摸头脚,脚的温度是一定比额头高才对的。这代表新陈代谢旺盛,比较健康。

伤寒论》中厥阴病篇-肖相如

伤寒论》中厥阴病篇-肖相如

感染性休克的病理变化可以分为两阶段,
在休克的早期,由于细菌内毒素的作用, 使微循环痉挛,临床表现是感染和休克并 见,即厥与热并见,这一阶段中医辨证是 热厥,西医的诊断是感染性休克的微循环 痉挛期,这个阶段微循环的障碍是可逆的, 中医的治疗是“下之”,西医的治疗是抗 感染。
这一阶段是感染性休克治疗的关键时期,
并不是所有的厥都是厥阴病。如肝热胃
寒、寒热错杂之蛔厥,肝血不足、血虚寒 滞之厥与肝有关,少阴篇中之肝气郁结、 气机不畅、阳郁于内之气厥,肝胃虚寒、 寒浊上逆之厥,亦与肝有关,当属厥阴病 的范围。藏厥则为寒厥之类,亦属厥阴病 的范围。至于冷结膀胱关元之厥,痰阻胸 中之厥,水停心下之厥,寒热错杂,下寒 上热之厥,则为了与厥阴病相鉴别而列入 厥阴篇。
《伤寒论》中,厥、逆冷、厥冷、厥逆、 厥寒的意思是相同的。
手足冷(或手足寒),仅仅是手足的寒冷, 寒冷没有向肘膝关节方向逆向发展。这是手 足冷和厥的临床区别。
在病机上,手足冷是阳虚不能温煦四肢, 厥则阴阳气不相顺接。阳虚只是阳气量的减 少,阴阳气不相顺是,阳气的虚衰不断加重,由
354条:“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 逆汤主之”。
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 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霍乱病篇
385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 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388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 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89条:“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 汤主之”。
少阴病篇的323条和324条,用四逆汤的意 义和太阴病相同,是为了治未病。而315条、 317条则已经由少阴病的肾阳虚衰演变成厥 阴病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寒厥了,应该属于

伤寒论——厥阴病治则方药总论

伤寒论——厥阴病治则方药总论

伤寒论——厥阴病治则方药总论厥阴病主要表现为寒热错杂和厥热胜复。

若阴寒极盛,阳气不续而先绝,则病情危笃;若阴寒极盛,但阳气尚能与之抗争,则呈阴阳对峙,寒热错杂的证候。

厥阴病证型分类:a、厥阴病上热下寒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属上热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属下寒证。

b、厥逆证: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c、厥热胜复证: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

d、厥阴病下利吐哕证:热利下重者为湿热下利;下利谵语者为实热下利;下利清谷者为虚寒下利。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为寒饮呕吐;呕而发热者为发热呕吐;哕而腹满者为里实哕逆。

厥阴病证治法a、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者,是寒热错杂证,治以寒温并施,乌梅丸主之乌梅丸:乌梅黄连黄柏当归桂枝人参川椒干姜细辛炮附子b、吐逆自利,食入即吐,气味酸臭浑浊者属上热下寒证,证情复杂,故应寒热并投。

上热宜清,下寒宜温,正虚宜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之。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c、下利不止,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脓血者,邪热当清,寒邪当温,正虚当补,郁阳当宣,寒热杂呈,故用药也当温凉补散兼施,用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麻汤:麻黄升麻知母当归玉竹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石膏白术干姜炙甘草d、利下脓血,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渴,脉数有力者属热性下利,故以大苦大寒的白头翁汤治之,白头翁汤: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e、血虚受寒,正气被郁,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炙甘草大枣(6)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厥阴病变证治法a、呕而发热,是病邪由阴转阳的佳兆;法当因势利导,用小柴胡汤和解之。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炙甘草大枣b、下利谵语是实热下利,厥阴邪热外出,与肠胃之热相合,因燥实尚未结鞭,故只宜小承气汤缓攻之。

小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厥逆证治法a、下利厥逆,大汗出,身微热而恶寒,小便利,脉微欲绝,阴盛阳微,阳气有外脱之象,为寒厥证,急当扶阳抑阴,用四逆汤。

论《伤寒论》厥阴篇中的辨证论治

论《伤寒论》厥阴篇中的辨证论治

2] 韩呆呆 . 黄疽 的 中医治疗 。 l [ . 京 :k 0 出版社 , 第 版 M]北 )  ̄-生 脉所致 , 虽然黄疸缠绵难 愈 , 病情 迁延 , 程较长 , 运用 中西 结 [ 病 但
18 4 . 9 7: 7 合方法, 仍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临床上证实了中医药在抗肝 [ ] 何 云, 3 袁风仪. 肝病 与全 身系统 疾病 诊断 治疗 , 1 [ . 第 版 M] 北 纤 维化 , 利胆退黄 , 降酶护 肝治疗作 用上 的优越性 。
辨证论治是《 伤寒论》 中的精髓, 在各篇中都有充分体现。 能食, 今反能食, 此名除中, 必死。 ”
兹就厥阴篇 中的辨证论治阐述如下 。
1 辨证
11 辨颜色 《 . 素问 - 举痛论》 “ 日:视其五色, 黄赤为热, 白为 极救 治 , 啐时脉还 , 温者生 ” 若 啐时 “ “ 手足 , 脉不还 者死” 。后 条
12 辨脉象 《 .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 按尺寸、 日“ 观浮沉滑涩而 形成 厥阴病脏寒证 、 里寒证 。如 32 若 其人内有 久寒 者, 当 5 条“ 宜 知病所 , 无过 , 以治 以诊 则不 失 矣。 39— 5 三 条 均见 手 足厥 归 四逆加 吴茱 萸生 姜汤主 之” ”4 31 。此处 “ 内有久 寒 ” 即指肝 或肝 胃 冷, 但因脉象 不 同 , 故病 机 不 一 , 法 方药 亦 异。39条为 “ 治 4 脉 等脏器有沉寒痼疾, 本条反映厥阴病经脏寒邪俱甚。38 7 条“ 于 促”即脉数而无力 , , 病机为虚寒证 , 治以温阳散寒, 可先行 “ 灸 呕, 吐涎沫 , 痛者 , 头 吴茱 萸汤 主之”, 反映 肝 胃虚寒俱 甚。厥 阴 法 ”后 予汤药。30 为“ 滑” 即脉数 而有 力 , 机为厥 阴病 , 5条 脉 , 病 病脏寒证 , 除手足厥冷外 , 尚可见少腹冷痛 、 呕吐 , 下利等里证。 热证 , 治以清法 , 用 白虎汤 。3 1 为 “ 细欲 绝” 即脉 细至 方 5条 脉 , 若厥 阴病脏寒证进一步发展 、 加重 , 病位可 由厥 阴及于少 阴 , 甚, 就正气言 , 细主血虚 ; 就邪气 言, 寒性凝敛 , 故见脉细。临床上 形成肝肾虚寒俱甚的危重证。上述厥逆、 呕吐、 下利等证更甚, 如 常见脉弦细并存 , 弦主寒, 且脉象有力, 更说明其病机为血虚寒

伤寒论-背诵--厥阴病

伤寒论-背诵--厥阴病



21



白头翁汤37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18

下利腹胀满37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 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 表宜桂枝汤。 欲饮水者373.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 白头翁汤主之。 谵语者374.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 承气汤。


19

栀子豉汤375.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 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呕家有痈脓376.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 脓尽自愈。 呕而脉弱377.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 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厥五日热亦五日336.伤寒病,厥五日,热 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 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6

凡厥者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 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脉微而厥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 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 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 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 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 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 主之。又主久利。
13



麻黄升麻汤3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 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 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 黄升麻汤主之。 伤寒四五日358.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 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14

本自寒下359.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 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 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微热而渴360.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 今自愈。 下利脉数361.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 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38第七章厥阴病解读伤寒论

38第七章厥阴病解读伤寒论

〈 一 厥阴病辩证纲要 〉 1 厥阴病提纲
原文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 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提要 本条为厥阴上热下寒证提纲
〈 一 厥阴病辩证纲要 〉 1 厥阴病提纲
分析
消渴——厥阴郁热,灼伤津液 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肝火循经,横逆犯胃 饥——胃中嘈杂似饥——胃热熏蒸 不欲食——木乘脾土,脾寒不运 食则吐蛔——脾虚肠寒,拒而不纳,蛔随食吐
目录
CONTENTS
概说 第一节 厥阴病辨证纲要 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 第三节 辨厥阴胜复证、逆证
第四节 辨呕哕下利证
1 厥阴的生理特点
〈概论〉
藏血,内寄相火,主疏泄, 足厥阴肝经 性喜条达
手厥阴心包经 臣使之官,代君受邪
厥厥阴阴病:含是义外:感三病阴发之展到尽后,期寒阶极段生,热正邪。相争, 阴《阳素胜复问,·至出真现以要寒大热论错》杂云、:厥热“厥胜阴复何为特也点?的
3 对厥阴病的争议
第一节:326-329条,和其他五经病的体例基本一致,讨论 提纲证,欲解与欲愈的时间及脉证。
第二节:330-357条,讨论厥阴病常见证之一厥证的病机、 特征以及多种厥证的证治。
第三节:358-375条,讨论厥阴病常见证之一下利证的证治, 预后及与类证的鉴别。
第四节:376-381条,讨论厥阴病常见证之一呕吐的证治以 及类证的鉴别。
〈 二 厥阴病本证 〉 白头翁汤证
原文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1)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373)
提要 此二条论厥阴肝热下利的证治
分析
热利(便脓血,腹痛),下重——肝经湿热下迫大肠
证候
秽气郁滞不通
欲饮水——肝热灼伤津液

《伤寒论小结之六终极篇》厥阴病篇总结,重在学经方

《伤寒论小结之六终极篇》厥阴病篇总结,重在学经方

《伤寒论小结之六终极篇》厥阴病篇总结,重在学经方“中医能搞定厥阴病的人,大概五十分之一,全国搞中医的,可能有五十万,中国一共有1636个县,13.6782亿人,平均下来大概一个县6.11个,平均13.6782万人共享一个能治疗厥阴病的中医生”,这是网络上的粗略估计。

本文目录:一、厥阴病提纲二、厥阴病本证(乌梅丸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麻黄升麻汤)三、厥阴寒证(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吴茱萸汤证)四、厥阴热证(白头翁汤证)好了,下面直奔主题一、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在临床上可归纳为四类:(1)上热下寒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为上热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下寒证。

(2)厥热胜复证: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

(3)厥逆证:就是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4)下利吐哕证:热利下重为湿热下利;下利谵语为实热下利;下利清谷为虚寒下利。

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呕而发热为发热呕吐;哕而腹满为里实哕逆。

发病机制病至厥阴,则肝木失调,心包也受邪犯,相火上炎为热,心火不能下达为寒,所以有上热下寒;在正邪交争中,阳胜阴衰则热多寒少;阴胜阳衰则寒多热少,所以有厥逆胜复。

病邪内陷,气血紊乱,阴阳不能顺接,所以有各种厥逆证。

肝胃气逆或湿热下注或实热壅结或脾胃虚寒,所以有吐利。

治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二、厥阴病本证1、乌梅丸证(如果想了解更多乌梅丸,具体可参阅上篇“世人苦“上热下寒”久矣,为此仲圣创“乌梅丸”以济世”)《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史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组成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檗六两方解方中蜀椒、干姜、人参,大建中脏之阳;附子、干姜,功能回阳救逆;当归、桂枝、细辛,含当归四逆汤主药;芩连参姜附,调其寒热复中州斡旋之功,升降之职。

伤寒论临床教程——厥阴病

伤寒论临床教程——厥阴病

四、传变与愈期
病至厥阴,正邪相争,阴阳 消长,其预后和转归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正复邪祛;转出少阳, 有向愈之机;厥阴阳复太过,可 发生痈脓、便血或喉痹等热证; 若阳亡阴竭则预后不良。
四、传变与愈期
厥阴病欲解时在“丑至卯 上”。丑、寅、卯三个时辰,在 子时阴极之后,阴尽则阳生,借 助自然界阳气生发之机,既可扶 助厥阴之阳气祛除病邪,也可借 助其升发之性使郁闭之相火得以 外透,由阴出阳,由里达表。因 此厥阴病欲解之时,常在丑、寅、 卯时,即午夜后一时至早晨七时。
二、典型脉症
厥阴之脏为肝,内寄相火,藏血而主疏泄。 若邪入厥阴,一方面能导致相火炽盛,横逆上 冲;另一方面可乘犯脾土,导致脾虚肠寒,因 而出现上热下寒的表现。肝火炽盛,耗灼津液, 可见消渴;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横逆上冲, 可见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肝火犯胃,热则消 谷,故嘈杂似饥;土为木乘,运化失职,故不 欲食。火热炽上而不能下达,加之肝气上逆, 所以膈上有热的同时,膈下已隐伏无形之寒。 由于脾胃不能受纳运化,若强与之食,则往往 出现呕吐。若患者肠道素有蛔虫,脾虚肠寒则 蛔虫不安,避寒就温而趋向于上,常可随吐而 出,发生吐蛔。上述证候反映了厥阴阴尽阳生、 阴阳转化的病变特点,故作为厥阴病提纲证。
一、厥阴病寒证
【误案举例】 余无其他阳性体征,投仲景当归四逆汤以通阳和
营:当归9g,细辛3g,木通1.5g,白芍6g,炙甘草 4.5g,桂枝6g,大枣5枚,服药3剂。1月28日;手指 遇冷则青紫如前,惟左脉现紧象。前方加吴茱萸4.5g、 生姜6g。同时针刺足趾相应部位出血。2月9日:前方 共服16剂,指肚发紫大为减退,右手食指创口愈合, 舌两侧之苔渐退,脉稍见有力。至3月6日:前方又服 17剂,手指创口愈合未发,指肚入冷水试验疼痛减轻, 脉已渐大,舌两侧白腻苔已不甚明显。惟于晨起口干, 右侧腰痛,原方当归、芍药各加3g。又服6剂,停药 观察。于1962年12月13日追访,云入冬后又犯,手指 坏疽未复发。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厥阴病一般是继发的,直中的比较少,大多从少阴病传入,或者用凉药误治传入。

古人说“两阴交尽,名曰厥阴”。

两阴就是太阴和少阴,两阴交尽,到了极点了,最后才叫厥阴。

“厥”就是阴之极也。

从疾病发展上来看,它的阴盛又强于少阴,所以叫厥阴。

厥阴既是疾病发展的一个阶段,又是一个变化的开始。

古人说:“阴之极也,阳之始也。

”疾病发展到了极盛的时候,阴寒之邪的总体势力发展到了一定的极限,它就衰。

盛极必衰,这是一个辩证的客观规律。

这时候衰落的阳气往恢复的方面发展,是阳由衰而恢复。

阴寒到盛之极就会变衰,阳气到衰极的程度就变恢复。

厥阴属于肝,厥阴的阴气极盛的时候,一定有一个小阳之气在里孕育着。

厥阴与少阳为表里,就是在最阴寒的极点里已经伏藏着少阳。

少阳就是很幼稚的小阳。

阳气来复,也就是少阳之气的来复。

按一年四季来讲,冬天寒冷,等到冬至以后,见到甲子,甲子夜半起少阳,阳始生谓之少阳,也是先从少阳之气开始的。

这是从理论上,解释阴阳表里的关系。

同时,厥阴本身就有火。

古人把肝和肾里的火叫龙雷之火,肝火叫雷火,肾火叫龙火。

朱丹溪把它们叫相火。

因为心火叫君火,所以三焦、肝、肾的火叫相火。

相火是属阴的,君火是属阳的。

厥阴有寒的时候,相火郁而不伸,等到了少阴阴寒之气衰的时候,它的相火郁极就要发作了,出现热证。

厥阴病是个寒至极点的病,又是一个变化的条件。

阴至极点就要生阳,就是和它相表里的少阳。

它本身的相火有时候也要发作,厥阴病就有阴阳转化、寒热错杂、或寒或热的一系列的发病情况,这就构成了厥阴病发病的特点。

它和少阴病不一样,少阴病本身就有水火,阴虚的有火,阳虚的有寒。

到了厥阴,它就有两极转化,由寒能变热,由热还能变寒。

阳气的恢复也不一样,有强有弱,这就构成了厥阴的病态。

阳气恢复太过,就变成热证,叫复而太过。

也有阴寒还挺盛,阳气太弱的。

当然也有阴阳平和,病不治而自愈的。

阴寒是和阳气互相影响的,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如影随形。

伤寒论——厥阴生理

伤寒论——厥阴生理

(续上页)正邪相争,若正不胜邪,厥阴病将出现 亡阳或除中证,少阳病则转属少阴、太阴成为脾 肾两虚证。这是两者同中有异之点。正邪胜负的 关键在于胃气强弱而定,这又是两者异中有同点。 临床意义:因厥热往来是阴阳胜复,正邪相争的 反映,为此通过厥、热、利三症的内在联系,可 以推论正邪斗争,阴阳消长,指导辨证论治及疾 病的预后,参考336、342条原文。
鉴别与启发:
本条与脉微欲绝之通脉四逆汤证比较
为何寒厥不用姜附? 寒凝是肝血虚之果 肝内寄相火,大辛大热之品恐扰动肝火 平素营血不足感寒致血脉运行不畅亦可用之,故仲景 首冠“手足逆寒”。
本证亦可视为营血不足致营卫不和,故仍以桂枝
汤为方祖化裁。
原文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 主之。 提要:肝寒犯胃,浊阴上逆的证治 分析: 干呕—肝寒犯胃 吐涎沫—胃阳不布 头痛—头巅顶痛,寒邪循经上逆 治法:同阳明、少阴 鉴别:
(续上页)
故当阴阳对立双方发展到“极”阶段,往往向其相 反方向转化,故云“阴尽阳生”明白此理,则提 纲证中的诸证不但能揭示厥阴肝木为病,当然出 现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病机,也能反映厥阴病 的厥热往来和厥证多的特点。
“心中疼热,气上撞心”有人认为是厥阴心包经
之火为患,是不切实际的。为什么? 因为厥阴肝木犯胃乘脾致上热下寒,寒热错杂。 阴阳胜复是肝内寄相火,阴寒与相火之胜负所定。 如属心包之火,当应有心神障碍,但全篇均无心 包功能失常表现。再言,伤寒六经与内经之六经 名同实异。
脉微— 阳虚阴盛 —下寒 厥而肤不冷— 上热下寒,阴阳气不顺接 时静时烦— 蛔虫内扰则烦,不扰则静 蛔 得食则呕— 肝火犯胃 厥 心烦— 与虫扰及肝火上扰有关,属上热下寒,升 降失常,推之,应有腹绞痛,亦属时发时 止 脉微而厥— 阳虚阴盛,四末失温 脏 肤冷— 阳虚肌肤失养 脏气败绝 厥 躁而无休止— 阳虚神形无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厥阴病篇学习体会《伤寒论》的厥阴病篇历来被医家们所重视,但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分歧,所以,它是有争议的一篇。

为共同研究起见,谈一谈我们对《伤寒论》厥阴病篇的一点肤浅体会,其中错误的地方希望同道们批评指正。

六经为病的提纲证各有自己的特点,而厥阴病的特点是“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所以,它和其他五经的提纲证则截然不同。

对这条的解释,注家见解不一,有说是热证的,也有说是寒证的。

说热证的有成无己,他说:“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

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

邪至少阴者,口燥舌干而渴,未成消也,至厥阴成消渴者,热甚能消故也……此热在厥阴也。

”说寒证的有钱天来,他说:“邪入厥阴,则阴邪自下迫阳于上,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而消渴也。

消渴者,饮水多而渴不止也。

阴中之阳,受迫而在上,故消渴而胃觉饥,然终是阴邪,所以不欲食。

客热尚不杀谷,况阴邪乎?”除上述认为热证、寒证以外,还有认为厥阴病是阴阳混淆、寒热错杂证的。

例如,舒驰远的见解就是这样,他说:“按此条,阴阳错杂之证也。

消渴者,膈有热也。

厥阴邪气上逆,故上撞心;疼热者,热甚也,心中疼热,阳热在上也。

饥而不欲食者,阴寒在胃也。

强与之食,亦不能纳,必与饥蚘俱出,故食则吐蚘也。

此证上热下寒,若因上热误下之,则上热未必即去,而下寒必更加甚,故利不止也。

”以上的热、寒、寒热错杂三种意见,究以何者为是?我认为舒驰远的阴阳错杂的说法是比较正确的,而成氏、钱氏的单热、单寒的说法,就值得商榷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厥阴病的特点和少阴病不一样,如果把厥阴说成或寒或热的一个侧面,那就和少阴病的寒化证、热化证相等同,也就无法反映厥阴病的特点,则有失六经分证的基本意义。

况且,中医学是以朴素辩证法思想作为说理工具的,而中医学能够反映客观的证候,能够反映证候的本来面目,就在于它的阴阳辨证方法的正确。

就以厥阴而言,大家知道,它是三阴经最末的一个,《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可见厥阴的“厥”字,是有极尽的意思在内的。

这一名称表示了病至厥阴,是阴寒到了极点,而阳气也到了极衰的地步,然而,事物到了“极”,就会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突变,也叫“物极必反”,或者叫“物穷必变”。

所以,“极”是事物变化的内在条件,如果不认识这点,就谈不上中医阴阳学说的完整性。

为此,我们认为厥阴病应该是在它的阴寒之极的时候,则阴寒开始走向了衰退,而阳气则相反地由衰转复。

因为阳气一直处在阴寒压抑之下,所以,当阴寒由盛转衰的时刻,阳气的来复也必然很强。

反映在症状上的“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等就是一种“郁极乃发”的阳复现象。

但此时的厥阴之寒,犹未从人体完全消除,所以同时又有饥不欲食,食则吐蚘等的寒证出现。

由此而论,厥阴之热是来自肝胆的风木相火的上冲,厥阴之寒则是由于脾胃的阳衰和阴寒的不化。

所以,这个病是肝胆热而脾胃寒,从而构成了厥阴为病的特点。

厥阴病既是阴阳错杂,寒热混淆的病变,所以在治疗上必须阴阳兼顾而不能偏于一面。

我们说,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理论的是否可靠,对厥阴病来说,也只有通过治疗实践,才能检验我们对其认识是否正确。

比如,像成无己那样把厥阴病的提纲证认为是热证,那么只有用寒凉药去进行治疗了,但是实践证明,这样做是行不通的。

钱塘二张的老师张卿子曾说:“尝见厥阴消渴数证,舌尽红赤,厥冷脉微,渴甚,服白虎黄连等汤皆不救。

盖厥阴消渴皆是寒热错杂之邪,非纯阳亢热之证,岂白虎、黄连等汤所能治乎?“张氏以善治伤寒病而闻名于世,他的话确是临床经验之谈。

如果像钱天来那样,把本证误认为是阴寒为主,把上热解为下寒引动阴火上冲所致,认为是真寒假热之证,单纯去用姜、附扶阳救逆之法治之,则必助阳热,耗阴液而使消渴、气冲之证更加剧烈,甚或动其肝血,发生吐衄之变。

由此可知,治疗厥阴的寒热错杂证,不能像太阳之汗,阳明之下,以及太阴、少阴之温补那样简单,而必须阴阳兼顾、寒热两治方为合法。

正因为厥阴病以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为其特点,所以在本篇列有乌梅丸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麻黄升麻汤证,以体现治疗方面的寒热并用的特殊治疗方法。

乌梅丸是治疗厥阴正证的,除上述的提纲证外,而又见胸中时烦、吐蚘、手足厥冷等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是治寒格吐利之证,是因里气虚寒,升降失常,胃气上逆,寒热阻格,而以饮食入口即吐为其证候特点;麻黄升麻汤治误下邪陷,阳郁于上,寒凝于下,阴阳两伤,手足厥逆,泻利不止,咽喉不利,唾脓血等证。

以上三方,虽皆为寒热并用之法,以解阴阳混杂之邪。

但乌梅丸治在肝而偏于潜敛;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在胃而偏于苦降;麻黄升麻汤治在肺而偏于升透,故三方同中有异,不能等量齐观。

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之证存在于同一人体之中,它们不可能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无时无刻不在不停地运动与变化着的。

因此阴阳之间就必然发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的变化。

为此,继厥阴病阴阳错杂的病理特点之后,必然又会有阴阳消长的机转出现。

阴阳消长的病机在证候上的表现则是厥与热的胜复,即通过临床的厥利与热的孰多孰少,而了解阴阳消长的具体情况,这是厥阴病的第二特点。

这里的厥与热,厥是真寒、热是真热,不存在真假格戴的问题,也是其他五经所没有的一种情况。

厥与利反映阴寒之盛,阳消阴长;发热则反映阳气之复,阴消阳长。

厥利见则热去,热见则厥利去,这种厥热往还,俨然如少阳病的往来寒热一样,亦见肝胆在发病中的近似之处。

文中以厥、热时间的孰长孰短来辨正邪消长之势。

如厥、利的时间长而发热的时间短,主阴寒之邪占优势,其病为进;如发热的时间长而厥利的时间短,则阳气必占优势,其病为退。

若厥与热时间相等,而不偏长于一方的,是阴阳已达到新的平衡,则病可望愈。

若阴消而阳长,阳复太过时,则可出现热证;阳消而阴长,阴盛太过时,则可出现寒证。

凡转化为热证的,若邪热上攻于喉,则生喉痹、发热、汗出;若邪热外泛肌肤时,则可发生痈脓之变;若邪热下迫于肠时,则见下利便脓血等证,这就反映了厥阴阳复之热,每有伤阴血的特点。

虽然文中未提出相应的治法,而清热凉血解毒之治,自在言外。

如果阳复不及,阴寒为盛,则可出现内拘急,四肢疼,下利清谷,汗出而厥等寒证,治疗可选用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厥阴病的第三个特点,叫做阴阳顺逆。

阴阳顺逆是从阴阳错杂和阴阳消长中产生的,是和以上阴阳乖戾的病变分不开的。

厥阴病的阴阳顺逆,不外阳复阴退为顺,阴极阳亡为逆;阴阳平衡为顺,阴阳离决为逆;阴阳相接为顺,阴阳气不相顺接为逆。

凡阴阳气不相顺接者,则手足必然发生厥逆,而莫一例外。

手足厥冷之证虽一,但寒热虚实则各有不同,今分述如下:“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此证叫做热厥。

热厥是热邪深入,阳遏于里,不能外达,所以厥与热成正比,即“厥深者热也深,厥微者热亦微”之义,其证虽然手足厥冷,但周身或胸腹必然发热,以及伴见口渴饮冷、舌红苔黄、脉滑而数等证。

治疗可用白虎汤清热生津和阳,则其厥自回。

若不审此,误认为寒,投用姜附等剂,则祸不旋踵。

若里热成实,大便秘结,腹中胀满,疼痛拒按,脉沉按之有力,而手足厥冷不温的,则可选用大柴胡汤或大承气汤,泻热破结通阳,以复其厥。

论中有“厥应下之”之语,即指此证而言。

至于寒厥,则与热厥相反,它是阳气衰微,阴寒内盛,阴阳不相顺接而出现手足厥冷之证,同时必伴见下利清谷,畏寒踡卧等证。

可选用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等回阳救逆。

厥阴病除上述的阴阳错杂、阴阳消长和阴阳顺逆的病机特点外,其中还涉及肝气和肝血的问题,这也是不应忽视的一个方面。

厥阴者,肝也。

凡肝之病,无不和它的疏泄不利与推动新陈代谢的功能失常有关,因而厥阴病中,亦可发生六腑气机不畅和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的病证。

具体地讲,它有呕吐、下利、哕逆等病的特点,如以呕吐论:若厥阴肝胃气寒而浊阴上逆时,则有干呕吐涎沫,巅顶疼痛之证出现,治用吴茱萸汤温寒降逆止呕。

若因厥阴之邪,由阴出阳,而脏邪还腑时,则见呕而发热之证,治用小柴胡汤和解肝胆而调胃止呕,如以下利论,亦有寒利与热利之分:若下利清冷,手足厥冷者,则为寒,治用四逆汤等温里止泻。

若因阳复变热,热迫于肠,则见下利后重,大便带脓血,渴欲饮水等热象,治用白头翁汤清热坚阴而治下利。

哕之一证,也有虚实寒热之异,如胃虚寒而哕者,多与汗下伤阳有关;如腑实腹满而哕者,则视其二便,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厥阴主肝,肝体阴而用阳。

体阴者,指肝藏血,以血为体也;用阳者,指肝以气为用,而有疏泄之能。

因此,厥阴病中,不但叙述了疏泄不利的气证,同时也论述了相应的血证。

如当归四逆汤之治“脉细欲绝”的血虚受寒之手足厥冷;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之治内有久寒。

而皆以当归名汤者,则厥阴多病血证的特点亦卓然可见。

至于厥阴热证的唾脓血和下利脓血等证,也都是与肝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凡研究伤寒者,亦不可不知。

总的来说,厥阴病篇是《伤寒论》中比较难懂的一章,由于注家的观点不同,更给后人增添了学习上的困难。

本文本着中医传统说法,试图用阴阳错杂,阴阳消长,阴阳顺逆和气血不调这一条主线,将厥阴病篇的整个内容贯穿起来,并力求使用这一观点对本篇的证候表现与病机特点进行分析,从而能使读者在纷乱难懂的条文中,有一个比较可靠的纲领可寻。

这样,则便于学习和理解全篇内容,以及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应用。

最后,一言以蔽之曰:厥阴病的阴阳错杂、阳明消长、阴阳顺逆等变化,不过是阴阳矛盾运动中的几个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所以,它不能超出阴阳学说之外,这就是厥阴病的根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