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阶段特征总汇

合集下载

中外历史分期与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分期与阶段特征
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是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得以加强;经济上,经济重心的南移实现,经济发展空前繁荣,如市坊界限的突破;文化上则是宋明理的创立与成熟,以及四大发明经由阿拉伯人逐渐西传,对西方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2年)是中华文明由盛而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清王朝统治时期内,1840年至1912年属于近代史部分,史称晚清。这一历史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强化达到顶峰,严重阻碍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的发展,使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
(3)不同: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西罗马灭亡,欧洲走向分散。(4分)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3分)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是中华文明的成熟阶段。政治上,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成熟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成熟;隋唐经济的发展也是一片繁荣景象,有著名的“贞观之治”的出现;文化上的发展主要是唐诗的盛行。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79年)年这一历史时期也是是社会大分裂的时期,封建经济遭到破坏,但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经济重心进一步往南移。
从人类的产生至1840年,这段历史时间属于中国古代历史时期,主要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历经了采集渔猎、农耕经济等文明形态。
从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的周代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公元前2070年以前是原始社会。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221年则是奴隶社会时期,经历了夏(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和周(公元1046年——公元前221年),其中周代以公元前771年的周平王东迁为界划分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和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此处须说明的是,很多同学历史认识中多知春秋战国而不知东周,东周时期又可划分为春秋(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中外历史重要阶段整合及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重要阶段整合及阶段特征
外交:海禁、闭关政策的推行。
表3:18世纪的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与中国
西方
中国
特征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世界的主导),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并逐步加深
表现
经济: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政治:掀起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高潮。
外交:由开放转为闭关锁国。
重大历史史实
政治: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政治制度的建立,北美大陆新体制,法国大革命。
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天文学革命,经典力学。
外交: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明清时期经济:全面高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政治:专制皇权的强化(内阁、军机处)。
文化: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本》、《农》。
外交:由闭关锁国到向资本主义被迫开放。
社会生活:社会习俗开始展现时代特征。
重大历史史实
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
政治:美国内战,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和近代体制的建立,德国王朝统一战争和政治制度的建立,法国政治制度最终建立。
文化:亚当·斯密《国富论》;《共产党宣言》;达尔文与进化论,瓦特与蒸汽机;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兴起(拜、雪、巴、托); 古典音乐(贝),印象派音乐与绘画。
独立自主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6

1966年
十年建设
特征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调动积极性,科技事业取得重大突破
史实
反右扩大化,人大、政协趋于停顿。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双百方针,两弹爆炸成功
1966

1976年
文革时期

中外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通史提纲)第一部分中国史一、古代中国1、朝代更替原始社会→夏(前2070~前1600)→商(前1600~前1046)→西周(前1046~前770)→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秦朝(前221~前206)→西汉(前202~8)→东汉(25~220)→魏晋南北朝(220~581)→隋(581~619)→唐(618~907)→五代(907~979)→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元(1271~1368)→明(1368~1644)→清(1616~1912)3、阶段特征A.先秦:总特征:中华文明起源与奠基;开创、勃兴政治:权力传承秩序逐步确立完善,但尚未集中;血缘政治从强化走向削弱;统治疆域扩展,走向统一。

经济: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如土地制度);农工商的基本经济结构形成。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奠定中国文化的基础。

B.秦汉:总特征: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大一统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丝绸之路?政治上:官僚政治渐取代贵族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发展——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内外朝制、推恩令、察举制、疆域变迁等思想文化上:统治思想的变化?文化科技的又一高峰C.魏晋南北朝:中华文明曲折发展....——国家分裂、民族融合、江南开发、佛道盛行、艺术发展总特征: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经济上:江南开发;灌钢法政治上: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九品中正制思想文化:佛道盛行、艺术发展D.隋唐:中华文明鼎盛、..、光照四邻...繁荣总特征:中华文明的繁荣经济上:农业?曲辕犁手工业?商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政治上: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思想文化:三教合一、唐诗、雕版印刷术、火药等,中华文明光照四邻E.宋元: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民族大融合总特征: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华文明的新高峰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富庶;宋代商业突破性发展;宋元海外贸易发达政治上:民族大融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北宋加强集权、元代实行行省制思想文化上:理学兴起;宋词元曲;风俗画;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授时历》最先进F.明清:古代中华文明的总结..——繁盛与危机并存、衰落总特征: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社会转型明清——帝国的辉煌与衰落经济上:商帮、资本主义萌芽、人口大增政治上:专制集权发展到顶峰、郑和下西洋、海禁闭关锁国思想文化上:心学集大成;早期启蒙思想;小说繁荣、科学文化总结1、大事列表2、分期与线索分期1:晚清时期:1840~1912;民国时期:1912~1949分期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革命史观)三条主线:•列强侵华史(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抗争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工人阶级)•近代化史(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全面转型:政治、经济、思想、社会)3、阶段特征A.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1840~1894)总特征:近代中国开始沉沦与转型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经济上:经济结构变动,近代化起步思想上: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中体西用社会生活:渐开放,工业文明开始影响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等B.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1894~1919)总特征: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政治上: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经济上:实业救国;民族工业显著发展思想上:康梁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社会生活:社会风尚等C.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1919~1949)总特征: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走向成功政治上:中共诞生后,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和斗争,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

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历史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历史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历史阶段特征先秦时期先秦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的出现、发展与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鼎盛(西周)与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

1.政治: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禅让制;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商朝实现内外服制;西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2.经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3.文化:在学术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在文学上,《诗经》和“楚辞”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在文字上,商朝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

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2.经济:封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3.文化:治国思想出现了法家——道家——儒家的转变,西汉时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医学、造纸术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魏晋隋唐时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隋唐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续发展,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1.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民族交融局面;隋朝时期结束分裂,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2.区域开发:北民南迁,六朝对江南地区的大力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隋唐时期,由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繁荣,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

3.制度创新: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雏形出现,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并得到发展;选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赋税制度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租调制发展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标志着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转折。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知识整合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知识整合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知识整合一、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一、中国古代1、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政治: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经济:井田制2、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社会分裂动荡;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变法运动,封建制度确立。

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确立。

思想:思想界出现“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教育:私学兴盛。

科技文化:技术文化取得很大进步。

(司南、《甘石星经》、《诗经》、离骚)3、秦朝(前221——前206)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汉代(前206—公元22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中央,皇权)经济:小农经济发展(工具、水利)思想:思想大一统5、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政治:分裂动荡文化:特立独行士人促进书法、绘画艺术发展。

6、隋唐时期(581—907年)政治:社会统一,前期政治开明。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成熟。

(三省六部制)经济:封建经济繁荣。

(曲辕犁、筒车---均田制)思想文化:全面繁荣,开放多元,世界领先。

(火药、雕版印刷、子午线)教育:科举制度确立与完善。

5、宋元时期(960—1368年)政治:北宋相对稳定,南宋偏安,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

经济: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发展。

(纸币、城市、对外、纺织、制瓷)思想:理学兴起并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科技文化:四大发明为代表科技世界领先。

文化高度繁荣,适应市民风俗文化和文人的文化。

6、明清时期(1368---1840年)政治: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商品经济繁荣,江南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发展缓慢。

思想: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出现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科技文化:传统科技失去创新,以总结性著作为主。

适应市民的小说创作繁荣,出现一批批判现实的文学作品。

教育: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思想。

对外:闭关锁国政策。

二、中国近代1、近代前期(1840——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治:列强侵略中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高考历史精华版(必备):中外历史阶段特征总汇

高考历史精华版(必备):中外历史阶段特征总汇

知识汇总:中外历史阶段特征总汇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距今170万年前前221年)【阶段特征】: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奠基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此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

经济: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

农业上夏、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火耕、耜耕;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时代到来,牛耕的逐渐推广,兴修水利(都江堰)井田制瓦解,私有制出现。

手工业发展,商周时期是青铜文明时期。

商朝出现职业商人,以贝为币,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政治: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

夏朝-王位世袭制,天下为公变天下为家。

商朝-内外服制度;西周-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等,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观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源;春秋-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周王室衰微,失去天下共主地位,分封制和等级制受严重破坏,出现“春秋五霸”;战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周王室和诸侯权力进一步衰落,通过一系列变法,(商鞅等)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世卿世禄制被军功等爵制等所取代,中央集权开始形成,封建官僚制终于在各诸侯国建立起来。

思想:出现百家争鸣,它是社会政、经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反映。

科技文化取得很高成就。

第二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前221-220年)【阶段特征】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期。

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第一个高潮,奠定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大一统时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维持了四百多年。

秦汉王朝影响深远的是一系列政治制度。

思想: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总汇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总汇
思想:理学形成 ,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
科技:科技发明创造出现高峰,文化继续发展,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阶段。
第五阶段 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文明(14—19世纪中期)(1368-1840)
【阶段特征】明清时期是古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时期,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思想: 出现百家争鸣,它是社会政、经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反映。科技文化取得很高成就。
第二阶段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明(前221-220年)
【阶段特征】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期。政经经济文化发展第一个高潮,奠定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经济:经济上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南方经济政策的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内对外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农业发展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南北经济趋平衡。
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成果带有分裂割据烙印和体现民族融合的特点,三教鼎立,艺术大放光彩,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隋唐时期,文学艺术领域全面繁荣,兼收并蓄,是古代中华文明鼎盛时期。
2010年高考历史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总汇
第一阶段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距今170万年前前221年)
【阶段特征】: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奠基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此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
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传播了人文主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迅速发展。

中外历史纲要: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总结

中外历史纲要: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总结

中外历史纲要: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总结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阶段特征】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

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和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秦汉【阶段特征】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社会政治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夏商周春秋战国政治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

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志,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商朝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西周时期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社会阶级阶层发生巨大变化,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传统等级序列被打破;世卿世禄制被军功爵制等所取代,士阶层崛起,社会流动增强。

经济小农经济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农业在各部门中的主导地位确立,形成以中原地区长期领先为特点的经济格局;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开始走上精耕细作道路(生产力);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各国进行税制改革(生产关系); 小农经济逐渐形成(经营方式)。

打破“工商食官”出现了私营手工业和私商;重农抑商政策形成。

思想西周治国由强调神权色彩到“敬天保民”,尤其是凸显人伦、道德、宗法(血缘)等观念,带有理性和人文主义色彩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成就;教育领域,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考前辅导 中外历史阶段整合及特征

考前辅导 中外历史阶段整合及特征

考前辅导中外历史阶段整合及特征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及特征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前)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上: 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

2、经济上: 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井田制;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后世的农作物已具备。

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商业活动得到鼓励,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3、文化上: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修建,形成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重农抑商的政策出台。

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商业繁荣。

3、文化:记录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石氏星表》;“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阶段特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高三一轮复习中外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汇总导学案(无答案)

高三一轮复习中外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汇总导学案(无答案)

中外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汇总中国古代史阶段总特征先秦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第一个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巩固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分裂对峙为主的时期唐朝:中国古代社会最旺盛的时期。

宋元时期:有几个民族政权并立到大一统的时代明清时期: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到顶峰记忆古代六个时期的时间1、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主要指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3、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1年)4、隋唐时期:(581——907年)5、宋元时期:(960——1368年)6、明清时期:(1368——1840年)一、春秋战国时期阶段特征(前770——前221年)(1)政治:、渐渐崩溃,礼崩乐坏;、社会动荡,阶层兴起;(2)经济:出现和运用,提高生产力,瓦解,渐渐确立;(3)文化:出现局面、兴起;(4)民族关系:华夏族和周边少数民族联系增多,出现第一次。

二、秦汉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1)政治:秦汉王朝建立和巩固了制度;(2)经济:封建经济快速发展(小农经济)(3)文化:秦统一文字,汉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如、、等;(4)民族关系:边疆少数民族与汉族沟通频繁,联系加强;(5)对外关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汉代开拓和“海上丝绸之路”,和亚欧进行了干脆或间接的政治交往和经济文化沟通。

三、魏晋南北朝(220——589年)1、三国鼎立(220—280)——西晋短暂统一(280—316)——东晋十六国对峙时期(317—420)——南北朝对峙时期(420—589)2、阶段特征:(1)政治: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地主阶级分化为士族和庶族(2)经济:经济屡遭战乱破坏,经济快速发展,与北方差距渐渐缩小,水平较低;(3)文化:盛行,的书法艺术出现,以形写神绘画论(4)民族关系:五胡内迁,尖锐,民族政权迭起,民族进一步加强;(5)对外关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中外对照——历史阶段特征

中外对照——历史阶段特征

中外对照——历史阶段特征中外历史阶段特征的对照,是指对比中外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征和特点,以分析它们的异同,并理解中西方历史发展的奥秘。

在中外历史对照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国家和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了解不同文明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一、原始社会阶段中外原始社会阶段特征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

中外原始社会都是以狩猎、采集和渔捞为主要生产方式,社会组织都是以家庭为基础。

然而,在一些细节上,中外原始社会也有一些不同。

比如,在中国,夏、商、周三代的原始社会表现为以王制为主导的社会组织形态,而在西方,原始社会表现为以城邦为基础的城邦制社会组织。

二、奴隶社会阶段中外奴隶社会阶段的特征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

中外奴隶社会都是以奴隶制度为主要的社会生产和组织形态,社会分工明显,社会等级森严。

然而,中外奴隶社会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在中国,周朝以后的奴隶制度逐渐弱化,而后以封建制度为主导;而在西方,奴隶制度一直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特征,最终在罗马帝国灭亡后才逐渐消失。

三、封建社会阶段中外封建社会阶段的特征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

中外封建社会都是以土地所有权和封建等级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态,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中外封建社会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比如,在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革和演变,社会等级和地位也随之变化;而在西方,罗马帝国的灭亡后,封建制度得以延续并发展,直到中世纪末期。

四、资本主义社会阶段中外资本主义社会阶段的特征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

中外资本主义社会都是以私人占有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态,个人利益至上。

然而,中外资本主义社会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

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在开放以后,中国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而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相对早熟,经历了一系列的工业革命和社会变革。

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②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③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④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进程中,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兴起的阶段(前资本主义时期)(14—17世纪初)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①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②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实行全民族的抗战;③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
①二战后美国欲称霸世界,对华推行“扶蒋反共”的政策;②国民党政府坚持独裁内战的政策;③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决裂与中共并肩战斗;④中共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
①巩固政权的斗争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④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底—1966年)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①中共从理论到实践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逐渐走向成熟(遵义会议);②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1934—1936年);③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东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35年又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④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中国古代史一、商周时期总特征及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特征。

1、总特征:中国古代文明的初步形成和发展时期;奴隶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时期。

2、政治特征: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度)的确立、发展。

3、经济:原始农业出现,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手工业和商业被官府所垄断。

4、文化:礼乐制度成为维系等级制度的工具,文化教育为官府所控制。

二、春秋战国时期总特征及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特征。

1、总特征:中国古代社会转型与文明持续发展时期;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2、政治: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逐步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3、经济:铁器和牛耕使用,生产力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小农经济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其基本特点之一,延续于整个中国古代历史。

4、文化:出现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中国古代思想的基础;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

三、秦汉时期总特征及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特征。

1、总特征: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中国古代文明的持续发展时期。

2、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3、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加强;丝绸之路,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4、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官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四、魏晋南北朝总特征及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特征。

1、总特征: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

2、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民族大融合;推行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形成士族制度。

3、经济: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

4、思想:佛教、道教盛行,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汇总十二个历史阶段特征!

汇总十二个历史阶段特征!

引言概述:历史阶段是指人类社会在不同的时期内所经历的不同发展阶段。

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汇总十二个历史阶段特征,深入探讨每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正文内容:1. 史前时期:- 原始社会的特征:人类开始从采集狩猎到农耕定居,社会形态初步形成,劳动力分工渐显。

- 早期文化的典型特点:图腾崇拜、原始宗教、原始艺术等表现了人类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自我认知。

2. 古代文明时期:- 文明的典型标志: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兴起,政治和宗教制度的建立,法律和文学的发展。

- 著名文明的特征: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以其独特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和艺术成就而闻名于世。

3. 中世纪时期:- 封建社会的特征:封建制度的确立,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大部分都由封建领主掌控。

- 宗教与文化的影响:基督教的传播使欧洲成为一个以宗教为中心的社会,修道院和大教堂成为文化在中世纪的主要载体。

4. 文艺复兴与启蒙时期:- 文艺复兴运动:对古典艺术和人文主义的热爱,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的复兴。

- 启蒙运动:重视科学理性,强调个人自由和人权,对专制和迷信进行批判。

5. 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化的兴起:蒸汽机和机械化生产的发明,大规模工厂的建立,标志着工业社会的到来。

- 社会变革的影响: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农业和手工业的衰落,城市化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6. 民族解放运动时期:- 殖民主义的抵抗:殖民地人民为争取独立和解放进行的抗击外侮的斗争,标志着殖民地体系的瓦解。

- 民族主义和民主思潮的兴起:各种民族主义和独立运动诞生,人民要求民主权利和自由。

7. 世界大战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弹军事力量的大规模应用,导致整个世界的地缘政治发生重大变化。

-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的侵略行为,带来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8. 冷战时期:- 冷战的特征: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抗,世界分为两个阵营,核武器竞赛导致紧张局势的升级。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汇总世界史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汇总世界史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汇总世界史分期与线索分期:可分三大阶段——①工业革命前(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思想;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阶段);②工业革命~二战结束(1945);③二战结束以来(1945~今)线索:①资本主义发展史;②社会主义发展史;③近代科学发展史;④世界格局演变三、阶段特征或大事列表A.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罗马总特征:西方文明的摇篮(源头)政治上:民主(雅典)、法制(罗马法);经济上:工商业发达;思想上:人文精神起源B.前工业革命时代(14C ~1765 )总特征:向近代社会转型政治上:尼德兰革命、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专制→民主)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原始积累、手工工场阶段),世界市场出现并拓展思想文化:人文思想的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近代科学建立C.工业革命的浪潮(1765 ~1945)1、重大事件:①两次工业革命(18C中期~)②世界市场形成(19C末20C 初)③民主政体在美、德、法的确立④两次世界大战(20C初)⑤社会主义运动2、基本特征:世界工业文明的确立和扩展①经济上:两次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工业文明向世界扩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现代化进程加快;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②政治上:民主政体在英国的完善及在北美大陆的创新和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两次世界大战,世界格局变动;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③思想文化: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艺术流派先后流行;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

D.二战后的世界(1945 ~今)1、主要内容: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②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改革;③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④(近现代)科技发展与文学艺术2、基本特征:世界格局剧烈演变3、分期:①1945~20C90年代初② 20C90年代以来~资料整理自网络与教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整理者删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总汇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距今170万年前前221年)【阶段特征】: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奠基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此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

经济: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

农业上夏、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火耕、耜耕;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时代到来,牛耕的逐渐推广,兴修水利(都江堰、)井田瓦解,私有出现。

手工业,商周时期是青铜文明时期。

商朝出现职业商人,以贝为币,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政治: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

夏朝-王位世袭制,天下为公变天下为家。

商朝-内外服制度;西周-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等,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观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源;春秋-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周王室衰微,失去天下共主地位,分封制和等级制受严重破坏,出现“春秋五霸”;战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周王室和诸侯权进一步衰落,通过一系列变法,(商鞅等)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世卿世禄制被军功爵制等所取代,中央集权开始形成,封建官僚制终于在各诸侯国建立起来。

思想:出现百家争鸣,它是社会政、经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反映。

科技文化取得很高成就。

第二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前221-220年)【阶段特征】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期。

政经经济文化发展第一个高潮,奠定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大一统时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维持了四百多年。

秦汉王朝影响深远的是一系列政治制度。

思想: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科技: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个高峰,奠定世界领先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作贡献第三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和鼎盛时期:(220-589年和581-907年)【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特征是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政治上虽有短暂统一, 但以政权并立对峙为主,北方混战;少数民族内迁以及民族领袖的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中央集权制机构完善,是封建国家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国家重要发展时期。

经济:经济上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南方经济政策的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内对外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农业发展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南北经济趋平衡。

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成果带有分裂割据烙印和体现民族融合的特点,三教鼎立,艺术大放光彩,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隋唐时期,文学艺术领域全面繁荣,兼收并蓄,是古代中华文明鼎盛时期。

科技:科技进步,世界领先。

第四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宋元文明(907-1271年)【阶段特征】宋元时期,封建经济发展、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政治:由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经济: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经济重心南移。

思想:理学形成,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科技:科技发明创造出现高峰,文化继续发展,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阶段。

第五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文明(14—19世纪中期)(1368-1840)【阶段特征】明清时期是古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时期,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并已孕育了新的经济因素,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带有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趋势;政治: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中央集权空前加强,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统治者运用国家机器力图压制新的经济因素与思想观念,最终使古代中华文明没有在明清时期实现转型、走入近代社会,伴随着同时期欧洲成功地迈向工业文明古老的中华文明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思想: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理学仍占据主流地位。

,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1840—1949)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孕育:(1840—1860)【阶段特征】这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式农民战争时期。

基本历史特征: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即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要通过中外各方面对比分析巨变原因。

经济: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外资企业出现。

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经济因素处于萌发状态;政治: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半殖民地化加深,也使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

太平天国运动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又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在反封建的同时又反侵略,维护中国的独立与主权;思想: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开启了民智。

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思潮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社会生活的变革: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特色。

第二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60~1901)【阶段特征】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政局和思想领域都出现了重大变化。

这一阶段,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中国近代化的领导阶级是地主阶级,近代化运动集中在经济方面。

两大矛盾中,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于最主要的地位。

政治:西方列强从一次次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为主向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过渡。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分别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和完全形成。

清政府从抵抗到彻底投降,成为列强工具,镇压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农民先后开展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思想:洋务思潮,中体西用,维新思潮,君主立宪。

革命思潮,民主共和。

19世纪60年代到1895年,中国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开始了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开展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成为历史潮流。

民主革命思想开始传播。

农民产生盲目排外思想。

经济:洋务派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甲午战败标志洋务运动破产。

随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夹缝中诞生,并在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为中国进一步发展孕育了先进的因素。

列强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

第三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阶段特征】这一时期,近代化的“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阶段,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阶段,社会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集团的矛盾。

政治: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战争,八国侵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推动中国近代化的中坚力量;(由于康、梁的推动,维新思潮在19世纪末最终演变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政治运动。

虽说由于顽固派的反对,这场政治运动犹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但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厚重而深远的);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巨变(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孙中山把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创性地建立了共和政体,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历史巨变,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919年5月——1923年底,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924年1月——1927年7月,国民大革命时期。

突出特点——国共合作,主要成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经济: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一战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

思想: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

对引导知识分子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康梁维新派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政体的尝试,对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起了重要作用.民主共和(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实业救国成历史主流。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觉醒、探索构成此时中国历史的主旋律第四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阶段特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

由于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官僚资本、日本的侵华、美国的侵略等因素,使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历经曲折,几乎陷入绝境。

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本阶段近代化重点在政治领域。

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成为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始终是本阶段最主要的矛盾。

经济:国民经济的“黄金时期”。

民族资本的萎缩。

在三座大山(特别是美国资本和商品的大量涌入)的挤压下,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政治:1927~1936年,出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共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新道路的的探索,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峙是重要特征;1937~1945 年,日本侵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全民族抗战开始,两个战场同时存在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防御、相持、最后胜利,是中国抗战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趋势。

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抗战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既是重要阶段特征,也是胜利根本保证。

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1945年8月~1946年6月,是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阶段,中国面临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抉择,中共为和平民主而斗争。

1946年6月~1949年9月,国民党进攻解放区,解放战争开始。

解放战争由防御、反攻、决战到最后胜利,人民民主革命走向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