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ppt
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
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新闻传播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层面,新闻传播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新闻传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风险。
新闻传播机构和个人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以确保他们的报道不会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
首先,新闻传播在国家安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新闻媒体可以提供有关国内外事件和问题的及时和准确的报道,从而帮助国家决策者了解国内外形势,并制定相应的政策。
例如,在国际关系领域,新闻传播可以帮助国家了解其他国家的意图和动态,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此外,新闻传播还可以帮助揭露和阻止恐怖主义和其他非法活动,从而维护国家安全。
同时,新闻传播也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至关重要。
新闻媒体可以帮助公众了解法律和规章制度,并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意见。
通过报道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新闻媒体可以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进而促使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来解决问题。
此外,新闻传播还可以帮助监督政府和权力机构,防止滥用权力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然而,新闻传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风险。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
虚假的新闻报道和谣言不仅会误导公众,还可能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新闻机构和个人必须加强对新闻报道的验证和审查,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另外,网络攻击和信息泄露也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构成威胁。
黑客和其他不法分子可能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进行恶意活动,例如网络攻击、间谍活动和个人隐私侵犯。
为了应对这些风险,新闻传播机构和个人应该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和措施,保护他们的信息和用户数据。
总之,新闻传播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闻机构和个人应该意识到他们的责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不受威胁。
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该提供支持和引导,营造一个安全和健康的新闻传播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新闻传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新闻传播法资料
新闻传播法资料第一章宪法规范“两为”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言论自由:通过语言形式表达,是指公民有发表意见、交流思想、抒发感情、传播信息、传授知识等而不受干涉的自由。
出版自由:是指公民通过以印刷或其他复制手段制成的出版物公开表达和传播意见、思想、感情、信息、知识等的自由。
新闻自由:是公民进行新闻活动的自由,是公民通过新闻媒介获取、表达、传播各种信息和意见,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项政治权利。
表达权:公民表达意愿,参加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的基本手段和途径,总称表达权。
知情权:(广义)指公民获得、知悉信息的自由和权力。
(狭义)仅指公民获得、知悉国家和社会公共事物信息的自由和权力。
预防制:出版物内容的事先检查制,即在出版物出版之前,由政府的专门机构对出版物内容进行检查,以决定出版还是不出版或删改后出版。
追惩制:政府对出版物内容事先不做检查,出版后如发现违法内容依法惩处。
1、为什么说我国新闻传播法蕴涵了新闻自由的原则?其实,新闻自由已经逻辑地蕴涵于我国新闻传播法的现有概念之中。
首先,新闻活动作为表达活动的一种方式,通过报刊进行的表达受到出版自由的涵盖,通过广播、电视以及其他媒介进行的表达受到言论自由的涵盖。
其次,新闻活动公认属于文化活动,《宪法》规定的公民进行文化活动的自由,应该涵盖所有种类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
2、为什么说言论自由包含了表达和知情两方面的权利?表达自由包含了寻求、接受以及传递各种信息和思想的自由。
就是说,表达自由的内容不仅包括表达的权利,而且包括知悉的权利。
这是因为:(1)了解情况是表达意见的前提(2)表达必须以他人为接受对象,自言自语不是表达,面对旷野的呼唤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样保障表达自由又必须保障他人接受表达内容的权利。
广义的知情权是指公民获得、知悉信息的自由和权力。
狭义的仅指公民获得、知悉国家和社会公共事物信息的自由和权力。
在新闻活动中,明显体现了表达权和知情权的这种统一。
第二章_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内容概要
3、法是国家制定并认可的(成文法、不成文法)
4、法律制定后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 5、法是具有普遍性的行为规范
Page 26
三、法的主要内容
法的主要内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法律关系的客体: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权利: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某种权益
义务:义务人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某种责任
Page 24
新闻法、新闻传播法
广义:调整新闻传播活动各种社会关系,保障新闻传播活动 中的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的有关合法权益的总称。 狭义:是指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专门性的法律, 如“新闻法”、“报刊法”、“广播电视法”等。
Page 25
二、法的特征
1、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法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Page 3
三、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
1、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 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言论出版自由不可滥用。
2、“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3、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
Page 4
第二节 我国新闻法制内容概要
一、新闻传播与行政管理
1、报刊和电台、电视台的创办实行审批制
2、广电实行地方和中央双重管理 3、互联网站的创办实行许可制和备案制
第二章
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内容概要
第一节 新闻传播法制概述
一、基本概念
新闻传播法制,是指掌握着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将本集团 的意志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出现,通过国家机关制定的调节 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与制度的总和。 (P15) 法制——法治
Page 2
二、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特点
1、新闻法规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的色彩。 2、新闻法规渗透在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规章、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中,表现为法律、法规、司法 解释等文件,已经基本形 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3、新闻法规对滥用新闻自由的法规比较详尽, 但对保障新 闻自由的法规 制定相对不足。
新闻传播法的概念及渊源课件
2023
PART 05
新闻传播法的案例分析
REPORTING
国际新闻传播法案例
案例一
BBC诽谤案
案例二
纽约时报诉沙特政府诽谤案
案例三
谷歌过滤搜索结果案
各国新闻传播法案例
案例一
中国中央电视台名誉侵权案
02 03
推动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涉及广泛领域的学科,学习和研究新闻 传播法可以推动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促进学科交叉和融 合。
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学习和研究新闻传播法可以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通过规范新闻传播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同时, 还可以为公民提供更加及时、准确、可靠的新闻信息,增 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政策意识。
规范新闻传播行为
新闻传播法通过规定新闻传播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保障了新闻传播活动的有序进行,防止了新闻侵权、虚假新闻等不 良行为。
维护社会稳定 新闻传播法通过规范新闻传播行为,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同时,新闻传播法还通过宣 传国家法律法规、重大政策等,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政策意识。
我国新闻传播法的未来发展展望
案例二
美国纽约时报诽谤案
案例三
法国查封色情网站案
新闻传播法典型案例解析
案例一
BBC诽谤案解析
案例二
纽约时报诉沙特政府诽谤案解析
案例三
谷歌过滤搜索结果案解析
2023
PART 06
结论与展望
REPORTING
新闻传播法的重要性和作用
保障新闻自由
新闻传播法是保障新闻自由的重要法律,它规定了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评论等自由权利,保障了新闻从业人员的 合法权益。
第二章 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
《性风俗》诽谤案
1989年,《性风俗》一书粗暴地污辱了 伊斯兰教,严重伤害了穆斯林感情,新闻出 版署作出决定,该书作者、责任编辑和发行 此书的有关人员停职检查,实施行政拘留。 出版社停业整顿,协助出版单位予以吊销营 业执照 ,书籍全部收缴销毁。1989年5月19 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爆发 一场“禁销诽谤伊斯兰教的谤书《性风俗》” 的示威游行。
第二节 新闻传播与维护民族团结
一、维护民族团结是新闻传播的法律义务
《宪法》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 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 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 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 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 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 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
出版歧视、侮辱少数民族作品罪案例:
1994年3月,被告人陈某以牟利为目的, 编制了淫秽图书《奇异的性婚俗》内文底稿、 目录和内容提要,伪造了“河南人民出版社 付印通知单”底样。 1995年11月2日,王某 在明知没有跨省委印手续的情况下,携带 《奇异的性婚俗》一书的全部底片和陈某伪 造的“河南人民出版社付印通知单”和“证 明”,到河北省满城县燕龙印刷有限公司找 到被告人刘某,联系印刷。刘某在明知本公 司不具备承印外省正式出版物的资格和没有 跨省委印手续的情况下承接了印刷业务。至 案发前,《奇异的性婚俗》一书发行至全国 36个城市,共计62080册。经有关部门鉴定, 《奇异的性婚俗》确属淫秽出版物。因该书
第二章_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内容概要讲述
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内容概要
第一节 新闻传播法制概述
一、基本概念
新闻传播法制,是指掌握着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将本集团 的意志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出现,通过国家机关制定的调节 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与制度的总和。 (P15) 法制——法治
Page 2
二、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特点
1、新闻法规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的色彩。 2、新闻法规渗透在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规章、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中,表现为法律、法规、司法 解释等文件,已经基本形 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3、新闻法规对滥用新闻自由的法规比较详尽, 但对保障新 闻自由的法规 制定相对不足。
Page 17
五、新闻传播与司法独立
新闻传播与司法之间是报道与被报道、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媒介审判”
Page 18
案例1:
《无锡日报》2010年12月16 日一张头版的雪景图片,意 外让一段婚外情曝光。 该报记者为配合寒潮来临, 在街上拍了一张一名男子与 一女子挽手在寒风中依偎的 温馨图片。结果,相片中男 子昨致电该报投诉,指报社 将他和情人私会的照片登上 头版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
1、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 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言论出版自由不可滥用。
2、“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3、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
Page 4
第二节 我国新闻法制内容概要
一、新闻传播与行政管理
1、报刊和电台、电视台的创办实行审批制
2、广电实行地方和中央双重管理 3、互联网站的创办实行许可制和备案制
Page 19
案例1
该报道是 否构成新 闻侵权?
Page 20
案例2:博客短文侵权事件
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PPT39张)
以语言、文字等方式挑拨离间我国不同民族间 的关系。 我国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关系。 刑法第249条:煽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情节严 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 剥夺政治权利;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 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过。
2、本罪的客体
3、刑事责任
(四)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
煽动分裂国家罪(第103条)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第105条)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第249条) 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第278条) 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罪(第373条)
(一)煽动分裂国家罪
1、构成要件
客观要件:具体的煽动行为
可以是书面的或口头的; 明知出版物中载有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内容,而予 以出版、印刷、复制、发行、传播的,成立本罪 ; 使用互联网方式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成立本罪; 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构成 本罪。 (注意:本罪为行为罪,而且煽动行为不以公然实施为必要)
(五)保密期限
确定保密期限的具体办法是由国家保密局规定的;机 关、单位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起止时间。保密期满,自 行解密。需要延长的,由原确定机关、单位或上级决 定。 如在保密期限内发现公开后对国家更为有利,或无损 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应当及时解密。 《档案法》第19条: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 应当自行惩治日期满30年向社会开放。经济、科学、 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少于三 十年,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以及其达到期不宜 开放的档案,可以多于30年,具体期限由国家档案 行政管理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执行。
《保密法》第8条:
新闻与国家安全
新闻从业者通过报道国际事务和交流合作,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 了解和信任,为国家安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国家安全对新闻从业者的要求与保障
遵守法律法规
01
新闻从业者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和危害
国家安全的信息。
加强保密意识
02
新闻从业者应加强保密意识,严格遵守保密规定,防止泄密事
危机应对
在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能够及时传递信息、引导舆论, 有助于政府和社会各界迅速应对危机,维护社会稳定和国 家安全。
国家安全对新闻传播的制约
保密制度
国家安全需要保密的信息可能涉 及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方式。新闻 媒体在报道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 信息时,需要遵守保密制度,不
得泄露国家机密。
审查制度
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政府可能对新闻传播的内容进行 审查。新闻媒体需要遵守审查制 度,不得发布危害国家安全和社
新闻报道
媒体迅速报道事件,引发社会 广泛关注。
总结
新闻报道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 ,需要政府和媒体共同维护国
家利益。
案例二
01
02
03
媒体角色
某国媒体在维护国家安全 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报 道和分析国内外形势,为 国家决策提供参考。
作用
媒体通过传播信息、引导 舆论,增强民众对国家安 全的认知和意识,为国家 安全提供舆论支持。
新闻与国家安全
汇报人: 2023-12-21
目录
• 新闻与国家安全概述 • 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 • 新闻报道与国家安全 • 新闻媒体与国家安全 • 新闻从业者与国家安全 • 案例分析:新闻与国家安全的
实践探索
01
新闻与国家安全概述
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
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近日,关于新闻传播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
新闻传播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如果新闻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可能会对国家安全带来潜在威胁。
首先,虚假新闻的传播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虚假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
一些恶意的组织或个人可能会利用虚假新闻来误导公众,破坏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例如,他们可能传播有关恐怖主义、暴力活动或社会动荡的虚假信息,制造害怕和混乱,危害国家安全。
其次,不负责任的新闻报道也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负面影响。
一些媒体可能出于商业利益或政治目的,故意夸大或歪曲事实,以吸引读者或观众。
这种不负责任的报道可能会误导公众,加剧社会分裂和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从而影响国家安全。
因此,严格的新闻监管和媒体自律是确保新闻传播对国家安全不造成威胁的关键。
此外,新闻传播平台的安全性也值得关注。
随着互联网传播渠道的发展,恶意分子有可能利用这些平台进行网络攻击,威胁国家的信息安全。
一些国家甚至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新闻传播平台的监管和管理,以确保信息传播的安全和合法性。
总之,新闻传播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虚假信息的传播、不负责任的报道以及新闻传播平台的安全性问题,都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各国应加强新闻监管和媒体自律,加强对新闻传播平台的管理,确保新闻传播对国家安全的贡献。
公众也应提高对传媒的辨识能力,不盲目相信一切新闻信息,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
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领域,对于一个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
然而,在信息传播途径的不断发展和新闻生态的快速变化下,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新闻传播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和敏感。
因此,各国政府和媒体界必须认真对待这一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新闻传播不会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首先,虚假信息的传播和网络谣言对国家安全构成较大的威胁。
新闻传播与维护国家安全上PPT精选文档
15
15
禁止煽动危害国家的言论
《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任何出版物不得含有下列内容 (一)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二)危害国家的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三)危害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 (四)煽动民族分裂,侵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破坏民族团结的; (五)泄露国家秘密的; (六)宣扬淫秽、迷信或者渲染暴力,危害社会公德和民族优秀文化传
3
3
(一)危害国家安全罪
我国1997年完成了《刑法》的修改和分则第一章名称的变换,由之前 的“反革命罪”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罪”,以刑罚为手段对危害国 家的犯罪行为起到惩办和一般预防的作用。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主要有两种情况会发生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一 种是煽动危害国家安全,另一种是泄露、非法获取、向境外非法提 供国家秘密。在有关管理大众传媒媒介的行政法规的禁载规定中, 首要的内容就是禁止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以及泄露国家秘密。
24
3、非法获取或非法持有国家秘密罪
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主观方面是故意,侵犯 客体是国家保密制度,
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的行为包括:窃取、刺探、 收买
本罪只以非法获取或非法持有为特征,而不论 行为人非法获取或非法持有的国家秘密是否泄 密。
25
1995年8月18日,香港《壹周刊》记者屈颖好、谢明 庄以旅游为名,进入福建沿海地区v非法搜集我军事 秘密,于8月20日被发现,福建省安全机关对他们进 行了审查。屈、谢两人称,这次来,是受《壹周刊》 总编指派,以旅游者身份到福建沿海一带搜集、拍摄 军事演习情况。他们对入境非法搜集军事秘密一事供 认不讳,并“深感后悔”。福建省安全机关根据《国 家安全法》第三十条规定.将屈、诸两人驱逐出境。
新闻法第二章 维护国家安全
按照不同国家秘密泄露后损害程度的不同,《保密法》把 国家秘密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绝密级是 最重要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安全和利益遭受特别严 重的损害;机密级是重要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安全 和利益遭受严重的损害;秘密级是一般的国家秘密,泄露 会使国家安全和利益遭受损害(第十条)。
(2)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 按《刑法》第一百零五条规定:“以造谣、诽谤或者其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 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 刑。”1979年《刑法》第一百零二条“反革命宣传煽动罪”规定有“以反革命标语、传单或者其他方 式”,现行《刑法》不再有这样的列举。本罪的客观方面要件为实施了下列一种或多种行为:其一,以 造谣的方式煽动他人进行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动,所谓造谣即凭空捏造国家政权和社 会主义社会的所谓“劣迹”“阴暗面”,以鼓动人们的不满和仇视。其二,以诽谤的方式煽动他人进行 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动,诽谤是捏造事实贬损他人声誉的行为,诽谤与造谣的区别在 于诽谤是有特定指向的,而造谣则不一定有特定指向。其三,以其他方式,比如发布宣言、“政纲”等, 煽动他人进行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动。与煽动分裂国家罪一样,本罪也属行为犯。 实施以上两种犯罪,如果是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的,按《刑法》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从重 处罚。
第一,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所谓“国家安全和利益”,按照《刑法》《国家安全法》规定,系指涉及国家的领土完整、 主权独立、社会制度安危等重大事项。国家安全和利益是指国家整体的安全和利益,如果 仅仅涉及某个机关、团体、企事业的安全和利益,比如泄露后会损害某家央企的利益,不 属国家秘密。
讲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课件
相关法律法规
宪法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权利和义务进 行了规定,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表达 权、监督权等。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 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等,对新闻传 播活动中的违法行为进行制裁和规范 。
专门法律法规
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对新 闻传播活动中的版权、广告等方面进 行规范。
讲新闻传播法规的基 础知识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新闻传播法规概述 • 新闻传播法规的核心原则 • 新闻传播法规的主要内容 • 新闻传播法规的实践应用 • 新闻传播法规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 案例分析
01 新闻传播法规概述
新闻传播法规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新闻传播法规是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规范,具有法定性、权威性、广泛性和 制裁性的特点。
总结词
新闻传播法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社会的发 展和技术的进步,新闻传播法规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详细描述
在古代,虽然没有专门的新闻传播法规,但有关言论、 出版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对新闻传播活动产生了影响。随 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和新闻业的兴起,各国开始制定专门 的新闻传播法规,以规范新闻传播行为。随着互联网技 术的发展,新闻传播法规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各 国纷纷加强相关立法,以适应新的媒体环境。未来,随 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闻传播法规将继续 发展和完善。
02 新闻传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规的核心原则
新闻真实性原则
总结词
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准确,不得歪曲事实、误导受众。
详细描述
新闻真实性原则是新闻传播法规的核心原则之一,要求新闻报道必须基于事实,准确反映事件真相, 不得有任何歪曲、夸大或隐瞒。新闻媒体和从业人员必须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核实新闻来源,确保报 道的真实性。
02 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内容概要
§1 §2 §3 §4 §5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新闻传播与行政管理 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 新闻传播与社会秩序 新闻传播与公民权利 新闻传播与司法独立
§1 新闻传播与行政管理
§1-1 报刊管理 §1-2 广播电视管理 §1-3 互联网信息管理
§1-4 新闻记者管理
满足公众知情权 监督公权力 新闻传播媒体职责所在 司法实践的需要
§5 新闻传播与司法独立
§5-2 新闻传播媒体监督司法应适度
(1)新闻传播媒体对司法的监督要保持一定的 “度”,谨防“媒介审判” (2)媒介审判的两大负面影响
(3)防范媒介审判
§5 新闻传播与司法独立
§5-3 新闻传播媒体监督司法的十条原则
§4 新闻传播与公民权利
§4-3 新闻传播与肖像权
(1)肖像与肖像权的定义
(2)侵犯肖像权的行为
(3)肖像的合理使用情形
§4 新闻传播与公民权利
§4-4 新闻传播与著作权
(1)著作权的基本内容
(2)著作权中的邻接权
(3)著作权与公共利益 (4)信息网络传播权
§4 新闻传播与公民权利
§4-4 新闻传播与著作权
§4-1 新闻传播与名誉权
(1)名誉与名誉权的定义
(2)新闻传播侵害名誉权的方式
侮辱 诽谤
§4 新闻传播与公民权利
§4-1 新闻传播与名誉权
(3)新闻传播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
行为人实施了侵犯名誉权的行为 行为人传播的内容直接指向受害人 行为人传播的内容确有造成受害人精神损害的事实 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3-4 禁止渲染凶杀、暴力内容
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
案例三
总结词
该案例针对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分析了其对 社会秩序的影响,并探讨了应对策略。
详细描述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渠道和形式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信息传播的速度也大大加快。这些变化给社会 秩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如虚假信息的传播、网络暴 力和舆论场的混乱等。针对这些问题,该案例提出了 一些应对策略,如建立新闻传播的规范和监管机制、 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和加强媒体自身的社会责任等。 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新闻传播对社 会秩序的负面影响。
新闻传播能够传递政府的声音,引导公众舆论,稳定社会情绪,对于国家安全和社 会秩序的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新闻传播在危机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及时传递信息,缓解社会紧张情绪, 对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具有重要作用。
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对新闻传播发展的影响与制约
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是新闻传 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新闻 传播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新闻传播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媒体 时代、网络媒体时代和社交媒体 时代三个阶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媒 体时代出现了许多新兴的新闻传 播方式,如新闻网站、博客、微 博等。
未来,新闻传播将更加注重个性 化和智能化发展,利用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新闻传播的 效率和精度。
02
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
新闻传播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案例二
要点一
总结词
该案例以某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新闻传播在社会 秩序维护中的作用。通过分析新闻传播在该地区的实 践,探讨了其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该地区,新闻传播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积极宣传 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强化了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同 时,新闻传播也及时披露违法违规行为,加强了对社 会行为的监督和引导。此外,新闻传播还积极参与突 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 了重要作用。通过该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新闻传播 在社会秩序维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新闻传播课件
新闻传播媒介及其发展
Innis) (3)英尼斯(Harold Innis)的媒介理论 英尼斯( 第一,媒介的种类或媒介的偏向性:任何媒介都具有时间偏向或空间偏向,或者说, 第一,媒介的种类或媒介的偏向性:任何媒介都具有时间偏向或空间偏向,或者说,传 播媒介具有易于长久保留但却难以运输的倾向性, 播媒介具有易于长久保留但却难以运输的倾向性,或者具有远距离运输但却难于长 久保存的倾向性。前者便于时间跨度的控制,是谓“偏向时间的媒介” 久保存的倾向性。前者便于时间跨度的控制,是谓“偏向时间的媒介”。后者便于 空间范围的控制,是谓“偏向空间的媒介” 所谓媒介或倚重时间或倚重空间, 空间范围的控制,是谓“偏向空间的媒介”。所谓媒介或倚重时间或倚重空间,其 涵义是:对于它所在的文化,它的重要性有这样或那样的偏向。比如, 涵义是:对于它所在的文化,它的重要性有这样或那样的偏向。比如,石刻文字和 泥版文字耐久,所以它们承载的文字具有永恒的性质。但是,它们不容易运输, 泥版文字耐久,所以它们承载的文字具有永恒的性质。但是,它们不容易运输,不 容易生产,不容易使用。相反,莎草纸和纸张轻巧,容易运输,方便使用, 容易生产,不容易使用。相反,莎草纸和纸张轻巧,容易运输,方便使用,能够远 距离传播信息,然而,他们传播的信息局限于当下,比较短暂。其所以如此,在于 距离传播信息, 然而, 他们传播的信息局限于当下, 比较短暂。 其所以如此, 口头和耳朵的传播受时间束缚,眼睛、文字和书面的传播受空间的束缚。 口头和耳朵的传播受时间束缚,眼睛、文字和书面的传播受空间的束缚。 第二,媒介的功能与权力结构的关系。媒介的形态对社会形态、 第二,媒介的功能与权力结构的关系。媒介的形态对社会形态、社会心理乃至社会文化 形态都产生深刻的影响。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 形态都产生深刻的影响。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偏向时间 的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有利于形成等级严格的社会体制; 偏向空间的媒介” 的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有利于形成等级严格的社会体制;“偏向空间的媒介” 有助于在远距离对广阔的空间的管理,有助于帝国领土的扩张, 有助于在远距离对广阔的空间的管理,有助于帝国领土的扩张,从而形成中央集权 但等级性不强的社会体制。例如,纸在中国的大量供应,使佛教徒能够大规模发展 但等级性不强的社会体制。 例如, 纸在中国的大量供应, 雕版印刷。中国的文字给行政管理提供了基础,它强调的是按空间来组织帝国, 雕版印刷。中国的文字给行政管理提供了基础,它强调的是按空间来组织帝国,而 不足以满足时间的要求,因此中国总是暴露出改朝换代的问题。他说, 不足以满足时间的要求,因此中国总是暴露出改朝换代的问题。他说,复杂的文字 成为特殊阶级的特权,倾向于支持贵族,有利于知识的垄断和等级制度的形成。埃 成为特殊阶级的特权, 倾向于支持贵族, 有利于知识的垄断和等级制度的形成。 及文明收到尼罗河特性的影响,要利用定期泛滥的河水, 及文明收到尼罗河特性的影响,要利用定期泛滥的河水,就要依赖绝对权威的统一 领导公元前4241 4241年 埃及人发现恒星年以后能够计算出新的历法, 领导公元前4241年,埃及人发现恒星年以后能够计算出新的历法,从而使宗教节日 固定加强了王权和君主制的统治。 固定加强了王权和君主制的统治。
05 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
§3
保守国家秘密
§3-4 媒体泄密的主要表现形式
(1)故意泄密: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国家机 密失控、国家的安全利益受到损失的结果,却希望或 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行为。 (2)过失泄密: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泄 露国家机密的后果,却因思想麻痹、疏忽大意而没有 预见到,或者虽已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 种后果的行为。
案例:东突分子热比亚在境外接受采访
§3
保守国家秘密
§3-1 国家秘密及其范围 §3-2 泄露国家秘密罪及其法律责任 §3-3 新闻保密制度
§3-4 媒体泄密的主要表现形式
§3-5 信息公开和保守国家秘密的冲突与平衡
§3
保守国家秘密
§3-1 国家秘密及其范围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 法》第2条的规定,“国家秘密是关系 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 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于一定范围 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1-3 我国法律对危害国家安全的禁载规定
从《宪法》 到《刑法》、《保守国家秘密法》 、《军 事设施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出版管理条例》 《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 《期刊 出版管理规定》等,这些规定涉及报刊、广播影视、 网络、书籍等一切与新闻传播相关的领域。
§2 新闻传播与煽动罪
§2 新闻传播与煽动罪
§2-3 区分批评建议与煽动性诽谤
批评建议权是我国公民受宪法保护的一项民主权利。 《宪法》第4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 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 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 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 行诬告陷害。” 《宪法》第27条:“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 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 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这就以国家根 本大法的形式确认和保护了公民的批评权和建议权。
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
THANKS
感谢观看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媒体形态的多元化,新闻传播将在国家安全领域发挥 更加重要的作用。未来,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的联系将更加紧密,新闻传播工作 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挑战
新闻传播工作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如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不断提升、媒体竞 争日益激烈、受众需求多样化等。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新闻传播界需要不断创新 ,提高传播效果,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维护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内涵
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 、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 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生物安全、太空安全、极地安全和 深海安全等多个领域。
维护国家安全意义和价值
01
02
03
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国家安全是人民安居乐业 的基础,只有国家安全得 到保障,人民才能享有稳 定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特点
新闻传播具有时效性、公正性、 客观性和社会性等特点,要求传 播内容真实可信、传播方式多样 化、传播效果显著。
新闻传播在社会发展中作用
传递信息
新闻传播是公众获取信息的主 要渠道,有助于消除信息不对
称,提高社会透明度。
引导舆论
新闻传播通过议程设置和舆论 引导,有助于形成健康的社会 舆论环境,维护社会稳定。
媒体泄露敏感信息事件剖析
泄露事件概述
总结媒体泄露敏感信息的典型案例,如涉及国防建设、武装力量 活动中的秘密事项等。
泄露途径与原因
分析泄露事件的主要途径,如媒体报道、社交媒体等,并探讨泄露 事件发生的原因,如保密意识不强、审查制度不严等。
危害与影响
阐述敏感信息泄露对国家安全、军事机密和国防建设等方面造成的 危害和影响,如损害国家利益、危及国家安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方面; 军事方面; 公安、司法方面: 经济方面; 科技方面:
三、新闻单位的保密制度
《新闻出版保密规定》的具体保密制度:
新闻出版保密审查制度。新闻出版保密审查实行自审与送审 相结合的制度 。(第六条)
自审:新闻出版单位和提供信息的单位,对拟公开出版、报道 的信息,应当按照有关的保密规定进行自审 送审:对是否涉及国家秘密界限不清的信息,应当送交有关主 管部门或其上级机关、单位审定。
向境外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非法获取或非法持有国家秘密罪。
第二章
维护国家安全
第一节
禁止煽动危害国家的言论
一、基本概念
• 煽动性言论:
– 指通过口述(演讲)、文字乃至广播、影视、戏剧、 书画等方式公然散布的非理性、非事实的不实信息, 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它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和客 观公正原则完全违背,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
• 煽动性言论的特点:
– 1、表述方式的非理性,即使用浮夸的、情绪化的、蛊 惑性的语言进行宣传。 – 2、表达内容的非事实性,即,虚张声势、夸大事实、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甚至还造谣诽谤。 – 3、直接面对公众。 – 4、带有导致反常行动的目的。
二、关于煽动行为的犯罪
• 煽动分裂国家罪
– 这种犯罪行为的主要特征就是公然散布“煽动”分裂 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言论。 – 本罪属于行为犯,行为人只要实施了煽动性的宣传鼓 动,就构成本罪既遂,不必问其煽动效果如何,是否 有人接受其煽动实施分裂国家的行为。 – 本罪为集合犯罪,《刑法》规定了“组织”、“策 划”、“实施”三种情况,在量刑上规定了首要分子 或者罪行重大者、积极参加者和其他参加者三个档次。
二、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的保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中的保密 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的保密 规定。 《科学技术保密规定》中的保密规定。 《军事设施保护法》中的保密规。
三、新闻单位的保密制度
新闻报道和保密是一对“冤家”,在西方这一 对“冤家”一直就在博弈着,所以才有了“深 喉”。随着改革开放,新闻报道的自由度扩大, 我国新闻报道中的泄密案件也有了明显增多。 新闻报道泄密的“多发区”:
– 本罪也属于行为犯。
二、关于煽动行为的犯罪
•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
– 本罪的侵犯客体是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 关系,如果后果严重,发生民族分裂,就会危 及国家安全。 – 本罪的客观行为是以语言、文字等方式挑拨离 间我国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 – 本罪属于行为犯,但把“情节严重”作为犯罪 的构成要件。
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主观方面:故意或者过失; 侵犯客体:国家的保密制度; 客观方面:有违反国家保密法规的有关规定,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 重的行为。 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所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 然人。 主观方面:必须为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 客观方面:违反保密法规采取各种手段向境外提供国家秘密和情报。 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 主观方面:必须为故意 客观方面:非法获取或非法持有国家秘密。
通过内部途径反映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制度。(第八条) 采访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的批准制度。(第九、十、十四条) 新闻发布制度。(第十一条)
四、法律责任
因违反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而致使国家秘密 泄露的,应承担法律责任。主要法律责任有:
刑事责任; 行政责任。
四、法律责任
《刑法》规定的几种罪名: 泄露国家秘密罪;
三、煽动行为的犯罪与新闻传播
• 以上四种煽动行为的犯罪,都有可能利用新闻媒介加以实 施,为此国家有关法律做了明确规定:
– 《国家安全法实施细则》第8条第2款对《国家安全法》第4条作 出了详细的解释。 – 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 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也作出了明确规定。该解释将煽动言论 者和出版者都列为犯罪主体。有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 – 在新闻出版方面,《出版条例》有明确规定。 – 在广播电视方面,《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有明确规定。 – 在网络传播方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有明确规定。
二、关于煽动行为的犯罪
• 煽动群众抗拒法律实施罪
– 在主观上,煽动群众抗拒法律实施的行为并不 一定具有危害国家安全的目的,只是在客观上 造成了国家的一些法律、行政法规不能顺利贯 彻执行。所以,本罪的侵犯客体是社会管理秩 序。 – 在客观方面,本罪的行为必须是以语言、文字 等方式煽动群众采取暴力来抗拒国家法律的实 施。 – 本罪属于行为犯。
秘级的划分:绝秘级由国家保密局确定;机密级由上省自治区、 直辖市的保密局或上级保密局确定;秘密级由省、自治区在地 的市或国家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保密局或上级保密局确定。 对是否属于国家秘密和属于何种密级有争议的,由国家保密局 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保密局确定。
在某一确定的时间内只能限于一定范围的人员知道。保密期 限长短不同,因事而定。
二、关于煽动行为的犯罪
•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
– 本罪的客观方面要件为实施了下列任意一种或 多种行为:
• 1、以造谣的方式煽动他人进行颠覆国家政权、推 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动。 • 2、以诽谤的方式煽动他人进行颠覆国家政权、推 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动。 • 3、以其他方式,如散发标语、口号等方式煽动他 人进行颠覆国必须由故意构成,过失不能认 定构成犯罪。
第二节
保守国家秘密
一、概念
国家秘密:《国家保密法》有定义。 国家秘密应当具备的三个要件:
其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办法》对此有专门解释。
依照法律规定的一定程序加以确定,不应由任何个人或组织 任意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