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条件尚未成熟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阻碍因素及对策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阻碍因素及对策我国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形成和调节由市场机制决定,而不再由政府主导。
利率市场化对于完善金融体制,提高金融市场效率,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我国在利率市场化方面仍存在一些阻碍因素,下面我将从法律法规、行业制度、市场供需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我国利率市场化面临的一个重要阻碍因素是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对于利率市场化的支持和保障还相对不完善。
例如,放贷利率的波动范围没有明确的界定,缺乏相关的市场化的监管制度,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等。
因此,我国应该加强对于利率市场化的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出更加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的权责,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
其次,我国利率市场化面临的另一个阻碍因素是行业制度不够完善。
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国有大型银行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使得整个金融市场缺乏竞争性和灵活性。
这种行业制度限制了市场利率的真实反映和优化配置机会。
因此,我国应该加快国有银行的步伐,引进更多的私营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打破行业垄断,增强市场竞争,促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再次,我国利率市场化面临的第三个阻碍因素是市场供需矛盾。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长期受到管制,市场供给和需求存在失衡问题。
在市场需求方面,由于我国的居民储蓄率较高,而企业投资需求相对不足,导致市场上资金供给过剩,利率无法有效形成。
因此,我国应该加强宏观调控,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加对于实体经济的投资需求,提高消费能力,从而调整市场供需关系,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
最后,我国利率市场化面临的最后一个阻碍因素是信息不对称和不透明。
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中,信息的不对称和不透明性存在普遍现象,投资者无法全面了解市场信息,难以做出有效的决策。
这也导致市场在利率形成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我国应该加强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加强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从而降低市场的不确定性,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马克思利息利率理论及对中国的启示-最新文档资料
马克思利息利率理论及对中国的启示关于利息利率的理论,经济学中学说纷呈,其中,马克思关于利息利率的论述始终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其有关科学论述与思想,在当今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实践主要遵循的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路径,然而与西方其他有关利息利率指导理论相比,马克思关于利息利率的理论思想在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毫无疑问,对其研究将能对中国当前利率政策实践提供另一种视角的启示。
一、马克思利息利率理论的思想源起马克思的利息利率理论思想并不是自己完全独创。
马克思在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批判地吸收时,首先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含于剩余价值理论之中的利息利率理论思想,由此也源于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批判。
马克思关于利息利率的论述从借贷资本及其运动形式入手,但抛弃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孤立地研究借贷资本运动形式(G一G’)的方法,把借贷资本及其运动与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联系起来进行科学考察。
关于利息来源及其本质问题,古典政治经济学从没有把剩余价值和利润区别开来,也没有在形式上对利润本身各个相互独立的组成部分——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地租——区别开来进行说明。
马克思首先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这个问题上提出的有价值见解,并就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展开研究,然后一步步返回到剩余价值赖以表现的各种特殊形式的基础上,充分揭示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平均利润分解为产业纯利润和商业利润,从而得出利息只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的科学论断。
经过马克思的透彻分析,古典政治经济学提出的有关利息及其源泉的有价值见解,呈现出了崭新面貌。
关于利息率的决定问题,古典政治经济学正确地揭示并认为利息率“部分地取决于总利润率,部分地取决于总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profits of enterprise)的比例。
这个比例取决于资本的贷出者和借入者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受预期的总利润率的影响,但不是完全由它调节。
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
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摘要:通过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IRF)、方差分解分析等经济计量方法,本文对我国现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正不断降低,实际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实施效果好于货币供应量。
本文认为,基础货币难以操纵、货币乘数不稳固、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完善等因素是产生上述实证结论的重要原因。
最后,本文提出了有关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利率;实证分析一、引言货币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介目标的选择。
然而,中介目标的选择并没有统一模式。
按照经典的货币理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要紧是利率与货币供应量。
凯恩斯等认为,利率是中介目标变量的最佳选择。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却认为,不能选择利率作为中介目标,而只能选择货币供应量。
美国经济学家普尔则又是另一种观点:当实际领域不稳固时,货币供应量是最适合的中介目标;当货币领域不稳固时,利率是最适合的中介目标。
从各国实践来看,常见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通货膨胀率、利率、货币供应量与汇率。
Bernanke等(1998)的实证研究认为,通货膨胀率目标的使用能够有效降低通货膨胀率而不付出产出缺失的成本(即随着预期的形成,产出在经历短期下降后会恢复到潜在水平)。
但是,Ball与Sheridan(2003)比较了7个使用通货膨胀目标的OECD国家与13个没有使用通货膨胀目标的国家,却发现通货膨胀目标没有明显改进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Kim、Osborn与Sensier (2002)认为,利率作为中介目标时,提高利率与降低利率对产出的影响效果显著不一样。
Lai与Chen等(2005)发现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能够更好地实现名义GDP增长。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经历了从流通中现金到贷款规模再到货币供应量的转变。
关于现行的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理论界存在较大分歧:刘锡良(2003)等认为,面对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时,建立在完美市场假说上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没有解释力,这使得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面临挑战。
利率应成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由于中国利 率是 由中国人 民银行制定基 准利率 。所 以中国利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 货 币政策 由此前 的 “ 适 率具有极强 的抗干扰性。不会受 到外力 的干涉 。也不会 因为个人 度宽松”调整为 “ 稳健” ,银行存 款利率调整为活期为 0 . 5 0 %; 整 行为或者其他种种因素 自行改变。而货 币供给量随着 中国金融市 存整取三个 月 : 3 . 1 %; 半年 : 3 . 3 3 %; 一年 : 3 . 5 %; 二年 : 4 . 4 %; 场 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互联 网经济 和第三方支付平 台的迅猛发展 三年 : 5 . 0 %; 五年 : 5 . 5 %。2 0 1 5年 中国货币政策 的基本格调为稳 更是使得货币供给量的抗干扰性不断降低 。
一
、
相关性方面
的变化必将 引起利率的变化 。如 2 0 0 9 年 中国货币政策为应对国际 机构 的经济行为可 以限定。但企业 和居 民的经济行为 只能进行 引
金融危机带来 的压力和挑战 ,实施 了名 为适度宽松实为扩张 的货 导 ,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也导致 了货 币供给量 的可控性与利率
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 加 快资金周转 ,优化信贷结构 ,提高 直接融资 比重 ,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让更多的金融活水流 向实体
五、结论
利率 已经逐渐 的展现 了其影 响宏观经济变量 的核心作用 。同
经济。同时银行存款利率下调为活期 : 0 . 3 5 %; 整存整取三个月 : 时 由于其与经济政策 、 货 币政策相关紧密且互相影响 ,可 以根据 2 . 6 %; 半年 : 2 . 8 %; 一年 : 3 %; 二年 : 3 . 5 %; 三年 : 4 %; 五年 : 物价变动、国际经济状况等 因素进行预测 ,由中国人 民银行制定 4 . 2 5 %。 。 由此可见货币政策的变化必将引起利率 的变化。 可操控性及 抗干扰性 强的特点 ,应 当替代货币供给量成为 中国货 : 、可测性方面 币政策 的中间 目标。 利率是可测 的,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建立在对利息的来源和 本 质准确把握 的基础上 。马克思揭示 ,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 参考文献 : 从借入 资本 的资本家那里分割 出来 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而利润是 [ 1 ] i n a n c i  ̄A c c o u n t i n g , 8 t h e d i t i o n , We y g a n d t , K i mme l , a n d K i e s o , J o h n 剩余价值 的转化形式 。利息的这种质的规定性决定了它的量的规 定性 ,利 息量的多少 取决 于利润 总额 ,利 息率取决平均 利润率 。 马克思进一步指 出,在平均利润率与零之间 ,利息率 的高低取决 于两个 因素 : 一是利润率 ; 二是 总利 润在贷款人 和借款人之 间进 行分配 的比例。这一 比例的确定 主要 取决 于借 贷双方 的供求关 系 及其竞争 ,一般来说 , 供大于求时利率下降 ; 供不应求时利率上升。 此外 ,法律、习惯 等也有较 大作 用。马克思 的理论对于说 明社会
利率应成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利率应成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摘要】中国货币政策在经济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利率作为中间目标,能够更好地引导货币政策的执行。
利率的调控影响着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对经济活动的刺激和抑制起着关键作用。
当前中国货币政策的现状需要更加注重利率的调节,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利率作为中间目标的优势在于能够更直接地影响实体经济,推动市场活力和经济增长。
实施利率作为中间目标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来应对。
利率应成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必要的。
未来,应加强对利率调控的精准和稳健,以实现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的双重目标。
利率作为中间目标的确有其优势和挑战,但在全面考量下,仍是中国货币政策的可行发展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货币政策、利率、中间目标、经济影响、现状、优势、挑战、解决方案、必要性、发展方向、结论总结1. 引言1.1 中国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中国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可以说是经济运行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货币政策直接影响着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就业率等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因此对于维持经济稳定和实现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货币政策的调控,可以通过调整利率、通胀目标、货币供应量等手段来调节经济运行,使经济实现稳定增长和人民币的稳定。
货币政策还对金融市场、产业结构、产业发展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中国的货币政策更显得重要性。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其货币政策的变化将对全球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货币政策不仅是维护国内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手段,也是维护全球经济稳定的重要举措。
中国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引起重视和关注。
1.2 为什么利率应成为中间目标利率作为中间目标还可以提供更为明确和稳定的政策指引,有利于市场主体更好地预期政策方向,减少不确定性,降低市场波动性。
利率作为中间目标还可以更好地平衡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增长目标,避免出现通胀或通缩的风险,为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
·71·
第3期
投资与创业
量经济增长,但 GDP 只有年度数据,本文以工业增加值同 比增长率来代替 GDP 增长率。
2. 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 2008 年 1 月 ~2017 年 12 月的 CPI、M2、工 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以及 SHIBOR 的月度数据进行分析, 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二)模型设定 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货币政策中介目 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VAR 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三、实证研究 (一)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 1. 指标选择 本文实证研究共涉及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这两个中介 目标和 GDP 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这两个最终目标。以下 变量的含义说明: (1)中介目标指标: M2——货币供应量 SHIBOR——利率 由于 M1 波动较大,与经济的关系不稳定,2007 年开 始改为仅以 M2 作为中介目标,因此本文选取 M2 作为货 币供应量指标表示中介目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简称 SHIBOR)是由信用 等级较高的银行自主报出的人民币同业拆出利率计算确定 的算术平均利率,选取其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隔夜拆借利率 作为利率指标。 (2)最终目标指标: CPI——通货膨胀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GY_RATE——GDP 增长率(工业增加值 _ 同比增长 (%) 稳定物价以及经济增长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 标,因此本文选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稳定物价的最终目 标,以 CPI 指数来表示通货膨胀率;选用 GDP 增长率来衡
投资与创业
第3期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
胡安琪
(上海大学,上海 200000)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率市场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从 2015 年 10 月 24 日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决定 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这意味着我国已经基本放开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发展 开启了新的时代。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 VAR 模型对当前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以 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是否依然有效,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是否成熟。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 存在着障碍,我国的货币政策仍然应当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但是同时也要为未来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转变提 供一定条件。
利率应成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利率应成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摘要】中国货币政策应当将利率作为中间目标进行调控。
本文首先介绍了利率对于货币政策的重要性,指出了利率与货币政策的密切关系。
然后分析了利率作为中间目标的优势,包括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稳定性等方面。
接着探讨了利率调控所面临的挑战,涉及到通胀压力和金融风险等问题。
提出了制定利率作为中间目标的建议,强调需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阶段和外部环境等因素。
总结观点认为利率中间目标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展望未来呼吁政府应加强监管和调控力度,以确保货币政策有效实施。
利率中间目标有助于稳定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应得到更多重视和研究。
【关键词】货币政策、利率、中间目标、挑战、建议、观点、未来、重要性、调控、优势、制定、中国economy1. 引言1.1 引言在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体系中,通常会将通货膨胀率作为中长期目标,而利率则被视为货币政策的操作工具。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将利率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利率不仅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市场利率水平,还能够弥补目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不足之处。
本文将就利率应成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展开探讨,分析利率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利率作为中间目标的优势、利率调控的挑战以及制定利率作为中间目标的建议。
通过深入剖析这些问题,我们将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利率中间目标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中国货币政策的发展方向。
2. 正文2.1 背景介绍中国的货币政策一直以稳中求进为主要目标,通过调控利率、汇率和金融市场等手段来稳定经济发展。
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经济增长放缓、金融风险加大以及结构性改革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逐渐受到重视。
过去,中国的货币政策主要关注通货膨胀和金融稳定,利率调控主要是为了影响市场利率和信贷市场的供求关系,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影响整体经济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国际市场的变化,传统的货币政策模式已经显现出一些不足之处。
【智拓精文】优质版对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对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可行性分析摘要: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对于一国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各国都在讨论哪种目标更具有合理性和适宜性。
目前在我国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正越来越受到质疑。
很多学者对中国货币政策是否应当选择贷款余额、货币供应量或短期利率水平作为中间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理论上的争论。
本文在分析了货币供应量不合理的基础上,比较了利率可以替代货币供应量的可行性及欠缺点。
但是无论如何,利率取代货币供应量成为新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将是必然趋势。
关键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利率一、引言: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又称货币政策的中间变数,它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也称中介目标。
中间目标的选择是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各国为了更好的达到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往往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中间目标。
由于中间目标是介于政策手段与目标之间的变量,因此它必须能为货币当局较为准确地控制,并能方便、迅速地观测,还要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密切相关,即中间目标必须满足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要求。
二、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面临的挑战中国于xxxx年正式确定将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通过选取XXXX年至20YY年GDP与货币供应量的季度数据,运用计量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在这期间确实发挥了比较好的作用,使人民银行通过它达到了宏观调控的目标。
但是,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以及中国外汇制度的影响,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实用性正在降低。
如可控性较差,近几年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实践表明,时间的货币供应增长率与中央银行年初制定的目标值往往存在较大的差距。
可测性不稳,货币供应量的计量口径可能失真,M2的界限可能越来越模糊;M1的相关性不高,我国货币供应量指标与物价、就业、经济增长等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相关性不太理想,甚至出现货币供应量增长和物价下跌并存的矛盾局面三、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相关建设性意见分析首先,货币政策制定者应充分研究货币供应量是否可靠及是否必要培养未来替代物的问题,以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
央行利率政策问题对策建议和意见
央行利率政策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体系的日益完善,央行的利率政策对整个经济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央行利率政策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引导市场利率,平衡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央行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运用利率政策工具,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就央行利率政策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和意见。
一、央行利率政策问题分析1. 利率过高或过低央行利率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维持价格稳定。
然而,由于资金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金融体系的复杂性,央行可能面临利率设置过高或过低的问题。
过高的利率会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增加,影响实体经济发展;而过低的利率则可能加剧通货膨胀压力,导致资产泡沫的出现。
央行需要谨慎选择利率水平,确保利率水平与经济基本面相匹配。
2. 利率传导不畅央行通过调整政策利率来影响货币供应和信贷市场,以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
然而,由于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各种制度性障碍,利率政策的传导渠道可能出现不畅的情况。
银行可能因资金成本上升而不愿意将央行降息传导到实体经济,导致货币政策的效果被削弱。
央行需要加强对利率传导机制的监测和调控,确保政策利率的变动能够有效传导到市场。
3. 利率政策与结构性调整的矛盾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转型升级,央行利率政策也面临着与结构性调整的矛盾。
央行需要通过利率政策来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另利率政策也需要考虑到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的差异性,避免因利率政策导致结构性失衡,影响整体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央行需要更加注重利率政策与结构性调整的协调统一,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央行利率政策问题对策建议和意见1. 稳健的货币政策鉴于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和挑战,央行需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确保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基本面相匹配。
央行还需要采取灵活的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 完善利率传导机制为了提高利率政策的效果和传导力度,央行需要加强对利率传导机制的监测和调控。
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分析及对策
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分析及对策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是指央行通过改变中央银行利率,对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其他利率产生影响,进而促使经济运行按照政策目标发展。
在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然而,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也面临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市场利率与中央银行利率之间的传导存在一定阻滞。
这主要表现在市场利率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比如银行风险、资金面紧张等,导致市场利率波动幅度较大,与中央银行利率的传导效果有一定的滞后性。
其次,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特别是对于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支持不足。
央行通过调整政策利率来促使商业银行降低贷款利率,但由于商业银行对于风险较高的小微企业不愿意放贷,导致政策利率的降低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有限。
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我们应加快金融市场的和建设,提升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透明度,促进市场利率与中央银行利率的传导效果。
其次,加强监管力度,引导商业银行合理设置贷款利率,提高小微企业的融资便利度,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同时,也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确保其积极传导货币政策利率的作用,避免贷款利率过高或过低。
此外,应注重完善货币政策的其他工具,如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以实现更精准的货币政策调控。
总之,虽然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为了发挥货币政策利率的调控作用,我们应加快金融市场的和建设,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同时注重完善货币政策的其他工具,以实现更精准的货币政策调控。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可行条件和现存障碍
据货币政策的意图调控企业和居民的行为。这要求商
业银行必须是自负盈亏和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
经济实体,否则无法起到中介传导作用。因此,应该
加快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步伐,实现商业银行 的市场化运作。(1)加大国有专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 力度,解决我国国有银行长期所有者虚置的现象,实
• 我国银行的商业化。目前,国有银行的商
业化改革虽然迈出了很大的步伐,但距离 完全摆脱政府政策的束缚,彻底划清政策 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还有很长的道路。在 加强国有企业转制的同时,必须强化国有 银行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否则,就会影响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 央行的利率政策作用。中央银行在制定和
执行利率政策时还缺乏独立性,几乎所有 的利率由国务院统一颁布的状况还没有根 本改变,中央银行在利率调整上仍处于被 动地位,各专业银行和大量非国有金融机 构虽享有一定利率浮动权,但由于种种原 因,这种浮动权在实践中又难以真正落实。 加之专业银行的非企业化经营,中央银行 的利率政策还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 3.利率改革成效明显。
• 目前,中国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部分利率已经或基本接近市场化。银行同业拆 借市场得到统一,全国性的统一拆借市场利率 已经形成企业、居民的风险意识和对利率波动 的敏感性也在不断增强。所有这些都为利率市 场化的进一步改革创造了积极有利的条件 。
• 企业直接融资增多,利息支出占成本的比
• 风险管理人才和经验缺乏 。
• 长期的官定利率环境使企业和居民利率风
险意识淡薄,一旦利率实行浮动,利率风 险成为客观存在的时候,如何管理利率风 险就成为摆在每个人面前的现实问题。而 目前我们却没有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 人才的培养和经验的引进机制,这肯定会 影响利率市场化的过程 。
利率市场化程度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利率市场化程度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利率市场化程度是指利率的形成和调整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程度,是一个国家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指标。
然而,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将从问题和解决对策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问题1. 利率形成机制不完善: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利率的形成仍然受到政府的干预,政府通过制定固定的基准利率或限制利率的上下限来影响市场利率的波动。
这导致了市场利率不能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制约了市场主体的行为自由度。
2. 银行利率调控不准确: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银行间利率和贷款利率由央行或相关监管部门定价,这种集中调控容易导致利率决策的主观性和不准确性,无法准确反映市场风险和需求变化,使得资金配置效率低下。
3. 金融风险传导隐患: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利率波动不明显,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与政府的关系借款融资,导致银根松散和金融风险传导隐患。
同时,低利率政策往往会导致资产泡沫和过度杠杆。
二、解决对策1. 完善利率形成机制:政府应当逐步放开对利率的干预,允许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的形成和调整。
可以通过建立市场化的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来提高资金流动性,完善利率的定价机制。
2. 改革银行利率调控:央行应当逐步取消对银行间利率和贷款利率的直接定价,而是借助市场机制来引导利率水平。
可以通过建立利率期货市场和利率互换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力量,提高利率调控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3. 强化金融风险监管:在完善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必须加强金融风险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传导隐患。
可以通过增加政府债券发行和利率互换等工具来引导金融机构更加依赖市场融资,减少与政府的关系融资,提高金融机构的自身风险防范能力。
4. 加强金融市场开放:金融市场开放是实现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条件。
政府应当逐步放开金融市场准入,鼓励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提高金融市场竞争程度,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
综上所述,提高利率市场化程度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工商管理本科《金融学》期末考试答案
会计与工商管理本科《金融学》期末复习方向2021、06第一部分、考试题型、分数比例名词解释15%(3题),判断题10%、单选20%、多选20%、问答题16%(2题)、论述题19%(1题)本次考试时间为闭卷90分钟。
考试时间:2021年7月上旬,以考条通知为准。
第二部分、题目复习方向: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货币需求:是在一定的资源制约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对执行交易媒介职能和资产职能的货币产生的总需求,有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之分。
2、公开市场业务p228: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进而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3、资本充足率p247:是指由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对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是评价银行自担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银行在开展业务时要受到自有资本的制约,不能脱离自有资本而任意扩大业务。
4、格雷欣法则:即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退出流通进入贮藏,而市场价格偏低的劣币却充斥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5、流动性风险:指商业银行无法提供足够资金应付客户体现或贷款需求时引起的风险。
6、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这三大传统政策工具又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7、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8、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领域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
9、商业银行p163:指以存款为主要负债、以贷款为主要资产、以支付结算为主要中间业务,并直接参与存款货币创造的金融机构。
10、再贴现:是中央银行通过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融资的方式而进行的货币政策操作。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内涵中央银行通常为了一些既定的目标来实施货币政策。
一般来讲,货币政策作为总量性的经济政策,最终的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项基本内容,这些目标被称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不同最终目标之间在实施政策的时候可能存在冲突,目前货币政策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倾向于支持单一目标。
国际上,在货币政策实践中,经历了70年代的滞胀以后,西方国家开始将物价稳定作为单一的最终目标。
但无论最终目标采用多元制还是单一制,中央银行都不能直接实现经济增长等最终目标,仅能借助货币政策工具进行间接影响和调控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就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最终目标而设立的一个或一组可能观测和调控的中间性的金融变量,中央银行据既定规则,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中介目标,进而实现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由美国经济学家提出,这一时期,货币主义还没有兴起,主流政策深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核心,中介目标本身的概念并没有获得重视。
20世纪70年代后,受弗里德曼货币主义思潮的影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思想得到了深入地发展,中介目标逐渐成为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内容。
中介目标具有广义中介目标和狭义中介目标之分。
广义的中介目标包括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比如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
狭义的中介目标是我们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信贷总量、利率等。
区分广义的中介目标与狭义的中介目标的标准是广义的中介目标包含从货币政策到最终目标之间的所有传导变量,而狭义的中介目标只是包含我们通常所说的几个变量,如信贷量、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变量。
二、我国中介目标的选择货币供应量成为我国的中介目标以后,学者们开始对它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从9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主张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原因大多是根据国际实践,许多西方国家已经逐步废除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做法,转而转向使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实证分析——基于引入创新因素的扩展普尔模型分析
作为中介 目标的实施效果好于货 币供应量 李春琦 、 王文龙 (0 7 也从 20 ) 可测性 、 可控性和相关性三方面对货 币供 应量作为货币政策 中介 目标的
有 效性 进 行模 型分 析 , 发 现 货 币供给 的可 控性 降低 、 测性 较 差 , 研究 可 但
货币供给量与 G P和物价之间的相关性较好。 D 莫万贵 、 王立冗( 0 8分 20 )
渡。
关键词: 中介 目标 普 尔模型 金融创新 中 图分 类 号 :80 F 2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 9 42 1)4 0 8 0 1 4 4 1(0 00 — 目标作 为货 币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一直以来都 是学 术 理 论 界 和货 币政 策 实践 者 研 究 的重 点 。 各 国 货 币政 策 中介 目标 从 实践来看 , 其变迁过程与主流经济学 的发展过程相符合。经 济大萧条之 后, 凯恩斯主义将干预主义引入经济管理 , 提出 比较完整的“ 相机抉择” 货 币政策理论,将利率作为最有效的货 币政策 中介 目标以熨平经济波 动 。 0世纪 7 2 0年代的经济“ 滞胀” 引发对凯恩斯主义货 币政策操作的反 思, 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是弗 里德曼的货 币主义 , 货币主义主张运用货 币供应量作 为中介 目标 , 即根据经济 规模 的大小, 为货 币供 量确定一 个较为长期的合理增幅 , 并借助货 币政策: 具使其保持在这一幅度内, 广 l 以消除投资等经济变量因对利率粘性所 引起 的货 币政 策传导失效 。从 2 0世纪 8 年代开始 , O 由于金融创新 、 金融 自由化 及经济全球化等 因素 影响 , 币供应量作为中介 目标的可控性也下降 了, 货 中介 目标的选择重 新进入新的争论期。 中国人 民银行 从 l9 94年开始 监控并 向社会公 布货 币供 应量 , 从 19 年起 正式采用货币供应量与货 币信贷一起作为 中介 日标 ,9 8 96 19 年 取消贷款规模 , 使货币供给量成 为难一的货币政策中介 目标。夏斌和廖 强(0 1撰文指出货 币供应量 已经不适合作 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 目标, 20 ) 提出通货膨胀 目标制 , 由此引发 了关于我 国货币政策中介 目标选择的很 多争论 。 秦宛顺等(0 2从货币政策规则角度 , 20) 考虑了以货币供给和利率 作为 中介 目标 的福利损失 , 得出以货币供给和以利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 中介 目标是无差异的, 币当局可以灵活地选择应用 。 货 范从来(0 4指 出 20) 货 币当局应该创造 出一种有利于货 币供应量发挥 中介 目标的货 币控制 机制 ,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放弃货 币供应量 目 。常玉春 f 0 ) 标 2 4 通过对 0 A —S D A 方程的拟合检验发 现由于公众预期的变化 、 利率管制和证券 市 场的反常波动造成的货币“ 漏损 ” 使得 以货币供位量 作为中介 目标 已存 在较大缺陷。刘 明志( 06) 20 通过对比货币供也量和利率在可测性 、 可控 性和 相 关 性 三方 面的差 异 , 为 现 阶段 继 续 使用 货 币供 应 量 作 为 货 币政 认 策中介 目标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 , 而银行间利率作为中介 目 标是否 可行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封思贤(0 6 通过运用向量 自回归模型 、 冲 20 ) 脉 响应函数 、 方差分解分析等方法对我 国现行货币政策中介 目 标进行 了实 证分析 , 认为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 目标 的有效性 正不 断降低 , 实际利率
存款利率市场化应稳妥推进 尚不具完全开放条件
存款利率市场化应稳妥推进尚不具完全开放条件存款利率啥时再现“惊天一放”(市场观察)配套机制有待继续完善贸然放开易引恶性竞争近日,央行宣布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这是自2012年央行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后,我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然而,作为利率市场化最关键的一环,存款利率何时能够放开管制成为市场下一个期待的焦点。
央行认为,当前尚不具备完全放开存款利率的条件,未来将进一步完善存款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各项基础条件,稳妥有序地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
开放条件还不成熟从1996年起,我国开始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经过近二十年稳步改革后,央行目前仅对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进行管理。
此次央行进一步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存款利率市场化就成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最为关键、风险最大的一步。
“利率市场化真正的难点在于存款利率。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率的形成机制,就是通过市场机制形成存贷款的市场利率,各家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和交易对手共同决定利率价格,这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要义。
“此次央行对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谨慎态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微博)认为,因为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影响更为广泛,同时还需要存款保险制度,以及风险金融机构的处置制度等的配套,目前这些制度还有待完善和推出。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微博)也认为,在流动性偏紧和一些特殊考核时点,银行为了达到贷存比要求,会不惜重金拉存款。
一旦全面放开存款利率,这种情况就会加剧,存款市场利率也会更加波动,商业银行为了更好地盈利,就会提高贷款利率,这样就会伤害实体经济。
何时开放尚无时间表尽管当前完全放开存款利率的条件还并不成熟,但是市场仍然对央行加快这一进程抱以期待。
对于这个时间点将选在何时,央行副行长潘功胜认为很难说有一个时间表,因为在推动这些改革的时候要把握一些时机,即使现在说一年还是两年也不管用。
利率应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摘要我国目前以单一的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这一目标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是:人民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比较低;货币供应量增长同名义GDP增长之间的相关性比较低等。
利率作为中间目标的优点及保障。
关键词: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现实困境;利率目录摘要 (1)目录 (2)一. 我国目前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及其选择原因 (3)二、目前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所面临的困境 (3)三、利率正逐渐成为中间目标的更佳选择 (4)四、利率作为中间目标的优点 (6)五、利率作为中间目标需要的保障条件 (7)参考文献: (9)一. 我国目前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及其选择原因我国目前所选择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是货币供应量,之所以如此,是由我国现实的国情所决定的。
首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机构的规模和效率都差强人意,金融工具比较单一,金融市场上可供投资的金融品种不多,居民和企业的金融资产仍以银行储蓄为主。
这种简单的金融市场结构对于测度货币供给量是有好处的。
其次,相对于发达国家,简单的金融结构使得目标变量(通胀或名义收入)与货币总量之间容易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函数关系,中央银行控制目标货币供给量的难度相对较小。
二、目前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所面临的困境(1)从可控性角度看,人民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比较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是人民银行对于基础货币的控制能力较差。
根据公式: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中央银行对于基础货币控制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对于货币供应量中间目标的控制能力。
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人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渠道是对金融机构贷款。
由于存在金融机构利用扩张信贷来倒逼中央银行增加贷款,投放基础货币的现象,从而削弱了中央银行对于基础货币的控制能力。
同时,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其实质上是一种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这种汇率制度使得货币投放首先要满足汇率目标的实现,因此就影响到基础货币的一定的投放,从而影响到中央银行对于基础货币的控制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央企业 的股 票 筹 资额 ) 企业 债 券 筹 资 中 , 部 和 东 地 区分 别是 中西 部 地 区 的 1 和 8倍 。再 者 , O倍
各 个地 区 民间 金 融 的发 展 也很 不 平 衡 。发 达 地
信用 环境 相差 也较 大 。发达 地 区信 用 环境 较 好 ,
企业 融资 更 为便 利 , 本 更 低 ; 发 达 地 区 则 需 成 不
目前利率 作为货币政策 中介
目标 的 条 件 尚未 成熟
于慧君 邱 长溶
消 紧缩货 币政 策的作 用 , 同时 放大 扩 张性 货 币政
策的作用 ; 而不发达地 区主要依赖银行贷款 , 受
信贷 松紧 的影 响很大 。 4 .各 地 区商业 银行 风 险控 制 能 力 和手 段 不 同 。发达地 区商 业银 行不 仅是 在数 量 上 、 主要 更 是 在质 量上 优 于 不 发 达 地 区 。大 量 的新 兴 金 融
由于绝 大 多数 金 融 资 产 的利 率 仍 受 到 中央
银行 的管制 , 虽然同业拆借利率和国债 回购利率
均 已放开 , 而其 影 响有 限 。那 么 , 国人 民银 然 中 行可 以通 过控 制官 方利 率 , 即金 融 机构 融 资利 率
及再 贴现 率 来 调 节市 场 利 率 。 由于 我 国近 年来
反应 , 由于 中央银行 对一 年期 银 行存 款 利率 的调
甚至是惟一 的手段。所 以即使在 中央银行实行
扩 张性 政 策 时 , 行 的 “ 贷 ” 为 也 很 严 重 。 银 惜 行
维普资讯
锯所 研宪考 20 年第1 期( 考 08 2 总第24 期) 1 0
券 市场 , 利率 也 已实 现市场 化 。作 为市场 利 率 的
代 表 , 限 为 7天 的 银行 间拆 借 利率 和 期 限 为 7 期 天 的银行 间回购 利 率 可 以反 映银 行 头 寸供 求 状 况, 对市 场变 化 也 比较 敏 感 , 备 了作 为市 场 上 具
目标 利率 的基本 条 件 。那 么 , 行 间市 场利 率 能 银
要支付更高的成本 。所 以紧缩性的政策将对西
部 有 更大 的 冲击 , 而扩 张性政 策 则 不能有 效 达 到
其 目的 。
( 田风摘 自《 经济 经纬》( 双月刊 ) 07年第 6 20
区民间 金融较 为 活跃 , 间借 贷 成 为一 些 企业 融 民 资渠 道 的补 充 , 别 是 在 货 币 政 策 趋 紧 、 业 银 特 商 行 资金 趋 紧的状 况 下 。据 中 国人 民银 行 的抽 样 调查 ,04年 浙 江 、 建 、 北 等 地 区 的 民 间 融 20 福 河
节 会使 商业银 行 资金成 本发 生变 化 , 银行 间市 则 场 利率 必然 受到 一年期 银行 利率 的影 响 , 其 变 对 化 作 出反 应 。使 用 l9 96年 7月 至 20 05年 5月
期《 基于信贷渠道视 角的我国货 币政 策区域
效 应 探 析 》 )
资规模分别约在 50亿元 、 0亿元和 3 0 5 4 5 5 亿元 ,
占各 省 当年贷 款 增 量 的 1 % ~2 % 。而 不 发 达 5 5 地 区 民间金融 不 仅 数 量 少 而 且 主 要 用 于 日常 生 活 , 于 生产 经 营 的很 少 。这 样 , 达 地 区 的 资 用 发 本市 场和 民间 金融较 为 发达 , 会在 一 定程 度 上抵
维普资讯
锯所 碍霓考 08f 2 逼第24 期) 考20 - ̄1 期( - - 1 0
3 地 区 企 业 的 外 源 融 资 能 力 有 很 大 不 .各
同 。东 部地 区不 仅 从 股 票 市 场 上 筹 集 资 金 的能
发达 地 区的商 业银行 有 更高 的管理 风 险 的能 力 ,
“ 惜贷 ” 为相 对较 轻 。 行
除 了以上 提 到 的发 达 地 区和 欠 发 达 地 区 金
力 很强 , 而且 在债 券市 场上 筹集 的年 在 国 内 A股 筹 资 额 ( 包 括 中 不
融 机 构和 企业 的状况 有很 大 不 同之 外 , 两地 区的
机 构如 区域 性及 全 国性 的商 业 银 行 从 开 始 就 按 照 经济 合理性 即经 济 发 展 程 度 和市 场 化 的要 求
在 沿江 、 沿海 开放地 区 和 中心 城 市设 置 其 主要 机
利率 体制 改革 步伐 不断 加快 , 率市 场 化不 断 推 利
进 , 国 已经建 成 了全 国统一 的银行 间 同业 拆 借 我
分支机构, 它在发达地 区的分支机构资产质量也
明显优 于不 发 达 地 区。所 以 当监 管 方 要 求 商 业
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时 , 减少贷款 的发放成为欠发
达 地 区国有 商业 银 行 分 支 机 构 控 制 风 险 主要 的
否作 为货 币政 策 中介 目标而 发挥 作 用 , 则取 决 于 其 是 否符合 中介 目标 选择 的标 准 。对 于可 控性 , 显然取 决 于银 行 间市 场 利 率 对 官 方 利 率 调 整 的
构 , 资银行 也主要 集 中在经 济 较 发达 地 区 和发 外
达地 区 。这些 金融机 构有 充 足 的资 本金 比率 、 良
市场 , 放开 了银行 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 ; 国债发
行 已部 分 实行 投 标 制 , 现 了 国债 一 级 、 实 二级 市
好的信贷 质量 , 有沉重 的不 良贷 款 的历 史负 没
担, 对待信 贷 的 风 险与 国有 银 行 不 尽 相 同 , 理 管 风险 的能 力也 高 于 国有 银 行 。对 于 四 大 国 有 商 业 银行 来说 , 他们 也逐 步定 位 于经 济 发达 地 区和
大 中城 市 , 收缩 了在 县 域 、 特别 是 不 发达 地 区 的
场的利率市场化 ;97年 6月 建成 了银行 间债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