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七月天山的喜爱之情。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2.1学会通过观察、想象、体验来描绘自然景观。
2.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3.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七月天山的喜爱之情。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2学会通过观察、想象、体验来描绘自然景观。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出示天山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就是我国美丽的天山。
1.2教师简要介绍天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引发学生对七月天山的兴趣。
2.朗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2.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理解课文内容3.1教师提问:课文描绘了七月天山的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4.学习生字词4.1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朗读并认读。
4.2教师解释生字词的意思,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5.分析课文修辞手法5.1教师提问:课文中有哪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6.情境体验6.1教师出示天山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身临其境,描绘出自己看到的景物。
6.2学生分享自己的描绘,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7.1教师提问:通过学习课文,你们对七月天山有什么样的感受?8.作业布置8.1请同学们回家后,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七月天山的短文。
8.2家长签字确认,督促孩子完成作业。
四、板书设计1.七月的天山1.1高山、雪峰、森林、草原、牧群1.2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理解、分析、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了解了七月天山的美景,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
小学语文教材《七月的天山》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教材《七月的天山》教案设计一、教材特点《七月的天山》是新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为著名的回族作家阿力木江··尤素福。
这篇文章叙述了一对年轻夫妇为了发掘、保护新疆古代墓葬而奋斗的故事。
教材主要特点如下:1.实事背景:故事内容以昆仑山下一座群散式墓葬为背景,其实是反映了新疆宝贵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
2.强调人文关怀:作者通过描述夫妇俩对人文史迹保护的热情和不畏艰险的精神,引导学生形成珍视文化历史的情感。
3.丰富词汇:文章中运用了许多地方特色词汇,如“绿孩”、“石钩子”等,丰富了学生的地理知识以及文化词汇。
4.讲述技巧多样:本篇文章的表达手法丰富多样,包括叙述、描写、议论等,同时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故事更加动人。
二、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并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进一步扩大学生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2.能够掌握课文中的地理知识和文化词汇,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3.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讲授重点和难点1.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教师应重点讲解文章中的地理词汇和文化词汇,帮助学生丰富语言表达。
3.教师应重点讲解文章的表达手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进行语言表达。
四、教学方法1.教师放映一段有关昆仑山景区和七月的天山的视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描述的风光和文化背景。
2.课前,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先了解探险家的生活细节,引发学生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情感认同。
3.采用单元朗读、分组朗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文学语言的韵味和节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采用情境化教学的方式,模拟出角色扮演的情境,特别是抽取全班学生来表演课文中的人物,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章的情境。
5.对于一些生僻词汇和地方特色词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通过图片、音频等形式进行互动教学,增加教学趣味性。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5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5篇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1教材内容分析:《七月的天山》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还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
课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和热爱之情。
本组课文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多姿多彩。
本课教学适宜扶放结合,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通过自读、品读、美读、想象,体会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之情,同时感悟文章优美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1.会认“缎、涧”等8个生字,正确读记词语。
2.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了那些景物,它们有什特点?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5.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2.分配好上课学生的任务.教学过程:一、师谈话导入课1.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
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那就让我们随同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去游一游吧!2.板书课题《七月的天山》,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笔下的天山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2.再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
用大屏幕出示字词,指名认读。
3.默读课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找出有关地点变换的句子。
4.课文主要描写的哪些景物?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1.分配学习任务第一组学习骑马上天山第二组学习天山途中第三组学习天山深处2.小组交流、汇报出示:七月,骑马上天山,“我”——第一小组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教案三篇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教案三篇教学目标:1.理解8个生字。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积累语言。
3.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夏天独特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
课前准备:制作介绍天山美景的多幅图片及相对应文字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初识天山,引入课题1.师:在我国西北边疆,有一条连绵几千里的大山脉,那就是天山。
它横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
它终年积雪。
盛夏,茫茫戈壁滩上虽然暑气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是另一番天地了。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天山山脉,去领略那奇异风光。
2.师:(课件表现)这就是咱们祖国的天山,这盆地,这谷地,这山林,是不是已经吸引了你的眼球了呢?就让我们翻开书本,去尽情地读读课文吧。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初识天山美景,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认真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然后把七月的天山最吸引你的段落多读几遍,想一想作者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学生充分读课文,并交流初读所得。
(1)师:把你最喜欢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
(2)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
教师指导学生把语句读准确,读流畅,并引导学生说说三个段落分别展示了哪三个不同的画面。
①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
(读时注意读准“白缎”的“缎”,“山涧”的“涧”,“俯视”的“俯”,读准多音字“饮”。
)②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
(读准“白皑皑”的“皑”,“马蹄”的“蹄”,“溅起”的“溅”,读准多音字“重”。
)③天山深处的景象。
(读准“绵延”的“延”,“离鞍”的“鞍”。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意在通过学生的自读发现,扫除阅读防碍,以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性了解。
教师的随机检查,要落实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整体感知课文。
)三、再读课文,展示画面1.师:同学们,你们已经走进了天山,也看到了那一幅幅奇异的风光画。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优秀8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优秀8篇)《七月的天山》教案篇一教材简析:天山,我心中一片纯洁的净土,多么令人心驰神往。
冰山、雪峰、溪流、野花、羊群和牧羊女,饮马溪边,策马奔腾,大气而不乏精致,粗犷而不失娴静,好一派奇异的北国风光。
《七月的天山》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
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戈壁滩上虽然炎暑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则是另一番天地了。
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
这里的夏天有着秋天般的凉爽,春天般的魅力。
作者正是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写出了独具丰韵的天山之夏。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月底教学使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师生共同品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深层次对话的形式之一。
《七月的天山》一文的作者用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
学习这篇课文,首先应让学生自主去品读,通过读,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读中有所感悟的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其次,在各自品读中,让师生之间展开自由的对话,通过对话,来互相启发,相互感染,共同提升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目标:1、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具准备:1、天山风景的图片,《天山景物记》序的音像材料。
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先做一个思维小游戏,(板书:新疆)齐读,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其实,就在同学们的联想和交流中,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西北风情,并且多少有些向往,是吗?我也一样,一说起山,我就会想起这样一座山,板书天山,自然,我就会想起一位著名的作家碧野,他写了一篇非常有名的散文《天山景物记》文章一开头,作者这样写道:(播放录像)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1、在我们这儿,七月是最炎热的夏季,不知道天山怎么样。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整体感知)(人教版)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整体感知)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饮、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天山景物的特点,感受天山的美景。
3、领悟作者是如何把天山之夏的景色描绘得具体而形象的,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了解天山景物的特点,感受天山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是如何把天山之夏的景色描绘得具体而形象的,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
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三、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
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优秀教学设计
1.课后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完成一篇以“我眼中的家乡美景”为主题的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学习到的生词、成语和修辞手法,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字数在300-400字左右,力求文通字顺,表达清晰。
2.家长协助孩子收集一些关于新疆天山地区的风光图片或者风土人情的资料,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欣赏和学习,进一步了解和感受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
3.选择课文中的两三个重点段落,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多次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并尝试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4.结合课堂所学,进行一次小组内的交流活动。每位同学准备一些关于课文的感受、学到的知识点或喜欢的句子,在小组内分享,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5.完成课后练习册的相关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特别是生词、成语的运用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七月的天山》的基本内容,了解新疆天山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以及作者对大草原的热爱之情。学生能够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成语、形容词等,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能够运用到日常口语和写作中。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天山的美丽风光,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些美丽的景色在哪里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新疆天山地区的了解,包括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通过学生的分享,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展示天山的美丽风光,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导入课文,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描绘了七月天山的美丽景色,以及作者在那里度过的快乐时光。
课文语言优美,描绘细腻,充满了诗意,能够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这篇课文也具有较强的写作特点,如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能够理解和欣赏优美的文学作品。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到课文中描绘的美景,体验到作者的情感。
但同时,学生对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一些生词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句式。
2.难点:欣赏课文的写作特点,学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情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课件2.相关天山图片或视频3.生词卡片4.写作示例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图片,展示天山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谈论对天山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然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生词和句式,通过游戏、问答等形式进行操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句子或段落写得好,为什么好,从而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七月的天山》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七月的天山》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让他们通过诗歌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
1.预习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天山的风景,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你们对天山有什么了解?你们对夏季的天山有什么想象?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2.导读诗歌
教师朗读《七月的天山》这首诗,让学生听一遍,然后再由学生自己朗读一遍。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注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分段解读
4.赏析诗歌
5.创作活动
让学生分组进行创作活动,让他们想象自己是在天山的夏季,通过诗
歌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想法。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
自己的《夏日天山》。
6.总结评价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指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
处并加以改进。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互相交流和学习。
四、教学手段:
1.讲课
2.朗读
3.分组讨论
4.创作活动
5.总结评价
五、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到《七月的天山》这首诗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欣赏能力,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同时,通过创作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大自然的美丽。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3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3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11.学生自读后可作一次反馈,让他们说说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是怎样一种景象,充分让学生自由交流,并提出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2.再次阅读时,引导学生找出有关方位变化的句子,弄清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关注每个自然段之间的过渡句子。
在此基础上分段(按三处景点)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3.作为略读课文,宜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4.教师需要点拨的是,作者是如何把天山之夏的景色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的。
着重品味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
品味时,可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然后,对他们的发言作评价,对独到的见解加以肯定和鼓励,不够到位的则加以点拨,引导他们再次回文探究。
5.课堂上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整理,背背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记录一些优美的句子。
6.初读课文时,可让学生观察插图,图文对照,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七月的天山》教学案例(片段)师: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生: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水。
读了这段话我仿佛见到了寂静的天山,又是充满生机的天山。
生: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寂静的清凉世界。
师:我跟你们一样,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么独特,那么令人神往。
正像刚才同学们说的,这是一个寂静的,又是充满生机的地方。
作者是如何具体、形象地描绘这一景物的呢?生:(再次默读课文)我觉得作者不仅仔细观察眼前的景物,而且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确切的比喻,把天山的景物形象地描绘出来。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七月的天山》是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讲述了夏天的天山景色和人们在天山中的生活情景。
文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形象生动,是一篇典型的山水风景描写的阅读文章。
二、教学目标语言知识目标1.掌握生词:苍翠、峻峭、熙攘、蜿蜒、勤劳、茁壮等,学习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和运用。
2.能够理解文章中的词句,理解文章主旨,领会诗意。
3.掌握使用形容词和副词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品质目标1.提高学生整体阅读能力,培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加深对自然美的认识和感受。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美丽景色进行描写。
3.提高学生文字的精练和感染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文章的主旨及诗意,理解文章中的词句等细节内容。
2.通过教师引导,自主描写文章中所描绘的天山美景。
教学难点1.学生需要有一定的感受和体验才能理解文章中的诗意,难点在于如何将学生融入到文章的情境中去。
2.学生自主描写的难点在于如何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所见所感。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张天山的美丽风景图片和一段关于天山的介绍视频,使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深入感受真实的天山。
阅读(20分钟)教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阅读课文《七月的天山》,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静读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标注陌生词汇和思考问题,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分析(10分钟)教师就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进行讲解,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回顾(10分钟)教师通过课堂讨论,对昨天学到的词语和理解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学生的掌握程度。
听读(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听朗读不少于三遍。
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领悟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和描写,同时加深语感。
创作(3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别用自己的话语,描述文章中所描绘的天山美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7篇)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7篇)《七月的天山》优秀教学设计篇一内容简介:《七月的天山》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略读课文。
本组课文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多姿多彩。
本课教学宜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通过自读、品读、美读、想象,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感悟文章优美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积累语言。
3、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夏天独特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
课前准备制作介绍天山美景的多幅图片及相应文字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课前感悟1、师:在上课之前,老师先送你们一份礼物,希望你们在欣赏这份礼物的时候仔细观察,用心感受。
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2、欣赏天山美景(图片配音乐:新疆好)二、悟中体味师:课前,我们一起欣赏了美丽的天山风景图,你有什么感受?生1:美!师:一个简单的“美”字却概括出了天山的特点。
生2:我仿佛置身于天山之中。
师:用流畅的语言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生3:真是美不胜收!师:你的词汇真丰富,不但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还学会了恰如其分地运用它,不简单。
……三、回顾单元训练重点1、寻找本单元课文的共同特点:师:同学们,时间过得可真快!我们第一单元的课文马上就要学完了,请同学们想一想,本单元的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生: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景的'(以写景为主)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篇写景的文章,它就是——七月的天山(板书,齐读课题)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我们中、高年级的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每个单元都有一个训练的重点,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生:阅读下面的课文,与作者做一次愉快的旅行,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去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看大屏幕(齐读单元训练重点),大家尤其要注意老师用红色标出的这句话。
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教案
《七月的天山》是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学生能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七月、天山、美丽”等词语;
2.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文字想象画面,充分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
3. 学生能理解并体会到作者对天山的热爱之情,以及课文所蕴涵的自然美感;
4. 学生能学会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5. 学生能学会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步骤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激情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询问学生有没有去过天山,或者让他们描述一下自己想象中的天山。
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包括对天山的描绘以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如角色扮演、制作关于天山的画等。
最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展示,以此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四、课前准备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五、课时安排:1——2课时六、学习过程:(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
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
”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
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
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
”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
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
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简介作者)“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教案
教案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课文《七月的天山》的内容,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喜爱之情。
2.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提升对文章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新疆天山的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展示一些美丽的天山风景,引发学生对新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然后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七月的天山》。
(二)初步阅读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三)深入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逐段解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
同时,可以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四)讨论交流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希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书,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四、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后继续阅读其他关于新疆的文章,对比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以上就是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的教案设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案、教学设计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如:天山的美景、作者的情感、修辞手法等)进行讨论。
2.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要求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完成讨论任务。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老师适时给予指导和点评。
(四)课堂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填空、选择、简答等形式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
3.鼓励学生在课后走进大自然,观察自然,体验生活,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感悟。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与课文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1.课后阅读:要求学生课后再次阅读《七月的天山》,深入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感受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和修辞手法。
提交一份阅读感悟,内容可以包括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喜欢的句子、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等。
4.课后实践: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或课后时间,走进大自然,观察身边的自然风光,体验生活的美好。
完成一份实践报告,内容包括: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自己的感受、与课文内容的联系等。
5.家长参与:请家长协助学生完成课后实践作业,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观察大自然,分享彼此的感悟。
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指导和建议,帮助孩子更好地完成作业。
(2)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谊。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为家乡、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四年级学生,经过前三年的学习,他们在语文知识、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针对本节课《七月的天山》进行学情分析:
2.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修辞手法,仿写一段描绘自然风光的句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预习要求]
1.标注自然段,识记注音词语。
2.朗读课文,由慢到快,至少三遍。
3.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写下批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在中国的西北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地方,叫新疆;在新疆的中部有一条很大很大的山脉,叫天山。
那里终年积雪,是个天然的避暑胜地。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七月的天山》(板书)。
让我们通过文字跟随作者“骑马上天山”,去感受一下七月天山的美丽景象。
(导入环节应尽量少绕弯子。
前两句的简要介绍,意在集中注意。
后两句则提示学习的目标及途径。
)
二、集中识字
锦缎绵延萦绕矫健峭壁断崖雪水清流五彩缤纷五彩斑斓饮马溪边
高悬的山涧闪耀的银链冲激的溪流细碎的日影
(如何提高本环节的效率?精选词语是关键。
“锦”与“绵”形近音不同,“萦”与“矫”容易读错,“峭壁断崖”“雪水清流”属非常用词语,“五彩缤纷”“五彩班斓”属近义词。
以上词语,如果没读错的话,一读而过。
“饮”是非常见多音字,讲解一下。
后四个短词的入选理由是因为词语的“陌生感”或“画面感”,其中“细碎的日影”引导学生想象一下。
)
三、整体感知
师:自由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想象。
留意作者的行踪及看到的景物,并在文中作上记号。
(学生读书5分钟左右,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巡视学生的预习标注,进行整体了解及个别指导。
)
师:文中的哪些词句提示了作者的行踪?
生: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师随机板书) 师:在不同的地方,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生:水—树—花。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概括,随机板书)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生1:美。
生2:幽静。
生3:还有那么多的动物,充满生机。
师:看图的吧!
生4:很有大自然的气息。
生5:文章中的天山在七月,可看着看着,总觉得好像在春天。
那里的花,好漂亮哦!我真想去摘几束。
师:很好!符合小女生的心理。
呵呵!
(学习游记类文章的第一要点就是要知道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写了哪些景物”。
通过若干游记文章的学习之后,这项学习内容应该逐渐成为学生能够一望而知的东西。
因此,本环节可走得稍快些。
特别是不要在“水—树—花”之类的细节处逗留,说白了,用其他词语也未尝不可。
)
四、品读赏析
师:默读课文,画出这些让你产生美好感受的语句,并想想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生1:“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这是个比喻句,我感觉很美。
师:“比喻句”就很美吗?
生1:有点说不出来。
反正一看到这个句子,第一感觉就是“好美啊”,我的脑海里很快就浮现出了天山的美丽。
师:呵呵!看来这个句子可真神奇。
那就请你把这种美的感觉读一读!(生读)
生2:“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骑在马上,可以俯视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溪水和石子之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阳光射到水中的样子我见过,五彩缤纷的,很好看。
再加上鱼群的鳞光,很美!这个句子把天山的溪流描写得很生动。
师:善于联系生活经验,真会读书!
生3:“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
点细碎的日影。
”这个句子很有神秘感,很有趣!
生4:我有补充。
这个句子把塔松比作巨伞,很形象。
还把千万缕阳光透过叶间的美也写进去了。
生5:“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
”读着这个句子,感觉这个地方非常安静,特别是“只听见”这三个字。
师:抓得很准!
生6:“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
”就这么短短的几个字,让我脑海中浮现出了这种景象:一条长长的带子,在一座又一座山峰下环绕,感觉真是不错!
师:你的想象真是太丰富了。
真会读书!你把“萦绕”都读活了。
生7:“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这里把野花分别比作锦缎、霞光和彩虹,还写出了野花的特点,让人感觉很美。
师:一连用了三个比喻,构成了一组排比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感受“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是一种怎样的场面。
(生齐读)
生8:“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这句话让我感觉到了那里的花很美,那里的花就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生9:我有补充。
这句话让我感到花很多,都能让人浮在上面了!这才叫“花海”。
师:马矫健,人精神。
用词富于变化,值得学习。
再读!(生读) 师:还有个句子,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你们看,这个句子写得怎么样?
生10:这个“抛”很有力,与前面的“飞泻”相对应。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
整个过程的展开遵循“顺学而导”的原则,不放任,不拔高,有肯定,有指导。
)
五、语句积累
师:将自己喜欢的语句改写成“按内容填空的形式”抄一抄。
如:
(1)蓝天()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几朵银灰色的花。
(2)融化的雪水,从()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下来,像千百条()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的溪流,浪花往上(),形成了千万朵()的白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