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系列溶液的荧光强度
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pH=7~12的溶液中苯胺以分子形式存在,会发出
蓝色荧光;而在pH<2或pH>13的溶液中苯胺以离
子形式存在,都不会发出荧光。同时所用酸的种
类也影响荧光的强度,例如:奎宁在硫酸溶液中
的荧光比在盐酸中的要强。
5.溶 剂
许多有机物及金属的有机络合物,在乙醇
3.温度的影响
温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较敏感。溶液温度
下降时,介质的粘度增大,荧光物质与分子的
碰撞也随之减少,去活化过程也减少,则荧光
强度增加。相反,随着温度上升,荧光物质与
分子的碰撞频率增加,使去活化几率增加,则
荧光强度下降。
4. pH的影响
带有酸性或碱性官能团的大多数芳香族化
溶液中的荧光比在水溶液中强。乙醇、甘油、
丙酮、氯仿及苯都是常用的有机溶剂,其中大
多有荧光,应设法避免;一般避免的办法是稀
释,或加入一部分水。
6.荧光强度达到最高点所需要的时间不同,有
的反应加入试剂后荧光强度立即达到最高峰。有
的反应需要经过15~30分钟才能达到最高峰。
7.有机溶剂中常有产生荧光的杂质,可用蒸馏法提纯。橡皮塞、软木塞及滤纸中也常有能溶于溶剂的一些带荧光的物质。
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1.荧光的减退
荧光物质经紫外线长时间照射及空气的氧化
作用,会使荧光逐渐减退。
2.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在稀溶液中: F=Kc F 为荧光强度
K—检测效率(由仪器决定) c 为液体的浓度
高浓度时,荧光物质发生熄灭和自吸收现象,使F与c不呈线性关系
由于分子中有三个芳香环,具有平面刚性结构,因此它能够性或酸性溶液中稳定,光照易分解,对热稳定。
荧光分析法
某些物质经紫外线照射后,能立即放 出能量较低(亦即波长较长)的光。
当照射停止后,如化合物的发射在 10-9秒钟内停止,则称荧光
超过此限度即称为磷光。
荧光的波长与被照射物质有关。 以紫外线作激发光源,所发射的
荧光常在可见光区。
测量荧光强度以确定物质含量的方法 叫做荧光分析法,
所使用的仪器叫荧光计
三,荧光分析的操作
1.标准曲线法 先配制一第列浓度由大到小的标准 管C1,C2、C3、、、、、、C1为 浓度最大的标准管 作为起始浓度,置荧光计透光率为 100,调节光栅使检流计指零
然后再测一系列浓度较低的标准管 的透光率,以浓度对透光率作标准 曲线。
标准曲线的另一作法是以空白溶液 为起始浓度,置荧光计透光率于10 或20处,调节光栅使检流计指零, 然后再测一系列浓度较高的标准管 的透光率,作出标准曲线。
6.荧光强度达到最高点所需要的时间不同 有的反应加入试剂后荧光强度立即达 到最高峰
有的反应需要经过15~30分钟才能达到最 高峰
7.有机溶剂中常有产生荧光的杂质, 可用蒸馏法提纯。橡皮塞、软木塞 及滤纸中也常有能溶于溶剂的一些 带荧光的物质。
六.总结
荧光分析法 灵敏度高, 仪器设备相对简单,休积小, 操作较简便 反应时间也较快
但是它也有一些先天的不足限制了它的应 用,那就是只有少数化合物能发射荧光。 这就要靠这座的各位精英们以后多多努 力了
参考文献:
<<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 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 编
<<定量化学分析简明教程>> 彭崇慧 冯建章 张锡瑜 李克安 赵凤林
<<分析化学>> 中国化学会 中国科学院院箕应用化学研究所主办
仪器分析实验
实验一苯及其衍生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的测绘及溶剂对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一、目的要求1.了解不同的助色团对苯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2.观察溶剂极性对丁酮、异亚丙基丙酮的吸收光谱以及pH 对苯酚的吸收光谱的影响。
3.学习并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具有不饱和结构的有机化合物,特别是芳香族化合物,在紫外区(200~ 400nm)有特征吸收,为鉴定有机化合物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方法是比较未知物与纯的已知化合物在相同条件(溶剂、浓度、pH 值、温度等)下绘制的吸收光谱,或将未知物的紫外光谱与标准谱图(如Sadtler紫外光谱图)比较,如果两者一致,说明至少它们的生色团和分子母核是相同的。
E1带、E2带和B带是苯环上三个共轭体系中的的π→π*跃迁产生的,E1带和E2带属强吸收带,在230~270nm范围内的B带属弱吸收带,其吸收峰常随苯环上取代基的不同而发生位移。
影响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因素有:内因(共轭效应、空间位阻、助色效应)和外因(溶剂的极性和酸碱性)。
溶剂的极性和酸碱性不仅影响待测物质吸收波长的移动,还影响吸收峰吸收强度和它的形状。
三、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自动扫描型)石英吸收池容量瓶(10 mL,5 mL)吸量管(1 mL,0.1 mL)四、试剂苯、乙醇、氯仿、丁酮、异亚丙基丙酮、正庚烷(均为A.R)苯的正庚烷溶液(以1︰250比例混合而成)、甲苯的正庚烷溶液(以1︰250比例混合而成)0.3 mg ·mL-1苯酚的乙醇溶液、0.3 mg ·mL-1苯酚的正庚烷溶液、0.4 mg ·mL-1苯酚的水溶液、0.8 mg ·mL-1苯甲酸的正庚烷溶液、0.8 mg ·mL-1苯甲酸的乙醇溶液、0.3 mg ·mL-1 苯乙酮的正庚烷溶液、0.3 mg ·mL-1苯乙酮的乙醇溶液异亚丙基丙酮分别用水、甲醇、正庚烷配成浓度为0.4 mg ·mL-1的溶液五、实验步骤1.苯及其一取代物的吸收光谱的测绘在五只5 mL容量瓶中分别加入0.50 mL苯、甲苯、苯乙酮、苯酚、苯甲酸的正庚烷溶液,用正庚烷稀释至刻度,摇匀。
荧光法测定维生素B2[1]
荧光法测定维生素B2片剂中核黄素含量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荧光光度分析方法。
2.了解荧光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荧光物质所发射的荧光的强度与该物质的浓度有如下关系:I f = KФI(1- e-abc)对同一物质而言,若abc《1(<0.05或0.03),即对很稀的溶液,荧光强度If与该物质的浓度c有以下的关系:If = KФIabc式中:Ф-荧光物质的荧光量子效率;I-入射光强度;a-荧光物质的摩尔吸收系数;b-试液的吸收光程。
I和b不变时:If=K·C式中K·为常数。
因此,在低浓度的情况下,荧光物质的荧光强度与浓度呈线性关系。
VB2(即核黄素)在230~490 nm范围波长的光照射下,发出绿色荧光,其峰值波长为525。
VB2的荧光在pH = 6~7时最强,在pH = 11时消失。
基于上述性质建立核黄素的荧光分析法,选择合适的激发波长、荧光波长和实验条件,即可进行定量测定。
三、实验用品:1.仪器:荧光分光光度计,移液管,容量瓶,棕色试剂瓶,比色管,烧杯,离心机,离心管2.药品:核黄素(生化试剂),冰醋酸(AR),盐酸(AR),氢氧化钠,市售维生素B2片剂四、实验步骤:1、试剂溶液的配制(1)5%醋酸溶液取5份冰醋酸与95份体积蒸馏水混合。
(2)10.0mg·L-1VB2标准溶液:准确称取10.0mgVB2,将其溶解于少量的5%HAc中,转移至1L容量瓶中,用5%HAc稀释至刻度,摇匀。
该溶液应装于棕色试剂瓶中,置阴凉处保存。
(3)待测液:取市售VB2一片(称量),置于50mL烧杯中,加入约12mL 5%HAc 溶液,用玻璃棒捣碎药片,水浴加热使样品由混浊变为基本透明后取下冷却,转移并加入5%HAc溶液定容至100 mL。
取数毫升于离心管中进行离心。
离心液即为待测液。
2、激发光和荧光波长的选择准确移取10.0mg·L-1VB2标准溶液2 mL于10 mL比色管中,用5%HAc溶液定容。
标准曲线法和单一标准法
标准曲线法和单一标准法
首先,我们来看标准曲线法。
标准曲线法是一种通过构建标准曲线来确定待测
物质浓度的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然后分别测定它们的吸光度或荧光强度。
接着,我们将这些测定值作为横坐标,对应的标准溶液的浓度作为纵坐标,绘制出标准曲线。
最后,通过待测溶液的吸光度或荧光强度在标准曲线上的对应点,就可以得出待测溶液的浓度。
标准曲线法的优点是测定结果准确可靠,适用范围广泛,但需要较多的标准溶液和较长的操作时间。
接下来,我们介绍单一标准法。
单一标准法是一种直接使用已知浓度标准溶液
进行测定的方法。
它不需要构建标准曲线,而是直接根据标准溶液的浓度和待测溶液的测定值来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
单一标准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快捷,适用于一些简单的定量分析,但在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适用范围上略逊于标准曲线法。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如果我们需要高
精度的测定结果,或者需要同时测定多个成分,那么标准曲线法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而如果我们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定量分析,或者需要快速获得结果,那么单一标准法可能更适合我们的需求。
综上所述,标准曲线法和单一标准法都是化学分析中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它
们各自具有特定的优点和适用范围。
在选择分析方法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获得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
阿司匹林中乙酰水杨酸含量的测定
阿司匹林中⼄酰⽔杨酸含量的测定荧光光度法测定阿司匹林中⼄酰⽔杨酸的含量⼀、实验⽬的1.掌握⽤荧光法测定药物中的⼄酰⽔杨酸含量的⽅法。
2.掌握970CRT 型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法。
3.加深对荧光光度法原理的理解。
⼆、实验原理1.荧光光度法原理(1)常温下,处于基态的分⼦吸收⼀定的紫外可见光的辐射能成为激发态分⼦,激发态分⼦通过⽆辐射跃迁⾄第⼀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再以辐射跃迁的形式回到基态,发出⽐吸收光波长长的光⽽产⽣荧光。
在稀溶液中,当实验条件⼀定时,荧光强度I F 与物质的浓度c 成线性关系:即Kc I F (这是荧光光谱法定量分析的理论依据)。
(2)荧光光谱激发光谱:固定测量波长(选最⼤发射波长),化合物发射的荧光强度与照射光波长的关系曲线。
激发光谱曲线的最⾼处,处于激发态的分⼦最多,荧光强度最⼤。
荧光强度波长发射光谱:固定激发光波长(选最⼤激发波长), 化合物发射的荧光强度与发射光波长关系曲线。
固定发射光波长进⾏激发光波长扫描,找出最⼤激发光波长,然后固定激发光波长进⾏荧光发射波长扫描,找出最⼤荧光发射波长。
激发光波长和发射荧光波长的选择是本实验的关键。
2. 荧光光度法测定阿司匹林中⼄酰⽔杨酸的含量通常称为ASA 的⼄酰⽔杨酸(阿司匹林)⽔解即⽣成⽔杨酸(SA )(如下式)。
⽽在阿司匹林中或多或少存在⼀些⽔杨酸,⽤醋酸—氯仿作为溶剂,然后⽤荧光法可以分别测定其含量,少许醋酸还可以增加⼆者的荧光强度(本次实验只测定阿司匹林中⼄酰⽔杨酸的含量)。
在1%的⼄酸—氯仿中⼄酰⽔杨酸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如图所⽰:(为了消除药⽚之间的差异,可以取⼏⽚⼀起研磨,然后取部分由代表性的样品进⾏分析)三、仪器与试剂:仪器:970CRT 型荧光分光光度计及附件;容量瓶:1000mL 2只,100 mL 2只,50mL 8只;l0mL 吸管2⽀;铁架台;研钵;称量瓶;玻璃棒;烧杯;定量滤纸;电⼦天平。
试剂:冰醋酸;氯仿;⼄酰⽔杨酸;阿司匹林;丙酮。
对荧光强度造成影响的各种因素的分析研究
第37卷第4期2021年2月Vol.37No.4Feb.2021甘肃科技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对荧光强度造成影响的各种因素的分析研究魏晋祥,马宏达△,梁晓烬,杨琨,王举鹏,王福军,郝建国,赵家宁(甘肃省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甘肃兰州730000)摘要:通过控制变量法,逐一研究温度、浓度、时间、有机物(猝灭剂)等因素,在液体铀分析中对荧光强度的影响做研究验证。
液体荧光法。
主要结果(1)样品pH值在3~5和7~9之间荧光强度比较稳定,而随着pH值的增加,荧光强度也不断增加。
(2)溶液温度的变化对荧光强度有明显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络合效率降低,直至完全失效。
受条件所限,样品测量温度在(0~30)摄氏度之间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不大。
(3)溶液浓度极低时,样品中铀荧光强度和溶液浓度呈线性增加。
由于WGJ-m微量铀分析仪适用范围为(0~20)ng/mL,在测量范围内,仪器的荧光强度随着铀的含量呈线性增加。
对于每台仪器的性能不同,建议测量时选择适合该仪器的测量区间范围,确保准确性。
(4)对于大多数样品,加入荧光增强剂后的荧光强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下降,到一定时间后达到平衡。
个别样品的情况与之相反。
(5)乙醇对荧光有熄灭作用,遇到这类样品需进行处理后再进行测量。
(6)光源强度对荧光强度有直接影响。
pH值的变化对溶液的荧光强度有很大的影响。
pH在3~5之间荧光强度比较稳定。
pH在7~9之间荧光强度最高。
荧光增强剂荧光强度随着溶液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0~30)摄氏度之间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不大。
样品中铀的含量在仪器测量范围内呈线性增加关系。
样品中荧光强度在一定时间内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猝灭剂(乙醇)对荧光有猝灭作用。
仪器光源强度对荧光强度有直接影响。
关键词:pH值;荧光强度;时间;溶液浓度;猝灭剂中图分类号:043当前,液体荧光法是测量环境样品中微量铀的主要方法,而wGj-m微量铀分析仪具有操作简便、仪器价格经济实惠、又方便携带等优点。
抗坏血酸(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
抗坏血酸(维生素 C )的测定方法( 1)在测定维生素C 的国标方法中,荧光法为测定食物中维生素 C 含量的第一标准方法,2、4-二硝基苯肼法作为第二法。
一、荧光法 1.原理样品中还原型抗坏血酸经活性炭氧化成脱氢型抗坏血酸后, 与邻苯二胺(OPDA 反应生 成具有荧光的喹喔啉 ( quinoxaline ),其荧光强度与脱氢抗坏血酸的浓度在一定条件下成正 比,以此测定食物中抗坏血酸和脱氢抗坏血酸的总量。
脱氢抗坏血酸与硼酸可形成复合物而不与 OPDA 反应,以此排除样品中荧光杂质所产生的干扰。
本方法的最小检出限为 0.022 g/ml 。
2.适用范围GB12392-90 本方法适用于蔬菜、水果及其制品中总抗坏血酸的测定 3.仪器 3.1.实验室常用设备。
3. 2.荧光分光光度计或具有 350nm 及430nm 波长的荧光计。
3. 3.打碎机。
4. 试剂本实验用水均为蒸馏水,试剂不加说明均为分析纯试剂。
( 1)偏磷酸-乙酸液:称取 15g 偏磷酸,加入 40ml 冰乙酸及 250ml 水,搅拌,放置过夜使 之逐渐溶解,加水至 500ml 。
4C 冰箱可保存 7〜10天。
(2)0.15 mol/L 硫酸:取 10ml 硫酸,小心加入水中,再加水稀释至 1200ml 。
( 3)偏磷酸-乙酸-硫酸液:以 0.15mol/L 硫酸液为稀释液,其余同 4.1. 配制。
(4) 50% 乙酸钠溶液:称取 500g 乙酸钠(CH3COONS3H2O ,加水至1000ml 。
(5) 硼酸-乙酸钠溶液:称取 3g 硼酸,溶于100ml 乙酸钠溶液(4.4 )中。
临用前配制。
(6) 邻苯二胺溶液:称取 20mg 邻苯二胺,于临用前用水稀释至100ml 。
(7) 0 . 04%百里酚蓝指示剂溶液:称取 0.1g 百里酚蓝,加 0.02mol/L 氢氧化钠溶液,在玻 璃研钵中研磨至溶解,氢氧化钠的用量约为 10.75ml ,磨溶后用水稀释至 250ml 。
仪器分析实验
比核黄素的荧光强的多,故测VB2 的荧光时溶液要控制在酸性范围内,
且在避光条件下进行。 多维葡萄糖中含有维生素B1、B2、C、D2及葡萄糖,其中维生素C和 葡萄糖在水溶液中不发荧光,维生素B1本身无荧光,在碱性溶液中用铁 氰化钾氧化后才产生荧光,维生素D2用二氯乙酸处理后才有荧光,他们 都不干扰维生素B2的测定。
荧光分析仪器 常用的荧光分析仪器由激发光源、单色器、液槽、检测器和显示记
录器五部分构成,如下图所示:
I0 单色器
光源
I 液槽 If 单色器
显示器
检测器
荧光分析仪器与分光光度计比较主要差别有两点: a.荧光分析仪器采用垂直测量方式,以消除透射光的影响; b.荧光分析仪器有两个单色器,能够获得单色性较好的激发光并消除其
仪器分析实验
李保新、吕家根、漆红兰
仪器分析实验
组成: 光 四个实验 (紫外-可见、荧光、原子吸收)
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 (2组)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2组)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钙最佳实验条件的选择(1组) 荧光光度法测定多维葡萄糖粉中维生素B2的含量(2组)
色谱 两个实验(气相色谱、液相色谱)
H3C
N O
维生素B2易溶于水而不溶于乙醚等有机溶剂,在中性或酸性溶液中稳定,
光照易分解,对热稳定。
维生素B2溶液在430~440 nm蓝光的照射下,发出绿色荧光,其峰值
波长为525 nm。VB2的荧光在pH=6~7时最强,在pH=11时消失。维生素 B2在碱性溶液中经光线照射会发生分解而转化为光黄素,光黄素的荧光
量。
实验预习
预习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的方法原理。 了解721型分光光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了解此仪器的主要构
分子荧光法测定蒽
分子荧光法测定蒽一、 实验目的1. 掌握荧光光度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荧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关系;2. 掌握荧光光谱仪的基本组成及使用方法;3. 掌握荧光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
二、 实验原理处于基态的荧光物质分子吸收与其对应的特征电子能级相一致的光能后,将跃迁到能量较高的电子激发态。
处于较高电子激发态的分子,经振动弛豫、内转换等非辐射方式跃迁到单重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然后在10-9~10-7s 的短时间内发射光子返回基态,产生分子的荧光发射光谱。
每种荧光物质都具有特征的荧光激发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通常荧光发射光谱和它的激发光谱呈镜像对称关系。
对同一物质的稀溶液而言,荧光强度I f 与该物质的浓度c 有如下关系:lc I I f εϕ0f 303.2=当入射光强度I 0和吸光光程l 一定时,上式可简写为:Kc I =f 。
式中K 为常数。
因此,在低浓度下,荧光物质的荧光强度与浓度成线性关系,可利用标准曲线法对低浓度荧光物质进行定量分析。
三、 仪器与试剂仪器:荧光分光光度计(光谱仪)。
容量瓶若干。
试剂:10 mg·L -1蒽标准储备液。
四、 实验步骤1. 测量溶液的配制准确移取10 mg·L -1蒽标准储备液0.5、1、1.5、2和2.5mL 于5个50mL 容量瓶中,分别加入无水乙醇稀释至刻度,所得溶液浓度分别为0.1、0.2、0.3、0.4和0.5 mg·L -1。
2.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绘制开启仪器,预热10分钟,预扫描确定最佳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在最佳发射波长下绘制激发光谱;在最佳激发波长下绘制发射光谱。
改变不同的激发光波长,观察激发光波长对荧光发射光谱的影响。
3. 不同浓度下荧光光谱的绘制分别对浓度为1.00、2.00、3.00、4.00和5.00 mg·L -1的蒽的无水乙醇溶液扫描荧光光谱,并进行比较,观察浓度对荧光光谱的影响。
4. 蒽样品的定量分析(1)标准系列溶液荧光强度的测定分别由稀到浓测定浓度为0.1、0.2、0.3、0.4和0.5 mg·L -1的蒽的无水乙醇溶液的荧光强度。
6.荧光分析法的特点和应用
Cx
Cs
3)多组分样品的荧光分析 a.无相互干扰,分别测定
b.有干扰,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定量方法
解联立方程组法 等吸收双波长消去法
三.荧光分析法的应用
1.无机化合物的分析
与有机试剂配合物后测量;可测量约60多种元素。 铍、铝、硼、镓、硒、镁、稀土常采用荧光分析法; 氟、硫、铁、银、钴、镍采用荧光熄灭法测定; 铜、铍、铁、钴、锇及过氧化氢采用催化荧光法测; 铬、铌、铀、碲采用低温荧光法测定; 铈、铕、锑、钒、铀采用固体荧光法测定
荧光分析法的特点和应用
一.荧光定性分析
将样品的荧光物质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光 谱图的形状、位置与标准溶液光谱图进行比 较,从而鉴别样品是否与标准溶液是同一种 物质。
二.荧光定量分析
(1)优缺点 优点: 1、灵敏度高 比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2~4个数量级; 检测下限:10-10~10-12g/ml 2、选择性强 既可依据特征发射光谱,又可根据特征吸收光谱; 3、试样量少和方法简单 缺点: 应用范围小。
2.生物与有机化合物的分析
芳香族化合物因具有共轭的不饱和体系,多数能发生 荧光,可直接用荧光法测定。 维生素、氨基酸和蛋白质、胺类、甾族化合物、酶和 辅酶等,均可用荧光法分析。
谢谢观看,请给予批评指导!
(2)定量依据与方法 1、定量依据 荧光强度If 正比于吸收的光强度Ia和荧光量
子产率Φ :
I f I a
bC
由朗伯-比耳定律得:
I a I 0 I t I 0 1 10
荧光强度 If :
对于稀溶液,当 2.303bC < 0.05时:
I f 2.303 f I 0 bC
式中:
If ----荧光强度; I0 ----入射光强度;
实验四 果蔬维生素C (抗坏血酸)的测定(荧光法)
实验四果蔬维生素C (抗坏血酸)的测定(荧光法)抗坏血酸溶于水,稍溶于丙酮与低级醇类。
结晶抗坏血酸稳定,水溶液易氧化,遇空气中氧、热、光、碱性物质,特别是在有氧化酶及痕量铜、铁等重金属离子存在时,可促进其氧化破坏进程。
酸性、冷藏、隔氧,可延缓食品中抗坏血酸的破坏。
国内外用于食物中维生素C含量测定的主要方法有三种,即荧光法、2,4二硝基苯肼法、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
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只能测定食物中还原型抗坏血酸。
由于脱氢型抗坏血酸在人体内与还原型抗坏血酸具有同样的生理功能。
在一般情况下,测定食物中总抗坏血酸。
2,4二硝基苯肼法和荧光法都是测定食物中总抗坏血酸含量的方法。
2,4二硝基苯肼法是比色法,易受杂质干扰,灵敏度较低,而荧光法的灵敏度高于比色法2~3个数量级。
另外,2,4二硝基苯肼法采用85%的浓硫酸作溶剂,实验时不易操作。
荧光法利用硼酸对脱氢抗坏血酸的掩蔽作用可测出杂质的荧光值,从而提高方法的专一性。
因此,荧光法具有灵敏度较高、选择性好、易于操作等优点,但此方法易受仪器条件的限制,所以国标方法中选用荧光法为测定食物中维生素C含量的第一标准方法,而将2,4二硝基苯肼法作为第二法。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 理解食物中维生素C的分布规律以及维生素C的理化特性。
2 学会用常规的比色法测定食物中维生素C的操作技巧。
3 理解测定维生素C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原理1 样品中还原型抗坏血酸经活性炭氧化成脱氢型抗坏血酸后,与邻苯二胺(OPDA)反应生成具有荧光的喹喔啉(quinoxaline),其荧光强度与脱氢抗坏血酸的浓度在一定条件下成正比,以此测定食物中抗坏血酸和脱氢抗坏血酸的总量。
2 脱氢抗坏血酸与硼酸可形成复合物而不与OPDA反应,以此排除样品中荧光杂质所产生的干扰。
本方法的最小检出限为0.22g/ml。
3 适用范围根据GB 12392—1990进行检测,本方法适用于蔬菜、水果及其制品中总抗坏血酸的测定。
核黄素
核黄素(维生素B2)荧光光度定量测定法摘要: 维生素B2又名核黄素(Riboflavin),是核醇与7,8-二甲基异咯嗪的缩合物。
由于在异咯嗪的1位和5位N原子上具有两个活泼的双键,易起氧化反应,故维生素B2有氧化型和还原型两种形式,在生物体内氧化还原过程中起传递氢的作用。
在体内核黄素是以黄素单核苷酸(flavin mononucleotide,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lavin adenine dinucleotide,FAD)形式存在,是生物体内一些还原氧化酶(黄素蛋白)的辅基,与蛋白部分结合很牢。
由于FAD,FAN 广泛参与体内各种氧化还原反应,因此维生素B2能促进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对维持皮肤,粘膜和视觉的正常机能均有一定的作用。
本实验采用荧光光度定量测定法测量核黄素的含量.关键词:核黄素荧光光度还原氧化酶黄素蛋白Vitamin B2 and Riboflavin (Riboflavin), is the nuclear alcohol and 7, 8 - dimethyl luo oxazine condensation product. Due to the different luo oxazine 1 and 5 N atom has two lively double bond, easy oxidation reaction, so the vitamin B2 type oxidation and reduced in two forms, REDOX process in biological hydrogen transfer function. Riboflavin in the body is flavin mononucleotide (flavin mononucleotide, FMN) and flavin adenine dinucleotide (flavin adenine dinucleotide, FAD) form, are some reduction in biological oxidase (flavoprotein) prosthetic group, combined with protein part is very fast. Because the FAD, FAN widely participate in various REDOX reaction in the body, so vitamin B2 can promote sugar, fat and protein metabolism, to maintain the skin, mucous membrane and have certain effect to the normal function of vision. This experiment adopts the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fluorescent photometric method of measuring the content of riboflavin.前言1.1 核黄素的概述维生素B2(化学式:C17H20N4O6,式量376.37)又叫核黄素,微溶于水,在中性或酸性溶液中加热是稳定的。
q7 荧光定量 参数
荧光定量参数1. 背景介绍荧光定量参数是指在荧光定量实验中所使用的关键参数。
荧光定量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通过测量样品中的荧光信号强度来定量分析样品中的目标物质。
荧光定量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化学、医学等领域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诊断中。
2. 荧光定量的基本原理荧光定量是利用物质在受激发后发出的荧光信号来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荧光定量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激发光源荧光定量实验中使用的激发光源通常是一种特定波长的光源,例如紫外光或蓝光。
激发光源能够激发样品中的目标物质进入激发态。
2.2 荧光发射当样品中的目标物质被激发后,会从激发态返回到基态,并发射出特定波长的荧光。
荧光的波长通常较长,可以通过滤光片或光谱仪进行选择性检测。
2.3 荧光强度与浓度关系荧光定量实验中,荧光信号的强度与样品中目标物质的浓度呈正相关关系。
荧光强度越高,表示样品中目标物质的浓度越高。
2.4 标准曲线为了定量分析样品中目标物质的浓度,通常需要建立一个标准曲线。
标准曲线是通过测量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的荧光强度,绘制出的浓度与荧光强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通过测量样品的荧光强度,并根据标准曲线,可以推算出样品中目标物质的浓度。
3. 荧光定量参数的选择与优化在进行荧光定量实验时,选择合适的荧光定量参数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荧光定量参数及其优化方法:3.1 激发波长和激发光强度选择合适的激发波长和激发光强度可以提高荧光信号的强度和稳定性。
通常需要根据目标物质的特性和荧光染料的光谱特性进行选择。
激发波长应该与荧光染料的激发峰值吻合,激发光强度应该足够强,但又不能引起样品的光热效应。
3.2 发射波长和检测器选择发射波长的选择应基于荧光染料的发射峰值。
通常需要使用滤光片或光谱仪来选择特定的发射波长范围。
检测器的选择应具有高灵敏度和低噪声,以确保荧光信号的准确检测。
3.3 荧光积分时间荧光积分时间是指荧光信号的积分时间。
维生素B1质量研究方案
维生素B1质量研究方案一、概述维生素B1(硫胺素),化学名称为氯化42甲基232[(22甲基242氨基252嘧啶基甲基]252(22羟基乙基)噻唑钅翁盐酸盐,具有维持正常糖代谢及神经消化系统功能,用于防治缺乏维生素B1 所致的脚气病,也用于神经炎、消化不良等症的辅助治疗。
维生素B1在体内经焦磷酸激酶作用生成的焦磷酸硫胺素(TPP)是多种酶的辅酶,在体内糖代谢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维生素B1及制剂的质量研究标准1.维生素B1的性质:维生素B1又称硫胺素或抗神经炎素。
由嘧啶环和噻唑环结合而成的一种B族维生素。
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有微弱的特臭,味苦,有引湿性,露置在空气中,易吸收水分。
2、制备工艺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维生素B1 在空气中就很不稳定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还可以在空气中与铁、铜等金属反应而失去治疗效果,3、药品的稳定性:在碱性溶液中容易分解变质。
酸碱度在3.5时可耐100℃高温,酸碱大于5时易失效。
遇光和热效价下降。
故应置于遮光,凉处保存,不宜久贮。
在酸性溶液中很稳定,在碱性溶液中不稳定,易被氧化和受热破坏。
4、维生素B1的质量研究标准:C12H17ClN4OS.HCl 337.27 本品为氯化4-甲基 -3-[(2-甲基 -4-氨基-5- 嘧啶基)甲基]-5-(2-羟基乙基)噻唑{翁}盐酸盐。
按干燥品计算,含C12H17ClN4OS.HCl不得少于99.0%。
【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有微弱的特臭,味苦;干燥品在空气中迅即吸收约4 %的水分。
本品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微溶,在乙醚中不溶。
吸收系数取本品,精密称定,加盐酸溶液(9→1000) 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约含12.5μg 的溶液,照分光光度法,在246nm 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吸收系数(E1% 1cm)为406 ~436 。
【鉴别】 (1) 取本品约5mg,加氢氧化钠试液2.5ml 溶解后,加铁氰化钾试液 0.5ml与正丁醇5ml ,强力振摇2 分钟,放置使分层,上面的醇层显强烈的蓝色荧光;加酸使成酸性,荧光即消失;再加碱使成碱性,荧光又显出。
已知荧光强度求样品溶液浓度计算题
已知荧光强度求样品溶液浓度计算题【实用版】目录一、荧光强度与样品溶液浓度的关系二、荧光强度的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三、求解样品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四、应用实例与注意事项正文一、荧光强度与样品溶液浓度的关系荧光强度是指荧光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发光的强弱程度,它与样品溶液的浓度密切相关。
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可以用朗伯 - 比尔定律(Lambert-Beer law)来描述,即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成正比。
这一定律在许多实际应用中得到了验证,为荧光测量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荧光强度的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荧光强度的测量方法通常采用荧光光度计进行。
在测量过程中,需要控制一些影响因素,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这些影响因素包括:1.荧光物质的性质:不同的荧光物质具有不同的荧光强度与浓度关系,需要对具体荧光物质进行参数设定。
2.溶液的物理性质:溶液的温度、pH 值、粘度等物理性质会影响荧光强度。
3.光学因素:光源、光路和检测器的性能和状态也会对荧光强度产生影响。
三、求解样品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利用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求解样品溶液的浓度:1.准备标准溶液: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并测定其荧光强度。
2.绘制标准曲线:将标准溶液的浓度与对应的荧光强度绘制成图,得到标准曲线。
3.测量样品溶液的荧光强度:对待测样品溶液进行荧光强度测量。
4.计算样品溶液浓度:根据标准曲线,找到样品溶液荧光强度对应的浓度。
四、应用实例与注意事项荧光强度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环境等领域的浓度测定。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保测量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控制实验条件,避免荧光强度受到干扰。
3.对于复杂的样品,可能需要进行多次测量和数据处理,以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荧光法测定菠菜焯水过程中维生素B2的流失——荧光法测定维生素B2的实验拓展
274 Univ. Chem. 2023, 38 (10), 274–279收稿:2023-02-16;录用:2023-03-17;网络发表:2023-04-03 *通讯作者,Email:******************.cn•化学实验•doi: 10.3866/PKU.DXHX202302036荧光法测定菠菜焯水过程中维生素B 2的流失——荧光法测定维生素B 2的实验拓展黄洋祺,李誉,李常耕,朱颜,孙维嘉,范春涵,李琰,丁飞,张晓光,孔德明*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南开大学实验教学中心,天津 300071摘要:“荧光法测定维生素B 2 (VB 2)的含量”是本科生仪器分析教学中一个常用实验,但存在实验内容偏少、学生锻炼不足等问题。
菠菜是一种VB 2含量较高的绿色蔬菜,但食用前焯水去除草酸的过程不可避免地造成VB 2的部分流失。
本实验在证明荧光法可用于测定菠菜焯水过程中VB 2析出量的基础上,提出将不同焯水时间下VB 2流失率的测定丰富到本科实验的教改思路。
该思路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原有的实验内容,而且新颖有趣、贴近生活,既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关键词:实验教学改革;荧光;维生素B 2;菠菜;拓展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O6Fluorescent Detection of Vitamin B 2 Loss from Spinach during Blanching Treatment: Extended Experiment of Vitamin B 2 Detection by FluorescenceYangqi Huang, Yu Li, Changgeng Li, Yan Zhu, Weijia Sun, Chunhan Fan, Yan Li, Fei Ding, Xiaoguang Zhang, Deming Ko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College of Chemistry,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Abstract: “Fluorescent detection of vitamin B 2 (VB 2)” is a commonly used experiment i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strumental analysis course; however, it provides limited experimental content and inadequate training for students. Spinach is a green vegetable with relatively high VB 2 content, but the blanching treatment, which is used to remove oxalic acid, inevitably results in the partial loss of VB 2. Herein, we demonstrate that fluorescent analysis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amount of VB 2 released from spinach during blanching treatment. Based on this, we propose a teaching reform idea of adding measurement of the time-dependent VB 2 loss rate during blanching to undergraduate experimental education. This would not only greatly enrich the original experimental content, but also make the experiment more 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to human life, and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apply what they have learned to practical problems.Key Words: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Fluorescence; Vitamin B 2; Spinach; Extended experiment维生素B 2 (Vitamin B 2,简称VB 2)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是人体内很多重要酶的组成成分,在维持人体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